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0 15:44:39

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篇1

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不参照书翻译文章1~4节。

2.能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

3.通过分析“物皆有所待”,理解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真实含义。

4.感悟人思想的伟大,能从时代背景辩证理解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学程序和内容:

一、导语设计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播放蔡志忠动画版《庄子》的有关介绍,以促进对教学目的4的解决。)

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追踪

1.疏通课文1~4节。

方法:投影显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不看参考资料,尽量直译课文。每个小组推选一人翻译一段,其他小组做好评议准备。

2.同时板书重点字词,学生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

四、展示学生预习当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

1.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言。

在总结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补充:①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有浪漫色彩。②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這也就是說由水的世界,而达到水天合一更宽阔的天地,显現一个无所不在的領域和境界。

2.有同学问:1~4节,写了那么多的事物,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解决步骤:

①朗读课文,并画出写了哪些事物?

②找出与论点有联系的句子。

③同学发言,教师注意引导。

④师生共同总结,板书。

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五、问题延展、深究

1.作者写出行备粮的目的是什么?

(反驳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庄子认为“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枪榆枋而知足。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

2.第一段主要运用哪些手法写?

(采用寓言的方式,借用想象、夸张、比喻手法说理。)

六、问题预留,预习下课时

课文节选部分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而庄子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最高境界呢?请预习课文,背诵前三段,并将预习中的问题交给课代表。

《逍遥游》课前设计与课后反思

一、课前设计的准备

在上这堂课前,我参考了很多的教案设计,也看了一些教学实录,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一向都这么认为,符合学情和教师风格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有用的设计。我们一直在进行着有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因此,我把对学情的研究摆到了第一位。

这堂课在高二(18)班上,该班有55名学生,女生32名,是三个文科实验班之一,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好,但在文言文这一块与稍好一些的平行班没有多大区别。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不强,尤其是一些成绩靠后的学生,就等着上课时老师灌给他们,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该班本学期成立了13个学习互助小组,每个组里都有1~2名成绩较好的同学。课代表张婷认真负责,老师布置的事情她都能督促检查让同学完成。管荣强、徐宁俊、王茜等几个同学都很善于发现问题,对课文注释看得很细,并经常持不同意见。但是后排几个男生就比较“懒”,依赖性强。我就想,这堂课,一定要利用好这种小组合作的优势和这些同学的特点(平时也这么实践着),让所有学生课前就能真正动起来,使他们感受到是自己在学习,老师是可有可无的。

基于这种分析,我布置了预习任务。①字词障碍,小组内解决,组长做好记录,有分歧的集中到课代表处,由课代表组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第二天上早读课前交到我这来,课堂上再解决。②每个小组从内容、写法(1~4节)等方面提出两三个问题。集中到课代表、管荣强等同学处,尤其要注意让后排几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早读课前将问题集中起来交给我,上课时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由于这堂课安排在下午最后一节,我在早读课时收上来同学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才开始准备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从学生提交上来的问题看,字词基本没有什么障碍了,只是对课本注释中提到的“息”的两种解释不知道该取哪一种,说它影响到句子的翻译。这个问题在课堂上提一下就可以了。看来学生的预习还是比较充分的,所以,我将“能不参照书翻译文章1~4节”作为了本课时的一个要求。“能归纳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则安排在学生评议翻译的过程中板书,达到提醒和强调的作用即可。

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我将教学重点与难点定在了“‘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这几个问题上。解决来自于学生的问题,可能课堂更有效。

但有些问题学生还没有提到,比如手法、论证方法等。我便预设了两个相关问题,“作者写出行备粮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段主要运用哪些手法写”,第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通过探究能想到论证方法,第二个则是拓展思维,领会庄子文章的浪漫色彩。

三、课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让我感受深的是学生的预习很成功,几个翻译的同学都能很流畅的看原文翻译,说明扫除了字词障碍,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存在:由于预定在了1~4节,所以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时,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想,如果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能从文章整体上给个要求,比如明确要求学生探讨一下说理的层次,那么学生的思维会更宽一些,课堂的整体感可能就更强一些。另外,由于担心课堂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我将动画《庄子》放在了最开始,这样,学生在介绍庄子时,就受到了影响。

研究学情,追求课堂的有效性,我将不断探索,也希望自己能取得进步吧。

 

语文高中文言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文言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

2.高中语文文言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2)

3.高三语文《逍遥游》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练习站在椅子上变换动作,保持身体平衡,发展平衡及跳跃能力。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准备

1、音乐:现在大家一起做

2、幼儿人手一把椅子。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播放音乐:现在大家一起做

2、听音乐做椅子操。

二、探索:椅子上的动作

1、幼儿双脚站在椅子上,变换手臂动作。

2、幼儿单脚站在椅子上,变换手臂和腿部动作。

3、幼儿坐在椅子上,用四肢做动作。

教师观察幼儿,引导幼儿互相学习,提醒幼儿变换动作时保持身体平衡。

三、椅子游戏

1、过小桥:

将椅子一张一张靠拢,排成小桥状,幼儿踩在椅子上过小桥。

2、绕树林:

将椅子间隔距离排成小树林,幼儿绕过小椅子,曲线向前跑。

3、过桥墩:

椅子左右间隔设置,幼儿踩在椅子上过小河。

4、幼儿讨论

用椅子还可以怎样玩,请个别幼儿示范,拓展玩法。

5、幼儿分散活动,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根据幼儿能力及时调整椅子的摆放。

四、放松活动

幼儿坐在椅子上做骑马状,在场地上自由骑马。

设计意图:

1、助跑跨跳动作是大班年龄阶段较难掌握的跳跃动作一味地进行专门的练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不利于动作的发展本活动设计想通过“学刘翔哥哥来跨栏”这一主题式游戏方式贯穿整个运动教学引导幼儿向刘翔哥哥学习学做跨栏的游戏。同时掌握助跑跨跳动作的一些基本要领促使动作的发展和动作的协调性。

2、在组织此次运动时障碍物要稳落地处尽量做到松软。因幼儿骨盆还未形成下肢关节、韧带都比较嫩。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学习跨栏运动,并对此项运动产生兴趣。

2、学习助跑跨跳的方式跳过障碍物,提高幼儿腿部肌肉的力量。

3、尝试助跑跨跳,发展幼儿的腿部力量,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4、能向刘翔哥哥学习勇于尝试、不怕困难。

活动准备:

提供长短不同的纸棒若干根、小椅子、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场地热身运动: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做热身运动,活动手部、腿部等部位,消除活动的危险性,促进活动的正常进行。引导幼儿了解体育运动,如打篮球、排球、跳高、跳远、跨栏等,由刘翔跨栏引出跨栏运动。

(二)基本部分

1、幼儿探索。

(1)教师:奥运冠军刘翔大哥哥真棒,为我们国家争光,你们知道他是在什么项目上得到金牌?(跨栏)你们想学这个本领吗?

(2)椅子和纸棍,引导幼儿设计小跨栏。

(3)两人一组自由探索,教师指导。

(4)说一说自己的玩法,并做示范。

教师重点示范动作要领:起跑速度快、跨跳要有力,

(5)引导幼儿尝试更高一点的跨栏。

(6)教师:刘翔大哥哥是不是只跨一个栏呢?怎样才能跨很多呢?让幼儿自己将小跨栏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

2、游戏“我是跨栏小冠军”

(1)教师:你们想做冠军吗?想得奖牌吗?在比赛中动作要规范,有力,不能犯规。

(2)幼儿分成四组比赛,为获胜组贴红花。

(3)提高跨栏的高度,幼儿再次比赛,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出示椅子,利用椅子进行跨栏运动。

教师调整椅子之间的距离,进行跨栏练习。

(1)将椅子按恰当顺序摆放好,各组小朋友分别从椅子上连续跨过。

(2)分别将两个椅子背背相对,排成一列,各组小朋友分别从椅子上连续跨过。

比较小组同学完成时间的长短,跨椅子过程中,椅子倒地这位同学失败。孩子跨栏过程中,教师指导动作,保护好学生安全。

注意活动前,教师要讲好规则,注意安全,保持身体平衡

(三)结束部分

1、幼儿坐在椅子上做放松运动。

2、收拾场地。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通过反复练习,增强了孩子们的毅力、勇气、信心,克服了恐惧心理。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孩子们之的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融洽师生关系。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动作的灵敏性;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平整的场地、《健康歌》音乐、呼啦圈若干

