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3 14:51:00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目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

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达到熟记的程度。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注意: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阅读课本P62-63

思考讨论:

1、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实质是否相同?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3、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板书: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小结上述问题的讨论并填写下表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值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原则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投影:课堂练习一

1、离子化合物硫化钠的化学式为Na2S。在硫化钠中,1个硫原子得个电子,硫元素为价。一个钠原子失电子,钠元素为价。

2、共价化合物硫化氢的化学式为H2S。在硫化氢中,1个氢原子与硫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1个硫原子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是,共用电子对偏离,偏向,氢元素为价,硫元素为价。

3、已知氢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H2O,CaO,NaOH,H2SO4,Cu,H2S,K2O

板书: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1、化合物中,通常氢为+1价,氧为-2价,金属元素显正价

2、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例:Cu为+1,Fe为+2,+3

3熟记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的化合价是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氢氧根:硝酸根硫酸根

碳酸根:铵根:磷酸根:

顺口溜记忆:

一价氢氯氧钠钾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投影:课堂练

1.标出下列各元素的化合

O2FeSCOCO2SO2FeOFe2O3MgCl2

2.判断正误:

①在H2O中,氢为1价,氧为2价。()

②一种元素只能表现一种化合价。()

③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3.在FeO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在Fe2O3,铁的化合价为价,该化合物的名称是

四、化合价的应用

1.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一般规律:将正价元素符号写在前面,负价元素符号写在后面,在元素符号上面标出元素的化合价,将两个化合价的数值约简成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数值为1时略去不写)。

例:试写出+4价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①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标出化合价

②约简化合价数值为最简比,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投影]练习三,写出下列化学式:

根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例:确定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解: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求氯元素的化合价。

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在KClO3中,1+×5+(-2)×3=0

=+5

则: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

练习:①KMnO4中Mn为价,

②H2SO4中S为价,

③Na2CO3中C为价。

板书设计:

第六节化合价

一.化合价: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

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②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

③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

二价氧镁钙钡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铁二三来铜二一,

二四六硫要记真。

合价的应用:

1.化合价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注意:不能根据化合价书写不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③写法:正前,负后,约简交叉。

2.据化学式推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探究活动

氯化镁和水的形成过程

讨论提纲: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镁与氯,氢与氧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

初中化学教案篇2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学案导学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案导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试想,如果学生对教师布置的问题由衷地感兴趣,自然也就有兴致自主了解新授课内容,根据已经学会的知识,自主钻研未接触过的问题。自学过程中他经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决问题四个步骤,锻炼了科学的思维品质,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着同样的促进作用。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对化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促使他课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紧跟老师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兴趣比智力更为重要,天赋异常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同样不会很好地掌握一门课程。反之,学生将缺乏动力,没有学习劲头甚至厌恶学习。总的来说,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减轻学习带来的疲劳感,使学习时间延长。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导学时应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富有趣味的学案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二)学案导学要具有引导性。学案导学高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学案导学时应有明确的引导作用,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理清课程的基本脉络,熟悉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有了方向才能有相应的学习方法。例如,做“氨溶于水喷泉”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导学,让学生思考氨气特性,让学生回答氨气溶于水后的方程式及原理。化学课堂上再运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整个实验过程,通过讲解,学生会明白实验原理是氨溶于水后造成气压差而产生的“喷泉”。(三)学案导学应注重层次化。学案导学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每一位学生对化学的接受能力不同,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反应能力、学习能力各有差别,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整体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要求和讲课进度,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想方设法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化学知识,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时,部分教育工作者以分数论学生,这种思想极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材施教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水平层面、考试成绩层面,更应综合全面地去考察。教师在选择化学习题时,应对各种习题进行系统的分类,包括难度划分、知识点划分等,只有这样,在化学习题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根据习题的不同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从而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学案导学的多样化。初中化学学习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因此,化学学案导学应与之相适应,将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相结合,习题练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知识性作业同创作型作业相结合,让更多探索性、趣味性的化学学习方式成为化学学案导学的主要形式。

