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1:46:25

心灵范文篇1

敞开心灵之窗,我们瞭望历史的兴衰。

唐太宗李世民打开心灵之窗,广开言路,戒奢以俭,听取魏征的劝谏,励精图治,欣喜苍生,开创了开元盛世。他成为历史上为人铭记的明君。

清朝末期,统治者紧闭心灵之窗,夜郎自大,搞起了闭关锁国,与世界文明脱轨,使中华民族走向衰败,圆明园的哭泣,见证了他们错误的选择。

打开心灵之窗,我们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

我们聆听那巍巍乎如高山的琴声,聆听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高山流水之间的畅谈。他们敞开了心灵之窗,读懂了对方的心灵世界,才能让我们体会到高山流水之深情,他们才成为知己者向往的一颗璀璨的明星。打开心灵之窗,与知己者悟言一室之内,推心置腹,狂歌纵酒;打开心灵之窗,与知己者同看无边落木,潮起潮落,海阔孤舟;打开心灵之窗,与知己者灵犀一点,随时相逢鹊桥也能有青鸟连理。

打开心灵之窗,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叮咛。

打开心灵之窗,我们看到了竹,竹叶哗哗作响,在告诉我们做人的誓言:做人应学会虚心,虚心使人进步,如果过度地骄傲自大将使你堕入黑暗的深渊;做人也应多吸取经验教训,每过一个阶段要做一次小结,以此来明确目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打开心灵之窗,我们看见了梅,梅冒着严寒激昂地大喊: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

关闭心灵之窗,就会使心灵糜烂,得不到阳光的照射。心灵糜烂的速度比任何操劳所损耗的速度都快。与其关闭心灵之窗,用蜡烛来照亮心灵,不如打开窗子,让阳光洒射进来,让心灵透气,让心灵发射出耀眼的光辉。

心灵范文篇2

青年是社会中的鲜活力量,正如娇阳和鲜花。他们有着年长者所不具备的多种优势,如精力,如创新意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生活也是如此。青年人所面对的社会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其中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也有对青年人成长有害的消极因素。并且他们世界观的可塑性很强,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

那么作为年轻人,应该如何洁身自好?如何将自己的人生谱写的绚丽多姿呢?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首先我们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位艺术家,大家每天都在用画笔勾勒着自己的人生。但你有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过:

迄今为止,你是按照自己的构思来描绘人生的吗?

你发挥出了自己的全部潜能,即像古希腊人对幸福的看法那样:积极地发挥了你精神的力量了吗?

读到这里也许好多人都会感觉寝食难安。其实你大可不必。乔治·埃利奥曾经说过:“塑造自我不分早晚。”只要在你的潜意识中感觉到了塑造自我的重要性,那你就有成功的希望。因为从你真正意识到要塑造自我起,你的命运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了。接着就要看你想把自己塑造成谁。美国教育家威廉·沃德曾经说过:“生命并非一个发现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你并不是在发现你自己,而是在重新创造你自己。别急于发现你是谁,而该急于决定你想做谁。”这样你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你所希望的人,你也就能创造一个有效的、有成就的生活。

塑造自己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它却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心灵范文篇3

它告诉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向很多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表示由衷的感激和谢意。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灵动的生命;是他们为我们日益操劳。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丰富了我们的内涵;是他们让我们茁壮成长。感谢我们的朋友,是他们快乐了我们的人生;是他们让我们懂得友谊。学会感恩,这是一种美德。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又云:投之以木瓜,报之以桃李.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生活在大千世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别人的帮助。有的也许是令人毕生铭记的慷慨援助,有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无论哪一种帮助,或许都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值得我们感激一生。感恩不仅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的人生!

学会感恩,心存感激,心情感到特别舒畅;

学会感恩,心存感激,心胸会变得特别开阔;

学会感恩,心存感激,你会觉得人生会变得更加精彩;

学会感恩,心存感激,人生因感恩而美好,生活因感恩而美满。

感恩是一种美德,不懂得感恩人是不会成大事业的。只有懂得感恩,生活才会赋予你美好。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

谁在下一刻呼唤我

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

我还有多少泪

让苍天知道

——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心灵范文篇4

俗语说:“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2002年末,***同志从原来的一名会计员转为担任**支行营业室大堂经理一职,新岗位的变动,给***10年的**行职业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她发挥个人潜能提供了成长的舞台。性格开朗、乐观自信、待人热诚是她与生俱来的个性,处事务实严谨、工作心思细密、永不言弃的进取精神是她在营销业绩榜上捷报频传的保证。为了在面对客户推介产品时能做到自信和从容,得到客户的认可和尊重,关键在于要具有过人的胆识和掌握专业的产品知识,为此她积极参加市分行工青团举办的PTT分享会和个人银行部组织的户外拓展训练,锻练了胆识,提高了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技巧,同时,积极研究人类心理学和吸收世界著名企业成功营销案例的精华,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新推出的产品,必定在事前认真钻研,全面了解,真正做到有备而战,成竹在胸。

