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合同十篇

时间:2023-04-12 10:40:04

司法合同

司法合同篇1

劳动合同法是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纠纷的法律依据,针对劳动合同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进行了司法解释,比如审理劳动争议的时候由谁来进行举证,具体什么样的情况员工自己辞职也可以得到赔偿金,规定了如果一方对仲裁不服去法院起诉的,那么仲裁的裁决则没有法律效力等等这些具体的问题。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三条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二)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四)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司法合同篇2

(一)规章概述

合同管理奖惩办法是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进合同法制化管理、严肃合同责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制定的。奖惩的对象是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处罚为辅。凡是合同管理工作未出差错的,均应获得奖励;而在合同履行和合同纠纷处理中有重大过失或者故意而导致公司经济损失的,则要追究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

因此,要有这样一个规章,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义务,做到有章可循。

(二)主要内容

该规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规章的适用范围、对合同管理人员的业绩的考核、奖惩标的的设定、奖惩的程序等。

(三)制作要求

制作要求是在起草该办法时,一定要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明确奖励与惩罚的具体条件和程序。

(四)范本

_____公司合同管理奖惩办法

年 月 日(

)法合奖字第 号

1.目的

为提高合同的履约率、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调动合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根据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公司的各级合同管理人员,包括法律顾问、专职和兼职合同管理员及部门领导。

3.考核

3.1考核方式:以签订合同数和合同标的额作为考核指标;

3.2考核组织: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作为考核管理部门,法律顾问室和财务部派人参加,组织考核小组,决定考核的有关问题;

3.3考核程序:对全体符合条件的合同管理员进行总体评价,然后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其属于哪个档。

4.奖励

4.1凡是在1年内签订合同总数在_____件以上或者合同标的额在_____万元以上,未发生纠纷争议的,都可获得公司颁发的优秀合同管理员的荣誉称号,并增加两个月的平均奖金;

4.2凡是签订合同的标的额在_____万元以下,未发生纠纷的,可增加1个月的平均奖金;

4.3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基础考核总评分为全优的,对主管的合同管理人员奖励奖励金_____元。

5.处罚

5.1凡是因经办人自身的过错造成签订的合同发生纠纷的,扣罚本人1个月的平均奖金。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公司保留追究经济赔偿的权利,并取消1年的评先资格。

5.2在诉讼或者仲裁过程中,不认真对待,导致该赢的未赢,该少赔的未少赔,参与处理的经办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取消评选资格。

6.程序

对合同管理人员的奖惩程序是:由考核小组提出考核意见,符合奖励条件的,由人力资源部发文奖励;给予处罚的,则由总经理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由人力资源部发文通知本人及全公司。

7.附则

司法合同篇3

甲方(卖方):

乙方(买方):

甲乙双方就不动产买卖事宜,经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甲方将坐落于不动产出售给乙方,不动产权证(房屋所有权证)证号为: ,面积为: 平方米,规化用途为: ,乙方对该不动产充分了解并愿意购买。

双方约定,该不动产转让时所缴存的物业专项维修基金的结余资金全额转让给乙方。甲方交房结清该房屋的水、电、气、物管等费用,保证房屋通水通电并不影响该房屋正常使用。

1.转让价格

经过甲、乙双方议定,上述不动产转让成交价为人民币(大写)元,人民币(小写) 元。

2.税费约定

乙方在不动产转移登记过程中应缴纳的税费按现在执行的国家税务规定缴纳。超出合同价部分税费由乙方承担。(税费参考:首套房4.5%,二套及以上7%)

3.付款方式

本合同签订后乙方向甲方支付购房定金为总房款的10%,人民币(大写)整。(小写 )该定金由甲方收取。

双方约定,该不动产转移的全额价款按下列第种方式支付。

(1)一次性付款

双方约定乙方应在房屋拍定之日,法院规定付款时间内一次性支付全部房款。

(2)商业贷款付款

双方约定乙方应于房屋拍定之日,法院规定付款时间内支付首期房款(具体以最终拍定价格为准),余款 由买方向银行申请以贷款方式付清。

4. 交付约定

甲方应于法院下裁决书后,配合乙方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相关手续.甲方保证所转让的不动产权属清晰,没有与之相关的法律障碍。

5.补充条款

(1)如果乙方在无违约的情况下,未能成功认购此套房源,则甲方按照双倍定金赔偿给乙方。

(2)在拍卖过程中,若实际成交价超过 万时,则甲方须将超过部分款项在乙方付款成当日垫付给乙方。若实际成交价低于 万时,则乙方须在拍卖当日将低于部分款项支付给甲方。

6.争议解决

买卖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纠纷,应尽量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通过诉讼、仲裁的方式解决。若因政策原因或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双方均可免责,所收定金退还乙方,房款无息全额退还给乙方,已实际发生的费用由各自承担。

甲方保证已如实际陈述上述房屋权属状况和其他具体状况,目前保证该房屋没有权属纠纷,该房屋正常过户落户。

7.附则

(1)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应尽量协商解决,双方所签补协议与该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2)本合同一式贰份,双方各执一份,本合同签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签名):

