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措施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1:25:30

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范文篇1

一、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教育,解决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打牢工作的思想基础,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基本经验,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当前,应在全党开展一次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深入基层,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才能有正确的目标方向,最终才能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应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切忌“一锅煮”,大而全。首先,抓好高中级领导干部,使高中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做自觉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的表率。在研讨中大家谈到,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是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的“特殊群体”,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中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作为“封疆大吏”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的强弱,往往影响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干部队伍做群众工作能力的高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强,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弱,事业就会衰败倒退。因此,对高中级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坚持高标准,充分发挥他们在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方面的表率作用。二是应该抓各级党政“一把手”,特别是年轻的主要领导干部。各级党政“一把手”,是各级党政机关的核心,是组织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带头人,又是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政策的主心骨。党的领导和政权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他们来实现,他们在党的群众工作中起着核心作用,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近年来,经过换届等,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是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中的有生力量,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他们年纪轻,相对许多高中级干部来说阅历较少、经受锻炼也少,打牢他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才能切实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完成党交给的历史使命。三是应该抓一般领导干部。一般领导干部是党的各级党政机关的中坚力量,很多群众工作需要他们去执行,况且他们直接生活在群众之中,与群众联系相对较多,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抓好一般领导干部的执政为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具有实际意义,不可小看,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

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群众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经济、文化、政治等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有最牢固的基础和最可靠的保证。

第一,努力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当前,我们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兼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兼顾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把提高群众利益协调能力作为减少党群之间利益冲突的重要方面来加强。要努力提高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调查中,不少被调查者对最近中央严肃查处江苏“铁本项目”、湖南“嘉禾项目”及出台建筑拆迁法规等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后,应当加强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使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所有制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并且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努力提高各级基层党组织发展区域经济的能力,根据各地的条件,确定发展规划和速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踪,重点突破,稳步前进。

第二,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法规。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应始终坚持最大多数劳动群众首先受益的原则,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得到实际利益,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制定和执行某项政策时,要知道这项政策的成本将由谁承担,谁是主要的得益者,每一项政策都必须把确保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最大多数劳动群众的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把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因素加以考虑,使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起来,使我们的政策向缓解贫困、关怀社会困难群体倾斜。同时,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充分调动和保持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往往就是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是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从各自实际出发,查找、找准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突出问题,并认真制定解决的措施。措施要具体、实在、可行,既有总体安排,又有分步实施的要求,既有长远规划,又有阶段性要求;既有明确目标,又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把近期、中期、长期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能马上解决的应即刻解决;难度大、需要时日的,也应积极主动,抓紧工作,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推倭扯皮,敷衍了事,也不能搞短期行为,要做到善始善终,深得群众满意。当前应高度重视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征用土地、城镇拆迁等突出问题、困难群众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费过高问题、就学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中央最近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表示十分拥护,也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解决实际问题寄予更大的期望。今后,应继续把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落实好,切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保证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减免、粮食补贴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特别是应根据全国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亿多人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权益保护等问题。

第四,切实加强对人民内部利益差距的宏观调控。应切实消除影响人民利益实现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从政策上对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引导、组织和推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给后富的地区和人们以更多的积极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一定的政策杠杆,突出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先富的地区和人们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与后富的地区和人们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能够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利益调节机制;不断增强二次分配的调控作用,在非平衡发展中建立动态平衡机制,限制垄断行业,取缔非法收入,同时坚持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再分配兼顾公平。

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断吸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就可以获得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第一,依靠群众推进做群众工作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是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的方式方法,是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的鲜活内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是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只有不断总结群众在实践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并升华为理论,才能不断推进群众工作理论的创新,才能使群众工作理论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才会具有生命力和价值。

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群众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等各项制度。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制度和机制来实现的。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如果缺乏具体制度的保障,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应建立健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度、决策议题的提出制度、决策信息反馈制度、人民意志表达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论证和评估制度等,让最广大人民有条件、有可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健全的制度有序参与到决策中来,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群众监督制度和法规,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群众的监督、检举、控告、质问等权力的有效行使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

第三,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评价和判断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的高低,关键是群众,标准在群众是否满意。应认真研究建立以提高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为内容、以群众参与为主体、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多种评价形式为手段的评价机制。建立评价机制,既应注重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的成效,更应注重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的过程。注重在评价方式上下功夫,可通过各类通报会、座谈会或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开辟评议专栏和宣传舆论渠道等来听取群众对党做群众工作的意见,特别应注意听取派等党外人士的评价意见,勇于接受群众评判和监督。更重要的是,应通过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达到群众满意。努力形成群众有效参与、信息渠道通畅、评价标准客观、党群干群互动良好的运行方式,使党做群众工作能力的提高真正体现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要求。

四、加强自身建设,把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关键

党群关系能否密切,关键在于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时代的新发展新形势,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党必须切实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以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影响群众、感召群众,从而带领人民群众完成新的历史任务,以更好地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扎实有效地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应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试点的成功经验,着眼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坚决按照中央关于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抓好落实;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出现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改善党群关系和促进各项工作;认真研究如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研究如何认定和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纯洁党员队伍。努力把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坚持把组织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始终,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二,制定出台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要求。充分利用中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以及以往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认真研究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岗位、各群体各层次党员的特点,制定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使广大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有方向、行动有依据、衡量有标准、实践有成效。

第三,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落实机制,各级党组织每年至少要研究一次作风建设问题,分析本地区、本部门作风建设的形势,检查一年来的工作,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作出相应部署。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作风建设目标,明确任务和措施,提出阶段性的目标要求并抓好落实。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报告工作时,要把作风建设情况作为重要汇报内容。同时,要围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具体要求,分别制定有关规定和制度。

改进措施范文篇2

1.1基本县情。渠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全县幅员面积2018k㎡,辖60个乡镇、总人口144.80万,耕地面积97.8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3.19万亩。1.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类型及规模全县现有水库小。(一)型22座,小(二)型71座,山坪塘5230口,石河堰137处,灌万亩以下引水渠堰115处,提灌站126处,蓄水池6596口。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44.1%[1]。1.3近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果。近年来,以第三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全县加强涉农、涉水项目整合,各部门都大力向水利倾斜,全县已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包括:1)27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完成中型灌区干支渠系续建配套11公里,节水改造37.86公里;3)完成中小型灌区末级渠系新建渠道585.77km,整治渠道296.13km;4)小型水源建设(新建蓄水池1333口,改造山坪塘1366口,改造泵站106处,整治石河堰134处)[2]。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结构不完善。水利设施管理关系模糊,相关政策没有重点关注和执行,没配备足够物力、人力等相关资源,由此导致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如渠县小型水库管理,由于多次机构调整,导致水库管理所找不到“婆婆”,后来理顺管理权后,由于片区水务站和县级水库管理站职责不清晰,导致无人管、不敢管的现状。2.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群众集资投劳不足。现今,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主要以财政资金为主,辅以群众集资投劳。但由于在渠县这样的丘陵地区,青壮年基本上都外出务工,家中主要是老人和儿童,集资投劳基本上都无法兑现,导致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进度、质量难以达到管理要求。如上报规划建设渠道15公里,实际建设长度仅仅就是上级财政资金补助的部分大约12公里,而且由于是“一事一议”项目,各项目村为项目业主,村干部素质不一,导致项目建设问题频发。2.3基层管理人员缺乏。渠县全县设置16个片区水务站,工作人员60余人,但由于退休后无法正常补充后备力量,而且片区水务站技术力量基本上都被借调到水务局,导致水务站人员紧张,实际片区工作人员最多30余人,仅仅完成每年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就捉襟见肘,更谈不上对已成工程的巡视巡查。而且各村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基层干部或其它部门工作人员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缺乏理解,导致农村建设过程中边建边毁、先毁又重建等情况不断发生[3]。

3改进办法

3.1明确工程权属,理顺工程管理关系。按照水利工程确权颁证的相关要求,明确工程权属,并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解决好以前多次机构调整所遗留的工资、土地等问题,理顺工程管理关系,让工程建设、管理有章可循。3.2改变工程建设“一事一议”制度。笔者认为,村级“一事一议”制度不适用于上级补助工程建设项目。对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采用国家、集体、群众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假大空,对群众集资投劳困难的地区,不要强制要求集资投劳。项目建设采取打捆招标方式,实行监理制,减轻基层水利工作人员负担,明确各方工程建设管理职责,确保建成优质工程。3.3开设村级干部法制培训课程,提高基层工作人员水法规意识。每年村干部都有参加党校的培训,在培训中开设与农业和农村密切相关的水法规课程,增强基层工作人员的水法规意识,重点培训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3.4打开基层水利技术人员晋升空间。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待遇低、培训机会欠缺,发展空间极小,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培训、职级晋升、乡镇补贴等要向基层倾斜,使之有盼头、有信心开展工作。

4结语

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脱贫攻坚进程的基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从实际出发,从管理、资金、运营、人员以及设施水平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抓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是我们水利人为国家伟大复兴所应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永胜.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及改进.[J].低碳世界,2016,(3):58-59.

[2]戴洪巧,高鹏.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1):23-24.

改进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财政税收;现状;改进措施

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相应财政税收工作也受到了较为高度的关注,为了促使这种财政税收工作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作用价值效果,必须要重点围绕着现阶段表现出来的各个问题进行不断修正完善,保障其能够较好适应于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够体现出较强的实际作用价值。虽然说当前我国财政税收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也能够在当前得到理想运行,但是在一些环节中同样也容易出现较大问题故障,这也就需要在今后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促使其能够更好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保障财政税收的改革发展较为有效。

一、财政税收的现状分析

对于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落实,其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财政发展的效果,对于政府管理以及调控职能的发挥具备着较强的促进作用,如果相应财政税收工作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和缺陷,必然也会导致其相关社会运行受损,严重干扰财政工作的有效落实。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应财政税收收入同样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相应作用价值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方面,其优势较为明显。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也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发展效果,并且改革的深入也促使其成就更为明显,但是随着我国整体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这种财政税收工作同样也面临着较多的压力和困难,实际工作执行中出现了较多的阻碍,严重制约和威胁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管理制度不完善。对于我国现阶段财务税收工作的有效落实而言,其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对而言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面临着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其在业务和行政双重领导的状况下,很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干扰和影响,最终也就必然容易带来较为明显的问题,导致其很多工作的开展受到政府以及财政部门的管理而出现较多的问题故障,最终也就很容易产生较为明显的问题,甚至导致其混乱现象比较突出,也衍生了一些违法乱纪问题,需要在具体财政税收工作的执行中引起高度重视。(二)监管缺乏。在当前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具体开展和落实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相关监管工作的缺乏方面,无法对于整个财政税收工作的有效执行形成理想监管效果,最终也就必然很可能会产生较大威胁,由此带来的问题和缺陷同样也是比较多的。这种监管方面的缺失不仅仅表现在相应财政税收工作的执行自身不存在较为全面详细的监督管理,导致其容易产生较多的问题,相关操作程序以及规范性表现出了明显的故障缺陷;另外,对于具体纳税企业而言,其同样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监管不足问题,很多企业存在的偷税漏税问题都得不到较好发现,进而也就无法维系财政税收工作的有效落实,而对于企业提供的一些虚假财务信息也无法做到有效辨别,如此也就必然容易导致相应财务税收减少,给国家财政税收造成了较大损失和威胁,各个企业也随之钻空子,产生了较多违法乱纪行为。(三)预算体系缺乏。在财政税收工作的具体执行中,其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样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之一,并且会导致财政税收的应用价值受损,相关税收资金无法得到较为理想运用,最终也就必然会形成较大威胁。当然,这种预算管理工作的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大,我国在目前的很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相应预算的单位较少,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准确,最终的预算结果必然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最终导致其预算结果的应用价值不高,还很可能会衍生一些徇私舞弊问题。当然,这种预算体系的缺乏往往还和相关预算规范性不足存在着密切联系,需要重点加强全方位把关控制。

二、财政税收改进措施

为了较好促使我国未来财政税收工作能够具备较为理想的运行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持力度,必须要针对上述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不断修正完善,其中较为关键的改进措施和手段应该围绕着以下几点进行:(一)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促使财政税收工作能够较好运行需要首先从管理运行体制入手进行完善,这也就需要促使其相关职权和责任得到较好明确,为相关工作人员任务的落实提供较强保障和约束。结合当前财政税收工作的发展,相应管理体制的完善可以采取分级分权的方式进行处理,尽量保障其相应财政税收工作能够将事权和财权进行有效匹配,如此也就能够确保相应财政税收工作的执行更为流畅高效。(二)加强全方位监督控制。对于整个财政税收工作的落实,具体监督工作的落实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这种财政税收方面的监督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能够具备理想的规范性体系,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能够符合于具体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降低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隐患问题,对于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各类问题和缺陷进行严厉打击,最终促使其整体操作能够更为可靠合理。当然,这种监督控制工作的落实还需要从企业入手加强审查,对于以往可能存在的各类偷税漏税问题形成较为全方位的审查和打击,如此也就能够充分保障相应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较为顺畅,有效增加财政税收数额。(三)加强预算管理。为了促使整个财政税收的落实能够较为有序,还需要重点围绕着相关预算管理工作进行不断优化,这种预算管理主要就是为了促使其能够尽量保障预算的准确性,对于预算编制的方法以及基本流程进行规范,并且不断创新预算编制技术手段,最终保障相应预算管理能够发挥出较强作用性能。基于这种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其同样也对于具体预算编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能够具备丰富的财务知识,对于各个方面的内容做到详细全面掌握,最终也就能够有效促使预算编制结果的应用较为可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财政税收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有效落实执行,其重要价值是极为突出的,为了确保相应财政税收工作的表现效果,必须要重点加强对于财政税收现阶段各类问题的全方位分析,并且逐步提升其改进完善水平,充分提升其自身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平升,盛明坤.浅谈财政税收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经贸实践,2017,(02):221.

