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6:23:11

老年教育论文

老年教育论文篇1

1.研究框架

在强调个体发展教育学领域,代表性的观点都把需求看作为一种差距,是目前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学习需求和性别、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和生活态度紧密相关,老年人群的学习需求也会因年龄、身心状态的不同,呈现出独特的学习目标、偏好和学习型态。基于以上认识,调研主要围绕老年教育需求及其差异而展开,需求内容的划分主要依据教育老人学之父霍华德•麦克拉斯基的理论观点,他主张为老年人群提供的教育活动应满足应付需求、表现需求、贡献需求、影响需求以及超越需求等五类需求,并指出这五类学习需求最适合于利用教育方法来满足,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需求差异主要涉及老年人群的性别、年龄、经济背景、职业背景以及家庭背景等基本信息。宁波自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2013年末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8.7万,占户籍人口总数20.5%,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宁波民政部门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4。目前宁波有12所老年大学,其中市区占7所。本研究以宁波城区1所市属和3所区属的老年大学实施调研,共发放问卷320份,由于受语言、视力、文化水平等固有特征影响,有效问卷247份,回收率77%。

2.分析结论

(1)需求意愿强烈但“一座难求”。

宁波目前就读老年大学的学员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初、高中学历合计达80%;老年学员基本都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71.5%的学员月收入2000元以上,且参与老年大学学习都得到了家人认可与支持,他们对各种课程的学习意愿整体比较强烈,“需要”和“非常需要”的比例都超过60%,最高达90%。但目前各老年大学学员的课程学习数量整体不多,约80%的学员选择就读的课程数为1-2门,就读5门以上课程的人数不足4%。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政策的包容性不够,各老年大学采取提高入学门槛的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弱势老年群体”较难获得学习机会,“一座难求”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宁波属老年大学招生对象以市级机关和市级企事业单位的退休工作人员为主,且限于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户籍,必须凭退休证报名,处级、正高级职称人员和部队师级以上干部具有优先报名及录取资格。

(2)需求层次整体不高,相对偏好应付需求与表现需求的课程。

当前老年学员需求最强烈的是应付需求的课程,表现需求和贡献需求的课程次之,对这三种需求的课程,需要和非常需要的比例合计都达到70%以上,对影响需要和超越需要等较深层次需求的课程需要程度相对较低,也有部分成员对贡献需求、影响需求和超越需求的课程表示出“不需要”的态度,反映了老年教育需求主体的接受意愿不足,这可能跟该市区学员整体教育背景有关,高中文化程度的学员占到了学员总数的近80%。

(3)学习目标超越了功利主义,具有持续的学习兴趣。

目前老年教育需求的目标已超越了功利的实用价值,更多是为了提高生命生活质量,使人生在最后阶段更积极、充实和有意义。学习动机调查显示,老年学员的学习动机排在前三位的是保持身体健康、学习新事物和结交新朋友,合计占比72%;对获取文凭持“不希望”以及“无所谓”态度的学员数占总数的92%,调研还有62%左右的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就读的年限超过3年,说明老年学员具有持续的学习兴趣。

(4)不同背景的学员课程需求差异化明显。

70岁以上的老年学员对贡献需求的课程学习需要高于70岁以下的老年学员;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学员对表现需求的课程学习需要高于高中以上的学员,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学员对目前学习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经济收入越高者对整体各项学习需求越大,收入在4000元及以上收入的老年学员在表现需求、影响需求以及超越需求上要显著高于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学员;市属老年大学学员比区属的老年大学学员具有更深层次的需求,体现在市属老年大学的学员对应付需求和表现需求的课程学习需求显著低于区属老年大学的学员,但对超越需求的课程学习需求反之。

二、老年教育社会化的提出

众多实践表明,过去的“全能政府”显然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随着老龄化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的老龄观及应对老龄化的模式也正从危机、问题、压力等负面认知转向建设性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积极向度,健康老龄化、产出性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等都代表性的主动乐观地迎接老龄化,凸显老年人发展需求的重要性和社会参与这一精髓,从新的高度诠释了老年群体的价值,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在实践界,为增加老年教育有效供给,各国也都在积极探索老年教育的资源组织模式,政府、高校和民间力量都在普遍参与、共同促进老年教育,走社会化办学道路已成为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教育也因此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政策法制化、办学对象细分化、课程教学多样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当前,世界各国养老模式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从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转变,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本研究提出“老年教育社会化”,意在强调养老教育的社会参与性,包括政府、高校、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等在内的多元主体互相配合、联动发展。从需求角度,体现养老教育发展的以人为本与需求导向;从供给角度,指养老教育打破了传统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供给的现状,促进养老教育供给的多元化发展及协作发展。本研究认为,老年教育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对传统老年教育缺失的补充,这种补充体现在:一是整合各种资源,满足老年群体的受教育权,促进他们适应社会变迁,参与社会发展,实现继续社会化;二是着眼于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基于群体性差异对需求做进一步细分,在教育内容、方式、提供主体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差异化制度设计;三是重点强调传统办学体制下相对忽视的社会参与和市场调节作用,通过教育机构多元化、运作机制社会化、教育资源全社会筹集,实现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致力于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不仅让老年人保持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且要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融入社会,与外部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三、需求导向下的老年教育社会化关系网络及实践方式

推动老年教育的社会化实践,整个社会也必然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当前,与老年教育发展发生联系的主要关系人除老年大学外,还主要包括政府、高校、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社区等,对关系网络的分析旨在分析不同关系人所拥有的资源类别、丰富程度与支持意愿,其实践方式的分析旨在研究如何发挥各主体优势和最大效益,以满足老年教育需求。

1.政府:推动老年教育法制化

老年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应首当其冲成为主要的供给主体,并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上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管理体制、发展取向、教育规划与管理制度制订上具有领导规划责任,在权责界定、方略谋划和区域联系等方面发挥统筹管理职能。我国当前的老年教育基本是在政府财政或企业的支持下运转的,但政府对老年教育经费投入尚未列入财政预算,供给主体的制度支持普遍不足,尤其是政策法规缺位缺失,阻碍了老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和长效机制形成。进一步发挥政府在老年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目前关键在于推动老年教育法制化。当前老年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都通过老年教育政策法制化、建立支持性的制度政策环境等措施,来提升老年教育的功能定位、开拓老年教育的渠道、完善老年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老年人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比如,当代民主代议制度发源地之一的英国,以《盎格鲁-法兰西声明》、《老年人教育权利论坛宣言》、《老年教育》和《老年人教育工作手册》等形式,呈现了老年教育政策的基本方向,美国制定了《老年人法》、《成人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国内志愿服务法》等重要法案,使老年教育相关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合法性基础。政府应从刺激老年群体有效需求和保障老年群体受教育权的公平性出发,把老年教育纳入法制管理轨道,通过减税、补贴、公共财政预算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供应机制;应发挥政策引领与组织协调作用,探索实施社会参与式管理;应建立综合评估与监督机制,确保老年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高校:推动老年教育专业化