二、学案导学法的具体应用

设置合理的学案导学情境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要想提高化学课堂效率就必须让学生保持求知欲,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比如,在中学化学“铜、铁的获取及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解铁元素具有还原性,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成+2价或+3价,根据铁元素这一性质,教师可以在学案中提问,+2价铁与+3价铁能否相互转化。课上教师通过展示FeCl2和FeCl3溶液,再展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FeCl2溶液呈绿色,加入KMnO4后,+2价铁离子被氧化成+3价,溶液由绿色变为黄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对函数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通过学案导学的合理设计,引领学生走到愿意自学、会自学的道路上,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归纳总结能力。

作者:周超 单位:西昌一中俊波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教案篇3

1.初中化学导学案的要领和内容

导学案是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特点等重要参数精心编制的一种特殊教案,它是供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增进学生间合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利辅助形式。它不是一条绳子,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反而更科学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健康更顺畅的发展。它更像一位挚友,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关键的时刻,给与学生最重要的引领和帮助,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细致的学好相关知识。

化学导学案一般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展示分组、巩固试题、课后反思等。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研讨、分工精编学案。编写过程一般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集中研讨分配任务,第二环节个人研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编写。第三环节备课组集体研讨,完善学案。第四环节个人进一步完善、定稿。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教学内容整合成几大板块,对于某一板块,首先应该明确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其次是让学生知道思考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思考。编制导学案时,老师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教师一定站在学生的角度,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设置。

2.基本结构框架

凡事有纲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因此,学案也有它的骨架。一个学案,往往针对一个教学小模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学,要在学案中设置基本的组成框架,即“新知识初探”(预习)、“小组合作”(分组学习)、“学情摸底”(检测效果),有了这三个基本模块,整个学案就不散乱无章了,进行起来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在实际操作中,若盲目预习,学生是不得要领的,如盲人摸象,误打误撞,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思路。预习效果也会参差不齐。若有这一学案的引导,预习起来就既节省时间,又目标明确,而且思路清晰,预习效果对真正的自学而言,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习时间可以酌情设置,当教学内容难度相应简单时,预习时间可以适当缩短,比如可以设置半节课;当学习内容相对较难时,可以将时间设置较长,比如一节课。在预习时,由教师牵头,学生按学案所给出的问题阅读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互相探讨,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探索体验,形成自己独立的个人观点和认识。同时对当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好标注,先自己进行初步的思考,再将疑难形成有价值的问题,以便向教师请教。或由全班同学共同探讨。不要以为预习这一环节可有可无,其实不然。这一环节相当重要。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它能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施展自我学习才能的天地。对于知识,只有学生自己感兴趣了,自己要学,他才会有良好的效果。否则,教师一上来就讲,学生对所学知识尚还一知半解,甚至一问三不知,全靠老师应灌,那么,这样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自身的自学素质是会逐渐被抹杀的,到最后就是死学。这恰恰是应试教育的可悲之处。

预习之后,合作继而提上学习平台。合作探究,分生生探究合作和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这要分步而行。首先是生生合作。通过预习,每一个学生都留存了自己的疑问,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有问题分层的逐一讨论解决。这是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又一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筛选出难题,这样就开始师生间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边思考,边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一环节里,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若教师完全取代学生活动,或不加参与,一个是回归应试,越俎代庖,一个是放任自流,重点不突出。二者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是效果的抽查。这一部分也是相当关键的。他一方面会检验学生是否会应付这样的学前预习,一方面还会检测出学生预习的不同情况。对于检测结果较好的学生要给与适度的表扬,对于那些学习态度尚不端正的,要及时做思想工作,纠正不良思想。这样通过预习,就可以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

检测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可以自主检测,互相提问,灵活多样。还可以由教师出书面检测题,内容可以是单元的,也可以相对缩减。通过各种检测形式,就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教学模式的感悟和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是一个师生之间主动性能动性相互合作的过程,二者要及时沟通,互相尊重,不能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附属。

初中化学教案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动手能力;创新

1 引言

化学学习始于初中三年级,这是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也是培养化学基本能力,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的关键阶段。初三的化学教学至关重要,是为高中阶段更加深入的学习化学机理奠定基础的时机,只有通过背诵、理解、练习、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动手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目前化学教学的要求。在各个科目的学习中,创新都已经成为了教学的主旋律,是学生培养竞争力的有效保障,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仔细思考的目标之一。为了全面提高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老师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使之更加符合现在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2 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及问题

