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31 14:47:31

分享心得体会

分享心得体会篇1

1、成功的家庭教育

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不能缺少夸奖。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可能面临很多苦恼,例如:有时作业做不出、没有朋友、怕写作文等。我们首先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然后要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此时父母亲的及时鼓励、开导尤为重要。如果家长会对孩子说:“你一定行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解决,妈妈相信你。”孩子就会充满信心。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依赖心理,是家庭教育中不能不谈的话题,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家长就肩负起了照顾孩子的重担,因而,选择适合的机会,教会孩子独立自主,让孩子自己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是成功家庭教育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每个人的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学习生活的习惯都要教育。懂得与孩子沟通的家长会培养孩子做事专心致志,敏捷灵巧,提高学习效率,孩子也比其他小朋友要高出一筹。

2、失败的家庭教育

分享心得体会篇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在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正在向全面小康稳步迈进。但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胜阶段,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我们要秉持“公心”,胸怀“民心”,坚定“决心”,坚决有力地打好脱贫攻坚战。

服务大局,秉持公心。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党员干部要讲大局,讲政治、讲正气,无论何时何地,大局观念、大局意识断然不能淡薄,公正处事,平等待人。

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对“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的问题,要深入走访,细致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做到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全体党员干部要积极传承和发扬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全面落实国家制定的脱贫攻坚决策。

深入基层,胸怀民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精准扶贫工作为重点,深入精准扶贫对象家中,对贫困户进行全面了解,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帮助贫困户出点子想法子,制定精准脱贫计划。党员干部来自普通群众,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的培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的本领。

分享心得体会篇3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心得体会。

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让我再次重温了党纪党规。其中,严明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党章和党内政治生活等党内法规的要求具体化。通过认真阅读和学习,我理解到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是要把党的纪律放在心上,表现在行动上。在这个强调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冲击我们的思想。我们应当坚定政治站位,保持对党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心存侥幸,要做到不占一个小便宜,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牢记“两个务必”,保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要以身作则,自我约束,做好表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党的纪律看成是自我审视的镜子,积极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防微杜渐,真正成为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党员。

分享心得体会篇4

女儿班级每周五最后一节课是乐享故事会时间,会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分享故事,孩子们都很喜欢这项活动,女儿也不例外,第一次轮到她们组上台分享,我也是那次分享的家长主持人,女儿提前几天就准备好了故事,在家里又读又背……到了分享的时刻,前面的几位同学故事讲得都很成功,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她却由于害羞,胆怯,不敢脱稿讲故事,只好拿着书读故事,并且声音很小,故事读完了,女儿红着脸快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低着头。我在台上看着,心里既心疼,又失落。放学回到家,女儿跑到我面前说:“妈妈,我喜欢朗读,演讲,我也想像别的同学一样讲的那么好,可是我一上台,很害怕,脑子的词都忘了”,听到孩子这么说,我知道这是她真的想做的事情,这也是一个推动她做事情的好时机。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刻意找了一些朗诵、演讲的视频和孩子一起分享,一起讨论。我经常鼓励她说,老师说她在学校读课文读的很好,声情并茂。孩子会欣喜的展示给我,一遍遍的给我朗读。渐渐地,孩子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到了新学期,学校开设了语言社团,女儿积极的报了名,坚持每一次社团课,在每一次上课结束都会把老师讲的内容回来认真的复习,朗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演讲能力有了提升,她的自信心也更足了,经常和我说,“妈妈,以前我是不敢上台的,现在我敢于上台,并且我觉得没什么可怕的,我就准备好我朗诵的内容,大胆的讲就可以了,并且我发现,越大胆越能做的好,越胆小,越容易出错”。我呢,就会赞扬她不仅做事努力,而且能自己深入的思考,非常有潜力。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郑州市举行了讲党史、感党恩专题宣讲大赛,女儿也积极的报名参加了比赛,为了能够被选上,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比赛,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去练习,一字,一音,反复诵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被学校选送参加市里的宣讲大赛。在郑州市广播电视台的直播大厅里,女儿展示了阳光,自信,精彩的演讲,虽然最后并没有取得奖项,但女儿却收获了很多,她说,“妈妈,我看到有很多比我演讲的更优秀的同学”,她总结了其它选手的优点,也认可自己的表现,说:“妈妈,虽然这次我没有得奖,但是,我敢在这么大的舞台上,面对这么多人演讲。我觉得我也有很大的进步”。是的,从上台不敢讲到自信满满的登台演讲,女儿在这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在想,这样的主动学习和积极表现,如果仅仅靠父母的要求或者物质诱惑肯定是做不到的,那为什么女儿会在演讲这件事上这么有目标,有想法,有动力呢?那是因为看到别人演讲更好的样子吸引了女儿,让她的内心生长出一股“内驱力”,通过自我的努力,展现,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一份价值感和自豪感。

