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发言稿十篇

时间:2023-04-03 03:32:58

接待发言稿

接待发言稿篇1

依然是蓝色的天空,依然是金色的阳光,依然是绿色的草地,依然是红色的跑道,依然是你,勇敢的你,坚强的你。不同的是,天空更加蔚蓝,阳光更加灿烂,草地更加翡翠,跑道更加鲜艳,而你,定会更加自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动会400米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运动会400米发言稿1400米的跑道,

对你来说或许有点儿远,

在你身后,是

你昔日苦练的汗水,

在你身后,

有同学们一双双支持的眼睛,

路,

你不会寂寞,

不要忐忑,

不要不安,

迈着你矫健的步伐,

奋力向前冲吧,

天空会你而蔚蓝,

阳光会你而灿烂。

中文系的运动健儿们,

你们是最棒的,加油!

运动会400米发言稿2400米的跑道上,

你正在飞驰,

头一百米:你可能心急如焚,可心知落后就要挨打。

次一百米:你也许有点心神不定,我是不是该安静的退开?

再一百米:你正在进行着心理斗争,“生存”还“死亡”?

末一百米:你仿佛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冲刺”不容易。

但面对如此遥远的路途,

如此激烈的竞争,

你也许腿脚发麻,

你也许有些茫然。

但你可知道,

在你身后,有同学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睛;

在你身后,是你日日辛勤苦练流下的汗水。

鼓起勇气,

奋勇向前吧!

为了集体的荣誉,为了祖国的明天!

运动会400米发言稿3夏日的操场

竟是如此美丽

美丽地几乎令人绝望

你蹲在起跑线上

每一块肌肉都固执得顶起

像一尊雕像

慢慢地

慢慢地

你抬起了头

坚毅的目光中透出了贪婪

汗湿的发丝终于飞了起来

冲吧冲吧

化作勇敢的苍鹰

去寻找我心中的太阳

运动会400米发言稿4惊天枪后疾如飞

勇往直前不后退

风驰电掣似闪电

勇士出发何言诲

致400米运动员

枪声伴你踏上征程,你昂着自信的头,带着必胜的信念,

冲去,奔去。

那一刻时光仿佛都为你停住,你的勇气振动了一切,

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终点。你赢了。

虽然只是那短短的十几秒,但你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永恒。

运动会400米发言稿5凉爽的风一阵阵拂过,却难以抚平公益健儿们心中的激-情,蹲在起跑线摩拳擦掌,迫不及待那刹那间释放的力量,那如风的速度如龙腾,如虎跃。立夏的阳光仍是如此的在高空上普照大地,和煦的风带着一种温度披在每个人身上,场下的同学屏住呼吸直至“砰”的一声。400米跑开始的枪声响起,许久,同学们安静着,更是一种冷静,期待着运动员们成功的归来。

一棒又一棒,一程又一程,那是生命的环环链接,那是灵魂的风雨兼程。4x100,让人怦然心动的名字;四颗心,与无数颗心紧紧相连。呼啸的是耳边的风声;紧握的,是手中的接力棒;咬咬牙,踉跄着将棒递给下一位蓄势待发,划过终点的那一刻,那嘴角浮起的微笑,无比明朗。

接待发言稿篇2

一是推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减少纸质文件的印发。凡属非文件尽量通过网络传送,确需印发纸质文件的必须经办公室审定印发范围和数量后方能付印。

二是精简压缩会议,节省会议费用支出。建立会议审批制度,各分管领导和科室要召开的各种会议,均必须报局办公室统一汇总,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由办公室统一安排。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开套会;对能在局内会议室召开的会议,不到宾馆等商业场所召开。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切实执行局内财务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保证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重点项目的支出。

[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四是强化小车管理。认真执行市政府和局机关车辆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公车动用报告制度、车辆耗油定额管理制度、车辆维修审批制度、节假日入库制度,努力降低小车费用。

五是规范政务接待。进一步完善政务接待办法,尽量减少陪餐人数,减少铺张浪费,局内接待原则上确定在培训中心,对非定点接待消费的,须经分管财务的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室按照审定标准统一安排,接待后经办人员签字、办公室主任确认、分管领导审核(审签)后方能予以报销。

六是节约办公用纸。各科室和文印室配置多种档次的打(复)印纸。非正式稿件(修改稿、送审稿、讨论稿、征求意见稿、草稿等)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减少重复清印次数;需打(复)印的,可使用档次较低(一般为60克)的纸张,并打(复)印双面文稿。

七是节约用水。洗手、冲厕后注意关闭水龙头,防止“长流水”现象;见到滴水的龙头,及时关紧,防止“白流水”;避免大开水龙头,提倡使用脸盆洗手;会议(学习)结束后将自己喝剩的矿泉水带走,减少“剩半瓶”现象;

八是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白天光线充足时尽量使用自然光,不开照明灯,夜间减少开灯数量,离开办公室较长时间或下班时随手关灯;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长时间不工作或不使用时关闭电源,减少待机状态的耗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有省电功能的,启用省电模式;室内温度28℃以下不开冷空调,10℃以上不开热空调,夏天空调温度设置在25℃-28℃为宜。

接待发言稿篇3

上述这些综合起来,在编辑工作中形成相对固定的作风、能力和气质,就可称为一种编辑风范。不妨从以下三种现象,谈谈编辑风范。

现象一:新编辑上岗,会有一段特别忐忑的过程,稿子分到手里,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几次提笔要改,终究不敢改动,最后改改格式、标点、错别字便罢。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编辑对问题拿不准。在各种知识理论的准备上还很不充分厚实,对相关问题掌握得不够全面,因此不能对稿子进行准确判断,只能看个大概意思,这样也就没有底气下手。二是不自信。新编辑有些新思路、新观点,有些时候要比老记者老编辑的老传统更灵活、有创新,但是新编辑可能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害怕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最终很可能放弃创新,回归老路子。比如,在对待标题的问题上,一家编辑部对于各种体裁的稿件在标题拟定上常常形成惯例,包括词汇系统、语言风格、句式特征等。编辑对于业务的不自信,就可能导致不敢挑战传统,甚至最终汇入这一传统当中,泯灭自己的个性。三是为尊者讳,为高手讳。对于编辑来说,给“名记”、前辈乃至领导的稿件,甚至许多出于自己的老师之手的稿子“动刀”,自然不免心中惴惴。