2.1 “填鸭式教学”学习效率低

目前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与老师来说,初中化学学习是为了中考成绩,为了奠定良好的高中学习基础,因此在教学上,化学老师更加重视书本知识的讲解与背诵,如最基本的元素周期表,氧化反应现象以及反应方程式等知识,课堂讲解通常以书本内容以及例题为主,鲜有添加大纲之外的内容,而学生往往需要在课后进行背诵以及练习,才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化学课堂中,往往由教师充当主讲角色,按照大纲计划按部就班的教学,而学生只能x择听课,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氛围下,许多学生不能理解化学的乐趣与意义,难以对化学课堂产生认同感,从而降低了化学学习兴趣。

2.2 动手能力培养环节重视程度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以及创新为主的学科,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进行学习,实验能够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可观察的现象,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础概念。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火光是蓝青色的,与平时看见的红黄色火焰不同;将二氧化碳充入澄清透明的氢氧化钙溶液,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而继续通二氧化碳,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又会消失不见。这些都是初三学生在最初学习化学时难以理解的反应现象,大纲提出应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记忆。而许多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化学实验设施,从而忽视的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过程,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化学思考方式。

2.3 化学教学资源不一致

我国是一个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许多地方中学的初中化学老师并非化学专业科班出身,老师自身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就不够,更不用说教育学生了。目前,我国许多初中化学老师都是大学专科或者师范非化学专业毕业工作的,只负责完成“讲解书本”的环节,并不能够解答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遇到的疑问,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化学能力。但是在省会城市及一线城市,许多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在初中教化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这些地区的学校拥有充足的教育资金,可以购置大量化学仪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

3 初中化学创新教学方案

3.1 引入多样化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师主讲形式“填鸭式教学”难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入更多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随着网络课堂、多媒体课堂的兴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讲课质量有保障的名师教学视频共课外自学参考,通过网络资料,学生可以掌握许多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知识,扩展知识视野。除此之外,教学方式也可以逐渐从以老师为主体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将不同成绩层次学生分为不同化学学习小组,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激励学生自由讨论,自行解决学习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提高主动学习积极性[1]。

3.2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实验过程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掌握书本知识。教育部门及化学相关协会应该加强对于地方中学化学资金的投入,赞助学校购买更多的化学器具试剂,保证学生可以按照大纲要求,动手操作所有的基础实验。化学实验操作问题在考试中占据的分值也越来越高,相关的工具使用,实验安全须知等常识,仅仅通过背诵与记忆不能够实现良好的效果,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掌握知识,避免犯错。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2]。

3.3 提高化学教师知识素养

针对目前许多地方初中化学老师短缺,化学老师专业能力欠佳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定期推出化学教师培训课程,利用暑假以及平时的假期,邀请附近高校以及相关化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前来传授知识以及教学技巧,要求该地区的所有化学老师参与到学习培训中来,并定期考核培训教育的效果,对化学教师进行测试评价,保证化学教师的知识素养符合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该答题提倡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毕业后参与到各地的中学化学教学中来,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新鲜的血液,提高化学教师的整体素质[3]。

4 结论

初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平台,对学生在高中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机理,了解元素结构奠定了基础。通过提高学生对于化学课堂的兴趣与感知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其化学学习的效率。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中学不重视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化学教学资源,限制了学生化学的能力发展。对此,我们提出应该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以及提高教师基本素养等方面来对传统的化学教学课堂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耿妍.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 9(18):53-53.

初中化学教案篇5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最基础阶段,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初中化学在初中课程学习中占据的比例并不大,因此许多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讲解的时候,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将范例教学引入到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1.范例教学的优点

范例教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发展。

1.2 例教学可以让枯燥的课堂任务变得更加生动和活泼,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联想能力。

1.3 范例教学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一致。

1.4 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5 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2.1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师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但是初中化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知识点,学生们不能轻易学会,导致学生排斥化学,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不高。其实,学生排斥的并不是化学,而是排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的应用非常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在范例教学中可以体会到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通过对范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巩固学习到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2 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初中的化学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只是把一些前辈们的经验进行一个总结,传授给学生们,这就使学生们缺乏自主分析和创新的能力。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每个实例的详细分析,分析该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等等,让学生们自己去总结化学学习的内容,促使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3 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意识。通过初中化学课堂范例教学的应用,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化学其实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学科,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在学习化学时,学生可能会遇见各种复杂的困难,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化学学习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

