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22:58:01

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论文篇1

1.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最为关键的就是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素质,尤其是生态道德素质。而大学生作为最为特殊的一种群体,大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最为合适的主体,还是联系广大群体中的纽带,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素质,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能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新生的一种力量,能够使得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说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生态道德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检验广大群众全面发展的标志。只有通过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才能在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还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有着博学的知识,还要有着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能够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起来,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的教育。所以说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能够自觉地养成生态道德,不仅是衡量人才的标准,还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有效地适应当今社会思想的指导,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必须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质,进一步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现代化的要求。所以说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同时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种目标,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核心,能够符合高校素质目标的要求。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还符合素质教育的内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能够制定出体现生态文明的一种学科,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中都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能够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就必须对教学方法做出一定的改变,不能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只是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缺少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由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养成教育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提高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说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学方法落后。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对道德的观念进行一定的教育,简单地进行一种形式教育,而且还是沿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缺少实践活动,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对生态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没有发挥出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效果。

2.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育工作不能适应现当代大学生发展的要求,忽视对大学生生态道德的教育,没有把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中,就不能发挥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大学生没有处在特定的德育环境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不能进行自我教育,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师资力量短缺。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由于师资力量短缺,不能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师资力量的短缺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一些高校教师只是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生态道德方面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限于对专业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

4.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高校中对大学生加强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教育,并没有注重实践的教育,有一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把生态道德教育等同于自然知识的教育,理解为关于环境保护的教育。有的教师还把实践作为课外实践的一部分。在生态道德养成教育中,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把理论与实践二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意义。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生态道德理论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就是高校,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各专业教育中,构建生态教育体系,还要充分加强理论教育,进一步普及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对大学生全方面地进行生态理论知识教育,在专业课中加入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能够充分体现出生态道德教育的要求;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通过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生态道德的知识融入到教材中,二者有机地结合能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进而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实践活动。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还要加强实践活动的教育,从实践中充分发挥出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高校应积极组织保护环境小组或者社团,在社团或者小组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课外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通过在实践中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学科学的素质。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是生态道德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关键性环节,同时也是生态道德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社会实践既是学校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也是加强青少年生态教育与实践的平台,把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

3.注重家庭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同时也是教育的起点。家长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说,要想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首先要注重家庭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生态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大学生在家庭中通过教育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实现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目的。

4.发挥出高校教师的力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对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不重视,生态道德教育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不能发挥出高校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效果。要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还要发挥出教师的力量;高校教师对传统的观念必须做出转变,对生态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合理的生态教育是显性和隐形教育的结合,要有整体的教育意识。高校教师只有在内心中接受生态教育的理念,才能发挥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还要通过各类学科教师的积极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道德的教育。

5.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要想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还需要发挥出高校校园的作用,校园生态文化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得大学生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可以使大学生对学校环境产生一定的爱心,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生态道德素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生态道德养成教育的氛围。在校园中通过对生态道德素质的宣传,利用标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进而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质,营造良好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高校中的全体师生不仅要减少优美的校园生态环境,还要建立大学生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在校园中充分利用生态型原理,根据学校特有的地理环境,运用当地有限的资源,提高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出符合校园建设的措施,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给大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养成教育论文篇2

(一)塑造心灵。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感受、鉴赏及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二)教化学生。音乐是用愉快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它能够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行为变得高雅。

(三)激发创造性思维。人类已经将音乐开发人类智能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了。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造诣深厚的艺术活动实践者,如达芬奇既是美术家又是音乐家,爱因斯坦既是物理学家又是小提琴演奏家。(四)促进健康。高职院校学生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生活枯燥,容易消极悲观、情绪不稳定。我们可以以绚丽多彩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促其健康发展。

二、养成教育中音乐助力的发挥途径

音乐在高职生养成教育中作用不容忽视,那么,如何发挥它的助力作用呢?笔者认为:

(一)明确地位,加大力度不同时期的音乐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汇聚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它总是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校教育紧密相连,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虽然高职院校很早就开设了音乐课,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如音乐课面向部分学生开设,授课形式单调,缺乏有效的考核方式等。高职院校应该明确音乐的地位,摆正位置,坚持养成教育寓于其中,学生综合素质寓于其中的理念,采取积极措施,利用音乐丰富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拓宽视野,提升品位,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多层次多渠道地满足学生心灵的需要,淋漓尽致地发挥音乐的作用。

(二)拓展内容,深化内涵目前高职院校音乐内容的设定大多停留在音乐技能上,学生望而生畏,违背了音乐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在《全国学校高雅音乐发展规划2001-2010》中提到:“教学机构的优美音乐要充分以素养教学为宗旨,……让受教育者在接触音乐常规知识以及常规能力的时候,也重视养成热爱国家以及团体主义的意识,养成创造思想以及实际技能……”。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养成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改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重视教会学生音乐能力,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合作精神、勤俭的生活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拓宽音乐内容,提高音乐层次,深化教育内涵。

(三)增设课程,拓宽途径高职院校可以将音乐课程体系分成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中国音乐赏析”、“外国音乐赏析”、“影视音乐鉴赏”、“舞蹈音乐赏析”、“基本音乐常识”等课程;实践部分包括“合唱”、“舞蹈”、“器乐”,还可以再细分。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努力挖掘潜力,创设特色课程,促进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促使音乐教育工作持久开展,可以采用专业必修与公共选修相结合的形式,实行学分制,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

