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议十篇

时间:2023-03-18 02:09:34

改进建议

改进建议篇1

在舞蹈表演中,研究舞蹈表演者心理与生理的配合非常重要,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演者一方面是表演的主体,另一个方面是音乐的客体。所以,应该对相关舞蹈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在舞蹈表演中,才能对表演者的内部反馈与外部反馈有着良好的控制,并通过不断调整来予以完善表演。

二、当前儿童舞蹈教学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急待完善

1、学科建设的科学方面。科学性是准确表达和阐明学科性质与具体内容的基础,系统性是从学科的准确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而言的。准确性指的是对于学科的一些重要概念与理论有个相对统一、准确的把握。系统性,是指舞蹈学内部主要理论之间,舞蹈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共同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其中,舞蹈生理学、舞蹈心理学与舞蹈技巧学等一些相关学科对于舞蹈学的完善与发展也至关重要,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这些相关学科的融合贯通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2、学科建设的统一方面。当今,关于舞蹈理论的各种书籍数量并不算少,但是很多对于概念、理论、方法与技巧的确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缺乏统一性、一致性,有些甚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出现一些矛盾,迫切需要对相关概念及理论进行梳理、总结。目前,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教学混乱的现象还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完善系统梳理统一。

(二)学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1、教学模式。目前,儿童舞蹈教学很多采用示范与模仿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它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的性别不同,学习经历不同,性格特征也不尽相同,单纯采用模仿教学很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些还存在不科学的训练方法,这种教学虽然在教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其不能改变舞蹈表演者的心理调适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2、教师素质。近年来,儿童舞蹈教学中教师素质相比较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发达地区学校在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差距仍然很大。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学历方面,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比重低;同时,影响教师素质的要素更多地体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

3、学校招生规模。由于当今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舞蹈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个教师同时教授多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由于精力有限其教学手段不能适应每个学生,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三、完善学校儿童舞蹈理论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儿童舞蹈教学基础理论的应用

1、一些生理学基本原理的应用。儿童舞蹈教学要积极利用舞蹈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所用,比如说进行有规律的气息训练,增强学生对相关舞蹈呼吸技巧的把握;有的是利用体育训练方法,提高体质,达到提高掌握舞蹈技巧的能力;特别重要的是利用舞蹈发生的生理原理,将其利用到舞蹈的教学表演之中,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一些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应用。每个人不同,其心理感受以及对外界刺激所做的反应也有所不同,所以在舞蹈心理反应、舞蹈意志、舞蹈记忆、舞蹈思维、舞蹈情感等方面也各自有不同的表现,应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为其将来的舞蹈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儿童舞蹈教学方法论建议

1、基本原则与主要方法。当前,很多学生对于舞蹈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还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在舞蹈课中加强舞蹈基本原则与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声乐理论与方法。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基本原理与理论重视不足,导致学生在实际表演中,基本功较差的问题时有发生。

2、教习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包括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都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重点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说在表演时如何克服心理紧张问题等等。

(三)关于提高教学效率的相关建议

改进建议篇2

关键词:抗震设计;建筑;措施

1.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意义

建筑的抗震设计在避免地震灾害的所有措施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年的地震灾害报道中,我们根据新闻数据可以真的了解到,按照国家标准的规范设计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虽然在地震中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是终究没有倒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建筑中的抗震设计在震灾中保护人民人生安全和减少灾难中的经济损失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未来的建筑领域的发展中,强调和注重抗震设计的理念极具意义。

2.抗震设计的建筑规划

2.1地域的选择。地震区域内的建筑物会被严重破坏,建筑设计者们就要先从建筑的场地下手,地质条件是决定建筑物在灾害中受损程度的第一个因素。首先应该选择相对开阔并且地质硬度对建筑有一定支撑力的地域,减少在地震期间地基的深陷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房屋倒塌。其次应避免地质松软的河岸、山坡地段,如在地震期间该地段在地震的影响下房屋倒塌的几率极高。2.2地基设计。房屋建设初期是,如果可以全部建立在天然的地基上或者是桩基上,那就最稳妥的办法,尽量避免天然地基与桩基混搭使用的状况,这样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整体刚性,也会降低房屋的整体抗震性。房屋建筑的地基深浅度也需注意。房屋建筑的基础埋置过钱,那就会降低基础部分的嵌固作用,地震灾害来临的时候,房屋建筑会将强烈的振幅,加大了地震灾害的发生率。设计者在房屋建筑的基础深度设计部分,应当将埋置深度尽量加大,确保上层建筑的抗震性能。2.3屋顶与墙体的抗震设计。在地震灾害中,房屋建筑质量越重的受到的灾害程度越重,建筑物的质量与其地震受损度是成正比的。如果建筑物的质量较轻,在地震灾害中反而受损度很小,所以受损程度跟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密不可分。建筑设计者在对房屋结构设计的时候,在房屋建筑墙壁材料的选材上,应围绕着材质轻便的材质多加考虑,并且在屋顶的设计中也不要添加过多的装饰和附加建筑,避免增加房屋的高度与重量,影响到建筑物对地震灾害的抗震性。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改进策略

3.1砌体结构建筑设计改进策略。由于砌体结构建筑的弱点就在于它的材料与堆砌方式,导致地震来临的时候在剪切和连接等问题上引发房屋不同程度的受损或倒塌。房屋的转角处在地震中,所吸收的震力最多最强,因为其刚度之大,又衔接两个水平的墙体,同时受到两个墙体水平方向传来的震力,所以转角处的墙体最先被破坏,改进的建议:建筑施工时应重视构造柱和墙体的施工先后,并且在转角处的墙体之间加入钢筋和构造柱,加强转角处纵横墙之间的连接,从而达到提高抗震的目的。3.2框架结构建筑设计改进策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建议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在《抗震规范》第6.1.5条规定,“高层建筑不用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多层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显而易见,单跨框架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低弱,在08年汶川地震灾害经验表明,采用单跨框架架构建筑的学校等其他建筑,在地震灾害中倒塌的比例非常大。改进建议:在单跨框架结构的外侧可设置框架柱。砌体墙针对刚性小、抗震能力低的特性,应按照《抗震规范》中的规定,采取相对的措施来减少对主建筑的抗震影响。比如应设置水平悬梁、圈梁、拉结筋等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拉结。3.2.1剪力墙结构的改进建议。连系梁端极为敏感的开动剪力墙中,在震灾中很容易被震力造成垂直的弯曲和裂缝,还容易出现走向倾斜的剪切裂缝。在汶川地震中剪力墙连梁部位由于剪力过大,而出现了剪力墙与连梁不问出现了很严重的十字形受损裂缝。建议设计剪力墙和连梁的时候,如果能让连梁在强制底部屈服之前发生弯曲,那么就可以最大效果的消耗地震灾害中的地震能量,从而保证墙体不被破坏。3.2.2墙肢破坏的改进建议。由于剪力墙底部墙肢受到的震力最大,极容易出现裂缝和最先被破坏。随着震力的强度与方向不同,墙肢底部出现的裂缝也不同。有时地震散发出强大的拉力时,在水平受用的墙肢往往横向压力较小,但在底部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平裂缝。剪切斜裂缝的情况容易出现在层低但宽度广的墙肢,而剪力墙高宽比例小时,墙肢出现的斜向裂缝可能会对墙肢更具破坏性。

