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讲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2 15:34:42

幼儿讲故事

幼儿讲故事篇1

关键词:幼儿教师 幼师生 故事改编 策略

一.幼儿故事讲述中改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幼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和审美的享乐活动。幼儿文学,可以通过文学途径,给幼儿以多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对他们的性格、气质、志趣和理想的形成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幼儿故事是幼儿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是幼儿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婴幼儿成长的摇篮。故事是一种能带动幼儿听、说、读、想等各方面发展的有效的文学形式,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科学知识、学习交往等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净化幼儿心灵、令其思维徜徉的快乐老家。幼儿故事对陶冶幼儿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性格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在语言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喜欢听故事。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扼杀孩子快乐和想象力的。

为了进一步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为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江苏省教育厅已连续几年举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其中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比赛中就有即兴讲故事项目,目的就是提高幼儿教师讲故事的技能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即兴演讲故事的能力,具有改编幼儿故事的能力,能针对幼儿生理心理上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问题,确立教育中心,选择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动手改写或创作一些幼儿文学作品,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接受教育。

每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都是一个故事改编者,作品的意义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只有在阅读讲述过程中产生,阅读是一个读者将文本具体化过程,讲述则是将文本创造性再现过程。有时我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讲述同一个故事时,也会不一样。所以故事是不能机械地背的,必须讲,必须尊重受众,根据对象适时调整内容语言;根据场景调节主题语速;根据时间调整故事长短;根据讲故事人自身语言条件特色调整用语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故事表达效果。

所以从每一个师范生开始,就要加强讲故事和改编故事的能力的训练,最终使每一个幼儿教师成为幼儿故事的创作者和讲述者。

二.幼儿故事讲述中改编策略

1.尊重幼儿感受,创造属于他们的意义世界

好的故事讲述首先要从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把握开始。每一个讲故事者对所拿到的故事材料需作整体感悟分析解读,读懂文本自身的内容意义,而文本的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读者眼里也会不一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讲述者首先要明确故事的主题、主干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主要、次要角色,理清情节发展过程,对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有概括性了解,做到对故事胸中有数,准确把握故事的基调特色。然后为幼儿搭建建构知识的合适脚手架。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兴趣取向、幼儿的言语发展水平及故事本身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教育性等方面来思考改编,同时也要根据此次讲故事的时间、对象等具体要求作必要的调适,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感受、需求。

幼儿故事的主题要单一、明确。原作的主题如果适合幼儿,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不必改动。如果主题太繁或不明确、不自然,则需浅显化处理。如《龟兔夺宝奇遇》故事的主题较积极,希望世界和平,但主题出现得较生硬,口号化,当得知“神灯可以实现三个愿望时,小龟和小兔许愿‘我们还要世界没坏人。’过了一会,所有的坏人都消失了。从此世界更加安宁了”。故事的成功必须以幼儿的理解为前提,符合幼儿审美情趣。这个故事的语言就显得有些生硬,主题急显。我们在故事讲述时,可以把语言更具体化、浅显化、形象化、趣味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关注文本所承载的知识、教育性或成人自身逻辑,而忽视儿童心理逻辑,必须以儿童什么情趣为基本出发点,关注艺术、科学、道德等领域的契合点,选择“有趣、好看、读得懂、细节丰富的”故事。要让故事与生活相联系。要时时多想这样改编幼儿喜欢吗?符合他们审美趣味吗?能引发幼儿感知、想象、理解与体验吗?能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审美体验相衔接?能更多鼓励幼儿去创造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意义世界吗?

如果是可以自由选择故事,则要选择适合幼儿欣赏、健康活泼、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故事,主题鲜明,情节单纯,既具有教育意义、极具趣味性和时代性的作品。比如,绘本故事《蛤蟆爷爷的秘诀》、《我的幸运的一天》等。

2.符合幼儿审美趣味,情节简单有序有变

要注意幼儿故事情节的基本部分必须紧紧围绕一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没有枝枝节节、繁复杂乱的情节内容。情节结构的发展要既简单又有序有变。学会对故事情节作深层次分析解读,如《母鸡萝丝去散步》,表面看来故事多次反复,较长,但我们仔细研读,会发现故事中,实际上是两条线交错进行。母鸡造型平稳,神闲气定散步,每张画面似不变,故事似乎平淡无奇,但仔细研读狐狸形象后会发现,作者正是以母鸡的淡定无奇来与张牙舞爪百变狐狸作对比,狐狸的造型百变不一,且都有一种下山虎式,每次都有一种张力指向母鸡,母鸡在下,狐狸就在上,母鸡在前,狐狸就在后,使故事形成紧张动态。通过两条线的交错发展,使故事张弛不断变化,最后通过狐狸的失败,告诉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表面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须仔细研读。

反之,如有的故事情节反复多次,较长,又不是主题展开必须的过程,只是简单重复,则可适当删减,根据实际,随时调整。如《想长高的小老鼠》中最后小猫追小老鼠时,有许多语言是重复的,因为一般讲到这三分钟已过,可以将重复的话语归并表达,更利于故事性、趣味性。又如《馋猫小鱼钓鱼记》中,对小猫去到的地方都有一些具体描述,由于故事已经很长,所以就可将这些删去,又如小猫钓到鱼后,对鱼的保存状况也有较多叙述,也可忽略不讲,使故事更紧凑,同时也更符合幼儿审美趣味,情节简单。