活动过程:

一、活动环节设计:

1、整队,带幼儿进入活动场地,随《健康歌》音乐做运动,做好游戏的准备活动。

2、通过谈话法跟幼儿讲明游戏规则,把幼儿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幼儿是一列“小火车”,三列“小火车”同时从起点出发,绕过障碍和终点标志,以先返回起点者为胜。若在前进过程中“小火车”断开,则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

3、强调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纪律问题,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4、活动开始:

玩法一:幼儿六人或七人一组排好队,后面的幼儿扶着前面幼儿的肩膀,形成“小火车”。起点和终点之间不设障碍,终点处设三个终点标志。三组幼儿同时随音乐《火车开了》开始游戏,绕过终点标志先返回起点的是优胜者。

玩法二:幼儿六人或七人一组排好队,排头幼儿手拿呼啦圈做车头,每个幼儿套在一个呼啦圈里当作车厢,后面幼儿抓着前面幼儿身上的呼啦圈,连接起来开小火车,起点和终点之间设有障碍,终点处安排三名幼儿作为终点标志。三组幼儿同时随音乐《火车开了》开始游戏,到达终点绕过终点幼儿再返回起点,先到起点的一组为胜。

玩法三:幼儿分小组创编游戏玩法,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创新。

5、活动结束: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并整理活动器械。

6、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跟家里人玩开火车的游戏,并创编出更多的玩法。

公开课教案篇3

关键词:公安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23-02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也逐渐成了公安院校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了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使之进一步切合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实效性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源泉,也是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至关重要。要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就必须要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搞好课堂的理论教学,还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理论密切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有突出实践能力的公安人才,使之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应用型公安人才。因此,引入案例教学,加强对案例教学及其教学理念的研究对提高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有助于公安院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真理的持有者和当然的教育者自居,结果造成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动力,成了单纯的知识存储器,学习起来感觉枯燥乏味、消极被动,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中共同探讨、研究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可以创造一种民主、活泼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并且,在案例教学的所有实施环节中,教师要带着问题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引导学生。这种教学法十分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师生共同的或自己独立的研究中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达到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由精神,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逆反心理。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在思政课中,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信息的收集整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总结,进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教学实践的中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模式,也是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从理念上澄清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把握以下基本原则,才能掌握案例教学的精髓,成功掌控案例教学的总过程。

(一)案例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中心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活动围绕案例展开。离开了案例,案例教学就无从谈起。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要包括精选案例材料、编写案例方案、实施案例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首先,选择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基础。一个出色的案例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典型性:经典案例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是案例优选的重要原则;二是针对性:所选案例要切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三是创新性:案例的选择要结合时代背景,具有生动性,还要在内容的解读上有着开放性。其次,编写案例,科学制定案例实施的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最后,是展示案例、分析点评案例,案例的“点评和总结”环节在公安院校的思政课案例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思政课所特有的政治性和导向性所决定的。在这个环节,最能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二)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教师进行教学时,不是简单地阐明理论再举例分析说明,而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观点、原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理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在案例教学整个过程中,包括从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的方向性指导、讨论案例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技巧和观点的启发性引导、讨论结果的发散性思维,以及讨论的节奏和氛围等,教师都要全程掌控。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驾轻就熟,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还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掌控和驾驭案例的组织协调能力,既能通过启发式、激励式、提问式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在课堂讨论环节避免出现跑题、串题或课堂局面失控现象,成功引导案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

在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中,学生应当作为教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参与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从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研讨,到对案例问题的解决和总结,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都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认真完成。案例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掌握与案例内容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具备独立研究分析案例的基本能力,并能结合案例,对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四)创造性的能力培养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目标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观点能力等。这些能力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案例教学可以收获成就感,获得自我认同。这种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还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开放、包容,共同探索和进步,在此意义上,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共同创造和建构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模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与授课教学的比例问题

案例教学有其优势,但也要结合思政课教学的特点,不是案例越多,效果越好。案例过多,会打乱课堂教学的计划。思政课中,案例教学要适度,要符合教学进度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不要盲目使用大量的案例,否则适得其反,削弱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所以,要合理处理案例教学与授课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导向,更注重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它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对学生和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授课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以及基础课、理论课学习有很大优势。授课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为案例教学提供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但传统授课教学方式有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的不足,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也有所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好案例教学与授课教学两种方法的比例问题,做到优势互补,是十分必要的。

(二)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案例教学中,教师这种传道、授业、解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了。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出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生不仅是参与者还是课堂的主角,要积极发言,要学会总结,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案例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主客体交互式关系”即“主客体双向互动式关系”,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学生不仅以被教育者的客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替代、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在一定条件下也需要向学生学习,面临着观念更新、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师与学生在案例教学模式中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和主动接受彼此观念的状态,彼此开放,可以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三)案例素材比较脱离公安工作实际的问题

在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中,使用的以公安机关及其业务内容为素材的案例比较少,对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考和研究兴趣。因此,公安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们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收集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公安机关和公安业务方面的素材,编写出适合公安院校学生需要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既要能切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又要与公安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与公安业务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公安工作,形成公安视角,突出公安特色。也有助于培养有突出实践能力的“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应用型高级公安人才。

公安院校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模式,既要遵循案例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又要结合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教学、案例教学与其他实践教学方法的关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公开课教案篇4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案例教学;思考

公路工程造价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了定额的概念以及应用,明确公路施工造价的编制状况、工程费用的支付以及工程量清单的计价和实际工程费用的结算等等。要求学生通过定额计算出实际施工中所需要的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的工程量,编制出施工造价图纸,编制出工程项目的结算,并且通过合作实现造价项目的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工程项目的把握。如何实现在教学当中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保证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理解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使相应的教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学以致用,是该门专业课程教学应该研究的基点。由此,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各方面的持续发展。

一、公路工程造价使用案例教学方法

公路工程造价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将学生实际能力以及理论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发展,将生动实际的案例有效率地、科学地引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去,从而实现教师以及学生的有效互动。要开展实际的案例教学,还应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建立起完善的案例教学计划

完善的教学计划是保证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基础,案例教学的实施,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通过使用在实践当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从而使学生切实掌握工程项目当中的估算、预算、概算以及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方法,同时掌握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为了有效保证专业课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在专业课程开始之前,应制订一个细致、周密且完善的教学计划,并将相应的教学计划填写在教学日历当中。教学计划的制订主要包括教学案例所占据的课时、教学案例的数量以及案例课程开始实施的时间等等。

2.选择切合教学实际的案例开展教学

在实际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从教学的内容上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贴近真实以及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实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进行选择,选择难度适当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应在完成相应章节之后,及时有效地解决工程项目所产生的实际问题,保证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综合性的教学案例将相应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从而有效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建立实践模拟教学方案

公路工程造价课程可使用实践模拟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一种现实的经济以及模拟的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所学习的公路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做出相应的公路工程的大概预算。由此,在实际的工程项目的模拟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个班级模拟为造价公司,并根据工程造价原理以及工程项目造价测算的实际工程项目实践相互结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定额模拟完成工程项目、材料、机械设备预算价格的决定、公路基本建设的工程项目的预算、计算预算费用的构成、预算施工图纸以及估算工程项目的投资、招标的标底、工程项目的标价以及工程项目合同款项的实际确定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使用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项目造价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4.建立课堂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更顺利地推动专业教学,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对学习成绩的评价考核对学生进行评价。随着案例教学在公路工程造价当中的实际应用,相应课程的考核制度也将随之进行相关的改革。

首先,应改革考核方式,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考核方式。

其次,应对考核内容进行改革。有效减少知识性试题的比例,持续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考试的评判上,教师在评分的过程中,应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论体系的运用,是否能合理运用计算公式以及基本的理论。

通过有效改革公路工程造价的课堂内容,改变了原本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模式,通过以造价项目为实际的载体,以及真实贴近实际的训练,将职业素养的教育融入实际的教学内容当中去。通过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从而为公路项目培养了一大批综合性的人才。

二、公路工程造价教学方法和策略

案例教学属于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教学情境与现实生活情境的距离,这是传统的教学无法比拟的。在实际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从而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1.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公路工程造价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当前班级人数较多,难以进行案例教学,由此案例的教学方法应以小班为授课的方式进行开展。

2.高水平的教师指导

若是缺乏高水平的教师指导,那么通过学生的独立研究很难研究出成果,由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也具有相应的要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

3.案例与理论的结合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与实际的理论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案例教学提供问题分析的基础以及框架,而案例教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对理论教学的理解。教师通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公路工程造价的实际教学而言,无法使用传统的讲解教学模式,由此,专业的教师应通过全面以及系统的讲解,在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知识的前提之下,适时引入案例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创新能力。

4.教学基于学生实际

由于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不牢固,相应学生的素质并不高,由此在教师的案例教学中容易遇到各种困难,实际上,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逐步开展案例教学,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就与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刘翠然.《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14).