2017年,哈佛大学提出了“20个快乐学习法则”。其中有一条法则是“做你想做的事情”,这句话揭秘了一个道理:做自己想做的,才能激发做事的“内驱力”。也就是说,让孩子发现自己喜欢并热爱的事情,因为,这才是推动孩子主动学习的关键。

分享心得体会篇5

“用爱传递,用爱分享”现今14岁的马鹏飞在1996年时父母离他而去,从小有他的奶奶抚养,由于奶奶的了糖尿病在家休养,每月只能靠200元的退休金来维持自己与孙子的生活,奶奶为了能够让孙子吃好,忍的疼痛把自己的药钱都生了下来后因长期停留治疗奶奶的糖尿病没有治疗,而引起奶奶的双目失明,为了给奶奶治病鹏飞和奶奶把自己的房子都卖了,在奶奶自认为绝望之时小小的马鹏飞扁担起了一家的责任,每天早上5点多,他(马鹏飞)便开始了他这一天的忙碌之中,中午为了及时给奶奶做午饭从学校跑着回家,可知他家离学校有4公里他每天都要跑20多分钟,就着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鹏飞坚持的每天这样,年近14岁的小伙子却没有过过一次生日,却在8岁时,拿卖废品的钱为奶奶过了一次生日,在那次生日里他给奶奶说了一就话“……今后我就是您的儿子,也是您的孙子,我就是一棵大树,以后您就在我的身旁遮风避雨……”这就是年近14岁的事迹。

在《开学第一课》中提到了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和爱是荣耀,在爱是力量中的一个小游戏中六个人每人用两只手指把一个人举起来了,就想在这一刻所说的一样“只要我们人人付出一点点爱,齐心协力,什么困难我们都可以战胜!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会越来越强大。”在这《开学第一课》中的爱是力量的班会小节中我觉得十分棒班会小结:在灾难面前,爱是渡过难关强大的武器;在平常时期,爱是建设祖国持久的动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爱的源头,付出爱,传递爱,小爱就能汇聚成大爱。大爱中国从小爱做起。爱,让中国更美丽!

在爱是分享中于丹教授带领我们思考着“爱是分享”的定义:“大家到现在还忘不了20__年的5.12大地震,那一次地震之后,虽然我们付出很多代价,但是学会了什么呢?就是学会了分担痛苦和分享爱的快乐。”“一场苦难让本文人觉得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当他能给别人爱的时候,他们就长大了。所以其实我们今天都在说,人人是喜欢被爱的,人人是渴望被人爱的,但是这个开学第一课,让我们换了一个角度,爱是给予,爱是分享,当我们能去爱别人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有力量。”

最后于丹还与青春偶像李宇春一起,和孩子们做起了互动游戏“爱是支持与分享”,她的即兴点评赢得了久久的掌声:“我们平时做前排人的时候,我们都希望世间有爱,但做后排人的时候,因为没有危险,所以不会那么轻易、积极地伸出双手。所以今天这个游戏看起来是考验前排的孩子是不是信任后排,最后我还想呼吁,当我们大家都平平安安做后排人的时候,别忘了,随时伸出你的双手。”

总而言之,言而总止,我在这《开学第一课》中受益匪浅,我难以用文字形容但是我想最后说一句:我爱你,中国!

