教育政策措施十篇

时间:2023-03-17 09:0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政策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政策措施

教育政策措施篇1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社区教育发展政策,各地也纷纷出台了有关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文件。纵观这些文件,未曾发现专门关于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对于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要求都是散落在有关社区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社区建设等发展规划或文件中。而广州市在社区教育发展方面更是缺乏专门的政策文件。因此,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促进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地方性政策,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的职责,支持和鼓励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特别是要尽快出台有关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意见,对社区教育工作和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措施等进行全面部署。

2.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是推进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市政府应加大对区域内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规划研究、指导管理、监督检查。为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应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将社区教育工作列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的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社区群众自主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广州市的实际,要成立由市精神文明办、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机构可由市精神文明办和市教育局联合组建,可设在市教育局。各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指导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

3.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经费是困扰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广州市的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主要靠科研项目经费或自主筹措经费,缺乏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因此,要加快制定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要建立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专项资金,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分担并落实到位,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开展社区教育和培训活动。此外,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经费,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社区等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4.加强社区教育的指导

当前,广州市社区教育发展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来说还比较薄弱,各区县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进行社区教育实践探索的高职院校也不多,迫切需要加强社区教育的指导。目前,广州市已经依托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了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需要进一步健全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这一机构,配备足够人员,提供专项经费,让其切实承担起全市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理论研究、政策咨询、资源开发、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加强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此外,要建立全市性的社区教育专家咨询机构和专家顾问队伍,积极吸收高职院校骨干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5.建立社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教育督导和评估制度是推动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重要保障。作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的深圳市宝安区,根据《推进社区教育现代化示范社区教育站评估标准》对条件比较成熟的社区进行了督导评估,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社区教育督导制度、监控机制和评估体系,有力地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广州市要大力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也应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成立社区教育督导队伍,确定被督导对象,明确督导内容和方法,将高职院校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工作职责范围;要规范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将督导评估结果与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挂钩。此外,要建立完善高职院校评估制度,将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有关职业院校评估体系。

6.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学分积累制和开放自主学习机制

社区居民的学习不同于学校在校生的学习,他们的学习时间比较分散,因此需要建立适合社区居民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制度和机制。要建立并完善社区居民学分积累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促进各类教育学分互认、学习成果衔接沟通,累计的学分可以零存整取换取学历文凭,架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之间衔接沟通的学习立交桥。建立“学分银行”和“课程超市”,实现社区居民灵活学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形成开放自主的学习机制。鼓励高职院校加强对社区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为社区居民业余学习、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7.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激励补偿和安全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面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必然会带来资源损耗、管理难度加大、成本上升等问题,因此要对向社区居民开放教育资源的高职院校提供适当的补偿,包括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的补偿。此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开放后,社区居民进入学校从事一些活动,特别是健身体育活动,将面临安全保障的问题,因此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开展活动中各方的责任,建立相关的保险保障制度。

8.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激励机制

教育政策措施篇2

一、减少高考科目,分三阶段实现大学自主招生

李明博总统表示将把新生选拔环节完全交给大学掌管的“大学入学考试分三阶段自主化”,“把新生选拔权交给大学自己掌管,大学将会制定适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招生考试制度”。计划从2010学年开始,对大学入学考试进行彻底改革,允许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第一阶段,让大学根据自身设置的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入学考核,另外结合考察学生的学籍档案和学习能力录取新生;第二阶段,通过减少高考现有考试科目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的能力考试科目可以从基本课程和探究课程科目中分别选择2~3门,或总共选择4~6门课程作为自己入学考试科目;第三阶段,逐步完善大学的自选能力,实现大学新生选拔的充分自主化。②

另外,对大学新生选拔考试分数,将从目前的分数等级制改成不同级别的水平制。大学学习能力测试的所有考试内容将全部来源于学校课程,公共教育课程将受到更多的重视,以保持公共教育和更高一级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考试分数由现在的九级等级制还原为原来实行的“标准分制”或者“百分位排名制”。还将以百分位形式记录学校等级,以取代目前实行的ABCDE等级制。将降低学习能力测试(CSAT)的重要性,以更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挖掘潜能和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③

二、侧重于对各级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为了从学校层面提高教育竞争力,新一届政府宣布将从2008年下半学年开始,每年10月份在全国范围内以学校为单位对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全体学生开展学力评价工作。由过去实行的从小学6年级、初中3年级、高中1年级学生任意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考试改变为所有学生全部参加考试。全面了解和掌握各校学生考试成绩中基础学习能力未达到的学生比率、往年考试对比考核结果上升下降的程度、各科目学生的成绩水平等全面把握了解,并以学校为单位公开评价结果。④ 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倒退的学校无疑将遭到所在地区教育厅和学生家长的强烈责难。政府将会效仿美国和英国的做法对这些学校实行“问责制”,甚至可能会关闭一些办学成绩不佳的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结果一旦公开,将使各学校间的差距完全公开化,进而按照“市场竞争”原理对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引入全面竞争机制,以激励他们注重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这也是新一届政府所倡导的“学校等级差别制”的最直接表现。

三、以“精英教育”淡化高中“平均化”政策,同时大力加强学校英语教育

为了满足韩国国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提供更多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李明博总统主张加大精英教育的力度,加强学校的自主性,让公共教育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以减轻家长负担。“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的平均化政策,至少有20%~30%要通过英才教育实现多样化,但与此同时要在低收入阶层为主的地区建立公立型寄宿学校。”李明博新政府执政期间将建立300所高质量的高中,包括多达100所“自主型”私立精英高中,向入校新生提供30%奖学金。50所具有旨在培养专业人才“特殊目标”(如外语、艺术、科学等9类学科专业)的“专业英才高中”,学费全部免除,由国家财政承担,以培养更多精英学生和专业人士。另外,新政府还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在农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城乡交界处建立150所寄宿制公立高中,对农村、渔村及中小城镇的学生提供70%奖学金。逐渐调整国家公共教育体系,使国家的教育政策从平均主义向精英化教育政策的转移,以取代金大中政府和卢武铉政府近10年间实行的旨在加强大众教育的“平均化”教育体系。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之一,与人一生的前途关系极大,与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密切相关。目前韩国普通高中教育落后于高等教育发展,已经成为韩国教育公平性的新瓶颈。因此,目前李明博关于打破高中“平均化”的高中教育措施无疑会导致一系列矛盾愈发深化。尽管其出发点在于加强学校自,但是在韩国这样一个极其重视学校出身的国家,现实存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积累和延续。推行“精英化”高中教育无疑会更大程度削弱公立高中教育,导致学生家长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到这些新设立的“自主型”私立精英高中和“专业英才高中”,从而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

