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十篇

时间:2023-04-06 12:25:26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1

 

2021年是我省全面加强信用法治建设,依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诚信建设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总体要求,按照依法规范、依法建设、依法提升的总体原则,坚持以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支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目标导向,强化信息共享和服务创新双轮驱动,不断深化监管改革、健全约束制度、完善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信用主体合法权益,为全省“十四五”时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依法规范推进信用法制建设

(一)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域重要问题分析,开展政策制度、标准规范、服务创新课题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调研论证,6月底前编制出台《陕西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负责)

(二)扎实推进失信约束措施清理规范工作。严格落实《关于开展失信约束措施清理规范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陕发改财金〔2021〕51号)要求,建立工作台账,制定规范完善方案,编制好全省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确保各项工作按照规定时限全面完成。(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牵头,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三)推进地方信用立法。根据各部门、各市(区)有关意见建议,修改完善《陕西省社会信用条例》立法草案,争取7月份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各部门、各市(区)在推动法治建设中,要及时提出立法修法建议或增设信用章节和条款,推动更多信用措施进入行业、地方权限内的相关专项立法。(省司法厅、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牵头,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二、依法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服务体系

(四)建立信息共享长效机制。持续深化行业领域信用管理系统建设,全面完成省市两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网站扩能升级,推动各部门相关业务系统、各级政务数据交换、“大数据+监管”等平台与各级信用信息平台自动化互联共享。切实落实各行业、各领域、各市(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主体责任,做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纠偏更新、准确赋码和全量转换工作,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信用档案,全面提升数据治理、业务管理和应用服务能力。加强信息数据的安全防护,完善查询程序,强化征信信息安全技防+监测体系建设。(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五)强化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公示。严格落实《关于开展全省“双公示”工作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陕发改财金〔2020〕1727号)要求,加强信息归集共享公示,6月份前实现“双公示”信息漏报、瞒报和迟报情况全部清零,年底前实现信息归集总量翻一番。建立信息共享月度通报机制,着力提升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时效性和数据质量。(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牵头,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六)扩大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应用范围。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报告应用范围,引导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信贷管理中使用信用报告。积极推动融资担保公司、保理公司等小微金融机构接入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发展改革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各市(区)分别负责)

(七)健全和完善信用修复机制。重视失信主体修复权益,进一步完善行政处罚信息修复标准,及时研究移出黑名单、撤销公示和删除信用记录等其他修复方式的基本规则,适时修订《陕西省公共信用修复管理暂行办法》。严格遵照程序开展信用修复,确保信用修复工作公开、透明,提高信用修复效率。加强信用修复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协同联通,推动实现信用修复“一网通办、结果互认”。(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三、依法提升信用监管能力

(八)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和告知承诺制。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办发〔2020〕36号),研究制定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清单,制定出台《告知承诺信用管理办法》,推广使用内容规范、方便可用的信用承诺书样式。加强对承诺人信用状况的事中事后核查,将信用承诺书及履约状况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综合运用“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实施日常监管,对承诺不实依法予以惩戒并纳入信用记录。(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九)持续深化信用监管改革。坚持以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为抓手,以信用风险为导向,扩大事中事后监管覆盖范围。突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出台《陕西省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规范》。推进行业信用评价制度建设,在交通、卫生、环保等行业领域开展信用监管创新示范工程,依据信用评价结果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于失信极其严重的市场主体,依法依规长期保留信用记录,长期实施严格的信用监管,在一定期限甚至永久逐出市场。(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十)加强失信约束。在国家明确的设列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范围内,严格规范认定标准、履行认定程序,对失信主体采取减损权益或增加义务的惩戒措施,实行清单制管理。按照合法、关联、比例原则,根据失信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轻重适度的惩戒措施,防止小过重惩。持续强化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失信惩戒机制,实现各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信息共享共用、动态更新、常态化公布。加强信息核查,严格落实信用约束措施,对虚假、不履行承诺行为加强监管,依法予以惩戒。支持有关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建立重点关注对象名单制度。健全大数据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对严重失信行为主体实施自动抓取、自动拦截、自动限制。重视舆情监测分析,提升异议和投诉处理能力,切实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十一)大力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建立监管协同机制,进一步加强征信评级市场规范整治工作。加大对违反法律规定、危害数据安全、侵犯个人权益和隐私行为的监管力度,全面开展信用服务机构公示工作和信用承诺工作,6月底前实现信用服务机构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和信用承诺全覆盖。开展信用服务机构失信专项治理,坚决整治注册信息、经营范围涉及信用的机构自身失信,以及假借信用服务机构名义招摇撞骗乱象。重点在电信网络诈骗、互联网信息服务、防疫物资产品质量和市场秩序、扶贫脱贫、考试作弊、交通运输、骗取社会保险、法院判决不执行、生态环境保护、金融等 10 个领域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针对部分领域“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现象,梳理行政处罚相关信息,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十分严重失信主体”的通报制度,对恶意失信主体开展集中整治。(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发展改革委、省委文明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陕西银保监局、省法院、省通信管理局、各市(区)分别负责)

(十二)支持信用服务业发展。鼓励和引导信用服务机构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参与行业、社会信用监督,提供信用管理咨询服务。鼓励和支持具备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深化与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的合作关系,多渠道、广维度采集企业信用信息,创新研发专业化、特色化的征信产品与服务,促进征信和评级市场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区)分别负责)

四、依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十三)提升服务经济能力。着力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指导鼓励企业建立完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提升自律守信水平。积极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不断增加征信有效供给。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引入市场化征信机构运维地方平台,服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制定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推进金融、政务、公用事业等相关征信信息跨领域、跨地域依法共享。持续建设完善、推广陕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立省级国有征信公司,拓展信息归集覆盖范围,建立多元化风险缓释和共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市(区)建设区域性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或直接入驻陕西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科学评价标准、改造信贷流程、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线上高效对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引导大型国有企业、政府采购系统和金融机构对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扩大线上融资总量。促进征信和评级市场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征信产品、信用评级产品在政务领域的应用。(省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陕西银保监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各市(区)分别负责)

(十四)支撑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研究制定《陕西省政务诚信监督管理办法》,开展政务诚信评价,适时对全省政府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债务、街道和乡镇等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情况开展调查评估。完善政务诚信档案,研究制定《全省公务员录用、调任人选社会信用记录查询工作指引》。继续做好政府机构、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治理以及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对相关失信主体依法依规实施信用惩戒。(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十五)提升服务改善民生能力。依法依规做好疫情防控信用信息归集、披露、共享工作,积极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融资对接和信用信息服务。推动重点民生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支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托公共信用信息,研究建立相关制度机制,在互联网经济、科研、家政、养老、幼托、中介、消费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信息应用路径和信用服务模式。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省、市农户信用信息平台,持续推进农村地区信用评定。(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市(区)分别负责)

五、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十六)加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省、市各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各市(区)要理顺工作协同机制,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工作必要保障,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左右联通、齐抓共管的信用工作格局。各级有关部门要将信用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确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建立工作目标,加强协同配合。研究建立信用工作评价机制,年底联席会议办公室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部门、各市(区)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综合督查评估。

(十七)抓好试点示范。鼓励各市(区)、各部门以深化放管服改革、民生领域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信用大数据开发应用和创新、推进信用惠民服务等方面为重点,积极开展信用建设创新示范,积极拓展“信易+”信用惠民应用场景,让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因信获利、以信为荣”。重点支持铜川、延安、榆林、安康创建国家信用建设示范城市。开展第一批全省信用建设示范县(示范园区)和企业信用建设示范创建。支持延安、榆林立足现有基础,进一步深化沿黄区域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积极探索区域信用互认经验。大力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与创建。

(十八)加强宣传培训。组建诚信建设专家库和宣讲团,全面开展信用法规、信用建设和征信知识系列宣讲培训,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受众,重点加强从业人员信用理论、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水平,全面提升公职人员和重点人群诚信意识,重点行业领域和各市(区)全年组织培训不少于2次。建立诚信建设社会监督机制,聘任200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信用建设工作社会监督员和义务宣传员,共同参与诚信建设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下半年,各部门、各市区要广泛组织开展“信用进政府、信用进企业、信用进校园、信用进社区”系列宣讲活动,积极宣传诚信建设措施、成效和信用修复流程,培养广大群众树立知信、用信、守信意识。适时举办全省信用论坛,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为我省诚信建设建言献策。开展典型案例评选,主动回应社会质疑,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着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诚信建设的良好氛围。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2

一、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做好20****年的征信体系宣传工作

征信体系是涉及到政府、银行、企(事)业法人、自然人在内的庞大的体系建设工作。为此人民银行要求辖区各金融机构做好征信体系建设的宣传、推动工作,积极与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协调,从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入手,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将征信和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制度化,本着“边宣传,边建设”的原则,切实做好宣传工作。

二、加大对政府各部门和有关机构的宣传力度,共同促进我市诚信体系建设

诚信建设与征信体系建设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应当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与协调,积极宣传征信体系建设的内容、实质和与诚信建设的关系,争取政府各部门对征信体系建设的支持。20****年的征信治理工作重点是在去年个人征信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数据采集范围,更全面地反映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与公安、社会保障、建设、电信、公用事业、工商、民政、商业保险及邮政等诸多部门协调,提高社会各界对征信体系建设的熟悉度和支持力度,了解相关机构对征信数据的需求情况。同时,加强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的诚信建设,积极参与和配合市政府诚信建设。

三、以多种形式对特定人群,开展征信知识和金融知识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社会宣传工作效率,征信知识宣传应从与银行信贷业务联系密切、相对集中的特定人群开始。因此,20****年征信体系要选择以下几类人群为宣传活动的重点。

一是针对政策性贷款发放对象的宣传。金融机构要主动协商政府有关部门,例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及其下属劳动就业中心和教育局,利用国家下岗职工再就业贷款、助学贷款、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性信贷机制,将征信知识和金融知识宣传作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内容和助学贷款等政策性贷款发放流程之一。

二是定期在市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高级中学开展征信知识讲座,宣传征信知识,帮助在校大学生形成诚信理念。使大专院校学生在走向社会前把握必要的金融知识和个人理财技能,要积极探索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增加征信知识和金融知识、信用意识教育的内容。以一个大学生为中心,向社会的每个家庭幅射从而扩大征信体系宣传范围。

三是针对商业银行借款人的宣传。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今年还将开通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业务。各金融机构要在营业网点宣传征信知识和金融知识,可以采用发放个人征信知识宣传材料、现场解答问题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征信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关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守信意识,切实履行对借款人的告知义务,提高借款人对征信体系建设的认知水平。

四是全市各金融机构要在”3.15”宣传期间与市工商局、市消协等部门合作,向广大市民发放百姓征信手册,让消费者了解征信知识,做重诺守信的诚信公民。

五是利用**每年度6—9月份的“桃山之夏文艺演出”之际,在市桃山公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征信宣传活动,提高征信体系建设影响力度。

六是在市广播电视台开展征信知识长期宣传。使广大公民熟知征信知识,了解全国全市征信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发动全社会,共同致力于诚信建设,使征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七是在市报社开辟征信宣传专栏。吸纳各行各业诚信典型事例,发表征信知识宣传文章,从而扩大征信知识宣传面,增强影响力度。

八是社区征信宣传。在全市选择三至四个社区作为征信文明社区,通过设征信知识宣传板、宣传台、悬挂条幅、发放传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长期宣传。

九是在勃利县、茄子河区建立农村征信宣传基地,通过农村信用社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之际对广大农民进行征信知识宣传。