敏锐的观察力和抓住时机挖掘潜力客户是营销工作者日常工作所不可缺少的,营销工作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要善于搜集客户资料,了解客户自身职业特点、经济情况、投资意识,将潜在的优质客户作为重点攻关目标,“从定期整存整取自动转存清单中挖掘客户”,善于开动脑筋的***很快就找到了信息的来源:客户*先生的一笔定期存款将要到期了,他的存款大部分是三年期或五年期的整存整取,分红型保险确实是他们首选的投资理财工具。满怀希望的***马上致电陈先生,谁料一提到“保险”两字,陈先生顿时表现得颇为反感,并责备***说:“保险这么不吉利的东西,你叫我买,不是在诅咒我吗?即使将来我有什么不测,也不稀罕保险公司那么一点点赔偿,我只希望我老本稳稳当当,够一家人过上安定、无忧的生活就行了。”还没等***作详细解释,陈先生已不耐烦地挂断了电话。始料不及的结果使***那颗炽热的心一下子冷到了冰点,冷静过后,***对自已的营销方法进行了认真检讨,从不甘于失败的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在以后的日子里,***见到陈先生夫妇前来办理业务时,仍然一如既往的热情接待,她的诚恳和推心置腹,终于得到*先生夫妇的谅解,当了解到“红双喜”其实是一种集储蓄、投资、增值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最后非常乐意地购买了93万元“红双喜”D款。这次的营销,8个月后发生了一段小风波,某天零晨一点,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从梦中惊醒,睡意朦胧的***听到对方心急如焚的声音,原来是*太太,还未等她清醒过来,*太太已开始数落:“***,你怎么搞的,叫我们买保险这东西,朋友告诉我,保险全是骗人的,保险公司不可靠,随时会破产倒闭,搞不好我们的钱会血本无归,甚至投诉无门。”听到陈太太的责备,***马上稳住陈太太的情绪,并答应必定给陈太太一个满意的解释。次日,***带同陈先生夫妇一起来到新华人寿保险公司**支公司,在*总经理专业的客观分析和强而有力的历史数据面前,*先生夫妇终于消除了一切的疑虑,并满怀歉意地向***表示感谢,“不用客气,为您提供满意的服务,是我应尽的职责”一句简单的话,让我们看到了**行人的胸襟,**行人敬业乐业的精神。

一年来,***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推介保险业务,她全年销售开放式基金39万元,成功发展**卡30张。就这样,***凭着她无限的热情和睿智,凭着她对营销工作的执着追求,凭着她真诚服务客户的情操,不断进取,锐意创新,开辟了一片片营销新天地。“路漫漫兮其修远”,我们相信,有了坚定的目标,有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在**行这块有着深厚底蕴的沃土上,***的营销工作必定可节节开花,硕果累累。

心灵范文篇5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当代新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这百年思想战争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的唐君毅(1909~1978),尤其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他并不是在人们强烈抨击儒家理论或中国传统思想的时候,仅仅出于情感而做出软弱无力的卫护,也不是仅仅看到西方社会存在某些难以令人满意之处,就盲目地痛斥西方文明之非,而是在详尽审察古今中外各种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广纳精华,谨慎地提出了一个完整而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那么,这一体系的理论价值究竟怎样,在多大意义上能成为百年思想战争之后,给予我们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论方案,颇值得深思。唐君毅著述宏富,近千万言,涉及问题广泛。不过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道德自我之建立》直到七十年代他去世前的《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心灵的超越历程而言的〔1-11〕。其著作内容可提炼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道德主义,即个人心灵的自觉本性使人的思想能够破除各种限制而不断超越,获得自由的道德实践;其次是人文主义,即心灵的道德本性贯通于个人、他人及社会的各种活动之中,从而达致理想的人文社会;最后是心灵境界论,即心灵超越历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不同程度的天德流行。

