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十篇

时间:2023-03-28 23:37:02

学生

学生篇1

1.对于保研、考研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对于打算保研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是保研的前提条件。没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保研可能将是一句空话。

2.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来说,论文是其增加就业竞争力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应聘时,的同学跟那些两手空空的同学相比,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3.对于打算出国的同学来说,发表学术论文有利于自己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4.对于在校学习的同学来说,对自己在学校里的发展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现在的大学对于学生的评价存在很多机制:奖学金评选、优秀干部评选、党员评选、科研积极分子评选、社团活动优秀分子评选、实践活动评选等等,可以提高竞争力,大学里,靠着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论文加分,拿奖拿到手软。

5.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发表一定量学术论文是拿到学位证的必要条件。关系到我们读大学的最终成果——学位证。

其实,大学生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都有的需要,但是要么由于自己学历过低,论文没有合适的期刊愿意刊载;要么找不到渠道;要么论文质量不高,被期刊社拒之门外。而我们夏黎文化却能为同学们提供绿色渠道,根据同学们的论文学科门类,量身打造计划,并为同学积极修改论文,提供各种有益的修改意见直至论文成功发表。

大学生一些常见的问题

1.清楚的知道自己对刊物以及文章的要求,需要部级还是省级,专刊还是综合刊,收录网站有什么要求,一般知网收录的刊物会好一些。

2.确定这个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能不能查到,查不到就不要发了,不是正规期刊的,以及看看相关收录网站最近还有更新没有,如果没有更新也不要发表了。

3.途径:找个发表比较快,而且便宜,必须要花钱的,因为这是学术期刊,跟普通的杂志是不一样的!

学生篇2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民族的自豪。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没有健全的体魄,学习便无从谈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职称一定的阶段,它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渠道,更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着鲜明个性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方面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不再只需要学习型的人才,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人才素质诸因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个体适应社会和选择社会的必备条件。所以个性也逐渐地被人们所重视,怎么样成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前教育方向的一大难题。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的今天,个性的培养和发展越来越被重视。教育家基夫说:“个性化教育是一种以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基础,在有组织的教育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教育实践。”“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并把之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可见个性化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种趋势。

大学生实现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即要求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怎样在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既能完成各种教学活动,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每一位从事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大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成熟,使其个性也愈加鲜明,独立意识更强。主要表现在:首先,其个性具有可塑性。虽然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后期阶段,但由于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大学生个性的可塑性仍然很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其个性具有外向性。大学教育的多样性、自主性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漫长的应试教育下蛰伏的个性翅膀在大学阶段得以舒展和释放。且由于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已渐成熟,因而其个性多为外向性,他们更愿意与各种活动中展示自我。再次,其个性具有多样性。因个体的成长环境,先天素质,教育环境的不同而显示了多样性。最后,自身的个性结构也存在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并存等多层次性。这些个性特点都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二、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教育对增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体育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它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活动强健学生的体魄,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压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建立学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又能避免学生的孤独感和核心期刊人格偏差,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体育教学中的竞赛还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他们的意志力、自制力等品质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克服其个性中的消极、落后、畏难等不利因素,增加勇敢、顽强、果敢等意志品质,增加学生的进取心、自信心,形成积极健康上进的心态和良好个性。

二、.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现代健康的人的标准不仅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在理解自我的基础上能够接受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正视和接受现实;热爱生活;能适当地表达情绪;具有健全的人格,等等。高校体育教学能通过各种教学和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形成果断、坚韧、自信等意志品质;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和不良习惯、不良欲望等,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活动中人们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爱的气氛中进行,很容易消除学生交往的紧张心理,因此这种游戏群体使学生个体所参与的脱离家庭以外的、最初的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个性方面陶冶的社会群体。因此,学生通过游戏群体及活动能扩大交往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进而增大个人从外界获得各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机会,扩大知识面,促进智力的发展,并在游戏竞争中培养对待别人的态度。

三、.体育教育对学生社会性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一个学生群体,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恰好能提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力的良好教育环境。

因为,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需要在群体环境中进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容易进行沟通,其交往形式也通常自由而随意,同时课堂和谐的气氛也有助于消除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紧张心理。体育教学既有利于建立学生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又能避免学生的孤独感和人格偏差,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学生个性发展即为创造性的确立人格的过程。体育作为学生早期社会化的实践方式之一,对学生的创造性特征起着培养和促进性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青少年有较为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学调查证明,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比一般学生要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他们有着更强的社会适应性。而在这些社会活动中,青少年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学生篇3

众所周知论文的出现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论文的发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都开始会撰写论文,这写说明着论文已经贯彻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虽然很多的时候大家对大学生的论文的关注度是不怎么高的,但是大学生的论文也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随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更多的人们开始研究论文有什么特征,而在这许多论文里面大学生所写的论文也是十分受到大家的关心的,比如大学生的论文具有哪些特征呢?