3.注重幼儿接受特点,语言幼儿化

幼儿故事讲述时必须注意到幼儿的语言接受特点。如《牙齿先生病了》中“来一穗刚出锅的玉米吧!”这“一穗”就不太符合幼儿的接受特点,幼儿难以理解,可以改成“一根”。又如《猫的第九条尾巴》中“耗费自己难得的运气去成全别人的圆满,这或许是世间最大的慷慨、最真心的回馈了。”这里耗费、慷慨、回馈都较书面化,孩子不太容易理解,可以用更通俗浅显的的“浪费、大方、回报”来替换,使孩子乐于接受。

故事讲述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左右,篇幅宜短不宜长,如故事太长,一般超过550字就要缩短,因为时间长了,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就分散了。如《小老鼠的漫长一夜》这一故事就较长,其中“大老鼠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呼啦呼啦地吹,树枝啪啪啪地敲打着窗户,猫头鹰呜呜呜地叫,还有小老鼠呼哧呼哧的呼吸声。不一会儿,他又听到早起的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叫……”类似的这些语段,虽然较具体形象,但因为多次反复,使故事过长,就可适当删去一些重复的部分。

故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讲的是一场鳄鱼和牙医之间的心理较量,用简单、反复的语句,刻画了鳄鱼和牙医每时每刻戏剧性的心理变化。他们相互惧怕,可是那颗蛀牙把他们凑到了一起。凶恶的鳄鱼只得乖乖听牙医的摆弄,而红脸的牙医也只能壮着胆子上。鳄鱼:“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牙医也在想:“我真的不想看到他,但是我非看不可。”从画面上看,两个人物都别过头,上身远离对方。画面色彩也是灰冷色。讲述时需将人物内心的这种纠结、惧怕、无何奈何等情感,通过适当的语调尽可能形象直感地表现出来,如语速慢而迟疑,将每个句子分成四次停顿,语调下降,尾音渐弱 。“真”、“非”语音加重强调,语速放慢。通过这样搭建平台,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情感。

还需要根据语音表达调整文字,字音不响亮的音节可以替换成发音响亮的音节。使故事讲得更顺口、听得更顺耳。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儿童化、口语化,将书面语改成口语。《一闪一闪的月亮》中“通知所有的家禽,都到院子外面来!”这一句,“家禽”既不口语化发音也不响亮,可以改成“小动物们”。《狗和公鸡和狐狸》中“公鸡像平时一样,引腔高啼。”“引腔高啼”语言书面化,儿童不易理解,不妨改成“放开嗓门高声唱起来”。幼儿故事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这就要我们讲故事时时刻想到幼儿的接受特点,及时修改调整语言,使之口语化、儿童化、趣味性强。

有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讲述者自身条件,调整故事内容。如讲述《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时,有一学生“没有牙齿的”这一短语发音始终困难,到故事内容讲述则没有大问题,但题目中“牙齿的”语调始终别着,无论如何读不正确,由于学生已没有时间再重新准备,后来只好将题目改为“奇怪的大老虎”,结果这个同学的故事讲述在后来的专转本考试中顺利通过。

有时如故事中有大量的数据、过于复杂的人名、太多的次要人物形象,可以简化或删去展开部分。如《馋猫小咪钓鱼记》中主人翁馋猫小咪太长,可统一为小咪。如《钟老头买钟》中地点、时间反复,十分难记,可以做简单化的改编处理。

幼师生应该有意识地接近幼儿,观察他们的言行,熟悉他们的生活,掌握幼儿心理,爱他们所爱,想他们所想,做到“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以孩子的耳朵去听,以孩子的心灵去体会。”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幼儿故事编构同时也有助于幼师生提高语言的分析、解读、综合、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升幼师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

参考资料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王素珍.幼儿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H].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

幼儿讲故事篇2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要在这里集合举行教师讲故事比赛、讲故事是幼儿园教师基本的专业技能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园教师语言教学技能,增强教师为幼儿讲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推进幼儿早期阅读教育。

“幼儿园教师讲故事比赛”就是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想说、喜欢说、敢说的氛围,为老师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促进老师们语言表达、勇敢、自信、表演技能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我代表幼儿园感谢所有教师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和努力。

最后,祝大家展示好自己的能力取得好成绩!

祝本次“讲故事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xxxxxx幼儿园

幼儿讲故事篇3

根据天河区教育局的要求,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步了解并欣赏《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并背诵一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

2.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

3.结合幼儿园的礼仪课题编排脚本剧,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及表达能力。要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古诗文、蒙学教材、童话、寓言故事、成语典故、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

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幼儿园讲故事学国学的教学方法。

一、搜集、改编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经典

有的时候,经典里面的故事可能只是几个字,或者只写了一两句对白,如果我们在讲述的时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书中的对白,就显得有些呆板,讲故事很枯燥,而且文言对白,孩子们很难理解。

例如学习《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可以改编以下故事,帮助孩子理解: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得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的人见了他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这里还可增加一些老虎作恶的描绘,适当加上老虎的叫声),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还可增加蛟龙怎么侵害农作物的描绘,并加上蛟龙的叫声),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这里还可加入周处怎么和蛟龙打了三天三夜的具体描绘)。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这里还可以增加一些曲折的搏斗场面描写),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很难过,便下决心改过自新(还可加上改过自新以后周处怎么做的,可根据本班孩子的表现加以改编,旨在让本班孩子以此做榜样。改编注意不要与故事脱节),最后他成为了村子里最受欢迎的人。

听了这个故事,孩子们对“苟不教,性乃迁”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二、讲故事的时候,在重要或者关键的地方要进行重复

幼儿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学习上,所以他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听着听着就开小差了。另外他们的思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转得快,往往我们用我们的速度讲述故事,他们却不可能把故事的内容全部听懂。

所以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进行重复。孩子们喜欢这种重复,他们不会对这种重复感到厌烦,相反,他们在重复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部分内容。帮助孩子更好地听懂故事、理解故事,这就是重复的好处。