四、加强对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

为了密切配合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工作,要适时开展针对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活动。宣传的内容主要包括:征信体系建设意义、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作用和重要意义;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的个人权利与义务、以信用报告基本知识为核心的个人征信知识;教育公众维护自身良好信用记录以获得社会认可和融资支持等。宣传活动中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活动: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通前,在电视台播放征信宣传公益广告、在报刊媒体数据库开通运行新闻稿等。设置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个人信用问题咨询热线电话,解答社会公众问题,增加公众同征信治理部门的沟通渠道等。

五、各金融机构征信治理工作重点

一是精心组织,确保推广进度。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新老程序并行期间的数据上报工作,组织开展系统内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确保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强化治理,确保数据质量。各金融机构要在保证企业信用信息基础库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加大系统应用的培训力度,高效、准确、全面录入并上报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及时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征信体系建设工作的健全完善出谋划策。

三是深入分析,提高体系应用水平。要密切配合人民银行挖掘整合系统数据,定期向人民银行上报工作进度,汇总数据分析表,为宏观金融分析服务;针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积极利用系统数据,开展专题分析,提供经济金融运行预警信息;加强对关联企业的查询,逐步开展多种组合的数据分析,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征信数据分析品牌,揭示企业集团性风险,为金融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完善监管,培育征信市场,为全市征信体系建设作贡献。征信体系涉及的部门多,已不单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的工作,它的建设,依靠政府的支持、银行业与其他社会团体公众的相互协作,提倡一个合谐的公共信用环境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所以继续构建企业内外部评级交流沟通平台,促进内外部评级优势互补,鼓励商业银行推荐企业参加资信评级,由资信评级机构与贷款商业银行达成协议,贷款行推荐贷款企业由有资质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作为商业银行信贷审贷的参考依据,发挥资信评级防范信贷风险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征信市场监督治理办法,对中介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查确认,加强贷款企业资信评级结果的质量抽查,加强评级公司行业自律,引导征信市场健康发展,在提高中小企业资信透明度和缓解贷款难等问题上力争有所突破。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3

今天,“全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了,这是一次全国性的以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研讨会,会上,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正式启动。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于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落实《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切实推进全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大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多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法律制度,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健全市场信用体系,改进市场监管体系。目前各地、各部门也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和个人已开始注重自身的社会信用形象。可以说,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百姓修身持家之本,是企业经营发展之道,更是国家治国安邦之策,得到了全社会广泛关注。

(二)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和紧迫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同时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主导性产业,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增加了地区财政收入,改善了城乡面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时期,建筑市场的发育尚不完善,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综合执法体系有待强化,市场主体缺乏信用意识、履约意识较为薄弱,加上建筑市场供求失衡等等原因,致使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主要表现为:一些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强行要求垫资承包,肢解工程发包,明招暗定,拖欠工程款;一些承包企业层层转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工程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一些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机构办事不公正,扰乱了市场秩序。信用的缺失不仅造成了建筑市场混乱、经营成本的浪费,也给企业和行业发展带来很大风险,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任务十分重要和紧迫。

二、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在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从*年起,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一是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对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主体、要素、运作模式、指标体系等进行专题研究;二是分别在沈阳、北京召开了两次信用体系研讨会;三是了三个通知,内容涉及“加快建立建筑市场有关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建立并充实企业和人员数据库、加快企业数据库建设”等;四是起草了4个文件,主要内容是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五年工作规划(*-*年)、当前工作重点和市场行为信用标准等,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今年年初以来,我们加快了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进度,组织了对江苏、上海和安徽等省市的专题调研,并在苏州、北京和上海组织召开了三次专题研讨会,明确了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小组组织机构,8月《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印发全国,到今天研讨会正式召开,长三角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可以说诚信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同时,我们还积极指导各地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本区域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目前来看,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各地积极性也很高。在今天的研讨会上,上海、江苏南京、苏州、浙江杭州、宁波、安徽合肥、广东广州、山东青岛、湖南等都将介绍本地的经验和做法,相信能够有力地推动全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二)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政府信用信息共享不够,部门信用信息垄断严重,信息公开滞后。根据*年建设部《关于加快建立建筑市场有关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的通知》,一些地方建立了信用信息平台,但平台或依附在本单位的政务网上,或以地方政府的政务网站为平台,相互独立,互不衔接,信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是信用的信息收集、标准制定、评价结果应用缺乏统一。目前,对具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程序、信息收集、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应用等还缺乏明确规定。虽然一些地方对企业和个人不良行为做了规定,但由于各地制定的不良行为标准各不相同,评价方法也不一样,造成信用信息和评价结果不能互认,甚至形成新的市场壁垒。

三是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奖惩措施不能有效实施。目前,各地在对企业不良行为记录后,通常采取曝光、与资质年检挂钩、进行招投标标前提示等方式,进行失信惩戒。但这些惩戒措施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和保障,行政监督机构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对市场主体失信行为的惩戒作用仍然十分有限,还没有形成“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

四是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使用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消费者个人信用知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维权意识不强,信用道德环境培育力度不够,市场主体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意识还比较淡薄,影响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进行。

三、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

*届三中全会所了“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的要求。据此,我们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并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二者同步推进,三方协调配合,实现四个统一”,在各地引起了积极反响。最近,我们已明确将这项工作作为“强化长效机制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新举措,列入建设部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进这项工作。

(一)构建“四个统一”,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建设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积极组织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试点,全国各省市,尤其是那些基础条件较好的地级以上城市要加快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待条件成熟时,逐步将各地的诚信信息平台互联,并逐步实现全国联网。二是制定统一的诚信评价标准。本着先易后难、简便易行、科学实用的原则,针对各方主体在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业主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资质资格管理等突出问题,制定建筑市场责任主体行为诚信标准。三是完善统一的诚信法规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针对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应用和、信用机构管理、失信惩戒机制等,制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四是构建统一的诚信奖惩机制。将诚信建设与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稽查、评优评奖、日常监管等相结合,对于失信行为进行教育、行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等综合惩治,同时对诚信行为给予切实鼓励,形成诚信得益、失信受损的市场环境。

(二)加大整合协调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

政府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一是加强领导,各地应成立工作小组,明确具体牵头部门,加大整合协调力度;二是制定工作方案,统筹指导当地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归集、披露、交换、系统,实现信息公开和共享;四是开展诚信教育宣传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五是政府带头并鼓励社会各方使用信用产品,培育信用产品需求;六是加强对征信和评估机构的监管,规范其运行;七是与工商、金融等部门共享信息资源,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当前首要工作是要加快政府诚信信息平台建设,解决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风险。为此,各地要加大协调和整合力度,在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可向社会开放的诚信信息平台;业务监管部门要及时整理对建筑市场主体违法违规等不良失信行为的处罚记录,并按照各自权限通过市场监管综合信息系统自行上网记录,形成基础信息,为诚信评价提供信息保障。要充分发挥现有建筑市场与工程现场业务监管体系的联动作用,并依托有形建筑市场的资源优势,提高市场监管和服务水平,推进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三)推进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信用建设。

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本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目前,有的行业协会虽然已开展了一些工作,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工作进展缓慢。为此,我们将研究促进和规范行业协会开展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配套政策,制定指导意见,引导行业协会做好这项工作。行业协会要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参与信用体系的建设,协助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信用标准,参与信用征信和评价,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建立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开展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专题研究,指导有关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研究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模型和评价方法;组织有关交流研讨和业务培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努力提高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工作的质量等等。

(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健全信用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信用服务市场面临供给与需求的突出矛盾,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不足,而信用服务机构提供的信用产品质量或是没有,或是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此,要抓紧健全信用服务体系,通过加快发展征信、资信评级、担保、商账追收等第三方的专业信用服务机构,为市场主体提供征信、评级、信用管理和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有效地防范、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具体思路是:第一,由建设部指导有关协会根据综合实力和相关条件确定若干家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并强化准入和清出的监管,信用征信和评价机构要加强对建筑行业和市场研究,了解各方主体的经营管理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的工作建议;第二,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研究制定标准,建立评价体系,依法从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咨询、征信和信用评价等业务,提供和信用信息;第三,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及其与全社会信用体系融合提供专业支持,参与构建市场化的信用服务体系。

(五)对试点工作提几点要求

建设部选择长三角和环渤海南北两大区域作为工作试点,即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为主构建一个统一的区域诚信信息平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沈阳、大连等地为主构建一个城市间联合诚信信息平台,为全国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规模较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据统计,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却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在今天的会议上,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率先正式启动,工作小组已明确了组织机构和人员骨干,下设的标准、平台和法规三个小组还将介绍他们的工作设想,并听取大家意见。下面,我对试点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是明确长三角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三省市要统一思想,加强协作,整合资源,推进共享,争取用一年时间建成长三角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年11月我们将召开工作现场会,展示试点成果。

二是强化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小组的工作联动机制。由三地人员所组成的标准、法规和信息三个工作小组,要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落实分工,积极工作。今天,上海市建委、浙江省建设厅、江苏省建设厅的领导专门参加了此次会议,体现了他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希望各工作小组要加倍努力,完成试点任务。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4

根据银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开展2018年银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考评工作的通知》(银信用办〔2018〕28号)要求,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对一年来局系统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自查,经自评得分为86分。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建立工作机制。为切实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局务会议研究成立了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处室、基层各单位负责人担任,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协调各科室、基层单位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同时,根据2018年银川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及重点任务分工,组织制定了《银川市民政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任务分工方案》,将各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任务落实到各处室、相关基层单位,组织各处室、基层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建立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做好数据归集、开展信用监管等。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围绕信用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制定印发了《银川市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实施办法》(银民规发〔2018〕1号),从信用信息的种类、信用信息的采集、失信行为的认定、失信记录的管理、失信告知与申辩、信用信息的利用等方面明确了社会组织诚信建设要求,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三)落实信用信息归集。依托“信用中国(宁夏银川)”网站,协调相关科室向社会信用网上传基础数据。目前,已上传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信息570余家,并根据登记备案情况进行更新,数据完整率达90%以上。协调县市区民政局上传享受城乡低保人员、城乡低保家庭子女高等教育救助数据。目前,因为城乡低保、教育救助审核审批权下放到各县市区民政局负责,我局不在掌握相关数据,没有实现更新。截止目前,我局没有做出过行政处罚。

(四)开展信用信息应用。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代码应用,社会组织存量代码转换率达到83%以上。推行承诺制,从2015年起在全市开始实施社会救助诚信承诺及授权声明机制。申请者在填写社会救助申请时必须在“社会救助诚信承诺及授权声明”上签字,承诺自己所申报的内容真实,若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待遇,将接受管理审批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的处罚。在局系统项目招投标和人员招聘等工作中,将审查信用信息作为其中重要一项,信用良好是企业参加招投标和人员招聘的前置条件。

(五)积极推进联合奖惩。加大执法检查公开公示,今年以来我局对年度审验合格的179个社会组织和144个民办非企业名单、未上报年度工作报告的165个社会团体10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局网站进行了公示公告。近期,对长期不开展年度工作报告,不按规定报备社会组织法人、活动地址,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29家社会组织作出了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对超出章程规定开展工作的银川民族综合福利院下达了整改通知书。同时,根据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实施办法,将履行社会责任好,被评为5A级标准的8家社会组织纳入红名单,并推送到信用银川网实行联合激励。

(六)组织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培训。针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8月7日我局组织局机关全体和基层单位负责人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培训,组织学习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印发的文件,对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各处室、相关基层单位是实施信用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主体责任。组织社会组织负责人开展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实施办法学习,积极引导社会组织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强化诚信意识。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部分科室对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目标、工作责任不明确,没有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日程,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不得力。二是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虽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工作责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各负其责、名司其职的工作合力,工作中还存在着推拖等现象。三是抓落实的力度不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政事务不断增多,相对各科室人员少,没有专人负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造成工作不能及时全面落实,影响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四是数据信息掌握不及时。因为实行审批监管分离,社会组织登记由审批局负责,我局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数据信息,造成数据更新延后、更新频次少。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任务分工,结合今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针对目前各科室、基层单位对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工作存在的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下一步通过组织举办专题培训班等,重点提高各科室、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认识,明确各科室、相关单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组织人员定期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强化各处室和基层单位工作责任,督促相关科室抓好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