四、依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原理,赋予大学自由办学权力,提升大学竞争力

减少政府对教育的过度干预,弱化政府教育部门的直接管理,把更多的办学自移交给学校,也是新政府执政的显著特征之一。新一届政府表示,将深入研究教育改革问题,其中包括调整原教育部的职能,以使学校享有更多自。新政府决心要改组教育部职能,把大学管辖职能,包括自主招生、自主办学职能全部移交给“大学校长协议会”等行业社会机构,教育资金、奖学金等交由奖学财团管理,取缔由教育部派官员到国立大学担任事务局长的惯例。新政府构想的最突出的大学政策导向就是依照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原理,实行“私立大学退出制”和“国立大学法人化”。新一届李明博政府认为作为确保大学自由自治化和强化大学竞争力的重要法宝,是“最有必要首先实施的”一个环节,这也是新一届政府教育政策中惟一与前任政府吻合的部分。

“国立大学法人化”在韩国并不算新鲜名词,其合法性以及合理性自1987年提出以来20年间一直被教育界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所质疑。目前,韩国国立大学法人化有政府版本与国会版本(议员提案)两种。其中,政府版要求全部国立大学一次性全面法人化;而议员版则是专门针对国立首尔大学而言的。实行国立大学法人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要将现有政府组织型态之死板、非自主性、“伏地不动”型的管理体制,转换为弹性的、自主型管理体制,以提升国立大学的竞争力,构建各具特色的教育、研究系统⑤。政府认为按法人化草案立法的目的是要确保大学办学自,学校对财政有更大自,可以自行经营改善大学收入状况。⑥ 新一届政府考虑到了该项政策推行的难度,考虑到全国教职员联合会等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和舆论的压力,对于国立大学“法人化”政策力度将更加灵活,采取阶段化说服诱导的推进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一刀切,以及通过大幅“下放”类似于委托大学校长制定和执行大学预算等高校乐意接受的自治权限等措施。另外,过去由政府派员到国立大学担任理事会成员的做法也将逐步改变甚至取消。通过这些增加大学自主的管理自等措施来加快推进国立大学法人化进程。

按照新政府的机构改革方案,原来由教育人力资源部负责的初中教职员编制、教员聘用、教育课程、学校管理及学籍管理等政策将会移交到地方教育厅。对大学的招生、学校管理、大学考试基本计划审批等权利也会重新进行整顿。另外,还将聘用大学内部专家以学校的财政运转恶化状况、毕业生就业率、教育课程的运营、研究成果、教学设施和教育条件等项目为依据,对大学进行自身评价,还将大力推进各个大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企业界按照学科门类进行的专业学科评价。⑧ 这些评价中都将把学生就业率(包括就业质量状况)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进行考核。政府计划参照学生就业率向大学划拔财政预算经费。消费者不愿意购买的商品只能被市场淘汰。同样,政府将以立法的形式迫使那些学生和家长认可度非常低的私立大学自行关闭或转行。

综合以上李明博新政府各项教育政策的具体内容来看,李明博政府更加强调学校的自和教育的竞争性,也更加注重通过政府的公共教育职能,提高社会和企业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尊重各自的自主性、选择性、创意性,实现差别化、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人性化教育的愿望和可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轻国民对于高考和私教育费用的负担。然而,社会广泛关心的是如何保证教育公平性和提供优质公共教育资源和服务,如何消除教育的两极分化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另外,大家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今后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表示高度怀疑,认为“大肆放权对教育发展无疑是不负责任的破坏行为”,势必会极大地破坏现有教育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尽管自李明博参加总统竞选提出自己的新的教育施政纲领开始,社会各界就提出了各种非议,但是,这也正恰恰体现了韩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现阶段所遇到的突出教育问题以及广大国民对教育改革的殷切期待,同时也体现了国民对教育的需求与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衔接的矛盾。相信通过听取包括教育人士和学生家长等在内的韩国社会各界的不同观点,可以高度聚焦社会舆论和国民对于教育改革的关注点,为韩国新一届政府充分揭示教育弊端,理性选择和改进教育政策,合理解决教育难题可以提供广阔的改革和完善思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通过对新一届李明博政府的教育政策的充分认识,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认识到“十一五”期间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如何更好地对于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更多地赋予高校办学自以提升大学自身竞争力,科学定位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促进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各级教育部门认真思考和借鉴。

注释

①④[韩]李珠弦:《李明博的主要教育政策施政纲要》[N],《韩民族新闻》,2007-12-25

②③[韩]洪锡俊,郑始幸:《李明博提出“高考三阶段自主化”方案》[N],《朝鲜日报》,2007-10-10

⑤陈建中:《韩国国立大学法人法草案概述》,

⑥[韩]金明焕:《政府和大学关于大学自由性的认识差异》[J],《教育行政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⑦[韩]金立莎:《韩国国立大学法人化20年难题的解决》[N],《韩国日报》,2008-1-9

教育政策措施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在教职工队伍中,认真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对计生工作的思想认识,在本职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镇党委、政府、计生部门,做好计生工作,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生活服务。