[2]魏志强.“营改增”对建筑业财务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18):333.

改进措施范文篇4

一、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政府审计计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旨在有效调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的效率效果。包括四个环节。

(一)制定审计项目计划

2002年审计署的《审计机关项目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计划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审计机关每年必须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项目计划,是按年度对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预先做出的统一安排,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目前,我国审计项目计划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审计署负责审计署统一组织的、署本级的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全国审计项目管理工作,不负责安排或检查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计划,后者由地方审计机关自行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我国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日益暴露出下列问题。

1.中长期战略计划缺位,难以保证各年度项目计划的协调性。根据现行管理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只需在年初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并确保执行即可。至于中长期战略计划,没有任何规定与要求。这导致很多审计机关根本不考虑中长期战略安排,各年度项目计划缺乏全局性、协调性,极易造成审计重复或审计盲区,监督不到位,重点不突出。

2.没有专门设置计划管理部门,难以发挥主导“龙头”作用。一直以来,我国审计项目计划都是由各业务部门提出立项建议,办公厅或办公室简单汇总后,审计机关领导审定下达。各业务部门集计划管理与具体实施职能于一身,根本不能保证时间充裕地提出科学合理的立项计划。2005年9月,审计署出台了《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要求办公厅实行统一管理。虽有一定进步,但不可否认,该办法依然无法保证办公厅——一个同时肩负其他工作责任的非专业性综合管理部门,能够出色完成计划管理任务。

3.立项程序过于简单,难以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计划。审计项目计划制定遵循“两上两下”原则,即自上而下提出审计工作设想、自下而上编报计划草案、自上而下布置项目计划指标、再自下而上上报完整详细的审计项目计划备案。上述程序过于简单,每一步到底怎么做,尚无明确规定,致使某些审计机关经常敷衍了事,拍脑袋决定审计计划,调查研究不充分,不考虑实施可行性,执行过程中做临时变动,大大损害了审计项目计划的严肃性。

(二)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应当编制审计方案以指导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审计方案,是指为顺利完成项目计划,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实施审计前做出的计划和安排,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前者是审计机关为统一组织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对某部门、行业或专项资金等项目实施审计而制定的全面工作计划,原则性较强,对象笼统宽泛,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没有的,体现出政府审计特色。而后者,是审计组为完成审计任务,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处理审计报告全过程的工作安排,其地位和作用近似于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总体审计计划(策略)。具体内容包括:编制的依据;被审计单位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重要性及审计风险的评估;预定的审计工作起讫日期;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编制日期及其他有关内容。目前我国审计方案的编制存在下列两点突出问题。

1.只有总体计划安排,难以指导具体工作。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只要求针对被审计单位编制总体审计计划,而不要求编制具体审计计划。这种做法极为不妥,不仅与国际惯例不符,也没有针对审计活动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具体指导,导致审计组成员具体工作时无所适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无从实施。

2.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难以抓住工作重点。无论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是其他国家政府审计,都已广泛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日益强化对风险的评估和应对。我国审计机关虽已开始关注,但在如何识别、评估进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严重限制了计划管理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审计质量的一大瓶颈因素。很多审计机关抓不住审计重点。

(三)监控计划执行过程

我国政府审计实施计划执行报告制度。下级审计机关每半年要向上级反馈计划执行情况,包括计划执行进度、审计的主要成果、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和建议等。审计项目计划必须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应当按照规定报批。例如,审计署统一组织项目和授权项目的调整,必须报审计署批准。目前我国审计计划的执行存在下列问题:

1.跟踪监管不得力,难以维护计划执行的严肃性。虽然有定期报告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审计机关缺乏必要的跟踪监控,对执行情况了解掌握不够细致,没有真正从时间、成本、质量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再加上年初立项时考虑不周,审计项目计划本身不合理,造成执行计划时经常随意变动、极不严肃。

2.沟通交流不足,难以实现动态过程管理。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与上级持续沟通,不断评估事先确定的审计目标、重点、时间及人员安排等是否适当。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必要时甚至终止审计。而实际上,不少审计机关未能深入审计现场,审计组上报情况不及时,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无法实现动态信息网络化管理。

(四)考评计划执行效果

计划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编制和执行报告的完整性、及时性,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等。审计计划的考评存在下列问题:

1.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难以体现考评效果。虽然该办法要求对审计项目计划进行检查和评估,但就如何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如何建立考核制度,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考评工作无法实现预期效果,难以优化计划控制措施和方法。

2.忽视审计结果的跟踪落实,难以落实计划执行效果。国外审计机关特别重视审计建议的落实,有时对建议的跟踪可能延续几年甚至十几年。而我国审计机关对此不够重视,仍处于起步阶段,未充分关注审计成果是否被采纳或执行,无法收到审计监督的成效。

二、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审计体制、审计环境、审计法规等,归根结底,主要是三大成因。

(一)计划管理的意识薄弱,缺乏战略思考和统筹规划

无论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政府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都非常重视计划管理,通过不断完善审计准则、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部门、部署充裕的审计资源、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以持续提升审计计划的效率效果。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审计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已《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以及《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各文件之间缺乏衔接,内容零散重叠,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无法突出计划管理的战略重要性和系统性,导致审计实务中一直存在重实施轻计划的现象,难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二)计划管理的模式粗放,限制审计计划管理整体效用的发挥

我国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一直沿袭以领导意志为导向,以自上而下的内部管理和严格的等级链条为标志的传统管理模式,注重短期行为,欠缺深层次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不合理、不健全之处。就审计计划管理而言:各环节缺乏科学、细致的管理方法,管理程序和内容过于抽象,操作性不强,计划变更随意性大;未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缺乏创新,难以与时俱进。

(三)计划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降低审计计划管理的效率效果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审计计划管理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通过开发计划管理软件或利用信息化技术工具,不断提高效率效果。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虽已得到长足发展,但其成就尚未充分体现于计划管理,部分审计机关仍沿用陈旧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没有建立必要的审计资源数据库,未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计划管理各环节。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计划管理的有效性,无法实现动态管理,阻碍了计划管理的持续创新。

三、改进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的建议

计划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必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审计工作中心必须前移,审计计划管理必须加强。笔者认为,可以针对上述三大问题成因予以改进。

(一)增强管理意识,从观念上重视审计计划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完善现行计划管理准则。审计计划管理应当由制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控制计划执行过程及评价计划执行效果四部分构成,彼此相互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缺一不可。建议以现行计划管理文件为基础,进行整合、概括与完善,新审计计划准则,构建审计计划管理基本框架,囊括上述四环节,为计划管理提供全面整体性的规划指导。

2.设置专门的计划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计划管理的部门,审计计划的控制就无法形成合力,难以真正提高效率效果。美国审计机关非常重视计划管理,审计机关内部都设有专门的计划管理部门,如GAO专门设立了政策和项目计划办公室,形成完整的审计计划工作体系。我国各级审计机关也应单独设置计划管理部门,制定计划管理制度,对审计计划工作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3.制定中长期审计战略计划。中长期审计战略计划,是一定期间内指导、组织和控制全部审计活动的纲领,是制定年度立项计划的重要依据。建议学习国外审计机关的成功经验,采用滚动计划法,处理好中长期战略计划和年度计划的关系,既克服年度审计立项的盲目性、随意性,还有助于确保各审计项目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资源浪费。

4.转变计划管理的组织结构。可以考虑将传统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式管理结构。前者强调领导意志和纵向信息流,而后者更加注重横向、内外部之间的信息沟通,打破僵化的部门界限,促进信息资源在组织内部的自由流动,强调团队合作,以灵活的工作角色,而非固定的职位为导向进行人员管理,引入内部竞争机制,以实现审计目标。

5.营造计划管理的氛围。鼓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计划制定,主动按照计划执业,落实相关要求,共同致力于审计计划管理的提高。另外,理论指导实践,应深入广泛地开展计划管理理论研究,学习其他国家和行业的成功做法、先进管理技术,不断改进我国政府审计计划管理工作。

(二)完善管理流程,从程序上保证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严肃性

1.细化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程序。依照两上两下原则制定项目计划时,应特别关注下列三点:(1)事前充分调查,列出项目清单。审计立项前,认真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结合中长期战略计划,找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采取邀请专家召开研讨会、走访、发函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机关内外部对项目计划的意见。然后,将潜在项目列入“项目领域”清单,初步确定审计立项。(2)评估项目风险,确定重点对象。美国、加拿大的审计机关都要进行风险评估,采用加权位列法评定各项目的风险系数,最终将风险系数大的列入当年计划。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包括:是否为社会公众特别关注;政治上是否敏感;审计对象业务活动的复杂程度;最近一次审计时间等。可以考虑引入该风险评估机制,保证审计项目计划的针对性。(3)分析可行性,尽早排除不合理项目。从经济、操作、社会和技术四方面对拟审计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例如,审计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资源是否足以满足审计需要,审计成本能否带来预期成果等。最后,将结果编制成报告汇总,由审计机关领导研究决定本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2.改进审计方案。最新审计风险理论以“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将审计业务流程重整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必要时和决定测试时)以及实质性测试。该理论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已开始广泛运用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政府审计。我国也应当引入该理论,完善审计方案;(1)搞好审前调查,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周密细致的审前调查至关重要。可以借鉴美国审计机关的做法,适当提高审前调查的时间比重,深入被审计单位活动,初步识别出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为后续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打下良好基础。(2)补充具体审计计划,增强审计实施方案的指导性。审计实施方案应进一步细分为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两层次。具体审计计划应包括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内容包括:为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而拟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针对评估出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而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认为有必要实施的其他审计程序。

3.促进执行过程的信息沟通。应当在审计组、业务部门和机关领导之间建立畅通、高效的动态信息反馈网络,真正做到“上传下达”、“下情上传”,各项工作能够紧密配合顺利展开。沟通的频率可以是定期或不定期,内容包括审计进度、主要审计成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业务部门要及时汇总审计组上报的信息,通报普遍性问题,在审计的内容、重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必要时,可以召集情况通报会,各审计组之间交流情况和经验,研究解决共性问题。

4.设计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确定客观、适当、可度量的绩效标准,考核计划执行情况。绩效标准包括项目选取的适当性、计划执行的变动情况、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成果的评价等。具体可采用审计覆盖率、审计工作日使用率、审计力量投入率、审计工作完成率、审计成本超支率、审计意见采纳率等指标。另外,还应加强后续调查管理,跟踪落实审计建议。审计工作只是经济监督的一个有效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督促改进。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要求被审计单位拿出配套处理方案,做到问责与问罚并举。只有同时刮起“责任风暴”,才能落实审计计划管理的目的,真正发挥经济监督作用。

(三)倡导管理信息化,从技术手段上提升审计计划管理的水平和层次

1.采用滚动计划法制定中长期战略计划。所谓滚动计划法,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所有审计对象分类排序,确定计划周期后(如3年),按照重要性高低计算各对象的审计频率,如每年1次、2年1次和3年1次,以此确定中长期战略计划,再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前一周期进行1~2年后,马上评价执行情况,并着手制定下一周期计划。该技术能够克服短期计划的盲目、随意性,有助于确保年度计划与中长期战略计划的协调一致。

改进措施范文篇5

近年来,受人口流动加速、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不良因素影响,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出现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等问题,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妨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进一步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整改措施如下:

一、充分认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和谐安定,关系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及时有效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救助保护水平,维护好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坚决杜绝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优先。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健康成长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家庭监护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严厉打击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参与权、受保护权。

坚持救助保护和教育矫治并重。积极主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保障其生活、维护其权益;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和法制教育,强化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帮助其顺利回归家庭。

坚持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司法等手段,落实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等政策,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责任,不断净化社会环境,防止未成年人外出流浪。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各方协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的积极性,形成救助保护工作的合力。

三、强化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部门联动

(一)区综治办要履行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职能;把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认真检查落实;对未成年人外出流浪人数多、街头乞讨数量大,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的地方下达督查通知书并限期整改,对整改达不到要求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施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二)区委宣传部要把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考核体系,并积极配合有关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活动。

(三)区民政局要依托现有的救助管理站,设置适合流浪未成年人成长需要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将救助工作向社区拓展,抓好对社区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从源头上预防流浪。大力宣传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积极意义,引导广大市民、慈善机构、企业关注和关爱流浪未成年人群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提供低保、特困户救助、家庭寄养等多种方式,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做好对监护人无法履行职责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保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受助未成年人的生活、教育、管理、返乡和安置;协助教育、公安、司法、卫生、劳动保障等部门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知识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矫治、医疗救治、技能培训等救助保护活动,帮助流浪未成年人获得谋生技能,为其回归家庭、社会、独立生活创造条件。