近年来,高校作为开展老年教育的一支特殊办学主体逐渐受到重视,高校在老年教育中的广泛参与及所提供的老年教育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并在各国老年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大学免试招收老年学员、举办暑期大学,兴建“退休村”推行寄宿教育,瑞典老年教育与正规教育融为一体,所有大学都对老年人开放,日本高等教育机构实行公开讲座制度、科目选修制度和函授教育制度,都较好地契合了老年人的学习特点,满足了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高校参与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功能观的提升和飞跃,是教育本性的复归和本体功能的凸显,是高校发挥大学功能的良好体现,也是老龄化背景下服务社会的直接途径,更是高校多样化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科研、教学资源、教育管理技术和手段、教学管理经验等方面具备参与老年教育发展的天然优势,也为高校开发社会学习资源、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开展老年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向老年人群开放,将在规模上和层次上迅速推动老年教育发展。高校应担当起老年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角色,发挥其在老年教育中的高水平示范作用,加强老年教育的内涵建设,促进老年教育向专业化发展。首先,基于目前老年群体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差异而存在较大异质性,求学动机也因此不同,高校应在注重老年人学习需求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第二,基于目前老年教育形式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的现状,高校要结合老年教育特性和区域文化特征,主动分析正规教育、公开讲座、旁听、选修、暑期大学等教育形式的可行性和适应群体,研究弹性化、多样化的招生条件与学制设置,探索多样化的课程类型设置和课程层次定位,研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用,探索不同教育类型的差异化管理模式,适量兼顾继续教育和补偿教育。三是基于目前以休闲教育、实用教育为主的老年教育课程设置不能满足老年学员及未来“准老年人”学习需求的现状,应根据时展需求和老年人身心特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设置,促进并引领老年教育需求。

3.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推动老年教育多元化

以企事业组织为主的社会力量主要包括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组织和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它们也是老年教育办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尤其是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基于当前老年教育供给总量不足,老年教育机构覆盖面比较狭窄的现状,以及随着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方向的嬗变,新旧观念及制度的转换便会给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发展带来一定的弹性空间。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老年教育也可能面临如何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通过适度的产业化,鼓励老年教育供给主体的广泛参与,满足老年教育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发展需要。甚至有研究指出,非营利企业、民间自组织机构也可以成为公共资源组织的核心主体。促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年教育发展旨在促进老年教育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养老教育体系。鉴于目前老年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建议首先应从制度供给与市场培育两方面,主动分析社会资源配置主体需求,从机构设立、教育资金使用、监管等方面,通过体制机制、法律政策等制度性供给,制订社会力量进入老年教育领域的平台性规范,探索形成社会化特点的引导鼓励制度和规范政策机制,协调整合各种异质资源供给的工作制度,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发展的内驱力,满足多元化的参与需求。特别要重视社会力量进入老年教育服务领域后的运作效率,以及优化教育部门职能范围以外的整体性配套环境。第二,可借助市场机制,通过董事会或理事会方式吸纳企业直接参与办学,也可立足于实体化,通过投资建设、无偿捐赠或共享的方式引导其投入教学建设;还可以立足于市场化,创新运作机制,引导其运作部分老年教育活动,实现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双赢。第三,应将老年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根据老年大学阶段性办学战略的需要,从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出发,将各种渠道资源进行功能性整合、规划与配置,构建不同功能与渠道资源交叉整合的外部关系网络,形成对社会资源的战略性运用,比如搭建立交桥,发挥各种老年教育协会、组织和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在老年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社区:推动老年教育普及化

老年教育论文篇2

(一)网络平台支撑自主研发的“江苏学习在线”定位于三个方向

一是江苏社会教育的门户网站,作为全省社会教育政策宣传、理论引领、信息的主流平台;二是省内社会化终身学习网的导航基站,全省社区教育在线学习网站的展示窗口,并构建省域在线学习联盟;三是打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平台,集社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等为一体的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与管理、学习者资格注册与自我管理、课程与管理、信息统计与分析、管理员分级管理、全省社会教育网站及资源导航、分类查询、区域专项服务等核心功能。“江苏学习在线”运行以来,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8月“,建好江苏学习在线网站”被正式写入《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江苏开放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开展老年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之一是信息化网络平台。为老年远程网络教育专项建立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依托“江苏学习在线”面向老年朋友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基层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展示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活动专题,为老年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组织学习资源,并承担学习的支持与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老年朋友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供有效载体。“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共分为“新闻资讯”、“空中课堂”、“七彩夕阳红”、“证书广场”、“课程中心”五大板块。其中“新闻资讯”板块包含“新闻速递”、“扶老上网”、“通知公告”、“政策文件”四个栏目,致力于宣传关于老年教育的政策,报道全省各地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讯息;“空中课堂”板块分为“空中老年大学”及“开放大学栏目”两部分,致力于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七彩夕阳红”板块包括“银龄风采”、“专题展播”、“科普知识”、“老年大学简报”四个栏目,主要展现了老年朋友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风貌和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证书广场”提供了21个公共证书,老年人可以根据兴趣进行选学,完成学习积分后,获得相应的学习证书;“课程中心”板块提供了13个类别2187单元的特色课程及九大类48个方向共16653单元的公共课程,所有课程均可免费学习。通过“人气课程”、“精品课程”、“热评课程”和“最新课程”四个实时更新的统计数据,向用户进行推荐,并通过“兴趣关键字”和“职业关键字”进行搜索,再通过“课程名称”、“课程类别”、“授课教师”、“学分范围”进行精确定位,使老年学习者在海量学习资源中能够便捷地找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课程。

(二)教学组织形式老年网络教育

通过平台统一提供学习资源,线下提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和教学指导的有组织开展学习的组织形式,如“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由“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提供系列学习资源,经申报批准的省级联系点组织志愿者,安排一定的时间,提供学习的场所,自编学习指南,通过教学和持续的辅导,帮助老年人开展兴趣学习。这种群体式的组织模式有效激发老年人的学习积极性,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

(三)数字化学习开展老年网络教育均

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如在“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网站进行用户注册完成后,可以登记为网站的实名用户,需填写真实的姓名、身份证号、性别等信息。注册后即可登录学习网站的视频课程,网站对每一门课程提供断点续看的功能,对于用户第一次观看的视频,不可以对视频进行拖拽等快进方式。网站提供个人课程表、证书表和学分情况表,个人课表里包含已学、待学和在学课程,用户可以了解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查看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进度、学分获得情况和对应的证书获取情况。当证书所需的“必修”“、选修”和“辅修”课程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看到完成的信息。通过审核后可以查询到证书信息。

(四)学习成果认证开展老年远程教育

适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认可,是激励老年人学习热情的有效措施。江苏开放大学将“夕阳红•江苏老年学习网”所记录的学习成果与江苏学习在线学分银行和江苏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进行有效地对接,为通过网络学习的老年学习者建立学习账户,记录学习过程,并有效转换为对应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的认定结果为学习积分。学习积分的获得是以课程时长为计算依据。每20分钟课程视频计1个学习积分,一个课程视频须全部学完后才可以得到对应的学习积分。课程学习设置多个断点,学习者必须保持学习状态才可继续。目前网站已注册老年学员10300人,总计870000多学习积分,其中个人达到10000学习积分以上的已有13人,共有16000个课程单元被选择学习,其中,《东方大讲坛•科学、艺术、教育》这门课程最受欢迎,学习率达14600多次。为激励基层社区开展有组织的网络学习,对130个“夕阳红扶老上网”工程省级联系点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师资、有学员、有场所、有经费、有影响的原则,首批评选出28家先进单位,为进一步推进老年远程教育的开展打造示范样板案例。

二、老年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老年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我们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

1.现行教育资源的渠道和途径,制约了老年网络教育的普及

目前我们的网络平台采取的是为社会提供免费资源,免费学习,但是没有统一的平台延伸到基层,在基层的普及性不强,辐射面不广,实现老年远程教育全覆盖存在困难。

2.视频资源制作成本高,资源不足,共享手段有限

老年学员的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不一,对课程内容要求较高,现有资源储备不能满足老年学员需求。

3.学员学习需求和学习手段之间存在矛盾

老年学员虽然对远程教育学习的需求很高,但是由于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接受使用能力普遍薄弱,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搞好学习。老年学员学习需求与学习手段、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矛盾,影响了老年远程教育的全面开展。

三、进一步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的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老年远程教育的认识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突破时空界限的办学优势,拓宽老年教育渠道,是发展老年教育的必由之路。老年远程教育作为新时期老年教育的创新模式对完成规划要求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通过多渠道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老年人深入了解老年远程教育的优势,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2.搞好老年远程教育系统化建设

