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9:51:45

改进范文篇1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关系区域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先导性的公共政策。直辖以来,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规划覆盖面显著扩大,规划水平显著提升,规划管理和监督显著强化,规划实施总体良好,规划意识大大提高,重视规划、关注规划、服从规划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在城乡规划引导下,全市城镇化快步推进,城镇体系趋向合理、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逐步完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山城、江城特色更加凸现,直辖市形象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规划实施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人才短缺、投入机制不完善,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等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十一五”期间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好中央宏观调控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乡新格局,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内容;进一步打好“直辖牌”,推动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新兴直辖市城市形象,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任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清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新要求、肩负的新使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建立城乡规划保障机制和地方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要素资源支撑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积极科学推进城镇化,走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单纯注重城镇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

——坚持以人为本,从单纯注重人的物质需求向逐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转变,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镇功能,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实际的城乡规划体系、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使规划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形成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近期建设规划为重点,详细规划为基础,各类专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较为完善、适当超前、符合**实际的规划编制体系;

——形成“集中统一、城乡一体、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

——形成方式多样、主体明确、措施有力的城乡规划监督体系;

——形成组织领导有力、法规政策较完备、人才队伍较合理、投入机制稳定的城乡规划保障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城乡规划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区县(自治县、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远郊区县(自治县、市)都应设立规划委员会。要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议事规则,提高运作效率。发挥规划委员会对城乡规划重大问题、城乡发展重大政策的宏观决策咨询作用,统筹协调区县(自治县、市)各类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民主水平。要优化组成结构,充实专业力量。规划委员会组成人员,原则上专家及社会人士比例不低于1/3。

(五)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各项涉及城乡空间利用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统一规划管理,严禁擅自肢解、下放规划管理权限。积极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考虑全市域城乡空间和环境容量,合理安排城乡产业布局、村镇居民布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城乡规划分级管理。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要按照职责规定,做好本区域各类城乡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

(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完善市规划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充分履行主城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尚未健全和完善政府序列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要在今年年底前健全和完善。其他城镇化进程较快、规划工作任务较重的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单独设立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对主城区的镇(乡)规划工作,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远郊区县(自治县、市)的特大镇(乡)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要明确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和工作人员,其他镇(乡)要配备专兼职规划管理工作人员。

三、依法严格规划管理,大力加强城乡规划调控力度

(七)坚持把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批准的城乡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

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下位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未批准或未纳入建设用地的区域,不得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获批准的,不得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或提供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项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议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八)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调整程序。严格各类城乡规划的法定分级审批制度,严禁越级、越权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规范城乡规划调整的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强制性内容管理。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区县(自治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等强制性内容需要进行调整的,调整方案必须组织论证,进行公示,调整成果须按法定程序重新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非强制性内容的调整,成果要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九)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实行规划许可制度,不得以政府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形式取代。实行投资审批制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实行投资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时,须附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供应土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任何建设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工建设;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的内容;竣工后未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土地、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

(十)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实行目标责任书制度,市人民政府每年与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城乡规划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完善年度报告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每年必须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市监察部门认真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对严重违反城乡规划的案件,要公开曝光、严肃查处。要制定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措施,建立城乡规划监督检查长效机制。要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建立违法案件举报制度,增强全民参与意识与监督意识。

推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市人民政府向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实施、调整城乡规划,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重大项目选址、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执行等情况进行督察,纠正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督察报告。

(十一)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查处机制。实行违法建设属地管理责任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制止、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的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要积极协助开展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预警网络,畅通群众举报、媒体监督渠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针对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建设,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治理。要依法、从重查处随意侵占绿地、破坏生态环境及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城市安全等违法建设行为。

建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违法建设查处机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的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土地、建设、市政、环保等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纠正、查处有关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确定的职能职责,严格查处未进入规划审批程序的乱搭乱建行为;房屋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要积极配合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四、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十二)健全**特色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坚持发展规划与保护规划并重,深化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建制镇规划以及村镇规划编制,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要突出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安全、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等内容,重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注重规划动态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的有序进行。

(十三)推进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编制。按照构建“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主体,其他小城镇拱卫的现代化城镇体系”的总体要求,加快市域内中西部、渝东北和渝东南三大城镇发展区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与周边省市协调合作,结合成渝经济带、川渝黔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推进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根据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强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优化各类城镇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十四)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实施维护。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主城区分区规划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今年年底前,完成区县(自治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反馈评价和动态维护机制。

(十五)加快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要求,建立、健全近期建设规划与区县(自治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限相适应的滚动编制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内容作出具体的空间安排。区县(自治县、市)近期建设规划成果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时全面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审批和报备案工作。

(十六)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出让、土地开发、实施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定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批准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域,必须加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是要认真做好重点开发建设区、重点保护地区、重要地段和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编制,逐步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成区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注意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2007年年底前,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完成规划区内全部近期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七)加强建制镇规划编制。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建制镇规划编制步伐。合理确定建制镇规模,强化以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市政环卫为主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规划。建制镇规划编制要注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紧凑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2007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中心镇规划的修编,2010年前完成全市一般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工作。

(十八)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按照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2007年6月底前完成各区县(自治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优化镇(乡)、村空间布局,统筹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有序引导公共财政投入。遵循《**市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评审基本要求》、《**市村级规划编制导则》提出的原则,认真总结“千百工程”村级规划编制经验,2010年前完成全市村级规划编制工作。

(十九)强化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设计是塑造城镇独特风貌景观的重要手段。要爱护和珍惜**特殊的山水自然风貌,传承巴渝文化,努力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综合品质。要规范城市设计编制管理,完善城市设计实施机制,加快重点地区设计导则制定。认真开展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地段城市设计及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小城镇和农村村落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指导。“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区县(自治县、市)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编制。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生态保护、绿地系统、基础设施、灾害防治、城镇安全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文物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并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加强城镇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积极有序引导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各类专项规划的综合协调,切实履行好审查职责。

五、创新规划编制机制,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二十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市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阳光规划”,坚持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机构和人员、办事结果、办事纪律和监督投诉渠道公开,扩大公众的规划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公众参与规划,重大规划和重要地区规划方案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各类重要城乡规划成果经政府批准后必须予以公布,确保决策之前有咨询、决策之中有公示、决策之后有公布。

(二十二)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开放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重要规划的编制要严格实行方案公开征集制度。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行业管理,严格规划编制资质审查,完善规划编制成果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规划编制技术责任追究制度。

(二十三)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市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数字**”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城乡规划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规划管理信息资源整合、集成、统计、分析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新技术运用和规划决策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规划决策和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二十四)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照《测绘法》和《**市测绘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测绘管理体制,将本地区的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地方财政预算。针对不同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适用功能,制定相应的覆盖和更新策略。2010年前,要实现1:1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全市域,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城镇规划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建制镇以上规划建成区,并建立多元多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

六、强化保障,促进城乡规划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人民政府是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城乡规划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对城乡规划工作负总责,对领导、监管不力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区县(自治县、市)、镇(乡)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城乡规划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规划水平。公务员培训要注意安排城乡规划知识的内容。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向社会各界普及城乡规划知识,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二十六)强化分工协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城乡规划工作,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强化协调、形成合力。要自觉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自觉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共同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批准的各类规划,保证各类规划的落实。

(二十七)健全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完善《**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政府规章,尽快建立涵盖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全过程,适应**市情的地方性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制定各类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与规划法规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十八)加强规划研究。坚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拓宽规划视野。围绕国家和全市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加强推进“和谐**”建设、三大经济区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三峡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全面进步、生态敏感区保护控制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宏观研究,提出科学的城乡空间布局新思路。近期要针对规划政策、规划方法、法规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多角度、多层面、宽领域开展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许可管理、实施监督、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及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城乡规划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改进范文篇2

为切实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进一步改善我县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等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发展党员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发展党员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发展党员工作“十六字”方针,积极探索发展党员工作的新举措,不断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切实加强了全县党员队伍建设。但发展党员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少数党务工作者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少数行政村党组织连续多年未发展党员;少数入党积极分子对应知应会的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不熟悉、不掌握;个别基层党组织在考察确定发展对象时,工作程序不够规范等等。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势必会影响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削弱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各级党组织思想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发展党员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紧紧围绕“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方针,从解决当前各地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入手,探索新机制新方法,切实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从源头上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全县党员在推进**全岛城市化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明确重点,积极吸收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

各级党组织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明确发展重点。在农村,要着眼于村级班子的长远建设,注意把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负责人、致富能手纳入视野,重点培养,吸收入党;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要重视做好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高学历员工以及生产工作一线的青年骨干的发展党员工作;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科研人员和学术带头人要加强教育培养,条件成熟的要及时吸收入党;在学校,要充分发挥青年人才集中的优势,把发展青年教师和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党员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此外,要结合**实际,重视做好在外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

(二)严格程序,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

各级党组织在规范执行发展党员工作规定程序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方法,严格工作程序,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一是推行入党积极分子公推制度。由基层党组织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对申请入党人员进行无记名推荐,根据推荐情况以及申请入党人员的现实表现,切实把政治素质较好、群众公认度较高的优秀分子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与发展对象要保持3:1以上的常数。二是推行入党积极分子考学制度。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集中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集中培训后基层党委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闭卷考试,成绩不合格的一律不能发展为预备党员。三是健全发展党员预审制度。支部预先对发展对象进行把关,党委预先对支部发展程序进行把关,预先对入党材料进行把关,并征求计生、公安、税务、工商等部门意见。四是推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在讨论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时,由到会党员进行投票表决,当场宣布结果。五是建立党委派员列席支部党员大会制度。基层党委派员(一般为组织委员)列席基层党支部召开的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民主推荐会、接受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支部党员大会,切实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监督。六是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基层党委要将拟接收为预备党员或转正为正式党员的名单,以书面形式向党员群众公示。对在“两新”组织工作,户籍关系在村(居、社区)的发展对象,双方党组织要主动互相征求对方意见,形成一致同意意见后,分别在“两新”组织和所在村(居、社区)进行双向公示。此外,各级党组织对发展党员的其他环节都要严格把握,规范操作。有关程序的工作要以书面的形式进入党员档案。