4.砖混结构的改进建议

在地震灾害的研究中,可发现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的面积是成正比的,因此可通过适当砖混结构的墙体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多层砖混结构建筑承载震灾能量的部分是底层结构,为了减轻整个结构对震灾的承载力,设计方案中可在墙体面积上着手。例如墙纵、横墙属于砖混房屋的主要承重结构,因此为了避免在震灾发生时墙体倾斜或倒塌,应在纵、横墙的布置中多下功夫。纵、横墙的连接同样重要,在连接处增加水平拉筋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地震作用使纵、横墙交接处被拉开,保证了房屋的整体性。横墙是震力的主要承载者,确保建筑能够将横向震力传递给横墙,在设计中横墙的数量的距离都应符合抗震规范要求,避免由于布置问题而使墙体被震力破坏。

5.总结

近年来随着地震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否把抗震技术作为当代房屋建筑设计中重要项目看待,直接关系到地震灾害来临时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稳定。

作者:彭杰

参考文献

改进建议篇3

可见建造合同准则中完工百分比法中收入确认与费用确认所依据的完工进度是建造进度。但在建造经济业务中,建造方取得收入所依赖的基础是价值形成进度,成本费用支出所依赖的基础是建造进度,两者往往并不一致。当企业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且预计能够收回成本的情况下,则按照成本确认收入。当企业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且预计不能收回成本,则不确认收入。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的规定,企业在不能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的条件下收入不可能大于成本,因此在当期不能确认该建造业务的会计利润,而只能确认损失。这样的收入确认完全背离价值形成进度。

建造合同准则中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1.扩大完工百分比法的适用范围。建造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会计核算的主要动因是能够在较长建造周期内的各个会计期间确认损益。尽管建造企业管理层主观上希望确认利润,但完工百分比法只是提供了确认利润的可能。当某项具体建造业务的成本超过收入,那么即使采用完工百分比法,也将同样确认损失。既然不论是否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建造业务的盈利或亏损都最终会体现出来,而完工百分比法具有将建造业务经济利益较为合理地分布在建造周期内各个会计期间的优势,那么就应该扩大完工百分比法的适用范围。只要与建造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能够清楚区分和可靠计量,不论是固定造价建造合同还是成本加成建造合同都应该允许采用完工百分比法进行会计核算。

改进建议篇4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管理评审 建议

管理评审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质量活动,是ISO9001:2008标准对组织及组织最高管理者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亲自主持的活动,是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资源配置情况、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及产品符合性情况、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达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查找质量管理体系需改进的环节,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实现持续改进,从而提高组织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管理评审活动是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最高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其评审活动的有效性直接反映了组织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能力。

1. 管理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我国推行多年,取得了显著性的成效。大多数采用此标准建立、实施和保持体系的组织,能够按照标准要求开展管理评审活动,但在此项活动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影响了组织持续改进的步伐和效果。目前ISO9001:2008标准正在修订,在即将的ISO9001:2015标准的管理评审要求中不仅保留了原有要求,同时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因此,改进评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有效性,是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管理评审策划不到位、准备不充分

管理评审策划的内容一般包括确定评审的时机、评审的目的及重点内容、涉及的产品范围、各部门需提供的评审输入及参加评审人员的要求等。

有些组织不重视管理评审实施前期的策划,认为由组织的主管部门按标准及组织的体系文件要求,下发管理评审计划或评审通知就完成了策划工作。正是如此,一些组织出现了评审计划或通知中只规定了各部门需提供的评审输入信息,但没有明确所提供信息的质量要求;有些部门的输入信息只是简单的工作总结,输入内容不充分,没有数据支持,不提或只提一些不疼不痒的文件及意识等问题,也不提改进建议,没有深入分析,不能全面体现部门的工作内容及特点;由于评审时机选择欠合理,导致输入信息不能全面反映组织年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绩效,没有对管理方式、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等情况下进行分析;主管部门对各部门提交的输入信息把关不严,对提出的问题只是简单的汇总,没有进行核实、筛选;管理者代表对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不够;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及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准备不充分,导致评审重点不突出、主要议题讨论不充分,影响了评审活动的有效性。

1.2 管理评审会议组织不到位

管理评审是组织高层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及改进进行的评审,是由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其他各业务主管领导、各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参加的。

有些组织召开的评审会议,只有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及部门的个别领导参加,而其他各业务主管领导、部分部门的主要领导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参加会议,致使对主要议题讨论不充分,业务主管领导及部门主要领导对会议确定的改进措施及要求不清楚,导致改进措施及要求落实不到位或不能落实;有些汇报人员避重就轻,只讲成绩不讲存在问题,或只对记录不规范、标识不清晰等问题漫无边际的泛谈,没有对影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及产品质量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即使涉及文件可操作性问题,也只是说“文件可执行性不高”,提不出具体哪个文件、哪个方面存在问题及修改建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讨论很少,对一些尖锐性问题不敢触及或议而不决,会议缺乏针对性。

1.3 管理评审后续行动不到位

管理评审后续行动是落实评审会议决定的关键过程,决定着管理评审活动的有效性。

有些组织由于业务主管领导或部门领导未参加评审会议,对会议确定的改进措施和要求不清楚或参加了,当对改进措施和要求有不同看法时,在不做任何沟通的情况下不落实会议决定,导致改进措施落实不力;不按会议确定的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在主管部门多次督促下,个别部门为了应付,做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主管部门碍于面子,对验证工作不能严格把关,睁一眼闭一眼,对实施效果不好也通过了验证关闭;对改进措施实施时间较长的,只关注措施实施的开始,而缺乏对实施过程及最终效果的验证,导致跟踪验证不深入、不到位。

2. 改进建议

管理评审是组织自我完善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总体评价的环节,它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评审活动的有效性,组织应按照标准要求,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改进管理评审活动。