分享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幼儿 分享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从内涵来看,分享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主动自愿;二是与他人共享;三是内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其结果来看,分享行为最终导致资源的双方真正共有,而非把资源的所有权由一方简单地转给另一方。学会分享,与人交往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项必修课,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

1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

1.1分享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对儿童分享美德的培养,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孔融让梨”的故事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足以证明我国传统文化对分享美德和分享教育的看重,我国儿童身上可以说有着分享的文化基因,促使这种基因发挥作用的正是适宜的分享教育。

1.2在当前的独生子女时代,提倡分享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家庭中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幼儿与同胞同伴分享的机会先天不足,使得独生子女相较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来说更难克服自我中心。家里的成人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也致使他们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和照顾,而很少有爱护和帮助他人的经验,更是加重了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很难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需要,也不懂得如何分享。因此,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分享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加强。

1.3 分享是许多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时经常倡导的一种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更多也更易发生于同辈之间,因为儿童总是设法在同伴中看到自己,在同伴中感觉自己,总是通过同伴来了解自己和发现自己的。分享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有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协调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分享由此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积极的交往策略,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分享教育的实施

近几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有效实施幼儿分享教育借此培养幼儿的分享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2.1制定幼儿分享教育的目标体系

任何教育的实施,首先都得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目标。因此我们要以《纲要》理念为指导,确定幼儿分享教育的目标体系。根据《纲要》精神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4-5岁幼儿分享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启蒙分享意识,初步了解分享意义,通过行为强化、榜样示范、言语指导等策略,帮助幼儿产生分享、合作、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由此,制定分享教育的目标体系:首先,为幼儿创设相互交往的良好环境。其次,教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的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再次,发展幼儿表达、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确定幼儿分享教育内容

依据生活教育理念,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因此,我们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为教育载体。所选的内容既有幼儿个体为主的分享主题,又有家庭、成人共同参与的主题;既有以玩具、食品为分享内容的物质分享活动,又有以情感、知识、经验为分享内容的精神分享活动。例如,春天来了,可以组织幼儿集体去户外感受春天,一起玩游戏,做活动,主题活动名称可以为“春天的秘密”。又如,可开展园内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等。这些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践,能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到分享内容,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2.3创设“分享与合作”的良好环境

在《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

2.3.1物质环境的创设

教师可以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例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汽车叭叭叭”、“好玩的水”等系列主题,孩子们在参与动手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小班幼儿喜欢具体、生动色彩鲜明的形象,每次在老师布置教室的时候他们都喜欢围着看,好奇地用小手摸摸,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教师可以在环境布置中结合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例如:墙面布置中“春天来了”,师生通过画画、贴贴、剪剪等共同创作完成了一片美丽的“柳林”,而孩子们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物品来,如:照片、卡片、水果等,把它们“放”到“柳林”中,并兴奋地与老师、同伴一起说说、看看、尝尝。有一次,“枫林”中的橘子太少了,一下子就被几个孩子尝完了,小宇急得直哭说:“我还没得吃呢。”这时,浩浩听见了说:“别哭了,我家有,我明天带多多的,给你们吃。”其他的小朋友听了也说:“我也带。”“我带苹果。”“我带梨”……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这时“春天来了”由此变成了“分享的柳林”,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合作和分享的快乐。

2.3.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教师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老师有件高兴的事,好想告诉大家,让大家与我一起分享快乐!”“我这里有一本好书,我们一齐讲故事吧!”“你们都想当司机,没人给车加油了,汽车开不动,怎么办?”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他们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2.4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2.4.1懂得分享意义,认识分享的必要

要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幼儿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根据幼儿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用讲故事的形式,启发孩子明白道理,让幼儿意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动,要让幼儿知道幼儿园中的物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要让幼儿进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一点,并非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来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性尤其是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2.4.2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鼓励谦让、合作、分享的幼儿,为其他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在平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谈话、情景、故事等积极发扬幼儿的分享意识。我们班的妞妞是最早有分享行为的幼儿,在我们开展了“好吃的三明治”活动后,妞妞将自己喜欢的零食带到幼儿园来,并主动与自己的好朋友分享。虽然分享的对象是自己喜欢的好朋友。但是这也说明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于是,我将妞妞确立为分享的榜样,开展谈话活动,请她谈谈自己与好朋友分享时的心理感受。在妞妞的带动下。小雪和小宇也带来自己喜欢的零食与好朋友一起分享。其他幼儿也感觉到了与他人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5全面提升幼儿的分享行为