三是规范行政执法。进一步推进民政工作法制化建设,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工作,通过规范行政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四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制定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制度,明确全局信用信息归集的名称、范围、时间等,定期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的信用信息进行归集到信用银川网。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自评报告2市发改局(信用办): 

根据《关于开展2018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绩效考评的通知》(融发改信用[2018])通知要求,现将我局2018年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 

2018年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之年,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刘华涌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我局2018年信用工作方案,先后出台了《福清市农业局(市委农办)关于印发《福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红黑榜”制度(试行)》的通知》、《福清市农业局关于调整农业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实施细则(试行)》、《福清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福清市农业局关于对农业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同时注重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相关的文件精神,开展一系列的诚信宣传活动,通过每个月的月报及时向信用办反馈信用工作进展情况。 

二、强化宣传发动 

我局各科室、各下属单位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工作,将信用工作贯穿于平时的工作中,通过我局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农产品检测中心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农产品质量行活动,畜牧中心开展养殖场、养殖小区消毒灭源、诚信经营、诚信三农行动,农业执法大队进村入户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诚信经营活动。通过广泛宣传诚信经营理念,提高社会大众诚信意识,同时进村入户与相关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签订了信用承诺书30份,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扎实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工作 

我局联合市委文明办、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林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国家税务总局福清市税务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住建局等部门出台了针对农业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实施细则,其中联合海洋和渔业局对福建宏峰泰海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惩戒,限制其申报任何财政奖补项目。 

四、扎实开展信用创新 

我局积极探索信用创新工作,已报送创新项目公示13条,同时积极探索信用试点工程建设,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推动乡镇信用建设创新。开展农村道德评议活动,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福清市农业局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自评报告3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

根据《关于印发〈泾县2017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细则〉的通知》(泾信联字〔2017〕23号)文件要求,现将科技局2017年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自评报告如下:

一、基础工作。

1、健全工作机制,制定本部门信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本单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负责人和联络人,并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自评情况:根据中共泾县县委《关于印发泾县2016年创建省级文明县实施意见》(泾发〔2016〕14号)文件要求,泾县科技局制定了《泾县科技局“创建省级文明县”诚信建设工作方案》,同时确定了本单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负责人和联络人,及时报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备案。

自评得分:10分。

2、建立健全在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和服务公众过程中形成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础信息和信用记录,根据信用信息目录所设计数据与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施交换共享。

自评情况:县科技局按照要求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记录,并完整、按时实现信用信息目录所涉及的数据与市信用数据中心交换共享。

自评得分:40分。

3、建立“7天双公示”常态化机制,不漏报、错报、少报信息。完成2017年度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上传工作。

自评情况:县科技局按要求学习宣城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操作要求及“7天双公示”内容及要求,应公开的及时公开。

自评得分:10分。

4、全年至少向“信用泾县”网站报送12条部门信用信息。加强诚信文化宣传。

自评情况:积极报送部门信用信息,截止12月底,本年度通过“信用泾县”后台报送12条部门信用信息;加强诚信文化宣传,到社区宣传诚信体系建设、倡导群众树立“诚信文明 从我做起”的观念。

自评得分:15分

5、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自评情况:积极、主动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自评得分:5分。

基础工作部分自评得分:80分。

二、专项工作:配合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

自评情况::积极参加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学习宣城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操作要求,制定《泾县科技局“创建省级文明县”诚信建设工作方案》,按要求录入各项信息并开展诚信工作宣传,多次到社区宣传诚信体系建设、“红黑榜”有关知识,牢固树立“诚信文明 从我做起”的观念。

专项工作部分自评得分:20分。

     县科技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自评总得分:100分。

市XX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完成情况自评表4序号

考核项目

考核内容

评分要求

分值

负责人

考核方式

报送情况

得分

1

工作体系建设(5分)

明确专班(累积得分)

成立信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组长,成员,明确牵头科室负责人、联络员

5

审核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材料

专题研究(每月考核得分)

部门、单位会议每月专题研究信用工作

审核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材料

2

制度建设(10分)(累积得分)

年度信用工作要点

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年度信用工作要点

2

审核相关材料

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制定行业信用监管、从业人员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2

审核相关材料

信用承诺制度

制定本系统推行信用承诺的工作制度

2

审核相关材料

联合奖惩制度

结合国家51个、河北省1个联合奖惩备忘录,制定联合奖惩制度

2

审核相关材料

红黑名单认定制度

制定红黑名单认定制度

2

审核相关材料

3

信用信息归集、报送分

(48分)

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息(累积得分)

明确分级分类监管信息报送周期,实时报送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市场主体的评价结果(及时报送得2分,延期报送扣1分,扣完为止),在相关部门及网站进行结果公示得2分,不公示则不得分

4

审核报送周期、模板

信用承诺书(月度考核得分)

信用承诺书数量(每50份得1份)

6

审核信用承诺书扫描件及数量

信用核查(月度考核)

(信用核查次数/部门新增办件次数*100%,如果值大于1,取1)*2

2

涉及联合奖惩事项的部门

审核部门报送新增办件次数

联合奖励信息(月度考核得分)

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对守信主体实施守信激励的案例(每起得0.3分)

3

通过联合奖惩系统后台信息统计

联合惩戒信息(月度考核得分)

对失信被执行人及经其它部门认定的黑名章实施联合惩戒的案例(每起得0.3分)

3

“双公示”信息(月度考核得分)

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7个工作日内推送“信用邢台”网站(及时报得10分,延迟报得4分,不涉及不扣分)

10

通过“信用邢台”后台统计报送情况

红黑名单信息(累积得分)

即产生即报送(报送的得满分)

2

公共信用信息(累积得分)

向信用邢台网站推送信用信息(全量归集信用信息,完成规定任务的得10分)

10

诚信建设万里行案例(月度考核得分)

及时、真实报送案例(每件得0.5分)

4

审核材料

信用风险提示(月度考核得分)

结合各自领域,风险提示(每起得0.5分)

4

4

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27分)

“信易+”系统应用场景(月度考核得分)

创新应用“信易+”产品,实现信用惠民便企(每落地一个“信易+”应用场景得5分),产生一个实际案例得0.1分,案例分最多得5分

10

审核报送模板

信用产品应用种类和次数(月度考核得分)

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个人征信报告等信用产品的应用次数(每10次得1分)

10

审核信用报告首页扫描件和信用产品应用报送模板

实行行业分级分类监管应用(月度考核得分)

按照“谁认定,谁负责”原则,对失信市场主体进行提示性、警示性约谈(每约谈1次得3分)

7

审核约谈模板

5

诚信宣传教育(10分)

诚信教育(月度考核得分)

组织开展本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教育活动,突出诚信人物、重大诚信案例,并在本部门网站公示的。每个案例得5分,不公示不得分。

5

报送+本部门网站公示才得分,光报送,不公示不得分

审核活动报道、照片、视频等材料

在重要宣传活动中体现诚信宣传内容(月度考核得分)

“3·15”消费者权益日、“诚信兴商宣传月”、“全国质量月”、“食品安全宣传周”、“6·14信用记录日”、“全国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中开展诚信宣传,并在本部门网站公示的。每个案例得5分,不公示不得分。

5

6

加分项(10分)

信用工作动态信息(月度考核得分)

及时、真实报送信用动态信息(被“信用邢台”采用1条得1分)

5

通过“信用邢台”后台统计报送情况

信易贷工作推进

结合公共信用数据,行业信用数据切实开展信易贷工作,推出信易贷产品的

5

审核材料

信用工作协同

在数据归集,协同应用过程中,不作为、推诿、不能及时响应的分。

-5

信用办核实

亮点工作(月度考核得分)

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联合奖惩、信用宣传等工作中积极创新,达到省内同行业领先、被省级行业部门表彰(每项加5分)

5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5

一、指导思想

我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为目的,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以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形成以政府诚信为表率,以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支撑,以营造“诚实守信、失信惩戒”的社会环境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诚信”的良好形象。全面落实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中提出的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标任务。

二、建设主题

年我县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题是:优化经济金融环境、打造城信和谐

三、目标任务

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提出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信息归集渠道,探讨建立政府、企事业、个人信用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市场运作的途径,搞好宣传发动工作。

四、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启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2014年)

(二)成立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三)建立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四)加强征信知识宣传。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信用建设舆论宣传、职业道德教育和信用知识普及活动,优化经济金融环境、打造城信和谐的城市形象。商请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经贸局、中小企业局、工商局等有关部门配合,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开辟信用专栏,邀请专家学者、机关干部、公民代表讨论信用体系建设有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信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了解有关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知识,形成关心支持信用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促进全县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一是全县各金融机构和有实力的两户企业利用车体广告为载体,进行征信知识宣传;二是分别举办一期征信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三是举办“优化经济金融环境、打造城信和谐”为内容的签名活动;四是由县政府牵头,向全县中小企业及广大民群发出“优化经济金融环境、打造城信和谐”的倡议;五是由县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提出诚实守信的先进个人及企业候选名单,由县政府进行表彰;六是县召开县第一次银企洽谈会,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五、责任落实

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成员单位要深刻认识信用建设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信用建设工作,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制定措施,监督到位。要按照全县统一部署,积极主动,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组要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对信用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督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6

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和“法治浙江”的重要内容,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有关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精神及《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特编制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并展望到2015年。本规划是我省“十一五”期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

一、现实基础和条件

1、宏观背景

1.1国际经验

专栏1: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比较分析

国家美国欧洲(法国、德国、

比利时、意大利、

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日本

体系性质经济信用体系经济信用体系经济信用体系

法律

制度体系建设系统完备不系统零星

基础立法全面部分没有

专项立法较系统零星少量

立法特点信息开放与权益

保护的平衡强调消费者

信息权益保护强调信息保护和行业规范

管理组织制度管理组织联邦政府所属

7个部门分工中央银行协会

管理职能推动立法、法规制定、执法监管执法监管及征信运营自律管理及

征信服务

征信服务制度服务体系结构信用服务机构

全部私营化公共征信机构为主、私营征信机构为辅行业协会信用

信息中心

信息开放程度除法律限制外

全面平等开放

和共享公共征信机构强制征信,私营征信机构受限征信信息征集和使用仅限于会员

内部,不对第三者和社会开放

信息系统建设由各征信机构

投资建设公共信息系统由政府投资建设,私营征信信息系统由其自身投资建设由各行业协会

投资建设

信用服务机制完全市场化政府公共运作为主,私营市场运作为辅会员内部

互助式运作

社会信用体系模式以私营征信服务为特征的模式公共征信为主的模式协会会员制

为主的模式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信用关系的日益透明和不断扩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一些国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虽然各国在体系的发展模式、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其都具备以下共性:一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生于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而发展;二是具有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信用交易行为和信用行业发展;三是具有较活跃的信用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各类信用产品和服务;四是具有较健全的信用监管体系,政府、行业协会等在信用建设中相互补充,各司其职。

1.2国内实践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地区相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17号),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了“社会征信服务体系联合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建设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推动政府以及各个部门信用信息有序地开放、共享;人民银行建立了企业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商务、工商、税务、质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本行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全国有27个省(市、区)积极开展了本地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上海、辽宁、江苏、湖南、安徽、深圳等省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成立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建立了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了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为全国积累了经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认识不统一、缺乏法规支撑、信用需求不足、监管惩戒不力等问题。

实践表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正处于探索阶段,全国尚未形成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发展模式,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借鉴国内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现实基础

