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29 06:27:34

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篇1

很多历史学科任课教师抱怨历史与我们太远,中学历史难教!我认为那些天天喊难的教师没有真正将历史领悟透彻,没有用发现的眼光来研究历史的教学。虽然我们要承认历史是对过往的片段式的记录,是对过去时间的回顾与重温,中学的历史时间跨度确实很大,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不在我们身边,并不表明历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的兴起,每一座城市都开始注重对其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因此,我们教师何不因地取材,借助所在地现有的古迹、文物、历史人物开展案例教学,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难度,也可以放开学生的脚步,到生活中,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去学习历史,培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一节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访社区的老红军、老革命,听听他们亲历过的抗日战争,听听他们对那段民族抗争史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抗战的感性认识和进一步了解、研究抗战史的浓厚兴趣,在引发学生了解研究这段历史的兴趣之后,老师再顺势和学生一起分析抗日战争的宏观背景,继而到整个中国抗战的背景和历史。这样由身边的微观而具体的史实案例入手,学生就会觉得教科书上的历史其实和我们自身密切相关,这样也就能产生并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二、以历史体裁的课外书为依托开展案例教学

历史是一门人文内涵极高的学科,它的内容之丰富,跨度之长久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历史时不能只依赖教科书,要广泛的阅读史料,广泛的积累历史知识,从而为历史教学做好积淀,方便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点,更好地将历史教学内容串联成体。我们历史教师要承担起为学生推荐课外书的任务,让学生学会学历史,学会用时代的眼光看待历史。课外书中有丰厚的历史故事和历史史实,这些拓展性的知识是大多数学生所感兴趣的,而且这些故事比教科书中的故事更具备完整性和趣味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加学生以感性的眼光来洞视历史的沧桑与变化。比如在讲解“明代中央集权制”一节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风靡一时的历史书籍《明朝那些事》,让学生提前通过看这本书来了解明朝的政治机构,政治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推进教学的进度,还可以在教学中一针见血地抓住重点,让学生轻松理解明朝集权的来龙去脉。

三、以人物传记为底本熟悉案例教学法

历史教案篇2

童玉玲

(青海省西宁市二十八中学)

摘 要: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达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案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只能进行帮助和指导,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学案;反思;历史

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达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案教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只能进行帮助和指导,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可以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存在学生没有兴趣,按以往传统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完全没有主动性,但在学案教学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作用,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学案,把课堂的教学重点通过自学方式、讨论方式来解决课文中的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学案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确实有突出之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由以前教师为主变为以学生为主,通过教师发的学案,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在问题的点拨和引导方面。比如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小故事、图片、视频等方法提出本课所学的重、难点,由学生自己探讨和交流,通过制作精美的图片,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效果就比教师直接引入要好得多。

2.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结合情感教育。比如,在讲到祖国统一时,先出示教学目标,并用于右任的诗词朗诵导入新课,用诗人优美的诗句引入问题,在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3.学案教学比较开放,不拘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对问题的认识,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对课程内容认识不断加深。比如在讲述《荆轲刺秦王》时,学生就对当时使用的青铜剑有兴趣,进而展开了一场有关古代兵器的讨论。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对一些问题能够有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教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但在教学期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能力不强。现在网络的流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课本知识的能力欠缺,学生往往关注视觉上的动感,忽视文章中的主题思想。所以,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授之以渔”才是教师想达到的根本目的。

2.在学案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设计学案的问题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文,如,在讲述《经济大危机》时,引导学生思考“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哪些会议,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让学生归纳总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总之,当今作为一名教师,真是“任重而道远”,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研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

之地!

历史教案篇3

通过识读“丝绸之路图”和最新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国地图上能准确地找出丝绸之路的途经路线;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

能认识到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培养初步的史地结合的学科渗透能力。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明确本课应达到的目标,以便学生了解评价的依据。

2、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丝绸之路的普及性读物,收集有关图片或实物资料。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参加到下列各组:A组,上网查阅;B组,图书馆书店查找;C组,收集音像制品;D组,如邮票、火花等。

3、指导学生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

4、指导学生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出具体方案,教师将各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

活动过程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从西汉的长安城向西出发,途经今古肃、宁夏、青海、新疆,连接中西亚和欧洲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吐鲁番盆地。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今天我们一同踏上这条幽幽古道去探索历史的奥秘。首先,请同学们分组介绍寻访的经历。

学生:(介绍寻访的经历)通过什么途径,做过什么努力,达到怎样的结果,有什么收获。

教师: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求知,初步尝试自己收集资料并提取信息,这就是能力的培养,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下面请第一小组也就是设计绘制大型“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同学给我们讲解“丝绸之路”路线及重要地名的变化。

学生:(分段介绍)第一段,从西安向西进入黄土高源,要跨过黄河,经过河西走廊,长城西端,到达敦煌。古今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长安——今西安;河水——今黄河。

第二段:从敦煌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滩。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阳关出发,沿阿尔金山——昆伦山北麓,塔里木盘地南缘向西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有:鄯善——今若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山——今昆仑山,喀什。北路从玉门关出发向西沿天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到帕米尔高原。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北山——今天山,吐鲁番,火焰山,新疆,伊犁。

