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园林考察报告十篇

时间:2023-04-06 15:54:41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1

一位中国转业军官购买了私家汽车,又下海开了一家旅游出租汽车公司。这件事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条不胫而走的新闻。刘华云在30多年前已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军改商。

后来过了10年,他投资数亿组建大型农业基地。这种发展大规模农业“拖拉斯”在国外很多,当地乡亲百姓是最大的获益者,他这个“致富不忘乡亲”的良心企业家,因此更成了政商界的新闻人物。

转眼又是10年,刘华云已成为坐拥多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再不是一般创新型商人,也不是简单的良心企业家。他在花甲之年不忘初心,穷尽心血踏遍中国的山水,致力研究中国“三农”问题,并写下《中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担起的责任叫遂行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曾创造出世界领先的农业文明。”刘华云一直为托起优秀民族的农业文明而津津乐道。

如同许多吃苦耐劳的企业家一样,刘华云出身于江汉大地的农村,土地养于斯,其情忠于农。也如同许多做大做强的成功企业家一样,他当过兵,忠于纪律,更投身理想。这就有了他这个从土地上出来的军人的价值取向,能闯能干能想能做,而最终在他衣食无忧之日,重新回馈于土地,并奏响了他建设中国新农村的人生乐章。

刘华云在《报告》的附件中,专门有一段陈述:“我们早就在为中国贫困县献计献策:近10多年来,我们考察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74个地级市,1332个区、旗、县,与65位省部领导,370多位地区市长、书记,1630位县长、书记谈农业、文化、旅游县城经济,深感脱贫中国贫困县任重道远!”

这一系列的数字,外加数十万字考察报告和附件,反映了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意识。如果没有家国天下的情怀,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使命,刘华云完全可以在大洋东岸听涛,在红海钓鱼,在红磨坊品浆。但他在年过半百之后,下定决心“撸起袖子”去拥抱这块贫困而富饶的土地。

从1993年投资资产2.8亿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先行,到在北京港澳中心进行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探索,再到呈请中央在贫困县建立脱贫试验区……当年那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小伙子、在军营历炼成钢的好军人、在商场滚爬出来的梦想者,几乎把自己美好的时光、热血和责任,与这个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同向同行,同德同心,同呼吸共命运,并以强大生命力遂行着国家使命。

奉献的智慧叫先行

对于“三农”问题,刘华云的概括是基于土、潜于族、始于村,而破解“三农”,他则强调策于国、桥于商、利于民。开口不凡,开卷有益。刘华云对中国“三农”熟烂于心,直抵核心。

“我早年融入改革大潮,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成长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更是支持者、践行者和助推者”。刘华云在给国务院的建议中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简历,同时也展示了他一直低调做事,且秘而不宣的过去。这也是他顺势而为、聚智发力的真实写照。

在改革之初,刘华云响应邓小平同志裁军百万的号召,回到故乡,从商近40年,无不良记录,他认为这是一个商人的根本。他长夜燃灯舞文泼墨啃诗书,尤为喜爱当年一大批实业爱国者的传记,并在大量企业家涌进城时,他却逆向支农托农扶助农村产业。对此,他几乎倾其所囊,毕其所力,筑其所基。

“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讲到‘郡县治、天下安’,这使我们过去不懈的追求找到了根本的源头。所谓县域经济,起初热闹于科技创新、经济唱戏、文化搭台,但安定天下之重还是‘三农’,这时我们便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刘华云谈起《中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由梦想正逐步化为现实时,他十分强调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嬗变中的撞碰,以及智慧与时势的交运。

《中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开篇点明主题:“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国民经济中,中国农业相对滞后。从某种意义上讲,拖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堪忧,这也正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重任。”

《报告》纵论上下千年,古今中外,紧扣“三农”起势。接着,紧施中国新农村建设之策,从新农村乡村整体建设、到乡村企业发展方向、投融资模式及整合县域经济等娓娓纵论。最后,诘问“三农”向何处而去。

《报告》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切实看到随着我国工业化向中后期高端工业化水平升级,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势头减弱,城市吸纳与农民回流到成双向剪刀差。所以,他提出国有经济主导下混合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在新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完备与重构。以此为据确立“以商为桥”的新理念、“以桥带链”的新概念、“以链兴县”的新观念,并身体力行,始成正果。

托起的担当叫力行

有了理想与智慧,再没有比担当更具有内涵的词汇。这个担当,既是担当历史的重任,也是担当破解中国“三农”难题的决心。刘华云不善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生命蓬勃着一种舍我取谁的担当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中如气贯长虹。

当党的十再次把农村改革上升到战略地位以来,刘华云挽着裤脚穿行在希望的田野,几乎不余遗力。他先后发展了亿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新农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拓展了皇明太阳谷旅游服份有限公司、海南旅游包机公司、山西华襄农旅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内蒙白音旅游产业股份公司等一系列实体,全面开展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纳鲜銎笠悼展的诸多项目,包括金融、交通、地产、种养、加工、制造、物流等多个领域,刘氏集团成为了中国“经营最宽”的企业,但最具特色和引以这个团队自豪的,正是由“公司+农户+基地”而演化的“土地+生态+旅游+互联网+”等,堪称中国新农村建设综合性模式与致富机制。

踏寻中国乡村,刘华云开设了大黄河漂流、白天鹅观景区、瑶人山国家森林公园、福寿山国家森林公园、三潭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大洪山黑龙潭风景区、鸡公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列山风景区、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徐家河旅游渡假区、封江风景区及景区中的宾馆、别墅、度假村等,留下一个又一个让人叹服的开发项目。

借着全国精准扶贫的东风,刘华云扩张到区域经济,签定了仰韶大峡谷、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九龙洞风景区、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国家森林公园、金丝大峡谷生态游,凭祥国家森林公园、江苏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宁夏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易门国家森林公园,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等,一系列的创举,更是其《报告》的真凭实据。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2

一.华东五市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1998年10月,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作为54家全国第一批申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列的城市,经国家旅游局考核、检查、验收,均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且在考核得分上位居全国前列。

近几年来,华东五市先后确定了大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思路,在旅游产业定位、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市场管理、市场促销等方面摸索出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在产业定位上确立了发展大旅游的思想

南京市的旅游产业定位于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无锡市则定位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中的重点支柱产业;苏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支柱产业;上海市定位是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杭州市定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各市在城市定位上,突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南京市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无锡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着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市是“中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杭州市是“着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上海市是“西太平洋沿岸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二)在城市规划上体现了大旅游的发展思路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3

本文由课堂作文网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这个学期我们终于有机会外出艺术考察了,我们要到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江西婺源。快到目的地时,我就被那山里的风景给迷住了,茂盛的树木,婉转的溪流,都让我心旷神怡,那“小桥流水”的意境更让我陶醉。

这一次艺术考察收获丰富,一方面加深了对古建筑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传统的建筑知识,地理知识、风水学知识、规划知识、古代环保知识及各种其它人文知识,了解了中国先贤的智慧与能巧;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为艺术创作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收集了良好的素材。以下是结合本专业,对那些本人认为较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作一些描述。

婺源是江西东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被旅游书籍冠以“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与浙江、安徽为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她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以明清古建筑为代表,而自然风光更是如诗如画: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婺源不仅有江南层峦叠翠的山林,碧绿绸绢般的小河,还有蜿蜒的石板路连着一个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更为突出的是这里的徽派建筑,其风格体现在“粉墙黛瓦”,即雪白的墙身,青黑色的瓦,屋顶是刻着各式图案的飞檐翘角,直指苍穹,在蓝天绿树映衬下分外瞩目。婺源古民居既具有浓郁的徽州特色,又不乏匠心别具的独特格局。婺源的油菜花跟古朴的徽派建筑相结合,是其他油菜花开的地方不能比的。他们相互融合,构成了一副最美,最和谐的图画。行驶在婺源的林间小路上,仿佛就是在山水画中走。

赣中古建筑的每栋建筑都有明显突出徽派风格的风火山墙、高耸的垂脊和起翘,还有家具、木椅的设计风格,都是精雕细刻的经典之作。在婺源沱川古村落间行走,感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民居布局非常讲究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的和谐结合,文化品位很高。背靠郁郁葱葱的山林,一股清澈的山溪曲曲弯弯绕过幢幢明清古宅,穿过小桥和村中心后流向村外,一道道翻水坝形成的小瀑布激起哗哗的水声。在村边遇到一帮正在写生的美术院校师生,他们迷恋于这儿古代人文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和谐融合:穿村而过的溪流、村边小山岭上的古道、苍翠的古樟和松林、茶园农田、一排排的青石古溪埠、明清古宅群错落有致,简直就是一个大型生态园林,尤其从山岗上望下去,几乎每个角度都能入画。

实习相关大全:/

在学校,我们大都在室内画着静物。这次写生,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让我们走出了课堂,融入了自然,使我们的心灵放飞在山水,老屋,人间。我们懂得了光线与构图的关系,明白了建筑与文化的“血源”。在写生中,我们更深切地体味到:美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有感受到了那淳朴的乡村乡情,在考察中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的那份友谊,老师在我们画画和生活上的帮助,这一切将永远珍藏于心。

学校给了我们这次“江西婺源写生之旅”的机会,让我们来到这么优美的地方写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对艺术深层次的了解,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自然与人文之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契合,感叹艺术的殿堂原来如此美妙! 然而,看着眼前婺源的湖光秀色,真让人陶冶在这巧夺天工的自然风光之中!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婺源的先辈们,建造出了这么神奇的一处“牛形村落”,惊艳之余,也情不自禁地惊叹前人的智慧与结晶,深思人类智慧的无限宽广和深邃!