老年远程教育从教学设施的建立、网络的构建、教学计划的制定、课件的制作和播放,到组织收看、反馈信息、技术保障是一条龙的服务系统。这一系统工程需要内外配合,多方协作,同时还要加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协调配合等一系列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加强综合协调的力度。

3.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老年教育论文篇3

(一)对老年人的理性认识

什么是老年?“Erikson给出这样的定义:老年,是这样一个阶段,处在其中的人必须努力地在寻找完整的自我的努力与绝望感的侵袭之间保持平衡。而二者间冲突的解决,则可能导致智慧的产生,而且,人类的优点常常与老年联系在一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老制社会,万事皆以长老为中心。“长老制的一个支撑性体系和基础是家族,拥有共同祖先的人形成为一个宗族,一个宗族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社会。”若干个小社会就组成了我们的大社会。在中国这个“尊老敬老”、“遵循祖制”的社会里,老年人无疑是社会的中心。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过度,先前的经验被科学知识、工具理性所取代。老年人不再是知识和经验的专有者,丧失了知识、经验也就失去了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本领,作为社会地位的符号———知识文化的拥有似乎远离了他们。老年人一度被排斥在生活的边缘,被认为是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被认为是‘走下坡的人’,充其量是可以容忍的人;或者,在情况最糟的时候,被看成是不能生产的寄生虫,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负担”。更有甚的是把他们比作四化:“身体老化、心理僵化、血管老化、等待火化”。这是对老年群体歧视厌恶的一种表现。“传统的老年观,只是将他们视为衰老的客观存在,把老年群体从社会整体中割裂出来,老年人被社会强势的主流族群所排斥,沦落为社会的边缘角色。”这种消极的认识不仅会对社会伦理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未来老年自己的一种侮辱。所以正确对待老年人,是正确认识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有理性的人(不同于动物)对自己的理性的认识。自从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诫命:“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一直是人类的诫言。每一次人类发展的危机莫不是对自己没有理性的认识所致,因此在老龄化的今天这个千年诫命仍在震耳欲聋。西方有句谚语:“杀掉了一个老年人,等于毁了一座图书馆”,老年人是人类社会文化、道德以及精神的宝库。西塞罗说过:“没有老年人,国家就完全不可能存在。”老年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生命历程,应该受到尊重与照料,这不仅是个人、社会的义务,也是“国将是国”的保证。尽管在知识以摩尔式的几何倍数增长的时代,老年人所积累的经验依旧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晶体智力因素诸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不仅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反而有所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把老年人视为国家社会的资源。只有在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老年教育观。

(二)对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能够提升和充实老年人的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人口压力,促使老年群体成为丰富的人力资源。2002年世界老龄人大会通过的《国际老龄行动计划2002》也强调,教育是促使老年人积极生活的必要基础。但是我国的老年教育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并且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很多地区常常把老年教育当作社会福利事业,而没有把它当作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没有把老年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体系中,而看成是福利事业。还有一些地方将老年教育作为扫盲任务、职业培训的一种形式,视其为老年人怡情养性、安度晚年的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是涵养人的理性,同时使人得以发展。如果把教育单纯的看作一种福利事业,这无疑偏离了教育宗旨。当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职业和教育明显的分离,这本身就违背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更有甚者,把老年人接受教育看作是他们知识贫乏的象征,以一种高姿态的形式说教。教育应该是一个教学互长的过程,向老年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而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所谓“学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年人身上所积淀的知识文化、伦理道德、精神价值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总而言之,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落在老年人身上。而不是单纯从社会角度出发,忽视了老年教育中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关注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以及对待死亡的问题。

二、西方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

自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在法国的图卢兹大学诞生以来,西方国家对老年教育问题的关注就从未停歇。老年教育的办学具有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国外老年大学教育模式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投资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表现为老年大学教育中的投资是以国家为主体,老年大学教育的主要开支是有政府财政预算。主要代表有日本、法国等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日本的老年教育是由文部省直接领导的,其教育类型丰富多样。“日本的老年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福祉行政密集型老年教育;二是福祉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三是教育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四是教育行政地域密集老年教育。”法国相对其他国家的老年教育更为规范。老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把教育看作是老年人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的办学得到了正规教育的支持,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而选择参加闲暇教育,亦或者是正规教育。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比如老年养生、疾病预防、文学、历史、法律以及最新的时事政策等各领域的知识,有些甚至开设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理论研究。

(二)自治自助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所有有专长的老年人都可以执教,一个班的教师很可能是另一个班的学员”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是英国。英国将这种自治自助的老年教育模式称为第三年龄大学,其主要是提供给老人和成年人一个免费学习的场所,所以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的志愿组织,组织所需的运行费用都来自于慈善事业的捐赠。学员的层次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是退休干部以及其他行业的老年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学历差距也是存在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没有与正规大学保持联系,所以他们都是自己组织和管理。尽管如此,其课程内容同样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养身锻炼、时事政策、绘画、音乐鉴赏、语言、投资以及家禽学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三)社区型模式

国外的社区型模式与我国是有明显的差异,其主要是各所老年大学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网络并依附于社区,由学员自行管理的一种老年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的社区教育与英国的自治自助型的教育模式一样都属于非盈利的福利性组织,其运行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某些学校或慈善机构的捐赠。不同的是美国社区教育与正规教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老年教育模式一般设立在本地的市立学校,其教学的开展是由学员自行负责,有时也会聘请老师授课。此外,还有寄宿式学校,老年人可以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安享晚年。多样化的课程也是美国老年教育的一大特色,涉及面广泛,包括了文、史、哲还有艺术等方面。

三、我国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以及建议

(一)我国老年大学教育的传统运作模式

当前,我国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老年大学,这类教育形式主要是在固定的场所集中向老年人授课。二是社区教育,指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附近,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三是以教育机构的形式举办的老年教育。教育形式相对比较灵活,是针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欲求接收教育的老年群体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老年教育较之国外的老年教育相对落后,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过于单一化,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政府的重视度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够。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以此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效地将老年群体转化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关于我国未来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的建议

老年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还是十分落后的。首先是政府没有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老年教育发展管理体制,不管是师资还是受教育者的权利,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机构。其次,老年教育管理归属部门的含糊,划分归属不明确,造成教育资源严重的浪费以及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建立与老年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也是有待考究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完善的体制,所以政府还需不断地完善老年教育体制,加大老年教育普及的力度。结合时代特点,联系实际情况,多渠道地开设老年教育,不断延伸和发展老年教育。

1.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职能

目前,社会上广泛开设了各种以教育为主题的盈利性培训机构,其中,幼儿教育占据了大半的教育市场,老年教育方面的涉及很少。少有的老年教育机构的设置,其教授内容也都是以娱乐、养生为主。迫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应该建立以知识文化和技能为主的老年教育,以此来保证老年群体劳动力资源。基于大多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老年人负责这一现状,所以在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闲暇教育。老年的闲暇教育也是老年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体现,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体现。

2.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

随着我国老年保障机制不断地完善,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在全国各地开设,养老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由于对养老机构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排斥养老院的情绪。时代观念的转变,出于不愿意拖累子女以及可以得到更多同年人之间的陪伴的考虑,也开始接受各种养老机构。所以,在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授课,加强老年人文化知识素养。另外,还应开设心理辅导班,疏导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对事物偏执的看法。增强自身对老人以及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3.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

我国干休所主要是军队离休或退休的干部居住修养的地方。这些离退休干部本身就有受过文化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离退休干部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服务更多的老年群体接受最新的知识。这样可以解决老年教育场所不足的状况,从而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种特色班可以开设退休教育课程和死亡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消除离开工作岗位以及面对死亡这个问题的恐惧和疑惑。

