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10:28:11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1

1.1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的评价指标——供应链总建设成本

石化工程项目往往采购物资种类繁多,金额巨大,一般占项目总建设成本的50%~60%。多数国际石化工程项目实施全球采购,面临物资来源地分散、质量标准要求高、国际物流难度大等困难,供应链成本控制面临较大挑战。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中,从采购、运输到现场施工、安装等各个环节涉及不同的费用,并共同构成了供应链的总建设成本。一般项目的敏感性分析是以经济指标作为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标准,本文以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乙烯裂解项目为例,综合考虑包括建设物资相应的总采购费用、监造费用、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出口退税等主要费用,忽略了施工、安装等一系列后期费用,把一种简化的供应链总建设成本作为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

1.2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中不确定性因素的选取

从上述供应链总建设成本计算公式可见,大部分环节的费用都与采购价格有关,使得采购价格成为首选的不确定性因素。在项目实际供应工作中多种因素可能导致采购价格的变化,如购销双方信息不对等、采购方式的选择不当或价格约定不明确等,这种变化必然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产生影响。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的全球采购中涉及大量的国际物流,运输时间长,涉及范围广,这些因素使得国际物流中固定距离下的单位运费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属于不确定因素。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建设,为了保证物资的及时供应,某些物资需要库存处理。由于交货期、运输时间等条件可能改变,库存时间是不确定的,为此选择库存时间作为一种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研究。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的全球采购涉及不同币种的交易,汇率的变化直接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产生影响,属于比较明显的不确定性因素。综上,共选取采购价格、单位运费、库存时间和汇率4个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1.3敏感性分析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中的应用实例

为了研究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总建设成本中的不确定因素,本文选取典型的乙烯裂解项目为例。A项目是国内某大型石化公司作为项目总承包商,于2011年在东南亚某国家实际建设,项目建设历时24个月,在2013年完工并投入使用。A项目中采购涉及数百种物资,种类繁多,为了简化计算,选取采购金额比例较大或能代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特点的12种物资,按照供应链总建设成本的计算公式,获取有关因素的真实数据。

2结果分析

在选择的4种不确定性因素中,采购价格的变动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的影响程度最大,敏感度系数SZPCi为0.939;其次为汇率的变化,敏感度系数SZEi为0.279;单位运费和库存时间的敏感度系数SZTCi和SZINVTi分别为0.060和0.001,对评价指标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在敏感性分析图中更加直观地表现出不同因素的变化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图中斜率越大的因素表示该因素的变化对评价指标的影响越大,也即该因素越敏感。上述结论符合A项目代表的国际石化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特点。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中,物资的采购价格一般金额较大,属于供应链总建设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采购价格的变化对供应链评估总成本有较大影响,其敏感度系数最大。降低采购价格对降低供应链总建设成本非常重要,应在保证物资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各种积极的解决措施,如加强对采购物资的成本构成分析,密切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和长期走势,及时锁定供应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资源搜寻力度,寻找性价比更优的供应合作伙伴,以及通过集成采购增加规模、通过招标采购促进竞争等方式获得优惠价格。汇率波动是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属于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为应对汇率波动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的影响,在项目供应链管理中应选择合适的币种和适当的付款时间进行交易,在可以进行人民币离岸交易的国家优先选用人民币作为合同货币,合同执行期间参考汇率远期走势,及时开展外汇远期、掉期等保值措施。单位运费和库存时间两种因素相对不敏感。从运输环节看,除少数特殊物资需要空运外,多数石化物资的运输采用海运方式,运费占据供应链总建设成本比例往往较低,因此单位运费的变化对供应链总建设成本影响较小。从库存环节看,在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中,采购物资一般都将被及时安装使用,需要长期库存物资种类很少,而且除部分需要特殊存储条件的物资外,大多数物资可以利用现场存储设施,使得库存费用不高。这些可能是单位运费和库存时间两者因素相对不敏感的原因所在。利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虽然可以识别出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中的敏感因素,但还应该进一步关注不确定性因素发生的概率大小。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敏感度系数和发生概率两方面,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的大小。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实际操作工程中,由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一个因素的变动往往也伴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动,多因素变动的影响并不是各个单因素简单的加和。为了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地分析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商总成本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将增加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或是针对不确定性的种类不同(价格不确定性、汇率不确定性、库存数据不确定性),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供应链优化模型,应用基于场景随机规划、鲁棒规划等不同的不确定性优化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国际石化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理论管理水平,更好地指导石化工程项目的建设,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如期完成项目建设。

3结论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油田;海外项目;供应链管理;物资;降本增效

中图分类号:F752.68;F251;F42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2

一、物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施背景

(一)国际石油市场的新挑战

自2014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与需求出现明显不平衡,供大于求的特征逐渐突出。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开始逐步下跌,尤其是OPEC在2014年11月做出任由市场自行定价并重新实现平衡的政策决定后,国际油价在2015年呈现断崖式下跌。2016年以来国际油价仍保持低位震荡,原油市场投资规模缩减,导致中国石油海外项目市场工作量减少,生产经营工作进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二)海外项目提质增效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中国石油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境外项目物资管理在不断加强,但改进空间仍然广阔。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淡薄的市场观念、“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体制使得物资管理仍然是海外项目管理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加强和改进物资管理大有文章可做。创新运用国际供应链管理模式,做好采购供应工作、提高采购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是提高公司海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物资供应链管理对石油项目而言意味着加强供应商管理、节约交易时间、降低采购成本、缩短采购周期、减少库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采购产品质量。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油田海外项目企业经营方式向专业协作化、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供应链上各企业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各自资源发挥最大效率,快速响应需求,才能实现共赢目标。

二、物资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海外项目物资供应链管理涉及生产计划、供应、物流及需求四个主要方面,其基本的内容包括计划管理、产品技术保证、采购、库存控制、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而辅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人力资源、信息传输和共享,它是基于供应链的物资服务与物流管理、企业间资金流管理、链交互信息管理,项目部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项目部物资供应链管理目标是实现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实现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实现与上下游供应商的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与供应商建立起一种长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支持,在供应商之间促进质量改善和质量保证,建立起安全、稳定的物资供应和管理体系、达到规避物资供应风险、保障生产物资所需、实现物资全周期成本节约的最终管理效果。

三、物资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解决项目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物资管理方式适应新的市场形势需要,推进项目部降本增效工作,项目部主要的做法如下。

(一)科W设计管理框架和流程,为管理体系运行奠定基础

项目部以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方法为基础,结合形势和现实需要,进行了物资供应链管理设计(图一)。项目部以个体和供应链整体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对公司内部跨职能部门边界的运作和在供应链成员中跨公司边界和国界运作进行控制。整合供应商、库存管理和配送商等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减少供应链的成本;通过信息流的交换(图二)和资金流的科学管控(图三),促进物流的通畅和成本的降低,形成规范的物资管理流程(图四),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

图一:物资供应链框架

图二:信息流

图三:资金流

图四:基本流程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制定和实施物资计划,降低物资采购成本

制定以需求为中心的经济批量采购计划:

为确保物资计划在数量、批次、采购周期上科学、合理,项目部应开展物资供应链消耗定额管理、储备定额管理、经济订货批量采购模型的应用。

项目部根据生产的具体条件,结合工作量和钻井工艺要求,采取理论计算和技术测定为主,经验估计和统计分析为辅的方法来制定最经济、最合理的物资消耗数量标准,按照公式“消耗定额=钻井周期*定额数量”确定各队各类物资消耗定额。

为规避物资短缺、货运受阻带来的供应风险,在物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项目部采取按需采购为主,储备一定物资为辅的管理原则。为细化物资储备定额标准,项目部按储备类型和作用分为:经常、保险、季节、竞争储备。根据各类物资采购渠道是否畅通、运输是否容易误期、供应是否受季节和天气影响等到货周期影响因素的不同,进行分类测算如下:经常储备定额=平均日需要量*供应天数、保险储备定额=平均日需要量×保险储备天数、季节储备定额=平均每日需要量×季节性储备天数、竞争储备定额=平均每日需要量×竞争性储备天数。

