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3 14: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身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身调查报告

健身调查报告篇1

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一: 

由于自己是医学专业的,所以就没什么事对自己周围的人做个健康调查,当然了,只是某种观察,却并没有真正的做个数据统计和深入分析,只是把眼前的大学生健康状况做个非常不专业的调查简述,放在这里给大家看看而已吧:

就拿我们年段92人为例子吧:

发质:比较好的一头乌黑的头发的,22人,其余70人各自有不同程度的白发,除了一名白化病患者之外,都还正常。

面容:憔悴和蜡黄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很容易维持在15人左右,特别是包夜频繁的,一个个有时候特像死人面容,灰白色。

体态:肥胖的越来越多,92人中只有31人体态比较匀称,包括干巴猴一样的纯瘦子,其他的人都十分肥胖,尤其是女生。

步态:基本正常,除了练轻功的走路速度比较轻快之外,都比较蹒跚。

视力:基本都不正常,92人中84个戴眼镜的,还包括弱视,散光,青光眼。

听力:有64人耳背,这个是因为他们长期用耳机听MP3以及电脑耳机的影响,无论是耳朵的结构还是脑部的听力反射区,都出了问题。还有手机辐射,对于他们的听力和脑袋的反应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四,六级考试的时候,很多人都听不清楚。

嗅觉:女生普遍比男生的要好,因为男生都喜欢吸烟,学医的也没例外,所以咽炎,鼻炎的很正常,一般情况下嗅觉都不太灵敏,而且有的人痰很多。

味觉:这个对于医学院的学生很重要,结果还是有很多人,无论男女都喜欢肥甘厚味,所以一般情况下味觉也都颇有迟钝,特别是爱吃麻辣烫的人,味觉就更不好,因为舌头上的味蕾已经基本被损坏殆尽。

触觉:很多人的手都不太好使,养尊处优习惯了,除了上网打字,或者写字的时候还是比较好使的。

其余还有:男生大部分都有肾虚反应,晚上怕冷,周身冰凉,这是因为包夜过甚而引起的阴不内敛阳气外泄导致,一般都在吃金贵肾气丸。而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的,却很多都在吃六味地黄丸。足见肾虚人群之多。

性取向:绝大多数正常的学医的男女生都知道自己的性别,所以比较正常,在例句学校中却不是很相同,特别是艺术系,男的基本长发,并且戴耳环,甚至鼻环,女的很多都是短发,而且非声乐的其余音乐艺术类,都是街舞类的打扮。有很多都打扮的特中性,不男不女。当然了,时代潮流

性生理周期,这个嘛,属于机密,不能乱说。

频率:有钱的人,长的帅的,漂亮的,基本可以天天,或者隔比较短的时间,而那些找不到对象的只好,所以经常在学校里出现很精神萎靡的学生,除了包夜过甚的肾虚患者,就是这类太多的肾虚患者了。一般面色蜡黄或者灰白,总之很不好。

以上为大学生健康状况的非专业简单报考,请各位观看一下,止增笑耳

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二: 

 关注自我,从健康开始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于是,为了解大学生在饮食营养方面的情况,我们对我校在读生进行一次题为护理营养健康的抽样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194份,有效率为100%,调查普及各个院部,能够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在饮食健康方面的情况。据调查统计如下:

(一)营养的摄取

据统计,在校生对一些营养食物的摄取状况如下:

种类 每日 偶尔无规律 几乎不吃或喝

牛奶 25.4% 53.2% 22.4%

鸡蛋 48.3% 47.4% 4.3%

水果 37.2% 58.2% 4.6%

其实,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个水果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的合理搭配,但从表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营养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搭配意识。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不无道理,对于它的营养价值,95.4%的同学表示了解其含有优质蛋白和丰富的钙等元素,但每日规律性饮用牛奶的人却不到一半,原因何在?据统计显示,主要原因是消费水平的制约,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每天喝牛奶的支出在生活费用中回占去很大比例,故只作为一种营养品偶尔补充一下而已。对于水果、鸡蛋,调查中看出这两种营养丰富而价格低廉的食品较受重视,但是2/5左右的人没有形成一个生活规律,只是想起来才吃。

另外,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重要的营养素之一,但调查表明大家对每天所需的饮水量并不清楚,只有27.9%的被调查者认为日饮水量应在1000ml以上。其实,人要保证每天新陈代谢的正常需要,维持体内水分出入量平衡日饮水量应在1000ml-1300ml之间才为合理。水能够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并有作用,是生命之源,不可忽视。

(二)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对在校生的早餐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校区 每日按时吃 从不吃 吃,但无规律

南区 61.8% 6.6% 30.7%

东区 75.6% 1.5% 22.9%

西区 90.3% 0.8% 8.9%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人对饮食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南区和东区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接近,而西区学生则较为重视早餐,这与西区医学专业为主不无关系,且据调查得知: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大多是起床晚来不及,而这种无规律的生活习惯势必会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早晨起床之后,及时补充营养是一天中脑力、体力恢复的重要保证,尤其对于学生,不吃早餐将直接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滞后,所以早餐要吃好是不无道理的。

(三)健康知识的学习

在校生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调查显示如下:

对饮食健康知识讲座的态度很必要 83.1%

无所谓 5.4%

完全没有必要 11.5%

对报刊、书籍关于健康知识的态度很重视 24.1%

稍浏览 68.2%

不关心 7.7%

从这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健康知识的完善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健康,但只有83.1%的人意识到健康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只有24.1%`的人愿意去认真学习这方面知识,大多数人只是被动地去涉猎而已。但随着生活水平和知识层次的提高,人们将对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健身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咸宁市;横沟中学;横沟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721(2012)02-0127-09

一、调查的起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运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进城务工农民大量增加,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农民的“工人化”再就业,获得了比农村更多的收入,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社会发展。但是,在这个大好的发展环境下,广大的农民工身后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亲或单亲长期在外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单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朋友或其他委托人照看,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关爱、亲子关系疏远,再加上学校教育资源失衡、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对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对社会而言也容易形成不稳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并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话题之一。2004年以来,有关学者和各类工作者,从多视角、多领域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和解决途径,甚至从理论高度、法制层面做了有益探索。学校教育和教学是儿童接受教育影响的主要途径,对儿童身心成长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少有从课程功能和教学效能方面进行具体实验研究的,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数显得空洞和类同。

笔者2009年在做课题“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时,开始接触到“留守儿童”现象,通过与受访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交流发现有关留守儿童问题,产生了运用“音乐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教学手段,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思路,申报并获批了《城乡音乐教育现状比较及均衡发展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笔者认为,音乐课堂不仅是学习音乐知识的场所,同时也能成为安抚心灵的“保健中心”。我们把音乐课和音乐课外活动作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通过音乐帮助和引导他们走出心灵的“洼地”,建设“心灵开发区”。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教育中自觉地体现“教书育人”的思想,充分运用音乐的教育功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基于以上想法,笔者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对音乐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身心成长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我们对受访学校留守儿童学生做了相关调查。我们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5 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从被调查的留守儿童性别和年龄结构来看,在所调查的185名留守儿童中,男童98名,占53% ,女童87名,占47%;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6岁,有60% 的儿童在6岁至12岁之间。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情况来看,97.3% 的留守儿童的监护是祖辈监护型,其中,88.9%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由爷爷奶奶承担,8.4%的监护人由外公外婆承担,2.7%的儿童无人监护,即父母双方均外出,儿童独自在家,可能偶尔会得到亲戚或者邻居的照料,但大部分时间是独立生活,属自我监护型。

(一)学习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1、学习动力不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缺乏父母直接有效的引导和监督,30%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过低;有10%留守儿童从自己的家长和周围的农村人的身上隐隐看出,学习没有什么用,因而没有学习动力。2、学习成绩不容乐观。40%留守儿童的成绩属于中等偏差,一些孩子因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和孤独感,导致上课注意力分散、听课效率低下,学业成绩不稳定。

(二)心理健康方面呈现的问题

1、缺乏心理支持导致自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身边的支持,往往心理比较自卑和脆弱,30%孩子性格普遍较为内向。2、缺少关爱容易引起对抗。由于缺少父母关爱,60%学生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戒备和敌对的心理。20%留守儿童不愿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逃避各种公共场合和活动,有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监护人发生摩擦而产生隔阂,大约5%左右学生面对老师的管教会说:“我父母都不管,你管干嘛?”对老师的教育有明显的抵触情绪。3、缺位管护导致薄情和任性。在外出务工的背景下,抚育孩子的责任全部转移到祖辈或亲朋好友身上。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了,子女对他们比较陌生,“父母”成了一个概念,导致薄情。因隔代育人或受托育人而产生溺爱宠娇,容易造成儿童任性。还因为祖辈或其他亲友的文化背景与阅历的差异,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容易使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而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强烈。

(三)青春期教育方面呈现的问题

由于社会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小学四年级到初中毕业成为儿童的青春期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儿童面临着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不断变化,生理成熟期到来了,而心理却没能同时成熟。80%留守儿童面临青春期的苦恼,由于家庭教育功能缺位,学校的青春期教育薄弱,使得留守儿童在这一阶段往往无所适从。