养成教育论文篇3

一、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羊正是指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孔子提出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后代儿童教育发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朱熹的“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小学是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的著名论断,一语道破了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应培养具体的道德行为,大学的道德教育才揭示其道理。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阐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本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他们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由于年龄所致,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质时,我们认为思品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门有别于小学其它学科,具有“教养课”的性质,它既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具有明显的“知识”性,也不具有音体美劳那样的“技能”性,而是具有养成教育的引“行”性,或是道德认识的启蒙教材。我们的这一观点与有的论者近年提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是‘修养课’”的论点不谋而合。

二、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

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涉及到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坚持从实践出发的原则,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初步归纳出了适合儿童特点需要的10种道德行为习惯,像爱国、守纪、待人、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助人、勤俭、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为了使这些行为能有的放矢地得到落实,我们又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有关的理论,探究寻找儿童行为习惯的最佳发展期,然后把上述行为习惯有效地匹配到不同学段中去。例如,品德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不同范畴的道德行为发展是有别的,在“对人”、“对己”、“对社会”三个方面,对己方面的道德发展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发展次之,最低的是对人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发展。对此,我们在匹配过程中,低年级注重对己方面的行为习惯训练,中、高年级依次配加对社会、对他人的行为习惯内容。像助人、待人、团结友爱等习惯都具有一定的“对他人”的特点,故而匹配时应注重把行为形成的最佳养成期放在高年级。其次是确立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标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习惯不是先天的,而是习得而来的,故此在行为的养成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行为标准或行为深度。

对此,我们曾进行设问:一种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到何种程度才算达标?行为标准分哪几级水平?转绕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多次博览群书,深入到实践中观察,经过反复地论证分析,最后将每一行为习惯从程度上分成三级水平:自发、自觉、自动化。自发是出自于个体的本能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是不稳定的。自觉是一种没有外在力量催促的中性行动,但它带有主观情感的色彩。自动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行为定势,达到了孔子所谓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确立了行为习惯的三个层次之后,我们又尽力做到对同一行为根据学段不同和强化次数的不同分度要求。比如对在车上见到老人后让座这一礼貌行为,低年极可以达到自发或自觉的程度,中高年级就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老人上车后,用不着多想就会主动地给老人让座。

三、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略

1.构建全方位结构体系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体系,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接纳学生的行为评价。

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教育则特别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建立起宏观结果框架的同时,我们又从微观上想问题,尤其是对学校教育,我们也找到了三结合的教育关系,那就是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的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各自还都有独立联系的线索。政教处对内可直接管理班主任,对外我们规定与家庭教育接轨;少先队对内有各中队辅导员属于直辖的对象,对外让它与社会教育直接挂钩;教导处的主要管理对象为各任科教师。宏观与微观结合,自然形成了一个双重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结构体系。

2.制定双元制实施制度所谓双元制制度,即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给实施单位或教师制定出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我们在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制度的落实是养成计划具体付诸于实践的有效措施,或者说,制度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矗”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性内容先后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学生标准》、《莱州镇中心小学文明班极标准》等,学校制定了《莱州镇中心小学德育工作纲要》、《养成教育实施条例》、《德育工作管理制度》等。双元制如同两条轨,并行不悖,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与此同时,双元制还能起到禁于未发的作用,具体明确的各种规范、守则、制度,还可收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

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意从不同的渠道设计活动,又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比如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成立了“雕塑公园护园小组”、“军休所红领巾大院”、“争磊集团实践基地”、“南关市场讲文明讲卫生宣传小组”等等,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敬仰的爱国主义影片观后感、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

4.注重多角度因村施教人们一直把因村施教作为智育中的原则和方法,其实它同样适用于德育工作。我国古代荀况在他的沉气、养心艺术中,就非常主张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实施德育,且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个性方面的因村施教。我们责成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性格类型,加强扬其长补其短的训练。比如,对于倔强刚强的,要注意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人,注意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气量狭小的,遇事就烦悉的,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没有学习志向,把学习看成是给老师和家长学的,要注意树六其远大理想……。除注意性格方面的因村施教外,我们还注意特殊家庭学生行为习惯的因材施教。例如,对于近几年来,社会上一些“大款”的孩子,家庭往往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学生花起钱来如流水,勤俭节约习惯极差;再如,受不良思潮的侵袭,目前社会上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家境是极其不理想的,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的严教,而且整天遇到的不是父母的痛哭流涕,就是痛骂,更或许是皮肉难以忍受的痛打,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染上恶习……。对于上述种种类型,学校都非常重视,分别建立了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并采取一些特殊补救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5.建立立体式评价模式加强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更能促进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评价的内容上,我们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编制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评价细则》,对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别编制了指标体系;从评价的时间上,我们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对照,每周一小结,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表彰的作法;从评价的方式上则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设立的“日常行为监督岗”旨在强调他评,红领巾广播站设立的“自律信箱”目的又在于自评。这样,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立体式评价模式。

四、开展养成教育取得的初步成果及体会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果实。

养成教育论文篇4

要彻底解决五年制师范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必须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氛围,形成师范学校良好的德育环境生态系统。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外行内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教育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入手,让学生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当做内在需要,从而自愿改变、纠正自身行为规范方面的诸多不足,使学生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自觉地践行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实现“内化”。要实现“内化”,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个体需要的针对性。在确立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分析五年制师范生的主体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分析他们在专业知识素养和行为活动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发挥学校、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外行内化的情感基础。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性。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各门学科教学实践,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人文素养在学生身上形成强大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师范生文明行为和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

3.注重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在具体德育教育活动中,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需要,只有让学生将认知和践行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教育的内化效果。