3.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3.1 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范例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正确的范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范例教学的作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化学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该结合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可以围绕目标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应该包含范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地应用范例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选择范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范例中解决问题的技巧,更要注重范例与教材内容的联系,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使范例教学取得更加显著的结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进行实验,通过对具体实验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在讲解二氧化碳具体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开展醋精与鸡蛋壳的实验,鸡蛋壳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它做实验,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实验。教师还可以针对实验的现象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解鸡蛋壳在醋精中慢慢消失的原理,即使学生阐述的不对,教师也应该予以鼓励,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从而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

3.2 正确地应用范例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沟通,课堂氛围非常的严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从心中抵触化学学习。教师通过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在课堂上通过范例的应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想法错误的时候,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想说、敢说。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明确教学形式并选择恰当的范例。在范例教学中,范例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教师选择的范例不正确,将会对范例教学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应用范例教学中,应该将范例选择作为重点。教师在选择范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教学目标,教师要选择既包含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还有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点的范例,这样才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中化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既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与水反应实验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学案表实验名称

实验步骤

结论

实验1

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

溶解性试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

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

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

实验5

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

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

实验7

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总结: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1.5倍)

能溶于水(1:1)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碳酸饮料)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化工产品的原料

3.制冷剂

4.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建筑材料

2.制生石灰:CaCO3=====CaO+CO2­

3.制水泥

结束: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初中化学教案篇7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化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19-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导学案教学备受教师推崇。导学案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要想导学案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讲方法、讲策略,这样才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笔者研究发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教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理论依据

导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理论依据:①认知心理学理论。有意义的学习最基本的是新的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而且学生能够用新知识联系旧知识。教师设计导学案教学模式时,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已有经验及知识结构完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②建构主义理论。课本知识只是社会现象比较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必须以经验为背景,这样才能合理地接受、分析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统方法不太实用,学生可以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才能使知识的构建更加有意义,这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代替的;③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发展的前端应该由教师引导,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教学时,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用有意义的情境及对话来代替大量的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吸收和理解知识。

二、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代替了教师“教”,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总结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引导能够自学,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师主导的模式,让学生养成乐意学习的习惯。

运用导学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大致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也就增多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透彻的理解之后,省去了消化、吸收的大量时间,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对于学困生而言,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当然,导学案教学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有所降低,相反,对于教师的备课要求大为增加。通过这种训练,使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因此,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学,才能做到没有准备也能把教材内容讲解得准确、全面、生动。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倍努力钻研教材,认真了解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导学案教学模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体教学质量。对于教师来说,促进了教学行为的转变,把教师教和学生学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初中化学课堂使用导学案的具体应用

导学案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形成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学案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比如,讲解“性质活泼的氧气”时,构建导学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自主拓展――自主评价”的教学导学案,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上课伊始,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氧气的例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取氧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取氧气的步骤,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篇8

关键词:几何画板 初中数学教学 案例分析

教育事业在我国由来已久,其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经拥有了多种教学方式,且新型教育机构也在不断涌现,使得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此过程中,我国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社会更加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等,然而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教育要求和发展趋势,而几何画板恰恰可以弥补此方面缺憾,我国在将几何画板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后虽然小有成就,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一、几何画板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势

几何画板的应用最早由美国兴起,我国在意识到其对数学教学方面的作用后,即将其引入到初中教学中,其独有的优势使得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弊端得以优化,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将抽象具体化,其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如此一来学生即可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该优势在几何知识方面的作用尤为显著,使得难教难懂的几何知识变得易于理解;2.极具动态感觉,该教学环境的灵活性十足,其可以根据点、线、面不同的特征组成形式各样的几何图形,将数学规律进行动态演示,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拖动、改变几何图形,此种学习方式更加利于开展自主学习,另外,动手操作相较于教师讲解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

