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0:36:20

检验论文

检验论文篇1

1.1教学方法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操作局面,强化基础+综合+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基本的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实验步骤与方法,全面活跃思维。在进行综合型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与操作标准,全面提升其实验技能。在基本与综合实验基础上,积极引进自选与自主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技术与探究精神。

1.2教学内容改革

1.2.1基本技能实验

这部分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以定性检查与形态观察为主的操作方式非常经典,也是现代临床检验中的重要方法。可以精选采集血液标准、制备血涂片、鉴定微量吸管等多个基本实验技能,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1.2.2基础训练实验

进行基础训练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了解,进一步验证其所学知识。笔者建议将血液检验、尿液检验、排泄物检验以及体液检验这四大类检验的16个小项目进行基础训练。

1.2.3综合性试验

综合性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血液检验与尿液检验中,选择了显微镜检验、尿液检验、白细胞检验等多种综合性实验,结合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从一份标本中检验多个指标,并保障检验质量与检验程序。

1.2.4创新设计实验

该类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启发其创新能力。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观点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合作学习模式,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合作意识。小组之间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专题研究。比如说,可以开展尿糖检测干预研究、尿液蛋白质检测影响因素等试验。通过创新设计实验,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力与动力。1.3考核方式改革结合教学大纲以及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需要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技能考核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与其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可以将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基本项目考核,强化项目考核以及临床岗位技能考核。每一环节的考核项目都需要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包括准备标准、操作标准、终末标准等,并制定合理分值,强化学生的针对性评价。在实验教学工作完成之后,可以按照相关体系标准需求,选择考核内容,然后由学生决定强化考核的具体内容。学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后,在进行基本检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强化重点训练项目,完成实习之后进行岗位技能考核。

2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2.1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与实验技能

重视能力、重视素质、重视知识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强化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医学检验人才。相关研究资料证实,接受教学改革的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与实验技能要显著优于未接受教学改革的学生成绩。与此同时,学生的论文撰写数量、团队精神、科研意识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2.2提高教学水平

实验教学改革,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学习、钻研的积极性,整体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实验教学方法、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探究。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同时也是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推动教学研究深入开展的过程,对于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检验论文篇2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简要的分析了自相关的影响和根源;其次给出了检验自相关的非参数与参数的八种方法,并指出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

一、自相关的影响及根源分析

我们知道,单方程的经济计量模型,要符合若干基本假定为前提,其中之一,就是假定随机项u不存在自相关,即Cov(ui,uj)=0,i≠j,j=1,2,……,n(1)但在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序列自相关的情形,自相关的存在,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首先使置信区间变宽。如果在存在自相关的条件下,仍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时,尽管所得估计为无偏的,但估计量不具有最小方差性,从而导致置信区间过宽,使显著性检验失效;其次t检验和F检验失效。如果我们无视自相关问题,继续使用自相关假设下推导出的估计量公式,当u为正相关,且解释变量X的前后期值也是正相关时,可能严重低估u的方差σ2,其后果可能更为严重。因为Su(b^)变小,在t检验时,使估计量tb^=b^Su(b^)变大,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下,增加了tb^>tα/z的机会,亦即增大了拒绝H0,接受H1的可能性,使t检验失去了意义,对F检验也有如此情况。最后由于上述原因,在u存在自相关时,降低了预测精度,因此使预测也失去了意义。

究其产生自相关的根源,无外乎有两个,即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序列本身固有属性。例如,因天灾、战争、偶然事故等,不仅在当期影响企业的产量,而且也影响以后时间的产量。外因则主要归结为模型设定不当,模型变量选择欠妥,数据属性差异以及数据处理等。这里需要强调指出:尽管自相关问题在截面数据也可能出现,但在时序数据中出现更为普遍。同时还应指出,虽然自相关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但大多数是正自相关的。

二、自相关的检验

检验自相关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但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却见得不多,本文拟对此进行讨论。

1、图示检验

图示检验是通过对随机项ut的估计量et(et即为回归模型的残差)做一图像检查ut是否存在自相关性的方法。若et对时间t的描点图呈系统性规律,即有明显周期性,或具有线性,或兼有线性和二次趋势性,则表明存在自相关性。若et对et-1的描点图呈线性上升或下降趋势,则也表明存在自相关性。另外,也可将标准化残差对时间t做描点图(标准化残差等于残差et除以残差et的标准误σ^e),若标准化残差序列图呈现某种规律性,则表明存在自相关性。

2、游程检验

游程检验又称吉尔里(Geary)检验,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法。游程是指同一符号或属性的一个不中断的历程,该游程中元素的个数称为游程的长度。利用游程检验来检验自相关性,是通过观察残差序列实现的,假定残差序列为{et},(t=1,2,…,n),并设n1为残差为正的个数,n2为残差为负的个数,k表示游程个数,且有n=n1+n2。假设残差是互相独立的,并且有n1>10,n2>10,则游程个数渐近地服从正态分布,有

若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则可预期游程个数,将以95%的置信度落入[E(k)±1.96σk]范围内,如果估算的游程个数k落此范围之外,就表明存在自相关性。