(四)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呈现的问题

1、道德观念发生偏差。家长长期务工在外,对孩子都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金钱+物质”就成了他们用来弥补孩子亲情缺失的最直接方式。有些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印象,就是那个经常打电话过问学习成绩,承诺发给奖赏的人。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2、道德行为出现异常。据受访教师反映,大约有2%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自我道德约束,未能建立起对他人的应有尊重,也未意识到其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由于长辈的溺爱宠娇,部分学生很不懂得尊重长辈,甚至认为那种疼爱是他们应得的。在道德行为方面, 6% 的留守儿童经常有违纪行为, 1.5%的有打架偷盗行为, 部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旷课逃学。

三、音乐教学活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调查分析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基础教育近年来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学校还只能做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体制上来解决或许还需要一段时期,因此探索非体制机制的解决方式和方法已经迫在眉睫。为了寻求非政策性、非体制性的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行途径,笔者对咸宁市咸安区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点初期概况及调查问卷统计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是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直属的农村重点学校,是咸安区留守儿童教育实验点。初中有22个班级,仅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另有3名兼职音乐教师。小学26个班,有1名专职音乐教师,4名兼职音乐教师,有1台电子琴,还有一些洋鼓洋号,用于大型活动。从该校课程表上看,每班每周安排有1节音乐课,但能否真正上音乐很难说。我们访问了该镇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①,他说,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缺乏音教设备和艺术类师资,教学供需比较紧张,“普九”时配备了一些器材,现在不是旧了就是坏了,艺术教师基本到不了农村。音乐教师吕志远②表示很想多开展一些音乐活动以满足孩子们热爱音乐、快乐学习的心愿,但心有余,力不足。以上状况与拙文《论音乐教育中的公平问题——以鄂南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2]的调研分析是一致的。

2010年6月在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我们向四个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发放了问卷,在每个年级中抽取了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80份问卷,收回80份,作废卷0份。通过数据统计,主要结果如下:

在问及留守儿童们是否能够承受挫折的时候,15%选择了“不能”,59%选择了“有时”,28%选择了“完全可以”。

在问“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中,有10 %选择了老师;27%选择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3 %选择了同学;32%选择了父母。

在问“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中,36 %选择“读书升学”,27 %选择“有好老师、好成绩”,还有36%选择“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看出,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比较坦诚,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孤独、内向、说谎等心理问题,与老师平常掌握的情况总体相符;统计数据同时也显示留守儿童普遍都热爱音乐,喜欢音乐课,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被调查的学生大多数喜欢并信任音乐老师,使我们深感音乐教育者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二)实验概况

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均设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办”,已经在探索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音乐教学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两校的“留守儿童教育办”有名有实,校长亲自任主任,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几位音乐老师都是留守儿童教育办的成员,由此可见该校的留守儿童教育有自己的特色。调研中我们与横沟小学校长陈清河、音乐教师吕志远,横沟中学音乐教师黄蓉③、酒方方④等进行了几次座谈,了解到该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强调成绩,心理压力较大;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群体意识、合作意识较差;对他人防备怀疑,缺乏安全感等等。在该校的调查结果没有超出我所参阅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的分析,只是各项目的具体数据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证了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也为提高本文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指导性奠定了实证基础。下面是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活动的实验。

实验一:

形式:合唱队

年级:小学各年级

指导教师:吕志远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1、完成当天语、数作业,吕老师代替家长检查;2、合唱歌曲

吕志远老师经验总结:留守儿童不愿主动跟老师交流,但通过合唱队这个集体活动,对音乐老师有些亲善感。因为音乐老师给他们的是轻松愉快而不是学业和管教的压力。这些留守儿童在心中对她不设防,比较听她的话,也向她说一些内心的想法。因此,作为音乐老师她不但没有副科老师的自卑,相反更多感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教育者的责任。根据她的经验,低年级的孩子们比较喜欢描写家庭温馨、色彩温暖的歌曲;五、六年级的孩子的感情开始复杂起来,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调节。在日常教学中,吕老师针对不同年级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备课,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侧重留守儿童,增加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调减不适合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的教材内容,效果很好。

实验二:

形式:星星乐队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黄蓉

训练时间: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

训练内容:歌曲、小乐曲。(乐器:古筝、二胡、笛子、葫芦丝等)

黄蓉老师经验总结:音乐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积极有效的,留守儿童通过音乐课和参加乐队学习使一些性格内向、不遵守纪律但是又期待关注和表现自我的男生变得积极自信;使一些胆小内向的女生变得活泼可爱。有一部分男生课堂上经常捣乱不安分,原以为他们是故意影响课堂纪律,对此进行过严厉批评。后来通过观察交流发现,他们的“故意”源自他们渴望表现、渴望周围的人去认可他们,以至用“捣乱”来证明他们的存在,吸引老师和同学的“眼球”。把握这一心理特点,运用“动态生成”教学思想,在音乐活动中,表演乐器独奏,大胆的让他们有序有度地表现。针对部分女生胆小自卑,回答问题时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的情况,鼓励她们放开嗓门歌唱,对她们好的表现和进步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既全面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信心,既发挥了个性特征,有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实验三:

形式:留守儿童活动小组

年级:初中各年级

指导教师:酒方方

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课外活动

活动内容:唱歌比赛、野外郊游、音乐游戏、主题演讲等。

酒方方老师经验总结:作为音乐教师,身兼数职,负责学校团委、学生会工作,还要负责“留守儿童教育办”工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方法就是——音乐,把教学与教育融合为一体。近年来,该校以音乐活动为基本载体,积极开展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通过唱歌比赛、主题演讲,让留守儿童从学习中增强自信;通过野外郊游、音乐游戏让留守儿童从愉快中学会合作与信任。第二课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收到积极效果,这充分说明音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有积极作用的。

经过一年的音乐教育活动实验,我们在2011年6月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表一、表二)。从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一年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同样的对象、同样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有了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感减弱,孤独、自卑、无助的心理状态好转,恐惧感基本消除,学生心态整体呈现阳光。

四、用音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几点经验

笔者认为音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身心健康是有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作用的。根据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音乐教育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五个基本作法:

(一)充分运用教材,寓情感教育于音乐之中

音乐教育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作为审美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中培养的情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他可以使人的思想达到最高境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感情缺人安抚”的“四缺”状态,一些留守儿童产生了“被抛弃感”,导致他们以稚嫩或扭曲的心灵去面对社会。音乐教师可以在歌曲的教学中,利用富有感情的歌词和旋律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爱父母、爱家乡、爱老师、爱同学,培养他们健康阳光的心态。例如:八年级欣赏课《回家》,教学中通过乐曲分析和情景再现,告诉学生“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再如七年级歌曲《在我们生日的时候》、九年级歌曲《儿行千里》,学生们学习时首先会想到父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教育引导,可以拉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心灵距离,教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主题组织教学,如《外婆的澎湖湾》、《父亲》、《母亲》,对中小学生的亲情教育非常合适。结合各地区风土人情、文化背景,选唱或欣赏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民调补充到教材中,培养乡情。如《乡间的小路》、《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热恋的故乡》;再如具有地方特色的咸宁“名歌”《江南桂花香》、《温泉河》。选唱教材中的《校园的早晨》、《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相逢是首歌》、《幸福快车》,可以培养学生爱学校、爱老师和同学间的友爱情感。

实践证明,经常向留守儿童教唱一些积极向上、充满亲情的歌曲,能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和亲情,用感情来点燃信心和希望的火炬,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发挥美育教化功能,在音乐中引导学生立德弘志

根据新课标要求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教科书,在不同的年龄段安排了一些具有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的音乐材料。比如,爱国题材的《歌唱祖国》、《一个妈妈的女儿》、《我是中国人》、《让我们荡起双桨》;励志题材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红梅赞》、《我怎样长大》;树立理想题材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的未来不是梦》。在教唱这些歌曲的时候,要重点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相关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合理组织教学游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信任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时,特别强调“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认为“这种学习可能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善于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而优秀集体的显著特征恰恰就是成员之间能融洽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和教育价值,音乐课中的群体活动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佳领域。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适当设置一些教学游戏,让学生们通过互助合作去完成,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和相互信任的意识,[3]找回自信。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结合音乐教材设计教学游戏,以同桌、同组或其他组织形式开展活动。在音乐游戏活动中使学生加强交往,体验互助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信,发展互信,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质。如在音乐欣赏课《渔舟唱晚》教学中,通过分析与聆听音乐让学生发挥音乐想像力,根据自己对音乐不同的理解,利用小组分角色的方法和不同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器乐小组:碰铃代表水声,三角铁代表水波中透明、柔和的月色,笛子代表宁静与安详,利用器乐重奏的形式表现了乐曲中“明月当空、渔舟泊岸”的意境。小品组:一家四口出海打渔,孩子撒网,父母划船,通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及动作来表现乐曲中满怀喜悦、渔歌飞扬的画面。舞蹈小组表现“夕阳西下、渔舟晚归”。还有诗歌朗诵小组、图画展示小组、歌咏小组等,要求学生表演大胆,思维开阔,充满情趣。一堂看似枯燥单调的音乐欣赏课,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的美,锻炼了学生音乐表现的才能,而且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以加强。