4.注重德育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在德育教育实践中,要注意运用情境创设,通过音乐、美术、故事、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育学习,丰富学生的感觉活动,提高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让学生学会调整自身言行,学会自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高师德育除了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外,还要发挥社会环境对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养成的作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1.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经常组织寓教于乐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陶冶情操,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明辨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激感,使他们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升华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和实习实践活动。见习和实习作为学生直接体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但能够使师范生认识社会,还能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感受教师职业道德,加深其对教师职业技能及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的理解,实现师范生的道德内化,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完美转化。

(三)营造优美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校园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教师无小节,事事是楷模,这句话实质上涵盖深刻的生态思想。校园中的各种生态因子,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人还是静态的校园环境,都对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素养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在德育“内化”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运用自己的师表风范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修养,在教育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大爱情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德育养成教育,使学生见贤思齐。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学校“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特定校园环境中接受审美和艺术教育,营造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并具有师范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绿色网络教育、社会调查、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和专业学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等活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发挥其在校园育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利用学校的广播、报纸、电视台、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宣传优秀的道德文化,形成积极向上、富有师范气息的舆论导向,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职业精神有极高的认知;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场馆设施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育人环境,使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永远积极、健康、向上。

4.打造积极向上的两室文化。切实做到“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教育意义”,让高雅清洁的环境使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促进其高尚品格的形成。以优秀的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把优秀、积极的人文文化和教师职业道德融入日常活动中。通过创建活动,每一个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观念、道德水准、人际关系等都上新的台阶,学生的行为规范更符合师范生的标准。

(四)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联手,实现合力育人

依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使处于高师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都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水平和道德素养。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家长档案,学校德育教育部门要经常与家长联系,针对不同家庭、不同家长特点,宣传和谐、健康、民主、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学校还要尽量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触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通过见习、实习活动养成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五)加强德育体系建设,实现制度育人

实现德育教育的“外行内化、知行合一”,是师范学校德育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为了保证这个目标实现,还要辅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完善学生德育操行考核评价体系,而这些制度和评价体系必须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制度对自身行为规范养成起到的外在约束作用及发自内心地、自觉地将操行考核视作行为规范的内化要求时,学生行为才会真正规范。

二、结语

养成教育论文篇5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教育者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去影响的。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有一句名言:“身教重于言传。”因此,作为管理教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管理教师在学生养成教育中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除了要督促学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之外,还要亲力亲为,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巩固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逐步形成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

二、创新方式,走进心灵,开展“爱的德育”教育

教育家巴特尔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在住宿生的日常生活中,管理教师可以说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他们在学生的气质性格的发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为学生付出的爱就好像是春雨一样,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并且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学生学好知识可能只是他谋生的手段,而学会做人则是他一辈子的财富。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是关键所在。在住宿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住宿生相对集中居住管理的优势,开拓思路,创新教育形式及方法,利用广播、讲座、开展活动等方式,真正关心关爱每一名同学,将人生哲理融入其中,使之在活动中领悟,达到更加贴近生活,触动心灵的效果。

2.1身兼多重身份,是严师,亦是慈母,更是朋友。

住宿学生离乡背井,远离亲人,在学习生活中难免有不适应的地方。住宿管理教师身兼多重身份,在教育过程中,要爱,也要约束。爱学生不是放纵学生,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给予批评和指导,这时我们是严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生病需要人照顾时,我们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时我们是慈母;在学生情绪低落需要排解时,我们不要一味说教否定,而是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找到问题的根源,这时我们又是知心朋友。关心学生,更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心灵上的沟通,学生才更能够接受教师的管理,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习惯。

2.2寓教育于活动中,将讲堂搬进宿舍。

养成教育开展的禁忌就是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因此,要变化教育形式,创新教育方法,开拓教育途径。要树立教育无处不在的教育理念。养成教育的实施首先要通过广播、宣传栏等途径,达到宣传效果。每天管理教师通过广播进行晨讲,将行为规范的要求贯彻给同学们,使其边听边做,自我检查,自我规范,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冷暖,使同学们在遵守规范制度的同时,又能体会到老师的关怀。开辟宣传园地,做到宣传园地有主题,定期有更新,内容丰富。可以张贴一些与住宿生有关的生活小常识,告诉学生住宿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可以设置每人宿舍评比栏,将每天宿舍检查状况最佳宿舍和待整改宿舍公开。起到表扬和警示的双重作用。同时也可将宿舍中的好人好事,违纪处理张贴公示,在住宿区域起到弘扬正气,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也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贴近住宿生日常生活,利用拍摄短片、制作课件排演情景剧等方式,将住宿生的不文明行为、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文明礼仪缺失等现象通过镜头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存在的不足,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规范的言行举止塑造学生,以先进模范的事迹鼓舞学生。通过养成教育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使学生在娱乐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此外,也可以开展文体比赛、文明宿舍评比等竞技比赛项目,通过比赛激烈的竞争,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给学生创造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和氛围。第三,充分利用住宿生晚间业余时间,将讲堂搬进宿舍,开设住宿生晚间教育讲堂。以往住宿管理仅仅是简单的学生生活管理,为了更加深入的开展养成教育,提升学生内涵,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开设住宿生晚间教育讲堂。由不同专业教师、学校领导轮流讲授,内容涉及励志人生、文学修养、艺术品鉴、文明礼仪、处世哲学等多角度、多方面内容,利用晚间课余时间使住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学识、陶冶情操、提升内涵,是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进入脊髓,融入心灵。

2.3建立学生宿管干部队伍,实现学生“三自”管理。

在养成教育中,除了教会学生有礼貌地交往,遵规守纪,学会包容和关爱他人的同时,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宿管干部队伍,调动学生自我参与管理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通过学生干部协助管理教师开展管理,实现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能力,学会了做人、做事,增强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三、全员管理,全过程监督,全方位育人