在调查中很多的人们发现了这样的情况,通过对大学生在其它的地方发表的论文中看到了他们的是具有时间性的,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在,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发表的,比如说能够大范围的的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就读最后的一年的毕业者,这是即将出校的学生所发表的,同时也从这个方面反映出了低年级阶段的大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投入到专业化的知识范围的学习中,因此只有在具有专业知识了解深入的前提下的大学生才会进行论文的研究。而且他们的论文多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当然还有的大学生的论文级别都还不是很深厚的,他们可能发表的论文的地方都是一般简单的期刊而且还是不怎么出名的,这也是因为大学生在研究论文中还有值得学习的一方,他们能够把握住的重点不一样的,意识水平阶段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由于在校大学生实践性与知、知识性的限制,因此他们与其它的论文特征表现出来的也是不同的,这也是大学生研究论文中所欠缺的,同时还需要的进步的一面。

学生篇4

一、主要科研情况1.独著《亚洲立宪主义研究》(1996年,再版三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2000年),法律出版社《韩国国会》(2001年),华夏出版社。

2.合著《宪法学原理》(1997年,二人合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当代人权保障制度》(1998年,二人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中国宪法的理论与实际》(1999年,二人合著),日本成文堂《宪法学》(2000年,三人合著),法律出版社3.主编《现代宪法学摹本原理》(2000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比较行政法》(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宪法》(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宪法学》(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中国法概论》(2002年)韩国博英社《宪法学参考资料》(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宪法学》(1999年,司法部统编教材),法律出版社《新中国宪法发展史》(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4.  在国内《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上80余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

二、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三、科研项目情况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8项,主要有:《非西方宪政体制比较研究》、《东方法制研究》、《新中国1954年宪法研究》、《亚洲地方制度比较研究》、《优秀法学院评估体系研究》等。

韩大元 王贵松  谈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宪法(学)的关系(本文发表于2004年)

韩大元  中国宪法学应当关注生命权问题的研究(本文发表于2004年)

韩大元  东亚国家司法改革的宪政基础与意义(本文发表于2004年)

韩大元  关于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若干问题探讨 (本文发表于2004年)

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  《宪法专题研究》导论(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论基本权利效力(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刘松山  论“基本法律”概念、性质和效力(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试论宪法修改权的性质与界限(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莫纪宏  宪法判例中的“宪法原理”(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王尧  如何评价1954年宪法(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王彦钊  亲民。便民。利民(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宪法学研究范式与宪法学中国化(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论宪法解释程序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十六大”后须强化宪法解释制度的功能(本文发表于2003年)

韩大元 王德志  中国公民宪法意识调查报告(本文发表于2002年)

韩大元  论生命权的宪法价值(本文发表于2002年)

韩大元  中国宪法(学)的动向与课题(本文发表于2002年)

韩大元 刘松山   论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 (本文发表于2002年)

韩大元  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宪法学研究(1982-2002)(本文发表于2002年)

韩大元  宪法实施与法官宪法意识(本文发表于2002年)

韩大元/王德志  2002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发表于2002年)

韩大元  因特网时代的宪法学研究新课题(本文发表于2001年)

韩大元/刘志刚  2000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本文发表于2001年)

韩大元  张翔  试论宪法解释的界限(本文发表于2001年)

韩大元  论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本文发表于2000年)

韩大元  依法治国与完善监督机制的基本思路(本文发表于2000年)

韩大元 刘志刚  宪法诉讼的民主价值(本文发表于2000年)

韩大元 张翔  试论宪法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本文发表于1999年)

韩大元  论宪法规范的至上性(本文发表于1999年)

韩大元  当代中国宪法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发表于1998年)

韩大元  刘志刚  试论宪法诉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本文发表于1998年)

韩大元  宪法变迁理论评析(本文发表于1997年)

韩大元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宪法学(本文发表于1997年)

学生篇5

关键词: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研究生;化工专业

作者简介:孟祥海(1977-),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刘植昌(1970-),男,河北沧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 102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01-02

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章的写作与发表是培养和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撰写和发表科技文章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研究的延续,是对创新性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完善和发掘的再创造过程。文章写作可改变和提升研究生的思维方式,文章发表是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发表文章是科学研究创造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科技文章的写作与发表不仅有利于科学积累,而且是发现人才与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研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专业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与发表的现状,分析了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思索了培养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途径。

一、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现状调研

为了解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文章写作与发表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博士生二、三、四年级和硕士生三年级学生群体中发放问卷154份,收回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2份。对有效问卷整理汇总,统计结果如下:

1.研究生科技文章发表情况

博士生四、三、二年级以及硕士生三年级发表文章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9%、84.21%、64.29%、45.28%,人均发表文章数分别为5.13、2.60、1.86、0.95篇,其中发表的期刊文章数分别为3.38、1.44、1.07、0.42篇,发表的会议文章数分别为1.75、1.16、0.79、0.53篇。在发表的期刊文章中,英文文章的数量远低于中文文章的数量。对于博士生来说,前两年主要是论文的研究阶段,再考虑到1年左右的发表周期,众多的文章是在博士生四年级及以后发表出来,博士生四年级人均发表的英文文章数是博士生三年级的3.1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要求博士生在毕业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章,但是调研发现,仍有约9%的博士生四年级学生没有发表过文章。对于硕士生来说,学校没有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人均发表文章数量较低,且多为会议文章。

对有文章发表的博士生,7%在本科阶段发表了文章,57%在硕士阶段发表了文章,只有36%到了博士阶段才发表文章。对有文章发表的硕士生,14%在本科阶段发表了文章,82%在硕士阶段发表了文章,另有4%在读硕士之前的工作期间发表了文章。有许多学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就开始发表文章,因此有必要在硕士阶段甚至本科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文章写作与发表方面的指导,以及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

2.科技文章写作的学习途径

目前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的主要学习途径如图1所示。博士生认为主要的学习途径是他人发表的文章,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学习,比例高达43.76%;硕士生认为主要的学习途径是他人发表的文章和导师介绍,比例分别为23.53%和22.06%。调研发现,65.12%的博士生和76.47%的硕士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文章写作方面的讲座及培训。相对来说,研究生从课程、讲座和导师处学习的比例偏低,而这几方面正是学校、教师和导师对学生写作的引导与指导,说明教师在学生文章写作方面的指导有待加强。

3.导师指导科技文章写作的情况

绝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导师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发挥了很大或较大的作用,但也有23.68%的博士生和8.41%的硕士生认为导师发挥的作用一般,甚至是没有发挥作用。这反映出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文章写作的指导力度不够。调研还发现,博士生在英文文章和中文文章发表前导师审阅修改的平均次数分别为3.46和2.42次;对于硕士生来说,该数值分别为3.08和4.44次。在研究生文章发表前,导师平均仅审阅修改了三四次,对研究生文章写作的指导偏少。

图2为研究生希望导师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指导情况。大多数博士生希望导师在写作思路与分析讨论方面给予指导,比例分别为44.26%和37.71%;40.63%的硕士生希望导师在写作思路方面给予指导,另有21.88%的硕士生希望导师在分析讨论方面给予指导;仅有9.5%左右的研究生希望导师在文章语言修改方面给予指导。与博士生不同,较多的硕士生希望导师能够督促文章的写作,并对研究过程给予指导。

4.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的意见期望

调研了研究生写科技文章的主动性,47.06%的博士生能够主动写文章,32.35%的博士生需要导师的督促,20.59%的博士生是在导师的要求下才去写文章。能够主动去写文章的硕士生占29.71%,大部分研究生写文章需要导师的督促或要求。

科技文章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部分。45.45%的博士生认为引言部分最难写,其次是讨论部分,占34.09%,摘要和结论部分相对较容易写。对于硕士生来说,39.13%的硕士生认为讨论部分最难写,之后依次是引言、摘要和结论。对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的指导,需要将重点放在引言与讨论部分。

对于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过程中最欠缺的能力,博士生认为依次是英文表达、研究结果分析、文章写作思路以及文章写作技巧;硕士生认为依次是英文表达、研究结果分析、文章写作技巧以及研究结果的总结。

对于研究生在科技文章写作方面的期望,博士生认为是文章写作讲座和培训、导师及时深入的指导、文章写作课程以及写作交流讨论;硕士生认为依次是文章写作讲座和培训、写作交流讨论、导师指导以及文章写作课程。研究生希望举办文章写作的讲座或培训,开设文章写作课程,并希望能够得到导师及时、快速与深入的指导。

二、培养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加强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在思想上重视,不断增强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其次需要加强学校和导师的指导,将研究生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指标。[1]根据调研分析,要培养研究生科技文章的写作能力,提升文章的质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重视研究生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

调研发现,博士生和硕士生从课程、讲座和导师处学习科技文章写作的比例仅为14%和40%,而更多的是通过他人发表的文章、相关书籍与网站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来学习。这反映出学校在研究生文章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不够。大多数研究生没有进行文章写作的系统学习和培训,这或许是学生不能主动写文章的原因之一。调研还发现多数研究生希望导师在文章写作思路与分析讨论方面给予指导,少数研究生认为导师在文章写作中的作用不大;也有学生反映导师不能及时修改文章,甚至拖了三个月或半年也没有修改。这说明少数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与学生就文章写作进行及时互动,这样会打消学生文章写作的积极性。