(三)改善结构,确保发展党员工作稳步均衡有序开展

要科学制定发展党员工作年度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年度计划的落实,避免大起大落,使发展党员工作稳步均衡有序开展。针对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连续多年不发展党员、党员年龄严重老化、无女党员等问题,各镇乡党委要建立发展党员工作预警制度,通过健全发展党员工作信息采集库,加强对各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动态监控。对存在结构比例失衡倾向的,由党委向基层党组织发出预警通知。在今后新发展的党员中,生产工作一线,35岁以下青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要达到70%以上;妇女一般不低于25%。通过二至三年努力,使全县连续5年以上未发展党员、无35岁以下青年党员、无妇女党员的基层党组织得到及时转化。

改进范文篇3

从话风实际可以反映出文风会风甚至是党风的问题,可以看出改进话风的重要性,俗话说“言为心声,话如其人”。话风是一个人立场、观点、作风、修养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人的素质的综合反映。但在如今的实际工作中,很多的领导干部话风不正,言语无趣,经常引经据典,用老经验分析新问题,给人以老生常谈之感。可见,很多的领导干部没有认清形势、转变作为,转变观念,没有做到话风的改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倡导说新话、短话、真话、实话,使党的建设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新形势下,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法制社会、节约型社会的使命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改进话风,在话风中体现党的先进性。

一、当前不正“话风”的具体表现

一是文山会海,泛滥成灾。现在不少地方,会议过滥,文件过多,整天沉溺于繁文缛节,疲于应付各种会议。一些领导只图虚名,讲话时报纸上、文件里的话多,自己的话少;官话、套话、虚话、大话甚至假话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话少。

二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有些领导干部讲话时间太长,次数太多,而且干巴枯燥、缺少个性的话多,新鲜生动、有吸引力的话少;长话多,短话少。这样的讲话,次数虽多,但作用不大;时间虽长,但效果很差。群众不喜欢听,不但赢不得自发的掌声和认可,甚至招致厌倦反感,不仅影响工作,而且影响党风,影响领导干部的形象。

三是小题大做,沽名钓誉。有的官员对成绩、政绩、业绩任意拔高、渲染,有一说十,有十说百,有百说千,有千说万,夸大其词,哗众取宠,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贪天之功为己功,把别人做的说成自己做的,把别人说的说成自己说的,把别人写的说成自己写的,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归于别人,文过饰非,争功诿过,报喜隐忧。

二、当前形势下形成不正“话风”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保守。有些领导干部开口说话,先要考虑要说的话上级讲过没有,文件写过没有,报纸登过没有,生怕“越轨”、“出格”,“祸从口出”。二是学习不够。现在许多干部学习风气不浓,玩风很盛。有些干部学习,不是为了武装自己,而是为了包装自己。由于没有学习理论、知识、不勤于思考,因此讲话缺乏高度和水平,缺乏逻辑力量。三是深入实际不够。有些领导干部讲话之所以言之无物,讲不到点子上,抓不住群众,引不起共鸣,是因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调查研究不够,把握不住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了解不到基层的新鲜经验,学不到群众生动鲜活的语言。所以,讲起话来心中无数,说出来的话离群众、离实际太远,缺乏亲和力。

二、改进话风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敢讲真话。针对部分领导发言打官腔现象,建议领导们在发言和文件中要多用通俗易懂的亲民语,在各个官方场合要多讲实话、讲真话,敢讲有个性有人情味的话。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就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强调指出:“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领导干部要做到求真务实,敢讲真话,就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身体力行地去体察民情、集中民智、排解民忧。不断了解新情况,了解基层新鲜经验、学习群众生动鲜活的语言,掌握新问题,提出新对策。只有这样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对群众身边的事了然于胸,掌握了群众中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讲起话来才会胸有成竹,说出来的话才会真切感人,才能话不离群众,真正具有亲和力。从道理上讲,人人都想讲真话,反对说假话。但是,讲真话可能会使一些人听了不顺耳。在官场上呆久了官腔官调好学好记,也好听,官场上的耳濡目染自是无师自通因此,要说实话、真话、说有人情味的话就有些难度了,反而讲真话反倒需要有一种勇气了,官员首先应将自己视为一个老百姓,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有了老百姓的感受、老百姓的认识,然后再以官员执政为民的思想,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贯穿在整个工作中,才能说出让老百姓待见、爱听,想常听的话来,同样,听得进真话也是一种雅量和胸怀。领导干部要坚决防止和克服那种用冠冕堂皇、华而不实、言不由衷的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去敷衍、搪塞甚至欺瞒群众的陋习,坚持多讲那些与群众贴心、与工作贴题、与生活贴近,鲜活有味、淳朴动人的真心话、真实话、真情话和真诚话,把政策的本意原汁原味告诉群众,把群众的合理诉求如实反馈给政府,使政府决策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有效彰显机关干部的“公仆本色’’和为民情怀。只有端正话风,敢讲真话,讲出那些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反映事物本来面目的真话,这样的话才有力量,才有说服力,才能征服人。

其次,要讲短话。一些领导干部讲起话来,总是言语无趣,满足于引经据典,用老经验分析新问题,给人以老生常谈之感;总是长篇大论,照本宣科,总是习惯于当文件的“收发室”、“复印机”,跟本地区的问题联系不紧密,无的放矢;总偏爱长话、套话、空话,用“深奥”的理论和华丽的辞藻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这样的话让群众听了乏味,提不起精神,看似在听,其实心不在焉。这样的话根本达不到教育人、引导人、武装人的目的。这里并不是一律反对讲长话、念稿子,问题的关键是看你讲出来的话能否打动群众。我们提倡讲短话,讲出来的话要简短精炼、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要达到这样的高度,着实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较高的语言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准。领导干部要具备这样的理论素养,必须勤于学习、勤于动脑、勤于动笔、博闻强记,方能厚积薄发。

改进范文篇4

环境和企业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制造业提供了革命性的挑战和机遇。新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和管理变革建立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整合企业经营,全面强化企业管理,形成企业持久发展的"内功"。越来越多的质优企业在管理系统上投资的举动,足以说明了这一趋势。

相对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ERP更加注重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更加重视企业与外界的关系(供应链概念),更加支持全球化经营等。这些新的发展正是当前中国制造业普遍呈现的管理要求。单一环节或层次的管理已不足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复杂管理课题,整合和系统化的管理已成为具备一定管理基础企业的普遍选择。

企业管理的范围从内部走向了外部,必须在市场的大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本土市场的国际化,使中国企业经营导向国际化,由此带来的国际化运作管理问题也需要借助管理系统解决。

ERP是源于企业实践,并能结合不同时期的经济热点,对企业运作管理起到相当重要作用的理念和工具。ERP系统的实现,不仅涵盖了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问题,同时涉及包括思想观念上的、习惯意识上的、项目管理上的、方案准备上的、流程管理上的、用户操作上的、数据整理上的、引进系统本身局限性上的、实施公司工作方法上的、实施公司顾问队伍上的以及企业高层领导和企业项目实施团队上的具体问题。

实施ERP过程中暴露出的瓶颈和困难,实质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众多矛盾的集中反映。因此结合企业实际,设计符合企业要求的ERP评估体系,针对企业ERP应用现状和实施过程进行客观全面地评价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财务与分销系统的改进建议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系统信息化是AAA集团实施ERP关注的重点。分销系统则针对企业的供应和销售部门,负责企业的原材料、零配件的采购和产成品的销售工作。

目前AAA集团公司上下对ERP在财务和分销的应用效果普遍持肯定态度,对ERP在业务活动中起到的作用表示基本满意。但在以下环节应作改进:

认识理念的转变管理理念的转变

一些业务人员对ERP的认识不够。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手工模拟,如对凭证方面的处理、报表的格式问题等等;

一些员工仍抱有旧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模式,对新的工模式保持观望甚至拒绝接受的态度,应当意识到ERP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旧有管理体制向先进的、国际化的管理制度转变过程。

为了帮助AAA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避免中国传统管理模式在ERP系统时是过程中及其以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赞成ERP实施只是现有传统管理模式上的简单自动化或管理提高;

许多ERP失败的示例表明,在对企业传统的管理方式仅仅进行简单的重复或修补的基础上进行低水平ERP系统的实施,在加速企业原有正面产出的同时也会加速企业的负面产出,企业的综合效益并没有得到提高。

ERP系统的实施决不仅等于ERP软件的使用,只有在变革思想的指导下,把ERP系统的实施加入到企业持续变革的过程中才能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得到真正的保障和汇报,获得巨大的成效。而ERP系统实施的过程正应该是变革思想的实现过程。

全过程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粗放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借助ERP系统,适时提出全过程的成本管理的概念,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含义是把各种成本信息、制造信息高度集成,为责任成本控制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它提供了把静态的成本动态地管起来的物质条件,突破了手工管理的瓶颈制约,使成本控制可以深入到生产的每一环节。做好资金预算,已有销售计划的情况下,制订资金计划,根据资金缺口做得更精确以减少资本成本。投资管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现金管理,营运资本管理,存货,应收账款。筹资管理。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是对某一产品或生产项目而言,产品的成本是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而发生发展的,随着产品生产过程的变化,产品成本会会不断增加。作为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每一阶段的成本需要进行分析、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生产的效率,确定相关的责任,以体现成本责任的约束作用。

ERP系统非常重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这三种流在本质上强调的是其生产过程的协调性,如信息流如何正确反映物流的状况。成本控制则是在上述三者的集成和流动的运动过程中,通过操作者的行为来实现。

ERP体现了一种动态管理的思想,由于ERP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生产环节的对成本的控制不仅局限于本过程,而且以累积成本的形式存在于其下游各环节,即对成本控制的责任存在传递和继承的现象。通过上下游操作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从而使得对成本的控制可以在生产的全过程保持连续作用。

