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选择十篇

时间:2023-03-22 06:09:54

心灵的选择

心灵的选择篇1

顽石在与心灵的撞击后选择了高山,因为他相信: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小草在与心灵的斗争后选择了大地,因为他相信:大地无声,自是一种广博;白云在心灵深处选择了蓝天,因为他相信:蓝天无语,自是一种开阔;浪花在潮起潮落后,在其心灵深处选择了大海,因为它相信:大海无声,自是一种深邃。正是这凡此种种,雕塑了大自然的美,因为那是心灵的呐喊。

心灵的呼声与锤炼必是把选择定格在历史的长廊中。战国的历史在荆轲的心灵中作出了悲壮的选择: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西汉的历史在张骞的心灵中作出了通往西域的选择,没有张骞的锤炼,没有大漠孤烟中留下的那一串串驼铃,怎么有汉室的人烟鼎沸?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那必是心灵深处迸发出的永恒光芒,让人间的那股英雄气驰骋纵横!

长城的美在于其雄浑、壮阔;长江的美在于其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那是气势磅礴的中华魂。塞外的美在于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高窟的美在于其凝集历史经典,展现民族文化。因为它是炎黄子孙们的心灵交汇,是华夏儿女亿万颗心灵撞击出的火花!

心灵的选择是痛苦的,因为那如茧抽丝的感觉非同小可,一如心灵深处有把利刃,催促你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爬行,纵然满身是血也全然不顾;心灵的选择又是快乐的,因为在心灵撞击的一刹那,你被真善美感动着,你被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感化着,你更是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心灵的呐喊。

心灵的选择篇2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两个粉刷工人在高空工作时,脚下的木板突然折裂,两个人被困在一根竹竿上,可是这根竹竿承受不了两个人的重量,眼看一场悲剧将要发生,其中一个工人哭着对另一位单身工人说:“我.....我快要当父亲了。”"那好吧,再见.”另一个单身工人听了后,手一松,跳下去,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生死一瞬间,人生没有比这更难选择的了,但这位高尚的工人用行动告诉我们:让爱做主,灵魂将会永恒。

摘自《校园》

ABBY心灵蓝

心灵的选择篇3

就拿自由、生命和爱情来说吧!首先,在做心灵的选择前,我们必须弄清生命、自由和爱请哪个价更高?生命能够中如果没有爱情,并不精彩,所以爱情比生命价更高.而自由自由与禁锢的生命和讲话的爱情相比较自由价更高.在与自由相比下,爱情就肤浅了.

猛子在鱼与熊掌间选择了熊掌,因为熊掌更稀罕,他说:“生,与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就是明白了价值。

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却不一为然。常人的选择是可以更改的,可当书生在心灵的深处后……

很多年后,我们也许会说:“这是最经典的选择。”

心灵的选择篇4

关键词:现代;心灵意向;创作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20-01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

现代的工笔画家,面对古人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何为工笔画的发展注入鲜明的时代特征,一直是当代画家孜孜追求的课题。工笔画需要大展就要紧随时代的步伐,注入当今画家独特的心灵方向选择,融汇古今中外艺术成果,才能自成一格展现工笔画新的时代面貌。在创作的过程中中,通过借鉴传统与现代工笔人物画中人物的选择,通过名家感悟及其自身的创作过程和过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观察,深刻体会到了心灵意向的选择对于表现一幅作品,反映在作品中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经营位置、勾勒及色彩表现等包含的内在生气都是心灵意向选择的完美体现,使大家对这一隐藏于作品中最高艺术的潜在表达有所感知。

流传下来的许多传统工笔人物画作品成为不朽的名作,其主要原因是对客观对象鲜活、生动的心灵意向的把握。我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讲求细腻工整、写实,追求“以形写神”、“随类赋彩”等,却由于社会形态的封建统治,感情上表现含蓄缺少了些情味。现代工笔人物画则成长于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中,世界性的文化艺术相互交融碰撞出纷繁的火花。工笔人物画画家将个人情感感受加入其中,使作品充满自然地流动性和多变性,而这正是画家对鲜活生动的客观对象心灵意向选择的把握到位。

