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反思十篇

时间:2023-03-20 21:52:54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1

一、教学思维的反思――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思维指的是教师在设计系列教学活动时的思想倾向,它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执行、开展与落地,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首先就应当从教学思维这一点切入,看看自己是否有以学生为主体。以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为例,在设计这一章节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生为主体,在讲解时多以引导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举例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在循循善诱的过程中去传递章节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紧扣教材

教学内容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和教会给学生的所有内容,这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质量。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第二项内容就应当从教学内容这一点切入,而其反思的标准就在于教师是否在讲课的过程中始终紧扣教材。以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与规律及其应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其中,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实验探究中,教师要重点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教师可以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实验来教会学生整个逻辑思维过程。

三、教学手段的反思――丰富多样

教学手段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以何种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影响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当以是否丰富多样作为对教学手段的反思标准。以苏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为例,这个章节将弹力、重力、摩擦力这三种常见的力分列为三个小节来讲解,不难发现其目的在于便于教师精讲、细讲,由于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但真实存在,其对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包括实验、多媒体展示、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工具在内的方式去开展教学,就容易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比如实验,除了教材中演示的实验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手动操作来验证,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播放实验,并通过放大、暂停、反复播放等功能来全面解析实验,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反之,如果教师干瘪瘪地只是照本宣科,单纯依赖于教材,那么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体现知识亮点。由此可见,物理教师以教学手段是否丰富多样来作为反思的标准将有利于教师从多个角度去全方位地解析知识要点。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有效激励

教学评价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何种评价方式去判断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行为,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师评价的反思时应当以这样的评价是否对学生产生激励为标准。以苏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电路初探》为例,这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电学,有一些学生可能之前在声学、光学、力学等领域都表现颇佳,但一进入到电学却表现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当仅仅以卷面分数为评价标准,还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是否积极提问,是否认真听讲,课后表现,如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主动与同学们讨论,课中表现,如学生阶段性的进步等等,不难发现,尽可能从多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地挖掘到学生的学习亮点,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被肯定与赞许的,由此自然地迸发出来自内心的满足感与驱动感,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更好地去面对学习困难并最终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实际上,这就是有效激励的表现――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能够实现自我提升。以有效激励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反思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并鼓励学生不断努力。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2

一、重视新学科性,把好入门关

作为初中二年级新增的一门学科,物理的入门和基础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是非常容易上手的。很多学生和家长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物理很简单,不就是那回事嘛,上课听听就行,大可不必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作为一门渗透至生活各个领域的学科,物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教师要重视入门的重要性,做好一下三件事: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源动力,在教学过程教师不妨演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例如:“杯子中弯折的筷子”、“躺在钉板上的气球”、“盖上纸片的玻璃杯倒转后水不会流出来”等实验,引起学生已有认知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产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物理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的最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已有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设计形式多样、难度适宜额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利用发生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研究讨论。例如:由水杯中弯折的筷子现象,引出水中捕鱼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探索中培养思维。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学习物理重在理解,独立思考是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给予学生思考、讨论和分析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布于教材的各章节,若学生课后不加以复习巩固,那其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无法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因此在每章教学完成后,都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

4、给予学生自信心。萧伯纳曾说过: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作为一门新学科,其第一次考试很重要,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整个初中学习的基调。如果孩子们都能在第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对学习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强,学习就会充满动力,物理也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因此,在第一次测试中我没有采取传统的试卷,而是将学生分组,根据抽签结果轮流展示趣味小实验,小组中的每位成员说明自己的分工并围绕这个小实验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根据其表现进行给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持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爱与鼓励,从而克服紧张与胆怯的状态,树立自信。

二、注重自然学科性

物理,通俗讲就是人们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出来的道理,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绝大部分概念和规律都是从实验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通过物理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满足学生的心里需求,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有利于学生探究观察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物理的自然学科性,立足于教材,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为素材,设计一些趣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与反思过程中对物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与以往的“说教型”、“填鸭式”教学相比,探究实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气压强》教学过程中,以往都是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而再讲解大气压数值及测量方法,学生缺少直观认识。意识到这个现象后,我便在上课时带了两样道具:玻璃瓶和鸡蛋,并抛出问题:如何将鸡蛋放到瓶子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认知过程和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在讨论后认为在不破坏瓶子的前提下将鸡蛋放进去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便选取一些学生上台,在我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最后的结果让同学们很震惊,表示难以理解,此时我便引出大气压强这个概念,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3

