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德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05:34:07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1

关键词 道德教育 《论语》 方法 初中生 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to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

XU Xiuhai

(Shewopo Middle School, Qixia, Shandong 265313)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atu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using the moral idea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xplores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thods; junior; personality

1 初级中学的道德教育

1.1 初中生的人格发展现状

人格,指的是个人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也有人将其定义为:人的道德质量。初级中学的道德教育要密切关注初中生的人格发展现状。初中生处在一个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智力水平、情感体验和知识经验等都在初中阶段有飞速的发展。初中是人格发展和培养的敏感时期,我们的道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针对初中生的人格培养。

1.2 初级中学道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初级中学道德教育,首先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能动的、有创造性的人,是回归初中生主体价值的道德教育,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秉承这样的道德教育观念,才不会使得中学道德教育变成一种“教师独白”,才会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中将学生作为物化对象的现象。要将学生转变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教师自身则要在道德教育起到示范、支持、辅助、引导的作用。

道德教育应该是青少年关心、喜爱、欢迎的教育,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教育是初级中学教职员工们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教师有必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该时期人格状况的独特性,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帮助,而非说教和训导。但是教师自身作为引导者,需要有更加成熟的人格魅力。在世界各国中,中国是一个以悠久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的传统国家。我们社会的道德体系是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的,我们的中学教师也应该是受过良好传统道德教学的从教者。

2 如何将《论语》引入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2.1 《论语》中关于道德教育的三方面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阐述了相对独立又成熟的道德体系。两千五百多年间,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关于如何做人,《论语》中有丰富详细的论述。鉴于初中生还没有足够成熟的人格特征,我们仅将一些重要的、能够适用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的条目加以总结梳理。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三条:正直、仁德、有修养。

2.2 “正直”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正直,即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才能心中坦荡无忧。不正直的人虽能生存,却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孔子的正直,是对自身的要求,而非对别人的苛求。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译成英文悬挂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人权宣言》和《世界伦理宣言》中。学会宽恕、宽容,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宗教团体对于孔子道德思想宝贵价值的最高认识和一致认同。作为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在正直的同时,能够体谅别人的苦衷,能够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空谈正直和光明磊落,因为正直也是要有尺度的,是要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对正直这一道德教育的补充,即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对方、环境等综合因素去考虑如何做到正直。

2.3 “仁德”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是说,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仪,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乃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出了实践仁德的五个标准:恭、宽、信、敏、惠。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别人拥护,诚信交往才能取得别人信任,做事勤敏才能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得到别人帮助。仁德思想,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最复杂,也最难被现代人充分理解的,但是其中处事原则的实用价值却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有丝毫褪色。仁德既然是一种相对宽泛的道德思想概念的总称,在初中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礼貌、宽容、诚信、敏锐、大方”等道德维度,做逆向总结说明,告诉学生两千五百年前的先哲是如何说、如何做的,套用今天的事例加以解释说明,初中生对于这种传统的道德思想便会有更好的理解,也会更有可能在实践中依照这些道德标准身体力行。

2.4 “有修养”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关于有修养,大概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君子不器;(2)君子需重视自我修养;(3)君子需严格要求自己;(4)君子要追求道义,重义避利;(5)君子不党。以上这几条都是将有修养上升到如何做君子这一较为模糊的概念。“君子”一词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做君子,如何将这一古代人格的一个集合体运用现代视野阐释,则是初级中学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而应该多才多艺;君子具有谦逊、真诚等性格;君子需要重视自身修养;君子应心境安宁却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喧嚣,能与人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君子的典范代表人物就是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文化圈,乃至整个东方文化圈、世界文化圈的卓越先驱。现在国内以致于世界各国都在重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将孔子作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典范和标杆,孔子学院更是遍及世界各地,因此显现出非常浓厚的文化复苏迹象,包括国家领导人出访国外都要去当地的孔子学院参观访问,很多国内的中小学开设了国学教育内容,所有这些,都有一个最本源的人物,即孔子,而人们对于孔子的了解有一个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论语》,将其引入初级中学道德教育。

立志当存高远,初中生是一个人格初步建立和快速发展的年龄段,初级中学教师首先要言传身教,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小的细节,不在学生面前做出不好的榜样,譬如在教学楼内抽烟、大声喧哗等。教师只有自己按照君子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在学生面前做出好的示范,学生才愿意信服。宋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虽然稍显夸张,但是《论语》在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起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该经典的认识,并将其运用于初级中学道德教育中。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德育教育

