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职能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12:10:21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1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关系;重构

随着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及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陆续推出,我国产生了由“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为主线的内部控制监管模式,中国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中风险控制体系不再停留于较高层级的专家远程监控,而是得以向实际业务纵深渗透和发展。但是,要使审计委员会机制植入公司治理框架后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与内部审计关系的科学定位则成为了前提和基础。

一、我国现代内部审计与当前国际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方面的差异

(一)当前国际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纵观当今国际形势,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现代内部审计是由内部审计师对企业内不同的运营和控制实施系统的评价活动,其工作目标涵盖了财务和运营信息的可靠性评估、企业所面临风险的识别程度和控制程度、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适当的管理标准、资源是否被有效和合理地加以利用等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关的管理控制目标。可见,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通过衡量和评价控制的充分性和执行的效率及效果来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需要的是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队伍,而这支队伍的领头羊就是企业的首席审计执行官。《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明确其职责:获得审计委员会的授权,有效地管理内部审计活动;为保持内部审计所必要的独立性,向审计委员会作职能性报告,向总经理作行政性报告,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实务公告1110-2:首席审计执行官的报告关系中对职能性报告关系和行政性报告关系作出了说明:

职能性报告是指:公司治理机构能够做到发挥下列功能,是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和权力的根本保障,具体内容有:批准内部审计工作章程;批准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和相关审计计划;批准接受首席审计执行官对于内部审计活动结果或其认为的其他事项的通报,包括与首席审计执行官召开的没有经理层参加的单方会议;批准任免首席审计执行官的决定;批准首席审计执行官年度薪酬和工资调整;适当询问管理层和首席审计执行官,确定是否存在影响内部审计活动范围和预算的限制。

行政性报告是指:存在于企业管理结构内的报告关系,有助于协调内部审计日常运行,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机构的预算制定与管理;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员评价和薪酬;企业内部沟通和信息交流;企业组织内部政策和程序的管理。

按照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实务框架构建的内部审计机构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审计独立性,也确保内部审计完成了企业风险控制体系按照COSO框架建设中作为基石这一功能定位。可见,现代内部审计不仅重塑了内部审计的角色和目的,并且同时指出了内部审计的机会和责任。

(二)我国内部审计职能演进与定位现状

我国的内部审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发展,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也在悄然转变。国家审计署2003年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九条中规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为: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对本单位内设机构及所属单位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

不难看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已经从最初主要以会计为导向的专业向以管理为导向的专业方向转移。

为推动和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以及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2006年7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正式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按照“指引”的要求,董事会及其全体成员应保证内部控制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公司董事会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实施及其检查监督负责,而在指引的框架下,内部审计部门成为专门负责内部控制日常检查监督工作的专职部门。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进一步提高,指引中还将内部审计的报告机制表述为“该部门可直接向董事会报告,该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可由董事会决定”。由此可以认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产生了中国企业向着市场经济发展迈进的管理新标准,催生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向着现代企业制度需求的进一步演进。公司的内部审计作为风险控制诸要素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整个风险控制体系中的基石。这种理念上的转变,开启了我国内部审计与国际内部审计在职能方向的接轨之路,历史性地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专业使命,使得我国现代内部审计外延得以进一步拓展,对于该职能部门的战略定位,将推动内部审计从事后型专业检查向预防性控制专业方向转型。

(三)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定位现状所导致的管理瓶颈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中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导致了经济体之间在内部管理需求方面有相当的差异,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设置有不同的组织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受本单位董事会或董事会所设审计委员会的领导,其工作目标定位比较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第二种是受本单位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其工作对总经理负责,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第三种是受本单位总会计师领导,相对而言处于较低的职能层级,独立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上述国际和国内对于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比较不难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从公司治理角度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内涵,而且进一步拓展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外延。但与执行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北美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方面还缺乏制度基础的保障。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部门的关系清晰地表述在《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对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作用是引导性和建设性的,特别是内部审计关键人物在职责和报告机制的定位模糊,无法从制度上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能够维持从下属营业风险管理层级到高级管理层级再到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的报告机制,从而使监管当局实施风险管理的战略决策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贯彻执行。

二、当前我国公司治理架构中审计委员会的构成及其现实作用

为推动我国上市公司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公司治理,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根据准则的要求,公司董事会纷纷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基本形成了将一元结构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与二元治理结构中监事会相结合的监督模式,从制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治理层的作用,加强和优化了董事会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但实际操作中,审计委员会的功能发挥在现实中却遭遇了瓶颈,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描述线条粗放,监督措施落实层面定位缺损,导致治理层级对风险管理在实践中缺乏实际指导性。

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一是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二是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三是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四是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五是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审计委员会绝大多数是由专家构成的,无论是在财务信息的审核把关,还是履行监管职能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专业水准和道德要求。但从上述要求中不难看出,审计委员会职责定位由于线条过于粗放,难以保证其职责履行的良好效果。特别是监督措施落实层面的定位缺损,是直接导致审计委员会功能发挥遭遇瓶颈的重要因素。

第二,审计委员会缺乏内部人嵌入,业务渗透力薄弱,导致其为董事会实施控制与监督的服务功能缺乏传导机制。

审计委员会主要由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组成,是由外部人组成的非常设机构,审计委员会的专家们虽然具备履行监督责任的能力,但缺乏履行责任所需要的时间,它只能通过定期审阅公司财务报告、召开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听取相关汇报的方式开展工作。在这种机制中,缺乏内部人的植入,一年中寥寥数次的会议难以与企业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也无法将审计委员会的业务功能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这种传导机制的薄弱,势必导致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元素之一,为董事会实施控制与监督的定位功能大大削弱,甚至只能流于形式。

三、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重构与关系重塑

科学定位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从审计委员会作为治理元素的战略要求,还是内部审计向预防型与检查型相结合的控制专业转型的长远目标来说,都面临着一种现实的决策。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机构间关系的潜规则规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计部分别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负责,这些监督机构彼此之间不存在垂直关系。尽管审计委员会的专家们有履行责任的能力,但履行责任所需要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在同属于监督机构的审计委员会与审计部两者之间,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非常设机构的性质以及独立董事出任的做法决定着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具有较高的战略性和相对较低的业务渗透。而内部审计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日常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可以有效实施风险控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工作职能和目标能够满足和弥补审计委员会的要求,如果将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进行无缝对接,将大大提高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中必要元素的治理效果,保障审计委员会实施风险控制的功能性传导。