2.1经济基础

近年来,我省克服资源环境约束、贸易摩擦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等困难,不断开拓创新,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全省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台阶,2006年生产总值达到15649亿元,人均GDP达到31684元,三次产业构成为5.9∶53.9∶40.2,地方财政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了1298.2亿元和1391.5亿美元,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各省区之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265元和7335元。全省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2社会信用基础

从古至今,浙江人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浙江人已意识到信用是一个地区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和精神财富,面对新形势,省委提出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强调要进一步培育和弘扬“诚实立身、信誉兴业”的诚信精神,要把诚信作为现代文明之基,使信用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公民的安身立命之本,成为企业的兴旺发展之道,成为政府的公正公信之源,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这几年来,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2.3信用建设实践

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信用浙江”的战略决策四年来,围绕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全省不断加强法规、道德、监管三大体系建设,努力提升我省的社会信用度,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省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使浙江成为诚信社会的典范。在全国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信用浙江”建设运行模式:

——选择企业为突破口。根据我省中小企业众多、信用需求迫切的实际情况,省政府明确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入手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企业信用查询系统这个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带动我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

——政府推动建设信用数据库。省政府明确由省发展和改革部门承担组织协调全省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职能,并成立事业单位,负责整合和征集各政府部门掌握和分散在社会各领域的企业信用信息,形成综合性和专项性并重、全省统一综合的信用基本数据库,作为公共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

——信用法规建设先行。吸取国际经验,在信用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努力推进法治建设,2005年出台了《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确保企业信用建设工作有法可依,使浙江信用建设从政府推动向依法推动转变,同时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正确把握政府的定位。政府承担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引导信用需求、制定规章制度、监管信用市场和培育发展信用服务机构等职责,明确由各类信用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提供信用信息的增值服务,政府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企业信用评比活动。

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禀赋和有利条件,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清醒认识到,企业信用信息应用不够广泛、部门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建设刚起步、信用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信用服务机构发展比较滞后、信用理论研究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继续保持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3.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十一五”浙江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时期,我省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宝贵的社会资源,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的建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从“三缘”(亲缘、人缘、地缘)、“三现”(现金、现场、现货)的初级市场经济,向非人格化交易占主导地位、法制和信用体系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

3.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内在要求

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是落实“八八战略”、营造良好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要求。社会信用体系通过制度、市场、法律和道德等手段,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维护市场公平交易;树立品牌意识,建设品牌大省,使“信用浙江”区域品牌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用文化,营造信用环境,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提高我省的综合竞争力。

3.3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建设“平安浙江”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浙江的具体实践。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提高社会诚信水平,是全面建设“平安浙江”不可或缺的一项紧迫任务。信用是个人道德修养之必备,是立身处世之本,也是全社会应该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通过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制”的奖惩机制,提高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意识、道德水平和理性水平,创造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中的和谐氛围,促进社会平安、稳定。

3.4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法治浙江”的重要补充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相结合、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诚实信用是现代法治的内在品质和基础,诚实信用的制度化和普遍化是法治的追求目标。另一方面,诚实信用又需要法治来维护和保障,诚信进步的突出标志是诚信的法制化,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维护正常信用关系的保障。通过加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建设,能促进社会各种合法的权益不受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的侵害,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

诚信是现代社会文明之基。加快建设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必须注重建设信用道德文化,大力弘扬“诚信”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精髓,大力弘扬诚实守信为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诚信和谐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诚信立身,诚信为人,诚信做事,增强企业诚信经营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推进诚信政府建设,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发展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为指导,以主体信用为基础,以道德法制为支撑,以健全信息征集和披露机制为切入点,以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为重点,统筹规划、政府推动、有序开放、严格监管,建立起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框架和运行机制,再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新优势。

2、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全局着眼,进行总体规划,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省情,深入调研,突出工作重点,分部门、分地区、分阶段推进,最终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高效运行、监管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

——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系,政府应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信用的法律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信用环境。按公平竞争的原则,开放和培育信用服务市场。信用服务机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在市场化运作中实现行业自律。

——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统一的行业标准是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公共服务的保障,推动信息共享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要抓紧信用行业的标准化建设,确保标准的适用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要在实践中,逐步扩展行业标准,最终形成科学的标准体系。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整合、联建共享。

——社会参与、开放合作。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其参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公共征信机构和社会征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国内区域间以及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3、总体目标

通过“建设两个平台、培育三大主体、构建五大体系”,努力提升我省社会信用水平,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省人民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重点建设企业和个人两大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积极培育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夯实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努力构建信用政策法规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信用文化体系、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区域信用联动体系等五大体系,形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架构。到2010年,全省社会信用意识明显提升,区域信用竞争力明显提高,社会守信,环境和谐,基本形成规范社会信用活动的运行机制,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成为全国区域信用建设的先行区,为全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撑。

专栏2:“十一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指标

序号指标名称2010年目标指标属性

1经济信用化程度2.25指导性

2信用服务业产值2亿元指导性

3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覆盖率95%以上约束性

4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城镇居民覆盖率90%指导性

其中:重点涉信人群覆盖率95%约束性

5应用联合征信平台的地方政府比重90%约束性

6公务员和企业高管信用培训覆盖率70%指导性

4、建设步骤

4.1信用体系框架构建阶段(2006年—2007年)。这一阶段是2002年浙江省提出建设“信用浙江”以来的延续。目标和任务主要是,继续完善和推广应用企业信用查询系统,形成依法征集、更新及时、联建共享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以重点涉信人群为突破口,启动建设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逐步建立信用法规和制度;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推进信用服务市场监管,逐步开放企业信用数据;推进沪苏浙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实施“信用长三角”信用信息共享工作。

4.2信用体系全面建设阶段(2008年—2010年)。这一阶段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攻坚阶段,通过该阶段的建设,要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目标和任务主要是,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全面应用,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基本建成;政府信用得到强化,企业信用显著提升,个人信用初步建立,基本形成有效的社会联防机制;信用服务市场规范发展,信用产品丰富,社会信用需求较为充分;建立健全信用立法,信用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信用长三角”品牌日益提升,跨区域的信用合作与交流取得积极成效;信用理论研究百家争鸣,信用人才资源比较丰富;社会诚信意识进一步增强,创建良好的信用文化。

4.3信用体系深化完善阶段(2011年—2015年)。这一阶段是全面深化完善的阶段,要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浙江特色且与国际接轨、比较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目标和任务主要是,政府具有较高的公信度和诚信形象,企业和个人经济社会活动普遍遵循信用规则;形成比较成熟、规范运作的信用服务市场;我省的经济信用化程度居全国前列,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环境。

三、建设和完善两大平台

1、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1.1基本情况

1.1.1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是指由政府牵头,遵循联建共享的原则,以政府监管、融资避险和市场规范为应用方向,依法征集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有关领域的企业信用信息,形成统一的企业公共征信数据库。

1.1.2我省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即企业信用查询系统,于2002年6月10日建成运行,是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由浙江省企业信用查询中心(以下简称省信用中心)承担此项工作。截至2007年7月,向信用查询系统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政府部门达到39家,基本涵盖了涉及企业信用的主要部门或系统;入库企业数达到795248家,基本涵盖了全省所有工商注册的企业;数据库指标项达到90类844项,基本涵盖了企业的信用信息,是全国率先开通、数据容量最大的省、区企业公共征信数据库。

1.2建设思路

1.2.1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要以“应用促进完善、完善推进应用”为主线,依法征集、整理企业信用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信用信息,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在政府监管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并向商业银行、专业贷款机构和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信息服务。

1.2.2完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要充分应用现有的政务资源网和征信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加强部门与地方、区域与区域、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把信贷、纳税、合同履约、质量、环保、劳动、司法、进出口、食品药品等各个方面的信用记录整合起来,建设全省统一的企业公共征信系统。

1.3发展目标

按照联建共享的原则,建立一个数据全面、更新及时、安全可靠、功能完备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不断探索创新企业公共征信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到2010年,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日均查询企业次数达到8000次。

1.4行动方案

1.4.1根据《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各部门数据报送格式、指标、范围、时效,各部门要建立准确、及时的信息更新机制。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数据征集的长效机制,将数据征集工作与政务公开、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

1.4.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快平台的优化升级,提升“信用浙江”网服务水平,在界面设计、查询方式、功能开发等方面方便用户使用。充分发挥省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的优势,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快实现企业基础信息的在线实时交换和比对修正,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实时性,从源头上支撑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

1.4.3把信用信息征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公检法司、建设、交通、科技、文化、食品药品、金融监管等机构,同时,增加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直接报送,增加区域间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的渠道,形成更完整、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数据。

1.4.4积极推进政府部门应用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发展改革、经贸、税务、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政府部门应在日常监管活动中根据职能选定应用领域,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监管。

1.4.5推进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应用平台信息,积极实现联合征信数据库与企业信贷征信系统之间的对接共享,在工行、建行等应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其他金融机构在资金信贷、会计结算和商业保险等业务领域使用企业信用评价信息,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生态。

1.4.6倡导企业在市场交易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应用平台信息,降低企业信用风险。培育信用需求,运用市场力量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应用。处理好信息开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制定数据库管理办法。探索信用服务机构使用公共信息服务的运行方式,按照协议、合同,依法向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开放公共信用信息。

1.4.7开展市县信用信息应用服务。在试点的基础上,由省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向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开放属地企业信用信息,实现省、市、县数据的互动,并按照查询规定,为其提供省内其他市县以及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服务。

2、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2.1基本情况

2.1.1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是指由政府推动,收集、整理和分析个人的正面和负面信用信息资源的数据库。主要是指公民的信用消费、职业经历和评价、公用事业缴费信息、纳税信息、社会保障、欠账赖账、破产及司法记录等信息,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形成公共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

2.1.2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即个人联合征信系统,由省信用中心具体承建。目前,公安部门通过第二代身份证的发放工作,形成了覆盖全省的人口基本信息;各级工商部门按属地管辖原则基本上建立了个体工商户数据库;社保、司法、财政等部门都已经建立了本行业的重点涉信人群信用数据库;杭州市已经着手开展市民卡工程,记录个人信用数据;央行建立了个人信贷征信系统,这些都为全省建设个人联合征信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2006年9月,省政府正式启动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建设,2007年2月平台初步建成。

2.2建设思路

2.2.1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建设是个人信用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遵循“政府引导、事业运作、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联建共享”的原则,强调个人隐私的保护,从重点涉信人群入手,全方位构建区域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依法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2.2.2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和使用强调“来源合法、有限公开、期限披露、保护隐私”的原则,维护个人的合法权利。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要体现联建共享、公共服务,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且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征信流程。

2.3发展目标

依法采集、应用和管理个人信用信息。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数据采集网络,形成数据翔实、指标完整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并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基准评价系统和个人信用查询平台。到2010年,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日均出具个人信用报告达到5000份。

专栏3:个人联合征信系统总体建设方案

(一)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事业运作;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稳步推进;创新机制、高效应用;统分结合、联建共享;可持续性、可扩展性。

(二)建设目标

1、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5年)

启动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工作。有关市、部门开展辖内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2、第二阶段(全面建设个人联合征信系统阶段,2006—2008年)

以个体工商户为突破口,实现企业到个人信用的自然延伸;逐步建立覆盖面较广的重点人群信用数据库(第一批为个人身份信息,个体工商户信息,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律师、司法鉴定人员、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者、保险中介从业人员等执业信息,个人纳税失信信息,个人社会保险失信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信息,助学信贷失信信息等;第二批为审计师、医师、药师、导游、记者、教师、经纪人、人、评估人员、咨询人员、鉴证人员、科技人员等执业信息,药品生产及流通从业人员信息,个人职业技能信息,个人案件信息,个人公积金贷款失信信息,自然人股东等;第三批为其他重点人群信用信息,个人水电气、通讯等欠缴费信息,个人金融失信信息等。研究并建设基准性个人信用评价系统,开展个人信用信息标准化研究,依法向政府部门、相关机构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服务。