司法合同篇4

一、对我国现行关于公司越权合同的效力确认规定之检讨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均认为,公司越权合同一律无效。笔者认为,这种处理很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协调,也不符合世界立法的趋势。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国家计划在行业管理、市场管理方面的体现。一概否认公司越权合同的法律效力,至少有如下不足之处:

第一、与市场经济的观念相悖。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市场主体有进行市场交易的自主性。公司作为企业法人,是市场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在参加民事活动中应能够充分自由地表示自己的意思,即在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有权决定是否设立某种 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与谁设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以及设立何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以意思自治为最高准则。然而,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全然否认公司超越经营范围所订合同的效力,恰恰是人为地制造当事人选择的障碍,扼杀了公司经营的自主性,使 其难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地进行生产、交换和经营决策,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条件进行灵活经营,从而有碍于企业闯出适合自身特点、适合市场需要的生存和发展的路子。事实上,一概否认公司超越经营范围所订合同的法律效力,其目的只是在于维护经营范围的 神圣性,以实现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计划管理。

第二、与合同法的基本目标相违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法作为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应当以鼓励交易为重要目标。因为只有通过交易才能满足市场主体对不同使用价值的追求,满足不同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价值的共同追求;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资源的优 化配置,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公司即使是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也标志着一项交易的达成,而宣告该合同无效,则意味着交易的消灭。因此,从鼓励交易而不是消灭交易考虑,除违反法律和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及违反公共道德的合同应被宣告无效外,不宜简单地将 一般的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也宣告无效。这既不符合当事人订约的目的,也不符合合同法鼓励交易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大大增加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第三、不利于实现投资者的最大利益。公司明确经营范围,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能够根据经营范围来预测投资风险、作出投资决策,同时也约束董事和经理拿投资者的钱去冒险。然而,公司越权经营,却未必都是拿股东的投资去冒风险,相反,它一般都是出于获取最大利润的动机,可能会给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而一概否认公司越权合同的法律效力,却是对公司经营中正常的商业风险的否认,不仅不利于公司的有效经营,而且会使投资者失去许多可能获得的利益。

第四、不利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法律一概确认公司越权合同无效,从法律上消灭该合同所达成的交易,就可能极大地损害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因为在交易发生时,善意第三人往往不知道对方公司与他订立的合同超越了对方的经营范围,这样,一 旦该合同被宣告无效,就可能使善意第三人的交易目的落空,使其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尽管依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超越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的当事人将受到惩罚,却无补于善意第三人因此而遭受的损失,这种有失公正的做法无疑是与民法的基本精神相违背的。

二、西方两大法系对公司越权交易的态度及其对完善我国立法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公司法也有关于公司目的事业范围(即经营范围)的规定。但是,西方两大法系基于不同时期对公司目的事业范围与公司能力之关系的不同认识,而对公司越权合同的效力采取不同的态度。

(一)英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国家,以英国为代表,曾经严格要求公司法人必须在其目的事业范围内活动,根据1875年英国“阿什伯里铁路车厢钢铁公司诉里奇”一案确立的“越权行为原则”,公司从事章程规定的目的事业范围外的交易无效,即“凡越权订立的会同一律无效,订约的对方不得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公司的股东大会也不得追认”[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发达,这项原则越来越不适应商业交易的需要,而且也不利于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

本世纪以来,“越权行为原则”受到了理论界和司法界的严厉批评。多数人认为,该原则对股东来说是虚幻的保护,对善意第三人则是一个“陷井”,因而坚决主张废除这一原则。1968年“欧洲共同体第一号指令”对此作了正式修改。凡经公司董事会所决定的交易,对于与该公司进行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来说,均视为在该公司的行为能力范围之内的交易,应承认其法律效力。随后,英国公司法据此对传统的“越权行为原则”作了修正,美国许多州公司法更是明确宣告废止这一原则。至此,英美法系国家已经承认了公司在其目的事业范围 外所订合同的法律效力。

(二)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国家对公司越权交易的处理,从来没有采取类似英美法上“越权行为原则”的做法。法国民法典没有法人能力的规定。法国1966年公司法第98条则规定:“董事会在以公司名义活动的各种场合被授予广泛的权力,它要在公司目的限度内行使这些权力,不能 损害股东会议规章所授予的权力。在同第三人的交易中,公司受与公司目标无关的董事会活动的约束,除非它能证明该当事人明知其活动不符合这些目标或者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应忽视这些目标,仅章程本身的公布并不足以构成这种证据。限制董事会权力的章程条款 对第三人无效”。德国法律也有类似的规定。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日本的情况比较特殊。日本商法对公司越权交易没有明文规定,但其民法第43条规定:“法人依法令规定,于章程或捐助行为所定的目的范围内,享有权利,负有义务”。这一规定是否适用于公司,解释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是,“商法学界近时的通说认为,由于公司的活动范围广泛,且判断其活动是否在公司的目的范围内,又十分困难,因此,为了保证交易安全,民法典第43条应不适用于公司”[2].很显然,随着商业交易的日趋复杂,日本法学界也倾向于认为公司在其目的事业范围外的交易是有效的。

从西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对公司越权交易的态度转变中可以看出,立法者的立法取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商业交易的发达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无疑对完善我国的立法有着深刻的启示。