战略性与业务渗透的对接需要将审计部隶属于审计委员会,从而保证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独立性。而现实操作中,由于现行制度缺乏实施对接所必备的制度基础方面的技术性支持,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门面临轴心错位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建立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风险控制架构,可以考虑从两方面着手进行重构:

首先,将任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纳入审计委员会的职责范围。一方面,保障了内部审计工作高度的独立性,确保审计工作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将从制度上巩固审计委员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治理层对企业在风险控制等领域的业务沟通与渗透,为确保审计委员会切实有效地履行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将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内部人植入审计委员会中,成为企业风险控制专家组成员之一。一方面可以重新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风险控制体系框架,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连接定位的精度,有效保证审计委员会治理功能的聚集与控制功能传递的渠道畅通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重新塑造内部审计职业形象,进一步推进内部审计专业化道路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有红,赵佳佳.审计委员会职责再造与关系梳理.会计研究,2006,(5).

[2]钱华.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关系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1).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2

[论文摘要] 比较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国际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可以发现其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对内部审计人员从独立、客观、保密和执业能力上做了相关的规定,但在有些内容上则存在差异,且要求也各不相同。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制定的,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本规范从职业道德行为的角度,对审计主体的职业素质、品质、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内部审计人员履行职业责任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一、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框架结构

本规范共有十一条。包括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观念、职业纪律、职业态度、职业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条说明了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严格遵守的法律法规,即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

第二条从正面规定了内部审计人员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

第三条和第九条规定了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观念的基本要求:独立、客观、正直、勤勉。“独立”是审计职业基本观念,是审计这一职业的基础,不论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必须遵守。这是由审计工作产生的背景所决定的。审计源于受托关系,它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存在委托和受托责任关系,委托者为了检查受托者是否忠于职守而产生的。不难看出,审计人员既不能偏向委托人,也不能偏向受托人,否则就会出问题,这便是审计的独立性。

第四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了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纪律的基本要求:保密、诚信、廉洁,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益。审计取证必须得到被审计单位的配合,确保被审计单位不隐瞒任何重要的事实和情况,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做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而要获得被审计单位全力配合,审计人员就必须诚实守信,替被审计单位保守商业秘密。

第五条是对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态度的基本要求: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谨慎是一种警惕性,是人们处理事务的一种态度。审计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取证并作出审计结论的过程。证据是审计结论的前提,必须有一定的数量的保证,否则取得的证据不具有代表性,无法做出恰当的结论。当然,谨慎地取证并不是意味着证据越多越好,取证毕竟需要花费一定人力、物力,我们必须“合理使用职业判断”,以减少不必要的取证成本,这也是现代审计的基本思想。

第六条、第十条、第十一条是对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应当接受后续教育等。内部审计人员入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背景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入职后还必须接受后续教育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除了专业能力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妥善处理好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是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人际交往能力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二、国际审计准则中关于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理事会在2000年6月通过的新道德准则包括原则和行为规则两部分,从四个方面规定了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的标准:

第一方面为诚实。这是内部审计师建立信用,保持其判断的可靠度的基础。

第二方面为客观。指出内审师在收集、评价和沟通有关被检查的活动或过程的信息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的 职业客观性。在其做出判断的过程中,不受其个人喜好或他人的不适当影响,对所有相关环境做出公正的评价。

第三方面为保密。内部审计师尊重其收到的信息的价值和所有权,除非是在合法或有职责的情况下,否则没有适当授权不披露信息。

第四方面为能力。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应具备并使用在内部审计业务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三、中外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比较

比较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国际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可以发现其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对内部审计人员从独立、客观、保密和执业能力上做了相关的规定,但在有些内容上则存在差异,且要求也各不相同,如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提高服务质量。而国际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办相应提出审计师应当持续地提高其服务的熟练程度、效率和质量,未明确达到上述要求应采取哪些具体方式。从该方面看,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更加具体,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而国际内部审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则更重视结果而非过程。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将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作为专业胜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正式提出来,并在后来颁布的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中,以更具可操作性的形式完善起来,这象征着我国内审现在越来越重视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注重内部审计师与董事会、管理当局的人际协调关系。而国际内部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并未明确提出该方面要求,而是在其实务准则中,将人际交往能力以十分具体的形式规定出来(红皮书:1200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突出了重视内部审计师的交际能力,并认为这是发挥内部审计师“高参”和“助手”作用、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经营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而言,我国在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条文形式的规定,更彰显对内审人员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规范》.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3

    这次全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理论研讨课题,是由广东省审计厅、广东省内部审计协会和浙江省审计厅、浙江省内部审计协会共同承担的。从今年七月开始以来,课题组共收到十六个省、市的文章共计85篇,这些论文均由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界的学者撰写。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我国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论述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目标、机构、职能和管理体制,并展望了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前景。论文取材新颖、观点明确、内容丰富、论述正确,对于促进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就这次的论文活动进行综合评述。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影响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中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2、突出战略审计和风险评估。民营企业目前正面临经济转型期和第三次创业的考验,民营企业的家族经营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企业家队伍,企业领导者对未来经营环境和核心竞争力的洞察力、预知力和创新力都不够敏锐,对新兴行业经验不足,定力不够。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一旦出现投资决策、经营决策错误,就有可能出现企业现金断流,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民营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战略性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期望内审能够对组织管理的业务性质、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市场、组织的市场形象、运营机制等战略问题进行审计和评估,协助保证组织规避市场风险、获取战略优势。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4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服务;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2006年3月,我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它标志着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面对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处于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政府审计机关如何深入贯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法定职责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将理念具体为实际的行动是我们急需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政府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就是监督,因此,理论界对于政府审计服务的探讨较为有限,主要研究领域集中于审计体制的探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信息公开、审计基础理论(如审计职能与职责、审计技术与方法、中外审计领域的比较介绍)等。有关政府审计服务的研究散落于有限的几篇文献中,甚至是在文中一带而过,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赵伟江(2004)较早地对审计服务理念进行了追溯和探讨,并引发出在审计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围绕公共审计服务的有效供给主线,来研究政府审计作为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审计产品或服务的职能部门,在公共审计服务网络中,如何来重新界定传统的职能界限、变革传统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王鸿(2007)、杨茁(2007)等从政府职能重心调整的角度对国家审计的重点进行了论述和展望,认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不应仅局限于经济责任和摸清家底,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企业的财务和管理分析,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对审计发现进行认真分析,从体制和机制上提出国有企业改制意见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议。这些内容实际上都属于审计监督之外的服务行为。