一、道德主义:心灵的超越本性

心灵的本性是哲学史上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正是因为心灵的思想能力明显不同于一般事物的特性,令人们大为惊奇。不了解心灵就无法了解人,也无法了解人们对事物的理解究竟根据的是什么。“仁”或“仁义礼智”,还有道德“良知”,怎么就成了人的本质特征呢?或者,理性才是心灵的根本属性吗?它们与心灵的生物自然属性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些心身关系问题被讨论了二千多年,仍然还是当代哲学的主题。不过,现在已经没人用“实体”这样传统的范畴来描述心灵了。可是,“心灵”这个塞尔(J.Searle,1932~)比喻的“黑匣子”仅仅像福多(J.A.Fordo,1935~)所描绘的那样是由一些“计算模块”拼接而成的吗?〔12-13〕或者像丘奇兰德(P.Churchland,1942~)所说的不过是生物的神经组织呢?〔14〕还是戴维森(D.Davidson,1917~2003)所设想的那样是有机体的变异结果呢?〔15〕也许他们都对,然而却仍然无法解决人们对心灵的奇妙特性所产生的困惑:那些生理机体怎么就会成为意义和价值的根源?怎么就产生了理性和自由意志了呢?唐君毅对这一问题的处理颇显东方哲学的特色,即直接诉诸人的直觉体验或所谓的“当下一念”。看起来这无疑承接了阳明心学和禅宗的思想,不过这与阳明哲学中虚灵明觉的“心灵本体”和禅宗的“顿悟成空”已有了本质的不同,而那也正是唐君毅对传统思想的改造和发扬之处。他认为,阳明的先天心灵本体没有经验的根据,就像笛卡尔的心灵实体一样,经不起当代科学实证主义者的批判,但是心灵构成理解的根源却是不错的;而禅宗的“当下一念”可以出现在普通人日常的生活经验中,是每个人都能随时体验到的,不过这虽然可以“空”掉现象的因果“缘起”,却并不能真正“空”掉所有的价值和意义,恰恰相反,这正体现了心灵的力量,而这一点却是各种佛学理论所未能领悟到或领悟到却不愿意承认的微妙之处,无论大乘还是小乘佛学都是如此。那么,在唐君毅这里,心灵的“当下一念”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实际上,唐君毅整个心灵哲学的核心思想,正是从这里开始展露、衍化出来的。日常经验中的人们不乏反思或自觉的时候,即人们对自己看、听、闻、尝或触到任何事物的经验活动时的意识行为。“意识到”自己的某一经验,使该经验活动本身、此一经验内容和经验到的事物都成为意识的对象,也可说是被“客观化”为了心灵的对象。此一“对象化”或“客观化”经验事物的活动,就是心灵的反思或自觉能力的表现。当这种进行“对象化”的意识活动发生时,就意味着心灵有了“支配”经验内容或对象的能力。这样的“对象化”或“支配”活动,就是哲学上所称作的心灵的“超越”能力,也即是心灵破除外在限制或人的自然本能冲动欲望等的活动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外在的,而是心灵内在地所具有的,尽管它也是经验中的历史性的产物。“对象化”的支配活动使心灵具有了价值、责任和意志的自由,还使经验对象“客观化”从而使人们的理性认识有了可能,这就为从直观知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再到理性知识都奠定了经验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灵的反思或自觉的能力,是意义、价值、理性和意志自由的共同根源。而所谓的“善”或道德,正是心灵破除各种限制的超越活动。如果心灵陷溺或执著于经验现象或其自然属性之中,“恶”就随之产生。当人能自觉地保持心灵明觉而不断破除各种限制之时,就是在过一种真正的道德生活,并不断培养着自身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有道德的人格使人真正区别于了动物,成为人的本质特征。〔1〕15-69唐君毅用一系列复杂的论证和说明,从人们生活经验中习以为常的当下一念演化出了这些新颖的观点,令人赞叹。第一,唐君毅把心灵的本性奠定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指某种先天的实体。这一点使他区别于中外传统的哲学理论,也避开了当代实证主义者的攻击,或者也可以说,吸收了当代科学哲学中的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还可以更恰当地解释现实世界中各种人的行为和观念。我们可以看到,他所真正强调的是那种心灵的“当下明觉”,而并没有对这一“当下明觉”背后的主体本身进行描述或说明。根据传统的看法,这一“当下明觉”有一个显然的主体存在,如“自己”、“心灵”、“意识”、“我”、“意志”、“实体”,或干脆就是“主体”等之类。但是这种通常的看法并不适用于唐君毅的理论,尽管他有时也用“自我”或“本体”称之。因为在他看来,“当下明觉”的主体还尚未得到规定,还是不明确的。哲学史上关于这样的“主体”究竟是怎样的,存在着无数的争论,几乎构成哲学史本身的主要内容。而唐君毅实际上在这里是非常谨慎地、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理论陷阱,没有纠缠于此本体论问题的复杂论争。如果一定要把这种观念也当做一种形上学的话,那么我们只能说,这宁愿是一种形上的“无体观”,或无本体的本体,即他所喜欢用的《易经》中的话形容为“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意味着,非实体性的“当下一念”又确实包含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就是说,它虽处于时空之中,却可超越于任一时空,超越于任一具体的事物,超越于任一背后的主体而存在。任何对它的经验描述都不是必须的,可有可无。它可以是空明的“纯能”、“纯感”、“纯知”或“纯意识”,而无须任何经验的内容,但它又是通过经验内容才得以现实地体现的。也正是在这一超越所有时空的意义上,这一“灵明”就有了绝对的价值、责任和自由。正是“当下灵明”这种反思或反省的动态本性,成就了人的道德生活。第二,唐君毅认识到心灵意识的“对象化”活动,就是心灵超越对象、破除限制、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一观念是唐君毅的神来之笔。尽管其中也有着中国传统观念和西方哲学的多重资源,如他自己所承认的,既受到柏格森(H.Bergson,1859~1941)生命哲学的影响,也受到格林(T.H.Green,1836~1882)和布拉德雷(F.H.Bradley,1846~1924)的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还受到孟子“反身而诚,善莫大焉”、“尽心知性知天”思想以及宋明儒学心性论的影响,但是他所做的创新之处还是不可否认的。有一类观点把人性仅仅归于生物的自然特征,如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过于形而下,只是生物性的本能而已,没有心灵的反思性的道德体现。在唐君毅看来,仅仅认可进化论的动物本性是不能解释人类的文明活动行为的,形而下的世界必须过渡、发展或超越到形而上的世界才能理解人的本心本性。而“超越之际”所意味的跨越某种关系,究其实质,就是跨越形而下与形而上世界之间的鸿沟。另一类观点如新黑格尔主义者们虽然认同这种哲学式的超越,可是他们却最终要过渡到宗教的领域,直通到上帝那里。唐君毅认为这就完全背弃了心灵本性的自我要求,反而使自我意识受到外在绝对理念的支配,而不能有自主的自由。这就不如孟子的思想能够固守本心。当然儒家的理论还稍嫌简单不够丰满充实,而这就成为唐君毅后来以此道德自我化成天下,构建理想的人文社会的理论目标。这一目标的充分实现,就有赖于对心灵本性的理解和解释。第三,唐君毅结合了人的道德本性和理智能力,即价值和事实从根源上说没有本质区别。这一点只有创造性阐释儒家心性理论才有可能得到恰当的解决,而在单单强调理智理性的西方思想中难以调和。一方面,心灵的超越能力或对各种现实限制的破除,即意味着心灵具有的价值或道德本性,意味着心灵对至善的追求从而具有无限的向善动力。而另一方面,心灵“对象化”或“客观化”经验事物也意味着理智理性或认知经验现象的可能,意味着经验知识的无限丰富和证实根据有了确定的意义。现象事物只有在成为思想或意识的对象之后,才可以被概念化或被以语言标记符合来指称。而思维“对象化”所遵循的法则即是逻辑的基础。事物的同一性以及演绎和归纳原则都以意识的反思自觉为其前提。因此价值和事实这两方面的内容在心灵的自觉反思过程中是同一的,没有根本性的差别,都是心灵主动性活动的结果或体现。获得经验知识的行为同样也是道德生活的一个必要而又重要的内容。经验知识本身对人的道德追求不可能像实证主义理论所说的那样,只能具有排斥性或异质性。第四,唐君毅在人的心灵本性中为“天人合德”或“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寻找到了恰当的根据。一方面心灵的“当下一念”是经验的过程并赋予经验事物以意义和价值,与经验事物或现象世界之间没有根本性的鸿沟或差异。另一方面,正是在心灵的自觉反省、超越对象或破除限制的过程中,经验对象或经验内容是本质性的部分,不可缺乏。这两方面既使人的道德追求具有现实的意义,又使经验知识具有确定性的根据。天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在心灵的主动性活动中得到了恰当的说明和体现。在唐君毅看来,“认清当下一念之重要,你会知道从当下一念可开辟出一道德生活之世界,当下一念之翻转,便再造一崭新之人生。当下一念之自觉,含摄一切道德价值之全体,含摄无尽之道德意义,当下一念之自觉,含摄一切道德之智慧”〔1〕69。可见心灵“当下一念”的前后世界差别之大,几乎可以使人及其整个世界完全焕然一新。而这一点正是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无觉悟到有觉悟,从无理性到有理性,从无道德意识到有道德意识,即从纯粹的动物到人类的飞跃的一步。