[2]洪楚.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措施探讨[J].科技资讯,2008(28).

[3]董晓梅,何怡.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17).

[4]喻梅,周水兴.《桥梁工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0).

公开课教案篇5

一、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可能性一般认为进行案例学习的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由于MBA学生来源于企业,具有实践知识,所以在MBA课程教学中能够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开设案例课程。而本科学生由于缺乏实践方面的知识,学习财务管理案例课程超出了其认知能力,对本科生开设案例课程有比较大的难度。本次案例课程选择和编写了8个财务管理案例进行教学。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完成本次案例课程学习任务的总体感受是任务量适中,对案例难度的总体感受是比较难但能接受。这说明本科学生虽然缺乏实践知识,但只要能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的案例,教师对案例课程进行有效的组织,他们还是有能力完成案例课程的学习任务。

事实上,由于案例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同于其它课程,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兴趣。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选课学生在课后都能自觉地对案例进行研究。根据问卷调查,学生课后花在每个案例上的研究时间平均为5至6小时。本科学生对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学习热情部分地弥补了其在实践知识方面的不足。这也是本科学生能完成财务管理案例课程学习任务的主要动力。

(二)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对本科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点讲清楚。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一般也只注重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对某一学科的认识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全局性。在本科阶段,我国学生特别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学习工具主要是教材,吸收理论知识也主要是来源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缺乏感性认识,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差,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希望能有一定的了解,并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案例一般以企业实际发生的事件为背景编写,比较大的案例往往还包含了不同课程、不同学科的内容,反映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因此从学习内容上看,通过对这类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对已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建立起一定的感性认识,也能提高已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表2是对学习财务管理案例课程收获内容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该项问卷统计表明:通过对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学习,确实可以达到上述目的。除此以外,也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由于财务管理案例课程能弥补现阶段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缺陷,学生可以学到现有课程体系不能学到的知识。因此选修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财务管理案例课程有比较大的收益,在本科阶段有必要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

二、财务管理教学案例的编写与选择

给本科学生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编写、选择多大难度、什么类型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因为如果案例内容太少,难度太低,无异于让同学做比较复杂的思考题和计算题。从而失去了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意义。而如果案例内容太多,难度太高,学生不能完成案例的学习,也难以达到开设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目的。

(一)本次案例课程使用案例介绍本次案例课程教学编写和选择了8个案例。案例1:青鸟天桥财务管理目标案例;案例2:东方汽车制造公司筹资决策案例;案例3:武钢股份增发新股收购钢铁主业筹资方案案例;案例4:HN集团放弃新建厂战略规划案例;案例5:WK大学新校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案例;案例6:WG(集团)公司利润分配管理案例;案例7:武钢(集团)公司集团出售资产评估案例;案例8:案例设计。案例1、案例2、案例4来源于王化成教授编写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教材,这些案例的内容与对学生的要求参见该教材(王化成,2001)。案例3、案例5、案例6、案例7是专门为本次课程开发的案例。案例3是以武钢股份2004增发新股方案为基础编写的,要求学生总结该筹资方案的特点以及包含的资本运作方式(与宝钢股份、TCL发行股票筹资相比较)。案例5是基于某大学建设新校区的全套可行性研究报告,在该案例中只是将现金流量表和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过程与计算结果删去,要求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资料编写出现金流量表和计算出评价指标,并对该校区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案例6是以WG(集团)公司2004年制定的利润分配管理制度为基础编写的,要求学生根据目前的法规以及已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案例7是根据武钢(集团)公司集团2004年出售资产给武钢股份时的资产评估报告编写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背景材料总结资产评估方法。案例8要求学生上网查阅上市公司资料,或者利用有关新闻信息资料编写一个财务管理案例。

就上述案例的学习难度来说,问卷统计结果表明,选修这门课的大部分同学认为,从总体上看案例比较难,但能理解、接受,部分同学认为案例难度适中。而对学习这门课程任务量的看法是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任务量适中或者比较重。

在上述8个案例中,问卷统计结果表明,难度最大的案例是案例5,其次是案例3,对案例难度的看法。而就学生的收获程度来说,难度最大的案例5、案例3也是学生收获最大的2个案例,然后依次是案例6、案例7、案例1和案例2。

(二)对案例选择、编写问题的讨论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案例类型问题。案例可以分为示例型案例与研讨型案例,全局性案例与局部性案例。涉及全局性和研讨型案例适合于有丰富管理经验的MBA学生,但可能不适合缺乏财务管理经验和行业知识的普通本科学生。相反,示例型和仅涉及局部财务问题的案例教学对本科学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胡志勇、邵国良,2003)。但是,局部性案例由于反映的是局部实际问题,只涉及局部理论知识,难以反映财务知识的综合运用情况。学生对这类案例的学习,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相反,那些信息量大、能反映财务管理等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综合运用的全局性案例,更容易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对这类案例的学习,收获更大,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如与其它案例相比较,案例3、案例5的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而学生学习这两个案例的收获也

最大。

二是案例难度问题。从学习效果方面考虑,用于案例课程教学的案例应该要有一定的难度,即学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完成案例的学习任务。因为,案例涉及的大部分理论知识学生在其它课程中都已经学过,如果案例比较简单,仅仅地重复已经学过的知识,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能吸引学生深入地探索、研究案例内含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只有当案例有一定难度时,才能吸引学生去研究它,在案例研究过程中,达到案例课程的学习目的。学生对本次开设的财务管理案例课程在难度方面的主要看法是比较难、但能理解、接受,而在收获方面的主要看法是有比较大的收获,从而印证了上述观点。就个别案例而言,案例5、案例3难度最大,但学生的收获也最大。个别案例难度与收获的关系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三是案例内容问题。本次案例课程用于教学的案例1至案例7包含了财务管理目标、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管理、资产评估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属于财务管理范畴。通过案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作为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只包含财务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而应该更广泛地反映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体系的内容。对学生的问卷表明,财务管理案例还应该包含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管理会计等方面的内容。

三、财务管理案例课程的教学模式

公开课教案篇6

[关键词]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案例质量教学能力课堂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115-02

一、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现实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该学科在美国产生后,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将学生引入某一情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个体的思考或群体的协作,认知、分析和解决某一政策问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学生思路。相对于传统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一方面,学生个人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发挥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能大大拓展学生的思路。最终,学生依据理论分析实践,根据个人和合作团队的理解给出相应的分析和解释,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个体或团体合作的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之间增进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水平;而另一方面,通过持续不断的案例教学,学生能提高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障碍

公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近年来该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断增加,但其发展仍面临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缺乏高质量的国内案例

我国公共政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引进国外相关教材与著作为主,因此,课程相关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多来自于国外,多数案例也是引用国外发生的事件,而缺乏高质量的本土案例。随着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发展,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始使用本土案例,但多数情况下,案例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比如,有些案例代表性不够,或有代表性而丧失时效性等。

导致公共政策课程高质量案例缺乏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公共政策学处于起步阶段,积累的本土案例较少;二是高质量的案例制作成本较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高校教师忙于教学与科研,往往无暇顾及案例制作;三是因为案例制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研究组织。在国外,公共政策案例往往由思想库或政策研究组织来制作。这些思想库拥有人才、资金、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优势。而当前我国思想库或其他专业性社会组织还不够发达与完善,缺乏专业的案例制作组织。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内容更丰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传统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而案例教学过程包括前期案例制作、课堂案例讲授与讨论、案例分析总结与评价。教师要在掌握和熟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精选案例;课堂上要讲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对学生的分析讨论进行评价与总结。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传统教学所需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案例选择、案例讲授、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互动等课堂技能。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这方面能力有限。

制约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因素在于:一是一些老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快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他们停留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愿意改变。二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案例教学需要随时更新素材,即便有些教师努力进行案例教学,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能力的提升可能也并不理想。三是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误解造成的。一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举例子。教师列举大量例子,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缺乏学生的讨论与互动。这不是案例教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

