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十篇

时间:2023-04-07 20:02:10

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篇1

一、诚信之风,拂遍课堂,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课堂是诚信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则成为诚信培养的主导。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教师必须具备诚信美德,也就是要有诚实守信的态度,与人为善的情感。身教胜于言传,作为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身体力行,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做诚信的表率。与此同时,在语文、数学等各学科中渗透诚信培养。

1.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诚信培养,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各学科教材中有关于学生诚信培养的内容,教师可以直接利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知之为知之等良好学习习惯。如《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红领巾胸前飘》一课中,要求学生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诚信培养之中养成良好习惯。

2.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拓展和渗透诚信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在数学课堂上,显性的培养内容较少,教师则可以挖掘教材,运用隐性内容进行渗透和拓展。此外,每周一节的班队会课,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二、诚信之花,开满校园,培养学生优秀公民素养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学校作为育人基地,让学校开满诚信之花,必然对培养学生优秀公民素养等养成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学校开展的诚信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诚实守信等优秀公民素养。如:学雷锋活动,办诚信手抄报活动等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受到优秀公民素养的培养。

1. 你学雷锋活动。雷锋是诚信的典范,在开展学雷锋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拓展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国历史上绽开着无数诚信之花,奏响着无数诚信之歌,演绎着无数诚信的绝唱。周文王为了招揽天下贤士,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正因为他那沉甸甸的诚信,才让我们看到了他坐拥天下的局面。焦裕禄等人的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他们的坦诚守信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才使我们的民族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公民素养。

2. 组织学生办手抄报活动。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办诚信手抄报,调动学生收集诚信故事、诚信名言等资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欺骗、不隐瞒,才是真正的人生态度。远离尔虞我诈与圆滑世故,多一份真诚的感情,多一点信任的目光,脚踏一方诚信的沃土,从而浇灌出学校满园诚信之花,夯筑起学生人生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三、诚信之水,潜入家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家庭中渗透诚信,让它如春雨润物,潜移默化,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 是玩游戏也要讲诚信。教育孩子在玩游戏时,答应了别人的是必须做到。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父母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健全人格,通常抓住孩子生活中诚信教育的机会,随时随地进行教育,绝不姑息迁就,因为他们的教育针对性强,很少空谈大道理,所以往往更具时效。

2. 是诚信比金钱更重要。家长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欺诈行为,但对孩子要进行正面教育,让孩子相信诚信,让孩子知道诚信比金钱更重要,以利于孩子树立健全人格。

3. 是在劳动中渗透诚信。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适时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当孩子主动接受任务后,家长要给予评价,并抓住这一契机对孩子进行遵守诺言等方面的诚信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优秀人格。

养成教育篇2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着举世瞩目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也被推入一个动态的发展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规范性,包括重利轻义、重己轻人等等。中学生作为思想敏感、行为可塑的知识性青少年群落,他们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冲击。诸如爱惜粮食、打饭排队、爱护公物、语言文明、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基础性文明行为,本是中学生应当身体力行的,但是如今不少中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减弱了。这种基础文明滞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究其原因有来自社会来自生活的,更多的是属于教育自身。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

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主张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纪律教育的重要性。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靠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一系列环境中通过科学管理、严格要求来养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是养成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主渠道。在操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学生群众性团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基础文明、道德、纪律等问题的监督与管理,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杜绝一些不道德行为而培养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篇3

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指导。为此,应切实重视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对落实《规范》的认识。在落实《规范》中将思想统一到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体。日常《规范》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包含人类传统和人类优良品质的复杂的道德体系,是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简化为具有明显行为标志的伦理纲要。“听腻了”,正说明我们长期停留在口头说教阶段而忽视了行为的养成,应当把“讲”的过程深化为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知”是简单的(这里指口述或背诵而言,彻底的“知”应指真正理解其复杂的道德内涵)。“行”则困难得多,所谓“困难”主要是难在持续不断,难在养成习惯。实践告诉我们:时断时续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

(2)落实《规范》需要全体教育者形成“合力”。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培养学生的大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班主任抓了行为规范,为任课教师上课创造了条件;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学生,并时时配合班主任抓好行为规范,又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方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行为规范较快地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认真品味“养成”二字,可以认识到,它就是连续的、一贯的,而决不是时续时断的。