2.1 成功的管理评审基础

最高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管理评审成功的关键。众所周知,管理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具有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通过评审,总结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找出与组织预先设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差距,寻求任何可能改进的机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质量管理体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应达到的结果,是质量管理体系最高层次的要求。因此,查找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变更和改进,是决定组织质量管理方向、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活动,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意义。因此,最高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组织好管理评审的策划和准备、实施及后续行动,切实抓好并抓出实效,以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缜密策划是管理评审成功的前提。管理评审活动同其他活动一样,需要对活动中的所有过程进行认真思考、缜密策划。管理评审时机的选择是评审策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影响评审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当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处于正常运行、维护及持续改进时,评审的时机最好选择在当年年底或下年度初,这样可以获得年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绩效,为下年度质量工作明确方向,同时也为组织经营战略的决策提供支持,更有利于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策划的缜密程度直接影响到评审活动的成败。管理评审计划应明确评审输入信息的收集、分析、总结等各阶段的工作目标、时间,明确各部门提供输入信息的具体内容及质量要求,避免部门自由发挥,实施规范化管理,以提高评审输入信息的质量。输入信息应结合部门工作内容及特点,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情况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突出重点,注重事实,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分析问题的内在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建议,做到有数据、有分析、有结论、有改进建议及方向,形成有价值的输入信息。评审计划中应明确参加会议的人员,特别要强调所有高层管理者及各部门领导必须参加。只有缜密的策划,才能做到评审准备充分、突出重点、有的放矢,以改变评审流于形式、走过场,以保证评审活动的成功。

精心准备是管理评审成功的基础。评审活动的准备是落实缜密策划的重要过程,为成功的评审活动奠定了基础。组织应对评审准备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重视对输入信息的审核,重点关注部门履职情况、各类产品实现过程的业绩、存在薄弱环节的分析、对体系的评价及改进措施的建议。对不符合要求的输入信息督促其继续完善,通过对输入信息的审核检查各部门对标准及体系文件的掌握程度,也是对管理层和部门负责人参与、关心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运行和持续改进的考察。主管部门应尽早将收集的输入信息呈报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以提高评审会议的效率。最高管理者应认真分析输入信息,寻找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管理者代表共同研究并确定评审的主要议题。主管部门应按照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的要求做好会议发言、议题讨论的统筹,以满足评审的需要。因此,精心准备是管理评审成功的基础。

有效沟通是管理评审成功的保障。管理评审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由多部门、多层次的人员共同参与的活动。有效的沟通贯穿于评审活动的全过程,是保证中枢神经畅通的有效手段。因此,各部门包括主管部门、管理者代表及最高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管理评审成功的保障。

在评审策划中,主管部门应与管理者代表充分沟通,确定评审输入内容的要求。在评审准备中,主管部门应与各部门核实提出问题的来源、初步分析问题的症结;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初步筛选提交管理者代表及最高管理者,按要求修改问题汇总,并将其尽早发至各部门。在会议召开前,最好由主管部门与问题提出部门进行沟通,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以减少在表面问题上的扯皮;管理者代表应与最高管理者再次沟通,做好两者分工,最终确定评审的主要内容及需重点讨论的议题,并对重点议题拟将确定的改进措施和要求进行商讨。

2.2 围绕主题,把握节奏,适当引导,是开好管理评审会的关键

管理评审是对组织的实际状况、质量管理的全面和系统、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结果三方面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达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对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改进机会进行决策。管理评审会议的效果影响着后续行动的开展及评审活动的实效性。

管理者代表应协助最高管理者开好管理评审会议,紧紧围绕确定的评审主要内容和需讨论的重点议题,组织好与会人员的发言,把握好节奏,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讨论、集思广益,以取得共识、明确改进方向。会议应重点对影响组织各类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系统问题、日常管理中遗留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在管理者代表权限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应为会议营造良好氛围,使他们能够主动、自愿的参与其中,发表各自观点。最高管理者应把控会议节奏,发扬民主适时集中,根据组织自身能力和需要,抓大放小,对部门提出的问题及建议进行评审并明确后续要求,协调外部因素,解决内部问题,避免议而不决。当然组织不能寄希望于一次评审解决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所有问题,对于需要专题研究的事项,最高管理者应责成管理者代表或分管业务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并落实专题改进措施,并将专题改进措施的完成情况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

2.3 做好管理评审后续行动是取得实效的有力保证

衡量管理评审是否有效,主要看寻找到的薄弱环节是否准确、改进领域及切入点是否适宜、改进措施是否可行、措施是否落实、效果是否满意,因此,落实改进措施是评审后续行动的重要环节,是管理评审活动取得实效的保证。

主管部门应根据会议决定编制管理评审报告,明确各改进措施落实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完成时限及跟踪验证等要求,确保各项措施有人负责、有人跟踪验证。管理者代表及各业务主管领导应组织并支持各部门做好改进措施的落实,各部门按要求落实改进措施。当认为有更好的改进方法时,应及时与主管部门、管理者代表及最高管理者进行沟通,以保证改进措施实施取得实效。主管部门要切实把好改进措施有效性的验证,对效果不明显或没有达到要求的,要责成有关部门重新采取措施,并将相关信息通报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者,直到措施有效为止。管理者代表应亲自主抓改进措施,客观分析并评价实施效果,与最高管理者汇报取得的实效,为下一次改进寻找新的机会。

3. 结束语

管理评审是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审视并识别绩效改进的机会,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自我需要。实践证明,在最高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下,做好管理评审前的策划和准备、实施和后续行动,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利用好管理评审这一手段,发现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使质量管理体系持续保持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及健康的发展,使组织真正受益、迈向卓越,使相关方满意。

改进建议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改进建议

(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向。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财务报表就要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以便于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

(二)改进相关会计要素的核算

1.固定资产折旧。笔者认为,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计提折旧时,将固定资产的原值扣除其预计净残值的余额,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进行摊销,将每月应摊销的折旧价值作为费用计入有关的成本或支出中,从相应的收入中得以补偿。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经营支出——折旧费”、“成本费用——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改进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核算可与企业会计制度同步,没有必要保持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对应关系,由此建议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置固定资产不需按资金来源列支,可象企业会计一样,购置入时,直接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有关科目。

3.改进无形资产核算

(1)健全无形资产核算体系。根据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分门别类地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和摊销,保证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受益期内得到补偿。建立和登记无形资产台帐,建立台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主权主体应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实在物据,一旦有侵权行为发生时,作为索赔的标准。

二是在评估时,作为评估计价的基础。一般来讲,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应根据它带来的未来收益而确定,但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成本投入,也就是某项无形资产的投入费用仍不失为评估无形资产的基本依据。

三是根据某些规定对没有转让出去且已失去价值的无形资产,通知财务部门摊销其价值。四是便于对无形资产的盘点、清查及档案管理。

(2)为了避免在无形资产摊销中产生账外资产,完善无形资产的管理,建议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比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购入时,直接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有关科目;按照无形资产的名称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进行核算,不进行摊销。当按规定需转为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4.改进事业单位结余的核算。

(1)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如上例,提取医疗基金40000元时,借:事业支出——社会保障缴费40000,贷:其他应付款40000;发生医疗费支出时(假设一次性用银行存款支付30000元),直接做会计分录借:其他应付款30000,贷:银行存款30000.