(四)区公安局应积极协助区救助管理站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管理。其中由成年人携带流浪乞讨的,应当进行调查、甄别,对有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等违法犯罪嫌疑的,要依法查处;对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携带流浪乞讨的,应当批评、教育并引导护送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无力自行返乡的由救助保护机构接送返乡,公安机关予以协助配合。要严厉打击诱骗、拐卖、残害流浪未成年人和组织、操纵、教唆未成年人特别是残疾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等违法犯罪行为。要针对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加大街头的巡逻力度,组织专门力量在人流集中的车站、码头、广场、商业街、旅游风景区等易发案场所,主动发现和掌握流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苗头和动向,发现窝点摸清人员实施打击。要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作用,组织和动员居民提供线索,劝告、引导流浪未成年人向公安机关、区救助管理站求助,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对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和被强迫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未成年人,要一律采集生物检材,检验后录入全国打拐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库比对,及时发现、解救失踪被拐未成年人。

(五)区市政园林局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未成年人,应当告知公安或民政部门,并将其护送到区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对突发急病的流浪未成年人,应当直接护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六)区发改委要帮助解决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予以统筹考虑,并按分级管理原则予以支持。

(七)区教委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对返回原籍安置的适龄未成年人,及时接收入学;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按规定纳入当地“两免一补”范围。积极探索适合受助未成年人特点的教育模式。

(八)区卫生局负责流浪未成年人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工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对区救助管理站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检查和指导,防止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区卫生局要指定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区救助管理站突发疾病的未成年人进行救治。定点医疗机构在接到区救助管理站及社会上关于救治流浪未成年人的呼救电话后,应及时调遣急救车辆和人员将患者送往定点医疗机构救治并进行预防接种,所发生费用按我区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中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治工作有关规定解决。积极支持并协助救助管理站对受助未成年人开展健康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九)区财政局要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经费和专项生活救助、医疗经费纳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构经费统筹考虑。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标准可按略高于成年人救助标准予以确定,切实保障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教育、安置。

(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将区救助管理站开展的流浪未成年人职业技能培训纳入管理,积极支持区救助管理站对受助未成年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加强监督与指导。对年满16周岁有就业能力的流浪未成年人,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为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十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要依法及时办理涉及流浪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案件,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法律服务人员为未成年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配合公安机关打击与流浪乞讨有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协助做好监护人无法履行职责的服刑人员子女帮扶工作。对需要法律帮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其本人法定人或区救助管理站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的,法律援助机构要及时为其提供援助。

(十二)区交通局、火车站要在购票、进出站、乘车等方面积极协助,在必要时为区救助管理站购买乘车凭证,为接送流浪未成年人进(出)站、途中护送等提供方便。

(十三)区政府法制办要适时探索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制度,健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安置和源头预防等相关规定,规范救助保护工作行为,强化流浪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和保护,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十四)区编办负责研究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有关机构编制工作。

(十五)团区委和区妇联组织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工作。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纳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安康计划”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计划。在区救助管理站设立社工工作站,鼓励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劝导、服务、教育、救助等工作,积极开展“一助一”、“多助一”等活动,帮助流浪未成年人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十六)区残联要协助民政和公安部门做好流浪未成年残疾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对区外的流浪未成年残疾人,积极与其户籍所在地的残联联系,做好救助保护工作。对本区的流浪未成年残疾人,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教育、返乡、安置等工作;对年满16周岁有就业能力的,会同区人力社保局对其进行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帮助其就业。对流浪未成年聋哑人的救助保护,残联应组织人员提供手语翻译与培训。

为做好我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从今年9月1日起,利用一个月时间,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集中清理街头流浪未成年人,切实保障流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四、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救助保护工作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机制。建立民政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和困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民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区政府督查室,适时进行全区通报。

改进措施范文篇6

1.1在林业工程施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作业设计必须具备一定可行性和合理性,才能将其作为林业工程开始施工的依据,以在不断提高林业作业设计水平的同时,确保林业工程的施工质量。在进行各种规模的林业工程建设时,必须确保年度建设任务、建设资金和技术要求等在工程项目上得到真正落实,才能促进林业工程建设有序、有理、有据进行。例如:在营造林作业设计中,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确保造林密度、造林树种、苗木类型、施工图纸和整地规格等与设计内容相符,才能促进营造林作业顺利实施。

1.2在工程监理和检查验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林业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作业设计执行,才能保证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与此同时,工程监理单位要对整个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检查,必须严格按照作业设计的相关要求操作,才能确保监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在不断自检自查的过程中,确保林业工程及时验收过关。

1.3在工程综合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般情况下,林业工程的综合评估是指资金使用情况、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技术水平提升情况和工程质量等多个方面,需要按照工程施工作业设计的要求执行,并结合相关监测结果,以对林业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定性、定量的综合评估。因此,林业作业设计在工程综合评估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林业工程综合评估的基础依据之一。

1.4在构建工程技术档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档案的有效构建,是林业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在促进林业工程建设体系不断完善上具有一定影响。而作为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林业作业设计,记录着各种原始资料,尤其是林业工程建设的周期,因此,林业作业设计在在构建工程技术档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营造林作业设计的主要要求

2.1对作业设计的具体安排和组织

在对林业工程的整体规划进行全面分析后,需要进行作业设计,以按年度对技术要求、建设内容、建设资金等的落实情况进行具体安排和组织。因此,林业作业设计的质量,与营造林工程的建设质量、资金使用效果等有着直接联系,其必须具有一定可操作、先进性等,才能确保营造林工程的整体效益。

2.2对设计单位的审查

在进行营造林作业设计时,建设单位必须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才能保证设计的专业性,同时,作业设计必须与工程总设计的建设对象、年度计划、设计内容等相符,以在充分展示造林高质量、高标准思想的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营林等多个原则,从而促进营造林工程施工按时、有序、科学、合理的进行。

2.3小班设计预算的要求

根据营造林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设置小班调查和统计,以对各个小班区划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现场设计,以在充分利用小班调查和现场设计的同时,对造林地块特征、造林类型等编制合适的表格,是投资计算、种苗、用工量得以清晰展示的重要途径。

2.4营造林作业设计

说明书的要求营造林作业设计的说明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制定,尽可能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文字简练,并将相关材料完全附录,以为营造林工程建设有效开展提供完整的参考资料。

3营造林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营造林作业设计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1作业设计过于形式化

在营造林工程施工中,部分营造林作业设计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呈现严重的标准化现象,设计文本雷同,致使设计的内容和实际施工要求不相符,在形式和结构等方面没有新意,导致区域特点、造林树种等多种特性得不到真正体现。与此同时,有的营造林作业设计说明书内容过于简单或繁杂,没有比较清晰的条理,导致营造林作业设计失去真正的价值。

3.2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小班区划存在标段不清晰、不准确等问题,使得小班出现移位情况,最终造成林地和作业设计的内容不相符,引起作业设计变更情况;部分小班造林的建设期限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造林时间无法有效确定,并且,种苗的测算不够精确、苗源不清楚等致使营造林工程的建设投资效益非常低;部分封山育林中的补植株数太多,没有与小班中的幼树、母树等相结合设计,致使营造林工程投资过大。

3.3作业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不翔实

基础资料是作业设计最重要的依据,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是作业设计最重要的环节。在部分地区的作业设计中,小班现场的基础资料不翔实、划分过于粗放、有的甚至没有进行实地调查,立地因子记载不够翔实,如土壤情况、山地小气候类型等,现场设计记载不详尽,如树种选择、混交方式、株行距、定位等,封山育林基本情况(小班数量、位置、分布情况、人畜活动情况、植被状况等)记载过于简单,都给营造林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影响;资料中的表格不齐全、文字说明太少、数据不够精确等,都使营造林作业设计趋于形式化,根本无法发挥作业设计应有的指导作用。

3.4认识方面存在问题

认为作业设计图的实际用途不大,较多作业设计图的比例都比较小,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绘制,停留在示意图水平上,导致造林小班内应该调绘的非造林地块和混交地块的位置无法标出,并且,小班因子、技术设计等各个方面的标记太过简单,给营造林工程建设顺利施工带来很多困难。

4营造林作业设计的改进措施

4.1注重营造林技术设计的不断改进

在营造林的作业设计中,必须对营林技术和造林技术设计给以高度重视,在进行年度造林区域立地环境的立地类型表编制、树种选择等时,要对混交方式、造林密度、经营措施等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不断提高营造林作业设计质量。与此同时,对林区道路、病虫防害等建设给以高度重视,注重生态农业相关方法的运用,才能在有效结合农业、林业和木业的过程中,促进观光旅游业、果业等的发展,以真正提高营造林作业设计水平。

4.2注重监管,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林业工程的管理部门要根据设计方的要求,加强对作业设计的监督管理。在进行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后,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设计方法,吃透技术要点,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搞好作业设计;注重实地勘察、现场设计,实行设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谁设计,谁签字,谁负责,对不深入现地、工作不负责任,造成责任事故的,将从严追究责任,才能在不断加强监管的同时,避免意外事故发生,最终不断提高营造林作业设计的质量,推动营造林工程建设有效进行。

4.3注重文本编写质量的有效提高

在进行营造林作业设计文本的编写时,要注重各种设计材料的搜集、整理,才能确保各个小班的材料完整,避免图、表、卡等不一致情况出现。与此同时,在对设计资料和基础资料进行整理时,要注重层次性和条理性,分清主次,突出作业设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描叙详细,立地类型、造林类型要具体,技术措施、保障措施要有特点,才能为施工现场提供各种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以确保树种、树苗等与施工要求相符,最终提高建设投资效益。另外,营造林作业设计的说明书在编写时,一定要注意形式规范、层次清晰等,才能让施工人员快速了解。

4.4提高认识,让作业设计图的内容尽可能翔实

改进措施范文篇7

关键词:酒店经营管理;成本控制;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目标

一、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概述

(一)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1.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各成本责任单位根据企业预先制定的成本战略管理目标,在其职权范围内对营运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进行监督和控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预算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保证成本战略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对于劳动密集型的酒店业来说,人力成本是其主要成本。其次是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主要是酒店在经营过程中消耗的物料、能源和维修成本和其他费用等。再次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主要是折旧和租金。对于酒店企业来说,加强人力成本和运营成本的控制对酒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空间和更大经济效益,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2.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企业为了推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对企业未来一定期间的各项经营活动及其经营收益进行预测和筹划,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并监督和分析其执行过程,评价和反馈其执行结果,指导调整和改善经营活动的管理活动。

(二)全面预算管理对酒店成本控制的重要作用

1.帮助酒店明确成本战略目标实施预算管理首先要编制预算,而编制预算的基本前提是先确定预算目标。酒店企业预算目标的确定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计划、经营计划、更新改造计划,在编制全面预算的过程中要对这三大计划进行预测与制定,三大计划中各个细化项目的成本预测构成了酒店总体的成本管控目标,进而使得酒店的成本战略目标更加明确。2.改善酒店内部组织的沟通与协调酒店内部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财、物资源,前者影响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交流效率,后者则关系着成本控制。由于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为了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及其员工的共同协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酒店内部现有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控制与监督成本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可以将成本目标细化分解到各预算执行部门,预算成本目标作为酒店在经营活动中参考的标准,可以对经营活动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管理层可以控制和监督各预算执行部门的业务操作及成本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实现酒店对于成本目标的有效控制。

二、目前酒店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酒店管理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由于当前大多酒店的管理层都是从基层服务员提拔起来的,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科学的管理能力,没有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对酒店战略目标实现、经营计划落实和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同时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全面预算的全面性认识不正确,使得预算管理只是流于形式,最后导致预算目标与酒店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相互冲突,衔接性差,取得的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

(二)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由于酒店管理层对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根据酒店自身的经营规模、组织架构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认为预算管理工作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未将酒店其他部门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之中,导致其他各部门负责人和一线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三)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在编制全面预算时,有些酒店由财务部根据以往的经营数据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数据,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调整其他项目数据;有些酒店则重收入预算,轻成本费用预算;有些酒店是根据上级单位下达的利润目标反推收入成本费用预算,等等。由于这样编制的预算未遵循经济活动规律,未充分考虑酒店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的需要,未全员参与编制,内部责任体系划分不明确,导致预算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四)全面预算考核机制不到位

全面预算考核机制不到位,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严重脱节,体现在预算考核体系设计未遵循目标性原则,设计的预算考评指标及考评指标权重分配不合理,从而出现执行预算的部门和个人只考虑部门和个人的局部利益,不考虑酒店全局利益,甚至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酒店长期利益的短视行为;各预算执行部门的责、权、利不统一,导致各预算执行部门工作相互推诿,甚至出现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奖惩措施不完善,导致管理层对员工的奖惩缺乏客观依据,员工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推进难度大。

三、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酒店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经营规模、组织架构设置相应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决策机构一般由股东会或董事会担任,对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在组织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工作机构上报的预算管理事项进行审议批准。董事会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作为预算工作机构,工作机构由负责分管财务的领导牵头,会同酒店内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预算的编制、控制、审核、调整、分析、考评等工作。预算执行机构由酒店各部门组成,负责在工作机构的指导下组织开展本部门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并严格执行批准下达的预算目标。在预算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预算执行部门的职责权限,强化责任意识,保证预算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建立基于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