一、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心灵意向选择

心灵意向的选择自古有之。宋代苏轼、欧阳修、黄公望等人为代表的士大夫提出了“不以形似”的绘画思想后,又有倪瓒的“逸气说”等,心灵意向的选择,这一客观存在着的心理现象,形成了独特的“意象造型”追求。选择离不开观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道:“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全,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传统中国画历来重视意向的选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从先秦的早期萌芽到隋唐的鼎盛时期,人物画更加重视心灵意向的选择,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然后通过选择,表达作者的情感。

二、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心灵意向选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表现也在悄然变化着。心灵意向的选择,这一客观存在着的心理现象,形成了独特的“意象造型”追求。如何在现代工笔人物画艺术创作中实现心灵意向的选择,是每一位从事意象造型创作的绘画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心灵意向的选择说到底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主观的艺术加工,齐白石先生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造型观念重在追求一种造型意味,艺术形象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艺术形象是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统一体,艺术形象在表达创作意图的同时还要讲究造型的形式美,心灵意向的选择下的人物形象侧重点在于造型上的变化,面对创作中的人物形象该如何变化,变化到何种程度,则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创作题材、技法,绘画材料融汇中西,心灵意向选择的多样性使工笔人物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折射出每个人的心灵领土的整个疆域。心灵的答案是七彩的,在心灵意向的传达中,有的画家借助古人或他人的意境为自己的画面增辉,有的画家以再现瞬间的情景为依托,有的画家则关注于现实题材的表现,希望通过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来揭示社会问题,还有些画家汲取传统工笔画惯用的语素,并适当地融入工笔画以外的技法,表现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和心灵深处的意象。这些都表现了创作主体不同的心灵追求和独特的意向选择。现代工笔画家何家英以绘画形式中素描所体现的心灵选择感受展开富于创造性的研究,用以填充传统绘画方式中的薄弱节点。“何家英在西方素描里洞见了传统工笔画所不具备的深入程度以及工笔与素描、东方与西方间的共性与个性、相融性与差异性,这为实现他的绘画理想打开了一扇大门。”画家描写外界事物,不但能够真实、敏锐的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审美理想的真实展示。在创作《韩国留学生》中,用线越发圆厚劲挺,其气庞然沛然。“他的作品,给人感觉丰富整体,而非简单琐碎;感觉深厚大气,而非单薄匠气;感觉明朗有力,而非含混纤弱;感觉谨严缜密,而非粗陋松散。”何家英的画面面俱到,使得作品流露出一种经典性品质,呈现出一种大格局大气象,这些恰恰是画家重视心灵意向的选择感悟的结果。总之,心灵意向的选择是艺术家凭心灵对自然界和人物的感悟,选择得到的往往是形物的个体特征,是形物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美之所以感人的地方,是艺术所要追求的活力之所在。

三、主题的启发

我接触到白雁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她在久经生活的磨难之后,一直用画笔倾吐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借助中国工笔画程式化的手法,以平面化的处理和统一而富于变化的色调,使画面传达出一种诗化的意境。欣赏她的作品时,总能从纯净、和谐的画面中找到可供心灵呼吸的空间。” “在早期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白雁一直致力于画面形式和材料的探索和运用,以独特的视角表现身边熟识的人与事。画家不仅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归宿,也为自身的艺术创作找到了合适的落脚点。”

我的作品所选择的主体是女性,我想通过写实的造型加上淡雅的色调,突出我的主题,并利用工笔画独具一格的线条魅力,描绘女性瞬间的动人形象,表现出主体人物细腻、宁静、时尚、纯洁、忧郁等多元的意境。经过反复思考与选择,我表现了一位白衣少女,起名为《梦》。画中某些细节不是创作之前就想好的,而是在创作中,内视形象,凭心灵意向的选择突然从脑海里冒出来的。在人物的布置上,我并不是把人物放在画中央,而是有点偏左,身后是唯美的花左背景,突出一种唯美的效果,背景在以大面积的神秘的绿色和灰红色冲击,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却又感觉唯美。表情、神态、动作再加斟酌,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和充满情趣。绘画充满着变化,研究的过程充满着趣味,经过研究推敲,发现勾线真的很有意思,勾线不仅仅是用笔把线描出来,而是不同的情况不同研究,不同的表现,通过这种对墨色浓淡、线条粗细变化,使得画面更加充满趣味。