3、第三阶段(完善推广阶段,2009—2010年)

与金融部门的个人信贷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跨地区(省域)信用信息共享;探索新的运作发展模式;个人信用信息得到全面应用。

(三)功能应用

1、政府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应用于行政业务,强化公共管理;

2、社会实体依法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应用于商务交易、就业(雇佣)、公用业务办理及金融活动等领域;

3、信用服务机构依法利用个人信用信息,加工形成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信用资讯服务;

4、其他中介服务业从业人员,如律师、会计师等在各自业务范围内依法开展应用。

通过实际应用,达到防止信用风险发生,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安定的目的。

2.4行动方案

2.4.1根据建设方案,由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联建共享,借鉴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经验,依托现有基础建设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2.4.2加快制定《浙江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和应用管理办法》、《个人联合征信系统运行工作规则》、《个人信用评价指标、方法和评价流程规范》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做到有法可依,规范运作。

2.4.3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优势,依托信息化基础,结合各部门的实际应用需求,明确各部门在公共个人联合征信平台中的职责,确保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2.4.4坚持标准化、可扩展和开放性的技术原则,采用统一的个人代码和数据交换标准,满足数据管理、系统升级、跨区域信息交换共享、各业务系统对接等需求。坚持独立和共享原则,在建设公共征信平台的同时,确保公安、工商、税务、劳动保障、食品药品监管、银行等部门业务系统网络和应用的独立性,在保证安全性和系统运行前提下共享个人信用数据库。

2.4.5重点突出、有序推进,以个体工商户、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等为切入点,按照重点涉信人群分布特点,逐步征集政府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公用事业单位所掌握的个人信用信息,建立覆盖面较广的重点涉信人群信用数据库。

2.4.6实现与央行个人信贷征信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动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在金融活动、公共管理、市场交易、电子商务、就业就读、信用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2.4.7开展个人信用评价技术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分模型,制定个人信用基准评价体系。

四、培育三大主体

1、政府信用

1.1基本情况

1.1.1政府信用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信用,是指政府在公共行政过程中所显示的合法运作公共权力和竭诚履行公共服务的责任感和能力;在经济交易活动中所显示的践诺责任感和能力;以及社会组织、公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价值判断或评价。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既是重要的信用主体,又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者和监管者,具有双重属性。

1.1.2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近几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率先垂范,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严格依法行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举措,强化自身信用,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得到明显改善。

1.2建设思路

1.2.1加强政府信用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诚信政府”的新理念,强化责任政府、为民政府的意识,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以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取信于民;以行政行为的法律制度保障取信于民;以政府在信用管理中的更大作为取信于民;提高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

1.2.2培育政府信用,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双重身份的关系。作为信用主体,政府要率先垂范,大力强化自身信用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者和监管者,要清晰界定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要通过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限制各种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1.3发展目标

努力建设一个诚信政府,政府行政公信力得到显著提高,政策透明度、可预见性和连续性增强,政府信用形象得到明显改善,为民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保障合法的群众利益,建设法治政府;

——创造诚信的发展环境,建设服务政府;

——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建设责任政府。

1.4行动方案

1.4.1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信用观念和诚信意识,加强信用培训和教育,建立一支守法守信、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实行公务员信用档案制度,公正记录公务员的信用、奖惩等内容。

1.4.2按照国家的有关部署,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民意调查听证、专家咨询论证和政府会商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建立与行政决策相配套的决策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1.4.3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的政务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策法规、发展规划、办事程序以及行政重大事项等政务实行通报制度。

1.4.4全面贯彻《行政许可法》,健全行政许可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健全行政问责和投诉受理制度。推行依法办事承诺制,切实减少政府行为的随意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1.4.5积极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责。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难事、多办实事,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

1.4.6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信用监督,建设和完善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建立信用信息披露机制,在开拓路径、创新模式、制定法规、完善监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继续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商业贿赂,大力整治危害社会信用的各种行为。

1.4.7加强党委、人大、政协对政府行政执法的监督,加大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完善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严厉惩治行败和行政不作为等行为。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信用评估体系,建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制度。

2、企业信用

2.1基本情况

2.1.1企业信用是指企业履行合同、遵守法律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意愿,以及该能力和意愿在社会上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既是信用的需求者,又是信用的供给者。

2.1.2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近几年来,浙江省以企业信用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加强各领域信用监管、推进企业内部信用建设等方式,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形成了良好的浙江企业整体信用形象。

2.2建设思路

2.2.1培育企业信用的指导思想是,健全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披露制度,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市场,促进企业间信用交易。努力营造规范的经济秩序、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经营氛围,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促进企业间开展公平竞争,引导企业走诚信经营之路。

2.2.2培育企业信用做到外部监管和内部建设互动,创造有利于培育企业信用的外部环境,开放信息,建立规制。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企业信用自律。激发企业对信用产品的有效需求,市场要为企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信用服务。

2.3发展目标

全省企业信用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市场信用环境明显改善,企业信用需求不断扩大,信用交易蓬勃发展,企业成为“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

——依法实现信用信息公开披露,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有效运转;

——企业信用意识全面树立,大多数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加强行业自律,全面建立失信惩戒制度。

2.4行动方案

2.4.1加强企业的诚信教育,提高企业法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信用素质,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推行以诚信经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维护自身信用的自觉性。

2.4.2进一步完善公共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推进各部门专业征信数据平台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企业商业性征信数据库,形成以公共平台为主、商业性征信数据库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征信格局。

2.4.3工商、质监、税务、劳动、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金融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管,实施信用信息公示、警示制度,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促进企业改善在生产、流通、税务、信贷、用工等环节的信用状况。

2.4.4行业协会要切实履行行业协调职责,建立有效的信用服务机制,加强信用管理交流,依法记录和曝光致使行业形象受损的企业失信行为,推动企业信用自律。

2.4.5倡导企业在市场交易中使用信用服务产品,激发企业信用需求。鼓励征信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满足市场需求。

2.4.6指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建立信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信用管理人员,建立信用风险控制系统,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从事信用管理人员数量达到4万人。帮助企业控制和防范信用风险,在国内外树立浙商、浙企、浙货的良好信用形象。

2.4.7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和发展信用担保机构,以担保设定为风险控制手段,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个人信用

3.1基本情况

3.1.1个人信用是通过考察个人收入和资产所体现的履约能力,通过个人正、负面信息所体现的履约意愿,通过遵守法律规则、承担社会责任所体现的义务和道德水准,以及该种能力、意愿、义务和道德水准在社会上的认识判断。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既是重要的信用主体,又是建设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的基础。

3.1.2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浙江省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八荣八耻”宣传、浙江精神弘扬,进一步强化了个人的诚信意识,通过建立行业内个人信用记录,为开展个人信用建设打下扎实基础。

3.2建设思路

3.2.1培育个人信用的指导思想是,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道德文化为约束,以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为切入点,提高个人信用水平,促进个人信用消费,发挥个人信用对社会信用体系及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支持作用。

3.2.2培育个人信用,要坚持法治环境、征信体系、监督奖惩和信用教育“四位一体”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信息公开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分阶段推进个人信用建设。

3.3发展目标

建立依法推进、科学管理、信息权威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建立个人征信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的个人信用制度,使信用成为个人的“经济身份证”。

——个人信用素质明显增强,个人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形成;

——重点涉信人群信用档案全面建立,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

——个人信用消费健康发展,个人信用服务市场较为活跃。

3.4行动方案

3.4.1宣传先行,教育为本,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德治和法治建设,增强公民维护信用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公民的信用素质。

3.4.2各部门依据职责分工,加强个体工商户、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土地估价师、律师、司法鉴定人员、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者、保险经纪人、审计师、医师、药师、导游、记者、教师等重点征信人群的信用建设,建立个人专业信用档案,开展政府、银行、中介机构和公用事业单位的联合监管。

3.4.3有条件的城市结合市民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开展城市个人信用建设的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试点范围和领域。

3.4.4加快建设公共的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鼓励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建设商业性个人征信数据库,依法收集、整理、加工个人信用信息,形成公共平台为主、商业性数据库为补充的基本格局。

3.4.5加强法规建设,切实保护个人的隐私权,按照信息保密、安全的原则,合理界定个人信用信息的分类和开放范围,并建立侵害个人隐私责任追究和信息纠错更正机制。

3.4.6培育个人信用服务机构,发展个人信用调查和评价、信用咨询等业务。鼓励市场主体在信贷、信用卡、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租赁、公用事业等领域应用个人信用报告,逐步培养使用个人信用报告的习惯。

3.4.7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加快推进与个人信用相关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开展身份证、户籍管理和个人信贷管理的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行储蓄、电信等服务的实名制,完善企业出资人、法定代表人的登记管理制度。

五、构建五大体系

1、信用政策法规体系

1.1基本情况

1.1.1信用政策法规体系是指由涉及信用建设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性文件、行业自律规范和团体公约组成的规制体系。

1.1.2信用政策法规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外在约束。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我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各级政府和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信用建设的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信用政策法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1.2建设思路

1.2.1构建信用政策法规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法治浙江”,积极运用地方立法权限,在全国法律框架内,立足省情,以法制保障实践的成果,以实践促进法制的完善,构建起包含规范征信活动、信息标准、共享与披露、信用奖惩、市场监管等内容的信用规制体系。

1.2.2信用政策法规建设要遵循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处理好征信与监管、借鉴与创新、规范与发展、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合理区分公共信息与商业信息,切实保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1.3发展目标

构建以浙江省社会信用管理地方法规为核心的,以信用信息资源管理、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信用服务行业监管为重要内容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门类齐全的地方性信用法制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权益保护、公正诚信的法律环境。

1.4行动方案

1.4.1制定和落实《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出台《浙江省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和应用管理办法》等,切实做到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征集应用有法可依。

1.4.2出台政府规章《浙江省信用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信用服务机构监管制度,规范信用服务行为,培育和规范管理信用服务市场。

1.4.3制定浙江省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完善信用信息异议纠错机制,妥善处理好信用信息公开与保护国家安全、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个人隐私的关系。

1.4.4适时出台《浙江省社会信用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作为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综合性法规,进一步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内容和管理体系。

1.4.5研究国际先进国家信用法律体系,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省情,有重点、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制定公平交易、信用控制、反不正当竞争、商账追收、信用担保等其他与信用相关的法规规章。

2、信用服务体系

2.1基本情况

2.1.1信用服务体系是以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通过信用调查、信息整理、信息加工等方式,向社会提供规范、优质、高效的信用产品和服务,构筑征信、资信评级、信用咨询、信用管理等信用服务市场。

2.1.2信用服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省正常开展业务的信用服务机构有20家左右,全行业营业总额近5000万元。市场的潜在信用需求在逐步增加,但现实需求不足;信用服务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参差不齐。

2.2建设思路

2.2.1构建信用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坚持“信用数据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开放”的政策取向,大力培育信用服务机构,有效激发信用需求,发展壮大信用服务行业。

2.2.2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要求,积极引导、规范我省信用服务业的发展。要制定长远规划、扶持重点发展、推进科学管理、实现稳步推进。

2.3发展目标

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经营规范、市场认知度高的信用服务机构,全社会信用需求和供给较为充分,信用服务监管机制较为完善,信用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全省信用服务业产值达到2亿元。

2.4行动方案

2.4.1引进国内外知名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本地信用服务机构,培育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信用服务机构,形成层次多样、业务各有侧重、差异化竞争的信用服务机构群体。

2.4.2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要营造有利于信用服务机构平等竞争的环境。加强信用服务业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2.4.3鼓励和支持在政府采购、招投标、国债资金项目、政府贴息项目中,使用企业信用评价信息和信用报告,有效激发社会潜在信用需求。