1 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教学中的诊断与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教学诊断与反思就像医生看病,开处方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学应是不断调节和校正的过程.通过反思,每一次调节与校正都对以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1.1 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

例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而对人耳听力范围则要求一般了解,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注意采用探究教学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用巧妙实验说明问题等方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1.2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俗话讲:教无定法.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

例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比较多,需要以实验观察为基础,在观察的过程中空间的跨度较大,而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比较低.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理清思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逐个进行探究.例如可以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出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另外,这节课探究内容比较多,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

1.3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课堂训练、完成作业等环节,反思这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完成;习题是否另有解题方法;板书设计是否合理;语言表达是否表达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那些障碍和闪光点等等.

本节课教学中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是否有不足或疏漏;可以通过什么办法弥补等等.

1.4 对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互动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否投入,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全过程当中.

例如, 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我先设计了几个问题:你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了吗?你能证实它的存在吗?它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让学生从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进行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又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让学生从实际操作和简单的实验现象中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这样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新精神.

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

2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

2.1 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从新视角、新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对自己原有的理念、思路和教学行为进行审视,找出差距,寻出原因,拿出对策,再把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写出来,以利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2.2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课后总结与自我反思,不仅可以促进自己业务能力的成长,而且可以使自己由“教书匠”向“教育者”的转变。其实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知道教学的反思重要,也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不断进行探索与总结,然而由于各种具体因素的羁绊,致使部分老师不知道怎样做教学反思,不知道从何做教学反思,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中作总结与探索。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上还较为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仍然停留在自然学科层面上,并没有认识到物理科学在今天学科划分详细的情况下虽然属于自然学科,但都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是人类在社会生活殊的细分领域。只是把物理纯粹当做自然科学教学,导致物理教学僵化与死板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少情感化教育,注重情感化教育的缺失短时期内可能显现不出不妥,但是长期下来会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而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较少或落实不够,从而在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上与新课改背道而驰。在实际教学中则表现为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教师讲课枯燥、缺乏新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找出教学观念中传统的部分进行改进或是鄙弃。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师的理念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程度,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对自己教学观念的反思与改进,才能真正让学生回到符合认知规律的轨道上来,在物理学习中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不再是为了教而教,部分教师将“传道”抛弃了,只剩下“授业、解惑”,导致在角色定位上也出现了些许偏差,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师角色定位上进行反思,重新把教师真正的角色定位找回来,把学生的天空还给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变。老师应成为“引导者与引路者”而不是事必躬亲的保姆,成为引路者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5

一、在农村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物理课程标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就是通过实验的演示,然后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成像规律的.实验把自然现象简化、重现、复制出来,正确反映了科学规律;实验生动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教学规律,是培养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尽管各国教学要求和方法不同,但在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其共同做法都是大力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农村学生占我国学生的大多数,因而,在农村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1.教师思想认识上的缺失:忽视“小实验”

在我市历年的中考中,物理实验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新教材中,教材列出了许多小实验,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小看了这些“小实验”,认为这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小实验,没必要做.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小实验学生没有掌握,有些小实验没见过,甚至有些都没听说过.而这些“小实验”是“大”实验的基础.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尖”,揭示了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创造性的有益活动.

2.实验教法呆板单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先准备仪器、做实验、观察现象、归纳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而没有以学生实际情况(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教材特点去设计教法,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发思维的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创设情境,引发思维的积极性呢?如,在九年级讲“热传递”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重现八年级“引言”中的实验:在装水的烧瓶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烧瓶上部加热,等上部水沸腾时,下面的鱼却安然无恙.像“煮小鱼”、“纸盒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新奇的现象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的兴趣大增,激发了对新知识的饥饿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加强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3.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三“少”

(1)实验教学中,实验记载少

准备学生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一项经常的工作,有的实验年年做,但以前没有记载.上次实验出现的问题隔一年就忘了,这次还会重复出现,多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因此,做好实验记载,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需改进的地方加以记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书面考核多,实际操作少

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甚至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学校的标准往往是“升学率”,评价学生就是看分数,很自然地大家仍以应试、升学为中心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实验内容的教学,也只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结论的得出,让学生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而过程怎样并不注重.这与现行的课标背道而驰,根本培养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归纳能力.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学生实施实验考核是必须的,但应摒弃传统的纸笔型(书面)考核.而如用书面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可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过在考核操作中应以“易行”、“可靠”为原则,操作考核的内容要覆盖所有的考核内容,既不能容易到“伸手可得”,也不能难到“跳一下也摘不到果子”的程度.

