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科工作思路十篇

时间:2023-04-08 00:09:34

技术科工作思路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1

2006年的工作已经开始,根据目标任务要求结合业务科特点,工作思路及设想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思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要解放思想,增强机遇意识。正确领会领导意图,根据三年发展规划,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促进全局发展为自任。注重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局领导提出的要求,征对04年存在的问题,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加以完善和纠正。

二、充分发挥科室职能,根据目标责任书,开展计量、标准化、质量等管理工作。发挥管理工作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有关技术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年初制定详细计划,科室内部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增强责任心,使每人身上都有压力,每项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努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三、突出重点工作,根据省、市局要求,今年要将工作重心放在质量兴区、区域监管、食品监管这几方面。首先要加强与上级相关处室协调联系,及时掌握政策信息,对于不懂得地方及时请教。按照省、市局部署和要求,结合城关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同时也可以借鉴外省及其他县区的先进经验、方法和模式,克服困难,使得质量兴区、区域监管、食品监管等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得全面推行。

四、继续做好为企业服务扶持工作,加强管理,强化监督。要将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相互融合形成合力,把综合管理工作,做到既有声势,又有效果。通过开展专项检查,建立企业质量档案等工作,和相关企业建立联系,了解辖区企业质量、标准化、计量工作现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评价等、采用“c”标志,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存在的困难进行及时沟通和了解,从而使我们能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真正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我们要结合实际,在工作思路上有所创新,工作方式上有所突破。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为企业开展质量、标准化、计量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制定质量手册,起草企业标准,规范企业管理机制,通过网络等先进手段为企业提供信息等方式拓展工作局面,争取为科室创收。

六、加强协调,要与上级相关处室搞好协调,及时掌握政策信息。同时也要积极与局内各部门搞好相互协调配合,譬如各种建档工作,就可以和咨询服务中心,代码、执法队等部门联系,获得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要以全局利益为出发点,增强大局意识,合理利用资源。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2

一、确立新的理念,树立科技部门新形象

1、树立科技干部新形象。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严以律己、表里如一、操守自持,以一身正气感召人,以良好的形象带动人。所以科技干部一定要以科技发展观为先导,确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围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和保护生产力的发展;围绕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围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实发挥科技作用,树立科技干部新形象。

我们认为要使科技工作者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探索者,在围绕三个力的目标中展开工作:即坚毅力:远大目标和基本路线要经得起各种考验,工作上紧紧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吸引力:科技干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的当好领导的助手、参谋,立足本职,发挥用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凝聚人心。亲和力:做到科技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难题、服务基层,用真诚的心去感召企业、关心企业、帮助企业。

2、拓展科技工作新思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用先进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和促进国民经济,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我们要立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尽快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与全面推进产业升级,统筹兼顾,切实抓好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以实际行动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作出贡献。使我区科技工作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来较快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把科技工作的一腔热情投入到科技创新的工作中去,在*区展现出科技工作的新思路、新形象。

3、制定科技工作新目标。结合我局“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当创新排头兵”的口号,科技工作必须要有新突破:(1)要突出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和光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化建设。(2)要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工艺设计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3)要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强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努力形成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培育一批掌握专有技术并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4)要加强科普工作,把技术创新纳入到科普活动中去,增强人们的技术创新意识。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科技发展规划 技术路线图

1、国内技术路线图方法研究及应用情况

技术路线图是在某一特定领域集成技术、产业等方面专家对众多重要因素进行判断,指出未来的技术发展路径、可能形成的产品、市场应用前景,并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勾勒出有优先顺序和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技术获取和扩散的图谱。美国的经验最多,技术路线图绘制的过程比较成熟,所以很关注技术路线图绘制过程的结果。英国(或欧洲)的技术路线图出现也比较早,但应用普及率低于美国,他们更关心技术路线图的绘制过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引进时间较短,比较注重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我国台湾的技术路线图源于美国的理念,也更加注重结果。

1.1 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应用渐成趋势

进入“十二五”时期,技术路线图在我国国家层面和各个省级政府部门,企业和行业已经开始大量应用,特别是科技部在启动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战略研究工作中强调:采用编制技术路线图,实现科技规划的方法创新,切实提高《规划纲要》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国家科技部和许多省级科技厅局也把它作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重要技术管理工具。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的省市有广东、北京、福建、湖北、浙江、内蒙古等,上海、天津、广西等省市在技术预见的基础上也已纷纷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虽然我国对于技术路线图方法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其影响得到迅速扩大,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应用已是大势所趋。

广东率先启动省级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成立了“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共组织开展了7个领域的技术路线图制定工作:“龙芯应用技术路线图”、“广东省绿色无铅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省生物质能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省铝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省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路线图”、“广东省建筑陶瓷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路线图”等。通过对相关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明确了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了产业共识,产学研战略联盟亦应运而生,凝练出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项目池”成为各类科技攻关计划重点关注的目标。

1.2 辽宁省制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采用技术路线图

2010年,在辽宁省的“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运用技术路线图方法完成了《辽宁省数控机床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市场需求分析工作和产业目标确定工作。并初步对技术壁垒分析和研发需求凝炼工作达成共识。研究按照“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确定技术壁垒分析研发需求凝练”的路径,集中了省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政府领导的智识,利用SWOT分析方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RAS矩阵等分析方法。

《辽宁省数控机床产业技术路线图》紧扣国家相关政策和国际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趋势,为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进行时序安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选择不同时期研发重点的提供参考。并且,在整个制定工作中,始终强调技术经济指标,尽可能做到用数字与数学方法来进行描述和分析,改变过去多为定性的战略规划方式,提高了本技术路线图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对辽宁省的相关工作建议

2.1 及早启动,做好技术和人才队伍储备

(1)在工作规划层次有序渐进采用技术路线图方法。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综合管理工具,可以被企业、产业和国家等多个层面所采用,而且已经被证实是很有效的管理工具。要有序渐进的启动代表辽宁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等的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但应用技术路线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工作规划中提前部署、逐步开展,并加强规划和计划的有机衔接工作。(2)加强研究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借鉴福建产业技术路线图战略研究基地以及湖南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中心的经验与做法,建议辽宁省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引导立项,并启动辽宁省技术路线图战略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培养研究的人才队伍,建立多领域、多学科、高层次的专家网络,为技术路线图在辽宁省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研究基础条件好、软科学研究力量强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延伸,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若干技术路线图战略研究基地,为全省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制定提供支撑。

2.2 优化资源配置,为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积极应对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新形势、新挑战,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认真做好战略谋划,及早、科学地部署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和显示度。提出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发展任务、战略重点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技术发展优先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为制定出具有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科技规划和计划指南提供决策依据。

2.3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尝试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过程中采用技术路线图方法

采用技术路线图方法,为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新的战略发展思路。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需要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和政府广泛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明晰产业发展的技术路径、发展重点,明确不同时段所要攻克的重点以及各创新主体的定位与功能,使各创新主体可依据路线图采取协同一致的行动,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研究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从产业发展战略角度推动产学研长期有效的结合,形成动态的技术创新联盟。

参考文献

[1]David P,Michael R.Frontier experiences from industry-academia consortia[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3/4).

[2]程家瑜.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推进规划纲要实施.创新科技[M],2008,8.