(四)开拓音乐教育资源和空间,助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老师,而且其中不少是音乐老师,这充分体现音乐的力量。据中小学老师的教育经验,中小学4-9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和疑惑是青春期生理和情感问题。在留守儿童教育,特别是女生的青春期教育问题上,女性班主任和音乐老师功不可没。青春期教育问题本不是音乐老师的职责,也不是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协同教育” 是音乐老师的“课外作业”。音乐老师是学校最好、“最廉价”的“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延伸了音乐课堂时间和空间,而且构建了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平台。在实验点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喊“老师姐姐”、“老师妈妈”,让我深受感动。这正是音乐的魅力和音乐教师价值的体现。因此,我认为音乐课没有“上下课”,音乐老师没有“上下班”,完全可以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显身手。

(五)加强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集体意识和成就感

艺术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集体意识和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和平台。[4]从横沟中学和横沟小学的调研来看,虽然这两所学校是农村学校,但是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横沟小学比较重视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设计和组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取得了预期教育效果。学校还把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每年举办“艺术节”或参加市区“学生艺术节”活动,年年都举行全校“文艺汇演”。每逢大型活动,学校邀请镇村和教育办干部、学生们邀请家长、亲戚朋友观看表演。从该校校长的介绍中,我真切感受到农村中小学在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我认为农村中小学应该重视合唱队、小乐队和文艺汇演等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既是素质教育和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的艺术性或场面效果,而是它的教育性和爱的传递与辐射!

五、结 论

留守儿童问题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受访学校实验的调查,针对儿童心理状况有关指标制作了实验前后效果对比示意图(图1)。

从调查实验中看到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希望,摸索到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和教学思路、方法,从微观层面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通过实验调查,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我们不能期待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完善,从宏观上去彻底解决。但是完全可以从微观层面有所作为。即使有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环境,也需要广大教育和社会工作者端正教育思想,从点滴做起,在细节中具体落实。2、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是儿童接受系统和正规教育的主阵地与主要途径,是实施“教书育人”的平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列入教学和教育目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督学机构应该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纳入教育评价或考核范畴。3、音乐教育对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教育、引导、锻炼功能,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如果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系统设计,由各科教师分工实施,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会更健康。4、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差别很大,留守儿童家庭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地制宜、以校为主、以人为本,在教育思想和具体教学措施制定上应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可持续性。

音乐教育对留守儿童身心成长实施影响还属于探索阶段,笔者期待通过本文,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事业中,为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说明: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鄂南农村音乐教育状况与发展对策”(项目批准号:2011jyte145)。

附件: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音乐问题的调查问卷

1.你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2.你会常常感到孤独吗?

A. 会 B.有时 C.不会

3.你现在由谁看护?

A.爷爷奶奶 B.外公外婆 C.亲戚或父母的朋友

4.你平时会做家务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5.你会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觉得自卑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6.你平时容易发怒急躁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7.你能够承受挫折吗?

A.不能 B.有时 C.完全可以

8.你会莫名的情绪低落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9.你常常感到恐惧吗?

A.会 B.有时 C.不会

10.你会说谎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1.你会经常感到无助吗?

A.常常 B.偶尔 C.不会

12.你遇到困难或苦恼时,首先会想到谁?

A.父母 B.老师 C.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D.同学 E.听音乐

13.你喜欢音乐课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4.你平常喜欢唱歌和听音乐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5.你觉得音乐课能够给你带来快乐吗?

A.能 B.不能 C.没感觉

16.你喜欢你的音乐老师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7.你一般会在什么时候唱歌和听音乐?

A.思念的时候 B.快乐的时候 C.空闲的时候 D.随便 E.其他

18.你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A.读书升学 B.有好老师、好成绩 C.和父母在一起快乐生活

注释:

①陈清河,男,46岁,小教高级,咸宁学院87届毕业,历任3所农村学校教师,先后担任过两所小学校长12年,获得多项省市级荣誉。

②吕志远,女,28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6届毕业,从事小学音乐教学5年。

③黄蓉,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

④酒方方,女,25岁,咸宁学院音乐系2008届毕业,从事中学音乐教学3年,横沟中学团总支、学生会指导教师,湖北省优秀支教生。

[参 考 文 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农村经济,2010(3):102-103.

健身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 饮食习惯;身体锻炼;横断面研究;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5.1 G 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44-02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学习负担较重。不良饮食行为与日常锻炼的缺乏会影响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学习,导致肥胖或营养不良。为了解张家港市中学生健康相关行为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笔者于2006年9-10月对该市部分中学生的饮食行为、对肥胖的态度和日常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张家港市4所普通初中(普初)、3所重点初中(重初)、3所普通高中(普高)、3所重点高中(重高)、3所职业高中(职高)共16所学校的初一~高三年级学生5 012名进行调查,当场收回有效问卷4 897份,有效率为97.7%。其中男生2 535名,女生2 362名;初中生2 191名,高中生2 706名。初中生年龄11~18岁,平均14岁;高中生年龄12~20岁,平均16岁。

1.2 方法 调查前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对有经验且负责任的学校卫生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指导语。调查人员利用课间时间,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回避,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并强调填写资料保密,教师不参与阅卷。调查工具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饮食与日常运动、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物质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等健康相关行为。

1.3 统计分析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用Epi Data 3.1软件录入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核对数据。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项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的频数和百分数,各组频率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饮食行为 由表1可见,过去30 d中有22.3%的学生喝饮料超过1次/d,其中职高生比例最高(29.1%);过去7 d中26.7%的学生吃甜点超过1次/d;30.0%的学生过去7 d曾吃过西式快餐,其中重初报告率最高(41.0%)。仅有42.7%的学生做到每天至少喝1杯牛奶/酸奶或豆奶(豆浆),其中重初、重高和普高明显高于普初和职高。过去7 d中吃早餐少于1次/d的占11.8%~31.4%,有20.4%的学生不吃早餐;存在偏食现象的中学生达68.1%,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对肥胖的态度 由表2可见,认为自己体重偏重的学生占28.3%,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过去1个月里,15.3%的学生为减肥或控制体重而锻炼,12.5%的学生为控制体重而控制某类食物摄入量,上述行为女生报告率均高于男生;3.5%的学生存在不合理减肥行为(如故意吐出食物、节食24 h及以上、擅吃减肥药等)。

2.3 运动锻炼情况 由表3可见,过去7 d中平均每天运动时间少于1 h的中学生达86.9%,其中女生高于男生,高中生明显高于初中生;31.6%的学生通常每天看电视或录像超过1 h,其中重点高中学生报告率最低(16.3%),职业高中学生最高(57.1%);53.9%的学生平均每天花在课外功课的时间在2 h及以上,其中重点高中学生报告率最高(60.3%),职业高中学生最低(37.9%);每天参加课外补习时间在3 h及以上的学生达14.4%,初中生报告率明显高于高中生。

3 讨论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经历着身心各方面的急剧变化,青春期身心健康是成年和老年健康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张家港市中学生一些危险行为的发生普遍存在,且部分危险行为报告率在国内类似报道中处于较高水平。为此,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开展营养教育 中学生“喝饮料”、“吃甜点”、“吃西式快餐”、“不喝牛奶/酸奶或豆奶(豆浆)”、“偏食”、“不吃早餐”等健康危害行为报告率均较高,其中不喝牛奶/酸奶或豆奶(豆浆)、偏食在所有饮食相关问题中的报告率最高,高于上海市中学生平均水平[1];过去7 d内吃早餐少于1次/d的报告率也高于江苏省青少年平均水平[2]。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偏食会直接影响营养素摄取,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不喝或很少喝牛奶、挑食、偏食是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3]。忽视早餐在中学生中的报告率也较高。有研究表明,早餐吃得好的学生明显比不吃早餐和早餐质量不好的学生精力充沛[4]。应引起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使他们能合理安排好自己的饮食与营养,达到平衡膳食、均衡营养的目的。

3.2 正确认识肥胖 对肥胖的态度中,“认为自己偏重”、“为减肥或控制体重而锻炼”、“控制食物摄入”和“故意吐出食物”的女生报告率较高,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关注自己的体重和身材,这与现今社会媒体的宣传、社会主流审美观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很大一部分中学生以瘦为美,甚至出现以非正常手段控制体重的现象。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通过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或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明白盲目的减肥不仅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还会危害身体健康,应当通过正确的方法加以判断,同时采用正确的方法,如不吃能量过高的西式快餐、不偏食挑食、适量的体育锻炼等手段加以控制或遵从医嘱。

3.3 加强体育锻炼 本次调查学生的“平均每天运动时间<1 h”、“平均每天用于做课外功课的时间≥2 h”报告率均高于上海市中学生平均水平[1],高中生尤为明显。这与中学生自我锻炼意识薄弱,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较重、课余时间少、学习上相互竞争激烈等有直接关系。学校应从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考虑,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要保证给予学生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锻炼机会,逐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针对中学生存在的不良饮食行为、不合理减肥、运动锻炼不足等健康危害行为,提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要性,应对全体学生开展普遍的教育与干预,以建立有效干预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彭宁宁,罗春燕,朱蔚,等.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浅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4):163-167.