3、Durbin——Watson(DW)检验

DW检验在检验回归残差的自相关问题上应用较为广泛,其公式为

t=1该统计量用来检验回归方程中一阶自相关的存在。如果不存在自相关问题,DW值应趋近于2。若DW值为零,表明存在完全的正自相关,若DW值为零,表明存在完全的正自相关,若DW值为4,则表明存在完全负自相关。虽然对于所有的回归过程,DW统计量都采取了标准输出形式,但它仍然存在局限性。首先,在DW的值域中有不确定性的区域,该区域随着样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其次,对于高阶自相关的检验无能为力;最后,当模型中有滞后的应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出现时,DW值有向2偏近的趋势。

4、h检验

该检验适用条件是当解释变量中含有应变量的滞后变量时,需采用h统计量检验法来判定一阶自相关是否存在,公式为

式中,d为普通的DW统计量,Sα^为应变量一阶滞后变量yt-1的系数α的标准误差。可以证明,在不存在自相关的假定下,统计量h近似地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由此可以判定自相关性。

5、Von——Neumann比检验

该检验是对DW检验的一种修正,因为DW统计量没有考虑自由度,而Von——Neumann比检验却将自由度引进了统计量之中,公式为

统计量η当样本容量充分大(n>30)时,近似地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以此判定是否存在一阶自相关。需要指出,在小样本情况下,η统计量不能使用。

6、残差相关图检验

对于存在高阶自相关的情况,可利用残差相关图法进行检验,这时还可以计算残差相关图统计量,即残差自相关平方和的n倍。

式中q为相关图长度,且αj为j阶残差自相关系数

统计量τ渐近服从x2(q)分布。若τ<x2α(q),则说明不存在高阶自相关。

7、残差回归检验

该检验法首先利用OLS估计求得误差的估计值et,然后以残差序列{e}进行自回归并对每阶滞后残差的系数估计值进行统计上的显著性检验,如果(8)式中αi(i=1,2,…q)的估计值均不显著,则表明残差不存在1~q阶自相关。

此外,也可以计算nR2统计量和F型统计量。nR2统计量是样本容量n和多重相关系数R2的乘积。在零假设H0:αi=0(i=1,2,…q)下,渐近地有nR2~X2(q)(9)若nR2-X2α(q)(α可取0.05),接受H0,即说明残差不存在1~q阶自相关。当然也可以构造F型统计量为

(10)式中K为模型中参数的个数。在H0下,F型统计量渐近服从F(q,n-k-q)分布。若已知F(q,n-k-q)分布的尾概率大于显著性水平α,则说明残差不存在1~q阶自相关。

8、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

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又称Breusch-Godfrey检验,由Breusch(1978)和God-frey(1978)提出。LM检验不仅仅限于对一阶自相关的检验,同时,当回归模型右方出现滞后的应变量时,该检验仍然有效。由于这两点优势,LM检验比DW检验应用更为广泛。LM检验的计算基于如下辅助方程:et=α+β1X1t+…+βkXkt+ρ1et-1+…+ρqet-q+qt(11)式中Xit(i=1,2,…,k)为解释变量,βi(i=1,2,…,k)和ρj(j=1,2,…,q)为参数,et-j(j=1,2,…,q)是估计的回归模型的滞后残差。在零假设无自回归,即H0:ρ1=ρ2=…=ρq=0的情况下,检验值nR2,在大样本情况下,统计量nR2服从于自由度为q的X2分布。若nR2的值大于X2的临界值,则表明存在自相关。

[参考文献]

检验论文篇3

首先介绍化学的定义,不同的教材对化学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述,笔者采用的定义是: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离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然后从“原子、分子、离子层次”、“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几个方面逐字逐句解释其内涵和联系。强调“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组成和结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辩证关系和基础理论对化学及相关课程学习的普遍指导意义,这一规律对于单质、无机物和有机物普遍适用。之后,介绍化学的四大分支,使学生对化学类后续课程有一个初步了解。其中,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的化学元素和它们的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学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两大结构(原子结构与周期系、分子结构)、四大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平衡)、元素化学。同时介绍各章节分配的理论课时及其实验课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及重点章节做到心中有数。最后,教师可以对化学发展史和无机化学的研究趋向做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可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

2化学与医学及检验学的联系

作为医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化学与医学的联系。历史上,化学家很早就努力为医治疾病制造药物(如、抗生素药物等),为医学和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中生理、心理和病理现象的规律,从而寻求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以保障人类健康。显然,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而人体包含着由八十多种元素构成的上万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间发生着复杂的化学反应,人体的一切生理现象(如消化、吸收、排泄、循环等)都是这些复杂化学变化的外在体现。此外,人体内元素含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人体必需元素的缺乏和过量都会导致人体化学平衡失调,进而导致多种疾病(如缺钙会导致佝偻病、缺铁会导致贫血、氟过量会导致氟骨症)。最后,治疗疾病要依靠药物,而药物本身也是化学物质,其药理作用与其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药典中有很多无机药物如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氯化铵等,可举例让学生了解。下面介绍化学与检验专业的联系。由于大一新生刚入校,还没接触检验专业课,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检验专业: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该学科要求使用各种光电仪器及化学试剂完成实验分析,所以偏重理科,要求有较好的化学基础。接下来让学生了解经过检验得到准确结果是治疗疾病的首要及关键步骤,激发学生学习检验专业的热情。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如临床检验常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测定血、尿、胃液等生物标本中某些成分的含量,以帮助正确诊断疾病,来说明检验专业学生打好化学基础的重要性。这部分最后可选择播放高分子化学家周其凤的《化学是你,化学是我》一歌来活跃课堂气氛。歌词中的“化学究竟是什么,化学就是你,化学就是我”,“父母生下的你我,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你我的消化系统,是化学过程的场所”,“记忆和思维活动,要借化学过程来描摹”,“即便你我的身心健康,也是化学密码解锁“这几句形象地说明了化学与人体的紧密联系。