2.5.1行为强化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可以对幼儿正确的分享行为实施言语的正强化,当幼儿与他人分享,则会得到老师、家长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同时也可对幼儿正确分享行为实施非语言的正强化,如教师、家长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五角星、小红花等来提高幼儿应该反应的发生概率的方法。但是在幼儿教育中,强化物多种多样,运用强化时应手段多样、对象具体、时间间隔适度,幼儿自己挑选的是最好的强化物,教师家长应及时了解适合幼儿的强化物。

2.5.2榜样示范

为了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发展,可以开展了“帮带榜样示范活动”。即中班幼儿帮带小班幼儿,在一个友爱、互动、充满情趣的环境中,构成一个类似兄弟姐妹的儿童社会群体,让幼儿体验友爱、分享的情感。例如,可以进行――“大带小”游公园活动。组织幼儿游公园时,让每个哥哥姐姐负责带好一位弟弟或妹妹,一路上携手前进注意安全。通过活动,中班幼儿增强了责任心,培养起了友爱、分享的精神。小班幼儿懂得了集体中的行为规范,体验到了友爱之情和分享之感。

2.6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把改进家教方式放在首位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教育。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取得一致,将会使幼儿园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利用幼儿园的信息平台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帮助孩子学会合作”。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直面交流、个别接触,使家园教育更有针对性、及时性。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平时,孩子会自发地出现一些分享或拒绝分享的行为,家长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展开交流,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支持孩子的分享行为,给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

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然而提高幼儿的合作分享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我们得以《纲要》为指导,通过科学地制定幼儿分享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分享教育的内容,整合分享教育的策略,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效实施幼儿分享教育,使幼儿形成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行为,拥有健康的个性,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陈友庆.儿童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现代幼教,2007(1).

[2]嵇,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

[3]王任梅,刘晶波.5―7岁幼儿谦让行为的功能及其发生机制分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10).

[4]徐琳.从幼儿的独占心理看分享教育[J].教育导刊(幼教版),2006(11).

分享心得体会篇7

由于幼儿的年纪较小,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与人的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利益,以自己的情绪为主导。错误的分享观认为分享就是把自己所拥有的给别人,持这种观念的人不会与人互动,更不会正确地与他人分享。幼儿的逆向思维尚未形成,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正确引导,让幼儿真正理解分享的含义,懂得“我”与别人分享,别人也会与“我”分享,“我”与社会是互动的,“我”是社会中的一员。让幼儿积极地与人交往,并自觉地、主动地与人友好相处。

幼儿的分享行为还需经常练习才能得以巩固,我们有必要利用幼儿园中的一切活动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如举办生日会时,教师可以抓住分享快乐的瞬间,先请大家为小寿星唱生日歌,说一句祝福的话,再鼓励小寿星请好朋友一起吹蜡烛,教师为他们拍照留念,最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发生日蛋糕,孩子们就能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设立“分享会”“分享日”“分享区”等,引导幼儿在“分享会”或“分享日”中将自己喜爱的玩具、宠物以及食品带来与别人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近期完成的作品在“分享区”向他人展示,创造多种分享的机会。

在家庭中,当家里来客人时,可以让幼儿以小主人的心态主动地拿出自己喜欢的食物或玩具等,展示自己所拥有的才艺特长来招待客人,在愉快积极的氛围中使幼儿体会到分享的乐趣。特别是遇到有比自己小的幼儿到家中时,更要让幼儿主动相处,分享自己的东西,让幼儿作为分享的主人而产生分享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幼儿乐于分享、敢于分享,培养幼儿分享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大人们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必须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家长可以多带幼儿到社区的空地上与其他同伴多接触,创造一切可能分享的机会,或是拿一些糖果让幼儿学习与人分享,带一些玩具和同伴一起玩。刚开始时,可能会有一些问题,如幼儿不愿分享或哭闹不止,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因为刚开始时幼儿的心理并没有发展到可以换位思考的程度,所以家长必须细心地指导,耐心地说服幼儿,一步步引导幼儿,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幼儿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告诉幼儿与人分享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是大家认可并接受的。这些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展现自我,增强幼儿的自信,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家长和教师应及时称赞孩子的分享举动,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心理体验,促使孩子的分享行为进一步发展。