2.不断推进对研究生文章写作的引导与督促

科学研究与文章发表有其自身的规律,研究需要时间,文章撰写、修改与发表也需要时间,这是研究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发表高质量文章的原因之一。调研结果表明,众多研究生缺乏文章写作与发表意识,表现在不能主动写文章,需要在导师的要求或督促下才去写;同时缺乏文章写作与发表的时间观念,不能将研究结果尽快整理成文章发表。学校对博士生的毕业有文章发表的要求,但是博士生三年级的研究生文章发表的数量仍然较少,即使相对简单的会议文章也不多。因此,学校需要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引导和鼓励研究生发表文章,同时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督促与指导。

3.不断拓展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

科技文章的质量提升需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扩宽思维,突出新颖性;严谨论证,确保科学性;升华认知,提升理论性;精心组织,增强可读性。[2]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锻炼。学生需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文章的写作,并主动自觉地勤学多练。[1,3]学校和导师需要重视研究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并积极为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扩宽培养途径。如开设文章写作课程,[4]举办文章写作讲座,建设文章写作学习网站,导师督促与及时深入指导,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科技写作能力的训练等。其中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写作能力与良好学术道德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发表过程与学术期刊的重要途径。

4.继续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没有一流的学术道德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学术道德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学术文化和氛围,对于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来说非常重要。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是高校学术研究的主力军和一线工作者。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关注学术道德,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进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撰写和发表文章,众多学生在硕士阶段撰写和发表了文章。鉴于此,需要在学生本科阶段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在硕士阶段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三、结束语

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培养内容之一,首先需要研究生自身的主动和努力,多读、多写、多练;其次需要学校和导师重视,引导和督促研究生撰写与发表科技文章,为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供多种途径,同时需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鞠斌山.理工科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87.

[2]张志钊.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质量的几个问题[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2):175-177.

[3]刘万才.提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J].中国农技推广,

学生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 综合实践 活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34

不同于普通高中对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探究,中职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从而让学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及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旧有中职语文教学的革新,又是加强学生语文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的条件下,遵循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们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及活动,从而为他们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机会。笔者认为,考虑到中职语文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可以将实践活动分成演讲比赛型、对话讨论型、游戏表演型三种,锻炼和激发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或者是在实践应用中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纵向横向探究。

一、演讲比赛型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的语言传播性特征使得演讲比赛型实践活动成了众多语文实践活动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活动,学生们通过参加演讲比赛,从准备到演讲的整个过程中经历着对语文知识的提炼、演讲技巧的熟稔、临场表达的掌控等过程的学习历练,从中不断增长见识,从而提升个人的语文综合实践水平。

首先,中职学生们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演讲稿的撰写,为接下来的演讲提供丰富充实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中职演讲比赛的评选要求介于初高中和大学之间,学生在撰写演讲稿时既要考虑到中职语文专业知识的特殊性,又要同时兼顾到参赛者自身的学习体验或生活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从熟悉的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中寻找相应的演讲比赛主题,在表现丰富内容的同时,为听者呈现足够引人入胜的专业内容和生活事迹,从而加深演讲稿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在学生撰写演讲稿的过程中不能代替学生撰写,只能起着启发、指导和修改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演讲实践能力。

其次,中职学生们在完成演讲稿创作之后,还需要在语文教师的教授下进行演讲练习,针对演讲比赛中的各种注意事项进行专项训练和调整,从而为听众带来自然成熟的演讲姿态。例如,语文教师需要向学生们讲解在演讲过程中语气语句的变化、面容站姿的修正、时间和速度的临场把握等技巧。学生们只有把握好上述演讲的形式,才能进一步为演讲的内容增色,提升演讲比赛的整体水平,所以,针对中职生的语文演讲比赛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既是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综合实力的交流与学习。

二、对话讨论型语文实践活动

对话讨论型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直接简单的实践活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在调动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往往又能够进一步激发中职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兴趣,从而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中职学生们的对话讨论活动可以表现为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互动。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定一个相关的文学语言类专题要求学生们分组交流,根据每组不同的观点开展相应的辩论比赛。每个小组成员要各司其职,充分做好各方辩论论点的收集,最后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正反两方的交流辩论。语文教师在整个辩论比赛过程中既充当主持人的角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辩论点评的作用,从而使得课堂辩论比赛表现出时效性、专业性的特征。