3进一步强调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其学习方法

检验论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DM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均系本院住院及专科门诊患者,按WHO(1999年)DM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37~84岁,平均56.43岁。根据实验目的及患者HbAlc实测水平(正常参考范围4%~6%),将其分为低值组21例(HbAlc≤6%),中值组37例(HbAlc为6.1%~9.0%),高值组20例(HbAlc>9.0%)。

1.1.2健康对照组27例,均系本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8~78岁,平均58.22岁。血糖及HbAlc均在正常范围内,均排除高血压、DM、心血管疾病及肾脏疾病。

1.2测定方法

1.2.1HbAlc和葡萄糖(Glu)测定HbAlc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波音特生物科技公司试剂。Glu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北京利德曼试剂。所有受试者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

1.2.2尿mALB和尿NAG测定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北京利德曼试剂。NAG采用连续监测法,北京九强生物公司试剂。标本均为晨尿。

1.2.3仪器南京神州英诺华D3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项目均于2h内完成。

1.3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DM组与健康对照组4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见表1,差异有显著性。表1D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bAlc、FBG、尿mALB、尿NAG测定结果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

2.2DM组中不同HbAlc水平FBG、尿mALB、尿NAG测定结果比较(1)HbAlc低值组与健康对照组FBG、尿mALB、尿NAG比较稍有升高,差异无显著性。(2)中、高值HbAlc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着HbAlc水平的升高,FBG、尿mALB、尿NAG也随之升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且中、高值组之间3项指标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表2DM患者不同HbAlc水平FBG、尿mALB、尿NAG测定结果注:中值组、高值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低值组比较*P<0.01;高值组与中值组比较,*P<0.01

3讨论

HbAlc是血红蛋白在高血糖作用下葡萄糖游离醛基与血红蛋白游离氨基间发生的缓慢、连续且不可逆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可持续于红细胞120天生命周期中。故反映了测前6~10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临床治疗效果估计及协助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本试验结果显示HbAlc与FBG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但在测定结果中HbAlc与FBG有时会出现不平行现象。HbAlc高值组中有5例FBG在正常范围内,另有3例HbAlc低值者FBG较高。原因可能是检测对象均为住院患者,某些患者检测时已开始用药治疗,血糖得以控制,而HbAlc形成缓慢、持续,且长时间稳定,故原较高的HbAlc未迅速改变而出现低FBG、高HbAlc的现象。而血糖的升降受体内瞬时状态的影响较大,如一些应激性血糖升高,也可出现高FBG而低HbAlc的现象。同时,HbAlc还受红细胞质和量的影响。如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HbAlc形成时间缩短;又如某些肾病患者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极度贫血患者输血治疗后等均可导致HbAlc与血糖水平的不平行现象。因此在诊断与治疗时应结合病史一起分析,可更加准确地诊断DM及其相关疾病,进一步避免误诊和漏诊。

检验论文篇5

1.1基本理论

1.1.1定义

绩效考核(performanceexamine)是一项系统工程。绩效考核的定义为:组织在一定的战略目标下,使用某种的标准和指标,对组织内部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定量评估,同时运用评估结果正面引导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

1.1.2绩效考核意义

绩效考核对检验检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导向、杠杆、评估和拉动作用。实施开发并使用该类系统会为检验检疫机构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保安全”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助力“四步走”战略的重要手段,对检验检疫机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下列显著优点:①简化工作流程,调动整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的落实。②方便数据寻根,增强安全保护。③实现公正考核,支持可靠决策。④调整管理方法,适应新形势要求。

1.2绩效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常用方法有:图尺度考核法(GraphicRatingScale,GRS)交替排序法(AlternativeRankingMethod,ARM)配对比较法(PairedComparisonMethod,PCM)强制分布法(ForcedDistributionMethod,FDM)关键事件法(CriticalIncidentMethod,CIM)目标管理法(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等,本文采用目标管理法对本体系进行研究。

1.3绩效考核的内容

①绩效考核主体确定。根据目标管理法的考核思想,成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绩效考核办公室、绩效考核联席单位、被考核单位四个主体。②绩效考核模式确立。组织结构:由局领导小组、绩效组、工作人员三个部分构成;考核对象由所有分支机构、省局机关处室、直属单位。考核指标为重点工作、基础工作、质量管理体系、部门民主互评、党组评议以及突出成绩加分构成。

