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7 19:53:33

养成教育计划

养成教育计划篇1

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教育内容,结合我校办住宿实验班的特色继续把"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争创优秀班集体活动为导向"科研课题作为科研内容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的《精神文明班级评比标准》为检查的准绳,全方位对我校青少年的文明行为、卫生习惯、良好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工作措施:

一、明确教育目标,加大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校长全面负责,其它领导教师齐抓共管。

三、强化养成教育队伍建设

四、做好三个目标的评比检查,确保公平公开。

五、以少先队基础阵地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巩固养成教育成果。

六、切实实施目标管理与岗位责任制挂色,定期评比兑现奖罚。

具体工作途径:

1、主管领导及教师召开养成教育研讨会,逐步完善《养成教育要求与评比标准》的各项内容。

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召开养成教育扩大会,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结合班级实际及所教学科内容,制定出工作计划,并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强提参考意见。

3、利用班队会形式,对《守则》、《规范》、《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学习,逐条落实,使学生能背诵在口,实践在行。

4、各班教师都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思想动向,明确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思想的输导工作,训练学生养成自觉的习惯。

5、各班设立养成教育评比园地及好人好事记录,《规范》、《守则》、《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上墙。

6、切实做好三个目标评比及检查情况。建立领导、教师、学生三级督查小组。每小组由一位值班领导,一名教师及一名学生代表组成,检查措施:

(1)值周领导全面负责随时抽查。

(2)值周教师和值周学生定时检查,每日由一名科任教师,一名值周学生定时检查,一同进行扣分,由值周同学执笔记录,记录册由教师负责保管。

(3)其它值周学生定点上岗检查,在校门、大厅、二、三楼值勤处配合领导、教师检查。

7、领导随时抽查《守则》《规范》《养成教育要求及评比标准》的掌握情况,熟知率至少达到95%。

8、对值周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思想意识,提高工作质量,使检查工作有条不紊,公平公正地开展。

9、负责的领导教师必须严格进行检查,做好成绩累计工作排出名次与本周检查的总结、记录一起于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前上交到少先队。少先队将检查记录累加,评选出本周的纪律、卫生、好人好事流动红旗获得者。每月由纪律、卫生流动红旗次数评选出精神文明班级。

10、对检查中的问题及时反馈。

每周五定为例会日,安排养成教育工作阶段性总结,各班主任应明确扣分原因,确定今后努力的重点特别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

11、少先队是小学生的先进组织,充分利用少先队这块阵地,开展“三个一”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学雷锋树新风,尊老爱幼等教育,巩固与完善养成教育成果。

12、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将它延伸成为学生的宣誓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使他们更明确自己的现今任务。

养成教育计划篇2

一、 指导思想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和节俭习惯,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文明水平。

二、工作目标

1、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秀品质,提高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

2、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效率、讲公德、有理智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3、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4、通过“节俭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在节俭意识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四、教育内容

1、礼仪习惯

①尊重长辈,听父母教导,不顶嘴,讲话态度诚恳;

②接受长辈物品时要起立双手接,受到赞扬时说“谢谢”;

③上学或外出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有礼貌地问候,外出时向父母道别,说明去向;

④吃饭不独占独吃,先让长辈就座,吃完饭要对同桌吃饭的长辈或客人说“请慢用”;

⑤关心父母等长辈的身体,父母生病要问候,端水送药,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⑥有客人来访,接待热情、周到,要使用“欢迎光临”、“再见”、“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⑦进校第一次见到老师,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见到老师说“再见”,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让老师先行;

⑧上课回答问题先举手,跟老师说话要起立,进办公室前喊“报告”;

⑨同学要互助,不以强欺弱,不叫同学绰号;

⑩参加升降国旗,要严肃、庄重、衣着整洁。

2、学习习惯

①课前要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②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静待老师上课;

③上课座姿端正,书写时握笔姿势正确。手握笔的地方离笔尖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体离桌一拳;

④上课专心听讲,不乱说乱动,勇于提问,积极回答,抓重点,积极思考;

⑤作业要字体端正,纸面清洁,格式正确,不边做边玩;

⑥按时完成作业,做到独立、耐心、细致;

⑦学会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先审题再解答的习惯;

⑧考试答题要细心、准确、书写规范;

⑨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

3、生活习惯

①早晨早起,不睡懒觉——做勤快人;

②起床、穿衣、洗涮、整理房间、整理书包、吃饭行动快速——当利索人;

③吃饱饭、吃好饭、不挑食——做健康人;

④不过早到校,上学不迟到,放学及时回家,不绕路,不贪玩,不在路上打闹——做守时人;

⑤早晚涮牙,天天洗脚,经常洗澡,经常剪指甲,穿戴整洁——讲卫生;

⑥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守纪律;

⑦积极主动打扫教室,不带零食入校,校园不乱扔碎纸,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大小便——讲公德;

⑧星期天、节假日有活动时间表,学习、休息、玩乐有条不紊——讲条理;

⑨看电视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有限度,不放任——讲理智;

⑩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劳动;

4、节俭习惯

①利用水、电及时关闭开关,节约一度电、一滴水;

②爱护书本,节约一张纸、一块橡皮、一支铅笔;

③爱护桌椅、门窗、板擦等物;

④爱惜衣物,不追求穿戴;