(三)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不高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关知识的储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积极主动精神等要求较高。可以说,学生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2]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学生要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而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以及有参与的热情。然而,当前,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有:成绩评价体系不科学,课堂讨论占成绩的百分比不高,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在公共场所发表言论;案例选择不当,致使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对案例教学参与能力不高的原因在于:学生前期知识积累不够,另外还包括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等。公共政策学需要有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背景,一般应放在这些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设。如果把公共政策课程置于这些课程之前开设,客观上会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堂参与能力不高。

三、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成效的改进

(一)注重案例制作工作

鉴于公共政策案例制作是一项成本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大量的案例制作。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研究人员制作相关案例,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保证案例制作有专人负责,有专项经费。国外一些大学在案例制作方面往往邀请一些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的人员参与。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及时性,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接近实际。因此,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可以聘请一些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制作案例,并和学生定期交流。[3]

在确保案例制作专业化,提高案例制作质量的同时,要确保精选教学案例。一方面,案例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必须是为了解释某一理论、某一政策实践才选择某一案例,而案例应该能很好地说明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案例要具有时效性。有些案例是经典案例,在解释某一理论和问题时可反复使用。有些案例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在选择案例时尤其要注意。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案例类型要尽量全面,既要有国外的,也要有国内或本地的;既要有正面的,也要有反面的。

(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对教师而言,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要认识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将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教师的任务在于讲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学用理论分析实践,并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总之,教师不再是中心和权威,教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教师应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各项工作,提高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不是简单地举例子或介绍例子,教师应认真准备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课前,做好案例选择工作,精心挑选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分析、辩论;课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分析一般答案要多元化,教师在总结时尽量从多种角度去分析与概括。另外,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从而增强教学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能力

针对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可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加大案例分析讨论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所占的分值比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时应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发言的学生多一些引导与鼓励,增强其参与的热情与自信。教师也要精心挑选案例,通过优质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

对学生参与能力不高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造成的这类问题,学校应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将公共政策置于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等课程学习之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知识积累。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学课程应设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过早或过晚开设相关课程,其教学包括案例教学效果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小劳伦斯・E・列恩.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公开课教案篇7

论文摘要:公共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但在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不高、案例素材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设置激励机制、加强案例数据库建设,全面提升公共经济学的教育水平。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公共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习者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公共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很强,比较抽象。由于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内容涉及复杂的数理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数学说明,而公共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管理学专业的文科生,他们缺乏厚实的数学基础和系统的经济学知识的熏陶,因此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习起来感觉枯燥,甚至带有抵触的情绪,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能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在公共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引入现实经济的热点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式提问,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热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抽象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公共产品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由于公共产品理论中含有专业术语,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解,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而如果从“海上的灯塔非得由政府来提供吗”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问题入手,则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共产品的理解。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置身于模拟的事实环境中,在获取充分信息的条件下,通过对案例的剖析、讨论和总结,用点—线—面的形式将看似独立的各章节理论知识串联起来,综合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生生之间的协作与竞争,又可以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从事的经济活动。通过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理论-实践-理论这一过程能够迅速的转化和融会贯通。在讲解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理论时,可以引入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来研究政府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各国纷纷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美国出台了70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国出台了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这些真实的案例都可以用公共经济学的原理来研究和探讨。类似这样的案例都可以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分析政府政策的内涵与作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提升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技巧的提高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素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起到主导和推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案例选择、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总结三个阶段。在案例选择方面,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以专业的眼光搜集、整理、更新有价值的案例,对每个案例要认真选择、反复推敲,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典型性和系统性,并应用得恰当好处。在案例分析与讨论方面,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统筹安排者,要对案例进行通盘的考虑,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出能有效激发学生展开讨论的问题,并预留出思考的空间,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对案例进行阅读、判断和讨论。在案例总结方面,教师要对案例讨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总结,阐明案例分析的重难点,指出学生讨论分析中的优缺点。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教师的逻辑思辨、分析判断、组织协调和创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督促教师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当前公共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明显滞后,实践和教学能力亟待改进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控制课堂的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经济教学中没有普遍应用,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经验缺乏,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反思,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等,对案例教学方法的理解有一定偏差,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讲解,为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兴趣而单纯举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不多,讨论、辩论并不充分,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此外,公共经济学案件教材多取自于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脱离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盲目借鉴只会误导学生。  2.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不能充分适应,参与性与积极性不高

公共经济学理论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较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来解释政府的经济行为,大量的数学公式、模型使初学者望而生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听为主,对所学知识并没有充分理解和吸收,只停留在于记和背的状态,课堂的主动参与性不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更谈不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学生的惰性依然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课前不做充分的准备去熟悉相关理论和知识,课堂上不积极发言和讨论,倾听别人的观点,课后不及时总结讨论结果,也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使案例教学的效果没有达到公共经济学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3.案例教学素材不足,缺乏典型性和实用性

公共经济案例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距离现在仅有10余年,由于起步晚,师生还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对公共经济学的重要性。而在公共经济学领域,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也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完善的案例教学体系还没有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经济现象、经济机构不断出现发展,生机勃勃的经济实践为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这些素材案例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要想系统收集到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真实性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往往存在较大难度。目前,我国公共经济教学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缺乏符合我国公共经济学教学特点,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案例。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案例,案例的编写与更新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库的建立需要长期的时间。国外一些大学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库的建立往往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才形成的。我国公共经济学至今还没有建立案例库,所积累的一些案例又是以国外的为主,不能够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在案例教材的编写方面,目前出版的案例教材以国外案例为主,脱离我国公共经济实践,国内的案例教材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在这些教材中,多数是案例的堆积,没有将公共经济理论与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三、完善公共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师资水平

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公共经济学课程师资水平。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突破本学科局限,适当向其他学科知识渗透,关注公共经济学前沿知识并掌握最新动向。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置恰当的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展开思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各高校应分期分批组织教师“走出去”,去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财政金融部门参与公共经济的实践与科研,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调查、收集和编写与教学有关的典型化和规范化的案例,通过培训、观摩等方式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同时,从政府部门的管理层中挑选专业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聘为高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提供学生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学生视野的开拓和思维的活跃有很大好处。

2.设置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主动性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其表现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在课前应按照教师给出的案例积极主动地查阅参考资料,对案例涉及的问题给出想法和观点,草拟好发言的提纲,做好讨论和辩论的准备。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积极提问、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虚心听取别人的见解。课后及时总结讨论结果,撰写相关报告。为了激励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改革考试制度,根据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表现打分,并计入考核成绩,将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的比例进行调整,各占50%,这样可以避免师生陷入考试的怪圈,促使学生注重公共经济学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二是将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考核成绩挂钩。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决定小组的排名,同时根据成员之间的配合和对案例分析的贡献决定个人的成绩。

公开课教案篇8

一、“慕课”的三种含义与五种教学形式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慕课”一词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并有五种典型的教学形式。

 

1.“慕课”的三种含义

 

慕课的第一种含义是英文MOOC的音译。MOOC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主要形式是以录像为载体,通过碎片化的录像完成课堂教学,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讨论、考核和考试。

 

慕课的第二种含义指的其实是SPOC的音译。SPOC是“小规模非开放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也被称为“翻转课堂”或者音译为“私播课”,是一种特殊的MOOC。SPOC是为了弥补MOOC在实体课堂教学方面的不足,而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指导相结合的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非开放”课程,虽然也以使用碎片化的录像进行在线教学作为辅助手段,但其与MOOC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实体课堂的参与性,随之衍生出的特点是课程容量的有限性,这也是SPOC课堂高质量教学的保证。

 

慕课的第三种含义泛指MOOC和SPOC两种形式及相关延伸模式。MOOC是SPOC的基础,SPOC是MOOC的深度运用,二者构成了慕课的两种最基本的授课形式。

 

2.慕课的五种典型教学形式

 

“慕课”教学差异化有助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展的实现,有助于解决学生人数众多与学生差异性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从录像教学、实体课堂、在线测验、在线考试和实体考试五个方面进行考察,笔者认为,慕课至少包括五种典型的教学形式:

 

第一,公共MOOC。这种形式是实体开课学校之外的学生在公共MOOC平台上自主学习碎片化的录像,完成学习过程并通过MOOC平台考试达到要求后,由MOOC平台发给学习证明。如果该同学同时正在攻读的学位包含这门课程且所在学校承认MOOC平台的学分,则可以获得所在学校的学分。

 