养成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人格养成;音乐鉴赏:民族音乐

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中一直存在着偏重社会需求,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忽视大学生美育情感的培养。在这种思想观点引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基础知识和艺术修养贫乏,欠缺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严重脱节。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情况逐渐开始转变,人们日益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美育情感的培养。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追求人格全面平衡的发展,对于实施人文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有些教育工作者却误认为音乐教育仅仅就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认为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汇演就算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全部。这些对音乐教育缺乏本质深刻的认识,导致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流于形式和表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人文教育。本文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与人格养成功能进行了一些探讨,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提出具体的三点建议。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教育与人格养成功能

首先,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音乐学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一个学科,人文学科以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音乐学学科也具有人文科学所共同具有的特征。音乐之所以具有卓越的育人作用,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主要原因是音乐对人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先哲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荀子也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讲的都是这个意思。而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来唤起感情的方式,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绘画艺术、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艺术门类,将欣赏者引入作品情感的方式,通常都是将其情感集中到具体事物上,或者是作品创造者所描绘的一切体验直接框定了欣赏者想象中的体验。音乐艺术则不同,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不是集中在某个虚构的人物上或某段情境中,而是被听众作为一种感情范畴来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体验并不依靠虚拟性存在的人物和冲突,而是依靠现在的或过去的自身体验,这就使得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比其他艺术门类在性质上更加地直接。音乐能较强烈地作用于听者感情。音乐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音乐艺术集中关注自身情感体验的特性,来帮助大学生激发音乐作品与联结个人内心体验的敏锐度,使大学生建立起自觉有效的个人情感体验机制。听者把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体验当作是自己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能将这种感情具体化的联想,按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种感情体验。这也是在不断加强审美主体对音乐的直觉感性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加强,对于音乐审美主体来说,是能否获得充分的音乐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

对于美的追求和喜好是每个人自然拥有的天性,但与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的审美态度、审美理解、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评价却不是单靠天性可以获得的。尤其是对于正处在介乎成熟与青涩分界点上的大学生们来说,拥有成熟的审美观、较强的审美能力、优雅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意识是他们必须通过教育去学习培养。无论在大学里修的是哪个专业,毕业后从事的是何种职业,审美是对任何领域而言都弥足珍贵的职业素养。对与自然美的欣赏和领悟,离不开欣赏者的审美取向,从而在心中形成一种内化的审美结构。而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更是依赖于审美内化结构的建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就是在一种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选择中,使受教育者能获得能够欣赏美的音乐作品的耳朵,在他们心中建立起能够接收并且欣赏这种艺术美的审美感受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其次,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般认为,人类的综合素质可以分为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音乐创作者的情感抒发、表达和音乐欣赏者的想象及对作品的情感碰撞,通过音乐使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这都是音乐的感性面,也牵涉到人的感性素质和情感素质甚至身心素质的熏陶。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一个具有创造力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的定势、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想象中发现新的联系的关系。创造力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形象思维和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当音乐创作者在把自己的思想诉诸于音乐,并通过组合各种音乐元素表达给听众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其理性素质和创造力。要创作一部音乐作品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判断力,这样才能处理音乐中各种既要有平衡又要有对比的难题。而音乐欣赏者及学习者,也必须具有相当的理性素质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艺术欣赏层面。因此,音乐欣赏能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的增进又能充分活跃我们的创新思维,使创造性思维中的联动性、多面性与跨越性能力都得到充分提升。

此外,大学生在学习一项音乐技能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这能充分考验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自信心。这种坚强意志和品格无论是在艺术还是科学领域里都是成功所必须具各的优秀品质。

二、强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功能的几点建议

1.开设相关辅导课程,以加强《音乐鉴赏》课程教学

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普遍有着起点低、基础差、观念旧等诸多问题。2006年,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出台了3号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该方案还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及保障等四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做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

其中,在课程设置方面,该方案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专科可参照执行。教育部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以及省属重点学校应开足开齐《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及《戏曲鉴赏》这

几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同时,还提出了加设任意性选修课,其课程内容条目也扩展至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及艺术实践类等多个门类。对比限定性选修课,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同时对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也更趋于深层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较此前的其他相关文件而言,更为侧重艺术教育工作中“课程”这一内容,与之相关的各项规定也设立的更为细致考虑的更为周全。突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心环节的这一重要地位。从另一层面也可以足见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也已迈入了一个新境界,上了一个新台阶。

目前,国内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主要以赏析的形式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相关课程。通过音乐欣赏增加学生艺术方面的知识,扩大视野,这的确是一种可行性较强且易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但是,多数高校都把赏析既当成为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同时又把它当成一项教学内容来对待,这就混淆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而且目前大多数的艺术课程都以欣赏课的形式呈现,这就更加不符合科学的课程设置理论。

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总是为了音乐的聆听(欣赏)、演唱演奏(表演)和创作(表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和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及技能技巧为基础。不管我们试图以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去发展和锻炼其他什么能力,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将音乐作为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这些学科基础包括识谱能力、表演技巧、音乐听觉能力等技术方面的具体要求。当前,赏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之前有一个基础性铺垫的问题。试问当选课的学生们连最基本的音乐知识都不懂、对最简单的音乐元素都反应相当迟钝的时候,还能期望通过这赏析课使他们领会多少原本我们想传递的教学初衷?他们对于我们的教学内容真正又能吸收多少?因此,搭配欣赏课的其它辅助课程也应适当开设,以解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完成音乐学科教学任务。以此为基础,真正落实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人文教育功能。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参与和体验音乐的神奇魅力