⑤爱惜粮食,不随便丢弃饭菜,不剩饭,节约一粒粮食;

⑥不随便丢弃粉笔、扫帚、簸箕等教室用具;

⑦正确支配零用钱,不吃零嘴;

⑧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物质要求;

⑨学习、办事讲效率,学会能用不同办法解决同一问题。

五、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是、非、善、恶、美、丑”。

1、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的力度。    

2、充分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段,加强学生文明礼貌、安全卫生等常规教育宣传,引导学生做到: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做到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3、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全员参与德育管理。

(二)开展主题班会,落实“行”的要求。

1、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养成教育。

“知”:每月的第一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应该改正,哪些应该表扬,从思想上明确认识。

“比”:对照养成教育内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强化训练。

“纠”: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作用,纠正不良行为。

“行”: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始终如一。

2、结合“月主题”活动,根据德育处下发的学生每周目标问题,利用晨会、班会课提问学生进行考核。共2页,当前第1页1

3、在同一年级中开展主题班会交流,确保教育效果

(三)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使家长充分了解小孩在校的学习和表现,并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养成教育计划篇3

>> 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 哈佛的未来教师培养计划 对初中体育教师课程目标意识培养的思考 对职业高中体育教师课程目标意识培养的思考 中学骨干教师培养工作的目标与定位 目标?成长――浅谈小学新教师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思考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小学教师培养的再思考 钢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教师校本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新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 “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模式 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评析 “卓越教师计划”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目标 基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教师素质要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思考 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建清 胡中波 周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基于对卓越及卓越教育的分析,在厘清卓越教师内涵的基础上,对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卓越;卓越教育;卓越教师;培养目标

为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教育部在工程、医学、法律、农林、教师培养等领域启动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本文基于对卓越及卓越教育的分析,在厘清卓越教师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 一、卓越及卓越教育的基本内涵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对概念内涵的把握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影响着计划的实施效果。弄清卓越教师培养的概念内涵和目标有必要对卓越及卓越教育和卓越教师的内涵进行辨析。

1. 何为卓越?

考察卓越一词,在古希腊,是与德性(virtue)紧密相关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表征各种各样的卓越不是庸常的德性,也不仅仅是道德的德性,而是多种多样的德性。在一般的语境中,它意味人所能有的所有方面的优点,包括道德、心智、肉体、实践等等方面”[1],是全面优秀的综合体。一般理解,卓越的定义包含了两个要点:其一,卓越是表现得优秀;其二,判断卓越的标准在于事物本身[2]。在英文中,表征卓越的单词则有excellence,Outstanding,Preeminent等。美国的著名成功学大师博恩・崔西对卓越有一个经典的定义:“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你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我国汉语词典则对卓越的解释是指杰出、超出一般,也就是“出色、非常好”的意思。

2. 卓越教育的概念内涵

将卓越模式应用于教育组织,以持续地改善其教育的品质和能力,追求卓越的组织绩效称之为卓越教育或卓越教育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上提出了“全民教育行动框架”,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权接受卓越的基础教育”。

卓越模式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比较早的是在美国。美国在卓越绩效教育标准中,明确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模式框架、具体要求和评估指南,用以检验教育组织是否实现卓越教育。此后,高校利用这些标准开展自我评估,力图认清现状、发现长处、找出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卓越教育引入中国后,被认为是促进学生卓越发展的教育,有人认为教育唯有实现每个学生在其已有基础上的最充分的发展才能实现其本真的使命。每个学生实现在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充分发展,才能称其为卓越发展。

3.卓越及卓越教育的实质

考察卓越及卓越教育的概念内涵,着眼于学生卓越发展的教育是卓越教育,其宗旨就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并在教育中实现自己最大限度的发展。这里实质强调的是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与可能。其中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更包括了“一般学生”(包括人们所说的“后进生”都有这种可能和机会)[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民教育行动框架”,也是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权接受卓越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卓尔不群的“少数精英”[4]。美国、欧洲等国开展的卓越教育,基本是以结果为导向,这些结果既包括教育的最终结果即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学生和相关方为中心的结果,也包括运营的结果即财政和市场结果、关注教职工的结果、组织的有效性结果,以及领导作用和社会责任的结果。卓越教育要求高校关注这些关键的绩效结果,并且要求这些结果能够平衡主要相关方的要求和高校的长短期目标,也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实现学生价值增值和保持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卓越是一个普遍性的要求,取决于兼顾并满足所有相关受益者的需要(受益者包括员工、学生、供应商、社会以及学校的投资人)。 二、卓越教师的基本内涵

观察教育部近年启动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师、医生、法律、农林几个领域的计划名称是卓越教育培养计划或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而在教师教育领域启动的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二字没有出现。