还有一些对国外政府审计借鉴的文章中提及了国外政府审计服务的相关介绍。王本强(2006)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审计署(ANAO)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周兆康、欧阳程(2000)也有类似的介绍:联邦审计署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者,除实施审计监督外,还编制针对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实务指南。从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知,良好的实务指南是政府审计服务的一种形式。

此外,在国际绩效审计研究方面,Percy(2001)和Pollitt(2003)的论述中都体现了作为审计组织,不仅应有监督职能,而且还要提供增值服务,提供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

二、政府审计和政府审计服务

政府审计又叫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对政府审计的职责,《审计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分为法定事项审计、特定事项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对社会审计的监督和核查。

关于政府审计服务,虽然在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常有提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服务大局”等屡见报端。但对于其定义,理论界并没有准确的提法,只是在关于审计职能的争论中,提到过服务职能。

关于审计职能,有“单一职能论”,认为审计只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又称“唯监督论”;有“二职能论”,即防护性职能和建设性职能;三职能论,即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四职能论,即监督、管理、鉴证和考核职能。其中主流观点是“三职能论”,并且在三职能中又有侧重论:国家审计侧重于监督,内部审计侧重于评价,社会审计侧重于鉴证。此外,不少人尤其是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审计有服务职能。对社会审计而言,审计服务的提法已经很普遍。在社会审计领域,审计服务是明确而又具体的。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四条规定了社会审计的四种法定审计业务,除此之外的其他业务只能称之为其他服务或相关服务。

由此可见,虽然审计服务的提法随处可见,但对于其定义及内涵却较为模糊,政府审计领域提到更多的是审计监督,相对而言,社会审计领域所称审计服务更为常见,审计服务内容也较为具体。在本文中,政府审计服务是指由政府审计机关提供的、除法定监督事项之外的、直接面向企业的并使其从中受益的所有服务事项,即政府审计机关面向企业提供的服务。

三、政府审计服务的概念解析

(一)政府审计服务的特征。根据《审计法》的相关规定和服务型政府的治理理念,政府审计服务具有如下特征:

1、无偿性。作为政府行政机关之一,政府审计部门的经费由国家保障,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在执行业务过程中不能由被审计单位提供任何形式的经费负担。如果向被审计单位收取费用,则等于国家机关直接同社会企业竞争,干预正常的市场经济,不符合服务型政府和市场经济的理念。但如果在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零星工本费等可由相关物价部门核准之后向企业收取。

2、附属性。政府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就是监督,对国家权力运行机制进行经济监督,不能脱离了基本职责而去搞服务、搞咨询。其他服务只能作为一种附带产品,在履行其基本职责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增值服务”的形式出现,从而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体现“重在建议、重在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这种附带产品提供与否,不影响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

3、主动性。政府审计机关在履行法定职责的过程中,应主动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困难和审计中发现的监督事项之外的问题和缺陷,提供相关建议和服务,平时的工作中应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而不是被动地满足被审计单位提出的要求或者漠然置之。

4、非强制性。政府审计服务不同于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是按照法定程序经过批准之后进行的,无论被审计单位是否愿意都必须进行的法定事项。而政府审计机关提供的服务具有非强制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或拒绝这种服务。这里需要注意分辨的是,有些审计整改建议是必须接受的,有些建议是服务性质的,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

5、非标准化。政府审计的服务形式因对象而异,不存在标准化的模式。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责虽然较为专业,但毕竟代表的是政府,所以审计机关在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千差万别,被审计单位需要帮助的问题可能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服务并不是很专业,但只要有了政府机关这种权威性,便可迎刃而解。

(二)面向企业的政府审计服务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关系

1、“审计免疫系统论”为政府审计服务提供了理论指导。“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为政府审计服务奠定了理论依据,指出国家审计不仅要进行审计监督,揭露问题,还要发出警报,进行预警;不仅要查错纠弊,还要发挥抵御功能,提出深层次的建议,这就为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府法定审计职责的扩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政府审计服务成为“免疫系统”的必然一部分,在进行履行法定审计监督职责时,必须要考虑如何同时进行预警、提供深层次的建议,提供增值服务。

2、政府审计服务是“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由多个免疫作用构成,现在公认的免疫作用包含免疫防御保护、免疫清除修补、免疫建设完善三种。这三个作用中,防御保护是最低层次,是基础;清除修补是第二层次,是重要层级;建设完善是第三层级,是关键。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知识各种形式的宣传、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财务人员进行法制道德培训教育等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防御保护功能;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监督的同时,提出审计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分析和建议等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修补功能;指导被审计单位内审工作、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结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业务培训、帮助被审计单位解决一些重大困难,向政府反映企业运作过程中遇到的不合理行政行为或制度等体现了审计免疫系统的建设完善功能。

四、政府审计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事实上,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宏观背景下,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早已在审计实践中自觉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提供了各种增值服务,笔者对实践中各级审计机关提供的相关服务进行归纳和整理,如下:

1、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公务的同时,可以结合控制测试的结果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对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如,吉林市审计局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针对有的企业由于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各业务环节之间核算脱节,造成资产账实不符、财务核算不真实的问题,主动帮助企业建立完善内控管理制度18项,规范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理清和健全各业务环节有关账目,为企业改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2、指导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特别是绩效审计工作。现在许多企业已开展内部审计,审计机关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指导被审计企业或帮扶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可以指导外部审计工作。特别是针对绩效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这方面很少开展,而政府审计机关在绩效审计方面却已具有一定的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3、为企业反映、处理不合理的行政行为。审计机关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是我国政府的眼睛,在审计工作中不仅要向政府汇报审计情况,同时作为沟通的桥梁,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下情上达的通道,向政府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不合理行政行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如,黑龙江审计厅在全省审计机关建立民营企业维权投诉站,专门受理、查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侵犯民营企业合法经济权益的行为;积极提出参谋意见,为民营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审计质量的监督,促其规范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行为,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4、清理债权债务,全力规范被审企业财务管理。审计机关作为政府机关职能部门之一,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协调,清理债权债务,规范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黑龙江虎林市审计局2007年为企业清收应收账款209万元,对7家企业普遍存在的应收未收款项数额大的问题,积极为企业想办法清收市内应收款46万元,帮助7家企业相互清算化解应收款项163万元。