在物资供应链管理中,需求和计划是管理链条中的关键,在满足需求和控制库存的同时,还需实现经济采购和确保生产物资供应(图五)。项目部在物资供应链管理中采用如下经济订货批量EOQ模型(图六),EOQ模型基于以下基本假设:

需求率已知,为常量;年需求量以D表示,单位时间需求率以d表示;一次订货量无最大、最小限制;采购,运输均无价格折扣;订货提前期已知,为常量;订货费与订货批量无关;维持库存费是库存量的线性函数;补充率为无限大,全部订货一次交付;不允许缺货;采用定量系统。

基本参数:

P―单位产品价格;

C―单位产品每年的存储成本;

N―年总需求量;

S―每次订货成本(与供应商的联系费、采购人员旅差费、招标费等);

Q―订货批量;

TC―年总成本;

图五:库存量、订货批量之间的关系

图六:经济订货批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总成本=订货成本+持有成本

订货成本=

持有成本=

总成本

最佳经济订货批量

实例如下:项目部2015年固井水泥的需求量为N=8000吨,每次的订货费用S=8000美元,每吨原材料的单价为200美元,存贮费用为4%(即每吨原材料贮存一年所需的存贮费用为原材料单价的4%)。

按上述公式求得Q=4000(吨), TC=16000(美元),计算结果可知,如果一年订购两次固井水泥,每次4000吨,从总成本上考虑为最经济的采购批量。通过EOQ模型的应用,项目部2015年固井水泥总成本比2014年节约了9.6万美元。

(三)周密规划物流工作,压缩到货周期和物流成本

1.进行全周期成本考虑下的物流规划

物资流转环节成本(以下称物流成本)控制是项目部物资供应链运营总成本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费用的组成包括物资在实物运动过程(如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等)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项目部在物流成本控制活动中,以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的,对影响物流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及时发现与预定目标成本之间的差距,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物流费用合理化。

在物流费用上项目部与物流运输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采购周期和货运周期有机结合,合理选择运输方式、包装方式和存储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与物流企业的双赢。项目部与物流企业结合采用本量利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方法(图七),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模型与图形来揭示物流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业务量、单价、营业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测算“保本点”,进行物流规划。

图七: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2.合理选择经济、适用的运输方式

在物资计划实施后,项目部应根据不同货物的形状、价格、运输批量、交货日期、到达地点等特点,从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对运输方式进行综合评估,进行物流规划和设计,一是合理选择拼装整车运输、轻重配载、解体运输、多样堆码、组合运输等方式以减少空载;二是运用现代技术降低运输成本,例如托盘化运输、集装箱化运输及其它特殊运输工具等;三是采用集运方式降低运输成本,即通过运输车辆合并、仓库合并、时间合并形成整体、协调的运输批次和规划,使物流链条上的各“企业”最大程度的压缩运营成本。另外,直达运输也是追求运输合理化的重要形式,项目部在油品、配件、劳保用品等物资的运输操作上尝试从原产地国家直达运输到作业现场,从而减少中转换载,提高运输时效,节省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

(四)施行库存分类和批次管理,降低库存、实现共享

项目部按照物资供应链管理整体设计、控制储备规模,优化库存结构,加快物资周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依据物资需求计划平衡库存,避免过多的储备造成物资积压,影响资金周转,也避免储备量过少,造成停工待料。在物资储备和库存管理工作中,项目严格执行库存物资分类管理和批次管理,将物资分为常规储备物资、特殊储备物资和积压物资(图八),重点关注入库3个月未领用及入库6个月未用完的常规储备物资,推进调剂和共享。

图八:储备物资的划分

项目部作为物资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监督作用,制定库存管控方案和物资积压责任追究制度,每月组织一次库房大清查工作,及时掌握库存数量和物资消耗速度,按月进行物资库存结构分析工作和库存情况通报。为降低积压库存,使物资得到有效利用,项目部实施内部材料有偿转让,推行项目物资“两级共享”,即同一国家各项目部间物资共享,项目部内部各队伍间物资共享的“两级共享”措施。项目部应建立“物资库存信息平台”,实现队伍间库存信息共享,使物资共享、调剂更方便、更快捷。

四、结语

油田海外项目构建适合项目发展的物资管理框架和流程,形成物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物资管理内控措施得到持续优化、外部资源管理得到有效拓展、管理效率明显提高,将规避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物资管理风险;通过对战略合作供应商进行协调、优化管理,充分利用了企业外部Y源快速响应物资需求,将解决了采购周期长、采购风险高、资金占用大等问题。油田海外项目通过物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将最终赢得在成本、质量、市场响应、经营效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甲方满意度,活跃资源国地方经济,促进就业,树立海外市场品牌。

参考文献:

[l]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业出版社,2005.

[2]于会强,罗兵.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策略[D].重庆大学,2004.

[3]程坤.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供应链 企业采购 组织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基于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全球供应链发展迅速,极大地推动了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暴露了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模式的种种弊端。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花样繁多的销售创新的攻势,多年沿用不变的采购组织制度及管理流程已成了阻碍许多企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企业采购业务的组织制度创新。

一、企业采购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组织设置不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对采购业务的管理是通过两种模式:一是一般企业模式,以采购部为中心,按物料品类不同下设不同的采购业务组,由采购副总经理或总经理领导,二是集团企业模式,成立集团采购中心,负责集团通用物料的采购和调配,由集团采购副总经理领导,分公司采购部负责公司专用物料及低价值物料的采购业务。这两种模式均属于传统的科层制职能化组织结构模式,其特点是基层的采购部门依照其职能拥有采购业务垄断地位,拥有绝对的市场信息优势,工作中往往从部门利益出发,以完成采购任务为中心,不能从企业总体的角度进行供应链协调与管理,而企业其他部门如财务部等因职责设置不同,只能获得间接的采购业务信息,对采购部门监督考核乏力,因而不利于企业采购业务的优化管理。

采购业务信息不对称。在这种科层制职能化组织机构模式下,信息的传递是自下而上,采购业务信息在基层采购业务人员处集中,在向上级主管传递采购业务信息的过程中,信息数量在逐渐减少,信息质量在降低,而上级主管如总经理的采购审批决策权却在逐渐增大,最后实际的采购业务控制权集中在采购部经理、采购副总及个别采购业务组主管身上。在当前买方市场的大背景下,这些少数的权力集中人物便成了许多供应商销售人员的营销活动重点对象,由此滋生了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的温床,尽管不少企业不断更换采购主管人员,但这种机制不彻底改变,是无法从根本上打破采购业务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采购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采购人员业绩评价难。采购业务业绩评价的标准应当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及时供应的前提下实现物料采购成本的最低。但采购业绩状况不仅取决于采购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而且受制于企业采购资金的支付状况、采购物料的市场供求状况及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伙伴关系情况等,很难像对待企业营销人员那样主要依靠销售业务量的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不同,价格浮动也比较大,如何选择质量适当、价格合理的产品,需要采购人员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检测与评判,相关考核部门缺乏对供应商产品成本及市场供求信息的准确掌握,难以制订出一套标准对采购人员在收集市场信息及合理选择采购物料等方面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

二、企业采购业务管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采购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采购组织设置及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导致采购业务信息不对称,采购业绩评价困难,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所谓信息不对称即在对策中某些参与人拥有另外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信息的参与人就可以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谋求私利,损害不拥有信息的参与人或公共的利益。物料市场信息来自企业外部,在传统科层制组织结构中,由基层采购业务人员负责收集,因而采购部业务主管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在向决策层逐级传送过程中由于信息处理能力、个人利益驱动等因素可能导致传递的物料市场信息偏离事实真相,偏离程度一般与传递职能部门的层次数成正相关。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措施在于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减少信息传递层次,其中一项成功的探索就是团队组织在企业中的运用。