很多幼儿只会用眼神或语言向教师求助,少有幼儿会与同伴协商。这时, 作为幼儿模仿对象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这是更合适的教育方法。教师不妨以一个玩伴的身份与不懂得分享的幼儿协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先看,等会儿给我看,好吗?”对于稍大一些的幼儿,则可以鼓励他们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我们也可以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情感,从而促使自身逐步形成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

当幼儿获得分享认知,产生分享情感意识后,他们是否就能立即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面,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极易受外界的干扰,所以表现出的分享行为极不稳定。如当着老师的面能与同伴分享玩具,老师一走,立刻抢回独占,这是一种假分享行为。因此,我们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参与户外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交流、协调、协作能力,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走向成熟。然而每一位幼儿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因材施教,并细心地观察幼儿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幼儿在安定和谐的环境中一步步地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分享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中职体育;分享教学;不足;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63-02

体育课因对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中等职业教学中仍然扮演公共课的地位,这是每个中职生的必修课之一。德育、智育、美育的培养和发展不可能仅靠几项简单的体育锻炼就能达到,需要在体育中的互动、互帮互助中去实现。这就像是奥运会,不只是竞技比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奥运向人们传递的体育精神。中职体育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体育竞技能力的比拼,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分享体育中的经验、心得和精神。

一、中职体育分享教学组织的不足

1.分享教学落实不到位

中职学校体育文化以中职学校为空间和载体,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形式多样的锻炼目的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的群体性表现形式的结构。目前,中职体育在教学中往往是以运动为目的(以达到对某种运动有较为熟练的程度为主),忽视体育的群体性特征,把学生以个体的形式分开,上课形式单一(以重复训练某项运动技能为主),基本没有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的活动内容。

新形势下,我国各职业院校都要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运用到教学当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和责任感为首要任务。在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下,中职体育教学并没落实这些政策要求,而是我行我素,依然采用陈旧的方式教育新时代的学生。体育分享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主,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分享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更符合对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的教育方式。据调查,这种分享教学方式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并未被落实,导致中职体育分享教学明显不足。

2.分享教学形式单一

一些中职学校敢为先人,率先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分享教学的内容,值得赞赏。但对分享教学的形式却不敢恭维,所产生的效果也十分微弱,这与分享教学的形式单一有关。纵观各类中职学校的分享教学形式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只有一种方式,即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谈论体育课的看法,以及以往体育课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以后的上课方向。这就是目前意义上的分享教学方式,何其简单!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取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是在创立之初的一两次课堂或许能对学生学习体育产生些许积极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降低,注意力转移,那么收效甚微便是可想而知了。分享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是中职体育分享教学组织中最大的不足。

二、提高中职体育分享教学效果的措施

1.落实分享教学

由于观念落后等原因,中职体育分享教学的落实率并不高。在此前提下,中职体育分享教学效果较差是必然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各中职学校积极地践行改革,落实分享教学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这就需要依靠校方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观念的更新会直接带动行为的革新,新教学方式的落实离不开校方的认可。除此之外,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如果分享教学在中职体育教学上的运用有了相关法规条文的保障实施,落实情况会大大改善,落实率也会迅速地上升。然而,政策只能起到一个外力支撑的作用,要让分享教学发挥其应有作用,关键在于校方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校方真正从观念上接受了这种教学方式,才不会让落实分享教学成为摆设,而是必须完成的工程。只有真正地落实,才能造福于学生,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均衡发展。

2.丰富分享教学的形式

分享教学由于形式简单,带给学生的吸引力极为有限。要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源头解决问题——丰富分享教学的形式。分享教学虽然主要以学生从体育中获得的感受为主,但绝不会只有面对面的集体交流这一种。在此,笔者简单介绍三种方法,以丰富中职体育分享教学的内容:

(1)置换角色。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让学生轮流当一回体育教师师,可以一堂课轮换一次。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主动性性,也在体育课上融入更多思考。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行动力,以及认识的深刻性。从角色的置换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到在日常的相处中要多换位思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2)运用游戏。在体育课堂中加入一些集体互动的游戏,体育课主要以行动为主,游戏环节的设置十分必要。集体游戏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分享经验、分享喜悦、分享心得。做游戏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游戏中让学生明白道理:要想取得成功,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集体的团结奋进。还学会互相帮助,明确每个人在每个角色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等。