第三段,葱岭向西北路经中亚到达欧洲,南路向西亚和南亚进发,到达伊朗、印度以及东欧一带。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奄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带;身毒——今印度;大月氏——古国名,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一带;大秦——古罗马。

第四段出新疆后的丝绸之路西远南伸的情况。

教师: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万里寂静;牧人的炊烟袅袅升起,直接云天;驼铃响过,这片大地仿佛又回复到开天辟地时的苍凉,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西域。公元前139年,瀚海深处响起一阵阵悠扬的驼铃声,看!他们来了,张骞率着一支队伍骑着骏马和骆驼开始了他的使命。请看第二组同学的表演,张骞出使西域。

学生表演:着重表演历经的艰辛,表现出张骞的气魄和坚定的意志等。

教师: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看到张骞以探验家的胆魄,历尽艰辛开辟出这条闻名世界的商道。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英名。东汉时期班超及副使甘英,为商道的畅通都做出过杰出贡献。东晋时,法显从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游历三十多国,回国后将沿途见闻及带回的经文整理成文,这就是著名的《佛国记》。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沿丝绸之路到印度,游历19年,行程五万多里,著有《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就是以他西行的故事题材为背景而写的。元朝时,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父沿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商,在元朝任职17年,后来回国,因参加战争被捕入狱。在狱中,由他口述,狱友笔录成书,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行记》。在这条古道上还有绿洲、重镇、名胜古迹、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奇的风土人情。

接下来请第三组的同学给大家讲解。(第三组将收集的资料汇集整理编排)

第三组的同学(1)展示图片。展示的图片除教材提供的五幅插图外,还有马踏飞燕,“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绢地刺绣,玄奘画像,还有敦煌壁画邮票、一组嘉峪关的照片。(2)着重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高昌、楼兰。(3)介绍途经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及物产。

教师:第三组同学主要介绍了楼兰故国在古代中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她的消亡,史学界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有的人认为楼兰的消亡是因为沙漠化,也有人认为是气候突然发生变化,大旱降临,上游河道断流,人们被迫逃离古城;还有人认为是外敌入侵造成的。究竟是何原因,你们有何看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对此问题可以进行研究。

丝绸之路沿途要穿过沙漠,翻越高山,经过人烟稀少的荒原,其旅途是艰辛难涉的,当然也并非都是艰险。如同学介绍的敦煌、高昌,还有碎叶等都是沙漠上的绿洲,是高原上的繁华集镇。不管是艰辛还是繁华的集镇,都有诗为证。请第四组的同学用诗歌来印证历史。

第四组的学生着重收集唐代边塞诗人的诗歌,有王之涣的《凉州词》,张籍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岑参的《天山路》、卢纶《塞下曲》等。

他们以通过朗颂再简介诗歌内容的方式来再现“丝绸之路”。

教师:第四组的同学以诗歌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历史,同时我们也获得美的享受。

古老的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供探索的奥秘,此次寻访了我们只是初步的探索,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继续深入的探究,也许你就能成为一个专家,祝你们的探索取得好成绩。

为了更好的熟悉丝绸之路上的古今地名,我们请8位同学穿越时空隧道,遇到古地名,要写出现在的地名;遇到今天的地名要写出古地名。写出的地名只能给下面的同学看。写对了,就继续往前,错了,就退出游戏。请同学们为他们打分,他们的成绩可作为今天全班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让我们给他们鼓掌加油。(根据不同程度选出8位同学做代表,反馈掌握的情况)

游戏:穿超时空隧道

活动总结

教师: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如今的丝绸之路,公路成网,铁路纵横,机场遍布,形成了陆空交织的主体交通运输网,使“丝绸之路”的终点伸到西欧以至更远的地方。通过寻访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第一,通过寻访,我们掌握了查找地图的基本技巧,将历史的学习融进了地理中,懂得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

第二,通过这次寻访,我们初步尝试了怎样去收集、查阅资料,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尽管同学们的收获不同,但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就会有收获。

第三,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智慧与才能,说明我们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四,通过寻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大陆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友谊文化传播之路。历史证明,对外开放能使中国繁荣发展。

第五,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尤其从故国楼兰消亡的讨论中,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确,人类要持续发展,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活动评价

目的:通过活动课的学习,学生是否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否掌握了识图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否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方法:查检法、观察法。

过程:(1)老师抽查部分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负责检查的同学,则对全班同学检查、登记;(2)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抽两名,参与“穿越时空隧道”的活动;(3)师生交流,有意识地请平时不积极、自我控制较差的同学谈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评价总结

1、能穿越一条“时空隧道”为合格,能穿越两条为良,能穿越三条以上为优。

2、平时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在这一次活动中积极收集、积极参与都视为优。

活动说明

历史教案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 “丝绸之路五日游”