几天的考察时光一晃而过,美好的时光总是在逝去之后令人那么依恋,短暂的总是那么令人回味!通过考察使我们由一个对婺源一无所知的“外行”变成了一个熟练徽派建筑的“内行”。其中,我对徽派建筑最深的印象就是“凸”字形的“马头墙”。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就是俗称“五岳朝天”了,总而言之,江西婺源的徽派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已经在我们脑海中深根了,我们也酷爱这块土地。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4

一、考察的基本概况

8月3日,我们考察团抵达考察学习的第一站——南京市,主要参观了长江大桥、总统府、中山陵、夫子庙;无锡的三国影视城、紫砂艺术馆;8月5日参观了苏州的定园、留园、藕园、寒山寺、太湖珍珠馆,感受了水乡风情;8月6日船游西湖、参观了宋城;8月7日车游了上海南浦大桥、铺东新区、铺江隧道、人民主场;登上东方明珠大厦眺望上海夜景;所到之处到处是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新式样的小洋楼在农村比比皆是,显示了华东五市农村的富裕。进入城市,无论是在南京、无锡、苏州、杭州还是上海,都感受到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气息,新建的高楼鳞次栉比,城市街道洁净,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

二、华东五市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围绕大旅游的发展思路,构建大旅游格局。

华东地区坚持城市规划与大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市规划中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大旅游发展思路,从而有效地构建了大旅游的格局。如苏州市在城市规划中,为保护苏州古城及古典园林风貌,保留了旧城区,建设新区和工业园区,使苏州古城、古典园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保护。杭州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也提出:城市规划要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城市规划必须服从旅游业发展规划。而酉阳的旅游发展策划滞后于规划,规划滞后于建设,全市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开发水平低、综合效益差,一些景区和景点盲目开发,资源被破坏,永续利用度低。

(二)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形成了社会办旅游的局面,构建合理的旅游利益主体。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倡导内资、外资、国有、民营一起上,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扶持。如杭州市在景区景点建设上,三年内就共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宋城(有天灯节,大型演出等)、未来世界等一批文化品位高、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新景区,打造了“层层叠叠山、弯弯曲曲路、高高低低树、丁丁当当泉”的特色,形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三)在旅游景点和产品的包装上突出了创名优品牌的地方特色。

华东五市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充分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包装旅游、经营城市。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全力打好了白居易,坡,白娘子传奇等文化品牌,其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为其增色不少。乌镇水乡古镇凭借水阁而天下闻名。南京依托“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培育和发展当地饮食文化,使秦淮河美食文化形成南京旅游的一大特色。苏州则以“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太湖),在住、食、购上充分展示吴文化的特色,即住古典园林饭店,食吴越菜,购苏州工艺品、苏绣等,以文化突出城市、产品特色,把旅游产品和当地文化融为一体,使旅游产品个性化。“闻钟声,烦恼清,智能长,菩提生”的寒山寺,“夫妇归田隐居”的藕园等无不如此。

我们可用七句话来概括华东五市旅游的经验:自然风光优美是前提、思想观念更新是基础、景区特点鲜明是关键、旅游市场规范是重点、管理体制科学是难点、文化底深厚是核心、科学技术支撑是动力(如上海)。

近几年来,华东五市海内外旅游者人数、创汇收入连年攀升。对比之下,我县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发展结构不平衡,地方特色不突出,“吃、住、行”要素所占比重较大,“游、购、娱”结构不尽合理。旅客构成特殊,周边游热,国内游冷,国际游几乎空白。

三、对酉阳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植一批旅游精品。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以数量扩大为目标的粗放型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向深层次、质量型和内涵丰富型发展。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我县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但从实际来看,还有很多景点存在功能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由于缺乏深度开发,内涵不够,而显得平淡无奇。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华东每个城市都有地方氛围浓郁的特产。如杭州西湖龙井茶,苏州的万三蹄,无锡酱排骨,南京盐水鸭等无一不让游客心动。我县也有不少土特产,比如宜居的茶叶、后坪的苦荞酒等,但大都没有在包装上下功夫,没有形成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相联系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品。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二)抓宣传,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促销的广度和深度,树立酉阳新形象。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和深度,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一个好的商品需要好的推销术,旅游产品更是如此。我县要依托各种活动载体、现代新闻宣传媒体,筹划热点,精心包装,制造轰动效应,刺激旅游消费热点,培育品牌,吸收游客,不断拓展周边客源市场。以乌江画廊的山色风光为依托,精心布局桃花园—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大旅游圈。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5

一、工作目标

严格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加快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步伐,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通过加大投入、加快配套、加强管理,努力形成景观保护得力、绿化建设达标、园林建设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市政设施配套的城市建设格局,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确保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

二、工作任务

(一)申报准备工作

1、组织召开全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工作动员大会。责任单位:市“四城”创建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2月20日前。

2、组织召开全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导报告会,邀请省建设厅园林专家及标杆城市专家来我市指导创建工作。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2月28日前。

3、完成创建宣传及申报画册制作,送市领导和有关专家审定,并根据相关意见及时修改;完成城区绿化三大指标第一次卫星遥感;绘制建成区绿化现状图;完成城市概况、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环境状况等说明材料;完成园林绿化机构设置与行业管理情况说明材料。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3月5日前。

4、完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报有关部门审定、实施;完成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建立城市绿线制度和实施情况等报告。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规划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5、完成《*市城市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3月15日前。

6、完成创建专题汇报片制作,送市领导和有关专家审定,并根据相关意见及时修改。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广电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30日前。

7、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湖北省建设厅和国家建设部汇报我市创建工作情况,争取省建设厅支持,推荐我市为湖北省2009年度国家园林城市考评验收城市。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3月30日前。

8、将创建专题汇报片送湖北省建设厅、国家建设部领导和有关专家审定,并根据相关意见及时修改。责任单位:市创

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4月15日前。

9、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技术报告;完成创建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及汇编成册工作;完成创建申报综合材料编撰工作;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报告。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4月20日前。

10、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国家建设部递交我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申请报告及创建申报资料;配合省建设厅做好创建资格评定工作。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5月20日前。

(二)迎检及接待工作

1、制订国家园林城市迎检接待工作方案;做好迎检线路、受检点和备检点的安排、组织、协调工作。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8月前。

2、组织召开全市迎检动员大会。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2009年8月前。

3、做好国家建设部考评组的考评验收和接待工作。责任单位: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完成时间:考评验收期间。

(三)资料报送工作

1、全市古树名木统计资料及文字图片档案、各类防护林地、风景林地统计资料、生产绿地建设情况报告、花卉苗木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情况报告及统计资料、《梁子湖湿地保护规划》。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2、沿江、沿港防护林地统计资料。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3、公路绿化隔离带统计资料。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4、20*年地表水、空气质量监测结果表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总结。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5、全市燃气行业建设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城区污水处理工作情况报告、20*年城市供水水质检测月报(1-12月份)及水质达标工作报告。责任单位:市建委,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6、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绿地指标规划审批工作情况报告、《*市主城区夜景照明总体规划》。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7、20*年城区综合整治报告、公厕统计资料(补充)。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8、城区山体保护工作情况报告。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9、城市照明装置、亮灯率统计资料及城市照明工程建设情况报告。责任单位:*供电公司,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10、鄂钢厂区防护绿地建设情况报告及统计资料。责任单