三、在讲故事过程中适当地提问和停顿

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在较长时间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开始游离。讲故事当中在适当的时候要设置提问,有时候还要卖卖关子,停顿一下,故意吊吊小朋友的胃口,给孩子一点思考空间,对孩子理解故事有帮助,还可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所以我们在讲述比较长的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在讲故事中不断调整孩子的情绪,不断调整孩子的注意力,不断调整孩子的兴趣,孩子才会专心听老师讲故事。另外,在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语言来提示小朋友故事开始了或者结束了,引领小朋友的情绪从开始到结束有一个完整的起始过程。

四、有些传统故事已经有配图故事,看图讲故事,效果也很好

幼儿讲故事篇4

关键词:大班幼儿;主体撕纸;讲故事;能力培养

主题撕纸活动是一项手脑并用且富有创造性的幼儿手工活动,它能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也是他们认识周围事物和情感态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经研究表明,幼儿对主体撕纸活动的兴趣超过传统活动,因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尤其幼儿在活动完毕后针对自己撕纸所进行的故事讲述,无形中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一、做好讲故事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本文所研究的是通过主体撕纸活动来培养幼儿讲故事的能力,所以,讲故事的前提就来自所撕纸的主题内容。在撕纸前,教师要做好选材工作,尽可能地设置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题,然而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都不相同,针对性格差异的幼儿所选故事选材也是不一样的。大班幼儿年龄在5~6岁,这个阶段幼儿的适应能力较强于小、中班幼儿,在主题方面应选择情节复杂及曲折的内容,以此来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吸引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明确指出,教育内容既要符合现有水平,还要具备挑战性,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点,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幼儿自我感受、自我认知和自身的体验,围绕兴趣来引导幼儿开阔思维,因此,教师应在准备工作期间和幼儿一起选择内容,让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有利于幼儿的个性表达,与此同时,也挑战了幼儿已具备的技能,达到个性创造的目的。

二、创造良好愉快的语言环境

不管什么阶段的幼儿都需要良好的语言环境,以此来促进幼儿听、说、想的欲望,让其敢于和勇于发自内心地表达。教师应在讲述活动中给每个幼儿表达的机会,并鼓励幼儿树立语言表达自信心,连贯且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其实在日常教学中不难看到,当有集体活动时,教师总是习惯倾向于善于表达的幼儿,一些表达能力较弱的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成了被动者,他们总是在等待着教师向他们发起提问,久而久之,就会十分抗拒语言表达。如果教师不在乎幼儿发言的准确性,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的权利,哪

怕这些幼儿在发言时会有些不正确或不成熟的想法,就能满足所有幼儿讲述的愿意,做到语言表达及运用的融合,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在运用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

三、有目的地展开讲述

幼儿对绘本故事中形象的画面、有趣的内容是充满兴趣的,

因此,将绘本中的主题融合进撕纸教学中,利用绘本中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让孩子有目的地讲述,比如,班级中一位幼儿在撕纸活动中把《孔融让梨》的故事给撕了出来,众所周知,《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师可以请这位幼儿针对撕纸故事展开讲述:孔融四岁的时候,某一天正好是他祖父的六十大寿,各方宾客都前来祝寿,大厅中间的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晶梨,孔融的母亲让孔融把梨给分了,于是他就按照长幼次序来分梨,每个人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唯有孔融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孔融父亲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是最小的呢?”孔融从容地回答父亲:“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听到孔融这样的回答十分欣慰。通过幼儿所讲述的故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扩展德育知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此方式也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幼儿还可根据所将故事的内容展开讨论,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提高讲述水平的同时增进口语表达能力。

四、采取多样化的讲故事方式

大班幼儿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及好奇心强的阶段,所以,教师应在各种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讲故事能力。然而讲的前提是要学会倾听,以听为主,讲述为辅,听的目的是为了讲,两者主次分明,从而在讲的过程中巩固和扩大学生表达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多看。多看包括两层含义,一种要幼儿学会欣赏,通常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讲述某个故事时可夸大某个人物的神态、语言,之后引导幼儿去模仿这些优秀故事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神态的特点,幼儿间可相互模仿,最后可以灵活运用到自己讲故事的过程中。其次,教师在讲故事中有计划地给幼儿多创造条件,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给幼儿讲解关于春天的故事时,可告知幼儿:“一到春天,大树、动物、天气等都会发生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感知春天的脚步是不是已经来临了。”让幼儿善于倾听和寻找,当故事讲完后可以向幼儿提问,除了故事中的一些变化,表明春天是否来了还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吗?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体会来积极发言,举例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故事的内涵。再者是多讲。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阐述。

总之,通过主题撕纸活动能有效提高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理解力,增强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还能从中调动幼儿自我感知、自我体验,幼儿会在讲述中融入自我情感,有助于突出个性化表现。活动主题的选择应贴近生活,可以使幼儿利用日常行为来展开叙述,达到心灵与能力的契合,有助于幼儿的未来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淑利.如何发展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11):71-71.

[2]徐红.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4):75.

