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3:13:32

公开教学

公开教学范文篇1

论文摘要:公开教学活动是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通过公开教学,分享个人教学理念,展示个人教学方法,对教学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数量出现紧缺状态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刚刚走上讲台不久,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总有抱着干一番事业的决心。虽然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常常被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所困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青年英语教师非常关心的个问题。因此,公开教学活动在教师提高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就显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2公开教学活动的含义及步骤

公开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种教学研究。根据我院英语公开教学活动的开展来看,本人认为,公开教学活动一般应包含三个步骤:

2.1第一阶段:教学理念的阐述

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吸引学生的能力。因此这一阶段的比赛要求参加公开教学的教师以演讲的方式就自己对教材的研究,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等方面形成书面材料向其他教师做个全面的阐述。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推动教师间的学习与交流,教师间能分享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促进教师间的互动。经过教师的研究探讨,集合大家的智慧,对所授课程形成完整教案,为公开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2.2第二阶段:公开教学活动开展

公开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该教学活动可以以个人或者小组介作的形式开展,小组中两个或三到四个教师共同完成一堂课,教师之间应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时间的控制,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取舍。通过比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使集体备课和经验交流活动在公开教学中真正地落到实处。

2.3第三阶段教学效果评价

经过教学理念阐述和公开教学活动实践两个环节完成后,公开教学活动组委将根据教师在英语基本功、课堂内容设计及讲解、电子课件制作以及课堂效果等方面做一个整体的评估。

3公开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公开教学活动探讨了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考,传递了教学理念,有时也成为了一种理念的导向,甚至许多学校都把公开教学作为评定教师教学成绩,选拔教学能手,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公开教学活动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英语基本功的培养。提高教学能力的本质就是训练基本功,并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学基本功的范围很),而我们英语教学中所指的基本功主要是指教师的语音、语调是否标准地道、教师运用英语的熟练程度以及驾驭能力。在公开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英语基本功进行展示,通过展示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断的进行矫正,灵活使用,从而使自己的英语基本功不断得到提高。

第二、课堂把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土侮一堂公开教学之前都要经历几个环节的准各。首先要做的是先熟悉教材,教材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而是教学工具,根本依据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因此,教师要从英语学科系统的角度出发,下力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研究教材的系统性,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内容和思想内容的教育方法。其次,教师应根据课文背景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然后要善于抓住课文的重难点,熟悉运用处理重难点的处理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在讲课时才一能重点突出;最后在课文讲解时注重教学技巧的运用,注重整堂课的起承转合及整体性: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一能将整个课堂课调动起来,才一能在讲课时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达到诊释教学的赘个过程的目的。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我们老师为了付出很大的劳动,但我们如果能够注重教学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那它同时也会对我们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上是一个很好的提高。

第三、电子课件制作能力的培养。在当今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集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感觉刺激于一体,通过人机交互作用来完成各种教学任务的方式已经相当普遍。那么,在这种优化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研究如何在多媒体教学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如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教师就能从繁重,重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后,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探索在多媒体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实现由“教书匠”想研究型教师的转换,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战线上的行家里手。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任何人都要不断学习,而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特殊重任,更应该不断地学习。教育家德洛尔就曾特别强调教师的四大责任之一便是教师自己的培训和提高。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多媒体教学下,教师所具备的各方面的素质都相应的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而公开教学活动正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样大大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不同个性教学特色和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公开教学的方式将个人的教学态度、气质、个性、兴趣爱好等一系列内在的精神活动表现出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艺术,将个人品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自觉提炼,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然后使这种教学风格演变成激发教学的强大动力。这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身受用。

第五、教师自信心的培养。教师参加公开教学,就会有相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与学生互动性、课堂效果的好坏、教师个人台风和魅力的展示都将受到严格的检测,他们在公开教学中的表现也会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是对他们教学技能的挑战,同时也是心理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经过公开教学的洗礼,我相信他们定会有一个质的改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加从容,更加自信。

公开教学范文篇2

一、教学活动的亮点

本次活动每位教师的授课,都各具特色,突出了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流程合理,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表现了我校教研活动的亮点:

1、领导重视,群策群力,全程服务

本次教学从校长到副校长都十分重视,并且得到了后勤李主任的协助和支持。组织的每一个细节,学校的各位校级领导都很关心。李校长亲自为大家录象和拍照,制作教学实录光盘。在学校资金相当紧张的前提下,徐校长尽可能地奖励每一位参加活动的教师,足见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大力支持。教导处认真组织实施,从课堂教学的筹备到评课总结,学校领导自始自终全程参与,教研组年级组全方位予以帮助,评委们认真听课评课。正是因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从而确保了这次教学竞赛获得圆满成功。

2、态度端正,准备充分,展示风采

在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态度端正,非常重视,准备充分。通过锻炼,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促进和提高,也让老教师们受到触动和启发。在活动中,教研组老师团结协作,共同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分析学情,资源共享,合作意识强,展示的成绩好。教师认真准备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求学、钻研、上进的精神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展示了良好素质风采。如语文组张艳红老师在听取组内老师的意见基础上反复修改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张中民老师在课件制作不是十分熟练的情况下利用幻灯积极参与本次活动。教师的求知探索的精神正在形成,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老师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都是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精彩的展示。

3、打造精品,展示特色,堂堂精彩。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亮出了自己的优点。活动激活了教师的潜能,涌现了一些教学新秀。这次竞赛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发现了一些有潜质、有能力的教师,欣赏到了一些好课。李秀伟老师,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用心贴近学生,用灵魂感染学生,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传达着给学生关怀,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对基础差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外语课超越教材、走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是难得的一堂生动活泼的外语课。如张艳红老师的语文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教师动作示范大方到位,教学双边活动把握得当,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了快乐学习的新课程理念。罗海燕老师的化学课教学语言精练流畅,知识点拨十分到位,,正赶上区化学教研员来听课,对她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夸她的课是“滴水不漏”马玉红老师的数学课,把枯燥无味的变成具体可感的、贴近生活的,让学生易学乐学善学,从容大方的教态、魅力四射的亲和力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大家风范。可以说,十六堂课都有个性,各自展现了各自的特色,堂堂出精彩。

4、电化手段,辅助教学,增设美感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所有教师都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且在使用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教师能够引入影音文件创设情境。有很多课件制作相当精美,马玉红老师、马琳林等老师课件制作相当有特色。

5、创新意识,创设情境,调动气氛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抱着虚心学习态度认真备课、上课、听课,积极参与到本次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老师们有改革创新的意识,能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上课学习积极,课堂气氛好。如魏亚芝老师、那红霞老师、杨凌老师、谌华老师、郎兆杰老师等。通过教学活动,评课,增进了同行之间、学科之间和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家对现代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对现代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