《梦》这一作品所体现的是在纷乱、紧张、忙碌、高压、无奈的复杂社会人们心灵的净地,力求表现出心灵意向选择在每个人心底深处的美丽碰撞,如高山之水,流尽铅华洗尽躁动。

心灵意向的选择作用于创作的整个阶段,时而或多,时而或少。在作画之初,只是有一个大体构思,而落笔之后,潜意识的思维活动便开始活跃,有意识的理智有时倒遭到排斥,在对形象的心灵意向的选择之中,往往不自觉地改变、深化原有构思。心灵意向的选择――客观存在着的心理现象,在现代的工笔画人物创作中,将存在着更广泛的精神价值。由于受到自身现有知识不足以及时间紧促的束缚,我对心灵意向的选择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应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继续尽心竭力的探究。

参考文献:

[1]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83.

[2]宋丰光.中国人物画[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17.

[3]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45.

[4]韩朝.回归心灵意向的选择―何家英的工笔人物画[J].上海艺术家,2009:4.

[5]谢雯.论工笔人物画中的写意精神[D].吉林:吉林大学,2010:17.

心灵的选择篇5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的一项重要功能是让观众宣泄。这样的宣泄可以是生理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就宣泄的程度而言,可以实现酣畅淋漓的,可以是小桥流水式的感怀盈身,甚至可以是欲罢不能的呼天抢地。像《红美丽》此类电影,就提供了另外一种宣泄的可能――积压难抑的相望无言。

很佩服一位朋友的独到发现,他说《红美丽》有点像电影版的《新闻调查》:一位名叫朱美丽的青年女子杀人了,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过激行为?为了让观众更为全面地了解她的杀人动机,也是为了对观众进行更为实际的法制教育,这期“节目”特地邀请了著名律师陈希望先生来到劳教所,同她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对话――这就是电影的形式构架。

“沉重”是电影在开张的时候就定下的基调。在夜晚的站台上,列车缓缓驶出,灯光幽暗,渐行渐远。有些诡异的是,这个站台上空荡荡的,没有亲人别离时的喧闹情景,只有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在翘首目送。画外传来女人沙哑的声音: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去伤害任何人,可我丈夫遇难那天起,就没有别的路可以选择了。人一生中,有时候免不了为一时冲动,用不光彩的方法,去了结自己的某种心愿。此中环境和此段独白,立即将沉重的氛围营造了出来,也就是说,这个电影让你舒畅不起来,也让你感动不起来。一个场景、几句话就定了乾坤。同时,悬疑的氛围也有了:这个女人要用怎样的不光彩方法去了结自己的什么心愿?我们的立场也随之倒向这边:这个女人应该是好人。

心愿是复仇。“复仇”是中国文艺的一个老话题,从历史延绵而来。不过,以往的“复仇”经常是国恨与家仇的集中与统一。嘎子投身革命,直接原因是奶奶倒在了日寇的之下,更为庞大的背景是中华民族遭遇着血雨腥风,需要新鲜革命力量充实其中,嘎子责无旁贷。而朱美丽的“复仇”很纯粹:为了享受高物质的生活,她带着威逼的口气要丈夫连伟去谈一笔非法生意。孰料丈夫一去不复回,命丧黄泉。出于内疚和痛恨,也出于对丈夫无法排遣的思念,朱美丽成了“末路狂花”。

过往的“复仇”故事,由于二元对立格局的明确化,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可以轻松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作出这样的选择对于观众而言,至关重要。就如在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时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但是在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当代上海大都市上演一场“复仇”,情况变得复杂起来。

朱美丽应该是好人,但她似乎又不是。造成她和丈夫走上生命不归路的原因都在于欲望的膨胀。这是好莱坞导演对当代中国的一个观察视角。在他的眼里,中国特别是上海正在不断发生着巨变,物质在无限丰富,影响着观念的根本性位移,“谦慎礼让的传统文化渐渐让位于西方式的进取精神,随之而来的对权力和财富以及奢华生活的占有欲”。朱美丽因为渴望奢华生活让丈夫铤而走险,她完全忽视了可能伴随的代价的沉重。同样,连伟的上司冯老板之所以对他下毒手,也是源于欲望,源于对控制欲的满足。连伟的行动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他就觉得自己承受了屈辱,于是大开杀戒。