二、工作目标

1、坚持以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意见》,完善和规范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水平,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2、坚持三为主的方针:宣传教育为主、避孕措施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把宣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普及常识,提高全体教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以上措施的实施,确保了我校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目标的落实,我校计划生育率、女职工初婚晚婚率、一孩晚育率、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合格率、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药具发送随访率达100%,药具使用有效率在100%以上:各项宣传活动覆盖面积达100%。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均达到100%。

三、主要工作

1、强化“国策”观念,增强责任意识

以学校党支部为核心,党、政、工、团组织密切配合,广泛深入地在教职工中,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文献以及党和国家有关计生工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对计生工作的思想认识,从而自觉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主动地宣传好、落实好学校教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学校的党支部、工会、共青团组织,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教育广大教职工,自学地遵守党和国家的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自觉地执行国家的计生政策,自觉地落实计划生育措施,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为人师表。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计生政策法规,营造计生文化氛围。抓好计划生育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计划生育教育活动。开展计划生育知识竞赛,寓教于乐。

3、注重常规管理,抓好平时的随访和督查,切实做好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常规工作,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坚决杜绝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行为发生。

4、建立健全教职工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做好相关资料档案的建立和规范工作,做到计生工作档案齐全。真正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5、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的奖励政策,对符合计生奖励政策的教职工,认真落实计生奖励优惠政策。

教育政策措施篇4

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还要求我们必须把美好的教育政策理想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政策过程,总理的要求才能化为“穷人都能接受平等教育”的宏图,才能使“教育公平”福祉惠泽千家万户。因此,从政策学意义上讲,总理的“穷人教育学”是对各级有权制定教育政策的决策者们提出的要求,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同时,总理的“穷人教育学”也指明了我国教育政策进一步“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落后区域’倾斜”的政策导向。

充分理解“穷人教育学”的内涵,才能有效地把握教育政策过程的方向;而如何制定、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把总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教育公平的政策理想则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教育工作中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增强“穷人教育学”意识,尽快将“穷人教育学”涉及到的问题列入各级政府教育决策的政策议程

当今中国,种种历史原因、客观因素综合促成的“穷人”群体还为数不少。这些群体不仅包括农村地区数量达9亿之众的农民(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农民),还包括城市人群中的下岗失业人员、低保家庭,也涉及到游离于城乡之间人数已达到2亿的流动农民工群体。这些“穷人”群体子弟在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个数量较为庞大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已经和正在经历“区别对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但全国范围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深刻反思,其中固然原因多多,不一而足,但是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曾经不知不觉地奉行了“富人优先”、“金钱至上”的“富人教育学”的政策思维却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实中,城镇的教育较之乡村教育、东部教育较之西部教育都可谓“不可同日而语”;同一区域内,无论城乡也都存在着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异,几乎任何地区都有一批举全区之力打造的“重点学校”,也有一批勉强维持的“薄弱学校”。“有钱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富人教育学”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政策导向,高收费、乱收费正在把众多的“穷人”孩子拒之于各级各类学校门外。究其本质,一些地区教育管理相关人员心中缺乏“穷人”情怀,在地方教育政策过程中缺乏“穷人教育学”意识,其结果只能造成教育政策行为中对“穷人群体”漠然视之,只能距离教育公平的目标渐行渐远。因此,落实总理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增加“穷人教育学”的政策意识。

增强“穷人教育学”意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就应“令行禁止”,彻底改变“认钱不认人”的“富人教育学”做法,将各级教育政策行为统一到教育事业的公益性与教育公平的高度上来。“穷人教育学”不仅应成为各级教育政策决策的理念,更是全体政策制定、执行者的责任。这种理念、责任化成具体的政策行为就应该全力解决作为“穷人”的弱势群体子女接受教育(包括优质教育、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上,化为“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圆上学梦”的目标。

增强“穷人教育学”意识,各级政府就应将“穷人受教育”的问题尽快纳入到政策议程中。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地区所具有的财力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任何决策者面对的教育发展问题也是日趋增多、日渐复杂的。这就要求各级教育决策者在区域发展各式各样的需求面前,优先考虑“穷人教育学”的问题,实施政策倾斜,把穷人教育问题的解决尽快纳入到政策议程中。这样才能避免“穷人教育学”口号化,也才能为问题的真正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如何理解总理“穷人教育学”内涵,增强“穷人教育学”意识,关系到政策议程的确立,是我们政策落实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二、客观分析“政策问题”,确立消除“穷人”子弟接受平等教育诸多障碍的政策目标体系

概而言之,“教育政策问题”是各级政府列入议事日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关乎教育发展、社会和谐最重要的问题。“穷人”接受教育的问题,之所以能成为也必须成为各级政府面对的重大政策问题,一方面固然在于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在于“穷人”子弟接受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障碍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客观分析“穷人”子弟教育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认真研究“穷人”子弟受教育现状,把握政策问题发展的趋势,既要弄清全局范围内“穷人”子弟受教育问题障碍的原因、背景、发展变化规律,更要立足特定区域,对政策问题表现出来的态势进行剖析和研究,从而做出科学的预测分析,为确立科学合理的政策目标奠定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穷人”子弟接受教育的境况、需求各有不同。可以说,“穷人教育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牵涉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大问题。所以,贯彻“穷人教育学”的政策目标具有复合性,是多目标的有机结合体。我们在考虑“穷人”教育问题的解决时,政策目标的确立应首先考虑教育公平的总目标,还要着眼整体、全面运筹,照顾到不同情况“穷人”群体的教育需求,分别确立针对性的子目标,总目标、子目标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与此同时,从时间上看,“穷人教育学”的目标显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也要求我们必须理清思路,实事求是,结合本地实际实施针对性的突破,明确近期、中期目标,形成向“穷人”倾斜的长期政策规划,从而全面建立“穷人教育学”有效落实的政策目标体系。

“穷人教育学”政策目标的确立是解决“穷人”受教育问题的第一步,是各级政府落实政策的逻辑起点,政策目标的适切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穷人教育学”的落实效果。因此,如何准确合理地确立本区域相关政策目标体系,也是政策落实中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研究的另一个问题。