去掉了“教育”二字,立意何在?查询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12卷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其中把“培养”解释为“教育者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其思想品德、健全体魄的过程。其内涵和教育基本相同”。照此理解,前四个卓越计划中的“教育”二字显得多余。几个计划在实际含义上是一致的。我们认为,不论卓越计划如何命名,几个卓越计划都应该是卓越的高等教育,必然追求的是卓越教育。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是卓越教师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拥有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其中在内容上,卓越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专业标准的最高水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最多、最高、最全面,也最能体现终身学习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先进教育理念。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在制定卓越教师具体标准前,首先确定了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卓越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及其整个人的发展尽职尽责;二是卓越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并深谙教学法,懂得如何教授给学生;三是卓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四是卓越教师要有反思意识,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真知;五是卓越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是教学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遵守五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NBPTS针对不同课程和教学对象制定了相应的卓越教师标准。所有的标准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更新与升级。英国则在制订卓越教师标准时规定卓越教师应同时满足核心标准、骨干标准、优秀标准和高级标准。因此,只有个别教师能够成为卓越教师[5]。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卓越教师的标准,人们对“卓越教师”的理解是相对宏观、宽泛的概念。我国国内学者对卓越教师的理解通常有三种。一是持有“卓越”就是超凡脱俗、非常优秀观点的学者,通常把卓越教师理解为优秀突出、超出寻常的教师,其理想规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6]。二是认为卓越就是对一个个更高目标的追求,就是不断地自我超越,认为卓越人才(当然包含卓越教师)是内在精神和外在事业都卓越的人才,他们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两个基本特征。所谓卓越追求,是指人的道德、价值和内心世界的取向和标准,由荣誉感和人生境界两个层次构成。所谓卓越能力,是指人的知识、才华和成就事业的能力和基础,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层次构成。三是多数人认为优秀是在和别人相比较中产生的,在做同一项工作时,卓越的人做得比普通的人工作效率高出很多、工作效果明显好;而卓越,是一种对自己或者对别人的超越。基于“卓越”在中文语境中与“优秀”含义基本相同,也有一定的区别,可以把卓越教师理解为那种不断追求优秀、在内心之中去追求美好教育的教师,即内心怀有崇高教育理想,并不断地付诸行动的教师。他们具有包容进取的师德、坚定的从教信念和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

比较国内外多数学者的不同观点,我们认为卓越教师是具备两个特征的教师。一是个体具有卓越能力和素养,与一般的教师相比,卓越教师显得特别优秀突出、各方面都比他人高出一筹;二是具有很强的自身超越意识。 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那么,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究竟是培养卓越教师的计划呢?还是卓越的教师培养计划呢?

1.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分析有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研究论文和申报教育部各类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材料可以发现,很多学校把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卓越教师”或“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人才”上,所选择培养的对象是少数优秀师范生,希望通过对他们实行卓越的精英教育使其将来能够成为卓越教师。这应该说是计划的应有之义,但是,不能诠释教师培养计划的全部培养目标。

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目标是“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就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答记者问中指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推动举办教师教育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努力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明确提出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强化招生就业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具有坚持问题导向、反映基层创新、加强分类指导和把握国际趋势等四个突出特点,拟解决我国教师培养中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各试点高校要从创新协同培养机制、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从文件中可以看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教师工作司负责人明确说明是为了努力培养“好教师”。

结合以上对“卓越教师”的概念内涵分析,“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和“好教师”都不能等同于以上提到的“卓越教师”,显然,从文件中的明确规定和领导的有关解读中,都不能说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在仅仅培养“卓越教师”上,至少从文件的理解和领导的阐释中对计划目标的定位要求比较而言更加宽泛,准确的说法还是应回归文件的提法:“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重点在高素质、专业化,数量是一大批。

2. 已立项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分析

分析教育部办公厅2014年公布的25个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的改革和建设方案可以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协同培养机制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和保障措施制定、改革成效的预期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

25个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中有13个项目在培养目标的描述中有培养“卓越教师”或“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毕业生”的字样。

各个项目确定的试验范围也就是卓越计划所选择的培养对象差异更大,可分为“点、段、线、面、体”四个类型。“点”是选择一个师范专业的少数优秀学生进入计划进行培养,“段”是选择几个师范专业的部分优秀学生进入计划,“线”是从全校所有师范专业中选择一批优秀学生进入计划,“面”是把一个师范专业所有学生进入卓越计划进行试验,“体”是全校所有师范生纳入卓越计划的培养对象,对学校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进行总体改革。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线”包含“段”,“段”包含着“点”;“面”有的含“点”有的不含“点”;“体”包含中“面”,且通常含“线”或“段”。根据我们的统计,“点”类项目有2个,“段”类项目有3个,“线”类项目有5个,“面”类项目有3个,“体”类项目12个。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进行整体改革的项目对所有毕业生的要求与进行“点”类的改革项目要求基本一致。但是,一般在同一个学校如“未来教育家班”的“点”类规格要求上要比总体规格要求高很多。

我们认为,不论哪种类型,只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突破,找出解决我国教师培养所存在深层次问题、弥补其薄弱环节的有效措施,带动我国教师教育整体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在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上积累和形成经验,带动我国教师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当然,在这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也必然担负着培养卓越教师的任务。然而,根据理解,能够成为卓越教师的只是学生中的少数。在我国,教师培养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部分。职前教育通常采取的是共时性培养制度,即是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同时进行。职后教育,教师的成长发展又分规范化的初级阶段、个性化的中级阶段、核心化的高级阶段等,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培训模式。可以说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漫长历程[7]。卓越教师的形成更是一个教师不断超越低层次需要,走向高层次需要的艰苦卓绝、连续动态过程。尽管我们寄希望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其中的少数优秀毕业生也能够成长发展为卓越教师,但是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卓越教师”上显然是不准确的,还是应该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将其定位在“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上。在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已经立项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实施方案还有进一步随之调整的必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卓越教师”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我们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卓越教师标准。但是,“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是致力于每一个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卓越教育计划。一个方面,要使学生成人、成才、成师,成为业师、经师和人师;另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拥有崇高追求的目标,具备追求卓越的品质,养成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习性。从而,努力“让平常者不平庸”、“使优秀者趋卓越”。总之,我们所实施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理解为旨在培养一大批具有追求卓越品质的“卓越的教师培养计划”,而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据此,我们可以说,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质含义应是卓越的教师培养计划,是实施的几个卓越计划之一,当然,培养卓越教师是其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 比天空更广阔的[M]. 上海:三联书店,2003:105.