心灵的选择篇6

心灵是一个人的根,人们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心灵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我们要像那位登山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温暖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身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诸葛亮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殚精竭虑,在躬耕于南阳与兴复汉室中,诸葛亮选择了后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我们的总理朱?基在答记者问时不也引用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么?这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反顾的大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促成了他们的最终的美,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光芒。

心灵的选择篇7

1、也许你我皆是那刚刚成长的心灵,不知道机会是否来之不易,只知道我们已然有幸加入其中,它不必是有目的的归途,也许它只是为了庆祝风景,及风景自然凋落后的或许并不单调的空--风景依然如同。也许你我皆是那刚刚成长的心灵,孩童不可能不犯错误,管束的正确也许并不比自然的错误聪明,也知道原谅任何的反面,包括尚不成长的心灵。

2、成长的心灵,它未,也不求,只是自然。

3、也许你我皆是那刚刚成长的心灵,告别因循的过往,每一天都是新的观光旅程,每一刻都只看到眼前的风景。

4、成长的心灵,是空中的鸟迹,千言万语却述不到它真形。

5、每颗种子有自己的成长,苍松木葡萄藤,只应不挡别人的阳光,不必比较谁更茂盛。

6、不成长并不比成长低贱,也不必刻意去成长,但成长,却是一个不可阻止的自然过程。

7、成长的心灵,知道们的喜好不同,也许给他人的玩具自己却从不用。

8、成长的心灵,不回避存在的丰盛,可能演出百千场戏,自己却不属其中。

9、成长的心灵,心中有爱,却又对所有的人平等。不知有恩不知有怨,好似无情,又时时心存,将心满呈。

10、也许你我皆是那刚刚成长的心灵,不知道机会是否来之不易,只知道我们已然有幸加入其中,它不必是有目的的归途,也许它只是为了庆祝风景,及风景自然凋落后的或许并不单调的空——风景依然如同。也许你我皆是那刚刚成长的心灵,孩童不可能不犯错误,管束的正确也许并不比自然的错误聪明,也知道原谅任何的反面,包括尚不成长的心灵。

11、每颗种子有共同的成长,生出根长出茎,脱掉旧枝长出新条,但成长却是内在一样的经程。

12、用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阴,用意志选择撑出一道晴空。对生命的膜拜,信心的追求,需要我们选择永恒。滚滚洪水中,勇士选择自身的离去却给了别人的生;浩瀚沙漠里,战士选择自身的苦辛却给了别人幸福。面对歹徒毫不畏惧,面对苦难迎难而上,生命的选择赋予人活力追求与成功,灵魂的选择产生永恒。

13、成长的心灵,只是随波逐流,而不艰辛的游泳。如果它是幻谁能转成真,如果它是梦,就总会醒。它是那梦中游戏的顽童,只顾着玩耍的喜悦,不知道明早就难免要醒。

14、也许你我皆是那刚刚成长的心灵,不求成长,也不知道什么是成长,只是在一天天中,越来成熟越来懵懂。

15、成长的心灵,一无所求,只求一份有求无求了无分别的宁静。

16、成长的心灵,它无所求,也不刻意舍弃,亦无此两条红线,因为只是随缘。

17、成长的心灵,没有目的,有的只是处处笑声。

18、用心灵选择,给人一片绿阴,用意志选择撑出一道晴空。对生命的膜拜,信心的追求,需要我们选择永恒。滚滚洪水中,勇士选择自身的离去却给了别人的生;浩瀚沙漠里,战士选择自身的苦辛却给了别人幸福。面对歹徒毫不畏惧,面对苦难迎难而上,生命的选择赋予人活力、追求与成功,灵魂的选择产生永恒。