其一、立法应从过分强调秩序的价值转向自由与秩序的协调统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越来越需要从法律上破除“身份”特权的种种限制,以使市场主体平等自由地参与竞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而原先对公司经营范围的种种限制,人为地造成市场主体权利能力的不同,形成身份等级特权,究其目的,充其量是为了维护市场秩 序。然而,现实已经表明,以牺牲平等和自由来维护的所谓“秩序”,只会窒息企业的活力,妨碍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本世纪中叶以来,原先奉行“越权行为原则”的国家纷纷取消这一限制,赋予公司充分的经营自由。我国原来实行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尤其重视社会经济生活的“秩序”,以致出现管得过死,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的状况。如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过程中,更应当注意协调“自由”与“秩序”这两种价值,努力实现这二者的统一。

其二、立法应从单纯强调对投资者(股东)利益的保护转向兼顾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立法特别强调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英美法系通过判例形成的公司“越权行为原则”,就是出于鼓励投资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这一时期偏重股东利益保护的立法思想的产物。根据“越权行为原则”,股东有权请求法院宣告公司超越章程规定的目 的事业范围订立的合同无效,而第三人则被“推定”为明知公司越权(因章程是公开性文件)仍与其进行交易而丧失了请求强制履行合同的权利。这样,股东就能在越权合同对本公司有利时促使公司履行合同,从中获利;而当该合同对本公司不利时则请求法院宣告合同无效。很显然,这将使善意第三人处于一种十分不利的地位。在商品交易复杂多样的今天,上述危害交易安全的做法,无疑是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的。因此,为了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市场交易的持久繁荣,法律“不仅要保护股东的权益以鼓励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要保护与公司交易的当事人权益以保障其必要的安全性”[3].这一点,对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我国立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公司越权合同的法律效力之认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一概否认公司越权合同的法律效力的做法,存在种种弊端,而且与当今世界的立法潮流相违背。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确认这类合同的效力呢?笔者认为,应根据两大法系共同的立法取向,确立新的认定标准。既不能一概否认这类合同 的法律效力,也不宜不加区别地一概承认其效力,即应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在具体处理公司越权合同时,应注意掌握以下两个标准:

1、交易相对人的过错程度。即在认定公司越权合同的效力时,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角度出发,首先推定与公司进行交易的相对人是善意的。只有当有相反的证据证明该相对人于订立合同时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公司无权进行该交易时,得确认该合同无效。应当注意的是,公司章程本身的公布,不应当构成交易相对人“明知”或“重大过失”的证据。因为,为了鼓励相对人与公司进行交易,我们不应当要求交易相对人承担调查公司行为能力与权利能力的义务。

由于公司本身对自己的能力范围是明知的,由公司本身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显然更为经济有效。因此,应当由公司方面来证明交易相对人的过错程度。如果公司不能证明交易相对人于订约时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公司越权,则该越权合同应认定有效,即使该合同的履行于公司不利也应依约履行。至于由此而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应由公司股东对董事及经理人员进行追究,交易相对人概不负责。

2、越权行为的性质。即在确认公司越权合同的效力时,根据公司超越经营范围的交易行为的性质来认定。对此,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如果公司的越权行为只是一般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性规范,考虑到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法律法规本身存在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在未损及国家、有关当事人和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只要合同本身符合民法基本原则和市场公平竞争规则,且合同已经或能够实际履行,则应确认合同有效。

(2)如果公司的越权行为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或行政管理法规,例如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违反国家指定的要由专门部门专营专卖的规定,或者合同标的物属于限制流通物品的,应认定合同无效。

注释:

[1] 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361页。

司法合同篇5

1.转包合同。①概念。转包合同,指承包人以营利为目的,将承包的工程"全部"交由第三人完成的行为。②法律效果。(a)转包合同一律无效;(b)承包人非法转包的,发包人有权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释》第8条);(c)收缴当事人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

2.分包合同。

(1)合法分包合同。合法分包合同,指建设工程的承包方(勘察人、设计人、施工人)经发包方同意后,依法将其承包的"部分"工程交给第三人完成的行为。合法分包应具备三个条件:①经发包人同意;②被分包的工程只能是承包人承包的"部分"工作;③被分包的工程不能是承包人承包的主体工程;④分包人具有相应的资质;⑤只能分包一次,分包人不得再分包。

(2)违法分包合同。违法分包合同,指承包人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与第三人订立的分包合同。下列违法分包合同均属无效合同:①承包人将其承包的全部建设工程肢解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承包给第三人;②分包人不具有相应的资质;③承包人将自己承包工程的主体结构分包给第三人;④分包人将其分包的工程再分包。

(3)分包人的连带责任。无论是合法分包合同还是违法分包合同,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分包人与承包人对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具体而言:①分包合同有效的,分包人与总承包人或者勘察、设计、施工承包人向发包人承担连带责任(《合同法》第272条第二款)。②违法分包或者非法转包的,因建设工程质量发生争议,发包人可以总承包人、分包人和实际施工人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解释》第25条)。

(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情形

下列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①非法转包合同。②违法分包合同。③承包人未取得或超越相应资质的。但是,承包人在建设工程"竣工前"取得相应资质的,不按无效处理。④没有资质的实际施工人借用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名义的。⑤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招标而未招标或者中标无效的。