[3]黎思佳,韩学平.关于开展技术路线图研究为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依据的几点建议[M].中国科技博览,2010,34.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4

当前,铁路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期,,各项改革已全面深入,改革进入了攻坚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里,广大政工干部如何践行“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原则,如何结合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努力实现铁路党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巩固发展已经取得的良好成果,更好地为铁路工作大局服务,为铁路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就成为广大政工干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工干部除了继续提高诸如公道、正派、诚实、敢于坚持原则等基本素质外,还要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提高专业技术素养,了解所在部门技术业务的全过程,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服务中心的能力,更好地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服务一个重要举措。

一、加强技术知识学习,提高技术素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政工干部提出的能力要求

国家、民族的大政方针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车间生产、生产力布局,工作安排等每一个生产活动环节都要尽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要使整个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全社会都要有科学发展的意识。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领导干部的专利,需要从上至下全线贯穿的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每一个牢固树立,并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第二层意识指的是要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每一个人要有落实科学发展的能力,才能确保科学发展观自上而下得到最好的贯彻落实。政工干部加强技术业务学习,熟悉本单位、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技术标准、维护规定,有助于提高政工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科学发展的能力,才能确保科学发展观在自己的岗位不掉链。一是有利于吃穿、吃透上级的政策,充分理解上级颁布文件政策的作用和意图,找出重点和关键,并能结合实际将上级文件精神和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上级文件、精神能在本部门、本单位得到卓有成效的落实,确保科学发展观在本部门、本单位得到卓有成效的贯彻。二是政工干部在参入本单位、部门管理过程中,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充分考虑到本单位、本部门的业务技术特点、操作要求、维护规定,确保提出的措施贴近实际,效果显著,制定的各项文件、通知等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加强技术知识学习,提高技术素养是铁路跨越式发展对政工干部提出的素质要求

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得经营管理,擅长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现场业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党务工作者的政工干部理应带头自觉按照这一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并付诸实践。因此,政工干部除了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外,还要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改善我们的知识结构,“丰满”我们的大脑。一方面,要做本行业的技术专家,需要我们时刻以铁路安全生产为主题,在强化对《维规》、《技规》、《行规》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研究,积极探索新设备的维护窍门,经常总结新设备的维护经验,提高新设备的维护水平。另一方面,做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管理出效率,要不断学习现代经营知识,财务、金融、税收、法律、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坚决防止和避免“知识折旧”、“能力弱化”的现象,使自己科学管理的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和能力支持。

三、加强技术知识学习,提高技术素养是更好地“融入中心,服务生产”的客观需要

铁路的改革,正在改变着现在、影响着未来,这些改革对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的冲击、对传统习惯的影响、对利益关系的调整都是全所未有的,势必给广大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带来深刻的影响,形成一些不稳定的倾向性问和不稳定因素。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政工干部过去的“三板斧”已经起不到作用或者作用不明显了。要一如既往地协调好各方面关系,积极化解矛盾,引导广大干部员工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和各级组织的近期目标,实现职工长远的根本利益和正当的眼前利益。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确保工作效果成了唯一的途径,政工干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更好地熟悉本单位、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掌握本单位、本部门各项工作的技术标准和维护规定,以便能更好的和广大干部员工沟通和交流,和一线职工打成一片,深入了解新形势下广大干部员工想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动态掌握的员工的思想状况,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采取有效的方案,采用广大干部员工喜闻乐见的载体,使员工愿意接受,乐于参加,积极互动,搞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效果,使职工在娱乐中接受教育。这样,才能保证政工工作始终围绕着生产大局,确保政工工作为生产提供服务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四、加强技术知识学习,提高技术素养是政工干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 ;科技创新;立国;兴国;自力更生;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10)04-0049-05

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科学技术,重视科技创新,开创了一条自力更生的新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的科技思想闪耀着创新的光辉,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研究科技创新思想,对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纵观科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出,认为科学技术及其创新是立国兴国的先决条件之一。1912年秋至1913年春,在长沙省立图书馆广泛阅读了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名著。这些著作极大地开阔了他的眼界,对他探索救国之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始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外观世界之潮流,内省自身之缺陷”,坚信“不信科学便死”,甚至提出过“教育科学救国”的主张。

1944年8月他在给博古的信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基础是工厂、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有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显然,洞察到了科学技术对于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战略意义。1963年9月,在审阅《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指出: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中国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惨痛的历史教训在的心灵深处留下的深刻印记,构成了十分关注科技发展的重要情结。

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强大的军事功能,他清楚地认识到军事斗争的胜败与武器装备的科学技术含量密切相关。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之所以能够轻易打开中国的国门,主要就是靠其以科技为基础的、比大刀长矛先进得多的“坚船利炮”。在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军队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这一不利因素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据此采取适当的战略战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而保证了革命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胜利。抗日战争结束时,日军投降后留下了广阔的“真空地带”,国共两军谁先占有这些“真空地带”,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军队天上有飞机,地上有汽车,可以迅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基于中国人民没有军队那样的军事科技优势,只能作出“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策略选择。毋庸讳言,的人民战争思想以及作为十大军事原则精神实质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原则,也和革命军队科技落后的事实有着内在的关联。

不但把科学技术视为立国的先决条件,而且更把科学技术及其创新视为兴国的先决条件。重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事业,深层原因在于他认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使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而科学技术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摆在全党各项工作突出的位置上。1955年3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1〕1956年在党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他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63年12月,在听取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2〕在这里,尽管没有直接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但是他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很明确的。

此外,还把科技创新与制度革命结合起来,作为推动新中国社会前进的两大车轮。把中国长期挨打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这样两点,因此他认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腾飞,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社会革命,变革生产关系,解决社会制度问题。二是进行技术革命,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新中国成立不久,很快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两种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和技术革命相结合的思想,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便是这两种革命思想的直接反映。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但这仅仅是政治制度方面的大革命,还不足以把中国推向现代化,必须有一个科学技术方面的革命。1955年,他明确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3〕1958年,又说:“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4〕

(二)

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立国兴国中的作用,他非常关心如何推动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历来主张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走自力更生之路,也是科技创新思想的根本立足点。