19、成长的心灵,没有上帝,但不狂妄,没有,只有热情。

20、也许你我皆是那刚刚成长的心灵,尤如稚子不知什么是前程。但只有一颗无所谓的心,就能保持那宝贵的童稚与真诚。

21、也许你我皆是那刚刚成长的心灵,尤如破土的种子刚看到森林的茂盛。()但有一颗无畏的心,就能增添绿色葱葱。

22、成长的心灵,它也能看透善与恶的虚假,转眼一切成空,唯有无私的爱永恒。

23、成长的心灵,它知道,是个奇迹,只需绽放自己,无需再去哪里。

24、成长的心灵,它懂得感恩,感谢已经存在的一切,也能宽恕罪恶。

25、成长的心灵,没有师从,只有孩童般的好奇和倾听,却什么也记不得心中。

26、成长的心灵,它能接纳一切善,而不自划门庭。游遍千山万水,何处皆是风景。

27、成长的心灵,它知道包容,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而我们也尊重每个人的,有所追求的神圣也许并不比自然的世俗更接近心灵。

心灵的选择篇8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读到这震撼人心的诗句,仍让人激动不已。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身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鼎立的年代,诸葛亮辅佐刘备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兴复汉室,诸葛亮殚精竭虑,在躬耕于南阳与兴复汉室中,诸葛亮选择了后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我们的总理朱?基在答记者问时不也引用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么?这是人的心灵深处的大义,是为国奋斗而义无反顾的大义。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从古人心灵深处的选择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大义所在。是心灵的选择促成了他们的最终的美,是心灵的选择让他们至今仍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光芒。

心灵的选择篇9

关键词语言,心理理论,标签,认知灵活性,灵活性项目选择任务。

分类号B844.1

1引言

心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自从这一概念提出之后,引发了大量探讨儿童何时获得心理理论的实验研究。采用两个经典心理理论测试任务的研究表明,正常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年龄是4岁左右。迄今为止,这两个测验已为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不过我们可看到“标准测验”是一种言语测验,要成功完成这种测验需得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技能水平,由此在学术界引发了关于该测验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存在相关的问题,故研究者们的目光也被吸引到了考察心理理论与语言能力的关系上。Astington曾指出,未来心理理论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能力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问题[1]。

2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关系

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关系最初可能是Dunn及其同事们发现的[2],她们发现儿童在33个月时的谈话能力能预期40个月时的心理理论任务成绩。这种关系是显著的,尽管由于地板效应看起来在心理理论成绩上几乎无可变性。在Dunn等人观察以后,其他人也考察了语言是否与心理理论相关。在这方面,心理学家们已做了大量实验并提出了一些观点。例如Jenkins和Astington的研究就得出3~5岁儿童的标准错误信念测验得分与各类标准语言能力测验得分之间的相关高达0.61~0.64[3]。同时,他们在后继实验中不仅发现语言发展与标准心理理论任务(包括错误理念和表面现实任务)成绩显著相关[4],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语言发展――特别是句法发展――40个月时的句法能力对44和47个月时的儿童的标准心理理论任务成绩发展起了预期作用。而40个月时的心理理论任务成绩不能预期后面的语言测量分数。国内隋晓爽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儿童的语言成绩与错误信念成绩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5]。同时研究者们还注意到了异常发展儿童的心理理论和语言的关系。例如,有些研究已发现患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能力显著不足,心理理论任务也完成得不好。耳聋儿童也有类似的结果。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语言与心理理论之间存在关系的多种可能性:语言发展影响心理理论能力;心理理论发展影响语言发展;二者均受第三种变量影响[4]。这里,第一种观点比较有代表性,它认为心理理论发展与语言发展从根本上是相关的并相互依存的,并指出语言发展在心理理论发展中起着基础作用,它为儿童提供了诸如句法能力或语义理解的认知资源,它们有助于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

不过仍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可解释为什么语言发展可以预期后期的错误信念任务成绩。例如,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可能不是直接的:语言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与语言技能发展较差的儿童相比可能社会化水平更高,因而他们有更多的社会经验,所以这些较精通语言的儿童比起那些不太精通语言的儿童较小时就可能在日常交往和评估这类理解的任务中学会考虑其他人的心理状态。由此,就不能下结论说语言在心理理论的发展中起着直接的因果作用。此外,解释心理理论与语言关系的部分困难还在于尽管对心理理论的研究差不多有20年了,但对于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描述它仍旧没有定论。因此,有研究者(Jacques与Zelazo)提出把对心理理论的测量重铸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来评估语言在心理理论发展中的作用[6]。