①假设一个情景: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送到西方,回来后向人们讲述旅途上的经历和见闻等,同学分组、分段负责。②各组分头准备,对照丝绸之路示意图,在最新的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上寻找丝绸之路的途径路线。③按照丝绸之路的进行路线,并结合教材中提供的五幅照片,各组分段讲述途经地区的主要山脉、河流、沙漠和湖泊,当地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体会先民的探险精神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对此类活动课,常规教学设计一般是这样:教师先对“学习与探究”的对象加以简单介绍;按教材活动建议提要求;学生自愿分组;组内分工,讨论学习计划,明确组员职责,确定汇报成果的形式;最后进行分组汇报。备课中,初二的老师说,原来这样做,教学目标也能达到,但是有学生在汇报环节中照着幻灯片上搜集到的材料念、台上的同学有时声音小且念的嗑嗑巴巴、听的同学觉得没意思。为什么?通过了解得知:学生一是觉得历史、政治、地理等科都这样做,二是没有商人的经历。就是说这样的设计,没有突出历史学科的特性,距离初中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距离较远,总之,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和活动形式上的重复,突出历史学科的特性,尝试着把活动与初中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将课堂还原于生活,使每个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个体,更是生活的个体,实际教学中,在理解教材建议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活动设计如下:①同学们自愿分组,以旅游公司的名义,安排一次“丝绸之路五日游”的旅游项目(后来,在2009年9月北京晚报上就刊登了某些旅游公司的“丝绸之路七日游”活动项目,和此设计很是接近)。②组员按公司的形式分工,如,历史顾问、策划人、导游等,并给本公司起一个吸引人的名字。③确定人员的职责,历史顾问要审核材料的真实性,策划人不仅要写出诱人的广告词,还要有诱人的旅游方案。要像一个真正的旅游公司,安排游客的住、吃、行、玩等,导游要很好地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沿丝绸之路相应地域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④展示策划要求:首先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由来;其次,介绍沿丝绸之路的某一城市或某一民族的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土特产等。⑤汇报形式不限,做幻灯片、小报、短剧等都可以。⑥最后根据同学的综合判断,虚拟报名参加旅行社的人数,评出最佳旅游公司、最佳旅游路线、最佳导游等。

具体要求附表如下:

学生按要求经过一周时间的准备,第二周的汇报效果很好。每一组同学在汇报时,台下的同学都充满着好奇与期待,对学生的汇报部分摘录和分析如下:

广告词:“走丝绸之路,感受历史文化”,“客人就是上帝,为您服务我们很荣幸,二星级的价格,五星级的服务!提示:money(钱)乃身外之物,不必多虑”(注:在原幻灯片上还附图有荣誉证(下转24版) (上接23版)书,网址:省略.);“凡参加我公司旅游活动者均可享受由南方航空公司和空军提供的免费交通工具!”;“楼兰古国――罗布泊丝路探险:踏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探险地:新疆 冒险指数: 人文指数:)”。尽管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词,可台下的同学还是听得津津有味,同学们用自己语言的广告词,引得教室一阵阵笑声。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交通工具:飞机、汽车、豪华空调大巴、越野车、骆驼。同学们说,在丝绸古道上行走,骑骆驼是最好的感受,但是,现代交通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人员安排上有的小组略加改动:“总经理:花红柳绿,导游:夏春秋,历史顾问:项晨,策划:赵计划,修改员:Mona,编辑:张玮琼,服务生:倪飞楠,臧若忱,闫筱”(初一*五班•西域魔毯旅行社),这在原来教师的要求上是没有的,学生的改动,即是学生组内分工的结果,又可反映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人员介绍:导游:王小萌,主要事迹:曾经带过18000个旅游团,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导游,曾经成功带团到南北极旅游考察。历史顾问:周子墨,主要事迹:她曾是孔子的老师,孟子的导师,老子的顾问,韩非的律师,墨子的师姐,庄子的师妹。这个介绍,很风趣,没想到初一的学生具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导游介绍景点:玉门关是古丝绸之路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玉门关曾是荒芜凄凉的象征,“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焕一首《凉州词》,使玉门关名传千古(初一六班•丝路花雨旅行社)。王之焕的《凉州词》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很恰当地得以应用。

历史教案篇5

案例一:一位有6年教龄的年轻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勾勒出中国古代中央权力体系变化示意图。如下:三公九卿(秦朝)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省(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军机处(清朝)示意图的设置简洁明了,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中央权力的发展趋势是有帮助的。但当示意图呈现在白板上时,学生举手提问:老师,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了吗?老师非常肯定地回答到,是的。这里就有一个疑问,是三省六部制基本取代了三公九卿制的职能?还是三省六部制的确立表明三公九卿制消亡?示意图上无法反映,老师的回答看似肯定实则有错误引导之嫌疑。那么事实呢?“太尉一人,正一品。司徒一人,正一品。司空一人,正一品。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然周汉已来,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罢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亲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唐六典》卷一《三公》)。这就是说隋唐时期仍有“三公”,“三公”是指太尉、司徒和司空,但不是秦朝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唐朝的“三公”级别很高,都是正一品,高于当时三省长官宰相的级别,“三公”只是“论道之官”,务虚不务实。名义上是“无所不统”,实际上是“无所统”、“但存其名位”的荣誉职务。正因为隋唐三公只是“但存其名位”的荣誉职务,所以没有僚属,没有办事机构。隋唐时期三公已沦为没有任何实权的荣誉职务,实权掌握在三省的长官手中,这与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职权的演变趋势是一致的,符合我国封建社会的一般规律,即级别最高的职官,往往是没有实权的荣誉职位。