2.4.4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依法向有资质的信用服务机构开放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有效解决信用服务机构信息征集难、成本高的问题。

2.4.5推动企业和个人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等信用评级技术在信用服务机构中的应用,指导和规范我省信用评价市场。

2.4.6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引导信用服务机构“客观、独立、公正”地开展业务。

3、信用文化体系

3.1基本情况

3.1.1信用文化体系是以树立和弘扬履约守信的商业道德、诚信和谐的公共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信用文化为目标的信用宣传、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等制度安排的总和。

3.1.2信用文化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浙江省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了信用理论研究,表彰守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社会信用意识稳步提高,形成了建设“信用浙江”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

3.2建设思路

3.2.1构建信用文化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把大力开展信用文化建设摆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突出位置,以企业和个人为对象,以信用宣传为手段,以信用教育为载体,以信用研究为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的信用素质。

3.2.2信用文化体系的构建要与建设文化大省相结合,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相结合,成为全国信用文化建设的表率。

3.3发展目标

信用宣传广泛开展,信用教育得到基本普及,信用人才不断涌现,信用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信用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社会文明之基。

3.4行动方案

3.4.1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诚信美德,大力宣传信用文化,培养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信用道德和意识。

3.4.2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信用宣传教育活动。编写信用知识读本,普及信用知识。

3.4.3广泛调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组织开展主题性社会诚信创建活动、普及性社区诚信和谐活动和专业性行业诚信服务活动。

3.4.4加强诚信典型宣传和失信典型披露工作,强化商业道德教育,培育市场主体诚实守信的商业文化,建立起信用是资源、信用是财富、信用是商誉的信用价值观。

3.4.5加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信用教育,制定信用人才培训计划,切实推进信用领域人才的系统培养,鼓励大学开展信用研究和设立信用学科,加强信用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

4、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

4.1基本情况

4.1.1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是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道德等手段,通过对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进行记录、披露、预警,形成社会信用监管网络和社会联防,逐步形成失信惩戒和诚信褒奖机制。

4.1.2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执行保障。近几年来,浙江省基本建立起企业信用信息披露机制,了近1000万条企业信用信息,各地各部门加强了对诚信经营、劳动用工、产品质量、食品药品、信贷和纳税等领域的联合监管和打击力度,增加了失信成本,市场经济秩序明显好转。

4.2建设思路

4.2.1构建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要发挥政府在信用监管中的核心作用,以信息化为手段,坚持法律惩戒与道德约束、社会他律与行业自律、行政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提高信用监管水平。

4.2.2信用监管与奖惩工作,要强调“警示在先、惩戒在后,立信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突出省市县联动、部门联动,运用经济惩戒和道德谴责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

4.3发展目标

信用信息披露机制较为完善,失信惩戒和诚信褒奖机制较为健全,建立一个统分结合、整体推进的社会信用联防体系,市场经济秩序基本规范。

4.4行动方案

4.4.1强化政府部门对分管领域的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分类监管制度,严厉查处各类失信行为,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执法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到2010年,全省建立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的省级部门达到25家以上。

4.4.2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记录机制、预警机制和披露机制,突出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信贷、诉讼等方面的信用记录,及时加以跟踪、监测,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通过政府网站、行业协会、信用服务机构、新闻媒体等依法向社会企业基本信息、提示信息和相关处罚信息,建立信息的快速传递机制。

4.4.3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根据失信的性质和程度,由信用主管部门做出监管性惩戒,由管理职能部门做出行政性惩戒,由金融、商业服务机构做出市场性惩戒,由司法部门做出司法性惩戒,并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

4.4.4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用反面案例来产生社会震慑力,达到约束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目标。对于信用记录良好、商誉高的市场主体,在监管中采取倾斜政策,降低其商务成本。

5、区域信用联动体系

5.1基本情况

5.1.1区域信用联动体系是指省际间通过整合共享信用信息、信用服务、信用教育培训和信用监管等资源,建立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区域一体化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5.1.2构建区域信用联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完善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来,浙江省加强了与各部委、兄弟省市、国际机构及社会各界的交流和合作,参与实施了“信用长三角”建设,加入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交换中心项目,推动了区域信用的一体化进程。

5.2建设思路

5.2.1构建区域信用联动体系的指导思想是,要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以加强区域信用合作为主线,以互联、互动、互补为原则,打造区域信用品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5.2.2区域信用联动,要加强政府间、民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工作协商机制,推动“品牌共铸、信息共享、规制共建、市场共育、监管共促”。

5.3发展目标

建立区域的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模式,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建立趋同的政策法规,建立统一的信用服务市场,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树立区域信用品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5.4行动方案

5.4.1加强区域间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学习和交流,通过共同举办论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5.4.2积极参与和推进“信用长三角”建设,凝聚三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力量,共同构建高水平的区域信用环境,提高长三角的国际竞争力。

5.4.3创造条件,逐步开展与华东地区、(泛)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信用建设的合作与交流,适时开展与中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信用合作交流,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5.4.4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信用建设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政府、协会、服务机构之间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借鉴国际成熟的信用制度、服务模式及管理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

六、突出十大任务

1、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1加强司法、监察等领域的信用建设。围绕具有浙江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形成惩防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坚决纠正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法院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包括涉案受理、诉讼判决和案件执行的信用记录制度。

1.2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指导,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强化信用自律,引导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构筑建设市场信用体系诚信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建筑市场责任主体的诚信行为。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完善集体审价制度,探索建立专家论证制度;加大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惩治和价格违法信息的披露力度,完善价格公示、价格听证制度。

1.3推进企业诚信纳税。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强化税务专项检查和日常稽核,加强诚信纳税宣传,表彰诚信纳税先进典型,完善欠税公告制度,普及税法知识,优化涉税服务,营造良好的“诚信纳税”社会环境和氛围;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专项数据库,继续开展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和工作,加强分类管理。

1.4加强金融领域的信用建设。强化金融机构诚信意识,规范金融机构从业行为,宣传金融政策法规,普及金融知识;大力维护金融债权,打击恶意拖欠借款、逃废债、恶意骗保骗赔等行为;推动企业信贷征信系统、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及保险、证券期货等信用监管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推进和完善上市公司信用管理。推动银行、上市公司、证券期货和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源头上增强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意识。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鼓励参与地方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地方经济。

1.5加强生产、流通领域的信用建设。继续开展打击商品假冒伪劣、虚假违法广告、无照经营、不正当竞争、合同欺诈、商标侵权和非法中介经营等失范行为,实施工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健全工商企业信用监管专业数据库,提升工商企业信用监管系统,建立起精确、联动和动态的工商企业市场监管体系。构建产品质量预警机制,深入开展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整治及打假治劣工作,努力提高我省企业和产品质量诚信度,积极推进企业质量认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建设。制订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的制度规范,建立食品药品企业信用监管档案和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加强检验检疫机构与有关国家部门在质检领域的合作,深入开展诚信出口生产体系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农村消费品市场秩序,结合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工作。

1.6加强劳动保障领域的信用建设。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全面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继续深入开展以清欠民工工资(春雨)、打击非法使用童工(春苗)、查处非法职业中介(春雷)为重点的“三项行动”;大力推进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库;研究制订针对失信单位的重点监控措施,建立健全分类监管机制。

1.7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信用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监管,提升行业知识产权自律水平,加快构建行政、司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展“正版”、“正货”承诺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侵权防范机制,防止和杜绝侵权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8大力开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科教文卫事业、安全生产、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用建设。

2、加强地方信用探索和实践,提升区域信用水平

2.1环杭州湾地区。杭州市作为浙江省个人信用建设试点城市,要以“市民卡”为依托,在个人征信领域着手开展试点,加强重点人群的信用信息收集,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宁波市要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中介信用和个人信用建设,重点培育各类信用征信服务机构,开展信用征信中介服务,继续深化对行业的信用监管。湖州市要推进重点行业的诚信建设,开展企业和个人信用评级试点,建设统一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嘉兴市要逐步完善和推广在“一业(房地产业)一镇(乌镇)一城(嘉善商城)”信用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序发展信用服务。绍兴市要以金融信用、中介组织信用、信用市场培育为突破口,继续深化中介组织管理,切实加强政府信用建设。舟山市要继续抓好重点行业的信用建设,开展诚信创建,创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

2.2温台沿海地区。温州市作为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城市,以金融信用、中介组织信用和信用市场培育为突破口,建立行业协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体现温州特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激发温州的发展活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台州市要继续做好全国小企业信用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形成以台州市信用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区域信用体系,进一步树立“诚信台州”的良好形象。

专栏4:杭州、温州市信用建设试点城市工作要点

杭州市——浙江省个人信用建设试点城市

试点内容:以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用浙江”的战略部署,以“市民卡”信息工程为切入点,逐步探索建立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信用监管,发展信用服务,深化信息应用,推进区域合作,努力在全省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试点要求:要加强领导和协调,健全组织机构;要总体规划,有序推进;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要整合资源,互联共享;要以开展试点工作为契机,全面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杭州”,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温州市——浙江省信用建设综合试点城市

试点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切入点,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为重点,逐步建立政府守信监督机制,加快完善企业征信体系,稳步推进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行业协会信用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完善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积极构建联合征信平台,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工程,努力在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

试点要求: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要总体规划,有序推进;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要整合资源,互通共享,为全省信用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2.3金衢丽地区。金华市要积极推广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信用建设的经验,促进专业市场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信用金华”。衢州市要重点突出政府信用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转变政府职能,改进行政方式,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丽水市要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信用制度、信用监管、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药品等行业的分类监管。

2.4加快推进省级公共的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与地方共建、共享、共用工作。以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为切入点,加快面向市、县级层面共享属地信用信息的工作步伐,鼓励和支持地方在全省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应用信用信息,为地方政府各部门开展监管提供服务。到2007年,全省11市和扩权县市开展信用信息应用工作,到2010年,全省90%以上的市县开展信用信息应用工作。

2.5继续开展信用建设试点。在深入推进温州信用综合试点工作的同时,选择杭州等若干个城市开展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信息应用的综合试点,选择义乌等若干个县市开展专业市场信用应用的专项试点,及时总结市县在市场信用、信用监管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加以推广。

3、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发展信用服务市场

3.1培育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信用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在浙江设立总部,培植和壮大本地信用服务机构。通过规范发展、品牌铸造、自主创新,在省内形成10家左右有较高知名度的信用服务机构。

3.2加强对信用服务业的监管。实施备案管理,明确机构准入的条件和要求,实施定期检审、重大事项报告和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对高管、从业人员的管理。建立违规处罚、责任追究和市场退出制度。

3.3推动行业自律。制定行业规范,组织开展交流和培训等活动,发挥协会在协调互助、交流共享、维护权益、咨询服务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企业自律、行业约束”的机制。

3.4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实力、有资源的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到信用服务行业之中,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以市场化为导向,实现信用服务机构的优胜劣汰,提高信用市场的效率,使信用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

3.5拓宽信用服务市场。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在现有信用服务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信用产品和服务,细化服务市场,满足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商品市场等对信用服务的需求。

专栏5:信用服务种类

信用服务机构主要分为征信产品生产类和咨询服务类,有以下业务:

企业信用调查与评估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估

资信评级信用管理咨询

商账追收

4、开展信用标准化研究,提高信息共享和应用效率

4.1制定信用信息数据共享标准。制定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对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的主题词、代码、数据元、数据交换和安全服务等规范进行约定,应用于公共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和政府部门专业征信系统的新建、改造和维护,并指导信用服务机构和其他单位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4.2制定信用服务行业标准。制定企业识别编码、个人识别编码、信用评价技术框架、信用服务工作规程、信用报告格式文本、信用服务格式合同、专业人员执业守则等规范,指导和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市场行为。