团队组织(Team Organization)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90年代基于先进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企业流程再造运动中得到蓬勃发展。团队组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围绕企业核心业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工作团队,一种是为了短期开发或解决某一专门问题而建立的流动性工作团队。工作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业务部门,按照满足客户需要并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原则来运作。工作团队成员通常用共同参与、并行工作的方法来完成过去由不同部门、不同时间分散完成的工作。工作团队实质上是自主性和合作性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起来的一种组织,它消除了跨部门沟通、分工过细、决策缓慢、灵活性差等传统科层组织的缺点,有效地打破了业务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塑造了一种自主、创新、相互紧密组合的工作气氛,因而成为许多企业推行供应链管理首选的企业内部组织形式。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组织创新策略

以采购业务团队为基础,构建企业供应链管理组织架构打破采购业务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在于在采购部门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采购业务团队。采购业务的特点是以信息管理为重点,不需要专用的设备与生产线,对业务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基本类似,符合作业团队管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采用竞争性作业团队的管理模式。各采购小组均可承办全公司物料的采购业务,而不是过去不同采购小组负责不同物料的采购,这样需求部门在提交物料需求之后,不同的采购小组分别调研和收集相应的市场供求信息,形成各自的采购方案提交公司供应链决策中心,经比较择优选用或择优组合选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改变以往采购业务的单信息渠道为多信息渠道,充分调动采购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去进行市场调研收集相关物料的采购信息,与供应商谈判,增强采购决策的透明度与合理性。采购业务团队可以采购人员为主要成员,可根据项目需要吸收或临时抽调质检部、研究开发部、生产部、销售部参与,完成替代物料开发与鉴定等。

成立供应链管理信息中心企业应在企业采购部门以外成立信息中心以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及营销管理等外部信息的搜集与管理。信息中心应成为一个独立的信息源向企业高层主管提供外部市场信息,也为评价企业有关部门收集外部信息的可靠性提供参照。信息中心下设供应链管理信息中心,主要关注的信息有:各采购业务团队提供的所有相关物料的类别、型号、质量与价格等市场信息,并适当进行抽样调研;供应商的基本情况、信用记录、产品报价、产品合格率与商品化及时性等信息;公司物料需求计划、采购方案与决策、供应商初评及每年的综合评价情况等的文档资料;销售部门及客户反馈的产品及物料的质量信息等。供应链管理中心还应适当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市场及同类产品生产厂家的物料供求及价格信息,与采购业务小组提供的物料信息进行对比,为公司进行供应商管理、采购决策与采购业务小组业绩评价等提供依据。

成立供应链管理中心进行采购业务决策为避免采购主管等少数人员采购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企业应成立供应链管理中心负责采购业务决策与供应链管理与运作,采购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采购业务的执行与供应商管理。由采购中心或供应链管理中心作为企业的最高采购权力机构做出企业的采购决策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供应链管理中心由物料需求部门、技术研发部门、质检部门、信息中心、采购部及财务部等相关部门的主管人员组成,负责评议审批不同采购业务小组提出的采购方案,进行供应商选择、认定与定期考核,并从战略管理层面进行企业供应链的规划、运作与协调,为供应链整体最优的实现提供组织保障。

优化采购业务管理流程首先是分别不同类别的物料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对单位价值高而品类不多的物料应重点管理,由供应链管理委员会负责调动全公司相关部门,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或者通过集中大批量采购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获得质量稳定价格合理的物料供应,而对单位价值不高而品类繁多的物料主要由采购部门采购业务小组充分依赖市场供应,通过招标或集中竞价的方式签订供货合同。采购业务小组提出采购方案后,由信息中心负责对相关物料的供应商资质信用进行审核,对供货质量或供货时间出现问题的供应商应逐渐淘汰,对初次引入的供应商应进行重点审察,对其提供的样品由质检与技术部门进行质量与规格鉴定以外,还要进行供应商资质与信用考察,最后将相应的文件资料交供应链管理中心集体决定采用何种方案。

加强采购业务考核管理采购业务团队的业务范围是一致的,但其所拟采购方案能否得到实施则要通过竞争赢得,因此可以通过对比一定时期获得批准实施的物料采购业务价值量总和来评价不同采购业务团队的采购工作业绩,结合企业信息中心对已采购物料的质量、供货及时性、合作开发项目进度等指标考核采购业务团队的供应商管理业绩,以这两个指标为基础对业绩突出的采购小组进行提成奖励。为保障采购业务小组的竞争具有有效性,人力资源部门应在一段时期考核的基础上,对业绩差别较大的弱势小组进行淘汰,对强势小组进行拆分重组,并且在全公司范围内对采购小组成员进行选聘,确保建立公平有效的采购业务内部竞争。

参考文献:

[1]施先亮李伊松:供应链管理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3~166

[2]黄速建黄群慧: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观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78~185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供应链一体化 物资采购 建筑企业

建筑业相对于制造业是一种生产过程相似,但产品种类截然不同的订单式生产活动。根据工程采购方式,业主要求的不同,临时供应链节点企业数量和种类有所不同。此外,在一个固定的供应链内可能同时存在若干个临时供应链,这是由建筑业生产的单件性和一次性特点决定。建筑业供应链管理应该是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咨询、材料、设备、人员供应、施工管理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1.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工程物资采购管理的特点

1.1订单驱动式采购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建筑施工单位的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用户需求订单即项目订单产生需求订单,需求订单产生订购订单,订货订单再驱动材料供应商。

1.2外部资源管理式采购管理

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就是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准时化思想(JIT)出现以后,对企业的物流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需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为库存而采购的管理模式,提高采购的弹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增加和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建立新的供需合作模式。

1.3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式采购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项目采购中,承包商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双方不再孤立地看待各自的企业,而是用总体表现、总增加值和总成本作为决定企业内外行为的衡量标准。在这一关系下,双方将有如下特征:利益系统性、信息共享、快速反应。

2.供应链一体化关系的建立

借鉴供应链管理理论和采购战略管理理论,建筑公司物资采购管理的流程系统构建成内外供应链一体化体系,内外供应链一体化体现了公司项目部、物资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供求信息集成与优化的思想,有利于供求信息的沟通、缩短采购周期、降低供应链总成本、提高物资采购管理的效率。对供应商、公司物资部、公司项目部都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由“公司供应链一体化模型”可见,公司把物资的需求、供应统一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同原属于公司外部的供应商建立供求合作关系,使供应商真正地参与到物资采购的全过程当中,使外部供应链与内部供应链统一到一起。把供应商、物资部、项目部看作一个大团队,特别是与一级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和维护。

这时,对于供应商、公司物资部、公司项目部这个大团队之间的关系管理就非常重要,它们三者之间即是需方,又是供方,大家共进共退。除保持必要的商业机密外,加大技术、供求数量、时间、变更等方面的交流沟通,及时准确地满足建设项目的需要。

3.公司内部物资采购目标责任制的确立

为了保证物资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相关管理和监督工作,使工作任务得到圆满落实,必须建立相关的目标责任制度。目前,因为项目部采取独立核算、独立运做的方式,造成项目部只关注自身利益,不考虑其他部门、其他项目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加强互相配合的制度保障。

3.1供应商:必须及时与采购方沟通,严格按合同履行义务,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有权维护自身权益,有权向公司物资部或主管领导反映供货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

3.2项目部:积极配合公司物资部关于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相关培训工作,并严格按规范执行,并及时与相关物资采购人员沟通,使采购失误率达到目标要求,并对采购失误率与物资部共同承担相关责任,对规格、型号不符,质量达不到标准的物资做好不合格材料记录,并提出处理建议或措施,报物资部,协商进行退、换货处理。

3.3物资部:积极与建设单位、供应商、及相关各部门沟通、协调,对各项目部做好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的培训工作,做好采购管理的相关工作。另外,公司应明确采购人员合同谈判权限,比如:关于预付款比例一项,与战略供应商签订的“大合同”条款可以采取固定比例,而单项合同的预付款比例采取分档措施,15%以下为一档,15%~20%为一档,20%~30%为一档,30%以上~100%为一档。档位与相应工作岗位的职权配套。特殊的采取现款结算的材料也要有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战略供应商可以简化货款支付审批程序,以提高相关供应商的效率。