对待上述问题,或许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首先,学习。既然理论准备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经验积累欠缺,那就要多学习,除此之外好像别无他法。其次,交流。新编辑的新鲜思路其实是很宝贵的,应该非常珍惜,而在对稿子有想法而又拿不准的情况下,不妨跟老编辑老记者交流一下,跟稿子的作者交流一下,倾听他们的意见,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处理方式。这些归于一句话,就是:以见识和能力建立自信和权威,为每一处改动准备充足而有力的理由。

现象二:有人戏言“编辑眼中无好稿”,以形容编辑这样一种工作状态:在自己手里,没有删不动的稿子,没有改不了的标题,什么稿子都要改一改,动一动,甚至不少改到伤筋动骨、元气大伤。甚至在有些编辑心里,惟其如此,才能显示水平的高超。

对编辑来说,“不敢下手”的问题,往往比较容易克服;相比较而言,编辑更容易犯“乱下手”的毛病。其实,以改动为乐,并非意味着编辑水平有多高,相反,这种状态恰恰是编辑自身出现问题,反映出编辑知识的片面、认识的偏执,最重要的是编辑理念的褊狭,从而也是编辑业务发展瓶颈阶段的表现。

一是编辑对稿子的判断标准是片面的。只有一种标准,而没有其他的标准,不能形成多元复合标准,这是编辑认识水平的一大问题。对待不同的体裁题材,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以灵活的方式处理,而不应该是始终如一,刻舟求剑。二是对待稿子是机械的。在稿子的改动时,不能做到尊重作者原创,尊重风格多样,出手之后“千稿一面”,毫无个性,这个时候就说明编辑自己的主观臆断侵占了原稿的个性空间,从而粗暴地改变了原稿的面目。从艺术性上讲,不着痕迹,羚羊挂角,这应该是编辑高水平的表现。三是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和定位出现了偏差。编辑工作既不能无动于衷,无所事事,只剩下改错字、删字数这么简单,也不能包办一切,横加干涉,编辑最高的标准应该是锦上添花,一切都应该以“让稿子更出彩”为标准来判断。

因此,对于编辑来说,在对别人劳动成果“动刀”的时候,首先应该以宽容之心视之,以精品之心待之,尤其应当注意控制自己的个人喜好和主观臆断,避免伤害文章“元气”,注意保留文章“原味”,最终帮助文章提升。

现象三:编辑的工作常被形容为“为他人做嫁衣”,但是同样是嫁衣,“款式”却大不一样,有些甚至并不怎么好看,没有起到“打扮新娘”的效果。

“为他人做嫁衣”,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他人”,一是强调“嫁衣”。前者突出编辑工作的“他者”属性,后者暗示工作的效果必须“好看”才行。事实上,仅“好看”二字,就是对编辑的极高标准,里面浓缩着编辑成长的漫长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努力、坚持和悟性,而尤其应该注重认识水平的提高。一名出色的编辑应该在许多方面表现出风范,比如以下几点。

对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宽容。新闻有完备的文体体系和表述方式,因此很多时候对待稿子常常以“专业”和“规范”为标准论高低。但是应当看到,没有任何一条新闻规律规定不准创新。出色的编辑往往能够看到创新的价值,尊重创新的意义,并不完全以教条量短长。对创造性和想象力宽容,往往是对新闻的贡献。

对新闻点的发现和挖掘。稿子或拉拉杂杂数千字,或简简单单寥寥数行,有的编辑熟视无睹,有的编辑却能慧眼识珠,新闻的发现力是判断编辑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些稿子写得很长,但不能抓其要旨,反而让新闻点淹没其中,这就需要编辑沙里淘金,挑出新闻,甚至可以建议记者围绕新闻点补充采访,做好做实,做出精品。相反,有些稿子很短,记者判断这只能是个简讯,编辑却可以在其中发现大问题,从而做出大文章,这也是编辑的水平。

标题的改动和拟定。稿子从记者手里到了编辑手里,改标题是常事,尽管都是改,含金量并不一样。有些编辑改标题是跟着感觉走,依据主观喜好,这样往往是越改越差;有的编辑依据惯例和传统,尽量把标题往一种规范上靠,这样算是差强人意;有的编辑却能点石成金,做出“提神”的好标题,一下点到问题的“根”上,这才是编辑高手的风范。

接待发言稿篇4

关键词:新闻 真实性 准确性 态度 表达方式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迅速、短小精悍”。新闻信息传播是广播电视媒体承担的重要责任,因此,新闻信息的传播日趋显示出重要的地位。而新闻播音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所谓新闻播音就是播音员从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出发遵循“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听众” 规律的创造性的劳动,它将新闻信息及时迅速地传达给受众,以达到准确表达与正确理解的统一、思想感情与语言技巧的统一、语言形式与体裁风格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这其实就是新闻播音的正确创作道路、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

著名播音员夏青曾指出:真实性和准确性是新闻播音的基础,保证新闻的准确和真实是对播音员的严格要求。实际上,真实、准确是对新闻播音的第一位的要求!而新闻播音能否做到真实准确也会直接的关系到整个广播电视系统宣传效果,影响广播电视宣传舆论工具的权威性.

因此,加强新闻播音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十分重要,但此前针对新闻播音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研究成果还不够详尽,也不够丰富,已有的一些理论很多只是泛泛而谈,忽略了对新闻播音各个环节的统筹考虑。因此,需要更系统的全面研究新闻播音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获得真实感,有真实感受

所谓真实感,就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新闻稿件提供的事实材料,正确而完整的再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把自己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加工成仿佛是自己亲身去采访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例:“联邦大厦广场,阳光明媚,和风送爽,中南两国国旗迎风飘扬,红地毯和绿草坪映衬出热烈喜庆的气氛。和夫人抵达联邦大厦时,受到祖马总统和夫人热情迎接,军乐队鼓乐齐鸣。两国元首登上检阅台。军乐队奏中南两国国歌,鸣礼炮21响。”

这段稿件,如果播音员没有真实感受,仅仅是作为旁观者在叙事事件,其有声语言必然缺乏感染力,成为平淡无味的念稿,也就无法真实传达出新闻事件和精神内涵。所以播音员在备稿阶段,就应该充分的发挥想象,通过情景再现,感受到”我就在”现场,看到了阳光明媚,国旗飘扬,及夫人与祖马总统热情握手的过程。.于是稿件的文字就转化成了生动的形象,随着转化的深入,形象越来越具体、生动、丰富。播音员对事物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受到的感染也越来越强烈,新闻播音的真实感就不呼自来了!