(一)函数及图像

函数是初中数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并且对于从未接触过函数的学生而言,若单单依靠教师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其实际含义,而使用几何画板则不会存在此问题。如在区分y=x+4与y=-x+4时,教师即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来帮助自身理解,其所显示的图形中可以看出,y=x+4中,x的值越大,y值越大,可见其为单调递增函数;而y=-x+4中,x的值越大,y值越小,因此此种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学生可以轻易的发现函数单调性的特性,并迅速找到区别其递增、递减的最佳标志,即观察系数,当x前的系数为负,其为单调递减,为正时则为单调递增,另外,当y=-x+4与y=x+4相交时,会出现垂直现象,以上种种知识在几何画板中的显示十分明显,便于学生理解。

(二)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知识虽然不似函数般难懂,但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不同,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程度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很难使学生保持在同一水平,但使用几何画板可以避免或减少此种情况发生,学生在自行操作几何画板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变化,也能感受到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因此可以增加学生的信心。如在n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图验证勾股定理,首先绘制三角形,其次将两个直边标为a,b,斜边标为c,然后分别以三个边为基点绘制正方形,Oa,Ob,Oc,最后通过计算即能够发现勾股定理的含义,即Oa面积+Ob面积=Oc的面积。

(三)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在数学学科中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其是学好初中数学的前提,然而由于数学公式往往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学生觉得十分枯燥,并且人的记忆时间有限,此种记忆难以维持很长时间,当学习更多知识时会慢慢将其淡忘,对于今后数学公式的运用,已经今后的数学学习而言极为不利。而几何画板的优势使得教师可以将公式内容形象的演示出来,学生可以直观发现公式的规律,同时掌握更多科学依据,此种由理解促进记忆的方式更有意义。如在学习概率知识时,其中包含了许多形式的公式,如排列公式、组合公式或是加法、乘法概率等,此种知识若学生只专注于记忆,却忽略了理解,则很难在实际应用中迅速解答相关习题,几何画板内容的多样性在此方面的作用可以有更好的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我国初中学子的数学成绩,也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息息相关。不难发现,使用几何画板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更深一层的数学知识,此种新型教学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实际应用中依然会暴露出些许问题,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使其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健美.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

[2]于桂玲.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初中化学教案篇9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案为载体,在复习课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能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复习所学的知识。

一、导学目标的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提到“我们在提出教育目标和设计教育过程的时候,需要知道学生的期望值和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他们选择的技能。”学习目标的确定,不仅仅从纸笔上去考虑,还要从学生语言表达、动手能力等进行尝试。如在酸的性质复习中,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核心知识”,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学生愉快地实现。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尽相同,表现出来的智能结构也不一样,怎样使他们在复习过程中让他们的优项智能尽可能表现出来,这需要教师创设丰富的,有益的活动情景,通过创设的情景,使不同智能的学习者都能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二、学案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构建

笔者长期任教初三化学教学,也一直致力于提高初三化学复习效率的研究和实践,深感复习效率不高的顽疾。学案中的第一部分,课前驱动――梳理文本,自我构建的功能,就是要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通过知识网络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阅读填写,思考练习和问题引导等方式进行有目的引领复习。如通过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通过问题讨论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片面的认识,如设置“思考与回答”:①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物理性质有差异?②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有什么关系?通过教学过程,不断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思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自主构建过程提供有效的引导,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习惯。

三、学案中“合作交流”是复习课堂高效的有效方式

复习教学中要高效,必须要触动学生“最近发展区”已经熟知的内容,反复讲意义不大,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刻意去灌输收效也甚微。所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将知识模块中最核心的知识通过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归纳。“合作交流”部分将以学生的交流为主,老师的点拨为辅进行双边活动。在交流探究的问题的设置中,要选择难易适度“心求通而未得的知识点作为探究点,在旧知识与所复习的知识中,让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形成认知冲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交流的热情。例如,在碱的性质复习学案中,我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情景:向充满CO2的矿泉水中加入NaOH溶液,结果瓶子变瘪。瓶子为什么会变瘪?我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把学生有代表性问题逐一列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间相互指出哪些解释是可行的,哪些不可行。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形成新知;通过学生间的问答和分析,使学生对反应现象提出质疑。

四、“精讲释疑”是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

在复习课中,如何能做到“精讲释疑”?教师犹其要注意,要创设问题的情景不断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对已学的知识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回忆、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已学知识的重组,让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时,要敢于反问,在知识总结时还要不断追问。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牢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复习课才可能有效。

例如在复习酸的通性时,有这样两个案例,酸溶液遇到紫色石蕊会变红原因是什么?