[2] 章乐. 人之卓越的丧失与制造平庸的教育[J]. 教育发展研究,2012(21).

[3] 王占宝. 论卓越教育的可能与策略[J]. 学术界 (双月刊),2007(2).

[4] 赵玉成,钟启泉. 回到常识才能谈点基础教育[J]. 上海教育,2014(4).

[5] 王颖华. 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养成教育计划篇4

一、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现实条件下的素质教育

(一)卓越计划要求学生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描述,本科层次的工程型人才通用标准中应涵盖以下知识体系:一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即工程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二是通识知识,即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等;三是政策法规类知识,即与工程领域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四是跨文化知识,即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知识;五是元认知知识,即关于人类如何认知与学习的知识等。按照学术界对知识的分类,这其中既有叙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默会知识。现代社会的工程项目已经变得十分复杂,不止技术要求高,而且非技术条件的限制也很多,包括对人类舒适度的考虑,对环境影响的考虑、对审美尺度的把握等,它不仅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显在的经济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潜在经济与社会价值,无论对设计者、施工者、使用者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是现代工程领域对工程型人才的知识要求,也是工程型本科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基础。

(二)卓越计划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不仅能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劳动观念。巩固和强化理论学习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由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知识;由别人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由凝固的知识转化为可迁移的知识,进而成为个人稳定的品质。因此,实践能力不仅是构成个体素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内化为素质的过程中承担重要的活化作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将实践教学延长为一年,还规定了学习地点与学习标准,根本改变了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最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系统地开展实践知识的学习,对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理论学习的成果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体现在育人模式的改革,企业作为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单位,第一次被明确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由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全真的环境与全新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学校育人的新思路,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与实践启迪。

(三)卓越计划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无论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还是能力培养,卓越计划所体现的都不是凝固的知识或不变的能力,处处体现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包括如何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教育中体现出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审美意识和人文关怀,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理性思考与感性直觉的相得益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现有条件下的素质教育,它实实在在地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又实事求是地开展了素质教育。一方面,它立足专业开展素质教育,既增添了专业教育的新动力,也为素质教育找到了健康发展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它根据国情、校情开展素质教育,围绕专业教育适度拓展教育内容,让素质教育通过具体的培养标准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既没有增加学生太多的学习负担,也没有脱离现有的教学实际,既有较强的科学性,又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二、素质教育的开展应以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参考模式

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素质教育从此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革,早在1995年就开始在全国部分高校试点。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撇开专业教育谈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增加几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手段却没有改变,其结果可想而知[2]。此后,不少高校也在探索素质教育的模式,但大多由于传统教育思想与培养模式根深蒂固,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素质教育应以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参照模式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其专业性将越来越强,因为更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走上各种工作岗位。要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围绕专业教育做文章。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我们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所以借鉴或参照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较好地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因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从课程设置上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宽基础要求,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整合在统一的方案之中。从内容上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每个教学环节和每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从每节课都能领略到素质教育无处不在。从形式上则更加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多样性,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企业教育,课内教育还是课外教育都体现出浓厚的素质教育思想。通过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素质教育,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性,也有贴近学生的可操作性。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适当改造,使之更具普适性由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部分环节的条件限制,导致其覆盖面受到影响。因此,要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让更多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可以对卓越计划进行适当改造。比如实践环节的要求,如果不能实现完全集中,可否改成相对集中?去校外实习有困难,能否通过校际联合建设全真共享实习基地?部分没有条件自己开设的课程,能不能通过学分互认或网络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学习?这些都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当然,在理论及校内实验(习)过程中,有些高校可能也难以达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全面要求,这也可以适当进行调整,但贯穿于各门课程与各个教学环节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教学措施不能丢,这既是培养卓越人才的核心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最深刻的改革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其理念的理论表达,而能否真正实现培养目标,还要看培养过程。因为过程不仅是结果的前提条件,而且过程本身就构成结果。卓越人才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而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多种能力,还需要有创新的动机、创新的精神相伴随,不享受教育的过程,没有学习的乐趣就难以培养有发展动机的人才[3],而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个体内化的关键过程,所以高校要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一)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与能力教师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因素。与传统人才培养过程相比,部分试点高校在对教师的要求上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从操作的层面看似乎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要求,但从培养人的内在要求出发,双师型教师还不能算是培养卓越人才的合格教师的全部,还应该加上对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的要求。其中既有务虚的一面,即对教师素质教育思想与理论研究的要求;也有务实的一面,即要求教师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工作。教师具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必然会关心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并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研究,同时注意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不仅会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会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不仅从课程学习中获得学科知识,还能锻炼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