第二,校内SPOC。实体开课学校的同学,在教务系统上选修了以SPOC课堂方式开设的课程,通过课前在慕课平台上观看原进程的录像,并参加SPOC课堂讨论获得平时成绩,最后参加实体课堂的期末考试。

 

第三,公共SPOC。为避免SPOC课堂成为实体开课学校独有的教学方式,基于慕课平台开设公共SPOC的方式也应运而生。在技术上要求慕课平台提供虚拟教学课堂的支持,对参与的高校也提出了协同排课的较高要求,观看的录像应该是原进程的录像。

 

第四,校内MOOC。实体开课学校的同学,在教务系统上选修了以SPOC课堂方式开设的课程,通过在MOOC平台上观看碎片化的录像并参加在线测验获得平时成绩,最后参加实体课堂的期末考试。校内MOOC实际上是公共MOOC与校内SPOC的混合体。

 

第五,兴趣MOOC。与前四类慕课以获得学分为目的不同,兴趣MOOC更类似网易公开课的模式,但观看的是碎片化的录像,在线学习进度和考核上都没有强制性。如果学生正好在MOOC教师所在高校,且该教师的SPOC课堂也允许旁听,该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堂讨论。

 

以上五类慕课教学形式的对比简表如下:

二、“侵权责任法”课程的“多平台多模式”平行运行简介

 

1.四川大学“侵权责任法”慕课开课情况简介

 

四川大学法学院侵权责任法教学团队由一位教授和二位副教授组成,在实体课堂上为本科生开设“侵权责任法”课程和“英美侵权法”全英文课程,在暑期国际课程周邀请外籍教授共同开设“比较侵权法”全英文课程。同时为硕士生开设“侵权责任法”(双语)课程,为博士生开设“侵权责任法研究”(全英文)课程,形成了体系化和国际化的实体课堂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学团队在“中国大学MOOC”和WEMOOC两个慕课平台同时开设“侵权责任法”课程,还在校内建设了“侵权责任法”校内课程中心和配套的“Comparative Tort Law”全英文课程中心,实现了课程的网络化和慕课化。

 

除了两个慕课平台和两个教学中心的“多平台”运作之外,在学习模式上,“侵权责任法”课程也提供“多模式”的选择,具体来说包括:

 

第一,公共MOOC。作为“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的第一门法学类课程,每学期有超过1万人选修本课程,且选修人数每学期都呈现出几何级增长趋势。

 

第二,校内SPOC。通过“侵权责任法”校内课程中心平台,为校内选课学生提供按照原进程播放的录像,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参与模拟法庭的方式来完成教学。

 

第三,公共SPOC。作为WEMOOC上线的第一批课程,每学期为多所大学提供教学服务,并通过4~6次见面课程,确保教学效果,各校学生也通过该平台获得了相应的学分。

 

第四,校内MOOC。同时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教务处系统注册,平时成绩来源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期末考试成绩来源于实体考试。

 

第五,兴趣MOOC。“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侵权责任法”校内课程中心分别提供按照碎片化和原进程播放的课程录像,供有兴趣的学生观看。校内SPOC实体课堂也欢迎学生旁听。

 

以上五种教学模式运行中,有如下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校内SPOC和校内MOOC学生分别通过实体课堂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章节考核获取50分的平时成绩。教学团队通过控制两组同学平时成绩分数的平均分来确保公平性,并采用相同的期末实体考试试卷和评分标准。 第二,除了兴趣MOOC不参与考试之外,其余四个平台的考试均是同样的A、B试卷。校内SPOC和校内MOOC试卷拆封确定A卷或B卷之后,公共SPOC和公共MOOC设定为相同试卷,同时开考。

 

第三,教学团队和助教团队为公共SPOC和公共MOOC提供在线BBS答疑服务,为校内SPOC和校内MOOC开通微信群服务,为公共MOOC提供邮件答疑服务,确保每种学习方式的每位同学的每个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

 

2.不同慕课学习方式的分流情况

 

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提供了课程教学方法转变和多样化的可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四川大学非法学院本科学生如果要学习“侵权责任法”课程,我们一般推荐选修WEMOOC平台的公共SPOC课程。法学院本科每年有200人左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有学习“侵权责任法”这门课程的需要,但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分的需要。这是因为我们在必修课设置上,前置必修课程“债权法”课程已经包含了“侵权责任法”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选修“侵权责任法”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地学习这门课程而非出于知识完整性的考虑。因此,没有获得学分需求的学生,可以通过兴趣MOOC的方式,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这种情况每年分流的学生大约在80人左右。

 

高校每学期授课时间一般在17-18周,其中公共假期一般会占用1~2周,本科生一般前3周都可以自由选课,因此课程容量主要取决于4~16或者17周的课程设置。“侵权责任法”SPOC课程按照模拟法庭的方式展开,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在一个案例中担任原告或者被告的诉讼人,每周2节课,每节课一个案例,所以SPOC课程的设计容量为48-52人(取决于该学期授课周次)。

 

因此,在扣除了兴趣MOOC方式学习的80人之后,剩余120人左右只有50人左右能够有机会参与模拟法庭。实际上,根据历年教学经验,在200人的本科生基数下,对“侵权责任法”真正感兴趣并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学生大约也就是50人左右,所以这种设置本身也是符合教学需求的,没有出现参与人数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形,最终都能够协调到合适的SPOC课程人数。剩余约80位同学进入校内MOOC学习方式,欢迎旁听SPOC课程,并有一定的参与权限(详见后文)。

 

学生分流的目的,是实现法学教育的小班化互动式教学。下文主要介绍SPOC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方式。

 

3.SPOC翻转课堂概述

 

在课堂组织上,将48-52位参与SPOC课堂的学生分为A、B、C、D 4组,每组指定一位主助教(硕士研究生二年级)和一位副助教(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指定两位助教的考虑是:第一,助教可能生病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无法参与指导,两位助教可以避免助教缺席。第二,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学术功底更扎实,通过“传帮带”可以培养研究生一年级的助教,这样副助教到研究生二年级担任主助教时,又可以继续培养下一级的副助教,以此延续下去。第三,两位助教共同组织活动,可以避免某一位助教可能性格上不适合组织活动的情形出现,在两个年级之间也能够通过协调形成较为合理的组合。除此之外,还要指定一位博士生作为总助教,协调和指导四组助教团队。

 

在课程内容上,课堂模拟法庭的案例全部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案例,备选案例约150个,按照教学进度,每学期讨论24-26个案例,加上每年新公布的案例,从数量上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当然,经典案例每学期教学都会使用。每节课讨论一个案例,按照A-B-C-D分别担任原被告的交叉循环方式组织,每6周一个循环,每学期循环两轮。每个案例中原被告双方所在的组分别由一位同学担任人,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包括旁听的同学)担任法官、证人、鉴定人等辅助角色。根据原被告双方的表现(而非胜诉或者败诉,因为案件事实本身无法改变),由非当事人的两组(如A-B,则为C组和D组)的同学,以及在场的旁听同学,通过投票器决定表现得更出色的一方。最后由主讲教师进行评论和总结。

 

在课程进度上,校内SPOC采用原进程的教学录像,教师会在学期伊始就公布录像进度表,模拟法庭的案例也与布置的录像内容紧密相关,确保每次的案例都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课程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方式,每4周(安排在4、8、12、16周)有一次“小组讨论”,由助教团队组织,负责解答疑难问题。

 

4.SPOC平时成绩的获得

 

SPOC平时成绩是以撰写侵权法指导性案例和参与模拟法庭的方式来获得的,其中撰写指导性案例4次,参与模拟法庭一次,每次计10分,共计50分。撰写侵权法指导性案例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编写报送指导性案例体例的意见》和《指导性案例样式》的要求,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已经的民商事指导性案例,将在本学期讨论的案例中选择非本人报告的4个案例,改写为“指导性案例”的体例。

 

第二,在指导性案例的编写过程中,要求学生忽略案件的原发生时间,设想案件都发生在案例报告的当天,并适用现行有效法律规定进行分析。

 

第三,根据现行法律、司法解释以及司法实务,详细列出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式(例如计算基数、赔偿时段、损益相抵等),并得出相关结论。学生在计算时,无须理会《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案例的最终判决结果。

 

第四,如果有其他问题需要说明的,例如对案件原判决的评析、社会效果、立法建议以及其他疑问,也鼓励学生进行说明,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酌情对该同学期末成绩加分。