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了选择走自力更生之路来推动科技创新的必然性。首先,美苏军事高科技压力迫使新中国必须迅速提高科技水平。自新中国诞生之日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美国在1945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将近4年之后,苏联也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随后,美国和苏联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于是,核武器成了两个超级大国炫耀军事实力和恫吓无核国家的一张王牌。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航天科技时代的真正开始。继苏联之后,美国也于1958年1月将一颗重8.3公斤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从此,美苏开始了争夺“制天权”和空间开发优势的激烈竞争。激烈的国际军事科技竞争,使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他强调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5〕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自主研发军事尖端科技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中苏关系的变化决定中国科技创新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出发,给我们供应设备、传授技术、代培人才、提供贷款。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中苏两党开始出现分歧,关系逐渐恶化,后来苏联对我们重重限制, 单方面撕毁与我国技术合作的协定,撤走全部专家, 停止设备供应,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尖端科技受到严重影响。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在北戴河会议上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1962年12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加强领导,集中各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大协作,攻克许多技术难关,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研制了两万多台关键设备,终于取得了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1964年6月,中远程导弹实验成功, 10月,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5月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核弹空投爆炸实验,使中国拥有了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从新中国面临的国内环境来看,选择走自力更生之路来推动科技创新的紧迫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中国的科教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华民族实现富民强国的夙愿创造了条件,但旧中国的科技“老底”是如此之差,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至少比西方强国落后上百年。就科教状况来看,当时稍具规模的研究单位只有40个左右,而且许多机构已经名存实亡;全国科技人员总量不超过5万人, 其中自然科学的专门研究人员不超过500人;全国仅有的205所高等学校,多为综合性大学,缺少国家急需的工程、师范、医药、农林等专门院校。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偏重文法、轻视理工,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无论是在数量质量方面还是门类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和基本建设的需要。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较快地发展,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才。在的号召下,科技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到1955年,全国科研机构已达840多个,科研人员达到40多万人,科技队伍已初具规模。之后,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科技队伍不断成长壮大,科研机构不断增加,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来自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受国际共产主义赶超战略的影响,关于新中国发展战略的设想有了较大的改变。1957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期间,提出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英国,并设想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赶上并超过美国。1958年发动了“”,随着“左”倾思想的发展,赶英超美的时间表不断提前。他在二次会议上,又提出了“7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的口号。认为能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关键在于选择一条正确的科技发展道路,即自力更生的科技创新之路。

具体地说,在看来,这条赶超之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在技术上掀起一个革命。另一方面是“打破常规”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此,我国适时地制定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急需的一些科技项目,特别是要通过重点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尖端技术,首先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其他学科以至整个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

把自力更生作为推动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根本立足点,并不排除学习别人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没有国界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应该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取长补短。第一,“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主要的还是要学苏联”〔6〕。苏联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在向苏联学习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冲破封锁、禁运,与西方国家恢复和发展贸易、进行经济技术交流。正是由于的远见卓识,才使我国在中苏关系破裂后仍能从其他国家获得必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建设中的损失。第二,“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7〕。学习别国的先进科技是推进自主科技创新的基础。主张向外国学习,但反对生吞活剥、盲目照搬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强盛,因此,学习一定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学中有创,洋为中用。“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8〕只有取其精华并有所创造,才可能在学习中赶上并超过外国,而非跟在外国后面亦步亦趋,永远落后于外国。

(三)

的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实践成果,在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中有众多体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我们今天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的工业现代化创新思想举要。的工业科技现代化创新思想,首先体现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动之中。在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初期,党中央就开始考虑新中国工业化道路怎样启动的问题。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先投资轻工业,待进一步积累资金后,再来发展重工业。然而,新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要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国,到底是先发展重工业还是先发展轻工业呢?在看来,只有大力发展重工业,才有可能以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来武装农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才能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工业基础极端落后的现状、朝鲜战争的迫切要求以及实现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和有机构成迅速提高的紧迫性表明,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来启动我国工业化道路,是符合当时国情的创新之举。

其次,号召学习“鞍钢宪法”,大搞技术革新,促进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工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企业的科技创新为条件。如何通过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反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1960年3月22日,批转了《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后来被称之为“鞍钢宪法”。它的基本内容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使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相结合,通过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实现生产工具的革命,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亲自倡导了这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诚然,这场运动存在着过粗过急、浪费严重等缺点,但运动的开展,普遍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和科技素质,在工业生产第一线涌现出一大批科技专家和科技能手,他们结合生产实际搞出许多技术发明和创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工业现代化实践。对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和科技创新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的农业现代化创新思想举要。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在农业文明历史渊源深厚的中国,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之路,对于来说,更需要创新思想。第一,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是简单落后的农具,这同广大农民群众要求大量增产、迅速改善生活状况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为此,认为,必须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通过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繁重落后的手工操作,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

第二,不仅指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还进一步提出了农业“八字宪法”,依靠科学种田推动农业生产增收。1958年,根据我国农民的生产经验和农业科研成果,总结出农作物增产的八项措施――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这八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渗透着科学种田的精神。的农业“八字宪法”,在我国农村长期贯彻执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三,艰辛探索农村加速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创新模式。始于1958年春夏的化运动,可以说是积极探索的实践。他把工农商学兵合一的化运动,看成是在向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共产主义的幸福未来进军。的化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加速实现现代化。但是的实践证明,这种组织形式没有像原初设想那样,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反而冲击了农村技术革命的有序进行,使我国农业生产力遭到长期的严重破坏,延误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更没有成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金桥”。当然,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应该对这种探索中的失误求全责备。

3.的国防现代化创新思想举要。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把建设现代化国防作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经济安全和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保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包含许多创新思想。其突出表现是:(1)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实现军队武器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转变。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格外重视国防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设。从1950年至1956年短短七年时间内,先后在我国建立了兵器、电子、船舶、航空、核、航天等现代国防工业部门。“二五”期间,相继安排了大型国防项目。“三五”期间,随着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国防工业在工业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辽阔的“三线地区”建立了一大批国防科研、生产基地。一些尖端军工生产领域取得了重大自主创新突破,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先进军工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与生产在这一时期相继获得成功。这不但实现了国防工业的跨越式发展,还带动和提升了我国工业化的整体水平,为改革开放后工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

(2)提出建立军民结合型的国防工业体制的新思想。1956年1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国防工业在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注意学会军用和民用的两套生产技术,要有两套设备,平时为民用生产,一旦有事,就可把民用生产转化为军用生产。195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国防工业要贯彻“两重任务、两套本领、平战结合”的方针。实行军民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和平战转换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发挥国防工业优势促进民用工业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带动整个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利国利军利民的创新之举。后来,由于我国的安全环境趋于恶化,加上对战争威胁程度的过高估计等原因,这一思想未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落实。但是,的军民结合思想,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思想,是对关于军民结合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3〕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5,432.

〔2〕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6

目前,运输市场正因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而面临着一场“恶战”。铁路过去稳如磐石的地位已被撼动,“海、陆、空、铁”四足鼎立的局势日趋明朗。尤其是公路运输业异军突起,以其快捷、方便的优势,从根本上动摇了“铁老大”的地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铁路要想站稳脚跟,抢回市场,走出低谷,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开展铁路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使全体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职工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业务素质两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指应具有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期的职工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应具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正确方向和精神动力。文化业务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应具有的基本文化基础。技术业务素质是指应具有的岗位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它们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固有的规律,应根据时展和企业的需要,有的放矢地给职工“充电”,提高文化业务素质。

一、职工的素质教育,要针对不同类型分别进行

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则要靠平时长期的环境熏陶和各种不间断的教育提高。如主人翁意识、敬业爱岗精神必须通过企业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才能达到。今天是企业普通职工,明天将成为企业的厂长、经理,没有对企业负责的职工,就产生不了负责的经营管理者,企业经营就难以为继。企业要为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造环境和条件,加强模范职工典型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可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基础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结合,理论教育与岗位练兵等实践活动相结合,鼓励职工参加函授学习和自学考试。还可以开展以老带新、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革新等活动,使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主要靠两个渠道提高:一是在职提高,二是目标培训。在职提高是一种主要的手段。技术业务水平的提高,主要靠企业自身在运营中解决,例如,青年职工的业务能力,通常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帮带;更多的职工要通过业余时间的自学掌握新技术、新业务,边干边学边提高。对企业遇到的新技术,则用目标培训的方式,将职工送到外单位、专门学校、甚至外国去培训,也可以在企业里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办短期学习班,提高职工的新技术知识。