二、 要形成正确、鲜明态度,具有倾向性

有人认为,新闻报道要体现真实性,则必须客观,不应该有倾向性。因此有些播音员刻意追求语言形式的“纯客观”,试图以此表现新闻真实性。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反映事实的稿件本身也会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要么是明确反映在字面意义上,要么就是隐藏在深层含义里。播音员要准确把握这种倾向性,才能真正做到真实准确传达稿件内容。

例:“我台3.15晚会曝光了苹果产品售后服务采用中外双重标准后,苹果连续两条声明称:‘中国消费者享有苹果最高标准的服务’, ‘苹果在中国所提供的保修政策和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大致相同’,广大消费者和法律界人士对此并不认可。”

这段新闻稿件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即对苹果公司的声明表示怀疑和否定,这种倾向性必须要把握住,并且表现在语气中,才能准确表达稿件内涵。倘若不能把握这种态度,在播送苹果公司的声明时,以真诚、诚恳的态度进行表述,势必会造成新闻的态度不明朗,严重影响新闻播音的准确性。

三、 从事物相互联系中把握稿件的整体真实

新闻报道是客观实际的反映,它不仅反映着事物的现象,还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同时,事物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尤其是一些重大和重要的国内、国际新闻。这就要求播音员对一件新闻事件的相关背景,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位置、特点有所把握,才能准确把握新闻实质。

新闻一:“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4月4日通报,截至4日17:30,上海市新增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该患者经全力抢救无效,已死亡。截至目前,上海共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死亡3例。”

新闻二:“记者从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获悉,截至4日23时,上海共发现6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死亡4例,2例正在救治之中。一名死亡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有一人出现发热、流涕、咽痒等症状,已被隔离治疗。”

新闻一和新闻二都在通报上海H7N9禽流感确诊情况,但新闻一强调传达的内容应该是新增病例,以及死亡人数信息。而新闻二中,除了通报感染人数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与死亡病例密切接触的患者中,也已经出现了发热流涕等症状,这意味着病毒可能会通过人与人传播,那么新闻事态的发展将会出现重大变化。播音员一定要能够准确把握新闻二中的核心内涵,才能保证该条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在表达方式上要体现真实性

播音员在播音之前的备稿过程中已经能抓住稿件的实质,但“心里有”,并不代表“嘴上能”,这还需要播音员在表达方式上要体现出真实性。稿件的真实性要通过有声语言传递出来,涉及到基调的确定,目的的明确以及表达过程中节奏、重音、停连、语气的把握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地方出现了问题或偏差,就会产生歧义,无法表现出内心理解的内容。

在这里以重音为例,谈谈表达技巧和方式对新闻播音的重要性。重音是一段话或者一句话里比较重要、需要突出强调的内容。强调的方法大体上有加大音量、放缓语速、升高音调等等方式进行。在这之前,还需要播音员能准确的拎出重点,找出重音。

例:对那些与职级密切相关的特殊待遇(如配备专车、专职秘书、警卫等)应继续严格限定领导干部范围;对那些与工作生活保障密切相关的待遇(如住房、办公用房、公务接待等)可以随社会经济发展有所提高,但对提高幅度应有严格限制。

在这段文字里要抓住核心的意思,找出关键位置给予强调,才能明确地传达出新闻核心内涵。例如,在稿件中,什么样待遇必须要严格控制范围,什么样的待遇可以有所提高,但同时提高的幅度应该有严格的控制,这些都必须在语言里交代清楚,否则很容易削弱新闻信息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要加强新闻真实性,必须要求新闻播音员在内心有真实感,态度上贴合新闻内容,同时能联系整体把握新闻事实,最后还要在表达技巧上跟得上,有的放矢地播送新闻稿件。这样的新闻播音才能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论新闻播音的整体真实 傅程 《现代传播》 1988-06-29

[2]电视新闻播音的“真” 李杨薇 《新闻世界》 2012-04-1

[3]新闻播音应准确把握新闻的真实性 顾群 《声屏世界》 1997-12-15

[4]新闻播音如何体现真实性 张晓东 《山东视听》 2003-02-12

接待发言稿篇5

关键词:口译;带稿同传;脱稿同传;不同点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口头交流。通过口头表达,它能快速而准确的将一门语言(源语言)转换为另一门语言(目标语言)。口译是一种通过消除语言障碍使双方讲话者在存在文化语言差异的情况下得以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

口译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议,新闻会,商务谈判和学术论坛等场合。而其中最常见的当属交替传译(以下简称交传)和同声传译(以下简称同传)。在交传中,译员需等待讲话者停下(停止源语言输出)时,依靠当场所记笔记,用目标语完整而清晰的传递出讲话者的意思。而同声传译则是利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口头的形式和以与讲话者几乎同步的速度,确切而完善地重新表述出来的翻译实践。译出语与源语言几乎同步以保证讲演的完整性和流畅性。

在同传中,译员几乎同步将讲话者输出的信息(源语言)翻译为相应的工作语言(目标语言)。这个过程对“同步”的要求则是同时“听”(听懂源语言)和“说”(说出目标语)。

然而,值得注意以上所用“几乎”一词。事实上,“同声传译”这一表达法本身就欠准确,因为“同声”意味着译员在听到源语言的同时就应该开始进行翻译。而在实际操作中,译员从听到源语信息到将其转译为目标语之间有且必须有一定间隔。因为对源语信息的理解以及对目标语的表达都需要一定时间。在这段时间,讲话者继续其讲演,译员则在加工源语言输出目标语的同时对讲话者的下一个意群进行输入加工。这段间隔被称之为“dacalage”,起源于法语,意为时间差。在能力范围之内,时间差越长,译员吸收的源语言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译出语的准确性。

在国际会议及其他场合中,译员并非随时能在工作前拿到相关稿子,这就要求译员集中精力尽可能从讲演中听得更多信息。这种情况即本文所讲的“脱稿同传”。而更多时候,译员能够在事前拿到跟会议主题相关的资料,如讲演稿,或其他会议材料(讲话者名单,日程安排等)。我们称之为“带稿同传”。视觉输入效果对译员的发挥起到很大的作用,从而影响其翻译的最终成果。