案例二:一位教龄10年的老师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的解释是,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那么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就有三位宰相,这就改变了自秦汉以来只有一位宰相的中枢权力体系,使相权一分为三,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这种对三省制的表述看似合乎逻辑,特点一清二楚,实则也是有悖历史事实的。唐初,继承隋制,以尚书的尚书令一员、门下侍中二员、中书中书令二员为宰相,这样三省的宰相至少有五位而不是三位。“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尚书令一职只是官职而未实授,尚书省的副手左、右仆射代行尚书令的职权,左、右仆射同为宰相。在我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把官位循资而升看作是一般原则,即使你是饱学之士,但官位级别较低,也不得参与国家大政,资位较高者往往保守持重,小心谨慎,缺乏祛除积习之勇气。更为重要的是三省长官“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为名,让其他级别低的官吏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义成为宰相。宰相人数增加,有时多至十多人。宰相成员的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又使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案例三:一位教龄15年的市级学科带头人在说明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时,总结如下: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这种表述不谓不对,也不能说是表述准确。人教版《历史》必修Ⅰ对此的表述为“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这位老师的总结显然是依据人教版教科书的表述而做出的理解。岳麓版《历史》必修Ⅰ教师教学用书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为“中书省(制诏)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人教版教材和岳麓版教师教学用书对唐朝“三省”表述的最大区别在于中书省的职能不同,人教版教材的表述是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岳麓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表述是中书省是制诏机构。而事实上,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记载: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政事堂为众宰相的办公会议场所。唐初开始设政事堂,说明唐代的决策机构采取集体办公形式。自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玄宗开元十一年,政事堂设于中书省,为宰相议决军国政务的最高国务会议;自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后,政事堂成为皇帝之下的最高权力机构,且以“中书门下之印”副署皇帝所发文书,有牵制皇帝之权。我国国学大师钱穆也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历史教案篇6

政治上: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②加强监察制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进行监督,加强皇帝权威。

思想上:

①采取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统一思想;

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太学,地方上设立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军事(疆域治理或民族关系)上:

开疆拓土

①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区;

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后来公元前60年(汉宣帝统治时期),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正式归属西汉版图]

③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在云、贵、川等地建立了郡县,派官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总之,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结果)

2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历史发展的利弊(评价)。

答:①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它能够统一思想,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②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和文化发展是不利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的影响: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西汉汉武帝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5、书P85“农事图”壁画所展现的生产场面说明了什么?

答:①反映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农牧结合的生活情况。②反映了汉匈两族的经济交流③反映了少数民族也被汉族文化所吸引,逐渐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26、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答:①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②意义: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西汉和西域各国的友谊从此建立起来;著名的丝绸之路从此开始出现,大大加强了汉朝和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27、三国鼎立

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区域

魏220年曹丕洛阳长江以北的北方地区

蜀221年刘备成都益州(四川),荆州(湖北湖南)部分地区

吴222年孙权建业(南京)江东地区(长江下游的江南一带)

2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答:①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看: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反之,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②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因为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小数十个军阀割据势力的存在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而三国鼎立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如曹魏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了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局部的统一既是大一统的前夜,又为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9、《史记》描述的南朝前期的江南地区与《宋书》描述的汉朝中期以前的江南地区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1)变化:司马迁《史记》描述的汉代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贫富分化的程度也低;而《宋书》所描述的南朝时期的江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

(2)变化原因: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①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从人口方面来说,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③从技术条件来说,北方人口的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④从社会状况来说,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变化。

3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答:(1)内容:①废除鲜卑族的旧俗,主动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②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提倡同汉族人联姻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

(2)作用: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对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③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进程。

总之,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31唐朝“帝国新政”的内容(即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或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吸取隋亡于暴政的教训,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调整统治政策:

1)政治:①善于用人,保证政治比较清明②虚心纳谏,保证决策的正确性;③完善三省六部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治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2)经济:①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注意节俭,去奢省费。

3)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促使民族关系融洽和民族大团结。

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①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④艰苦奋斗,勤劳节俭;⑤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32、书P91答案:唐太宗说:“以铜作为镜子,可以整理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朝代兴衰的规律;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已的得失。我常常通过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犯错误。魏征死了,我也失去了一面镜子。”可见,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镜子,通过魏征来了解自已的得失。

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33、科举制度最早实行的朝代是什么?哪个朝代得到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有什么历史作用?在读书人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有什么作用?