6、课改精神,深入人心,创新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教师们能努力创设学习情景,尽量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教师们能够利用分组讨论、学生到台上板书、自由发言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效果很好。很多好的做法都生动地说明课改精神已深入我校教师的心灵深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二、值得反思的问题

本次活动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从总体上看,教师基本功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值得探讨、改进。

1、教师讲授的内容多,预设的多,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有效学习的不够。有效的课堂容量应以有多少学生学会和学生学会多少来计算,而不是单纯看老师讲授了多少。

2、有的老师仍存在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现象。飘在空中,离学生较远。教师自身的素质展示很好,但教学知识落实不够。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出现两极端,或上到哪里算哪里或过于注重形式硬撑着完成教学设计内容,课堂教学实质性的东西把握准确度不够。

4、总体上看,师生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学生的回答讨论多数还是浅层次的。还未能真正面向全体。有的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不要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更不要总是提问固定少数几个学生。

5、有的老师板书缺少设计,随意性大,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有的老师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而整节课一个字也没写。有的老师既打投影,相同的内容又写板书,重复展示分散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不知忙看哪一边。

6、有些教师对多媒体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还有偏差,只是把媒体作为一种工具,只是为了课堂使用而使用,缺少目的性、价值性,而不是观念上的整合。课件对教学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反而分散了课的集中性、目的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7、作为教学还应注意细节,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语言、教态的细节。

8、从全校教师的情况看,部分教师听课的积极性不够,觉得此事与己无关,16节课,有的老师竟然连一节课也没有听。

三、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堂常规,要遵照教学的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的搞教学“拼盘”。不搞“形象面子工程”,这样做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淡化了教学的主体,其实也不会收到多少效果。

2、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有几堂课听课坐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上,比较多的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后的表现。这些学生在教学初始,和其他人一样的兴致勃勃,也许是担心老师看不见,举手时还特意站了起来,有时还向老师发出了请求的声音,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只叫靠前面的学生发言时,他们就渐渐的不举手,继而伏在桌子上,甚至相互交谈别的事情,在那时,我才深深的觉得自己过去的如此做法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我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和进步的机会。

3、提倡超越教材,但必须有正确理解教材、尊重教材做基础,不然只能偏离方向。今后我们还加大教师自学的力度,既包括教学理论,也包括新教材。自发的校本教研是最有生命的教研,是最有潜力的教研。

4、要从教育的全局考虑,对学生的潜力要合理开发。我们有比较多的课堂安排的太满,没有给学生留下课间“喘息”的时间,有的教师用与课堂无关的刺激,使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我认为,学生的体力和脑力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过度开采,不利于他们持久的发展,最起码不利于他们下一节的学习。

5、摆正常规课与公开课的关系。偶获成功存在较大侥幸,不断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应该用公开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平时的每一节课,认真的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常规课和公开课之间应该划等号。只有把平常课当公开课,才能把公开课当平常课。

总之,这次教学活动是以新课改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教师们搭建锻炼成长、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为老师们提供相互启发,互相学习的一个平台。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做课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推动了我校整体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成功是精彩的,遗憾同样精彩,有一位哲人说过:有遗憾才会有进步,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发现遗憾,找到遗憾,弥补遗憾,让这份遗憾在磨砺中迸发出惊人的光彩。我们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让我们一起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更大的努力。

公开教学范文篇3

历史有什么用?学习、研究历史的人面对这个问题无不感到尴尬而难以回答。“以史为鉴,可以明今”是说得老掉牙的教导,可这句名言如今乱用得太过俗套和僵化了,也没告诉我们究竟如何“明今”。倒是司马迁的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很实在,说出了历史家干了哪些工作。然而在当今市场化、商品经济浪潮汹涌的社会,问这问题的人像一个挑剔的顾客,用毫不信任的眼光看着你,并且非常不耐烦的随时准备拂袖而去。历史家面对这个架势,大多是难以招架的,谁愿意去花上几天甚至半个月去读你写的那一本本厚厚的、艰深的历史巨著呢?一个学科到了被质疑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的时候,的确是非常危险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年鉴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被他的幼子问了同样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历史学家的技艺》,也叫《为历史学辩护》。布洛赫摆脱了过去的历史家像上帝般审判人间万事的形象,把历史学家比作一个普通的工匠,小心而又仔细的做着自己的工作。这本书其实是写给研究历史的人看的,因为布洛赫在书中纠正了很多历史家在做研究时常犯的错误。

二、中学历史教育可以给学生提供的价值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也常被学生问到这个问题,自己心中也一直在疑惑,高中历史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东西?当然,应付高考是一个万能的挡箭牌,它可以抵挡一切的质疑。但作为老师,我不能因为有了这个答案就可以心安。教育本身的价值在于塑造人,高中历史作为高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要能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东西。高考的形式是会变的,但教育是社会永远需要的,我个人认为历史也是高中学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历史教给学生什么?新课程标准要求有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历史来说,这三个方面的确是必不可少。知识是基础,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老师来说,如何把握这三方面的要求,可能是要长时间的锻炼磨砺才能渐渐达到要求的。然而,作为老师来说,我们要先思考历史究竟有什么用?究竟应该学些什么?应该怎么学?第一,历史绝不仅仅是过去的人物和故事。研究历史,不能局限于过去。历史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演进,为了获得一个整体的结论,必须分时段,分地区和国别,分社会阶层乃至一个人物一个事件的去研究。因此,禁锢在过去,陷入繁琐考证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我们应从历史的茫茫深渊中跳出来,清醒的看到历史家的任务不是获得历史的一枝一叶,而是要研究人类社会演进的总体趋势,获得一个整体上的把握。高中历史教学,是对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初中教育的一个提升,并为以自主性的研究性学习为主的大学教育做准备。高中历史不能局限于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培养学生对历史从整体去把握的感觉和能力。因此,应注重对单元知识,专题知识粗线条的归纳和整理,以时间为轴心,把人物、事件串起来。我在本次公开课上,也力求做到对历史整体的把握。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整体的历史感。第二,研究历史更多的要去问为什么。其实在历史中,很多人物和事件在学术界尚有争论,比如争论某某神话中传说的人物是否存在,某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如何。但历史研究的意义不在于此,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不是了解起源是什么,而是明白原因是什么。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知道历史为什么是这样发展的,这才对我们现今生活有启示意义,这样才能有“继往开来”的效果。比如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都很明显,特别是宋元之际商业贸易异常繁荣,我们探究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对今天我国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多方面的启迪的。第三,分析评论历史还是要“跳回”历史。自以为很懂历史的人总喜欢对历史恣意评说,但历史家却不能任意评判。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钱大昕说:“今之学者,读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历史家不能以任意评判古人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和“高明”。对待古人,更多的是要“同情之理解”。任何人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评论古人应先从他所处的时代,探究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在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评论。各个时代背景不同,各个时代的价值观,评判标准也不同,我们学习历史,也要学会对以前各时代的评论进行分析,辨别和再评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我们自己也在接受或受到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在评判古人的时侯,要尽力排除自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从历史情景出发,避免以古论今。在本课中,对重农抑商的原因分析和历史影响的评价,我引导学生回归历史,从历史情景出发,对古人“同情之理解”,分析战国时期统治者采用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并从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进行评价。对历史如此,其实在自身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现代社会缺乏的不正是互相理解,包容吗?