[2] 沈蕙,塍臣刚,李海,等.江苏省青少年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602-603.

[3] 赵勇,赵梅,罗建,等.重庆市某中学初中生营养不良及肥胖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90-991.

健身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 已婚妇女;健康普查;分析;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在市医院进行了体检报告调查,介绍调查均为已婚妇女,参加体检的妇女共有1000例,年龄在25~60岁间,其中25~30岁529例,占52.9%; 31~40岁347例,占34.7%; 41~50岁65例,占6.50%; 51~60岁59例,占5.90%。全部调查受众均认证进行了妇科检查,并且填写了问卷调查表,发出问卷共1000份,收回1000份,有效率100%。全部患者都具备初中以上知识水平,填写问卷调查表格没有知识困难。

1.2 调查方法 (1)以妇科检查报告为调查依据,对已婚妇女妇科健康情况工作进行了实际调查,以此来评价目前已婚妇女的生殖健康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查找不安全的隐患所在,为妇女的健康护理和维护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评估依据,也为合理安排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利于提升妇女的身体健康水平。(2)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加调查的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实际生活体验的角度来进行问题探索。

1.3 调查证明 由该院妇保科、妇产科、病理科、检验科及计生委的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对普查对象先询问病史,填写妇科普查卡片。由体检保健中心妇科主治医师主检。对参检妇女进行病史询问、常规妇科检查、宫颈涂片(巴氏染色法)和妇科B超检查(子宫、双附件)。发现异常再作进一步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对比资料用具体数值和百分比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患者的妇科检查情况进行了人数及比例的调查整理,详细情况见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困扰已婚妇女最为严重的妇科疾病包括:子宫颈糜烂、附件炎、盆腔炎、滴虫性阴道炎等。对于这些病情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地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妇科疾病有关的因素有个人卫生习惯、家庭经济收入、疾病严重性认识、就医行为、个人文化程度、性生活、孕产次、卫生知识、避孕措施和家庭环境因素等;因妇科疾病就诊占13.56%,低收入家庭占59.14%; 78.36%调查对象的妇科卫生知识缺乏。子宫颈糜烂、盆腔炎等疾病与相关因素的关联经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颈糜烂与频繁不洁性生活(OR=2.334)、孕产次多有关(OR=1.527);细菌性阴道炎与双方性生活前不清洁外阴(OR=2.861)、不清洗内裤有关(OR=1.232)。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已婚妇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所以应着重进行妇科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相关的妇科健康教育普及。目前,绝大多数妇女都是身体出现了症状才想到去医院治疗,医生很难做到早预防早治疗。虽然多数妇女都认识到了妇科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但是许多人对妇科疾病缺乏应有的认识,缺乏对身体的保健,加之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等,使生理健康每况愈下,导致一些女性疾病缠身,且久治不愈,给正常的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加上受家庭负担、工作压力,加之缺乏疾病预防基本知识,已婚妇女疾病仍处于高发阶段。从整体规范的角度来说,医院和社区应该进行合作教育,为已婚育龄妇女全部建立了生殖健康档案,常年为其免费进行生殖健康查体,对查出的病人拿出具体治疗方案,并做好跟踪随访服务。对已婚妇女的自身健康调节来说,要坚持体育锻炼,改善全身抗病机能;?注意经期卫生。避免月经前后性生活;医嘱坚持综合治疗;慢性、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步增加运动。

参考文献

健身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 自杀未遂;意念;心理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0997-05

自杀是指有自我意识,自行采取的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1]。自杀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很多国家,自杀已成为居民前10位死因之一。一项来自安徽合肥地区的监测资料表明,中学生近1年的自杀意念报告率由1998年的15.3%增加到2003年的27.7%[2]。比照国际标准,我国已成为继日本、韩国等之后的又一高自杀率亚洲国家。据报道自杀已经成为我国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之后的第五大死因,15~34岁死亡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3]。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发生情况的调查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以便为青少年自杀风险评估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继续发展、降低青少年自杀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蚌埠地区抽取2所大学,4所城市中学(其中教学质量较好的中学1所,中等的2所,较差的1所),3所农村中学(按教学质量好、中、差各抽取1所),所抽取的7所中学中6所为完全中学,1所为职业中学。中学按每年级抽取2~4个班,大学按不同专业每年级抽取2个班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学生7 315名,回收有效问卷7 104份。其中初中生1 919名,高中生1 865名,大学生3 320名;男生3 533名,女生3 571名。年龄12~22岁。

1.2 调查内容

1.2.1 自杀意念的评定 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对1年内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发生自杀意念频率、自杀计划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自杀意念强烈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

1.2.2 自杀未遂的评定 自杀未遂是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己的生命,但未导致死亡的行为。

1.2.3 人口统计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学习阶段、家庭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

1.2.4 亚健康状况的评定 运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评定青少年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4]。躯体亚健康有32条评价项目,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为符合躯体亚健康状态者;心理亚健康有39条评价项目。以某项目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即界定为具有该亚健康相关症状。计算研究对象亚健康症状数。

1.2.5 抑郁与焦虑状况的评定[5] 采用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按1~4分的4级评分方法评价青少年的抑郁状况,抑郁量表总评分≥41分为抑郁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对青少年焦虑状况进行评价,焦虑量表总分≥40界定为焦虑症状。

1.2.6 述情障碍的评定 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5],根据述情障碍分值,按四分位数法分4个等级对各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

1.3 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首先对课题组成员和各调查中学分管领导、所调查班级班主任、校医和/或体育老师以及大学所抽班级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再由班主任协助调查组成员到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在自愿的情况下填写问卷。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内统一发放、集中填写、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3.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SPSS13.0)录入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 在参加调查的7 104名学生中,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共有2 017名,报告率为28.4%(2 017/7 104);报告 自杀未遂的学生有198名,报告率为2.8%(198/7 104)。

2.1.1 自杀意念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在2 017名报告有自杀意念的学生中,其中在调查时1年(12个月)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学生有732名(36.3%),调查时1年前就有的有1 285名(63.7%)。对调查时1年内产生过自杀意念的732名学生根据产生自杀念头最强烈的那一次的意念频率、当时自杀计划的设置情况、自杀准备情况和想死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意念频率63.0%为一闪而过,39.3%有自杀计划,8.5%有自杀准备,24.3%的学生想死程度大于50%。

2.1.2 自杀未遂 对198名自杀未遂者的自杀次数、最近一次发生的时间、自杀结局和自杀实施时的想死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8%的自杀未遂的学生报告≥2次,最近一次发生在1年内的占50%,自杀结局中达40.1%的不是本人放弃,30.3%的在当时自杀时的想死程度超过50%。

2.2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分别对学习阶段、性别、户籍、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为独生子女7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报告率进行χ2检验。见表1。

2.2.2 躯体亚健康状况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有躯体亚健康症状的2 694名学生中,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7.8%(1017/2 694),高于无躯体亚健康状态的自杀意念报告率22.7%(1 000/4 410),(χ2=186.929,P=0.000)。按躯体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31.527+2.235 X,说明随着躯体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53.092, P=0.000)。

根据有无躯体亚健康将7 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发现躯体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4.5%(121/2 694)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7% (77/4 410)(χ2=46.523,P=0.000)。

2.2.3 心理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心理亚健康量表有50条心理、社会、活力等不适的症状,根据个人近3个月来对每条症状的实际感受划分6种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一种情况,只要有1条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就定义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结果发现有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1 297名,自杀意念报告率为39.9%(1 297/3 233),高于无心理亚健康状态(3 881名)的自杀意念报告率18.8%(730/3 881)(χ2=393.035, P=0.000)。按心理亚健康条目多少为自变量X,自杀意念报告率为应变量Y,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28.651+1.757 X,说明随着心理亚健康条目的增加自杀意念报告率逐渐升高(F=128.618, P=0.000)。

根据有无心理亚健康将7 104名青少年学生分为2组,比较2组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结果显示心理亚健康组自杀未遂报告率为4.5%,高于无亚健康组的1.3%(χ2=66.133, P=0.000)。

2.2.4 抑郁状态对青少年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抑郁评定量表采用1~4分4等级评分方法,对个人20条的得分进行累加,凡总分≥41分,即认定为处于抑郁状态。 对有、无抑郁状态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抑郁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抑郁状态学生(χ2=105.234,P=0.000;χ2=129.905,P=0.000)。见表2。

2.2.5 焦虑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影响 焦虑评定方法同抑郁。对有、无焦虑状态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焦虑状态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无焦虑状态学生(χ2=121.51,P=0.000;χ2=122.05, P=0.000)。见表3。

2.2.6 述情障碍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 目前,国内对述情障碍的评价方法还没有统一标准,本研究根据述情障碍得分,计算四分位数,将得分在第0~25百分位数计为1级,将得分在第26~50百分位数计为2级,将得分在第51~75分百分位数计为3级,将得分在第76百分位数以上计为4级,对不同级别述情障碍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随着述情障碍级别的增加而升高(χ2=394.335,P=0.000;χ2=69.929,P=0.000)。见表4。

2.3 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1 自杀意念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见表5。