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基本为课程、社团以及艺术活动三项内容为主体。许多高校就是为了在一些高校艺术赛事上摘金夺银而成立和建设艺术社团,在挑选社团成员上,对那些有艺术专长且表现不俗的学生青睐有加,而那些对艺术有浓厚兴趣但水平尚浅的学生却被拒之门外,始终无法获得参与其中以求学习进步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影响到一大批学生的积极性,认为反正我是没机会的,还做这个美梦有何意义。校园中开展的各种艺术活动,也存在类型的问题,永远都是那些社团成员的学生活跃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他们成了永远在台上的风云人物,而其它的学生却成了永远坐在台下的忠实观众。长此以往,整个学校的艺术氛围都会大大受到影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普及性”在其中成为一切的前提。我们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途径实际上也是很多的。例如: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和比赛、广泛成立声乐或器乐兴趣班、举办各种音乐会、大学生艺术节、举行文艺下乡等活动。其中,在大学里采用合唱与合奏这样的音乐形式是十分适宜的,它不仅对学生声乐、器乐的方法技术上有一定专业要求和深入的空间,而且通过合唱、合奏的训练能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形式本身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性和辐射性。首先从校级这个“点”,再推向系部的“线”,最后扩大到各专业、各年级、各班级的“面”。通过数年的努力,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校园音乐活动的艺术水平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有线广播等有计划地进行音乐专题讲座、播放中外名曲,让美好的音乐无处不在,用美好的音乐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情绪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总之,学校与音乐教师都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为不向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应自己的活动舞台,吸引全体同学广泛参与,以实现提升全体大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目标。

3.充分利用民族音乐和地方音乐的丰富资源。

养成教育论文篇7

幼儿教师与幼儿的接触较为密切,如果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不能对幼儿起到示范作用,势必会导致幼儿的行为习惯受到影响,最终难以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当前,幼儿养成教育已经成为幼儿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接触到的人和事也会对幼儿产生严重影响,随着幼儿不断成长,其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正面影响、负面影响都对幼儿习惯行为的养成起到不同作用。从社会角度来说,由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渴求,更希望从幼儿园开始对幼儿进行规范教育,以期为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幼儿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渗透策略

2.1营造氛围

著名学者陈鹤琴先生曾提出,能够带给幼儿刺激的,更多的是他们所处的环境,通过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由此可见,为幼儿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是渗透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幼儿经常接触的地方张贴一些《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通过传统的优秀文化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在楼梯墙上可以粘贴靠右走的提示;在用水的地方可以粘贴关于节约水资源的内容和插图,在厕所里可以粘贴随手冲厕所、垃圾扔进垃圾桶等文明标语,通过日常见微知著的教育方式来让幼儿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充分认识到日常行为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地形成幼儿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并将这种行为理念渗透到自身的日常行为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2规范行为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只有将一种行为转变成一种习惯,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表现出来,并充分体现出自身的行为素质、文明礼仪。对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渗透,教师应当注重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将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从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不仅会受到教师行为习惯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家长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由此也有了沾染坏习气的可能。对此,教师应当在每日的教育活动中,细微观察幼儿的行为变化,如一些幼儿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吃不完,剩下就倒掉了,而且这个幼儿的行为是持续性的,于是教师针对幼儿的情况向其询问,这才知道是因为幼儿每次剩饭的时候,其家长都说剩下就算了,倒掉吧。于是幼儿就形成了这样的行为意识,一旦不想吃饭了,就直接剩下。教师针对幼儿的这个不良习惯,每天都会向幼儿灌输节约资源的理念,并教育幼儿背诵悯农的诗词,让幼儿体会农民的辛苦,对于剩饭的幼儿,教师可以对其加以劝导,并鼓励幼儿之间的吃饭比拼,减少剩饭次数。通过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教育,从而提升养成教育质量,实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快乐进行。

2.3设计养成教育的课外活动

幼儿们对于教材知识的学习始终是有限的,而教师通过教材向幼儿渗透养成教育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在确保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促使幼儿不断掌握相应的文明礼仪,成为礼貌的好孩子。如在学习了教材知识后,教师可以在剩余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对于课外活动的设计,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想法,可以组织幼儿就自己想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形成实际可行的活动方案,从而在满足幼儿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强化课外活动的开展效果。小朋友都是爱热闹的,过节的感觉最好,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感恩节、童话故事节、消防日、重阳节等,并根据每个节日的情况设计相应的活动场景,鼓励学生根据活动主题规划自己的事情,或者尊老爱幼,或者讲解通话故事,或者感谢爸爸妈妈等,从而促使幼儿从亲身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养成教育的魅力,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结束语

养成教育论文篇8

一、理财与大学生成才

财富在广义上可以指金钱、时间、知识、情感、人际关系等,狭义上专指物质财富,是对金钱及其等价物的通称。本文多采用后者的理解。理财能力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关于财富的获取、使用等的观念和实践的评价指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财能力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日趋突显,而现实中我国大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又普遍缺失。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重大问题。本文拟就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缺失的原因以及教育对策谈谈笔者的浅见。

1.理财的概念

理财是由观念、知识和能力三个部分所构成,观念是指个体对金钱、财富及财富创造的认识和理解,包括金钱观、财富观和财富创造观;知识是指理财投资所必需的知识,包括商品、财务、投资和法律等相关知识;能力是指个体运用金钱规律的能力,包括消费财富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它是观念的载体,知识的实现。三个部分互为作用,整合为个体动态的发展的理财概念。其目的在于使用钱财,使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味。每个人在开始获得收入和独立支出时就应该学习理财,从而使收入更完美,支出更合理,回报更丰富。