位:武钢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四)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

1、起草《*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用地面积审核办法》、《*市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规定》、《*市城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办法》、《西山风景区管理办法》、《洋澜湖保护办法》。责任单位:市园林局

2、起草《*市燃气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建委

3、起草《*市户外广告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城管局

4、起草《*市湖泊保护办法》及《实施细则》、《*市水土保持实施细则》。责任单位:市水利局

5、起草《*市山体保护办法》。责任单位:市国土局

6、起草《*市湿地保护办法》。责任单位:市林业局

7、起草《*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细则》。责任单位:市环卫局

以上各项规范性文件草案各责任单位必须于2月28日前报送市政府法制办。

(五)成立城市园林绿化科研工作机构

责任单位:市编办、市科技局、市园林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30日前

(六)城区绿化重点项目建设

完成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二期)、观音阁公园、洋澜湖生态公园(一期)、西山综合性公园改造、火车站广场绿化、体育场绿地改造等公园绿地建设工程;完成吴都大道人行道绿地绿化、迎宾大道(凤凰路南段延伸)、文苑路、武昌大道东段延伸及转盘、沿江大道北门段绿化改造、洋澜路南段延伸段、寿昌大道等道路绿化建设改造工程以及雷山植物园规划和项目启动工作。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园林局,完成时间:2009年9月30日前。

(七)市级园林单位(小区)创建

完成市“创园”办下达的市级园林单位(小区)创建任务,全市园林单位(小区)达60%以上。责任单位:各区人民政府、葛店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管委会、各街办、市房产局、各单位庭园(居住区)所属单位,完成时间:2009年5月底前。

(八)环境绿化、生态防护林及绿化隔离带建设

1、完成葛山森林公园规划及核心区域建设工作。责任单位:市林业局、西山街办、市旅游局、鄂城区,完成时间:2009年9月30日前。

2、完成洲尾江滩防护林、长港绿化带建设。责任单位:*开发区管委会、市水利局,完成时间:2009年5月10日前。3、完成*大道绿化隔离带建设。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交通局、鄂城区、西山街办,完成时间:2009年5月10日前。

4、完善鄂钢厂区防护绿地。责任单位:武钢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时间:2009年5月10日前。

5、完善*球团厂厂区防护绿地。责任单位:*球团厂,完成时间:2009年5月10日前。

6、完成建成区荒山林地改造工程。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完成时间:2009年5月30日前。

(九)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1、实施洋澜湖清淤工程。责任单位:市建委,完成时间:2009年5月30日前。

2、实施洋澜湖综合治理工程、城区32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责任单位:市建委,完成时间:2009年8月30日前。

3、加强环境监测整治,确保城市大气污染指数、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完成时间:2009年7月30日前。

4、实施长港新港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完成时间:2009年7月30日前。

5、编制《户外广告布点规划》、《户外广告牌设置技术规范》。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完成时间:2009年3月10日前。

6、完成户外广告清理规范工程,组织开展拆违控违及城市主干道、沿街违停、占道经营等专项整治。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文明办,完成时间:2009年5月30日前。

7、完成城区洗车点清理规范工程。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完成时间:2009年5月30日前。

8、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工作,取缔市区主干道、沿街无卫生许可证的饮食摊群。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完成时间:长期。

9、加强城市主干道、沿街道路清扫和渣土管理力度,确保市容市貌整洁美观。责任单位:市环卫局,完成时间:长期。

(十)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1、完成百洪垃圾处理场达标建设、城区新建65座公共厕所及6座地埋式垃圾压缩站。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环卫局,完成时间:2009年8月30日前。

2、完成樊口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责任单位:*开发区管委会,完成时间:2009年8月30日前。

(十一)城市亮化工程

1、完成续建、新建市政道路照明工程。责任单位:*供电公司,完成时间:2009年8月30日前。

2、完成城区沿街主体建筑亮化工程。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房产局、*供电公司,完成时间:2009年8月30日前。

(十二)宣传发动

责任单位:市“四城”创建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新闻媒体完成时间:持续开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进一步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决定调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由副市长胡运星同志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杨丛林、市建委主任余学谦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财政局、人事局、国土资源局、建委、交通局、水利局、文体局、环保局、林业局、工商局、广电局、规划局、房产局、城管局、园林局、环卫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及鄂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街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市建委副主任、市园林局局长杜昌奕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一把手要亲自挂帅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具体抓,班子成员要分工合作,按要求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迅速落实协调督办的事项,确保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评验收。

(二)密切协作,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强化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各负其责,互通信息,相互支持,通力协作。要将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照《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指标达标情况及迎检必达攻坚项目一览表》和本方案的要求,细化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将目标任务和职责分解落实到人,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大投入,保障经费。财政部门要按照创建工作计划安排好创建专项资金,财政、城司等部门要及时拨付各类工程项目建设资金,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创建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的审计监管工作,确保创建专项资金和建设资金不被挪用、滥用。

(四)健全机制,强化督办。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各责任单位每月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大检查督办力度,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成立督查组,负责每半个月对各责任单位创建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全市通报;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创建工作任务纳入各责任单位2009年度工作责任目标,由市“四城”创建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目标办联合进行考核;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对行动迟缓、落实不力的单位,除在新闻媒体曝光外,将按照行政问责制的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6

我市现存的古树有以下特点:一是“古”。我市最古老的树为滕州西岗镇清泉寺内的一株国槐,树龄2800年,其次为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张塘村的银杏,树龄2500年(是省内第二古老的银杏树)。而福建泉州“古树王”才不过1300年。峄城区青檀寺内的青檀古树群,平均树龄300年,是国内最古老的青檀树群。二是古树群数量大。峄城冠世榴园内的古石榴群数量在3.5万株以上。另有山亭区水泉梨树、徐庄板栗、店子大枣、北庄柿子4大果树类古树群,虽没普查登记但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数量达2万余株。三是可利用价值高。古树除了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外,还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广西西双版纳有一株200年生的榕树由32条气生根形成的“独木成林”景观,当地人就此建立了专门的公园来吸引游客。我市景区内的古石榴、银杏、国槐、青檀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游客,为旅游业增光添彩。为了管护好古树,保护好这些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我市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保护一株古树名木,就是保存一部自然与社会发展史书,就是保存一件珍贵古老的历史文物,就是保护一座优良种源基因库,也是保护一种人文和自然景观,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祖先留给我们和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把古树名木宣传纳入公益宣传范围,广播、电视播放公益广告,旅游景区设立保护古树名木警示牌。电视台连续5期播放了古树资源保护专题片,宣传保护意义、知识,以及对重点案件的查办情况,同时在每天枣庄新闻后都以字幕形式倡导社会爱护古树资源。出动宣传车、张帖宣传标语。市林业局、市建委、市公安局、旅游局等组成专门的宣传队伍,张贴了«关于切实加强古树资源保护管理的通告»和古树保护标语,普及保护知识。政府在«政务督查»开辟了«古树保护管理工作动态»专栏,督导各部门的工作。使广大群众树立起古树就是“活化石、活文物”的观念,提高保护古树的自觉性,全社会爱护、保护古树资源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

2、健全保护制度,强化组织措施。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古树资源管理工作,把古树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纪检、政法、检察、公安、林业、建委、工商、旅游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古树资源管理领导小组,领导、指挥、监督古树资源管理。并多次召开古树保护专题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古树保护工作。

同时,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加强和规范古树保护工作。2006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林业工作的决议》,要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2006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贯彻人大决议实施办法, 对古树名木的普查、日常管护、保护经费来源、损坏古树处理等做了明确规定。2008年10月枣庄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枣庄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从制度上更完善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2006年3月,峄城区政府出台了《峄城区石榴等古树资源保护管理方案》;2007年1月,峄城区林业局、峄城区区公安分局、峄城区榴园镇人民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严禁囤积石榴古树(大树)资源的通知》。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有组织的团伙盗挖买卖古树、非法囤积古树情况,市政府成立了由政法委牵头,市建委、市林业局、市公安局组成的工作组,开展从快、从重、从严的联合打击治理活动。加快案件查办力度,及时公开曝光。检察、审判机关提前介入,联合办案,快查、快捕、快审、快判。对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基层组织负责人及党员干部的,纪检监察机关视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008年以来,共查处案件28起,查获装卸车等大型作案工具34台,收缴盗挖、倒卖石榴大树224棵,行政处罚26人,有效遏制了破坏古树案件的发生。