众所周知,国际会议中同声传译长期扮演着的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会议日程安排紧张的场合中,同传以其瞬时转换不同语言的优势倍受青睐。在现今的同传市场,许多专业人士认为在同传中直接接受视觉信息输入对于翻译质量至关重要。这也就意味着译员应该掌握讲演相关的资料。事实上,同传中视觉信息输入一直以来是准确性的强力保障。而在实际场合中,特别是在某些不太正式的场合,译员却往往无法在事前拿到相应的稿子。本文就讲话者以读稿形式发言为场景,以英语为源语言,汉语为目标语,浅析带稿同传和脱稿同传的不同效果。

通常情况下,带稿和脱稿同传还可以细分为几种不同情况,如下图:

讲话者译员方式

1带稿脱稿针对一般发言进行脱稿同传

2读稿脱稿针对正式发言稿进行脱稿同传

3读稿(无自由发挥)带稿根据发言者语速进行视译

4读稿(有自由发挥)带稿翻译同时需注意发言内容的更改

5逐字读稿带稿读事先翻译好的稿子

前两类口译形式属于脱稿同传。其中第一种源语言输出相对口语化,第二种虽由口语传递,但形式却趋于书面化,后者所涵盖的语言信息明显多于前者,并由于很少出现停顿,语速更快。因此,针对正式文稿的脱稿同传对于译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三种和第四种同属带稿同传,其却别在于:如果讲话者只是照稿念,译员就口译根据其语速做相应是视译,而如果讲话者自由发挥,译员则必须仔细听,随时准备转换为脱稿翻译。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假设。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很多时候无从得知讲话者只是照稿念还是会有自由发挥。因此,在做同传的时候,译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集中精力听。

最后一种情况在政治会议里较为常见,这是由政治话题的敏感性决定的。不同政治立场的讲话者都须谨慎措辞,用语的细微差别都可能代表不同的政治态度。因此,这类场合都会事先备好发言稿并由译员提前翻译,以免在会上出错。例如,联合国许多大会中,成员国都会将发言稿译成不同的工作语言,再由译员现场读出。

以上五种是会议口译中最常见的形式,相对而言,脱稿同传比带稿同传更具挑战性。一方面,如果发言者自由发挥,译员很难预测他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发言者也有可能大量使用破碎的口语化句子,更增口译难度。另一方面,如果源语言是条理清楚的书面语形式,在脱稿的情况下,要跟上发言者的语速又是另一挑战。

综上所述,同声传译中,带稿对译员来说,任务相对简单。其影响因素包括发言者语速,以及其自由发挥的程度。译员必须仔细把握时间――大概落后于发言者3个字左右。如果跟得太紧,译员会掉进两种语言转换难的境地;而落后太多,便容易漏掉一些信息。同时,译员必须全程仔细聆听,以防发言者突然脱离讲稿。

参考文献:

[1] Gile,Daniel.Testing the Effort Model’s Tightrope Hypothesi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ntribution. In Herms,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

接待发言稿篇6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发言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质等来划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热爱祖国主题发言稿范文参考,供大家阅读与鉴赏!

热爱祖国主题发言稿范文参考一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我只是你膝下的一名中学生,只是你普通的一个孩子。但是,我却要赞美你,因为你给予我们幸福的生活!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了屈辱的深渊之中,我们的祖国母亲在任人欺凌着,几乎每个国家都把中国当成一块肥肉,争先蚕食。终于,历经百年的拼搏,我们的祖国在1949年又重新站了起来,焕发出迷人的风采。

当然,要恢复祖国的繁荣富强并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倾注很多心血的。在我们全国人民的千辛万苦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的中国越来越强大了。

以前人们讲得是只要吃饭穿暖就可以了,可是现在呢,人们讲究的却是:吃要讲究营养,穿要讲究时尚,住要讲究舒适。试问,如果祖国不富强,要发能这样的幸福吗?以前的时候,人们吃得是玉米面饼子、窝头,可是现在大鱼大肉都吃腻了。我们也在祖国的关照下,在优越的环境里学习着。

在祖国建设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在2008年,中国接连不断地遇上灾难,先是雪灾,后是地震。但是我们的祖国在痛苦中微笑了,因为她看到了儿女们的团结。最后,她又顽强地站起来了,在2008年8月8日,她又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一届全新的奥运会!

啊,我亲爱的祖国,我对您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因为您给了我们太多太多。在这里,我只能说一句:祖国,谢谢您!长大后,我一定把你建设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

热爱祖国主题发言稿范文参考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发言的内容是“我爱祖国”。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当雄壮的国歌在我耳边响起,鲜艳的国旗在我面前缓缓上升时,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总是感到无比自豪!

有多少人身在异国,心却留在遥远的祖国而奉献了他们的一生;有多少人手中的笔写下了一句句赞颂祖国的诗句……那是因为他们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们占了其中之一;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福了世界;中国精美的陶瓷、丝绸,征服了世界;中国传统的美德,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感动了世界;中国的风筝,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飞行器……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长的夜里等待新的一天。多少次,我们心潮澎湃;多少次,我们辗转反侧;那是为了等待不同寻常的一天——新中国的诞生!

亲爱的同学们,染个我们把真情捧出来,把赤诚捧出来。化作长城上的一块砖,化作长江里的一多浪花,化作昆仑山上的一朵白云,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努力吧!

热爱祖国主题发言稿范文参考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朋友们,当你翻开历史的时候,你是否只知道我们曾是闻名于世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四大发明我丝绸之路?你可还曾想到过祖国也有一蹶不振的时候?

清末的时候,帝国主义列强把我们中国当作一块肥肉,每个人都想咬一口肉,分一杯羹,我们中国从此陷入了绝境之中。

1840年,是一个黑暗的时刻。我们的民族从这直时候起被骂作“东亚病夫”,我们的人民被称作是“三等人”。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又怎能能够忘记呢?

我们中国像一头沉睡的雄狮,曾经一度只是沉睡,不肯睁开她的眼睛,不肯动一动她的身体。就在这的时候,列强的洋枪已经对准了它的胸膛。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它终于苏醒了,从沉睡了近百年的昏昏沉沉中苏醒过来了!它怒吼着,它嚎叫着!

1949年10月1日,历史将永远铭记着这一天,就是在这一天,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个喜讯接连而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更是给华夏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着……

我们青少年肩负着开拓未来的使命,我们必须有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精神!

中国要想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得充分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而这一重伤无疑将会落到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身上。因此,我们要敢于去超越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命运将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让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今天,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吧!