3.4其他部门:合约部配合合同盖章、归档工作,财务部负责货款支付工作。

4.物资需求计划的变更

因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变更的普遍存在,造成物资需求计划的动态性、多变性,实际需求往往与预算、前期总需求计划存在较大差距。物资需求计划的变更会造成物资采购工作的反复操作,降低采购效率,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工程的工期进度,因此,应建立相应的需求变更响应措施,提高变更物资需求计划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加强项目部、物资部、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增强采购弹性(根据具体情况及变更额的幅度,对已签定合同的,以补签合同变更协议形式调整合同;对未签合同的,应及时修正)。

4.1物资需求计划的变更。为节约时间和纸张,应采用电子版,提高电子化办公程度。针对变更内容,在原计划的基础上,用字体颜色做好标记,黑色表示未变更部分,兰色表示变更部分,并注明原编号“××号”计划作废字样。这一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工作时间,提高效率,而且,使采购人员一目了然,大大降低采购人员的询价单编制和询价工作量。并提供给供应商统一的询价/报价单电子样本,从而提高供应商的报价速度和标准度。

4.2合同变更协议。对于已签定合同的,采取合同补充协议方式变更,此合同补充协议双方同样要履行签字盖章手续,并作为货款结算的依据。

4.3变更应急响应措施。项目部主管专业工程师在获得确切变更消息后,对于已提交相关物资需求计划的,应立刻电话通知相关物资采购负责人,终止物资采购人员的相关询价工作,如工期紧张,应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经领导确认同意后,同相关供应商联系优先采购,相关手续由责任人之后补齐。

5.供应商管理

由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理论可知,供应商是工程物资生产、供应、运输、服务的提供者,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保质、保量、按期完工的有力保障,良好的供应商资源和供应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公司的工程项目合同履行能力。

首先,供应商信息的收集是遴选的开始。建立供应商信息收集机制,扩展供应商来源渠道,比如:相关单位、个人介绍、相关专业专刊、市场信息、网络资源等等,做好分类归纳。同时,物资采购人员必须做好时间管理,有主有次,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对供应商所提供的企业及相关资质资格资料认真核实。

其次,进行合格供应商的评定。所有供应商必须经过评定且合格后才可划入《合格供应商名单》,经评定不合格以及暂时不需采购物资的供应商,应统一存入供应商资料库中,在特定期限内暂不从此类供应商采购,待此类供应商整改合格或需要时,再行评定。

最后,合格供应商的管理。供应商经评定合格后,公司物资部应把结果通知相应供应商,并分类整理《合格供应商名单》,物资的投标单位必须是合格供应商。这些将作为供应商分级和评价的基础资料。

一级供应商定位为战略伙伴,指属于A类物资,且具备长期合作需求的供应商,比如:水泥、混凝土砼、钢筋、砂石、电缆电线、电缆桥架、母线等等。因建材市场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其价格波动性大,致使采购管理必须加强市场信息管理并积极改善同供应商的关系,建立诚信机制,依据供应链管理和采购战略管理理论,建立供应商开发渠道,建立科学规范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与适当的一级供应商制定标准合同样本,建立战略合作伙伴联盟,减少购销双方关于合同条款的谈判时间,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提高一级供应商的稳定性,共同构建购销双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双赢。

二级供应商定位为长期供应商,包括两部分:一种是物资数量比较多、体量小、单价低、规格型号多样,比如:阀门、管件及配件、灯具、开关插座等等;另一种是物资数量少、总价较高,工程影响及关注度非常大,主要指一些设备,比如:制冷机组、柴油发电机组、高低压开关柜、变电设备、空调机组、洁具、锅炉、热力、消防、智能系统设备等等。

三级供应商定位为临时供应商,这类物资需求量很少,且价格也较低,比如:仪表、传感器、火烧丝等等。起辅助作用的辅料,比如:吊杆、螺栓、焊条、防腐涂料等可以采取分包采购方式。

待定供应商指暂未经过供应商评定或经年终(或项目竣工)评价不合格而由其他级别供应商降级待定的,统一存入待定供应商资料库中,在特定期限内暂不从此类供应商采购,待此类供应商整改升级后,再行采购。同时,将评价不合格的供应商从《合格供应商名单》中剔除。

6.公司购销合同

购销合同是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使公司供应链一体化得到有效运行,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与联盟,提高采购效率。根据合同目标,把合同具体分类为:战略购销合同、普通购销合同、购销合同补充协议、购销协议。

6.1战略购销合同。此项针对与一级供应商签订《战略伙伴材料设备购销合同》,制订相关合同样板,适用于公司与一级供应商之间的长期的多项目间的物资购销合作,相关条款具有稳定性,合同有效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需要变更合同时,再行签订合同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作为合同附件即可,如部分条款与原合同条款相冲突时,应明确说明以“补充协议”为准。这种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与同一一级供应商频繁签订同类合同的谈判往返时间,大大缩短采购期,提高采购供货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

6.2普通购销合同。适用于与二、三级供应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制订相应合同样本,具体条款购销双方根据具体情况协商决定。

6.3购销合同补充协议。当需要变更合同时,签订合同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作为原合同附件即可,如部分条款与原合同条款相冲突时,应明确说明以“补充协议”为准。这样执行可以增加合同的灵活性、动态性。

6.4购销协议。适用于零星物资采购,总价低于20000元的可以直接签订购销协议,相应条款简洁,减少合同审批程序,增强采购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7.结语

基于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将着重于通过整个供应链环节上的协同和沟通,从而改善整体供应链的绩效。建立一套适应建筑企业战略目标的科学、系统、高效的物资管理体系、构筑良好的供需关系一方面能够降低采购成本、采购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利润率、竞争力,做到以采购管理的改善来促进和带动企业各方面的发展,并努力做到:建立物资需求管理培训操作程序;建立规范的物资需求计划编制程序、技术要求和标准模式;建立合格供应商斟选、评定和评价体系,相关指标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建立职责明晰的监督机制和目标指标明确的评定机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公司的实际发展和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John L.Gattorna等著,宋华等译.战略供应链联盟[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采购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043-02

一、中国企业实施战略采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战略采购的内涵。战略采购是由著名咨询企业科尔尼(A.T.Kearney)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所谓战略采购即计划、实施、控制战略性和操作性采购决策的过程,目的是指导采购部门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提高企业能力展开,以实现企业远景计划。战略采购是一种系统性的、以战略分析为基础的采购方法,它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服务供给渠道的过程。战略采购有别于常规采购供应的方法,常规采购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资源的简单交易,而战略采购注重要素的最低总成本,而一般采购注重要素是“单一最低采购价格”。

2.实施战略采购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现代企业为了适应业务环境的变化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开始积极探寻新的采购战略与采购技术。咨询企业科尔尼公司提出战略采购并致力于战略采购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据统计,全球五百强企业中的2/3的企业缔结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实施战略采购。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沃尔玛公司、Dell计算机公司、丰田公司等都在战略采购及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战略采购成为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利器。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实施战略采购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采购还主要关注在供应商—制造商合作初级阶段上,关注重点也仅局限于供应商的选择、降低成本、降低库存等。因此,作为新的采购战略理念和模式,它改变了企业传统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强调从整个供应链上考量总体拥有成本,在供应链上提供增值服务,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企业实施战略采购的原则与对策

(一)实施战略采购应坚持的原则

1.追求供应链全过程总拥有成本最低。战略采购有别于常规的采购管理,注重的是“最低总成本”,采购决策必须要有总体成本考虑的远见,必须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成本和其他相关的潜在成本进行评估。对于采购环节和供应链进行全程管理,系统地评估一个企业的购买需求及确认内部和外部机会,从而减少采购的总成本。战略采购的好处在于充分平衡企业内外部优势,以降低整体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

2.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采购就是指采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盟,其目的就是使采购原物料中每个环节的总成本最低,它整合了常用的这些战略策略与采购技术,且系统化运用,从而降低总成本。战略采购建立供需合作伙伴关系属于长期合作,是一种双赢采购模式。战略采购建立并维持供应商关系能力,将供应商视做伙伴关系,致力于长期合作。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可以与最主要的供应商更有效地合作,像丰田和本田等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就十分注重整个链上的战略伙伴关系。

