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15 13: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工程项目;培训;培训体系

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多元化的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也极为广泛,它不但包括海洋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也包括各种工程船舶、海上油气集输系统、海上平台、海上运输系统及海上工程服务系统等,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崭新的综合性工程学科。“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工程项目的成功,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哪个企业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哪个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并赢得未来。目前在大部分国有企业中,人力资源培训是作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建立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就迫在眉睫。

一、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海油工程项目组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项目人员的凝聚力

海油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一次性特征、全过程的综合性管理。海油工程项目都具有明确的目标、限定的项目周期、既定的资源消耗和质量标准要求,这些都决定了海油工程项目管理的强约束特征,这也决定了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具有一次性、明确的目标和强约束管理的特征。一次性的管理特征很容易造成项目人员的人心涣散,对自己的职业未来缺乏目标,特别是在项目尾期时,项目人员开始更多的考虑自己未来的工作机会,而疏忽了对现有项目的责任心。通过对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项目人员的专业水平,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从而有效的增强项目组的核心竞争力,并增强项目人员的凝聚力。

2、可以有效满足项目人员的不同层次需求

工程项目人员与企业员工一样,都具有不同的需求层次。许多心理学家通过建立具有优先次序的需求层次来刺激个人实现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其中马斯洛首先提出了这些不同的需求层次。最高层次的需求分别是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层次技术人员一般更看重受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一层次的需求包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满足这一需求可以使项目人员实现自我价值与项目的成功结合起来。

海油工程项目属于海洋石油开发链条中的一环,项目组通常为临时机构,项目建造安装完成、油气田投产后,项目组即解散,人员复位。临时机构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影响,急需得到公司提供的关于家庭、职业稳定性的保障。这就牵涉到工程项目人员职业发展体系。

二、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的实现

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的建设要紧密联系公司及项目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也要符合公司及项目的战略发展要求。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主要包括针对项目人员的培训目标及培训需求分析、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实现途径、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效果考核与评估。

1、项目人员培训目标及培训需求

在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培训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分析,即将项目的战略目标尽可能地细化到培训工作中去。首先根据项目的未来愿景和发展战略,提出对于项目人员的人才期待与要求,项目组及公司管理层从行动和预算上对围绕这一目标相关的培训进行支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投入方案,调整好培训的规模质量,把握投入和产出间的内在联系。

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训体系,针对项目组中的不同人员与项目对人才培养的期待和要求进行对比,从而对不同的项目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策略、培训目标。一般而言,基层的项目人员主要以技能提升方面的培训为主,辅以公司文化培训,使员工更加认可公司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而对于项目组中的技术、管理骨干,着重于管理资质、技术资质及公司文化理念方面的培训,使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职业前景。

通过建立科学的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项目人员都有根据自己意愿和要求获得培训的机会,可以使所有项目人员都不断获得提升,并使自己的个人发展与项目的发展战略相契合。

2、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实现途径

(1)通过培训机构对项目人员进行培训。通过选择培训机构对项目人员进行培训是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培训,一般包括技能培训、项目管理培训、企业文化培训、团队合作培训等。这些培训基本上属于灌输式的培训,至于最终的培训效果,往往不是特别理想。

(2)推动项目人员进行项目管理和项目资质认证。PMP认证又称为项目经理认证,PMP即“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缩写。中海油在项目管理中大力推行PMP认证,并鼓励项目人员通过培训和自己的努力获得PMP认证,除此之外还通过培训及鼓励自学在总公司内部推行项目管理专业人员的认证工作。在此以恩平油田群项目组为例,在项目组中获得PMP认证的人员为18人,占整个项目组的比例见图1。项目组PMP认证统计见表1及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公司鼓励项目人员通过总公司项目管理认证及PMP认证,使项目人员在项目专业管理水平上大大获得提升,并使项目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大大拓宽。

(3)推动项目人员进行正规教育的继续深造。对于项目人员的个人职业发展来讲,正规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项目组鼓励项目人员积极在正规教育方面提升自己,并对项目人员在专业领域及管理领域的上进求学的部分学费予以报销。

(4)在海油工程项目组内部推行岗位轮换制度。项目组结合个人发展的要求,会安排部分项目人员在项目组内部实现跨岗位序列或跨部门的岗位轮换,使这部分项目人员熟悉不同岗位的业务运作,从而加强项目人员对项目的总体了解和增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通过实际工作中的实践使项目人员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这部分人大概占整个项目人数的10%~20%,岗位轮换周期一般在半年到一年。

(5)在项目组中推行“师带徒”人才培养制度。在海油工程项目组中的技术人员中,大力推行“师带徒”人才培养制度,从而有利于在项目组中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有利于人才梯队的培养。项目组中的技术能手都要主动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将自己的一技之长传、帮、带给后备新人。通过这种“师带徒”人才培养制度,使项目人员的个人发展与项目结合起来,并与员工的绩效考核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个人发展与项目发展的统一。

3、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效果考核与评估

早在1987年,Clegg就对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估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他指出,培训评估有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确定培训是否具有价值;二是通过效果评估可以了解培训设计中那些培训环节需要改进;三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审核培训设定的培训目标是否达到;四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决定相关培训是否应该继续存在;五是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找出更好更科学的培训方法并建立未来的培训指导方针。最近,Kirkpatrick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培训效果评估的作用,他的研究表明: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证明培训部门对企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进而可以确定什么培训部门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对培训部门进行投资的合理性;通过培训评估可以决定继续执行还是彻底终止企业的培训开发方案;通过培训效果评估提升企业培训方案质量的有效反馈,从而提升培训方案质量,使培训开发方案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绩效评价已被普遍应用,而当前员工的绩效考评机制一般是作为薪酬、岗位变动的依据,即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决定每个人的薪酬和岗位变动。但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环节,一般国有企业一直缺乏严格的考核与评估制度,也没有制定跟员工的绩效考核相关联的方法。相对于一般国有企业在培训考核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考核与评估中,有效地将培训考核与个人的绩效相结合,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工程项目人员对培训的不同认识,使培训变为项目人员技术提升、知识扩展及认识与项目组融合的必要手段。

在对海油工程项目人员的培训考核中,最关键的因素莫过于公平,所以要利用量化的、具体的指标来对项目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具体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资质证书的获得、学历和学位的获得、技术等级的认证、技术或管理资质的评定等。项目人员只要通过培训后,个人技能及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并获得了相关资质,项目组就从薪酬及岗位上对其资质进行认可,并与其绩效考核相结合,根据绩效考核给予与其资质相对应的报酬和待遇,从而有效地促进培训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科学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关系到企业人才的培养,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求。通过对海油工程项目人员培训体系的建设,不但提高了整个项目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也使项目人员的个人能力、职业前景获得了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A.布鲁金:第三资源一智力资本及其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颜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3(11).

[3] 陆惠民、苏振民、王延树: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Abraham Harold 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USA:O.Reilly Publish,1954.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特别指出,要加快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贯彻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山西省及太原市对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德育工作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划措施。《山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教师教育、创新教师培训制度和培训模式,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太原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加强对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的培养、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上述规划,明晰了德育工作的方向,确定了德育工作的重点,标志着太原市新时期的德育工作由观念更新迈向探索实践。太原市教育局统筹规划各区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角度各有侧重,每个年级各有分工,多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类具体措施详细,其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和管理是关键,太原市教师心理健康麦田项目应运而生。

一、前期准备

麦田项目在管理架构和执行体系上,凸显的是“专业引领”的定位。通过认真考察比较,太原市教育局最终确定与北京读你心意教育机构合作,整体引入其优质专业资源、培训执行保障机制、教师行为转化机制及成果孵化机制,共同组建了麦田项目工作团队。经过周密策划和充分论证,最终形成项目整体方案,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主题,紧扣德育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整体推动全市学校品质的提升,最终实现“成长一批教师,发展一批学校”的目标。此项工作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提升德育工作水平的有益探索。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麦田项目的整体规划中,作为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建设培育体系”先行实施。该体系有益于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框架与基础知识体系的把握,针对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现象,解决学校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此项工作,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空泛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需要参加教师认真梳理政策标准,深入理解职业角色,准确把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只有把这些都搞懂学会,才能承担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者、学生心理成长教育者、学生心理困惑及问题辅导者的重任。

“麦田项目组”发扬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高起点,高标准,在全市范围内精心挑选了100名参训教师,其中包括专职心理教师、德育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确立了项目实施的主体。同时,深入开展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需求调研,以“学(培训)、行(行为转化)、研(学研工作)三位一体的项目创新实践模式”为依托,规范实施教师胜任力建设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及十三个模块的培训工作,研训工作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为后期工作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组织实施

(一)树立项目发展理念

在规范推进项目过程中,“专业、人本”为其核心理念。这一理念,首先遵循工作推进的专业性,又能把“人本”精神渗透到项目规划和执行的各个环节。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运行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乃至心理学的应用项目实施均有其独特性,而且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缺少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此,我们对麦田项目的运行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与专业教育机构的合作,打造团队智力共享、优质资源融通的“管理+专业”的合作模式,构建了以“顾问―督导―管理团队―专业团队―执行团队”为分层结构的项目管理新机制,提升了项目实施的科学化水平。