幼儿讲故事篇5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校 讲故事 幼师生 策略

一、讲故事在幼师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讲故事对幼儿的成长有着极为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儿童故事具有其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活泼可爱的形象,成为幼儿接触最多且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树立榜样;同时,儿童故事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色彩,幼儿可在童话世界里自由翱翔,这对触动幼儿思维灵感、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幼儿的语言关键是在语言教育过程中重视语言交际的功能,重视学前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对于学前教育活动自身独有的属性而言,发展语言最有效的途径则是讲故事。讲故事这样一种活泼而生动的教学活动,不仅很好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形成,也为幼儿的良好心智开启提供了契机。

其次,讲故事教学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师生来说,讲故事是一项必备的、最基本的从教技能,讲故事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好形式。因此,会讲故事是幼儿教育职业的要求,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并且讲故事也能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因此,必须要把提升幼师生讲故事能力放到当前教学重要的位置。

二、我校讲故事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校已经把讲故事列入能力过关项目之一,并且还开设了讲故事与表演的相关校本课程,在学生各项竞赛活动中也融入了讲故事比赛项目。可谓多管齐下,课程内容异常充实。近年来,随着学校的重视以及师资力量的投入,在讲故事过关能力考核中,幼师生整体呈现出的水平稳步提高,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例如:少数同学运用技巧还不够娴熟,在语气语调、角色把握、面部表情等方面表现次之;还有大部分同学能较好地运用相关技巧,在语气语调、角色把握、面部表情等方面表现得体,但是态势语的表现还不到位,而“即兴讲演故事”这一环明显不到位。除了少数同学堪当大任,大多数同学还处在原地踏步的水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讲故事训练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复杂训练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讲故事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努力多学、多看、多练、多实践。而由于个性、兴趣、爱好不同,幼师生讲故事的热情存在差异,对讲故事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另外,幼师学生学习的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学生求成心切,更专注于那些见效快的科目,他们平时大都用功于艺体课(钢琴、舞蹈、声乐、视唱、美术等),难以静下心来认真练习讲故事,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讲故事的练习。以上因素导致了目前幼儿的水准基本处在能够运用技巧熟练讲述故事,但是却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状态。

(二)讲故事的能力和语文水平有关

语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师生讲故事的水平和能力。阅读水准直接影响着幼师生对故事文本的理解,进而影响幼师生对故事主题和感情基调的把握、角色的塑造、语音造型的设计、态势语设计等细节的处理。经过了解,多数幼师生阅读水平不高,表现为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

从教材的原因看:专业教材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好的教材应当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但目前教材关于讲故事训练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训练的梯度衔接不够到位。如《听话和说话》教材中,关于讲故事训练的内容没有明显的层次性,“朗读故事”与“讲演故事”的教材内容缺乏必要的衔接,并且本教材中对“即兴讲演故事”这一重要的讲故事形式并未提及。如果幼师生缺少这项训练,那么讲故事能力结构是不完整的。

综上所述,幼师生讲故事训练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即兴讲演故事”能力薄弱更是显而易见。

三、提升即兴讲故事能力的对策

针对前文所述的问题,以下探索的对策便是让学生掌握“即兴讲演故事”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教学中灵活运用。

所谓“即兴讲演故事”指幼儿教师在特定主题和情境的诱发下,进行即兴创编故事并现场讲演出来。“即兴讲演故事”关键在于即兴创编。

会朗读故事、绘声绘色地讲演故事,似乎讲故事能力已经具备了,但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这些显然还不够,还需要幼儿教师能根据具体教学情境“即兴讲演故事”,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如果“朗读故事”是讲故事的初级阶段,讲演故事是讲故事的中级阶段,那么“即兴讲演故事”则是讲故事的高级阶段。 一年级的朗读故事和二年级的讲演故事训练,为三年级的“即兴讲演故事”打基础。因此本文所说的掌握“即兴讲演故事”能力便是在一二年级已经全然掌握的基础上的再度提升。

很遗憾的是《听话和说话》教材中对“即兴讲演故事”这一重要的讲故事形式并未提及。如果幼师生缺少这项训练,那么讲故事能力结构是不完整的。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幼师三年级的教材《幼儿文学》涉及了“幼儿故事创编”的相关内容,如果能合理运用这些材料,将是对讲故事训练的完善和补充。经过大胆取舍和补充,我认为可以结合三年级教材《幼儿文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如下训练。

(一)改编故事训练

改编故事即将包含适合幼儿欣赏因素的作品进行浅显化、简单化、有趣化地改编,使其适合幼儿欣赏。好的改编也是一种再创作,会改编故事应该成为幼师生的一项能力,通过训练可以为幼师生的即兴创作故事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创作兴趣。在这一训练中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难的原则:先训练文字改编,然后训练口头改编, 最后训练即兴改编。

这项训练需要注意:

1. 精心选择原作。并非任何作品都具改编价值,应选择含有幼儿审美特质的原作,同时训练学生具备选择原作的能力。2. 应训练学生掌握幼儿故事的基本特征、幼儿心理特点,改编要符合幼儿兴趣、接受水平,符合幼儿故事要求。3. 训练学生具备整体改编和细节扩展的能力;整体的改编方向为主题明确化、脉络清晰化、语言生动化,细节扩展宜丰富化、有趣化。

(二)看图讲故事训练

看图讲故事是通过观察、想象把图画内容以幼儿故事的形式生动完整地展现出来。看图讲故事是教师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幼师生应该具备的一项教学能力。此训练可锻炼幼师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现力,为“即兴讲演故事”储备能力基础。训练中由简到难,先看单幅图讲故事,后看多幅图讲故事;先口述故事,后讲演故事。

这项训练需引导学生掌握创作程序和方法:

1. 仔细观察,把握形象。需观察图画中的人、景、物、境。理顺人物关系、人景关系。掌握主要内容,既把握整体又要抓好细节。看单幅图需抓住线索,看多幅图需关注画面的独立性和连贯性。2. 把握主题。理解图画所表达的意义和主题。3. 看图讲故事不是图画说明,需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想象人物情感、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使人物形象化,故事丰满化。