(3)交流情感。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上,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在一起交流彼此的感受,内容不应局限于体育竞技技能或竞技经验,应是广泛的,旨在让学生相互新人,真诚相处。这里的情感交流,意义和范围都应该更广泛一些,可以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学会关爱他人;也可以分享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开心的事情,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如何真诚地欣赏、赞扬别人,认同和肯定别人。

在现代健康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这一目标,统筹教学,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计划,中职体育才能完成教学目标。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改变,分享教学就是中职体育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分享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各个学校、各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积极探索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秀斌.浅谈中职体育教学的不足与完善[J].华章,2011,(13).

分享心得体会篇9

关 键 词低年级学生;分享意识;合作意识;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62-02

当前,由于我们的家庭结构多为“非常6+1”或“421”,家里的成人都以孩子为生活重心,致使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等。这势必给孩子的未来生活带来困难。因为未来社会是愈来愈需要合作的社会,只有从小学会分享、互惠,未来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合作。可见,加强小学低年级学生分享意识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

一、激发分享意识,懂得分享意义

1.榜样的力量

为培养二年级学生的分享意识,我努力发现并积极树立孩子身边的榜样。课堂上,当有同学忘带书本文具,而同桌能主动借给或共用时,我总不忘送上赞美;大课间活动中,我经常组织踢毽子和跳绳的小朋友与同学一起玩,让他们感受到分享自己的东西既能快乐别人,也能愉悦自己;班队活动课上,有队员带来了糖果等作为奖品时,我总会夸奖他富有爱心,乐于奉献;餐桌上,当有些孩子主动把饭盒、水果等传递给坐在里面的同学时,我也会毫不吝啬地大加表扬……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逐渐形成分享的意识。

2.故事的魅力

故事里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学生分享意识的培养。例如《巨人的花园》中的巨人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失去了春、夏、秋,只有冬天永远留在他的花园里。而当巨人拆除自己所建的围墙,让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而他自己也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时,他感到了无比的幸福。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孩子们感受巨人的情绪变化,在此基础上再组织进行故事表演,孩子们就能形象地感知到:分享是快乐的,懂得与人分享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二、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分享行为

1.角色体验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角色扮演和分享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对我们这些特殊的教育主体――小学低年级孩子来说,说些长篇大论的道理并不会有什么效果。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最好的办法就是游戏,通过游戏让他们进入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学会分享。比如在队活动时,我们可以让队员们进行一次模拟角色的游戏。如:写作业时发现忘带橡皮了,正在不知如何是好之际,同学递过来一块崭新的橡皮;公共汽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爷爷奶奶高兴地夸奖他是好孩子,等等,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唤起类似的情感体验,学会如何分享。

2.评价激励法

托尔斯泰说:“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两个人分享一个幸福,却能拥有两个幸福。”低年级学生向师性强,对老师的教育一般比较能接受,如有外部激励,则更能强化其分享意识的形成。据此,不管是物质上还是情感上,当孩子们出现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采用及时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他们的分享行为,让学生获得愉快、自尊、满足感,在无形中强化自己的分享意识,并进而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自主行为。

3.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是指提高幼儿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移情的手段,引导孩子们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正确的内心体验,体会分享的快乐。比如有一次,班上一位男生带来一本印刷精美的大开本科普读物,可他只肯与好朋友一起看,不借给其他人。于是我上前拿起那本书,问他:“如果书是我的,但我不肯借给你看,你会怎么想?” 他思考了一会后终于想通了,同意让同学们排好顺序轮流看,最后大家都很开心。在这一事件中,孩子们在短短时间内就体验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难过、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愉快等多种情感,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也懂得了分享是平等的,不是只有“好朋友”才能分享。

4.家校互动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孩子分享行为的支持、影响、强化,对萌发孩子的分享意识,形成孩子的分享品质作用很大。为此,我平时非常注重与家长的联系互动,共同督促孩子分享意识的养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一次家长学校活动上,我就对家长提出建议:(1)常给孩子们做乐于分享的表率,对其进行正面影响。(2)在日常小事中严格要求孩子,逐步改正其喜欢独占的缺点。(3)支持、鼓励孩子与伙伴分享,欢迎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引导孩子将自己的玩具、食品拿出来与人共享。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的分享意识大有提升。