(3)落实行为规范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落实《规范》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准则,实际上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对于大多数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应当在抓学习成绩的过程中落实《规范》,应从落实《规范》的实际行动中要学习成绩,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讲究养成教育的方法。养成教育的方法论,首先要求我们必须端正指导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行为表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讲求养成教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

(1)定时专一法。行为规范的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训练达到要求。可定时重点抓“一”条(专一),要求学生对照《规范》,努力改正“一”个缺点。只有目标专一,才便于强化训练,也易于见到成效。第8条规定:“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要节约水电。”在进行教育时要求学生对照这一条,进行检查。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爱护学习用品”这一具体的“点”上。如,有一学生有十几支圆珠笔,经常乱丢。集中了一条后,他主动把多余的圆珠笔放回家中,只带一支到课堂上;这时,教师给予表扬,使其他学生也受到教育,纷纷仿效。

(2)分类突破法。在落实《规范》的过程中,学生既有菜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有落实起来感到困难的答款,也有落实起来相对容易的条款。对共性的、难以落实的条款,可组织学生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或由教师把《规范》分解成具体细致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行为目标”或“规章制度”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利用班会时间单独立项检查,经常给以鼓励表扬。通过检查、鼓励,提醒学生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目标”是否落到实处。

(3)自我教育法。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周记本中,每周开辟几行字的专栏,以“教师”的口气评判己一周的表现,由教师阅读这些评判,看看是否与事实吻合。应该看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与行为反馈活动中的协调过程,只有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之与教育者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被教育乾缺乏主动性,就不可能把《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日常行为。进行养成教育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便于观察和操作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生依赖性和冲动性的心理特点。

(4)说理引导的主要措施有:联系学校实际表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日常行为问题讨论;找不同类型学生谈话;到校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等。

养成教育篇4

【关键词】养成教育;家长合作;有可持续发展

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不能满足学校现状,要立足学校实际,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律,对学校的适应性进行审慎的思考,对学校的未来进行长远的思考。所以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充分认识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具有滞后的特点,树立前瞻意识,立足现在,着眼未来,适度超前发展。既要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考虑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我认为,要实现以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学校之本 在学生,学生之魂在养成。现就结合实际,谈谈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一、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影响一生的许许多多的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都是在初中阶段形成的。对学生进行文养成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文明习惯和基本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儿童智力的开发远比培养儿童文明行为习惯重视,他们可以容忍不劳动、不遵守社会公德等习惯的存在,却难以容忍孩子少考几分。这说明,加强德育工作已非常有必要。

中小学生处于个体发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行为决定着一个人未来行为发展的方向,制约着未来行为能力的发展。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重视文明习惯的建立和巩固,不重视坏习惯的有效矫正,那么学生的行为就得不到健康发展,坏习惯就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他一生,同时还会影响他的社会化行为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行为协调。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呢?笔者认为在此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二、养成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人道”。而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正在发展和变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发展变化中了解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非社会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初中生的内心思想其实非常的丰富,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极其需要老师的认同。所以注意与学生交谈时的用词,随时分析学生的行为动态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经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能提高学生的较积极性,团体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各方面都发生的良好的发展势头。

2.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中小学生模仿性强,教师的身教比言教往往起到更大的作用。“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因此,学校要严格要求教师,教师要加强自律,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出表率。要赢得学生尊敬与喜爱。要想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必须从“我”做起,从老师做起。要以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生做表率。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3.注重规范、具体的实施

只有心灵的呵护远远不够,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习惯养成还要“刚柔并济”。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应该从其认知出发,并抓住先入为主的规律向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学生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积分管理,严明奖惩制度。通过“每周之星”“每月之星”“文明之星”的评比与示范Ф,在班级中形成了“超、学、赶、帮”的良好班级氛围,这样既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又使更多同学在榜样的带动下潜意识中自我约束,遵规守纪,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初中学生意志力薄弱,在习惯培养中经常出现反复。所以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行成的,因此我们应该把训练贯穿于学生的一日活动之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要求他们做好榜样的同时,在班内轮流值勤,以朋友的身份时刻督促同学改正缺点,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持续一段时间就会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每提醒一次都有可能改掉一个坏习惯。