案例1:酸溶液遇到紫色石蕊会变红,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那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阳离子―H+。

案例2:教师创设问题情景:石蕊遇盐酸溶液由紫色变红色,已知盐酸溶液中,有三种粒子:H2O分子、H+离子、Cl-离子,到底是哪种粒子使石蕊试液变红呢?能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验证吗?

案例2中的情景,让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激发起来,带着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他们立即投入讨论中。课堂上学生产生的疑问,迫切需要老师的释疑,此时,教师的精讲才能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困惑才能得以有效地解决。

五、“当堂反馈”是检验复习效果的有效一种方式

复习教学中,反馈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老师在反馈练习中都是布置一堆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做,至于作业合不合适、学生有没有能力去完成,基本上是无暇顾及,所以这种反馈基本无效。如何实现有效的及时反馈,这要求教师在“学案导学”中,要精心编制当堂自我检测题目,每堂课,留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测自查,以小组形式互批互改,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则由教师进行面批指导。这样做可让一部分能力强的学生自主完成体验成功,也为一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一次个别辅导的机会,有效避免了学生真正需要老师帮助时,老师却无时间帮助的困境。教师应该按考点将练习分类,然后在课堂上规定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随堂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辅导解答。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有针对性地个别提问学生,对学生中存在较多问题的内容进行讲评。

初中化学教案篇10

[关键词]直接导入案例 应用型案例 精细化学品化学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再现案例实景,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始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最初该学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法律规则和条文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强调在教学中参与分析和讨论个别案例。由于成效显著,使得该方法迅速被其它院校所采用和推广。目前,国内外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都采用了类似的教学方法,但专业局限在法学(律)、医学、经济、商学等。该方法在化学化工课程中的应用较少。同时,在高校化学专业课程研究和改革实践中,人们普遍把课程研究和改革焦点集中在必修课程,而忽视了对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选修课程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和知识延展性,对其教学方法和课程建设改革的研究很有必要。

笔者承担我校的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结合课程特点和自身研究经验,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精细化学品化学是化工、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具有帮助深化理论知识理解、初步了解精细化工产品和提高学习化工专业兴趣的重要作用。这门课虽然包含大量的产品实例,但是大都是泛泛而谈,甚或一笔带过。以往,在该课程的讲授中,大多采用理论简述和产品简单罗列的方法。该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应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习其他同仁的宝贵经验,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具有较为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工专业的兴趣

应用化学和化工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以来已经学习了无机、分析、有机和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面对的都是艰涩的理论知识,同时,多年来化工背负的“操作瓶瓶罐罐和污染严重”的名声,更容易使学生降低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提供活生生的产品实例和经典的生产解决方案,结合多媒体授课形式,将会使学生看到化工创造了当代整个物质世界和化腐朽为神奇的巨大作用,会提高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前所述,学生在学习四大化学和其它专业基础课后,虽然掌握和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但是最多也仍是“纸上谈兵”,不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深入理解。例如,表面张力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和掌握,尤其是表面张力的方向对许多学生来说更是难懂。只有在《精细化学品化学》中学习了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部分后,才会对表面张力有彻底的理解。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和重要用途等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会使学生对表面张力的理解更深入、更直观。

(3)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般来讲,知识可分为3个层面,即原理性知识、特殊案例知识(智慧)、把原理和规则运用到特殊案例中的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学校教学只传授第一层面的知识,或称为书本知识;而学生掌握第二层面知识较少,因此,对第三层面知识的掌握势必减少,即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所以,引入案例教学,可使学生在第二层面知识的缺陷方面得到有效弥补,从而也可以增加学生第三层面的知识。

2.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1)学生渴望真正掌握精细化工方面的知识

在习惯了大量单纯的公式、分子式和直接理论讲授后,学生非常渴望能够接受到由生活实例到化学理论、由浅入深的全新教学模式。案例直接导入法正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和生产实例入手,将多彩多姿的使用过的、看到的、听到的精细化学品展示在学生眼前,然后,逐渐引出产品的作用原理、公式参数和具体产品组成规格等,势必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2)学生的前期知识积累充足