5、业务宣传,专业培训。审计机关可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人员培训、业务宣传培训等工作。如,山西吉县审计局曾对部分专业基础差、业务技能低的财会人员进行指导,接受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咨询,根据单位不同以及行业特点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帮助被审计者了解自己的权益,解决在权益方面的难题,积极帮助被审计者破解财务方面问题症结,遏制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6、帮助企业筹措资金。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对企业的了解,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2008年长治市审计局了解到煤焦市场价格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市煤气供气公司对全市居民供气的严峻问题,长治市审计局与当地财政局组成联合组,深入到企业第一线,为企业计算煤气成本、原煤用量,测算冬储原煤所需要的资金,帮助企业筹措资金3,000万元,走出困境,使企业能够正常生产及供气。

7、其他服务。各地审计机关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被审计单位需求特点等提供其他力所能及的服务。可以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和工作中收集到的信息,向企业提供审计信息服务,如查询审计公告,还可以向内部审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提供实务操作指南等。

总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审计服务的需求决定了审计服务的类型和种类,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观念变革,随着经济交易的日益复杂和增多,审计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审计服务的类型也会越来越丰富。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晓华.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新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4.

[2]张文学.国家审计为国企改革服务的若干思考.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1.

[3]王本强.澳大利亚审计署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及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审计研究,2006.4.

[4]葛晓天.政府职能转变中的政府审计变革初探.审计研究,2005.1.

[5]王鸿.政府职能重心调整与国家审计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9.

[6]崔振龙.政府审计职责及其发展展望.审计研究,2004.1.

[7]赵伟江.公共审计服务治理理念与政府审计机制创新.审计研究,2004.3.

[8]温美琴,胡贵安.论我国政府审计的环境变迁与职责重构.审计研究,2005.6.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5

关键词:免疫系统;高校内部审计;被动防御;主动监视;弹性自稳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的发展环境日益复杂,资金来源从单一的政府投入到多渠道筹资,业务活动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部门,对科研、基建、采购、预算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确保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完善管理,防范风险,促进高校各项目标的实现。为保障高校稳定发展,保障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必须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并促进审计职能的转型。“免疫系统”理论是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的一次创新和飞跃,同样适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审计工作的转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概述

(一)审议“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

在07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时任审计长的刘家义同志第一次提出了“免疫系统”理论。接着在08年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刘家义同志全面阐释了“免疫系统”理论,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际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的观点。“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全国审计工作者的积极响应。

(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内涵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反映了审计具有预防功能和抵御功能。预防功能主要是指审计可以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并发出及时的报警信息,保持审计的威慑力和经济上的独立、客观、公正的特点。抵御功能是预防功能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指审计不仅可以发现和处理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完善管理制度和相关机制的意见,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

这样的“免疫系统”理论说明审计可以进行防范问题的发生、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建立完善制度的办法等功能,使人们对审计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免疫系统”理论是人们对审计认识的一大发展,是系统科学原理在审计方面得到应用的发展,说明了审计理论的纵深拓展,是对审计工作的科学、合理把握。

二、“免疫系统”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功能发挥

把“免疫系统”理论运用到高校内部审计之中,同样具有被动防御职能、主动监视职能和弹性自稳职能。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

被动防御职能主要是通过在审计工作中找到问题,并提出防御问题的办法。之所以防御职能是一种被动方式,特别是在我国高校内部,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由上级领导下达,审计部门缺乏自主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信息化条件有限,无法进行对全校的全面监控;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的审计方式和范围极为有限[2]。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主动监视职能

主动监视职能主要是指审计部门对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监督。之所以监视职能是一种主动性,主要是因为:审计监视是审计部门人员主动去监视全校审计工作;审计部门人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拥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主动提出审计意见。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弹性自稳职能

弹性自稳职能主要是审计的完善工作,对高校的相关机制提出完善措施,降低风险的再次发生。之所以自稳职能是弹性的,是因为:自稳职能以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可以促进内部审计更加健全;审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风险的发生,从而实现了高校的自稳[3]。

在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被动防御功能、主动监视功能和弹性自稳功能发展并不一致。从全国范围来讲,被动防御功能过剩,主动监视功能尚不完善,弹性自稳功能还很遥远。所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理论,这样才能实现很好的转型,发挥自身审计的功能。根据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认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方向为:从当前的被动防御职能为主转变为以主动监视职能为重心,最终实现弹性自稳职能。

三、高校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实际意义

(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是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高校办学自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和形式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学校资金筹集活动日益频繁等,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各类弊端不断显现。高校能否实现健康科学发展,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针对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基本建设、附属企业管理、后勤保障、等环节建立全面、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构建风险预防、预警和校正机制。内部审计正是这一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不仅仅是“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而要树立审计免疫系统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突出主动性、全局性和服务性,查错防弊、预防风险、完善制度,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是内部审计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是针对高校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主要针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事后监督,以防贪污受贿、防铺张浪费、保障资金使用合规合法为主。尽管高校内部审计也意识到要将“监督关口前移”,但由于认识不到位、人员知识老化、审计信息化程度低,实际工作中偏重于对问题的查处,而控制系统完善及功能再造,忽视了风险预防,导致内部审计在理念、目标、内容,到模式、方式方法和受重视程度等均遭受瓶颈,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其健康科学发展。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破了传统认识,把审计看作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科学地诠释了审计的真正内涵,也为高校内部审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型路径分析

(一)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

1.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就是制度建设,制度是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审计部门通过查找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提出相关改进措施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及时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预防和风险意识,促进高校内部审计被动防御职能的有效发挥。

2.强化执行能力

有效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不仅需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还需要强化执行能力,提高审计部门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这样就限制了审计部门的职能发挥,需要审计部门健全审计手段,强化执行能力。