(3)实验搀扶的多,自主的少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教育观念;主观能动性;实验

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在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材作为指路牌,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道路上的引导者。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除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其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传统的教育观念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体,将自己的知识和观念灌输给学生,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能导致学生失去探索精神和学习的积极性。

2.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过于重视,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实基础知识只是知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了解和运用的能力,否则知识就只能是知识,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物理教学并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希望学生在学习知识以后,可以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待问题时严谨的态度,对其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3.忽略了教学本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逐渐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非常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学科的教学当中。但是,现在很多教师都将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师会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讲解者,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而且教师在备课时,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而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刻,从而影响了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4.教师疏于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可是如今,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往往忽略了教学中的实验环节,一般教师会在课堂上现场做实验展示给学生,偶尔也会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自主进行实验,但大部分都是使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不能使学生在实验时进行仔细的观察,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初中物理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在教W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多给予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索的机会,让其拥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探索,并为学生答疑解惑,清除学生学习探索道路上的绊脚石。教师也可以多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的小实验,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趣味实验,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在物理学科中的积极性。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科技使物理教学变得更为便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不能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教师不应过度依赖多媒体,可以采用板书的方法,也可以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科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者,教师不应花费过多的时间用来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还是应该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对教材的探索和研究上,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也是物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不能总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展示给学生,还应该多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自主进行探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其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效果。

4.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将一些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人在走路时摩擦力的方向和自行车前进时摩擦力的方向,科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也可以安排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在课上进行交流,在分享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同时我们还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一些有效的创新,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参与性。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7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要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渗透创新教育、兴趣教育、德育教育与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发展。

(一)创新教育

未来社会竞争的核心在科技,科技竞争的核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目标。进行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更多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兴趣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探索的源泉。兴趣是一种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促进知识转化成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将学习作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这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德育教育

德育是素质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分科限制,要渗透于每一学科的教学中。物理学是一部科学家坚持不懈,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史,每一个真理的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进行不断猜测、推理、论证、归纳与总结才得出的。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收集科学发现真理、捍卫真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以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顽强的意志力与爱国主义情感等。

(四)情感教育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在师生间进行心灵沟通,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使学生在整节课中学习与思维都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

(一)实验教学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讲实验、画实验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操作实验,来验证真理,来主动探索。一方面要充分运用教师演示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来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索未知。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与主动思考中再现真理的发现过程,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二)合作学习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特定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彼此交换思想,进行讨论,在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具有较大的学习优势,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那些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难易适中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与讨论。这样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才会产生积极的合作学习的愿望,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来,进行思想的交汇与思维的碰撞,从而在全组学习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既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团结意识与互助精神的培养。

(三)问题教学法

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传统教学中教师也常运用提问,但是提问的内容具有封闭性,只限于教材上固定的知识;提问的形式单一,只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只简单地对与错来判断。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教学氛围的枯燥、教学内容的抽象难懂,而无法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问题运用得好,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调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主动地解决问题。

(四)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来为学生创设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将抽象深奥的物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使枯燥的讲授更加生动、富有活力,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化解教学重难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记效果,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具有极大的教学优势,而被广大教师青睐。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用多媒体,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8

初中物理新教材具有下列特点:强调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多;充分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式生动活泼。

二、物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的表现

1.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现时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教学要求对比滞后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到了教学的具体实际,在乡镇中学,在非重点的学校,教师面对学生、环境及教师自身的能力这些因素,觉得难以达到实施新课程教学所需的条件,教师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认同态度就发生了动摇。加上教学中,还要承受学校、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教学质量任务的重压,部分学生的挑剔,个别学生家长的责难,于是教师们沉不住气了,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认同态度就更动摇了。新旧理念碰撞时,教师对新理念的动摇,使旧的理念占据了上风,因而教师的教育理念就跟不上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显得滞后。反映在物理教学中,提问学生、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指导学生学习等时就出现与新课程教学要求背道而驰的行为。