酒店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将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结合,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首先,要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内涵。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包含经营预算、专门预算和财务预算,经营预算与酒店的经营计划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收入预算和成本与费用预算,而成本与费用的预算是酒店经营预算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相互联系与促进的纽带。专门预算主要与酒店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密切相关,经营预算和专门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了酒店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其次,为了发挥预算管理对成本控制的促进作用,并使成本控制方法和指标的科学设定不断得到改进,酒店要先期建立成本控制体系,以成本控制体系为基础再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使成本控制体系为预算管理体系提供预算编制所需要的信息,预算管理体系为成本控制体系提供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信息,成本控制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为绩效评价体系提供评价依据,绩效评价体系为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实现施加反作用力,三大体系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逐步优化的长效机制。最后,基于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模式涉及酒店的所有经济活动和全体人员,而员工属于酒店成本费用发生的最前沿,是预算管理实施的具体执行者。因此,酒店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强调全员参与,让员工了解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对酒店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成本控制意识和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三)进行成本结构分析,找准控制方向,确定预算指标

酒店经营成本按其经济内容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客房的布草消耗、一次性客用物资消耗、布草洗涤费和餐饮部制作菜品时所耗用的原材料、配料和辅料以及直接销售的酒水饮料成本等;间接成本包括物业租赁费、能源费、维修保养费、折旧摊销费、营销费、管理费及人工费等。直接成本受采购成本和消耗量的影响,属于可控成本。间接成本从可控性的角度来看,其中物业租赁费和折旧摊销费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是不可控的,但是能源费、维修保养费、营销费、管理费和人力成本属于可控成本。酒店要达到有效的成本控制必须从业务角度出发,酒店是以客人订单为依据,利用酒店的基础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向客人提供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融入存货成本。基于酒店的业务环节,搜集各业务环节发生的可控成本信息,鉴别出哪些作业是有价值的,哪些作业对酒店价值增值作用不大,以及对各项作业成本动因和各项作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裁减非增值作业,将节约的资源利用到增值作业上,增加酒店价值。科学合理地制定出能促使酒店价值最大化的预算管理目标并进行层层分解,将酒店关键业务指标进行细化与量化,成本控制指标有能耗率、客用物资消耗率、餐厅菜品的成本率、人工成本占收入的比重等。同时,根据酒店经营的淡旺季进行适时的调整,为后期预算的执行及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四)建立以成本控制为导向的预算管理考核机制

酒店为了实现总成本控制目标,应结合薪酬结构制定合理的预算考核办法,将成本责任与奖惩措施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奖惩制度。严格按月度、季度、年中和年终对各预算执行部门和个人实施考核。在考核中,要将部门和个人利益与酒店整体利益挂钩,将部门预算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干部任用评聘的内容,促使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高度重视全面预算,自动自发地贯彻和执行预算,自动自发地研究制定改进措施来控制预算。

四、结语

完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对于实施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后疫情时代给酒店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促使酒店及时调整相关战略,并采取压缩和剔除与实现战略目标不相符、不能给酒店增加价值的各种成本支出等措施,才可以保障酒店可持续发展。同时,成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将促进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江婷.酒店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优化[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1):200-201.

[2]庞莉.基于效益提升的酒店成本控制结构优化策略[J].中国商贸,2011(24):18-19.

[3]朱丰.浅谈酒店成本管理与控制[J].财会学习,2019(12):149-151.

[4]王炜.新常态下的酒店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路径选择[J].管理观察,2019(12):167-169.

改进措施范文篇8

1.忽视假设实验设立

实验教学的设立是为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能够更为充分地说明问题,验证生物理论,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的实验观念落后,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乐得轻松。其实,为了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地论证假说,生物实验常设置一些假设实验,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假设设置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实验时间难度限制

初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时间也较紧,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于生物实验的时间就更短了。有时,还会因为理论教学的时间较紧,挤掉一小部分的实验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时间不足,学生没有进行仔细观察的机会,往往会针对实验内容,对照教材结果草草了结了实验活动,这样的实验是不符合科学探究理论的。

3.忽视实验结果分析

生物实验的结果需要不断地验证、调查,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做出调查报告,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的调查报告就是完成了基本的记录而已。这种情况不符合科学探索的规律,学生也很难形成探究能力。

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1.重视假设环节

具备探究精神的科学实验应该包括这样几方面:实验题目的确定;提出假说,即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推测或解释;实验,即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说,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预期,即在检验一个假说之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推理;交流、评价等。这些环节的完成在初中阶段的实验能力培养上至关重要,但是教师往往更为重视实验过程设计、实验结果分析等,却忽视了假设环节的设计。为了转变这种情况,要培养学生勇于猜想、敢于假设的能力。例如,教学苏教版生物《实验———学习制作临时装片》时,基本的教学目的是要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学习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如果教师直接给出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这样的安排过程毫无新意可言,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无从发展。因此要改进教学设计:(1)提出问题: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2)小组提出假说,让学生探索实验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教材进行实验用具的分析和探索。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假设如何制作更为有效的临时装片。总之,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与假设。

2.重视分析观察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术。”初中生物实验也要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而为了解决实验时间较长的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更为灵活、有条理的观察方法。(1)先整体后局部。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后再进行细节部分的观察。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整体形态,然后再针对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行局部观察。(2)对比观察。对比观察要设立对照组,然后进行观察分析,更为准确地找到实物的特征。例如,在甲状腺激素促进幼小动物发育的实验中,存在以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激素抑制剂(条件对照)。丙组:对蝌蚪不作任何处理(空白对照)(3)重复观察。实验探究过程是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重复实验,这就要开放实验室,学生在小组组长的指导下就可以进行小组生物重复实验。例如,苏教版课本七(上)P96探究种子在萌发时是否会产生较多的热量的简易设计方法是:将蚕豆或大豆等种子装入保温瓶内,放入一些清水,用打孔器在软木瓶塞上打一个小孔,将温度计插入其中,塞上瓶塞,该装置就制作成功。24小时后,对比室温,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有了新的想法,想要再进行实验也可以对不同的种子进行重复实验,进而验证种子在萌发时是否会产生较多的热量的结论。

3.开展实验后调查

生物实验教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最终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基于这种情况的思考,生物实验的结果必须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1)详细记录实验结果。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对照教材内容,设立调查问题。例如,撰写调查报告,报告题材的选择要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可来源于书本知识的心得体会。如“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我国森林绿化的现状”“传染病的预防”“蚯蚓对土壤的翻耕”等。调查研究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缺乏这方面的探索,也是忽视实验结果分析的教学现状影响的,必须要尽快转变,尽快改进。

4.自主设计实验

改进措施范文篇9

一、会计监督概念及特点

1.会计监督概念

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及会计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利用会计手段,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一种监督形式。广义会计一般集中在企业、单位中,包括内部与外部监督两部分,本文主要研究广义会计监督,而狭义会计监督则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

2.会计监督特点

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影响下,会计监督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性质方面,相比较而言,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的会计监督是立足于微观经济管理角度,虽然,采用的是财务会计等方法和方式,但是,其本质上仍然属于经济监督;其次,主体方面,监督主体主要是法律法规固定的监督机构,如财政部门、内部审计等,由于与被监督着不存在利益关系,决定其具有较为明显的自主决策权;最后,内容方面,受到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会计监督内容不仅包括各种流程及相关资料,还涉及直接或者间接会计活动的会计机构及人员等。

二、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

随着我国会计不断发展,会计监督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体制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并逐渐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促使会计监督体系逐渐构建起来,并在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就现阶段来看,由于部门及个人受到利益驱使,弄虚作假现象仍然存在,使得会计工作混乱无序,且使得会计信息不够准确,直接影响了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益等主体的利益,且对国家宏观调控及管理等工作正常进行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据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我国15000多家企业存在会计信息不实现象,特别表现在资产、利润额等等方面,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造成市场混乱,如此下去,我国会计监督职能将会日趋淡化,并不能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最大程度积极作用,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一般情况下,会计工作人员一味服从,难以发挥独立权行使职能,且会计工作中常常出现概念混淆情况,使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如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等,多数情况下,工作人员将二者混淆,难以进行正确区分,使得企业会计监督缺乏事前监督,出现问题了才进行相应处理,势必会造成一定损失,至此,只有了解和掌握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调整和改进,才能够促进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内部监控不到位,会计信息不真实

内部监督主要是直接对会计工作各方面进行监督的一种形式,通常情况下,集中在会计工作内容、业务程序及财务状况等方面,以此来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性及会计账目清晰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部分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力度不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工作混乱。通过对部分企业会计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一些企业在基础工作中,存在填写假发票、数据造假等现象,且该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直接对企业经济利益产生一定影响;第二,过度保护。受到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过度保护,且存在个人利益,难以对会计工作有效监督,且会计人员受雇于企业,缺乏独立性和决定性,管理者与会计人员共同舞弊,使得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与制度根本目标相违背,基于此情况,不仅无法在企业构建监督体系,而且会影响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立于企业健康发展。第三,内部机制不完善。缺少针对性制度,难以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约束和限制,且奖惩机制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使得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且缺乏责任心,无论是表现优秀,还是表现较差的人员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极大的挫伤了员工积极性,长此以往,使得会计人员监督意识并不强。例如:我国郑州亚细亚集团曾经发展良好,家喻户晓,辉煌一时,但是,由于缺乏内部控制,使得集团财务陷入困境,内部出现违规违纪、挪用公款等现象,最终,由辉煌走向衰败。

2.忽视外部监管,会计风险较大

外部监管主要集中在相关部门中,具体体现在政府、审计机构及社会三个方面。首先,政府方面,由于我国会计监督起步较晚,尚处于的发展阶段,政府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在具体监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等现象,且在出现问题时,部门及人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得外部监管力度大打折扣。其次,审计机构方面,审计机构作为会计资格审查的关键,审计质量直接决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在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审计机构数量日益增加,且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审计机构对会计人员审查并不严格,且部分审计机构进行暗箱操作,使得一些不具备会计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行业,不但影响会计监督工作有序进行,而且会出现更多新问题。最后,舆论方面,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由传统被动状态转变为参与者这一主动状态,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新闻资讯,并对各类社会现象展开一系列讨论,但是,舆论并没有关注会计监督,缺乏对会计监督本质及重要性的认识,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风险。

3.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对工作指导

目前,我国针对会计工作仍坚持原有《会计法》,其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存在一定滞后性,对会计部分要求与现行会计工作情况存在一定差别,就会计从业而言,信息时代背景下,会计从业内容日渐增多,且由于外界诱惑越来越多,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现行法律制度中,都没有体现针对这方面具体规定,难以为企业会计监督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指导,使得会计监督工作效果不尽人意。另外,会计职业具有特殊性,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难以良好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在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加强对会计监督工作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影响财务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加强对会计监督的有效调整势在必行。

4.会计人员素质偏低,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通常情况下,企业会计信息源自于会计工作人员之手,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发挥有效性方面占据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体制不断深化,使得我国企业逐渐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快速发展,对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就现阶段人员情况来看,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业务水平,都没有达到要求,缺乏专业训练且无证上岗现象比较普遍,不仅如此,会计人员缺乏监督意识,对相关法律制度掌握不到位,法制观念淡薄,难以抵制诱惑,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无可避免,至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四、解决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会计监督问题有效对策

会计监督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十分重要,一旦会计监督出现问题,直接影响企业健康发展,为此,针对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入手:

1.完善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控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部监督直接作用于企业会计工作,且涉及内容较多,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十分必要。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明确认识到内部监督重要性,积极完善控制机制,第一,完善现代企业会计制度,明确划分权责、产权,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管理者之间构建一道良好的监督屏障,实现互相监督,促使企业能够实现科学运行,另外,企业管理者还要加强会计监督的认识和学习,树立监督意识,落实监督责任,充分利用董事长等主体权利制衡关系,避免会计工作独揽权的产生,提高企业会计工作透明度,进而构建长效监督机制。不仅如此,还需要强调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确保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如:管理费用等,有效控制企业成本,并加强对采购的监督,严把产品质量、价格观,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存在的呆账,尽可能挽回企业损失,进而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重视细节管理,对于内部监督而言,细节监督更重要,在具体监督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工作的管理,渗透至各个环节中,如:发票、凭证及账目等,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工作,避免为了一己私利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各类资产损失的监督,通过实施定情清查,及时处理已经形成的资产,并在投资之前进行可行性分析,且对于其他企业担保的,需要调查企业资产实际情况,严谨对待每一项工作,以此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第三,实施奖惩制度。企业管理者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应制度,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并积极实施奖惩制度,明确各项行为的奖惩措施,对于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的人员,要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而针对一些违规操作的人员,则要加大惩罚力度,并不再聘用,促使会计人员能够互相监督,促进企业财务工作公平、合理发展。

2.加大外部监管力度,避免会计风险

为了促使内部监督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单纯依靠内部控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会计工作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监督。为此,在具体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要设置专门部门,并明确监管人员职责,实现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落实责任制,将责任具体划分到每一个人员身上,为企业会计监督发挥有效性提供支持和帮助。而审计机构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资格审核,确保合格的人员才能够有资格参与到企业财务工作中,为我国企业发展建立高素质会计人员队伍把好关;不仅如此,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对会计监督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公众能够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并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上报给相关部门,最大程度上避免会计风险,进而为我国企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3.健全法律制度,提高会计信息有效性