(2)对修购基金的建议。如果不取消修购基金,建议将计提修购基金列入结余分配中。提取修购基金,实质是将经常性资金转换为一般专用基金,使事业单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护的资金来源。因此通过“结余分配”账户提取修购基金,有利于避免现行会计核算中的弊病。

(3)将交纳所得税作为一项支出而不是对结余的分配。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是一种支出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而且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会计处理应该与企业保持一致,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应交所得税时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4)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的结余中,仅按一定比例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均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的单位收支差额。所以,结余分配的明细账除所得税外只设“提取专用基金”,不再进行细分。若将修购基金作为结余分配的,其明细账的设置需细化,即在“结余分配”总账下的“提取专用基金”明细科目中,再设两个三级明细科目,一是“福利基金”,二是“修购基金”。在提取修购基金时,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提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使用修购基金时,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贷:银行存款

(三)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和内容。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对关键项目作出说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其中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应包括上年数和本年数。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理念。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反映单位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Z].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1997

改进建议篇6

关键词:铁路工程造价 定额计价 材料价差 改进建议

1 我国铁路工程造价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铁路工程造价管理采用的模式仍然是定额计价模式。定额计价模式,是指根据铁路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针对不同级别的施工企业和单位在计算具体工程造价成本时,制定统一的工程施工图纸,并之星相同的定额及成本预算编制方法。这种模式使得质量和价格实现统一,但与此同时该模式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下面3个方面:

1.1 材料价差方面存在不科学的处理方式

现在我国铁路工程造价的计价方式是更具上年度或前一期的材料价差系数,作为本年度或本期设计概算价格水平的编制依据。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对于铁路建设部门对国内铁路建设工程的宏观投资规划,这种计价方式有着极为优越了优势和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铁路建设工程中的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这种计价方式在一些方面会显得有些拙劣而不合时宜。比如,在国家相关法规与政策的影响下,加上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这种计价方式很难清晰、准确地反映材料市场上的实际价格。此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计价方式与国际公认的“市场准入制”以及“公平贸易原则”之间有着客观上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铁路建设工程事业与国际标准的接轨造成不利的影响。

1.2 定额制度方面存在不完善和滞后现象

高速铁路建设工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建设标准和要求上有了许多改进和提高,并开始涌现出“四新技术”,然而与建设工程相对应的造价核算方式――定额核算却并没有随着铁路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而有相对应的改进方案,定额核算方式中许多滞后的核算方式和效果严重影响着我国铁路建筑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对铁路建筑工程的投资决策时,旧有的定额制度会对工程造价的合理性、科学性造成不利的影响,使部分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依据。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在施工造价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和政策,但仍不能弥补定额核算制度在质上存在的缺陷对现代铁路建筑工程的负面影响。

1.3 铁路工程施工企业在竞争力上差异化不够明显

目前由于我国铁路施工造价管理上仍然采用定额计价模式,使得各个施工企业在具体施工项目中的优劣差别性表现的不是很突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筹借和使用也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出来。单单从会计角度对铁路施工工程造价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会是管理在实际进行中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造价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不能在会计核算中很好的体现。在各个企业所拥有的地区性、组织性、规模性等不同的实力之间,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不能被很好的利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铁路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制约。

2 我国铁路工程造价管理的改进建议

2.1 引进并逐渐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制度

在充分认识到我国定额计价模式在铁路工程建设造价方面的不对称事实下,对计价模式的改革是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重点。借鉴公路等其他运输行业以及国外先进合理的计价方式和经验,加入中国的具体国情、路情,逐渐在国内铁路建筑市场上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工程清单计价模式。在改革过程中,实现工程的量与价的分离,实现工程实体性消耗与施工措施性消耗的分离,适时更新铁路工程计价模式中的具体参照价格数据和管理数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当将市场的指导机制和作用引入铁路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中,使工程造价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

2.2 建立并健全我国铁路建设工程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铁道部作为铁路基本建设的投资主体和监督管理主体,应当充分执行其监督管理职能。依照相关制度和法规的要求,规范化铁路建设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维持并适时整顿市场秩序,建立并健全有效而合理的市场监督机构,同时加快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在铁路建设行业的改革和建设,为合理有序的市场经济提供法律保障。可以引进并发展和建立国外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的中介服务体系,培养专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市场主体与政府监督管理部门之间的中介作用。另外,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强化铁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2.3 对铁路建设工程的材料价差问题进行分级处理

目前我国建设部门采用的年度价差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及时、准确而全面的反映出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市场发展状况的实际市场价格水平。从国内铁路建筑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对材料价差问题的处理应当存取分级的方式,及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并存的监督管理模式,使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与工程结算计价在过程和内容上实现真正的相互分离,独立运行与管理。铁道部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对宏观铁路建筑工程的管理、监督和决策,利用现行的定额计价模式和价差调整模式,对铁路建设宏观上的规划进行合理、科学、必要的决策。在微观管理方面,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在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可通过引入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对铁路工程的造价进行合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3 结语

经上文研究和分析,造价管理对于铁路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铁路工程造价标准体系的制定与实施,将对市场经济作用于我国铁路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性参考依据。铁道部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着眼于我国铁路建筑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现有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和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对铁路建筑工程行业发展有制约性影响的造价管理方式应当理性的予以改革和更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对我国铁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与控制,使铁路工程为市场经济及社会发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丁玉茹.浅谈铁路工程造价现状与改进建议[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改进建议篇7

【关键词】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建议

随着经济逐渐发展,电力行业也在不断进步,同时也成为社会发展主要能源之一。而配电网在运行时,电力的损耗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有效降低电力损耗是促进企业经济进步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对于配电网进行线损计算已成为我国电力公司重要研究的课题,只有对计算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才能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确保电力质量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配电网线发展现状