3.建立内部价值链上的协作关系。战略采购不仅仅是采购部门的事情,通常是建立各个采购类别的商品小组,形成战略采购实施的有效组织保障。战略采购的角色也从被动执行转换到主动参与,战略采购要求采购部门主动参与到新产品设计,规格制定,需求跟进等,关注专业性的采购。战略采购的战略决策及其实施涉及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的各个部门的利益,即产品研发、工艺、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成本等部门,同时要想实现总拥有成本最低,也需要涉及的各个部门共同协作实施方能执行有效。为此,形成公司内部价值链的合作关系。

4.持续改进原则。引进与建立战略采购管理体系、转变思想观念过后,仍然需要持续地对供应链、供应商、采购与供应商管理体系进行改进与提高。需要维持供应商关系能力,通过持续改进,帮助企业本身发现机会,在互赢的合作中找到平衡。

(二)选择有效的战略采购方法

战略采购方法多种多样,企业应该善于选择,合理使用这些工具与方法。战略采购的主要有以下六大工具方法,包括如下:(1)集中采购。有效的降价方式,有三个层次的集中:1)公司采购职能向采购部集中;2)单一产品向单一供应商集中;3)不同产品向同一个供应商集中。采购的集中度越高,根据学习曲线规律,总成本会降低,能有效地提高对供应商的控制。(2)规格改善。产品改善制造规格,或设计面向制造可行性,都将极大地改进厂商的制造良率或降低制造难度,能显著的降低成本。(3)流程改进。重点是整合采购流程,通过重整和简化,以降低成本。(4)关系重整。主要在于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达成开放式的信息共享采购信息与成本,进而一起合作找出改善之处。(5)全球采购。指企业从世界范围内寻求制造产品的资源,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优势,全球采购可以扩大供应商价格比较范围,降低采购成本。(6)价格评估。价格评估即建立成本模型并考虑总体拥有成本,通过科学的方法核算采购的具体成本,以确保采购价格的合理性。六大方法及相应的具体操作手法可总结(如图1):

(三)中国企业战略采购的实施策略

1.企业管理高层的支持。管理层的支持是战略采购实施的最重要的动因,应具有全局性的观念来统筹把握,企业管理者认识并积极参与到战略采购活动中去,了解和掌握战略采购的进展状况,充分调动企业资源以确保战略采购的顺利推进。

2.合理的采购组织架构。有远见的企业在发轫之初就有组织地构建战略采购框架,构建有效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为此,应提升采购部门在企业组织架构中的地位,使之处于战略位置。同时采购组织内部在功能上分战略团队(负责战略和供应商管理)和执行团队(执行日常订单等具体事务),以确保每部分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还应组建专家型采购团队,建立跨职能小组来管理和改进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必须强调采购人员的专业性,引进和培养熟悉行业及所采购物品的专家,促进总成本的降低和维持良好的供应商关系。

3.优化采购业务流程。战略采购需要对于采购及供应链的动态管理及持续改进,为此需要制定明确的采购流程,根据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及运营环境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1)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公开招标制,扩大供应商基础。通过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引入更多的竞争、寻找上游供应商等来降低采购成本是非常有效的战略采购方法,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最优的资源,还能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企业的水准。(2)集中采购。通过采购量的集中来提高议价能力,降低单位采购成本。通过集中采购、批量采购,合理安排采购频率和批量,降低采购费用和仓储成本。通过对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进行“菜单式”购买,选择企业所需的产品及服务,以更有效地降低整体采购成本。(3)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物流网平台和电子商务手段,实现企业对整个采购的优化控制,避免漏洞和缺陷。供应商可以通过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了解客户的库存和需求预测量,从而缩短供货周期。

4.产品和服务的统一。战略采购强调供应链的完整性和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一致性。推进战略采购时就充分考虑未来储运、维护、产品更新换代等环节的运作成本,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统一程度,减少差异性带来的附加成本。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和物流网技术,进行战略采购整体优化,需要企业决策者的战略规划以及采购部门的执行连贯性。

5.持续改进。采购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着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在总体采购战略方向不变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使采购战略得以不断的改进并引导企业成功。战略采购随着企业规模化经营和竞争实力增强,战略采购的优势变会日益明显。

参考文献:

[1] 米歇尔·R.利恩德斯.采购与供应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 孙向阳,周丽.供应链绩效评估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商业时代,2010,(11).

[3] 郭勇,王惠.基于博弈分析的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合战略[J].经济师,2010,(1).

[4] /A.T.Kearney科尔尼公司.战略采购方法培训[Z],2003.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采购;风险;供应链

在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中,全面的项目管理是对这些项目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而在建设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项目采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将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工期、成本和质量等,而物资成本(建筑材料、设备等)所占建设项目成本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是建设项目的主要成本,原材料的质量决定着最终产品的质量。建筑工程采购管理的目标是根据进度计划要求以尽量低的成本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质量和数量的采购物品运送到工地上,保证项目正常施工。

一、采购阶段风险识别

采购对于提高项目效率和保证项目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所采购的材料设备是组成建筑物的基本单元,它是联系项目设计与项目施工的纽带,材料能否体现设计要求,可获得性如何,是否有替代的材料和备用供应方案,材料质量缺陷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材料设备的成本构成了整个项目成本的主要部分,业主方对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是否有较强的应对风险能力;房地产出售价格对原材料的等级选择会否造成影响。针对项目建设的特殊性,采购阶段的风险包括招投标风险及供应链风险:

1.招标风险

招投标的意义在于,通过规范的过程,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比较好的东西,并通过对招投标的管理、策划,把资源真正的内在价值发掘出来,使交易双方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1)招标过程中的风险识别

①确定招标方式的风险:《招标投标法》第十条规定: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采用公开招标,业主可以在众多投标者中选择最有利于项目进行的承包企业,但同时存在工作量大,招标费用高,时间长等风险;采用邀请招标,限制了竞争范围,使业主失去了可能获得更低报价、技术上更有竞争力的潜在承包商的机会。

②招标文件及标底编制的风险: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标底都会对招标的效果和项目的成败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以后,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业主要承担工程量的误差风险,工程量清单漏项风险和索赔风险。标底编制的准确性,也直接决定了能否为投资方确定建设规模做出正确指导,能否为必选报价提供依据。

③资格预审的风险:能否通过资格预审这个阶段对投标人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是否可以排除“陪标”人,减少高价中标风险,寻找合理的资格预审方法,对工程后期风险影响重大。

④评标方法的风险:评标是工程招投标程序中一项关键的工作,业主需要根据项目具体特点,选择与之相应的评标方法,选择中标人。此外评标阶段还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⑤合同管理的风险: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按计价方式的不同,分为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业主正确选择适合项目的合同类型,才能降低风险。此外,还存在由于合同条款、叙述等不完善给业主方造成损失的可能。

2)招标中的外部风险因素

①管理风险:由于业主制订的招标程序不规范、执行人员在操作执行等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风险。业主方若委托招标机构,则要承担其可能操纵中标结果的风险。

②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招标失败而形成的赔损风险。主要包括货币汇率变化,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影响。

③法律风险:《招标投标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法律,由于其施行时间较短,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招标投标的发展,将会出现一些现有法律无法涵盖和解决的问题,给建设工程招标带来风险。另外现行法律中对于某些现象某些词语的司法解释可能存在歧义、概念模糊、范围模糊等问题,对建设工程招标造成不良影响。

④道德因素:招标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体系,其中涉及的参与人员众多,素质、责任心等参差不齐。若不严格遵守招标投标相关法令,随心所欲违反规则,将造成招标投标过程的不公采购对工程项目供应链成本影响分析正,损害各方利益。

2.供应链风险

下表列举了采购阶段的风险事件,风险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下引起的后果不同,风险的严重性也不同:

二、采购阶段的风险分析

1、客观原因

1)环境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指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供应链造成的风险,例如地震、台风、大火、洪水、雷击、不正常的高温和寒流等造成生产设施损坏、交通中断、人员伤亡及其他损失。