以自杀意念为应变量(0=无, 1=有),将性别(男=1,女=2)、学习阶段(初中=1,高中=2,大学=3)、父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母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初中=2,高中及以上=3)、躯体亚健康条数(0条阳性项=1, 1~3条阳性项目=2,4~6条阳性项目=3,7~9条阳性项目=4,≥10条阳性项目=5)、心理亚健康条数(赋值方法与躯体亚健康同)、抑郁分数(<40分=1,≥40=2)、焦虑分数(赋值方法与抑郁同)和述情障碍分数(赋值与等级相同)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习阶段、心理亚健康、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自述障碍6个变量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与单因素相比,剔除了母亲文化程度和躯体亚健康2个变量。见表5。

2.3.2 自杀未遂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未遂为应变量(0=无, 1=有),将性别、学习阶段、躯体亚健康分数、心理亚健康分数、抑郁分数、焦虑分数和自述障碍分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的赋值方法与自杀意念相同。结果显示,性别、心理亚健康状态、抑郁和焦虑状态、自述障碍均是自杀未遂产生的影响因素。见表6。

3 讨论

3.1 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报告率偏高 本调查结果显示,蚌埠地区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28.4%,高于国内一些地区的报道[6-7],与冯珊珊[8]报道的广州市结果(33.2%)接近。结果高于国内某些地区的原因可能为:一是调查时间不同的结果。本调查时间为2007年12月份,而文献[6-7]调查时间为2003年和2004年,时间相差较长,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日益增强有关;而冯珊珊报道的广州市的调查时间为2007年4月,与本调查时间接近,因而结果也较为接近。二是调查对象虽然都是青少年学生,但不同学习阶段的人群比例不同可能对结果也有影响。本调查样本中初中生占27.0%、高中生占26.3%、 大学生占46.7%,而文献[6-8]调查对象中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大学生占的比例较小,由于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不同,所以会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影响。

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可从其计划、准备和意念等级来反映,严重自杀意念者只占小部分,且自杀意念越严重,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Turvey[9]报道,有过1次或2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2.4倍;有过多次自杀意念者,发生自杀未遂危险性是没有自杀意念者的13.7倍。本次调查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8%, 其中32.8%的人自杀次数≥2次。重复自杀未遂也是自杀死亡重要的预测因素。有学者报道,曾有过非致死性自杀未遂的人,10%~15%最终自杀死亡[10]。WHO多中心青少年研究显示:重复自杀未遂后一年是成功自杀最强的预示因素[11]。Cedereke等[12]于2005年提出:在1年的随访中,早期(即前一次自杀未遂后0~1个月)重复自杀未遂是自杀死亡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关注自杀未遂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已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女性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性 在自杀行为的性别差异上,国内其他城市的调查结果提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的发生则大多为男生高于女生[13-14]。国外的研究则显示女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均高于男生,而自杀死亡的发生率低于男生[15]。本次调查女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男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女性对压力的感知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想法有关。

3.3 学习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本调查显示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而自杀未遂报告率初、高中生均高于大学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学生心理日趋稳定,自我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另外,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与其学习密切相关。有调查显示,学习成绩越差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越高[1]。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面临中考和高考的考验,心理压力较大,容易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在我国,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因此高考不论是对学生本人还是对学生家长和老师都高度重视,从而给高中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一旦遭遇意外的学习和生活事件,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导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大学生经历过了高考,初中生距离高考的时间较长,学习压力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却小得多,因而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

3.4 亚健康状态对青少年学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国内外研究显示,有自杀相关行为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国外研究表明,5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是抑郁症患者,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死亡[16]。对自己通常有较多否定评价的人,相对会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此次调查证实,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其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抑郁与焦虑程度都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者。可能与这些青少年受身体健康状况影响,学习及其他活动的能力较差,常有更多失败的体验,内心脆弱、敏感、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当遭遇意外事件时,更易选择消极的方式来应对,如自杀。

3.5 述情障碍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与自杀未遂的重要因子述情障碍(alexitymia) 又译作“情感表达不能”或“情感难言症”, 即自身情绪调节障碍,其特征包括情绪体验受限或减退、情绪表达能力障碍、想象力下降、不能主动感受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对他人的情绪识别困难[17]。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心身疾病等一些躯体疾病中伴有述情障碍症状较多[18],在正常人群中也发现约有10%的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善于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内心情绪感受[19]。述情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20],但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它并非一种独立的精神疾病,可为一种人格特征,也可为某些躯体或精神疾病时较常见到的心理特点,或为其继发症状。述情障碍患者不能区分焦虑与抑郁,不能区分兴奋与疲劳,不能区分生气与饥饿[21]。不能准确地描述感受妨碍了患者情绪压力的释放[22]。相反,这些压力存在于体内,最终表现为躯体的疾病。内部的痛苦通过躯体的疼痛或躯体症状表现出来。述情障碍患者由于缺乏识别、表述情绪的能力,所以在应激情境和人际关系中常出现情绪失调,及情绪的困感。这样的失调进一步改变通过认知来处理情绪的能力[23]。本调查结果显示述情障碍是学生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可能与有述情障碍对学生产生上述身心影响有关,也可能是述情障碍本身可以加重学生躯体和心理亚健康有关。

(致谢:本课题得到了蚌埠市教育局、怀远县教育局以及调查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2] TAO FB, GAO M, SU PY, et al. Trends of Health-risk Behaviors and Their Risk or Protective Factors on Adolescent Students in Hefei, Anhui Province, China, 1998-2003:Study on Public Health in Asia. Rinton Press, 2005:180-189.

[3] 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4] 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6,235-238,378-381.

[6] 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 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1):32-37.

[7] 张敏,王礼桂,邢艳菲. 中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29-431.

[8] 冯珊珊,张雪琴.广州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5):414-416.

[9] TURVEY C, STROMQUISTA,KELLY K. Financial loss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a rural community sample.Acta PsychiatrScand, 2002, 106(5): 373-380.

[10]PHILLIPS MR, YANG GH, ZHANG YP,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 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Lancet, 2002, 360∶1 728-1 736.

[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1999. Geneva: WHO,1999:104-109.

[12]CEDEREK M,OJEHAGEN A. Prediction of repeated parasuicied after 1-12 months. European Psychiatry, 2005,20: 101-109.

[13]高茗,徐放,沈庆凤,等.合肥市中学生情绪障碍及伤害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43-244.

[14]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等.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1999,15(3):247-248.

[15]GOULD MS, GREENBERG T, VELTING DM, et al.Youth suicide risk 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3, 42(4): 386-405.

[16]CHARLES Lr, JOANNE Er, RICHARD C,et al.Some differences betweenmen and women who commit suicide.Am J Psych,1988,145(6):718-722.

[17]SALMINEN JK,SAARIJARVI S ,AARELA E ,et al .Two decades of alexithymia.J Psychosom Res,1995,39(7):803-807.

[18]BLILEY PE,HENRY JD .Alexithyria,somatization and negative affect In acommunitys ample. Psychiatry Res,2007,150(1):13-20.

[19]JOUKAMAA M ,TAANILA A ,MIETTUNEN J ,et al .Epidemiology of alexithymia among adolescents. J Psychosom Res, 2007,63 ( 4 ) :373- 376 .

[20]WOUTA M ,ALEMANC A ,BENNOND B ,et al .No words for feelings: Alexithymia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first-degere relatives. Compr Psychiatry,2007,48(l):27-33.

[21]MCDOUGALL J. Thertres of the body: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 to psychosomatic illness. London: Free Association Books,1989.

[22]MARTIN JB, PIHL RO. The stress-alexithymia hypothesis: Theortical and empirical considera tions. Psychother Psychosom,1985,43:169-176.

健身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 危险行为;物质相关;因特网;行为,成瘾;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1035-02

随着我国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青少年素质问题尤其是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青春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网络成瘾等危害健康行为,将影响其成年健康并引起社会问题[1]。为了解徐州市青少年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报告率、分布及其变化情况,分别于2004年和2008年对徐州市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2次监测结果进行比较,为进一步提出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和2008年按相同的监测方案确定调查对象和人数,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徐州市区内15所全日制中学的13~21岁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抽取的中学分别为重点初中、普通初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各3所。2004年共调查初中学生1 253名(男生614名,女生639名),高中学生9 668名(男生4 580名,女生5 088名);平均年龄(17.7±7.8)岁。2008年调查初中学生2 473名(男生1 177名,女生1 296名),高中学生3 614名(男生1 609名,女生2 005名);平均年龄(16.8±8.5)岁。2年在性别、年龄构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学生自填调查问卷方式。调查员在教师的陪同下到教室讲解有关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意义及问卷的填写方法,告知学生填写问卷是自愿和匿名的。为保护学生隐私,学生在填表过程中,不准相互讨论和观看。问卷由调查员收集保管,教师不查阅问卷。

1.3 调查内容 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父母亲文化程度、与亲属一起生活情况等)和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饮食、体育锻炼、吸烟喝酒、网络成瘾、情况等)。