二、人文主义:心灵超越性的现实化

人文主义是唐君毅整个心灵哲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他也可称得上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看来,如果心灵的超越本性不能体现在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每一个活动之中,进而贯通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它就不能算是一种现实的精神力量。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只能是心灵的精神力量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不能是外来于上帝的恩赐或仅仅基于人的动物性本能。这是唐君毅区别于中外各种人文思想的核心观念。唐君毅认为,心灵的精神性力量是在对身体内部的本能、冲动或欲望的克服和节制中展现出来的。当人把这种精神力量贯通于自己的所有实践活动之中时,就赋予了这些活动一种道德的、价值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生物性的行为。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就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产物,都可以说是心灵的超越本性或道德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即历史、艺术、政治国家、法律、宗教、科学、军事、体育、教育、家庭、经济活动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从广义上来说,都程度不同地表现了道德价值或精神意义,并以此成就了人的理想人格的实现。〔8〕唐君毅的人文主义无疑也是对中外各种人文思想的独具特色的融通。西方的人文主义产生于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源于对中世纪神学的反叛。到了十九世纪人文主义一词被普遍使用。他们提出自由、平等、容忍和世俗主义,强调人性的完美和完善。但是他们大多数所提倡的,只是人的自然生物本性、自然欲望或自然情感。这些人对人类文化、历史、社会活动的经验研究和自然主义倾向,不为唐君毅所赞同。而与他立场最为接近的则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理想主义人文传统。他们强调了人的理性能力的主体性精神,以其实现于客观世界才成就了人类文化文明。但是在唐君毅看来,黑格尔的宇宙精神在一个由家庭、社会道德、国家法律、艺术、宗教到哲学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需要对前者进行否定甚至毁灭才能得以实现,绝不能说是对心灵的道德本性的恰当刻画。各种文化活动都是心灵的精神能力不同表现,原则上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在这一点上康德的观点更为可取,即同时肯定各种文化活动的道德价值。但是康德的道德理性是自觉自律地为自己立法,只是先验的形式,而人的自然心理本能、自然欲望、自然的快乐幸福等都与之无关。这又是唐君毅所不能苟同的。他认为:“我已著重于指明人在自觉求实现文化理想,而有各种现实之文化活动时,人即已在超越其现实的自然心理性向,自然本能,而实际的表现吾人之道德理性”。

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文化生活,都可以成为道德生活的实在内容,或道德生活就内在于人的一切文化生活中。正是在日常活动中心灵对各种现实的限制不断破除的过程体现了心灵的道德本性。这与西方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的人文主张有了本质的区别,更加强调了人性内在的超越力量和价值根源。强调心灵的超越本性内在于现实活动之中,这似乎更应该说是源自儒家思想的传统。“中国儒家论文化之一贯精神,即以一切文化皆本于人之心性,统于人之人格,亦为人之人格之完成而有”。从孔、孟、荀到朱子和阳明,再到明末清初之顾、黄、王诸儒,无不重视心性,又不忘贯通分殊。这样的理路在唐君毅看来是不错的,只是传统儒家的缺陷在于此分殊的远远不够,未能充分地“撑开”,即一般所谓“内圣有余,而外王不足”。不过唐君毅却并不认可说传统儒家的内圣“有余”。恰恰相反,他认为其内圣也一样不足,从而导致其不能真正的充分“分殊”或“撑开”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之中。他认为“撑开”的不够或“外王”之不足,并不仅仅是无意的忽视造成的,也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内圣”根本上就开不出“外王”的缘故;“内圣外王”的思路是不错的,只是原有的心性理论需要加以改造和发展,才能使分殊的“外王”有足够的力量充分地“撑开”。对传统儒家心性理论的创新就是前文所讲他的“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无本体的本体论,由之所“撑开”的就是他的人文主义。根据唐君毅的观点,人仅仅因其自身的反思自觉能力或超越本性,而使人成为了意义和价值领域的主宰,具有了高出于动物的人格尊严。这一点贯彻于人的各种经验活动之中,就成就了所有的文化文明活动,使人的社会成为一人文社会,而不仅仅是一个动物性的基于生存本能的群聚体。不过这很难被经验主义的西方哲学家所认可,因为心灵的超越本性似乎没有经验上的证据支持,仍然被当作为形而上学的抽象实体,似乎是神秘的。不过在唐君毅看来,这不能构成有力的反驳。因为人的自觉反思活动可以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经验的发生,人的有意识活动贯穿于日常的行为当中,这些都是不能否认的经验根据。而恰恰是仅仅从经验出发只承认人的动物本能的理论,无法解释社会的各种文化文明活动的意义和本质。就像普通人类学所研究的人类的历史活动现象,虽然可以归纳出有价值的经验证据和共变关系,却不能对之给予有效的理论诠释。这是经验科学方法的局限所在。三心灵境界论:精神生命的贯通流行心灵境界论是唐君毅一生思想的总结,也是他的心灵哲学。他在晚年前后酝酿三十余年,两易其稿,终于成就了80万字的煌煌巨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一书。其核心思想即人的心灵本性所具有的精神力量流贯万方,了无滞碍,以此形成人类迄今为止所有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精神活动,甚至可以说也成就了文明形态的人类本身。