就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企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会计法》,将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作为基础,实现对会计监督的科学管理,并重点强调对信息时代背景下存在的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以此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有效性,保证企业信息渠道畅通,另外,还需要制定针对性法律制度,从各个角度对会计人员进行约束,引导其树立正确职业道德意识,严谨对待工作,并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依法工作,构建现代化、透明化企业制度,提高会计信息有效性,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4.重视会计人员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重视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提高会计监督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此,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人员培训,确保会计人员具备以下素质:首先,积极学习相关法律制度,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行事,尽职尽责;其次,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职业道德及风险意识,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醒管理者,共同制定相应的抵御措施,保持良好信誉;最后,侧重对会计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促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及准确的判断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素质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仅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为我国社会发展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促使会计监督工作得到良好发展。综上所述,基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企业管理者在提高会计监督有效性过程中,要找到问题所在,才能够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相应调整,进而促使会计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实现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根据上文所述,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会计监督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明确认识到会计监督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将会计监督工作纳入到战略发展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积极落实奖惩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且政府、审计机构及公众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对会计工作的全面监督,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稳定、有序发展。

作者:孟祥雪 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会计监督概述

①通过对会计凭证、会计账本、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审查,来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客观性,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②通过对各项资产的审查、监督,从而保证企、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保值、增值。③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监督,以保证少投入、多产出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实现既定利润目标④结合企业的经营情况对纳税情况进行监督,以防止企业因偷税、漏税而带来的税收风险,同时也保障国家税收收入按期、足额入库。⑤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此保证其符合相关财务制度的要求。

2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企业的负责人对会计监督缺乏足够认识

企业日常管理中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即厂长负责制)已经成为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活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可谓好处多多。然而,法人代表负责制,也给企业的会计监督带来了很多问题。诸如:企业负责人搞“一言堂”对会计工作不重视、忽视对会计法规及政策的学习、对会计人员的任免随意性较大的问题极为突出。此类问题的出现也给企业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2.2企业会计监督制度的缺乏及其执行不力的问题

会计监督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之一。会计监督制度的缺失表现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包括对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以及内部审批授权制度等制度的缺失,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时无章可循。对于有些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相对完善的企业,相关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等会计监督职能过程中,由于对企业的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不坚决,造成了会计监督功能的弱化。

2.3企业会计监督机构设置的问题

2.3.1内审机构的地位较低

企业的内审部门承担着执行会计监督职能的任务,而由于大多数企业对内审部门的工作不是很重视,觉得内审部门可有可无,因此内审部门在企业中处于的地位相对较低,无形中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2.3.2内审工作有会计人员兼任

一些企业出于节约人力成本的考虑,企业内审由会计人员兼任。造成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不利用会计监督的实施。

2.4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的问题

目前,企业会计监督弱化的问题与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会计工作本身,属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工作,一些企业为了压缩费用,聘用一些会计业务能力一般的人员担任。有的会计甚至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财会专业培训,没有取得相应的会计职业从业资格,造成会计水平参差不齐。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工作是基础,会计人员的自身业务能力如果有欠缺,实施会计监督将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2.5会计监督中的信息化管理不完善的问题

信息化管理是会计核算领域的总体趋势,然而现今只有一些财务核算正规的企业采用了财务电算化系统,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核算。而大多数企业出于成本费用及信息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财务核算没有采用信息化管理或者信息化工作不完备。如果企业的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业务量大,那么手工记账容易出错;另外,手工记账存在会计核算舞弊的风险,从而影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

3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3.1提高企业负责人对会计监督的认识

①企业负责人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我国《会计法》有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②企业负责人要加强对相关会计法规及税收政策的学习,要从思想上端正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能随意撤换本单位会计人员,尤其是会计机构负责人。③建议对符合条件企业的上级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对单位的会计工作实施垂直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会计监督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3.2建立健全、严格执行会计监督制度

从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及相关政策来看,我国应该加大会计监督方面的立法,赋予会计人员更大的会计监督权力。同时,应该提升我国会计中介机构对会计监督参与度,从国家的层面以会计立法的方式加强会计监督。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企业要建立健全、严格执行会计监督制度。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一项便是“有法可依”,从中可以看出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条件,也是防止会计监督弱化的一个主要途径。企业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国家相关的财税政策,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与企业发展相符合的会计监督制度,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法可依”。同时,会计人员要严格按制度执行会计监督职能,不得徇私舞弊。

3.3设置强有力的内审部门

内审机构作为企业会计监督的执行机构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由内部审计部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首先,从内审本身来看,内审计从属于本单位的领导,是本单位的一个职能部门,是为本单位监督活动服务的。其目的是协助企业的领导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内审部门具有以下特点:内部审计独立于企业内部其它各职能管部门,一般情况下,都接受企业的法人代表或是决策层的直接领导,独立开展工作,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服务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内审部门具有特殊地位,是其它职能部门所不能取代的。其次,从其所进行的主要工作来看,不同行业及企业的内审工作也是各有侧重、针对性的,即使同一行业、领域及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内审工作中,其目的、内容、方法、手段也都不尽相同。因为内审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等特性,使得内审工作所起的作用与效果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监督和服务的两项职能已经越来越被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企业应该在设置一个强有力的内审部门的同时,赋予其更大的会计监督权力,使得内审部门能实实在在的起到企业内部的“经济警察”的作用,从而使会计监督工作得以有效的加强。

3.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在实施会计监督,会计人员作为会计监督职能的实施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应该聘用一些思想品质优秀、业务水平较高、能胜任处理复杂会计业务的人员充实到公司的会计机构中来。建议会计机构的负责人,最好由具备一定级别会计职称或者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的人员来担任,以提高会计机构整体的会计核算水平,以此来提升会计监督。企业还可以定期聘请社会上的会计中介机构,到企业进行审计,并对审计中所发生的问题秉着公正、客观的要求,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的益处是,首先企业会计人员在配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过程中,能够检测到自己工作的不足,并纠正工作失误,同时使得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对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有帮助的。其次,通过中介机构的审计监督,可以从外部力量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监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使对企业的会计监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5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①信息化建设对于现今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意义,信息化建设企业可以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起到降低管理费用、增加目标利润的作用。②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达到共享,使部门之间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交流、沟通,提高企业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③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结果都是应该以货币可靠计量的。因此说会计工作监督工作是企业管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企业要在财务核算中采用财务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这样既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率。在财务核算电算化的同时,对整个核算单位内部的也要实施信息化管理,把会计信息与企业其他部门的经营管理相对接,把会计监督工作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过程当中,真正的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4结语

企业会计监督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加强企业负责人对会计监督工作的认识,完善及严格执行企业会计监督制度、设置强大的审计部门、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作起,才能改善会计监督的弱化问题,从而提高会计监督的职能。

作者:张丝雨 臧建玲 单位:佳木斯大学

第三篇: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问题及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不断加强单位自身管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企业经营业绩下降,企业亏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而有效的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可以更加规范会计行为,明确经济责任,防止会计舞弊事件的发生,避免因责任不清相互推诿或越权行事,造成管理混乱,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我国会计行业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客观要求

从国外一些国家的经济立法情况看,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十分重视。如美国《反贪污受贿法》规定:公共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负有特殊责任。新加坡《公司法》也明确规定:每一个公共公司及其子公司都应设计并保留一套能提供充分保证的内部账目控制与监督系统。可见,我国《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充分借鉴国际经济立法的结果。

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法人治理结构依然还不够合理,尤其是一些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实现股份制后,上市募集资本,但国家仍持有公司绝大部分的股权。在这些公司中,领导层大多由政府委派,公司内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领导内部缺乏约束监督机制,没有真正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在国有企业全面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之前,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充分同经营者的切身利益相挂钩,一些国企经营者依然存在“企业经营不善,由政府买单”的传统经营思维,因此生产经营压力不足,也就缺乏动力。基于这些,他们当然不会重视监督,甚至有意阻碍监督,这是造成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定位不当,执行不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有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但往往事实上会计人员却不具备会计监督的的职能,因为会计人员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领导,他们的切身利益往往掌握在企业经营者的手中,这就使得当单位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领导者违反财经法规时,会计人员两面为难。如果坚持原则,就会被炒鱿鱼;但要一味听从单位领导者,一旦发生财务问题,出现账目错误,被有关部门追究时,会计人员往往要承担主要责任。到那时,企业领导会说:“我没有让他那样做啊。”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种“监督者是被领导者,被监督者是领导者”的监督机制存在,单位内部缺乏会计监督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再加上为保证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很难得到有力保障,企业中形成了听领导者话的会计倍受重视,坚持原则的会计遭到冷漠的不正之风。即使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发挥其监督的职能,这些问题一方面使《会计法》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严重挫伤了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致使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断弱化。

3.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相应也就需要大批会计人员。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1000多万会计工作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还不及10%,在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会计也只有18.21%,具有会计师资格的也只占8.45%,会计的素质可见一般。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1.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不断加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人民群众自我维权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国家法律要首先走在前面,从法条上予以规范,加大《会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工作。例如,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个环节应该就是对原始凭证的审计监督,任何单位款项和财务的收支都应该办理会计手续,进行财务核算。原始凭证作为反映和记录经济业务运行状况最基本的证据,取得和审核原始凭证是会计工作的起点,也是有效保证会计提供真实、有效、完整会计信息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单位内部原始凭证的审核监督机制从法律中做出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是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的重要保证。

2.对会计人员的上岗程序加以规范,实行会计委派制

目前在我国广大国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大多产生于单位内部,其工作受制于本单位负责人,无法有效实行内部会计监督。对此,可实行会计人员由财政部门或主管负责部门委派的制度。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使会计工作相对独立于单位行政领导,会计人员的工资、奖金不再从属于企业,为会计机构和人员行使独立的会计监督职能创造良好条件,也为从制度上根除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和各类贪污腐败现象提供有力保障。

3.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证会计监督工作质量

会计工作主管部门除了要做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组织和业务培训外,更要利用定期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工作,增强其责任意识、监督意识、法制意识,努力建立一支坚持会计准则、思想政治水平高、业务熟练、秉公办事的高素质会计队伍,不断提高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水平。同时也要从另一角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的新要求,加强对单位负责人进行有关会计法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培训工作,增强其守法意识,争取他们对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理解与支持。随着新《会计法》的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职能将更加突显。对企业而言,在外部会计监督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强化的环境下,必须花大力气把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尽快健全起来,并通过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使企业会计行为朝着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相信,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水平定会更上一层楼,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作者:孙剑 单位: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篇:企业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一、企业会计监督过程中面临的相关问题

(一)会计监督有关的法律与法规不够完善

近年来,会计监督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我国不断出台,对于弥补会计监督的法律空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能否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当前实施的法律法规多处于特定的经济与政治环境之下,对于当前社会、法律与经济环境而言,缺乏适应性。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要求具备更为与时俱进的会计监督制度来为经济整体和微观企业的运行提供支撑。当前会计监督的法律法规在与时俱进层面有所欠缺,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实施细则,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影响了企业会计监督有关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实施不到位

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内部会计监督的有关制度在企业内部均已得到建立,但是仅仅建立相关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对于提升会计监督效果而言,意义不大。由于在执行力度层面有所欠缺,为舞弊行为的发生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达到其自身目的,会对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相关工作进行人为干涉,授意或者命令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虚假的账务处理,这无疑影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并对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

(三)外部监督力度欠缺

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上市企业越来越多,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监督力度不足导致的财务丑闻不绝于耳,北大荒、琼民源和银广夏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使投资者、监管机构愕然,给广大股东带来了较大损失,也使得社会公众对于企业会计监督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财务造假的始作俑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但是外部监督机构是否保持应有的保持怀疑,积极对相关违法行为予以关注,并对相关行为予以及时报告却是摆在社会公众面前的问题。这些发生财务造假的公司财务报表多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我们需要积极反思的问题。政府监督部门由于其自身人力、物力与技术水平有限,使得其不可能对于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面面俱到的监督,这也就为监管空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四)会计监督人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业务技能水平不高,缺乏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考核机制;其次,会计人员整体道德素养和监督意识不强,在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层面较为缺乏,不能要求自己,这给自身和企业带来巨大风险。比如,我国部分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实际上并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仅凭其为管理层人员的亲属便从事了会计相关岗位,因此其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命令和要求并没有从监督提示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岗位职能,而成了企业管理层的附庸,给企业造成严重威胁。

二、加强企业会计监督效果的对策探究

(一)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有关的法律与法规

健全法律法规的存在对于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实施的法律法规在较多章节需要进行完善与改进,应该更好的结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出符合经济发展形势,能够在各个环节有较为完善的实施流程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会计监督的职能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与推行需要有会计监督信息披露制度作为支撑,只有提升相关法律法规的透明度才能够营造更为完善的环境来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有法可依固然重要,会计监督的效果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能否在实务中切实得到执行,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执法的力度,对于违反会计监督法律法规的行为需要严肃处理,加大违法会计监督法律法规的成本,对于违法乱纪人员起到更大的威慑作用,将造假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小。

(二)加大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执行力度

会计监督机制的失调使得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信息在真实性与公允性层面面临着较大挑战。因而,建立充分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十分有必要。财政部于2008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规范》,对于企业内部建立会计监督机制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企业自身应该切实结合企业发展与成长的实际情况,在《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规范》的指引下,建立在企业适行的配套实施细则,是当前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积极考虑的问题。企业应该建立相关的职能部门为该监督制度实施提供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内部监督机关制度在企业内部有效实施,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企业外部监督的作用