二、提高职工综合素质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结合

职工教育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的,推进职工素质才能促进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发展。

首先,要立足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需求,在摸清企业人才现状、企业生产经营现状需要及企业前瞻性人才需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育人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要突出素质教育的生产经营实践性。在素质教育中,除了专门的培训以外,更重要的要结合生产经营的每一项工程,每一道工序进行,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争当学习型员工。只有把书本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产经营实践,从中摸索规律,掌握经验,只有在一道道实际生产工序中摸爬滚打,才能娴熟地掌握专业技能和特殊的专业要求,从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与此同时,通过在艰苦岗位上的陶冶,可以净化职工心灵,培养职工艰苦创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度的责任心,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再次,发挥生产车间、班组的各种优势,开展职工素质教育。车间、班组生产设备齐全,技术操作职工较多,是职工实作培训的天然基地。要通过开展车间导师带徒、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知识抢答等活动,提高职工素质,要在职工中大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对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果要予以奖励。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秀技术操作人才、车间班组技术员的传、帮、带作用,促进普通操作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塑造出能征善战的一流队伍。

三、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工教育

目前,提高职工素质的工作虽然已在铁路的各站段、培训基地逐步展开,但相对铁路企业的发展与需求,这种短期行为不能根本解决实质问题。

1.必须大力加强高级技工培训。高级技工是生产第一线的体力或半体力劳动者,是科学进步的实践者。没有他们,蓝图变不成产品;没有他们,再尖端的技术也变不成现实;没有他们,任何科学发明也不能为人类创造财富。高级技工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其的比例和技术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提升。只有高技术的能工巧匠,才能在工作一线,用他们的智慧和技术使产品尽善尽美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把科学最终变为现实。铁路企业高级技工比例小到60个职工中只有一个高级技工甚至更少,而且这些比例甚小的高级技工文化素质都相对较低,这严重阻碍了铁路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加强高级技工的培训,为铁路输送高素质的技工、技师。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7

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总趋势.而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取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铁路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铁路建设缓慢,运输能力不足,渐渐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彻底改变拖国民经济后腿的滞后面貌,铁道部党组提出了实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这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要实现运输能力的快速扩充和技术装备水平的快速提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充分发挥铁路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所具有的运力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少的比较优势,抓住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的有利时机,加快铁路发展,实现铁路现代化,巩固和加强铁路在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地位;遵循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五个统筹"落实到铁路的各项工作中去,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加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快铁路技术进步,实现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伴随着一次又一次铁路大面积提速调图,重型钢轨、先进的机车车辆和通讯信号设备将陆续上道使用.就电务系统特别是襄樊电务段管内,随着沪汉蓉货运大通道建设的开工,微机联锁、ZPW--2000A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CTC系统等新设备将相继开通使用,一些科技含量高、安全保障系数大的新设备无疑将使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如虎添翼。然而,无论多么先进的设备都是由人来使用和维护的,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题中之义。从目前职工的素质状况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跨越式发展需要,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都不能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就以我们电务段这几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提速道岔、微机监测、驼峰自动化、智能化电源屏等一大批新设备、新技术上道应用,致使目前我段职工素质表现出许多的不适应,部分职工由于文化程度低,学起新技术来困难重重,不能够掌握新设备的原理和维修方法;部分职工由于技术业务水平低,不知道设备的基本维修方法和规章制度的要求,造成设备维修质量差,稍微复杂的故障就处理不了,设备故障率高、故障延时长,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铁路运输秩序;还有部分职工由于思想政治觉悟低、主人翁意识差,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造成了许多不该发生的设备故障.不久的将来,随着汉丹二线和襄渝二线的上马,大量的新设备、新技术将开通使用,全段干部职工将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的更大挑战。因此,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关键环节.否则,就难以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刻不容缓、时不我待,为全面迅速提高职工素质努力奋斗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素质高低,决定着社会全面进步的速度和水平。提高职工素质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在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推进进程中,必须不断全面提升职工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尊重人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构筑科学的职工培训机制,不断发展壮大技术人才队伍,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几年来,我们在加强职工教育,提高职工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努力。首先,我们根据现场设备更新情况,对职教中心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增加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一是对演练基地模拟站场的股道进行了延长,并根据现场需要增设了信号机、双机牵引道岔、S700K提速道岔、智能化电源屏、轨道电路箱盒等相关信号设备,二是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电化教室,并开发了信号电器集中教材、信号故障处理等多媒体课本,为职工实习演练提供了更好的环境。经过有关部门评审,职教中心被评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其次,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满足了职工业务素质对新设备维修的需要;一是对生产一线的信号工进行分期分批的轮岗培训,开展了“技术业务带头人”活动;二是与分局职工培训中心合办了电务中专班,聘请有关教师系统讲述电务系统各科专业技术知识;三是对每年分配到我段的大中专生进行岗前培训,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安全规章、业务知识的强化训练;四是认真开展职工技术比武活动,组织休班职工到比赛现场观摩,取得了明显效果;五是针对大量新设备在我段管内的广泛运用,聘请有关专家、教授讲课,为干部职工深入浅出地讲解新设备的原理、性能以及维修知识等;六是按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三个层次分别进行有侧重点的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和职教人员的努力,我段职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再次,我们在一手抓职工培训教育的同时,一手狠抓人本的管理,以管理促提高,以管理促发展,围绕职工教育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缴励机制;一是考试分档机制。每年对职工进行一次全员业务考试,职工按考试成绩分档次拿奖。去年又开展了“技术业务带头人”活动,凡被评为“技术业务带头人”的职工,每月可以多拿50元的津贴,实行了“岗内分等”,大大激发了职工学习业务的积极性。二是竞争上岗机制,自实行“天窗修”维修体制以来,由于每个车间管辖的站区较多,“天窗点”时间又特别集中,这对车间主任、工班长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为了选拨出真正能担起重任的车间班组负责人,我们对人选实行竞争上岗,把竞争者业务技术水平的高低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免依据,每年进行一次全体技术干部业务考试,对考试不及格的予以解聘。同时,对车间班组实行优化组合,合理调整生产布局,让有才干的技术干部走上管理岗位。三是环流培训机制。将被优化组合下来的职工全部集中到段里进行环流培训,实施素质强化提高教育,分一月班、三月班、半年班,因人施教,学习期满考试合格的可以参加岗位竞争,竞争到岗位的重新上岗,竞争不上的继续培训,将业务差、素质低的职工“锤炼成钢”。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段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然而,随着汉丹二线和襄渝二线的建设上马,管内大量科技含量高的设备将陆续投入使用,职工的技术水平又要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提前介入,在新设备上马之前,提前组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学习培训。首先从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然后培训工班长和工人中的技术骨干,争取在新设备上马之前培训出一大批技术骨干。同时,我们在开展“技术带头人”活动的基础上,实行评选“内部技师”制度,逐步培养出一批过得硬技术业务人才,为新一轮铁路大提速和铁路跨越式发展做好人力上的准备。

职工素质是全面的、多层次的,除了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以外,还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职工具有较高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我们要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以“诚信铁路”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车务、机务以及与电务相关的兄弟单位作为客户,树立客户就是上帝的思想,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以实现信号设备“零缺陷”为目标,精心养护设备,用优质的信号设备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输生产,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当前环保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进一步开创我国环保科技工作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年工作进展