社会风险指政局变化、政权更迭、罢工、战争、种族矛盾、恐怖主义等引起的社会动荡及由于法律政策调整需要企业付出额外的代价,由此对供应链带来的风险。

经济风险指一般经营经济环境诸如通货膨胀、利率波动、经济周期等对企业供应链的影响可能造成的供应链风险。

技术风险指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而来的风险,应用不成熟的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不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会落后于时代,供应商采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或水平相差悬殊会影响与建设方之间的协调。

文化风险指社会风尚、文化观念等可能对供应链造成的风险,对于跨国界、跨地区的供应商,需要注意社会习惯、风俗、文化的差异及其变化。

2)结构风险

结构风险指供应商的供应链结构设计不合理可能造成的风险。以最终产品配送为例,如果配送网络设计不合理,有限的货物在有些地区的渠道中积压,而在另外的地区却出现短缺,不能满足订单需求,或是运输费用偏高,效率低下。

3)行为主体风险

行为主体风险就是供应链活动的参与主体(供应商、生产商、物流服务等)的责任造成的风险。各参与主体各自的利益和目标各不相同,各自对任务的理解和采取的行动方式不相同,各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企业信誉也不同。

4)协作风险

供应链是一个多参与主体的复杂系统,不同参与主体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协作形成的供应链风险称为协作风险。协作风险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例如供应商与建设方之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发生冲突、合作伙伴的流动性改变、伙伴的投入与承担的风险与获得收益不相称、伙伴间沟通联络的渠道部不通畅、合作协议有漏洞致使合作各方权责不明、核心技术外泄或关键信息外泄、合作伙伴采取的技术思想和技术平台不同导致技术衔接问题、伙伴间的数据统计口径和实现不一致造成信息传递不顺或失真、信息系统安全问题、违约信用风险等。

2、主观原因

1)供应商企业目标与项目整体目标的冲突

供应商与建设方式具有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单个企业的行为目标从根本上还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此他们的决策问题变成了一个双目标决策,即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以及满足项目的整体要求。这两个目标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但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又会冲突:

第一种情况,满足建设方的整体利益要求会损害企业的短期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要在自身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是否可以为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而承受暂时的成本。但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能因建设方关系而削弱,如果合作成功势必损害供应商的核心能力时,明智的供应商必然会采取不合作的方式行事。

第二种情况,企业同时为多条供应链服务。这意味着企业面临着多目标决策问题,而且目标不同的供应链联盟在供应商的决策中应该有不同的权重。在短期内,供应商可能必须在多个供应链中选择有限服务的对象,如果供应商出现资源与能力短缺而不能同时满足所用供应链的目标要求,就给某些供应链带来了一些特定的风险。

2)信息不对称

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供应商和建设方之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信息全部共享。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建设方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建设方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建设方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建设方受到伤害。如供应商供货时间的推后或者产品质量的下降,一是供应商为自己不能完全履行合同寻找借口,把原因归结为可以免责的外部环境变化,或者把原因归结为合作伙伴的不配合等;而是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有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在合同约定的质量指标中反映不出来,但这些问题将影响最终项目的使用寿命与其他质量指标。

3)关键信息外泄

项目的高效运作,必然要求建设方与供应商之间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实现高度信息共享,共享的信息包括生产计划、销售快报、库存水平、资金占用、技术指标、工艺要求等。在信息贡献过程中,供应商处于自身利益考虑故意隐瞒、压缩、扭曲、伪造真实的经营管理与技术信息而提供虚假的合作信息,建设方根据此信息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而蒙受损失。

三、采购风险应对措施

采购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有选择优质的供应商,战略关系的转变、优化供应链系统结构,优化供应商数量。

1.选择优质的供应商

供应商选择评价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是搜集资料,可以通过到候选企业实地考察、与对方员工交流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必要的数据和承诺。第二步是单项实力评价,即分别评价候选企业的资产、人员、知识、管理、经营实际,发现单项实力过剩或欠缺。第三步是实力协调分析,即分析候选企业的五种实力相互之间是否协调,发现企业的隐患,判断其稳健性。第四步是综合分析阶段,综合分析评价候选企业的实力,对候选企业排序。

合作能力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柔性、组织的柔性、及组织的协调能力等。这类指标决定了供应商是否能很快地融入项目的大环境以及供应链的协作中。

2.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项目采购中,建设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双方不再孤立地看待各自的企业,而是用总体表现、总增加值和总成本作为决定企业内外行为的衡量标准。在这一关系下,双方将有如下特征:

1)利益系统性。供应链的采购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供需双方的利益协调一致。双方都努力的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

2)信息共享。供方对于项目的采购需求数量、采购产品的技术要求、项目的实旌进度等信息有充分及时的了解;同样承包商对于供方的供应能力、规模、产品质量、生产进度等信息也了如指掌。双方的进度计划及项目的设计变更等关键信息能够在供应链中保持透明。

3)快速反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建设方向供应商及时反馈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据此调整计划,组织生产,提高双方快速相应市场能力。

3.优化供应链系统结构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用户需求订单即项目订单产生需求订单,需求订单产生订购订单,订货订单再驱动材料供应商。这就要求在工程项目的采购过程中:

1)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转变

某些大型的建设单位,其采购部门的运作与制造业的运作类似为库存而采购,采购部门不关心项目所需材料的实际情况。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在工程项目的采购过程中:

①采购人员配合工程项目设计人员早期参与项目

采购人员早期参与项目的定义及设计阶段能够使项目受益。采购人员具有产品的知识(如价格、国际市场环境、来源)及采购过程的知识(如运输、物流),这在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造中对于产品的选择具有帮助。这也就是所谓的“为采购的可行性而设计。为采购的可行性而设计也就是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各种产品及构件配置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采购方面的实际情况,这些考虑因素包括买卖双方现有的商业关系、联合进行技术设计的能力,提前期的长短、批量购买的可能性等。

②采购计划适应项目的建造计划

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变更、修改方案、进度拖延等现象。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部门应该对项目的进度计划有清楚的了解,并且能够根据项目施工的进展情况不断预测材料的需求情况。另外在建造活动中,要求采购的物资尽量能够准时并直接进入施工现场,以减少库存保管及二次搬运等不增值活动。

2)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

对于某些通常需要采购一些提前期较长、对质量有着严格要求的产品,这种产品的供应进度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影响特别大。此时需要实行外部资源的管理,即使制造方的制造能力和生产能力达到了要求,采购合同签订后,建设商还需要制定监造和检验计划,派人驻厂监造,并进行相应的协调工作。实施外部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制造、采购与现场的建造更好的协调,达到零缺陷、零交货期、零故障,使整个项目的供应链向着精细化努力。

4.供应商数量优化

通过寻找最优的供应商数量来优化项目的供应结构,可降低采购成本,控制供应风险。

供应商数量与供应风险的关系:选择有实力、重信誉、业绩好、易合作的供应商,降低来自单个供应商的风险水平;同时与多个供应商合作,其中某一个或多个供应商出现严重的供应障碍,其他供应商仍能保证其余部分的正常供应,同时与其他供应商紧急协商增加供货,把风险事件可能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供应商数量与供应成本的关系:减少供应商数量,向单个供应商的订货数量增加可以获得较高的价格折扣,同时降低了管理协调的工作量;增加供应商数量,获得价格折扣的可能性减小,而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压低采购价格的可能性增加,供应商数量增加造成供应的复杂化,势必增加管理费用。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我国EPC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却长期存在着运行成本高、标准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EPC项目管理提升的重要瓶颈。因此,如何借鉴制造业和零售业供应链物资采购管理模式,建立实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EPC项目采购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产业链的优势,管理创新,增加了产业的生产最大化,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热议的重要课题。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协调从供应商开始、到达并经过组织、再到终端消费者的物料流和服务流,从而使增值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同时也包括信息流和资金流。

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都刚刚兴起。加入WTO 以后,随着全球化的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引导我国企业通过供应链建立战略联盟,对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迅速迈向国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必须实施供应链管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增强自身和整体竞争力,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