在我国配电网的线损率是对电能损耗衡量标准,其主要是实际线损耗量占据总输送电量的比重。现阶段,我国线损率要比其他发达国家高,多出大约2%-3%,同时离我国所规定12%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在我国部分区域的质量还是比较差,线损率更是超过了30%。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电力有了更高的需要和依赖,而配电网的负荷也随之在增加,特别是城市供电量不断增多,可以看出纵贯式线路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尽管相关部门不断进行整改工作,但还存在线路复杂多变的情况,更是加大了整改的工作难度,同时还需要大批物力及人力的加入。因此,我国还有许多区域正在使用旧设备及配电线路,这些传统方式的电能损耗非常严重,从而导致线路率超过其他发达国家,这就是一些区域为什么供电质量不过关的原因所在。所以,我国在节能方面还是存在很大潜力的,而无论是电力公司或者电力部门都应该为此做出重要贡献,从根本上进行改善,把线损计算的方法进行提高,并不断完善技术上的缺陷,有效的增强供电质量,同时促进电力企业的经济持续发展。

二、配电网线在计算上的不足之处

(一)均方根电流计算方法。在线损计算中这一方法属于基础方法,其操作简单,同时还容易进行计算机的编程计算。但不足是在计算线损时,需要对每个节点产生的负荷进行信息收集,但是节点的数目繁多,而且负荷不断发生着变化,严重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而在运行中,这种计算要求在24小时进行全部负荷的电流测量工作,如果计算时间超过了24小时,计算结果可能就会出现严重误差。

(二)平均电流计算方法。这种方法又名形状系数方法,它主要是运用平均电流和均方根法之间相等关系来进行计算,它比较容易计算出精确参数,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如果平均电流计算的结果比较小,就很难用配电变压器来进行实测,导致形状系数不是很准确,从而出现误差的情况。

(三)等值电阻计算方法。其主要是利用均方根电流计算方法演变得出,原理是假设线路出口地方设置一等值电阻,利用电流损耗等于各分段电流损耗之和进行计算。这一计算方法减少了数据采集工作,只要把等值电阻计算出来就可以,但却需要在计算之前把需要的条件进行确定,如果没有确保设定条件就可能直接影响计算精度,所以这种方法需要在达到规定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才能继续进行。

(四)最大电流计算方法。它又叫作损失因素方法,其主要运用最大电流和方根电流之间相等计算得出。最大电流计算方法只需要把最大电流和电能损耗等进行计算就可以知道,比较容易进行编程计算。这种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确定损失的因素、负荷的曲线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计算的准确性,主要应用在要求不是很高的计算,不适合应用在线损计算、降损措施。

(五)基于区间算法。这一方法把负荷曲线的形状系数范围进行具体论证及分析,为形状系数范围提供有效方法,这一方法的计算可以表现出损耗的区间范围,同时为用户的使用提供大量数据。然而,现阶段这一方法尚未成熟,还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研究。

三、针对计算方法提出的建议

利用配电网的理论以及线损耗计算方法是为了更加快速、准确的计算出实际线损电量,而根据上述几种计算方法可以分析具体存在的不足,所以每个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各电力企业及部门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只有减少线路的损耗,才能降低线损带来的质量问题。因此,人们对于计算方法应不断进行完善,并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对其进行整改。因我国在自动化技术上的不够完善,导致数据不能及时进行分析,所以研究出一个新的计算方法为曲线基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把所有影响因素树立在数学模型上,并具体绘制出线损曲线,所以这种称作曲线基,依据曲线基可以直接的发现具体影响因素。曲线基法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直接表现出线损和不平衡度之间关系,同时还可以根据结果看出是否超标以及其他信息。若是不平衡度快超标的时候,可以及时的对其采取具体措施,从而看出曲线基法具有可行性、实用性的特点。但是通过实际应用发现,这一方法还存在缺点,对于精确度不是很高,所以我国应不断的完善计算方法,才能确保供电质量,有效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传统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等值电阻、方根电流和最大电流,还有平均电流等方法,但是以上这些计算方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计算的工作量大、计算的结果不够精准等问题,所以本文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由此看出,改进配电网的线损计算,可以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因此,只有在计算方法上进行改善,才能确保提供的数据是真是可靠的,从而推动电力行业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徐念农,张登峰.对改进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的建议[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2(8):50-50.

[2]刘晓华.配电网线损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6):60-60.

改进建议篇8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东北三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强力推进国企改革重组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一是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全面突破。三省国有企业完成改制9000家左右,改制面达90%以上。通过改革,原国有中小企业国有股基本退出,国有大型企业基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趋于合理。国有资本逐步向能源、装备、石化等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大企业集中,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过于分散的状况明显改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和所有制结构单一的局面得到扭转。

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初步解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灵活处置债务、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了企业长期积累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近3000户国有企业卸掉了冗员包袱,183万人实施了并轨;向地方政府移交中小学621所,移交率超过95%;完成辅业改制574户,改制面达99.4%;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债务493亿元,盘活呆滞资产近200亿元。

四是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普遍提高,与相比,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资产从690.7亿元增加到783.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11.7亿元增加到273.4亿元,实现利润从-9.1亿元增加到8.1亿元,上交税金从12亿元增加到27.2亿元。改革不仅提高了企业效益,而且增强了发展后劲。辽宁已改制的55户大型国有企业新增资本金166亿元,规划项目投资额1900亿元,目前已投入837亿元。吉林完成改制的816户工业企业,引进新项目189个,协议金额181.6亿元,已到位140亿元。此外,国有经济的有序退出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还为非国有企业的成长释放出巨大空间,从而加速了非公经济的发展。以黑龙江省为例,几年来共有__5户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了872户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累计注资64亿元,安置就业9.4万人,既减轻了地方政府负担,企业自身也实现了跨越发展。

东北三省新一轮国企改革,其广度、深度和速度前所未有,改革过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鲜明特点。

中央支持国企改革的政策系统性、协调性增强。这轮国企改革是在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政策性破产、处置历史欠税和不良债务、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增值税转型试点、中央投资倾斜等,这些政策措施既着眼于卸掉历史包袱、化解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矛盾,也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支持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可谓对症下药,为改革重组的顺利推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地方政府推进改革的力度大、工作实。三省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全力推进国企改革攻坚。注重科学谋划,建立周密的政策支撑和保障体系;注重突出重点,努力破解主要矛盾和困难;注重立足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有效推进;注重密切配合,营造改革攻坚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吉林省确立了“四到位、一基本”的目标,即整体改制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国有资本退出到位、劳动关系转换到位,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开始,用一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了攻坚计划确定的816户国有工业企业改制,现全省完成改制企业3381户,占应改制企业的98%以上。辽宁省把深化国企改革作为振兴的关键和重要任务,攻坚破难,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90%大型国有企业改制,并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黑龙江省把国企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振兴工作的战略突破口,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力度空前,用三年时间完成了3352户企业改制,占应改制企业的97%。