2.进行大学生理财教育的重要性

(1)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需要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我国社会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主体必须追求经济效益,即一切经济活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此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随着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经济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经济贸易往来、投资的方向和决策等一系列问题,都迫切地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科学的投资知识和良好的理财能力;必须懂得如何根据金钱规律,运用金钱,让金钱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让金钱成为造福于人类的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对未来建设的社会主体——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理财观念、全面的财富知识、娴熟的驾驭货币和资本运动规律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才能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2)社会政治稳定的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正确理财的灵魂。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修养会形成不同的金钱观、财富观和财富创造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使他们建构起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财富观和财富创造观,从而使他们能在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开拓进取,合法地创造财富,真正懂得享受财富。这必将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和谐发展。

(3)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大量能够从事经济建设的人才,理财是个体在经济活动中体现出的能力,是经济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国民理财素质的高低势必对经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学生必将成为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较高理财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抑或让大学生拥有“点金术”的本领是时代和现实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又一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自从美国人罗伯特·T·清崎和沙伦·L·莱希特撰文提出财商这一概念之后,财商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另一重要因素。财商是与智商、情商相对应的概念。智商是表示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的数量指标,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综合,包括注意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情商是评价个体情感健康水平的指标,反映个体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认知他人情绪并进行协调的能力等;财商是指个体认识和运用货币与资本运动规律的能力,是对个体的经济知识和经济运作能力在同龄人中相对位置的度量。对个体成功活动而言,智商是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是基础;情商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财商是活动的结果和制约因素。“三商”交互作用,综合反映了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素质,是制约大学生成才的三大因素。智商、情商的开发早已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已取得成果,而理财意识和能力的开发还未形成共识,其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还未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正确理财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人才的必备因素,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所必须的条件。

二、大学生理财现状分析

2006年5月12日,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在北京公布了其针对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理财和信用卡观念的最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国内大学生目前正面临越来越大的理财压力,且大学生对基本理财和信用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理财教育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消费盲目:目前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开支上缺乏合理的计划,理财观念亟待加强。交际费成为最大成本,其中恋爱又是最大的消费。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中显示,约有四成的大学生消费没有计划,用钱盲目,出现了短时间内经费紧张的困难。

第二、持卡消费有问题: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大学生日益成为持卡消费族。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拥有贷记卡的比例已为15.1%,同时有近30%的持卡学生拥有高于3000元的信用额度。尽管有比较超前的消费苗头,但学生们对贷款和信用卡似乎还只停留在意识阶段,奉献意识、信用知识不强。

第三、理财教育需加强:近几年来,众多银行为了储备自己的客源,获得自己未来的市场地位,把目标投向了大学生群体。重庆工商大学刘幼昕老师认为,“高校有必要开理财课,教会学生一些理财的技术或技巧,同时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调查中,66.6%的学生对个人理财培训表示感兴趣,12.4%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但75.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提供的适当和足够的个人理财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风险教育和信用知识教育。

第四、大学生收入主要来自父母:收入来源87%是父母支持,其次是兼职工作与奖学金、助学贷款。一旦个人财务状况恶化,也很容易诱发其他许多问题,诸如偷窃,心理紊乱,人际关系恶化等状况。

为了了解大学生理财实际状况,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对理财的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58份,调查结果如下:

1.理财观念层面状况,在金钱观方面,78%的学生认为“金钱很重要,但金钱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消费观方面,74%的学生缺乏理性的消费观,以至“穷人养育富贵子弟”在高校已不再是个别现象;投资观方面,81%的学生认为“投资是毕业以后的事”;创业观方面,84%的学生认为“想创业,但不知从何开始”。这个结果说明了大学生对金钱、财富及财富创造的认识和理解匮乏,对金钱观、消费观、投资观、创业观等方面都存在片面的认识。

2.理财知识层面状况。72%的学生缺乏财务知识,83%的学生缺乏理财投资知识,对投资所知甚少,84%的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78%的学生对商品知识有一定了解。此结果说明大学生已认识到法律知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而对财务知识、投资知识、商品知识、流通规律等基本的理财知识缺乏认识,他们认为“学校没有系统地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我们也没有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意识。”

3.理财的能力层面状况。81%的学生对市场缺乏敏锐的观察力,72%的学生缺乏市场调查能力和分析能力,8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实践。此结果说明大学生完成理财活动,创造财富所必需的能力欠缺,尚待提高。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理财教育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无法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的,无论是观念、知识、能力都急待加强。

三、大学生理财能力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理财能力普遍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以下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传统文化经济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经济价值观最核心的就是德本财末的思想,其思想来源于儒家。孔子的思想体系,以道德教化为主,对经济问题不够关心,尤其对贫富贵贱的看法,往往付之天命,只有对道德才格外给予热切关心,他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关心的重点在于人生修养的落实和道德人格的建立,而对经济发展从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孔孟之后,“为富不仁”成为儒家经济价值观的标准。这是以道德价值观取代经济价值观的总趋向,把“财”与“德”对立起来,以德为本,以财为末,重德而轻财,用这样的价值观作为判断人的标准或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的消极作用。一方面使人们不敢追求财利,另一方面,则用尽道德名义掩盖求财的心理,造成道德与经济、仁义与财利的畸形对立,从而产生畸形人格,压抑了国人商业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德本财末”的思想统御之下,导致了行为上重分配轻生产。中国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沿着“德本财末”、“重农抑商”的思路,片面强调农业的重要性。然而农业经济资本与财力都非常有限,这就使经济上分配与生产产生矛盾,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便转而求“均”,孔子的“不患贫而患不均”就是“求均”思想的充分表达,平均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无争夺、无忌妒,但却失却了竞争、创新的动力。