三、科学设计政策方案,完善“穷人”接受教育的配套政策措施

“穷人”接受教育问题的解决,涉及多个领域,存在多种路径。不同地区“穷人教育学”政策制定实际上是一个决策过程,是在多种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科学设计“穷人教育学”的政策方案,就是为决策部门最终确定可行性政策奠定基础,是“穷人教育学”政策制定的中心环节。

科学设计政策方案,就要求各地在考虑政策实施的方案时,不仅要提出“穷人教育学”落实的原则、方针,还要集思广益,尽可能地设计出能够实现政策目标的多种方案,更要讲求政策方案具体化,确立本区域本部门落实“穷人教育学”的具体途径、措施和手段,制定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物资经费等保证措施,保证政策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设计政策方案,还要求我们注重“穷人教育学”各相关政策的整体性、相关性,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到“穷人教育学”政策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若干配套的具体政策措施,形成一个相关的政策体系。没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仅仅靠出台一两个政策是不可能解决不同原因形成的不同“穷人”群体所面临的众多教育难题和教育尖锐矛盾的。例如,从地域角度讲,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向农村倾斜的教育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贫困农民子弟受教育问题;从人群角度讲,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教育政策,解决几千万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从教育资源配置上,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教育政策,首先实现区域内部中小学校均衡化;我们还应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对贫困生实施“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完善农村普通高中贫困学生的资助机制;等等。

当然,我们建立“穷人教育学”的政策体系,不是零起点。党中央、国务院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重大决定,各地也探索形成了较多的经验措施。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温总理的“穷人教育学”为代表的国家层面的法规政策应成为科学设计政策方案的指导,而各地业已形成的政策文件也应及时完善成为未来“穷人教育学”政策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总之,“穷人教育学”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教育政策体系作基础,需要形成配套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功能。这也是我们落实政策过程中始终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扎实落实相关政策,以积极主动的政策执行赢得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效

同其他教育政策一样,“穷人教育学”政策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扎实主动的政策落实,取决于包括全体中小学教师在内的政策执行人员的辛勤工作。

有效落实“穷人教育学”的相关政策,要求我们政策相关人员要站在更高的视野审视“穷人”教育学的意义,真正明确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让穷人的孩子上得起学”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尊重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忠实执行相关教育政策,迅速、准确地化解本地区“穷人受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提供政策落实必需的充足的政策资源,避免以往政策过程中“以口号落实政策”的情况出现。

有效落实“穷人教育学”的相关政策,还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政策的执行环节。很显然,国家层面的相关法规往往具有全局性、指导性的意义,不可能面面俱到,详细具体,更不可能替代各地的实际情况搞“一刀切”。这就要求各地有关部门、有关人员把握本地“穷人”子弟受教育的突出问题,从本地实际出发,以主动精神创新政策执行的手段、方法和途径,保证“穷人教育学”政策在本地区获得最大效益。

有效落实“穷人教育学”的相关政策,关键在于政策执行的实效性。“穷人教育学”政策执行的结果应该使教育逐步走向均衡发展,应该使所有“穷人”的弱势群体都有学上,进而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能够平等地享受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应该使“穷人”子弟在教育过程中平等地接受教育。总之,政策的实效性在于办“倾斜”于“穷人”的教育,面向“穷人”的教育,在于办包括众多“穷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教育政策措施篇5

生育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或在国家指导下制定的规范育龄夫妇生育行为(包括生育数量和质量)的准则。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最新解读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三孩生育政策最新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调整生育政策等问题,会议作出重磅部署。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胎,再到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生育政策的每次优化,都因应时势,呼应民意。

与前几次调整生育政策相比,这次的关键词是“优化”。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就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时隔不到三个月,优化政策便已浮出水面。

优化生育政策,具有多重意义。这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既可以缓解老龄化过快态势,更能为中国发展注入澎湃的人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这次优化生育政策,不是单纯的一“放”了之,还提出了实施配套支持措施。这些措施,令政策更具可行性,因为它意味着生育三个子女将获得国家支持和制度层面的保障。此前,《纲要》已提出“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彰显国家善意,也让生育政策带有温度。

优化生育政策,一头连着家庭幸福,一头连着国家发展。在落地的过程中,夯实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制度安排都熨贴人心,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优化生育政策的积极意义。为此,就要落实“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的中央部署。无论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还是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无论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还是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措施越有力,政策就越见效。

人力人才资源是中国发展的最大优势。优化生育政策,尊重公民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高效配置,则民族复兴更可期,中国未来更明亮,一个更具活力的中国正在走来。

为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国家卫健委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积极应对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风险,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放开三孩生育政策有何意义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要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

教育政策措施篇6

一、残疾人教育重点工作

2010年残疾人教育工作,以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特教工作会议精神和研究制定“十二五”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重点,认真总结“十一五”残疾人教育工作,推进我省制定加快特教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残疾人教育服务能力,完善助学制度,推进扶残助学工作。

(一)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特教会议精神,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1、协调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国家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措施,完善残疾人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点工作和支持体系建设。鼓励、推动特教学校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送教上门、自闭症教育工作。

2、在总结“十一五”工作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科学论证并提出“十二五”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和措施。

3、推进各地残联与教育、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适时召开我省特教工作会议。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为残疾人提供教育服务能力

1、积极配合发改委、教育厅认真做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项目”,切实改善残疾儿童少年教学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

2、以就业为导向,全力做好残疾人职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举办具备特殊培训手段和条件的残疾人职业培训班,拓宽培训领域,提高培训档次。加强省职业培训中心的自身建设,逐步建立以就业市场预测、创业和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人才成长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职业培训业务体系。

3、做好2010年残疾学生高考录取工作,使录取率达到95%以上。建立残疾学生高考录取工作制度,以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抓住关键性环节,确保符合条件的上线考生能顺利录取。

4、积极创造条件,在我省筹备兴建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5、推进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为残疾人接受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创造条件。积极参加残联系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培训,评选、推荐我省优秀特教教师参加全国优秀特教教师评选。