ERP系统对成本的控制按逐层分解的方式展开,将责任落实到各个操作层的每个业务人员,通过加强对责任人的责任管理,借助数字化、集成化的手段,实现由粗放管理到集约管理,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竞争重心的转变

产品生产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售后服务的信息化严重滞后,不足以支持AAA集团以质量和服务取胜的信念。AAA集团的产业扩张政策逐步实施,行业对服务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如何取得下一轮竞争的优势?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以更短的时间适应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如何在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重视服务的重要性,服务竞争已经超越产品竞争;是否拥有客户取决于顾客在消费由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满意程度来决定,客户满意程度越高,企业竞争力越强,市场占有率就越大,企业盈利自然就越丰厚。先进的服务手段已成为制胜的关键。

竞争核心的转变-从产品竞争到服务竞争。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支撑服务质量的提升。竞争范围的扩大-从单个企业竞争到供应链竞争。建立高效率的供应链系统,向客户传递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竞争资源的转变-从传统人财物竞争到知识、信息竞争。建立知识管理和商业智能系统,充分发挥AAA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

竞争手段的转变-从产品竞争到品牌竞争。竞争本质的转变-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措施把提高服务水平作为进行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手段。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数据库,以支持AAA集团2004服务年活动。对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客户敏感的非价格因素。服务差异化结合高效率的供应链系统,缔造抑制价格战的核武器。、

具体工作的建议

以财务为龙头,将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加强企业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包括:销售定价策略的执行;采购的审批及成本控制;客户的信用控制及账龄分析;

销售、库存、采购、生产及设备维护数据的标准化和集成化,整体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由于大量的各类凭证有业务部门直接生成,财务人员逐步从以核算为主转变为管理为主,主要精力致力于对财务数据的分析,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所有的集成凭证自动产生,减少应付、应收的对账时间及月结时间,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据生产和设备维护的需求,自动产生采购申请,提高工作效率;

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信息,并及时控制;

会计凭证的可追溯查询为控制财务风险和减少费用;

超支提供条件透过与成本管理与物料库存管理的集成,使各项维护修理数据及时反映到财务系统中来,让管理者随时了解和控制好维修的各种费用;

通过工作中心和成本中心的衔接和订单的成本归集,实现按生产装置,按品种进行成本核算,实现半成品和成品的分段核算,为成本核算的细化提供支持;

借助ERP系统,AAA集团财务管理应当向完成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全球化财务管理支持的方向转变。

改进范文篇5

1、扩大干部考察的横向面

充分利用人大工作的成果。人大按照法律行使监督权,有许多有效的监督方法,比如工作评议、述职评议、工作视察、处理来信来访。这些工作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依法监督,二是参与面广。依法监督保证了监督的权威性,参与面广代表了监督的广泛性。因此,人大工作的相关成果是可以运用到干部考察工作中来的。是可以反映部分单位和个人工作的实际的状况的。地方党委应该要求组织部门主动的和人大常委会取得联系,加强情况的沟通。必要时,在征得人大常委会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参与一些具体的工作。

注重政协参政意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形式上通过组织委员视察、参观和调查,了解情况,就各项事业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和其他形式向国家机关和其他有关组织提出建议和批评。因此,单位和领导者个人履行职责的好坏,也可以从政协委员们的建议案、提案中得到一些反映。组织部门在干部考察中应该注重这些建议和批评。

严格收集部门工作信息。每一个单位和部门有着自身的工作范围,同时也也必须完成其他单位和部门相关的工作。比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宣传工作等等。乡镇与县直单位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对班子和个人的考察,就应该对单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情况细致的收集。这些情况的收集,可以反映出工作的大致过程,也可以比较准确的反映工作的实际成效。比只是在年终看最后的结果要更为有说服力。

广泛征询考察对象相关部门和工作联系紧密人员的意见。这些人包括分管的领导挂点的领导,挂点的单位,业务密切关联的单位,服务对象群体等。这些人与考察对象接触多,而且往往有实质性的接触。对考察对象履行职责情况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的意见也是最真实的。这些人当中,尤其要征询服务对象的意见。

2、大胆采用日常了解的情况

组织部门现在的考察工作,一般是以集中考察所了解的情况为依据。对于平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了解的情况一般不纳入考察的归总。原因在于,集中考察是集体的行为,对反映的情况有考察组其他的同志在场,而且有原始的记录,即使考察偏差较大,也有依据可查,责任的承担也是考察小组的,个人一般不会承担。由于集中考察往往时间要求很紧,考察组在谈话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时间的把握,因此在集中考察中客观掌握情况的难度就加大了。同时,就目前的状况来说,许多同志不愿意反映情况。原因有多方面的。一是认为班子是否团结,对干部的使用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即使有问题,有矛盾,在考察中也尽量避而不谈。二是认为考察只是一个形式,干部使用受非考察因素的影响很大,说了也没有用,不如不说;三是对考察组不够信任,怕考察组泄露谈话内容,怕别人打击报复。由于以上原因,集中考察就不可避免的有了局限性。与此相反,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随意的谈话、聊天、议论所反映的情况往往就更具有真实性,因为氛围轻松,没有什么顾虑。所以,作为组工干部,应该以事业为重,不要过多的考虑个人的得失,要敢于承担责任,要把工作的意识贯穿到日常的生活中,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所了解到的情况通过合适的方式加以验证,敢于把得了验证的情况反映到考察工作中去。

改进范文篇6

第一条根据《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和国家经委《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合理化建议,是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办法和措施;所称的技术改进,是指对机器设备、工具、工艺技术等方面所作的改进和革新。

第三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内容是:

(一)工业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的提高,产品结构的改进,生物品种的改良和发展,新产品的开发;

(二)更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能源、原材料,以及利用自然条件;

(三)生产工艺和试验、检验方法,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安全技术,医疗、卫生技术,物资运输、储藏、养护技术以及设计、统计、计算技术等方面的改进;

(四)工具、设备、仪器、装置的改进;

(五)科技成果的推广,引进技术、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和革新。

第四条在企业、事业管理的组织、制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提出带有改进、创新因素的方法和措施,经实施后对提高企业素质、管理效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明显的作用和成效的,也可作为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

前款所称的企业、事业管理,还包括质量、标准、计划、物资、设备、财务、销售、人事、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第五条可作为合理化建议给予奖励的企业、事业管理方面的内容是:

(一)在管理理论、管理技术上有创见,对提高生产经营管理、科研、教学、设计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有指导作用;

(二)在管理组织、制度、机构等方面提出改革办法或改进方案,对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应变能力或服务能力有显著效果;

(三)应用国内外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二章评审条件

第六条按本办法给予奖励的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应同时具有进步性、可行性和效益性。

进步性,是指建议者所提的方案、措施相对于本单位(或本系统)原有事物有所改进、完善和提高。

可行性,是指方案、措施在实践中可以实施。只指出问题、现象或仅提出建议、设想的名称而无解决问题具体办法的,不能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效益性,是指方案、措施实施后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七条在岗位责任制范围内提出的建议,具有改进、革新因素并能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可视同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技术、经验、成果,首次应用于采纳单位的,也视为改进、革新因素。

第八条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中,对加速进口设备、原料、材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等的国产化有改进性方法、措施或革新方案、设计的,可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但实施涉外技术合同已有明确规定的事项,不能视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

第九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在提出者所在单位不能采纳时,可向外单位提出。采纳单位对提出者应视同本单位人员。

第三章奖金评定标准

第十条职工(集体或个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者进行的技术改进,应经过企业、事业单位的实施,并取得节约或创造价值的实际成效,方能获得奖励。

第十一条对被采用的、可以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奖励分为五个等级:(表略)

第十二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年节约或创造的价值,指扣除实施费用后的净增价值。其计算方法是自采用之日(应理解为实施后见经济效益之日)起,按十二个月计算,可以跨年度。实施费用的分摊办法,由采纳单位自定一次分摊或逐年分摊。

第十三条节约价值计算方法是:

(一)工时节约价值=(原定额工时-改进后定额工时)×计算期前一年平均工时费用×计算期实际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二)原料、燃料、材料、动力、工具等节约价值=(原实际平均先进单位消耗定额-改进后实际单位消耗)×该物资单价×计算期的实际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三)减少废品节约价值=成品或半成品单件价值×(改进前六个月的平均废品率-改进后六个月的平均废品率)×计算期计划产量-工艺改革费用

(四)工程设计节约价值=(单项工程的审定预算-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实施后的单项工程决算)×相同设计的单项工程施工项数-施工工艺改革等实施费用

前款各项中所称的工艺改革费用,是实施费用的组成部分,包括为改革工艺所支付的一切费用及工艺改革后需增加的费用支出。工艺改革费用中属于添置固定资产的,按其折旧年限平均分摊,其他一次分摊或逐年分摊。

本条第一款(二)项中所称的物资单价,是指计算期内的国家牌价。没有国家牌价的物资,按实际价计算。如系替代材料,其单价应为替代前、后材料的单价差。

第十四条新工艺创经济价值计算方法是:

创经济价值=(老工艺产品或半成品等的平均先进单位成本-新工艺产品或半成品等的单位成本)×计算期的实际产量

前款中所称的新工艺产品的成本指工厂成本,新工艺半成品的成本指工厂内部核算成本,均包括工艺改革费用。

第十五条新产品、新花色创经济价值计算方法是:

创经济价值=(计算期为十二个月的平均销售单价-单位产品平均工厂成本-单位产品平均销售费用-单位产品税金)×计算期实际销售量

前款中所称的单位产品税金为销售单价×税率。享受减免税待遇的新产品,在计算时仍按原规定计算税金。

第十六条技术服务等其他方面创经济价值,由各行业根据具体情况自定计算方法。

第十七条对被采用的、不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如有关管理、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环境保护等,应根据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应用范围、进步水平,用评分方法决定奖励等级。