其次,中职学生们的对话讨论型的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种交流讨论往往呈现为课堂和课下两种形式,一方面课堂上语文教师向班上同学提出相关的语文问题,即是师生的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对课堂提问做出独立地回答或提出疑问,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中肯的评论和解疑,从而在教学互动中完成语文对话讨论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交流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种情况下的师生互动往往以学生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疑惑为主,教师根据与学生的深入谈话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在接下来的互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避免失误,发挥优势,提高语文实践的学习效率。

三、游戏表演型语文实践活动

游戏表演类的语文实践活邮浅浞值鞫学生参与热情与积极性的实践活动,不同于理性学科的逻辑实验教学活动,语文学科的实践活动除了上述演讲比赛和对话讨论型的实践活动以外,还可以以游戏表演的形式锻炼和提升中职生的语文创新思维和语言表演能力。语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们参与此类实践活动,既能够丰富学科教学内容,也能够促使文学与艺术的直接融合。

首先,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完学科课程之后,以小组的形式选择课本章节的内容,在课堂阅读理解和课下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将课文情节以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话剧的剧本编写、演员的角色安排到最终的舞台表演,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们一方面需要充分理解课文文本的意义,另一方面还需要了解学习话剧表演的形式,在实践中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学生篇7

课题名称:浅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体验

学生姓名:

系别:音乐系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论文撰写;

5﹑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真理原有资料;

3﹑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XX年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XX年12月中旬:确定选题;

3﹑XX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XX年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XX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平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开题报告参考: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及方法

摘要:开题报告是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音乐论文开题报告中主要内容的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开题报告;写作;要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60-03

开题报告,也叫开题申请报告(或选题设计书),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开题报告就是科研施工的“蓝图”,是一份周密详细的研究提纲。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虽然各个高校有关开题报告的形式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开题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却大同小异。笔者在近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不清楚开题报告的具体写作要求及方法,因此,在开题论证阶段递交的开题报告中常存在各种问题,以至于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正常写作。本文将根据开题报告中所涉及的论文题目、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手段、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等内容,结合目前音乐专业学生撰写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对开题报告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在写作时应注意论文名称一定要准确、简练,即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对象、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常存在的问题有:论文题目不准确、选题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选题难易不合适。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确定论文题目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选题时应对自己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选择适宜自己完成的论题。

2.论文的选题一定要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问题,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论文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在确定论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因此,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的论文题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依据

开题报告中选题依据主要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主要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常存在的问题有:选题来源及意义混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表述不清、过于简单;语言组织口语化严重,书面用语表述能力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撰写选题的来源及意义时参考以下方式进行写作。如:××现象是当前音乐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人大学期间或实习期间对该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或是对该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想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最终确定××××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选题来源及意义。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演奏能力及水平进行全面、正确、客观地评价,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因此,在教师命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钢琴学习中的感受,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本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又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选题来源及意义。视奏能力是检验手风琴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视奏能力不仅影响手风琴演奏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还制约手风琴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强烈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本人自幼学习手风琴,也对手风琴演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之后,决定以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同时通过分析研究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今后自己更好地学习演奏手风琴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是指与该论题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论著、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从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而确定本论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常存在的问题有:文献资料收集不充分;所列著作或文章与论题联系不紧密;语言组织缺乏概括能力,对相关文献中的观点表述不准确。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参考以下方式进行表述。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如:国内的马永霞著的《教育评价》一书中以教育学的一些新学科新论点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建议;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美国八年研究报告中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使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以上文献资料都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虽然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常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目标不明确;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关于论文的研究目标,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论题,用词准确、精练、明了。确定论文研究目标,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自己今后从事钢琴教学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4.内容创新点。论文内容创新点主要是论文写作中与相关文献中的出发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的不同之处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每篇论文都有创新点。常存在的问题有:内容创新点不明确;没有创新点。关于论文的内容创新点,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角度来谈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创新点。本文的内容创新点是结合自己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切身感受及认识,对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5.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的作者通常在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整理及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参阅和利用一些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遵从科学性、真实性及新颖性的原则,即: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常存在的问题有:引用文献数量过少;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按照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10篇、部参考文献,而主要参考文献应在6~8篇、部;其次,在论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应符合相关格式要求,即: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社信息。如: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常存在的问题有:有些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无相应的解释说明;个别学生选用的不是论文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法。一般情况下,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写作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论题对选用的研究方法做简要解释说明。