4.3制定企业信用管理指导性标准。结合我省企业的信用状况,制定信用档案建设规范、信用部门和岗位职责规范、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等规范,推广企业信用管理标准的应用和认证工作。

4.4建设科学的标准体系。开展信用的标准化研究,建立一套与国际标准接轨且适合我省省情的信用标准化体系,推动信用服务行业的快速成长,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5、开展信用基准评价,防范区域信用风险

5.1制定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和标准。组织力量开展信用基准性评价研究,提出区域和行业的信用发展指数、企业和个人的基准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等。根据数据和事实,真实客观地评价对象的信用状况。

5.2开展区域、行业、主体信用基准性评价。应用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每年对全省各市县的区域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区域信用发展报告蓝皮书;加强对重点行业或领域,以及企业、个人等信用发展状况的研究,信用发展报告白皮书;为社会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提供便利,为政府分类监管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行为提供依据,为信用服务机构开展信用评价提供指导,为加强宏观调控、防范区域信用风险、提高区域竞争力提供参考。

5.3推广应用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公共的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应提供综合信誉度提示信息,满足政府部门分类监管的需求;通过“信用浙江”网等政府网站,依法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基准性评价信息,加速信息传递,扩大社会影响力;倡导企业、个人等应用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开展信用的自测自评,提高信用风险的控制意识;鼓励信用服务机构以信用基准性评价方法为基础,创新信用产品和服务。

专栏6:信用基准性评价

企业信用基准性评价

依照政府的基准性评价方法,按照统一的标准,对企业信用能力、意愿及行政监管信息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等级符号和报告,供有关用户参考。主要用于指导企业信用评价活动,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开展信用分类管理,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监管,进一步规范信用评价市场。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金信用状况、资产营运状况、财务效益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和创新能力状况等基础指标,人力资源素质状况、经营管理状况、竞争地位状况、发展前景状况等评议指标,以及省企业信用查询系统掌握的工商、质监、劳保、环保、物价、税务、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监管等行为指标。

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

是指根据统计数据和事实,从信用的角度对经济社会现象进行描述、评价、监测,以指数、符号等形式量化该地区的综合信用环境和竞争力,并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主要包括经济基础、监督管理、文化教育、行业发展在内的信用环境评价指标,以及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内的信用主体评价指标。

6、实施“金诚”工程,夯实信用信息化基础

6.1“金诚”工程是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过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区域共享平台、产业孵化工程及诚信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示范工程等建设,增强信用信息征集和共享能力,提高政府监管效率,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弘扬信用文化,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提升信用的信息化水平。

6.2实施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项目(续建)。整合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查询系统的企业数据,拓展查询、等服务功能;建设市县信用信息应用项目;建设重点行业和专业市场信用信息应用项目;建设全省企业、行业信用基准性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6.3实施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项目。建设包含个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个人社会信用数据库、个人金融信用数据库的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建设个人基准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建设全省市县和行业的应用项目。

6.4实施区域数据交换中心项目。建设和完善“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制订信用数据交换标准,依托省级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网络,建设省内信用信息共享的统一平台;建设跨省市,并与国家有关部委联通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6.5实施信用服务产业孵化培育工程。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对信用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制定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培育成熟、规范、有较高知名度的信用服务机构,并根据市场细分,形成较为完备的信用产业。

6.6实施诚信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示范工程。利用各种媒体开展信用宣传,组织各行各业开展各种信用宣传活动;建立信用研究机构,创办信用研究期刊,创建信用学科,实施信用培训。

6.7加大对信用信息化的投入。“金诚”工程是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按照“标准统一、重在应用、避免重复”的原则,建立全省统一的、集中的、完整的数据库。省级和各地财政在经费上应积极支持“金诚”工程的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要加大对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6.8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按照管严管好政府投资项目的要求,加强对项目前期、可研、论证、建设、验收、评估等环节的工作,实施项目稽查,切实加强建设资金的管理。

专栏7:“金诚”工程五大重点项目

序号项目建设内容

1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续建)1、整合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和企业信用查询系统企业数据,拓展查询、等服务功能;

2、建设市县信用信息应用项目;

3、建设重点行业和专业市场信用信息应用项目;

4、建设全省企业、行业信用基准性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2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1、建设包含个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个人社会信用数据库、个人金融信用数据库的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

2、建设个人基准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3、建设全省市县和行业的应用项目。

3区域数据交换中心项目1、建设和完善“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

2、制订信用数据交换标准,依托省级信息交换平台和政务网络,建设省内信用信息共享的统一平台;

3、建设跨省市,并与国家有关部委联通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4、建设地区信用基准性评价及信用预警监测分析系统。

4信用服务产业孵化培育工程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培育信用服务产业。

5诚信宣传教育培训研究示范工程开展信用宣传,建立信用研究机构,创办信用研究期刊,创建信用学科,实施信用培训。

7、建设“信用长三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7.1加快建设“信用长三角”共享平台。在加快建设两省一市(沪苏浙)信用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共同开展信用信息共享标准化研究,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完善“信用长三角”共享平台,实现三地信用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7.2营造趋同的制度环境。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信用信息应用、信用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共同研究制定内容大体相近、精神基本一致的地方性信用政策法规。

7.3促进区域信用服务市场一体化。坚持“公共征信机构和社会征信机构共同发展、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有序开放”的政策取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建立统一的信用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鼓励信用服务机构跨省市开展业务。加强信用领域的人才合作,实现三地信用管理专业人才资格互认。

7.4建立区域联合奖惩机制。加强两省一市在信用记录汇集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分类监管机制和联合奖惩机制上的合作,共同打击偷逃税款、恶意违约、商业欺诈、拖欠债务和假冒伪劣等失信行为,营造“一处守信、处处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区域信用环境。

7.5合力打造“信用长三角”金名片。以提升长三角的区域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指向,率先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应中国国情、满足三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区域信用意识明显提升,“诚实、守信”成为两省一市人民共同的道德规范,区域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明显降低,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8、开展信用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信用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8.1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主动了解国际现代信用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先进的信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信用技术,借鉴成熟的信用制度、信用服务模式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经验。

8.2有序引进国际知名机构。逐步开放信用市场,引进国际若干家跨国信用服务和风险管理机构,鼓励和支持国际跨国信用机构在浙江设立总部,促进信用服务业的规范发展,提高全省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8.3切实防范对外贸易信用风险。鉴于我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防范国际贸易风险,要加强与欧美等国家信用协会和机构的合作,向企业推荐一批国际知名信用服务机构名单,在国际贸易中,推动使用信用报告;同时建立与国际信用服务机构失信记录通报机制,增加外贸的失信成本,切实维护企业的利益。

9、加强信用人才培养,开展信用研究交流

9.1普及信用教育。鼓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高校开设信用管理课程,设立信用管理专业,在研究生专业中开设信用管理研究方向,培养专业的信用管理人才。加强中小学生信用教育,增加诚信为主题的德育教育内容。

9.2开展信用管理培训。编写信用知识读本和信用培训教材,加强对企业高管和信用管理人员培训,实施信用服务机构高管及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计划,开展公务员信用知识普及教育。

9.3加强信用研究。围绕信用理论、信用管理、信用技术、信用政策等内容,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开展信用学术交流。信用管理机构要联合高等院校、社会研究机构、公共征信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共同开展信用研究。

9.4创办信用研究期刊。加强杂志、报纸对信用建设和信用研究的组稿力度,创办信用研究期刊,作为信用理论和信用建设的交流平台,展示我省信用建设成就和研究成果,传递政策信息。

10、创新实施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

10.1加强组织领导。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同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新生事物,需要各方面的呵护、创新。省发展改革委(省信用办)作为负责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工作,省信用中心作为全省企业、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单位,要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的功能。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健全组织,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各级政府部门在履行行业监管和信息化建设中,要切实做好行业信用监管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7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坚定做好信合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全县信合系统紧紧围绕“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战略和“五县”工作重点,紧扣“服务三农,稳健发展”这一主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协作,以干克难,取得了主营业务成效显着,中心工作亮点纷呈,信合形象不断提升的良好业绩,受到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一是业务经营成绩显着。各项存款余额6.9亿多元,较年初净增加1.6亿多元,占计划的163.8%,增长31%;各项贷款余额4.8亿多元,贷款净增加1.2亿多元,增长33.6%;实现利润215万元;完成利税近400万元,占全县地方一般性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二是服务发展成效明显。根据统计分析,信合系统累计存款占全县金融系统存款总额的42%,累计贷款占全县金融系统贷款总额的97%,当年投放贷款占全县投放总额的87%,充分发挥了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农村经济乃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围绕农村产业建设和农民增收,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工作,共建档29920户,评级29920户,占农户总数的75.2%,授信额度近12亿元,大多数农户得到信贷支持;规范“一卡(折)通”管理使用,及时兑现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为7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发放贷款900余万元,帮助壮大基地、发展大户;对城区和集镇4520余户个体私营业主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提供贷款授信1.2亿元,发放贷款6980万元;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为坭坪电站发放社团贷款8500万元,为新春电站发放社团贷款1800万元,帮助解决了发展资金难题。三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健全完善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推行《信贷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办法》和“一社一策、分类指导”的基层社管理模式,极大提高了信贷管理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创建“信用模范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评定信用模范户6000户,创建信用镇2个、信用村48个,占行政村的24%,初步建立了农村三级信用框架体系,夯实了依法信贷、诚信信贷的基础;发行“富秦卡”11000张,组织资金5130万元,拓展了业务范围,开辟了业务收入新的增长点。四是中心工作争创一流。推行党委成员包抓基层支部工作联系点和党员“一对一”帮困扶贫制度,实行信息、技术、项目、资金等全方位帮扶;无偿帮扶包抓的铁炉乡光荣村1.5万元资金,挤出经费4000元资助两名贫困大学生等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五是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和干部教育培训,严格绩效考核,深入开展业务技能大比赛、岗位练兵等活动,积极参加全市信合职工运动会和县上首届民歌民舞大赛及廉政建设知识竞赛等活动,全面凝聚整体合力、提升信合形象。县信合联社机关继续保持了“全国职工之家”、“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系统内5个市级文明单位和9个县级文明单位通过复验。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与信合联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密不可分,也凝聚了信合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常年辛勤工作在农村合作金融战线上的全体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向你们竭尽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世界经济局势存在多变性,全球经济企稳回暖仍有许多不利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金融事业发展。二是信合系统存贷比超标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直接影响信合放贷额度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三是极个别单位和个人的不良贷款难以收回,不同程度地影响基层信用社拓 展放贷业务、持续良性发展。四是虽然信合系统不断规范管理,创新好的模式和机制,但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需不断规范完善和创新改革等。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利好因素和难得机遇,为信合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一是中央利好政策多。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还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99号),都为做好农村金融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难得机遇。二是省市县支持力度大。陕西省监察厅和省联社共同下发了《关于清理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拖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的通知》(陕监发1号),决定从农信社着手清理党政干部贷款逾期不还行为;11月,省政府常务副省长赵正永亲自主持召开了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专题会议,在全省各级政府营造了重视、支持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良好环境;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清收涉政不良贷款工作的通知》(安政办发6号),对全市协助清收农村信用社涉政不良贷款做了专题安排。县委、县政府对信合事业发展也是高度重视,积极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对涉政贷款清理、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激励机制等问题正在协商之中,为信合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三是信合系统自身优势强。信合系统基层体系健全,服务方式灵活,业务联系广泛,信合人敬业务实奉献,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有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为信合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信合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全力发挥聪明才智,付出心血汗水,努力开创信合事业的新局面。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再创信合工作新佳绩