2.课程设置。培训课程设置,严格遵循心理学应用发展的一般规律。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塑造,是一个系统化过程,不但需要专业理论的支撑,更需要临床实践的检验,同时带动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因此,项目组采用“专业建设―自我成长―实践应用―综合提升”的课程结构,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晋级阶段,严格控制培训节奏。

3.师资配备。麦田项目的合作对象不是某一个专家,而是通过专业教育机构选择的一批专家,既有高校教授,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专家与项目组反复沟通,研究针对教师群体的授课模式,如模块之间如何衔接,使得培训在内容上更具逻辑性、技能上更有操作性,使得培训入情入理、入脑人心。

4.工作标准。项目组严格执行制度化项目管理,从前期筹备、现场管理、课程实施,到教师状态记录卡及反馈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反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简报的生成,都恪守“系统、专业、规范”的项目执行理念,及时反馈上一模块培训效果,不断完善下一模块培训形式。双方分工协作,锤炼了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快速反应的工作效率,有序推动了工作进程,有力地保证了工作成效。

(二)制定项目发展目标

一方面,麦田项目不但注重对心理知识、技能及应对能力的建设,更将“教育价值观的提升、完善直至行为转变”作为学员个体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用教师个体的发展促进学校整体教育品质的提高。

(三)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为取得最佳培训效果,项目组研制了整套项目管理工具和制度,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制度化管理,保障执行精细,效果最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管理机制。为切实落实项目内容,实现项目目标,督促教师充分发挥项目主体作用,为教师营造规范严谨的参与环境,“麦田项目组”制定了学习管理条例,并依据条例制定评分标准。同时,建立健全了参训人员考勤、作业报送、行动学习和晋级选拔等多项制度,保证了参训人员的学习质量。二是档案管理机制。麦田项目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包括培训前的筹备、培训中的整体执行情况到培训结束后生成的各种物化成果,均分类整理,规范归档,做到“工作有据可查、成果有据可依”。

(四)实施项目团队建设

项目自身的吸引力及项目影响的续航能力,是项目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其中,个人状态的变化、团体作用的发挥、班级的建设与管理更成为项目影响力能够得以持久、长远的重要保障。

麦田项目强调以学员为中心,重视发掘和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训前调研时,广泛听取学员对培训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培训过程中,引导学员开放胸怀、用心倾听、用心体验、用心交流、用心感悟;培训后,及时征集效果反馈信息。整个管理过程,专业严谨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保证了项目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教师状态记录卡”能够真实记录学员每一模块培训的真实感受,也是学员每一阶段状态变化的直观体现,更是学员交流的有效平台。学员们可以在每一模块培训结束时写下对自己、对同伴的期盼与祝福,相互陪伴,共同成长,为项目的深入实施建立了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同伴支持。

麦田项目采用学员自荐、民主选举的方式,形成了完整的班级建制和小组建制。通过多层次的班级活动,充分发挥班委成员的带领作用,发动班委打造好班级文化,力求为学员们搭建宽广而又灵活的互动交流、分享共荣平台,让团体在工作中发挥引领效应。

麦田项目实施时间虽然短,但项目过程中学员之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而且实现了长期合作。班级管理和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将陪伴学员完成心理成长的漫长道路。学员可以在此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在工作和生活上相互支持,彼此影响,持续发热。

(五)强化项目成果意识

本着在“过程中诞生成果”的原则,此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学员参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后,积累了一套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效应的项目成果;同时,项目组精心设置了多个环节,强化学员应用能力的提高与行为的转变,引导学员深度挖掘、主动丰富、积极实践培训技能,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努力形成培训成果。

(六)实行项目效果评估

“基础调研”与“心理评估”工作的有效实施,初步形成了可供太原市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参考的基础数据和参训教师完备的心理健康档案,使得后续的工作实施能够做到“有据可依”;“课程反馈”的数据统计分析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作简报”,在课程内容、课程节奏、接纳度等多个层面建立了针对太原市教师实施心理培训的详实数据。

三、获得的初步成效

之所以取名为“麦田”,是希望教师心理健康项目能够让参训教师经历如同种子发芽、成长、结穗,最终连片生长的过程,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太原这片土地上如丰收的麦田那样结出硕果。截至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建设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麦田项目亦取得了较为扎实的阶段性成果。

(一)培训管理的经验

麦田项目不但强调学员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员“价值观的完善”、“应对能力的提升”及“行为的转变”,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经验。

1.项目执行模式。项目导入阶段的基础调研问卷,实施阶段的培训过程管理体系、班级管理体系、行为转化管理体系、培训评估体系及项目保障支持体系,都广泛遵循了“模式化、示范化”的原则,使参训学员能够将上述体系、工具应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2.教学方式。“麦田项目组”深层挖掘参训学员的实际工作状况,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教学示范式”,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注重学员的现场体验,使学员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入领会原理和方法,确保培训后能够快速、准确地应用;同时,授课专家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及与学员的沟通模式都成为参训学员的借鉴参考的内容。

3.作业机制。作业机制是学员晋级的关键参考指标。“课程作业”依据培训内容及学员实际的工作状况和需求,通过常规作业与专项作业的设置,一方面,保证学员能够在训后反思所学的内容、促进自我状态的调整、洞悉自己的成长感悟;另一方面,更是促成学员行为转化、实现学以致用的重要保障。

(二)培训模式的转变

1.从“给培训”变为“要培训”。麦田项目启动以来,既满足了学员教学的需求,又激发了学员自我提升的需求,实现了“行政要求、学员需求与培训追求的三位一体”,也为我们呈现出了研究需求、满足需求和拉动需求的工作脉络。从培训前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广大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培训中的效果评估反馈问卷上,大多数参训学员希望培训时间能更长些,表达了对项目的感谢和成为项目成员的珍惜之情,希望借助这次培训机会,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持续前进,不断习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自觉自知”地育人。

2.从“个人受益”走向“成果共享”。培训满足了参训学员对自我成长的期待和对知识技能获取的强烈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每一模块的培训感悟可以看出,参训学员受益良多,个人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作为家庭系统和学校系统中的一员,他们状态的改善和提升本身就是带给家人与同事的最大成果。培训结束后,很多教师也非常愿意把学到的知识与同事、家人分享,在自身受益的同时,播种灌溉,践行着用心滋养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美好愿望。

3.从“积极参与”到“高度认可”。专业规范的项目实施体系、温暖洋溢的班级体、互通有无的交流平台、精打细磨的课程设置,共同造就了很高的学员项目参与度和认可度。项目执行过程中,即使部分学员面临因工训矛盾无法到场听课、无法完成作业的客观事实,但签到率、效果反馈问卷、课程作业回收率仍在85%以上,体现了较高的参与度。学员反馈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近96%的学员表达了对项目的满意,近95%的学员表示还希望参加此类培训。

4.从“提升工作品质”到“提升生活品质”。评估数据显示,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建设全程13个模块的培训,学员了解了心理学的核心知识框架,洞察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面建立了心理教育的观念,开启了个人成长之路,掌握了能够应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心理技能。从原理、态度、价值观的学习到知识技能的掌握,系统的学习使得参训教师无论在生活品质上,还是工作品质上都实现了显著的调整和提升。参训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强烈感受,那就是,培训带给他们的是深刻的人生启迪――要学会转变心智模式、调适个人心态,不断提升工作品质、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麦田项目”实施以来,在太原市教育局与北京读你心意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管理、项目体系、执行机制、项目成果等多项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圆满完成了项目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开启了太原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的崭新的篇章。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培训;项目管理

培训项目是由明确的教学目的、明确资源需求、具体操作过程的培训活动构成。任何一个培训项目都必须具有明确的培训对象、培训目的、培训组织模式、培训内容和组织者(即主办方)。

现阶段,广州石油培训中心的培训项目管理也遵循了从计划、实施、监督到评估四个阶段。

一、项目计划

在培训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培训项目计划的管理,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必须建立面向对象的课程配置方案,即培训学员需要什么、培训项目将做到哪一步等问题必须得到回答。

1.做好需求分析。培训管理部门在做培训方案之前,要对培训方案的设计做好各方案的需求分析,避免培训结果与培训初衷大相径庭,已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在与主办方谈需求时,培训管理部门将设计好的各种需求方案提供给主办方选择。另外,也可采用主办方提出的合理的个性化需求。

2.明确培训项目目标。培训管理部门在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后,就可以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本次培训项目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要求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得到主办方的认同,给予项目支持,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

3.设计培训项目内容。教学部门围绕培训管理部门提出的培训项目目标,对培训项目内容进行梳理,明确培训项目内容的大致要点,列出提纲。同时也要根据培训内容明确培训项目的方式是授课式、互动式、技能操作式等形式。培训管理部门根据项目内容设定培训项目课程计划表,并发由主办方最后确认。

4.安排培训师资。根据培训项目的内容明确培训讲师,从中心内部师资库挑选合适的师资。如果是外单位聘请培训师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接送等细节问题,有些时候预约的培训师会临时有事,所以为了确保培训万无一失,也可以明确备用本单位培训师,以备不时之需。