三、尊重历史,感悟历史

尊重历史,不以今之标准和个人喜恶评价历史,才能真正认识历史,认识历史,才能把握历史的趋势,才能更清醒看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每个人倘如真能认真读读历史,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吸取一两点智慧,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和谐,人类会有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4.

公开教学范文篇4

一、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

1.坚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决定。

2.正确履行教研员职责,依法规范教研工作,确实改进教研方式,创新教研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研究和完善现代教研管理体制。

3.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教研服务效能监察,对“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执行不严、落实不力的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员,严格按问责制的有关规定进行问责。

二、优化创业坏境,服务经济社会

1.进一步维护好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2.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资助贫困家庭困难子女入学就学等,推进教育公平。

3.关注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发展,深入基层农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指导,优化课堂,努力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1.认真学习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研队伍素质,圆满完成创业服务各项工作任务;深入调查研究,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基层学校和老师做好研究、指导、管理、服务工作。

2.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服务老师、服务基层学校。文明办公、秉公办事,不利用职权“吃、拿、卡、要”。

3.对来访和办事人员,做到礼貌、谦和、热情、诚恳。做到与人交谈、通电话礼貌文明。

4.把握政策,解答问题,做到客观准确、入情入理、问多不厌、事多不烦、事繁不燥、严于律己、恭敬谦让。

四、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教研室建设

1.建立开门评议制度,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进行经常性的评议,广泛听取意见,自觉接受监督。

2.继续推进政务公开,使教育教学教材研究更加贴近老师,更加透明,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3.继续办好、利用好《**教研网》,在网上开辟栏目,就创业服务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接受群众监督。

4.建立创业服务责任公示制,责任到岗,落实到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5.围绕创业服务和提升质量,建立健全创业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创建最优发展环境。

公开教学范文篇5

课题国外礼仪介绍(一)圣诞庆祝活动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圣诞节的种种庆祝活动,联系中国春节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开阔眼界,操练口语的目的。

教学方法讨论式、启发式

教具录音机、图片、自制投影片、圣诞小礼物

教学步骤:

Step1Freetalk

Talkabouttheweather,theconversationmaybeginlikethis:

A:Whatalovelyday,isntit?

B:Yes.Buttheradiosaysitllgetcloudysoon.

A:Well,Ireallydontlikecloudymeather,whataboutyou?

B:Notatall.

A:……

Step2Presentation

Askoneofthestudentsthefollowingquestion:

⑴Whatdayisittoday?

⑵Whichmonthisit?

⑶Whichisthelastmonthoftheyear?

⑷Doyouknowwhichisthemostpopularfestivalinthismonthinmostwesterncountries?

Step3BriefIntroduction

TellthestudentssomethingaboutChristmasDay.

ChristmasDay,whichcomesonDecember25th,isusuallysaidtobethebirthdayofJeansChrist.(耶稣基督)Alotofchildrenlikethisfestival,becauseFatherChristmaswillcomeonChristmasEve.Heisakind-heartedman,andoftendressupinaredcoat.Helandsontopofthehouseandclimbsdownthechimneyintothehouse,helikesgivingchildrenmanygifts.Usuallyheputthesegoodthingsinastocking,soeverychildputstheirstockingontheendofthebedbeforetheygotosleeponChristmasEve.

Step4LookandSay

Lookattheflashcardsandsaysomethingaboutthem.

Step5Discussion

DiscusswhatpeopleinwesterncountriesdoonChristmasDay.

Theanswersmaybelikethefollowing:

⑴Childrenwakeupearly,theycantwaittoopentheirpresents.

⑵Theysay"MerryChristmas"toeachotheronthatday.

⑶Theygiveeachotherpresents.

Step6AskandAnswer

⑴WhenisChristmasDay?

(OnDec.25)

⑵PeopleinwhichcountrycelebrateChristmasDay?Givesomeexamples.

(PeopleinEngland,Canada,theU.S.A.,France,...)

⑶WhatsFatherChristmasLike?

(Hedressesupinaredcoat,sittinginthesleighdrawingbyadeer,...)

Step7Singandplay

ListentosomebeautifulChristmassongsandmusic,iftheylike,singwiththem,handoutsomeChristmasgift.

Step8Discussion

DiscusswhatdoChinesepeopledoonSpringFestival?

Theymayfindtheseimportantpoints:

⑴Chinesepeopleusuallyhaveabigfamilydinner.

⑵Theyplaycrakers,fireworks.

⑶Childrenmayreceiveredbagswithmoney.

⑷Theyvisittheirfriends.

公开教学范文篇6

公开课,应该说,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很熟悉,特别是在中小学、幼儿园,这几年的公开课活动搞得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随着2000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公开课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宠儿,但凡与教学沾上点边儿的活动都少不了公开课。翻开杂志是公开课课例;看看新书,不少是公开课实录;专家学者分析的也是一个个公开课的片断……公开课垄断了我们关于课堂教学的视与听,影响面很广。这样被热捧的事物本身就是吸引研究者的很好议题。

但我们选择它来研究的目的缘于公开课自身表现出来的矛盾。名义上,公开课是教研活动,而且是被当作教师的教学实际来公开的,公开课是独立于日常教学之外的另类课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有这样的描述:“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总之,日复一日的日常课呈现着与公开课不同的状况和问题……”

不难想见,公开课是另类于日常教学的课,它有一套另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概括地说,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尝试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剖析公开课现象。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公开课:

一般地说,“公开课”是学校或教学研究部门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俗称。追溯公开课历史,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职前培训的一种方式,是请中小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为高师院校学生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80年代初,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公开课的范围扩大到中小学的教师。示范课、研讨课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

通过访谈教师和查阅资料,我发现人们日常所说的公开课,内涵不统一,界定也模糊。所以我们从公开课的功能这个角度把它分为三类:

(1)示范型(一般称示范课、指导课、观摩课等)。这类公开课大多以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名教师,或是在教学岗位上有创新的崭露头角的年轻骨干教师承担,起示范引领作用,有很强的观摩价值和指导意义。