答:①隋朝②唐朝③实施初期的进步作用:科举制改变了过去依赖于推举和家庭出身的选官方式,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扩大和稳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④在读书人看来,科举考试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施展自已的才华,参与国家管理,改变自已的社会地位。⑤在统治者看来,科举制可以网罗人才,为他们的统治服务。⑥书P93唐太宗与宰相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唐太宗是为了网罗人才,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而这位宰相只是为了维护大官僚的利益。

34、“唐装”和“唐人街”说明了:唐朝的繁荣强盛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35、唐朝社会生活的特点:①丰富多彩,②中西互通,③胡汉交融。

36、中国古代妇女地位普遍很低,但还是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请列举两位人物并说出她们的主要成就。①商朝的女将军妇好:是中国第一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女将领,她英勇善战,功绩卓著曾率领1万多人出征。②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且惟一的女皇帝,她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她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③元朝的黄道婆(“织布业祖师”)从黎族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她改造的木制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线,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领先欧洲400年);使棉布取代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使松江成为当时的棉纺织业的中心。

37、唐朝诗人杜甫《忆昔》一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即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的原因):书P94

答:⑴这首诗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当时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⑵原因: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②唐玄宗善于用人,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使得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③当时的农耕技术以及农耕工具等都较有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这三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出现。

38、列举中国古代几次统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太平治世):

答:①西汉:文景之治;②东汉:光武中兴;③隋文帝:开皇之治;④唐太宗:贞观之治;⑤武则天:贞观遗风;⑥唐玄宗:开元盛世

39、书P96答案: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礼仪的角度讲应用“敲”。这个故事说明了唐朝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做事情应该反复推敲。②李白:《静夜诗》《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杜甫:《春望》《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长恨歌》;李商隐:《夜雨寄北》;王维《山居秋暝》《渭城曲》;孟浩然《春晓》。

40、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书P97

①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都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②不同的贡献是:玄奘是到印度求取佛经,将印度的佛教文化带回中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译经活动,写的《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鉴真是将中国的佛教、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传到日本。

41、丝绸之路开辟的时间、人物、主要路线、经过的主要国家、经过的主要地形。

答:①开辟的时间:西汉;②开辟的人物:张骞;③丝绸之路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玉门关、阳关—新疆—中亚—西亚—欧洲大秦(古罗马)

④丝绸之路经过的主要国家:经过的长安、敦煌、楼兰、疏勒在中国境内;蓝氏城是今阿富汗法兹拉巴德;华氏城是今印度巴特那;阿蛮是今伊朗哈马丹;塞琉西亚在今伊拉克;埃德萨是今土耳其埃德萨城;君士坦丁堡是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罗马是今意大利罗马。⑤经过的主要地形:经过陕甘高原、乌鞘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等。

42、丝绸之路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代名词”?(即:丝绸之路的作用或地位)

答:①是沟通中西交通的路上要道;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铁器、漆器传入西方,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传入中国);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汉代城市有古罗马魔术艺人表演、唐朝盛行由波斯传入的马球游戏);④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⑤是联结中国同亚洲、欧洲、北非各国的友谊之路。

[注:亚欧大陆桥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宋元时期

的“陶瓷之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43、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原因)、概况、评价(当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答:(1)开凿的目的(原因):

①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加紧对东南财富的攫取,以及满足自己巡游江南的愿望。

②在古代,南北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存在很大缺点:速度慢、运量少,运费高,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为了方便南北之间的货物往来。

(2)概况:①一个中心:洛阳(隋朝的东都、重要粮仓、交通要道)

②两个起讫点:东北到涿郡(今北京)、东南到余杭(今杭州)

③三百万民工和士兵

④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由北往南)

⑤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六年:605---610年

⑦七个省级行政区: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评价隋朝大运河(一分为二):

当时的积极作用(历史意义)

:①使运河沿线的城镇迅速繁华起来;

②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③贯通了南北水路,解决了南北的交通(南粮北运和盐运的主要通道);

④使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南转移,南粮北运成为关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⑤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消极影响: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征发了大量民工,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同时征收了大量赋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但隋朝的灭亡不能说是因为开凿了大运河,而是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残暴统治。

历史教案篇7

知识与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的破坏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的条件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欧洲共同体的影响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地位

1、通过对“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实行干预经济和建立社会福利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对欧洲共同体形成到欧盟的成立的历史背景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读图文资料,使学生感知大战对西欧的破坏,了解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历史背景;

2、通过对战后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3、运用问题讨论法解答本课学习中的系列问题,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战后美国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美国援助西欧的目的在于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

2、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是西欧特别是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欧洲联合的历史条件、进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