5. 拟定培训预算。当明确了上述培训项目要素后,就需要确认培训项目预算了。包括培训课程费、场地费、车辆交通费、培训考核费用、资料费等。如果培训是一周或者是多月的话,还要考虑安排住宿、用餐(早餐、中午或者晚上)的费用,总之培训项目预算必须要考虑周全,宜多不宜少。另外,做项目预算可以适当得乘上一个系数,确保项目预算在实施过程中够用而不超标。

二、培训项目实施

培训中心项目实施也叫培训项目执行阶段,主要是培训资源(老师、课程计划、培训地点、收费)准备、确保培训学员做好受训准备、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等,其中最关键的仍然是教学计划的实施。培训中心项目执行阶段以《培训项目交接书》的下发为开始,到《培训项目总结》撰写为结束。一般可由培训项目长把握、由培训副项目长协助即可。但复杂的、大型的项目如人事处长培训项目可能要进行调整,甚至要资深培训项目长来进行组织。

第一步为上传项目信息。培训管理部门上传项目信息,主要是让教学部门选派项目长,并组建项目成员。第二步为项目交接的过程。培训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将跟项目长介绍该培训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其培训项目所需要的各项要求,最后相互签收《培训项目交接书》。《培训项目交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培训方案、所需资料明细、会场布置要求和其他服务要求。第三步项目长根据主办方提供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并联系课程老师,准备老师课程酬金。第四步项目长联系主办方,收集学员最终信息,并发给接站人员安排接站。第五步项目组印发相关教学资料、培训资料等,安排开班典礼、会场布置和其他服务。第六步项目长合理利用中心资源,尽量满足培训项目。另外,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项目长也需及时处理、汇报。最后,在项目结束后,项目长必须收集相关资料交培训中心培训处档案中心留档,并完成《培训项目总结》。

三、培训项目监督

培训项目监督主要是为了资源使用控制、教学质量保证等。一般是通过既定的制度、办法、规定来保证质量,控制的对象主要有学员、老师、项目组及费用等。另外对特定培训项目必须做出特殊规定。培训中心培训项目的监督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课堂监督方面,培训班项目长需要跟踪课堂老师上课情况,保证课程的质量,另外,还需要登记学员考勤情况等。用车监督方面,主要是学员的报到及离校,学员的接送站方式需要按主办方要求,培训中心执行部门要严格控制接送站方式,派车接送站的时间必须按培训通知的时间段为准。还有聘请老师和主办方领导的接送方面需要安排到位。饭堂监督方面,主要是报到日的预报人数,到确定人数准时报到饭堂,为了避免饭堂接下来对饭菜分量的控制。学员用餐过程的跟踪,主要是监督非本项目的其他人员混餐和饭菜的质量、分量。

四、培训项目评估

培训中心项目评估,主要是在完成所有培训的项目及其日常生活的反馈信息,主要是内化阶段或成就阶段,包括跟踪计划实施与评价、项目效果评估(反应评估、学习成果、行为改进、业务结果)、培训项目改进等。培训项目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效的培训评估可以让项目计划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培训项目管理工作质量大幅度提高。培训中心项目评估主要执行部门是培训处教学管理科,通过分发既定的评测表给每位学员,让他们不记名评价。培训中心采用的评估模式为效益测定方法中的评分模式。主要有培训班名称、类别、承办部门、评价项目、课程或服务、教师或团队、得分和得分明细。如表4-1为一个班的评测表的统计。

参考文献

[1]企业培训项目评估的实践与思考.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 第4期

[2]刘伟,刘国宁.《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开发与高效管理》.中国言设出版社,2005年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4

*市体育局机构设置情况为:市体育局含五个直属事业单位,编制为70人,其中,机关17人、体校32人、足球运动管理中心5人、网球运动管理中心3人、场馆中心10人、老年体育活动中心3人。现有情况为:局机关内设两科一室(办公室、竞训科、社会体育市场管理科)共15人。五个直属事业单位为市业余体校、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市体育场馆中心、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共46人。*市四县三区体育部门均与文化(广播电视)合署办公。

二、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把“七个一工程”落到实处

全市业余训练工作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紧紧围绕“出人才”这个宗旨,以积极备战*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为主要任务,继续深入实施省局提出的业训“七个一工程”;按照县区业余训练打基础,重在拓展;市级业余训练突重点,重在巩固;输送到省队训练关键是保质量,重在提高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抓县区业训工作评估为切入点,抓好“七个一工程”的落实。

进一步强化以县区业余体校为中心,以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为基础的初级业余训练网络,发现人才,培养兴趣,打好基础。今年市体育局认真落实省体育局关于开展县级业余训练工作评估精神,从组织机构、训练项目、场地设施、管理制度、教练员培养、体育竞赛、文化学习、人才输送等方面对县区业训工作进行量化检查评估,有5个县区通过自查进行了申报,经市局复查,上报省局审批的是3个县区业余体校。各县区以此为契机,按评估要求,把县级业训工作真正做实,充分发挥县级业余体校在初级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在训人数,参训学生达754人,夯实了业训基础,扎扎实实推进县级业余训练的开展。

(二)以命名*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和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抓手,抓好项目布点这个业训重点。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体育局开展了新一轮的《*省*市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认定工作,各县区对“基地”申报工作十分重视。以申报为契机,以申报促建设,结合新周期业训布点、布项工作,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全市三区四县,17个单位上报了申报材料,有16个单位初审合格,经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实地检查审定后,结合今年暑期参加全省比赛的成绩予以命名。市体育局加大了对各县区基地的检查力度,建立*市青少年运动员人才信息库和教练员业务档案,对“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检查不合格的要亮“黄牌”,限期整改。各县区切实加强对“基地”工作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经费、人员、设施、器材、科研等方面保证“基地”各项训练的正常开展,真正把“基地”建成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摇篮。

今年市体育局还开展了“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下简称“项目校”)的命名工作,在全市命名了3所市级“项目校”,推荐一所学校到省上命名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示范学校,各县区体育部门积极扶持重视业余训练的传统项目学校,完善相关条件,积极申报。通过“项目校”命名,进一步调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业余训练的积极性,把“项目校”作为“基地”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使“基地”与“项目校”比翼双飞,成为我市开展业余训练的重要阵地。

(三)以推进各项目实施体教结合契机,提高运动队伍业训质量。

按照我市多年的非体校训练项目经验,根据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我市各训练项目与学校联合办业余训练,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体育资源的优势,解决中级层次业余训练的可持续发展,体教联手共同培养后备人才。在过去8个项目的基础上,又新增了2个项目和6个组别,各县区和已实施联办的单位大胆创新,不断总结,探索出一条适合培养体育人才的新途径,保证我市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市级各训练单位抓紧此项工作的落实,加强与县区的沟通,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工作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市中级层次业训存在的弊端。同时做好输送到省专业队集训运动员的跟踪服务,保证信息畅通。今年,市体校和市足管中心已经开始施行新一个周期的改革方案,在施行过程中加强对选材、管理、训练方面的工作,保证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减少淘汰率,同时对有偿训练队员实行统一收费标准、缩短集训周期、注意总结体教结合的成功经验,切实提高我市中级层次业余训练的质量。

(四)以加强政策支撑、落实配套措施为手段,确保业训健康、稳定发展。

1.加大激励力度。根据近年来业训工作在发展、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人才输送这个宗旨,省上对20*年下发的《*省业余训练奖励办法》进行了修改,扩大了奖励面,增加了奖项,提高了奖励标准,我市也按照奖励办法要求,结合*实际,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推动县区业训工作的开展。

2.加强竞赛管理。一是制定好参加第十一届省运会奖励办法和措施。省十运会结合后,市体育局立即着手这项工作的落实,专门向各县区和训练单位下发了积极备战的通知,多次到各县区调研解决具体问题,组织教练员参加培训,熟悉竞赛工作的一般常识和管理工作。二是全面实施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根据我市实际,按照省体育局制定的《*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草案)》、《关于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参加省级体育竞赛资格管理的通知》,切实抓好今年青少年运动员的注册工作。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上杜绝以大打小、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净化竞赛环境。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和有关设备,提供准确的运动员注册信息,按时完成了519名运动员的注册。三是加强年度竞赛管理。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竞赛工作的管理,提高竞赛质量,省体育局制发了《*省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和《*省青少年体育项目管理员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竞赛组织的责权利,加强了检查和监督力度。今年7月和8月我市参加全省22项青少年锦标赛,承办2项青少年锦标赛,都做到了安全顺利。

3.强化培训工作。今年我局加大了教练员培训力度,以单项培训为主干,以综合培训为补充,分层次、有重点地实施培训工作,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增强了全市业训教练员业务素质,提高了训练水平,今年除省上的培训我局全部按要求参加外,市局凡是组织的比赛,都预先组织教练员培训,同时加强县区业训教练员培训,不断提高初级训练水平。各项目管理单位也非常重视教练员的培训工作,结合青少年业余训练的特点安排好教学,把观摩训练和*举行的大型赛事与培训相结合,加强专业、业余的衔接和互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4.建立贫困生助学金制度。这是省体育局在全省开展十项惠民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按照省局的要求,着手开展建立*市体育专业贫困生助学制度的调研,通过在全市范围的调查研究,摸清楚我市业余训练和体育专业贫困生的现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经逐级把关后,提出实施助学金制度推荐人选,最后交局党组审定、公示后上报,按时保质上报了100名业训运动员作为资助对象。