(2)探索型(如课题研究课、网络课)。这类课的目的在于探索,是“反传统”的课,是体现“新流派”、“新运动”、“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课。

(3)汇报型。多以教学研讨为名,功利性较强,或为宣传学校吸引生源而设,或为职称评定获取通行证而设,有些展演性的比赛课也属于此类。

三类公开课中,我认为,第三类汇报型公开课中表演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本研究中所指。具体界定为:公开课是指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带有功利性质的,脱离或违背教学及研究本质的汇报展示活动。

2.公开课文化:

首先,“文化”是什么?有人说,文化是个时髦词,从“文化”一词繁多的定义上便可见一斑。据我了解,文化的定义有一千多种,仅学者提出的可检索的就有三百多条,各有其指向。依据定义权威性原则,鉴于本研究领域是教育,所以选用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的定义,即文化是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公开课文化可以界定为:在以汇报展示为主要目的的公开课活动过程中,师生、教学相关人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系统。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在以“公开课”为关键词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很难找到国外的有关内容,国内的一些杂志上开展过一定规模的讨论,许多教师参加论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者专家也发表文章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的文献综述就集中在国内这个范围。

对公开课的态度,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

持肯定态度的一方分析了公开课在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三方面的价值。

在教学研究上,公开课最大的特征是示范性,它为常态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它传递了崭新的课程理念,形式最为深入人心;它唤醒了教师强烈的成长意识,是教师“自助式”成长的重要支撑环节(吴勇,2005)。它是反观日常教学的窗口,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教学有提升作用(郭华,2003)。

在教师的发展上,它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王永成,2003)。它让执教者在精心选课、反复磨课、个性化做课中,经历了难得的专业成长(吴勇,2005)。它提供了许多集体教研的机会,使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韩艳红,2005)。

在学生的成长上,它营造了一个最为美好的学习场景,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感(吴勇,2005)。

持否定态度的一方指出了目前公开课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的看法主要可以概括为假、空、玄三个字。

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展现课堂的理想,人们做足了“预设”之功,如精心设计导入、过渡,精心安排提问,精心制作课件,细化到一举手一投足(管宏斌,2005),甚至于精心导演好学生的表现,以至于不惜牺牲课堂的真实性,把教学当成了“秀”(王淦生,2003),公开课成了“公演课”、“拔高课”(封锦,2003),忽视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茅雅琳,2003)。所以说其假。

“空”说的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也绝非易事。有的公开课为了体现新理念,追求形式上的新颖,结果形似而神不似(顾青山,2000),成为贴了新理念标签的“翻新课”,失去了研究的价值。

“玄”说的是有一些公开课可以称之为“概念课”,意识很超前,教学手段很独特,比如基于网络的语文课、数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等。这类课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特别高,前期的准备工作量是同等课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效果却往往不如日常的教学好,付出与收益有很大的反差。即便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也只能感慨“想说爱你不容易”了(李永进,2003)。

有人指出了公开课活动本身的问题。学生在公开的场合下,很少有不认真听讲的,坐得端正,思考积极,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教师在众人的期待中,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教学,态度友好而积极。教学时间可自行掌握,延长20分钟缩短10分钟都是正常现象。内容可以选择,要便于操作,易于体现当下流行的教改思想,便于展示先进的教学媒体。日常课的生成的,公开课是预成的,“一切尽在掌握”。公开课成了匿名化的教学,几近完美地体现着教学形式化、抽象化的(即非具体的)特征,凸显出被日常教学所掩盖的教学观念(郭华,2003)。

也有人指出了一些隐藏在公开课背后的问题。比如,公开课的执教者在接受任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全身心投入到公开课的打造中,无暇顾及本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公开课通常借班上课,班里总有一部分沉默的学生被忽略。公开课的评价标准随潮流而动,专家的评课不少是无效评价,客套与赞美多,批评与建议少,听课教师越看反倒越茫然(李陈荣,2005)。

有教授对公开课现象进行了道德上的审视:公开课首先公开了学校教育中的一个谎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其次是公开将学生工具化,学生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艺、博取名利的手段(高德胜,2005)。

我认为,以上的讨论大多还停留在公开课活动现象的描述上,大多以短小的杂文样式出现,缺乏对这一现象较为完整和深入的思考。没有能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对于公开课的发展及改造方面,未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通过对公开课文化现象的分析及其成因的揭示,对公开课文化进行合理改造,以期推动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分析公开课活动的现实状况,包括组织者、执教者、学习者、听课者的述评和公开课课堂实录评析。

2)分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3)分析形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条件、背景、过程和主要因素。

4)对比公开课应然与实然状况间的差异,提出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改造目标和方法。

3.研究的关键问题:

分析、综合和概括人们对公开课的种种讨论,借用教育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剖析现象。

五、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基本遵循这样一条思路: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追因,从探究到实践的思路,解释现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公开课朝着更为健康有效的道路上发展提供例证。

具体分解为以下五个部分:

研究的思路文化分析的进程

1.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现场描摹——走进公开课。

2.公开课是怎样打造出来的现象透视——潜藏的冰山底座

3.公开课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价值追寻——在预设之外

4.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审思追问——公开课文化成因

5.公开课该怎样回“家”未来召唤——公开课回归与走向

先用类似于纪录片的方式,真实地再现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从公开课的台前走到幕后,如同影片花絮一般把种种不为外人道的东西呈现出来,说说公开课是怎样形成的,谈谈公开课的问题和弊端。再本着有一说一的态度,从公开课的有利方说它的存在价值。接着就事实追问,看看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公开课文化何以形成?最后,试图通过实例说出公开课该怎样回家,回到教研,回到师生的日常教学生活中来。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

以“公开课”为核心词,搜集范围包括教学研究、教师发展。广泛查阅文献,深入调研,收集资料。

2.政策分析:

选用部分城市优秀教师评选和职称评定的文件,比照优秀教师成长经历,分析公开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3.观察法:

在公开课现场感受执教者、教研人员、专家、听课人、学生的状态,观察教师的教学语言、方法、手段,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学生的发言、参与度、情绪状态;师生的关系、互动方式;专家的评课内容;听课人的反应及与上述行为相对应的教学效果。

4.访谈法:

公开课文化主要关系到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同事群体、教研员和教学方面的专家,其中主体是教师。本选题按教师的年龄、职称、性别、职务上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进行了分层目的型抽样访谈,并抽取通过公开课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代表进行典型个案访谈。了解执教者在公开课从准备到完成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了解学生对公开课的看法和感受,了解听课者对公开课活动的需求,了解以公开课为载体的教学研究现状。