4.建立老年教育服务站

老年教育论文篇4

无锡市比较重视老年教育工作。2009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我市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列入终身教育体系;市老年大学要成为全省一流、国内领先的老年教育阵地和品牌,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虽然近年来无锡市老年教育工作取得较大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以市老年大学为龙头,市(县)、区老年大学为骨干和基础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但是每年全市现有老年大学招收学员的额度还不到3万人次,老年群体入学率仅为3.3%。因此无锡这几年出现上老年大学“连夜排队,一座难求”的现象。面向普通大众开展老年教育的实践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化老年教育模式,尤其是基层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仍面临不少困境和问题:一是社区老年教育覆盖面窄;二是社区老年教育的实际参与率低;三是社区老年教育的资源匮乏;四是社区老年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单一;五是老年教育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完善;六是社区老年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七是社区老年教育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二、对策与思考

1.理顺管理体制,成立社区老年教育领导管理机构

社区老年教育的持续、健康、全面、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市集中统一的领导管理机构,从根本上解决社区老年教育工作中诸如制定发展规划、纳入年终考核、加大资金投入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加大政府对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的支持力度,并要求和督促各级涉老部门将社区老年教育列入规划、列入财政、列入统计、列入考核,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加强社区老年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杜绝社区教育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各社区应专门制定社区老年教育的管理规程并付诸实施,而不再仅仅凭借个人经验或口头指示开展社区老年教育工作。

2.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办学条件的投入

社区老年教育不仅是老龄事业,而且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老年教育只有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长足进步与发展。经费不足是目前社区老年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要将社区老年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最好以条规的形式规定社区老年教育在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各街道办和社区要积极为社区创收和争取社会力量的鼎力支持,将社区老年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多开展一些为社会和社区服务的老年教育活动,以使社会的各级力量成为社区老年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教学场地及其设施问题是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而目前调查发现,教学场地及设施有限一直是困扰很多社区的“老大难”问题。各社区居委会虽然都配备老年活动中心,但实际上因为种种原因,真正发挥功能和作用的并不多。有的被居委会转租以充实社区办公经费,有的干脆挂锁闲置,从而影响了社区老年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社区要加强教学场地及其设施的建设,兴建各种适合老年人课内外活动的场地,购置多样化的教学器材和健身器材,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教育活动和健身需求。社区要强化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加强与市内外老年大学、其它社区及周边学校的联系和磋商,确保社区老年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加强社区老年教育专业队伍建设

一支专业的管理和教师队伍是老年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基础。现阶段,社区老年教育队伍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从市、区老年大学或高校聘请的兼职教师,二是社区干部,三是社区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社区内的人力资源,聘请社区内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热心社区老年教育事业的退休老年人任教,尽快建立全市社区老年教育教师师资信息库;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广大志愿者参加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志愿者服务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网络。志愿服务内容的提供要重视社区老年人的接纳性,要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评估。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提供针对性、差异化的教育服务,如开展不同种类的符合不同层次老人的兴趣班,坚持以老人为本,尽最大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保证志愿者所提供服务质量,志愿者在上岗前需要接受一定的业务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包括老年心理学、社会工作、职业道德等课程,以便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社区还应根据志愿者所学的专业特长,设置专业化的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项目,促进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4.合理设置社区老年教育课程

课程是社区老年教育的核心,课程教学是促进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老年教育中的课程编排与组织形式大同小异。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不同个性特征的老年群体所开展的老年教育活动,并没有充分凸显老年人群体的教育需求和主张。很多老年人只是在这种固有的课程模式中尽量寻找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一旦没有收获或教育需求不能满足,只好放弃。因此,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要精心设置,课程内容要切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诉求,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现实问题和生活困难。只有课程内容的设计紧贴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实际,才能符合他们的教育学习需求,才能达到社区老年教育的根本目的。失落、孤独、寂寞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呈现的普遍特征。社区老年教育应从老年人的实际出发,以“讲求实效”和“按需施教”为原则,以提供文化知识为经,以提供精神情趣为纬,开设具有广泛性、趣味性、层次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在社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中,为提高实效性,不仅要重视课程内容,还要关注课程形式。可以开发社区老年教育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将精彩的课程教学活动录制成5至10分钟的视频文件,从而将课程精练、有效、便捷地向社区老年人群推广。

5.探索和推广社区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学习

老年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老年教育;教育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65-02

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到了长寿时代,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趋势。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素质,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以积极老龄化应对挑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老年教育实施得好的国家,老龄化负面影响就小,老年人才资源对社会的贡献率就高。

一、老年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从社会学、健康学角度提出了成功老龄化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以“成功老龄化”为口号的活跃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在老年期应该继续保持中年人的活动和价值观。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第三年龄大学在法国的图卢兹大学诞生,1975年,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成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各国学者对成功老龄化的研究继续深入。国际上创办第三年龄大学的经验,对我国老年大学的建立起到了引领和借鉴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我国综合治理社会老龄问题的需要,我国老年教育进入初创起步阶段[1]。从1983年第一所老年大学成立,到1985年全国老年大学经验交流会召开,再到1988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成立,表明我国的老年教育已扬帆启航。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国际老龄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项战略目标加以实现。“健康老龄化”理论开始在全球广泛传播。这一理论第一次抛弃了“就老年讨论老年或仅从生理角度评说老年”的狭窄视角,把社会老龄化问题置于个体、群体(包括家庭)、社会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考察,建构了囊括各年龄阶段整个人群的大健康概念。在这一时期,我国老年教育进入了探索拓展阶段。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形成了“六个老有”的工作方针,1999年全国老龄委建立。这表明,在国际“健康老龄化”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老年教育的积极实践和创新。

20世纪末,出现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相较于前两种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从新的高度诠释了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是继健康老年化之后又一次理论升华,是老龄观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积极老龄化”理论认为,老年人绝对不应该成为社会的问题和包袱,他们的经验、智慧和创造力是整个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老年人群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价值潜能;老年人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积极老龄化”写进了大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计划》,成为全球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积极老龄化”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积极老龄化战略是世界各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晶。这一时期,我国的老年教育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阶段。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提出了“积极老年教育观”,国内老年教育理论界形成了老年教育是完整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和谐文化的教育、是完善性的素质教育等一系列创新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积极老龄化”理 论[2]。同时,我国老年教育实践的自觉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老年教育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逐步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 老年教育模式的发展

中外老年教育模式形式多样,差距较大[3],总括起来大体分为三种模式,即“政府投资”模式、“自治自助”模式和“社区”模式。

1.“社区”模式老年教育

美国的老年教育机构属于非盈利的社会福利组织,其经费主要由私立大学、公立大学或个人捐赠。美国在联邦老龄管理局的资助下,建立了社区型模式的老年教育,为老年人制定了全面的教育规划。他们通过借助普通大学的力量,采取三种形式开展老年教育。一是正规大学招收老年学员。老年学员进修或旁听大学课程,食宿与青年学生一样,免收学费。有的大学为老年人单独编班,开设老年人需要的课程,也有的普通大学对老年人开放,实行老年人免费入学。二是非正规教育。在高等院校开设暑期大学,实行老年寄宿教育。三是非正式教育。在地方成立老年学校和专业班级,开设短期课程,吸收老年人参加非正式学习。其他如老年人服务与信息系统、老年医学高等教育协会、西部退休组织学习协会等机构也在美国老年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自治自助”模式老年教育