四、论文的框架结构

良好的结构层次可以帮助作者明晰构思、贯通文脉,同时也是写好论文的重要保证。“言之有序”的问题要靠结构层次来保证。强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整篇论文系统严密、浑然一体。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题之间条理不清,缺乏逻辑性;标题概括性不够。一般情况下,关于论文的框架格式首先要符合逻辑规律。论文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因为论文结构层次一般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或是用若干个小标题来论述。所以在写作框架结构时,应注意每层的小标题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一个编码的两个数字之间用圆点(.)分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圆点。如:1(一级标题);1.2(二级标题);1.2.3(三级标题);1.3.4.1(四级标题);所有的编码均左顶格书写。每一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最后一级如果还要分层次,可用(1)、(2);①、②的形式表示。其次,要衔接自然,用语精练,完整统一。关于论文框架结构层次不论是采用自然段还是小标题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达到无懈可击。层次与层次之间还应协调一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篇幅的长短,都应根据逻辑顺序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符合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让人一目了然。因此,在设计论文框架结构时一定要讲究层次、精心策划。如:论文《在乐谱上挖掘情感——谈视唱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的框架结构。

引言:

1.音高动态感。①同音进行;②级进;③跳进;④曲折进行。

2.节拍、节奏律动感。①注意乐谱中节拍的基本规律;②特殊对待乐谱中的非常规节奏;③特殊位置的音符特殊对待;④重视休止符的重要作用。

3.力度、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①力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②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

4.音色、音量适应感。①音色适应感;②音量适应感。

综上所述,一份写作规范的开题报告不仅是对自己所选论题的初步研究,更是对所选论题是否具有实际写作意义的检验。如果同学们在撰写开题报告中能够认真完成每一部分的内容,必将会为后期论文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使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助于作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第一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智慧(1971-),女,昌吉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学生篇8

【摘  要  题】理论探索

【关  键  词】社会科学/科学生产力/CSSCI

1 引言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成果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则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而对于科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生产力是指社会科学生产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据SCI每年我国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SCI的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这一重大举措导致了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在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学引文索引》之后,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相继研制、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国际性的,且不收录中文期刊,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成果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出版的中文期刊上。为了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评价我国的科学生产力,研制基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199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以国内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为素材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SSCI),1999年经专家组论证,教育部正式批准,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课题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继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盘和网络版,并提供查询、咨询、统计服务(包括网上服务)。CSSCI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CSSCI来源期刊的选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导下、广大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的参与下进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由全国17所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和社科管理专家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领导的参与下,咨询委员会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别在南京、长沙、珠海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会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全国社会科学领域1000名教授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评选,最后确定CSSCI来源期刊419种。这保证了CSSCI的科学性、客观性。

表1 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

附图

说明:由于少数论文涉及2个学科、作者涉及2个地区,故论文总数略多于CSSCI(2001)论文总数。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以发表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结构、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作一宏观描述。

2 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及其地区、学科分布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来源期刊为419种,录用来源文献为61492篇。根据CSSCI(2001)数据库,分析、统计得出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如表1所示(见上页)。

3 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分析

由表1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经济学占30.4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论文学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8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

由表1论文的地区分布可知,2001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政部门(含所属研究机构)所导致的。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6个地区依次是:上海(9.04%),江苏(7.70%),湖北(6.82%),广东(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它还列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地区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表2列出了各学科论文发文量按地区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学科社会科学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市,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

表2 学科论文地区发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图

收稿日期:2003-06-09

【参考文献】

1 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邹志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2000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学生篇9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党支部;理论教育

收稿日期:2006―06―26

作者简介:1.孟宪显(1967-),男,汉族,辽宁大连市人,大连大学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杨晓梅(1972-),女,汉族,辽宁大连市人,大连大学英语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在高等院校当中,各院、系的学生党支部既是党组织的基层单位,又是学生群体当中最为先进的政治组织。学生支部党建工作开展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执政党的形象问题。而理论教育又是学生支部党建工作的首要的基础性工作,没有理论教育,党建工作就会失去方向,尤其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理论教育不发展、不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也会失去活力,甚至会出现影响稳定的政治大局的问题。所以学生支部的理论教育工作极其重要又极为必要。在新的形势下,尤其是深入学习领会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学生支部理论教育工作,使学生党员群体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是党建工作中一个迫切的任务,也是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

一、 深化理论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诞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1.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学习一种理论,必须掌握这个理论的体系。只有掌握了理论体系,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避免片面理解和断章取义,避免不求甚解和浅尝辄止。学习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就要从这一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中来把握,就要从这一重要思想基本观点的内在联系中来把握,就要从这一重要思想同当今实践的内在联系中来把握。要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的丰硕成果;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在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军事、统战、民族、宗教、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的一系列新阐述、新思想;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系统掌握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2.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这些内容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核心内容。其他内容是这个核心的展开和延伸。

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在同志的全部理论创造活动中,体现在同志所有思想观点中。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把握这个贯穿其中的精髓,特别要注意把握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个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其一:要明确什么是与时俱进。时,就是时代,就是实践;进,就是发展,就是创新。与时俱进,就要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要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在掌握历史主动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动历史前进。时代、规律、创造,是与时俱进的统一内涵。“与时俱进,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其二:要明确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当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其三:要明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即“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个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同志指出:“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