七、研究进展及实践反思

1.明晰本研究中“公开课”的定位

“公开课”这个概念看似平常却很难说清楚,在前期所作的访谈中,大家都说公开课的确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之所以说不清楚,主要的症结是公开课表现形式繁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它进行分类。经过访谈、查找资料、反复思考,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定位,这在本报告概念界定部分已作了叙述。

2.观察公开课

课题确立以后,我们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公开课现场,用批判性的态度去审视上课、评议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执教情况、听课者小声讨论情况进行了观察,并在课后找了上课学生、听课老师进行询问,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做好观察记录。

3.开展访谈活动

根据开题报告的设计,我先草拟了一个提纲,利用工作间隙开展了此项活动,先后分别对教育官员1人、教研人员1人、学校领导3人、公开课执教者听课者7人、学生9人进行了访谈,用录音笔记录了访谈内容,整理了近2万字的访谈记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分析相关政策

公开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公开课

近年来,对于公开课作假、作秀的抨击十分猛烈,甚至有人呼吁让其退出历史舞台。笔者认为,公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是革除其弊端,探索公开课实施的新模式,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公开课的功能异化

公开课是中小学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观摩、交流形式,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公开课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一是非正常的虚假形式备课。备课时,教学进度为公开课让步,对一节课的全过程进行排练导演,再经过主讲教师试讲、修改,再试讲、再修改,最后才和“观众”见面。二是课堂上形式主义泛滥,使人看到的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师或设悬念、或作引导、或解疑点拨,一切过程顺理成章,学生配合十分得体。三是现代教学手段轮番上阵。公开教学时不考虑实际需要,各种多媒体轮番上阵,整个课堂学生不知所云,教师手忙脚乱。[1]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近年来,伴随着各种教学竞赛和评优,公开课诸功能均衡作用的局面被打破,评估功能被过度地凸显了出来。公开课多了功利和急躁,成了“面子课”“形象课”,成了一些教师和学校扬名的阶梯和舞台。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压力影响了教师的坦诚态度,公开课失去了探讨和交流的应有之义。可见,公开课异化的根源在于评估功能的膨胀和误导。

要让公开课回归正确的道路,就必须改变这种评估功能独大、并且偏重奖惩性的倾向。公开课的实质精神应在于研讨。公开课对教学进程的设计核心在于探讨学生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在于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这是公开课的基本立论点。[2]

当然,改进公开课的效能并不是要将它完全回复到日常课的状态,因为公开课毕竟不同于一堂普通的日常课。它不仅要完成常规性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承载着展示、交流、研讨等多样化的任务。因此,一方面要去除公开课弄虚作假、过度包装的弊病,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将它等同于日常课,因为“公开课之所以需要,归根结底是其与日常教学的天然联系,及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教学的提升作用”[3]。否则,便丧失了公开课的价值。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公开课的实施流程进行了重建,并且采取了效能改进的一系列策略。

二、公开课实施环节的重构

为了让公开课回归本真,将它打造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我们采取了将公开课过程拉伸、细化各个环节

的办法,整个公开课分为主题先定、理论跟进、实践尝试、课后评议和成果延伸等五个步骤。

(一)主题先定

公开课效能的提高首先要从主题的确定做起。没有确立主题的公开课往往只能任由教师选择其“出彩”的课进行展示,这种过于随意的公开课确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公开课蜕变为教师的“个人秀”,通常是表面上热闹一阵子,开课之后便悄无声息,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事先确定主题能够有效地避免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围绕着主题进行思考、讨论、评价,使公开课成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主题一般围绕新课程改革中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确立。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规定动作”是指根据课程改革中教师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确定的主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生生合作”),这是各科教师在开设公开课时都必须共同探究的内容,由科研室和课题组确立;“自选动作”则是分学科确定的公开课主题,由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本学科情况确立。

(二)理论跟进

经过上述方式确定的探究主题既是教师们所关注的,也往往是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因此,为使探究主题能够深入下去,就必须做好理论“补课”的工作。我们认为:教学实践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否则,教师的教学探索和课堂行为就会变得盲目和无效。为此,我们采用邀请相关专家作报告、举办学术沙龙、进行书面学习等方式,使学科教师在听、评、研之前对所要探究的主题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其中,“规定动作”部分的理论学习材料主要由学校科研室负责提供,以学习“资料包”的形式发放给教师,供教师自学与研讨。“自选动作”部分主要由教研组长负责查找相关资料,科研室给予一定的协助。此外,我们还借助各路专家的力量,邀请专家为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打造指导的平台,让教师与专家成为亲密伙伴。

(三)实践尝试

在这一环节,首先由执教教师根据实施主题确定执教内容并认真备课。执教的具体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等情况自行确定,但必须围绕确定的主题来选择执教内容。教师在备课中除了要考虑如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更要考虑着重如何针对研究主题进行课堂教学探索,比如在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怎样有所突破。

随后,由教研组共同商讨教案,具体的形式有两种:其一,全体成员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形成书面材料。这种方案能够帮助全体教师完整地把握课堂教学,系统地考虑各个教学环节。其二,全体成员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进行设计,并形成书面材料。这种方案的优点在于焦点集中,有利于“点”上的突破。

接着,执教教师根据共同商讨的教案进行试讲,在试讲时,全体教研组成员均要到场听课。试讲后,共同帮助执教教师及时修改教案,执教教师则要在认真听取听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本人教学风格的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最后,由执教教师参照修改后的教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在正式开课时,教研组成员都要按时参加听课活动。

(四)课后评议

在完成公开课教学后,必须进行评课活动。在评课时,同教研组成员都要参加。为使评课有效开展,教研组长事先确定两名主评,由他们做主题发言,其他成员随机发言。为了使评课能够真正体现出研讨的作用,我们建议所有参与评课的人在发言时采用“2+2”模式,即谈两点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同时也要谈两点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此外,在评课中我们还注意倾听了学生的“声音”,让学生走进公开课评价。采取学生参与现场评价或课后书面评价的方式,由教研组长负责,并在课后评议时向组员介绍学生评价的情况。这样做避免了在评课中对教学对象的忽视,从而改变了评课仅限于教师内部探讨的传统。(五)成果延伸

通常,公开课的实施到评议完成就终止了,而我们将公开课的实施再向后延伸,对其成果进行“深度加工”和进一步挖掘。因此,在公开课的教学与评议结束后,我们增设了一个成果延伸的环节,努力做好“推”与“研”的工作。