6、做好“中国手语”、“双拼盲文”推广工作。继续在全省残联系统开展手语培训,在普及的基础上建立骨干翻译队伍。并与省直新闻媒体联合开展“湖北省首届中国手语大奖赛”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聋人信息交流无障碍氛围。

(三)广泛深入开展扶残助学工作

1、帮助特教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推动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完善助学制度,在“普惠”政策基础上,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惠”政策和服务。

2、积极做好“专项彩票助学”项目和“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项目,进一步加大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少年的助学力度,切实发挥项目效益,高度重视项目宣传工作,扩大项目社会影响。

3、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贫困寄宿生按照城市低保待遇进行补贴,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85%以上,使残疾女童和盲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有大幅度提高,切实降低残疾儿童辍学率。

4、开展对高中和职业中专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学生的资助活动。

5、对当年录取的残疾大学生继续实行奖励,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二、残疾人就业重点工作

2010年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进一步完善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对登记失业残疾人、困难家庭和一户多残家庭有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就业援助服务力度。

(一)继续完善残疾人就业相关政策措施

1、继续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进一步完善按比例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残疾人就业援助服务等配套政策措施。

2、做好《湖北省残疾人就业规定》的贯

彻落实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完善残疾人失业登记、就业援助、购买服务和培训以及就业服务管理等制度,逐步实现残疾人就业服务制度化。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规模增长

1、进一步深化残疾人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重点做好登记失业残疾人、困难家庭和一户多残家庭中有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和残疾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服务力度,通过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直接援助等措施提高就业率。

2、紧紧抓住以创业带就业这个轴心,重点做好残疾大学生创业项目。继续扶持残疾人灵活从业,创建一批省级“自强创业”示范基地。与省直新闻媒体联合开展“2010年度湖北省残疾人创业论坛”活动,展示残疾人自强不息新风貌,引导带动残疾人自强创业。通过多渠道就业,实现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新增10000人。

3、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特色产业,拓宽残疾人就业领域,为残疾人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岗位。通过购买公益岗位等形式,开发一批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残疾人实现就业。通过基地和项目的推动,促进全省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4、举办湖北省首届残疾人手工艺品展销会。

(四)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相关工作

1、组织开展我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2、参加全国残联系统中等职业学校残疾人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三、残疾人扶贫重点工作

2010年残疾人扶贫工作继续着力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制定和完善针对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政策措施。认真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检查验收评估,编制新一个十年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将县级残疾人扶贫与就业工作统筹规划,强化扶贫措施,提升扶贫服务的能力。

(一)把握扶贫形势,做好政策衔接

1、全面详尽掌握农村贫困残疾人底数,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残疾人扶贫开发措施。

2、协调解决好农村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贫困残疾人家庭纳入惠农政策、社会保障和救助范围,使因病、因灾、因祸暂时贫困的残疾人得到专项和阶段救济救助。

(二)科学评估检查,制定扶贫规划

1、确保如期实现《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各地检查验收评估工作的基础上实施抽查,表彰先进,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对残疾人扶贫开发政策和扶贫机制方式作出调整和改进。

2、客观评估残疾人扶贫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运行效果,认真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原因,与国家扶贫开发规划衔接,研究制定新的残疾人扶贫十年规划和“十二五”残疾人扶贫实施方案。

(三)强化扶贫措施,提高扶贫实效

1、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建5个省级扶贫示范基地,每个基地扶持残疾人达到100人以上。加强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实现培训、就业、脱贫“三赢”的目标。

2、确保完成5万农村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任务,加大扶贫培训力度,提高扶贫效果。

3、将城乡低收入残疾人纳入国家实施的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各类建房项目,确保残疾人家庭建房资金足额到位。

4、坚持开户到人的扶贫开发方针,探索开展资助残疾人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扶贫模式,通过务工、分红或土地流转收益稳定增加贫困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

5、激活原有县、乡残疾人服务社,完善功能定位,健全服务制度,加强与农村其他专业化、社会化组织的合作,为残疾人扶贫开发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

(四)实施扶贫项目,落实扶贫目标

1、做好康复扶贫贷款落实工作,选择好既符合金融政策,又能带动更多残疾人脱贫的“公司加农户”项目,100%完成中残联下达的贷款任务,下半年,对康复扶贫项目进行检查、评估,并进行通报。

2、继续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工作。建立项目运行机制,落实配套资金,制定优惠措施,明确任务目标,实行目标考核,强化监督管理。对县市政府领导重视、配套资金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达标、乡镇村组积极性高、协调工作做得好的地方,重点给予项目支持。协调各地搞好贫困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的调查摸底,积极争取中央的专项补助资金和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到扶贫搬迁和安居工程。

四、残疾人社会保障重点工作

2010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以落实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和推动专项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探索和推进“分类救助”,认真落实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保政策,加快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努力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研究制定残疾人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及配套实施方案。

(一)继续实施和推进“分类施保”

1、确保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继续巩固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成果,切实保障城乡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

2、开展对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排查,全面掌握城乡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督促检查各项救助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落实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家庭“分类施保”政策措施,提高和改善这一部分特殊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3、认真落实保障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推动农村残疾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全省13万残疾人救助经费发放和督促检查工作。

4、在保基本、促提高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我省残疾人社会保障“普惠加特惠”机制建设,加大推动各相关部门出台提高贫困残疾人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就业援助标准和范围等特惠政策的力度。

(二)扎实做好残疾人参加新农保试点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关于“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保险费”的精神,出台我省残疾人参加新农保试点工作有关意见,按照中国残联《关于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做好残疾人参保工作的通知》(残联发〔2009〕15号)要求,鼓励和帮助农村残疾人积极参保。

2、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参保人员摸底建档工作,全面掌握农村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基本情况,做好与新农保经办机构的衔接,确保重度残疾人参保由地方财政代缴保险费等特惠政策得到落实。