此外,在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之下形成了“官本位”的社会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深植人心,人们“重官轻商”,经商者成了二等公民,乃至读书做官是学子的最大理想。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地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束缚了成长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财富创造观,束缚了他们创新、竞争能力的发展。

2.家庭教育的影响

中国家庭也是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不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首先,家长认为儿女成才最重要的标准是传统美德的完善,追求财利那是小人之举,他们对“金钱”的认识,看到的只是它的物质形态,忽视了它的精神形态。他们本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路径培养下一代,没有向下一代从小灌输正确的财富观念,以致认为“金钱不能衡量一个人的成功”看法的大学生为数众多。其次,中国家庭历来重积蓄节约而轻消费。“节俭”是传统美德,但“节俭”过度却抑制了“开源”,抑制了投资。轻视消费的同时,也导致资本的闲置,不能“让钱生钱”,拖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也使人们缺乏创业的意识、投资的意识。其三,由于我国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为人父母的心愿。“成龙、成凤”的目标是让儿女顺利步入他们所期盼的高等学府,以便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缺乏严格的限制和指导,对子女进行理财教育还未摆上教育日程,同时意识深处也未有此概念。第四、由于理财教育的缺失,一部分家庭在市场经济中忽视社会责任,一心追求金钱的积累,甚至不择手段去获取物质上的满足,对下一代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念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家庭在下一财教育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成为影响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学校教育的影响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的模式一直都是应试教育。升学率成了影响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分数成了影响学生人生道路选择的决定因素。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方法、内容、手段等无不围绕着统一考试进行,理财教育既不是升学考试的内容,又不在学校教育计划之内,因而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自然无从谈起。既使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理财教育仍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校对学生没有开展相关的活动实践,更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以致学校教育没有发挥出教育的前导,使学生失去了接受理财教育的最佳时期,导致了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的缺失。4.社会环境的影响

解放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单一,商品流通以计划为主,个体的经济活动一般由政府统一安排,个体无需独立地创造财富和支配财富,由此从制度上抑制了国民整体商业的发展;微薄的收入和低下的购买力使人们无财可理,从物质上限制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意识;居民的资产持有形式主要是现金,单一的资产持有形式也限制了人们经济意识的发展。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我国国民整体理财能力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少数人先富起来的示范效应,使国民对金钱、财富的渴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公众渴求财富和理财能力缺失的矛盾不断激化。对金钱的本质认识不清,导致了金钱至上观念滋生蔓延,钱财罪错屡见不鲜,恶化了生产、消费、投资环境。同时,理财能力的缺失也导致人们在消费、投资、创业的过程中,活动频频受阻,影响了良好的经济活动环境的形成。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社会的环境,国民的观念等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从而也使他们理财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5.大学生本身的认识误区影响

大学生本身思维方式的误区也限制了其理财教育的发展。其一,大学生认为对金钱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理财能力与生俱来,无需培养与开发。其二,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其获取财富、创造财富的能力自然提高,因之理财能力也随之自然提高。其三,“钱是万恶之首”的看法,大学生中大有人在,他们缺乏对财富本质的认识,缺乏对理财开发的理解,导致了学习、实践缺少自觉性、主动性。

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理财能力的缺失。

四、大学生理财意识和能力提高的教育对策

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健全和发展,客观上要求我国社会全体成员具备与经济活动相关联的健全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作为未来社会主体一员的大学生更应具有健全的理财能力,才能担负起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为此,必须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加以重视。

1.转变教育观念

国内外教育的实践已证明,理财教育不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财教育,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发学生的财富潜能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各级领导应提高对理财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提高我国竞争力,实现高教培养目标的高度来对待理财教育,将理财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理财教育通过各个环节得到落实。

2.规范理财教育目标

要把大学生培养成才,提高其理财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必须要有正确规范的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建立正视金钱、关注消费道德、理性消费、善于投资、积极创业、遵守法律等回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具备科学的商品、金融、投资、法律等相关知识;掌握合理的消费、投资等基本技能,提高对市场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主体。为此,应开设相应的课程,使理财教育系统化,隐性的理财教育内容显性化。通过理财教育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所需要的人。此外,除了要有规范系统的教育目标外,还要配备专业的理财教育师资队伍。

3.多渠道进行大学生的理财教育

首先,要把传授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训练相结合。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商品、投资、消费、创业、法律等相关知识,使他们掌握必备的理财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实践是开发大学生理财能力的最佳期途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理财、投资、创业等相关能力,使大学生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技能的经济活动的主体。

其次,做到点和面结合。这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既要抓住理财教育的重点问题,又要进行全面的教育。这里的重点问题指的是学生的创业知识的传授、创业能力的培训,全面的教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财观念、理财知识、理财能力的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全的理财;另一层含义是:对个别具有高理财的大学生要进行特殊的教育,使他们成长为未来经济建设中的专才,同时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的理财教育,使全体学生的理财都得到开发。通过点、面结合,使大学生的理财得到充分的开发。

第三,校内、校外结合。校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训练,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竞赛、成立大学生理财开发协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理财开发教育,提高他们获取财富、创造财富的能力。校外,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大学生理财实际训练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寻求企业的支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让大学生多参与真实的经济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经济活动的规则、规律,获得创造财富、获取财富、利用财富的真实本领。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才智双全的人才。