公开课的活动是有时间终点的,但其效应理当是延续性的。为此,我们要求教师不要因为公开课形式的完结而停止探索,将成果束之高阁。教师仍然要在日常教学中围绕主题继续尝试,将通过公开课实践所得的收获推广运用于日常课,使日常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解决公开课与日常课“两张皮”的现象。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引导教师将教学成果向科研成果转化,即根据主题实践活动所提供的“素材”和“养料”,要求及时撰写教学案例或论文。每一实践主题至少保证有一定数量教师撰写相关论文,而每一位教师则必须写出一篇有关公开课的心得或论文,作为年度科研成果上交。另外,在“公开课评价记录表”中,我们专门设计了“可拟研究课题”一栏,引导教师深化思考。对于基础较好的教师,学校鼓励他们将公开课的探究主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并且在研究方案的设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申报课题,争取形成有质量的科研成果。

三、公开课效能改进的策略

在完善公开课实施环节的同时,我们尝试实行了主题统摄、步进辅助和评价促进等一系列效能改进的策略,现将这些策略一一阐释如下。

(一)主题统摄策略

从公开课的准备到执教上课,从听课评课到课题研究,所有的环节都用一个主题串联起来。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教师集中精力把一个问题搞深搞透,汇聚共同的智慧进行教学与科研的攻坚,避免了貌似全面但又不够深入的现象,能够真正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在主题统摄的思想指导下,每个学期教研组确定1-2个主题,有了明确而集中的主题,教研活动漫无目的、形式主义的痼疾就得到了解决,教师可以围绕着主题展开理论学习和相互研讨。主题性的系列化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共享经验、共同探讨的平台,使它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生活。在主题的牵引下,教师寻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状态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在获得了相应的理论储备后,教师便会对惯常的教学活动做出新的设想,并付诸实施。

在执教者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其他教师也一同围绕着主题展开研讨,帮助执教者出谋划策。这不仅让执教者有所受益,也让其他教师得到了启示。

在对公开课的评议中,我们也要求教师摆脱面面俱到的思想束缚,聚焦于一点深入挖掘。总之,一个主题一以贯之的做法保证了公开课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能够帮助教师从点上突破、逐步积累,在教学理念和行为上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步进辅助策略

公开课并不仅仅是面向众多听课者进行公开教学的一堂课,而是由多个环节连接而成的完整过程。因此,若想提高公开课的效能,就需要组织管理者对公开课实行全过程管理,而不是放弃中间环节只进行终端控制。这就意味着管理者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给教师以切实的辅助性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公开课的准备和实施。图1显示了校方在公开课的不同阶段所要完成的工作。从图1中可以看出,伴随着教师的工作进展校方适时地给予帮助,在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能得到校方强有力的支持。

学校对教师的辅助是从一开始就介入的。在确立公开课的主题时,我们没有采取放任不管的方式。一方面注意发动教师,鼓励教师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提出来,确保主题真正来自于教学第一线,来自于教师的切身感受,以便使教师更有探究的欲望,也保证探究的结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另一方面,学校也充分注意专家的意见,利用科研室的专业优势,借助教科研中心等外界的力量,共同参与主题的确立过程,把好主题确立关。

在理论学习阶段,学校注意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利用从日常教学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引导教师进入理论学习的状态,并且采用青年教师读书会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智慧共享。

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学校强化教研组的功能,把所有的教师都纳入主题探索的轨道,避免了一些人游离于教科研活动之外的现象,使得全体教师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并且集中了所有人的智慧,避免了教学探索中的“孤军奋战”。

(三)评价促进策略

公开课的功能异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不科学的评价的影响。因此,提升公开课效能必须在评价上下工夫。学校重点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其一,开展必要的培训。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听课评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带上笔记本、走进教室仔细听、走出课堂认真评就行了。其实不然,要听出特点、抓住实质、评出水平,发挥听课评课的多重功效,并非易事。为此,我们收集了一些关于听课评课方面的书籍资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并且请有关专家做专题讲座,以便为改善听课评课质量打好基础。

其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上课需要精心准备,听课评课同样要事先做好“功课”,否则,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吸纳了有的研究者所提出的“生成式”听课的观点,要求听课者对上课流程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参与和反思,寻求改进方法,生成新的课堂教学设计。[4]生成式听课改变了传统听课“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听课者要预先熟悉教学内容和学情,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问题去听课,最大限度地做到听有所思、听有所习、听有所问。

其三,推行聚焦式研讨性评课。在我们看来,一堂公开课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所以评课时我们主张摆脱从教学目标设计到教学内容组织,从教学方法选择到教学效果评定那种面面俱到的评价旧习,鼓励教师抓住一点深化探究;二是要处理好设问与答案之间一对一和综合性的关系,要有效利用“直叙式”设问和“探究式”设问的优势。这样的评课有针对性,便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

其四,发挥学生的评教作用。我们认为:学生作为课堂参与者、学习活动的反思者和教学效果的最佳知情者,让他们参与评价往往可以从中获得新颖、独特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使学习活动更好地达成定向、监控和调节的状态。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学生用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虽然由于学生对于评价教师相当陌生,初步的尝试尚有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认为这种改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因此,今后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公开课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吉维玺.陷入怪圈的公开课[J].甘肃教育,2006(5B):23.

[2]裴娣娜.在追问中把握公开课的现代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5-10-25(8).

公开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科学性;易学性;公开性

示范,意指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1],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而言,示范性是其存在的基础,而示范性的有无也应作为考核其建设成败的关键。当前,对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的判断,我国尚缺乏明确标准。在此情况下,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标准进行界定尤为必要。考虑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发挥示范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性”细化为科学性、易学性、公开性三个指标,并通过对上述指标的解读来实现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标准的构建。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科学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人如此,课亦然,被遴选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的课程必定是设置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这是因为本身缺乏科学性的课程难以发挥示范性作用,而且即便这些不具科学性的课程被确立为示范课程,其发挥的示范作用也是负面的、消极的,无助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正确建设和良性发展。基于此,应将科学性作为判断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示范性的首要标准。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科学性的解读

科学性一般是指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3]。具体到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上面,科学性则主要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要符合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规律和实际,并能代表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而这又可以通过新颖性和合理性两个指标来表达。其中,新颖性是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必须具有不同于已有课程的内容或特点,能给效仿者带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并激发其效仿动力;合理性则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要符合双语教学规律、符合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切合我国大多数法学院校的双语教学实际。需要指出的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包括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考核方式的革新等多个要素,只要其中某个要素具备了新颖性和合理性,就可以认定该门课程具备科学性。

(二)科学性标准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考量

以科学性标准考量,我国现有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目前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要集中于国际法领域,忽略了民法、刑法等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因而尚未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在教材设置上,采用行业更为权威的双语教材更加科学合理。最后,在师资配备上,将外语学院的教师作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来源的做法虽重视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英语元素,但忽视了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所依托的法律知识,在科学性上稍显欠缺。与此相应,引进海外人才或者外国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做法有待商榷。相较而言,通过对法学专业教师开展外语培训或者派其赴国外访学的方式来培养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师资的方式更为科学合理。