20*年是令人终生铭记的一年,全国环保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经受了重大灾难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无比悲痛和沉重压力,也共同见证了环保机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共同体味了举办奥运、发射卫星的巨大喜悦。在这一年里,我们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推动环保科技各项工作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有了新的进展,在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有了新的突破,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征途上有了新的提高。

(一)成功发射卫星,进一步丰富了环境管理技术手段

经过十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航天科技集团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年9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环境一号卫星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各地环保部门的同志们在现场或通过电视一起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瞬间。国务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致信祝贺,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希望各有关单位再接再厉、开拓创新,继续做好卫星在轨测试、业务化应用及后续星论证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其效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环境一号卫星星座由国务院批准立项,具有大范围、快速、动态的环境与灾害监测能力。此次发射的A、B星为中分辨率光学小卫星,是星座系统建设的第一部分。星座完全建成后,将与航空观测、地面调查等手段以及其他遥感数据资源相结合,建立起稳定高效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和服务网络,在更高水平上促进国家环境保护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环境卫星星座研制和地面系统建设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尤其是我部卫星筹备办的同志们攻坚克难、不辱使命,顺利实现了星座组建的第一阶段工作目标。20*年*月*日国家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大楼奠基开工,年底已经基本封顶,今年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过渡期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已初见成效,并在太湖和巢湖蓝藻水华监测、汶川大地震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和影响评估、奥运赛区青岛海域绿藻浒苔动态监测等环境应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及时向国务院上报了遥感监测结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一年来的努力,以环境卫星的成功发射为标志,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增强。

(二)围绕减排重点,进一步提高了污染防治科技含量

20*年是减排攻坚年。各级环保科技部门全力以赴,为推动减排任务的实现作出了应有贡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中将三河、三湖、一江、一库作为重点,确定了覆盖27个省区市共200多项示范工程项目,将全面提升我国水体污染物削减与治理能力。环保公益性项目中安排了《造纸行业全程降污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途径研究》等19项课题7000万元,开展总量控制与减排技术方法的研究。国家为进一步削减太湖流域污染负荷,了造纸等13项含有特别限值的排放标准,并公布了太湖流域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范围和时间。针对钢铁、有色、农药、轻工等减排重点行业,组织筛选了70多项污染减排重点技术,了17项排放标准和6项清洁生产标准。了国家鼓励发展和先进技术示范目录,为污染减排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支持。为加快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步伐,联合商务部、科技部开展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批准了苏州工业园区等三家为部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减排措施。山东省针对南水北调工程了全国第一个流域性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提出了治、用、保的治污策略,使南水北调沿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削减,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庆、辽宁、河南、天津、浙江等地针对当地污染严重的特色行业了地方排放标准,为削减当地污染负荷提供了支持。江苏、上海等环保部门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工作。黑龙江省制定了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建设试点达14家,使一批污染集中排放区改造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去年全国有400多家单位获得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各地开展了80期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培训,共培训技术人员近万人,通过培训,有力提高了一线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为污染减排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队伍支持。

(三)全力保障奥运,为实现绿色奥运承诺作出贡献

为确保*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全国环境科技力量共同开展了环境科技大攻关,*、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六省(区、市)以及北大、清华、中科院、中国环科院、监测总站等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团结一心、精诚合作、共同攻关,圆满完成了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特别是*市环保部门在实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标准作用,先后投入8000万元开展了*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输送、转化及*市空气质量目标等重大研究项目,开展了多次大型综合立体观测,模拟演练了“保障措施”的实施效果,不断完善首都环境标准体系,先后制定实施了全国最为严格的23项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为控制机动车污染,部科技司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并报国务院批准,在*市提前实施了国四排放标准并制定了重型车、在用车、车载诊断系统等3项配套标准。为解决*市及周边地区油气污染问题,了《储油库、加油站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验收检测技术规范》。针对臭氧浓度超标的问题,在涉奥城市开展了臭氧监测试点工作,中国环科院、监测总站联合有关地方和科研院所开展了臭氧研究性监测,完善了有关评价技术规范,圆满完成了空气质量保障任务。生贤部长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对环境科技在奥运保障中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这是继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后,全国环境科技力量进行的又一次大集结,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环保财富。实践证明,广大环境科技战线的干部职工经受住了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四)科学应对灾害,为确保环境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去年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广大环保科技工作者反应及时,处置科学,为确保环境安全作出了贡献。为应对50年未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我们及时组织编制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保护应对技术措施》并率先在环境报上全文,为消除潜在环境风险提供了技术保障。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以后,组织制定了7项应急技术规范或标准,开展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环境安全评估与应对措施研究,组织环保企业捐赠污染处理仪器设备,为国家应急决策、灾区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物质保障。清华大学、中国环科院等有关单位以及四川、陕西、甘肃等重灾省份的环保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中国环保精神,不顾个人安危昼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攻克了次生环境灾害、消毒杀虫剂危害、饮用水源地监测、堰塞湖环境风险等一个个技术难题。13个兄弟省份派出几百名环境科技监测工作者赶赴救灾现场,支援灾区的同志们,其他省份的同志们都踊跃捐款捐物,共同描绘了一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感人画卷,充分展现了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敢打硬仗、保障有力的良好风貌。

(五)实施三大工程,进一步夯实了科技创新能力基础

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实施环保科技创新工程、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等三大环保科技工程是全国环保科技大会确定的重大举措。一年来,各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环保科技创新工程再创佳绩。国务院审议通过《水专项实施方案》后,全国各地环保部门、科研院所积极行动起来,配合水专项管理办公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论证工作。目前,已论证通过了32个项目、225个课题,其中20*年度中央财政投入4.8亿元,启动21个项目、105个课题。同时,环保部门积极参与其他部门牵头组织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科技重大专项,分别申报经费约2000万元和1.4亿元。公益项目、支撑项目以及其他科研项目共落实中央经费近4亿元。有48个项目获得20*年度环保科技奖,其中中国环科院牵头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与典型地区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了科研投入,山东、陕西分别争取省财政支持3000万元和1000万元,围绕当地环保重点工作,开展环境科研和技术示范,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二是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成绩斐然。全年共完成123项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现行国家环保标准数量突破1100项。其中,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工业企业、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标准及铁路边界噪声标准修改方案,一揽子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环境噪声监管工作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规范和促进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地方环保标准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思路进一步明确、力度进一步加大。广东省建立了由省环保局立项制订、省质检局联合审查、省政府批准的地方环保标准职责分工和管理程序,理顺了环境标准管理体制。河北、上海、山东分别制定了当地环保标准规划,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上海、福建等省市了一系列地方环保标准,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体系。辽宁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环保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浙江组织开展了13项国家环保标准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完成了首个《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评估报告》,编制了火电、钢铁等13个行业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水泥、印染等19项工程技术规范,强化了环境技术对环境管理的支撑作用,有效地引导了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更新了政府绿色采购产品名录,新增5项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组织举办了国际环保展览、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果展览等大型活动,与韩、日、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各地认真落实《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示范,当地鼓励发展的环境技术和环保产品名录,加强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引导社会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了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