1.4 统计方法 剔除未应答和不合格的问卷(2004年、2008年共发放问卷17 008份,获得有效问卷16 511份,问卷有效率为97.1%)。使用EpiData 2.1软件建立数据库,输入问卷,用SPSS 11.5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对自己体重的认知与行为 青少年报告率上升的有“为控制体重而锻炼”、“为控制体重而控制食物摄入”、“为控制体重而节食24 h或更长”,而“认为自己体重不合适”显著下降。“为控制体重而擅自吃减肥药”等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体育锻炼和骑车违章行为 青少年报告率下降的有“去过没有安全措施地方游泳”、“经常骑车双手离把”、“骑车带人”显著上升,“过去7 d每天运动不到1 h”、“经常骑车逆行”、“骑车闯红灯、乱穿马路”。见表2。

2.3 物质滥用行为 “尝试吸烟”、“过去30 d喝过酒”、“曾使用过、大麻等”等的报告率普遍显著上升。见表3。

2.4 网络成瘾行为 “即使不上网,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希望增加上网时间”、“隐瞒上网”、“因上网而与家长发生冲突”报告率显著下降;而“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报告率显著上升。见表4。

3 讨论

3.1 部分危险行为报告率下降 2008年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骑车闯红灯”、“乱穿马路”比例为8.4%,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其他部分城市[2],这与该市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学生交通安全、健康行为教育有关。自2006年以来,徐州市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在学生知晓健康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2 一些危险行为的发生有上升势头 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中,“为控制体重而控制食物摄入”2004年和2008年报告率分别为17.9%和53.3%,“为控制体重而节食24 h或更长”分别为1.5%和3.1%,说明中学生对自己体重比较在意,尤其是高中女生可能受到社会上审美标准的影响,对自己的体重体型比较注重,相对也更容易采取减肥措施。但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盲目减肥不仅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甚至还会危害到健康,即便有此需要,也应遵从医嘱。学校应通过健康教育或其他方式方法帮助青少年调整心态。从总体情况来看,有良好饮食习惯中学生的比例不高,这就需要使青少年懂得平衡膳食的重要性。为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饮食与营养,并将知识带到家庭中去。这样,不但可以预防儿童青少年时期最易出现的营养缺乏病,而且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来预防或推迟许多疾病的发生。

3.3 物质滥用行为应引起关注 青少年学生吸烟、饮酒的现象较为普遍,并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提示青少年健康意识欠佳,也与青少年把吸烟视为成熟象征、时尚、社交手段等有关。调查中发现有关青少年学生其他药物使用及使用情况尤为突出(2008年分别为7.8%和2.1%),该调查结果与国内大城市同类学校相比明显偏高[3-6],可能因升学压力过大所致,应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关注。学校健康教育应尽早开展预防吸烟、饮酒和药物滥用的内容,教育学生不吸第一支烟,提倡教师和家长不在学生面前吸烟,创造无烟小环境,从而降低学生的吸烟率。此外,学校还应当通过心理辅导和生活技能教育等方面的渠道,舒缓学生在学习、就业、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现阶段,合理营养、积极锻炼、心理健康、拒绝网络成瘾仍需继续倡导,吸烟、饮酒等物质滥用行为更不容忽视。应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为一生健康和安全奠定基础。

(致谢:向参加调查的学校和问卷录入的铜山、新沂、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科、应急办、信息科的有关同志一并表示感谢!)

4 参考文献

[1] 陶芳标,高茗,卫国,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因素结构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71-573.

[2] 郭亚文,周祖华,何永频,等.静安区2001与2004学年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结果比较.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33-734.

[3] WHO.Shmposium on accident prever childhood.Geneva:WHO,1984:218-222.

[4] 彭宁宁,朱佳,周月芳,等.上海市大学生使用烟草和酒精等成瘾物质状况.中国健康教育,2006,20(4):339-341.

[5] 苏玲,陈丽萍,居文,等.福建省大中学生吸烟、饮酒与易成瘾药物使用现况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23(1):37-41 .

健身调查报告篇7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保健教育;美国教育使节团;麦克乐;日本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5-0094-04

Influence of McCloy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fitness education in Japan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World War II

WANG Che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concisely described the background for the US government to send an education envoy crew to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As one of the members of the US education envoy crew, McCloy participated in the drafting of the US Education Envoy Crew Report. As the origin of and general guideline for education in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the report produced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sic law of education and the law of school education of Japan; on such a basis, a comprehensive reform was carried out on education in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The influence produced by McCloy’s ideolog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fitness education guidelines of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was significant.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fitness education;US education envoy screw;McCloy;Japan

麦克乐(Charles H.McCloy,1886~1959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玛丽埃塔;1907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玛丽埃塔学院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大学期间,曾被聘为兼职体育讲师;1907~1908年在南达科他州扬克顿学院担任体育指导员职务;1913年来华担任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干事;1916年任南京高等师范体育专科主任;1917年兼任上海青年会体育干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麦克乐加入美国教育使节团并出行日本,其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战后初期日本学校体育和保健教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 麦克乐加入美国教育使节团与日本之行

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政府统治国家的权力,隶属于盟军最高司令部。对于战后日本教育的基本政策,盟军司令部决定彻底废除战前的日本军国主义、超国家主义的教育。为此,于1945年10~12月期间,盟军司令部数次发表了“关于日本教育制度管理政策”的重要指令。为了迅速、积极地推进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制定具体的政策,美国政府积极筹备和组建派往日本的教育使节团。盟军司令部的民间情报教育局(CIE)在1945年8~10月间曾拟定了一份20人的日本教育使节团名单,在这份名单中包括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年)和桑代克(E.L.Thorndike,1874~1949年)等著名的教育家。但是这个名单最终被麦克阿瑟所否决,其理由是这些成员过于集中于少数大学和某些地区。为此,民间情报教育局对教育使节团的人员进行了第2次调整,并于1945年12月24日拟定了一份30人的名单。但是这个名单一公布就招到了美国政府内外的反对,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教育使节团成员中没有现职教师,二是为了开展对日本学生道德方面的教育,应派天主教的教育代表参加。美国国务省接受了意见之后又对成员名单进行了第3次调整。首先于1946年2月7日任命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名誉校长、纽约州教育总长George D.Stoddard担任使节团团长,其次是在2月18日由国务省公布了包括大学校长、教授、教育行政官员以及当时在日本学术界也较熟知的教育学者和心理学者等共27人的教育使节团成员名单,时任依阿华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的麦克乐首次出现在这份名单上,而杜威和桑代克等教育家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最终的名单上。对于麦克乐被选定的理由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有学者推测当时任使节团团长的George D.Stoddard曾经是依阿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测试和评价,而麦克乐主要是从身体发育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测试和评价,二者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比较相似,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因此,George D.Stoddard推荐了麦克乐作为教育使节团成员。但无论是何原因使麦克乐成为使节团的成员,都与他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和学校体育界的影响力分不开,同时也不能排除由于他在中国的长期工作经历,使得他比其他学者更了解东亚人的体质和汉字文化等因素。

美国教育使节团在华盛顿召开了预备会议之后,于1946年3月5日和6日分两组乘飞机抵达日本东京。由于教育使节团在日本的滞留期限是3月底,因此教育使节团要在离开日本之前必须完成日本教育改革报告书的制定任务。另外,在美国教育使节团到达日本之前,日本政府为了配合美国教育使节团的工作,于1946年2月7日设立了以日本文部省次官山崎匡辅为局长的“教育使节团事务局”,并召集了包括官、公、私立学校校长、大学教授以及宗教派人士、评论家等29人组成了日本教育家委员会并在美国教育使节团抵达日本之前,为美国教育使节团准备了一份报告书――“日本的教育”。

美国教育使节团分成4个分委员会,麦克乐属第一委员会即教育课程、教科书委员会,其他3个委员会分别是教师培养、教学法委员会,教育行政委员会,高等教育委员会。报告书的编写流程是首先由每个团员起草各自承担部分,整理后提交给所属的分委员会,经过各分委员会讨论、整理后统一交到由使节团团长担任组长的特别起草委员会,再经过特别起草委员会讨论后做成最终的报告书,也就是本文后面提到的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美国教育使节团在日本教育家委员会的协同下,通过对日本教育情况的实地考察,于3月30日确定了报告书的最终稿,并于31日将报告提交给麦克阿瑟元帅。盟军司令部于4月7日以“最高司令官的声明”公布了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麦克阿瑟元帅当时称赞这份报告书是“关于民主主义传统的理想文书”。该报告书作为战后日本教育的原点和总的指导方针,对日本教育基本法以及学校教育法的制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战后的日本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改革[2]。

2 麦克乐关于战后日本学校体育、保健教育改革的构想

麦克乐作为美国教育使节团的一员,随团到达日本后对当时日本学校体育和保健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日本学校体育和保健教育的报告。麦克乐提交的报告分体育和保健教育两部分,关于体育的报告有A“觉书――体育”和B“给民间情报教育局的觉书――体育”,关于保健教育的有C“保健教育”和D“给民间情报教育局的觉书――保健教育”。根据新野守等[3]的研究结果,形式上A“觉书――体育”和C“保健教育”是作为给民间情报教育局提供报告(B和D)的草案稿,但是从内容上看,报告实际上是草案稿的补充部分。无论是草案还是报告都是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中的“保健和体育”“保健教育”“体育”部分的草案稿。因此,从麦克乐草案稿和报告中可以体现出他对战后日本学校体育和保健教育的整体构想。