(三)创编故事训练

创编故事指在一定主题或情境的诱发下创作幼儿故事。要求创作的幼儿故事符合特定的主题或情境,同时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幼儿故事的基本要求。

创编幼儿故事是幼儿教师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把现成的故事形象生动地讲给孩子听,还要善于把握机会,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用素材,巧妙地把它们编创成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让孩子能够接触到极富时代气息的新鲜故事。在对学生进行故事创编指导时,教师必注意幼儿文学的针对性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所有的创作,前提是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炽热感情,对人类命运的无比关切,这些往往是一个作家获得成功的关键。儿童文学的创作,包括儿童故事的创编,莫不如此。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和生命的美好,他们才能拥抱生活、理解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其次,幼儿教师为自己的学生创编故事,必须充分考虑到学前儿童的特点,创作故事的主题一定要单一明确,情节一定要简单有趣,形象一定要鲜明突出,语言要尽可能生动浅显。这是幼儿教师在编创故事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否则,就很难获得成功。学前儿童年龄小,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非常有限,比较易于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所以教师在创编过程中一定要使故事的主题尽可能简单明确,让幼儿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情节最好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让孩子听故事就像滑滑梯一样容易而快乐。

在这项训练中教师应注意多练习、多鼓励,多结合幼儿园实践。

(四)“即兴讲演故事”训练

此项训练是对三年来讲故事训练的一次总结,也是一系列训练的综合运用。要在幼师生实习前完成此项训练,以便幼师生将此项技能在幼儿园应用实践,并自行检验。实习结束后,对此项技能进行测试。训练中给每名同学发放《“即兴讲演故事”评价统计表》。学生每星期创作并讲演 一 则故事,并进行自评、小组评。其中自评项目为记录日期、篇目、程度(好、中、差),小组评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评价。三年级期末时汇总,得出总评成绩,归入《幼师生讲故事能力评价总表》中,作为幼师生讲故事能力总评的一项评价指标。

讲故事训练是一个复杂、长期性的训练过程,尤其是作为高级阶段的“即兴讲演故事”更非一朝一夕可以练成,但其重要性又不能因为难度大而轻易放弃,因此在保证前两个阶段的熟练掌握运用下再突出强化高级阶段是我校讲故事能力训练的思路。

随着学校的日益发展,目前也欣喜地看到我校越来越重视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在师资队伍组建上突出了语言组的地位,优化了教师结构,更多地在语言教学上突出的专业老师加入了这一行列,并开设了针对性的《讲故事与表演》等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和辅导。只要我们对讲故事中的问题采取上述策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讲故事活动,再与学校的见实习结合,幼师生的讲故事技能就会大幅度提高,为他们将来从事幼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蔡伟忠.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 [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幼儿讲故事篇6

故事中的世界很精彩,故事是幼儿接触最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幼儿深深为之吸引,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一个好的幼儿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可以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提供榜样,如何讲故事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故事 幼儿 方法 故事教学

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活泼可爱的形象使故事成为幼儿最喜爱也是接触最多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最关键的时候是3—6岁,此阶段故事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故事的作用在于它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而且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故事还能较好地把幼儿难以理解的深奥、抽象的人生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中幼儿阅读能力很有限,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主要靠教师的讲述,这样的教学方式单向多于互动、倾听多于想象,不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如何将故事教学的作用最大化,关键就是改变教师故事教学途径。只有教师应掌握良好的讲故事技巧,将故事生活化并与其它活动形式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发挥故事教学的巨大潜能。

传统故事教学教师一般利用磁带或图片来一遍遍地向幼儿讲述故事,幼儿只是参与枯燥、乏味的复述,以达到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其实很多幼儿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我们要依循儿童天真、好奇、无拘无束、富于想象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教师如何才能掌握良好的讲故事的技巧,如何才能摆脱单调的讲述,如何才能使故事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吸引力、更能调动幼儿积极性的呢?

一、用简单道具呈现故事

教师可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做成简单生动的道具,这样生动的呈现了故事,提高了教学的效益。如花草、树木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只要教师花点心思,他们都可以成为辅助故事教学的最佳道具。比如讲到毛毛虫时,教师可以用一个黄色袜套,画上眼睛,用吸管做触须与脚等,涂上颜色,当教师一拿出这条栩栩如生的“毛毛虫”时就会吸引幼儿的注意,拉近了幼儿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当在教幼儿学习生活中调味品是,可以真的取来调味品,让小朋友亲自体验,尝尝味道,询问幼儿的感受。

这样的道具教学比起借助图片的传统教学,不仅激发了幼儿听故事的兴趣,更能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传统图片教学把故事分成插图来表现,图片的平面、静止,不能从视觉感官上吸引幼儿,使用起来也特别呆板,在故事教学中除了提示故事内容外没有其它意义。而道具教学不仅从视觉感官上更具冲击力,而且操作起来也灵活方便。幼儿可以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对故事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做鼓励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表演的乐趣,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培养了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

二、用师生互动模式让幼儿参与故事

师生互动的模式有很多种,比如故事接龙,互相讨论,提问等。具体可以这样做:如故事接龙以“开火车”的方式,逐个接句,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互相讨论可以在幼儿已基本理解故事的内容后,让幼儿积极地动脑筋思考故事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设身处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办法。这样做可以进一步调动幼儿情绪,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拓宽幼儿思路。提问法可以问幼儿:“故事中的主人公说了什么话?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样做能引起幼儿对作品内容的回忆,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内心情感真实表达出来。

这样的互动方式比起教师讲,幼儿坐着听,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很好地达到预期目标。其实,教师只要改变讲故事的形式,运用各种方法吸引幼儿参与讲故事,不仅能让听故事的过程变得更有趣,更能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认真地听故事,为目标的达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入了这样的方法,让幼儿不得不更认真、仔细地听故事,同时也让幼儿对故事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为整个故事活动增添了不少乐趣。