在学习《精细化学品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4大化学、高分子化学、反应工程等化学专业基础课,前期知识积累充足,完全可以理解《精细化学品化学》中的基本理论。此外,已学了应化和化工专业课程的学生已经进行了课程实习和参观实习,对工厂和化工产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学习《精细化学品化学》也有较大的帮助。

(3)教师具有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方式的动力

作为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多年来也苦于“填鸭式”教学方式造成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教师认真备课、力图讲解系统;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所学课程似懂非懂,不感兴趣。所以,在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后,经过认真探索,案例直接导入教学法已经初见成效,教师更愿意深入研究,广泛发掘合适的案例,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灵活多变、适应广泛的案例教学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懈努力。

二、案例教学法组成和实施程序

在已有的案例教学法中我们看到,实施步骤可设定为设计案例、剖析案例、解决案例和推广及升华案例4个方面,其核心在于剖析案例。也有采用顺序和逻辑多案例讲述、结合提出问题的案例教学法实施步骤。笔者结合教学要求、教学实践和前人经验,总结出直接导入案例教学法,其实施步骤归纳为:

案例提出并回答问题典型产品简介强调重要参数和指标。

首先,在一系列活生生的案例基础上,提出学生感兴趣且切中基础理论核心的问题,回答问题,逐步深入,反向推理,最终使学生对精细化学品的作用原理很轻松、自然地理解、掌握、接受;最后,要强调掌握部分重要的参数和指标。这样的结果就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且必要的产品作用原理和重要性能参数,符合教学要求和就业入门的目的。

三、案例举例及剖析

以“表面活性剂”部分为例。

首先,导入肥皂和洗衣粉的实用案例。肥皂和洗衣粉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精细化学品,可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子,虽然可能有部分学生对这类洗涤剂有初步的认识,但是真正了解其洗涤作用原理的并不多。因此,此案例满足“听说过但不熟悉”的要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可在肥皂和洗衣粉的种类、造型、颜色以及使用对象和部位等方面充分展现其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该类日用品还有很多“高端产品”,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前景。在此过程,还可以简要说明肥皂的来历等科技发展历史。

其次,用生活中的多个实例来显示表面活性剂的其它作用。例如,透明状、水溶性注射针剂生产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化妆品和农药乳状液产品中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墨水的制备中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浆料中表面活性剂的消泡作用;在新型纺织品材料中的防水、防污作用等。

从这些实例继续讲述胶束、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结构、性能参数(CMC值、HLB值)等重要理论知识,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具体讲述和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当然,在回答问题时要详细地讲清楚某产品或某概念、参数的定义、分类、使用范围以及测定方法等。

四、教学效果评价

近3年来,本教研组在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在13个精细化学品专题均设计了合理的案例和实施步骤,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以往学生看到和听到的,只是简单的知识和理论传递,倍感生硬和乏味,兴趣不大,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如今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很多同学对其中的问题饶有兴趣,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下课后主动与老师探讨。此外,学生对自己专业前途也增强了信心,很多学生表示对某一个精细化学品专题感兴趣,愿意到公司、企业大显身手,反过来更提高了学习此类专业课的兴趣性和积极性。2.学生掌握精细化工的知识更加牢固、更加有针对性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的大量案例,对化学化工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对知识理论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入深、由提出问题到上升理论理解的过程,使其对化工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能够达到看到一个精细化学品就想到其主要原理、参数和用途,而这些基本知识,正是学生在就业之前所应该初步掌握的。同时,有的学生对某一种精细化学品感兴趣,就会在课堂听讲的基础上自己查阅资料,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和认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学习后,经常会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用什么取代有毒的亚硝酸盐拉丝液和防腐剂、如何提高涂料的光致变色性能等,很多学生对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外,学生能看到产品就想到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例如,说到催化剂,马上想到其4个特点,联想到用ΔG判断一个反应能否进行和用ΔG计算出反应的理论产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提出并回答问题典型产品简介强调重要参数和指标”这一案例直接导入法,在精细化学品的教学中是一种良好的方法。实施此方法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在教学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该方法还在不断完善中,相信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交流,案例直接导入法将会在精细化学品和其它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越来越优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耿.化学案例教学初探[J].化学教育,2001,(4).

[2]霍本瑶.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2009,(6).

[3]董伟,彭新华,张常山.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倡导创新思维习惯――基础化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实践与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