关于日本学校体育改革的要点,麦克乐在“觉书――体育”中提出了10点改革建议:(1)文部省体育局的职能应从统治向协调方面转换;(2)应禁止开展剑道、刀,恢复弓道,禁止开展实战型的柔道,可以开展摔跤;(3)把体育课设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必修课,并且在大学要制度化;(4)确保运动器具和装备,特别是球和运动鞋;(5)为了女生参加运动,应采用女性教师;(6)依据盟军司令部民间情报教育局的体育计划书为宗旨,使用国外的教材,教学指导用书应由文部省官员以外的教师委员会制订和修订;(7)研发教学方法;(8)制定适合地区和个人需要的体育计划;(9)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对日本人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10)制定关于公立学校制度方面的成人教育计划和家庭运动计划。作为上述内容的补充,麦克乐在给民间情报教育局的觉书中指出了当时日本学生身体发育存在的弊端,其中包括:营养不良和骨骼发育畸形、力量发展不够、技能不够、社会性的不适应和身体修养、成人缺乏健康管理知识。

而对日本学校保健教育的问题,麦克乐在草案中指出:“小学的保健指导严重不足,保健与体育课的结合,不过是在雨天作为临时添加的内容而已,有关生理和卫生方面的指导,实际上根本都没有实施。”他还指出:“昭和17年的《国民学校体炼专业教授要点》中关于“卫生”方面,从初等科到高等科都有身体的清洁、口腔的清洁、穿着、摩擦。从初等课程5年开始增加了“急救护理”,体炼科的“卫生”所实施的只是一般化的身体训练和锻炼,绝对不是基于科学知识的内容。”他对日本学校保健教育不依据生理学和科学知识进行教学指导进行了批判。为此麦克乐提出对日本学生要进行“身体检查和追踪调查”和“保健指导”,在“身体检查和追踪调查”方面主要提出了充实身体检查标准和方法的研究、在教师帮助下重视结核病检查和预防、在医科大学(学校)开展与中小学生相关联的短期学习。为了追踪调查需要医师、保育教师、家属的帮助和监视等。在“保健指导”方面提出了开展健康基础知识指导,启发学生对有害东西采取预防措施,组织大中学生开展成人保健教育,设立包括行政官员、教师、学生、专业人员的保健委员会,由文部省指导下的专门委员会编制教科书,增加教学时间,充实教师培养方面的保健内容,学校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饮食,由师范学校研发教学方法等。同时还在报告中提出了改善校医和保育教师的待遇,编写保健指导书籍,在小学开展生理学基础知识的教学,研究成人的教育方法等构想。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麦克乐批判了战前国家主义体制下进行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课程编写方式,强调民主式的管理体制和启发式教育[4]。在学校体育项目开设方面要求废止剑道、刀及实战型柔道等项目,批判了战前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把体育作为战争手段的做法。同时他还强调学校体育要开展科学研究和体质健康调查,制订与社会、家庭相关联的体育计划等。

3 麦克乐思想影响下的日本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变革

美国教育使节团特别起草委员会在对各成员提交的草案和报告基础上,整理汇总成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关于麦克乐提交的体育和保健教育草案内容,保健教育的大部分内容被报告书所采纳,相比之下体育的大部分内容被删减。就连麦克乐自己也说《体育计划》中的50%内容被删减。下面是被报告书所采用的麦克乐关于体育计划和保健教育草案中的主要内容。关于体育包括:(1)把体育课作为大学的必修课;(2)恢复体育设施;(3)增加女性体育指导员和改善女子体育;(4)对竞技体育各团体的重建和奖励;(5)由教师委员会编写教师指导用书和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科学培养教师。关于保健教育包括:(1)关于健康诊断和追踪调查内容;(2)制定关于动机和习惯形成的研究计划;(3)关于有害健康内容;(4)由于存在不升入小学以上学校的情况,因此在小学期间更加需要时间进行保健教育,内容要涉及到所有的领域;(5)师范学校等要注重卫生学;(6)学校提供饮食;(7)在师范学校实施有效的方法制定适合地区和儿童身心状况的教学法。

1946年4月,即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发表后的第2个月,日本政府以此为依据公布了“新教育指针”,“新教育指针”在总结日本现状基础上,论述了“废除军国主义以及极端国家主义”、“进行彻底的民主主义”、“建设和平的文化国家”[5]63,批判了战争期间为战争而教育、把教育作为战争手段的做法,树立了“追求人的本性,以丰富广泛的文化为目标实施教育本质的方向”[5]78。并在同年11月发表了该指针的第2分册,在该分册中含有“改善体育”内容,并提出了保健・体育的方针。日本文部省根据该方针于1947年8月公布了“学校体育指导要纲”。学校体育指导纲要中对体育的目的进行了如下描述:体育是通过卫生和运动的实践实现人性发展的教育,就是培养健全有能力的身体,认识身体活动的价值,明白在社会生活中的各自责任。而体育目标包括:(1)身体的健全发展(正常的发育和发展,提高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机能,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及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和支配能力,养成工作和健康都有好的姿态和动作,必要的健康生活知识,消除疾病和其他身体的不适应);(2)精神的健全发展(对体育运动有着良好的兴趣和熟练,对胜败的态度、正确认识运动的娱乐性,健康活动的知识,支配身体动作的意志力,分析状况发现重点的能力,适当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能力,指导能力,细致的活泼的性格);(3)培养社会性格(开朗,同情――尊重他人的权利,礼仪、诚实、正义感――公平竞争,对集体的福祉以及公共卫生做贡献,正确理解性、克己和自制,服从法律以及正确的权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好的指导者和好的协助者的能力)。也就是说,麦克乐主张的生物学过程、心理学过程、社会学过程的体育理论具体反映在大纲目标中的内容就是身体健全发展、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社会性格3个方面。在保健教育方面,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提出的国民学校卫生教育中存在重大的缺陷这一意见,日本在规划战后教育的过程中开始谋求学校卫生教育的变革。1949和1951年分别公布了小学校和中等学校的“保健计划实施要领”。1958年公布了学校保健法,同年又制定了学校保健法实施令以及学校保健法实施细则,学校保健的管理和运营以此法令为根基展开[6]。

麦克乐作为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成员在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的制作过程中,对日本学校体育和保健教育的重新制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麦克乐的关于民主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思想也随着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的公布和战后日本学校体育的开展而渗透到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报告制作过程中麦克乐对战前日本学校体育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否定,对战后日本体育充满了期待。麦克乐的期待就如同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中说的那样:“我们相信日本会在体育方面有所发展,各体育组织都有所长,其相关的人士也不比西欧诸国逊色。无庸置疑,在对民主主义教育的贡献方面体育的潜力很大。”[7]但是,由于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是战胜国给战败国制定的产物,因此也不可否认,这份报告书带有一定程度的战胜国的强制性意志和国家色彩。

由于麦克乐曾长期在中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所以他的体育思想对近代的中国学校体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从麦克乐对中国和日本学校体育的影响来看,中国学校体育建立初期虽然是依靠模仿日本学校体育而建立起来的,但是在思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要比日本快,自1919年开始民主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体育思想就已经在中国传播,而日本由于军国主义的统治使得这一思想在日本战败后才开始渐渐接受,由此也可以看出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学校体育是领先于日本的。

参考文献:

[1] 李佐惠. 影响中国近代体育和美国20世纪中期体育的麦克洛伊[J]. 体育文化导刊,2006(5):80-82.

[2] 木村吉次. 後日本の体育改革にする一考察:C. H. マックロイの体育理として[J]. 中京大学体育学,1994,36(1):1-13.

[3] 新野守,木原成一郎,草深直臣,等. 第1次アメリカ教育使告におけるC.H.マックロイの役割[J]. 日本体育学会大会号,1990,9:74.

[4] 国立教育研究所. 近代日本教育百年史(第6卷):学校教育4[M]. 文唱堂,1974:33.

[5] 梅根悟,海老原治善,中野光. 日本教育践史[M]. 东京:三省堂,1979.