5.充分发挥市体校和足管中心对基层训练的示范、指导作用。市级训练单位对县区业余训练进行示范、指导和服务,是“七个一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各训练单位认真落实到基层进行示范表演、优秀教练员到基层帮助训练的工作,加强体校与非体校的衔接和协调,从选材、训练等方面给基层以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根据各项目实际,我们将逐步推进业余训练和体育竞赛“一条龙”管理体制,使市县区二级业训工作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围绕“出人才”这个宗旨,遵循“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着眼未来,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培育我市体育后备人才的优势项目,逐步形成“省在我市有重点(基地)、市州之间有优势、县区有项目”的我市业余训练的整体优势,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以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定》为契机,不断探索和巩固业余训练改革新路子

(一)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近几年来,我市业余训练逐渐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励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教练员是业余训练工作的主体,教练员素质、执教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市训练工作的质量效果。因此,结合参加省十运会和落实省、市两级《决定》,我们制定了《教练员岗位目标考核办法》、《输送优秀运动员奖励办法》、《市、县(区)业余体校考核办法》、《参加省运会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将教练员的工作成绩与评选先进、职称晋升等利益挂钩,从制度上加强了教练员的竞争意识,从机制上增强了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实施“体教结合”,走国家、学校、社会办体育训练模式。

我市业余训练工作的发展得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首先是体教结合,体育、教育部门经常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业余训练中的有关问题,在参加省运会方面,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参加省运会准备工作的意见》、《关于运动员集训读书问题的通知》、《关于调整参加省运会参赛项目及承担单位的通知》等文件,明确实施业余训练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措施,解决了部分运动员就近读书、升学中的实际问题,稳定了业余训练队伍,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体教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还体现在每年两家坚持联办中小学生运动会,联合在16所学校设立青少年训练基地,对我局选才、组队、训练、参赛等尽力提供方便;其次,是在探索业余训练改革的路子上,把国家办、学校办、社会办结合起来,体育局直属单位承担了14个项目,有关学校承担了7个项目,借助社会和个人力量承担了4个项目。实践证明,由于调整得当、布局合理,训练层面得到了拓宽,各项目的训练自得到了扩大,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和发挥,保证了训练人数稳中有升,部分项目成绩逐年上升;三是得到了市财政和社会大力支持。20*年以来政府投入业余训练专项经费260余万元,其中20*年投入购买训练器材费30余万元,参加省运会经费150余万元,今年投入80余万元。同时得到了社会一定的经费赞助。

(三)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我市业余训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除了场地、器材、运动员训练稳定外,还有一支较好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我局近年来,十分重视教练员队伍建设,实行项目主教练负责制。严格考勤、考核,从制度上加强教练员队伍管理,现在我市22个项目中,有专职教练员35名,其中本科学历24人、专科学历11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12人、列为行政事业和试用期人员10人。90%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非体校项目兼职教练员34名,本科22人、专科10人、中专2人,90%以上经过省以上专业培训。这些教练员都尽可能被选派外出参加培训深造,逐步改善和提高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大部分教练员都能安心工作、勤勤恳恳,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刻苦训练、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长年与运动员同吃、同住,有力地鼓励和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巩固和发展非体校项目,多层次、多形式培养体育人才。

我局始终坚持以市业余体校为龙头,引导、带动和辐射业余训练网点和传统项目学校,同时逐步建立和发展业余训练走学校化的路子。在22个项目中,7个项目由学校承担,6个项目与学校联合办,这对选苗子、培养运动员兴趣、打基础都非常有利,为初级训练层次向中级到高级训练层次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也符合业余训练的客观规律。学校承担训练项目,既解决了运动员读书和训练、升学矛盾,又有利于学生学籍管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还有利于教练员选才和业余训练的长远规划,保证体教部门在资金调剂和宏观上的管理。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业余体校训练和非体校业余训练齐头并进,政府办与社会办、个人办与集体办相互促进,互为补充,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在省十运会上,我市多数非体校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先后向省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30余名。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业余训练工作打算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远程非学历教育 系统办学

一 、引言

2011年,教育部批准了由广州市政府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同年,广州市第13届164次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按照“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建立“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三大机制为根本,以落实“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为依托,以推进“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推广经验”五大环节为重点,搭建各类教育培训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承担了“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远程教育部分)”的建设任务。2012年底,广州市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落户广州电大,主要负责对全市数字化学习进行整体部署和指导服务。2013年11月6日,广州电大推动广州终身学习网()上线。

二、构建开放大学远程非学历办学体系

2014年,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积极构建远程非学历办学体系并以系统办学拓展远程培训业务。

(一)“天网”――平台与资源

广州市政府先后依托“数字化学习港工程”“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广州)】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于广州终身学习网。它汇集了5大领域国家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上千门省(市)专技人员继续教育课程,9个年级青少年校外辅导课程,21类免费公益课程等30000多学时的课程,基本满足了各级各类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此外,广州终身学习网公共服务平台集教学实施、教务管理、招生管理、用户管理系统于一体,已具备教育项目展示体验、远程教学管理、现代教育服务等功能,为开展大规模远程教育服务提供稳定、高效的网络资源、硬件设施及环境。

(二)“地网”――数字化学习中心

为更好地扩大项目所建数字化教育成果的应用,广州电大依托遍布全市区(县)的广州电大办学系统以及广州地区社区、街道、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共同搭建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目前共发展了25家数字化学习分中心,面向学习者提供与线上“网店”配套的培训项目体验、咨询、报读、应用等线下服务,让学员真正体会到数字化学习便捷和周到,真实做到畅通无忧。

(三)“人和”――政府支持,组织者得力,学习者有需求

2014年通过向广州市教育局申请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获得政府政策上的财政支持;同时,广州电大通过了《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非学历培训证书与学历教育课程学分替换的相关规定》。在两个利好政策的推动下,4963人报读了远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激发了开放大学系统学员的学习热情。

(四)建立系列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数字化办学系统管理,制定出台了《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建设及管理办法》《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设置标准及申报程序》《广州数字化学习办学系统终端日常运营管理规范》等,建立了数字化学习体系管理、学习终端建设、品牌管理、教学管理等综合制度。建立分中心工作人员QQ群、微信群;建立分中心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季度、月度工作上报制度;建立分中心考核激励制度。

三、系统推广应用远程非学历教育项目

(一)遇到的阻碍

首先,数字化学习分中心工作人员大部分对远程培训的理念不太认同;其次,数字化业务管理人员团队不固定,易造成业务停滞或中断;再次,推动数字化教育的持久动力缺乏,以系统管理分中心在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上有待完善;最后,广州终身学习网平台功能还不完善,如展示分中心独立活动的功能,社区培训特色等。

(二)解决方法

1.通过不断培训解决认识问题。对分中心主管领导、管理团队、业务人员开展近70次业务培训,使之对政策、学习方式、业务类型等熟悉,得以开展业务。2.对各分中心个性化输出数字化教育项目。如设计带有广州数字化学习中心统一标识及LOGO的针对性宣传品(政策补贴类职业技能项目简章、南方人才分中心学历与远程职业教育融通简章等);通过了解分中心面对的不同人群对应数字化培训项目。3.开辟“试验田”,将经验传播至其他分中心,以实现远程非学历系统办学。如海珠数字化学习中心购买1500门远程培训课程作为校本培训;南沙数字化学习中心向辖区提供社会工作者考证项目;开发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向所辖企业推广企业班组长考证项目;花都数字化学习中心向所辖社区居民开启员工培训等,远程非学历系统办学模式初步形成。 4.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加强宣传开展推广。如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开放教育非学历培训与学历学分替换政策,广东省职业技能考证补贴政策等减免补贴市民培训费用。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现场培训会等各种方式宣传远程教育资源,惠及至各类人群。5.逐步完善各数字化中心在平台上的自有功能以保障其权益。目前广州终身学习可以保障各数字化学习中心所属学员的汇总、分类,数据统计、业绩归属等功能。

(三)成果

1.初步形成了以开放大学教育办学系统为主体,大型企业、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数字化办学体系。2.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多体联动的数字化教育推广机制。广州电大充分发挥广州市数字化服务指导中心指导、监督、协调作用,组织和带动25家数字化学习分中心开展数字化教育成果的应用和推广。2014年,共计7万余人参与了数字化项目及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公众对数字化学习的认识,营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3.形成了以平台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从线上与线下整合联动的现代数字化教育管理和支持服务模式。广州电大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网络平台功能,不断完善集教务、招生、用户管理于一体的教务管理系统;建立 “网络督学、辅导教师、网络班主任”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得出:以开放大学系统为主体,社会其他各类机构加入的远程非学历办学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培训主体存在,可以快速将数字化教育资源输入各类市民学习者手中,积极推动当地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短时间内实现了广州终身学习网培训课程访问量97956人次,会员9000余人。