接待发言稿篇7

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其最初阶段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借助副刊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参与,推动和加深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就成为报纸副刊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

定位:在文学性与新闻性之间寻求分寸

越来越快的生活与工作节奏,越来越多的消费方式,使读者对某一版面长期关注已经变得很困难。“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的文化消费快餐化已成为趋势。这种心态同样也在影响报纸阅读,并且已经对报纸的新闻写作、标题制作、稿件编排与版面呈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副刊也必须做出应时之变。因此,报纸副刊一度讲求“新闻性”,借助对稿件的时效之“新”来跟上阅读节奏。

副刊稿件“新闻化”,即用文学或文化的视角去表现和审视有时效性的新鲜内容,这一变革是必要的。但仅有求“新”的冲动对于副刊来说是不够的。如今,读者对副刊的期待,不再只是期待本乡本土的作者四平八稳、慢条斯理地去摹写地方风物,亦不只是通过阅读副刊稿件对新闻的“跟风”来获取新闻补充,他们期待从副刊中更快捷地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知识”,获取更多的“趣味”和“快乐”。可以说,不管读者对于副刊作品的样式偏好如何,其获益心态,通过阅读副刊作品对人生和世相的记录有所得有所悟,成为读者最为重要的阅读期待。

因此,在强调副刊作品新闻性的基础上,副刊作品又必须回归自身品格:即副刊不能处于从属地位,仅仅对新闻报道进行补充,而应该以与新闻报道对等的地位,来与读者共同完成对经验、情感、思想、生活的整理和重述,来分享在新闻报道之外更为广袤与丰富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副刊就是副刊,其地位与功用的独立性都无可替代。

切入: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寻求契合

重新反省与认识读者需求之后,副刊内容构成的重新设计就成为必然:单纯的记事类与抒情类文章,很难满足读者的多样性需求,那种停留在审美与情感的表层的副刊内容构成必须因读者需求的变化而改变。副刊必须改变单一的稿件样式以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必须以多样化的栏目来使不同的稿件承载不同的表现内容。

副刊内容构成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编辑思想上的创新。而编辑思想上的创新表现为在致力于副刊稿件与新闻性的结合之外,还应注入更多的趣味性、可读性、文化性,寄寓更多更深刻的文本内涵来展现对人生世相的悟与得。由每篇稿件的“小”,走向副刊内容整体构成的“大”,从而呈现出“大副刊”气象。

风格: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树立

有了独特的副刊读者定位、丰富多样的内容构成,可以说,副刊的整体特色已经显现。但这些还不能够完全满足读者对副刊的阅读期待。而传统副刊版式一直受“图文穿插”、“图文并茂”等新闻版式规则的限制与影响,尽管副刊版式的设计理念也一直在修订发展,但大多是以实用主义为主导的局部修改。在传统的副刊版式表现上,我们看到的插图只是单纯地作为视觉的调剂与补充;而线条,只是肩负稿件区隔的作用;色彩,只是版面的装饰与美化。这些视觉元素单一地服务于视觉呈现,而非直接服务于内容。

那么,在新副刊的趣味、有益、丰富、传递深度生活经验的品格内涵要求之下,旧有的传统副刊版式已经很难表达新副刊的版面特性。怎样给“快餐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氛围,使副刊的内涵、文化品格直接用形式感的构成去体现,调动各种版式语言服务于副刊特性,可以说是副刊版面能否突破常规的关键所在。

如何将版面的各种构成要素都调动起来为内容服务?如何仅凭版面的视觉传达使副刊比新闻版面更具冲击力与吸引力?我们所做的,就是借助现代设计理念,把所有的版式语言符号,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进行加工,把版式作为一个全新的整体去处理,这包括正确而恰当地理解每一根不同的线条,每一种微妙的色彩运用,用线条、色彩和图片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把全部的图片、插图、线条、底纹等元素,统一考量使用,把“图片”做成“图版”,改变图片原有的单一装饰效果,把版面气质与内容气质统一起来,用两种语言同时服务于副刊精神,即完成由“图文并茂”、“图文穿插”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画合一”彻底转变,使版面语言、版面内容达到艺术与美感结合点上的圆融统一。

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是报纸如何创新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把读者的阅读需求理解得更为深刻彻底,并以此为出发点,去满足读者的这一需求。与读者更近,与生活更近,与心灵更近,与美和艺术更近,副刊的创新与发展,就不再是问题。

接待发言稿篇8

当年的做法

当年我在媒体岗位上的时候,有一个口号叫做“群众办报”。所谓“群众办报”,究竟有哪些内涵,我不曾认真想过,好像也没听谁人作过解释,或者听过别人解释我忘记了。故虽然我曾在这个口号时兴的年代就是报人,也还是说不清楚究竟怎么个样子办报才是“群众办报”。不过,那个时候的有些做法我是记得的。这里,不妨以党的机关报社为例,把我认为――相信我那时的同事十有八成也跟我一样认为――与“群众办报”有关的做法大体说说。

其一,密切与通讯员的关系

“群众办报”口号中的“群众”,自然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怎么具体参与办报呢?所谓办报,说到底就是把这样那样的稿件搬到新闻纸上。首先是写稿子,然后才是往新闻纸上搬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固然谁都可以给报纸写稿。而事实是,绝大多数的人不写或不会写。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认为:通讯员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办报的代表或桥梁。

在报纸上发稿子署名为通讯员者,大体说来是这样的两种人:一者,乃一级党委政府的报道组或曰新闻科的成员;一者,乃属于散兵游勇之一般的干部、教师、工人、农民、学生,等等。按照我的理解,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报社设有通联部(有时叫群众工作部),其职司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联系通讯员,收看处理――包括退还要求退还的――通讯员的来稿,以及接待来报社送稿、改稿的通讯员等。那时报社里的招待所,主要就是为接待通讯员和本报驻地市记者而设。招待所里没有通讯员住着的情况很少。我不曾在通联部工作,然则也曾帮住在招待所里的通讯员同志改稿。有一次,我家乡的一位老通讯员同志来了,气呼呼地说报社某同志对他的稿子处理不当,要找报社主要领导同志反映。我劝他不要这样。他最终还是找了报社的主要领导同志,领导同志热情接待。那时通讯员同志在报人眼里的地位之重,于此可见一斑。