三、养成教育要与家长合作,从点滴抓起

养成教育篇5

关键词:圆球人;人的养成;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05-03

一、圆球人寓言

柏拉图在他那篇语言优美、意蕴深远的对话《会饮》中,借古希腊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之口讲述了一个“圆球人”的故事。据说,人原来有3种性别,除了我们现在的男、女两性之外,还有一种男女两性的合体自成一性。那时候人的样子是圆球形,除只有一个脑袋之外,其余的都是我们现在的人的双份,比如两张脸、两副耳朵,四只手、四只脚,等等。不过,这唯一的脑袋跟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它要圆得多,尤其是上面有方向相反的两张脸。他们之所以是圆球形,乃是因为他们的来源是圆形。这种人本领极大,跑得飞快,精力很旺盛,因此难免有非分之想,以至于想到天上去造反,要跟诸神干架。诸神看到这种情形之后,既愤怒又不安,开始想着把这些人全灭了,可是又想,要是没了人,也就没有谁来供奉和崇拜他们。最后,还是宙斯想了个点子,让人继续活着,但是削弱他们的本领。这个点子就是把圆球人劈成两半。劈成两半之后,先把人的半个脑袋扭过来,让那张脸对着劈开的伤口,为的是让人记住自己的狂妄带来的伤痕,再把圆的背踩直,变成我们现在的样子,接着用力扯身上的皮把切开的伤口包住,并打一个结,这个结就是我们现在的肚脐眼。如此一来,劈开后的人就不再是圆球人了,而且只剩下男女两种性别。最糟糕的是,我们现在这个样子的人,不再是完整的(圆满的)人,或者说失去了原初的本性。因此,作为被切开的一半的人,为了找回自己的完整,恢复自己的本性,就总是迫不及待地寻求另一半,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爱情。一旦找到,就紧紧抓住不放,还想要合二为一。很显然,以前是既男又女的那一性劈开来后是男人的一半,就会寻求作为女人的一半,而劈开来后是女人的一半,就会寻求作为男人的一半;原来这种圆球形男人被劈开后,就只会对男人感兴趣,而原来这种圆球形女人被劈开后,就只会对女人感兴趣,异性恋和同性恋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无论所追求的另一半是否与自己同性,都是为了渴求完整,恢复自己的本性。因此可以说,追求完整,健全人格,让人生变得完满,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状态,这也正是教育的基本理念。换句话说,教育的使命乃是人的养成,让人成为人,意识到人的尊严,成为孔夫子所说的“不器”之“君子”(《论语·为政》)。

二、当前教育的“非人”本性

当前中国大学教育的弊病之所在,就在于把人培养成“才”(材)的“器皿教育”,当然还有更好听的名称,叫做“成才教育”,而究其实质而言,无非是“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功利教育”。这种病症已经深入骨髓,以至于学生们还没跨进大学校门,就在打听冷门热门、就业形势之类,其心态无非是想学一门吃香的“技能”、找一个来钱的“职业”。同时,我们的大学校长、院长们念兹在兹的也是“就业”二字,就是说到科研,所关注的也是“论文数量”、“项目级别”等等,单单忘了“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这个最朴素、最基本的使命。当然,政府导向是其主要原因,像着了魔似地把人变成生产链条的一个环节,变成“会说话的工具”。我们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但这些“花朵”不是让其绽放,而是让其长成“大树”,长成“大树”也不是任其吸收“阳光雨露”,而是把“大树们”放倒,成为有用的“木材”。如此种种,从上到下,无不弥漫着功利心态。难道我们来到学校不应该学“专业知识(技能)”,将来毕业了不应该找到“工作(职业)”,不应该通过这份“职业”来养活自己甚至家人?当然需要,可问题不在于人要不要“职业”,而在于人是否整个儿地被“职业化”了。人要谋生才能生活,然而,人若只为谋生而活则不复为人。换句话说,人肯定是要谋生的,但人之为人的关键不在于谋生,而在于其他,这个其他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让人变得自由、变得有教养,使人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