2绩效考核工作信息化设计

2.1检验检疫机构绩效考核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很多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已经开发出多种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管理信息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对检验检疫机构来说,绩效考核信息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方便性:通过该系统,考核主体能够对绩效进行考核,同时能够得到考核的登录密码,考核时间、考核地点,考核过程能够方便地评分;②稳定性:在系统操作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等待时间过长、内容不完整,甚至服务中断等现象,通常情况下,需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③安全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技术手段,防止作弊现象的出现;对于数据库、WEB服务来说,需要制定一定的安全措施;④可扩展能力:根据目标考核系统的规划,可以将相应的功能设计成不同的模块,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便于系统功能的扩展和集成;⑤可维护性:通过网络进行绩效考核时,有的数据操作系统可以自动完成,但是,有些系统需要借助维护人员对网站的数据做出及时的处理和回应。

2.2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①结构选择。本系统采用的是“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②平台选择。根据B/S结构的要求,借助现有的软硬件产品,以及软件开发工具,通过对性能价格比进行综合的考虑,选择如下平台:1)数据库:数据库选择SQL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应用软件。2)硬件: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卡、集散器组成系统硬件。3)开发工具:本系统采用C#编程语言实现编程,开发工具为MicrosoftVisualStudio。③网站架设。在Internet服务管理器(IIS)中创建WEB站点。

2.3系统的功能需求

系统应是根据检验检疫机构绩效考核的流程,自行设计开发的一套软件系统。①总功能需求。一是对省局机关处室、直属单位的绩效考核;二是对各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每个功能都针对被考核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管理,其中,评分统计中包括:基础工作、重点工作、体系运行情况、党组评议、突出成绩加分、民主测评。②权限功能需求。本系统对绩效考核主体设置了相应的权限。1)绩效管理办公室:可实现部门和员工名单、添加和删除部门,参与对各部门的考核评分,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成绩进行统计、计算、等功能;2)绩效管理联席单位:可参与对各部门的绩效管理考核评分;3)普通用户:向系统内任何人开放,主要用于查看绩效考核结果,提交考核所需各项资料。

2.4系统的技术支持

本项目研究开发的信息系统是在B/S结构网络模式下利用作为系统框架,采用SQL,C#等编程语言编程实现的。①技术。作为一种技术,主要用于建立动态Web应用程序。与现在的Web开发模式相比,作为.NET框架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能够提供许多强大的优势。②SQLServer2000。SQLServe:2000是Microsoft推出的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其具有易分析、高安全、易管理、高实用、可伸缩、易操作的特点。③C#。C#是专门为.NET应用而开发出的语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C#与.NET框架的完美结合。在.NET运行库的支持下,NET框架的各种优点在C#中表现得淋漓尽致。④B/S体系结构。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信息系统平台模式,简化了客户端,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使用户的操作变得更简单,还使信息系统维护的限制因素更少。

2.5系统的操作流程

从系统用户输入口令开始,到选取相应的系统模块是系统运行的主体流程,然后才能在其权限下进行工作。

3绩效考核信息系统设计

3.1总体设计方案

①系统的设计目标。本系统通过领导小组、绩效办、联席会议、普通用户四个考核主体的各自功能和权限、执行操作对绩效成绩进行分析、汇总,最后得出绩效考核结论。②系统的整体结构。

3.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①登录模块设计。系统起始页,检验用户代号和密码是否正确。用户进入系统网址后打开的缺省页面,要求用户在进入系统前验证用户输入的代号和密码后,查询其代号和密码是否匹配。②考核模块设计。按照考核流程分为:考核输入、考核、考核输出模块。③管理模块设计。

3.3权限设计

本系统权限设置划为两级,分别为管理员(局领导小组授权)和普通用户(包括绩效办、联席会议和其他未授权人员)。

3.4代码设计

代码的种类包括顺序码、区间码、表意码、合成码等多种。本系统主要使用的是表意码,即把直接或间接表示编码化对象属性的文字、数字、记号原封不动地作为编码。

4总结与建议

检验论文篇6

〖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尊重现实,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思想;强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充分展现了党的文化形象、创新形象、实干形象。〗

不能因为任务艰巨而胆怯地把它放过去;应当尽心竭力去掌握它。只要我们系统地进行,我们很快就能得到相当重大的结果。——「英斯宾塞

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理念,自推行以来经历了专家培训解释到教师尝试实践的第一轮活动阶段,由轰轰烈烈到激烈争论开始归于走向理性的实践层面的思考。

一、让新课改逐渐下沉与理性

我们要感谢“轰轰烈烈”“吵吵嚷嚷”的阶段,没有这些声音,不可能发现问题,走向理性,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争辩中,愈辩愈明。以“小组合作”为例,作为新课改新热点之一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推行之始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盛行之时,几乎大多数公开课都能看到。一段时间下来,不同的声音出现了,质疑的“难道小组合作学习真的能促进学习吗?”,否定的“这样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坚持的“这种学习组织方式必然能加强生生交流。”但更多的是思考的声音,出现了类似《摭谈小组合作教学中的弱者援助》《谈小组合作学习中注意的几个问题》《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好习惯》这样进入到更加微观、细节、理性的操作层面的思考。

我们要感谢这些坚持者的执着的声音。如果过了以普识性为重要内容的第一轮阶段,不能深入、持续地推进的话,新课程改革就会进入低谷、消怠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并非杞人忧天。第一轮主要以专家理论讲述、传递新课程理念的“洗脑”活动为主,但正如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裴娣娜所说的那样“中国的教学论缺乏对实践的影响力”专家缺少走进课堂、走进教师的教育现场研究经历,很多教育思考要转化为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有一个必须贯通的过程。