为了加强与通讯员同志的联系和提高他们的写稿水平,报社经常把通讯员请来住下,举办培训班。领导作培训动员,安排报社的同志授课,最后再分成小组分别由报社的同志带领,到各地实地采访、写稿。我就有幸既曾在培训班上讲课,也曾和通讯员一起到基层采访、写稿,跟他们结成朋友。

其二,在版面上体现对通讯员稿件的重视

照我猜测,那时通讯员的数量与报社编辑记者数量的比值,比现在要高。报纸刊载的通讯员稿件数量与记者稿件数量的比值,也比现在为高。就消息和通讯稿件而言,现在很少看到由通讯员单独署名的了,那时常有。一位报社的主要领导同志曾这样说过:一样内容的稿子,记者写了,通讯员也写了,如果水平差不了多少,要用通讯员的稿子。对领导同志的这个要求,有关部门是否贯彻落实,我不知道。但领导同志的这个态度和要求,表明了对于通讯员稿件的重视。另外,在版面上设置鼓励和吸纳群众来稿的栏目。例如,单是群众性的评论栏目,有时候就同时设置多个。还有,根据宣传的需要,在报纸上开展群众性的讨论。例如,我就参加过“怎样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讨论的采访报道和有关稿件的编辑工作。

其三,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

该项工作也是由通联部做,包括接待来访的同志,倾听他们诉说,派人下去调查了解,发信,转信,以及催促有关部门尽快回答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提出的问题,有来信来访专版定期与读者见面,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

其四,通过某些临时性的措施,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例如,我当评论员的时候,就曾与其他同志一起,在写评论之前去工厂、街道开座谈会,写出评论后再到工厂、街道征求群众意见,然后见报。

如今的差距

时代不同了,形势变化了,技术进步了,眼下各种媒体运作的方式方法同过去迥异,媒体人为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群众办报”的口号,久矣乎不再听谁提及,但在如何贴近群众和服务群众方面,诸多的媒体仍然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努力。尤其是一些生活类的报刊,不仅在新闻报道上,眼睛向下,关注民生,强化监督,而且通过举办这样那样的活动,开设多种征文栏目等,千方百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取得很大成绩,受到读者和群众的欢迎。

我不敢说“群众办报”的口号是不是已经过时。我相信作为肩负正确舆论导向重任的媒体,又特别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各级党的机关媒体,贯彻以人为本的党的执政理念,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毫无异议是永远应该和必须的。

这是个没有止境的目标。用这样的目标要求,我们的媒体则无疑存在差距。至于有的媒体,随着“群众办报”口号逐渐淡出思维,其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明显疏离和减少,大约也是事实。比如,我就曾听有同志批评过记者采访的几多几少:跑上层多,跑基层少;进城多,进村少;上会多,上点少;访富多,访贫少;漂浮多,沉潜少。也曾一再听通讯员同志抱怨上稿子困难。反映在版面荧屏上,是领导的活动多,群众的活动少;空洞无物的官话、套话多,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少。“领导满意,万事大吉”,“不怕群众不满,就怕领导瞪眼”,则是对某些媒体人心态的描摹。还有,就是监督乏力乃至于有时失职的问题了。如此这般,所谓密切联系群众,就不能不打很大的折扣,以致某些纸媒的发行,不能摆脱过多的行政干预。行政干预力度的大小,同媒体与读者与群众距离的远近成正比。

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我想到如下两端。

其一,由于体制机制的变化,时下这样那样的媒体,都有繁重的创收任务,注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大大提升。从原则上说,大家都强调既抓经济效益又抓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为重。但一到实际工作当中,则难免有轻重倒置的情况发生。而一旦过分看重了经济效益,就会更多地去联系财东即广告客户,有些有利于密切联系一般群众的措施办法,就可能顾不上或不去顾了。为了解决平均主义“大锅饭”问题,媒体内部建立了相关机制,对编辑记者人等的工作,从量与质两个方面进行考核。认真严格的考核,固然有利于调动媒体内部人员的积极性,促使编辑记者多编稿多写稿和编好稿写好稿。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在无论怎么扩大媒体承载空间也终归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参加媒体内部考核的通讯员同志的稿子,就难免被挤掉了。

其二,我们党立党为公,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换言之,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独特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独特利益,党只有自己的独特需要:为人民服务。而人民也需要党为他们服务。如若不然,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种党的需要与人民需要的契合,按照通常的说法,即人民的需要就是党的需要。正是必不可免的相互需要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顺便说及,需要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才是我们党伟大、光荣的根本之处。要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要实践得卓有成效,必须密切联系群众。是否密切联系群众,乃检验宗旨观念有无和强弱的根本标志,尤其在贯彻以人为本的党的执政理念的情况下是如此。对一级党的组织来说是这样,对一家党的媒体来说也是这样。唯其如此,我说,有的媒体之所以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疏离和联系减少,关键的问题是媒体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媒体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归根结底又是党的宗旨观念不强乃至淡薄的反映。

党的媒体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媒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得如何,关系到党与群众的联系,决非仅仅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命运和发展而已。在时代不断前进、形势不断变化、设备技术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媒体人如何在业已取得的成绩面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发扬党的传统优良作风,始终做好密切联系群众的文章,是个很大很重要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

我从报端看到,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曾对华北记者团发表谈话。笔者将这篇被认为是一堂十分重要的党的新闻课的谈话,抄录一段在这里,以助媒体人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接待发言稿篇9

19世纪时,由于汉学学科的建立,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翻译作品,它们基本出自汉学家之手。其中,法国汉学家儒莲(Stanislas JMien , 1797 - 1873在翻译方面成果卓着,在他为数众多的译作中,不仅有蒙学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哲学宗教着述如《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地理类着作如《大唐西域记》,科技类作品如《天工开物》、《景德镇陶录》,更有相当数量的戏曲小说作品。相比之下,其中《平山冷燕》、《玉娇梨》、《白蛇精记》等小说译作较为中国读者所了解,而对于他的戏曲翻译,人们则知之甚少。本文拟借助笔者对法文原始资料的梳理与发掘,尝试就儒莲初期的戏曲翻译活动及其源头进行一些探讨。