3、落实新农保试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加强对残疾人参保优惠政策的研究,对残疾人选择高档次参保缴费补贴办法、重度以外的残疾人参保扶助措施,以及残疾人领取基础养老金补贴制度、年限放宽制度等进行探索。

4、加强残疾人参加新农保档案管理和统计工作,建立残疾人新农保半年报和季报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残疾人参保试点工作的宣传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村残疾人自觉参保,努力提高受益面。

(三)扎实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

1、严格按照中国残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阳光家园计划的通知》和中国残联《关于认真做好〈阳光家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协调落实配套资金,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培训,强化检查督导,打造“阳光家园”服务品牌,全面完成年度资助任务。统一使用阳光家园计划标识。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

2、以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契机,加快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总结我省开展托养服务试点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业务发展、运行机制、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服务。

教育政策措施篇7

关键字:民办学校;教师;政策;

【中图分类号】G571.2

一、对民办学校教师相关政策的分析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管理进入了规范阶段。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民办教育政策纷纷出台。民办教育政策区分了民办教育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民办教育政策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规定也各有侧重点。

2006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出台,其中第四条提出:“保障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引进人才、接收高校毕业生、教龄和工龄计算、职务聘任以及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意见》提出加强民办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是保障引进教师的素质、工作年龄的计算和表彰奖励措施与公办学校等同等待遇来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在2008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称《通知》)中,第三条提出:“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师风师德建设。”民办职业教育政策重视提高民办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质量,在教师素质、教师待遇和教师培训和管理等方面做了重点规定。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出台,《通知》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和补充保险,为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通知》重视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师各项合法权益。2007出台的《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称《规定》)中,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提出“为规范实施专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维护民办高校举办者和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体现了《规定》对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明确态度。第十六条提出:“保障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按国家有关规定为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和补充保险。”《规定》与《通知》相互呼应,重视对民办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主要措施有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按规定为教师办理社会保险和补充保险等。

民办学前教育是我国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实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切实提高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坚决避免因管理疏漏和其他不当人为因素引发幼儿伤亡事故。”该政策结合我国学前教育安全状况,有针对的提出了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任职资格、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的严格要求。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发展纲要》提出:“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为民办学校教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实现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平等法律地位。2012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第十二提出了落实民办学校教师待遇的各项举措,是当前规范与支持民办学校教师规定最全面的政策。该政策规定了民办学校教师应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的各个方面,同时提出对地方政府落实民办学校教师退休养老保障的支持和鼓励以及为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合理流动建立制度以保障政策的落实。

二、民办学校教师相关政策变迁的启示。

分析民办学校教师相关政策的变迁可以发现,民办学校教师相关政策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善和明确的,不同类型的民办教育政策对教师的规定也各有侧重点。民办职业教育政策针对民办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要求提高教师入职资格和保障待遇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针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存在流动频繁和待遇保障力度不够的问题,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提出保障教师各项合法权益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民办学前教育政策则着重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任职资格以及安全管理水平。

切实保障和规范民办学校教师的发展,重点要靠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落实。我国民办教育法规体系还不成熟,许多条款过于笼统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只说明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但保障办法和监督制度没有细化,因此法律的执行可能性较低[1]。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健全法规,完善制度,将对民办学校教师发展的规范与指导落到实处。

不同类型、层次的民办教育政策应对不同类型民办教育领域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提出解决对策。从办学层次看,民办教育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高等教育。从办学类型看,民办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分。学历教育中又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分[2]。对于不同类型、层次的民办学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应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解决,以体现不同类型民办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国家应鼓励地方民办教育政策规范和支持民办学校教师的探索和创新。在《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的五年中,教育部没有出台一项以鼓励民办教育发展为宗旨的公共政策,这期间出台的所有相关政策都以加强规范为主题。可以说,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已经从中央政府主导转变为地方政府主导[3]。因此,地方政策的规范和指导对民办学校教师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洪亚丽.对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合法权益的思考与建议[J].科教导刊,2011(4)70-89

教育政策措施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规划和设计吉林省“十二五”期间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蓝图,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发起吉林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于2010年12月14日在儿童之家*中海国际幼稚园召开“‘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座谈会”,会议由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赵士英主任主持,吉林省教育学会会长张茵、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江雁秋、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级调研员孙艳、吉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潘飞老师、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总编黄可心、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副主任蔡珂馨、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学前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姚伟、《幼教新视野》主编陈明兆等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全省九个市(州)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园长代表共约50多人参加了此次座谈。座谈的中心议题,一是围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刘延东同志讲话精神,结合我省各部门“十二五”规划制定展开讨论,为吉林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二是针对我省公办、民办学前教育事业的现状和问题,尤其是今后发展方向及对策进行研讨。

一汽幼儿保教中心王明非主任对今后企业办园发展的前景及目前存在的困境发表意见,并就发展学前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快教育立法步伐,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保证幼儿教育资源。一方面,要积极促进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法令、法规和地方性政策等手段,通过对建设用地审批、开发资格审批、建设规划审批等过程进行强制性干预,确保社区建设中配套幼教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以此确保幼儿园分布格局更加合理,幼教资源丰富、完备、优秀,社区居民入托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用,制定措施,完善制度,切实监督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进一步确保相关政策特别是相关的幼教投入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维护办园单位和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是针对国家相关政策,尽快出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解读”及“指导性意见”。避免出现有关部门和机构、组织、个人片面解读相关政策、措施的现象,使国家政策和措施真正起到促进幼教良性发展的作用,确保现有幼儿园办园质量不受影响,幼教员工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广大幼儿享受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得到满足。三是国务院相关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办幼儿园,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公办园作为幼教事业的主体力量,承担着“三大责任”,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区域适应性。因此,希望各级幼教行政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反映情况和诉求,本着“先稳定,后发展”的原则,在确保质量,确保安全,确保和谐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改革进程。