(六)落实以人为本,为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去年,国家加大了环境健康工作的投入,重点流域、区域环境健康调查取得了初步成果,并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落实“以奖促治”政策、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工作中,基于我部环境健康调查有关结果,有600个环境问题突出的村庄得到治理,400万群众直接受益,其中近百个环境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村庄得到了重点整治。为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部继续会同卫生部在沿淮四省政府和环保部门支持下开展流域环境健康调查,初步明确了部分癌症高发地区环境状况,筛选出了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单,提出了淮河流域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思路。完成了环境健康战略研究,初步构建了到2050年我国环境健康战略的框架,提出了战略重点、优先行动和保障措施。环境健康基础工作取得进展,编制完成了化学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建立了环境污染相关健康损害案例数据库、可吸入颗粒物(PM2.5)对儿童呼吸系统健康影响调查、镉污染区环境与健康调查等,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奠定了基础。

各地环保部门认真落实《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工作思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陕西、河北、广东等地举办了环境与健康论坛,黑龙江省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本省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深圳市局开展了环境健康公害防治预案研究,积极探索多部门联动的环境污染危害健康风险评估制度,大连市局开展了内分泌干扰物、人居环境与癌症发病诱因等研究项目,为防治污染、保护人体健康提供了技术支持。

部党组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在部机关“三定”实施方案中加强了科技司机构、职能和编制,在科技司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应对气候变化综合协调、新型环境问题风险评估等职能,明确了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归口管理职责等,增加了一个处,4名行政编制,有力地保障了科技兴环保战略的实施。

总的来看,去年环保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这是各级环保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团结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环保科技工作还处于爬坡阶段,环境科研经费、基础条件、人才队伍等还比较薄弱,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适应环保事业发展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征程上,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站在新的起点上,争取更加优异的成绩。

二、2009年主要任务

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年,也是实现“*”环保目标和任务的关键一年。环保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全面落实全国环保工作会议部署和要求,夯实工作基础,科学谋划思路,增强创新能力,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未雨绸缪,科学谋划“*”科技发展思路

“*”已过大半,今年是实现环保科技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我们既要客观评估规划执行情况,又要及早谋划“*”工作思路。评估规划执行情况要实事求是,体现科技特色,分析总结规划实施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后两年加快规划实施的针对性措施。一是要全面总结分析科技规划确定的10个优先领域、33个重点主题和60亿投入的落实情况、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以及对环境管理的支撑情况等。二是要全面评估环保标准规划所确定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完整性,认真总结近年来出现的流域特别排放限值、标准族等经验做法。三是要充分肯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的首创精神,侧重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研究规划的阶段目标和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要充分运用环保科技战略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动员各方力量,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积极研究环境保护新道路涉及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丰富拓宽“*”环保科技规划思路和领域。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国家和地方主要环境目标,找准阻碍国家和地方环保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中提炼出更加广泛的重大科技需求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提高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科技工作思路和科技发展规划对编制国家环保规划具有重要支撑和导向作用,希望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抗震救灾和中国环保精神,像举国办奥运一样,共同把这项事关环保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办好。

(二)健全体系,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

2009年是完成“*”减排任务的冲刺年。要全面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组织科研力量进行攻关,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的科技含量。要针对目前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严峻形势,面向污染源头控制、总量削减、达标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等环节的科技需求,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污染减排环保科技支撑体系。要全面开展污染物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开展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急需的污染源监测监控、信息交换传输、监测仪器设备、环境标准样品、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等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订工作。特别要适应开展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和控制的需要,尽快制订氮氧化物排放标准,出台氮氧化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开展污染防治技术调查评估,筛选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重点开发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高污染行业的污染物削减技术,攻克一批技术难题,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三)力争突破,全面提高水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

水专项的成败关系到我国水污染防治能否实现重大突破。要按照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战略要求,围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水专项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水专项开好头、起好步、布好局,力争拿出突破性技术成果。要通过实施水专项,搞清水污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本阐明我国区域性、流域性重大水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和机制,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污染治理关键共性技术,并通过开展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当前,专项组织实施处于非常关键的开局起步阶段,今年将有11个项目、118个课题启动实施。各地环保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加大组织实施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为顺利推进专项实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按照国务院统一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机构人员、保障条件和配套资金,切实把重大项目组织好、实施好。

(四)完善标准,提高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今年要在完善标准体系上下功夫,在强化技术引导中见成效。要全面评估现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实施体系,完善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更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要按照科学、合理、先进、全面的总体要求建设新的污染物排放监控标准体系,加强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联动、配合,重点制修订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排放标准、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高排放控制技术水平。要针对环境敏感流域区域制定特别排放限值,特别是要尽快启动三峡库区化工行业排放标准编制工作。监测管理职能调整后,标准工作更要加大监测标准、规范的组织制修订力度,一如既往地为监测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要继续筛选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12-15项重点行业工程技术规范。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示范力度,开展污染治理市场化试点,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要继续扩大绿色采购产品种类,更新绿色采购清单。要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鼓励环保科研院所、企业、各类高校和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等,广泛开展环境科技成果推广活动。继续落实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规划,通过各种途径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环保科普基地,研发推广环保产品和治理技术,创造更加富有成效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污染防治技术的整体水平。

(五)开展调查,为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支持

要按照理清思路、科学决策、把握重点、夯实基础、加强宣传的总体思路推进环境与健康各项工作向前发展。一是按照《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充分提炼和运用环境健康战略研究的成果,编制环保系统未来十年环境健康发展规划。二是以大气环境与健康为内容开展环境与健康宣传周活动,会同卫生部办好第四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广泛开展理论和技术交流,提高社会各届环境健康意识,争取更加广泛的理解与支持,扩大环保部门开展环境健康工作的社会影响。三是继续加强环境健康基础工作,组建环保部门环境与健康专家委员会,开展重点地区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状况调查,继续完善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淮河流域环境健康调查要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全面完成流域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完善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体系,争取早日向国务院提出结论报告。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下了很大的决心,投入了巨大财力,如果搞不好,不仅时间耽误了,财力损失了,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环保部门的形象,影响到环境健康工作的长远发展,出不了成果,我们将愧对国家与人民!希望沿淮四省的同志们和项目牵头单位的同志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六)立足环保,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能力

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是环保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根据国家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分工,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去年,部里对这项工作进行了职能调整,明确由科技司归口负责。这项工作的基础很薄弱,比如哪些是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环保部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抓手是什么等问题,都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和研究。要尽快成立部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制定并颁布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行动计划,明确环境保护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今年要按照部党组提出的“夯实基础、立足环保、做大做强”的总体部署,理顺工作机制,整合内部资源,强化归口管理部门统筹协调职责,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对外谈判,参与审核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展气候变化基础研究。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上下合力,初步打开工作局面。

三、提几点要求

(一)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环保科技机构队伍建设

今年是地方机构改革年。各级地方环保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环保科技工作的领导,在机构改革中,要把科技兴环保战略落实到加强科技、标准、技术等管理职能上,落实到加强科技机构队伍建设上,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科技管理任务的需要。

从根本意义上讲,经济靠科技,科技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通过环保人才培养规划,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科研人才评价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要重视发现和培养一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环保系统要多出院士级领军人才。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鼓励年轻人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超越,让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进一步扩大环保科技奖评选范围,对更多的优秀科技成果实行奖励,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深化改革,提高环保科研院所综合竞争能力