 

三、法学院教学方式的国际比较

 

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和耶鲁大学法学院求学,现在正在英国牛津大学法学院访学。借着这两次机会,也大致了解了美国和英国的法学教育模式,在此和笔者正在实践的慕课教学作一对比。

 

1.美国主流法学院的教学方式

 

美国法学院一般采用“案例教学法”与“苏格拉底问答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学以经典案例摘录为中心。即由教材的作者,将影响某一领域的重要案例中对后世构成例案(leading case)的部分进行摘录,学生通过阅读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编排的经典案例摘录和相关学术文献片段以及作者的评释,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该领域的法律发展进程。同时,这也是美国法院诉讼和判决书的撰写逻辑,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也能够直接适用于实务操作,体现出美国法学院的务实性。

 

所谓“苏格拉底问答法”,是指教师不在课堂上重复教材上已经讲述过的经典案例摘录和必要的学术性分析介绍,直接根据课前布置的阅读内容,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内容向教师提问。根据笔者的观察,几乎没有学生不按照教授的要求提前进行准备。在笔者一学年的旁听过程中,仅有一次出现了一位准备不足的JD学生,而且还受到了教授的严厉指责。

 

“案例教学法”与“苏格拉底问答法”之所以能够推行,其背后的教材功不可没。美国法学院的教材,一般都在1000页左右,包含大量的案例摘录和一些论文片段。以我主持翻译的《美国侵权法:实体与程序》为例,中文译本123万字,包含152个经典案例的摘录。作为一学期课程的教材,学生平均每周要阅读60-70页。

 

2.英国主流法学院的教学方式

 

牛津大学每学年设置3个学期,分别叫做Michaelmas Term(10月上旬-12月上旬)、Hilary Term(1月中旬-3月中旬)和Trinity Term(4月下旬-6月下旬),每学期8周,合计仅有24周,但教学强度较大。

 

牛津大学法学院授课主要分为个别指导课(Tutorial)、讲座课(Lecture)和研讨课(Seminar)三种形式,另外还有师生都可以参加的各种讨论小组(Discussion Group)。所谓个别指导课,主要是针对本科生。与美国的法学院(Law School)是实体机构不同,牛津大学法学院(Faculty of Law)仅为行政管理机构。法学院所属100余位教师,绝大多数为所在学院(College)和法学院双聘。即每位教师是所在学院的导师(Fellow),同时是法学院的教授。牛津大学共有38个学院和4个“学堂”(Hall,相当于学院),每个学院的导师来自各个专业。其中招收法学专业的学院,法学教师平均为3-4位。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如果要学习法学专业,是向每个学院申请法学专业,如果所申请的学院满额但该学生被评估为实力较强,会在各个学院之间协调,最终同时归属于各个学院和法学院共同管理。本科生的主要法学课程,原则上由所在学院的法学教师教授,一般每人负责4门课程,以1对2或者1对3的方式授课。如果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超出了该学院法学教授可以讲授的课程,则由学院之间进行协调,邀请其他学院的导师为其授课或者到其他学院参与学习。具体授课方式除了讲授,还有要求学生提前写小论文,然后讨论、修改论文,授课强度和效果因此得到保证。与在其他学校仅适用于本科不同,个别指导课在牛津大学法学院硕士层面的BCL学位和MJur学位课程设置中得到了保留,难能可贵。只是硕士生的个别指导课,一般是以1对3到l对5左右的比例开展的。

 

讲座课由教授按照专题讲授,本科生低年级和研究生的部分课程以这种方式开设。比较有特点的是,由于牛津的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学院由不同导师给各个学院的学生讲授,在法学院层面同一门课程则可能有多位教授可以开设。因此在排课上,多位同一研究方向的教授,会在一个大题目之下,分别讲授不同的专题。以笔者的研究领域侵权法为例,牛津的侵权法分为10个专题:理解过失责任(8课时)、过失责任中的因果关系(8课时)、抗辩事由(8课时)、经济侵权(4课时)、侵扰和Rylands v Fletcher案(8课时)、产品责任(4课时)、公共机构侵权责任(8课时)、侵害名誉(6课时)、占有者责任(4课时)和专家过失与有缺陷的房产情形下的纯粹经济损失(10课时),合计64小时,贯穿在3个学期,由7位教授分别开设。

 

研讨课主要针对研究生,又是另一番景象。研讨课一般比讲座课的主题更深入,也可能是跨学科的讲授。例如财产性救济研讨(Commercial Remedies Seminars)这门课程,包含了合同、侵权、衡平救济、返还财产、承诺救济、强制行为、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禁令和诉讼时效等内容,几乎将英国法上所有与财产性救济相关的内容横向贯通。每门课程设置一位召集人(Convenor),一般是该领域的资深教授,或者是由资深教授指定一位年轻学者作为召集人但自己也参加授课。每次课程除了召集人自己之外,一般至少会邀请两位教师参加讨论,另外还会有一些访问学者旁听。由于BCL和MJur每年招生分别为约90人和50人,每位学生只需要选修4门课程,而给硕士生开设的研讨课大约在40门左右,所以平均下来,每门课程大约只有14位学生。笔者参与的一门课程,只有6位学生选课,一度出现了4位教授加2位访问学者,学生和教师各占一半的情况。另有一门课程,笔者申请旁听,召集人婉拒了。理由是,只有5位学生选课,教授加访问学者已经5人了,他不希望打破这种平衡。

 

在这三种授课方式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上课之前,都会布置一个阅读目录(Reading List),而不是依托于一本固定的教材。牛津大学法学院的阅读目录与美国法学院的差别主要是第一,案例要求读全文而非摘录第二,推荐大量论文,尤其是授课教授的论文;第三,会指定多本教材或者专著的特定章节进行阅读;第四,会推荐一些欧盟层面的立法。阅读目录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根据笔者的观察,学生不太可能完成所选的4门课程的全部选读内容的阅读,所以选读内容的确需要学生根据兴趣和侧重进行取舍。

 

3.慕课可能更符合中国法学教育体制

 

笔者的上述介绍,似乎有些偏题,因为读者会看到美国和英国的顶尖法学院,都没有采用慕课这种教学方式。就此我分别请教了两国的多位教授,回答出奇地一致,那就是保证教学效果和对得起学生的学费,这和英美法学院定位为精英化教育高度相关。仔细想来,慕课并不适合于美国法学院的“苏格拉底问答法”和英国法学院的个别指导课和研讨课,可能仅适用于讲座类课程。由于核心教学方式的不同,也没有必要通过慕课的方式来进行授课。

 

笔者对比中美英三国法学院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使用方式之后,突然意识到,从今天慕课的角度来回顾美国和英国法学院的课前阅读量,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前录像时代的“纸面慕课”。即学生需要在课前投入比课堂时间多1-2倍的时间进行阅读,课后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温习,才能完全达到学习目的。至于是采用视频,还是采用课前阅读资料来进行慕课教学,差别只是在于对学生大众的吸引力和耐心的要求不同而已。

 

而笔者正在尝试探索的侵权法慕课教学,将课堂的讲授制作为录像,学生需要提前看录像和分析案例,然后参与课堂上的模拟法庭,课后再修改自己的报告。学生在课下需要投入的时间与课堂时间大约是2:1,即学生需要花三倍于课堂的时间来学习这门课程,收获更大,学到的东西也更实用,这其实与美国、英国的法学院教学方式是殊途同归,实质都是一样的。“预习——课堂教学——复习”,投入越多,教学效果越好,这是最核心的教学规律。那么,对于中国大学已经建立起来的以讲授型课程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来说,将课堂讲授前移到录像阶段,使课堂的互动性更强,尤其对于非精英化定位的法学教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改革方向。