当前,新课程改革着力改变教师以往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初中政治课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主干课程,然而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多采用填充式教学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因而影响了德育教育的信度和效度的实现,同时也有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

德育教育概说

德育教育释义

所谓的德育教育,即是施教者以社会主流价值和传统道德为教育出发点,并结合施教对象的需要,借助多种方式,使施教对象在同施教者的有效沟通中,使施教对象在思想认知、政治正确认知等方面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的教育过程。当前,德育教育在我国分为广义的德育教育和狭义的德育教育。广义的德育教育通常涵盖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德育教育。狭义的德育教育通常就是指学校的德育教育,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判断施加影响,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的教育方式。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初中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主干课程,政治课的德育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当前,很多学校基于对高升学率的追求,因而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未能将德育教育与数、语、外等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充分等同起来,直接造成了学生的文化教育效果明显,德育教育相对缺位的局面,同时,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往往教育方法单一,重管束而轻引导,因为德育教育效果十分不理想。

当前社会存在着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诸多乱象,初中生的年龄及其心理特质决定了其在这一阶段正是价值观逐渐成形时期,因此,如果未能充分重视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则极易对其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的政治课教学经验来看,当前国内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下述问题:

(一)政治课教学理念滞后

初中政治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数会考虑到日后学生的中考升学压力,因此会将教学中心、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方面,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完全围绕书本展开,此种教学理念,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分数的提高,但并未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并由于过于强调固化的书本知识而导致了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和教学侧重下降。同时,多数初中政治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事先进行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学情分析,结果其所讲授的德育知识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造成课堂上教师慷慨激昂,学生味同嚼蜡的尴尬境地。

(二)政治课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政治课的课程内容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因此政治课教师如果不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发掘、学习热情的调动,并采取契合学生兴趣的针对性教学设计,则极易导致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认知的割裂,使学生产生厌学感,认为政治课所讲授的知识对社会实践和个人的社会生活毫无帮助,因而毫无学习的热情,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接受变成了被动、机械的硬记忆。出现上述学情,不仅是使政治课的知识传递效果大幅度降低,同时基于前述缘由,政治课教师如果不注重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忽略情境与语境的引用各类德育素材,则必将导致政治课本应承担起的德育教育功能也无法实现,使学生将德育教育视为空洞的说教,无法深入其内心,成为其行动的指引。

(三)教师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当前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数仍然以知识的讲授为主,部分教师甚至并未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情形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板书内容也无法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久而久之,政治课对学生而言味同嚼蜡,政治课堂沦为部分学生完成其他学科作业的“自习时间”。这样一来,政治课的德育教化功能也无法实现。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实施路径

基于前述笔者提及的国内初中政治课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德育教育实施构想:

构建初中政治课教学高效课堂

所谓高效课堂,即是教学效率较高的且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的课堂。初中政治教师应该着力构建政治教学高效课堂,借助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及时分析和把握,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政治课程教学,使所传授的德育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点,契合学生的需要。

以生活化教学方式实现德育教育显性知识的传递

针对政治教学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情况,初中政治教师应有意识的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组织,即以生活化的语言解构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有利于显性知识的传递,并且使学生在易于接受和消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接受德育理念,并自觉的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和行动的指引,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德育教育缄默知识的传递

传统的政治课堂,往往课程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即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教师布置小组论题,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实现了对他人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的学习,也就是缄默知识的传递。所谓缄默知识,即是隐性知识,无法通过语言传递。这种缄默知识的习得,使学生可以将他人思维模式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得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小结

对于初中政治教学而言,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更要借助行之有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构建初中政治课高效课堂,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在兴趣提升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曾秋燕. 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06)

[2] 王兴宇. 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 学周刊. 2012(30)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德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99-02

当前环境下,我国许多初中学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系列德育问题,具体可表现为:教师缺乏德育能力、教学方法单一以及课堂冲突等,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德育教育实效性不足,教学效果不乐观。故当前环境下,初中学校与任课教师需从"德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出发认真思考和探究,积极寻找新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以增强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主要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中有效的德育教育策略,现论述如下。