4.理财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互相渗透

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激活大学生成才的内在动机,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设计合理而可行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奋斗的动力,挖掘自我的潜能,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理财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正确认识金钱,认识金钱的本质,培养他们对金钱、对工作、对事业的正确态度,理解金钱与人生的关系。通过正确运用金钱活动的规律,创造、消费、获取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让潜能得到发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二者殊途同归。因此在理财教育中要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投资不仅是对金钱的投资,更是对自我生涯的投资,创业既是财富的创造,又是人生的规划。同时,在生涯规划教育中,也要结合理财教育,让学生寻求人生奋斗动机之时,激起创业的热情,激起创造、获取、利用财富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淑姣、孟庆鸿:《给大学新生的礼物——理财》,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许爱青:《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理财教育》,《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3]林永乐:《试论财商》,《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4]〔美〕罗伯特·T·清崎、沙论·L·莱希特:《富爸爸,穷爸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0年版。

[5]李英:《高职金融学投资理财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分析》,《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养成教育论文篇9

生态式礼仪教育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教育体系,涵盖内容较为广泛,按照不同场合和性质,分别是交往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具体而言,这四个方面又可以详细分为:问候礼仪、称谓礼仪、做客待客礼仪、交谈礼仪、同伴礼仪和接打电话礼仪;集会礼仪、升旗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和购物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进餐礼仪和行走礼仪;活动礼仪和课堂礼仪。

2幼儿礼仪养成实施策略

2.1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要把幼儿礼仪教育当作每日常规的训练项目,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心理特点和教育计划等,阶段性地开展礼仪教育。为了便于操作,可以将幼儿的礼仪细化分类并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并渗透进幼儿每天的活动中,让他们在愉快的生活情境下主动接受礼仪教育。譬如,每周一次的幼儿园内升旗仪式,通过在庄严国歌声中向国旗行注目礼,使幼儿感知并初步形成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利用排队领餐环节进行礼仪教育,在排队中培养幼儿耐心和排队礼仪,使幼儿懂得遵守秩序。

2.2充分利用节日气氛营造礼仪教育情境在重大节日环境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是进行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母亲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一系列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引导幼儿有计划有重点地了解并掌握相关礼仪知识,通过活动让幼儿参与、感知和讨论,活动后再加强拓展教育,使幼儿懂得各种节日不同的礼仪规范和意义。

2.3创设环境,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在幼儿的健康成长发展中,良好的礼仪氛围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幼儿园的环境、班级群面貌、周围儿童的行为、老师的行为态度等,无不对幼儿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幼儿生态性礼仪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条件创造出有利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大到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优化,包括学校各处的指示牌、大幅标语;小到班级环境的细心布置。譬如,幼儿园可以在垃圾桶旁贴上幼儿喜爱的卡通人物画像,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引导幼儿垃圾入桶。教室里,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完成有关礼仪活动图片的整理、装饰工作,张贴在主题墙上,来提醒幼儿遵守相关礼仪规范,购置幼儿爱看的相关礼仪故事图书供幼儿传阅,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同时,自觉遵守文明礼仪。

3结束语

养成教育论文篇10

1.1要有良好的品质。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品质不只是有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敬业的品质、诚实守信的品质、有责任心的品质、敢于担当的品质等。不同的用人单位可能要求的侧重点会有些不同,例如说服务行业可能会比较看重毕业生是否待人文明有礼貌、是否有亲和力、态度是否谦和等;而材料类行业可能比较看重毕业生是否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总之,毕业生要想符合用人单位的规范要求,首先就是要有良好的品质。

1.2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风险与机会并存,所以良好的应变能力是毕业生必有的能力之一。只有有了很强的应变能力之后,才能在面临各种挑战和考验时临危不乱,镇定的作出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风险,才能挽救各种危险局面于危难之间。

1.3要有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的。在军队中虽然司令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在没有士兵的情况下,光杆司令是不可能赢得任何一场战役的,这需要司令与士兵的合作。同样的,假如一个团队中的某个人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但是他不跟任何人合作,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团队要的不只有合作,还要有沟通,只有沟通顺利了,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样这个团队才能共同去完成一项工作。其实毕业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情况非常常见,他们都处在年轻气盛的阶段,可能会有些狂妄自大,所以缺乏与人的合作和沟通。对于这样的人才要多加培养和开导,发掘他的潜力。

1.4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院校中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一些理论知识,所以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并不是很强。而工作之后在单位里需要的恰恰是这种能力,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想要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所以企业就要求毕业生要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勇于动手,敢于创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完成每一项工作。

2、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由于学校的教育模式,很多学生只是对学习成绩重视,只注重于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关心如何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并不注重对职业行为习惯的要求。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对学生要求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可是却没有明确的制约行为习惯的要求。所以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要求不明确,只是停留在老师讲的课堂上和书本上。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2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很多大学生考上大学后,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平常学习不紧张,考试前突击,只求不补考,考试舞弊现象增多。好多学生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愿参加课外活动,如校园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

2.3漠视校纪校规,法律意识淡薄。根据调查统计,60%以上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甚至还有整夜“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的。对校规校纪,不少学生漠然置之,上课迟到、早退对有些学生来讲已是家常便饭,还有随意旷课的。虽然目前各高校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但不少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很淡薄,“知法不用法”和“知法犯法”者大有人在。

3、如何进行养成教育

3.1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最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学生在校期间要使学生了解未来的专业方向而且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进入到真正的岗位去实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校让学生进入基层锻炼也是一个养成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并且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

3.2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建立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整个社会的大力配合,其中公共环境和成人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尤其重要。社团组织、学生团体、企业、社区等都要积极参与,形成网络互动的合作伙伴,构成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多元治理主体。言传不如身教,要给予爱首先要得到爱,一个人只有感受到足够的爱心,感受到这个社会的规范,他才可能把书本上的道德规则运用。在教学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们树立规划意识,找到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3.3建立科学、规范、严格、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一套科学、规范、严格、操作性强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引入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的科学化。例如学生公寓管理使用微机登记住宿,安装智能识别及监控系统等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