3.提高职业素质

由于受我国高校制度的限制,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足,导致审计部门人员不敢揭露问题和风险,不敢提出高校内部工作中的错误。所以需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高职业素质,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揭示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才能保证高校经费开支的合理、

有效[4]。

(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主动监视职能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主动监视职能就需要审计部门人员积极开展审计工作,不仅要完成规定的审计任务,还要积极开展审计建议工作。高校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与学校各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和互动,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提高主动监视职能可以把审计关口前移,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中、事前审计,充分发挥审议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为早日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从以被动防御为主转变为以主动监视为主而努力。

(三)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弹性自稳职能

要想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弹性自稳职能,必须积极开展管理审计工作。开展管理审计工作可以从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出发,从而快速实现高校内部的弹性自稳职能。同时还要提高审计报告利用率,加快整改措施。审计报告往往是审计人员辛苦工作的劳动成果,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所以要把这些审计报告利用到位,使高校内部审计的弹性自稳职能得到真正发挥。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转型,“免疫系统”理论应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中有利于发挥审计的被动防御职能、主动监视职能和弹性自稳职能。要想真正做到高校内部审计的成功转型,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树立风险意识等。

参考文献:

[1]陆晓晖.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J].审计研究,2009(3):15-17.

[2]林松池.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184.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6

关键词:履职审计 实践意义 路径设计

1.开展领导干部履职审计的实践意义

1.1履职审计有助于内审重要性原则的“具体化”

重要性原则是审计质量和效率的保证。履职审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体现在其审计内容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行为,可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履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体一是履职审计的监督作用,增强了领导干部的风险意识。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严格管理、认真履职,完善制度,从严内控;二是履职审计的警示作用,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通过审计,领导干部找到履职中的差距,感受到责任的重大,提高克尽职守的自觉性;三是履职审计的评价作用,增强了领导干部创优意识。促使领导干部力求使本单位工作上台阶、出成果;四是履职审计的追究作用,“由事及人”,有利于领导干部在思想道德、行为准则、价值观方面保持正确方向,防范道德风险,提高总揽全局、见微知著、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能力。

1.2履职审计有助于内审监督过程的“实时化”

履行职责审计相对于“秋后算账”式的离任审计,更加符合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的审计原则。履职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能够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工作方法、领导艺术、履职效率诸多方面的不足,便于领导干部适时矫正行为,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趋利避害,从而避免矛盾积重难返,问题集中爆发,促使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

1.3履职审计有助于内审保障功能的“延展化”

一方面审计对象针对个人,体现了审计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审计内容既包括业务操作合规的审计,也包括管理合规的审计,突出了管理和控制,突出了审计的权威。另一方面,履职审计发现的问题,对经办人员、部门领导、主管领导和单位一把手应该承担什么责任,都有明确界定,并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保证了审计效果。

1.4履职审计有助于审计成果落实的“全员化”

履职审计以现任领导干部为对象,全面检查领导干部的履职行为。虽然审的是一个人或一班人,但他们是“一把手”或领导集体,这实际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的单位经济行为、行政行为等进行的综合性检查评价,因此它有利于促进全员提升工作效能。同时,由于被审计对象处于领导岗位,更有利于自上而下督促被审计单位制定改进措施,进行风险的整体化解和整改措施的系统落实,促进各项管理制度、规定和办法进一步补充完善,避免“屡查屡犯”现象的发生。

2.开展领导干部履职审计的路径设计

2.1履职审计应以优化审计环境为前提,营造舆论氛围

审计环境是对审计的发展与创新起着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涵盖:审计共享环境,指社会所共有的、可以为任何组织和人员运用,包括法律、政策、经济、舆论、文化因素;审计自给环境,指满足审计工作需要的必要条件,包括人员素质、审计管理、审计宣传、后勤保障因素等;审计客体环境,指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管理职能以及与审计有关的情况,它对审计监督构成最直接影响。因此,一是要致力营造履职审计监督的舆论氛围,加强对履职审计必要性的宣传,增强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员工对履职审计的了解,积极支持配合;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内控文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履职审计在权力制约与监督、有效防范风险、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方面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接受履职审计,率先垂范,并使遵章守纪成为群体的一种观念和道德规范;三是审计部门要加强审前调查、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力求客观公正。

2.2履职审计应以更新审计理念为先导,立足宏观全局

开展履职审计必须树立新的理念:一是从“合规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监督与保障相结合。履职审计不仅差错纠弊,而且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内部控制评审,与提高履职效率相结合,站在全局高度和宏观角度分析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提出对策建议。二是从“事物审计”向“人物审计”转变,监督与评价相结合。相对而言,全面与专项审计常常是“就事论事”,而履职审计需要以人为本,按照“着眼于人,因人而事,由人及事,分清责任”的方针,界定功过。三是从“独立审计”向“参与式审计”转变,审计主体与客体相结合。改变审计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做法,注重审计过程的协调性,在审计过程努力与被审计对象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实际及潜在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四是从“被动审计”向“主动审计”转变,事后与事中相结合。与离任审计往往是内审部门被动接受任务相比,履职审计可在年初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内审部门根据干部任用、交流、监督的需要,统筹拟定履职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做到监督关口从事后向事中的“位移”、审计层次从一般员工向领导干部的“上移”。

2.3履职审计应以把握审计重点为基础,突出点面结合

实施履职审计要针对个人、体现特点、点面结合,就是把审计对象确定为领导干部,在审计内容上突出履行职责,在审计方法上体现特色,“人”、“事”结合,督促整改。即围绕领导干部的履职理念、履职能力、履职责任、履职义务和履职效果开展,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政策观念。领导干部贯彻实施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执行上级行的决议和决定,保证政令畅通、上情下达情况。主要检验领导干部履职理念,特别政策和组织纪律观念。二是领导能力。领导干部知人善任,规范内部管理,组织制定各项业务管理制度,组织和参与集体决策情况。重点评价领导干部履职能力中的领导艺术、决策水平。三是管理水平。领导干部行使职权检查、指导、监督下级工作,特别是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监督管理,对违规违纪问题或责任事故的处置情况及相应责任。评价鉴证领导干部履职责任承担情况。四是表率作用。领导干部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公信力情况。衡量领导干部履职义务中的廉洁自律和威信情况。五是敬业精神。领导干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争创佳绩情况。考核领导干部履职效果。