三、用表演让幼儿融入故事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卡通头饰及相关的道具,邀请小朋友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他们自己的表达方法,将所听过的故事表演出来。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孩子们对该故事有更详细深刻的理解,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望,积极热忱的投入到英语课堂中去。等第二课时可以让小朋友大胆的想象,尽可能发挥创造力,演绎出各自的版本,教师要给予最大的肯定,鼓励孩子尽情想象,尽情表演。这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乐,事半功倍。教师还可以利用手势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用用手做成孔雀、狐狸、兔子、鸭子等,运用手势表演的形象性、动态性、表演性、象征性的特点,有效地提高故事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可以自己的声音特点,带着幼儿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讲故事归根到底还是“讲”,优秀的故事,除了情节的趣味性外,还藏着许多美丽的语言。教师讲以变换自己的声音、语言,自然流露人物对话的感觉。说话的声调要有抑杨顿挫、高低起伏、大小快慢、喜怒哀乐,要有感情融入在内。

四、用实际生活场景编故事

幼儿的一日生活能发生很多事,每件事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当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与妈妈分开,哭着要找妈妈时,教师可以随机创编一个找妈妈的故事,用诙谐的故事暂时转移幼儿的注意,不仅能让孩子破涕而笑,还能在讲完故事后,让幼儿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也找一找妈妈,以游戏的形式熟悉新环境,巧妙地解决哭闹的问题。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是孩子乐于接受并且能够接受的方式,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故事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让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听讲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满足了每个幼儿想说的愿望。

幼儿讲故事篇7

故事是幼儿的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因为幼儿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一些理性地概念性的东西不是能完全理解,但是对于有声有色的故事,幼儿是很喜欢并且能很乐意接受的。同时故事也是文明的传承,是社会文明在幼儿中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

很多幼儿园,将故事引入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学创新力度的增加,而且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激发,又能培养幼儿思维扩展的能力,所以说,故事教学法对于幼儿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学中,教师为幼儿讲故事,对幼儿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最好以一个故事陈述者的身份,让自己也融入故事之中,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强调突出,让幼儿对故事有个整体的认识,老师还可以和幼儿进行互动,而不是自己讲,幼儿就一直处于沉默状态的,老师和幼儿互动,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儿童喜欢上故事课。

一堂课或者整个故事课而言,不光是让老师,老师还可以让幼儿来讲。大部分幼儿具有一定的图文阅读能力,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都会给幼儿讲故事,幼儿是会记住的,这时候,让幼儿自己来讲故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使幼儿充满信心,并在课后积极的准备自己的故事。能增加幼儿的阅读能力。

在幼儿故事课堂中,作为老师,不能让一节课只停留在故事的层面,要对故事进行引深,讲完故事后,要告诉幼儿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并引用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讲故事篇8

一、教师为幼儿讲述故事

教师为幼儿讲述故事,对幼儿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进行故事讲述时,最好不要逐字逐句地对故事进行分析,而是要以一个故事陈述者的身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突出,让幼儿对故事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认识。教师要引导幼儿与自己进行互动,不能让幼儿在课堂上一直处于沉默状态。教师不能自顾自地进行幼儿故事的讲述,而是要利用良好的氛围、有效的沟通,让幼儿成为故事教学法应用的主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让幼儿的故事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和有氛围。在教师讲解故事之后,教师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对老师所讲故事进行加工与复核,使幼儿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调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会大幅度提高。

二、幼儿与大家分享故事

幼儿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些幼儿读物对于幼儿的吸引力较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幼儿多读书,多浏览文字,让其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美感。在进行故事阅读学习时,幼儿需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因此,在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幼儿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课堂中分享自己所读到的故事,通过为其他幼儿讲故事来将自己对于故事的看法表达出来。如一些幼儿在阅读了图画版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之后,对乌鸦的做法表示认可。教师可以利用分享故事的教学活动来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激发其他幼儿阅读该故事的兴趣。如此利用故事教学法开展幼儿教学,可以加强的幼儿之间的交流,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三、对故事教学法进行延伸

幼儿教育要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利用故事教学法进行课后延伸,让幼儿开展课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如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学习任务,让幼儿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对《拔萝卜》的故事进行阅读,并且做一做拔萝卜的游戏。以故事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会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

幼儿讲故事篇9

故事是幼儿期的精神食粮,幼儿在和故事人物的对话中成长,通过故事宣泄情感、习得智慧、感受希望。讲故事这种教育手段因简便、有效在幼儿园广为使用,但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讲故事水平普遍较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样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1:A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目光始终定格在某个地方,用无起伏的语调讲着,大半幼儿能认真听,小半幼儿面带倦色,个别幼儿甚至打起了哈欠。

案例2:B老师拿一本幼儿读物照本宣科读故事,半数幼儿在认真听,剩余幼儿有的嬉戏打闹、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做小动作……老师见此情景勃然大怒:还听不听?不听的人请你来讲故事吧!幼儿闻听此言,立刻安静下来,可一讲故事又故态复萌。

在农村幼儿园,到底如何讲故事才能吸引幼儿,真正发挥讲故事的教育价值呢?基于这样的困惑产生了本次研讨活动:如何讲故事,幼儿才爱听?