英国的老年教育根据提供教育资源的渠道,可以划分为高等教育系统、地方教育当局系统以及志愿团体组织系统。在前两者中,老年人以普通成人的身份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成人共同参与教育,而后者则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开展的老年大学教育。英国的开放大学对18岁以上的任何成年人开放,不是完全意义上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大学,所以英国的老年教育一般专指英国第三年龄大学。第三年龄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开放大学相似,但它是专门为老年学习者(一般是60岁以上的人)设立的教育机构,没有入学资格要求,也不授予学位。所有的英国第三年龄大学都是由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福利机构,是一种自治自助的教育类型,是由老年人自发成立、自行组织、自助分享的志愿团体。其活动经费自给自足,不依赖政府,一部分来自学员缴纳的会员费(数量极少),另一部分来自慈善事业的捐赠,主要用于房屋租金、设施设备购置和举办各种活动。

3.“政府投资”模式老年教育

在日本,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日本的终身教育开展得比较好,所以其老年教育形式多样而富有特色。日本的老年教育主要可分成四种类型:一是福祉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其招生对象为都道府县或大都市范围内的老年人,与厚生省福祉科等关联密切。这种类型的老年教育多由大的财团出资进行运作,多以老年人的生存意义或相互交流为授课重点。二是福祉行政密集型老年教育。其招生对象主要为市町村或区级范围内的老年人,此类型老年教育多在地区的老年人福祉中心或福祉会馆等福祉设施场所授课,以一般市民为对象进行讲座。三是教育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其招生对象主要为都道府县或更大范围内的市民, 隶属于文部省教育委员会系列,以长寿学园为主。长寿学园是通过都道府县教育委员会与市町村、高等教育机构、民间教育机构联系,提供多种学习领域和专业学习内容的学习机构。四是教育行政地域密集型老年教育。主要指地区内的公民馆等社会教育设施。虽然此类大学有独立的授课地点,但此类型老年教育多在公民馆开设讲座等活动,是文部省委托事业的重要环节,是地区相互熟识老年人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

在中国,老年大学是所有老年教育机构的统称。中国老年大学办学体制采用公办、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教育系统上分高级、中级、初级三类教育机构。从办学主体来看,我国老年大学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办学,经费一般都是由党政主导,财政供给,这是我国现阶段老年大学最广泛的、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办学模式。此外,还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办学、社会办学等多种模式。综合比较而言,我国老年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是初步形成了公办为主,多种形式办学为辅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1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现代化是一个总的趋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就老年教育来说,实现现代化是我国老年教育总的发展趋势[4]。从目前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未来十年,中国老年教育将向五个方面发展。

1.老年教育发展的普及化

老年教育将越来越呈现出社会性、平等性、开放性。这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老年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首先,终身教育思想和“全纳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不分年龄,人人有权享受,处处可以参与。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老年群体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必然要求老年教育重心下移,向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延伸,扩大基层老年教育的覆盖面。

2.老年教育发展的社区化

首先,老年教育向社区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体现。很多老年人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所以与居住地的社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老年教育社区化,是把社区作为老年教育基层办学地点,以方便老年人就近入学,让老年人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接受教育,真正做到了想老年人之所想、谋老年人之所利、帮老年人之所需、办老年人之所学。其次,老年教育社区化有利于构建系统化的老年教育网络。老年教育网络的构建,是实现老年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社区化有助于冲破制约老年教育发展的瓶颈,有利于老年教育网络的形成。同时,老年教育社区化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老年教育发展的远程化

远程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被引入老年教育领域。远程教育将充分发挥其现代科技功能,以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为教育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解决学习条件问题,方便老年人的自主学习。

4.老年教育发展的规范化

伴随着老年教育的发展,规范化办学将成为保障其持续、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立法是确保老年教育稳定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国家可通过对原有法律法规的修订,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老年教育的地位,并将其纳入政府的统筹发展规划之中,以使老年教育的发展更加规范有序。

5.老年教育发展的国际化

由于经济水平、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的不同,各国老年教育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国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在世界上引起关注。今后将打破国界,与世界各国在老年教育发展经验上相互借鉴,在学术研究上相互交流,促进老年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陆剑杰. 25年老年教育的梳理[J]. 老年大学,2008(12).

[2]李双玲,周志毅. 试析积极老龄化视野下老年教育的转变[J]. 中国成人教育,2011(4).

[3]丁志宏. 发达国家的老年大学教育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 示――以英、美、日三国为例[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8).

[4]周建松. 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教 研究,2011(7).

收稿日期:2012-01-20

老年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老年教育 高等学校 价值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世界各国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与探索,老年大学就是其产物之一。”在现代老年教育发展中,借助高等学校这一“联动轴心”,国外老年教育的各相关资源要素得以协同整合,总体上实现了老年教育发展的最大化效益和最优化运行成效。虽对国外老年教育理念的移植、教育内容的模仿需要考虑中国文化和老年群体的适应性,但高等学校全面参与老年教育这一壮大老年教育规模、提升老年教育水平的做法,具有借鉴的价值和发展提升的环境。

一、高等学校发展老年教育的价值阐释

1.这是大学职能发挥的体现。高等学校发展老年教育,是现代大学职能发挥的重要体现。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前两项是通过中介,比较间接地服务社会,而高等学校办老年教育是直接为社会服务。老年是从青年走来,青年是老年人的后备军,这是自然发展规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这是亘古不破的真理。高校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既挖掘了学校资源的潜力,又充分发挥了学校办教育的社会效益,更突显了学校服务区域社会需求的历史责任。

2.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资源占有上看,高等院校办老年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高校丰富的行政和教学管理经验可以充分借鉴和运用,充足的物质资源可以保证老年大学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历史既定下的多元文化可以拓展老年学习活动的舞台,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可以挖掘。教师队伍的潜能,促使老年教育上手快、起点高、内容深、效果好,校园内青年人与老年人的教育活动相互影响,人员的相互交往,不仅可以促进两代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互补双赢,而且可以促进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要根据社会需求,举办老年事业,发展需要的相关老年服务专业。

3.现实社会的时代要求。高等学校是我国最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所在。在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长的现实条件,以及近2亿老年群体持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教育诉求下,现有的老年教育资源承载力明显不足,既有的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社区老年教育,无论是在层次上、数量上、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与现实社会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差距和明显的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积极面向老年群体开放,提升老年教育的层次,高等学校全面释放教育资源,扩大老年教育的供应能力,全面参与老年教育,开展老年理论教育研究,探索老年教育规律,培养老年教育师资,培训老年教育管理人……既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现实社会的时代要求。

4.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范畴不单是在职人员,而应向职后延伸拓展,积极参与发展老年教育。这既是老年人享有终生教育权益的维护,也是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提高,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

二、高等学校发展老年教育的路径选择

1.开展老年教育研究。开展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所在。在世界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老龄化演进不断深化的现实条件下,老年教育作为一个持续发酵的热点和社会焦点,亟待理论上的深化和突破,高等学校理应不断加强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对老年教育发展中的教学理论导向问题、人才培养问题、课程设置问题、教材编写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育发展规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从理论上为老年教育指明方向。

2.培养老年教育师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存在和发展不证自明的使命所在。当前,一方面是老年教育体系中缺乏高水平的专门师资,严重制约了老年教育发展正规化和专门化;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并未设置相关的老年教育专业和老年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明显未能满足不断发展的老年教育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在老年教育发展的“社会引领”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的凸显。因此,高等学校理应贴近社会需求,增设“老年教育”、“老龄事业”等相关专业,为老年教育培养人才。

3.举办老年教育。高等学校是现代社会高级专门人才最为集中、智力资源最为丰富、人力资本增值最为明显的社会中心领地。在依托老年教育发展老龄事业、走积极人口老龄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高等学校理应通过开办远程老年教育、老年函授教育、开办老年大学、允许并鼓励老年人进入大学学习等多种不同的渠道和手段,多元化地举办老年教育。“高等学校办老年大学,既能缓解政府的压力,也能消除现有老年大学的局限性”,为老年人分享高等教育资源,获得高等教育学习机会,持续深化地进行高深知识的发展、探索以及老年群体的自我实现提供便捷的渠道。