1.从教师自身出发,提高其德育能力

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不同,德育从本质上来讲是情感发生的过程,其不仅需要情感理论知识的指导,还需要实践体验。故现阶段,教师要想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可行的德育教育,需先从自身出发,总结其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实践并升华为德育认识,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能力。

首先,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教学需将"教师说教"转变为"学生讨论"。在初中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先指导班级学生依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与此同时,教师可深入其讨论和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学习观点,并带领学生对其学习观点进行分析和对比,给予其适当的课堂指导,在完善学生观点的同时使其能够更好的接受。其次,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需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学生,阐述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或者,也可于实践课堂教学中渗透英语教材中所隐含的德育内容,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增强教学效果。再次,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并对学生言传身教"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重视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或创设,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保持学生心情愉悦,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首先,教师需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教师权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能太过严肃,需态度和蔼,微笑面对学生,若有学生不小心犯错,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及时对其进行纠正,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其次,教师需公平对待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对于学习成绩不一、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均一视同仁,并耐心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与意见,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正确的观点需给予肯定和赞扬,增强学生成就感及其学习主动性。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有目的性地促进师生互动交流,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轻松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于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其教学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德育教学素材。故当前环境下,教师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书本知识与语法知识以外,还需有目的性地于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从思想层面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在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关于"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知识点的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求学生正确掌握"how often"这一英语常用句型,还可向其灌输"勤加锻炼,强身健体"的德育主题,使其明确:只有平时勤加锻炼,才能拥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身材。像此种德育案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需善加运用,寓杂诮獭M时,教师也可通过"Good moring"、"Thank you"、"I am sorry"、"Please"等礼貌用语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讲文明。或者,教师也可在"animal"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情感教育知识,以加强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增强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德育问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足,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本文笔者建议初中英语任课教师需从自身出发,提高其德育能力,并营造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于英语实践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性地渗透德育教育,以增强德育教育效果,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素养;适应性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育将学生看成文化人加以培养,将课程看成为具有丰厚文化价值的精神粮食和文化资本,以用来挖掘学生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其在文化中体验生活,创造生活。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主要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课程,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是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应该结合教学的真正目的,促进教学的适用性,将教学范围拓展到人文教育方面,以体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公民教育。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将课堂知识纳入到一种人文背景中进行传授,促进思想品德知识跟教育目的相适应、跟人社会需求相适应、跟学生的人文精神追求相适应。主要应该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方向,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

学会一门技术,掌握一些知识并不是难事,而如何做好一名社会人却是人生过程中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因此教育应该首先注重人的德性培养,其智性培养应该放在第二位。《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性质,即: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基本观点的教育,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品德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是引导初中生紧密结合文化、思想品德、经济等社会生活的教育,是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同步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倡导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其确保课程管理的民主性和课程教学的适应性,体现教育的主体性,要求课程教学关注“人”的经验和生活,要求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社会生活中自强、自立、自主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使思想品德课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强调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必须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比如在九年级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的课程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以“人文素养教育”的理念,让学生认清我国国情,明晰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继承我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适应学生社会生活需求,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内容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将理论知识跟实践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渗透人文素养,在人文素养培养中渗透生活元素。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纸和电视等相关途径了解与其息息相关的社会、思想品德、经济、文化和军事等事件,同时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这些事件,并提出自己的相应对策,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比如在九年级第三册《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件,诸如南海争端、金融危机、利比亚问题、美国对售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等,让学生认清世界现状,看透社会端倪,从而培养他们肩负社会使命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三、适应思想品德教学职能要求,完善人文素养教育方法

在过去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传述知识,初中生死背知识,中考考查知识,其整个过程中,理论跟实际彼此脱离,这完全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兴趣的丧失,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渐退。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人知识看做重要的资源,充分尊重初中生的个人发展,挖掘初中生的心理因素,积极激发初中生的学习情趣,以实现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主的人文素养教育。所以,在此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提升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很多,下面主要从开放式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不受任何束缚地探究知识,增强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在初中八年级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向学生表露“我是老师,更是朋友”的定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设计“教师、同学、朋友”为主题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人文素养。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展现人文素养教育精神,加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学生自强、自立、自主的能力,以确保其适应社会、世界、时代日益变化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方向,树立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应该适应学生社会生活需求,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思想品德教学职能要求,完善人文素养教育方法。将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黄明东.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10(5).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6