四、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

远程非学历系统办学模式已经初步构建,在系统推广应用非学历培训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仍需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如对学员学习效果与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化数字化分中心标准化管理与个性化服务方面的研究;对各个分中心开展数字化教育的持续动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远程非学历教育的跨界合作研究; 对广州终身学习网在公益网站定位的基础上,整体板块、功能的构架;深入线下到线上整合联动的现代数字化教育管理和支持服务模式的研究等。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6

2020年我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高教社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也得到了各基层中学的通力协作,项目进展顺利。现就我校项目实施工作总结如下: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2020年我们承担的中小学“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项目参培学员60人,参培率100%;在全体管理人员的精心管理下下,辅导老师兢兢业业,学员们学习积极性高,培训过程严谨、轻松、愉快,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达到了培训的真正目的,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培训期间,我们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优秀教研员和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员带来了一场场学术盛宴;开展了学员交流研讨、示范课、说课评课、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教学活动;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经过历时一个月的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混合式学习,全体学员为国培交上了圆满的答卷,明晰了专业发展路径和方法,涌现出了一批研修成果和优秀课例,切实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并初步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主题开展以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一人多轮等多形式的校本研修常态化机制。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提高站位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力。为确保我县“国培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以县教育局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国培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进修学校,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修学校、接培学校、基地学校的校长全程参与了集中送教活动,特别是中学的三位主管校长,全程参与导师团每次送教前的交流研讨会、送教后的总结分析会,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可以说领导的重视程度体现了项目的重要程度,也是本次国培项目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为加强管理,使项目取得实效,分别出台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对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明确要求:葫芦、冯家寨、大平台三个学校必须把“国培计划”纳入常规工作,列入教育局对学校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参培教师返校研修过程中必须在所在乡镇进行推广使用,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凡培训未合格的教师,一律不得参与各类评先评优。从而在制度和组织上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领导的重视程度体现了项目的重要程度,也是本次国培项目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二)优化团队,保证质量

这次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我们组建了项目指导及实施团队,形成了指导团队、专家团队、和后勤保障团队三支力量。

管理指导团队包括局乡校(校长)三级行政管理团队和班主任、协作组三级班级管理团队,这支力量主要起到了行政推动和组织管理作用。

专家团队由外聘专家、一线名师、优秀教研员和我校专职培训教师三方面构成:我们按照“围绕需求定课程,围绕课程选专家”的原则来选聘专家名师,选聘的6位高校专家教授都是由主办单位推荐,我们选聘3名中小学名师和优秀教研员是通过当地的名师资源库,结合其现任教情况选聘。

后勤保障团队也是由县乡校(后勤校长或主任)三级构成,这支力量主要是为学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保障。

培训团队各自任务具体,职责明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保证了项目实施各环节行动路径清晰,组织分工具体,方法措施得当,目标落实到位。

(三)加强防控严格排查

一是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明确专人负责,把学校联防联控的工作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培训环节、落实到每一位学员,坚决防止疫情向校园输入扩散。培训期间一律佩戴口罩。二是每天对校内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对报告厅、办公室、厕所等公共场所逐一清洁打扫,并实施消毒防疫。三是对进入校园的所有人员,一律进行实名登记,接受体温检测和出示健康码。

(四)健全制度,规范运作

为把本次国培项目做优做实,使我县承担的送教下乡培训能够按照培训指南要求,不走形不变样,我们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有:《学员手册》、《学员守则》、《班委会工作条例》、《优秀学员评选条件》、《学员请销假制度》、《学员学习考核办法》。为了细化管理,学校还制定了《培训方案》、《培训管理细则》。班主任组织学员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员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及后勤服务保障。做到精心管理,规范实施,过程落实,不走过场。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位学员认真学习,按时活动,积极完成交办任务,班主任定时或不定时地对学员进行考核,确保了学员出勤质量。学校严格执行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在培训过程中,在管理上没有出现问题,与管理制度健全和管理人员执行到位有很大的关系。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全方位保证了项目能够有规可依,按规实施。

(五)精心谋划,务求实效;

1、科学遴选项目接培学校和参训教师

接培学校的选择:依据“如何上好一堂课”研修主题,我们几次开会研究接培学校,以求项目效果最大化。我们广宗有8个乡镇12个中心小学,南北狭长,乡镇中学有大有小。基于便于学员管理、便于学员集中、学校基础设施好、地理位置好、发展水平好便于协作研修这几方面,结合学校实训条件、教师教学能力等情况统筹考虑。

参训学员遴选:在送教乡镇辖区内,主是是基于三方面考虑:青年教师积极性高、培训需求相近、助力提升空间大。故而选择了葫芦、冯家寨、大平台三个中学的数理化学科教师参训。

2. 训中抓重点,学以致用。

在培训期间,还指派专人担任培训班班主任,对学员到勤、学习参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管理。我们安排管理员和坊主就坊员在线上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对坊员所做的作业进行批阅,定期对坊员在线学习情况进行通报,及时通知“后进”坊员及时在线学习,使每位坊员的成绩都达到90分以上。线上学习,是坊员研修的一项重要内容。研修网平台为坊员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如何让坊员按时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取得线上学习效果,县进修学校管理层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除了在“微信QQ群”及时发成绩通报外,还汇总坊员所在学校的集体成绩,全县通报。

在整个培训期间,专家团队从教学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三个方面为学员进行培训。培训课程包括职业教育政策文件解读、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现有课程结构分析、教学设计与评价、说课的程序与技巧、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PPT的制作与美化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根据接培学校的需求,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还对学员进行指导,从课程结构设计、幻灯片、说课稿、录制说课视频等多方面对参训教师的公开课进行了完善指导。专家团队还采用讲授、示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员们的思路,通过举办小型说课会,为教师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实实在在帮助受训老师们解决如何“上好一堂课”和“建好一门课”的问题。

3. 及时督导,扩大效果。教师培训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不仅需要先进的培训理念、高水平专业化的培训团队、科学完善的培训方案,同时还需要严密的管理监督保障。在本次培训中,为达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我们在培训的管理监督方面也采取了比较得力的措施。具体表现在:一是主管校长负责制和学科管理员制,每个学科为一个小组,都推选一名管理员。全面负责本小组学员的学习、生活及沟通联系工作。二是严格考勤,精细化管理,保证了培训的质量。此次培训严格考勤制度,原则上不允许替换、请假等事宜,各基地学校根据学员跟岗阶段的考勤及其表现给予评价反馈,这种约束机制保障了良好的出勤率,没有出现无故缺席的现象,将培训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三是积极引领各位学员成为培训的主体,开展交流研讨、经验介绍、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参训学员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同生共长。培训在管理员的组织带领下,以学科小组为单位,通过研讨、小组活动、微信群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学员就本次培训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想、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成长体系等多方面的热点问题充分讨论、互动交流、发言研讨。

项目特色:

突出创新,彰显特色

特色一:实行“切块打包”责任制。

“切块打包”是参训学员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管理,而讨论时按学科进行分组,由各学校主管教师培训的副校长负全责。从参训学员的通知、召集、报到签到、领取资料到乘车、听课、上报材料,主管校长全程管理。有效地保证了签到率、听课率和按时上报资料,保证了工作效率和培训效果。每一次活动,都要求活动基地有方案,有督查,所有细节均有主管校长负责落实。

特色二:局领导全程参与,调动积极性

主持人在活动中有序而灵动地组织、串联、协调活动的各个环节,胸有成竹地驾驭活动的进程,与其他授课专家教师配合,机动灵活地处置授课中的各种情况,可以有效地保证学员参训期间学习的高效、保证与授课专家的沟通畅通。我们特意选派县教育局师教股股长祝海兴同志全程担任集中培训主持人工作,负责组织课堂纪律、简介专家、穿插引导和组织答疑。

三个学科,各有一名学科带头人出任管理员,主持分组讨论活动,帮助学员养成在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互动交流、注重实效的培训学习习惯并跟踪培训全程,课间组织一些热身活动,处理协调临时事件。以学科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各小组分别提交作品进行评价。制定可执行的方案,组员之间及时交流沟通,解决问题。集中分学科教研。在对教学设计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由各学校教师代表登台献课,大家观课议课,再进行反思,对已有教学方案,从教法、学法、课堂评价等方面做了修改,在课堂实施方面做了优化调整,最终在大家集思广益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学设计。多次的展示、汇报、小组讨论等,让老师们在培训过程中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增强了的团队意识,有助于老师们去培养自己的学生。这保证了培训中的每个环节实施到位,从而催生出了培训的实效。实践证明,这样做学员积极发言,课堂效果好。

三、关于今后培训的设想、意见、建议

(1) 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在今后的培训中,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反思本次培训的不足之处,尤其要重视学员的反馈意见,查缺补漏。在培训方案设计上充分考虑培训设计方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确保培训质量。

(2)及时部署,通畅运行

本次培训项目管理团队及基地学校通力合作,以一种高度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圆满的完成此次培训任务,肯定态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任务的调配。今后的培训提早进行任务的安排部署,减小对基地学校工作强度分散,保证培训的顺畅进行。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制度

英国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出台之后,学校改进压力剧增,对于校长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校长的角色发生了很大改变。之后,英国的校长培训制度经过了重大变革,目前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培训管理制度。其特征具体表现在《国家校长标准》的制定、校长培训的组织管理、校长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三个方面。