参考文献

老年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教育生态;终身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提出的全面要求。杭州下城区在多年教育实践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促进区域内终身教育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一、区域教育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推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时间策略、教育方法论、教育哲学,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共同价值指引。

从2000年开始,杭州下城区提出教育生态的一些基本思路,经历了七八年的摸索和研究,到2008年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签约建立全国首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同时,全国首届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在下城区顺利举行。这印证着杭州下城区的区域教育生态理论不断发展与成熟。

教育生态的重要特征就是多样性、协同性与自主性。“多样性”是指教育生态机制下的生态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或系统,都应该表现出多样化、丰富性的趋势,这种多样化是基于共性特征的个性化特征;“协同性”指的是,各生态主体或系统之间相互依存是教育生态的关系特征,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协同发展;“自主性”指的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行为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能力,表现出的是生态运作的机制特征。

教育生态理论的核心理念是生命观。教育生态的目标之一就是尊重生命,实现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促进区域教育成为独特、丰富、多样、共享、共生、繁荣的生态栖息地,促进区域教育如同大自然一般欣欣向荣、充满和谐。

二、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终身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生态理论是在区域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总结形成的,在理论构建形成后又为区域终身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支撑和服务。在区域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杭州下城区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终身教育实践活动。

(一)面向婴幼儿学习者的教育实践活动

面向婴幼儿学习者的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第一阶段,正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区域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下城区探索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协同性发展,自2000年起就启动了“托幼一体化”工程,把3岁之前的婴幼儿早期教育纳入到了教育发展整体目标中,成立了区学前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区学前教育督导中心,制定了《杭州下城区0至6岁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等管理制度。同时,杭州下城区还积极探索社区、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早教网络,通过举办社区亲子乐园,创设亲子活动室,让家长与孩子同乐、同学;以社区亲子教育基地形式,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0至6岁婴幼儿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实践活动

杭州下城区积极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活动,探索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外生态教育格局。例如,以“雏鹰争章”、“南北少年手拉手”、 “十万家庭低碳行动”、“艺术节比赛进网络、进社区、进北部”等为主题,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结合民俗传统文化,组织开展青少年“弘扬传统、明理知恩” 感恩教育、社区典故演讲比赛等活动。借助区青少年科技劳技中心和“青少年空间”试点,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劳技实践活动,并构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青少年科技劳技系列课程。

(三)面向在职在岗成人的教育实践活动

杭州下城区还重视面向成年人的在职教育、岗位培训,用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关注成人发展的多样性。区社区学院以职业技能和等级证书考试培训为依托,深入实施“万名职工培训工程”;还通过“市民大课堂”等形式组织开展市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环境卫生、自然科学、生活常识、科普知识及健康保健知识等普及性课程。辖区内各街道办事处还着力破解“4050”人员、新增劳动力、撤村建居失土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四类人员的就业难题,仅2010年就开展适应性培训2725人次,技能培训6839人次,创业培训223人次,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劳动者1999人次。据统计,2010年下城区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07场,参加培训职工达到3.7万余人次。全区有639家基层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操作比武活动1367场次,参加职工达到3.91万余人次。

(四)面向老年人的教育实践活动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区域教育生态理论践行的重要阵地。杭州下城区现有老年人口86244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23%。为了促进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得”,杭州下城区从以下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首先,整合成立区老年大学、区老年活动(培训)中心、区老年电大等一批老年教育与活动机构。其次,还建立了老年俱乐部、老年活动室等社区老年活动场所,遍布辖区72个社区,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第三,依托社区学院优势资源创办下城区老年学堂,开设精品课程。目前社区学院老年学堂已经拥有班级近20个、学员1000余名,并形成了一支服务老年人的专业教师队伍。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杭州下城区约有64408人次的老年人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在杭州下城区,终身教育资源正在惠及每一位有学习需求的老人,丰富着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面向流动人口的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下城区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教育体系的构建也缺少不了流动人口教育这一重要内容。为此,杭州下城区根据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专门建立了明珠教育集团,服务6至15岁的流动人口子女接受连续性教育。下城区社区学院还专门成立了流动人口教育直属分院――社区学院明珠分院,有针对性地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技能训练、城市适应性培训等。此外,杭州下城区还建立了80余个流动人口教育基地,并在流动人口公寓内安装数字电视、新建图书阅览室等,方便流动人口就近学习。

(六)面向全体社区民众的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发挥区域教育的多样性,杭州下城区还面向全体社区民众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与公益活动。建设学习型组织是终身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把学习型组织建设从起点开始就抓细、抓实;另一方面还要把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做优、做深。自2001年开始,杭州下城区就先后启动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等五大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同时,还组织学习型社团开展了“社区棋王擂台赛”、“九九重阳登山比赛”、“快乐厨房”、“学习型社团风筝节”等系列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享学网,挖掘创建摄影等社团,组织了“我爱我家”网络摄影大赛等活动。

近年来,在辖区街道和社区中组织开展了家庭读书、楼道读书、班组读书等系列活动,开办了内容新、载体新的“社区文化节”、“街坊节”、“楼道日报”、“居民论坛”等学习活动。在全区范围内积极推进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学习品牌建设。

三、结语

在终身教育实践过程中,杭州下城区通过组织开展主题不同、形式各异的实践活动,使区域教育生态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通过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深化和完善,也促使各类终身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得更加科学、系统。在区域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杭州下城区的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在职在岗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流动人口教育、社区民众教育等终身教育实践活动也在朝着更加科学、优质、生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培植.走进高品质教育生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老年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 斯霞 教育理念 文献综述

一、选题依据

斯霞是我国小学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她以“母爱童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教育而言意义非凡,对其教育理念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系统的分析,既可以丰富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理论,又可以指导一线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二、文献综述

1.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1)斯霞老师教育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斯霞老师教育观的研究,斯霞老师最令人敬重的便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学生的精神,具体有:《一片爱心,献给孩子》、《育苗人》、《记斯霞老师》、《斯霞和孩子》、《斯霞的爱》、《斯霞谈爱生》、《斯霞对孩子的爱》、《由斯霞和学生一起跳橡皮筋想到的》等诸多论文,以生动具体的事例让我们零距离地感受到了斯霞老师的伟大的爱。有学者以斯霞的“童心母爱”为依据研究她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为“斯霞在工作过程中提出的‘接近儿童、观察儿童、关心儿童’的观点是现实的、客观的,同时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有人评价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精神:“童心母爱是儿童最需要的纯朴自然情感,它是儿童发展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教育爱的专业品质,它是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爱的哲学,是精神性的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2]还有人评价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学习的感受,而引导着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启蒙老师,常常和亲爱的母亲一样,永远铭刻在最美好的记忆里,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斯霞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引导幼小心灵天天向上的灵魂工程师。”[3]②关于斯霞老师教师观的研究,有人对斯霞教师观的发展历程和内涵进行分析,认为“斯霞将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教师、人才、国家发展三者关系中形成了对教师作用的认识”[4]。③关于斯霞老师师德观的研究,杨林国在《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行解读》中说:“斯霞的爱表现为斯霞的尊重、平等、宽容和关怀。”[5]他认为斯霞的教师爱具有本体性的特征,在斯霞身上,爱就是一种自足的存在,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斯霞的爱更是一种给予性质的爱,这种给予是对教师内在利益的给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回报;斯霞的爱是坚定性的爱,不论是在人生中最困顿、最窘迫的时期,还是在人生中最激越、最辉煌的时期,她从未改变自己的爱,此为一种延续和放大的师德大爱。有人认为“信念之坚钿、探索之执着、关爱之拳拳”就可归纳出斯霞的师德人生[6]。也有人对斯霞老师和霍懋征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解读两位名师不同的教学艺术风格,挖掘其背后不同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斯霞与霍懋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7]。