(三)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时实际施工人的权利

1.实际施工人的工程价款请求权

(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但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实际施工人有权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

(2)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无效,建设工程经竣工验收不合格,经修复后验收合格的,实际施工人有权请求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修复后经竣工验收不合格的,实际施工人无权请求支付工程价款。

2.转包、分包合同无效时的诉讼当事人。

(1)实际施工人可以仅以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被告起诉。

(2)实际施工人也可以直接以发包人起诉。此时,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转包人或者违法分包人为"本案当事人"。需要注意两点:①法院是"可以"追加,而不是"应当"追加。②法院可以追加发包人为"当事人",即追加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或者追加为共同被告(《建设工程合同解释》第26条)。

(2006-3-62)甲大学与乙公司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由乙为甲承建新教学楼。经甲同意,乙将主体结构的施工分包给丙公司。后整个教学楼工程验收合格,甲向乙支付了部分工程款,乙未向丙支付工程款。下列哪些表述是错误的?

A.乙、丙之间分包合同有效

B.甲可以撤销与乙之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C.丙可以乙为被告诉请支付工程款

D.丙可以甲为被告诉请支付工程款,但法院应当追加乙为第三人

【答案】ABD

(2010-3-59)甲公司将一工程发包给乙建筑公司,经甲公司同意,乙公司将部分非主体工程分包给丙建筑公司,丙公司又将其中一部分分包给丁建筑公司。后丁公司因工作失误致使工程不合格,甲公司欲索赔。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上述工程承包合同均无效

B.丙公司在向乙公司赔偿损失后,有权向丁公司追偿

C.甲公司有权要求丁公司承担民事责任

D.法院可收缴丙公司由于分包已经取得的非法所得

【答案】BCD

(四)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

1.承包人优先受偿权的构成要件

构成要件有四:①建设工程合同有效;如果合同无效,承包人不享有优先受偿权;②发包人不支付到期价款;③经承包人催告后,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仍未支付;④建设工程在性质上适宜折价或拍卖。

司法合同篇6

[关键词] 合同解除;合同司法解除;类型化

[中图分类号] D9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2)06—0143—06

一 引 言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合同解除都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合同解除亦占据重要的地位。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具备合同解除条件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而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的一种行为。[

Symbolq@@ ]当事人依据《合同法》第93、94、96条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对方行使合同解除权时,如发生争议,可诉至法院请求确认解除,法院可依据上述规定作出是否解除合同的判决,此乃解除合同的一般情形。而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并未成就或者尚未出现法定解除合同的情形,但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双方的合同目的事实上已无法实现,合同继续履行对一方甚或双方当事人已毫无助益,当事人直接诉至法院请求解除合同;抑或当事人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已经成就或者出现了法定解除合同的情形,但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当事人不依据《合同法》第96条规定的程序向对方行使合同解除权,而直接向法院提讼,请求法院判决合同解除;也有的合同解除权人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对方恢复原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赔偿损失,而没有诉请解除合同,如此等等,法院是否受理此类案件,受理后是否判决合同解除,当事人该如何行使解除权,实践中存在很大争议。由于《合同法》的规定过于原则,加之法律条文与司法解释的规定之间互相冲突,增大了法院的处理难度,也导致各地法院对此做法不一。据统计,湖南省郴州市两级法院近五年来共审理合同纠纷案件两万九千余件,其中涉及到合同解除的案件九千余件,而当事人依据《合同法》第93、94、96条的规定诉请法院解除合同的仅为一千件左右,还有将近90%案件的当事人未按《合同法》第93、94条所规定的合同解除的条件或者未按《合同法》第96条规定的合同解除的程序,即直接诉请法院解除合同。上述诸多法院解除合同的情形,笔者在此称之为合同的司法解除。解除合同究竟是合同当事人的权利还是裁判者的权力,《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合同法》第94条规定的是法定解除合同的条件,《合同法》第96条规定的是解除权人向对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法定程序。就规范分析而言,《合同法》第94条是一种授权性规范,其本身并非裁判规范;《合同法》第96条虽表述为“应当”,但并不能解释为强制性规范,本质上仍属于任意性规范。而且,就合同解除的目的而言,上述条款亦非行为规范,当事人不一定需要根据这些规定的内容对合同进行解除。故而,《合同法》第94、96条本身并不能直接约束法官。因此,在《合同法》的这些规范中,法官具有解除合同的权力。在公法层面,法院作为争议解决的审判机关,在司法程序中不仅需要遵循“不告不理”原则,同时更需要体现“有告必理”的要求。而司法解除合同,恰好顺应了这一需求。与此同时,合同司法解除也得到最高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确认,如《最高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6条

《最高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6条: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

《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根据《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出卖人迟延交付房屋或者买受人迟延支付购房款,经催告后在三个月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请求解除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经对方当事人催告后,解除权行使的合理期限为三个月。对方当事人没有催告的,解除权应当在解除权发生之日起一年内行使;逾期不行使的,解除权消灭。、《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9条《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9条发包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承包人无法施工,且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相应义务,承包人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应予支持:(一)未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的;(二)提供的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三)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协助义务的。中均对《合同法》中所规定的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之外的合同解除情形予以了确认。