很多人描述这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的时候说: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所谓重新洗牌,是“权威理念”的重新洗牌,是“专家地位”的重新洗牌。我们可以发现,课改推行以来,走进中小学校园的专家学者多了,一线涌现出来的专家型教师多了。来自实践的声音响亮地得以传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恰恰源于我们每天身处的教育现场是一片资源丰富的“渔场”。这里有很多丰富的课程改革研究宝藏等待我们去开发。

二、用科学发展的态度与方式推进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改革家郝伯特·斯宾塞在他的著作《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中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简直还未加讨论。这些问题即使真提出来了,还是依照个人成见很草率地就解决了。……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各项知识的比较价值。为了这个目的,首先要有一个衡量价值的尺度。……这个任务无疑是艰巨的,或许永远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成就。但是,考虑到重大的厉害关系,就不能因为任务艰巨而胆怯地把它放过去;因当尽心竭力去掌握它。只要我们系统地进行,我们很快就能得到相当重大的结果。”我们从这段文字中能获取什么力量和智慧呢?首先是必须改革、坚持改革的使命感让我们景仰;其次是抓住最基础、最现实问题表达了对学术选择的标准,他研究的是“真题要题”;最重要的是,他体现出来的科学、深入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一种“真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这与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是十分契合的吗?

那么,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有没有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呢?肯定有,而且还不少。举一例试述之:。

ⅹⅹ小学五(5)中队在教室内开展以“关爱、责任、诚信、宽容”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出席这次活动的共73人,其中活动队员53人,听课教师14人,旁听生6人(注:这6人是各中队中队长,是各中队派来学习培训的。这是本大队部培训队干部的方法)。

班队活动按出旗、唱队歌、报告人数、向辅导员申请诸项仪程后,主持人宣布正式开始:“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关爱、责任、诚信、宽容。但是,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我想当大家听完下面的演讲你一定会明白的。请大家用热烈地掌声欢迎各小队代表上台演讲。”

选择这样一个案例,并没有针对这所学校、这个班级的意思,只是因为其位列在百度搜索中第一个,类似的班队活动设计俯首即拾。很多班主任也都组织过类似的班队活动,所以也不再赘述下面的节目。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么多以来,这样的模式几乎没有多大的改变,依然以批量生产的方式存在着。是因为其完善、科学么?

作为一次德育活动,最重要的是什么?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提出:“新的德育课程尽力淡化说理性的知识传递功能,而是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德育活动强调“真实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可反观上面的班队活动,这是一次观摩性活动,旁边有众多观众观摩,而非一次天然的班级集体活动;这次活动早就经过了反复排演,谁表演什么节目,什么时候表演都早有安排,开始的仪程只是形式而已;参与活动的学生被赋予“演员”或“观众”的身份,谁都不是自己,不是德育的主体。设计者的目标非常多,关爱、责任、诚信、宽容,是否让活动承载了太沉重的负担?这样的活动既然不能激起学生内心真实的体验,又怎能促进道德的发育?……这些真实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如何去伪存真,在真实的集体生活中引起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进行自我教育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三、在研究共同体中进行实践的改进

“十一五”期间,无锡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了江苏省重点课题《基于课堂问题的教学设计研究》,就是希望从课题能够教学问题出发,以教学设计的改变为方法,理清当前课堂教学中面对的许多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解决许多理念与实践中不相和谐的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课题组对学生思维特点进行了分析——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天生的、天性的、天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是非逻辑的,经常发生错误。针对当前课堂教学设计以知识点为出发点,教学设计过于强调教师思维方式、学科研究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现状,课题组提出了从儿童的学习方式出发进行设计,并且明确提出了“设计的技术层面要有突破”的研究成果目标。目前我市已经有9所学校成为其课题单位,必将为我市的课程改革进程作出贡献。

检验论文篇7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检验论文篇8

随着组学技术渗透至检验领域,使得检验医学朝向分子化、标准化、网络信息化发展,也使得检验医学要跨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屏障,并与之紧密交叉配合,从而产生转化检验医学这一崭新的理念。通过各种先进的转化检验方法,可发现个体的差异(如个体基因差异),从而进行个体化医疗。可见转化检验医学和个体化医疗均是转化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转化检验医学相对传统检验医学有以下特点:①传统检验医学主要功能是参与诊断疾病,而转化检验医学除了参与诊断疾病之外还能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比如,转化检验医学可依据个体基因差异,解决该个体用何种药或多少药、何时换药或停药等问题。②转化检验医学能评估患病风险。这种基于个体基因差异而进行的疾病预测和评估,就使得对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更有针对性。

2加强转化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

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多学科、多专业交叉配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新知识,具备“基础-检验-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拓创新与转化应用并进,推动转化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转化检验医学人才迫在眉睫。应以患者为中心,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依据科室技术梯队的建设需求,积极培养高素质的转化检验医学人才。