二、EPC工程项目中的供应链物资采购的内涵与特征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含义是指根据项目目标的实时需求,在供应链上获取设备、材料、技术、服务等资源的全过程,该过程通常包括采买、检验监督、运输(物流)、合同管理等分过程。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要以项目为主导;材料、设备供应商;设计、施工分包商;监理以及业主之间建立起相关的合作伙伴;其次,形成以项目建设所需的资源管理为主导条件,整合资源与利益的运行机制;最后,以信息的共享为基础平台,实现其相关资金以及物流间的综合管理,实现其项目不同阶段高效并且协同的合作,形成最好的项目管理体系,最终降低整个体系的成本,提高质量,在供应链物资采购机制下,EPC工程项目管理者把自己的需求规律和实时需求信息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根据库存的量来保证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又保持库存最小。其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 1、全流程信息共享

在供应链物资采购模式下,EPC供应链中所有的进度、技术、质量、成本、设备、材料等需求信息均可通过信息平台,快捷准确地传送至供应商,供应商亦可及时做出反应,总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双方不再是零和关系,而是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受欢迎的业务合作伙伴,是整个供应链中工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共同服务于客户,从而使得供应计划、采购(编制采购文件,询价,卖方选择,合同签单)、生产监制与出厂检验、物流运输、现场管理与安装调试和最后的移交收尾等各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体现,这样工程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订单式采购及库存管理。

通常,EPC项目确认采购之后是典型的订单式生产,必须要经过业主的采购,对产品的用户、承包商、供应商均具有二重性,既是采购者又是发明者,因而其往往采用订单式的JIT供应链采购模式,即以准时生产(JIT生产)为根本管理思想,囊括了与供应商有关的整个采购流程,有效地实施项目的个性化和采购,且从物资的过程就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避免从而避免采购过程中造成铺张浪费的现象,其要求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充分进行信息共享、建立和谐的供需方关系及准确的预测最终产品的各种需求,这正好满足了EPC工程项目中大量复杂非标物资的采购需要。然而,也正是由于EPC项目订单式物资采购的特殊属性,决定了项目总承包商与各供应商的关系经常随项目的变化而变化,供应商的管理比较难控制,供应商管理的流程相对复杂。 3、战略协作关系

在供应链物资采购模式下,EPC供应链各参与者的关系将从一般转为建立起一条链接上下游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即消除简单的买卖关系,从而有效地解决一些局面性,不完全性等问题。一方面,要求EPC总承包公司与供应商之间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是以一种信任的合作关系,供需双方相互协作,共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流向和趋势信息,然而减少成本,共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要求EPC项目供应链上的各相关方在标准的业务流程和行为规范下充分整合资源、精密协作、有效沟通、分享信息,共同分担风险和分享收益,进而能及时对用户做出反应,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集成和整合内、外部各种资源,为实现精益生产(施工)提供保障。

三、加强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物资采购的管理对策 1、建立EPC工程项目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EPC工程项目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是推动EPC供应链中所有的进度、技术、质量、成本、材料、设备等需求信息充分共享及快速传递的重要手段,其不仅覆盖了从投标、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的全过程,能够时时刻刻反映项目在范围、进度、成本、人力、风险等方方面面的细微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而且能够为项目团队和企业及时纠正偏差和管理风险提供了量化的科学依据。通过采用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电子数据交换,实施电子化的供应链管理,对工程项目所涉及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简化并优化,从而增加供应链上下游采购的透明度和竞争性,使得以总承包商以合理价格采购物资的能力大大提高,商品和服务的采购效率大大提高。 3、加强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

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同制作业和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相同,同样是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许多高新技术,不但需要懂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如实施标识代码、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还需要既了解供应链上各行业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又熟悉与供应链有关的管理技术。实际上,优秀EPC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供应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EPC工程项目行业中是十分稀缺的。因而,一方面应加强EPC工程项目供应链控制体系的建设,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了助力平台,弥补了其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组成项目控制体系的各种政策、标准、指导、工具和模版等也构成了一个培训平台,可以为企业发展壮大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合格的EPC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人才。 4、建立与完善EPC工程项目供应链采购审批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EPC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不但加强内部资源的管理,还转向对外部资源的管理,加强了与供应商在信息沟通、市场应变能力、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交货期等方面的合作,并从一般的短期买卖关系发展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直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采购决策变得透明,双方为达成长远的战略性采购供应计划而共同协商,从而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成本损失。因此,可适时建立不同级别的采购审批权限,避免才采购权限过分集中所导致的低效率和高风险,同时有效降低采购工作的复杂性和总体成本。

结束语

总而言之,物资采购管理是EPC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一环,决定着EPC总承包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赢利水平,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先进的科学采购模式予以实现,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优势,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取得更好的项目效益。

参考文献

[1]黎娟.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J].中国商贸.2010年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8

夯实计划管理基础,全面提升管控能力。物资计划为充分发挥物资管理各环节的龙头作用,以业务创新为引领,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推动甘肃电力公司发展由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全面继承和发展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国网甘肃电力物资公司以创新智能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助推甘肃电力公司现代智慧供应链高质量协同发展。

二、以问题为导向,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物资计划管理存在以下问题:数据混乱,响应速度慢。物资需求计划的成功申报需要项目的可研批复、项目核准以及下达的年度综合计划等资料,而不同物资的采购标准、采购范围、需求预测等又分布于不同平台,数据混乱,需要人工核对查找,降低工作时效,响应速度慢;人工被动跟踪采购批次节点。不能及时梳理项目所需物资,导致计划管理与项目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存在漏报、错报、迟报等问题;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物资计划管理手段往往依靠人工操作,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度不高,造成工作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甘肃电力公司结合公司总部现代智慧供应链建设,应用大云物移智现代技术,构建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智慧供应链-智能物资计划管理场景。

三、现代智慧供应链

现代智慧供应链按照“专业守正、提升质效”的总体思路,以智能采购、数字物流、全景质控、智慧运营的现代智慧供应链体系建设为基础,打造专业品牌形象,促进资源共享、数据融通、供需对接、价值创造,形成供应链“+互联网”新模式,实现采购设备质量、采购供应效率、用户服务效果、业务规范水平的全面提升。如图1所示。

(一)现代智慧供应链-智能物资计划管理场景建设

1.现代智慧供应链构建需求计划储备库

该场景通过工程管理模塊维护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编码、工程类型、标准WBS结构、可研批复、项目核准等重要信息。设计人员根据采购标准库中的物料主数据、固话ID库、典型方案模板编制项目清册。

此场景的业务亮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结合信息化管理思路,前移物资需求计划提报工作,项目需求单位预先储备项目计划,设计单位结合“三通一标”,根据储备的典型模板进行清册预编制,完成物资需求计划并实现预储备,实现各单位业务协同机制及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全程管控。

第二,通过采购标准管理中的物资主数据、物资采购标准管理、技术规范书管理、物资供应周期等数据资源,预先开展需求计划编制工作,多维度提升采购计划申报及时、准确、规范,达到物资需求计划全过程的数据贯通。

第三,引入需求计划储备库理念,工程可研初设结束后,即可一次性全量提报物资需求计划,存储至物资计划储备库中,待采购批次开发后,快速将储备计划转正式计划提交,提升采购计划提报工作质效。

第四,应用信息化手段,依托项目规模、物料清单及技术规范书ID等逻辑关系,实现物资需求计划申报过程中的物料精简智能校验、物料成套逻辑智能校验以及固话ID逻辑智能校验,提高信息系统自动化程度及智能程度,减少业务执行中的纰漏,提高业务运转效率。

2.现代智慧供应链构建采购计划提报智能提醒

采购计划提报智能提醒场景设置申报提醒、批次提醒以及编制提醒。申报提醒功能主要是指采购批次截止日前三天提醒项目单位及时申报采购计划,以免错过采购批次。批次提醒和编制提醒功能主要是指依据公司总部的年度采购批次安排,在采购批次截止期前一个月提醒项目单位准备申报物资的所有资料,包括编制技术规范书、创建储备计划等。