2.4履职审计应创新审计方法为依托,提高质量效能

目前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研究方法:一类是直接描述法,主要是运用档案研究、观察法、现场研究、访谈、心理测验等手段,通过对领导者个人的性格、品质、风格、素质、能力等行为因素的直接描述来评价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它以品质理论、行为理论为代表,系主流研究方法;另一个是间接测度法,通过考察领导所在组织的综合绩效的变化来间接地测度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方法,它借鉴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绩效管理的思想,并运用了系统论、定量分析等方法。内审部门开展履职审计时,应以直接描述法为主、并积极借鉴间接测度法。其一,注重审前准备的周密性。在实施审计前,可进行审计公示,向组织人事、纪委、有关业务部门分别调查了解被审计对象“德、能、勤、绩、廉”情况,通过座谈听取中层干部和普通职工的意见,并充分运用已有的审计成果,做到有的放矢。其二,注重审计方法的多样性。在查阅报表、账册、凭证等基础上,可综合采取约谈、书面质询、问卷调查、实地核查、民主测评,听取人事、纪检部门考核意见等方法。其三,注重审计过程的互动性。在审计过程与被审计对象共同分析问题的根源及潜在影响,探讨改进的措施。其四,注重审计分析的直观性。在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时,可将不便于量化的内容以问卷形式发放汇总。

2.5履职审计应以审计评价为关键,控制审计风险

由于审计对象的人格化、审计内容的复杂化、审计成果运用的特殊化,使得履职审计的审计风险远高于其它审计项目,其中审计结论是履职审计的核心,不但关系到被审计人利益,而且关系到党的干部政策和单位利益,因此应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对被审计对象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中应坚持重要性、客观性、全面性、审慎性原则,抓住重点、写实、功过分明、留有余地,切忌对审计中未涉及、证据不足、标准不一事项进行评价,也要防止因被审计对象尚在任期而导致审计不全面、不充分、不深入,从而评价不实,造成审计风险。要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分清主观、客观责任,集体、个人责任,主要、次要责任,决策、执行责任。

2.6履职审计应以成果运用为目的,服务中心全局

审计是发现问题的手段,整改是实施审计的目的。履职审计的特殊性要求在落实审计成果上应提纲挈领、抓大放小,大事要处理,小事要提醒;应通过多方联动、密切协作、有效管理,将审计成果真正运用到领导干部考核、评议、监督、教育、调整等多个领域,努力实现审计成果的最大化。第一,审计监督的结果应向委托的党委或有权任免部门直接负责,并充实健全被审计对象的非现场监督档案。第二,审计成果运用需要各有关部门发挥各自职能,相互支持配合。纪检监察要把好责任人员的查处关,认真办理审计建议,作出查处;组织人事部门应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紧密挂钩,作为识别、任用、管理干部的重要客观依据。第三,要通过指导被审计对象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高其所在单位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

[2]李江涛等,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效果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11年第3期.

[3]王明筠,改进履职审计工作的对策,《审计文摘》,2006年第11期.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7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经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影响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

、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影响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中国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科学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特点;职能;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069-02

收稿日期:2010-02-04

作者简介:葛素敏(1974-),女,河北邯郸人,会计师,从事会计学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成熟,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已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成为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

一、内部审计概述

1.内部审计的含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的。通俗地讲,内部审计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或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2.内部审计的特点。(1)监督的经常性:内审人员来自企业内部,贴近管理,审计时间、方式灵活, 可随时发现问题,既可定期进行审计,也可不定期进行抽查。(2)过程控制性:内部审计置身于本部门、本单位之中,对本企业的目标、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生产经营情况等较为熟悉,而审计对象的相对固定,使内审人员能动态地掌握单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3)事前监督与过程控制:决策形成前,内审人员可参与决策,对决策的的可行性提出建议,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可进行审计,因为能够掌握内部信息,减少搜集资料的工作量,成本较低,提出的处理意见操作性强,能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能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管理、完善控制。还可以对落实意见和建议的情况进行后续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的职能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内部审计就基本职能而言与外部审计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职能又不完全相同,有其特有的职能。

1.审计的监督职能。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的最基本职能。经济监督职能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从而督促审计对象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次,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方式的多样化,生产经营地点的日趋分散,对于管理层能够直接控制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增大了难度,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企业所属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预算等的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并揭露违法违纪以及经营管理中的种种弊端,以达到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经济评价职能。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经济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就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发展的,在西方的一些大型的企业,都自觉自愿设置内部审计,并对其工作条件、人员素质、经济待遇予以高度重视。

三、内部审计的矛盾和难点

1.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难以协调。国家与市场主体是两种不同的利益主体,宏观利益是指国家利益,微观利益是指市场主体即审计对象的利益,两者追求利益方式有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发生矛盾时,普遍地表现为后者对前者的侵蚀。这时,内部审计既要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又要维护本单位的利益,使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不可避免地陷于双益难以兼顾的二难境地。

2.独立性地位无从体现。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特征,所谓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在执行审计时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他所监督、评价和服务的对象,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评价和结论,但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因单位领导干预、利益关系制约、人际关系影响,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不能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地开展工作。由于没有独立性地位,缺乏权威性评价,所做出的内审意见和处理决定常常因管理体制上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3.审计决定与执行效果难以到位。“审计易而执行难”,这是内部审计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就其客观原因看,由于时间的迁移和人员的变动,审计结论常常不能及时地落实,管理制度的松弛和无序,或无章无循、或有章不循,又将其束之高阁,结果是违规违纪难以查处,而共同的利害又极易使其结成权力网。经过“权力网”的精心庇护和有目的变通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内审中所发现的诸如腐败浪费等行为仍然无法根除, 内审工作的成果也随着时间流逝付之东流。

4.审计素质与质量难以匹配。由于内部审计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注重于以查错防弊为目的的财务审计,因此内审人员大都来自财会部门,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对财务之外的管理、投资、评估等审计经验也显欠缺,随着市场主体现代制度的完善,内部审计由单纯财务审计向内部控制制度延伸,审计内容日趋复杂,并最终转移到效益评价上来。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与内部审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甚至有较大差距,最终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5.内审人员与内部关系影响复杂。内审人员与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以及派生出来的与各级领导的关系,此外还有与各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 对于某一具体审计事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或多或少地形成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这种干扰和压力往往会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结论报告为保证各级内部管理人员所能接受而不得不做出折衷和妥协。这也是内审工作难以发挥职能、实现有序运营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加强内部审计职能的方法与措施