内部会计监督能够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提供较高程度的保证,外部监督的存在能够使这一保证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协助、向企业外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咨询,取得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改善企业财务结构,促进企业外部审计有效性的提供,保障会计监督职能在企业内部得到有力的实施和贯彻。但是,会计事务所作为监督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中介组织,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规则,其他外部监督机构也是如此,诸多的政府会计监督部门应各自发行其职责,将财政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的再监督职能分清,使其明确各自的监督权限,不能超越范围,更不能无人负责,同时应将检查结论定期在媒体上进行公告,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此外,信息共享平台应该在监督部门的指引下得到建立,以实现财政、税务、工商、银监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有力配合,避免重复检查与重复工作,使得各种外部监督的作用能够有效发挥,大力提升企业会计监督的力度。

(四)提升会计监督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会计监督相关制度的推行与实施,离不开会计监督人员的参与。会计监督水平的大力提升,有赖于会计队伍的建设,这对于会计监督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选用会计监督从业人员的时候,应该任用贤才,选择业务和专业能力较强的优秀人才来从事会计监督的有关工作。会计监督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需要对会计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会计监督工作的效果与质量。

作者:王淑娟单位: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三发电厂

第五篇:民营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研究

一、会计监督体系存在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失调,外部监督力量不足

有些企业未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任由其公司发展;而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管理体制与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形同虚设,从未真正意义上的使用过,从而造成会计秩序混乱。

(二)政府监管部门多头监管

《会计法》第三十三条,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会计法》对各个职能部门的会计监督检查职能的划分都源于不同特定的方面,不同的侧重点,都在各个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对被监督的主体起到了监督检查的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会计监督权力的各政府部门中,政府部门多头监管的主要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对监督权利进行层次上的合理划分与安排,这种职能分割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多头监管必定导致各监管部门的管理分散,缺乏横向信息沟通以及相互协调,导致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以及资源浪费的现象,不能形成一个有效地管理、监督,甚至可能会导致出现不同的监督主体各自为政、各取所需。此外,由于缺乏横向信息沟通和协调,也给被监督主体带来了监督空隙,使被监督者在面对不同的监督主体时,有针对性的提供有利于自身的信息。

二、完善民营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执法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私营企业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创立,加快对《注册会计师法》和《总会计师条理》等法律法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与完善。加强私营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设的步伐,使私营企业会计监督法律法规尽可能全面、配套、可操作。同时,提高会计监督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严厉打击私营企业会计监督政府执法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真正使得私营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二)完善政府监督职能体系建设

尽快明确我国民营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层级,形成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监督职能体系建设。财政部门应会同金融、审计、税务、证券等相关职能监督部门,根据国家经济运行和保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共同协商制定私营企业会计监督计划,共同构铸私营企业会计监督统一体系,提高私营企业会计监督效力。

(三)加强和规范社会监督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如果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我们必须从法律上规定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制度,必须改用政策、法律上的支持,取消行政权力的垄断保护。同时,要更加注重对注册会计师的培养,建立社会监督评价体系主要以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为主要形式。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其业务水平,重视其执业质量,加强与工商、税务、证监、国有资产管理等执法机关的协同执法,并作好私营企业会计监督工作。

(四)加强民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支持。民营企业要切实的提高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的理性认识,从大处出发,从基础开始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财务,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督和指导,使民营企业能确保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上而言,我国目前私营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为适应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就必须要加强对体系的改革和优化。通过综合措施,多管齐下,我国私营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建设将逐步完善,对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将会日益明显。

作者:成焕玲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第六篇:企业加强会计监督研究

一、当前企业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会计监督法律机制不健全

会计监督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而相关的概念不清和内部职责不明又使得会计监督难以发挥作用。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市场经济的先进管理机制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相应的会计监督机制也并非健全,管理者缺乏法制意识,企业管理缺乏约束。例如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为满足自身融资需求,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或提供虚假的会计报表骗取资金,这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也给银行、投资者和企业本身带来严重损失,使管理人员和财务负责人员走上违法之路。

(二)企业相关内控制和约束机制度缺乏

一方面,企业缺乏相关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缺乏,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各部门和岗位无法建立权责分明岗位分离的规范,同时也会使得相关部门因无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账目管理方案而使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也可能使企业内部管理陷入混乱,给企业的运营和财务带来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缺乏一定的约束机制,例如企业领导拥有较大的权利,而缺乏相应的制衡,会使得企业领导基于利己的动因采取损害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而企业管理者由于缺乏相关会计监督意识,过分重视业务部门和市场部门的发展,往往会给企业的财务核算和经营带来严重风险。

(三)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统一的会计系统

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并不仅仅是会计的记账和核算,同时应对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的环节进行监督,保证企业的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每一项财务核算都依赖于真是的经济交易,同时为相关的使用者和决策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帮助其把握企业发展的战略。因此现代管理体制和现代管理会计体系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方面。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地区,以及管理体制先进的企业中,建立结合管理学、财务会计和计算机科学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不断的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管理会计是目前以提高企业效益为出发点的先进的会计系统,为科学的预算、核算和决策提供更好的平台,通过集成企业的管理和会计信息,控制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不断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而目前的大部分企业并未引入这种会计监督系统,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外部监督体系也较为缺乏。

(四)财会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有待加强

企业财务会计岗位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岗位,决定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真实和完整,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都将对企业整体的会计监督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业务技能水平不高,缺乏相关的职业培训和考核机制;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整体道德素养和监督意识不强,缺乏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不能在事实和法律面前严格要求自己,给自身和企业带来巨大风险。例如,我国部分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实际上并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仅凭其为管理层人员的亲属便从事了会计相关岗位,因此其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命令和要求并没有从监督提示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岗位职能,而成了企业管理层的附庸,给企业造成严重威胁。

二、我国企业加强会计监督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的相关法律体系

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的发展,与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密不可分,因此为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督,需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法律体系。当前我国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的法律颁布了新版《会计法》,同时相关部门给予各方面的补充和完善,增加其实用性和便捷性。因此,加强企业会计监督,需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法律体系和相关行政法规和规章,强化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杜绝财务会计人员的将违法犯罪行为,为企业会计监督的进一步规范做好铺垫。

(二)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建设

不断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约束,是提高和促进企业效益,保障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建立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权责统一制度等,通过此类方法发挥企业实施会计监督的作用,首先发挥企业管理经营的决策与执行相互牵制的作用,其次应不断提高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和相关账簿的内部审计要求,实行权责分离的岗位管理制度;再次,企业应该加强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岗位职能,发挥单位负责人的领导和管理作用,全面推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活动的开展。只有当企业管理层对于会计监督具有足够的重视,将公平竞争,诚信合法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在法律体系的范围内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才能不断提高全体财务会计人员对于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视和认识,推动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目前,反腐倡廉工作全面展开,其中要求建立国企反腐的新常态机制,从顶层设计到战略实施,打造国有企业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改变企业目前权利分配体系,充分发挥分权制衡的作用,以《会计法》、《公司法》等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严格要求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的经济行为,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需要发挥改革国有企业更加健全的监督体制,在内部监督之外,大力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检查和审计力度,建立全方位、改效率的监督格局。

(三)加强企业整体会计体系建设

加强企业整体会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内部应不断推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应用日新月异的今天,以建立财务核算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作为推动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工具,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提炼真实可用的关键信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战略决策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企业除应加强内部会计系统建设外,还需要不断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效用。政府监督是通过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对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的检查和监督,此类监督具有强制性,依靠政府职能度对相关的争议实施调解,并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不受损害。社会监督往往包括第三方中介机构,例如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出具相关的公允的审计意见,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和企业经营的合规运行。企业整体的会计体系,决定了整个企业会计监督结构的架构,是规范企业经营环节中各项信息传达和处理的关键步骤,也是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效率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需要将会计系统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安排。

(四)不断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加强会计监督的基础,只有当会计人员的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时,企业的整体会计核算和管理会计水平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台阶,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客观公正、有章可循。首先,应该对财会人员从专业业务能力方面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专业工作能力;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会计人员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证其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次,应建立针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对专业业务能力强,和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预计奖励和支持,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会计人员要给予严惩,从而建立奖惩分明,奖罚有序的企业氛围和内控环境。以新疆某国资公司为例,该国资公司每年组织财务会计人员集体学习《会计法》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并对相关的会计技能进行考核激励,根据从业人员特点、工作任务,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方案,以课件或者视频形式,对专业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授课和培训,并结合案例,开展小组讨论,不断引导会计人员提高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经过此项学习,会计人员发现自身的不足的缺陷,不断解决自身的问题,相互监督和鼓励,将这种学研结合的方式不断发展,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应用于解决企业实际中的工作困难。除此之外,也可以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海报等媒体加深公众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从而发挥消费者对于相关企业会计监督不利的敏感程度和监督力度。

三、结语

随着市场化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内控制度的先进程度成为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也对企业会计监督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认真布局,宏观上需要国家和社会完善相关法律监督,微观方面需要企业不断加强会计监督机制,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系统,为企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更好的支持。当政府法规和公众监督越来越精细严格时,企业会计的违规风险将会很大,其健全的内控制度和高效的会计监督机制则会出现。基于此,企业从内外两方面发挥会计监督的能动作用,才能不断提高决策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健康稳步发展。

作者:刘裕秀单位:黑龙江中自控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第七篇:企业会计监督完善措施

一、当前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重核算轻监督现象较为严重

虽然,我国《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已经对会计监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大多数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了会计监督对于规范企业自身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多数企业在进行会计工作时还是普遍将重点放在成本核算、预算控制、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过于偏重会计工作的核算功能,轻视会计监督功能的现象。由于会计监督在企业中实际地位较低,使得一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于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出现缺失。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里,财务部门一般围绕和核算职能设置价值核心,其工作重点也在资金以及预算的管控上,对于会计监督的职能并没有相应的发挥,使得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会计监督方法单一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一般对象为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等,以查、核为主,在进行监督时采用的方法也较为单一。主要包括会计科目、单据、发票规范性检查;会计凭证要素签章的完备性检查;账证、账表、汇总数额等方面准确性检查等。由此可见,企业平时工作中的会计监督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以检查纠错为主,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无法实现高效的监督作用。

(三)会计监督业务范围问题

如今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已经经过会计处理的经济业务,例如凭证、现金、票据等,大多属于事后性监督,经济活动中充当查漏补缺的角色,只能纠正或者弥补已经出现的工作疏漏。在这样的事后监督机制中,会计工作在处理差错时,对于不涉及以往年度损益的一般性问题,主要采取账务调整,补充或者完善相关资料的方法,对核算价值方面问题,一般采用《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处理核算差错的办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会计监督的范围主要在企业会计报表上,对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决策等方面的业务无法实现监督,监督职能有限。(四)会计监督价值发挥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监督价值已经发生了一些转变。但是,很多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会计监督价值,将会计监督作为查证、督促、应付检查的手段,其价值主要体现为防守型、被动型。尽管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不少企业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信息化手段,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违规违纪现象。但是,对于企业管理以及业务问题,会计监督的价值保护以及价值提升作用依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会计监督价值体现不足。

二、强化企业会计监督的建议

(一)树立全面监督意识

企业会计监督作用不应仅仅体现于狭义的会计事项监督,而应尽可能向广义的会计监督扩展,即对企业所有经济活动及业务的监督。当前,企业由于过于偏重狭义会计监督,片面地将执行《会计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作为工作重心,忽视了会计监督的预防性、主动性价值。因此,企业应该树立起全面监督的意识,在做好法律法规要求工作的同事,将企业会计监督的职能扩大,把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业务活动纳入监督范围内,实现企业会计监督价值的提升。

(二)引入风险理念

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必要工作。强化会计监督,完善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可以将风险理念引入会计工作当中。首先,企业可以指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将会计监督与经济业务风险预防工作结合起来,灵活的按照企业业务风险控制关键点设置重点核算范围,尽可能完善弥补企业风险防控机制。

(三)实现预防型监督

传统的会计监督主要以事后型监督为主,随着企业管理要求的上升,企业应该更加注重预防型会计监督的应用,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可以按照内部控制业务的流程,提高会计人员对关键控制点的重视程度,拓宽会计工作者思路,以会计工作的视角审视企业业务活动的问题,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在发现企业业务工作问题时,企业应该按照实际情况,提高会计工作者的权限,让会计人员有能力介入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从而发挥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会计监督的价值。(四)树立以价值提升为目标的会计监督观念会计监督在履行基本的会计职能时,应该尽可能将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企业整体价值提升融入。在工作当中,实施会计监督的主体一般是会计机构或者会计工作人员,因此,首先应该讲会计监督的思路拓展开,分析哪些业务关系到企业价值,哪些业务关系到企业战略。同时,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大力建设企业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实现被动型会计监督向主动型会计监督的转变,强化会计监督在管理、风险控制、企业价值提升方面的作用。

三、结束语

改进措施范文篇10

一、目前国内外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现状

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我国。从2001年底开始,美国也发生了一连串公司巨额假账丑闻,涉及假账丑闻的公司有世界通讯、安然、施乐、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南方保健、微软、通用电气、思科、默克等。有调查显示,多大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公企业有盈利报告造假的嫌疑。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逐年增加,越演越烈,由于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公司罔顾国家法律法规,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构财务报表,这些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对社会经济秩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断的恶性会计造假事件使公众丧失了对会计的信任,难怪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二、文献回顾