一、国家校长标准

为了促使所有的校长都具备相应的条件,1998年英国师资培训署在吸收全国各地及有关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征求意见,颁布《国家校长标准》。《国家校长标准》不分校长所在学校的发展阶段和学校类型,适用于所有的校长,对校长专业角色和领导技能等作出了明确说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增强校长资格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基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变化,2004年又对《国家校长标准》进行了修订。

《国家校长标准》承认校长在政府的教育政策执行和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就学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体现了校长应有的发展方向。它包含以学习为中心、注重领导能力和表现出尽可能高的专业水准三项重要原则。《国家校长标准》的主要目标是制订教师职业核心领域明确的要求;在各方面帮助教师制订和调整职业计划并有效地工作以及制订旨在促进他们提高效能的明确目标;保证所有人都能关注提高学生的成就和教育的质量;帮助制订教师的专业和成就要求;帮助专业化发展和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能够满足个别教师和校长的需求,充分利用时间并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

《国家校长标准》将校长标准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即校长的核心目标、领导的主要效果、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技能和品质、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对于每个组成部分都进行了具体说明。其中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是《国家校长标准》的主要内容。

在核心目标方面,《国家校长标准》指出,校长要为学校提供专业的领导和管理,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都达到高标准并得以不断改进。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校长必须确保全体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实现所有学生的潜力,有效地管理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取得较高的成绩。在学校管理方面,校长是学校领导和管理的专业人员,要确立学校愿景和发展方向,保证实现学校管理和组织目标。校长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工作,保证所有人的机会公平,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整个教育系统方面,校长还必须有效地发展与其他学校、儿童服务机构、地方教育局、高等教育机构等的关系,以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学生创设卓越、优质的学习氛围,激发所有学生的较高的期望。

领导的主要效果包括积极的校风、高度负责的教师、成绩优秀的学生、支持学校和帮助孩子的家长、胜任的董事和高效的资源利用。

在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方面,强调校长所需的知识要不断更新,理解力要不断增强,并且要在每个领导的主要领域里显示出来。它包括教育质量、课程教学评价、领导风格与实践、全国的政策构架等13项内容。

在技能和品质方面,包括领导和管理人们为了共同目标奋斗、决策技能、交际技能、自我管理等以及可亲可敬、愉快、精力充沛、不屈不挠、自信、廉政等10项品质。

校长职务的主要领域涉及到规划未来、领导教与学、自我发展并与人合作、负责学校组织管理、确保承担责任、促进社区发展六个主要领域。每个领域都分别详细阐述了校长需要具备的知识(共49项指标)、专业品质(包括52项指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标准(包括48项指标)。这六个领域不分主次,共同展示了校长的职责。

规划未来指创设共享愿景和拟定战略计划。愿景表达学校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和道德目标;战略计划保证学校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并对鼓舞和激励学生、教职员工以及学校内的所有成员起重要作用。

领导教与学表明校长的核心责任是提高教和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业成就。校长要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有效运用资源,设计好课程计划,保证学生良好的纪律和行为。这就意味着要对学生予以高期望,监督并评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创建成功的学习文化,以便于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充满激情的、独立的学习者,并且使学生热诚于终身学习。

自我发展并与人合作要求校长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够管理自己并和其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促进专业化的学习型社区的形成。通过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持续专业发展,校长支持所有工作人员达到高标准。校长还要使自己拥有应付复杂问题的能力,拥有职务所需要的领导技能和行为,注重自身的持续专业发展。

负责学校组织管理指校长建立合适的有效的组织机构,并以严格的自评为基础,寻找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改进的方式。保证学校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效组织和管理,来提供高效和安全的学习环境。这些管理责任意味着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校长应该同时通过与他人的有效合作,以建造成功的组织。

确保承担责任要求校长对相关群体负有责任,尤其是学生、家长、监护人、地方长官和地方教育局。校长有责任保证学生受益于高质量的教育。校长在法律上对学校管理机构、学校周围环境负有责任。“市场责任’意味着校长需要成为企业的经营者,‘去中央化’导致的责任意味着校长必须负责学校财政和文化的管理,使所有员工逐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责任是指校长必须在群英荟萃的地方‘智力超群’,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对变革作出响应,而不仅是反抗;‘经营’责任是指校长必须是一名好的规划者,能够从策略上领导学校发展。”

促进社区发展表明,学校存在于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这样的社会情境对学校内部发生的事情有直接的影响。学校领导应该对学校内部和外部社区负责,以保证公平和权利。校长应当和其他学校合作,给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其他学校带来正面影响。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校长应当在战略和操作层面,与学生家长及所有与孩子茁壮成长有关的机构进行合作,致力于学校内外社区的工作。校长在更为广阔的教育系统中分享领导责任,应当意识到学校改进和社区发展是相互依赖的。

英国《国家校长标准》试图为校长专业发展和行动提供明确的要求,使希望成为校长的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使校长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它不仅用以招聘校长,而且用于评估校长绩效,指导校长专业行为。

二、校长培训的组织管理

英国政府对校长培训给予宏观指导,并不直接管理和控制。其具体组织管理特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英国颁行《国家校长专业资格》,以便于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和质量监控等措施。

第二,从大的培训路径看,英国的校长培训有国家学校领导学院及其分支机构、大学和校本培训三条途径。英国校长培训机构不仅包括大学内部的相关培训机构,而且包括中小学校,在一些优质的中小学校建立校长培训实践基地,为校长进行技能训练和管理实践提供场所。培训主要由国家学校领导学院负责,政府、行业、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其机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项目管理部、网上教育部和研究部各司其职。

1998年《教师面临变革的挑战》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的设想。2000年该学院成立。受教育部委托,国家学校领导学院接替了师资培训署的有关职能,代表英国政府组织管理中小学校长培训,负责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经费投入、组织协调、项目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培训研究、技术支持和管理评估等工作,成为校长培训专门的组织与认证机构。它依据地域特点和校长学习的实际,在西北部、东北部、中东部、中西部、英格兰西部、伦敦、西南部、东南部、约克郡等地区建立九个分支培训机构。其任务是:发展领导技能,继续实施教师培训署启动的三个校长培训项目并开发新的项目,包括覆盖领导的五个阶段的培训项目、战略项目、团队项目、出版研究成果、在国际会议上提出相关讨论问题。每一种培训项目都是依据《国家校长标准》而设计的,只是根据参加者经验、知识和身份的不同加以有针对性的安排,切实适合校长需要。

第三,英国“学校与学院领导学会”(ascl)是代表全英国校长和副校长的专业学会和工会组织,它通过问题咨询、学术研讨、网络辅导、现场诊断、研究出版等方式对校长培训学习提供帮助,注重满足独特需求和进行现场问题分析。

第四,采取市场机制。一方面,从培训机构的角度看,培训机构通过公开招标评估而获得培训资格,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培训项目。另一方面,从校长的角度看,英国政府为激励校长参加培训,对每个接受培训的新校长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英国校长使用这笔资金自己选择培训单位,满足培训需求,不被选择的培训机构将最终被淘汰。这样促进了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有益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从上述组织管理特征可以看出,英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质量监控来宏观管理校长培训;委托专门机构组织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和控制中小学校长培训,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是指导和合作伙伴关系;各个地区培训机构在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培训项目研发、课程的设置、培训模式与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大多数培训机构通过竞争获得培训资格和吸引受训者。一言以蔽之,这种组织管理通过《国家校长专业资格》的认定、培训机构的合理架构、专业学会的学术引领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充分运用,来保障培训质量并满足不同需求。

三、校长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第一,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在国家校长领导学院成立之前,英国校长培训工作主要由师资培训署承担,师资培训署设计、实施了三类校长培训计划。1995年启动校长领导和管理项目,为任职两年的新任校长提供培训,这是入职阶段培训,是面向首次担任校长职务的人士提供的导人性课程。校长领导与管理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校长理清领导与管理任务,发展领导与管理能力。1997年《国家校长专业资格》颁布,规定从2004年4月1日之后,任何想申请成为中学或者小学校长的人必须拥有校长专业资格证书,接受符合国家校长标准的培训。《国家校长专业资格》出台不久就被国会以法案的形式通过,成为英国初任校长资格审核的依据和指南。这是一个初级阶段培训项目,对象为有潜质成为校长的人士,是拟任校长培训。1998年,在职校长领导项目启动,它以《国家校长专业资格》为基础,为任职三年以上的校长提供培训,目的是要为在职校长提供富于挑战性的、丰富的专业发展内容。国家校长领导学院成立之后,校长培训的三个项目得以调整和充实,形成了职前、入职和在职校长培训体系。

第二,强调分类培训。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形成了从“校长候选人”到“资深校长”一套相对完整而又统一的培训体系,存在明显的分类培训特点。国家学校领导学院的培训项目分为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反映着不同背景的受训者在学校领导事业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以“中职领导”为主题的培训项目,是为挖掘和发现中小学校长后备人才而设计的,培训对象是学校中的学科组、年级组等的中层领导,包含“从中层开始领导”“快通道教学”“领导路径”“建立领导台阶”“领导战略”等具体培训项目。以“准校长”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培训对象是副校长、校长助理或者其他有志成为校长的人,包含“国家校长专业资格”“未来领导”等众多项目。以“新任校长”为主题的项目的培训对象是初次担任校长职务的校长,包含“早期领导”“新愿景”等众多项目。以“有经验的校长”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其培训对象是有经验、希望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的校长。这些不同的主题为不同层次的校长提供了培训项目。以“学校事务经营”为主题的培训项目,其对象是学校事务经营者和会计;以“团队项目”为主题的项目,其对象是希望增强领导成效的领导团队;等等。另外,英国还有为现职校长和愿做校长的人提供的“教育领导”硕士、博士学位课程培训。