1.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规范现代市场主体的关键。是加强内部审计职能最根本的方法之一。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就应该有一套公认的职业规范,即把内部审计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不再是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附属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企业内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适合于国家审计机关的有关工作规范并不一定就适合于内部审计,而现代企业制度为内部审计又赋予了新的内容,在内部审计的新形势下,应有自己新的职业规范。

2.建立内审人员派驻制。针对内审机构独立性的要求,为减少内部各种关系的影响, 建议学习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模式, 设立内部审计协会,将内审人员独立于审计对象,内审人员以“特派员”的身份进驻企业。在此基础上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流动性, 内审人员在企业之间流动,减少了各种关系的影响和压力,加强了内部审计的职能。

3.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努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鼓劢内部审计人员坚持政治理论学习,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2)针对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知识老化的客观实际,加强内审人员的在职培训,辅之以必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也可定期与联营企业或兄弟单位开展互审互查,从不同角度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这是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成本、完成预期审计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内部审计素质与质量矛盾的有效手段。

4.选择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事中审计,做到事后检查与事前、事中检查的有机结合;在工作内容上,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绩效审计,通过设立内审指标体系,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就内容而论,绩效审计包括对人力资源的结构、质量、利用程度、资金筹集和经济活动的成本核算、质量控制以及投资效益等进行审计。它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质,以规范科学的审计工作程序为后盾。在中国,绩效审计开展比较缓慢,缺乏详细的绩效标准,只能参考并不完善的行业标准。因此,绩效审计只能是抓住重点,对决策过程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评价。

5.实现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审计技术手段从手工审计正逐步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过渡,要求建立一个内审意见资料库加以配合, 一方面可以让内审人员参考其他检查人员的意见和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内审分析和意见以及结论报告格式标准化,最终实现计算机审计。

6.适当提高内审人员的经济待遇。内审人员工作难度日趋增大,严格来讲,一名称职的内审人员必须是多面手,在必要时充当经营咨询专家、心理学家、后备支援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多种角色,如此高的要求让内部审计人员所承受的压力也日趋增大,适当提高内审人员的经济待遇,体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也称得上是加强内部审计职能的方法之一。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不容质疑的结论,内部审计在实践过程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内审人员,我们更应身体力行,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部门和单位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张庆龙.企业内部审计指南[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45-47.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9

关键词:审计存在 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发展重建建议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薄弱点

(一)审计机构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但职业价值观与职业价值观都是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评价点,职业界高度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是遵循法律法规、正直、客观、关注公共利益与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的责任和政策水平,职业界认为职业价值观对于会计职业判断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非常重要,仅次于职业价值观,会计人员应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会计人员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需要的职业技能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决策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逻辑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与监督能力,职业技能的重要,需要引起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管理学、贸易和外汇能力对会计职业判断也很重要,对这类知识的重要性看法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以往职业界并未注意到这些非专业基础知识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重要作用,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也反映了这种情况。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职业界所认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素质评价原则需进一步明确,科学性还有待提高,完善性还有待与进一步加强。

(二)认识审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

我国不论是企业领导、普通管理层还是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这种认识极大地制约了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审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审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的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审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审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我国许多企业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内部审计的支持有限。审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经济活动经常变化,审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审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呈现动态性。

二、对审计发展的重要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审计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审计机构。

1、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是指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素能培养规范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审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那些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内部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成型的体系,许多规范的内容过于原则性,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就内部控制法规的内容来看,控制环境与风险评估部分相对较弱,在今后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中需要予以加强,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保证内部控制制度顺利、有效运行。2、审计工作要面对挑战,更新现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审计模式。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审计学者已经开始反思和变革现行的、历史的、分期的、以成本为基础的审计模式,探索建立一套适应信息技术时代需要的新型会计模式,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发展.运用全新的思维.创造出一系列新经济时代全新的审计观念,及早参与这一历史进程。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和动态时点观念。会计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着人们时空观的变化,必须相应地将审计的时空观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要有网络系统观念和积极的风险观念。

(二)建设审计工作后续教育系统

当前对审计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它不仅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不像以前那样重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在岗培训成为一种可能。因此,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审计职业后续教育的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目前,在教育方式上至少应有五种培训方式:课堂培训、在岗培训、在线课程、远程教育和自学课程。尽管信息技术对以教室为基础的传统职业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就教育理念而言,课堂培训的功能仍然是不能取代的。不过,课堂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在目前比较现实的一种做法是,在课前将课程知识部分借助于网络系统传播给学员,课堂教育则主要贯之以学员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交流,授课也应从传统的老师单向式讲授变成双方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为此,为满足以上教育方式的要求,后续教育中应特别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包括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开发会计教学软件,包括多媒体软件、审计实用软件。根据开发课程内容的需要,还应考虑三网合一,即通讯网、无线电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合一。总之,完善的审计职业后续教育方式可以使审计职业后续教育进行得更充分。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5.

[2]郭化林,侯日敬,金惠新.企业内部审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2002.

[3]王彦生,李华,王颖.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基础理论[J].中国内部审计,2004.

[4]刘红娟.针对提高会计实践质量的几点建议[J].商业经济,2007(12).