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目的

课前引导:你知道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有哪些可以流通的货币?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各国货币,并指出:一般流通货币都是由国家发行,而欧元是由一个区域性集团组织——欧洲联盟发行。教师多媒体显示“欧洲联盟示意图及欧盟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和中国、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对比,然后指出:介于欧洲联盟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地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欧洲联盟是怎样建立?它的建立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课题:欧洲联盟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板书)1、大战对西欧的破坏(板书)教师指出:欧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提问:二战对欧洲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战中遭到破坏的德国、英国城市,以及战前战后英、法、德三国煤、铁、钢产量对比表。并指出:煤、铁、钢的产量是评价一国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的煤、铁、钢产量比较战前水平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德国。提问:战后英国、法国、德国的煤、铁、钢产量比较战前水平普遍下降,表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强调:西欧国家在战争中普遍遭到削弱,尤其是是战败国德国。所以,恢复经济成为战后西欧国家的主要任务。2、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板书)教师指出:战后到70年代初是西欧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阶段。提问:战后西欧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西欧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所述的三个原因:①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通过对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成果及其发明者的回顾,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条件。②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经济和社会福利政策;教师针对图片资料指出:各国政府不同程度的调整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缓和了社会矛盾,为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大量“美援”涌入西欧。多媒体显示马歇尔和“马歇尔计划”受援国图,教师介绍: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他主张乘战后欧洲经济困难之机,援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该计划解决了西欧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秩序,防止了社会动荡和革命发生。提问:美国为什么要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提示:除了援助之外有没有其它意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是援助西欧迅速复兴,以抵挡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从而控制西欧各国,将西欧纳入美国对苏“冷战”轨道。多媒体显示西欧经济恢复的三个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指出三点原因中,哪是内因,哪是外因。问题探究:你认为在西欧经济恢复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明确: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第一点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慢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速度。3、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板书)要求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说出西欧经济恢复的时间?西欧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西欧经济尤其是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找到对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的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等。(答案不求唯一)[过渡]:随着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迫切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并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但单凭一国力量难以做到,必须通过联合来完成。二、欧洲联盟的建立(板书)教师用多媒体显示“雨果名言”并介绍:统一欧洲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它曾经是许多欧洲人的梦想。从古罗马时期到法国拿破仑再到德国的希特勒都曾经试图用战争和暴力实现统一欧洲的梦想,许多思想家也把欧洲统一作为政治的终极理想。然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才能重建欧洲。1、欧洲联合的历史条件(板书)

提问: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条件是什么?要求学生阅读本目课文小字内容后回答。教师强调:①政治原因:加强西欧各国间的合作,以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②经济原因:西欧经济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其中经济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2、欧洲联盟建立(板书)探究合作学习:西欧国家是怎样逐渐走向联合的?欧洲共同体正式形成于何时?当时有哪些成员国?欧洲共同体是怎样演变为欧洲联盟的?学生自由讨论,合作学习,讲述欧洲联合的进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面的示意图:50年代1965年1967年1991年1993年

煤钢共同体

经济共同体

原子能共同体《布鲁塞尔条约》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联盟条约》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经济联合经济、政治联合

三、欧洲联盟的影响(板书)

历史教案篇8

新课程改革提倡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但是该如何去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呢?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呢?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去进行思考。导学案的出现为实现这些要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通过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去逐渐的适应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方式。因此,笔者每节课都精心设计导学案,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能够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融合到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等形式与环节中去,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展现,将知识问题化、层次化。同时其中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做到准确、精细,在体现出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尽可能的做到能够概括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

二、教师以案导学,学生依案自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何根据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是利用导学案教学的核心部分。在上课前,教师要将学案发个学生,让学生能够知道课堂上的学习目标,从而能够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保证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有了学案,学生们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会感到茫然,而是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性的阅读教材,进而能够更加准确的理解当节课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学案引导的预习会帮助学生对本模块的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初步的构建起知识体系。同时学生在进行自学的过程中,可以变读边思考,并将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标记,方便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和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解决问题。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引导工作,指导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例如指导他们该如何去“读书”,并且告诉他们血案中哪些内容比较重要,要注意哪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都是需要精读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哪些内容只需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这部分的内容只需要泛读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讲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录,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知识。还要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总之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也将会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笔者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的预习更加的有效果,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几部分的内容:课前准备、课前自学。其中: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

(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员共同探究问题,由“课题组长”指挥,准备课堂上交流。

课前自学中,笔者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的内容,笔者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寻找答案,例如:

(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总原则。

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3点)。

(3)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四项)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有何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理解教材,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也很容易把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这些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个方向,帮助他们更好的去掌握教材的内容,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从而在课堂上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从导学案出发合作探究,提高合作探究学习效果

一个人的思维总是会存在着盲点,因此,还必须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导学案来进行探究、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对那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只需要理清线索就可以了。而那些疑难问题(教材的重难点问题),学生们则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并对各自问题进行最大限度的解决。如果是过于困难的,则可以尝试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交流。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加以点拨、归纳。例如对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的万隆会议,很多学生在根据导学案预习后,都对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产生了疑惑。笔者在收集到学生们的意见之后,为学生们播放了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材料,然后让同学们在感性的材料的基础上去继续思考与讨论: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呢?该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从而帮助学生们解决这部分难题。

根据导学案来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导学案能够引发出学生们的困惑,能够激发出他们的讨论热情;

(2)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敢于去进行质疑、争论并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

(3)讨论时,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看书、思考和与别人的交流;

(4)要能够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时所遇到的难点,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所遇到的难点与导学案中的重难点进行推进讨论,并要避免出现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的现象,尽可能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