养成教育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部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养成教育计划篇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双师型”师资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58?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华北科技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前身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84年投资兴建的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学院坚持以安全生产为第一服务面向,坚持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的多科性现代大学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安全生产输送专业人才,攻克科技难题。基于长期坚持的“自立立人、兴安安国”的办学传统,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教学模式,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为煤炭行业服务的宗旨,突出安全科技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紧贴行业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建设产学研基地。安全工程、采矿工程、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特色专业建设点,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学校面向素质教育、面向安全生产、面向煤矿行业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煤矿安全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水害预防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水害防治等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等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工作联系,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加拿大凯普澜诺大学、越南地矿大学等高等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遵循“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以学生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围绕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和体验的教学型实践、专业型实践和科技型实践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现已经面向企业建立了数十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活动,成效显著。学校拥有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电工

[收稿日期] 2013-09-12;[修回日期] 2013-11-10

[基金项目] 华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黄成玉(1977-),男,内蒙古通辽人,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

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基础良好的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平台,形成了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常态化机制。

3. 结合安全行业背景优势,选定特色专业为试点专业

根据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以服务行业为原则,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均为部级特色本科专业。这三个试点专业在低年级采取学科基础课程的统一平台,高年级再分流,以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瑞赛长城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要依托,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采用弹性学分制度管理、个性化培养方案。当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之后,再扩大试点专业范围。

二、建立校企联动、多层次协调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组(即校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校企协作组,在各个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校内归口主管单位是教务处,依托单位及时参加试点的各个院系,依托企业是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等。

1. 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

主要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素质培养。每年召开卓越班学生座谈会、授课骨干教师座谈会和企业人员座谈会,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一下步方案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2. 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

学校分别成立采矿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副院长担任正、副组长,企业资深工程师、专业负责人、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实施、监控各个教学环节,保证“卓越计划”工作顺利进行。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 招生方式及规模

从2012级开始招生。根据学生本人志愿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全校理工科新生中综合考虑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基础上,组建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每个专业30名学生,共计90名学生。以后在总结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年在其他可行的工科专业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 学制及学籍管理

试点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分为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培养阶段累计不少于1年,主要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校对卓越班的学生实现学分制管理,学籍管理灵活机动,建立退出机制。实施过程中,在第二学年实行“自愿选择、适时分流、适量增补”的进入和转出机制。可从校内相应专业中选拔学生进入卓越班,将不适应的学生转出到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3. 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下,设计培养方案及其实施办法。特别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在企业培养,参加工程实践、顶岗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企业的全面合作,特别是在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在真实工程环境下的学习,是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企业导师除了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指导工作外,还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部分校内课程的讲授和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过程。

4. 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参照本校各个试点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研讨,制订有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

一是整合课程体系,压缩课程门数和课程讲授学时。在通识教育方面,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科学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加强工程认知、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环节,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原来在学校教室里开设的专业,可以转变为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开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实践性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社会普适价值的把握,以及对工程链、企业文化的感性理解;在大学高年级开始一系列课程设计和实习课程,且都在企业中完成。同时,利用本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将产学合作国际化。

三是教学方法改革。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试点专业课程教师采取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建立了新的学习评价考核标准,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四、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核心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试点班辅导员三个部分组成。

1. 校内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主要由各试点专业和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共同推荐产生。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备较好的工程经历,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不少于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长期参与企业科技开发、流程改造和科技服务,近三年内作为负责人主持过横向课题。专任教师的考核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与人事处、相关学院共同进行。专任教师参与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作为“双导师”之一为学生指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与兼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业并监控培养质量;对学生进行考核。

2. 企业兼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由各个学院、工程教育中心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审核,学校聘任委员会通过即可聘任,聘任年限4年。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管理经验,必须具有高工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年龄不得超过60岁。兼职教师需要深度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制订工作;聘期内主讲不少于2门次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每届与校内专职教师联合指导不少于4名学生;为所指导学生设计工程实践训练方案、提供实践环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能力训练。兼职教师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考核。

3. 试点班辅导员

试点班辅导员由学工处、相应学院协商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审核的方式组成。担任试点班辅导员的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背景,硕士以上学位,热爱工作岗位,必须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学习。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具备辅导员、班主任经历。试点班辅导员对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指导和帮助;负责安排专业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协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等。试点班辅导员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学工处共同考核。

五、结语

“卓越计划”的贯彻实施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长期计划,尤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特色鲜明、行业特点明显的本科院校更应该尽早实施。华北科技学院属于转型二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一直是坚持走面向企业应用型、安全科技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本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对学校教学组织和各类政策的二次优化和调整过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为将来本校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开展“卓越计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赵韩强,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2] 刘文清,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5):1-4.