,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实施“一体两翼”(以城乡一体化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和循环工业为两翼),加快县域经济腾飞的起始年。全县信合工作,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找准位置和着力点,夯实目标和重点措施,努力实现信合事业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共赢。当前,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在农村金融改革上取得新进展。一要深入研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信合系统的各个部门、基层社及广大信合系统的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是金融政策和金融改革方面的知识,准确把握政策导向,以此指导改革各项工作。二要积极开展金融改革试点工作。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的要求,结合移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先行在有条件的乡镇、村组建立村镇合作银行和适宜金融组织,开展5户以上联保贷款和专业合作社贷款的试点,探索信贷扶持、规范管理、新型服务的经验和模式;规范监管农村互助经济组织的资金,满足农民群众发展需求。三要着力巩固和完善现有(来源:文秘站 )改革创新成果。要不断健全完善现有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以制度管人管事,以制度堵塞漏洞,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效益效率更加提升。

(二)要在信合业务经营上实现新突破。一要大力拓展业务范围。要按照“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要求,积极组织县内资金,争取兄弟县(区)信合资金,全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发展共赢。要紧紧围绕生态旅游、循环工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紧贴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增收项目,扩大贷款抵押范围,开拓服务领域,提高信贷支持力度。要抢抓家电下乡、农机具补贴等政策补贴机遇和农民建(改)房及临时周转需求,搞好消费贷款支持。二要进一步转变服务方式。要在坚持和完善现有服务方式的基础上,开设“绿色通道”、“文明窗口”,推行亲情服务、全程服务和结对帮扶等方式,扩大“富秦卡”发行量,做好惠农资金一卡(折)通发放工作,完善atm机的布点及服务保障,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信贷和消费需求。三要创优信贷环境。要深入推进“信用镇村”和信用户创建工作,提高授信等级和贷款额度;实行“一户一策”,依法治理不守信用的单位和个人,最大限度的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和资产,着力营造依法创建、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四要提高整体信贷水平。信合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继续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尽力挖掘各自优势和人际人脉潜力,广泛组织存款,增加资金总量,超额完成存款任务。信合联社和各基层社,按照信贷资金安全和效益及“过程合规、结果必优”的要求,只要不越存贷比“红线”,只要不违背金融政策和放贷程序,最大限度地发放县内贷款,想方设法组织县外资金,全力支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三)要在服务“三农”上再添新举措。总体来讲,信合系统在服务“三农”上一直发挥了主力军和领头羊作用。这里,我重点强调三点。一要全力发挥职能作用。信合系统的各部(室)、基层社和营业网点,要在抓好主营业务的同时,认真履行服务地方经 济发展的职能,带头帮助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产业大户解决发展困难,带头帮扶贫困户、特困户解决基本生存发展难题,抓一批典型样板,积累经验,全面推广。特别在特色产业建设上,要突出扶持强村大户、返乡能人创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这是县上安排贴息指标的重点。二要广泛宣传推广金融业务和理财知识。信合联社及基层网点,要采取印发“明白纸”、广告、到村到户宣传及寓教寓乐宣教等方式,大力推广信合新业务,广泛宣传理财知识,引导干部群众科学理财用财,加快增收致富。三要主动当好参谋助手。信合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紧密结合业务工作开展,多深入单位、社区和企业业主、居民群众家中,调研了解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对地方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县域政策配套的需求和意愿,及时整理归纳成好的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四)要在中心工作上争创新业绩。信合联社虽然是省市驻岚单位,但一直有着服从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做好各项中心工作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无论是县上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还是包村抓点、联校支教、“三联共建”等单项工作,都是名列前茅的。信合系统各单位和全体干部职工,要更加牢固树立“爱我,服务发展”和创新创优创先的理念,县委、县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县信合联社要全力以赴,力争超一流地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工作,各基层社也要力争高标准完成;部门之间请求支持、配合的事项,也要积极主动、优质高效服务,高质量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任务。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

信合工作是处于经济发展前沿和一线的重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工作头绪繁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社会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进信合工作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县联社的理事长、主任及各部(室)、基层社、各网点的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切实加强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实行班子成员包片、包项和层级负责、分工负责制,把各项任务细化到岗到人、时限和标准量化到周、到工作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督查,严明考核。县信合联社会要按照上级业务要求和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年度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将工作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评优树模、晋级使用挂钩,实行重奖重惩。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负责,抽调专人组成督查工作组,定期督查检查、抽查巡查,督促工作落实情况,及时纠正问题和隐患,积极整改提高。各部(室)、基层社和营业网点,要搞好定期自查检查,及时弥补差距和不足,推进工作进展。

(三)严格管理,提升形象。一要深入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信合系统要教育全体员工牢固树立“事事合规、时时合规、主动合规、全员合规”理念,严格做到“五个合规”(即制度合规、决策合规、执行合规、操作合规、结果合规),打造合规经营的信合品牌。二要抓好制度规范和创建活动。要进一步完善系统管理、风险防范等制度,抓好稽查检查、安全保卫和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严格各项政策规定和操作流程,深入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和文体活动,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干部管理和教育培养锻炼,积极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人才,全面改善办公条件,尽力解决干部职工实际困难,着力打造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信合队伍,树立爱岗敬业、开拓进取、文明高尚、廉洁自律的信合员工形象。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8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改善了农村金融环境,防范了农村信贷风险,扩大了农民有效信贷――在解读“岳池模式”带来变化的同时,大家既欣喜又期待。

夯实基础:政策保障和宣传教育并举

作为全省5个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地区之一,广安市通过深入调查摸底,确定岳池县为试点地区。岳池县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组织、人事、金融机构、涉农单位等20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为试点工作的启动实施、沟通协调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广安市中心支行组织各县(市)人民银行和联社的征信、信贷人员共16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对信息采集渠道、采集归档、综合运用等具体事项进行了规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繁荣农村经济、让利于民的大好事,必将对促进农村金融良性循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保证按要求完成任务!”接受试点任务的岳池县北城信用联社负责人参加完培训后如是说。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广安市组织开展了多层次的宣传动员活动,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原则和内容广泛宣传到农村、社区、街道。“要得到资金扶持,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个人信用度,我会按要求把自家的财产状况和经济来源渠道如实向信用社申报。”岳池县乔家镇村民王明忠在赶集时,仔细阅读了信用社发放的宣传资料,心中有了底。

构筑平台:规范程序和公开透明并重

今年6月上旬,岳池县镇龙乡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代表对全村农户作出信用度综合评价,并将填写好的《农户信用档案指标》返回当地信用社。

岳池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坚持规范程序、公开透明的原则,其主要步骤为:一是由县联社将《农户信用档案指标》和《农户信贷评分参考标准》下发到试点乡镇信用社,再分发到每个村民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干部对农户基本信息进行初次采集;二是由村民委员会对农户的家庭基本信息、家庭年度收支信息、年末资产负债信息、农户特别记录事项进行采集填写后,返回基层试点信用社;三是由基层试点信用社根据信贷台账数据信息,逐村逐组对每个农户采集填写《与金融机构关系》中的项目和内容,完成后再次返回每个村民委员会;四是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代表对农户作出综合评价,再次将《农户信用档案指标》返回基层试点信用社;五是由基层试点信用社根据《农户信贷评分参考标准》,参照农户信用档案的基本信息、信用履约与担保情况、家庭特别评分信息等综合因素,对农户逐一进行评分,并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农户评分以及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为:优质信用户(90分及以上)、较好信用户(76―89分)、一般信用户(60―75分)和非信用户(60分以下)。

镇龙乡村民李某是该县首批授级的“较好信用户”之一,他高兴地说:“我一定要珍惜信用度,规范自己的金融信贷行为,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巩固成果:信用档案建设与业务经营并进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9

(讯)近日,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这是我国首部部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纲要》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健全法制,规范发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应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到2020年,实现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

《纲要》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重点领域,明确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34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并提出了三大基础性措施。一是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和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风尚。二是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进行业间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地区内信用信息整合应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三是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主体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对失信主体采取行政监管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强化信用信息安全管理。

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纲要》强调,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支撑保障工作:一是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三是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工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和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四是推动地方信用建设综合示范、区域信用建设合作示范、重点领域和行业信用信息应用示范;五是健全组织保障,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来源:简由堂)

社会信用体系工作要点篇10

一、充分认识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大决策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专项治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商业贿赂在一些领域和行业仍然比较严重,治理商业贿赂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

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必须坚持“两手抓”,既要进一步加大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力度,又要加快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践证明,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其作为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二、准确把握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部署和要求,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制为保障,以培育经营主体良好的信用为重点,与政务公开和推行电子政务等项工作相结合,与深化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改革和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工作相促进,逐步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监管有力的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有效规范市场行为,防止商业贿赂的发生,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制定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规划,从实际出发,突出建设重点,分层次推进,分步骤实施。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强上下之间、条块之间的联系,实现征信体系建设、行业信用管理与社会诚信活动的互动发展。

(二)政府推动,多方促进。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中重点做好规划制定、协调监督、需求培育、资源提供等工作。同时,要推动经营主体和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用产品开发、使用和信用中介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三)依法建设,规范运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信用评估管理办法等,依法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信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要加快信用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推进信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严格监管,倡导自律。要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形成监管合力。要坚持正面引导,鼓励合法经营,树立诚信典型,推动信用为本、诚实守信、自觉自律良好风气的形成。

三、认真做好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全面建立市场诚信记录信息库。要制定统一标准,规范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行业组织要根据职责分工,在实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中,完整、准确、及时地记录企业、个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信息,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要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要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依托“金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加强产品质量信用的分类管理;依托“金信”管理系统,建立全国企业法人数据库,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办法。

(二)加快构建市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要应用信息技术,在各系统市场诚信记录联网的基础上,整合人民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商务、质检、公安、法院、财政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资料,积极推进部门之间市场诚信记录信息共享,并逐步将其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工作,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确保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大信用信息的开放力度,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在科学划分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依法定期经过科学认证的市场主体诚信信息,方便全社会了解各市场主体的诚信情况。

(三)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要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资质认定管理以及周期性检验、日常监督、评级评优等工作中,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企业信用报告或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扩大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培育和形成市场诚信的产品需求。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信用征集、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支持和鼓励其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有关市场诚信的信息,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市场诚信服务需求。要建立行业标准,制定信息标识标准、信息分类标准及安全保密标准等,实现信用服务行业的标准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并在严格监管、维护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一般例外及安全例外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适度地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四)逐步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要切实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的惩戒力度,依法实行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等惩戒方式,限制其市场准入,并对其生产和经营行为实行跟踪监督。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责,对违法犯罪的失信者依法追究其行政、刑事责任。要注意从市场诚信记录中发现案件线索,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分子。要对失信者特别是搞商业贿赂的市场主体及时予以曝光。要鼓励守信行为,在政府采购、纳税、银行信贷、公共服务等活动中优先使用信用良好的企业产品,给守信者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五)大力营造市场诚信道德文化环境。要通过多种方式普及信用知识,提高企业、消费者的信用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要结合普法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加强诚信宣传,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的氛围。诚信宣传教育要针对不同对象确定重点内容。对国家公务员要进行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自律、改善服务等教育,促进政府机关实行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取信于社会。在企业等经营主体中要开展“守法经营、诚信兴商”、“守合同重信用”等主题活动,增强其诚实守信、自觉抵制和反对商业贿赂的意识。各类社团、市场中介组织和企业要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制定诚信标准和行为规范,把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培训的必修课,使从业人员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要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提高诚信宣传的科技含量,扩大传播范围。要通过文艺作品、舞台艺术、展览演示、网站宣传、电影电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诚信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

四、切实加强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认真落实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要求,制定具体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并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领导责任,经常听取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好任务分解,确定牵头部门和具体承办单位,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加强协作配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执纪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和宣传部门要相互支持和配合,搞好协作。各级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搞好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