坚持党的先进性,从来就是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就是党能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就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开启了广阔的视野和思路。它告诉我们:先有“先进”,后有“代表”;唯有“先进”,才能“代表”。所以,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把党建设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总书记指出,能不能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二、 深化理论教育工作,要把最新的理论成果与学生的知识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1.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理论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努力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观察事物和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处理复杂矛盾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立足大局、谋划大局的方法。这就要求树立大局眼光、增强大局意识,善于着眼大局、服务大局。这也为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奠定思想基础。再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感受到这一重要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刻关注时代提出的问题,善于捕捉和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在回答问题中揭示事物的规律,推动理论的发展。学习这一科学方法,在学校的环境中,强调要以学习为中心,同时调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为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优良学风,营造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提供了借鉴。

2.深化理论教育,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

现代高等教育所面对的是多元思想的包围,简单地要求青年大学生拒绝与抵制什么,接触与接受什么,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在接触中辨别,在辨别中接受;正确战胜错误,真理取代谬误需要科学的力量。唯有理论上的清醒,才会有实际上的成熟;唯有理论上的坚定,才会有信仰上的坚定。

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层面无一不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紧密相连。高等院校既是传承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还肩负着把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任。而青年学生正是承担并完成这些任务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就要在学习与传播先进文化中,成为学生群体的前进方向的代表。并积极参与实践,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代表。同时,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真正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3.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化理论教育,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物质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志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论断,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同志对此发表了具有时代意义的阐述:讲了社会生产力,讲了先进生产力,讲了发达生产力,讲了第一生产力,讲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讲了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根本途径,讲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等等。深化理论教育,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就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物质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的认识。

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讲,是运用科学理论和高尚思想培育人,进而提高劳动者、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工作,是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工作。只有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才能自觉地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操作技能和劳动效率;才能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具,革新工艺,采用新技术,改进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直至在生产过程中做出重大发明创造。这样,就能够大幅度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工作,虽然思想政治工作者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他们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包括管理和科技人员)的素质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因而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是物质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三、 深化理论教育工作,要把理论教育与学生群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认识

实践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检验理论的过程,也是认识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总书记指出: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在学习中不断加强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学习,这样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自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唯物辨证的思维方法,转化为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学生党支部深化理论教育的工作过程中,要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积极开拓理论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

1.加强学生党支部的理论教育工作,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的学生干部队伍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深化理论教育,必须作为学生党支部的首要任务来抓,理论是先导,没有科学的理论,一切活动和工作将失去方向。深化理论教育,首先对学生党支部成员的教育要深化。学生党支部成员,作为学生干部和学生群体中的精英,要在理论学习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干部的群体首先是理论学习的先进组织,不仅要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和把握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更要在领会贯通和宣传教育上领先一步,培养这样一支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的学生干部队伍,深化理论教育工作才会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我们的学生工作才更有凝聚力、战斗力。

2.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深化理论必须经由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升认识,从而形成新的理论。

实践活动首先是科技发明与科学实验的活动。21世纪,竞争力的重心在于发明新产品,在于研究和开发的能力。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其迅速产业化,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它也是一个国家决胜未来的关键因素。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科技发明与科学实验活动,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才能获取发明与实验的成果。这个过程既是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化先进理论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形象教育。主要通过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摄影、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来教育人,陶冶人的情操,也包括运用实物、图片、图表、文字说明以及当事人的现身说法等形式来进行思想教育。

(2)典型示范。树立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先进人物作为榜样,以引导和教育广大群众。要善于发现那些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正确方向的新生事物和好典型,广为宣传,同时帮助培养典型使之不断前进。

(3)身教率先,以模范作用来带动和教育群众。理论教育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这样,才能使群众心悦诚服,使思想教育收到好的效果。

(4)寓教于乐。把政治理论教育渗透到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去。要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业余体育活动和文艺创作、欣赏、评论活动以及其它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提高群众的文明情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

学生篇10

时间: 2003-3-18  作者:鞠 曦  

一、中医学的哲学问题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

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 ──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中医学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生成文化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哲学在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推定。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具有本体论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其理路表明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内部所进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承诺推定法表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 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以哲学的承诺和推定法进行的研究。由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只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寻求,所以,这种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研究还必然包括:中医学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同时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统一论》⑴的哲学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承诺推定法的研究反思,发现在中国文化的知识形式中,《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成熟的科学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用哲学的承诺推定法把《易经》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哲学的形式。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⑵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及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就成为承诺和推定中医哲学的基本工作。

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论世间事迹,褒君子,贬小人,以明治乱之所由, 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医经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中国哲学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 糯д咭谎庖谎芯渴且浴兑拙纷栽诘恼苎嘉某信岛屯贫ú⒁酝饣男问讲椭幸窖У恼苎嘉摹?/P> 