3重铸心理理论能力为灵活的观点采择能力

Jacques与Zelazo认为尽管心理理论毫无疑问地涉及与心理状态有关的表示人类行为的特定概念的获得,但心理理论的大多数变异(variance)可能是由于灵活的观点采择(flexible perspective taking)能力的发展,或者说得更普遍一些,是由于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发展[6]。也即说,使用心理理论测试或日常生活经验中的特定心理概念,例如“信念”(belief),就会涉及认知灵活性。例如,在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中,如果儿童能够灵活地采纳持有错误信念的故事主角的观点,那么他将能够基于那种错误观点去预期主角的行为。然而,如果他们不能够从多种观点中进行推论的话,那么他们将基于自己目前的观点预期主角的行为。因此,儿童为了成功完成标准错误信念任务(或者甚至为了有一个错误信念的观点),他们的思维就必须是灵活的,因为错误信念要求儿童能考虑到一个物体或事件的多个冲突性表征(除要求儿童对心理状态本身有一种概念理解之外)。这样看来,成功完成心理理论任务的关键在于认知灵活性,因此,Jacques等人提出对心理理论能力的考察就可转化为对认知灵活性的考察。进一步,要明确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就可通过语言对认知灵活性是否存在影响来说明。

3.1语言和认知灵活性

许多理论家,包括维果茨基、布鲁纳,甚至皮亚杰,均已表明语言的获得在认知灵活性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普遍承认语言可能涉及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然而,几乎没有理论家清楚地描述过这个过程。Jacques等人提出语言的一个方面――对相关刺激贴标签(labeling)可提高认知灵活性[6]。

Zelazo提出的意识水平模型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解释[7]。该模型认为语言标签推动了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的发展,并依次推动着灵活性思想和动作的发展。特别要指出的是,对个人的主观经验贴标签有助于使那些经验成为在较高意识水平上考虑的目标,而意识水平的提高使人能灵活选择用来推理的观点(例如,它们能提高认知灵活性)。所以,语言标签是间接的通过对意识水平的影响引起灵活性的提高的,这表明语言在认知灵活性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语言标签对认知灵活性的影响早已有实验证实。例如,Inhelder与Piaget发现在一个其条目可做多种方式分类的分类任务中,儿童改变其分类标准和预先预期种类的能力受最初条目是否被命名的影响。Loewenstein与Gentner使用一种较严密的方法,发现语言标签在一个空间映射(mapping)任务(可作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的交叉映射(cross-mapped)版本中对学前儿童有影响[8]。

3.2灵活性项目选择任务

专门设计用来测量认知灵活性的任务是灵活性项目选择任务(flexible item selection task,FIST)[9],它适用于学龄前儿童,任务中除认知灵活性外的其它认知要求被降到最低。在该任务中可通过操纵语言标签来看此种变化是否能引起儿童灵活性思维的变化。

施测中,每一次的FIST测试均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三个项目(例如,一把小的黄色茶壶,一把大的黄色茶壶,还有一只大的黄色鞋子),如图1所示。这些项目在三个维度上变化(颜色,形状和尺寸),每种维度用三种可能的提示中的一种来表示(例如,对于颜色,提示有红,蓝,黄)。设计一套三个项目是为了让一对项目在一个相关维度的提示上彼此匹配(图1中,一把大的黄色茶壶与一只大的黄色鞋子在尺寸上是匹配的),同时让另外不同的一对项目在另外不同的相关维度提示上互相匹配(图1中,一把大的黄色茶壶与一把小的黄色茶壶在形状上匹配)。因此,一个中心项目(一把大的黄色茶壶)总是在一个维度上与一个项目匹配,同时,在另外一个维度上与第三个项目匹配。此外,第三个维度的提示是不相关的,它在三个项目中都不变,例如图1中,所有项目均为黄色。

同时,每一次测试均要求儿童作出两次不同的选择:第一次要求他们选择在某方面相同的一对项目(选择1)。选择1的回答提供了一个儿童在不恒等项目中提炼出一种共同成分的能力指标。一旦儿童在选择1中回答正确,就要求他们在三个项目中选出其它方面相同的另一对项目(选择2)。选择2的回答也是对提取能力的测量。但选择1的成绩不是测量的指标,选择2的回答才是作为儿童在维度间灵活转换能力的指标。为了完成两次选择,儿童必须能够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表征中心项目:在图1的例子中分别根据尺寸和形状进行表征。