我国对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对会计信息失真一般都会分为合法性失真和违法性失真。如唐国平、郑海英(2001)认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重要,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要把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环境中进行考察。吴联生(2003)则首次提出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即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因此认为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由于会计域秩序、信息不对称和人类有限性等三方面造成。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吴联生(2001)认为违法性失真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会计法》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单位负责人处罚力度不够,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应首先修订《会计法》和《刑法》中有关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责任的相关条款。王雄元(2003)从责任主体会计信息失真的收益和成本两方面处罚,也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法律责任的不完善。蒋尧明、罗新华(2003)则认为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源于当前我国对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因此失去了一支能有效监督会计信息供给质量的市场力量,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关键在于培育真正的会计信息市场需求主体。娄桂莲(2013)认为会计规则制定者、会计规则执行者及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基于力量对比和行为动机的不同而展开的博弈促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提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要首先规范各方行为。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把会计信息失真区分为所有者从管理者处得到的会计信息失真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从企业得到的会计信息失真。这种新的分类方法扩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外延,建立了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体系。第二,本文主要从监管机制的角度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析

本文开头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后已经提出,本文讨论的会计信息失真仅指主观性、故意性的会计造假行为。从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这样的会计信息失真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所有者从管理者得到的会计信息失真,第二类是外部信息使用者从企业得到的会计信息失真。

(一)企业所有者得到的会计信息失真

现代股份公司的双层委托关系,使得公司的实际所有者逐渐远离了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实际活动,只能通过管理层的财务报告了解公司运行状况。然而,所有者与管理者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这种双元控制主体的矛盾,使得管理层愿意并且能够实现内部人控制,为满足个人利益而忽视所有者的利益,这是管理层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的必要性。从博弈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得到会计信息失真实现的可能性。假设M、N是市场上的两家会计师事务所,A公司希望会计师事务所能本公司出具一份标准审计意见报告,如果M愿意接受这一要求而N拒绝,那么M将获得A公司的青睐,夺取这一市场份额,M、N的收益为(R,0);如果M坚持准则拒绝这一要求,那么N将获得这一市场份额,M、N的收益为(0,R);如果M、N均同意顺从舞弊,那么M、N分享市场份额,获得收益为(R1,R2);如果M、N均拒绝这一要求,那么A公司将会寻找其他会计师事务所,M、N均失去这份市场份额,获得收益为(0,0)。因此,M、N的占优选择都会是顺从A公司的要求参与会计舞弊。另外,在我国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所有者形式,即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我国会计稳健性的有效需求本身就不足,国有企业由于缺乏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职责,更是缺乏追求会计稳健性的动力。

(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区别于原来采用的计划经济模式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从根本上说,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在于企业从会计造假中得到的收益大于其违规成本。那么,对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探析就要从下面的等式中展开:法律风险=被发现的概率*惩处力度公式中的“法律风险”是对企业违规成本的衡量,“被发现的概率”取决于监管机制的效率效果,“惩处力度”主要依赖于当前法律法规的规定。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就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首先,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界定并不清晰,这就为会计的执法带来了许多认定上的不确定性。其次,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会计信息失真量刑过轻。如我国《会计法》规定,伪造、编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以及藏匿或故意销毁应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在通报的同时对单位罚款5000-10万元,对个人(直接责任人)罚款3000-5万元。④对企业或企业集团来说,这样的罚款相比于其从违反法律法规进行会计舞弊中得到的收益而言无疑是九牛一毛,威慑力太小。最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缺乏配套性,不能很好地相互补充、相互牵制。如《会计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在现行《刑法》中并未对这其中提及的“刑事责任”进行配套的解释说明,这样一来,“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就成为了无法可依的一句空话。

2.监管机制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监督是政府监督的一个环节。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后,由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企业,但需求者却是社会性的,这二者的矛盾使得会计不可能独立地履行监督职能。现行会计法重构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然而,这种监管机制在现行的实践中仍然很不健全。比如单位内部监督,它的主体是单位内部会计人员,然而会计人员由本单位直接领导,必然不会忤逆本单位领导人的意图来揭发会计造假的行为。对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由于其自身的独立性,很难对单位内部的隐秘的会计行为做到完全了解。对于国家监督,其监督对象数目庞大,监督成本高,不可能对每家企业都进行监督。正是由于这些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监管机制不健全使得会计信息失真被发现的概率非常小。目前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惩处力度小,且由于执法不严、监管不力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被发现的概率低,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的违规成本低廉。将这项违规成本与违规收益相比,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势必会进行会计造假,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监管机制创新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首先应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而且针对目前会计监管机制的缺陷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改进。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不同根源,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监管机制也要立足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创新

既然企业内部所有者从管理者得到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由当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产权制度造成的委托问题,那么要从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对当前的产权制度做出一定的调整,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的经济体制虽然已经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但是国有股在许多公司股权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国有股的改造与监管是当前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创新的主要突破点。现阶段在上市公司中,国有股转让的倾向是通过增加法人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法人股大股东的引入来实现的,使上市公司从“所有者缺位”导致的治理结构混乱中找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法人治理主体。除此之外,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实现管理层收购,管理者成为公司股东,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管理层收购后,委托制下的信息不对称、利益不对等的问题都会得以解决,监管成本也都会大大降低。

(二)企业外部监管机制创新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然而,自2000年以来,美国一个个著名大公司在短时间内相继爆出财务造假丑闻或申请破产保护,其中既有安然、世通等声名显赫的上市公司,也包括著名的审计机构安达信、普华永道,还有顶级的世界金融机构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美林证券等等。这些舞弊丑闻震惊了美国政府,也给世界经济笼罩了前所未有的阴影。之后,美国总统、国会、证券交易委员会(简称“证交会”)等各部分纷纷采取了大规模、大力度的整治措施,这些措施效果显著,非常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1.重新分配监管力量

我国三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并未发挥应有的监管效果,原因在于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公司内部监督并没有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奥法案”)规定:创立一个5人组成的“上司公司审计监督委员会”,对违法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拥有调查、执法和惩罚权。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也处于行业自治状态,其监管未纳入法律规定,国家监督最具独立性,然而最不可能接近企业内部来了解企业各项信息,所以,国家监督的对象可以重新界定为国有单位、与公众利益有关的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社会监督对象为其他单位,这样,各种监管力量适当分工,彼此协作,增加了会计监管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加大处罚力度

美国2002年7月通过的《萨奥法案》重新规定了会计舞弊的处罚力度:创立一项有关证券欺诈的重罪,最高徒刑可判25年;对企业高管欺诈罪行的惩罚由原来的5年徒刑提高到了20年;对犯有欺诈罪的个人和公司的罚金最高可达500万美元和2500万美元。我国立法机关面对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现状,不仅要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处力度,还要进行民事和刑事责任的制度建设。总之,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这样,企业才能规范自身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结语

现代经济中,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与外界联系的最重要的纽带,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国家和政府、社会公众都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从内部来说,主要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从外部来说,主要在于违规成本低于违规将会获得收益。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各种监管力量应该形成合力,建设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制,另外,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处罚力度,增强执法效果,这样,才能最有效地防范会计信息失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作者:段倩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第二篇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况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1.原始资料失真。大多数的企业为了自己的私利,会千方百计的制作不真实的凭证。比如残缺的、不合理的原始凭证,违反法律规定建立账户,更有甚者不设立账本。

2.利润指标不实。有的企业不是根据有关会计记录如实反映,他们努力制作虚假的企业经营成果,比如说:调整分配方式,改变计算利润方法。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会虚报企业利润,故意漏记或者不记企业的收入等等。

3.费用不实。核算方式违背标准,改变费用使用的真实性,很多应该被提及的费用不会被提及。在成本计算方面也会做许多手脚,肆意改变成本和计量方法,减少成本的罗列。

4.所有者权益不实,数字不准。比如,接受账款方面作假;不能很好地管理固定资产,账目记录不完整;不遵守正确的程序对资产进行处理,比如:资产的清理、转让、报废等。

5.设立小金库,账外设账,偷逃税收。在业务预算方面大做文章,虚构费用,大幅度提高职工福利和职工的工资,还有隐藏业务利润,让利润隐藏在流动账务之中等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会计的职业生涯会因失真的信息受到影响。会计的宗旨就是统计真实的数据。这也就意味着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直接的影响会计这个职业日后的发展。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管理者经营公司,利于公司发展。当然,这些也正是体现会计的价值和真实会计信息的给公司的利益。换言之,失去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是一文不值的,会使会计工作失去意义。另外,它还会影响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

2.企业会因为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危及自身发展。许多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会因为不真实的信息而无法准确地对企业的未来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规划。工作人员在实际落实计划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这一定会影响企业的间的竞争,尤其是在大型的国际性的竞争当中。

3.企业的宏观调控受到会计信息的影响。失真的会计信息会造成许多很严重的经济问题。比如:成本和销售的错误估计、企业资金的流动、职工的工作效率降低和领导的错误决策等等。

4.市场经济秩序会受到会计信息失真而受到影响,不能彻底地进行改革。财务监督的失职、经济效率的不真实和失真的会计信息都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的秩序,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深化改革开放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5.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方便,诱发一些经济犯罪。如企业和官员勾结,企业行贿,官员贪污腐败。很多的管理混乱也是由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导致的。由此而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会计信息的失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客观会计信息失真。由于经济市场的随机调动,如物价的上下浮动等,还有从业人员不能很好地处理客观因素而造成的信息失真。二是主观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从业人员因私心而进行有目的、有预谋、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而导致的信息失真。

(一)产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从会计学属性的角度看,会计学有两大属性,即方法属性和理论属性。若把两种属性相结合,二者就会产生冲突。从本质上看,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有数据都必须根据严密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但是一部分支持数据的数字却是概念的货币化,这些数字往往根据主观经验估计得出,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导致会计信息呈现的结果有所偏差,作为结果,会计信息发生了客观失真。从会计计量理论的角度看。会计的主要假设之一就是货币计量假设,然而这一假设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它假设货币的价值稳定,然而若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会计提供的财务数据就会失去客观性,无法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状况,造成客观会计信息失真。另外,现在历史成本计价法已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但是企业的管理层却希望利用财务报告对未来进行全面的把握和理性的预测。这样,当前依托历史成本的财务报告已无法满足经济决策的巨大需求。

2.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美。现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完善,各类企业享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利。相应地,在会计行业的大整改下,企业也具有了更大的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观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概率。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各项政策法规以及会计准则和制度均由人制定,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还受到了认知对象的复杂程度和制定者知识水平的制约作用,所以导致其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完全贴合实际,据此又导致了受这些规则指导所产生的会计数据与实际不符,导致客观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另外,不同的会计准则和国家政策法规之间也并不能做到完全协调,它们之间时有冲突,例如税收制度和会计准则之间、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之间,都存在大量的冲突和不协调之处。作为结果,客观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3.会计环境因素。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新的经济情况层出不穷,相关制度还没有健全。毫无疑问,就是在经济环境稳定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因政策调整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的现象。更何况是在当前的背景下,在很多情况下会计行业在处理经济事项时不是十分明确。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毫无疑问这将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甚至有所偏差。大量实践证明,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呈现正相关。另外,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在有些情况下还会受到科学技术的先进程度及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水平的影响。例如,在搜集、整理和传输各类会计数据时,一方面要依赖于财务会计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还要依据业务核算和统计等一系列资料,而科学技术的实际水平和实际应用情况将会对这些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产生较大影响。

(二)产生主观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单位领导因素。一是利益驱动。单位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常常与单位领导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一些单位领导在利益的驱使下,为谋取私利,利用上下级关系让手下的工作人员制作假的会计信息以换取自身利益,例如:为了偷税漏税和获取贷款而谎报利润等。以上这些行为都可以让会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真实,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害。二是法律意识不强。很多小型企业的领导缺乏法律意识,在自己的所谓的领导下违反国家法律规定。让做假账,多户头等情况时有发生。

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学历水平不高。甘肃省的平凉地区对5937名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会计中的大部分学历不是很高,在这5937人中,大学本科从业人员仅有162名,占总数的2.7%。高中学历以下2367名,占总数的40%。中专学历的从业者和大专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到半数以上。这些数据都可以很好地证明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不高。甚至还有许多没有从业证件的工作人员。二是业务素质不高。很多的从业人员的年纪较小,没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当他们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的时候,就觉得十分棘手。另外,很多会计从业人员不能够及时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导致新的专业知识得不到更新。这些情况都造成了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三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许多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违背原则,监守自盗,或主动帮助领导造假,完全丧失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

3.会计中介机构原因。中国虽然已经开始建立一些具有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但是有些机构形同虚设,基本上不能行使自己“经济警察”的职能。在2001年,国家审计署对一部分的注册会计事务所进行审查。审查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审查结果表明:大约七成的审计报告出现了严重失实的现象。这个会计信息失实牵扯到41位注册会计师,高达70多亿人民币的造假金额。会计人员在利益面前,触碰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以至于出现会计信息不真实现象。

4.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影响。现在,会计工作需要调节各级的工作,需要而不得不服从领导的要求也是致使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主要原因。这一切都是由于会计部门在一个企业中是不断地运转的,该部门属于企业的管理层。它行使着很多权利,例如:人事权,分配权和理财权。这一原因让该部门的难以很好地行使。换言之,现在会计部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可以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如果这一问题得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5.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审计和税务监督、财政与会计监督等不同经济监督的标准存在较大冲突,没有做到完全一致,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往往各自为政,功能在一些情况下存在大量重复,有时候又无法进行有机结合,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十分不理想。另外,现在很多的企业的制度不足够完善,或者说有一部分的企业制度形同虚设,很多的违章现象不会被及时发现。企业制度几乎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致使很多违反且规定的情况层出不穷。