格;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26―01

德育工作是初中教学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教育工程,在各个方面对其要求都相对较高,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在初中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初中班主任工作要积极根据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学生的要求,积极创新班主任德育工作,用新的理念与理论来指导德育实践,在德育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与创造新的德育理论。

初中学生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积极进行引导。心理学不仅仅是关注健康和疾病,而是更侧重于对人的教育、成长、游戏等方面的关注。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

1. 三观引导。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就必须认真研究初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1)正确认识自己,强化竞争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初中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强化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强调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独立性和独立作用。这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

(2)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诱惑,对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以及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我国初中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已经受到了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传统社会道德标准不以为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学校教育仍然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一些不良的习俗,引导学生积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重视传统的道德标准。

2. 心理疏导。初中学生德育工作不能将其等同于心理疏导,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在德育工作中心理疏导不够重要。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在面临社会问题时会产生一定的不健康心理,现代社会高度开放性的特点也使得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加的多元化。因此利用心理疏导这一方法和工具进行德育工作,必定会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到巨大的支持。

3. 人格培养。班主任个人的为人处世、工作作风、生活习惯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这其中其实渗透了诸多的德育因素。在学校,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班主任,每一次与学生的交往,班主任每一次在班级的出现,都是一次德育的过程。包括学生非常重视的平等、公正、诚信等,都会体现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当中。除了父母,恐怕班主任是对学生个人影响最大的人了。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功能的实践探索

1. 从德育目标上培养健全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各级学校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社会精英,不管是德育工作还是还是文化教育,都是为了能够培养出超出一般人的精英阶层,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教育。但是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这种德育工作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初中班主任老师要正确地定位德育工作的目标,由培养“圣人”到培养“凡人”。

2. 生活成为德育的过程。班主任老师的德育要放在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德育引导,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刻苦努力,在与学生以及教师、家长的接触中讲道德。班主任老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懂得礼义廉耻,能够抵抗社会的各种诱惑等等,总之,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是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转变方向。

3. 通过德育实现学生的自律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教育

教育行业是我国发展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自我国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的教学就更显其重要性。初中学生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点中,也是指引其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在初中加设思想品德课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在其中学会知识,拓展人生观,价值观等道理,同时也更能够让学生们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完善自身的品格。

一、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教学是学生接触的一个不同与小学的全新的知识链接,是学生们开始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学生们对自身能力及今后发展方向的初步认知。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对学生们养成完善的人格品质及修养是十分重要的。针对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其直觉性与波动性是较大的,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使其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完成对自身品格的塑造和健全。另外,初中学生在此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及理解还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在此时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中渗透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们正确的认知观念以及对事物对与错的辩证分析能力。同时,思想品德情感教育打破了原有死板的教育方式,采用情感注入法、情景创设法等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更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是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改革。

二、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目前所存在的不足

虽然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初中教育已经越来越注重学生们的多元化发展,但是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及老师们已经养成了一切以考试、升学为目的的教、授模式,使学生们成为了盛知识的容器、只会学习的机器,这也就失去了思想品德课原有的学习初衷。思想品德课做为初中课堂中的考查科目课,对促进初中阶段的学生们品德与修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就目前来看,许多中学仍是以语、数、英三大主科为教学的主打科目,而思想品德课只是做为一种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直接的灌输,而完全忽略了学生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所应该培养出的情感及修为,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初中生经常会出现言行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

另外,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致,目前多数初中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都是由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对思想品德教育也只是讲求知识的灌输,在课堂中也总是保持着教育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长久以往,使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厌恶感,以至于对思想品德教学完全失去兴趣。这也成为思想品德情感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措施

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对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及自身的修为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品德情感教育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们对社会更清晰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们更清楚地知道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下人与人的交往模式。另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无形中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们与老师之间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尊重。更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现存的问题,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人员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初中生年龄阶段的分析,制定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教学措施。其具体内容如下:

1、情境模式教学法

经研究表明,初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们对情感的认知能力虽然较弱,但却对情感的感知能力十分丰富且生动。因此,要想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首先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一种情境渗入法进行教学。在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们对情感的认知通常都是较为敏感的,同时对不同的情境下所产生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思想情感。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者要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采用角色饰演、音乐欣赏、场景导入等形式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更快地融入到学习中,使其思想品德情感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指示,某市重点初中在全校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实行情境教学法。如在一节“我爱我家”思想品德教学前,老师首先根据该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制定了多媒体教学科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们讲解课本内容。同时,老师还在课堂中播放《烛光中的妈妈》这首歌曲,使学生们如身临其境一般,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爱。随后,老师让学生们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抒发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以达到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2、创建轻松的课堂气氛

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孔子圣人曾经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只有激发出学生们真正的求知欲望,才能使思想品德课中的情感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老师在课堂中首先要创设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和情境,并鼓励学生们对思想品德情感教育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学生们分为两组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最后由双方代表进行概括性发言,以最大限度发掘出学生们的学习潜力以及情感认知。同时,老师要最后进行整节知识点总结时,可以从侧面向学生们灌输其知识点中的另一层认知,并让学生们对此进行深入的探寻,当学生们从中探寻出新的情感感悟及内函时,也就成功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使思想品德情感教育真正达到目的。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老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除了设定情境模式外,还要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情感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们能够从生活中出发,从身边发生的事中学习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潜能,以达到培养其自身修为与情感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情感教育对促进初中生情感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课堂中要针对学生们的特殊性及学习能力,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育措施,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教育发挥出最大的效力。

参考文献:

[1] 陈建梅.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与渗透[J].学园,2013,(21):123-123.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8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初中班主任作为学生青春期的启蒙导师,其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基于此,德育工作成了初中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德育,教学创新普及化,现当代更需要全面发展型人才,班主任的教育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所以,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

一、初中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

当今德育工作仍处于借鉴阶段,停留在理论化阶段,这种理论化教育缺少人文关怀,容易引发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班主任的德育始终停留在理论指导阶段,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展开,提高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应做到创新。班主任应使德育逐步丰富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先进的教育观念

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使教育工作产生生机与活力,初中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使德育迸发出新时代的光彩是值得初中班主任思考的问题。初中班主任首先应学会分析与思考,学会与专家,与智者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德育得到提高和升华。培养具有现代价值观,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感,有追求、信心和使命感,有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面对当今的教育理念,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改变迫在眉睫。如何使德育工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创新性与发散性?首先,初中班主任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平时观察同学的行为,针对其行为进行分析、思考。要有预见性,尽量把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其次,较高的思维能力即推理能力,初中班主任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学生思想变化的根源,给予正确的引导。再次,是较强的沟通能力,与学生的沟通有助于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展开。就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达成共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

德育是为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初中班主任应尝试与学生做朋友,平等交流。现代教育下,班主任应该把德育转变为师生恳谈,通过教育认知与教育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德育工作。与学生平等交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社会实践中教会学生生存技能,同时,让学生在社会中明白道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德育水平。正确应用心理换位,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会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其不足并加以改正。班级的管理应由师生共同商议完成,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及想法,师生合作解决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和使命感。同时,树立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起到效果。在德育工作中改进加强德育,通过观察和了解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制止学生犯错。

四、实践性的德育教育活动

开展德育,提升学生对德育的认知,使学生充分了解德育内涵。并强调德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可以用一些名人轶事阐述道理。组织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使初中生充分认识了解社会,让其通过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去感悟,去提升。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初中生的生活能力和应变能力。比如,组织学生清洁卫生,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随意制造、乱丢垃圾。组织学生去孤儿院,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会让其学会尊重老人。

五、总结

在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如何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应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班主任对学生德育的实效性也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逐步加强完善德育工作,有效地利用学校的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学生德育与社会、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所以需要严谨的态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事求是对待,才能实现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锦添.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4).

[2]黄湛强.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1).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思想品德;学习兴趣;个体差异

在初中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教学对初中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发展与安定,这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意义重大。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素质教育得到了广泛推广,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甚,提高学生的素质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激发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

初中思想品德作橐幻盼目瓶颇浚其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点众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往往利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强记,然而,这种单调枯燥的背诵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而且记忆不牢固,并且无法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初中生现在已经对社会事件有所关注,作为与社会时事密切相关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当下的热点新闻,通过分析热点事件延伸出思想品德课堂的主题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对于思想品德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与其沟通,了解其兴趣所在,在课堂中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切入,并且多加鼓励与肯定,帮助学生重拾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对于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度不够,教师往往扮演着课堂中的“主宰者”,整个教学方案的设定都由教师的主观思想和教材大纲决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制约,导致教学效率一直不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多加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佳。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上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加强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加深记忆