(2)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淡薄

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佳,这里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教学设备仪器的配置未齐全,但也有“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淡薄”这种主观因素的影响。说到要靠教师自己开发,那更加是如要盲人开眼(难)。

(3)课堂教学仍普遍表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时,教师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注重过程与方法,更加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教师的能力发展提升速度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开展物理新课程教学,教师表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现有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跟不上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表现在:教师主导角色仍未得到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倾向于知识方面,未能有的放矢;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仍沿用老一套,不懂得运用评价理论,更加不懂得利用形成性的评价手段去评价学生学习的发展;评价的导向功能未在新课程教学中得到发挥;相当数量的教师不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物理新课程的教学。

2.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新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强化

实施物理新课程,既为学生带来了机遇,也为他们带来了挑战。可惜我们的学生未能把握难得的时机,通过课堂上与教师展开教学上的互动去争取自己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学生们还将难得的机会向老师拱手相让,他们学习的依赖性强,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非要老师督促不可。学习主动性的欠缺,使学生“学习的主人”这种身份体现不出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地位得不到确认。

(2)学习方式单一,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体验

现在的学生没有教师的帮扶,就不懂怎样学习。他们不敢自主学习,不敢自主探索,依赖性过强。甚至个别学生还表现出就算老师如何催促,也不愿学习的情况。肯学习的学生又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不热心共同钻研,通常是单打独斗。由于没有自主、合作与探索的学习,没有自主、合作与探索的体验,学生素质没有多大的发展提高。

3.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新课程教学“涛声依旧”

实施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虽变,但教法、学法变化不大,“涛声依旧”,“穿新鞋走旧路”,“新瓶装旧酒”。这是由于担任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得不到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加上周边学校都是同时开展新课程教学,同课程的同科教师之间没有可取之经,因而教师的教法变化不大。加上校本教研气氛淡薄,形同虚设,跨学校跨地区的物理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没有人来组织协调,根本就无法开展,因此不同学校的同科教师未能开展深入的横向交流,无法共同研究新课程教学的新问题。

三、对策

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机遇,也是对我们教师的挑战。怎样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呢?我认为:

1.加大开展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快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教育培训机构必须加大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岗前培训的力度,做到全员参与。通过培训,提高每个教师的思想认识,消除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阻力,扫清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障碍。使教师对实施新课程教学与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达成共识。为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教师教学理念转变到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状态上来。

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探讨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原有的教学能力不足以应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需要。要使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满足全面铺开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必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加强对开展新课程教学的研究探讨。通过开展研究探讨,深入研究新课程的教学,反思教学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水平的目的。

3.积极学习适应开展新课程教学的技能,提高教师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实践 反思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主要分成两种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种类型的实验都各自有特点和相应的作用,比如说演示实验现象呈现的直观性,而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新颖性和小组同学间的协作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实验,都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当然我们不仅要以实验体现物理学的精髓,还要在完成实验教学实践之后有所总结和反思。那么,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之后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呢?

一、从实验原理角度进行反思

根据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尝试通过对实验原理公式的进一步变形,使实验设计的方案可能会更为简化,实验结果的呈现可能会更为直观。例如,我们在学习简单机械的内容、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分组实验时,如果我们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尝试通过数学变形使原理公式转化,此时我们只需要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和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两个物理量,通过观察直接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即可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从而简化了实验过程中物理量的测量,避免了测量带来的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趋近于精确。

二、从实验设计方案评价角度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思维向发散方向发展,寻求多种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对每种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分小组讨论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最后选取最佳设计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实验设计方案的完善,还有利于学生间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例如,我们在学习密度知识——“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中,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至少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2)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

(3)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

(4)计算。

方案二:(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2)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

(3)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4)计算。

方案三:(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2)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盐水的体积;

(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4)计算。

对于上述三种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反思,再由每个合作学习的小组陈述小组的观点。

三、从实验现象的呈现这个角度进行反思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反思,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串、并联电路实验教学过程中,两灯泡串联时,我们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时我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可知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可知。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亮的灯泡电阻大,暗的灯泡电阻小。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四、从实验规律的归纳总结这个角度进行反思