活动目标

1.通过研讨,反思讲故事的教育价值,发生思维碰撞从而丰富和完善讲故事的技巧,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2.通过教研活动,调动教师们的研讨热情,学会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逐步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合作、擅于钻研的教研氛围。

活动准备

1. 整理好两个案例的文字材料。

2. 拍摄两段幼儿听故事的视频录像,每段各3分钟。

3. 人手一张统计表、一支笔。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剖析案例 理性分析

我:首先,请大家听两个案例(讲述案例1和案例2)。

接下来,请看两段视频,是我上周随机走进两个大班录的听故事情况,大家边看边数专心听故事和非专心听故事的幼儿各是多少人,看完后填好统计表。

友情提示:案例和视频仅仅是用于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的随机取样,不针对某个老师和班级,请不要对号入座。(播放两段视频)

看完视频交流统计数据如下:

刚开学时,我翻阅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记录发现: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我了解到教师们对教科研有畏难情绪。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选择了案例研讨的方式,辅以看视频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科学手段,期望教师们在亲身参与、直观感受中打消顾虑,学会针对性地展开研讨。

我:听了案例、看了视频,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开始三分钟有些冷场,教师们可能不太适应这样一针见血的研讨方式。为了缓和气氛我开玩笑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今天谁是我们中间“吃螃蟹”的人呢?年轻的李老师在我的鼓动下开始发言。

李老师:幼儿听故事有不同的状态,有的漫不经心,有的专心致志,案例B里处于前状态的居多。

王老师:在人们印象中幼儿是喜欢听故事的,但案例里的故事都没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好多孩子显得心不在焉。

韩老师:案例中两位老师的讲故事都没有发挥教育的作用,是一种无效教育,类似这样讲故事的情况在我们周围常常能看到。

张老师:在这两个案例里造成幼儿听故事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在老师,老师讲故事水平不高、技巧不够。

我:老师们分析得都对,面对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 请大家结合我们幼儿园的实际思考一下,找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可以结合经验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约30分钟)。这样的研讨是第一次,教师没有思考的空间很难进行有效研讨,所以这里留了30分钟,让大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为研讨发言做好准备。

基本部分:交流讨论 寻找对策

李老师:故事要能吸引幼儿,关键在于讲故事的人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技巧把故事好。比如,幼儿喜欢富有变化的事物,如果用一种语调讲故事就显得很呆板,幼儿不会喜欢;但如果语调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立刻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李老师能从关注幼儿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很好,但具体如何操作说得比较笼统,其他老师听了可能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我说:李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接下来的发言如果能结合一些实例说出具体做法就更好了。

刘老师:讲故事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才能吸引幼儿。讲故事主要有描述性、抒情性和角色对话三类语言。描述性语言要朴实、自然,适当采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故事《小猴的出租车》,开头可以用喜气洋洋的上扬声音交代背景:小猴新买了一辆出租车,它可开心了!接下来就用平和的描述语言讲述;抒情性语言则要用朗诵技巧去表现情感,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去讲述。还是前面的故事,每当小猴圆满完成送客任务后,那些小结的话语就要表现出自豪、快乐的情感,故事结尾一段要用饱含赞赏之情的声音来讲述;角色对话语言要富有个性,就刚才的故事而言,小猴可以处理成活泼、热情的童声,小熊则用迟缓、稳重的声音,蛋宝宝则用纤细、柔弱的声音,声音处理尽量表现出角色的特征。

刘老师的发言博得一阵掌声,看得出大家已经把拘束感抛开,渐渐放松下来。讨论的话题涉及到了核心内容,交流开始热烈起来。

王老师:除了语言技巧外,讲故事还要善用眼神、表情吸引幼儿的注意。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师要用眼神关注幼儿、用眼神传达感情、用眼神交流、互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的眼神要和全体幼儿交流,不能总是定格在某一处或某几处。相对于听磁带而言,孩子们更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这是因为面对面的讲述有丰富的表情配合,听来更赏心悦目。讲故事的时候,表情要注意和故事情节、人物情绪相吻合,故事人物是高兴的,讲述者表情要喜;故事人物是伤心的,讲述者表情要悲。

孙老师:讲故事辅以适当的动作能帮助幼儿形象感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小猴的出租车》这个故事里,“小熊站在十字路口东张西望”这里的“东张西望”孩子不容易理解,老师可以边讲故事边用动作来表现,这样孩子就能直观地理解了。但动作是辅助的,要尽量简练、传神,因为过多的手舞足蹈会分散幼儿对语言因素的关注。

韩老师: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较薄弱,这样的特点决定趣味性是让幼儿真正喜欢听故事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刚才大家谈到的讲述技巧之外,变化讲述方法也可以增强趣味性。比如,采用用人偶表演法讲故事,效果会很好。选择故事人物的木偶或将故事里的人物做成简单的小指偶,用人偶进行故事表演,孩子会被可爱的偶人牢牢吸引,从而身心投入地倾听故事,并借助人偶形象、生动的表演对故事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韩老师是老教师,能把幼儿的认知特点放在首位,她的发言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也觉得“有趣”是吸引幼儿的根本因素。

张老师:我赞同韩老师的观点,在短时间里无法很快提高讲述技巧的情况下,改变讲述方法可以让幼儿耳目一新、饶有兴趣。我曾试过图片配合法讲故事,讲故事的同时配一张或几张故事图片,用图片做辅助工具帮助孩子想象、理解故事的内容,还可以把主要故事人物做成活动图片,边讲边演示,就有了一点“动画片”的感觉,幼儿非常喜欢。

毛老师:简笔画演示法讲故事效果不错,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用简笔画画出主要故事情节,这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化表现手法在影视广告中也见过。我认识一位美术功底强的老师,她常常边讲故事边根据故事情节画出相应的简笔画,她因此成了孩子最喜欢的“故事大王”。如果基本功过硬,用这种方法讲故事一定很美妙。