第十八条有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应用范围、进步水平的评分标准是:

(一)解决问题重要性

*

(二)应用范围

*

(三)进步水平

*

第十九条对被采用的、不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在按本办法第十八条所列标准计算出解决问题重要性、应用范围、进步水平三个单项分数的总和后,再按如下对应标准决定奖励等级:

奖励等级总分数

*

各奖励等级的奖金额与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相对应。

第二十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实施前,实施单位的工时、原材料、燃料消耗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按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一等奖以下的均提高一个等级给予奖励。

第二十一条移植、推广国内已经应用的科技成果,在本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对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降低一个等级给予奖励;属于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第五等级的,可按该等级奖金额的百分之五十发给。

第二十二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经评审确定作为技术储备的,采纳单位应在本办法第十一条中第五等级的限额内酌情给予奖励。

作为技术储备的项目如以后投入实际应用,应当按照应用后的经济效益大小,评定相应的奖励等级。实际应用后发放奖金时,应当剔除已经先行发给的奖金额。

第二十三条必须实施若干年后才能一次性见效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如建筑工程等),可预先估算其节约或创造价值的总额,除以实施年限,作为该项目的年节约或创造价值。

第四章奖励办法

第二十四条奖金应及时发给,必须实施十二个月后才能实际累计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的项目,应从实际累计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之日起的六个月内发给奖金;可以预先计算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的项目,应从决定采纳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给奖金;必须实施若干年后才能一次性见效的项目,应从估算出年节约或创造价值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给奖金的三分之一,待全部节约或创造价值实现后,补发差额部分。

第二十五条个人提出或完成的项目,奖金全部发给本人。如本人已调离采纳单位的,采纳单位应负责将奖金、奖状转发本人。

集体提出或完成的项目,应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奖金,主要提出者和主要实施者的奖金不应少于奖金总额的百分之六十。

第二十六条企业、事业单位中相当于党委书记(或总支、支部书记)、厂长、经理、院长(所长)、工会主席等领导人员提出或参加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其奖励等级的评定和奖励办法应报送上级部门核准。

第二十七条对提高工效和降低物质消耗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原工时和物资消耗定额可给予六个月至一年的保留期,在保留期内,应继续发给超产奖和节约奖。

在特殊情况下,采纳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延长或缩短保留期。

第二十八条获奖项目不得重复得奖。一个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奖励条例的评审条件时,应当按照奖金额较高的条例给予奖励;一个合理化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经再次评审提高了奖励等级,再次发放奖金时只补发差额部分。

内容相同的合理化建议,以在本办法第三十三条中规定的登记表上登记的日期为准,奖励领先递交者。

第二十九条奖金由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采纳单位支付。企业单位支付的奖金不纳入工资总额,在生产成本费用中列支;事业单位支付的奖金,单位有收入的在收入提成中列支,单位没有收入的在事业费中列支。

企业、事业单位在列支奖励费用时,可以适当提取评审活动经费。

第三十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的提出者获得奖励后,其获奖事迹记入本人档案,可作为评选先进、考核晋级、评定职称、聘任职务等的依据之一。

第五章评审机构与程序

第三十一条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建立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由总工程师(或生产技术副厂长)、工会主席以及生产、科技、财务、劳动工资、质量监督、企业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第三十二条在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之下可以设立或指定相应的工作机构或专管人员,负责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征集、登记、整理、传递、存档等日常工作。

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每年须向职工代表大会或监事会报告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采纳、实施、奖励等情况,回答代表或监事提出的问题,接受职工代表大会或监事会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应当填写《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登记表》,必要时应附有图纸、数据、资料等。

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应及时进行评审,决定是否应当采纳,并给提出者明确的答复。答复期限为,一般项目不超过一个月,重大项目不超过三个月。

第三十四条采纳单位关于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的评审工作,首先应由有关业务部门(包括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所说的工作机构或专管人员)进行,对年节约或创造价值进行计算,或按本办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的规定进行评分。然后由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决定奖励等级和奖金额。

在按前款规定决定奖励等级和奖金额以前,年节约或创造价值的计算结果还须由采纳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审核。

第三十五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的奖励等级由采纳单位自行审批。其中属一等奖、二等奖的应报上级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经采纳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采纳单位应及时列入实施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并在资金、材料、人力、工时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十七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实施费用,企业单位计入生产成本(商业企业计入流通费用),事业单位在事业费中列支;构成固定资产的实施费用,企业单位在更新改造基金中列支,事业单位在事业发展基金中列支。

第三十八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在实施中经过试验并鉴定成功后,应将有关技术资料归档保存。

对已经采用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必须加强管理,有关设备由设备、动力部门负责维护,未经原审批单位同意,不得擅自拆除。

改进范文篇7

一、短期自由刑的存废之争

自从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对短期自由刑提出质疑以来,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已成为中外绝大多数刑法学者的共识。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F.v.Liszt)认为,“短期自由刑既无改善,亦无威吓之效果,只有打击犯罪经历之人的自尊心而已。”(注:谢瑞智著.犯罪与刑事政策[M].台湾文笙书局,1996,(增订版),217.218.)意大利学者雷?弗里斯塔(AdeForesta)指出,短期自由刑的时间,对改善犯罪人虽然过短,但很不幸,使其败坏则足足有余。(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前苏联学者别良耶夫也对短期自由刑提出过批评,他认为,短期剥夺自由由于刑期较短,其教育改造功能难以发挥,在只有隔离或剥夺自由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指望实现改造、再教育被判刑人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注:[前苏]别良耶夫.刑罚的目的和劳动改造机关实现刑罚目的的手段[J].46.转引自王扬.俄罗斯刑法中的剥夺自由[J].政法论坛,1998,(3).)总之,在西方国家,短期自由刑受到批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短期自由刑无异置受刑人于犯罪渊薮中,在执行过程中受刑人很容易受到其他犯罪人的负面影响,强化犯罪意识,于释放后再次犯罪。(2)被判处短期自由刑的人很多是初犯或仅有轻微的犯罪行为。这些人主观恶性不深尚有羞耻之心,容易悔过自新。把他们投入行刑机关,不免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实施更严重的犯罪,失去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3)短期自由刑不但让受刑人感觉不到其严厉性,也难以通过立法威慑和行刑威慑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4)由于关押时间短,行刑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受刑人开展教育和矫治工作,有违教育刑论医治犯罪人之“病态”的目的。

与之相对的主张保存短期自由刑的学者则论证了短期自由刑的积极效用。后期古典学派的领袖、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毕克迈耶(K.Birkmeyer)就主张短期自由刑具有存在的价值,认为对于轻微违法者进行报应,它是不可或缺的。(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德国刑法学者华哈(AdolfWach)认为短期自由刑时间之短,不但非为缺点,反而是其优点。虽然数日或数周的自由刑不能教育也不能改造犯人,但可给受刑人以强制劳动的深刻印象。短期自由刑之执行,只要是受刑人感受到刑罚痛苦即足,此可拿军队的禁闭予以证明。因而他强调短期自由刑得以严格其行刑方法以达到防止再犯的目的。(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奥地利刑法学家谢利(Seelig)也对短期自由刑之否定论进行了反驳,强调短期自由刑具有必要的警告、威吓、赎罪、惩罚的记忆功能。(注:谢瑞智著.犯罪与刑事政策[M].台湾文笙书局,1996,(增订版),217.218.)挪威学者约翰尼斯?安德聂斯教授认为,“从效果看,长期徒刑与短期徒刑并没有什么区别。”“长期的监禁应该比短期的具有更强的遏制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可能会被在狱中积累的反面影响而抵消。”(注:[挪威]约翰尼斯?安德聂斯.钟大能译.刑罚与预防犯罪[M].法律出版社,1983,201-202.)

二、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分析

以上对短期自由刑存废的争论体现了两种不同刑罚观的对立,主存论者坚持报应刑的观点,主废论者坚持目的刑的观点,他们从各自刑罚存在的正当化根据出发对短期自由刑进行了利弊分析。

报应刑论以刑罚功能的正义性来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认为:犯罪是一种恶害,刑罚的内容是一种痛苦或恶害,对罪犯科处刑罚,就是以恶害报应恶害。对罪犯以恶害进行报应就是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在短期自由刑问题上,报应刑论认为,短期自由刑是理性、自由、法制和人道主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是对危害不同的犯罪适用不同的刑罚的一个重要刑种,是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要表现。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犯罪轻重不同,刑罚的严厉性也应随之不同,重罪重刑,轻罪轻刑,轻微罪就应该是非常轻的刑罚。这样,从长期刑到短期刑都有独到的作用,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真正实现罪刑相适应,因此,短期自由刑在刑罚阶梯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具有存在的正当化根据。目的刑论是刑事实证学派的刑罚理论,是以刑罚功能的功利性来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目的刑论,也称为“保护刑论”或“社会防卫论”,认为,刑罚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在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即保护社会或防卫社会的意义上,才具有价值;刑罚保护社会的目的,只能由教育犯罪人,把他们改善成善良的社会人来实现。在短期自由刑问题上,目的刑论对短期自由刑的社会效果提出了质疑,认为短期自由刑不具有改善犯罪人、实现防卫社会的目的,反而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犯罪,不具有存在的正当性。