3、管护措施得力,保护效果好。

市政府定期普查古树名木,建立完善的档案,为125株古树和6处古树群拍照、挂牌保护,并文字记录在案,同时印发全市古树名木名录,引起了全社会的共识和重视。对濒危古树进行了调查,制定了抢救性保护方案,共登记65株古树。

古树名木保护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由各级政府负责,在各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领导下,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分别由城建和林业部门负责。为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古树名木保护主管部门,按照土地权属,与管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保护的责任、义务和管理措施。变更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报主管部门确认,并办理管护责任转移手续。组织、纪检、人事部门把古树资源管理列入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重视不足、措施不力,致使古树资源遭到破坏的单位和“五职”责任人通报批评。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7

好事多磨,安徽会馆移建保护修复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2000年,因西环高架建设的需要,也为了配合整个苏州环古城运河的改造治理,2004年初,依据《苏州市人民政府办文单:关于落实安徽会馆移建的批示》(文件编号:2003年下字1307号),终于由在古建筑修复方面有资深经验与技术的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承建修复并开始进行实质性的保护统计与施工整理。

按市府要求,现会馆复建地址移至原址东约百余米处,位于苏州。西环路来凤东桥引桥东堍。根据原建筑设计总平面图,安徽会馆工程建筑面积690 M2。其余为天井、露台、通道等。另有庭园及周边配套绿化5225.21 M2。该会馆建筑为院落结构,单檐、屏风墙硬山、砖木结构。竖向承重为φ160―φ240原木立柱。主屋面采用仿古蝴蝶瓦,清代徽式龙吻脊。南立面由徽派牌坊式门楼及两侧砖细照壁、徽式石库门构成。室内通道檐廊四周环通,与门厅、轿厅、大厅相含。该会馆建筑东西宽32.14米,南北长64.20米(含露台),至南端古京航运河;檐高3.60米,建筑屋脊高度4.50~6.70米、门楼脊顶标高8.70米,为清代典型徽派建筑风格。

由于上塘在苏州城市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性质,我们根据安徽会馆移建保护与设计要求,在施工注重水道和本体建筑联系的同时,力求使古建筑、旅游、城市生活、风景区风貌保护及交通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

为此,我们在实际施工中努力使这一历史文化遗存显露出来,形成局部的“传统水乡空间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考虑到该区域目前已新建高架,因此我方按照设计要求,旖工时适当调整“安徽会馆”的屏风墙体及增加门楼脊顶高度,并在南沿古运河露台码头的处理上,使其跟环古城原驳岸连成一体,成为水上旅游的又一亮点。

2 在移建、修复“安徽会馆”施工时,我们在观念上尊重历史原貌、反映历史信息,又从行动上调用能工巧匠,并至歙县实地考察,以确保在该建筑南立面与内部屏风墙脊顶的施工处理上充分体现本会馆建筑的徽派特色。

3 设计将该建筑融入上塘河的整体节点空间中,兼顾装饰性、工艺性、功能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同样按设计意图与图纸要求,留下足够供人活动、休息、交往的空间和设施,如按设计要求配置的庭院环境绿化,及新增的会馆西侧的入馆金山石园路,既满足了消防通道的要求,又给游人以一种伸展空间,整个布局创造了和谐优美多样的滨河环境。

安徽会馆工程决算造价329.8万元。开工初期并未包含绿化。工程的建设单位是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并由苏州市文广局负责监督验收;太湖古建筑勘察设计研究所编制的《安徽会馆移建保护规划方案》在经文广局审批后,由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冶设计研究室负责对旧有材料整理统计后最终设计出图。苏州景原工程设计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工程的现场监督。

整个安徽会馆工程由南向北依次为:金山石码头、露台(广场),门厅,轿厅,大厅,其间又连以两侧辅房及走廊若干。会馆基础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条基与独立、构造柱基。辅以MUIO砖基和C25钢筋砼地圈梁构成(露台码头处为浆砌驳石基础);主体则为全术构架与砖砌混合结构;以钢筋砼构造柱、圈梁、屏风墙压顶联结MUIO墙体围护。

由于旧有建筑破损严重,许多历史信息已轶失,根据之前浇料调查,可知建筑原格局的部分信息如下:

1 码头、露台――该码头形状为马蹄形;露台部分设有八字形照墙两座,中间植有两棵古银杏树。照墙东、西侧各设石窟门一座,其背弄延伸至轿厅南包沿,地面铺有人字型砖;

2 头门(即门厅)――为五开间,五架粱结构,设有轩廊,地面铺方砖。上方挂有“教化堂”一块匾额;

3 第一进天井――只有罗汉松、柏树、梧桐树、香椿树各一橼(意为:松柏同春);

4 轿厅――为五开间,六架粱,中柱结构,中设屏门,东西两边间设有门洞,地面铺方转;

5 第二进天井――中间设有过道连接轿厅与大厅,形成工字殿形势,两侧配有吴王靠并设有东西花坛各一个,坛内植有牡丹、芍药;

6 大厅――为五开间,四架梁结构,前为粱架扁作鹤颈轩,后为船篷轩,厅上方挂有“上天路”匾额一块,大厅前候都以屏门隔断。

我司受业主委托,在开工前已请江苏苏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勘测现场地质条件,其报告于2004年9月8日给出(勘查编号:2004-K-471),情况如下:

1 施工场内原始地面标高2.76~2.91m,平均标高2.84m。

2 土层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①杂填土或素填土;②黄褐色粘土;③粉质粘土;④粉土夹粉质粘土;⑤粉细砂;⑥粉质粘土。

3 场内地下水(浅部),为潜水和微承压水;潜水初见水位标高0.81~0.91m,稳定水位标高1.21~1.33m,微承压水稳定水位标高0.80~1.00m。

作为有针对性的市级文物保护项目的修复工程,我们在实际复建施工中,主要按照以下三个阶段部署进行:

第一阶段:包矧日木料的筛选、归类、整修、编号;审图、阅图及定位放线、现场勘察,编排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新料摘备制作,机械进场,组织人员进场,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教育等事项。

第二阶段:进行新旧木料及基础白蚁防治,下水道敷设施工完毕后,实施木构件移建,屋面施工复建,望板浇刷披线。铺设瓦件,修筑屋脊。

第三阶段:进行木构件古法麻布生漆批裹打底。广漆工艺施工,砖细方砖铺设施工。电气工程穿插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考虑到工期及场地等问题,其中大木结构(木屋架)、木装修等均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古建筑标准在园林发展公司斜塘基地配料、修缮、加工制作完成后。再运至现场拼装。在修旧如旧、物尽其用的前提下,我们首先在确保结构承载力的前提下尽量修补,采用挑选、整修后的原有旧料原位恢复;其次,视各部位旧料腐朽不可修复情况,遵循尺寸由大改小原则替换至另一部位;最后,剩余木料实因腐朽、尺寸不合等原因,而报废不可用时,则考虑重新添加花旗松、杉木、香樟等与原构件相同材质的木料制作。经现场会同监理实测统计,实用旧料占原有旧料的百分率为33.97%,达到了预期的使用率。

屋面工程是综合反映园林建筑施工质量与观感的重要方面,也 是对于其功能和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在实际施工时,根据会馆的旧有照片,采用传统屋面小式做法。即底瓦“一搭三”、盖瓦“一搭四”,并经逐块审瓦、沾瓦。基层处理却又有别于传统做法:根据设计要求,珊采用先在望砖上铺设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密闭铺贴到位后,再坐浆铺瓦。这一举措,在不改变建筑旧有外观效果的前提下,确保了建筑物的防水使用要求,同时也克服了旧式古建筑小青瓦屋面在实用性(即屋面防水)上的一贯缺陷,虽经历数次大风雨雪,无一处渗漏爬水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本工程徽式砖雕门楼施工中所用的砖细斗拱、插角、花兰柱及砖细戗角、飞椽等,各雕刻构件均严格参照歙县徽派建筑精雕制作,其形象逼真、线条清晰、气势巍然,依稀可见徽州古文化的底蕴。

纵览整个屋面工程,在外观上弧度自然、轮廓分明,瓦楞花边滴水齐直,檐角曲线优美,鱼龙吻脊、回纹头等制作精细、栩栩如生,虽未尽其神,确也得其韵之七八,达到了设计上的预想效果。