胡老师: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要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才会赢得幼儿的喜爱。讲故事活动也不例外,我认为只有让幼儿充分思考、充分参与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关注趣味性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幼儿的参与性。

被动地听效果肯定不如主动地听好,做倾听者不如参与讲述。让幼儿参与讲故事更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家一致赞同这个观点。

朱老师:我赞同胡老师的观点,我用接龙法和幼儿互动讲故事效果很好。我将故事书做成适合集体阅读的PPT,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让幼儿先看图画,再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接着讲下去。在每个孩子讲的基础上,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示范讲。

郦老师:我喜欢用情节预测法讲故事,许多童话故事的情节可以多方向发展,遇到这样的故事,老师说到情节发展的关键处卖个关子,让幼儿猜测情节发展,猜完再听后面的内容。还可以说了大半段故事,留个结局让孩子猜。这样讲故事既提高了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又对培养幼儿的预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益。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知不觉中,大家的思考越来越有针对性,交流渐入佳境。

结束部分:留下任务 期待改进

后记:

幼儿讲故事篇10

一、幼儿园传统故事活动模式

幼儿园传统故事活动模式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教师有感情地讲故事,幼儿带着问题听;提问故事的名字、人物、情节;借助图片分段讲解,学习字词及句型;请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总结出故事蕴含的道理;复述故事;表演故事。

这种活动模式,比较注重幼儿对故事的记忆,突出了技能训练和知识的掌握,并强调通过故事学习要明白一定的道理。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的活动模式,不能充分发挥故事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广泛、深邃的教育价值。

二、文学网络活动模式的基本理念

文学网络活动模式就是从某一作品入手,围绕作品开展一系列与作品相关的活动,帮助幼儿在活动中接受作品,理解体验作品,迁移经验扩展想象,并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和认识。故事活动中运用文学网络活动模式,就是要遵循新大纲的理念,结合故事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充分发挥幼儿园故事活动多元价值,摒弃其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文学作品的活动模式,以幼儿为主体,创造和谐良好的故事教学氛围,将幼儿置身于故事活动中,唤起幼儿探究故事发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感知体验故事,产生心理共鸣,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三、网络活动模式的基本流程

(一)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幼儿对故事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选择好故事后,应全面分析故事,根据故事内容,设计相关的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之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体验作品人物的心理特点,把握作品展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二)理解和欣赏故事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学形式,蕴涵着丰富的认知、情感、审美等价值。

1.创设情景,引出故事

学习欣赏故事,首先要引出故事。教师可运用图画、音乐、游戏等方式,创设与故事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和情境,使幼儿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主动参与到故事活动之中。

例如,在《会动的房子》活动开始时,先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提问:“小朋友们,你家的房子会动吗?你见过会动的房子吗?”接着,用小松鼠手偶吸引幼儿注意力,调动其听故事的欲望:“小松鼠就建造了一座会动的房子,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

2.学习理解故事

本环节,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感受故事的文学语言。

(1)引导幼儿倾听,理解故事

倾听是幼儿接触、熟悉故事的唯一途径,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讲述故事。通常,一次故事活动可以讲述三遍故事。第一遍教师自己讲述,不用教具,利用语调、表情感染幼儿,帮助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第二遍可以配以幻灯片、图片、手偶等,也可用录音,让幼儿整体感受、理解故事内容;第三遍可变换教具,也可以让幼儿表演或讲述。每一次讲述,教师都要借助不同形式的材料,给幼儿不同的视觉感受,让幼儿每一遍倾听都有新鲜感,情绪高涨。

(2)通过三层次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教师在讲完每一遍故事后,都应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对故事进行理解和思考。

第一遍讲故事,提出描述性问题,帮助幼儿掌握故事的名称、人物、情节、对话等,对故事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第二遍讲故事,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主题、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等;第三遍讲故事,提出假设性问题,引导幼儿运用个人经验进行想象。

(三)迁移作品经验

故事展示给幼儿的是建立在他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这种经验使幼儿感到既熟悉又有趣,迫切地想体验。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围绕故事内容开展的可操作的或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如绘画、手工等,使幼儿在活动中将故事的内容纳入自己的经验范畴,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同时发展想象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四)创造性想象和表达

故事活动,不仅要幼儿感受文学语言建构的美,更要让幼儿学会创造性想象和表达,大胆尝试故事作品文学性语言的建构方式,学以致用,达到对故事的深层次理解。此环节可以开展续编、创编、仿编、谈话等活动。如在《会动的房子》中,借助假设性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四、网络活动模式的优势

(一)有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体验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需要来定。文学网络活动模式重视故事学习前期经验的丰富,不匆忙进行故事活动,而是先组织与故事有关的活动,促进幼儿知识的增长和情感的满足,从而在学习作品时,能设身处地地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二)有效地扩展了幼儿的语言经验

《纲要》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语言经验。在文学网络模式故事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为幼儿创设支持性的语言环节,将作品展示的间接经验与幼儿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帮助幼儿将故事内容整合地纳入幼儿的经验范畴,实现了幼儿直接经验与故事的间接经验的双向迁移,有效地扩展了幼儿的语言经验,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有利于创造性语言能力的发展

《纲要》强调“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文学网络活动模式从始至终就在努力为幼儿创设这样一种宽松、自由的语言运用情境,如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描述性的提问,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使幼儿有了想说的欲望,再通过师幼互动的思考性、假设性问题,提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讨论,并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鼓励幼儿敢说、喜欢说、大胆说。尤其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如鼓励幼儿创编故事表达自己的想象,这不仅提高了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能够引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有利于幼儿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幼儿的认知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藏勤.观念与实施.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