三、创造分享机会,开展分享实践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多创造让孩子们分享的机会。例如鼓励学生把家中的书本带到班级图书角;生日时,将蛋糕带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分享美食,分享快乐;秋游或节日,把自己的零食与同学共同享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分享的范围和形式也可随之扩大和创新,不局限于物质形式,而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幸福与大家分享,如:将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写成文字,或将生活中满意的照片在班级网志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等等。这样更能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养成乐于分享的品质。

应该说,分享意识的建立是缓慢、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但只要老师、家长有意识地抓住契机,积极引导,就一定能使孩子们从每次分享行为中感受到自己带给他人的快乐,以及因他人快乐而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真正理解和认同分享的行为。当他们真正建立起正确的分享意识后,就能感受到给予他人的快乐和被给予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地与人分享,快乐自己,愉悦他人。

参考文献:

[1]曹新民,浅议如何帮助孩子寻找分享快乐[J].魅力中国,2009(31).

分享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教育契机;学会分享;体验分享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133-01

幼儿的求知欲强,在参加每个活动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我学到了什么新本领?我和哪些伙伴合作的很愉快?在活动中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新的想法……教师应抓住幼儿的心理,及时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将自己的快乐和收获大胆地说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幼儿会觉得自己很能干,自然就很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了。只要把分享当作一种快乐,分享行为就不难形成了。

一、创造良好氛围,支持幼儿体验分享

在开放式教育地熏陶下,幼儿越来越自主大方,成了活动的主人,教师再活动中起支持、辅助的作用,引导幼儿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对幼儿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1、幼儿园地小朋友年龄小,对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能很直接地表露并处理,对同伴、家人的心情就更没有办法理解。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班在“我能行”这个主题中,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了“心情屋”,当心情好时,就在自己的号数上挂一个笑脸,当心情不好时就挂一个苦脸。每天引导幼儿观察,对心情不好的小朋友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在“心情屋”里,我们还让那个幼儿通过录音、画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2、设计评价版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孩子们非常喜欢夸奖和一些小奖励,往往以个五角星或一个小贴花,都能让他们兴奋好久。为了让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竞争意识,我们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评价版地,支持、鼓励孩子们去竞争,让竞争也成为一种分享,从合作,竞争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例如:我们班设计了“小鸭出壳了”“我长大了”“看谁跑的快”等评价版地,通过多样的评价内容对幼儿在工作坊、五大领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幼儿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同伴的成长,从不断地评价和分享同伴成长的喜悦。我们还定期评出“棒宝宝”。以开“赞赏会”的形式,让棒宝宝们来说说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与小伙伴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既让幼儿在无形中学会了分享,也培养了幼儿一定的竞争意识,良好的氛围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分享行为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借助观察引导,激发幼儿分享愿望

幼儿在活动中能十分自觉地产生分享行为,与教师平时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认真观察、适时引导,有效地激发幼儿分享愿望是分不开的。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吧!”“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大家一起来看看,可有趣了。”同时师生在活动中也要认真观察,随机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做出评价和鼓励,这样会使幼儿更主动、积极地与人分享。

在集体活动时,教师以鼓励的方式及时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将自己平日里积累的经验或是在活动中获得的新知识拿出来与小伙伴一同分享。慢慢的幼儿在与同伴、老师的合作中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激发了幼儿分享愿望,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

三、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及时引导幼儿正确地与人分享。老师可用适当的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与幼儿交流,从而表达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肯定。如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教师可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拍幼儿的肩膀、头等,使幼儿更加自信,确定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教师还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使幼儿产生积极地分享行为,从而更好的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

例如:我们班在开展主题“美的世界”之美丽的风景时,让幼儿带一些自己或家人外出旅游的相片并将其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活动中,我发现小朋友明明总是拿着自己的相片不肯放下,别的小朋友要跟他拿,他说:“这是我的,只能我自己贴,谁让你自己不带。”过了一会儿,别的小朋友都贴完准备集中了,只剩下他自己,手上还有好多找不到位置的相片。他急得眼泪都要掉出来了,赶快请别的小朋友帮忙:“你帮我一起找吧!”在别人的帮助下很快地完成了任务,将自己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他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