整个安徽会馆移建保护工程于2004年9月25日正式开工,至2005年12月25日工程竣工,历时3个月。期间有南侧沿河驳岸码头的方案变更、审批等问题,其后又有会馆西侧石板道路、雨水管井及庭院环境绿化等工作量的增加。在施工过程中我方与绿化站业主代表、现场监理及设计单位紧密配合,并明确内部管理体系,层层落实抓好工序管理,坚持边操作、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自检、互检、交接检,对每一道工序都认真上报监理验收,做到现场施工负责人、质检员与监理工程师三把关,特别是对设计上的一些疏漏也经常性地联系、征询设计单位,努力把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无形中。

安徽会馆移建保护工程自开工至竣工验收,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无大的质量事故隐患,分项工程自检、自评及时,质量保证资料齐全。综评(自评)分部工程:地基基础、主体、装饰(木装修)、屋面及绿化、安装工程各大分部均达到备案质量验收合格标准,竣工观感自评总得分93.2分。这与业主和设计单位的支持、监理的督促以及每个现场施工人员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8

关键词:抗战时期;西北科学孝察团;考察进程;成就;多角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6-0081-05

Restudying the Northwest Scientific Expedi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LI Huaishu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istory Culture,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new material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paration, schedul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Northwest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as well as developing the Northwest. It also provid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Xia Nai, the co-leader of the Expedition. The investigation was well-planned and prepared with a good foundation, and it was also a natural extens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China, though influenced by the upsurge of northwestern development. Despite the many difficulties, the expedition went smoothly on the whole, owing to the support from all sides.

Key words: Investigation progress; Achievements; Multi-angle analysis

1944—1945年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对我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学术界对此有较多的论述。随着一些新资料的问世,特别是《夏鼐文集》《夏鼐日记》的编辑出版,为进一步研究考察团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就此作更深入的探索。

一 考察团的缘起

清末以来,我国西北的考古由于简牍出土、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安特生的调查与发掘以及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丰硕成果等而备受学术界瞩目。抗战全面爆发后,西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地位迅速提高,“开发西北”、“到西北去”的呼声高涨,考察团体或个人接踵而至,为建设西北献言献策。

日军侵华,东南大片国土沦陷,破坏了我国学术研究的正常历程。但是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和学术机构的内迁,知识分子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在西南地区陆续开展学术研究。1938—1940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合作调查、发掘云南大理附近古遗址,此后与相关单位联合发掘四川彭山汉墓、成都附近的前蜀王建墓,1937—1938年调查川康少数民族,1939—1940年调查贵州民间艺术等。

1941年10月,李济向中央博物院理事会提交的报告中,列举当时的主要工作是:

一、调查川康民族;二、调查苍山洱海的古遗迹;三、贵州民间艺术调查;四、中国建筑及附属艺术资料之收集;五、汉代车制之研究;六、四川古迹之调查与古物采集;七、旧式手工业品之采集与研究;八、滇边民俗材料之采集;九、甘新一带古代艺术及历史文化史料之采集。

其中,甘肃、新疆一带的工作计划有:

1. 以长城线为中心,研究中国古代对于西北边防上之设施及文献之采集;2. 以肃州、敦煌一带之千佛洞为中心,研究佛教艺术东来之情形。如能至新疆,则研究吐鲁番、库车、拜城之佛洞壁画,俾与甘肃境内作一比较。如情形许可,则拟由甘肃或青海至新疆南部之沙漠中作地理与历史之探查;工作时间暂以一年为限[1]。概括而言,就是依据现有的条件筹措经费、招聘人员、实地考察,对原有的调查和研究力争有所推进。由此可见,甘新考察是有基础、有计划的,既受到了开发西北热潮的影响,也是学术研究的自然延续。

1941年11月,李济致信汤用彤,邀请向达参加西北史地考察团,汤用彤十分赞成。第二年,西北史地考察团组成。其成员向达,“匹马孤征,仆仆于惊沙大漠之间”[2],考察了敦煌莫高窟、汉代玉门关、阳关遗址等,写成许多著名的论文。1943年,石璋如从甘肃返回途中,考察泾渭流域,发现23处史前遗址。由于“万里孤征,行旅匆匆,多未周览”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计划中的考察活动没有全部完成,所以有必要继续进行。

新考察团的筹划大约始于1943年春。当年7月,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联合组成西北科学考察团。史语所派夏鼐(副研究员)参加,中国地理研究所派李承三、周廷儒参加,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派向达、阎文儒参加。历史考古组组长为向达,夏鼐任副组长,阎文儒为组员,他们主要在甘肃、青海考察。地理地质组主要到新疆考察。

根据最新的资料来看,考察团的酝酿较早,经过了比较细致地磋商和协调,如经费来源、人员安排、收集和熟悉西北的资料、规划考察范围和行动路线、购置所需仪器设备等。有关人员查阅了《流沙坠简》、《西域水道记》、《语石》、《居延汉简考释》、甘肃地方志以及斯坦因、伯希和、安特生、黄文弼、张凤、徐旭生等学者的著作。尽管条件十分艰苦,总体说来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充分的。考察开始后,向达、夏鼐与史语所傅斯年以及李济、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等保持着通信联系,汇报考察进展,请示工作安排,解决资金问题,规划行动路线等。考察团预定将采集的标本全部运至兰州,暂时保存在甘肃科学教育馆,以后再想办法转送中央研究院。

向达是著名学者,此前去过西北,比较熟悉情况。夏鼐是考古学科班出身,年轻有为,敬佩向达的道德文章。阎文儒是向达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研究生,工作过程中成为向达、夏鼐的得力助手。阎文儒称两位是“向觉明师”、“夏作铭先生”。夏鼐认为阎文儒是“向先生的高足弟子”,“考察团增添一生力军”。夏鼐与阎文儒“一见如故”,“合作无间”。“从各种记载中可以看得出,三人的合作十分愉快”[3]。

二 考察经过和主要收获

西北科学考察团原定于1943年9月出发,由于夏鼐突然染病、经费迟迟不得解决等原因,不得不推迟了半年。

1944年3月21日和4月4日,向达、夏鼐先后从重庆乘飞机抵达兰州,住宿在甘肃科学教育馆。随后几天,他们拜见军政要人,踏访名胜古迹。4月13日,夏鼐、何乐夫调查十里店附近遗址。4月14日,向达、夏鼐调查西果园附近遗址。在兰州期间,向达应邀在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甘肃学院等高校讲演。4月17日,由兰州乘车启程西行。途中,夏鼐于武威文庙考察吐谷浑慕容氏墓志。20日至酒泉,考察钟楼寺、文殊山等。4月26日,离开酒泉前往金塔。27日到金塔,游览金塔寺。5月1日到三墩,考察汉代烽燧,7日返回金塔。5月12日,阎文儒从陕西宝鸡赶到酒泉,加入考察队伍。1944年5月14日,考察团离开酒泉西行考察嘉峪关,经玉门、安西至敦煌,与常书鸿、张民权、史岩等晤谈。5月至8月,向达、夏鼐、阎文儒发掘敦煌佛爷庙等墓地,清理墓葬十余座,并考察莫高窟。9—10月发掘月牙泉墓地,清理墓葬7座。向达进一步考察莫高窟壁画艺术,参与鉴定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发现的北魏残经,写成《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发现六朝残经》一文。考察团原计划赴新疆考察,由于此时新疆形势突变,兵荒马乱,致使计划落空。10月19日向达离开敦煌东归。11月至12月,夏鼐、阎文儒发掘小方盘城,调查榆林窟、锁阳城等地。此时“朔风狂飙,透入肌肤”,他们“冒雪冲寒,入漠探险,访两关遗址及烽燧遗迹,掘得汉简数十片”[4]。1945年1月5日自酒泉东归,游览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等。1月15日和16日,夏鼐、阎文儒分别返回兰州,在甘肃科学教育馆落脚,安置所得文物并进行休整。阎文儒暂时离开考察团回陕西三原。

1945年3月1日,夏鼐与何乐夫会面,再次调查十里店周围遗存。夏鼐还与吴良才调查兰州附近的王保保城、高坪、中山林、曹家嘴、西果园等遗址。3月19日,夏鼐、凌洪龄调查青岗岔遗址。夏鼐寻访古迹,“对于碑碣吉金,亦加留意”,3月底写成《〈陇右金石录〉补正》。