[3]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养成教育计划篇7

工业设计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全国有关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希望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的内涵

2010年、2011年,教育部先后批准了两批“卓越计划”实施院校,共194所。2011年7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61所高校的462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加入卓越计划。其中虽然只有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和浙江科技学院4所院校实施工业设计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仅占第一批高校数量的6.5%,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工业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以及人造物品的形成过程当中,是一门涉及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设计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业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能力,具备应用设计原理和法则进行各种产品的造型与色彩、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工艺、产品开发与创新、产品与广告的设计,以及处理人、产品与环境友好关系的综合能力,能在制造业、IT产业、设计公司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人机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广告动画设计等方面工作的工业设计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卓越计划”实施的三个层次中,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主要针对本科教育层次,实施“大类招生培养、2+2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培养卓越工业设计工程师后备人才而进行大胆的探索与研究。

1.大类招生培养

学校可按照二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主要包括工业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广告动画设计等专业门类。大类招生专业将按“2+2”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经过两年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兴趣和特长,再确认主修专业。大类招生培养很好地体现出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

2.2+2工学结合

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培养具备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设计开发能力强、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工学结合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在本科4年的学习中,将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由“学校+企业”共同制定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学生;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指导教师队伍;由“学校2年+企业2年”组成学生本科4年的学习。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知识,后两年主要在企业进行工程的学习和实践。此种培养模式将全面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接轨的工程化教育体系,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将弥补传统工业设计专业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3.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按工业设计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建设,行业企业将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实行专兼职双导师制,学校专业教师既要负责校内的课程教学,也要积极深入企业进行锻炼,并逐步获取工程师资格证书,而企业工程师既要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学习与实践,同时也将走进课堂授课;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先试点,再推广

本改革可在2010级本科层次的学生中进行试点。2012年上半年通过遴选成为“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下半年开始逐步进入企业学习和实践。具体执行的程序是:有意愿和志向参与工业设计专业“卓越计划”的学生,在二年级末期报名参加“卓越工程师班”的选拔。经过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评审小组的考试遴选,可成为“卓越工程师班”的一员。“卓越工程师班”指导教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学校2年+企业2年”的4年学习和实践,到2014年毕业时,学生不仅应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而且高质量就业率也应达到60%,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比例也应达到30%―40%,获奖学金学生比例应高于普通班。试点取得成功后,再进行推广。

试点期间,学校和企业应为试点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既要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也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术交流平台、实验(工程实践)实训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此外,还可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特别学分。学校可设立“卓越计划”专项资金,加大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支持开展师资培养、教学管理和方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搞好内涵建设,为其他专业建设提供改革示范。

结语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高速进步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工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在国际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冲击下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反思。为了培养工业设计专业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提升工业设计在国民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工业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应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业设计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业设计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2011.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名单(2011年).教高厅函[2011]40号文,2011.7.6.

养成教育计划篇8

关键词:职教;机电专业;教学计划;制定

教学计划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和组织教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较强的职业性,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高等职校办学模式和即学生所学的专业和课程是与本人未来从事教育质量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的职业对口,使学生有较强的知识能力结要途径。因此,制定好教学计划十分重要。目前制定好职业教育计划,是摆在中高职院校机电教学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一般认为,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依据。其体现了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院校机电专业教学计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而言,在中高职业技术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仍沿用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缺失体现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实践教学缺失,教学计划缺少特色。长期以来,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的完整性,培养目标偏重于强调培养某一学科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对掌握本专业学科理论的深度要求过高,而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相关专业的渗透注意不够。这就导致了学生们的知识面相当狭窄,仅仅知道机电专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对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很难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此外,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也不尽合理,各门课程之间协调不够,一些课程内容衔接不上,各类课程学时比例也不够合理。对学生从事应用性技术工作的能力训练不够,不少专业教学计划中(当然包括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偏低,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制定中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计划的建议

1、要明确培养目标。

中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方面的不同时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具备某一职业或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技能能力为主要目的,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也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培养目标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环节,制定培养目标要符合各个地区的教育实际和经济发展状况,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特别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实际,各个地区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专业偏好等等都是不同的,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

2、必须具备保证教学计划实施的条件。

中高职机电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符合学校的学生的实际。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各个学校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实施要具备保证计划实施的条件,以某校为例,从宏观条件上来说,我校具有多年专科学历教育、专业证书教育、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的教学经验,具有长期与企业合作的基础,可进一步深化企业的投入,他们是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力量,只有他们的支持,才能制定和实施好计划。从微观层面分析,主要是师资队伍和训练实习基地建设,该校对教师提出了双重素质要求,致力于建设一支具有“双师”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吸引企业中的工程人员参与教学,鼓励教师通过培训逐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积极投入到实践环节中去。

3、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高职机电专业的教学分为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专业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应着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应达到5:5或6:4,。我们这里所说的技能培训,不仅是指技能的熟练程度,更是指它的现代化程度、复杂程度的提高。为了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和完成,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分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技能上应达到的标准。对每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都应列出名称、主要内容、要求达到的目标、考核办法、评分标准等。同时,学校应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配备与工作现场实际情况相同或相近的实习、实训场所及相应的设备,积极构建校内职业环境,使学习环境与职业环境有机结合,并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思想与处理生产现场的各种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计划的优化必须加强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认真开设好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实验及落实好课程设计,组织好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的要求,加强学生科学实验、工程设计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4、要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从职业岗位要素分解出若干专项能力,再对分解后的每一方面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和能力。来设计相适应的学习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学校应建立起由社会各方面同行专业人士,尤其是生产第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组成的教学计划制定指导委员会,让他们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质量的评估。另外,社会是在动态发展变化中,而人才的培养有需要较长周期。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超前性,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捕捉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

三、结束语

总之,中高职院校机电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做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注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世纪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注重研究学生的实际,使教学计划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机电专业学生具体技能的同时,还应该使他们获取基本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进一步促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Z.教高[1998]2号附近五.