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孙德荣园长针对本园集团化的发展、管理和生存现状做了介绍,特别对公办园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进行了阐述:一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二是,教师待遇同中小学教师相比较低;三是,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管理和学习,在实际岗位中,理论与实践有相当的差距;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太少,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五是,由于教育部门管理不明确,造成当前幼儿园和校办园竞争生源,产生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六是,教育部门学前教育的管理人员不足,应单独为学前教育发展成立独立的学前教育处室,增加行政人员,实施有效行政管理。来自白城市的爱多蒙特梭瑞幼儿园的袁娟、延边新世纪幼儿园的李桂华、吉林市庆丰早期教育幼儿园的高孜红、梨树县天都幼儿园的宋晶等园长作为民办幼儿园的代表重点谈了几点想法和建议:一是,政府要给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办得好的民办园相对的支持、空间和政策,这样才能发展出一批具有民办教育品牌的优质园,让不同规模的民办园办得更具本园特色,得到更大发展空间;二是,民办园目前在办园发展上资金短缺;三是,缺乏专业的幼师团队和管理人员,师资流动性强,造成教育质量的薄弱,制约了民办园的发展;四是,以前在学校没有办理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无相关部门为其办理;五是,民办园要相互团结,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寻求创新,以便寻求发展;六是,适当给予民办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支持措施,保证民办园的发展更具稳定性和活力;七是,幼儿师范学校、地方进修学校和办园质量高的民办园合作开办学前教育的培训,以使地方的教师专业得到进一步提高;八是,教育部门加大对民办园的管理和培训,让民办园办得更加规范,教育质量得以提高;九是,幼儿教育的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农村幼儿教育资源更加匮乏,发展缓慢,在我省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教育部门要更加关注和扶持。座谈会上,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的江雁秋处长、师范处的潘飞老师针对座谈代表提出的想法和建议做了回应和解答。会上,吉林省教育学会张茵会长对此次座谈的成果表示肯定,为代表们对吉林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畅所欲言,有针对性地提出目前发展的困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感到高兴。她表示,国家如此重视学前教育,会更有力地推动我省学前事业的发展。她提出要解决问题就要正视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希望大家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找出我省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努力解决问题,使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好,更上一层楼。

最后,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幼儿教研部赵士英主任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经过大家的研讨,会议达成了六点共识: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

二、国务院政策的出台让我们明确了方向,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定位。

三、公办、民办幼儿园应当地位同等,政策的一致性应得到保证。

四、幼儿教师的地位、待遇、工资、职称等方面要提高。

五、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需要增加,政府应当规范幼儿园收费标准。

教育政策措施篇9

【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改革 均衡发展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已逐渐上升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尽管我国为实现教育公平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仍然突出,直接制约着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纵观世界各地,教育公平问题同样是各国共同存在而又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在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也探索了很多措施,比如学券制、择校制、问责制,并进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课程改革、教师制度改革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教育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行动,其效果需要长时间、大范围的观察和评估。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外先进经验,特别是理解每种措施的背景和特点,可以为我国推进教育公平提供良好的借鉴。

一、学券制

学券制又称为教育券制。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倡的一种资助制度,它的优势在于保证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最优效果。它的运作方式一般为政府首先根据教育投入状况向家长发放学券,家长在自由选择符合要求的学校(包括公立和私立)后,通过用学券缴付学费,而学校则根据收到学券的多少凭券向政府索取经费。在学券以外学校同时拥有收取额外费用的权力,而额外费用则完全由自由市场机制决定。按照这种运作方式,优质学校吸引的学生多,收到的学券也多,再加上学券以外的收入,因此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差的学校因为缺乏消费者,收入减少,逐渐将被市场给淘汰。该种方式由于引入了类似市场竞争机制,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达到教育资源优胜劣汰的目的,避免了政府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具备一定的可取性,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学校和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美国、印度、智利等国家实行过该项制度。

二、特许学校制

特许学校运动是近一二十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改革动向之一。特许学校是经政府立法通过,聘请教师、家长、教育专业团体或其他非盈利机构等来经营由政府负担的学校。该学校虽然由政府负担经费,但却由私人经营,除了必须达到双方的约定外,不受一般教育行政法规的限制,故称之为特许学校。该项措施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同样引入了类似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具备公立学校公平公正的优点,可以让广大的学生都能公平享受到教育资源,同时又有私立学校重视经营绩效的优点,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得到了美国官方和社会的认可,已成为美国学校发展的一大方向。但施行该项措施的关键是要制定合理的规则,明确政府和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等各方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公平学生资金”资助政策

2007年,纽约市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了“公平学生资金”资助政策。该项政策的基本理念是在纽约市公立学校就读的学生都应该公平地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学校应该公平地得到充足的资助,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在这种资助政策下,学校根据入学的学生人数和类型获得资金,而接收学业表现差的学生并提高其成绩的学校还可获得额外的资金。与此类似,2010年英国在各中学试点推行“导师制”和“一对一”辅导,以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均是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并从单纯关注整体,提供基本教育服务,逐渐过渡到更加重视学生差异,补偿弱势群体以缩小学生间的差异,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深度公平发展模式。

国外对于教育公平的探索和实践还有很多,但主要还是围绕完善制度和加强保障两方面,并且基本都存在几点共性:一是政府要从经费、师资等方面切实加强投入,为推进教育公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要引入类似市场竞争机制,明确市场与政府管理的角色定位,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

四、国外教育均衡发展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目前的教育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的政策、体制、机制上的缺失或不完善造成的。我国教育资源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社会经济和人民需求相比,欠账仍然较多。目前的还处在提供基本保障,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缺的阶段。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竞争来源于稀缺性,由教育带来的不公平、腐败等问题,其根源还是在于教育资源不丰富,再加上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由此带来了各种恶性竞争。而从国内外已有经验来看,未来推进教育公平的思路都是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双重优势,共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在我国现行条件下推进教育公平,首先还是应该明确政府职能职责,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保障广大学生都能享受到有应有的教育服务,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基础教育资源的丰富,改变教育卖方完全主导的局面,从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晨. 美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措施评述[J]. 学术界, 2011(8).