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中论的统一,那么,中医学在形而中论哲学思维中生成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就成为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的价值论承诺 。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以哲学的承诺推定法对《周易》的道器之论之承诺,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区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因此,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所以,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重大的中医学哲学问题。

二、医易相通

随着世界学术界对《周易》研究的关注, “医易相通”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哲学命题,在当代尤为引起重视。“医易相通”的承诺表明,其不朽的意义和学术魅力发生于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和推定。“医易相通”概括了易学的哲学思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基本特点,其不但表现出易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一以贯之的哲学内涵。显然,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易学哲学性质。《周易》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制式,表明其哲学思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思维。就医学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特点表明了其起源于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从对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及其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诺不同的价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对主体存在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其对生命形式本体的认同形成不同的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历史形式中和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中医和西医展现在历史中的不同的逻辑理路和学科建构。

然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存在而言,就哲学的层次上推定人类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认为虽然有西方自然科学近三百年来的主导和促进,但是,人类就基本的存在问题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质性问题,还是作为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困扰着人们的理性。近现代表现出所谓的人类进步绝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现在人类生存本质上的进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在其自为的异化形式下存在,对人类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为的对自在的超越──自为的达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实现自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显然,人类的存在现状表明,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当西方科学模式对人们所期望解决的终极关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又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时,人们已经显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学产生的负面价值引起人们的反思时,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表明的对理性否定的坚决性已经成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的重大问题。一些思想家把力图走出误区的方法寄托于中国文化时,中国的《周易》就不失时机的又一次成为显学。对中医哲学的研究而言,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当企图再以西方哲学的制式推定中国文化时,无疑是当头棒喝。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中医哲学研究而言,许多学者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医易相通”的古老命题。所以“易学热”也把中医哲学带入其中。但是,就其以“医易相通”为命题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却令人倍感失望,因为其产生的结论,无不带有西方哲学的“前见”。问题表明,因为《周易》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中医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学的制式不可能正确的推定中医哲学。中医哲学由《周易》的哲学制式所推定,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

显然,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的西方哲学的多元性及其带来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对理性的异化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当代中国,也随处可见西方文化的哲学、科学和宗教以各自的价值承诺带给人们存在方式的异化。以《周易》为基础的中国哲学的一以贯之,不但使“医易相通”,而且使《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相通、《周易》与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可以说,综观人类文明的几大形式,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像中国文明那样能够锦延不绝,持续发展并表现出文化的稳定性。西方哲学表明,就哲学问题及其表现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学家们在近代和当代由于他们内在哲学传统思维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无能为力,最终以据斥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终结。然而,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伴随着其造成人类存在的异化在当代使人们终于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学思维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尽管《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学及科学和宗教是对存在形式化的结果,所以,不能将《周易》与西方文化及哲学作简单的类比,例如我们看到的把《周易》比附为科学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认定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样。形而中论表明,《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其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这方面,同样不能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作简单的比附。对西方哲学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学是内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学作为明确的形式外化出来,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周易》哲学的外化将带来人类哲学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医学的学科形式表明,其属于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结构,之所以称为“医易相通”, 是指其作为共同的哲学本体而言的,具体讲, 《周易》的哲学思维是中医学的基础,易道广大使中医学与《周易》在“道”的层次上相通。因此,对道的理解问题成为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这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在中国的学术史中被历代学者所重视,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经之首的学术地位,但是,在西学倡兴的当代,则带来了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以《周易》为首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和相互的哲学承诺,成为人类文化交融中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发现其自身历史的和社会的、群体的和个体的行为方式所引起的价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质作为反思的对象时,以《周易》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又一次为人类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类存在的问题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发出其他所有问题的都应归结为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表明了其与西方医学和哲学的截然不同的本体观──而西方哲学对终极关怀的无能为力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已经充分的暴露无遗。中医学家、道家及道教学者在对“医易相通”的基础上和以自身的医疗及修炼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生命科学关于人的本质和应达到的存在方式,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中国的生命科学表明,“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和推定与《周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终极关怀的价值论承诺的统一,是“医易相通”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于“医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介宾的论述简要而精到的指出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他说: “宾偿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务成务,知来常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骇。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说:“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赅医易,理之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也。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乎一与二也”、“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知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 皇常上Я舜砉舜松H辉蛞讲豢梢晕抟祝撞豢梢晕抟剑枘芗蚨兄蛞字浠龊跆欤街擞糜珊跷摇!?/P> 

上论表明,张介宾非常精练的总结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把医学和易学在天地万物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统一起来,使之形成易体医用、体用不二的一元论哲学思维,是中国哲学和医学上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