更加注重维护职工权益,确保企业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改革之初,三省就制订了多项政策措施,要求改制和产权交易等关键环节做到公开、透明、规范。要求以人为本,从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收入、就业、债权和社保接续等问题入手,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确保改制企业正常经营,职工安置方案须经过职工大会(职代会)审议通过。辽宁省坚持“三个保证”原则,即不管投资者是谁,要保证改制企业90%以上的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保证改制后职工收入和福利总体水平不降低,保证经营班子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近年来,辽宁省改制企业中93%的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收入增长了47%。吉林省全部改制企业共支付改制成本233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00多万人。黑龙江省多方筹集资金,共支付改制成本270多亿元。三省在如此大范围、如此短时间推进国企改革,没有发生大规模的。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地方政府摆脱了就改革论改革、为改制而改制的做法,把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发展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一是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积极慎重选择合作者,要求合作方必须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力。二是鼓励企业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改制,以存量吸引增量投资。三是将企业发展规划、项目和资金投入写入改制方案和协议,并制订防范性条款加以约束。企业通过改革重组,卸掉了历史包袱,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了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做强做大。

央企重组地方骨干企业成为亮点。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一大批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联姻,既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企业发展能力,也有效维护了装备、能源、矿产等重点产业安全,成为近年来东北三省企业联合重组的靓丽风景线。央企重组地方企业后,普遍兑现承诺,加大投资力度,承担社会责任,多数被重组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兵器工业集团控股华锦后,迅速启动并开工建设46万吨乙烯和500万吨炼油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72亿元。吉林炭素被中钢集团重组前每年亏损2亿多元,即扭亏为盈。四平昊华被中国化工集团重组后生产规模扩大了10倍,进入行业前列,企业重组前最高年亏损2亿多元,重组后近三年盈利分别为56万元、560万元和5164万元。中冶科工重组葫芦岛有色金属公司后一次性注入资金20亿元。通用技术集团增资齐二机床,并借助自身的国际经营网络帮助齐二开拓国际市场。中煤集团入主黑龙江煤炭化工公司后,已投入13.2亿元资金,年产25万吨的甲醇项目将在投产。中铝重组东轻后在一年内增资11亿元,并将实施总规模超过50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南航入股辽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后,未来几年将斥资百亿元支持沈阳桃仙机场形成东北亚航空枢纽。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重组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三省国企改革重组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但仍有一些改革遗留问题尚待解决,一些配套政策也未完全落实到位。

(一)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推进不快。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在东北地区进行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和先后批复了吉林省(长春、四平、白山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首钢庆华工具厂)及铁道部东北铁路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方案。中央财政补助吉林、黑龙江两省试点专项资金9.35亿元。截至10月底,吉林省三个试点城市,共有706户大集体企业,499户完成了改制方案,25.02万转换劳动关系人员中,5.9万人已发放了经济补偿金。辽宁省还只进行了厂办大集体企业的摸底和测算工作。试点工作进展不快在于这项试点是在地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有顾虑,认为改革成本高,难以承担,且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二)退休人员安置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开展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以来,退休职工经济补偿金基本发放到位,养老保险和拖欠工资问题基本解决,但由于改制成本不足,大多数已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仍未解决,老有所医存在很大困难。二是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由于统筹内外项目尚未并轨,很多企业改制后离退休人员仍由改制企业管理,给企业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开支,特别是一些关闭破产企业问题更加突出。

(三)历史欠税尚未彻底解决。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豁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历史欠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167号),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形成于1997年年底之前的历史欠税予以豁免。随后,各省将企业欠税汇总上报财政部、税务总局批准,目前两部门正在办理。如龙煤集团应豁免历史欠税3.9亿元,由于尚未落实,已影响上市。

(四)资产管理公司改革方案未定影响股权处置工作。在三省改制企业中,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普遍拥有比例不等的股权,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进行改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权处置。调研中黑龙江煤炭化工、北方重工、哈轴等企业都反映,能否处理好“债转股”问题,是企业今后改制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

(五)联合重组困难加大。近几年东北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取得较大成效,但继续推进重组的难度明显加大,特别是跨地区的重组难上加难,主要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同时涉及到干部安置等敏感问题。鞍本重组启动两年多来,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这里面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所有、分级管理”模式和“分税制”财税体制所带来地方政府间的利益矛盾,企业管理层的人事安排以及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

三、有关政策措施建议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工业经济严重下滑、市场需求萎缩的严峻形势下,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之机,采取更加积极、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东北国企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巩固来之不易的改革和振兴成果,为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提供保障。

(一)进一步加大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力度。在当前主体企业经营形势发生变化、效益下滑的情况下,大集体职工矛盾更加凸显。国务院已经确定先在东北试点,并要在全国推行,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研,针对试点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支持力度。

(二)借外部环境变化积极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企业联合重组提供了压力和动力,国家应对危机及时出台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也为企业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应借机大力推动东北骨干企业联合重组。一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骨干企业整合区域生产能力。在国家层面上推动鞍本钢实质性重组;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准入门槛,支持吉林亚泰重组东北地区水泥企业;通过装备制造产业基金或投资控股公司等方式,整合沈阳、大连的装备制造企业,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依托大连港集团,整合优化辽宁沿海港口能力。二是加大协调力度,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继续支持央企与地方企业的重组。

改进建议篇9

[关键词] 电子处方;合理用药;审核;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38-02

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普及,电子处方系统已成为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3月,本院开始全面启动了门诊、住院医师工作站。电子处方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就医、取药的工作模式,方便了患者,提高了工作效率[1]。本院门诊电子处方的流程:挂号(患者到挂号处挂号,挂号员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就诊(医师在患者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将诊断等信息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同时为患者开具相关的治疗药物)收费取药(患者交费后到药房取药,药师审核并打印处方、调配发药)。电子处方系统有简便、快捷、准确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提高电子处方的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本研究探讨了提高电子处方质量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对本院在门诊、住院电子处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处方进行分析。 抽查本院2013年4月22~28日的门诊、住院电子处方,均由审方药师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要求的“四查十对”原则[2]及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临床药理学知识进行审核,对不合格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共计2413张。

2 结果

审核电子处方2413张,其中,问题处方340张,占14.09%,基本信息录入错误:15张(4.41%);无临床诊断、诊断与用药不符合:162张(47.65%);用法和用量不正确:114张(33.53%);配伍不当:38张(11.18%),其他问题处方11张(3.24%)。