总之,就是对人的提升,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精神丰富,而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即让人变得更像个人样。马克思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当然也是人得以生存下去的基础,但是,“基础”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本质”的东西。马克思自己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他指出,自由是在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的,而只有到了自由王国,真正的人才开始出现。我们可曾听说,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吃饭、人住房?如果这样的话,那就非常可笑。我们听到的是,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理性,人是自由的,等等。当然,人是离不开“物”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像其他动物种类一样地依赖于“自然”、“物”。为此,孟子才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人跟动物在绝大部分上是一样的,但人之为人不在于这些多数相同的地方,而在于那一点点不同的地方。在孟子那里,这个一点点的不同指的是“性善”,或者“善端”。而教育,就是为了发扬这一点点“善端”。

三、教育的“成人”本性

实际上,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教育就是“培育”“人”,是人的教育。我们古中国称之为“成人之教”,而西方称之为“liberal arts”(人文教育,也被翻译成博雅教育,字面意思更清楚明白,即自由的艺术),其要旨都是培养“有教养、有责任、有思想”的人。而除此外的技能习得,根本就不被列在教育的范围之类。不同的是,我们中国的这种“成人之教”是面向所有人的,是所谓“有教无类”、“人皆可以为圣贤”;而在古希腊,只有具有公民资格的人才有权获得这种教育,也就是说,教育直接与作为人的资格相关。只是到了罗马时代,因战争和建设需要,教育才在公民之外展开。但是,公民之外的奴隶所接受的这种“教育”,并非“人文教育”,而是“技能教育”。爱因斯坦把这种毫无人文背景的技能教育训练称之为“训狗术”。由此可见,单纯的“技能”或者说“技能教育”是与奴隶相关的,是没有自由而充满压迫性的,它更多地要求受教育者“接受”、“熟练”,而不是让受教育者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如果说人是自由的和富有理性的,那么,“技能教育”则恰好背道而驰,是让人丧失自由和理性的。“钱学森之问”之所以在中国成立,无非是缺乏“人文教育”引领的“技能教育”大行其道的必然结果。一群毫无想象力的“熟练技师”,怎么有资格、有能力成为“大师”?

如此说法,并非要我们完全放弃“技能教育”,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消灭了奴隶制,但是奴隶从前所承担的那种“不属于人”的活动是没法消灭的,我们每个人只有自己承担起来,即承担其这份“奴隶性”。笔者只是想要强调,在“技能教育”之上,始终要有“人文教育”的引导,在成为“才”之前,先成为“人”,如此才不至于陷入韦伯所说的“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的境地。我们奋力所求的,不过是要做一个“人”,因为“技能教育”所服务的那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四、阅读作为教育的门径

怎样才能使一个人变得有品格、有学识呢?抛却一切先天条件不论,最基本的路径就是读书,而且是每个人自己亲自去读,读两千多年来积累下来、传递下来的经典著作。就课堂而言,就是跟老师一起去阅读。对于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要阅读的“著作”而言,老师跟同学一样,都是“学生”,这就是老师为什么称大家为“同学”的根据所在,即我们都是“共同学习”的人。这不是谦虚,而是对于知识的真诚和谦卑,老师至多是一个比学生更有经验的学习者而已。在教育领域有个常见的说法,就是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这个说法在表面上是有道理的,或许在某些层次或阶段的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是在真正的大学教育中,这个比喻性的说法是不恰当的,老师并非是一个“装满一桶水”的水桶,不是去“灌输”,而是去“促发”,让“生长”,不仅让学生生长,也是让自己生长。如果这个比喻是适当的话,那么现在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们就不再是“水桶”了,而是“饭桶”,因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给学生找一个“饭碗”、给他们“一碗饭”。实际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相互磨砺、切磋的过程,最终我们学习到的,是他们

养成教育篇6

论文摘要: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习惯,就是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抓紧、抓细、抓实,并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这说明“养成教育”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塑造人的基础工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一、通过思想品德课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老师大多都担任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思想品德课是比较系统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就利用思想品德课这一主渠道,通过“三个结合”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结合教材特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小学思想品德课有其明显特点:一是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直接进行的。二是它具有更鲜明、更突出的思想性和很强的实践性。三是它具有较系统的层次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针对以上特点,采取有效方法,启发学生明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认识素质的目的。明理方法采取具体感知明理和以情激情明理两种。