1945年4月,夏鼐南下赴洮河流域考察,发掘辛店、寺洼山遗址,调查齐家坪、马家窑等遗址。5月,发掘宁定阳洼湾遗址,5月底返回兰州。阎文儒“因不通史前石器时代,不便参加”[5]。

6月底,夏鼐自兰州出发再度西行,过永登、武威至永昌;7月底,阎文儒由陕西赶到永昌与夏鼐会合。8月至9月中旬,夏鼐、阎文儒发掘民勤沙井、三角城等遗址;9月中旬经山丹至张掖,发掘黑水国遗址,考察马蹄寺、永固城。10月初返回武威,发掘武威南部吐谷浑慕容氏墓地,获得墓志和随葬品。10月中旬阎文儒从武威前往兰州。11月中旬夏鼐自武威返回,又经青海乐都至西宁,考察塔尔寺、朱家寨遗址;12月初回兰州。12月初,夏鼐、吴良才调查兰州太平沟遗址。12月18日,夏鼐离开兰州,经定西、通渭、秦安、天水、徽县、两当进入陕西。1946年1月4日在四川广元遭遇匪劫,丢失部分公私财物和发掘资料,“幸无大损失”,2月24日抵达重庆。2月26日,夏鼐拜见傅斯年、李济,报告甘肃、青海考古和遭遇抢劫情形。阎文儒在甘肃考察结束后,应黎锦熙(劭西)之邀在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任职(副教授),“因长者之命难违,乃只身留兰”,任教为时数月。1946年春离甘东归,途中考察天水麦积山石窟。

考察团工作期间,袁翰青、何乐夫、吴良才等提供过很多帮助。袁翰青,化学家,时任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致力于科普事业,为考察团代管所得标本,并且提供许多便利条件。何乐夫(士骥)曾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工作,参与发掘易县燕下都和宝鸡斗鸡台遗址,参加调查关中地区的古遗址、勘察邯郸响堂山石窟。随高校西迁过程中,他调查张骞墓葬,撰写《修理张骞墓工作报告》,发表于卫聚贤主编的《说文月刊》上。1943年何乐夫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任教,先后在兰州十里店、崔家崖、孔家崖、达家庄、水挂庄、安宁堡、徐家湾、盐场堡、华林山、太平沟、西固、西果园以及临洮辛店和寺洼山等地进行考古调查。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发掘兰州上西园明代彭泽墓。吴良才,夏鼐好友吴金鼎的堂弟,热心考古,时在兰州任职于中国银行。由于有了以上三位的协助,使得考察更加顺利,工作成就更为显著。

地理地质组主要考察新疆的地理地质,李承三等曾考察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他们根据考察资料,写出了有关甘肃、新疆、青海的报告,为西北地质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 有关开发西北的设想

向达《西征小记》记载“近年以来开发西北之论甚嚣尘上”,“然欲言开发西北,几无在不与史地之学有密切之关系”[2]337。考察团“其用意于纯粹的学术研究而外,盖亦思以其所得供当世从事西北建设者之参考”[2]338 ①。开发西北、建设抗战大后方不是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主要目的,但是考察成果可以为西北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由于受到“开发西北”大环境的影响,考察团成员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专业研究的同时也关注相关问题。

考察团认为,西北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甘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河西为中古时代中西交通之孔道,中外文化之交流几莫不由是”[2]356。“河西一地,将来在经济上究能开发至何种程度,今日尚难预言。唯其在政治上以及经济上之地位,以之与汉、唐相较,初不因时代迁移,而失去其重要,此则可以断言者也”[2]372。河西走廊是“秦汉以来由黄河流域到西域的交通要道”,“中西文化的交光互影,也在这条交通孔道上留下许多痕迹”[6]。敦煌“从汉代起就成为西通西域的咽喉,直到隋唐,在对外交通上、国防上、都是西北的重镇,古代敦煌的地位,正如同今日之上海”,“在文化上,也有它光荣的传统”[5]135。

“怀着满腔的好奇心”,考察团沿途留意西北的风土人情。在兰州,夏鼐“经自力路至黄河铁桥,河上有皮筏子数个,尚为余所初见也”。“郊外田陇中已开始耕种,间有以石子及沙铺田上,以免水气(汽)之过分蒸发,苗上又盖以瓦罐,或以防霜雪欤?”[7]初到西北的夏鼐,显然对于当地风情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考察人员亲身体验了西北恶劣的自然条件:气候干燥,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沙漠戈壁。“大风扬尘,终日不息,日光暗淡,远村如在雾中”[7]181。他们也见证了迷信盛行、种植大烟、妇女缠足、儿童失学、缺衣少食等贫困落后的现象。夏鼐、阎文儒参观敦煌皇极会为亡者超度,感到场景森严。“此家(刘家)近二月来连亡4人,皆以伤寒病,不讲求合理方法以治之,乃注力于迷信,殊为可叹”[7]228。

当然,西北不全是荒凉和愚昧落后,还有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的一面。向达认为抗战时期的西北,并不像传说的那样穷苦。当时武威、张掖物价低廉,米每斤3元,面1元半,肉3元,羊肉2元。民国十六年(1927)地震以后天气变暖,不甚寒冷。武威、张掖“流水争道,阡陌纵横,林木蔚茂,俨然江南”,“地产米麦,又多熟荒。将来如能筑坝蓄水,改用机器耕种,用力少而产量增,以其所出供给河西,足有余裕”[2]342。酒泉生活较好,“就生活而论,诚避秦之桃源也”。敦煌生活比较苦,猪肉久已无市,黑市每斤20多元,猪油每斤30多元,即便如此也很少见,牛羊肉亦偶尔一见,面粉限价3元一斤,但黑市6元一斤也无处购买[8]。向达观看玉门油田和冶炼厂后认为石油价值很大,“将来西北开发,利用机器垦荒耕地,其有赖于油矿之处正甚多也”[2]344。

夏鼐到达张掖附近发现,“两旁村落颇多,陇亩村树,颇类江南”[7]175,而敦煌则是“酒泉以西的人口最多、面积最广的沃洲” [6]241。阎文儒认为祁连山“杉柏林立,草木丛生”,“祁连上牧场极佳,惟水较少”,“倘有大量资金,开发林牧,此山之利正不可限”[9]。 阎文儒考察麦积山石窟时发现“两山松柏丛生,杨柳夹道,水从中流,人行其间,颇有置身桃源之感”,“两岸沃土,村坞相接”,“此地风土,极似巴蜀”[10]。敦煌一带“终年不雨”,但有党河水灌溉,有成片的绿洲,盛产瓜果,不仅仅是靠天吃饭。敦煌附近盐池较多,盐是敦煌“三不值钱的一种”,但是可以开发利用。“北湖以西,有几十里的硷滩,滩西有许多盐池,池中满是大粒青盐。如果交通发达以后,这些盐尽可运到陕、甘,以至长江中流一带”[5]139。

四 评价和赞誉

裴文中说:

抗战期间,学者聚集兰州,考古学家夏鼐、黄文弼、吴良才及何乐夫诸氏曾屡有发现,何氏更有短文发表,叙述各史前人类遗址及遗物颇详。[11]

裴文中盛赞他们的工作 “所获亦丰,贡献甚大” [11]229。通过一系列考察活动,考察团认为甘肃考古工作的前途很大。西北气候干燥,遗物保存完整,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去处。洮河流域的史前遗址,自经瑞典安特生发现后,成为“公认的考古工作的乐土”[6]223。向达全面考察后认定,“惟考古工作之希望甚大”[7]126。阎文儒赞叹“以河西之宝库,若能有长时间之调查、发掘,则必有丰富之收获”[9]148。

考察人员中,以夏鼐的考察经历最为完整,成就也较大。他的业绩获得时人和后世的高度评价,崇敬之余,赞美有加。1944年9月,向达致信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称:

夏先生在今日考古学界中最年轻,而学识修养又极丰富,学术界先进俱应予以扶持爱惜也。[3]109

向达先生还希望哈佛燕京学社“补助夏鼐先生作考古工作”[3]109。

傅斯年接到夏鼐关于敦煌汉简的报告后,复信鼓励说“弟就兄之报告看,极为满意。将来之工作,可以此为蓝图”,“本所考古事业之前途所望于兄者多矣”[12]。傅斯年在给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信中赞扬说:

夏君乃本所少年有为之一人,在济之兄领导下,将来于考古界之贡献必大。[12]213

对齐家文化年代的订正,是夏鼐的突出贡献,也是学术界评论的热点。夏鼐认为,当时“在我们国内的考古工作也就养成了一种买办风气,以博得外国的资产阶级学者的称道为荣”[13];这一研究成果,“改正了安特生的错误,同时也要想纠正当时一般所谓‘学者’盲目崇拜‘外国学者’的坏风气”,“这使我们可以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史的研究工作上,搬开了一个绊脚石”[4]161。 “这标志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新起点,也意味着由外国学者主宰中国考古学的时代从此结束了”[14]。

《中国大百科全书·夏鼐》评价说:

通过1945年甘肃省宁定(广河)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比齐家文化为早……纠正了瑞典学者安特生关于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为建立黄河流域有关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正确的年代序列打下了基础。[15]

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工作属于抗战时期考察西北、开发西北热潮的组成部分,属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计划的一部分。其中,甘肃、青海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人士提供过很多便利。由于经费不足、物价上涨,生活条件恶劣,交通十分困难,况且盗匪时有侵扰,战火纷飞,家国动荡,对考察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前辈学者将考古、考察做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重要成就。与此前的考古相比较,研究范围、田野发掘方法等均有进步。筚路蓝缕的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3年4月—1941年8月筹备经过报告[J]. 民国档案,2008(2):33.