[2]刘熙. 全球经济危机下英国教育策略研究[J]. 世界教育信息,2009(4).

教育政策措施篇10

一、残疾人教育重点工作

年残疾人教育工作,以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特教工作会议精神为重点,认真总结“十一五”残疾人教育工作,推进我市制定加快特教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残疾人教育服务能力,完善助学制度,推进扶残助学工作。

1、协调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落实国家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措施,完善残疾人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试点工作和支持体系建设。鼓励、推动特教学校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送教上门、自闭症教育工作。

2、积极配合发改委、教育局认真做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项目”,切实改善全市三所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少年教学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

3、以就业为导向,全力做好残疾人职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举办具备特殊培训手段和条件的残疾人职业培训班,拓宽培训领域,提高培训档次。

4、做好年残疾学生高考录取工作,使录取率达到95%以上。建立残疾学生高考录取工作制度,以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抓住关键性环节,确保符合条件的上线考生能顺利录取。

5、推进我省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为残疾人接受义务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创造条件。积极参加残联系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培训,评选、推荐我省优秀特教教师参加全国优秀特教教师评选。

6、做好“中国手语”、“双拼盲文”推广工作。继续在全市残联系统开展手语培训,在普及的基础上建立骨干翻译队伍。选派优秀选手参加“省首届中国手语大奖赛”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聋人信息交流无障碍氛围。

7、帮助特教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推动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完善助学制度,在“普惠”政策基础上,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惠”政策和服务。

8、积极做好“专项彩票助学”项目和“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项目,进一步加大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少年的助学力度,切实发挥项目效益,高度重视项目宣传工作,扩大项目社会影响。

9、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贫困寄宿生按照城市低保待遇进行补贴,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85%以上,使残疾女童和盲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有大幅度提高,切实降低残疾儿童辍学率。

10、开展对高中和职业中专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学生的资助活动。

11、对当年录取的残疾大学生继续实行奖励,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二、残疾人就业重点工作

年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进一步完善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个体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对登记失业残疾人、困难家庭和一户多残家庭有就业愿望残疾人的就业援助服务力度。

1、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和《省残疾人就业规定》,进一步完善按比例就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残疾人就业援助服务等配套政策措施。

2、进一步深化残疾人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重点做好登记失业残疾人、困难家庭和一户多残家庭中有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和残疾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服务力度,通过落实优惠政策、提供直接援助等措施提高就业率。

3、紧紧抓住以创业带就业这个轴心,重点做好残疾大学生创业项目。继续扶持残疾人灵活从业,创建一批省市级“自强创业”示范基地。通过多渠道就业,实现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新增人。

4、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特色产业,拓宽残疾人就业领域,为残疾人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和岗位。通过购买公益岗位等形式,开发一批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残疾人实现就业。通过基地和项目的推动,促进全市有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就业。

三、残疾人扶贫重点工作

年残疾人扶贫工作继续着力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制定和完善针对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政策措施。认真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年)》检查验收评估。

1、全面详尽掌握农村贫困残疾人底数,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残疾人扶贫开发措施。

2、协调解决好农村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贫困残疾人家庭纳入惠农政策、社会保障和救助范围,使因病、因灾、因祸暂时贫困的残疾人得到专项和阶段救济救助。

3、加强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实现培训、就业、脱贫“三赢”的目标。确保完成名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任务,加大扶贫培训力度,提高扶贫效果。

4、将城乡低收入残疾人纳入国家实施的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各类建房项目,确保残疾人家庭建房资金足额到位。

5、坚持开户到人的扶贫开发方针,探索开展资助残疾人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扶贫模式,通过务工、分红或土地流转收益稳定增加贫困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

6、激活原有县、乡残疾人服务社,完善功能定位,健全服务制度,加强与农村其他专业化、社会化组织的合作,为残疾人扶贫开发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

7、继续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工作。建立项目运行机制,落实配套资金,制定优惠措施,明确任务目标,实行目标考核,强化监督管理。对县市政府领导重视、配套资金落实、基层组织建设达标、乡镇村组积极性高、协调工作做得好的地方,重点给予项目支持。协调大冶市、阳新县搞好贫困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的调查摸底,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专项补助资金和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将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纳入到扶贫搬迁和安居工程。

四、残疾人社会保障重点工作

年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以落实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和推动专项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探索和推进“分类救助”,认真落实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农保政策,加快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努力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1、确保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继续巩固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成果,切实保障城乡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

2、开展对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排查,全面掌握城乡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督促检查各项救助政策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落实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困难家庭“分类施保”政策措施,提高和改善这一部分特殊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3、认真落实保障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推动农村残疾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残疾人救助经费发放和督促检查工作。

4、在保基本、促提高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我省残疾人社会保障“普惠加特惠”机制建设,加大推动各相关部门出台提高贫困残疾人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就业援助标准和范围等特惠政策的力度。

5、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32号)关于“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保险费”的精神,出台我市残疾人参加新农保试点工作有关意见,按照中国残联《关于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做好残疾人参保工作的通知》(残联发〔〕15号)要求,鼓励和帮助农村残疾人积极参保。

6、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参保人员摸底建档工作,全面掌握农村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基本情况,做好与新农保经办机构的衔接,确保重度残疾人参保由地方财政代缴保险费等特惠政策得到落实。

7、加强残疾人参加新农保档案管理和统计工作,建立残疾人新农保半年报和季报制度,切实加强对农村残疾人参保试点工作的宣传工作,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村残疾人自觉参保,努力提高受益面。

8、扎实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

⑴严格按照中国残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阳光家园计划的通知》(残联厅发〔〕14号)和中国残联《关于认真做好〈阳光家园〉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残联发〔〕12号)要求,积极协调落实配套资金,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培训,强化检查督导,打造“阳光家园”服务品牌,全面完成年度资助任务。统一使用阳光家园计划标识。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

⑵以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契机,加快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业务发展、运行机制、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