在教学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分析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我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形光源”放在两倍焦距以外;把“形光源”放在两倍焦距点;把“形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把“形光源”放在焦点以内,分别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然后根据在上述实验演示过程中所呈现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总结出如下规律:

(1)物体由两倍焦距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2)物体由两倍焦距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3)两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分界点,一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

通过实验操作呈现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以上规律化的知识,最后呈现给学生简单明了的规律化的结论,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并且为学生运用此类知识奠定了实验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

五、从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角度进行反思

初中物理实验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提供基础的,所以在初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有其自身操作的注意事项,我们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围绕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反思,认清错误操作的危害,从而在思想上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为顺利完成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控制变量法;物理实验;正确结论

一、从控制变量法的几个实验反思其实质

1.实验一: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

影响因素:

①两个烧瓶中的水是否一样多;②水温是否一样高;③放烧瓶的环境是否一样;④泡沫塑料与棉被的厚度是否一样,干湿程度等。

控制操作:

①在两个烧瓶中装质量相等的水;②加热到相同的温度;③分别用干湿程度、相同厚度的两种保温材料包好;④放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自然冷却。

要改变的因素:

两烧瓶内水的温度变化ΔT

观察:两烧瓶内水的降温Δt时间。(可互换)

每隔5 min记录下烧瓶中的水温(T1/℃是第1组泡沫塑料保温的水温;温度T2/℃是第2组棉被保温的水温,如下表):

观察分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80 ℃降至40 ℃(ΔT=40 ℃)第1组(泡沫塑料保温)所用的时间大约在45 min左右,而第2组(棉被保温)降低相同温度只用了不到25 min,这表明,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确实优于棉被。

反思一:上面的探究过程中就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由于影响研究问题(称为因变量)的因素(自变量)有许多,多种因素相互关联、共同起作用。怎样才能确定哪些因素没有影响,哪些因素有影响及影响程度?人们采取这样一种方法: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分析所研究的物理问题与该因素的关系,即把多因素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素的问题(类比与“一对一”),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就能找到这些因素与研究问题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这里的“一对一”是为了表达简洁直观,笔者对“控制变量法”所作的类比。释意如下:第一个“一”意思为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对”意思为它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关系,第二个“一”意思为研究的物理问题(即因变量ΔT),比如实验中“使两烧瓶内水的温度变化ΔT=40 ℃,“对”两烧瓶内水的降温时间”。

2.实验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不考虑温度影响)

(1)控制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

结论:长度、横截面积相同导体的电阻只跟材料有关。

(2)控制材料、横截面积相同,研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结论: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3)控制材料、长度都相同,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结论: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反思二:由此可见,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是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的因素,而是与电流、电压无关,即由导体本身决定的。所以,我们对欧姆定律的公式I= 理解,要强调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条件是控制电阻不变,电流与电阻成反比的条件是控制电压不变,对R= 式子不能认为在电压一定时,一段导体的电阻与电流成正比,那就错误了,实际上这段导体的电阻是一定值。所以,在控制变量法实验中,要明确研究问题与施加作用的变量之间有无影响关系,不然就会犯“探究电流对导体电阻的影响”这样的错误。

3.实验三:探究影响动能的大小的因素

(1)控制小球质量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

结论:质量相同时,速度大的物体能做的功多,表明它具有的动能大。

(2)控制小球速度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结论: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能做的功多,这表明它具有的动能大。

反思三:在实验中小球动能的大小是以小物块被推的远近体现出来,小球运动的速度是通过它滚下的高度体现,从实验中看到,当质量相同的小球从相同斜面的不同高度上滚下时,高处的小球把物块撞击远一些,如果抓不住主要因素只看表面现象,易得出:动能大小与高度有关系的错误结论,此情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曾多次出现。其实在对于同一斜面,高处的小球滚到水平面时速度大,高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到达水平面的速度是相同的,正是利用这个规律来控制速度。因此,在用控制变量法实验中只有准确把握影响研究问题的因素,剔除表面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用“控制变量法”解题示例