报应刑论从已然之罪出发,以追求刑罚的公正性论证短期自由刑的正当化根据,但无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不免得之公正,失之功利。目的刑论从未然之罪出发,以追求刑罚的功利性论证短期自由刑的正当化根据,却不能正视其正义性的价值,不免得之功利,失之公正。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在刑罚存在的正当化根据问题上针锋相对,各执一端,都不能科学地认识短期自由刑的存在本质。现代刑罚理论发展的趋势是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折衷与调和,刑罚一体化理论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刑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刑罚是一种报应,但同时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所以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是正义性与合目的性、公正与功利的统一。短期自由刑是实现轻微犯罪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要刑种,符合报应刑论罚当其罪的价值追求,有利于实现刑罚的正义性。虽然短期自由刑在实现预防犯罪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但并非完全没有预防犯罪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对实施轻微犯罪行为的行为人判处短期自由刑,能短时间内剥夺其再犯能力,由于短期自由刑犯的主观恶性不深,经过短期的改造一般都能悔过自新,因而具有特别预防的作用;同时,对社会一般人来说,会产生有罪必罚、轻罪轻罚的公正印象,强化守法意识,实现一般预防的目标。在实践中,自从短期自由刑被提出质疑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许多刑法学者提出种种措施,甚至建议取消短期自由刑以避免短期自由刑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短期自由刑在各国刑事立法中的地位。在1950年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2届国际刑法及监狱会议上,挪威代表指出:短期自由刑的弊害论,不是不能批判的教条,挪威自实施短期自由刑以来,该国的累犯调查数字表明,短期自由刑并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缺乏刑罚的适应性。瑞典代表格里逊更指出,该国短期刑之初犯,于刑满释放后40年间,并无再犯之记录者接近90%。(注:赵秉志主编.海峡两岸刑法总论比较研究[M](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81.)可见,只要短期自由刑运用得当,措施得力,同样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总之,短期自由刑除具有惩罚犯罪的正义价值外,还具有预防犯罪的功利价值。不能仅因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就彻底否定其全部价值。实践证明,在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中存在的种种不当做法等外部因素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短期自由刑的利弊问题,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改进其有缺陷的一面,使其符合我国刑罚正义和功利的双重价值追求。

三、短期自由刑的改进方案

针对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对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对于适用短期自由刑不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甚至导致负面效应的轻微犯罪分子,实行替代措施,易科非监禁刑;其二,完善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

(一)易科非监禁刑

在刑罚实际执行中,有一部分罪犯本来没有很深的主观恶性,即使对他们不进行关押改造也不会再犯,如果对他们关押改造,不但于预防再犯的刑罚功利目的无益,而且容易被交叉感染,降低了自尊心,导致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有可能走上再犯之路。根据“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的谦抑思想,对这类犯罪人就没必要关押。然而,从刑罚正义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实施即使轻微犯罪的人也应予以惩罚,以体现刑罚的公平价值。易科非监禁刑就是适应刑罚轻缓化发展的趋势和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出现的一种替代型刑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易科非监禁制度改进短期自由刑。

1.易科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相对于在监狱等传统的刑罚执行场所进行的设施内处遇而言的社会内处遇,强调调动社区力量对罪犯的矫正改造起监督促进作用,同时将罪犯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避免罪犯的交叉感染,也不会使罪犯的家庭、工作等受到太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对情节较轻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易科社区服务,扩大管制、缓刑和假释的适用,不仅能够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且也是世界刑罚轻缓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社区矫正适用于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5种罪犯。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报应刑思想的影响,我国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缓刑和假释的比率极低,几乎成为刑事立法上的一种虚设,从1999年到2001年,被判处缓刑者仅占各年判处刑罚罪犯总数的15%左右,而且各地适用标准差异很大,有的法院很少适用,有的几乎不用。而假释作为缓解自由刑负面影响的一项重要刑罚变更措施,在我国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假释率从1996年到2000年,一直徘徊在2%左右,其中1997年最高,也仅为2.9%,2000年最低,仅有1.63%。另外两种可以适用社区矫正的刑罚种类: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情况也不容乐观,管制刑作为我国刑罚体系中惟一的限制自由刑,对于加大矫正工作的力度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实践中,实际判处管制刑的为数极少,从1999年到2001年,每年大概只有1.2%的罪犯被判处社区矫正。监外执行的适用也是大体如此,2001年,全国监狱系统监外执行的罪犯仅占在押犯总数的1.13%。为改变此种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健全管制、缓刑和假释的刑事立法,加强罪犯综合的人格演变调查和法律预测,细化管制、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条件;第二,司法人员转变观念,摒弃惩罚报应的刑罚思想,树立教育改造罪犯的刑罚观;第三,改进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建立一整套得以监督、管理、改造、撤销为内容的管理体制。

2.易科资格刑。易科资格刑,是指通过剥夺实施较轻犯罪行为的罪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或享有某种权利,以代替短期自由刑执行的刑罚替代措施。在司法实践中,有许多犯罪是行为人凭借自己享有某种资格、权(力)利的便利条件实施的,如,渎职犯罪的犯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虐待罪表现为利用亲权虐待家庭成员,等等。如果对这部分犯罪人剥夺实施一定行为的条件或资格,不但能抑制一定犯罪的发生,而且对行为人来说也是一种惩罚,因为对于那些适用资格刑具有有效惩罚性的犯罪人来说,其惩罚力度往往并不比短期自由刑差。因此,对利用一定资格实施较轻犯罪情节的犯罪人判处资格刑,既能剥夺行为人的再犯能力,又不必关押,从而避免了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是短期自由刑改良的有效方式。

由于资格刑的性质有别,各国刑法规定了不同类型的资格刑。从世界各国刑法典的规定来看,资格刑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剥夺一定的权利;禁止担任一定的职务;禁止从事一定的职业;禁止驾驶;剥夺荣誉称号;剥夺亲权及其他民事权利;剥夺国籍和驱逐出境。(注:陈兴良主编.刑种通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489.)目前,我国刑法典中只规定了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两种资格刑,而在法治社会中,人的社会公共权利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政治权利之外的内容。因此,实现资格刑的非政治化是我国充实剥夺法律权利刑罚内容的趋势。在我国有关行业管理的法规中,已对行为人的从业资格有了一些规定,刑法中应该充实资格刑内容,如剥夺职业资格、剥夺一定民事权利等。特别是在我国没有设置保安处分的情况下,实现资格刑的详化、具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全社会的作用。这样,通过剥夺受刑人的某种社会活动的资格,刑法在一定期限内不仅把犯罪人置于政治社会之外,还将其置于市民社会一定区域之外。

3.易科罚金刑。对短期自由刑易科适用罚金刑,不但可以有效剥夺犯罪人再犯的经济能力,削弱其犯罪的经济基础,减缓监管设施的负担,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而且可以使不少应处短期自由刑的人因罚金的代替而免于入狱执行,避免狱中交叉感染。同时,因犯罪人没有入狱的经历,不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避免了短期自由刑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消极影响。

但是罚金刑的适用应该慎重,为追求最佳的适用效果,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罚金刑只适用于某些贪利性、经济性犯罪,不利于惩治和改造罪犯的一律不得判处罚金;其二,为使犯罪人所实际遭受的痛苦一致,保持刑罚的公平性,罚金刑的数额的确定应当与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即以富者多罚,贫者少罚。

(二)完善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

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改造效果差,已成为行刑实践中不争的事实。要对其进行完善,必须找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在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中存在以下消极现象:(1)没有独立的执行场所。我国对短期自由刑犯的执行没有设立专门的执行场所,短期自由刑犯一般实行“就地消化”的关押原则,我国目前只有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设有专门的拘役所,大多数县、市的拘役都是在看守所或附近的监狱执行。一些地方限于监舍条件,往往将拘役犯与其他罪犯混合关押,加之管理不善,犯人之间极易交叉感染,从而增加其人身危险性。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更是往往与其他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恶习的传染更是难免。(2)监管人员对短期自由刑犯缺乏应有的重视。短期自由刑犯一般是过失犯或初偶犯,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往往不能引起监管人员的足够重视,再加之我国将短期自由刑犯和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监管人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长期自由刑犯的监管和教育改造上,以至于对短期自由刑犯疏于管教,造成改造效果差的后果。(3)短期自由刑犯缺乏改造的热情。大多数的短期自由刑犯是因一时失足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很难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不愿意把自己当做罪犯,不愿意配合监管人员的管教措施,有的自暴自弃,消极改造,甚至抗拒改造。(4)许多刑罚执行制度未能具体贯彻到短期自由刑犯的执行中。由于短期自由刑犯的刑期短,行刑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各个罪犯的改造情况,许多刑罚执行制度,如减刑、假释等未能有效落实,短期自由刑犯缺乏这种激励机制的鼓励,不愿意积极改造,存在混刑度日的消极情绪。

针对短期自由刑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实现短期自由刑改造效果的根本好转。

1.设立专门的短期自由刑执行场所。短期自由刑犯与长期自由刑犯的区别之一是主观恶性不同,如果将短期自由刑犯与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增大短期自由刑犯的人身危险性,不但起不到预防再犯的作用,而且会引发更严重的犯罪。同时,短期自由刑犯和长期自由刑犯在改造方式上也不应一致,短期自由刑犯的刑期较短,服完一定刑期后就将出狱,因此,对短期自由刑犯的改造应重在思想教育,集中有限的时间突击改造,使其认罪服法,重新做人。在这种情况下,将短期自由刑犯关押于专门的执行场所,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改造的效果。

2.实行严格的分类制度。目前,我国对同一监所内的罪犯按以下五大类型犯罪进行分类:(1)盗窃犯型;(2)其他财产型犯罪;(3)性犯罪型;(4)暴力犯罪型;(5)过失和渎职犯罪型。然后,在对罪犯按犯罪类型分别关押的基础上,再实行二次分类,如,按罪犯的犯罪历史和主观恶性程度,把累犯、惯犯与初犯、偶犯分别关押;同一犯罪团伙的罪犯分别关押,等等。实行这种严格的分类制度,有利于防止不同类型的犯罪人进行交叉感染,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造。这种分类制度对短期自由刑犯更为重要,短期自由刑犯一般不具有很深的主观恶性,其犯罪意识处于可变阶段,容易改过自新,也极易被交叉感染,加深主观恶性。因此,对短期自由刑犯更应坚持分别化行刑,提高改造效果。