初中思想品德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初中时期的思想品德学习对于青少年今后的成长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与结合实际,加强理论教学与现实的结合,利用实例为学生讲解思想品德理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将思想品德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验证所学的思想品德理论,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互联网优势,用最新社会动态实例教学

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它与社会时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也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所教内容也应不断改变,确保与社会发展同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社会各行各业的最新信息都能在网络中找到。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变得相当丰富,社会中每天的全新动态,都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直观具象。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和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了全新且非常明确的教学方向。由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一直停滞不前。因此,教师可通过激发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利用互联网上最新的社会时事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感教学法;创新;融合

G633.2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同时,充分发挥各项情感因素,不断充实教学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生活发展。正因如此,在诸多教学手法中,情感教学法因其独特的发展特性在具体授课中拥有一定优势。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塑造学生性格、提高学生修养的具体课程,不仅涵盖了理论道德,也进一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只有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感情的讲解,才能促使学生关注自身思想建设,更好的把握课本内容,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学法的价值含义

在初中思想品得教学课程中,情感教学法具有独特的发展意义。一方面,情感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形成了既贴合教材需求,又符合学生发展情景的新型教学形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升思想品得教学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因为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不同于高中、大学等专业的政治课程,具有生活化、实际化的发展特点,因而蕴含着一定的生活情感。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能够借助于这种思维感情,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强化情感的融入,让学生在认知思想道德上,获取更多的情感认知。逐步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深度。在具体的时间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情感教学内容的深化程度。尽量减少“照本宣科”的说教形式,减少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难度和机械难度。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学法的教育重点

情感教学法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此项教育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将具体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

1.在初中生中间奠定情感基础

顾名思义,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相互结合。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他指出:“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充分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从这一教育理论中不难看出,教师要不断增加自身的亲和力,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抽象概念,促使学生将生活实际和教材相互连接,形成客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当前形势下,初中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理解误区,教师要通过各项契机,不断加强对学生及自身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在日常课堂中,教师除了要像学生的朋友一样,以一种平等的状态和学生探究具体的学习知识,还要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班级课余生活中,和学生常聊天、多谈心,使学生能够对教师给予充分的信任,这样一来,教师不但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还提高了思想品得教学的教育质量。

2.在课堂设计中融入学生思想

为了改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现状,在具体的情感教学法中,课堂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将情感教育渗透的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课堂的设计上下足功夫,一方面,运用清晰、真挚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投入真实的情感,增加课程的变化性。在社会文化进程中,通过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社会价值观”的内容上,当教师讲到“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进行举例讲解,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亲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母在实际生活中,对孩子们的付出。除了要采取声情并茂的讲解,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仔细讲解他们在生活中如何感受父母的辛劳,通过这种交流方法,使学生了解亲情的重要性。教师要始终运用一个细心、关心和耐心,以情感教学作为发展导向,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强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教学法的应用

尽管情感教学方法具有诸多发展优势,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劣势,为了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相关工作者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入和强化,具体分析如下:

1.构建一个“柔软”的情感世界

情感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而是一种具有“柔软性”的教学手法。在这样的情感世界中,教师除了传递知识,还要运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号召能力,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要立足于“改革创新”之上,正确把握情感教学的契机,使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更加科学的发展趋势。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思想品德讲座、演讲竞赛、社会实践等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演出、在郊区郊游等方法,在具体活动中,融入一定的发展观念,使思想品德教学能够达到较高的情感深度。引发教师和学生的深刻共鸣。

2.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形式

在情感教育的推行下,教师要建立一个“系统”的教育形式,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树立“清晰”的知识脉络,把考试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自身的价值认知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各项思想品德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把一些细碎、零散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重温问题等形式,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动之下,设计出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和教育深度的发展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法不仅能够培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和教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逐步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课程的主动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教学的特点,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默契,更好的引导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民.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的策略[J].当代教育之窗,2011(10).

[2]蒲鸿志.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学方法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23).

[3]沈晓丽.浅析思想思想品德课情感教学法的实施[J].群文天地,2011(22).

[4]贾雪芹.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情感[J].才智,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