一、国内对儒莲的戏曲翻译的了解,一般多限于《灰阑记》、《赵氏孤儿》两种。事实上,在存留至今的大量儒莲亲笔书信中,也可看到若干与戏曲翻译相关的记载。例如,在笔者所见儒莲写给其同事、东方学家朱尔·莫勒((Jules Mohl, 1800-1876)的信件中,至少就有两封直接谈及此事。其一写于1831年11月17日,信中说:“我冒昧地将我们昨天一起读过中文版的这第二个剧本寄给你。如果它并未令福礼埃(Fauriel)先生不悦的话,我会抽空将同一集子里的剧本翻译出三十部来。”“三十部”看似随口一说的玩笑话,其实不然。儒莲手稿中存留的一份清单表明,他很可能的确有过一个较为庞大的戏曲翻译计划。这份手稿中法文并用,剧名后多附有点评:

剧目后的各种赞誉之词以及对剧目翻译状况的说明,都显示这份剧目清单很可能是其翻译计划中的部分备选剧目,而《单鞭夺架》后明确标注的“待译”字样更清晰地点出这份清单与翻译构想的紧密关联。

另一封相关书信因邮戳模糊,无法确认具体日期,但根据前后信件,大致可判定写于1832年初。信中谈及他近日正在生病,而“雪上加霜的是,我还有两部分要修改(我那部中国正剧的最后两部分)”。在正文结束之后,儒莲在附言中又补充道:“我从上周六以来在动手翻译一个非常有趣的剧本,等它到了能对阁下拿得出手的程度,我会给您看的。”

显然,写信的1831-1832年间儒莲正对戏曲翻译热情高涨,他兴致勃勃地与朋友分享他正在阅读的戏曲作品,并积极开展着翻译工作。从时间上看,第二封信中所说“中国正剧”当指出版于1832年的《灰阑记》译本。而儒莲不仅在病中也惦记着要将译本改定出版,手头同时还兴致高昂地翻着另一个“非常有趣的剧本”。不过,不久之后面世的《灰阑记》己是包含唱段与念白的全译本,可见写信之时,儒莲虽还忙于修改,但译作离“拿得出手”的阶段也己为时不远。考虑到1832年《灰阑记》译本序言中称《看钱奴》等四部译作己经完成,而1834年《赵氏孤儿》全译本也旋即问世,想必儒莲此时在戏曲翻译上己有相当积累,工作也进入较为熟练自如的阶段。显然,这己不是最初的尝试与探索期,其戏曲翻译活动的开端仍可向前追溯。

二、儒莲的戏曲翻译活动肇始于何时,此前似未见探讨。不过,据笔者所见的若干种材料看来,至少可以上溯到1829年。是年5月,有四名中国基督徒远渡重洋,来到巴黎遣使会总会学习,以备日后接受神职,回国传教。他们原定要在巴黎居住六七年,但由于“七月革命”爆发,法国政局动荡,最终于1830年11月被提前遣送回国。四人旅法期间,儒莲和他们有所接触,尤其与四人中受教育程度较高,拉丁文水平较好的李若瑟多有交流。儒莲在着述中,曾几度提及与李若瑟的交往,其中有两处与戏曲翻译有关,其一为1834年《赵氏孤儿》译本序言。在该序言的一条注释中,儒莲称:

我经常有机会去咨询1829年来巴黎的四个中国人中最机灵的一个,李若瑟先生。不 过我从未在他那里得到过哪怕对一行诗句的解释。在1867年关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进展的报告中,儒莲再度谈及1829年时与李若瑟的交往: 1829年,有几个中国基督徒来到巴黎,儒莲先生和他们中一人建立了长久的联系。他名叫李若瑟,比他的同伴们受过更多的教育,而且能流利地说拉丁语。儒莲起先想和他一同阅读一个中国喜剧,但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能读懂夹杂在对话中的那些唱段,并得知在他家乡,只有一两个读书人能理解中国诗歌。从《赵氏孤儿》序言上下文可知,注释中所提及的“诗句”实为剧本中的唱段。而1867年报告中的文字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显然,儒莲戏曲翻译活动的开端至少不晚于李若瑟等人旅法时期,即1829年。那么,儒莲戏曲翻译初期,即1829年乃至更早的时期,其译稿大致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笔者有幸在法兰西研究院的图书馆中发现了若干种儒莲戏曲译作的手稿,因而得以尝试对儒莲的翻译作进一步考察。目前存留的手稿包括《赵氏孤儿》、《西厢记》、《看钱奴》、《货郎旦》四种。《赵氏孤儿》译本为残稿。包含了从楔子开始,到第一折后半部分“奈灵公听信谗言,任屠贼横行独步”的译文。《西厢记》存有两个不同时期的译稿,均为残本。

一份接近于1833年译文,为一至六折。另一份内容接近于1872 - 1880年刊印本的译文,仅包含第一折的一至四幕。《看钱奴》同样是两份译稿,页码完整,一份由剧情梗概及片段译文组成。另一份为剧本全译。《货郎旦》译稿一份,保存完整,但其中大部分唱段尚空缺待译。显然,这些手稿分属儒莲戏曲翻译的各个不同时期。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类。第一类译本是法汉对照型,每段译文均先抄录中文原文,然后在每个汉字旁标注有读音、释义,然后是依据这些释义连缀而成的整句译文,如《赵氏孤儿》译稿。第二类是剧情梗概夹杂片段译文型,以第三人称叙述剧情,然后在某些段落暂停第三人称叙事,加入原作的译文片段。如《看钱奴》译稿一。第三类是唱段空缺型,对白部分译文基本完整,而在原作唱段处则留出空白,以待补充,如《货郎旦》译稿。第四类是完整翻译型,译文包含了全部唱段及念白,并附有较多注释。如《西厢记》及《看钱奴》译稿二。很显然,这些不同的手稿,产生于不同时期,反映了儒莲的戏曲翻译实践随语言能力提高而日渐推进的过程。《赵氏孤儿》译稿残本虽然被图书馆列入儒莲手稿“己刊稿”部分,但经笔者比对,发现与1834年出版的《赵氏孤儿》译本差距甚大,可见此残本并非1834年单行本的底稿,而是其戏曲翻译初期留存的另一版本。而其特殊的形态颇可帮助了解儒莲早期的戏曲翻译活动。

三、不过,以戏曲翻译为语言学习辅助手段的做法,仅仅是儒莲自发的偶然,还是另有渊源呢?答案很可能是后者。以戏曲翻译作为学习中文的手段与方法的构想早在18世纪就由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专程提出。

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l666-1736)被公认为18世纪来华传教士中中文水平最高的一个,其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当数《汉语札记》与《赵氏孤儿》。这两部着作虽然均得到研究者的广泛