(2)关于斯霞的语文教学的研究。这部分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关于斯霞老师语文教学经验的研究,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介绍斯霞语文教育事迹和教学经验的《斯霞文集》[8],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及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联合选编的关于斯霞三十年间教育心得体会的书籍《斯霞教育经验选编》[9],是最早对斯霞教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著作,分为“斯霞积累的教育工作经验”、“有关斯霞教育工作经验的介绍”和“有关斯霞同志小学五年制试验工作总结”三个部分,总体上关于斯霞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经验。崔峦和陈先云合著的《斯霞、霍懋征、袁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10]中对斯霞教育教学思想做了细致的研究和介绍,书中对于斯霞主要介绍了她对自己教学生涯的回顾,还有袁微子、高惠莹、崔恋、田本娜等专家对其语文教学思想与实践做的精彩评析。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如《“随课文识字”的实践和认识》、《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心理探讨》、《回答一个问题》、《分散识字很快进入阅读写作的原因》,等等。还有一类是关于斯霞老师教学艺术的研究,如《于质朴中见真功夫》、《成如容易却艰辛》、《让学生勤动脑多思考》、《斯霞的教学实践给予的启示》、《根据课文讲深讲透》、《教师的镜子》、《生动的一课》、《斯霞教学经验的启示》,等等。可以看出,理论工作者对斯霞的研究文献数量很多,但大多数只是对斯霞老师进行直观描述或情感上的表达,只是在表层上讨论斯霞老师,而没有将之上升到理论、理念的高度,对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

2.一线小学教师对斯霞老师的研究

经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斯霞老师的一线小学教师并不多,研究成果的数量比教育理论工作者少了很多。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老年教育论文篇9

从第一届年会开始,主报告从选题到宣讲,可以说是千锤百炼。朱永新老师一直亲自主持、主导、主笔,新教育核心团队成员也参与其中补充完善。

2003年7月,新教育实验首届研讨会在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召开,近300位代表与会。当时新教育并没有如今这样完备的组织管理机构,但朱老师对大会主报告还是深思熟虑,并专门将我、李镇西、袁卫星、焦晓骏几个人约到苏州的一家茶馆,听取大家的意见。我们当时提议以发在“教育在线”上的一份讲话实录,即朱老师3月份在吴江实验小学的名为“上天入地的教学 ―― 新教育实验的追求”报告为主要内容,加以修改。朱老师十分重视听取大家意见,在原文的基础上,重点加入了如何使孩子成功的新论,这也就是至今都指导着新教育学校的“信、望、爱、学、思、恒:成功六字诀”。

2003年12月,在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举行了《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课题研讨会,朱永新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他新教育人的梦想:“我们在行动中得到感悟,我们在感悟的阳光下携手向前,我们有理由期待着‘新教育实验’走向辉煌。”朱老师的这次主报告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开题仪式,这次报告只能宣讲课题方案。但新教育四个改变之一就是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于是,朱老师一直在将那些干巴苍白的所谓学术规范用语,用广大一线老师听得懂,听得明白,唤醒内心的语言来修改替代。我是课题方案的主要执笔人之一,看到自己的那些自以为是的概念性表述被朱老师改得面目全非,心里既有些难过,又有些羞愧,更是打心眼里钦佩:朱老师就是一个能让概念活起来的真正大家!

2004年7月30日至8月2日,在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举行了第三届研讨会,朱老师的主报告《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梦想与反思 ―― 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到“人本与行动 ―― 新教育实验的理念”再到“探索与前

进 ―― 新教育实验在行动”,三万多字的报告内容,已经比较完善与系统了。这时理论建构是朱老师和李镇西、张荣伟等博士生,而我与袁卫星等几位主要负责提供一线中的典型案例。

随着新教育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年度主报告逐步形成了工作流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贡献其中,使主报告不断出新出彩。在我珍存的资料中,有一次讨论会的实录,真实地展现了主报告是如何打造的。

秘书处会议记录

时间:2006年7月9日星期日

地点:苏大研究院

参加人员:朱老师、卢志文、储昌楼、许新海、袁卫星、张荣伟、孟丽华、王胜、干国祥等。

卢志文:北京会议日益临近,今天利用这个时间开一次会,讨论大会主报告。

朱老师:建议题目就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

两大部分,一是我们走过的历程,或者新教育实验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历程前面有一个电视片,如果有可能,几次重要的会议用幻灯片展示一下。四个改变放在这里来说。这个改变在录像片里讲到了两个,这个里面如果有可能还是要有案例。另外一些重要的数据,比如5万教师,80万学生要出现。四个改变的文字材料张荣伟提供给干国祥。涌现出的教师的典型个案。改变学生要举一些例子。科研范式可以用朱小蔓的东西。

我们发表的主要成果还是要放进去。包括一些文库等等。还有封面人物等。理论成果等也要放进去。全部要打进去,展示一下。

有可能的话,把专家的意见简要地放上去。

第二块是“十一五”期间的梦想与行动。这里面主要是四块,一是梦想,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和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土的中国新教育学派,这两个目标要阐述。二是理论构建,对于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阐释放在这里讲,如果有可能,应该初步回答新教育实验的本体论,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是什么,实在做不出来我来考虑。另外,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论,我们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还有方法论,接下来是知识论,我们怎样看待知道。接下来是新教育实验的课程论,这是教育理论体系都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卢志文:知识论放在价值论中,课程论放在方法论中。

朱老师:另外,能不能讲一讲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基础?我们过去的五大理论都有这些基础。

储昌楼:还有欧洲新教育历史研究。

朱老师:还是要加一个制度创新。我要重申一下制度要点。现在我们提出了九项制度,一定要说,很重要。比如说实验日志制度。包括课题组成员的日志制度。比如说指导制度。核心学校每个学期要去一次。这套制度体系完全对内的不要放上去,面向实验学校的我们要放上去。有的制度提个名称,有的要说出要点。第三块是行动突破,或者叫行动发展。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六大行动的深化和细化。包括对“十五”期间好的东西还要简单地提一下。二是其他行动的拓展。新父母,新生命,新公民,新职教,新教师,新农村等等。新教育就是新教育实验。

卢志文:有两块待补充,一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二是数码社区。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还是要重视一下,应该纳入一些优秀学校的经验。

朱老师:表述方式必须改成新教育的标准语言。

老年教育论文篇10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有效地信息媒介手段进行个别化自主性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从传统校园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面授为中心、以书本媒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教师指导性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多种教学形式和多种教学媒体并存与交互使用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指导性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随着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资源成为远程开放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持条件,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体现,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建设是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水平的体现,它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教学资源有了较为丰厚的储备,已建设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这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与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多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是,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飞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有些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亟待更新。教学资源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课题组在研究中,首先对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摸底了解,其中主要的媒体资源是文字性资源。例如文字教材、文本作业及作业评讲。现有的许多文字教材内容多而杂,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自学。我认为,作为远程教育使用的教材,应当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要弱化教材的学术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体现教材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性,即讲授理论知识少一点,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多一点。除了教材之外,在平时作业中,我们习惯性的以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忽略了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使得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原文照搬教材,甚至就直接抄袭同学的作业。

其次,课题组依据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学生基本情况”、“学习环境、条件”、“学习风格”、“ 学习情况”、“ 网上资源及其应用”等方向进行数据收集研究。认识到目前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现出得单一、死板等现状亟待改进。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远程教育工作中,切实了解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教学媒体,而不是教师面授,它更强调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师生之间存在的时空永久性准分离状态。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应形成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主管、分级管理、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工作,将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纳入本地社会和教育发展发展计划。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事业的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制定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机构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业务指导,组织教育发展督导与评估工作;负责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其次,建立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统计制度。为全面反映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应将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纳入教育发展统计序列,每年进行一次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统计。应把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作为有关干部考核和文明单位评比的条件之一。再次,建立老年学校评估体系。每年或定期组织专家对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特别是市级和区级老年学校进行评估,从而使老年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更快的提高,促进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更健康地发展。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必按时到学校去上课,改变了我们传统中理解的“上学”的根本概念。学习时间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随意安排。学习地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在有条件的任何地方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1]