(5)要能够迅速准确的捕捉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四、设置导学测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历史教案篇9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时教案;内容;基本结构

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刻细致的研读后,还要仔细通览所教版本的教科书,并制订出每本书的学期进程计划,掌握每单元的主题和每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到了具体贯彻落实阶段即每节课的备课,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字形式就是课时教案。“编写好教案,在课堂教学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使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根本的保障”。

一、课时教案的类型

根据教案的详略程度不同可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详细教案就是要把上课的课题、目次、知识点、每个教学环节及处理方法,甚至所讲的每句话以及针对学生上课时的不同情况设计和不同的应对办法等等都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教案一般对新进的教师来说比较适用,最好坚持一个大循环。虽然这样做比较费时,但是在撰写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深化对所教内容的把握。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遇到一些困惑,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查阅资料来解决,这实际上也是扩大知识面,不断强化学习的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在全国推广后,很多老教师也应该撰写尽量详细的教案。简要教案即把上课的内容提纲挈领、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但无论如何,简要其教案的基本结构还是不能少的。它应是教师上课程序的一个概要提示。一般有多年教学经验且对课标和教材比较熟悉的教师运用较适宜。

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历史课时教案可分为通用型和个性化型两种。通用型教案一般适用于人数相对比较多一点的历史学科备课组,教师先共同研讨确定每位教师的分工,各自撰写完成后再共同斟酌修改,形成基本共识,然后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教案要求教师不能把过程中的环节写得过于具体化,问题的设计要留有余地,便于不同教师贯彻。它的好处是节省教师备课书写的时间,同时也能集思广益,避免因个人知识能力的有限和思考的不足而使教案的编写不尽完善。个性化教案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主要形式,因为不同的教师自身和所处的地区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尽相同,这种教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若课时教案能做到通用型和个性化型相结合的话,那就更加科学合理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案,课后反思这一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反思才能逐渐地提升和完善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它的撰写“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贵在重视,贵在落实,贵在及时,贵在坚持,长此以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时教案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组织设计的好

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初中、高中教材是以单元(模块)的形式呈现,所以在编写课时教案前,一般要先概写一下该单元(模块)的总体设想。

课时教案的编写一般要考虑以下一些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组织

根据所在地区所教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课标中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的顺序和时间,科学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各个程序环节,既要考虑整体,又要考虑细节。

(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

历史教学方法或手段十分丰富,不能说哪种方法更科学更有效,只能根据所授课时的内容选择最合适的。目前在教学中运用较普遍的方法主要有:

1.讲述法

该方法是指历史教师依据所讲的内容,通过口头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地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由于历史知识具有时序性和过去性的特点,所以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介绍。具体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叙述是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全面讲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过程的完整性、选材的典型性、叙述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描述是对要讲授内容的主要特点、行为表现、情境场合、地理环境等,用细致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形象,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应是最高境界。概述是用简洁的语言,概要地把一些非重点部分、背景性的内容、前后衔接的部分以及小结内容等表述出来的一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在实践中往往不能截然分开,通常是以一种为主相互配合。

2.讲解法

该法着重在“解”字上,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名词、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教师在分析阐释时常能用到。一般通过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对比与比较等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会更深刻,掌握得会更有系统。

3.图形演示法

教师运用较为直观、简明的图形、图例、图解、图表、实物、模型等进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此法要注意的问题是出示的时机要恰当,且最好配合其他方法一同使用。

4.谈话法(又称问答法)

该法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其积极思考,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新知的一种方法。谈话法较为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5.阅读指导法

该法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或教师提供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预先安排好要读的内容和读的方式,在阅读时问题恰当地提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提升学生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一线教师又在实践中不断创造许多新的方法,如自主探究法、讨论归纳法、辩论活动法、情景模拟法、多媒体综合运用法等等。

(三)课程资源的选用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使得其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各地学校应根据所在地区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要做好此项工作首先必须进行历史课程资源的调查和搜集,本着资源共享、协力合作的精神,可以本校或本区(县)教师分工合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地区历史遗迹(存)、历史文献(文物)资料、各类历史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室(馆)、图书馆中有关历史的书籍和杂志、各种历史音像资料、有关家庭和社区的情况、相关历史知识(学习)的网站、远程历史教学系统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类,然后根据各学校各年级的具体情况,制订出长远的规划和学期的实际利用计划。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注重直观实效性、情感性、启发性和探究性,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确立其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其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历史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学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由于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很难根据当前现状去理解、想象。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创设一个“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其主要的做法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图片、史料、视频、录音等,也可现场展示考古实物、模型,还可以模拟当时情境编演历史短剧、开展辩论会,或者提出一些具有逆向性、启发性、发散性、探究性的问题而引入情境。在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就应该多采用新的方法,创设多种情境,

提高学生的能力,广大师生应该做好准备”。

当然,历史情境教学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运用的一种手段,实践中应遵循一些基本的要求:(1)要具有直观真实性,让学生有亲临现场,如入其中的感受,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2)要能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和善于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达到教学目标生成性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3)要具有典型性,情境的创设不一定要表面多么热闹,而是要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能把反映历史事件、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东西表现出来。