其次,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面对一个事物知道它是什么,包含什么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能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对各个事物的态度,才能体现出其处理这个事物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就注意联系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道德观点、道德准则,去分析身边存在的问题,想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教《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一课时,我先找两名学生把孔子、苏轼有效的学习方法讲给同学们听;然后组织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做法;接着,我把本班不良的学习习惯摆出来,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说说这些做法好不好,为什么;最后,大家推荐几名学生介绍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体会。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从这节课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定期进行交流。

第三,结合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教法富于变化,让学生时常感到新意,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规范他们的行为,培养其品德素质。在教学中,我经常用讲故事、朗诵、小计算、亲自实践等活动,使同学们领会其中的道理,学习良好的品质。在教《一双棉鞋和两件睡衣》一课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珍惜劳动成果、注意勤俭节约的意识,我出了两道小题让学生计算:(1)每人每天节约1克米,我国l2亿人一天可节约多少吨米?(2)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我国l2亿人一天可节约多少元钱?通过计算,学生看到了惊人的数字,用具体数字形象说明注意节约的重要性,学生们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从此,班里乱花钱的现象逐渐减少,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逐渐形成。

二、通过开展《成长储蓄卡》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人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首先,班里以小队为单位,开展文明储蓄活动。各小队经过多次讨论,写出了本小队的建议书。综合各小队的建议,中队委把他们应养成的习惯分为三部分,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习惯。在校习惯分为:学习与纪律、卫生、生活、人际关系、体育五方面;家庭习惯包括:作业、家庭两方面;在社会中要有社会责任心等,共八方面的内容。

然后,在班队会上中队长给每个小队发了一份《我们需要养成的好习惯》草稿,针对本中队实际情况,各小队经过讨论、修改,最后制定了试用稿。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督促自己养成好习惯,那该多好呀。但是,这些习惯如何能让自已看得见,摸的着呢?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韵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名言启发了我,我引导学生说:“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当我们长大后,这就是我们的成长记录。”我的话使整个班里的学生都受到了鼓舞,《成长储蓄卡》成了学生们的伙伴,每个学生手里也拥有了一份《成长储蓄卡细则》。

有了行为准则,班干部征求学生意见后,提出每人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动手制作《成长储蓄卡》的要求。这样,《成长储蓄卡》成为每个学生不可缺少的朋友。学生们发挥主动性,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成长储蓄卡》。有的用存折,有的是家长帮助打印的,还有的学生是自己设计的。每当发现封面漂亮、独特,设计有个性的《成长储蓄卡》,班干部都给予表扬,鼓励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欣赏。《成长储蓄卡》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详细分解,由大化小,由小化细。其中校内行为习惯内容大体可分为四大类:路队要求、文明礼貌、校内纪律、学习要求。路队要求一类又可分为上学路队、放学路队;文明礼貌一类分为课间礼仪、课堂礼仪两部分;校内纪律一类分为课间操、眼睛保健操、午间休息、上课纪律、课间纪律五部分;学习习惯分为上课听讲、完成作业,校外行为习惯包括爱国教育、社交礼仪、劳动习惯、环保意识四个方面。在培养训练中,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对于每一项要求和每天学生的表现都有明确的记录,有学生专门负责每天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教育,逐步内化成自主自觉的行为。回到家里,家长根据《成长储蓄卡》上的相关栏目,填写并评定孩子的家里表现。经过《成长储蓄卡》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通过评比活动.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养成教育篇7