用FIST所做的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的FIST版本稍有不同)[9],3岁儿童在选择1中的成绩不如4岁和5岁儿童,这表明让他们选择一对在共同维度上匹配的不恒等项目就有困难。同时,4岁与5岁儿童在选择1中的成绩同样好,但4岁儿童在选择2中遇到的困难明显大于5岁儿童,这表明他们在维度间的灵活转换中有明确的困难(例如有认知灵活性的困难)。

Jacques等人进一步做了两个实验来考察语言是否在认知灵活性的发展中起作用[10]。首先在实验一中引入语言标签来弄清它是否能够改变儿童的灵活倾向。实验测试了108名41个月、53个月和65个月大的儿童。测试在三种条件下进行:在无语言标签条件下,仅仅给儿童出示任务的标准版本;在有语言标签条件下,要求儿童对每次选出的项目进行语言标签。即在选择1中除了要求儿童选择在某方面相同的两张卡片外,还进一步问“为什么把这两张卡片放在一起?”(语言标签)。在选择2中也进一步问上述问题;在无关语言标签条件下,要求他们对无关维度(即在那次测试中不变的维度,例如图1中提到的颜色)给出标签,这里进一步问的问题是“这两张卡片的颜色是什么?”。无关语言标签条件是重要的,它为语言标签的可能的不明确效应提供了一种控制条件。实验者关注的是选择1的语言标签对选择2的成绩的影响,即认知灵活性。

该实验的结果不但证实了最初研究[9]发现的结果,还发现4岁组儿童选择2的成绩受是否要求他们对选择1的有关维度给出语言标签的影响。同时,3岁和5岁儿童的选择2的成绩看起来好像不受语言标签的影响。这表明语言标签的影响可能存在于过渡期儿童。

此后他们又做了实验二来确定选择1中提供的语言标签是否确实引起了选择2的进步。结果发现仅仅指代有关维度的语言标签(例如尺寸)是有作用的,而那些指代无关维度的语言标签(例如颜色)并无作用。

3.3心理理论任务中引入语言标签的预期效应

既然实验表明语言标签对认知灵活性有影响,而前文提到心理理论的大多数变异可能是由于认知灵活性的发展,那么可假设语言标签同样会对心理理论任务存在影响。不过标准的心理理论任务,例如,错误信念任务本质上并不是认知灵活性的理想量度标准,因为要完成这些任务,其它的几个认知过程(例如对心理状态的较好理解)也是需要的。尽管如此,两种任务中的语言标签效应显著相似,所以,在标准的心理理论任务中引入语言标签操作是可行的。例如,Wellman和Bartsch的意外地点任务[11]就特别适于这类语言标签操作。在该实验任务中,给儿童出示小道具并问,“简想找她的小猫,简的小猫在游戏室里,简认为她的小猫在厨房里。简将到哪儿去找她的小猫?小猫真正的位置在哪?”通过操作是否使用明确的语言标签去指一个或两个地点(游戏室和厨房),或者地点是否被指出并且是否仅被一些不明确的语言标签,例如“这儿”和“这儿”(“here” and “here”)指出,从而构建了故事的不同版本。根据语言标签对其它认知灵活性任务存在影响的实验证据[6,10],可预期4岁儿童在一个无语言标签版本中将经历相对的困难。首先,4岁儿童在两个地点都被给出不明确的语言标签“here”的任务版本中比起一个或两个地点用名称指出的任务版本中成绩可能更差。第二,3岁儿童的成绩在不同的版本中将不会有差异,这是因为考虑到他们的成绩在各种版本中很可能具有地板效应。同样,5岁儿童的成绩在不同的版本中也不会有差异,这是因为推测他们可能会本能地用语言来译码信息。第三,正如在FIST实验中,在无明确语言标签版本任务中本能地命名一个或另一个地点的儿童将会做得比不对地点进行命名的儿童好。

不过也有研究者[12]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特别强调心理理论任务中视觉显著、形象显著作用的解释。他们认为儿童基于主角的错误信念预期主角的行为有困难是因为主角的观点不如他们自己的观点明显,儿童难以抑制自己的优势观点。根据这种解释,对儿童自己的观点进行语言标签将会使儿童脱离自己的观点并根据主角的观点进行推理更难。相反,Zelazo等预期的是对于儿童来说在这种情形下去做更容易,因为他们认为语言标签会导致儿童在如何表征信息方面发生一些质的变化。看来只有实验的出炉才能为这种分歧提供一些说法。