人作为一个整体生命存在而不仅仅是人的理性能力,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存在主义的强调而倍受重视。相对于只承认人的生物本性的自然主义和把理性看做是人的先天本性的理性主义来说,这无疑是理论上更为恰当的选择。尽管如此,在唐君毅看来,生命整体可以具有真实的存在感和意义,而不是萨特(J.-P.Sartre,1905~1980)所构想的那种令人绝望的“虚无”感,或佛家得出的“幻灭”感。生命整体的真实存在感和意义就根源于心灵内在的超越本性和不断破除现实限制的精神力量。心灵的“对象化”或“客观化”的活动过程就形成了真实的生命整体存在本身。是心灵贯通流遍的精神本性成就了人的生命整体,而不是现实的生命存在奠定心灵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是唐君毅心灵哲学的核心特征,不同于萨特或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76)的存在主义观念,需要格外注意。正是因此,心灵的通观九境就绝不是简单的“判教”问题(虽然形式上难免有这样的嫌疑),也不是轻狂地只想把儒学抬至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更重要的理论目的在于,一个人的生命存在是在心灵的动态历程中获得真实意义的,人类的生命整体也是在不可被遏制的精神力量的不断现实化展示中逐步形成的。此可谓“成己成物成教”者也。这不是黑格尔似的形而上的精神理念不断向上超升的必然过程,也不是自然事物因果链条似的规律性机制,也不能说完全就是传统儒家阴阳之道“生生不己”的往复历程,更不是必须借助神性的向上超拔救赎之路,而毋宁说,就是心灵明觉的历史的和经验的生命“感通”,是价值和意义世界的生成过程。唐君毅根据心灵的超越本性和破除限制的精神活动的表现情形的不同,给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文明理论以相当的肯定性评价。不过他采取的方式是借鉴佛教华严宗“理事无碍”的判教法。这受到许多学者的质疑。〔16〕一方面,心灵的超越本性作为衡定标准不可能为其他理论所认同,这是很可以理解的,像自然主义、各种宗教(尤其是基督宗教和佛教)、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都会否定这看似既非经验的、又非先验的解释根据。另一方面,融各种观念和视角为一炉的理论是否可能,又是否还能说不脱儒家的本色,是大成疑问的。这使得在新儒家学派内部也同样争议纷纷。尽管如此,判教的方式对唐君毅的心灵哲学来说,除了有时代性的偶然性外,也并不是一个必然的推论。这就是说,虽然他可以以这种方式来看待各种文明文化思想,然而却未必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模式。因此判教方式既使有问题,其所存在的问题并不必然地影响他的心灵哲学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我们还可以说,从善意的角度看,各种文明理论都有其自身的积极意义,这本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哲学思想所应该具有的宽广视野,只是从什么角度对之加以肯定,可以斟酌。因此,唐君毅依据精神生命的超越本性进行判教,其一这不违背他的心灵哲学的原则;其二是他欲图扩展其理论的涵盖性,其初衷无可厚非;其三向九境的理论尝试也别有新意、意味深长。至于说到如此新儒家是否还算是儒家的质疑,则明显过于拘泥于传统儒家的内容或形式。无论如何,儒学可以是一个开放、包容或多元的思想体系,其涵盖万象、经虚涉旷、圆融通达、意境高远的理论境界,正应该被发扬广大而不是被加以指责。在这个意义上,开拓宋明心性论理论内涵,并使其经验化和理性化的唐君毅的心灵哲学,才是真正的新儒家。那些抱持传统儒家的某一方面的理念而不知创新的思想,难免因滞涩拘执而被时代所淘汰。

心灵范文篇6

一、观察生活,汲取创造的能量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大脑像一间房子,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只从这房间往外取东西,总有一天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在孩子学习画画时,应该提高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就如同不断地向房间中装东西。我辅导孩子画画时,总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有目的地看。孩子画画一定不要催促他们快画,或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化形象去画,应该在孩子画画的过程中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面前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孩子在画的过程中培养了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找到的相异处越多,就越有助于他们观察能力的提高。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孩子对所画的内容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在观察时,可能只是死记一下,到需要时再现。老师要做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进一步地去理解对象,一旦孩子理解了,记忆就不成问题。

二、观察周围世界,拓展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人素质能力提高的关键,但是想象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我们常遇见一些成年人评价一些儿童画说:“看,孩子的想象力多丰富呀!”而且认为,孩子越大,想象力越贫乏。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们只看见了一些表面的现象。儿童的画为什么容易被看作想象力比较丰富呢?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画没有受客观因素的限制,大多是自得其乐,不受约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超出了一般成年人的标准,把很多不合理的、夸张的内容画出来或放在一起,给人以“天马行空”的印象。但是,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孩子画中的一切不论多么新奇,它们也应该来自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想象是对这些认识与理解的重新加工组合。如果希望孩子在画画中得到想象力的锻炼,还是要从观察周围世界开始。否则,孩子的大脑就会像一座只出不进的房间,总有一天会空空如也,所以,为了真正让孩子在画面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作为辅导者千万不要被孩子画的表面的新奇所吸引,而应该把孩子最近的作品同他们以前的作品相比较,看看是否加强了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而使新的作品有了新的内容,新的认识,新的想象。

如果孩子在画中总是重复某种样式,那么,不论孩子的作品内容多离奇,都不能证明他们的想象力真正得到了发挥,相反,有些作品只是画了一些平常的内容,但是在细节中同以前相比增加了许多新的细节,也许这些细节并不合理,有时也并不算好看,但这些仍可以看成是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提高的体现。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引导孩子细心地观察写生的同时,鼓励孩子大胆地在对周围世界观察的基础上去想象,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对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的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公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辅导者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更细致地去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观察有关的人和事,给孩子一些他们能接受的有关的知识,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发生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心灵范文篇7

【关键词】巧借故事;滋润心灵;完善自我

【Abstract】Theauthorintheusualteachingcenter,discoveredteacheroftenbecauseexpectstoomuch,wheneducatesthestudent,sometimesmannercrude,saysawordextremely,causestheteachersandstudentsrelationsanxiously,theeducationeffectisnotcertainlygoodThereuponIattemptwithamcontainingthephilosophythestorytoeducatethem,theeducationeffectquiteisgood.Ihaveselectedseveralyounginstancesfromownteachingcourse,anowneducationattainmentdiscussed.