一、 科学设计环境,培养幼儿行为习惯

在活动室的设计上,我重视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幼儿期在道德上是自利的,当结果或规则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很好地遵守。这一点在通常的教育观念中被看作一种缺点,但是我却将它看作一个绝佳的起点,因为幼儿道德的自利为幼儿个体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动机。例如:红花栏的设置,如果今天某某小朋友做好事了,奖一朵小红花;某某小朋友今天哪方面有进步了,奖一朵小红花……等等。让孩子明白,只要行为是符合社会规则的,就能够得到肯定。红花栏使每个孩子奖到小红花的数量是多是少,哪个孩子表现更优秀,可以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能自然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目标在前,活动在后,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从小就应该建立一种好习惯,通过教育,通过陶冶,直到孩子终生不忘。可现在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是“小太阳”、“小皇帝”,父母十分宠爱不少幼儿从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裳来伸手的娇生惯养习惯。生活处理能力相当差,有的幼儿不会整理玩具、不会收拾书包……这样长期下去,对幼儿的发展极其不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制定活动目标,然后组织幼儿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幼儿在活动区中游戏时,我发现他们不爱护玩具、各种游戏材料,经常发现玩具及游戏材料扔满地,游戏结束后,大部分幼儿不收拾玩具、材料,活动区中乱七八糟,不干净、不整齐、不美观,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在幼儿游戏前总是和蔼可亲地对他们说:“玩具宝宝们和我们是好朋友,它们害怕摔坏身体,我们小朋友们要保护它们、爱护它们,千万别把它们扔在地上,好吗?”在幼儿游戏后,总是提醒幼儿:“玩具宝宝们要回家了,请小朋友们把它们送回去吧!”就这样提醒幼儿及时把玩具、活动材料有序地或有规律地摆放整齐,提醒幼儿保持自身与活动区的清洁。在生活区域活动中我还经常组织幼儿举行“自我服务竞赛”活动,由幼儿互相比一下谁穿衣服、叠被子、系鞋带等又快又好,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有在美工区、计算区中,有剪刀、小塑料棍等工具材料,这些材料对幼儿来说都是危险品,游戏时,我及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这样,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幼儿都能进行自我服务,而且做事比较有条理,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卫生习惯比较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选择好孩子、好习惯主题,在一段时间内利用各种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培养

即好孩子、好习惯主题活动,它的优点是时间具有连续性,主题突出,各学科教育活动内容紧密相联,易于幼儿接受。比如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语言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故事《有礼貌的小白兔》教育幼儿在向别人请教时应该怎么说又应该怎么做,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谢谢”,“别客气”等;美工教育活动可以把故事中的某一个情节画下来,然后再让幼儿讲述,这不但复习故事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幼儿的绘画能力,两节课衔接紧密,主题统一;音乐教育活动可通过学习“谢谢你,别客气”这首歌,以进一步加强幼儿对礼貌用语“谢谢你,别客气”的掌握;最后还可以组织一个故事表演《有礼貌的小白兔》,让幼儿分别扮演“小白兔”,“山羊妈妈”和“小山羊”,“大乌龟”,“老狼”等,既锻炼了幼儿的表演能力,又巩固复习了礼貌用语,形式多样,内容突出,效果很好。利用这种形式,不可以对幼儿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爱家长的教育”,“诚实勇敢的教育”,“爱妈妈的教育”等主题活动。

四、家园密切配合,达成共识,是培养幼儿良好生习惯的有效保障

养成教育篇8

1.习惯的培养最重要

众所周知,习惯是伴随人一生的。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不良的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科学证明,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6岁以前的发展是最为快速和奠基性的,这几年的发展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延续人的一生。在幼儿园的这几年是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罗素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别强调:“良好习惯的养成应从小开始。”而“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罗素先生在他的教育书中给我们阐述,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人,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教育者就应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有意识、灵活地运用一些思维框架去思考等。而这些都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的。首先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其次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习惯,通过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是非道德观念,并且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来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有利于幼儿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有助于幼儿从正确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幼儿获取知识及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2.对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铃木镇一在其著作《铃木镇一教育法》中提出了“有什么样的教育者,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思想。而在真正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环境对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环境并不仅仅是指美观的环境,而是应看幼儿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这种环境是否能推动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创设区角的时候,时常会以这些要求来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的环境和区域活动。通过幼儿在区角的各种活动展开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并且通过环境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让幼儿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教育部于2013年出台的新的幼儿教育指南,通过对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了解了幼儿每个年龄段的特点和包括生理,心理,美育,智育,体育在内的各年龄段的教育重点,也就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了。养成教育不是一种散漫的教育,他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的教育,因此,必定会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方法来不断规范和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在我带班的过程中,我就经常会运用到夸美纽斯的教育理念。