关注,但对于两者间的关联谈及者却甚少。不过,若从马若瑟晚年在华当时的境遇以及他与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 1683 -1745 )的交往中考察,当可清晰地看到两者间的紧密关联。马若瑟在来华耶稣会士中,属于索隐派,由于其观点而被教廷视为异端,因而着作被禁止发表。此时他己近晚年,又被流放到广东,生活及研究条件很差,因而,马若瑟于1725年通过书信与巴黎东方学家傅尔蒙建立起联系之后,始终对傅尔蒙寄予厚望,希望使之接受并认可他的着作,以期通过傅尔蒙使其着作得以发表和传播。 在这样的期待下,他将自己最重要的着作《汉语札记》寄给了傅尔蒙。这份手稿于1730年2月11日抵达巴黎王家图书馆。当时他并不知道,傅尔蒙也写了一本中文语法书,题为《中国官话》,希望藉此证明自己在中文研究上的权威地位。因而他将马若瑟视为竞争对手,非但没有帮助马若瑟出版《汉语札记》,反而故意将其束之高阁。不知就里的马若瑟为了再次敦促傅尔蒙出版《汉语札记》,在1731年寄去了《赵氏孤儿》译本及两封书信。正如鲁进在《马若瑟为什么翻译了》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马若瑟的《赵氏孤儿》译本并不是,至少不主要是出于文学或戏剧的考虑而作,它实际上是为了敦促傅尔蒙出版《汉语札记》而产生的一个副产品。不过,鲁文对于该译本究竟如何起到敦促作用不免语焉不详。实际上,细读马若瑟当年的书信,不难得到更为清晰的理解。据书信所述,当时随《赵氏孤儿》译本一同寄往欧洲的,是一盒毛笔,40卷《元曲选》和两封致傅尔蒙的信。其中一封只是简单的寒暄,意在向傅尔蒙介绍两位寄信人的情况。另一封长达九页的长信才是正文,其中用相当篇幅对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作了介绍。事实上,马若瑟信中所推荐的这一语言学习方法与其《汉语札记》中传达的语言学习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汉语札记》共包含三个部分,导言部分是对中文的语音语调汉字等做的一个概述。正文部分是将中文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进行了词法和句法的总结和举例。值得注意的是,马若瑟将口头语体的部分放在了前面,而他用以佐证的文本材料正是戏曲与小说。在“口语及通俗语体”的导论中马若瑟这样写道:中国的语言,不论是存留在古书中的,还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都有着它恰如其分的独特的美……我现在着手来阐述汉语的独特的气质及其内在的美感,并且将第一部分限于对这种高雅方言(译者注:指官话)的探讨—例如那些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说的那种语言……合宜的做法是首先指出我用以归纳总结出下文这些结论的某些作品;不过,有必要提到的只是其中最重要的那些。这些作品一言以蔽之,就是戏剧,和某些叫做小说的短小文章。首先要提到的是《元人百种》……可见马若瑟对于通俗语体的总结,并非来自日常生活,而源于口语体的文学经典,因为,在他看来,编写这部语言教程的目的在于让法国读者学到中国“上流社会”的口语表达方式。因而在他所选为语料和范本的作品中,《元人百种》才被放到了一个特定的地位上。不论是在导论中陈述的语言教学观,还是在书中挑选的实际例句,或是让傅尔蒙通过翻译《元曲选》进行中文学习的建议,都表明了他以经典文本,尤其是作为口语典范的戏剧文本为典范为主要依托开展语言学习的核心观念。

马若瑟的这种观念可以上溯到耶稣会的教学观与戏剧观。作为建立于16世纪的一个对抗宗教改革的教会组织,耶稣会对于教育非常重视,把教育视为争取青年、巩固天主教会影响的主要手段,因而其教育事业发展相当繁盛。1761-1762年法国议会下令关闭耶稣会学校,致使全国将近80%的男子中学被关闭。可见耶稣会在当时欧洲中等教育领域影响面之大。在教育上,耶稣会有两方面举措非常突出。其一是对于古典文化教育的重视,其二就是戏剧教育。“耶稣会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系统地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中,同时也借助它进行牧灵工作,为天主教信仰赢得更多的信众。戏剧也因此受到特别推崇。”尽管教会对于戏剧,在很长时间内所持的态度都是否定的,有关戏剧利弊问题的争论虽然在耶稣会内部也时有发生,但在耶稣会看来,戏剧的问题并非来自其本身,而是由于人们对其没有正当利用。如果善加利用,戏剧也可以成为道德教化的利器。他们对戏剧的宽容及鼓励,以及在教育中对戏剧的运用,除了出于对戏剧所具备的道德教化作用的重视外,也因为这种形式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古典语言及修辞。“文字的学习藉此得到了一种强烈的鼓舞,要令年轻人熟知拉丁语所有的奥秘,很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因而,对耶稣会而言,“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而是一套真正的机制,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接待发言稿篇10

文明礼仪发言稿200字 篇【1】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三家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文明礼仪是什么?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礼仪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文明礼仪发言稿200字 篇【2】文明礼仪随处可见,街上、学校里、医院里、就连在公共汽车上都有文明礼仪的存在。

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坐在去二姨家的客车上,车子一停,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还抱着一个小男孩,好像是老奶奶的孙子,老奶奶站在车上,还抓不到把手,看到这种情景,人们都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全都拥到老奶奶身边,扶着老奶奶都往自己的座位上让,我看到此情景,心中充满了激动,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就让文明礼仪伴我们共同成长吧!

文明礼仪发言稿200字 篇【3】敬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校园》。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

在3月这个文明礼貌月,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

文明礼仪发言稿200字 篇【4】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文明礼仪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科学家曾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习惯经过二十一天的时间便会形成.文明礼仪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代表着自己;代表着家庭;代表着班级;代表着学校;代表着城市;代表着国家;甚至代表着整个地球的形象和文明。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优雅的文明举止。

下面我给大家列出了一些文明礼仪需要注意的地方,仅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能够接受:1、尊敬师长,2、礼貌待人,3、笑脸相迎,4、语言文明,5、表情自然,6、神情庄重,7、态度谦和,8、衣着整洁,9、举止大方,10、心平气和,11、情绪镇定,12、不卑不亢。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时时注意养成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展现全新的自我,为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拥有的东方文明的风范而奋斗

文明礼仪发言稿200字 篇【5】敬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校园》。

文明礼仪是无处不在的,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文明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文明礼仪发言稿200字 篇【6】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