公开课教案篇9

1.有利于培养具有公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公安院校以培养符合我国公安实战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按照职业需求和公安实际情况培养人才。目前,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多以课堂学习为主,在第三或第四学年直接进入公安机关实战部门进行实习,缺乏学院与实战部门之间的过渡训练和准备,缺乏相关工作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进入实战部门后较长时间难以适应,难以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无法顺利完成学生到学警的身份转变。因此,公安教学应当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转变为以模拟实际案例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教学模式,将真实的或仿真案例引入日常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对接实战部门的用警需求。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解决在警务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公安专业对于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实战部门对实习学生和用警人员的要求之一。公安专业学生通过多学科协作案例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时,已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通过参与案例还原和案例分析过程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启发下尝试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学科协作案例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课堂案例的直接参与者,或参与角色扮演还原案例、或参与案件分析、或参与案件总结,并在课堂讨论环节向教师请教就案件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负责组织并旁观学生参与案件分析全程,针对具体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这一情景互动过程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对于公安院校及公安系统的人员来说尤为重要,也是顺利开展警务工作的必备能力之一。多学科协作案例教学是以学生团队合作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室安排采取分组方式进行案例还原和分析,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安排不同分工和任务。这要求不同组学生之间、同组学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彼此协作完成任务,以确保整体案例的顺利推进。在此模式下,学生不仅从案例中巩固了理论知识、发现了问题并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自主思维、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参加公安部门实践活动或参加公安工作大有裨益。

二、多学科协作案例教学模式应用于公安专业教学的学理依据

多学科协作案例教学模式(下称MCT模式)是一种将多学科专业知识融合于真实案例教学,充分利用案例、社会背景和教师资源,具有生动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多学科协作案例教学以典型犯罪案件或社会公众事件为原型,在课堂模拟还原案件过程和现场,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科班课堂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点兼和并应用于实际情况。以目前就业市场对公安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为视角,MCT教学模式较传统的公安教学模式而言具有较大优势,且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学理可行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公安专业人才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Problem-Oriented)是西方现代警务的哲学理念之一,④是指根据已有信息、资源和手段,以亟需解决的问题为目标,设计专门的解决措施处置相应问题。⑤MCT课程以解决公安专业学生专业思维欠缺、团队协作意识欠缺和多角度分析问题不足等现实情况为目标,以公安院校及专业师资为资源,设计符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案例和课程模式,有效促进知识转化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MCT教学中,学生需要从案例重建、学理分析和实际运用等方面参与,通过教师讲解和团队讨论充分理解案例中的知识点,并由模拟案例分析加强思维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塑造情景式教学,培养学生推导、演绎思维

MCT教学注重以真实案例和社会事件为原型,师生共同还原案件过程和案例情况营造学习情景。通过营造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和积极思维能力,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思考问题,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场,在思考案例的发展过程中主动构建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以案件侦破为例,学生需要重建犯罪现场情景,扮演受害者、证人和社会其他角色(如记者或围观人群等),通过亲自参与案例分析和推进事件发展,可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能力和对他人行为的分析意识,强化对现场线索的归纳和事件演绎的能力,从而促使教学效果提高。

(三)多学科协作,强化知识内化过程

MCT模式注重多学科知识点兼和,由多角度延伸出案例所蕴含的学理知识。这一教学模式不拘泥于课本内容介绍,而是提炼出各专业知识点,融于生动的案例讲解,如将公安基础理论、公安专业技能、法学内涵、刑事技术勘验要点和程序规范、社会舆情收集、研判和引导等知识贯穿于案例事件的发展过程,由多位不同学科教师对同一事件进行分析解读,形成多维知识体系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

(四)考核学习效果,提升教学合作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公安教育中,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多以试卷考试的结果来评测,具有单一性和不严谨性。公安教育有别于其他高校教育之处在于其对学生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要求,而这些能力并非以卷面测试可以衡量。MCT教学模式的考核重点是“能否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并用试卷考查理论知识(如法条法规或程序规则等)为辅,即以模拟案例为题,考核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对案例的知识点分析、归纳演绎事件能力和实际应用于侦破案件和应对社会情景的能力等。通过模拟现实公安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可在考核过程中及时发现专业欠缺之处,给予指导培训。这一考核设计强调“解决问题”,并还原现实场景以检测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对能力,可以更好地以测促练,以评促学。

三、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授课模式现状

1.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脱节。长期以来,传统公安教育以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与现实公安工作需求脱节。学生接受传统公安教育后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在公安部门实习过程中或毕业进入公安工作岗位后面临的是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无法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如将法律基础知识应用于纠纷调解或是办理案件、将写作知识应用于公文材料写作和笔录制作、将信息查询知识应用于情报研判和分析工作等。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教学内容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差距,现实工作需求与所学知识之间出现脱节现象。2.缺乏优质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成体系的课程设置、教学教材、参考资料、文献、书籍及图书馆数据库和案例库等。⑥在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随着智能终端和各种网络信息的普及,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工具迅速延展。然而由于公安知识的特殊性和案例教学的特殊性,公安专业教学资源从整体来看落后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其他资源。尽管公安专业学生可从各地公安实战部门的实习经历中获取较为丰富的案例和素材,但专业学习资料对其内容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及时性要求更高,由此仍缺乏优质教学资源。3.授课模式单一。目前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授课模式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实践操作和去公安实战部门实习为辅。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仍扮演着课堂的主要角色,单向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自主学习、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近年来在公安慕课的推广下,部分公安院校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和教学硬件上进行了更新和改进,但并未对授课模式进行实质性地更新。同时,有部分学院公安专业已经开始尝试慕课教学,但这一形式仅作为课堂辅助手段,并未推广普及应用。4.评价模式僵化。目前大部分公安院校公安专业的教学评价模式多以学期末测试和平时课题训练操作、平时课堂表现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不同的分值权重进行打分评估,最后各项分值相加形成评价结果。这一模式沿用多年,广泛应用于各公安院校对公安专业学生的教学评价。但这一模式的短板较为明显,如侧重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轻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评,如调解纠纷能力、临场处置能力和信息采集能力等。此评价模式以分数作为机械的考量结果,对学生的各项指标进行简单区分,忽视了对非记分能力对评价,如专业素养、处置问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教师作为此评价模式的主导角色,难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进度,学生作为接受方仅能被动接受知识和考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四、基于多学科协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应对策略

1.更新教学内容。MCT教学内容较传统教学而言更为新颖、丰富、贴近真实情景。以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事件或案例为教学案例,根据多学科知识、技能分解事例,将案例学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以学生参与形式将知识点鲜活演绎,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以山西公安院校MCT教学团队授课内容为例,“昆山杀人案”是发生于2018年9月1日江苏省昆山市的一起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教学团队从案件侦查、刑事技术勘查、法律适用和警方公共舆情应对等四个方面对案件进行拆解,将多学科的知识点与案件情况相结合,如在对案例进行梳理过程中,法学系教师从现实中案件的处刑结果开始,讨论法学中定罪量刑的意义,分析法学原理,并讲解在情景还原过程中各角色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教授学生在处理事件时遵守法规并保护社会法益。公共安全系教师则根据当时社会媒体的报道情况和舆情处置情况分析事发时的社会学基础和相应社会心理,强调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舆情处置的方法和手段。在对案件还原后的分析内容中,侦查系和刑事科学技术系教师就规范执法、规范取证等方面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如侦办案件过程中对于证人证言、嫌疑人讯问的技巧和保护;应当提取的物证和相关情况,如痕迹物证、电子物证和生化检材等,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询问和记录。参与MCT授课的学生表示,通过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也激发出主动思考、主动与团队交流的意愿。2.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MCT教学模式广泛吸收多元优质教学资源,如名师名教、经典案例、网络资源与文献等,拓展公安专业的教学资源。同时也积极向与警察院校有合作关系的公安机关等实战部门咨询案例,充分利用警务实践机会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公安工作,也有助于教师进入一线获取实践经验和案例。以山西公安院校MCT教学团队为例,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新媒体讲解基础理论知识后,进入到仿真街采用现场勘查教具和器材,同时由团队教师使用自媒体全程记录,并由学生佩戴模拟记录仪记录案例分析过程和处置过程,以保障后期教学分析、总结的材料完整性。此外,MCT教学模式对于服务实战部门的应用型专业教学而言,具有较好的同类性和推广性,有助于公安院校之间相互交流、评教,拓展教师视野和思路,获得经典案例和教学设计,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3.采取多学科协作案例教学授课模式。MCT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师设计案例,在课堂初期讲授完成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案例背景,并将设计有知识点的仿真案例交由学生,由学生为主要参与人进行案例还原、模拟现场勘查或处置现场问题等环节,构建仿真案例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处置实际问题时主动联系理论。教师角色由传统的讲授人变为旁观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课堂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自主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提升,主观能动性显著提高。例如,山西公安院校MCT教学团队在2017级本科公安专业学生课程中尝试以选修课方式开展此教学方法。教师在第一节课上以2018年发生的“昆山杀人案”为例,讲授案件背景、课程考核标准和模拟案件还原的要求等,对学生进行分组,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意识,分配角色扮演任务。随后,由指定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还原现场情况,授课地点于学院教学实践中心的室外仿真街。在现场还原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案件情况尽可能真实地布置现场物品,包括前情引入、旁白讲解和配合学生节奏等。待现场还原结束,侦查专业教师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师开始进行现场讲授。在这一阶段,侦查专业教师着重讲授案件的前期处置要求和规则,如接处警规则、现场询问和证人证言获取规则,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处警和现场询问。刑事科学技术教师则立足现场情况,讲授到达现场后的现场保护、证据保护和分辨、证据提取以及证据运用规则情况,并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指纹、足迹等痕迹物证的提取操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合作热情和积极思考动力,对案件现场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并与同伴、教师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其职业素养要求,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临场处置能力,为今后进入公安机关提前积累实践经验和心理准备。在MCT教学模式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如下:首先,案例设计时要注意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保障符合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多学科知识覆盖的案例设计。这里的教学目标是指符合学校、学院和各系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相关能力养成。MCT教学模式是一种辅助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培养手段,以多元化培养方式完成教学要求。其次,以学生为主导的角色扮演部分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还原现场时注意课堂安全、课堂节奏和对其他同学的引导及管理。由此,一般由两名教师共同参与含有情景演绎的课堂教学,以相互配合教学和管理工作。最后,MCT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思维过程,通过参与现场还原、处置现场情况和参与模拟公安工作过程,充分调动积极思维,身临其境地参与课堂互动和思考,更为高效地进行知识转化。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MCT教学模式强调更加多元、客观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多维度评价方式,保障评价体系有效客观地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师教学质量。警察院校MCT教学模式对相关公安专业课程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等层面进行分解评价,并针对相应内容进行考量,以形成最终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MCT教学模式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科教师评价。MCT团队学科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将课程评价标准告知学生,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知识点进行提示和讲解。根据学生在知识反馈过程中的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教学教师评价的客观性。第二,教学团队评价。MCT教学团队一般是由多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通过不同专业知识背景教授知识和技能,并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多位教师从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运用程度和现场处置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入手,共同按照分解后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以防止出现学生由于某一方面能力突出或欠缺而导致的成绩差异情况。这样可有效杜绝“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等现象和某一学科教师单方面评价的主观性原因,较为真实、直观地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实战部门评价。公安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进入公安实战部门进行警务实习,由实战部门民警对学员能力进行评价。公安机关民警根据学员的专业素养、实战技能和临场处警能力等对学员进行考评,由于工作和时间限制,此类评价多以实习考核评语为主。教师可根据实战部门人员的评价对比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知识设计,以提高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公开课教案篇10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工程招投标课程 应用特点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62