[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2.

[3]沙知.向达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07.

[4]夏鼐.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73.

[5]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上)[J].社会科学战线,1986,(4):135.

[6]夏鼐.夏鼐文集:中[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23.

[7]夏鼐. 夏鼐日记:卷3[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1.

[8]朱瑞芬. 解读向达的敦煌信札档案[J]. 山西档案,2004(5):52.

[9]阎文儒. 河西考古杂记(下)[J]. 社会科学战线,1987(1):133.

[10]阎文儒. 麦积山石窟[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1.

[11]裴文中. 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250.

[12]布占祥,马亮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213.

[13]夏鼐.夏鼐文集: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7.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9

放飞梦想:“猪蹄扣”启发了他艺术的灵感

年近60的王德森出生在吉林市永吉县土城子乡渔楼村。他并不精于干农活,却受村里人和家人影响,从小就喜欢编农用品,席篓子、凉帽、土篮子等,编得像模像样。

1986年秋天,王德森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朋友用绳子编的一个小葫芦十分精巧耐看,便向朋友要来。回到家,王德森拿着那个葫芦琢磨了半天,不―会,竟试着用毛线也编成了一个葫芦。可是紧度、硬度都不够,没有朋友编得美观。他接着编了好几个,一个比一个好。编完他拿去送给亲友,大家都喜欢,夸他心灵手巧。

有一天,王德森在一本画册上看到一个图片,图片上的一座塔上挂着两个小葫芦,非常讨人喜爱,王德森忍不住照着编起来。可是图片上面的塔却把他难住了,过去他从未用绳子编过塔。毛线编葫芦可以,但编塔就不行,因为毛线太软。王德森马上想到了尼龙线绳质地比较硬。可当时市面上很少有卖尼龙线的。就是有,家里穷,也没钱买。王德森只好将家里有尼龙线料的袜子和线衣一点点拆下来。尼龙袜子上的线非常细,拆起来十分困难。王德森时常是拆了接,接了再拆。有时自家的尼龙线颜色不全,王德森就去邻居家要穿坏的旧袜子,直到把所需颜色的尼龙线攒够为止。他将这些细尼龙线搓在一起变粗。后来,王德森用剃须刀改装成搓线的工具,大大加快了搓线速度。一个多月后,他终于攒足编塔的尼龙绳,两手都搓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

那是个寒冷的冬天,王德森在别人打扑克玩麻将的时候,开始第一次用尼龙绳编塔。他照着那个画册,一点一点地编,完全只靠自己摸索。他照着过去编葫芦的编扣法编出塔的第一层后,感觉塔身松松垮垮,棱角也不鲜明。王德森一遍遍琢磨,也没找出原因。后来他在家里抓猪时猛然发现,抓猪用的那个“猪蹄扣”正是猪越挣扎扣就越紧。编塔就需要越紧越好,他欣喜若狂,马上回家反复试验,这次他从上往下编,从一根绳开始逐渐加绳,果然在编出了三层后塔身竟直直地立住了!1987年年底,王德森终于把画册上的那个六角塔编完了。白色的塔身,塔身九层,塔高不过50多厘米。几个月后,他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将这座塔作为贺礼送给朋友,赢得了所有参加婚礼客人的赞赏。朋友的称赞更增加了王德森的信心。

追逐梦想:绳塔结起生活和艺术之门

2000年3月,王德森举家迁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为了生计,王德森什么活都干过:装卸工、打杂、摆摊、跑车等等。不幸的是,有一天王德森骑车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造成严重的锁骨骨折,连起床翻身都困难,只好在家里休养。可一家人还等着吃饭呢。他一咬牙,带着尚未痊愈的伤口“重操旧业”,编织绳塔。脖子不能动就用嘴咬。就这样,在休养的4个月里,王德森共编完了两个“绳塔”。

那时,3个孩子都在读书,家里又没有固定收入,能卖的家当都卖了。无奈之下,王德森只好拿着自己编的绳塔去卖。可他在佳木斯市摆了好几天,竟无人问津。一个好心人让他到绥芬河市去卖,那里过往的游客很多,尤其是外国人非常多。

于是,王德森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绥芬河港口。摆了七八天,仍然没人买。第十天晚上,就在王德森心灰意懒时,一个50多岁的俄罗斯人走到他身旁。与俄罗斯人同来的翻译告诉王德森,俄罗斯人说他的塔编得既精致典雅,美观大方,又极富工艺价值。经过双方几番讨价还价,最后以2000元成交。拿到自己编的“绳塔”赚到的第一笔钱,王德森高兴得差点要蹦起来!

这时,一位老人走到王德森的身旁,告诉他绳塔可以编织得更有工艺价值。这位老人25岁起就开始当采购员,差不多走遍了全国各地,但从没见过像王德森这样用尼龙绳编织宝塔的手艺。他说:“你这种手工艺品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但也有不足。比如,你编的塔没有门,这就逊色不少。今后,你要编塔就得编中国名塔,如杭州六合塔、西安大雁塔等。要想编得像,就得去实地考察。要是你能编上100个中国名塔,到一个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去卖,肯定会很值钱。”

老人的指点让王德森茅塞顿开。但王德森知道,要想实地考察中国名塔,就要走遍全国的名山大川,必须先赚钱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于是他一边努力打工赚钱,一边在打工之余抓紧时间编一些普通的亭塔楼阁等,既练习手艺,也可以靠此维持生活。

实现梦想:“名塔园“凝聚他半生心血

2003年春,王德森独自一人回到吉林,成立了“王记绳艺工作室”,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为了传播和推广绳塔艺术,他还办了绳艺学习班,招收了40多名下岗女工。在他的指导下编塔。为了生活,也为了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他在编塔之余也编了许多其他工艺品,比如:绳编壁画、古代人物、动物等等,很受欢迎。王德森带着自己的5件“绳塔”作品和一件“绳编壁画”参加了中国・吉林第一届艺术博览会。博览会上,他的这些绳编作品得到参会者的普遍赞赏,称之为“中华一绝”。这对王德森是一个极大鼓舞。

2003年7月,王德森为确保他的绳塔永远是独一无二的,给“绳塔”申报了专利和注册了商标。2005年3月,王德森的绳编古塔工艺终于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这在吉林省内诸多的工艺品中也是唯一一个。

有了积蓄,儿子也有了工作,他的压力减轻不少。于是,他开始到全国各地有名塔的名胜古迹进行实地采风考察。

王德森实地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著名的杭州六合塔。杭州有王德森一直向往的“百塔园”,那里展出的都是中国名塔的模型。他觉得塔与塔之间的差别只不过是大小而已。可当他走进“百塔园”之后,就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数百件形状逼真、姿态各异的中国古塔模型彻底地颠覆了他的自信心。王德森像一个教徒到了圣地一样,拿着照相机把每―个塔的不同角度都用镜头记录下来。

回到吉林,王德森开始研究其他样式塔的编法。他越发感到人的眼界、境界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在去杭州之后,又先后奔赴北京、陕西、河南、新疆、云南、江苏等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考察古塔的造型、格局、模式。到2005年10月,王德森3年多时间花去了自己积攒下来的近20万元!就连给小儿子结婚用的钱也被他用在了采风考察和“绳塔”编织上。

古建园林考察报告篇10

关键词:植物;苏州古典园林;自然生态;美的规律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027-02