目前环境科研院所整体能力相对较弱,相当一部分院所力量较弱,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少,科技创新能力差,还不能完全适应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仍然有一部分环境科研机构的工作游离于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之外,主要精力搞环评创收,而不是搞科学研究,有的甚至出现了违法腐败的问题。有一定面向市场能力的研究院所“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浓厚,项目层次和科研水平上不去。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环境科研院所做大做强的阻碍,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通过深化改革逐步解决。

环境科学研究是社会公益性研究,环境科研机构总体上讲是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今后环保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狠抓落实,加快进度。部直属、省及力量较强的重点城市科研院所,要通过重组、改造、整合,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以环境技术开发和工程为主的应用型环境科研机构,包括部分省级和重点城市环境科研院所要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地市级环境科研机构除少数科研力量较强外,多数以环境评价、测试服务、科技咨询等为主的院所,包括确定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中从事环境科技咨询业务的部分,原则上要转制为企业性质的环保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站所合一”的地市级环境科研机构应以监测业务为主。能否作为非营利科研机构取决于自身特点和当地环保工作需求。要通过改革,优化调整资源整合,使科研院所真正以科研为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切实做大做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三)加大投入,夯实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基础

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舍得在科技上花钱。近年来,财政部、科技部在环境科技、标准等方面给予我部大力支持。各级环保部门也要紧紧抓住拉内需、保增长带来的发展机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增强环保科研院所的基础能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增强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要加强同科技、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沟通和对接,争取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台站等大型科技基础项目,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野外实验提供物质基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要抓好1-2个为环境管理服务的公益性科研单位建设,建立省级环境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四)解放思想,不断开创环保科技工作新局面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们对环保科技工作进行了认真剖析总结,总体来看,广大环境科技工作者勇于开拓、思想解放,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些地方,个别同志不愿当马前卒,而甘为马后炮;有的满足靠政策吃饭,不愿意搞科研,不想出成果;有的同志工作没激情,思路窄、办法少,习惯于“文件套文件”,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环保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9

当前我国的铁路工程在不断的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铁路职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铁路职工的培训工作也面临着不是十分有利的境遇,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铁路部门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

职工教育;教育理念;培训体制

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很多行业都在不断的进步,铁路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大型企业,它的运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想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在掌握了相关技能的同时,也要不断的提升员工的文化素养,这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1当前铁路职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培训形式不够完善,适应性培训较少

当前所实行的学历教育或者是短期的培训在办学的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同时培训中使用的教材也不能完全适应工作的需要,这样也严重的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1.2办学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

当前,铁路局和车间的培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培训的目的,但是还有很多内容和当前的铁路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在培训机制方面还需要不算的改进和完善。

1.3职工学习积极性不高

因为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并不能非常好的体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在收入水平方面也不是非常令人满意,工作好坏待遇完全相同,所以也严重的影响到了职工对岗位技能提升的热情,在学习方面一直都没有较强的积极性。

2做好职工教育工作的思考

2.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职工培训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根本的一点,职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自己的作用予以合理的认识,同时还要不断的更新培训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培训内容能够满足当前时展的需要。企业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及时的开展形式较为丰富的培训,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不断的转变思想,从而使得企业整体的素质和水平都得到提升。在实际的发展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强化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大力的引进和培养人才。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职工进行培训和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所获得的效益。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发展理念,将职工培训当成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2.2营造学习环境,完善职工培训

每一个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给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职工不能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落下,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就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危机感,针对这样的情况,企业要针对员工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在培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鼓励政策,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集中力量支持员工参加本职工作之外的业务素质教育,知识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将员工的成绩当做是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为员工营造比较好的学习环境。此外,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基地的建设,此外,对原来的设备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和更新,不然就可能会对职工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产生比较不利的影响。

2.3培养企业精神,提高职工素质

随着铁路运输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简单劳动工种正逐渐消失,新型的客货营销等业务都配备了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现在的铁路工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路工人,要真正当好一名铁路工人特别是优秀的技术工人不下工夫是不行的。因此,必须及时转变观念,顺应时展的潮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大培养优秀技术工人的力度,引导职工热爱本职工作。当前,铁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向国内的一些大企业学习,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还要发扬铁路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一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了企业文化,就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将企业精神的建立和思想教育的开展充分的结合在一起,铁路企业有着较为特殊的企业文化,但是在国际环境变化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提高铁路员工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顺应时展的要求。

2.4创新激励机制,优化技术工人

在铁路技术工人中,绝大多数人应熟练掌握本职工种的业务技能,达到中、高级工人水平,适应本岗位的需要,打造“金字塔”牢固的底座,这是建立激励机制的第一个层面,也是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近年来必须完成的基础工程。目前,铁路新技术工人的补充绝大多数来自复退军人,尽管经过学校两年脱产学历教育培训,但无论是从基础文化水平,还是从技能操作水平看,他们与受过正规中等职业技术训练的技校、中专生教育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他们年龄偏大,继续学习的能力较差,补充他们到技术工人行列需要适应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确保高水平技术工人进入铁路生产第一线。在铁路运输主要工种及时发现有前途的技术工人并重点培养,在业务技术上对其加强指导,在各类练功比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让他们参与,大力宣传并重奖他们所取得的成果,总之,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确保3~5年内在主要工种中培养出一批名副其实的工人技师,形成铁路优秀技术工人力量,促使广大铁路职工树立观念,以带动整个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优化铁路技术工人人力资源,变“要职工学”为“职工要学”,推动铁路整体技术进步的目的。

2.5运用科学理论,培养教育职工

面对新的形势及要求,必须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学习教育,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不断教育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铁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市场经济客观上驱使人们追求效益及利润,生产的自由度加大,但市场经济也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讲求质量、讲求公德、礼貌待人。社会也要求人们相互帮助、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因此应加强对职工的道德教育。运用科学的理论培养职工、教育职工,使职工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懂科学的合格的铁路职工。

3结语

在铁路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铁路职工职业教育这一工作,只有做好这项工作,铁路职工的职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使得员工可以有相对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岗位技能,此外,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很多新的技术和新工艺,这和职工素质的提升都是分不开的。

作者:李宪庆 单位:北京西站职教科

参考文献:

技术科工作思路篇10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路桥是台州市三大主城区之一,面积274平方公里,人口41.9万。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部署和决策,切实推进实施制造路桥、商贸路桥、都市路桥、开放路桥、人文路桥、一体化路桥“六个路桥”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充分发挥机制灵活,民资丰厚、敢于创新的区域优势,积极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效。

2004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5.1亿元,比上年增1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84亿元,增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8亿元,增16.1%;财政总收入12.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9亿元(按老口径统计分别为15.4亿元和7.77亿元,分别增19.1%、24.5%);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24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3.8亿美元,分别增63%、47.6%;实际利用外资6288万美元,增60.4%;农民人均纯收入7516元,增13.2%;人口自然增长率6.8‰。近年来,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8.1%的速度增长,领先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致力于制造路桥建设,工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贯彻“工业立市”战略,2004年全区工业生产性投入46.1亿元,增40.1%,实现工业总产值423亿元,增14.15%。产业基地整合提升,十大特色产业基地作用进一步发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大了对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空调及制冷配件、塑模、机电及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编制完成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全区生产汽车5600辆。全面实施“1212工程”,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2家,总数达4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60.37亿元,增36.9%。企业创新步伐加快。新增股份公司4家,金龙、三鸥两家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实施技改项目184项,区本级技改贴息达1310万元;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总量居全市首位;新列入部级高新技术项目5项,新增省级技术研发中心3家。