【Keywords】Skillfullyborrowsthestory;Moistensthemind;Consummationoneself

那日偶逛书店,信手翻阅了全国十佳母亲之一吴章鸿女士的一本书《每天进步一点点》。她的家教方式让我眼睛一亮。吴女士的儿子吴纯多年来一直在国外学音乐,作为单亲妈妈,她选择的教育方式是:写信或选摘文质兼美的文章寄给儿子,让那些蕴含人生道理的文字去无声地教育孩子。儿子成功了,吴女士也成功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有所动。我的学生总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我需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但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教育时若表情僵硬、语言尖酸刻薄、话语滔滔不绝,效果恐怕不好。若把她的做法用一用,如何?于是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时不时借用一些故事,让师生间的交流更轻松些,也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滋润,行为有所变化。于是,我给学生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场景频频出现。

1成功始于梦想每次考试后,许多学生心里都有着失败的阴影。有的学生人在教室,心却在迷茫的飘荡,精神不振,学习得过且过,甚至有人破罐子破摔。于是有次考后我给学生讲——台湾作家林清玄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有次干活干累了,父子俩就坐在田边休息,他一言不发地望着远方发呆。父亲问他想啥,他说:“等我长大了,我想每天坐在家里等人给我送钱。等有了钱,我要去看金字塔。”父亲笑他太荒唐。

可他勤奋学习,广泛阅读,成了作家,来自出版社的钱源源不断地寄往他家,理所当然地,他游览了金字塔。

学生听后,沉默不语。但第二天交上来的以“我的理想”为题的作文里,个个信心百倍、斗志昂扬。孩子们知道,人有了梦想,成功就有了希望。现在的他们,个个积极进取。梦想已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白色山茶花某女生小时患病,走路不灵便;脸上又布满青春痘。为此,她整日心情抑郁。不敢与人交往。“老师,世上真有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吗?”她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我没有回答,只亲手抄录了一篇小文章,夹在周记里。

“洁白、美丽的山茶树,满满地开了一树的花。那花儿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完全绽放,每一朵花都开得认真、自信。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它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生命中唯一的春天。”

“孩子,十六岁的花只开一次,快乐的开吧!”第二天上课,我惊喜地看到,从不抬头的她竟自信地抬起头听课,我知道,这朵花热情地绽放了。

3愤怒的鱼小胜名如其人,火气胜,脾气躁。常因小事难以跟人相处。有次我刚进教室,碰见他和前桌吵得正凶,原因是别人无意蹭落了他的书。我没说啥,只轻轻讲了个故事:

“北方的河流生长着一种鱼,喜欢绕桥墩打转。某天,它像往常一样正绕得欢时,突然一不小心撞到桥墩上,顿感头晕目眩。等清醒后,不禁怒从心起,气得它使劲绕桥墩打转。怨恨使它越转越气。越气越转……这时,一只飞鸟从头顶飞过,一把抓住这只毫无防备的鱼美美饱餐了一顿。”

小胜若有所悟。晚上我收到一张小纸条,“老师,我会成为一个明智的人的。”自此,该生严格自律,与别人相处日益和谐。

4脚比路长月考后,某生理科成绩不理想,学习劲头顿减。“老师,无论我咋努力,我还是学不会,学又何用?”我热情地看着他的眼睛,一个故事脱口而出:

阿拉比国坐落在风沙肆虐的大漠深处。国王对四个王子说:“我打算将都城迁往美丽富饶但遥远的卡伦,去那里要战胜沿途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你们试试吧!”结果,前三个王子要么被大山挡回,要么被大河拦回,要么被大漠吓退。唯有四王子兴冲冲地返回见父亲,尽管他衣衫褴褛,满面灰尘,但他高兴地告诉父亲:“到卡伦只需18天。”父亲郑重地说:“我早知道只需18天。我只想告诉你们——脚比路长。”

心灵范文篇8

树立健康的观念,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需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今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凡事以他为中心,对其物质生活唯命是从,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惜自己的财力、精力,但如何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则极少关注,从而导致幼儿出现自我意识过强、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不能与人合作等心理不健康的现象。随着对《纲要》学习和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及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渐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深知未来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竞争的加剧,要求未来人才除具备良好的智力、能力外,更重要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用爱心与耐心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跨越心理鸿沟,真正用爱去探索幼儿,走进他心理世界,从而促进他健康发展,这正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有效途径。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积极营造充满爱心的健康心理氛围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的要求更为重要。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

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果一位教师身体离幼儿很近,而心却离得很远,整天阴沉着脸,动不动就对幼儿大声呵斥,那幼儿一定会被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之中,就会感到恐惧、紧张,其心理随之被扭曲。

实践证明,充分受到成人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自信的。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对他们付出的爱和关心太少。他想利用“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

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童心的需要。为此,我们在活动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增设了“说出你的心里话”、“亲子区”等,给予幼儿充分抒发情感,增进交往空间。使幼儿感到在充满爱心的氛围中生活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积极、稳定的情绪参与幼儿

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除了在家,其余大多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一直是与老师一起生活和活动,于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情绪状态便显得十分重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教师的情绪与幼儿心理健康始终成正比发展,两者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要使孩子们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教师首先要学会随时调整自身的情绪,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以积极的热情和兴趣去参与幼儿各项活动。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永远是微笑和爱意。事实也说明了这点。例如:今天由于心中有些不高兴的事,情绪难免会显得低落,这时你带孩子们一起活动,你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甚至会忽略对某些幼儿关爱,孩子们能以高涨、愉快的情绪参与其中吗?自己也会感到开展的活动索然无味,更不用说是幼儿。孩子们与老师相处的时间很多,在很大程度上,你的许多情绪会影响到孩子。不难发现,在各项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总是很沉闷,而另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很活跃,这正是与教师的情绪有密切联系。