通过采购计划提报智能提醒场景,实现了采购计划“柔性匹配、在线预警、智能提报”,解决了传统物资采购计划提报模式中工作流程传递的逻辑断层以及错报、漏报、迟报等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各部门无缝对接、共享采购计划申报数据,从而使人工工作变为机器工作,避免数据交叉混乱、不易管理,提高了物资需求计划提报阶段的管理水平,实现了全过程管控。

3.现代智慧供应链构建采购计划智能审查

采购计划智能审查场景针对省公司层面的集中审查采购计划而建设,主要包括审查会信息维护、审查专家维护、专家信息查看、计划智能审查、审查任务分配、审查结果录入、计划审查管理、预审报告导出、统计分析管理、审查意见查看等10个模块,业务流程为:审查会信息管理专家库建立任务分配管理计划智能审查审查结果录入计划审查管理统计分析管理。

该场景通过提炼结构化审查要点及审查规则,开发采购计划审核全流程在线管理及关键要点自动审查功能,使专家从重复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审查关键部分,提高采购计划审核质效。结合无缝对接、共享申报采购计划数据,减少了人工操作时间,大大提高了审查会期间的审核速度,避免了交叉数据的不易管理。同时将线下的专家分工、电话通知专家、采购计划审查、技术规范书审查等转移到线上,实现专家的远程异地审查,降低会议成本。从审核效率、审核质量和审核数据管理等多维度提升采购计划审核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9

一、适用性分析

根据利丰的经验,采用此模式的前提,是有个性化需求的大型客户,或有较多比较小但具有相同需求的客户。按照国网公司“三集五大”(即人、财、物资源,以及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和大营销五大专业)体系设计,“五大”专业是物资集约化的主要服务对象(相当于我们的大客户)其需求特点,计划特性,物料品类也都有其鲜明特征,完全符合上述前提。

二、应用的条件

从各具体专业来看,“大规划”和“大运行”对物资的需求相对较小,而“大建设”的物资需求量巨大,“大检修”和“大营销”的物资需求也很大,同时还在不断增加中。另外,“大建设”、“大检修”和“大营销”专业分别有其鲜明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这三个专业应是我们“度身定制”供应链的着力点。

从物料需求特性来看,电网物资主要可分为基建、运维和办公用品这三大类。目前国网公司提出的“基建物资到现场、运维物资到班组、办公用品到办公桌”的目标,为我们“度身定制”供应链指明了方向。

三、初步构想

(一)“大建设”物资供应链

基建工程项目建设是典型的“项目制”管理,有很强的计划性、阶段性,而物资管理是按专业化设置的,两者之间的对接是做好项目物资供应的前提。因此,“大建设”物资供应链的核心,就是将物资管理与工程建设进行有效对接,其需求计划和物资采购,严格按物资专业化管理要求,由物资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采购完成后的物资供应工作,则以满足供应为目标,按照工程建设管理流程和里程碑计划要求,细化内容,突出服务,保障供应。

因此,针对大型基建工程项目,物资部门可将基建部门视作一个大客户,按“项目制”要求,成立专门体系负责提供“项目制”一条龙的物资采购供应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项目决策与可研阶段:主要开展收集项目信息、跟踪项目进展等工作。

2、初步设计阶段:本阶段重点是“抓策划”,主要开展物资供应管理策划,明确项目经理、组建物资供应项目部、参与初步设计审查会、开展现场踏勘、编制《物资供应保障方案》等工作。

3、招标采购阶段:主要组织需求计划申报、参与招标采购和签订合同等相关工作,以配合物资专业部门完成计划申报和招标采购任务。

4、土建阶段:本阶段重点是“抓生产”,主要开展现场物资代表派驻、与各参建单位建立沟通机制,制定物资供应计划,建立物资供应“三张表”,监控生产进度、开展催交催运,组织土建预埋件供应等工作。

5、安装调试阶段:本阶段重点是“抓服务”,主要开展物资到货协调,运输管控,配合移交验收,组织现场服务等工作。

6、竣工验收与总结评价阶段:主要开展组织供应商做好投运阶段物资保障,受理剩余物资,组织备品备件移交,物资结算,开展供应商履约评价,编制工作总结等工作。

(二)“大检修”物资供应链

运维检修工作是典型的“生产制”管理,因此,“大检修”物资供应链的核心,是根据电网运维检修业务计划性较差,但时效性、突发性很强的特点,将物资管理与运维检修进行有效对接,运用综合采购供应策略,做到物资保障的可靠、及时,确保电网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针对运维检修工作,物资部门可将生产部门视作一个大客户,围绕安全生产要求,成立专门体系负责提供“生产制”一条龙的物资采购供应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年度供应计划:主要依据往年大修用料历史数据,结合年度大修计划,编制年度运维物资实物储备计划,并及时补充协议库存和物资超市的物料品类、数量。

2、月度供应计划:组织需求计划申报、开展平衡利库协调,参与招标采购和协议库存分配等相关工作,配合物资专业部门完成招标采购和协议库存分配任务。

3、物资保障服务:主要开展物资催交催运,收货验收,拣选备货、组织现场服务等工作,还包括完成应急调拨和应急采购任务。

4、管理提升服务:提出储备定额调整意见,提出补库申请,开展物资结算,开展供应商履约评价,编制工作总结等工作。

(三)“大营销”物资供应链

“大营销”专业的物资需求,量最大也最典型的是计量表计的需求。计量表计的需求量巨大且规格型号单一,在采购上十分适用集中规模批次招标模式,但在供应上,要求检定、配送一体化作业,因此,目前各地均建有计量中心,依托立体仓库和第三方配送公司,实现入库验收、检定抽检、出库配送的流水线作业,电表的供应完全融入“大营销”的业务流程,成为了“大营销”价值链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在计量表计配送工作中,物资部门的服务内容主要是高效完成电表和配送服务的采购,做好供应商(承运商)关系的管理。

另外,配网工程所需物资,通用性强,计划性弱,尽管目前大多按项目管理,但从浙江、江苏等省公司的先进经验来看,若参照运维物资实行周转储备管理,将能有效解决计划准确性和供应及时性之间的矛盾。

四、总结

供应链采购工作总结篇10

通过对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式的分析可知,供应链成本降低涉及到无形成本和有形成本。下面就铁路工程建设供应链的有形和无形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然后就如何降低铁路工程建设中的有形和无形成本进行论述。铁路工程建设的有形成本包括设计成本、招投标成本、材料设备采购成本、施工成本等多项费用,占整个供应链总成本的比重很大。无形成本虽不被现行财务账反映出来,却会引起供应链总成本的上升,不可忽视。了解了铁路工程建设供应链的有形和无形成本构成后,再来分析控制工程建设供应链成本的阶段、渠道和方法。根据工程建设程序,控制供应链成本的阶段主要是设计、施工阶段,关键环节是材料设备的采购方法和渠道,以及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理的方法和起到的作用。

供应链成本管理在铁路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

开展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现场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和掌握的各种情况编制施工组织方案、进度计划及施工工序,搭建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信息管理平台组织施工。一是依据总的工程进度计划做好季度、月、周、日施工作业计划,合理配备劳动力,避免工序不衔接造成窝工和设备闲置;二是做好材料设备采购和供应计划,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达到宏观控制、微观调整,降低有形和无形成本的目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铁路工程建设涉及到业主、设计、施工、监理、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多家单位,其间的友好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会影响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和项目成本。所以,要通过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来实现战略伙伴关系,规避各种风险,达到利益共享,并实现成本控制。加强沟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特别是工程承包方和业主、材料设备供应商、监理工程师之间应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及时沟通信息、反馈信息,就不同意见达成共识,以免影响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降低材料设备采购成本在工程建设中,材料设备费占工程投资的比例较大,而且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家较多,质量和价格也有较大差别,如果不认真进行市场调查,货比三家,同样价格很难采购到高质量的产品。所以,施工企业应在生产经营中与材料设备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或减少风险,保证供应的产品质量,降低采购成本。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