[4]汪永兰。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内部审计职能论文篇10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都在进行调整和转型,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的高校教育也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移,高校的内部审计制度亟须解决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能力问题,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指引下,强化高校内部经济监督,促进高校的党政廉政建设。随着高校干部人事制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高校内部的控制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要围绕审计立项、审计内容、风险审计评估等,对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提出对策。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对策;控制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自的增大,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校与社会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在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高校的对外联系增多,腐败案件出现频发的态势,暴露了高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疏漏和缺失。本文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分析入手,剖析了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并在内审“免疫系统”论、“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下,强化内部审计独立机构特性,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内部审计,整顿内部审计队伍,为高校的教育发展长远目标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

一、经济转型时期,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阐述

我国的经济形势由快速发展进入了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因而高校内部审计环境也从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发生了转变,高校所面临的外部联系及拓展领域日益增多,如: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扩建、改建工程建设、内部控制等,在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内部审计存在任务繁重而审计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已是时代所趋,大势使然。

(一)高校内部审计以高校增值服务目标为导向,促进高校发展

在新时期内,高校内部审计由原先的财务审计重点转为审计管理和增值服务为目标导向,是高校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在高校扩展时期要服务于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目标,承担好“免疫系统”的角色,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变为经济领域、业务运营领域、内部控制领域的内部全方位审计,这有助于促进高校自我管理体系的完善,在内部审计的自我约束机制下,高校才能得到长远、持续的发展。[1]

(二)高校内部审计以提高综合效益为动力

基于我国对于内部审计创新理论的研究,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拓展到了为高校获得增值服务的职能,在这一职能的驱使下,内部审计活动需要从下述方面实现其职能:1、创收节支、预防不合理的开支用度;2、国家对高校自主建设权的开放,高校的自主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经济建设领域、业务拓展等方面增加了不少的支出。为了有效控制高校的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建支出等,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与服务;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项目评价;4、施行标准化操作程序,督促业务程序和相关流程的有序实现;5、对于建设项目的后续跟踪信息反馈评价;6、内部审计结论的报告形成并提交;7、保障高校的知识资产、有形资产的安全。

(三)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文化融合的需要

基于对内部审计创新的理论认知,内部审计由单纯的财务审计转为向高校实现服务的审计,其监督职能也拓展到服务、内控等职能,在高校全面发展目标的要求,内部审计创新不但要进行经济、财务等方面的审计,还包括对于高校的环境审计和文化审计内涵,在高校和谐民主的高校文化创建中,内部审计通过对环境资源、精神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高校文化的内部审计,这一创新转变不仅可以增进高校领导与广大教职工的和谐关系,而且促使高校在诚信、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文化价值提升。[2]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检视

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高校为了保证其资金安全有序地使用和管理,要修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也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成了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涵盖了教学管理内控体系、科研管理内控体系、财务管理内控体系、资产管理内控体系等,它在有效防范风险、提升高校效益等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功效。然而,高校目前的内部控制审计还与系统化、规范化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为:

(一)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独立性欠缺

高校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实现,其前提必须要有内审的独立性,脱离了独立性的标志,内审结论将没有太大的价值与意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体现在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上,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与其他职能部门相区分,必须与其他职能部门位于同等、平行的地位,直接归属于高校最高行政领导人掌管,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其内部审计结论也才能让人信服。然而,我们的现实却是,很多高校目前却是采用与纪检监督检查部门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形式,使内部审计的监督和增值服务职能无从施展,得不到正常的发挥。[3]

(二)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资源利用范围较窄

在传统的内部审计观念下,其审计内容大多是高校的财务会计资料,可以利用和查阅的资源有限,极少涉及高校的核心运营领域,停留在简单的查帐、纠错、纠弊的初级阶段,对于高校的运营管理、内部控制、增值管理等核心的“前台”运作,根本没有触及,自然对高校的健康、和谐发展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对内部控制审计创新的研究背景下,要求高校内部审计转换观念,转变视角,用单纯的“监督审计”转为多元的“增值服务”审计,要深入高校的核心运营管理领域,可以对高校的知识性资源、财务资源、业务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进行合理的开发整合,实现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机制下的内部管理审计。

(三)高校的内部审计电算化、信息化水平欠缺

高校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展,而关于内部审计所需的电算化和系统信息化配置却远未达到标准,同时,由于高校内部电算审计、系统信息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欠缺,导致高校的内部审计仍然处于手工查账为主的状态,在传统的审计手段下不利于新型经济转型状态下的风险评估,一般只能对较为静态和表象的事后审计为主,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则由于资源无法运用而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同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由于资源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内部审计控制的风险增加。

三、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研究

在经济转型的新时期,高校的内部控制审计要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视角下,探索内部审计创新路径。

(一)更新内部审计理念

在新形势下,首先,高校内部审计要树立“免疫系统”论的审计理念。它是内部审计的第一道防线,它对于高校组织管理的规范、持续化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其次,高校内部审计还要树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理念。要对高校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处理,以促进高校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促进学校的廉政建设,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再次,高校内部审计还要树立“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我们要突破狭窄的“审计即经济监督”论的观点,要准确对内部审计进行定位:管理+效益,其要旨是指通过实现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推动内部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并重的方向发展,强调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新理念,将这种价值创造的内部审计控制活动定型成增值型审计,有效地协助高校管理者履行职责,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4]

(二)改革高校内部审计体制

旧有的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因而,要以时代的呼唤为要求,通过对审计独立性的强化,改革创新高校内部审计体制。1、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强高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高校的内部审计中,独立性是其前提和灵魂。在国外,许多企业都实施了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机制,它被认同为一种科学而合理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采用。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可以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治理结构中,设立一个党委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模式,这样可以避免其他职能部门或权力个人的干预,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在我国,审计委员会还处于摸索阶段,其职责可以归结为:对高校的管理实施监督,对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对高校的管理风险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监督,负责高校内外关系的协调等。这一机制有助于推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实现。[5]2、强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内审的独立性从上述的内审现状可以看到,我国的高校内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内部审计风险加大,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应当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并持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提升教育,用专业化、独立性的内部审计人员,突显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三)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

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改变原有的会计数据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和处理程序,用计算机信息化手段,实现审计抽样技术、非现场审计等技术,由传统低水平的“单机审计”向“网络审计”转变,同时,还要将内部审计由计算机辅助审计转为智能型的计算机审计,用数据和模型来解决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问题,用智能的专家系统或决策支持系统,对审计程序、审计文书、审计底稿等科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增强审计信息的及时反馈能力,发挥其增值服务和宏观调控的功用。[6]

(四)高校内部审计的功能延伸

高校内部审计要突破原有的财务会计审计功能,还要拓展其他领域的内部审计,这包括:1、展开经济责任审计,对高校的经济责任人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2、要展开经济合同审计,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全过程实施风险评估和控制;3、开展绩效审计。在对高校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的前提下,对高校相关运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成果,进行预期目标和达成效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高仙芝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宋瑞.浅议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0(02).

[2]雷建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

[3]马忠东.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0(03)

[4]李桓.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