(五)教学课件的制作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手段正不断改变着传统教学的模式。它融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优势日益凸显,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学课件的制作,目前通常使用制作的软件有: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PowerPoint制作简单、方便适用,能便捷的演示文字、图表,还能进行相关网站和视频的链接;Flash主要是动画功能,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Authorware交互动能强大,但技术要求高、耗时也长。此外,还有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和视频处理软件“超级解霸”也较有实用性。

教学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一般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选材

要精当,即文字要简洁明了,图片要清晰有代表性,声音和视频要尽量运用可信度较高的纪录片(影视剧片段要慎用),且每段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2)课件设计的重点应围绕教学目标,针对重点、难点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从而让师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3)课件制作时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心智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情境的创设。

三、课时教案的基本结构

一份完整的课时教案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一)课题(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范围)

(二)课型(主要有讲授新课、活动探究课、复习课、综合课等)

(三)教学时数(一般情况下是一课时完成任务)

(四)学情分析(把握所授对象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的教学)

(五)教材分析(简介所授课的主要内容编排和内在联系以及与单元或模块的关系)

(六)教学目标(主要写清楚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也可以写出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

(七)教学重、难点(分别写出重点和难点,也可写出处理的方法)

(八)教学方法(手段)(列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与学的方法)

(九)教学媒体(写出本课时需要辅助的教学工具)

(十)教学过程(呈现课堂教学的完整结构和层次,主要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

(十一)板书设计(要能体现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十二)教后记(又称教学反思,主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3.

[2]马卫东.历史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1.

[3]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8.

历史教案篇10

关键词:课标;情境;简约;评价;集体备课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同样不上无准备的历史课,也是历史高效课堂的关键。如何备好历史教学案呢?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做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下面就如何备好初中历史教学案,我谈一下这方面的思考。

一、用核心课标来统领我们的教学案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备课时最容易或略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三维目标,但是我们很少有人去深层次考虑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尤其是对“了解”、“知道”、“运用”等词语的解读,更是不得要领,甚至是可以说是不着边际地解读;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很少有教师去考虑制定较为完备的突破重点方案,更不用说制定完备的突破重难点方案了。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我们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在核心课标上下功夫。因为这是我们上好课的关键!有了精心设计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上课时,我们就会始终关注自己制定目标的落实度,这样,我们就不会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夸夸其谈,更不会浪费课堂宝贵的上课时间。

二、用集体备课来锤炼我们的教学案

在思想上,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要知道我们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我们大家既然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我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取长补短这是我们备好优质教学案的关键,这样就可以让我们个人的偏见有了一个完善的空间,就可以使我们个人在备课时候或略的知识点,增加到我们的历史教学案中去,这样经过集体智慧熔铸过的教学案就能更加贴近我们的核心课标,更有利于提高我们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形式上,首先,在集体备课之前,由我们备课组所有历史老师,各自围绕这节课中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展示问题的设计、课堂训练的问题等内容进行备课,如果自己是主备人,那更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认真加工,细化内容,力求规范、科学,等到集体备课的时候,全体备课组教师再进行第二次加工,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年级共同享有的学案。在内容上,第一步明确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的重难点,明确本课的学法指导,准备一些学生学习本课相关联“知识超市”;第二步认真编写学生预习题,在编写预习题的时候,力求本课知识重难点化,重难点知识问题化,设计问题梯度化;第三步科学设计本课的当堂训练题,训练题型采取填空、简答题、材料题的形式呈现,训练内容必须紧扣教学重难点,坚决反对偏题、怪题,由于历史知识重在让同学们明智、明理、冶情、借鉴、创新,所以在训练题的时候,可以紧贴我国国情、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让同学们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反思、从中明白历史道理。

三、用情境的设计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案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让老师感到教得疲惫、让学生感到学得乏味。如何调动我们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使更多的学生很快投入到浓浓的学习气氛之中,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这是调动学生情趣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如何去设计课堂的情境呢?我认为可以在角色的扮演上、社会热点上、小组讨论上、现场辩论上多考虑一下,在其中选择一个适合本课教学要求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热情,更好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目的。例如:我们在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课时,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历史题材片《我的1919》,并且截取凸显本课核心课标的故事片段,以此来导入课文。

四、用简约形式来勾勒我们的教学案

在课堂上不仅切忌满堂灌,也要切忌老师一言不发。因为一个高效的课堂,必须考虑老师语言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结构的简约性。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一定要服从我们本课的核心目标要求,一定要重点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更要注意问题简洁明了、深入浅出;我们在板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简约。例如:我们在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课时,这一课告诉同学们道理,可以简单明了地说: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的实质: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脏会议。

五、用多样的评价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案

虽然我们教学的评价的发式很多,但是精讲精练、边讲边练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反馈作用,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案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作业内容的开放性、作业的难度层次性。这样可以使多样化的评价,更具科学性。

六、用反思来完善我们的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