第三,注重实践能力。这首先表现在培训地点和内容上注重实践需求。例如,“历时6个月至2年的‘英国校长专业资格’培训,集中培训时间仅9天,其中理论讲授不超过6天。将校长所在学校作为培训基地,要求校长将研究学校自身问题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其次表现在培训方式上,“充分体现关注现实、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依据校长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和校长角色转变的规律,实现了培训过程以问题驱动、参与思考、集中交流研讨、分散实践尝试、导师引领、个人网上学习等多种有效方式的结合,真正使培训成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再次表现在培训者队伍建设上,把有实践经历和经验的资深校长作为培训者的主体队伍,以校长的任职学校作为培训的主要阵地,将校长培训置于真正的实践经验与情境之中。最后表现在培训成果上。“关注实践性研究,要求校长培训结业时所撰写的论文必须以自身学校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注重实证性研究”。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 农村成校 管理 开发 品牌

农村成校担负着新农村建设、终身教育的重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成人教育。浙江省是全国经济强省,但人均受教育年限还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与浙江省的经济强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只能通过成人学校的文化补习来解决,于是有了“双证制”教育的实施。

农村成校大多规模不大,教师人数较少,按浙江省成教教师的编制标准是每万人口配2名成教人员,大多数农村成校的正式教师少则两个,多则七、八个人,成校占地面积不大,占地十来亩的成校已经算是一个不小的学校了。但农村成校的办学原则却是“小学校、多功能、大服务”。一直以来,农村成校没有稳定的培训抓手,也没有固定的培训框架,所有的一切都要靠成教人自己去挖掘,自己去创造,自己去发展,自力更生,也就是说要自己去“找米下锅”。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已经走上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成人教育包括各级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军人教育、老年人教育、社会成年人教育。随着社区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成人教育还包括了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的内容包括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科普知识、法律常识、实用技术、休闲的、健体的,以及一切凡是能提高人的思想文化技术素质的知识都可列入成人教育的内容范畴。看上去教育对象众多,教育内容丰富。其实不然,在农村成人学习的重要性远没有被广大群众所认可和接受,在部分地区人们还不知有这样的单位存在。农村成校的工作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办成校就像办企业一样,要自己去闯市场,抓生产,管质量,搞营销。一句话,办好农村成校要讲经营之道。

一、经营策略之一:实施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

任何学校都离不开常规管理,农村成人学校也不例外。农村成校尽管人数少,规模小,但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是要有的,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农村成校的管理首先要讲常规管理,要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工作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要执行到位。对于农村成校而言,除了常规管理之外,人本化管理似乎更为重要,因为农村成校的工作较其他学校教师的工作更具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本化管理是一种常规之中显人本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根据农村成人学校的办学特点,实行“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是一种彰显人本化管理的好方法。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就是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作为培训项目的负责人,负责某项或若干项培训的全过程,包括生源的组织、教师的聘请、场地的落实、课程的安排、考试的组织、授课的服务和档案的整理等,犹如责任包干一样,由一位老师负责到底。这种做法可以减少扯皮,明确责任,提高效益。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要求教师具有独挡一面的综合能力。因此说农村成校要实行常规管理和人本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

我所在的学校就实行了“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学校的培训项目比较多,有学历教育培训、企业职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社区教育培训五大板块,五大板块又可以细化成更多的具体培训项目。学校的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板块的内容及该板块下的具体培训项目。多年的实践证明,常规管理和项目负责人管理的结合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了管理的过程又重视了管理的结果,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经营策略之二:研发行之有效的培训项目

成人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没有现成的专业,没有稳定的课程和教材,也没有固定的培训对象,更没有完整的师资力量,所有的培训项目都要靠自己去挖掘和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找米下锅”。成人教育即使有了相应的培训项目,也不可能永久地做下去。因为经济社会的形势在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变化,成人教育的培训项目也要随之而变化。成人教育的培训项目必须紧密贴近当地经济社会的市场需求。因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培训项目的不断开发和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有道是“一年不开发,三年不会发”。

培训项目的开发不仅指具体的培训内容的开发,而且指培训载体的开发和利用。培训载体实质上是一种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优势互补的平台。要开发培训项目,首先就要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准发展方向,抓住培训需求,需求就是牛鼻子。我们要摸清当地社会的经济结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要弄明白当地群众的就业情况和精神物质上的需求,要吃透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发展思路。

农村成校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及行业协会的联系和挂钩,努力创造条件,配齐配足相应的软硬件设施,成为上级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培训基地。譬如,我所在的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了市、县总工会的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县劳动局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宁波市企业家协会、镇个体劳动者协会培训基地。如此一来,学校可以通过总工会与劳动部门及行业协会的力量,更加方便有效地组织企业或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和其他活动。学校曾与总工会和劳动部门的效果,其中一学员经过县级初赛后参加市级竞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技能竞赛的举办提高了相关专业的知名度,促进了职业技能培训专业的发展。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想开展技能竞赛就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农村成校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所在地的中小学的联系和挂钩,创建相应的教育培训载体。譬如,我所在的成校具体承办了当地镇政府的公共职业介绍所,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中心,该中心主要由当政府拔款建造,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座落在学校大门边上,临街而建,工作人员实行窗口式办公服务,使招工、招生与培训三位一体化,方便了学员的报名咨询,大大增加了学校的培训信息量,为学校培训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学校与同一地的中小学联合成立了流动人口家长学校,以成校为总部,以中小学为分部,学员人数达到2000余人,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向外来的家长们开展家庭教育安全生产、劳动纪律、职业道德等知识的培训和学习。这批家长学员大多在企业里做工,组织他们进行培训和学习,实际上是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职工培训的另一种途径和方法。

农村成校要加强与企业和农村的联系和挂钩,创建相应的教育培训载体。成校要积极主动地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职工素质,与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广交朋友,引导他们认识开展职工培训的重要性,并努力创造条件,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成校可以和企业签约开展订单式和菜单式的培训。倘若校企合作培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气候,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企业职业经理人俱乐部,把有志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企业职工素质的企业职业经理人聚集在一起,以讲座、论坛、沙龙、参观交流等形式定期举行培训和学习活动。成校要承担起俱乐部的主要工作,企业职业经理人俱乐部的成立,把企业与学校的角色都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来了,可以说是合二为一,企业人士把学校的培训当作了自己份内之事,从而热心地去参与,共同张罗,共同出谋划策,大大促进企业对培训的参与热情,使成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更加密切。

我所在成校所处的地方是县内的一个工业重镇,民营企业发达。早在2003年学校就组织人员实地走访了当地四十余家企业进行调查,经过统计和分析表明: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于是学校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开设了“企业中高层管理培训”这一培训项目。当时要寻找企业管理培训的专业老师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学校通过当时的镇长联系了宁波市外经委,再通过外经委请到了上海市本源咨询沈玉龙所长,给本镇的100余名企业老总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举办了一期培训班,受到广泛欢迎,从而拉开了学校校企业培训工作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学校不断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努力创造条件,相继开发出了“企业车间和班组管理培训”、“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提升培训”、“企业安全生产员培训”、“企业钳工技能培训”、“企业数控技能培训”、“企业财务技能培训”、“企业小家电装配技能培训”等系列培训项目。

三、经营策略之三:创立经久不衰的培训品牌

什么是学校的品牌?品牌就是当人们一提到你的学校就会马上想到的东西。一所成校有了品牌就会有人气和名气,有了人气和名气就会有财气,有了财气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讲经营就是要讲品牌。但是,品牌的创立绝对不是朝夕可就之事,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细致周到的服务。品牌的创立首先要建立在找准培训项目的基础上,一所成校如果没有好的培训项目何来培训的品牌?其次,要有过硬的培训质量和令人满意的服务质量,要让人觉得培训之后能用得上。要保证过硬的培训质量,需要优秀的师资、科学的管理、周到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教人就是服务员,学员就是我们的上帝。

随着学校企业培训方面一个个项目开发的成功,相关的培训工作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做越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也越来越深,不知不觉中,企业培训项目就成了学校的一个拳头产品和培训品牌。2009年初,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以《特殊的培训》为题,在宁波电视台一套《透视》栏目黄金时段播出,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影响,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宁波市外口办领导带领相关部门来学校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调研,县政府办公室、县总工会、县劳动局等部门的领导也多次到学校进行工作调研和指导。宁波市外口办决定在我校举办全大市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现场会。也正是学校在企业职工培训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学校被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评为“浙江省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项目管理;环节;应用