健身调查报告篇8

一、工作原则

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按照“有力、有序、有效、有度”和“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的防控方针,加强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作用,实施分级负责,依法、科学、规范做好全疫情防控工作。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未发生病毒感染的肺炎持续行政村(社区)传播时我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的防控工作。

三、组织机构

(一)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县健康局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卫健局局长任组长,其他副局长任副组长,统一指挥、协调辖区内的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疫情防控组、医疗救治组、监督检查组、后勤保障组、宣传组、督查组、隔离转运组8个工作组。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卫健局统一领导下,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本单位防控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处置专家组

卫生健康局分别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和疫情防控专家组。各医疗卫生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组建应急处置专家组。

四、职责分工

(一)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1.县卫健局负责指挥、协调、管理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防控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置工作,制定各医疗卫生单位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和防控策略,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做好防控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开展病毒感染的肺炎专业人员培训,组建专家组,为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防控处置工作的督导检查。

2.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指挥、协调、管理本辖区内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处置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病毒感染的肺炎培训,组织专家组排查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督导检查和社会动员及宣教活动,组织开展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调查处置。

3.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和固定联络员制度,及时与有关部门交流协商,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县辖区内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及监测工作,负责制订全县疫情处置技术方案,评估和监测疫情发展趋势,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相关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及疫情处置,负责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及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反馈和上报,指导全县做好生活环境、物品的卫生学处理和疫情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人防护,开展技术培训和健康教育,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并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三)医疗机构

1.定点医院负责病人的隔离、诊断和报告,开展临床救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配合疾控机构对疑似、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落实医院内的各项防控措施,并根据国家卫健委《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做好病例尤其是危重症例的救治工作,负责重症病例的转运工作。

2.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负责规范设置预检分诊,二级综合医院负责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开展疫情监测、报告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负责本机构内有关人员的培训,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3.乡镇卫生院(含村卫生室)在疾控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开展本辖区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对中高风险地区返乡的需要居家隔离重点人员,配合当地政府开展体温和健康情况监测。

(四)卫生监督机构

主要协助卫生健康局对疫情发生地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治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

五、防控措施

(一)病例监测、发现和报告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定义的患者后,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要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应当立即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健局。县卫健局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市卫健委,同时报告县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县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疫情报告程序报告市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3.按照上级要求严格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二)流行病学调查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报告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后,协调公安、交运等部门按照《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必要时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组织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三)标本采集与检测

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及时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并通知尽快将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相关病原检测。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标本和血清标本等。应当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标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暂按二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管理,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

(四)病例救治和院内感染预防控制

病例需收治在定点医疗机构,我县确定县人民医院为定点医院。定点医院要积极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隔离治疗,并做好医疗救治所需的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保障工作。

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预检分诊制度,完善预案及工作流程,规范设立发热门诊、隔离区,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和救治的需要。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弃物处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做好院内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控制院内感染。要积极开展临床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病毒感染的肺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防护用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五)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县卫健局组织各医院医护人员进驻隔离场所,对隔离人员进行医学观察,每日至少进行2次体温测定,并询问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症状或其他相关症状及病情发展,按照上级管理控措施进行隔离管控。

健身调查报告篇9

据了解,关爱女性健康、影响全中国系列主题公益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女性健康素质的提高,维护广大女性的切身利益,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为推动女性健康知识在全系普及和传播,提高女生健康意识与水平,树立健康生活理念。MSN中文网的《都市白领亚健康调查》则从都市白领的状态、都市白领情感冲突以及都市白领的观三个方面进行问卷的设计,围绕当下白领两性生活、家庭危机以及对性骚扰、同性恋、出轨、性教育等社会热点的态度,旨在揭开白领人群中幸福和的关系,从中我们也能清晰看到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状态。

报告中显示88%的受访白领对自己质量表示不满意,评分在10分以下;63%的女性难以达到高潮,其中90%女性选择伪高潮;而谓伪高潮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男人缺技巧,女人太单调。对此,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刘中一博士表示:偶尔、适度的伪装并无不妥,在一些特殊时刻或场合也许更利于性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双方关系的亲密。但性生活中技巧不是万能的。真诚、平等和尊重才是开启生活的三把金钥匙。

同时报告也指出93%白领认为性生活对夫妻感情很重要;而对性生活满意度较低(1-4分)的夫妻中,44%的夫妻经常争吵,而46%的白领有过出轨行为。对于出轨行为,女人对出轨的宽容度更高,59%的女人倾向原谅对方。刘中一博士对此解读为:性生活不满意,尤其是一方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让人心情烦躁,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现代性科学证明,性生活时人体分泌的一种肽,可以安神、缓解焦虑等。性生活有时候是过一种情致,不是一种活动。出轨很多时候出轨是寻求一种性关系,而不是。

相较于常规的调查报告,MSN中文网健康频道此次的《都市白领亚健康调查》基于网络开放式调研,获得了男女用户在性问题上各个领域的比较客观真实的隐私情况,以独特方式呈现当下都市白领最现实的写照,成为活动最大的亮点。

健身调查报告篇10

山东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条例完整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对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

第四条 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事故的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做好事故调查处理的相关工作。

事故发生地的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配合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六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报告事故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七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监察机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同时上报本级人民政府:

(一)一般事故逐级上报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三)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前款规定的逐级上报,每一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八条 发生较大以上等级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和事故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上报的同时,还应当于1小时内以快报的形式上报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第九条 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产能等基本情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事故快报的内容可以适当简化;具体情况暂时不清楚的,可以先报事故总体情况。

第十条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一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报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超过规定时限报告事故;

(二)漏报事故或者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

(三)不如实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别、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内容;

(四)故意隐瞒已经发生的事故。

第十二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在上报事故的同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发生地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事故造成人员伤害需要抢救治疗的,有关单位应当立即就近送往医疗机构救治,医疗机构应当立即组织抢救治疗。抢救治疗费用由事故发生单位先行垫付。

第十三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摄录音像资料等,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险救援,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事故抢险救援中可能发生更大危险或者造成更大损失的,抢险救援现场主要指挥人员在听取专家意见后,可以决定暂停或者终止抢险救援。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事故发生,或者发现事故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等行为的,有权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或者举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传真以及举报奖励的有关规定,依法受理、处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十六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或者举报后,应当及时将相关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通报。

第十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较大涉险事故,按照较大事故的规定报告,并组织抢险救援:

(一)涉险10人以上的事故;

(二)造成3人以上被困或者下落不明的事故;

(三)紧急疏散人员500人以上的事故;

(四)危及重要场所和设施安全的事故;

(五)其他较大涉险事故。

发生其他涉险事故的,按照一般事故的规定报告,并组织抢险救援。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十八条 事故调查应当按照事故的等级分级组织。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可以成立事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担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参加。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经济功能区内发生的事故,由对该经济功能区有管辖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事故调查。事故等级超过本级人民政府调查权限的,按照第一款规定组织事故调查。

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派人参加。

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下且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事故,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委托事故发生单位自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将事故调查报告报其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人民政府或者事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指定。

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应当以文件、会议纪要等形式公布。

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具有与发生事故的类别相关联的专业技能,并熟悉相关业务的专家参与事故调查。

第二十条 事故调查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技术组、管理组、综合组,并分别履行下列职责:

(一)技术组负责查明事故经过,确定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从技术角度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有关责任,起草本组专项报告。

(二)管理组负责调查事故发生的管理原因,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有关单位及人员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对事故相关责任人员和单位的处理建议,起草本组专项报告。

(三)综合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联络保障,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起草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服从事故调查组的安排,遵守事故调查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批准,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脱离调查组独自进行调查,不得擅自透漏或者发布事故调查信息。

第二十三条 在事故调查过程中,经事故调查组认定属于自然灾害、治安刑事案件或者其他非生产安全事故的,由事故调查组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指派有关部门另行组织调查。

由于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的,应当由有调查权限的人民政府重新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上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原调查组继续调查,或者会同原调查组联合调查。

第二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事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属于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五款规定的由事故发生单位自行组织调查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完成事故调查报告。

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第二十五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处理建议应当包括给予其行政处罚、处分的依据、种类、决定机关等内容;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七)其他必要内容。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二十六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由事故调查组全体人员讨论通过。事故调查组成员对事故原因、事故性质、责任认定、责任者处理建议等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报负责事故调查处理的人民政府或者事故调查处理领导小组决定。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二十七条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的事故调查报告,由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后,于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批复给下级有关人民政府、事故调查组的有关成员单位和事故发生单位。

有关机关应当按照批复意见,依法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并监督有关整改措施的落实。

对涉嫌犯罪的事故责任人员,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 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保障安全生产。

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应当在事故处理工作完结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落实人民政府批复的情况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第二十九条 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批复。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行政处罚、处分按照下列规定实施:

(一)对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处罚,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组织实施;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予以协助;

(二)对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的处分,由具有管理权限的机关、单位负责落实;需要罢免职务的,按照规定程序处理。

第三十条 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较大事故查处实行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一般事故查处实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

第三十一条 事故调查处理结束后,由有关部门负责整理事故调查报告、事故批复、批复落实情况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及时存档。

第三十二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度组织监察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事故责任追究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未严格落实的,应当责令改正,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对于发生重大以上事故或者一年内发生两起以上较大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由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十四条 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但是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五条 不依法履行职责,发生较大事故的,追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的纪律责任;情节严重或者一年内连续发生较大事故的,一并追究县(市、区)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的纪律责任。

不依法履行职责,发生重大事故的,追究县(市、区)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的纪律责任;情节严重或者一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的,一并追究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的纪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不依法履行职责,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依照有关规定对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

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设区的市、发生重大以上事故的县(市、区)、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第三十七条 发生较大以上事故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死亡事故的国有、国有控股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不得享受年终考核奖励,主要负责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对重大以上等级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撤销其主要负责人职务,并终身禁止其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

第三十八条 事故发生单位对较大涉险事故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有关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事故发生单位未对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且未造成人员死亡或者重伤的一般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的,或者未在规定时限内将事故调查报告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20xx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处理责任人员、落实整改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处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有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中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不落实人民政府批复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纪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xx年8月1日起施行。

安全生产的本质第一、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深刻的内涵,是安全生产本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它是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本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在安全生产领域的鲜明体现。正如xx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