的确,如果教师缺乏爱心,便会使幼儿讨厌集体生活,性格孤僻;如果教师整日忙着处理各种繁琐的事情,从而产生厌烦、喜怒无常的情绪,后果又是怎样呢?某班有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从小班下学期开始,喜欢随意下位,自控能力较差。一次,老师在课堂正绘声绘色讲课,孩子都很投入地听着,突然,她发现了这个一贯调皮的小男孩这次竟趴到桌子下面,从后爬到前摸小朋友们的脚。于是,这位老师非常气愤,开始严厉训斥这个小男孩,情绪马上激动起来,声音马上高了八度,脸也气红了,孩子的注意全部转移到那个小男孩身上了,此时的他们惊慌失措。几分钟的“狂风暴雨”后,你又开始讲课,可想孩子们还能好先前那样投入,关注了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他们会害怕下一个“暴风雨”的到来。有的老师也许认为这是教育有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殊不知,长期如此,会使幼儿产生畏惧﹑不安心理,增加了焦虑感,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不利。所以,教师本身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在老师与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我们要用愉快让孩子跟着一起快乐起来!

三﹑用爱束缚自身的态度行为,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关系

要让幼儿在心理上真正接纳我们,就要让他们懂得我们的爱。为此我们就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好关切地说上一句,或轻轻地抚摸一下头,也是爱的表示。

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天甚至几天。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态度﹑行为,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起来,如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将会让幼儿心理抹上一层灰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课上总喜欢捣乱,吃饭那时又喜欢嚷嚷,等到游戏活动时总是乱窜乱跳,欺负别的小朋友。对于这些行为,我们总是进行及时教育,可效果不明显。后来我们用自己的态度﹑行为改变了他,当他课上坐不住时,总是及时赶到这位小朋友面前,竖起大拇指,投来赞许的目光,说:“瞧,小朋友今天坐课多棒呀!”等到吃饭﹑游戏时,我们及时参与到他的行列中去,和他一起吃饭﹑游戏,渐渐的地,这位小朋友走近了我们,变为了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如果当初作为老师的我们说:“你这小孩真烦!”这样子就会在他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不平等的观念以及有缺陷人的偏见心理,并且从中也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个性。可见,教师的言行态度是否端正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深刻影

响。

我们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不仅仅是注意我们自身的态度﹑言行,而且,还要与孩子们保持平等的关系。我们总会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学会倾听幼儿,通过讨论,让他们认清自己错在哪里,今后应该如何改正,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有一次中午,在盛汤给孩子们的时候,我的手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孩子的头,我连忙摸摸这个孩子的头说:“对不起,老师不是有意的,弄疼你了吗?”一句“对不起”,让这孩子高兴了一整天,到处跟伙伴们说,老师还跟我说对不起呢!等到晚上妈妈来接她时,她又兴奋地把这事告诉了妈妈。老师的一句“对不起”,就让孩子有了这么愉快的情绪,足以证明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人权,建立相互平等关系。

四﹑以游戏为载体,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始终贯穿与一日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最佳途径。其倡导的就是要给幼儿一些自主的机会,与同伴之间有一种爱的交流,培养他们合作﹑谦让的精神。

游戏中,总有个别胆小﹑害羞﹑懦弱的幼儿,他们往往不敢与同伴交往,更不会主动投入游戏中去。为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可以用关心的语气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老师跟你一起玩,好吗?”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施以爱的教育,使他们与教师融为一体,慢慢消除幼儿的心理阴影。如在游戏刚开始时,有的幼儿不知道玩什么,教师可通过扮演角色,参与幼儿中,用游戏口吻激发幼儿和老师所扮的角色一起玩,让幼儿逐渐克服胆怯的心理。在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游戏中以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加入到同伴的集体中,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会自制蛋糕为娃娃过生日,并邀请客人到家里一起开生日会,边唱生日歌,在游戏中他们充分感受了分享的快乐情感,体验到集体祝贺生日活动的情趣,使游戏过程充满和谐,在和谐中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情感教育,如班上有个小朋友生病两天没来幼儿园,第二天来园时,我便抓住机会进行随机教育,鼓励幼儿主动上前询问他为什么两天没入园,并与他交谈,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我们要怎样关心别人,在生活中谁关心你?你关心谁?怎样关心的?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孩子关爱别人的感情,使幼儿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朋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爱护的意义。所以,在这种自主﹑开放的教育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

除此以外,教师应注重家园合作,增强教育合力。《纲要》同时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发展同时也有着巨大影响,但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了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强化孩子爱的教育行为。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孩子在幼儿园爱老师﹑关心同伴;到了家却对父母﹑长辈乱发脾气。

心灵范文篇9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1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初中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时期,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而现行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许多学生精神压抑、焦虑不安、情绪失常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教育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咨询室正式向学生开放,在创设咨询室前,我们最担心的是怕开设后太冷淡,没有学生来。出乎意料之外,开放的第一天,咨询室就爆满,有50多位学生前来咨询,我们只好改为预约,分期进行辅导。开设至今的一个多月里,我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客”流不断。这事表明我们学生接受心理治疗的勇气可佳,同时也体现了初中生中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和急于治疗的现象。而后,我们在全校700多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占44.7%,基本健康的学生占39.6%,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占16.7%。笔者对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记载资料统计,发现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为:厌学、缺乏自信、消极悲观、人际关系不好、猜疑嫉妒、家庭影响等。从这些数据和学生的心理问题看出,先行的教育中,很多学生的压力过大,而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忽视,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知识,大部分学生甚至连是否有心理疾病。

2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提升学生身心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把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通过体育课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