6.对会计违规行为执法不严。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屡禁不止,执法不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使有关部门查出了问题,很多的时候,制度可以很好地被执行。但是由于很多的惩罚措施不足以让人引以为戒。还有的现象就是:虽然做到了违法必究,但是执法不严。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不真实的行为。除此之外,还有些中介机构,帮助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按上合格标牌,这个也是使会计信息失真的制造者更加猖獗的原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客观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上看,会计学的两大属性无法完全做到协调一致,冲突必然会发生。然而,在进行估计工作之时,会计从业者却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自身的主观性为会计数据带来消极影响,同时在收集数据时必须提高计算方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获得的数据更加精确。根据客观的实际情况对历史成本原则进行合理修正,针对具体项目的不同使用相应的计价方法。鉴于商品的价格具有不稳定性,时常会发生变化,所以历史成本会计无法为相关人员提供精确的会计数据。在此背景下,物价变动会计能够有效地纠正历史性会计信息带来的弊端,对物价变动为数据信息带来的各类影响予以充分的展示。对于如何对物价变动会计模式进行选择,在此问题上,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国内实际物价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做法,制定科学可行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2.提高会计准则、制度制定的完美性。要想最大程度地降低客观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概率,就不能忽视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问题。对此,我们应把会计规则制定得更专业、具体。作为结果,在开展具体的经济业务时,不同的待摊费用和应计项目等能根据具体的会计规则,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另外,在会计规则制定人员的组成上,必须选择那些代表性较强的人员;而最终制定的会计准则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使当前的会计行业能够保证发展的稳定性,第二,能够使会计从业者对会计环境的潜在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最大程度地降低因未来环境不确定性为会计行业带来的消极作用;使准则中的各个定义准确无误,释义要清晰,解释要合理,对于那些有多种理解的定义,必须做出具体阐述,并列出其适用的情形,避免误解的造成。另外,尽量避免适用模糊性的词语,如“或者”“也许”等,并且使相同或类似内容的规定保持一致。在不同会计法规之间不协调的问题上,应在充分考虑当前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大力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学习其会计准则的相关表述,使不同的会计法规保持一致,使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改善会计外部环境。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要注意是否适用环境的变化,要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比较科学和超前的分析和预测,并且能够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会计行业。例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使用电子计算器,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在确保既有的会计核算数据的前提下,应按照当前物价的实际情况和其对企业开展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不同,选择那些受到较大影响的项目,遵循成本理论,对其采取适当的调控,并把具体的调整做法通过会计报表予以说明,方便管理层制定出更为可行的决策。

(二)主观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加大会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好会计方面的宣传工作十分必要,不仅要认识到客观真实性事会计的生命,还要意识到在理论和法律上会计具有监督职能。各新闻媒体和专业报刊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地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虚假的危害、国家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归属及其惩处等宣传,使作假的人有所畏惧,监督的人能负起责任,使受骗的人能有所警觉并在发生损失时能得到补偿,形成一个人人能关心会计信息质量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群防群治。

2.规范企业领导人的领导机制。实行激励政策使领导者利益得到一定保证,避免受利益驱动而干预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设立一些区别于其他人的领导奖金等。领导人应实行竞争上岗,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根据业绩决定其去留。建立单位负责人领导财会工作负责制,把企业财会工作好坏、有无违纪行为作为考核企业领导的重要内容,对重大违纪事项,依法追究领导人的法律责任。

3.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会计法》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一种强制性约束,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很好地执行它。即企业领导实行自己的监督职权,对自己的工作更加认真负责,不断地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思想和道德方面的,从业人员可以正直、客观的处理处理好个人和工作的关系。另外,还要加强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工作人员依法整理资料,不做假账等。从各方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4.加强中介机构管理。社会监督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努力加强中介本身的职能。当然,不也就得涉及到中介机构的制度完善。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之中,也要有政府部门对其的监督。比如:审计、税收等政府部门的管理。此外,还要加强中介的独立性,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最好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最后,还应提高对会计从业者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做好后续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使其真正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

5.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是相当必要,因为它可以在让会计职能的更好的行使。但是一个总会计师的制定需要更加完善的内部稽查监督制度。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着手:按照会计审核程序办事,严格的按照各种审批程序,做好一切的基础工作。此外,还要中介部门积极发挥监督职能,加强各个部门的法律责任感,促使中介部门更加严格的完成自己的义务,公正的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各个部门还要相互协调,但又不回违反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职能。

6.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治理,大力惩治会计违法行为。执法者知法犯法的事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对财税、审计、工商、行业主管等政府工作人员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其政治和业务素质;对注册会计师队伍进一步强化其独立性,提高其政治和业务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执业检查,从而使虚假信息不至于流入社会。过去由于对会计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扩大查处范围,加大查处力度,建立一定的处罚制度,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

四、结论

在当今现代信息社会里,会计行业的地位和会计工作者的价值均通过其提供的信息来体现。真实、有效、客观的会计信息能有效地协调国家、企业、经营者之间的经济利益,规范和调整各种经济行为。虚假会计信息会危及企业自身发展,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失误。不管是在主观方面,还是在客观方面,若操作方式不当,都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理论与方法上的缺陷及一些会计环境因素等客观原因能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与此同时,主观原因主要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中介机构弄虚作假,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不同,在对策的制定上也应该有针对性。如对客观会计信息失真应从改善外部环境等方面来考虑。针对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则应从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完善会计管理体制等方面着手应对。总之,我们应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工作有效进行,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运行。

作者:张里荣 单位:凯里学院

第三篇

一、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制度存在不健全之处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原因之一。会计准则和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和漏洞为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机会。目前,虽然已重新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但有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缺乏操作性和严密性,如会计准则中起修正作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未从质和量的方面对重要性进行规定,而完全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就给某些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以重要性为借口,拨弄数据,达到粉饰会计信息的目的;谨慎性原则的规定也如此,使一些会计人员利用此原则,在企业业绩好时,多计可能的损失、多提准备,对于应确认的收益不确认,隐匿收入、少计利润,为企业经营业绩差时虚增利润做准备,还可以使亏损尽量集中于一年,造成以后年度业绩稳步增长的假象。这都将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国家的利益。

(二)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根源。许多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轻视应有的会计责任,有的甚至执法犯法,暗示甚至纵容胁迫会计人员在数据上做手脚,会计人员不得不执行,即使他们明知是违法,但为了保住工作岗位,或在经济利益诱惑下,为占小便宜而执行。

(三)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监督乏力,是导致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会计监督体系健全与否直接关系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目前会计监督体系不太完善。

1、企业内部监督不健全,内部管理失控。首先,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缺少内部牵制机制,内部会计制度不完善,执法力度不足,财会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如有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账目混乱,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记账随意,手续不清,会计资料散失,这些都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其次,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单位没有设立审计机构,有的虽设有,但不能有效履行其监督职能,很难做到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及时纠正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本身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内部制约措施无法得到落实。

2、单位外部监督乏力。一些执法监督部门对企业、单位监督不力,查账往往停留在从报表到账本、从数据到数据,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和潜亏虚假现象难以发现;另外,有的个别工作人员为谋取私利,不惜国家利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使得作假付出的代价远远小于他们得到的利益,起不到应有的惩罚作用。再有就是由于审计中介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事务所的聘用制度,这些中介机构出于生计和营利目的,不愿得罪客户,往往选择接受对方的说辞,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屈从于企业的压力,甚至视而不见;再加上目前法规不太完善,执法不太严格,缺乏足够的震慑力,使会计师事务所铤而走险,不惜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四)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虽然大多数会计人员能够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但我们也应看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政治素质低,听领导话的会计人员担任了会计机构的重要职位,会计人员政治素质有走下坡路的趋势,有不少人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不惜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为不法经营者出谋划策,编造虚假会计资料等,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二、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完善会计法律体系。要加快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建设,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加强对会计政策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具体性,从源头上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好各项法规的宣传工作,创造一个全社会维护财经法规的氛围,保证法规的彻底贯彻执行,使一切经济活动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二)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保证。

1、创新财政监督模式,加大国家监督力度。充分利用审计机构、财政部门、纪检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监督监察机构和群众监督,协调联动,切实维护财经法规制度的权威和尊严。开发区财政局每年开展的会计信息质量大联查,聘请注册会计师加入检查小组,并建立举报制度,形成以政府监督为主,以中介机构和社会监督为辅的财政监督体系,提高了监督检查的客观性、权威性和指导性,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开辟实用有效的社会监督渠道。积极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在互联网上设立监督电子信箱,便于社会各界对违法现象进行举报;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其信任程度;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的会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订才能有效,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职能,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严肃处理,在审计工作各环节、每一审计项目各阶段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审计质量;同时注意社会舆论监督,以确保全方位的社会监督。

3、建立职责权限明确的内部监督机制。单位内部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密设计,严格执行。单位负责人、财务、会计、审计要职责权限清晰,分工明确、相互牵制。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加强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力度,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尽力把会计信息失真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努力建设一支懂政策、精业务、善理财、守道德、讲诚信的会计队伍。

1、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把法制教育、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专业培训结合起来。①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全面提升公信力。会计人员一定要坚持诚信立业,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②各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大力宣传《会计法》,使会计人员敢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③会计管理机构的领导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敏锐的洞察力;④发动广大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进行监督举报。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①要加强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②要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继续教育,针对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的会计人员,给予不同的培训;③充分发挥会计学会的作用,全面提高会计法规、制度的执行与应用能力。调动更多的会计人员参与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积极性,为会计改革和会计监督献计献策,及时解决在贯彻执行新会计制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各项会计法规、制度落到实处。总之,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只有会计工作搞上去,经济才能够发达,只有从根本上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下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要切实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以使会计秩序逐步规范,使会计信息系统沿着健康、有序、客观、高效的方向运行下去。

作者:朱香娟 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会计监督科

第四篇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质量的基本要求

会计制度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以及现金流的情况,如果会计信息发生变异和失真,必然影响债权人的利益。有的企业隐瞒财务上的资不低债的情况,以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结果造成企业破产而告终,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有的企业以假信息吸引投资者,以30%的净利润作引诱,吸引投资人上千万元资金,结果造成投资失误。信息变异失真,不仅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还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影响社会运行秩序。

二、会计信息发生变异与失真的原因分析

1.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弄虚作假。经济利益支配人们的行为,有的公司为了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在财务情况不够好的情况下,通过会计变异手段,修正数据,粉饰会计报表,以达到发行新股的目的;有的公司为了在发行股票时获得较高的溢价,也是通过会计变异手段,调高每股收益,达到溢价发行股票的目的。

2.企业为减少税收支出而变异会计信息。企业所得税是企业一项重要税负,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应在税前会计利润基础上,算出应纳所得税额进行缴纳。但有些企业为了减少税负,隐瞒当期收入,虚列当期成本费用,降低当期净收益,达到少缴所得税的目的。

3.企业高管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变异会计信息。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特别是集团制企业群体中,大多采用两权分离制,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形成委托制。在两权分离条件下,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存在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企业所有者的经营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经营者的目标是经营高报酬。企业董事会为发挥经营者的作用,对经营者的职责、权限、利益作了明文规定,在采取激励措施的同时,也采取相应的限制措施。特别是在企业财富大幅度增长,企业对经营者的激励不能满足经营者需求时,经营者会采用会计信息变异手段,增加自身激励收入,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

4.会计监督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变异失真。首先是内部审计的职能发挥不到位,原因是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属于所在单位,无法履行真正独立的审计职责,受各种因素干扰,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企业的外部监督,涉及财政、税务、审计、会计事务所多个部门,大家各自为政,对企业的违法行为,都可以过问,也可以都不过问。由于监督主体不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变异失真较为普遍,而且较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主管部门也没有责任,政府也不追究主管部门的领导责任。这是会计信息变异失真既较为普遍又成为顽疾的重要原因。

三、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策略建议

1.树立诚信经营理念。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企业经营之本,只有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才能有效防止会计信息的作假和失真,特别是企业领导,要带好诚信经营这个头,身体力行,给企业员工树立诚信经营的榜样,并教育财务、会计人员和企业全体员工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办一切事情,有了这样一个铺垫,企业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有了良好基础。

2.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要杜绝企业会计失真变异现象的发生,必须发挥制度的作用和威力,对于据实办事,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榜样;对于擅自做假账会计人员,给予批评处罚;对授意会计人员做假账的领导,企业主管部门要进行严厉处理,并规定严重作假行为的不得再担任领导职务。有了这样严明的奖惩机制,企业会计信息变异失真将大为减少。

3.加大外部监督和处罚力度。会计舞弊多数是领导人员授意、指使会计人员操作进行的。对于会计舞弊,只有通过外部检查和监督才能发现和揭露,为此,要健全以审计监督为主,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部门监督检查,扩大“会计委派制”的范围,减少会计人员对本单位领导人员的人身依附,使其敢于抵制领导人员授意、指使。

4.明确企业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要真正解决企业会计信息变异失真的问题,必须明确企业主管部门的主体责任,要开展调查研究,模清企业做假账的真实情况,分别轻重缓急,订出工作计划,派出工作组。制订奖罚政策,分期分批解决问题,通过三.五年努力,使企业做假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