4结语

总之,对语言与心理理论能力关系的探讨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一种圆满的解释。虽然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5],但要能够解释二者的关系还需更深入的实验探讨。我们认同Jacques等人提出的观点,认为这种解释的部分困难的确在于对如何最好地去描述心理理论仍缺乏统一定论,而把心理理论能力重铸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不失为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同时,语言标签已经在实验上表明对认知灵活性存在影响,下一步我们需要的是验证语言标签对心理理论任务存在影响的假设。不过虽然如此,但我们可看到,FIST任务本质上是一个归纳任务,因此这其中还涉及儿童归纳能力强弱的问题。在我们新近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怎样结合儿童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状况来探讨语言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关系,也是我们进一步要做的工作。此外,语言也可能在好几个水平上并以好几种方式影响着心理理论的发展(例如,它可能分别影响心理状态理解和认知灵活性),因此,考察语言标签效应的作用仅仅是语言影响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未来还需更多的实验研究来确切地了解语言在这些过程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参考文献

1 Astington J W. The future of theory of mind research: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al states, the role of language, and real-world consequences. Child Development, 2001, 72: 685~688

2 Dunn J, Brown J, Slomkowski C, et al.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other people′s feelings and beliefs: Individuals differences and their antecedents. Child Development. 1991, 62: 1352~1366

3 Jenkins J M, Astington J W. Cognitive factors and family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32: 70~78

4 Astington J W, Jenkins J 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9, 35: 1311~1320

5 隋晓爽, 苏彦捷. 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 心理学报, 2003, 35(1): 56~62

6 Jacques S, Zelazo P D.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ve and social processes. Chapter in preparation for publication in Homer B. & Tamis-Lemonda C. (Ed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2002

7 Zelazo P D. Language,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ntional action. In: Zelazo P D, Astington J W, & Olson D R, (Eds.), Developing theories of intention: Social understanding and self-control. Mahwah, NJ: Erlbaum. 1999: 95~117

8 Loewenstein J, Gentner D. Relational langu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al mapping. Manuscript under review. 2002

9 Jacques S, Zelazo P D. The Flexible Item Selection Task (FIST): A measure of executive function in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Neuropsychology, 2001, 20: 573~591

10 Jacques S, Zelazo P D, Lourenco S F, et al. Age- and language-related changes in preschoolers′ performance on the Flexible Item Selection Task: The roles of labeling and abstr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2002

心灵的选择篇10

自然界进行着选择,人类进行着选择:顽石在心灵的撞击后选择了高山,因为它相信,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小草在与心灵的斗争后选择了大地,因为它相信,大地无声自是一种广博;白云在心灵深处选择了蓝天,因为它相信,蓝天无语,自是一种开阔;浪花在潮起潮落后,在其心灵深处选择了大海,因为它相信,大海无声,自是一种深邃。有的人选择了风雨,因为他相信,闯过风雨,将看到绚丽的彩虹,而有的人却选择了沉沦,因为他不在自信。

自然界的美在于充满选择与竞争,人类的美也在于充满选择与奋斗。长城的美在于其雄浑与壮阔;长江的美在于其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那是气势磅礴的中华魂。塞外的美在于其“大漠孤烟直,长江落日圆”的豪情。彩虹的美在于它是暴风雨后天空的一道美丽的弧线。莫高屈的美在于其凝聚历史经典,展现民族文化。因为它是炎黄子孙的心灵交汇,是华夏儿女亿万颗心灵撞击而成,青少年的美在于其是祖国的未来,拥有七彩的青春。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是选择磨砺毅志的暴风雨?是要选择做坚强不屈的红磷,还是要做在40摄氏度就禁不住煎熬的白磷?是选择做明亮的不锈钢,还是要做角落里生锈的破铜烂铁?是选择铸坚强无畏的白杨,还是要做顺风而倒的墙头草?是选择做坚硬的亮的金刚石,还是要做那乌黑软弱的石墨,没有坚强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