3 讨论

3.1 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

3.1.1 基本信息录入错误 ①挂号员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时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录入时粗心大意,造成信息缺项,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应录入日、月龄,必要时要注明体重(体重是儿科计算用药剂量最常用的参考信息[3]);②患者或其家属填写资料时出错;③医师操作不当或使用不当造成给药剂量,给药途径,诊断等信息错误。

3.1.2 无临床诊断或诊断不规范 《处方管理方法》规定应当注明临床诊断,医师录入处方时未录入临床诊断或诊断不规范,如感冒、发热等,导致药师无法依据临床诊断来审核处方用药的合理性。

3.1.3 诊断与药物适应证不符合 如诊断为高血压,医师开具胃乐新;本来为体检,开具克林霉素等,主要是由于患者同时合并多种疾病,医师输入时未添加第二个诊断,或者患者需要自购药品,医师没有另开具处方所造成。

3.1.4 用法和用量不正确 如头孢氨苄片0.5 g,3次/d口服,正确用法应该是0.25~0.5 g,4次/d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片,2次/d口服,正确用法应该是1片/次,3次/d。用量一般应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常用剂量使用,药品的非常规用法、频次、给药剂量,如嚼碎后服用,随餐同服的药品医生应当在“备注”栏简要说明药品用法。

3.1.5 溶媒选择不当 如注射用丹参用25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配制,正确用法应该是用50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50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制;多烯磷胆碱注射液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制,多烯磷胆碱注射液是严禁用电解质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林格液等)稀释,若要配制静脉输液,只可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释。

3.1.6 需作皮试而未注明 根据药品说明书,需作皮试方能用药的未注明皮试[4]。如:青霉素注射液,破伤风注射液等。

3.1.7电子处方无法分色管理 本院由于使用普通打印纸,使急诊、儿科处方无颜色区分,从而降低了医师、药师的视觉警惕性,不利于患者的用药安全[5]。一类、二类处方和品处方仍实行手写处方,给患者和医师带来了不便。

3.1.8 电子处方修改困难 药师审核处方时发现错误,患者先到处方医师处,医师先作废错误处方后经过退药、退费,医师重新输入、重新缴费后方可取药,给患者带来很大不便,容易影响医患关系。

3.1.9 病区用药医嘱单不规范 按照《处方管理方法》第二条规定,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用药医嘱单,目前本院病区采用的用药医嘱单只是简单的药品汇总请领单,只有病区名、药品规格、数量,没有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历号、临床诊断、用法和用量,导致药师无从审核医师处方的合理性[6]。

3.2 针对电子处方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3.2.1 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 本次调差结果显示,大多数错误处方是由于医师输录错误产生的,这要求进一步加强医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在开具处方时,应尽量减少因粗心而造成的错误,准确无误地输入处方内容[7]。一旦发现错误处方,应及时修改以减少差错。

3.2.2 安装用药咨询窗口 建议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安装用药咨询窗口,提供药物的说明书、配伍禁忌、不良反应、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等信息,为临床医师和药师提供实时帮助[7]。加载电子处方审核系统,对医师所开处方中每个药品的用药途径、用法、用量、需加溶媒、配伍禁忌进行提示,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选择,进一步确认后提交处方以防止出现错误处方[8]。

3.2.3 提高药师的综合素质 加强药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掌握好各种药品的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禁忌证、不良反应,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把好药品的用药安全质量关,降低差错率。审核处方时应做好“四查十对”,发现错误处方,应拒绝调配,对问题处方,及时与医师沟通,改进用药方案及时修改后方可调剂。电子处方的使用不但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时间,方便患者就诊,也降低了误诊率。对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院正在不断地探索和改善,对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及电子处方系统加以完善和升级,让其为合理用药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敬花.门诊电子处方的质量评价与干预措施[J].甘肃医药,2010, 29(2):206-208.

[2] 周燕萍, 刘丽萍,凌海慧,等.我院电子处方点评及不合格处方分析[J].中国医药,2011,6(8):1007-1008.

[3] 曲秀君,曹建英,张君.我院门诊电子处方系统的应用及改进建议[J].中国实用医药,2010,5(6):262-263.

[4] 吕迅羽,陈念芬,陈茂玲.医院门诊电子处方的缺陷分析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272-273.

[5] 闫文亮.门诊使用电子处方的优劣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12:130-131.

[6] 贺儿芬.电子处方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药学实践杂志,2009,27(3):223-224.

[7] 蒲奕,孙丽华.门诊电子处方系统应用中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5):131-132.

改进建议篇10

1 地上管理

1.1 改大水漫灌为膜下滴灌

大水漫灌是我地大棚大樱桃主要的供水方式。这样,很容易使棚内湿度过大,不仅会造成花期花粉不易散粉、柱头黏液稀薄而影响授粉受精,而且还能促使花后枝叶旺长,减少对花芽及幼果的营养供应而影响花芽分化、降低坐果率。同时容易降低地温和增加叶果感病机会。为防止或减轻上述现象的发生,建议将大水漫灌改为膜下滴灌,根据树体的生长需要,定时定量合理供应。这样,不仅可节省用水、防止土壤板结、稳定土壤温度,更重要的是有效地降低了棚内湿度,提高了坐果率和防止或减少了因湿度过大诱发的各种病害(花腐病、裂果等)。

1.2 改冠下覆盖黑色地膜为白膜

我地大棚大樱桃地面多覆盖黑色地膜。虽然黑色地膜保温、不长草,但透光性差,提高地温慢。这也是多年来造成大棚地温低,大樱桃开花晚或开花不整齐的一个潜在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将15~20 cm深的土壤温度同样提高至15 ℃,覆黑色地膜需要11 d,而覆白膜8 d则可达到。因此,大棚还是以覆白膜为好。至于地面杂草,可以人工拔除,千万不要为图省事而喷除草剂,以免发生药害。

1.3 改行间覆膜为覆白膜小拱棚

调查发现,种植者除在冠下覆黑膜外,行间也全部覆盖黑色地膜。而果农的农事活动如喷药、修剪、观察温度、采收等走动会使黑色地膜紧贴地面,造成膜下土壤硬实、根系周围空隙很少,不利于提高地温和促进根系生长,甚至会产生吸收缺素症。为改变这种状况,建议将行间覆盖的黑色地膜改为白色膜小拱棚。其棚宽在两树冠外缘(根系集中分布区)之间,棚脊高为70~80 cm。拱棚两端的白膜要埋土封严,使之形成一个密封体。为方便日常管理,也可进行间断式支撑(即隔一段小拱棚留下一段覆白膜的空白地段)。调查发现,晴天中午前后,拱棚内外气温相差8~10 ℃。同时,支撑小拱棚后,减少了人员在行间的走动,有效地防止了土壤板结,使根系始终处于一个温度适宜、透气疏松的舒适环境中,有利于其生长发育,促进地上部的开花结果。