二 合同司法解除的界定

合同解除作为合同消灭的特有原因,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因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溯及或不溯及地消灭,未履行的部分不必继续履行,已履行的部分依具体情形进行清算的制度。[2]一般而言,当事人应当依据《合同法》第93、94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与96条规定的合同解除程序向对方行使合同解除权,对方如有异议,可诉请法院确认解除的效力,法院则依据上述规定作出是否解除合同的判决。而合同司法解除是指当事人未按《合同法》第93、94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或者未按《合同法》第96条规定的合同解除程序直接诉请法院解除合同,以及当事人虽未向法院提出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 但因合同内容具有违法性或者因客观原因当事人的合同目的事实上已无法实现时,法院判决合同解除的情形。作为区别于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的一种特殊合同解除形式,合同司法解除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在解除原因和条件上,合同司法解除主要是指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之外的合同解除情形,不以《合同法》第93、94条所规定的一般合同解除条件以及《合同法》第164至167条、第219条所规定的特别合同解除条件为限定,对当事人在上述合同解除情形以外提出的解除合同诉求,甚或当事人未向法院提出解除合同的诉求,但基于合同内容具有违法性或者因客观原因合同的履行事实上已无法给当事人双方带来利益甚或损害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利益,合同解除已成为当事人的一种违约救济手段时,此时应由法院对合同是否解除依法予以裁断。其次,在解除程序上,正因为合同司法解除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当事人未按《合同法》第93、94规定的合同解除条件或者未按《合同法》第96条规定的合同解除程序行使解除权的救济,在此情形下,合同应否予以解除只能由法院作出评判;对于合同内容具有违法性或者因客观原因合同的履行事实上已无法给当事人双方带来利益甚或损害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利益时,即使当事人未向法院提出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 法院仍得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决合同解除。合同司法解除是以法院司法裁判程序作为必经程序,由法院依法就应否解除合同以及合同解除的后果处理作出裁判。最后,在合同解除的争议解决上,在司法实务中,即便对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而言,仅仅依据解除权人的合同解除通知,往往难以使合同真正得以解除,对方当事人大多会对合同解除提出异议之诉,故而绝大部分合同解除争议仍需诉诸人民法院,由法院确认合同解除的效力。除非当事人能就合同解除与否以及合同解除的后果处理达成和解,合同司法解除均须由法院依法裁判。由于在法治社会解决争议的诸多方式中,相比其他任何纠纷解决方式而言,司法裁判具有终局性,由法院对合同解除的争议最终作出裁判,既解决了合同应否解除的争议,又可以对合同解除的后果一并作出处理,确保当事人之间的纷争得到彻底解决,有利于提高司法效益,使得双方当事人通过合同解除实现各自最大的的利益。

三 合同司法解除的类型化

合同解除是结束合同的一种手段,也是当事人对不愿或者不能履行的合同寻求解脱的一种手段,法律过于严格限制合同解除,也并不必然地符合当事人的合同目的或者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为确保在合同司法解除中有效实现当事人合同自由与法官司法权的平衡,我国《合同法》应当考虑设置解除合同的一般条款,同时对需要解除合同以及不能解除合同的情形进行类型化区分。一般条款也可以称为概括条款或者一般规定,是指在解除合同的情形规定不足时所需要采用的概念,一般条款主要是克服成文法的不足,用以扩展法官与行为人的权利自由。类型化是指合同解除制度一般条款之外就具体的合同解除情形作出规定。就合同解除的一般条款而言,不同国家因为合同解除的价值取向不同而有所差别。在禁止或者严格限制合同解除的国家,一般对解除合同的情形进行严格规定,并不赞同对解除合同的条件规定一般条款。如我国《合同法》并没有对合同解除的情形规定一般条款,而仅在第94条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进行了列举。而允许或者鼓励合同解除的国家,对合同解除的情形则规定一般条款。如《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第1款规定:“双务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其债务时,应视为有解除条件的约定。”这就是解除合同的一般条款。

由此可见,解除合同的一般条款在立法中确然存在。当然,无论是鼓励解除合同还是禁止解除合同的立法,二者区分界限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合同作为社会财富创造的手段之一,如果过多地宣告合同解除,并不一定符合当事人的合同目的,尤其在许多情况下,因一方违约而具备合同解除条件,但对无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并不是必然有利的。如一方迟延交货,而另一方愿意接受,不愿退货。又如一方交付的产品虽有瑕疵,而另一方不想退货,仅希望通过修补后加以利用,前述两种情况就没有必要解除合同。

所以,法国尽管规定了解除合同的一般条款,但就解除合同的条件而言,并不是一方当事人想解除就必然得以解除,解除合同仍然需要通过司法途径。这就避免了在实践中一方随意解除合同的情形出现。设置解除合同的一般条款,相对于不予设置解除合同的一般条款而言,对当事人利益保护更为有利。故而我国应当设置解除合同的一般条款,赋予合同当事人解除合同的自由选择权,使得合同当事人特别是守约方依法取得更为充分的救济的权利。在规定了一般条款之后,有必要对合同司法解除的情形进行类型化规定。

在下列情形下,法院一般应当予以解除合同:

第一,尽管双方当事人没有提出合同解除的诉求,但由于合同本身具有违法性,且违法的程度还不足以导致合同无效,如果允许该类合同履行,就会对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此时法院应依职权判决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第52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应当认定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合同法司法解释 (一) 》)第4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只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作无效认定,而那些内容与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相抵触的合同不得认定为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以下简称《合同法司法解释 (二) 》)第14条将《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强制性规定”限缩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即只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作无效认定。根据民法强行性规范的内涵不同,可以将强行性规范区分为指导性强行性规范、禁止性强行性规范以及效力性强行性规范。

指导性强行性规范是赋予私权保障与规范权利行使的规范,违反此类规范只会发生当事人因违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禁止性强行性规范,又称管理性强行性规范,该种规范一般不对规范的效力产生影响或者进行评价,旨在禁止某种行为的发生,在该种规范中,如果行为人不从事某种行为,有可能承担非民法上的责任;效力性强行性规范是指对行为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规范,是为了实现私法的价值而进行的效力评价,其作用和功能在于对法律行为的效力进行规定,即直接赋予法律行为有效、无效或者效力待定的后果。效力性强行性规范的目的在于:一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如表见的规定;二是为了对某种类型的行为进行强制,如物权法中有关物权的设定与移转行为的规定;三是为了侧重对某种利益的保护,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事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的行为无效;四是为了避免产生严重的不公平的后果或者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而对私法自治进行限制的规范。[5]合同内容即使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但如果没有违反效力性强行性规定的,仍然作有效认定。随着《合同法司法解释(一)》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的施行,一些虽然具有违法性,但违法的程度还不足以认定无效的合同将逐渐增多。此类合同虽不作无效认定,但可以通过合同解除途径消解其危害性。

2.一方行使不安抗辩权,而另一方没有在合理期限内恢复履行能力并提供适当担保的,不安抗辩权人诉请解除合同的,法院应当判决解除合同。所谓不安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一方当事人根据合同的约定须先为给付,在对方当事人有难为作出对价给付之虞时,得以拒绝先为给付的权利。对此,《法国民法典》第1613条规定:“如买卖成立后,买受人陷于破产或处于无清偿能力致使出卖人有丧失价金之虞时,即使出卖人曾同意延期支付,出卖人也不负交付标的物的义务,但买受人提出到期给付的保证者,不在此限。”《德国民法典》第321条规定:“因双务契约而负担债务并应向他方先为给付者,如他方的财产于订约后明显减少,有难为对价给付之虞时,在他方未为对价给付或提出担保之前得拒绝自己的给付。”该条实际上扩大了不安抗辩权制度的适用范围。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如《奥地利民法典》第105条、《瑞士联邦债法》第3条、《意大利民法典》第1496条均对不安抗辩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第68、69条的规定,在不安抗辩权的情形中,当事人一方可以通过中止履行的手段获得自力救济,在对方当事人仍然不提供适当担保情况下,中止履行方可以解除合同。这是因为一方行使不安抗辩权后,对方没有恢复履行能力,双方的合同也没有履行,为了保护不安抗辩权人的利益,同时增进社会财富,此时解除合同,对双方以及社会财富的增进都有裨益。

3.合同守约一方尚未履行合同,但由于违约一方给付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此时法院应该判决合同解除。因为合同违约一方给付的标的物不符合约定对守约一方没有意义,如果不判决合同解除,守约一方徒增货物保管的风险,这对社会财富也是一种浪费,所以应当判决合同解除。对此,《合同法》第148条规定,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质量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

4.一方因预期违约,合同应当得以解除。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指在义务履行期到来之前,债务人就已声明将不履行契约义务或其行为或客观情况已经表明他将于义务履行期到来时不可能履行义务的违约行为。我国合同法对预期违约的规定体现在《合同法》第l08条的规定中,即在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提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不过,这里需要结合《合同法》第94条第2项的关于“不履行合同主要债务”的认定规定。如果拒绝履行的债务是次要债务或附随债务,不影响合同目的的实现,则不能依此解除合同。

5.一方迟延履行并经催告后仍未履行,合同应予解除。这主要发生在非定期履行债务的行为中。所谓非定期履行债务的行为,是指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对债权人的利益并无根本影响,债务人的迟延履行不会立即导致债权人合同目的落空。[6]在《合同法》第94条第3、4项的规定下,解除迟延履行的债务合同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其一,须当事人一方已经迟延履行债务。这里的“迟延履行”是指债务人能够履行而不履行债务的情形。其二,须守约方催告债务人于合理期限内履行。在债务人迟延履行时,法律并不立即赋予对方解除合同的权利,以避免此前双方为履行合同而作出的准备工作浪费。同时法律赋予守约方催告权,在合理的期限内催告违约方及时履约。[7]其三,债务人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即债务人在债权人所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然未予履行。其四,债务人没有正当事由。债务人未履行其债务应具有违法性。如果债务人能证明其不履行债务有合理理由或者法律规定的特别权利如留置权或者抗辩权,则不发生履行迟延。一般而言,迟延履行是否构成根本违约,应区分合同的性质,考虑时间对合同的重要性及迟延履行方的过错程度。迟延履行也在《合同法》分则的相关规定中得以体现。如《合同法》第232条规定,不定期租赁中出租人在通知的合理期限后可以随时解除合同。第248条也有类似规定:承租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租金,承租人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不支付租金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6.一方迟延履行债务,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这种行为主要是指定期债务履行的行为。“所谓定期债务履行的行为是指根据合同性质或者当事人的约定,不在特定时日或期间履行,即不能达到合同目的的履行行为。在该种合同中,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相对方无须催告,即有权解除合同。”对此,2002年1月1日生效的《德国债务法现代化法》第286条第2项的规定就确定了此种情形。如果合同未约定履行期限或约定不明,而且又无法从法律的规定、债务的性质或其他情事中确定履行期限的双方可以随时行使各自权利义务,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如果当事人虽然在合同中约定履行期限,但该期限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合同目的,债务人履行迟延将会给债权人造成较大的损失或者影响债权人的订约目的,则可以根据一方的迟延而允许另一方解除合同。