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易学性

易学性是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易于模仿的品性及其传播能力的描述,我国学者也将其称为可模仿性和辐射性[4]。借鉴我国学者观点,本文将易学性细化为可模仿性和实用性两个要素。其中,可模仿性是指行为或过程可以被效仿者重复或模拟的品性,该特征关乎示范性的实质可能。此外,实用性是指某事物在实践中具有实际价值并且可被效仿者理解、接受、使用的特性,这关乎示范性的潜在可能,因为即便某个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具有可模仿性,但如果其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获得模仿者的认可和接受,其示范作用也难以发挥。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易学性的解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易学性的评估可从可模仿性和实用性两个角度展开。对于可模仿性而言,如果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组织以及教学、考核方式上的创新等具体建设要素上易于被效仿者复制和模仿,则其易学性就强;反之,如果有些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在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等方面标新立异而导致其师资配备的成本较高或者教学、考核方法的使用难度较大而最终使其难以模仿,则其易学性相对较差。对于实用性而言,如果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符合大多数法学院校的双语教学实际,并且上述院校都有开设此类课程的需求和能力,则其实用性就强;反之,如果示范课程不具有普遍性或者其他法学院校没有开设此类课程的需求和动力,则其实用性就差。

(二)易学性标准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考量

从实用性角度看,当前我国开设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要集中于“国际贸易法”“海商法”等国际法类课程,上述课程都是社会公认的双语教学课程,而且我国大多数法学院校都有开设此类课程的需求。对于可模仿性而言,由于笔者目前难以观察到相关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具体内容,因而对其可模仿性还无法作出明确判断。需要补充的是,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可模仿性与其科学性具有密切联系,一般而言,课程设置的越科学合理,其可模仿性就越强。鉴于此,为了增强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的可模仿性,我们在增开“民法”“刑法”“环境法”“证据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可以与国外开展交流的法学双语课程之外,还要考虑普通院校双语教学的实际,避免在教材的选择以及师资的配备上给普通院校带来压力,从而提升其在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信心和动力。

三、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性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社会行为是进入社会交往后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形成,而学习对象的公开则是观察、学习、模仿的前提[5]。由此可见,在具备了科学性和易学性之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示范作用的发挥还离不开公开性这一基本要素。

(一)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公开性的解读

对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而言,公开性指其内容和行为可以借助录像、网站、多媒体、教材或通过教学现场、交流会等可以被观察和感知到的形式供其他师生观察、学习和模仿。由此可见,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既可以通过学习者亲临现场或参加交流会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借助录像、多媒体、教材等辅助工具来实现,但最为有效便捷的形式是借助网站进行推送。为此,在判断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性时,应将其是否有配套并对外开放的教学平台作为核心的考察指标,而这又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要素:首先,课程的建设者是否通过校内教学平台或者利用超星、慕课等公共教学平台建立专门的示范课程资源并对外开放。其次,课程的建设者是否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将本课程的课程简介、师资力量、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等相关教学资料公开。最后,课程的建设者是否在其线上教学平台上建立与学习者进行交流互动的渠道。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才能帮助效仿者以最小的成本体验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过程,同时获取其所需的双语教学知识、方法和技能。

(二)公开性标准下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考量

截至目前,我国已立项建设了二十余门部级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我国部分省市及相关高校也开展了相应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但以公开性指标考量,现有课程的公开性还远远不够,而这在其配套教学网站的建设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已有的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有的课程没有相应教学平台,有的课程虽有配套网站但不对外开放,还有的课程虽有配套教学网站但网站上没有实质内容,建有成熟网站并对外开放的课程凤毛麟角。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可能是因为课程建设者担心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因为课程建设者缺乏网站建设的配套经费,或是因为课程建设者出于知识产权的顾虑而不愿通过网站公开。这些问题不解决,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公开性就难以保障,而其示范作用也难以发挥。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91.

[2]金鸿儒.大师修养课[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130.

[3]冯玉军,王柏荣.科学立法的科学性标准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

[4]陈国海.高校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初探[J].教育与现代化,2009(9).

公开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公开课;道德教育;价值;策略

新课改以后,公开课既对学生开放,又向其他人开放,如何才能体现公开课的价值呢?公开课的师生互动变成了表演,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所谓的评委取代,过分注重教学手段和形式,公开课中,“课”的价值逐渐淡去,“公开”的价值则粉墨登场。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开展政治公开课教学,仅供参考。

一、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渗透于学习和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便利。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迎合了学生感性思维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并且可以改善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手段应立足于教学内容和目的。传统教学的优点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清晰的板书,深入浅出的语言,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忽视了课堂内容。很多教师只要一上公开课就使用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flash来回切换,让学生眼花缭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反而取得相反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课件要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择,否则只会画蛇添足。例如,讲授爱国主义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如《亮剑》《铁道游击队》《狼毒花》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人民英勇反抗、不畏牺牲的精神,充分体现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例如,学习“消费观”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否应当做“月光族”?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平衡课堂预设与生成

完善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没有预设方案,就无法突出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犹如脱缰的野马,无法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预设课堂的开始、过程以及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游刃有余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学习《人民民主专政》,课堂预设的重点是人民当家做主;学习《走近国际社会》,课堂预设的重点是国家利益;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课堂预设的重点是国家权力机关等。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在按照预设执行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随时调整。但是有些公开课预设僵硬化,连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回答问题,甚至每个环节占用多少时间都规定特别清楚。这样只会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无法独立思考,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互动切入点,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勇敢探索未知的世界。例如,学习《正确消费观》时,可以切入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学习《世界和平》时,可以切入中国的永不称霸的承诺,以及为什么中国坚称自己是第三世界国家。

三、融合个性与共性

既然是公开课,肯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出彩的公开课有传统课堂教学意想不到之处,或者传统课堂教学做不到的地方。例如,令人眼前一亮的多媒体课件;令人耳目一新的课堂设计;教师深入浅出分析问题,机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完公开课后,教师要进行反思:课堂教学中,哪个环节使学生难忘?有没有听课教师值得借鉴的地方?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的公开课流于形式,简单照搬网络资源造成了教师讲课的材料、提出的问题过于相似,公开课“撞衫”的现象屡见不鲜。或者备课组成员意见不一致,授课教师缺乏主见,这样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大家都坚持自己的想法,那么公开课就变成了“大杂烩”,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备课工作,鼓励独立思考,发扬教师个性,体现教学风格。之后再去查阅资料,或者听取备课组的意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制作出优秀的备课方案。教师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教师最清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其成长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缺点和不足。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公开课的缺点和不足,改变教学方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公开课的价值,优化公开课,提升公开课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李宁 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砀山中学