2 树体管理

2.1 改只靠太阳光为增加人工补光

覆盖的大棚薄膜及大棚的方位和前屋面角的设计合理与否,都会直接影响到进入棚内的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一旦遇上阴雨(雪)天,棚内光照更差。为克服或减少因自然光照不足对大棚大樱桃生长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在阴雨(雪)天适时进行人工补光,尤其在萌芽期、开花期遇上阴雨(雪)天时进行人工补光更显重要。方法是在离树顶叶片60 cm以上,离棚顶薄膜40~50 cm以下,每40~50 m2安装一盏发光效率高的日光灯(或农用高压灯、高压钠灯、碘钨灯),使其光照强度达到1 000~3 000 Lx。这样,不仅补充了光照,而且还提高了空气温度,有助于萌芽、开花、坐果。

2.2 改单靠地下施肥供给营养为增施CO2 气肥综合供养

作物除水分以外 的所有干物质90%以上

来自其光合产物,来自土壤的N、P、K等元素的量不足5%。大棚内CO2浓度低于外界,尤其在晴天中午前后光照强、温度高的时候,CO2最为缺乏,这必然会减少光合产物的形成。这也是大棚大樱桃产量与品质均低于露天种植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在科学施肥的基础上,应适时向棚内补充CO2气肥。生产上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碳酸氢铵与稀硫酸混合反应生成;二是应用CO2增长剂(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生产)。但使用时应注意:①CO2反应器皿要挂在树冠上部;②大樱桃谢花后即可开始补充,一般在日出后0.5~1 h即可释放,阴雨(雪)天停止施放,以防叶片老化;③棚内温度超过25 ℃要适量放风,以防发生伤害。

2.3 改果实自然着色为铺(挂)反光膜人工增色

生产上,大棚大樱桃普遍存在上色晚、着色差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N肥施用过量、K肥及中微量元素不足、树密枝多、光照恶化和昼夜温差小等原因以外,由于大棚薄膜阻隔减少了阳光的透入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为弥补因此造成的损失,建议在树冠下,树体主干、中干、主枝中下部和大棚北墙上铺挂反光膜,改善树冠内膛、下部的光照强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进入棚内阳光的利用率,以增强光合作用,促进果实早上色、上好色,及早供应市场。

2.4 改单用无机叶面肥为综合型有机叶面肥

无机叶面肥过多过量地使用会影响根系对土壤中无机营养的吸收。生产上应根据大樱桃生长结果规律及需肥特点,在其需肥临界期(谢花后到采收后1个月左右),有针对性地选用吸收快、养分全的综合型有机叶面肥(氨基酸类或腐殖酸类等)。这样,既可迅速补充营养,又不影响根系对土壤中无机营养的吸收利用,增加了树体营养,为大樱桃开花坐果提供了保证。

3 大棚建造

3.1 改依靠土地或道路的走向来确定大棚方位为利用科学方法确定大棚方位

调查发现,大多数大棚的方位角是根据当地的道路或土地的走向随意确定的,过于偏东或过于偏西。向阳的一侧,受光时间长,生产光合产物多,树体生长早,叶片成形快,树壮叶绿果多;而另一侧受光时间缩短,光合产物减少,影响其生长结果。尤其在北方地区,12月至来年2月份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因光照影响棚内树体生长发育的现象更为突出。新建大棚时应科学确定大棚的方位角。其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罗盘仪测出当地的磁南磁北方向后,再减去(向东移)当地的磁偏角,即为当地的正南正北;二是选一晴天,在地面上垂直立一标杆,从10:00-14:00每隔10 min标记出此杆在地面上的阴影长度,24条阴影中最短者即为当地的正南正北方向。在北纬40°以南,冬季不太寒冷的地区,大棚方位角应以南偏东5°为宜,这样可使太阳光与前屋面垂直的时间提前20 min。

3.2 改大棚内外土地相连为挖防寒沟保持地中热量

生产中大多数种植者重视大棚气温的提高与保持,也舍得在这方面投资,但不知道或不重视提高地温的重要性,往往气温高于地温,致使大樱桃经常出现开花不整齐或先叶后花的现象。尤其大棚外缘有沟或大棚建在坡地、梯田上时,棚内地温更低,对大樱桃生长发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棚内外土壤存在的较大温差,迫使棚内土中热量较多较快地横向传出,直接降低了棚内土壤温度。实践证明,在大棚四周挖1条宽30~40 cm、深度超过当地冻土层厚度的防寒沟(沟内垫有用薄膜包裹的干草或干玉米秸、干麦秸,也可在四周埋高50 cm左右的苯板),可有效隔绝棚内土壤热量的横向传出和棚外土壤的低温侵入,明显提高或较长时间的保持地中热量。调查发现,挖防寒沟(或埋苯板)的大棚15 cm左右的地温比无防寒沟(或不埋苯板)的高2 ℃左右,并且大樱桃萌芽、开花、坐果、果实成熟等物候期均提早7~10 d。建议在盖棚膜之前,在大棚四周挖好防寒沟(或埋好苯板)。

3.3 改大棚四周一层薄膜为增加裙膜,以较长时间保持棚内热量寒冷季节在大棚四周及顶部晚上都覆盖一层厚厚的草帘或棉被,虽能保温,但效果不理想。一旦遇上阴雨(雪)天或降温剧烈天气,棚内气温更低。建议在大棚内四周从肩部开始,距原棚膜20~25 cm处增挂一层裙膜,其高度从大棚肩部开始直接垂到地面。为不影响阳光射入,白天可将裙膜收放在地面或卷挂在肩部,日落盖棚前再将其挂在大棚肩部或垂放到地面,底部用细长沙袋压严。这样,在夜间大棚四周形成了一个密封的、厚度为20~25 cm的空气不流动层,不但可有效地隔绝或减少棚内有限热量向四周传出,同时也阻止或减弱外部冷空气的侵入,较长时间地保持了棚内热量,延长保温时间,减缓夜间降温速度。调查发现,及时增挂裙膜的大棚比不挂者,夜间棚内温度始终高1~2 ℃,有效地预防或减轻了冻害的发生程度,保证了寒冷季节大棚大樱桃的生长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