3.提高刑罚执行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短期自由刑犯的改造热情。行刑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罪犯的改造效果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重视程度高,必然责任心强,能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改造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行刑机关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学习教育、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行刑人员的思想认识、管教水平。同时,罪犯的改造热情也直接影响改造的效果,改造热情高,必然会积极配合改造措施的实施,迅速、彻底地消除犯罪意识,放弃重新犯罪的意念。为此,行刑机关应该采取各项措施,例如,加强思想教育,实行累进处遇制度,采取各种奖励机制,以消除短期自由刑犯的消极情绪,提高罪犯改造的热情。

4.认真落实减刑、假释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假释是我国行刑机关进行改造罪犯、提高改造效果的重要制度和有效措施。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有关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假释适用于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因此,减刑和假释都适用于短期自由刑罪犯。行刑机关应该认真考察罪犯的改造情况,对于确有悔改或有立功表现的短期自由刑犯进行减刑,对于假释后不具有现实危险的短期自由刑犯给予假释。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改造效果,又能缩短罪犯关押时间,减少关押造成的负面影响。

改进范文篇8

一、基本情况

2016年投入资金21.9万元建设了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基地面积60亩,种植枸杞3.2万株,套种苍术8364斤、黄精3515斤。2016年村从枸杞项目收益中支出6960元,购豆油145桶反哺贫困户;2017年出售苍术籽收益5000元,反哺全部贫困户,每户500元。2018年收入5.7万元。反哺贫困户每户1000元。2019年收入3.447万元,反哺贫困人口每人500元。2020年预计收益将反哺贫困人口每人不低于500元。

二、改进措施

自2020年4月县扶贫办、县财政局、民宗局相关人员,到乡村检查枸杞种植扶贫项目时提出的改进建议后,我乡高度重视,考虑到苍术已到收获期,怎样能让项目持续更大收益,乡政府通过考察及市场前景分析对比,于2020年4月末出售一部分苍术苗木,收益8.24万元。留下剩余苍术每年可以出售苍术籽。在出售的苍术土地上种植沙棘17亩。沙棘大苗440棵×50元=2.2万元;中苗66棵×4元=0.264万元,共计2.464万元。沙棘是经济植物,产品即可食用,又可药用。沙棘是目前世界上含有天然维生素种类最多的珍贵经济林树种。沙棘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酱、果脯、果冻、饮料、保健品等。因此沙棘的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三、改进责任人

乡党委书记:

乡长:

副乡长:

副乡长:

改进范文篇9

教学对象:城市、农村基层干部。

教学提示:注意区分授课对象,多结合各自行业的实际。

教学时间:1.5个小时。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保证。基层干部处在党的工作的最前沿,与群众朝夕相处,直接打交道,在群众眼里,基层班子和基层干部的作风和形象,就是党的作风和形象。因此,加强和改进基层干部作风,树立基层干部良好形象,对于我们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的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对于广大基层干部而言,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一个能让群众满意的基层干部。

一、基层干部同样需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应当说,我们基层干部作风状况总的讲是好的,许多优秀的基层干部为党分忧,为民费力,清正廉洁,辛勤工作,以自己的出色成绩和贡献,赢得了群众的肯定和赞扬,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典型(教学提示:此处可列举一些优秀基层干部的典型,如果是身边的典型,则更有说服力)。没有这些基层干部努力工作,中央再好的政策,也不会结下丰硕的成果,也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一些基层干部身上,确实存在着作风不正、不纯的问题,致使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单位出现了干群关系紧张的局面,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事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

有令不止、胡作非为。有的基层干部对中央和上级的指示精神,阳奉阴违,符合我的口味的,就执行;不合我心思的,就不予理睬,甚至公然抵制,使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有关规定及指示精神,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即使执行起来,也打了折扣,变了味道。

独断专横,动辄训人。有些基层干部,视自己为主宰,看群众为“阿斗”,心里没有群众观念,更无民主概念,好像“这个单位我是领导,就得一切听我的”,有事根本不与群众商量。有些基层干部官衔不大,脾气不小,动辄训人,谁要敢说一个“不”字,定给你“穿小鞋”没商量。

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一些基层干部做事只图形式,不求实效。主要的精力不是放在干事上,而是放在做表面文章上,指望通过“轰轰烈烈”的花架子,来制造出所谓的“政绩”,以求得上级的注意。还有的干部信奉“数字出干部”的所谓“升官哲学”,不惜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以假象欺骗群众,以浮夸对付上级,说起假话、大话、空话来,一点也不脸红。

作风漂浮,贪图安逸。一些基层干部虽然身处一线,但当官不做事,不思进取,追求养尊处优,花天酒地。有些干部遇到困难不是想着怎样去克服,而是怨天尤人,或者干脆“等、靠、要”。甚至有极少数的基层干部,目无党纪国法,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成为“硕鼠”,真正走到了群众的对立面(教学提示:可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的具体情况,列举基层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诚然,基层干部也有苦衷,也许出现这些问题,责任不完全在基层干部,与现存的体制有一定关系。但是,毋庸讳言,主要的在于基层干部作风不好。基层干部只有以解决自身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思想和行动指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为群众所欢迎的基层干部。有些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密切联系群众只是上级领导和领导机关的事,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与基层干部无关。这种想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必须坚决纠正。

二、正确看待群众是衡量干部的试金石

基层干部要改进作风,首先要解决的是群众观点的问题(教学提示:此处可具体阐述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群众观点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根本观点。它反映着如何看待和对待人民群众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反映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根本立场。许多基层干部能够扎根基层,呕心沥血,辛勤工作,不计名利,一心一意地为群众谋福利,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头脑中的群众观点特别牢固。相反,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基层干部,作风不扎实,办事不牢靠,嘴上说一套,实际干一套,甚至与民争利,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在于他们头脑中早已没有了群众。可以说,能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对待群众,头脑中有没有牢固的群众观点,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是否具有坚强的党性的准绳和试金石。

对于我们基层干部来说,光有了群众观点还不行,还必须在工作和实践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学提示:此处可具体阐述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众所周知,引发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是发生在农村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而这样一个改革,却是由中国农民自己创造的。正是由于我们党正确地看待了农民的这一发明创造,并及时总结和推广了这一经验,中国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蓬勃向上的伟大局面。相反,如果我们做不到相信和依靠群众,或者在心底里根本看不起人民群众,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将失去实践主体和可依靠的力量,失去了工作的意义,我们的目标再好,也都终将成为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同样离不开贯彻群众路线。我们基层干部再聪明,再能干,也不可能像孙悟空那样可以有三头六臂,工作中总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有苦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方法的时候。基层干部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应该想到“有了困难找群众”,看看群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主动地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找到了群众,往往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有些干部也许觉得,自己是单位的主管,“一切就得听我的”,有事找群众商量,哪不太“掉价”了?连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更应该有这种胸怀,有这种气度。有事找群众商量,是共产党人党性使然,是工人阶级伟大事业使然,根本没有什么“掉价”可言。

三、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基层干部要成为受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干部,还必须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舍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实践者和落实者,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从他们的工作中,直接体会到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因此,基层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想着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

当然,对于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来说,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十分具体的内容。同时,我们在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利益时,还要注意教育群众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比如,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来说,当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完整准确、不走样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在保证农民充分行使生产自主权的同时,搞好各项服务工作(教学提示:如果授课对象是农村干部,可以多讲一些农民减负问题);而对于城市企业基层党组织而言,实现、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则是要努力带领广大职工想方设法克服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企业机制转换而带来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在出台各种改革措施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尽可能地减小或避免给职工生活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对那些生活有困难的职工,一定要满腔热情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教学提示:可以结合本行业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

四、要来真的,要干实的

作风是形象,党和政府的作风,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而基层干部的作风如何,同样也反映着基层干部的形象。我们不能小看了基层干部作风和形象的重要性。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群众正是通过广大基层干部的举止言行,来感受我们党的作风和形象的。所以说,基层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基层干部必须坚持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努力改正不良习气,树立良好作风。当前,尤其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两股歪风邪气。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前者反映了一些基层干部善玩“花活”,不干实事;而后者主要反映了一些基层干部官不大,脾气不小,动辄训人,瞎指挥。基层干部要革除这两种不好的东西,必须提倡求实精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客观规律,严格按照规律办事,不来虚的。这不仅反映出一个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做到肯说实话。对上级汇报时,不能只讲成绩,不摆问题,不能用虚假的东西胡弄上级,更不能投个别领导所好,“顺杆爬”,搞虚报浮夸。向群众汇报时,要敢于把真情告诉群众,还群众一个知情权,还群众一个明白权(教学提示:可以结合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的有关情况,进一步阐述这一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有实干精神。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于国家是这个理,于基层单位同样也是如此。基层干部的群众观点究竟牢固不牢固,关键的就是要看他是否不尚清谈,肯干实事;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办实事、求实效。基层干部办事情不仅要看动机,更要看实际效果。要多办一些与农民、职工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不能干那些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与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的所谓的“好事”、“实事”。更不能为了一己之私,不顾现实条件,好大喜功,干一些只有“政绩”,没有实效的事情(教学提示:可举一些实例)。

五、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自己

应当承认,一些基层干部作风不正,同其素质不高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对于每一个基层干部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要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有的同志说,基层干部是干具体事的,上面怎么说,下面怎么干就是了,用不着有多么高的理论水平。此话非也。开车要靠方向盘,行船要靠舵定向。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工作水平就很难提高。特别是遇到重大事情时,理论素养的高低,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深刻,有的人看问题肤浅;有的人眼界开阔,站得高看得远,有的人则眼界狭窄,鼠目寸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理论素养存在着高低之分。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党性锻炼,对于我们应对各种考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学提示:可举例谈)。