1.化繁为简的“一对一”解题

例1.(2005年 河南)用金属制成的线材(如,钢材、钢筋)受到拉力会伸长。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现:金属丝或金属杆在弹性限度内它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胡克定律。这一发现为后人对材料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现在一根用新材料制成的金属杆,长为4 m,横截面积为0.8 cm2,设计要求它受到拉力后的伸长量不超过原长的1/1000,要计算此时受到最大拉力。由于拉力很大,杆又较长,直接测试有困难,现在选用同种材料制成样品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取得数据如下:

认真观察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测试结果表明线材受拉力作用后其伸长量与材料的原长成 比,与材料的横截面积成 比;

(2)上述金属细杆承受的最大拉力为 N。

解析:(1)由题意可知,同种材料伸长与拉力大小,截面积,原长有关。控制拉力(比如是250 N)截面积相同(都是0.05 cm2),从表中看出材料的原长由1 m到2 m增大了2倍,伸长量由0.04 cm到0.08 cm也增大2倍,可见伸长量与材料的原长成正比。同样的方法,控制拉力(比如是250 N)与原长(都是1m)不变,可研究伸长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截面积由0.05 cm2到0.10 cm2增大了2倍而伸长由0.04 cm到0.02 cm缩短了2倍,故与材料的横截面积成反比。(确定了伸长量与材料横截面积的“一对一”的关系)

(2)由题意可知,若控制金属原长1 m拉力1000 N不变(可用其它数据),故由伸长与横截面积成反比得:横截面积由0.1 cm2到0.8 cm2增大8倍,则伸长将由0.08 cm缩短到0.08 cm× =0.01 cm。得到此时金属棒参数为:横截面积0.8 cm2原长1 m伸长0.01 cm拉力1000 N。再由伸长量与材料的原长成正比关系,控制拉力1000 N,横截面积0.8 cm2不变,原长由1 m到4 m增加了4倍则伸长增大4倍将由0.01 cm增到0.04 cm。得到此时金属棒参数为:横截面积0.8 cm2原长4 m伸长0.04 cm拉力1000 N。再由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关系,控制截面积0.8 cm2、原长4 m不变,研究拉力与伸长,即伸长由0.04 cm到4 m× =0.4 cm增加了10倍所以拉力也增大10倍即为1000×10 N=10000 N。得到此时金属棒参数为:横截面积0.8 cm2原长4 m伸长0.04 cm拉力10000 N。即金属细杆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00 N。

由此可见,本题看起来因素较多,但只要我们控制好变量,化繁为简确定好“一对一”对应关系,类似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当然,也可利用推出F=k 公式来解决,但大多数学生不能推得出此式子。

2.灵活运用“控制变量法”

例2.(2009年 绵阳)有两只定值电阻RA和RB,各自的电流与电压关系如U-I图象中的A、B。则( )

A.若将它们串联接在电源两端,RA的电流是RB的2倍

B.若将它们并联接在电源两端,RA的电压是RB的2倍

C.若将它们串联接在电源两端,RA的电功率是RB的2倍

D.若将它们并联接在电源两端,RA的电功率是RB的2倍

解析:利用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选项A、B可排除,由图象中当它们两端电压都为2U0时,通过RA电流是RB的 倍,根据欧姆定律得当电压相同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可得RA=2RB。对于选项C,由于串联即控制通过它们的电流相同(不变),故由P=I2R可知它们的功率与电阻成正比,所以RA的电功率是RB的2倍,故选项C是正确的。对于选项D,由于它们并联即控制加在它们两端的电压相同(不变),可根据公式P= 得它们的功率与其电阻成反比,所以RA的电功率应是RB的 倍RA的电功率是RB的2倍说法不对,故选项D是错误的。可见,在电学中,利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两端电压相等,作为控制变量可方便解题。

除上述两点之外,还包括体现“控制变量法”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可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解释的一种类型的试题。

3.注意事项

(1)物理学中有的多因素探究实验,单靠控制变量法是不够的,甚至是失败的,应让学生晓得控制变量法的局限性。还应尝试用其他的一些方法研究些多因素简单问题,以拓宽研究思路与方法。

(2)在控制变量法探究中,首先,一定要能正确地区分出哪些是影响研究问题的因素,哪些是干扰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其次,选择适合的器材、设计恰当的可操作的步骤,合理的记录表格同样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