一、导论

初到苏州是听见悠扬的昆曲声,又因昆曲而进入苏州古典园林内做探访追寻前人的记忆。再进苏州古典园林之际,以探讨植物要素做为首开,经他人引荐使我有幸拜访李衍德先生,并由李老多次领我了解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及观赏特点、文化内涵及相关园林史等,使之对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有了更广泛而深入的认识。论文中我将透过探讨“园林与人的关系对内部植物配置、照护的影响”,来促使大众对目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思考,进而认识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

二、园林与人的关系

“园林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园林乃是为了弥补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在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中,园林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两种类型和多层涵义,基本上可分为“造园者”和“观赏者”。俗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从这句俗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和后人之间所处环境是有差异的。两者时空的差异也说明了双方的行为和感受到的结果并非一致。前人所做的行为及动机未必能被后人感受到,除非有特定的引导模式带领进入。园林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而言,有着不同的功用和目的性。既然双方对园林的认知及观点是如此的迥然不同,我们更需要将这样的关系进行仔细的说明,其造园者为开创型的角色,辟建园林以解决自身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观赏者面对园林,是去体会现成的物质“造园者所创造的美的氛围”以及“自身体会的审美感受”而这些审美意识都是在观赏者进入园林后,经过自己的体会而感悟的结果(第二次的艺术创造)。如果在这之间还有时空的差距来拉大两者的距离,观赏者必然无法全面的体会及认识到造园者当初的用心,在失去特定的欣赏引导后更容易以自身的价值判断和需求来重新阅读园林。因此厘清园林与人的关系后,将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古典园林的逸趣。

三、园林与前人(造园者、设计者、园主人)的关系

每位创造者的行为和动机,不外乎是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并且以对自我的理想目标来提升身处的环境。后人可能被前人所遗留下的智慧产物所感动,但后人对前人所留下来的物质也可能会产生误解;就是同一件事物,因时空转换而带来不同的认知和结果。因此深度的认识造园者的造园思维,将有助于提高保护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

(一)造园的目的

先秦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合一”观,汉代思想家董仲舒也提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循天之道》)”

从先秦两汉的思想家对自然的定义上来看,皆不断的重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人期望和自然有一定的亲近的关系(一种亲密感),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能和谐也是一种主动性的愿望。

位于苏州的私家园林为何会建造的这么小而且又在这么隐密的空间里。苏州私家园林的特点还包含着文人的隐世思想,这是为何苏州私家园林要辟建在高墙黛瓦之间的原因。墙外的人看不见的里面,而这样的隐世文化,古云:“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文人在告退官场后,希望能远离俗世的困扰。在官场上虽不得志但终可告老还乡,却可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来辟建理想的养身天地;远离官场上的浮沉,理想中能像陶渊明一样回归山林,不为五斗米折腰。文人向往自然又希望能隐居山林享受山林野趣,却又不愿承受完全生活在深山野岭间的辛苦,辟建理想的乐土又离城市不远,便利的生活中也能享受山林野趣就是最佳途径了。文人在辟建园林时,以模仿自然为首要目标,藉由文人的理想再造自然来抚慰自己的心灵;透过植物山水来平衡自己的状态,借法自然,再造理想中的第二自然。

(二)环境的布局

“动物只按造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造型,但人类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而且能够到处适用内在的尺度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创造力有别于动物,在于具备将产物放大缩小的能力,并能按照符合人所期望的尺度或“美的规律”来生产,这就是自由创造的能力,所以在“美的规律”这样的基础上,依造植物的特性和生长的规律来进行一种对活的生命的创作,称为“人造有生命的艺术”。

“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它应该做为心灵生活像心灵的内在世界显现出。从一方面来说,艺术要符合这种对象,就不能专为感性观照,就必须诉诸主体的内心生活,诉诸情绪和情感。”─(黑格尔 着《美学》,朱光潜译)

隐居的文人将道家思想和佛教禅宗的哲理融入辟建园林的设计之中,并且依托自然生态(植物、假山水)这样的材料来满足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上的需求。使造园者的心灵得以受到自然生命的感动,在精神上受到完全的释放。造园者所创造的自然生态最终要解决的是官途上的抑郁不顺的情绪,虽依赖自然,但出发点却是原自于人自身的问题。而造园者依造美的规律和对道家的反朴归真以及佛教禅宗中的顿悟有所向往,用这样的理念和思维进行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对植物和山水进行经营与布局。

特别在植物的造景配置上强调其“运动感”(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构成在运动和结构方面的本质属性,没有空间和时间就无所谓运动。运动感(长、宽、高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的第四维空间)是构成的时空次序中很重要的因素。” ─(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 )促使整体的山水空间里,彷佛回到真实的山林之中。

“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园冶》园说篇) 而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者又特别的重视“模仿自然”,因此这样的特点就非常的具有文化价值,中华民族的假山水不在依赖人为创造的线条,而是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为胜。而模仿自然的原因就在于造园者希望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的真我生活。无法生活在全然的真山野林却可以透过对植物配置提出模仿自然的办法,穿插不同树种、季节开花的植物与搭配常绿性的植物,使坐落有高地不同来衬托就能使自身彷佛活在真山野岭之中。

四、园林与后人(观赏者、旅游观光、研究学者、政府单位)的关系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圃禽鸟养蓄,从而构成一个以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环境。”─(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当代学者金学智提到:“中国古典园林已整体地显示出了他那独一无二的优奕性……中国园林美学不但有必要全力研究其优奕的自然生态性,而且也有必要全力研究其优奕的、浓郁而y永的精神文化生态性。”其文章别重申金学者本人于20世纪,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栏”里,苏州园林的“生态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文中内容并强调“中国园林极富供人栖居的诗意,其精神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是互补共生,相与融合在一起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学未来学价值─园林美的绿色启示之一》,2006年10月出版《苏州园林》

(一) 观赏者对园林的认知

虽然现代人对园林的理解,更重视“生态价植”和“环境保护”,但对古代文人而言,在造园时以模仿自然是当时最重要的创造动机。造园者借由仿建自然来培养自身的修养,藉由园林之中的山水与嘉木名卉来修身养性。造园者更是将“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结合在辟建园林的设计之中,更加重视借由通过植物来解决人的情绪问题。至于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造园者当时并未在此观点上多加琢磨,但客观上来说,园林还是具备着生态的价值。

(二)观赏者对园林的保护

园林基于“人造有生命的艺术”及园林是符合“美的规律”被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个天地。依据“美的规律”所创造出来的园林,使人生活在其中更接近自然,所以园林的植物更是需要受到特定的方式来管理的。

另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原则制定的《弗罗伦萨》指出“历史园林是─主要有植物组成的建筑构造,因此她是具有生命力的,及有死有生。因此,其面貌反映着季节循环,自然生死,与园林艺人,希望将其保持永恒不变的愿望,之间的永久平衡。又说:作为古迹,历史园林必须根据威尼斯的精神予以保存。然而,既然它是一个活的古迹,其保存必须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此乃本审章之议题。”故,当人们在确认“审美意识”和“美的规律”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后,保护古典园林更重要的是使园林(人造有生命的艺术)接近“美的规律”的基础上发展与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关系。

以此得论:园林中的植物应该有特定的经营布局方式,包含植物的生态习性研究、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植物的造型美学研究、植物的色彩配置、植物的历史文化意义探讨、植物的相互竞争关系等也须由人来依次管理。

五、案例分析

综观以上的论点来谈论园林与人的关系再加上自苏州古典园林中做实际的勘察,以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为代表案例。闻木樨香轩,匾额之意就是以闻木樨香为主,闻桂花香在佛教禅学里是重要的悟道经典,强调其闻桂花香而知生命的意义。闻木樨香(桂花)为当初造园者所订立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识(以匾额语意为凭),目前十余株的桂花树却有两株因为香樟树的树荫过浓密,因而影响桂花开花必须的光照量,使其树弱花稀,更别说观赏者至此体会其造园者最初由心灵所创造的艺术美(闻木樨香之趣)。而香樟树并非园林造园者起初之心意,如果闻木樨香与禅学相连的悟道之树,受到其它树种的影响而影响开花,将有损古树的文化意义和良好的植物生态性。建议香樟和榔榆进行适当的裁剪,桂花追肥。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2]李嘉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中国首届风景园林美学研讨会论文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0.

[5]卓丽环,陈龙清.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6]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徐文涛.留园[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8]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增订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