二、养成教育在我的工作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从第一遇见这些孩子,我就在他们的哭声,可爱天真中深深的爱上了这群可爱的小天使。我始终认为,孩子们虽然幼小,但是他们是可以感受到爱的。你爱他们,他们也会如你爱他们般爱你,愿意依赖和信任你这样的老师。实践证明,充分感受到成人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反之,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有自信的。有位教育家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教师,教育好孩子是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奉献出爱心。当我真正接触到“养成教育”理论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把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工作中去运用,当我们去户外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容易被幼儿园操场上的那些花草树木所吸引,调皮的孩子甚至会去摘树叶,最终,是通过给幼儿讲童话故事,把幼儿破坏大自然的行为编成童话,让幼儿在津津有味的童话中懂得花草树木的疼痛,让他们在故事中理解照顾和保护的美德。教育,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而是云淡风轻的从容。通过懂得爱护自然环境和植物,培养幼儿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品格。“教育是美丽的”。教师应该要谨记“拔苗助长”的教训,顺时而发,慢下脚步,在幼儿的漫长成长中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惊喜和乐趣。教育的快乐就在于停下脚步,俯下身子用爱去关怀孩子们的那一瞬间。在幼儿园蹲下与幼儿讲话和接触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体现的是一种对幼儿的尊重,更是一种真心的理解,当你理解幼儿那种仰头的渺小和期盼的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怎能不生出悲悯和爱的力量。

三、结束语

养成教育篇9

一、紧抓爱国主义养成教育

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

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或者选取课程相关内容,给学生讲解爱国故事或播放一些爱国主义视频资料,比如《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等,利用社团活动去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必然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我国科技在世界上的重大突破等,例如屠呦呦、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使学生对生活和学习都充满了热情。

二、抓好诚信养成教育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形成阶段,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至关重要。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诚信受到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诚信遭到严峻的挑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讲文明,讲诚信,注重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整体的和谐发展,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具有诚信氛围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诚信,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学生。

三、抓好感恩养成教育

现在的家庭子女都比较少,家庭条件好,尤其是城市的学校,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情况很普遍,而且这些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觉得这种生活是理所应当的。这样的学生必定是自我的、自私的,没有集体观念。为了转变这种情况,要教育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感恩教育任重道远,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学会感恩,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四、抓好习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篇10

1养成教育的含义

所谓的养成教育,就是指通过有目的地长期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方式。养成教育既是一个传统的教育模式,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不断地实践和长期探索。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内在性,是认知教育的发展和延续。所谓“养成”,顾名思义,先“养”而后“成”。只有通过长期地教育培训,经过反复训练,把符合社会的规范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最终才能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

2养成教育的特点

养成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不符合社会规范的生活习惯。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习惯的形成不是朝夕之间可以改变的,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见到成效。养成教育需要规范性的制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范的制约,养成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至最后沦为空谈。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地重复实践。实践是养成教育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养成教育就难以真正实行。

3养成教育的功能

养成教育具有引导。比如,对于幼儿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在幼儿听课的时候,随时关注幼儿的听课情况,对某些上课的时候爱做小动作的幼儿要尤为关注,一旦发现小朋友出现这种行为,应该及时地提醒孩子,引导小朋友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养成教育具有认知。比如,对于幼儿正确对待挫折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给小朋友适当安排一些比较难的任务,当小朋友产生一种挫败感的时候,应该对小朋友进行及时的鼓励,逐渐培养小朋友接受挫折进而战胜挫折的能力。这种习惯的形成,会让孩子逐渐对生活的认知更加完善,促使孩子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评价。养成教育具有约束。比如,对幼儿遵守时间习惯的培养。家长可以在小孩放学回家后,便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吃完晚饭,然后再看电视,让小孩养成做事不拖沓的习惯。这样当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时间观念后,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自规定时间内约束自己行为的品质。养成教育具有凝聚力功能。比如,对幼儿合作习惯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布置一个任务让孩子与同伴共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加强自己表达能力的练习,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合作的习惯。这样当幼儿养成积极合作习惯时,才会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考虑他人感受,尊重他人,在集体中学会团结。养成教育具有激励。比如,对幼儿激励性评价习惯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幼儿一个话题,让他们自己表达观点,当幼儿发表完各自观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然后分别评价自己的观点与同伴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让幼儿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努力发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当幼儿养成良好的激励性评价时,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才会对很多事情都采用一种比较积极地心态面对,会努力发现事物中的优点。养成教育具有深入强化功能。比如,对幼儿感恩心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安排幼儿回家主动给父母洗脚等事项,让幼儿主动分担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而逐渐形成关心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的习惯。当这种美好的品德在孩子的身上逐渐形成之后,他们也会将这种习惯转移到对待身边人的身上,从而不断强化自己这一习惯,使它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教养。

4养成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