2.1做好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与重点做好长远规划,建设好培养复合转化型人才的坚实平台,逐渐建成人才梯队[6],规划好各级人员的培养重点。①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人才,实行双向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鼓励他们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积极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新技术和新项目的攻关;②对高级职称的人员,发挥其技术和经验的优势,面向转化医学方向,开展新项目和科研课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③对中、初级职称的人员,重点进行专业知识和转化医学的培训。

2.2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检验医学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转化检验医学指导对疾病的用药、评估与预防,直接服务于患者与临床。因此,检验人员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认真的作风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强烈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服务精神,并时刻以医学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做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通过加强医德规范和学习先进事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2.3加强培养质量控制意识之前医学检验质量只要求满足临床需求,为患者和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和可靠的检测结果。而转化医学模式下更强调对疾病样本库、标志物、预测和个性化医疗等的研究,对医学检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为基础和临床间的相互转化提供质量保证,才能为疾病的及早预测和个性化诊治提供质量保证,这也是转化医学的具体要求之一,没有高质量的医学检验就谈不上高效率的医学转化。因此,必须加强对疾病样本库、标志物和检测数据库的研究,对检验前、中、后的全过程,包括从医师开检验单到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标本分析及结果处理,直至签发报告与反馈,都要进行高效的质量控制,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持续提高检验质量[8]。加强医院实验室与各相关科室的相互沟通与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检验医学的质量保证。全面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以提高检验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更高的检验质量满足转化检验医学的发展需求。

2.4加强转化医学理念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检验人员要积极参与转化医学的理论培训和平台建设,持续提高专业素质和多学科知识学习,这是转化理念发展的基石。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有严格作风、严谨态度和严密组织。重视继续医学教育,鼓励各种在职培训和学历学习,鼓励多学科知识、转化理论的学习,开展多科室间专题讲座,参加医院内外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外出进修学习,建立转化医学教育考核制度和档案,以满足医院发展和医教研工作的要求,更好地适应转化模式下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2.5加强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随着基础医学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检验医学领域中的新技术也不断增多,化学发光技术、电化学发光技术、流式细胞术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床旁检验技术等不断应用于临床,作为检验人员要适应检验医学的发展,接受新技术,不断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并积极将其转化与应用到临床中去,为丰富转化检验医学作出努力。

2.6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有创新才有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转化医学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疾病预防与诊疗技术,使基础研究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转化过程。学会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设立科学假设和科研题目,并进行实验设计和科学论证,最后得出科研成果和经验。转化医学的实现需要有综合性团队共同完成,实验成果转化研究的关键是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转化平台,加强学科整合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合作。在转化医学模式下检验人员应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积极参与临床科室的科研工作,不断促进双方技术的提高与转化,通过合作加深与临床协作,提高检验人员科研意识和水平,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

2.7重视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的交流与转化医院信息化可加强医院各科室间的有效、快速连接与转化,提高医疗、科研、教学、后勤等管理水平。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院的其他应用系统实现无缝衔接,使检验信息真正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检验数据与临床病例紧密连接与转化,利于统计分析与科研转化,更好地为转化检验医学服务。

检验论文篇9

1.1检验人员、患者、医师之间系不和谐

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尤其近段时间以来,社会上频繁发生医患纠纷的事件,有些甚至危及到了医生的生命安全。同时检验人员和医师之间也会存在着不和谐因素,但因为其对于检验技术的非专业性,使得对于高度专业、高难度的检验手段不甚了解,容易出现混淆项目检测的现象。检验人员却希望临床医生理解这些高难度的专业技术,双方缺乏良好的沟通,在检验工作中双方有着交流障碍,导致了检验工作出现矛盾,继而引发错误。

1.2检验条件和技术配备不合理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检验技术质量是关键,没有良好的检验技术,任何检验都将可能存在误差问题,而目前很多技术不成熟的检验人员直接上岗更加重了误差发生的几率。同时,部分设备的不先进以及老化问题,同样严重影响着医学检验的结论。

1.3文件管理出现规范性错误

文件管理,是对于进行各项检验工作的基本准则,唯有科学与规范的文件管理模式与制度才可以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行,以及检验结果的有效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文件管理意识淡薄,对于其概念和意义并不熟悉,编写建立档案时存在分类不清,书写不规范,原始记录缺失等问题,其严重影响了错误发生的几率,以及失去补救的条件。

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全过程控制

2.1检验前质量控制

检验前质量控制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医生开具化验单时,应明确标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以免在送检过程中发生差错;还应标明患者诊断、标本来源,确保检验人员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免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采集标本前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采集标本部位、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患者的一些生理因素(饮食、餐后禁食、应激、病人准备、锻炼、周期性变异、怀孕、药物等)对标本采集及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患者过于紧张或恐惧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饮食饮水可致某些检验结果不准确。因此医护人员做到了解标本收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因素,要求患者予以配合和服从同时注意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必要的解释、安慰、鼓励措施,使患者了解正确采集标本的意义。当医护人员执行标本采集时,应有详细文件规定抽样的方法。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2)采样器材要无菌无破损;(3)标本采集要保证质量;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检查,不宜存放过长。运送过程中要注意容器的密闭性、避光、注意安全,尤其微生物标本应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2.2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检验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规范临床检验标本的取样操作流程。(1)取样时,一定要保证取样容器的干净,需加强对取样所用器具的消毒措施,针对要求较高的样品,还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护理人员在取样时,一定要采用标准化的操作。例如,在血液取样后送至检验科检查时,需严格按照规范加入抗凝剂,以避免血液凝固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而在尿液收集中,也需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以不同方法在不同时段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收集,尿液标本的收集包括1h尿、2h尿、24h尿与随机尿等等,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收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大便样本时,需对试样尺寸规范操作,采集时一般取大豆大小样本即可,也可以采用多点取样法,以确保检验样本的准确性。(3)医院也可对临床医护人员开展定期的讲座,对样品的采集、存放、送检等工作的规范化流程进行详细讲解,使其能够意识到检验样本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本职工作的规范,有效地促进临床医学检验样质量的提高。