改进范文篇10

「关键词」预算控制模式预算紧控制预算松控制超越预算控制模式

一、预算控制模式的概念预算作为一种控制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预算控制系统是指通过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控、分析和评价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狭义的预算控制则是指利用预算对经营活动过程进行的控制,也可以称为事中控制。本文主要论及后者。预算控制模式有紧控制和松控制之分。预算紧控制()的理念是,为员工确定具体的短期(通常是一年)目标,使之工作得更有效率。罗伯特安东尼认为,预算紧控制是指管理者的业绩主要根据报告期预算目标的完成程度来评估,它有以下一些特点:()高层管理者重视,强调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期内一般不对预算进行修正;()关注预算具体项目的细节;()不允许偏离预算目标;()高层管理者重视与预算相关事项的交流。预算紧控制是较为传统的预算控制模式,它源于成本管理的标准成本法,以控制“偏差”为基础,即监测实际作业的产出与事先确定的目标之间的差异,然后进行控制行动以消除或减少偏差数额,它是标准成本控制思想从成本领域向其他作业领域的延伸。

预算松控制()是近年来国外企业逐渐兴起的一种预算控制模式,其典型代表就是在欧洲一些大公司实施的“超越预算()”模式。所谓“超越预算”。确切地说应该是超越预算紧控制,在该模式中预算主要用作沟通和计划的工具,每年管理人员会照样编制、复查、修订、批准预算,每年或每季会将实际业绩与预算比较,分析和解释差异,但是预算并不被视为是对预算执行者约束和评价的标准。随着经营环境和预测前提条件的改变,初始的预测和预算可以修改,预算目标没有达到并不意味着业绩不佳。预算松控制源于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其主要控制对象由紧控制中的内部组织单位和人员转向组织外部的环境变量。

从世纪年代产生至今,预算紧控制一直是多数企业的首选模式,人们普遍认同预算紧控制的绩效。目前我国企业多数采用的也是预算紧控制模式,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具有成功经验的企业,无不认同预算紧控制的重要性。但是从世纪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组织行为问题的关注,国外理论界关于预算松、紧控制究竟孰优孰劣就一直在争论不休,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预算紧控制会导致()工作紧张程度的加强;()与上级关系恶化;()同事关系恶化;()大量财务数据操纵。同时他还发现,预算的松控制会产生完全相反的影响。另外一位代表则是的研究,他的结论与相反,在其所选取的样本中,他发现预算紧控制不会增加工作紧张,而且与更优的业绩相联系。至今,人们对不同预算控制模式的优劣仍存在着争论,这只能说明预算控制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取决于多种具体因素,如企业的经营特点、环境的不确定状况、其了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以及企业文化、管理者的管理风格等,也就是说预算控制绩效是依据企业变量而权变的。一般而言,预算紧控制以目标的准确性、先进性和可控性为前提,因而更适合于较为稳定的经营环境和传统的层级组织。世纪年代以后,原本稳定、可预测的经营环境变得不确定了,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明显增强,与此同时,许多更为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如平衡计分卡、、标杆法、全面质量管理等相继出现,预算控制的优势正在减弱,而预算对企业的紧控制与环境要求企业灵活性之间的冲突却愈加明显,因而在新的经营环境中,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强调预算紧控制的背景下,深刻认识预算紧控制的弊端并加以改进和完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预算紧控制模式的弊端

预算紧控制意味着管理人员甚至包括一般员工的工资、奖金、可利用资源以及职业前景等高度依赖其完成预算的能力,如果没有完成预算,不仅会失去奖金,严重的甚至会失去工作。因此在这种环境下,管理者为了保护自己会寻求一些降低风险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会引起功能失灵问题。另外,预算紧控制还意味着预算被用来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财务预测与计划,目标管理。齐默尔曼对此问题有专门论述,他认为企业预算的上述两种职能会相互抵消。因此,预算紧控制可能会带来组织两方面的矛盾或失调,一是预算系统本身的目标失调,二是组织内部责任单位的职能失调。

(一)预算系统内的目标失调

预算的计划功能与控制功能的矛盾。虽然理论上预算有计划和控制两种功能,但实际上二者是矛盾的。例如要实施预算控制,预算应该是有激励性的,即预算计划或目标的设置应当高于已经实现的要求,但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又可能挫伤管理者实现目标的积极性。研究表明,“紧的但又可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能够带来最好的绩效。这样,如果预算被用作激励手段,就应该是“紧的但又可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如目前很多企业用标杆法()进行目标设定,即根据本企业提供类似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中最成功企业的业绩设定本企业目标,激励员工。但是毕竟理想与现实还是存在着距离,理想的目标往往实现。用来进行资源规划配置的预算要求首先是准确性,应当是现实的、最有可能实现的预算,这样才能避免资源配置的失误和浪费,但是最现实的预算又会失去对员工的激励作用。预算实践中的预算就成了双重职能无法兼顾的矛盾体。荷兰一家石油公司在年放弃了预算紧控制模式,其主要原因就是该公司发现了预算自身的矛盾性,他们认为业绩目标是略紧的目标,它应该能够激励员工获取超越平时可能性的最大业绩,但是财务预测和规划要求的是最可能的结果,而预算是无法同时来满足这两种要求的。因此在年该公司改造了预算控制系统,用四个子系统代替了原来预算的全面控制系统,用平衡计分卡和标杆法确定财务和非财务的关键业绩指标和相应的业绩目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预算更多的是用来进行财务预测和规划。

预算计划绩效和执行业绩的矛盾。预算紧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预算考评,即将预算执行的实际数与预算的目标值进行对比,然后根据二者的差异来判断业绩的优劣。但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判断的标准?因为预算的差异可能使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预算执行结果的好坏,二是预算目标制定的高低。何种成绩为好成绩?是预算差异越小越好,还是有利的差异越大越好?一般认为超额完成预算越多说明执行绩效越好,但又同时表明预算编制不够准确,与现实偏离太多,资源配置的效率低,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该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留下了较大的“预算余宽”。因此鼓励超额完成预算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刺激“预算余宽”行为。然而如果以预算接近程度来评价业绩,会明显地抑制业绩的持续改进,责任单位有可能担心出现过大的预算差异而满足于只完成预算目标,放弃进一步的努力。因此预算的紧控制使预算评价标准的选择成为两难的选择,尤其对预测和计划水平不高的企业更为突出。所以说,预算紧控制的一个前提是预测、预算本身必须高质量,而在经营环境频繁波动的情况下,预算的质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实践中常见的一种做法是以预算目标为中心,设定一个正负或的区间,实际业绩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都不再得到奖励,但这种做法还是无法避免操纵收益数据或消极怠工的问题。

(二)预算责任单位及个人的职能失调

詹森教授认为,预算紧控制即以预算为基础进行评价并实施奖惩,实际上是“付钱让员工说谎”,会使报酬计划的激励作用失效,同时很多人认为以固定的预算目标为依据进行业绩评价,会给组织行为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预算制定中发生更多的讨价还价,下级希望留下更多的预算余宽,同时增加责任单位更多的短期行为。

产生预算余宽。如果过分强调预算作为经营业绩的评价标准来激励员工,那么掌握着专门知识和信息的人员可能将不再公正客观的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和披露了,他们会倾向于报告保守性的、能使将来的经营业绩看起来更佳的预算数据,即所谓“预算余宽”。因此有人得出结论,在预算中“人们谎称无法做到的越多,相应得到的奖励也就越多”。整个系统中会没有人有动机去关注预算所需的准确信息,预算编制程度中各个层次的重要信息都被隐藏、歪曲了。有人调查了《财富》杂志评选的生产日用消费品的强公司的中低层管理者,分析了他们在公司实施以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前后的预算行为,结果发现实施以预算为基础的报酬计划后,尤其是较低层次的管理者,其预算余宽行为显著增加。这种状况对企业有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预算的协调功能被破坏,预算在协调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各项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预算的协调下各部门得以有效的运行,高产出、低成本、高质量、低存货等。但当预算隐藏或缺乏有关各部门能够作什么以及将如何去做时,预算的协调能力被严重破球了。预算余宽和虚报都会使预算列支的费用高于管理者所知的实际需要。管理者常以这种行为来预防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毕竟,没有人清楚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虚报支出、浪费资源都会妨碍员工尽心尽力地完成或超额完成预算。没有协调的、混乱的活动只会导致高成本、低质量、机会的丧失、顾客满意度降低等结果。以企业的销售部门为例,销售人员会有意将预计的销售量从降为,通过最终实现而获得奖励,而企业的其他部门却会根据的销售量进行资源配置,如生产部门会依据的销量进行生产,而当定货数量达到时,生产部门可能并没有及时的应对措施。第二个负面影响也是更为深远的影响是企业诚信文化被破坏。一旦管理者认为他们只能通过说谎、隐匿真实信息才能在“预算游戏”中获胜的话,他们就会很快将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带到整个组织的管理系统中,甚至带到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中。当企业的或千方百计地要实现预算目标时,预算游戏就会延伸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中。操纵数据成为每个高层管理者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编制预算所需的大多数信息是由那些业绩要受到预算考核的人员提供的。如果这些人员为了得到较低的业绩评价标准而有意提供虚假的预算数据,预算本身的效用就降低了,同时企业文化被破坏。

操纵预算执行结果。以预算评价为依据进行奖惩引发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事后操纵预算执行结果,当然这种行为主要发生在高级管理层次。研究表明,实现预算目标获得奖金是诱使管理者进行盈余操纵的主要动因之一。管理者为了使自己的奖金最大化,常采用盈余操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净收益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管理者就会有进一步降低净收益的动机,这就是所谓“洗澡”()。这样,下一年得到奖金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净收益高于奖金方案的上限,管理者也会有采用会计政策和程序以减少净收益的动机,因为净收益超过上限部分得不到奖金。只有当净收益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者才会有采用会计政策和程序的手段以增加会计净收益的动机。大量的研究考察了经理人的实际报酬契约与盈余操纵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这些研究所报告的证据与管理当局运用会计判断来增加基于盈余的奖金报酬的结论相一致。例如,盖准等()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的经理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内部盈余目标时,或按照报酬契约计划的规定达到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更可能递延收益。希利()和霍索森等()指出:相对于具有可比经营业绩但末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设置奖金上限的公司在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更可能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采用递延收益的会计方法。