7.一方当事人履行了合同的非主要债务,在履行期限届满后没有或者拒绝履行主要债务,抑或全部债务迟延履行,因为债务的一体性,可能致使对方合同目的落空,此时应判决合同解除。即使一方当事人已经履行了次要债务,但由于其仅仅履行了次要债务,仍将影响对方合同目的实现,债权人可据此解除合同;如果不影响合同目的实现,则应适用非定期债务迟延履行的解除规定,债权人不能立即解除合同,应向债务人发出催告,要求债务人在合理期限内履行。如甲为庆祝其母60大寿,向乙蛋糕店定制蛋糕一份,约定于寿宴开始时交付。该履行期限即属特别重要,届时乙未能履行,甲得不经催告而径行解除合同。[8]

8.一方履行合同需要对方予以配合,但在双方约定的期限或者在合理期限内,对方不予配合,导致合同无法履行下去,此时应当判决合同解除。如根据《合同法》第259条的规定,承揽工作需要定作人协助的,定作人有协助的义务。定作人不履行协助义务致使承揽工作不能完成的,承揽人可以催告定作人在合理期限内履行义务,并可以顺延履行期限;定作人逾期不履行的,承揽人可以解除合同。

9.因一方的原因致使合同履行不能时,法院应当判决合同解除。履行不能,又称给付不能,是指作为债权之客体的给付不可能的状态,即债务人在客观上已经完全丧失了履行能力。[8]以特定物为标的的合同,该特定物已经毁损灭失;以种类物为标的的合同中,该种类物全部毁损灭失。如建设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签订后,因合同约定的工程项目已被政府有关部门取消,鉴于合同约定的标的已不存在,合同目的自然无法实现。司法实务中,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合同履行不能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因债务人的原因致使履行不能,如订立演出合同后该演员因病声带受损不能出演、债务人丧失劳动能力致使不能提供原定劳务;二是因债权人的原因致使履行合同不能,如债权人意外死亡且无权利义务承继者或者债权人下落不明、债务人请求给付而无人受领;三是因第三方的原因导致合同不能履行。当履行不能的情形出现,法院应当判决合同解除。[9]

10.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一方诉请解除,另一方不同意解除,且提出合理的抗辩理由,但合同如继续履行,则有违诚信原则或公序良俗原则。如甲乙签订租赁房屋合同,一方在出租房内开设麻将馆,严重影响了居民的休息,也给小区的治安带来隐患。但因双方在房屋租赁合同中约定有“承租方有权经营一切事务”的内容,此时,出租方提出解除房屋租赁合同,尽管承租方具有合理的抗辩事由,但为了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并从公序良俗原则出发,应当判决合同解除。[10]我国《合同法》第233条对此也有类似规定,根据该条的规定,租赁物不符合承租人安全或者健康的一般要求,即使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时明知该租赁物存在质量问题,承租人仍然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11.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虽不成就,一方诉请解除,另一方不同意解除,但双方已完全丧失合作基础,合同继续履行事实上已不可能。如王某与他妻子的弟弟李某签订合伙合同,但由于王某有外遇,导致李某的姐姐自杀,李某报复王某的行为致王某轻伤。此时,王某要求解除合伙合同。本案中,尽管合同解除的事由并不存在,但合同已经失去合作的基础,继续履行已经无望,尽管李某不同意解除合同,此时也应该判决合同解除。

12.合同解除条件虽不成就,一方诉请解除,另一方不同意解除,但双方已完全丧失合作基础,继续履行已无法实现双方的合同目的。《合同法》对此在第166条规定继续性合同可以解除全部合同也可以解除部分内容。如丁某与李某系某煤炭公司职工,见倒卖煤炭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于是二人从公司辞职出来,并签订合伙协议,商定共同出资承包该公司煤炭的包销工作。但因该煤炭公司出现爆炸事故,被相关部门查封。此时,尽管解除合同的情形没有出现,但二人从事合伙经营的基础已经丧失,合同继续履行也无法实现双方的合同目的。应一方当事人的请求,法官应该判决合同解除。我国《合同法》在231条对租赁合同的规定中同样亦有类似规定。