养成教育计划篇9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45?03

2011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摆在了极为突出的位置[1,2]。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真正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根本目的所在。高校应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源”动力[3]!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重点高校,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正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2007年6月,学校就印发了《合肥工业大学教改试验班实施方案》,正式展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从培养理念到培养模式探索,从制度建设到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并正式形成《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合工大政发〔2010〕93号),取得了一定成绩。“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性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通道。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理念

学校以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逐步建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学校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分析现状、展望未来,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创新型”的原则设计培养方案。强化人文社科、数理基础、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质;加强境内外一流高校学习交流,借用优质资源,开阔视野、提升品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理念和较为完善的全新教学方案。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

1.以点带面,培养模式探索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包括试验班和全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部分。试验班是学校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不是“大师班”[4]。“试验田”采取“四四制培养新模式”―“四个培养阶段”和“四个发展方向”,即培养过程中要经过通识培养、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跨专业培养四个阶段,“四个发展方向”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可以在“专业学术类、专业应用类、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四个发展方向中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执行个性化的课程计划。

2. 实验班的制度安排

试验班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创新学院和各学院共同负责。学校政策制定和部门间协调工作由创新学院负责,具体管理由各学院负责,采取分阶段管理的方式进行。试验班前两年主要由班主任负责管理,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主要实行专业导师制。

实验班学生均参加国内一流大学访问学习和境外高水平大学体验学习的机会,借用优质资源,开阔视野、提升品质。同时学校资助学生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开阔国际化视野、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5]。

实验班学生实行“创新教育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学生入学后,依托于创新学院,从一年级开始每学年均开展创新教育实践。

3. 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第一,教学计划制定实行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学校实验班教学管理工作委员会和相关学院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验班一年级按通识教育培养,注重人格塑造;二年级在强化基础学科知识的精深教育基础上,按学科大类重点培养,如机械类突出力学基础及应用教育、电气信息类突出物理基础等、化工与生物类学生突出化学基础等。

第二,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导师制实现因材施教。实验班三年级开始,按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分流至相关专业,分流后的专业课程模块体现个性化要求,只限定学分,不规定课程,由相关院系和导师共同制定,实现因材施教。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和专业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内容引导以及素质教育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在专业教育阶段,导师还指导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

第三,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创新管理模式。学有余力学生可以跨学科选课,3年完成学业,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可适当减少每学期学分,减轻学习压力等。实验班学生实行高比例免试攻读研究生制度。在三年级结束后,60%以上的符合条件者均可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部分学生“本硕博”连读。2010年9月,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学院成立,创新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创新学院全程负责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培养和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

第四,“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效果。“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潜力表现突出。2009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试验班被安徽省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安徽省科技厅同时批准了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及方法研究”。结合研究,《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本科教学工程”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教法改革与实践》、《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一系列列论文得以发表、交流。首届试验班(77人)有20多人次在部级“挑战杯”、“力学竞赛”等赛事中获奖,部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很多奖项填补了安徽省空白。在“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张璨同学在全国一万余名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第13名,我校代表队也是安徽省的唯一获奖高校。多名同学的在被EI收录的部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多名同学拥有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首届试验班被评为“安徽省先进班集体”。

三、培养模式全面推广

2010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基础上,学校成立创新学院。作为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田。 2012年,学校实施“英才计划”,“英才计划”是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的拓展和提升,是学校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尝试。学校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上海杰士杰新材料集团联合,发挥高等学院、科研院所和创新性大企业的各自培养优势,开展科学、工程和综合方面等多种模式的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6]。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为学校在招生、教学计划、培养方案、选课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经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按类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两年后再选择专业,分专业培养。2011学年起,学校实施“三学期制”,二个长学期主要安排理论课教学,短学期主要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和学术前沿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按照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定,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与实践,获得6个及以上创新创业学分。

包括《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安徽高教网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给予了高度评价,高等教育界的很多领导、专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理念和办学模式也高度认同,经验和教训得以研讨和交流,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展本科教育模式改革实践,创新型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创新学院也成为学校招生的亮点,“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正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与合肥工业大学开展本科教育合作的首选单位。“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成效与启示

教育理念创新是理论支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与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机制创新等相比,教育理念创新更加艰难,教育理念创新使教育真正成为为了受教育者的教育,超越传统教育的传承性和规约性,涵盖教育的生产性和创新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在不同学校、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含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动态的,要求我们进行教育理念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方案创新是生命力之源。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从顶层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我们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研究型”的原则设计培养方案。强化人文社科、数理基础、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套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方案优化机制。

教学教法创新是关键。影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高校教学教法的陈旧是关键原因,所以,改革高校教学教法迫在眉睫。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教育要有活的法子,活的法子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我校是典型的以工为主的学校,以此为宗旨,我们的教学教法创新坚持“三条原则”,实施“五大块教育”,体现“五个性”,坚持“三结合”[7]。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使之自觉学习;坚持使学生学会求知及运用并传播知识的方法,获得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坚持充分地解放学生。上好通识教育课程系列,体现素质教育系统性与时代性;开好学科基础课程系列,体现素质教育渗透性;开设专业课程,体现专业素质教育系统性;搞好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开展创新教育,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

培养模式创新是有效途径。培养模式创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四四制培养新模式,一年级按通识教育培养,注重人格塑造,二年级按学科大类重点培养,三年级以后完全体现个性化要求,四年“创新教育不断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贯穿“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我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创新学院和各学院共同负责,采取分阶段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学院负责宏观管理和各部门、学院间协调管理工作。以“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为教学组织和管理平台,形成完善的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管理。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在知识上的互补和融合、能力上的合作和提升。弥补了国内高校难以直接设置跨学科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交叉复合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本科教学工程”启动,教学质量有了“国标”[N].人民日报,2011-07-29.