操纵预算结果的另一种方式则是做假帐,使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固然有种种原因,但长期以来以单纯财务指标和预算目标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系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因为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导向作用。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一个网络软件公司公司,发现在年到年期间,该公司虚增利润亿美元,通过调查认为该公司的管理及销售人员主要是“为了达到和超过公司的内部收入及利润目标”,进行了不当的会计处理和数字操纵。《商业周刊》曾报道过公司的数据操纵:“在年销售预算的压力下,管理人员发出一些没有要求的定货,强迫分销商买进两年的库存,同时向分销商保证,在他们卖出产品之前,不必付帐。”另一个例子是华尔街日报于年月日刊登的,生产音响设备的公司的韩国分公司,在年月到年月期间报告销售收入为亿美元,但其中是虚报的。据报道,为了得到实现销售目标后的丰厚奖金,韩国公司的经理人员运用了一套极其复杂的方法来粉饰实际业绩,其中最恶劣的一个方法就是将银行贷款资金直接记为收到的顾客货款。该公司的一个高级经理由于实现了预算目标得到了两千五百万美元的奖励,当然后来被解雇了。

管理者为了实现预算目标而作出种种非理性的短期行为会直接影响公司价值。如某公司的管理者为了实现本年预算目标曾在月份宣布将于来年的月份将产品价格提高,虽然产品价格需要调整,但月份并不是最佳时机,但是为了刺激公司顾客为避免价格上涨带来损失从而提前定货,管理者已无暇顾忌其行为的战略影响。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得以目标实现为基础的奖励所致。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不尽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和报酬计划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失去其行为激励的初衷。

阻碍了绩效的持续改进。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胜,组织的持续改进()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紧的预算控制思想约束着企业对环境的适当反应和灵活性,限制了业绩的持续改进。以爱立信公司为例,多年来该公司一直运用着传统的预算控制方法和程序,但到了世纪年代初期,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开始意识到这种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电讯市场,管制在不断放松,技术创新的速度在明显加快,竞争对手蓄势待发,这些变化都要求公司必需顺势而动,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人员不可能再运用上一年度确定的数字来进行经营控制。爱立信公司对预算管理进行了重构,逐渐放弃了紧的预算控制,使预算与环境有了更大的互动性,正如其财务总监所说的,“我们对预算细节的关注少了,而对市场的变化关注更多了。”预算紧控制使人们仅仅关注如何完成预算而且不是怎样最大程度的挖掘潜力(在很多预算中过于出色的完成预算的一个结果就是下期更为严格的预算目标,因此人产都会留有余地),或怎样更好的去适应环境的变化,预先设定的目标使预算实际上不仅设定了增长的上限,同时也设定了成本降低的底线。

三、组织创新对预算紧控制模式的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预算紧控制模式对预算系统以及组织行为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削弱了预算紧控制对组织的效用,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结构的柔性化趋势

近年来,许多公司都在进行着广泛的组织创新的尝试,包括减少层级、建立基于团队的网络联盟、伙伴关系等。减少层次和压缩规模的趋势源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当然它们也反映了信息和通讯技术对管理的冲击。中层管理的作用是监督别人,以及采集、分析、评价和传播组织上下和各层次的信息。但是,它的功能正随着电子邮件、声音邮件、共享数据库资源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减弱。减少层次的潜在效应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和行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加快了组织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的能力变得柔性化、反应更加灵敏,减少层级的另一影响则是降低了预算控制的重要性,经典的管理控制理论将企业的控制分为三个层次,即战略计划(控制)、管理控制和经营(或作业)控制,并认为它们分属于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和作业层,其中中级管理层的主要控制手段就是财务特性的预算紧控制,因此随着企业的扁平化趋势,预算控制的重要性也大大降低了。

组织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无论是内部边界还是外部边界都变得模糊而多变。现代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灵活而有柔性的组织结构,要具有对意外的变化不断反应以及适时根据可预期变化迅速调整的能力。因此许多企业正在建立多功能、多单元小组,小组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内在灵活性,它的组建、重建、解散都十分容易,并可以避开传统的等级制度,它们的成员也可以随时间而不断变化,有助于吸收具有不同技能的成员而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整个组织趋于动态的网络形成。同时外包已成为许多产业的流行趋势,对某一业务外包还是内在化成了组织根据坐标链分析进行常规决策,组织边界随着在价值链上的优劣势变化而具有动态性。这一趋势也引发了复杂化的组织形成和商业关系。预算紧控制是一种刚性控制,它与层级组织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以鲜明的层级、固定的内外部组织边界,责任单位相对稳定的任务与责任为基础,因而可以说预算紧控制与组织的柔性化趋势不相适应,甚至对其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二)组织关键竞争因素的变化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竞争要素是以财务资本为主,而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了知识资本或人力资本(包括出色的管理者、知识工作者、有效的管理系统、忠实的顾客和品牌等)。在许多大公司,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或高科技产业,知识资本成为公司市场价值的主要来源,在最负盛名的可口可乐公司,知识资本占到了公司市场价值的,市场价值中只有是可供会计师报告的财务资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和美国的两大传统制造企业和,它们的公司价值中有超过的部分是知识资本创造的。许多公司已经认识到未来现金流量越来越来自于对知识资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最大化知识资本价值会比最大化财务资本为股东带来更多的增值。这种关键因素的转变要求组织改变传统的业绩管理和以财务资本为主的预算控制方式。

(三)组织内部控制重点的转移

传统理论将组织控制分为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和经营(或作业)控制,长期以来管理控制系统一直是人们讨论的核心问题,但世纪年代以后对经营活动的有效控制又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一是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业的效率决定着组织在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从而使作业管理成为战略成功的关键;二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以前需要进行管理控制的生产活动转化为经营(或作业)控制,如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精益生产、持续改进、适时制、零缺陷及全面质量管理等控制方法开始在组织中运用和扩展,有研究发现在很多组织中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预算控制系统正从较低的作业层次中退出,上述非财务导向的控制机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方法都被认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四)非正规控制作用的增强

非正规控制主要是指组织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来信仰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如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以及企业对于消费者、雇员社区的主要责任等,员工认可和接受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就会将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从而对日常活动起着潜移默化的指导、控制作用,它是一种柔性的、隐性的控制。一直以来,非正规控制系统的作用日渐增强,其原因是随着组织越来越依赖于授权后的员工们所创造的新鲜创意和竞争优势,与以预算为主的正规控制系统相比,非正规控制系统的柔性控制特性对个人更具激励作用,它可以使员工要明确了解了组织目标和使命后,寻求创造价值的不同方法。因此有断言,在不远的将来,行为控制将更多的通过非正规控制系统而不是正规系统来进行。

四、国外企业“超越预算”的实践及对我们的启示

鉴于预算控制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以及预算紧控制自身的弊端,一些国外的大公司如、、、、等都已经以不同的方式放弃了预算管理模式,在实施或尝试着“超越预算控制”的管理控制方法。他们认为传统预算管理不仅不能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妨碍组织的变化与创新,甚至对组织经营有危害作用。他们主张只将预算的作用、内容和范围局限在了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和计划上,而传统预算的控制与激励作用则由其他的绩效管理制度来替代。

超越预算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对预算与其他的战略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回顾,人们发现除了财务预测功能之外,预算管理并不比其他战略管理方法更有效,于是得出结论应放弃预算的业绩控制职能,并用一个整合了多种方法的更有效率、更富成果的管理控制系统代替了传统的预算控制。超越预算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研究如何整合现有的各具特色的管理控制方法,使组织的预测、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更加有效。年月(跨国高新技术制造企业联合会)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论坛,取名为“超越预算圆桌会议”(,简称为),来研究用什么方法来替代预算管理系统的问题。当时有家公司(大都是欧洲的大型公司)参加者了这个论坛。尽管论坛是在英国发起的,但截止到现在该论坛成员已经扩展到英国以外的多个国家,如比利时、荷兰、法国、德国、挪威、瑞典、瑞士、南非和美国等。所有加入论坛的企业都认识到传统的预算方法增加了企业内部的职能失调()行为,越来越不适应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需要用新的管理控制模式来替代预算。研究分析那些放弃了传统预算管理的企业,并根据最好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超越预算”模式的原则和方法。该论坛的两位负责人教授和教授认为,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预算方法和程序,企业则不能获得环境要求的速度、以顾客为中心、创新和整合,因此他们将组织的管理控制系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财务预测和计划,主要是通过预算预测组织未来的短期财务业绩,并设置财务业绩目标;第二部分是以综合指标为基础的业绩管理与评价系统,如平衡计分卡或系统,与传统预算评价不同的是,综合业绩评价系统要求部门和个从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组织特点和任务性质,明确关键成功因素并设置紧的但可以实现的目标,综合业绩评价系统可以养活在预算控制中人们操纵短期财务报告数据或预算数据的行为;第三部分是以相对标准为基础设计激励机制,主要是指运用标杆法对相对业绩水平进行奖励,而不象在传统预算中以既定的预算目标为依据,这样同样可以养活预算中的计价还价问题。如公司的奖金激励计划直接取决于与公司竞争对手的相对业绩,又如在公司,预测、计划与目标设定、业绩管理相互分离,该公司用标杆法设置短期目标,一般是每个季度购买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来更新标杆数据。而在银行,总部主要通过标杆法进行管理,个分支机构的绩效相互作为标杆按季度进行评价,银行作为整体不断地将其业绩与北欧的其他竞争者进行比较。

研究项目通过跟踪调查发现,超越预算模式为企业事业来卓越业绩,如银行在二十多年前就放弃了传统的预算控制,从那以后,他们成为全欧持续赢利最高的银行,并保持最低的成本——收益比率,同时也成为瑞典国内顾客满意度最高的银行。又如汽车公司在经历了——年的亏损和年的微利之后,进行了管理和控制方式的创新,放弃了传统预算机制,如今其规模在世界汽车制造商中排名第十六,而其盈利能力(资产利润和销售利润率)却排名第二,仅次于福特汽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