当前,在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铁路建设大规模的展开,对维修养护单位在技术、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解决新问题,提高全员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职工教育工作,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工作。然而,传统的培训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项目管理理念在培训中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和重要性。项目管理是管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其理论及方法已在各个行业广泛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探讨项目管理与职工教育相结合,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企业职工教育的具体做法。项目管理模式是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发展趋势,其整体性和系统性管理流程是获得高效培训的保障。培训项目的管理流程包括:培训需求调查,确定培训内容,选聘培训师资,制定、审批培训方案,审核培训教材,规范培训管理,执行考务规则,培训成绩录入、反馈,培训效果评估,培训信息归档等“十个环节”。以兰州铁路局电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前的培训为例,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培训需求调查

培训需求调查是制定培训方案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项培训方案之前,由培训部门对组织及成员的目标、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鉴别与分析,了解培训的必要性,确定哪些职工需要培训、需要参加何种培训的过程。例如:为迎接兰州铁路局2015年电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兰州电务段领导高度重视,对竞赛的培训需求进行专题调查,从参加竞赛人员的确定、竞赛的组织以及培训手段等方面广泛征求建议意见,最终确定由职教科组织,从车间、段技术大比武中层层选拔出15名技术能手,通过全封闭集中脱产培训,全力备战此项赛事。

2确定培训内容

根据培训的需求和目标,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如:“新职”及“三新”人员的岗前安全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能力达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工班长现代化管理能力培训;新技术、新设备专项培训等。在技能竞赛前的培训中,紧扣竞赛内容要求,以提高学员实作能力为重点,以解决学员自身业务短板为突破口,反复打磨确定培训内容。在理论培训方面,以本工种《铁路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四新”知识、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知识为重点进行集中培训;在实作培训方面,主要涉及车站与区间信号、LKJ车载设备及电子电器设备3个项目的故障处理、模拟试验及数据分析。

3确定项目负责人,选聘培训师资

项目负责人是培训全过程的核心人物,全面负责项目的总体方案、组织实施、考核评估及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等。项目完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素质和能力。一般要选择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的职教部门管理人员担任。培训师资从各专业中精心挑选技术业务强、带徒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兼职教师担任。此次技能竞赛前的培训得到了段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全段生产和施工任务繁忙的情况下,从各专业中精心挑选6名技术业务强、带徒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培训教师。由职教科长担任项目负责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职教科主管工程师担任项目执行人,即班主任。

4制定、审批培训方案

培训班实行项目负责制。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的、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授课师资和培训要求等;在培训过程中做到“八清”,即:目的清、范围清、内容清、标准清、方法清、进度清、责任清、保障清;制定培训项目计划书,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周密安排,合理制定课程计划,经主管领导审批后组织实施。

5审核培训教材

好的培训必须有好的教材。针对每期培训,企业职工教育教材编审委员需组织各专业组教师召开专题会议,严格审核把关,确定培训班教材内容。经教材编审委员会审核同意,委员会主任批准后实施。针对此次竞赛培训,段教材评审委员会组织各项目组人员召开专题会议,最终确定培训班教材由《维规》、《事规》、《技规》等基本规章、各工种《信号工———岗位培训教材》和“李延红工作室”编制的8种理论、实作教材为主要内容。

6规范培训管理

经过多年的培训,总结出了“四个反复”的特色教学法。1.反复考,考到烂熟于心。采取“每日练习一套题、每晚强记2h、每3天一次大考”的方式,集中学习《技规》、《维规》等专业技术标准,不断强化理论知识记忆,夯实学员理论基础。2.反复练,练到熟能生巧。通过对设备故障点进行总结分析,以及教师设故障、学员相互设故障等趣味教学方式,调动激发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每个学员都能够成为现场故障排除的多面手。3.反复讲,讲到融会贯通。教练根据学员故障处理过程,既当监考官,又当点评官,对学员个人在故障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随时掌握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加强技术培训。4.反复比,比到眼疾手快。坚持“有比赛才有竞争,有竞争才有提高”的理念,每日针对25Hz相敏轨道电路、ZYJ7液压转辙机、ZPW-2000A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3种设备,每次2个故障点,要求学员在10min内处理完毕,进一步加快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在1个月的培训期间,所有学员遵守培训制度,克服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反复练习,没有一人请假,圆满完成学习任务。项目负责人、班主任严格执行考勤、听课制度,各专业教练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深入分析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确保了教学质量。

7执行考务规则

培训班要本着“培什么、考什么”的原则设定考试内容,由授课教师拟题,经项目负责人审核批准后制卷。考试采用标准试卷,阅卷人对照标准答案逐题批阅,做到评分标准统一、扣分点清晰。阅卷完毕后交项目负责人统一复核成绩,签字确认,确保试卷批阅的准确性。

8培训成绩录入、反馈

培训考试结束后,班主任将培训成绩汇总,并将成绩作为培训班奖励考核依据。此外,为真实反映培训情况,为今后的培训积累经验,还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学员填写《培训班教学质量测评表》、《学员评课打分表》,对培训质量、班主任工作进行测评,对改进培训工作提出具体建议、意见,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

9培训效果评估

测评结束后,由班主任根据测评数据填写《培训班概况报告表》,根据该表内容及培训情况撰写培训班小结,从培训计划兑现情况、培训质量分析、培训特点及经验、存在的不足4个方面认真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目的在于确保培训项目实施质量,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明确培训项目的优劣,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为后期培训计划、培训项目的制定等提供有益的帮助。

10培训信息归档

项目负责人要做好培训资料的归档工作,作为职工参加培训的凭证,也为今后培训提供依据。培训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培训质量十个环节”,培训完毕后制作培训资料目录,依照目录将培训通知、项目计划书、教材审批表、教学履历书等依次装订成册,完成培训信息归档工作,从而形成PDCA循环,实现培训“十个环节”的闭环管理。本期技能竞赛培训班严格落实“培训质量十个环节”,15名学员在短短1个月的强化培训后,达到了“维修标准如数家珍、故障处理眼捷手快”的效果。2015年9月15~19日,在兰州铁路局2015年电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段选派的15名选手参加了车站与区间信号设备、LKJ车载设备、电子电气设备3个项目的竞赛,以高超的技艺、娴熟的技能,力挫群雄,一共获得了9项冠军,取得了近10年全局电务系统技能竞赛的最好成绩,有力地展示了全段干部职工学技术、练硬功、保安全的精神风貌。

11结束语

将项目管理的理念运用于企业培训,将培训质量“十个环节”纳入企业培训,理论结合实际,补充完善培训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优势,科学、有效地提升培训管理水平,对于提高培训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兰州铁路局.现场职工培训方式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5

项目管理培训心得体会篇10

一、拓展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内部建设与管理

我部虽然成立时间短,但从体制上为中心做强做大提供了保障,推动了整个事业发展,为各点管理人员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开头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改革必须制度先行。对于我部这个新组建的单位来说,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是首要任务。为此我部一是完成了基本制度建设,完善财务制度流程。完善班级管理流程,为管理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建议加些具体的制度上)二是为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优质服务促进改革规范运行。我们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先后召开了各类别专题会议,及技能、学历等专线会议,进一步了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并实行了各分校主任绩效考核,各员工也开始试行绩效考核,并且推行成立各技能小组,设立了奖金制。为我部理顺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好培训工作,优化人员配置

上半年来,为了优化东方培训中心的人员配置,提高全体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体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理念,我部提拨和先招了一批员工,进行强化培训。我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由所在部门指定专人负责进行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的传授,以帮助其熟练掌握岗位基本技能,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为了使员工熟悉掌握业务技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年初,我部制订了业务培训计划,培训计划从指导思想、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合理化,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三、引进新型项目,不断推进培训事业发展

上半年来,“我部坚持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求效益的”的理念,在各培训点不断引进新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福永分点人员设置到位,先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招调工培训,并成班开设,完成了一楼招生大厅升级。学历类招生有所突破。二是观澜分点先设两名主任,对口专管,责任到人,对学历进行了分流,及大专班相关事务办理,分流到311进行,一楼只负责成考资询,这样使相关事务各条理化。向人力开发局申请平面设计,已批准办班,在观澜开设。与银星,天天公司合作开设成考,已正式开班。三是石岩分点,新增设了外语培训项目,中小学辅导,全日制英语班,并已开设相关班级转型升级,所推的套餐班,报读在90%以上。四是大浪分点,是一个新点今年有新的突破与新白丽合作开设了68人的电工培训,校企合作向前走了一大步,完成了基本项目发展定位。并新开设合作了软件开发班。除此之外,我们进一步与合作大学搞好关系,申请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到我校开考,促进了与其的合作交流关系,推进了我中心培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一是总部成立前四个分校各自运作,不利于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二是管理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为此,我中心成立了总部,加强统一协调和调度,确保人力的优化配置,对员工进行强化培训,统一进行了绩效考核,取得了良好效果。针对管理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的问题,我部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建立创新发展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建立工作机制,促进我培训中心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执行力,促进我培训中心各项工作发展,争取有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下半年工作部署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覆盖面,及时制订业务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并根据培训要求和目的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能够更加有序进行。

二是进一步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机制。

三是不断引进新型项目,突破现有的发展模式,为东方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交流,借鉴其他培训机构的优秀经验,不断在机制和管理上寻求突破,促进我培训中心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