2、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在当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作中,使用的教学媒体资源大体分为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网络课程和动态信息资源(例如教学辅导、答疑等)。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除了传统教育使用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外,还有IP课件、CAI课件等新型教学资源,它们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点击直播课堂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下载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重复听课和重复学习。除了必要的面授辅导以外,学生可以依靠网络媒体进行自学,因而,教学资源较传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3、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

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类型各有不同,一般以在职人员为主,还有待业人员、转岗人员及高中毕业生。学生来源的差异,形成了他们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有共通之处,都需要通过远程教育来进一步接受教育,或掌握一门专业学科知识,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学资源也就应该相应的丰富多样,需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达到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2]

三、《证据学》课程的远程教学立体化资源教学模式设计

(一)证据学课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证据是诉讼的核心,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证据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它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有关法律规范的学科。具体包括诉讼中运用证据的经验,证据制度的沿革,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等。

2、实践性很强。证据学的内容与诉讼实践密不可分,证据的制度和规则只有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才能得以体现其丰富的内涵。

3、与三大诉讼法学息息相关。证据学是以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为基础建立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进行“三大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证据学的学习,必须同上述三门课程紧密结合,必须让教学对象即学生明确只有学好证据学才能保证“三大诉讼”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特点

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绝大多数学员是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应该说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尽管这些学生在其高中、中专和技校学过一些基本法律常识,也在我国开展的普法活动中受过一些训练,但只是对法律的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初步的认识,没有系统的法律概念和知识。

在职成人参加学习,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方式呈现出了多样化、个别化的趋势。

(三)教学设计

远程教育依托于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却难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单纯的远程教育方式已经落伍,在市场经济洪流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课题组成员认识到,《证据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达到针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效果,必须在进行设计时和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教学设计的效果也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和他们的学习需求。了解的内容包括:(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点等;(2)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和网上学习能力、课程学习要求的背景知识(实体法和诉讼法知识)的掌握程度;(3)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希望的学习方法、希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哪些问题。通过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基础,观察学生的基本状况。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学习形式。

2、制定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是一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总体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应当考虑到各基层教学单位的具体教学条件和教学状况,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而设计。教学方案应根据课程设计提供的各种的教学要素,把具体的每一项教学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落实。

3、构建网络学习环境

(1)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平台、合理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

电大远程教育有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分校电大三级教学平台,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充分发挥各级教学平台功能,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活动,应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合。

首先,省级电大教师根据《证据学》课程的特点和远程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从宏观的角度制定针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资源,包括有: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教学大纲、重难点分析、作业评讲、典型考点解析、动态自检自测、综合练习和期末复习指导。除了这些日常性的网络文本性资源以外,还可以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拓展型资源,例如:相关法律法规的整理、模拟法庭中对证据的分析及应用、各种经典案例的解析、课程问题解答等等。通过文本的理论性指导、考察和动态的实践、综合能力的检验,使学生可以在较于传统教育的死板教学模式的多项化、灵活的新型远程教育模式中快乐、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

其次,分校电大教师可以在省级电大教师建好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从微观的角度,针对本地区的学生特殊情况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教学资源。例如:本地实际案例分析、本地区法律工作者(律师、法官、检察官)谈谈工作中证据的运用等等。分校电大教师补充的这些具有地方性色彩的教学资源,体现出当地的教学特色,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省级电大教师、分校教师的共同建设下,既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宏观上的教学资源平台,还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平台,构建了一个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证据学》课程的网络资源形成了宏观和微观、统一和各具特色的平台,能够更好的辅助学生掌握知识。[3]

(2)建立网上课堂,开展教学活动

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常规化的面授教学模式,要使其实现与面授教学相当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真正发挥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必须在实践中找到一条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师是远程学习的导学者和助学者,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应形成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主管、分级管理、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政府部门职责。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工作,将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纳入本地社会和教育发展发展计划。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事业的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制定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机构的设置标准和管理办法;进行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的业务指导,组织教育发展督导与评估工作;负责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其次,建立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统计制度。为全面反映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应将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纳入教育发展统计序列,每年进行一次老年文化教育发展统计。应把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发展情况作为有关干部考核和文明单位评比的条件之一。再次,建立老年学校评估体系。每年或定期组织专家对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特别是市级和区级老年学校进行评估,从而使老年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制度建设等方面都有更快的提高,促进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更健康地发展。最后,建立定期表彰制度。为促进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事业的持续发展,应定期举行评选和表彰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活动,对在发展老年文化教育发展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投资者、办学者、教育发展人员与管理人员。各区(县)、街道(镇、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表彰制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老年文化教育发展工作。 针对课程的非实时教学主要在市校在线学习平台及各分校的课程学习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中,分校教师可以根据分校和学生的选择安排在省校教学答疑室和分校课程教学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可以由省校教师和分校教师同时参加,共同进行,教学内容可以是专题讨论、问题解答、作业评讲和复习指导等。非实时教学主要由分校教师完成。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到不同的个性化栏目中(例如: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常见考点分析等等)方便地获取自身有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到课程讨论区各种与课程有关的基础理论、案例分析等信息。

学生能够在课程实时教学时与教师就知识学习、实际操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实时沟通,进行学习。[4]

4、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

《证据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储备,注重与案例的密切结合,强调实战练习和运用,单靠网上教学和面授教学传授知识难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所以,必须辅以实践教学。

本课程专项实践通过对相关司法机关和单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聘请相关的工作人员(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警察)进行现场讲解或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既可以巩固平时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对《证据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各分校可以通过自身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参观考察的单位和方式。

课程专项实践通过旁听法庭审理和模拟法庭进行。因为庭审涉及各种证据,是学生集中实践的好形式。旁听庭审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便于学习资源的准备和小组讨论的展开。文本作业及作业评讲。现有的许多文字教材内容多而杂,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自学。我认为,作为远程教育使用的教材,应当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要弱化教材的学术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体现教材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性,即讲授理论知识少一点,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多一点。模拟法庭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不同地点进行。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锻炼。

5、面授教学的作用

《证据学》课程的面授教学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开课之初的《证据学》课程的理论性、原理性、方法性内容的学习;网上教学安排和引导;必要网上学习技能的培训等。

6、三种学习形式的有机结合

《证据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探索三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上资源。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教学媒体,而不是教师面授,它更强调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师生之间存在的时空永久性准分离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必按时到学校去上课,改变了我们传统中理解的“上学”的根本概念。学习时间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随意安排。学习地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在有条件的任何地方进行学习,突出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1]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在当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作中,使用的教学媒体资源大体分为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网络课程和动态信息资源(例如教学辅导、答疑等)。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除了传统教育使用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外,还有IP课件、CAI课件等新型教学资源,它们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点击直播课堂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下载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重复听课和重复学习。除了必要的面授辅导以外,学生可以依靠网络媒体进行自学,因而,教学资源较传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类型各有不同,一般以在职人员为主,还有待业人员、转岗人员及高中毕业生。学生来源的差异,形成了他们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是,在他们身上也有共通之处,都需要通过远程教育来进一步接受教育,或掌握一门专业学科知识,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面授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可以在网上信息,进行任务分配,运用网络资源展开知识预习和讨论,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汇报、小组发言记录和总结等形式体现在网上,形成三种学习形式优势互补,学习成果在网上体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