2.3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检验后的质量控制过程包括检验结果的系统性评审、规范的检验报告和结果解释、授权检验结果、检验报告的传递及临床应用、检验原始标本的储存及废物的处理等。检验结果完成后,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检查,认真分析和核对每个项目的数据,根据临床提供资料进行分析。出据检验报告时,一定要字迹清晰,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果真实。科室应指定具有高级职称资格或科室负责人经认真审核后签发报告。规范保存原始记录也是十分必要的,各项检验结果原始记录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检验结果的记载,也是最直接反映检测过程的数据资料。实验室应对原始标本作规定期限的保存,以便复查和与重新采样的标本进行对比。对不在进行检验的标本应进行安全处理,对废弃的标本应登记在册,做到有据可循。

3结语

检验论文篇10

关键词:检测实验室;设备;管理“设备”

作为CNAS-CL01(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10个技术要素之一,更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对检测实验室实施现场评审的审核重点,因此,设备管理在检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虽然各检测实验室检测设备千差万别,但如何根据人员状况、专业特点建立符合自身要求、科学有效的设备管理模式,确保检测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是每个检测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2]。笔者所在实验室是民航空管行业重点实验室,于2014年10月获得CNAS认可,并于2016年6月获得部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设备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实验室的设备管理模式,简述了检测实验室设备管理流程,即实验室应通过建立并执行设备管理程序和制度,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针对设备生命周期,实施规范化管理,设备管理工作主要环节包括设备的采购、校准、建档和使用等内容,如图1所示。

1设备的定义和设备管理主要工作

测量设备是指“测量仪器、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须的资料的总称”。测量设备管理主要包括仪器设备采购、仪器设备校准、仪器设备建档和仪器设备使用等大的方面,又可以细分为仪器设备购置、仪器设备验收、仪器设备建档、检定或校准及其状态标识、仪器设备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期间核查、仪器设备的维修、改装和报废、《周期检定/校准计划的编制》等环节。

2设备采购

2.1采购申请及审批。在进行设备的采购时,项目组应根据其业务类型的需要,由项目负责人(通常为项目组长)填写《采购申请表》,表中应明确需要采购设备的各个要素,比如:设备名称、数量、用途等。其中,还要进一步明确采购设备的型号规格、精度、参考价格,以及项目组拟选的设备供方。然后由实验室技术主管进行内容审核,包括采购设备的准确性和符合性等,最后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进行设备采购。2.2供应方评价。对提供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设备的供方,在重要供应品的供应商评选中,实验室应“货比三家”,明确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可采用记分或计票,评价标准可以包括:资质、信誉、价格和质量、技术能力和交货情况、售后服务情况等,由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组织各检测项目组对其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录于《供应方评价表》,由实验室质量主管审核后,实验室主任决定是否列为合格供方。各检测项目组将评价资料提交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然后由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将合格的供方记录于《合格供方名录》。2.3采购实施。设备采购人员进行采购时,应与设备供方明确交货日期,并要求供方严格按照《采购申请表》中填写的技术要求进行供货,就设备采购的各个细节进行详细说明,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要素,比如设备精度、型号规格等。在供方供货期间,采购人员应密切关注供方的交货进度,如果不能按照《采购申请表》中的交货日期进行供货,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人员,比如采购设备的项目组等。2.4采购设备验收。由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组织设备申购检测项目组进行设备的功能、短期稳定性和技术指标的检查以及完整性、一致性的检查。在设备进行交货时,设备接收人员首先应检查其外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之处,然后再开箱检查设备的各个要素,包括设备的型号规格是否和采购合同一致、设备的配件时候和采购要求一致、设备的附件是否和设备配套等,同时还要检查设备是否有合格证和保修单等。如果是特殊设备,比如电子仪器设备,还要进行通电试验,以查看设备在通电情况下是否正常等。经验收合格的设备,应由设备使用人进行保管并定期维护。如果经验收不合格的设备,应贴上“不合格”的明显标志,并放在特定的区域,然后将情况通知供方,联系换货或退货。无论验收合格与否,都应将结果记录于《设备验收记录表》,以便于今后对供方的考核。

3设备校准(量值溯源)