Abstract The project bidding course is a introduction for the bidding of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It combines with the actual strong. Case Method is a advanced teaching methods. It discusses the project bid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the project bidding in the processing of teaching. The case study is used in this paper then. So case method application is helpful for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skills. It also optimiz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case method; bidding cours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method of implementation

1 工程招投标课程的基本内容

工程招投标课程以合同法律知识为基础,以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为重点,全面介绍了公路工程施工设计招投标工作内容。通过对工程招投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合同法律知识的学习,重点学习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掌握《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基本内容,了解公路工程招投标程序和方法,了解合同法律知识基础,熟悉各种公路工程承包工程招投标问题,掌握公路工程施工合同条款的基本内容,并全面了解工程变更、分包、延期、索赔及违约的处理原则和方法等内容,掌握FIDIC合同条款,了解FIDIC合同条款与国内公路工程施工合同条款的区别。它是法学、经济学理论、土木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在组织实施合同中的具体运用,其知识点较为枯燥与繁琐。所以有必要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使枯燥的知识与实际结合。

2 工程招投标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案例教学法指采用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并结合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①

依照工程招投标课程重点及讲解要求,所谓工程招投标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工程招投标课程的相关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先理解课程相关理论,通过实际教学案例,结合课前预习与课堂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教学过程形成多向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工程招投标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实际上也是一个本地化应用的过程。如果脱离了工程招投标课程特点,而照搬理论,就会难以有效实施。所以需要掌握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招投标课程中的特点。②

2.1 实践性

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强实践性。在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选取来自于工程事件,学生可以基于工程时间体会和理解工程招投标的重难点知识点。学生在能在课堂中接触到实际工程,并且运用前期所掌握的知识展开讨论与总结,找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与措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段,使学生更易理解枯燥的工程招投标知识,符合课程改革要求。

2.2 启发性

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中具有启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工程纠纷问题。案例教学法先是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隐藏的背景和存在的矛盾,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得到具有自身特色的解决方案。

2.3 针对性

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中具有较强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是训练对结论的探究过程,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现阶段新教改中教学目标实现的手段之一,不断改善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的方法之一。

2.4 互动性

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招投标课程教学中具有互动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教师不能像以往课堂中作为学习的主导者,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只充当课堂教学的辅助者。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进入独立的分析归纳状态。真正做到由教师的教授知识转化为学生与教师课堂上进行生动讨论的互动教学方法。

3 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招投标教学环节中的实施方法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老师须全面把握教学环节,最好能选择目前工程招投标工作与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晒选,需在大量搜集实际案例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各个案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且课堂教学时间较短,学生需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充分了解与掌握案例的具体情况,并掌握案例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结合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与讨论。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深度的消化吸收,也就是进行案例预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一个案例往往不能反应全面的课程内容,若仅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实施环节中,应结合案例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单元,先阐述知识重难点,再把招投标课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等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详细讲解,提供分阶段案例。可把一个情景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里设立小案例,小知识点更为明确,且改善了一般案例教学法中缺乏概括化知识和理论分析能力培养的局限。

事实证明小案例的教学效果良好。但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与老师不断的思考与创造,这种方法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程变得生动,通过学生发言,锻炼学生的辩论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变原有的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不再被动,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吸收知识,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者,这种学习方式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与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考核大部分的考试以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等题型,着重考查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知识点和原理。但是实施案例教学法后,应将考查的重点集中在考核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析,锻炼期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的考核不应仅仅基于期末的考核,在进行每一次案例分析后,做好反馈设计,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独立思考和总结,可通过书面上交作业,对学生工作打分,考查学生对案例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可占学生总成绩的大部分。期末考核可以实际案例为主的考核方式,题目可结合招标注册工程师的考试的历年真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未来成功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4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4.1 案例背景与分析

首先在课程中简要介绍招投标工作过程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原则。然后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基本情况:某重点工程项目预计于2015年11月28日开工,但由于工程较为复杂,业主经相关主管单位采取邀请招标方式。业主于2015年8月8日向通过资格预审的甲、乙、丙、丁、戊五家施工单位发出了投标邀请书。这五家企业均接受了邀请。招标文件规定,投标截止时间是9月18日下午4点,业主将于10月10日发出中标通知书。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前,甲、乙、丙、丁四家企业均提交了投标文件。10月21日下午由招标人开展了公开开标工作。评标委员会于9月28日提出了评标报告。乙、甲企业分别为第1、第2名。但企业乙投标报价高于甲,因此业主在10月10日向甲企业发放了中标通知书,并在11月12日签订了中标书面合同。

教师应在上课以前先给学生案例,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该招投标过程存在什么不合理性?请说明理由。

4.2 案例实践

上课的时候,将学生分组进行深度的讨论,然后要求小组进行代表发言,阐明各小组对案例中涉及问题的看法,提出各小组讨论后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开标应该在投标文件上指明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中公开进行,本案例中指出9月18日下午4时是文件中规定的投标截止时间,但业主单位到9月21日下午才开标,这与相关规定并不相符合。(2)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天内,应按与中标人签订书面合同,但在本案例中招标单位于11月10日发出中标通知书,到11月12日才签订书面合同,时间间隔已超过1个月,这与《招标投标法》中对中标通知书发放的相关规定也不相符。

5 总结与评价

本文通过阐述工程招投标中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介绍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招投标教学环节中的实施方法,简述了案例教学法在工程招投标课程中的应用。该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优势:帮助老师凝练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案例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大幅提高。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掌握新知识以及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案例教学法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对学员课前预习内容与深度的要求较高,预习案例会占用学生较多时间。其次,在案例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师难以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和课堂气氛的掌控能力。而就考核和评价的方式而言,紧扣案例教学的基本特点,如何进一步优选案例,凝练教学内容,使案例与知识点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公司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优化,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与解决的问题。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