致力于商贸路桥建设,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2004年全区实现市场成交额244.30亿元,增9.77%。市场建设继续推进。全区完成商贸设施投资2.47亿元,新增星级市场2家,总数达19家,首批14家重点市场财产保险工作顺利完成。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全区第一家百货商场顺利开业,沃尔玛超市引进工作已完成落户路桥协议的签署,新增连锁店15家、“两总一特”132家。成功举办了塑交会、日交会、国际汽车展和首届汽车工业博览会等17个大型展会,会展中心运转良好,会展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显着增强。成功组建全市首家农村合作银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204.33亿元,成为全市第二个存款余额超200亿元的县(市、区),存贷比达72.4%。

致力于都市路桥建设,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规划编制取得重大进展。编制完成路桥分区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远东商贸广场中心区城市设计、行政文化中心城市设计等重大规划,基本完成交通、绿化、给排水等专项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8.1亿元,其中重点工程34.9亿元。敷设污水管网21.2公里,污水处理率达85%。新增绿地81万平方米。严格城市规划管理,拆除违章建筑8.4万平方米。积极实施“安捷工程”,城区交通状况得到改善。

致力于开放路桥建设,外向经济进一步壮大。招商引资再创佳绩。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组织各类引资活动,努力推动“零土地”招商,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的引资格局,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居全市第一。外贸出口发展迅速。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44个。新增出口实绩企业34家,总数达132家。机电产品、节日灯、水暖器材、空调器成为主要出口商品。外经合作成效明显。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新增境外贸易机构5家,总数达18家,带动外贸出口6225万美元,增40%。主动接轨长三角,在上海设立了外贸促销、招商和信息服务三大窗口。

致力于一体化路桥建设,城乡发展进一步融合。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综合整治村庄48个,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3个、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4个。积极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10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全区共通过部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10个、中国绿色食品认证7个。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农民素质不断提高。设立了区、镇两级培训基金1000万元,培训农民1.66万人,转移就业6438人。

致力于人文路桥建设,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全区初升高比例达93.3%,高考上线率达83.8%。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生人均建筑面积达8.3平方米。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强化。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台州市文体中心成功承办了7次国内外重大文体活动。卫生、计生、广电事业稳步发展。

致力于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努力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部署,近几年以来,出台了优先发展科技的政策18个,区财政投入科技经费6839万元,2002年1021万元,2003年1480万元,2004年2132万元。技改投入约150余亿元,2004年约46亿元。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技术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取得显着成效。2002年被浙江省评为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优秀区;2004年被浙江省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区。培育出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组建和申报认定了一批技术研发机构,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科技展览会6届,切实运作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积极搭建科技条件平台,开展广泛交流,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动了科技创新蓬勃发展,提升了企业品位和档次,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使技术与产品走出国门。目前,已有高新技术企业部级5家,省级12家,市级17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6家,市级18家。被列入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9个,其中国家火炬计划10个。开发专利技术1000余件,通过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500余只。认定区级信息化示范企业14家。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9万人。

区委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坚持“科教兴区、科技强区”战略,积极运用创建省级“科技强区”这个新载体,不断开展观念、思想、思路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全面提升科、教、文、体、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优先发展科技事业,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技术等要素市场培育,争创“省级科技强区”。着力抓好人才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保障的政策环境,开通外来人才“绿色通道”,大力培养本地技术蓝领,努力为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

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认真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坚持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把科技强区工作当作全区重要工作来抓。

1、健全组织机构。路桥已建成区、部门和镇(街道)三级科技工作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区委区政府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各级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各镇(街道)配有专(兼)职分管科技工作领导。为加强“科技强区” 创建工作,区专门成立了“创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区长虞选凌担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级机关和镇街道的主要领导同志任成员。

2、加强政策引导。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科技事业列入每年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大会的重要内容。每年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议,对全区科技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区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和研究有关科技发展重大事项,如科技工作中领导干部配备、科技经费预算、科技政策的制定、技术人才的引进重大技术交流以及大院大所的引进等等。同时,经常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外籍人才座谈会,通报我区科技工作发展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了“高新技术企业行”活动,实地了解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确保财力支撑。科技要发展,财力需保障。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投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优先保证科技经费的安排。财政科技经费从2002年的1021万元到2003年的1480万元、2004年的2132万元,两年翻了一番,增幅惊人,其中三项经费均达50%以上。每年分别安排500万科技创新资金和500万技术人才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奖励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引进人才。虽然政府投入的财力有限,但仍然很好地发挥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加快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步伐。

4、坚持实施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制度。区委、区政府每年对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实行科技进步工作目标考核,并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考核总分。年初设定具体指标并明确考核分值。年中狠抓各项科技工作的落实,加强检查和督查,年底认真组织考核,排出名次公布与众。对科技进步工作考核先进单位,分别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几年来,我区的科技进步工作目标在各级的考核和综合评定中,均获得很好成绩。1998年和2001年先后被授予部级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更为可喜的是2002年度被评为浙江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2004年再创十年最佳的优绩。在全市社会经济考核中,我区科技工作是全市九个县(市、区)中唯一加满分的单位,被浙江省科技厅评为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省专利工作集体。

六、本地区科技工作特色和突出成效

区委区政府树立新观念,拓展新视野,积极探索科技发展的新途径,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导向性,归纳起来共有八大方面:

一是重视政策引导。几年来共制定出台科技发展政策18个,其内容涉及科技宏观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培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资金扶持、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度也比较大。其中有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目前其他县市区都还没有。例如,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引进大院名校等政策,实施中已收到明显的成效。

二是狠抓科技基础工作建设。大力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仅2004年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部级3家,省级5家,市级8家;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部级5家,省级12家,市级17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6家,市级18家。已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9个,其中国家火炬计划10项。

四是积极搭建科技条件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1999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全国性科技展览会6届,每届都邀请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专家教授200名,与企业开展广泛的洽谈,共签定技术合作合同1161个,技术成交额达8.26亿元。同时,我区还与北京石景山区科委、上海虹口区科技局、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科技合作友好关系。

五是不断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探索解决广大民营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我区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导本区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并对其进行认证,目前我区已有10家企业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另外,已建有部级成果转化中心1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1家,市级2家。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已引进洛阳轴承研究所,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在路桥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同时,大力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在路桥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站,现已开展工作。积极大胆地探索和培育新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实现良性循环式成长。运作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整合力量,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

六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落实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及打造“制造路桥”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CAD、CIMS应用工作,推进我区制造业信息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路政办发[2003]87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步伐。目前全区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同时还建立了一批信息化市场和信息化社区,并通过了省级信息化试点示范区的验收。

七是大力开发新产品及专利技术。几年来共有500余项新产品通过了省级鉴定,其中许多新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专利技术开发蓬勃兴起,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区域经济中的优势产业正在显凸,以高新技术产品为核心的竞争能力逐步形成。连续两年被省知识产权局评为专利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