[2] “本科教学工程”正式启动,2011-07-28,http:///hnfw/hngbjy/201107/t20110728_508294501.shtml.

[3] “高校应成为创新型国家“源”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3-03-09.

[4] “本硕博连读”是又一个“大师班”?[N].科学时报,2009-09-01.

[5] 合肥工业大学实验班学生赴香港高校进行访问交流,http:///gaoxiao/detail_2012_12/11/20051489_0.shtml.

养成教育计划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教学;实践;创新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工程训练教学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的工程实践基地。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工程训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们成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工程训练教学为成就卓越,夯实基础。

2“卓越计划”的内涵

2.1“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2.2“卓越计划”具有的三个特点

(1)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卓越计划”中的“卓越”的含义

(1)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

(2)综合素质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3)工程师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培养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5)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应起的作用

3.1工程训练教学的目标

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工程训练教学的内涵

工程训练教学是典型的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基地。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一个直接参与的实践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对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进行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体现为:

(1)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

(2)先进的技术技能训练;

(3)综合素质的训练,包括思想作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心理素质、企业管理等。

3.2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3.2.1为学生提供工程氛围,实现“工程回归”,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素质

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指在解决工程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工程环境的熏陶,并且结合工程实践操作。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目前的教育制度决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接触的是同学、教师,与社会脱轨,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还是同学、老师,更加脱离了工程实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任务。

在当今各高校实践性教学学时短,而校外寻找实践基地又很困难的情况下,有效地途径之一就是校内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环节。工程训练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训练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由课程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全面工程素质教育的极好课堂。以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素质。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贴切:“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工程师亦然,只有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齐斯霍姆教授强调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有一个可以进行工业实践的教学环境,在教室和用粉笔写、或者用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方法是不够的。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可以说是一个模拟的工业环境。或称之为模拟工厂。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工工程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环节不能代替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3.2.2只有具有工程师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工程训练教学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中要求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人才培养的竞争焦点不仅体现在设备的先进性上。这是因为无论多先进的设备,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从市场上购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较高的学位层次,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根据工程训练的特点,还要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在实践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成为适应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决非易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苏州大学实验总厂,许多教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具有工程师的技术职务,同时又有教师资格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2.3工程训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通过工程训练教学,学生在工业实践的环境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种工艺训练、各种制造工程的参与,不但能够了解工业生产常用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的入门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工程训练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并实现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将来从事工程师工作打下基础。工程训练的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以后,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洞察能力。创新不是空穴来风,需要一定的基础训练。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学生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改革原有的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后,增加了创新设计及制作的项目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分若干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最后,自己动手,多工种的配合,制作一个很有创意的作品。面对学生的作品,老师发出感慨:学生们潜力无穷啊!学生们完成了创新设计的项目训练后,面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建立了自信,相信自己也能创造,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激发和培养。实践证明,开展这样的创新制作是成功的,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做。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习惯。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3.2.4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式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中讲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也就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工程训练中心走校企共成长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将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深入。通过校企合作: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学生也可到企业实训乃至“带薪实习”,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中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企业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校企合作,可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可聘请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4)聘请企业家到学校授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5)企业可借助学校的教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

目前,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与苏州市越海拉伸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海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越海公司”有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意向,准备成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越海金属板料成型技术研发基地”,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达成共赢。为了使基地能顺利运营,“越海公司”赠送我校部分设备及相关模具,并为该基地提供初步研发启动资金。

该基地投入实际运营,将会对企业开发新品提供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我校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实践,成为应用型人才带薪实习基地。

3.2.5有利于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也就是说,除了具有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耐心、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程训练教学的项目,同学们都没有经历过,但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劳心又劳力。尤其是同学们在进行创新设计及制作的过程中,此项目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同学们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经过小组同学之间的思考、沟通、推敲、合作,最终完成了创新设计。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相比以前、更加自信、坚强。敢于尝试、敢于争先、敢于承担。这样,才能培养出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3.2.6作为开放式的校极创新实践平台

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是综合素质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创新实验室,配有专职的教师,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成立以来,协助学院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和配合学生参加全国、江苏省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机器人大赛、低碳小车、大学生国家实验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能力得到体现。经过这样的训练,跨出校园的已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结束语

“卓越计划”预期实施10年,到2020年,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关键因素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为此,我们必须:

4.1面向世界,放眼国际

美国将“加强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引领世界创新”的理念提升到国家的高度。奥巴马总统提出让“有数学才能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工程领域,另一些人进入计算机设计领域。”日本政府很早就确立了教育兴国、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发展计划中把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以确保日本的竞争优势。印度在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4.2超越“专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成为“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培养后备人才。“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应超越专业知识点,而在于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于综合素质更高。

4.3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创新始于问题,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工程训练教学是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工程训练教学应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与时俱进,练好内功,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大胆实践,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在高校的“卓越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政.傅水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j].金工研究,2000,12.

[2]“真刀真枪”培养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07月09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