3.1使用前校准。实验室的检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组织实施校准工作,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常使用。但应注意,供方提供的出厂合格证不能用做评定仪器设备特性的有效法律依据,因为产品的出厂检验作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执行主体是本厂的质量检验人员,执行的技术文件是企业标准或其他标准,而非计量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因而不具有法制性和第三方公正地位。3.2周期性校准。对检测/校准结果产生直接影响的测量设备和有重要影响的测量设备,应进行严格的校准。对该类测量设备应规定校准的具体时间、溯源路径,并且需要对得到的数据和结果是否符合检测/校准工作的要求做出判断。其中,有的测量设备还要进行期间核查。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按照量值溯源图,编制年度《设备校准计划表》,内容包括:拟校准设备名称、型号、准确度等级和测量范围;原校准证书编号(如果有);有效期;使用部门;校准机构名称;拟校准时间。《设备校准计划表》报实验室技术主管批准后,由设备管理人员组织实施。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在校准有效期到期前15天,应将设备的校准计划通知各检测项目组,各检测项目组负责人做好校准计划实施的准备工作,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负责将设备在校准有效期内送校。3.3校准状态标识。对设备校准状态进行绿、黄、红“三色标识”管理,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校准状态,绿色代表“合格”;黄色代表“准用”;红色代表“停用”。准用表示有一部分功能或量程可以满足工作的需要,而其他的功能和量程由于不合格等原因而不能使用,停用表示校准不合格或故障的设备。这些校准的状态标识要贴于明显的位置,能够让人一目了然,便于了解设备的状态。3.4期间核查。为保证实验室在用设备在两次校准周期之间,保持着良好置信度,应对以下设备进行期间核查:1)重要(关键)设备;2)使用频次高,易漂移的设备;3)经常携带到现场检测的设备;4)在运行过程中,有可疑现象发生的设备等。根据设备的不同特性,应选择合适的核查方法,核查方法包括:方法比对、设备比对、添加回收标准物质等。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进行自校。在进行期间核查时,应根据设备类型编写工作程序,并尽可能详细。对于过程复杂的期间核查,还应该编制专门的作业指导书,核查过程的记录要填入《期间核查记录表》[3]。

4设备建档

4.1建立检测设备台帐。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要建立全实验室动态的《设备一览表》,内容至少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商名称、出厂日期、出厂编号、采购日期、唯一性编号、性能状态、校准状态、设备责任人、放置地点等,并要进行定期更新。4.2建立设备唯一性编号。绝大多数设备都有出厂编号,但每个厂家的编号方式不一致,不便于实验室的管理和查找,因此应按照实验室内部制定的编号规则对每台设备建立唯一性编号。设备的统一编号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最简单的可以按“实验室简称+流水号”来建立等。4.3粘贴设备唯一性标识。实验室建立了检测设备唯一性编号后,就可以给设备粘贴唯一性标识,标识的内容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商的名称、唯一性编号和设备责任人等。4.4收集、整理和保存设备的档案。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要及时收集、整理和保存检测的设备的档案,内容包括:设备名称、生产厂商或供货商的名称、规格型号和唯一性编号;接收日期、启用日期;放置地点;接收时的状态、设备验收记录;使用说明书原件、设备附录(保修卡、保养卡和售后服务保证等)及操作规程;校准证书;使用记录;维护记录;维修记录;报废记录等。

5设备使用

5.1人员培训及授权。实验室重要、精密和大型设备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设备生产厂商或供货商专业技术培训,经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经实验室主任授权后,才能按操作规程使用设备。5.2设备使用。检测设备使用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有关注意事项使用设备,并将使用过程记录于《设备使用记录表》中,真实反映设备使用状态。设备责任人应按季度奖《设备使用记表》交至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处存档,并领取新的《设备使用记录表》。设备借用时,使用人员需填写《设备领(借)用登记表》,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进行资格审核,实验室技术主管批准后方能将设备借出,并对借出和返还时进行状态验收。5.3设备维护、维修。可以在检测设备操作规程中规定维护保养的方法和时间,必要时对使用频率高的大型设备,设备责任人应该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对于维护保养工作较为复杂或有一定专业性要求的设备,要另外制定维护保养的作业指导书,必要时可以请设备生产厂商或供应商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和保养。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应及时处理,并在该设备醒目位置上粘贴停用标志,防止误用,同时应该及时联系维修以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若故障为不影响精度的简单故障,故障排除后设备可继续使用,并在设备使用记录中注明。若故障为影响精度的故障,设备维修后,必须确认后方可使用。同时,当设备出现故障时,相关人员必须对已发出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若对检测结果有影响,应及时书面通知客户或收回检测报告,并对所检项目进行复检。5.4设备报废。实验室设备确实因损坏无法修复、校准达不到要求、超出使用年限或其它原因无法使用时,应及时予以报废处理。设备的报废由检测项目组提出申请,经实验室设备管理人员鉴定确认后,填写《设备报废申请表》,报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执行。凡报废的设备,应加贴明显的标识并隔离存放,属于固定资产的,要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报废处理工作。同时,在设备档案中做好报废设备注销记录。

6结束语

设备管理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加强设备管理工作,才能保证设备处于功能正常、使用良好的状态,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以上所述内容基本涵盖了检测实验室设备管理的全寿命周期,真正要作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实验室管理层的重视、协调,强化高效可行的措施,将使得检测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工作更加方便、严谨、有效。本文仅仅是笔者从事检测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的一点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作者:周彬 张继明 单位:民航局第二研究所

参考文献:

[1]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