2.1体育课提高学生认识的变化

作为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初中学生来说,通过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进而提高记忆能力,加快思维活动。通过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社会的认识能力。

2.2体育课加强学生的情感交流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能使学生间加强情感的交流,对于思想刚开始成熟发展的初中生来说,同学的情感交流尤其的关键,而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尤其的繁重,空余时间较少,导致学生间的交流偏少,而一星期的三节体育课正是学生加强交流的最好时机。体育活动能带给学生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的体验,能使学生的情感充分地体现出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理素质。

2.3体育课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体育课中有一些艰苦、高难度的项目,主要是耐力训练和体操的技巧,在面对这些项目时,学生往往胆怯害怕,希望逃避。这时体育教师通过示范、引导、鼓励,让学生克服心理,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4体育课发展学生个性成长

体育活动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显现出来,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初中学生的个性还很不稳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把体育教师做为自己的榜样,在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3体育课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提出心理健康需培养的不同方面,特别强调个性心理品质,从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对学生的个性化品质进行塑造,重视学生个性心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注重体育课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因素

由于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处于生长发育间段,心理因素极其不稳定,而且由于学生的体质、学习成绩、个性差异等原因,导致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品质。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有的较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害怕完不成任务被学生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有学生总觉得教师给自己的分数不高,怀疑教师不公平、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这样做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面对这些,心理就产生不平衡,难以从正常途径发泄,从而造成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的学生练习时放不开包袱,显得胆小、胆怯、缩手缩脚,导致不能完成动作,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时,体育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2合理安排内容,抓住学生心理,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课是大部分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教师要抓住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体育课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从内心世界发出支持身体行动的源泉。在活动内容适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激发个体潜在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快乐感就能释放出来,这时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就能主动地得到锻炼,那些有自卑感、孤僻的学生就会忘却心理的阴影,加入到集体活动中来。相反,体育课内容使学生厌烦或自身能力达不到运动需求时,学生的烦恼、担忧、急躁的心理就会爆发出来,这样的课只能加深学生的压抑心理。在体育课的设计中,可多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过小组竞争的方式,来加强集体精神,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如:本学期我校教学月活动中,有位体育教师在一堂耐力训练课中,采用定向运动的形式,在400米天径场中安排了9个点,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分配不同任务,各组按要求完成任务,学生在活动中非常积极,同组的学生通过相互呐喊助威,促使了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不但有氧运动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促进了学生心理交往的需求。体育课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爱好,按照学生的兴趣安排课的内容,在活动中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

3.3重视学生的情感目标,营造宽松氛围,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新课程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四个层次:接受、兴趣、形成立场和观点、自觉表现。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首先,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师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得到同样尊重,学生有足够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对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学生紧张,心情压抑。体育课是学生快乐的课堂,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天性,每个人都能在体育课中得到成功,树立运动的信心。

3.4运用多形式,有针对性的评价学生

在课堂中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有效保证。因此,在体育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明确提出评价目的不是给学生鉴定,也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以发展、促进、激励为其目标。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中去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使学生心理愉悦,并有成功的感受。反面的批评,往往没有正面的赞扬效果好。与其对一种错误现象的指责,不如对正确健康良好现象的赞赏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但同时教师要注意表扬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如果一味的表扬,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新课程对体育课的评价要求注重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重自我评价、重过程评价、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健康成功的体验,在赞许、尊重、平等、团结充满友爱的气氛中成长。

3.5加强课后辅导,矫正个别学生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外,课后对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也是十分必要的。个别辅导针对性强,可以更好地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开门见山,学生有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但双方的谈话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使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指导学生,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课后辅导,着重于课堂上表现异常,脱离集体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地和他们多接触,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等状况,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关系。了解和找到学生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对他们有意识地降低目标要求,但不能让其他学生感觉到的,使他们逐步树立信心,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4个人感悟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使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并确立了课程学习的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第二,体育教学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在体育课中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心灵范文篇10

民之痛,国之殇。忍声看来,至5月19日14时28分,亦即汶川“头七”之日,“国哀”首日,“5·12”地震死亡人数已达34073人,受伤人数达245108人。我们默默流泪,草木同悲,正是对生命的敬重,对坚韧的表达。

当巨大的灾难袭来,悲怆与痛彻以具体而微、无坚不摧的形式,直抵每个有感知的心灵,令五内俱裂,悲伤难解,并在恐惧、无助与重复记忆中,使生命意识陷入对灾难的记忆中无所逃遁。即使废墟瓦砾收尽,大地疮痍抚平,人们的心理可能依然会停留于灾难的现场,或夜夜梦回,或不经意出现,都悱恻不去,抑郁难遣。

灾害作为一种深重的苦难,不仅在于它那一瞬间的摧毁之力,更在于它以灾难记忆的方式留存心灵,使苦难更长时间地延续。美国“9·11”之后,心理学报告指出,恐怖袭击严重影响了美国人的心理健康,成千上万纽约青少年罹患心理疾病,这些伤痕有可能伴随他们一生。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对震后近2000名幸存者的心理调查显示,他们中心理健康者仅占14.67%,严重者甚至一直有自杀倾向。

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的心理应急障碍更为普遍。此次“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尽管还没有具体数据表明灾后心理疾患者是一个多大的群体,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存在着,劫后余生,沉默不语,但内心的伤口无时无刻不在扯动着对灾难的惊悚记忆。

灾后破碎的家园需要重建,但更需要重建灾区人民的心灵家园。正是因此,灾后心理干预又被称为心灵重建。我们看到,汶川震后,心理干预工作随即启动。国家卫生部组派的危机干预小组,相关精神疾病医疗部门及心理卫生中心等机构组成的“灾后心理救援志愿队”,均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此外,一批NGO组织也广泛招募灾后心理干预志愿者。香港特区政府以及多个省份派往灾区的医疗支援队中,都出现了心理医生的身影。就在昨天,作为中国第一支心理救援队伍,“新京报中国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也已经启程前往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