参考文献:

公开教学范文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充实到大学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在大学师资中的比重急剧增加。根据教育部的统计:目前大学教师队伍30岁及以下年龄段教师比重占28.4%,40岁以下教师所占比重达到68%,超过普通大学教师总数的2/3[1]。可见,青年教师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主力军,其教学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大学青年的教学现状,笔者对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采取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样本选取山东和江苏部分大学4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985工程大学3所,211工程大学4所,普通本科学校8所。在15所大学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1份。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青年教师的基本信息(见表1)、培训情况、备课形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公开课、教学与科研关系、教学反思、教学工作量等17个问题。对问卷结果采用EXCEL2010和SPSS19.0中文版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的分析

1.教师的基本信息2.教师职前知识储备、职后培训内容和所需培训内容的结果统计教师职前知识储备情况调查统计结果:系统学习教育学68.9%、心理学64.5%、教学法37%、教育技术35.6%、教育技能25.3%,参加过教育见习与实习50.7%,以上知识储备都没有的占11.6%。职后培训内容高等教育理论占62.8%、教师职业道德占62%、教育技能与教育技术占55.2%、教育科学研究培训占16%。从青年教师所需培训内容来看,教师要求培训学科专业知识的占50.4%、教育教学技能占46.5%、教学研究占39.6%、教育教学理论占27.8%。总体来看,青年教师职前知识储备、职后培训内容与教师所需培训内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3.教师备课的情况在备课方式上,青年教师个人单独备课所占比例90%,教研室集体备课25%,带教教师指导备课和专家指导备课不足5%。4.教师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运用情况从经常利用的教学资源来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师占83.3%,主要运用教学参考书的占72.6%,利用自己收藏的专业书籍占67.2%,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占52.9%,而利用同行提供的资料占27.1%。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中,按教师选择比率由高到低排序:讲授(86.2%)、讨论(54.5%)、提问(51.5%)、探究教学(38.5%)、练习(31%)、合作学习(21%)、自学辅导(9.7%)、个别辅导(6.9%)、概念教学(4.5%)。5.教师参与公开课、观摩课情况关于大学青年教师是否上过公开课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没有上过公开课占52.2%;经常观摩其他教师公开课占20.6%;偶尔观摩其他教师课占69.3%;还有教师没有观摩过占7.6%;选择的想观摩有2.6%;学校没有类似教学活动。6.教师科研情况在从事或参与课题研究中最多的是学科专业理论占54.8%,学科专业实践问题占45.9%;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占33.4%;教学学术与教学技能与方法的研究仅占14.7%。7.教师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情况(1)青年教师的反思方式(见表2)。(2)青年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与对自己教学技能客观评价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三、教学问题的揭示

1.培训的内容与需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

从入职前的知识储备来看,青年教师系统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技术、教育技能的百分比整体上都不高。参加过教学见习与实习的占50.7%,以上这些内容都没有学习过的占11.6%,说明青年教师在有关教学的知识储备方面还很欠缺,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从入职后参加过的培训来看,培训内容最多的是高等教育理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教育技能与教育技术培训。学科专业内容方面的培训占17.4%、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仅占16%。而在最需要提升的知识能力这一项中,青年教师选择中百分比最高的是学科专业知识占50.4%,与实际培训仅占17.4%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所需提升能力中教学研究占39.6%,而教育科学研究培训的实际情况是只有16%。从这些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青年教师接受的培训与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应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2.备课方式与教学方法单一从备课方式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青年教师的备课方式很单一,单独备课占到绝大多数。而代教教师与专家指导备课的比例很少,忽视传统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这对青年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是不利的。此外,青年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调查数据表明:讲授法仍然是青年教师的主导方法,但突出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的方法使用并不理想,个别辅导、自学辅导、合作学习等方法的使用率比较低。这说明大学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是比较缺乏的。

3.公开课和观摩课参与率较低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青年教师未上过公开课,经常观摩其他教师公开课的也仅有20.6%,公开课的开设率很低。众所周知,公开课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积极的作用。一个青年教师由教学新手走向专家型教师,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其发展的重要内容。

4.教学学术研究率偏低

调查表明,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学术研究的不到15%,严重障碍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研究表明,教学学术研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它同学科专业研究一样,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同样起到重要作用。教学学术是大学教师在其学科领域进行教学时,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教学研究、合作交流、反思实践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发现、综合、应用的能力。

5.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具有相关性

调查发现占43.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如果加上有时反思的占48.7%,那么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比例就占到91.9%。由此可以判断,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计算数据表明,教师对自己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均值为2.27、2.08,标准差是0.346、0.324,且离散程度较低,数据显示大学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良好与中等之间,较接近于良好。从反思状况与自评的相关性分析表3发现,经常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青年教师在对自己教学技能客观评价时,更多地趋向于很好,选择很好的占到65.1%,而有时反思、很少反思和从不反思的青年教师在自评时选择很好这一项的加起来的总和仅占34.9%。可以得出结论,对教学进行反思的频率与教学技能的自我评价是成正比。

四、改进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状态的策略

1.充分调研,使培训内容具有时效性

大学青年教师拥有较高学历,这只能说明青年教师在自己的本专业有一定的水平,并不能代表他们在教学这一领域就会有很好地表现,所以在入职前青年教师应该接受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内容的培训、参加教育见习或实习等。为了解决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今后的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有特色的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应开设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为将来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研究生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职后教师培训一定要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切实解决教师所需要的内容进行相关培训,防止走过场、形式化的教师培训,切实提高职后培训的效果。

2.强化教学技能培育,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提倡备课方式多元化,提升备课质量。在备课方式上过多的使用个人单独备课的方式,这表明现在教学依然停留在青年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的层面,忽视了教研室集体备课、带教教师指导备课、专家指导备课等方式,这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很不利的,今后要多采用老教师的指导备课、专家指导备课更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2)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的培训。在教师从事的科学研究中,青年教师从事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研究占33.4%,仅占1/3,开展教学学术与教学技能与方法的研究仅占14.7%,这与青年教师缺乏丰厚的教育科学素养有关系。因此,在以后的青年教师培训中,要切实加强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素养、技能方面的内容培训。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才能使青年教师尽快走向专业发展之路。(3)强化公开课、示范课,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树楷模。公开课已经成为一种与教学相联系的教研制度,并成为教师探究课堂教学的专业方式。调查说明目前大学对公开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教研活动也很少,有质量并有实效的公开课并不多。当前大学应把公开课、示范课作为教学的日常工作,每学年都要举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在老教师的帮助下,使青年教师尽快站好讲台。

3.加强教学学术研究,促成教师生成教学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