13.双方已完全丧失合作基础,继续履行可能危及一方或双方利益并可能引发不稳定事端。此种情况,尽管合同的解除情形虽不成就,但双方已经完全丧失合作基础,继续履行已经没有必要,此时应该判决合同解除。如李某是某市百货公司的总经理,与蒋某签订合同,预备整体出卖该百货公司给蒋某。但该百货公司在改制的过程中,数百名职工对李某出卖百货公司的行为意见很大,集体到市委、政府门前上访静坐,甚至冲击政府机关。如果该合同继续得以履行,将引发不稳定的事端。此时蒋某要求解除合同,尽管本案并不完全具备合同解除的条件,但为了增进社会利益,维护一方稳定,应该判决合同解除。[11]

在下列情形下,法院一般不应判决解除合同:

1.一方诉请解除合同,但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解除条件并未成就,或者一方要求解除合同,但尚不具备《合同法》所规定的法定解除合同的情形。为贯彻合同严守原则,保持合同的稳定,维护市场诚信,此时尽管一方诉请解除合同,法院不应判决合同解除。

2.合同解除条件成就,一方诉请解除,另一方不同意解除并提出抗辩,且抗辩理由成立。如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与购房户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开发公司应于房屋交付后三个月内为购房户办理好房屋产权证,逾期不能办理的,对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追究相关责任。因开发公司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无法办理好房屋产权证,甲购房户即诉请法院解除合同,并由开发公司承担相应责任。开发公司则辩称其已积极履行了办证义务,房屋产权证之所以办不下来,主要是因为该项目部分业主未尽到必要的协助义务,未能按有关规定提交完备的办证资料,致使该项目整栋产权证无法办好,从而影响了各购房户分户房产证的办理。本案双方约定的合同解除条件虽已成就,但鉴于开发公司不同意解除合同,且提出了合理的抗辩理由,开发公司未按约履行合同事出有因,如此时判决解除合同,则于开发公司而言有失公平合理,宜判决不予解除合同。

3.合同解除条件成就,一方诉请解除,另一方不同意解除,且合同解除后,将会导致对方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即使一方存在违约行为,但因解除合同将会对另一方造成重大损失,此时则不应判决合同解除。如甲服装加工厂与乙服装销售公司签订服装加工协议,合同签订后,乙将布匹交给了甲,甲即着手加工事宜。但由于乙未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支付预付款,而且经甲催告后也未在宽限期内支付。此时,乙诉请解除合同。本案如果解除合同,将会导致甲的加工费得不到保障。同时,由于布匹已经加工,甲返还原物将成问题。所以,如果此时判决合同解除,不利于维护合同另一方的利益。

4.合同解除条件并未成就,一方恶意违约,以牟取更大的不法利益,双方利益严重失衡,此时不应该判决合同解除。即一方恶意违约,是为了取得基于合同之外的利益,此时如果判决合同解除,恶意违约方将会获取非法利益,违反了法律的诚信原则。如王某与李某签订门面转让协议,但还没有办理好转让登记手续,当王某得知该房即将被拆迁,可以获得高额补偿,为了驱赶李某,采取吵闹、谩骂等严重影响李某继续经营的手段试图使李某放弃购买该门面。此种情况下,王某基于恶意违约要求解除合同,以牟取更大的不法利益,严重损害对方利益,为维护市场诚信,制裁王某的违约行为,弘扬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所以不应判决合同解除。

[参 考 文 献]

[1]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 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 张新宝.侵权行为法的一般条款[J].法学研究,2001,(4):42-54.

[5] 许中缘.民法强行性规范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 江平.合同法精解[M] .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7] 李国光.合同法解释与适用(上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

[8] 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9] 王淑华.征收权与财产权平衡视角下的公益性征收认定[J].齐鲁学刊,2011,(5):107-111.

司法合同篇7

[论文摘要]行政合同行为作为行政机关的活动方式之一其纠纷的解决应适用行政诉讼,但现行诉讼结构,包括判决都是建立在单方的行政行为之上的,这种判决制度在判决的前提、判决的类型及判决适用条件等方面都不适应行政合同纠纷解决的需要。我们应建立多元的审查原则,放宽适用条件对现行判决加以合理整合运用,同时增加判决类型,以适应实践的需要。

随着给付行政、福利行政的发展,合同式行政方式在行政活动中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大量的行政合同案件也开始涌现,但在有关行政合同案件的司法审查中,一方面由于行政合同不同于私法合同,故不能完全适用民事诉讼规则,另一方面行政合同亦不同于单方的行政行为,故也不能完全适用现有的行政诉讼规则,那么,如何积极稳妥地审理行政合同案件,合理解决现实中的行政合同纠纷,是一个理论和实务上都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司法判决是人民法院在对案件审理终结后,依据查明的事实和适用的法律,对当事人之间所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或一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定,它是国家对当事人之间纠纷作出的最终的权威的处理结论,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表明了国家对当事人诉求的肯定或否定。因此,司法判决的类型的完善、司法判决的正确适用既是一个理论上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实务中人民法院作好审判工作的关键,它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满足当事人的诉求。这在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有过深刻的体会,“由于行政诉讼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起草行政诉讼法的时候,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因此行政诉讼法在立法内容、技巧以及规范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多欠缺之处,行政裁判形式的不全便是其中一个不小的缺陷,给行政审判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见,对行政合同纠纷的司法判决的探讨既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又有利于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及维护公共利益,同时也将会促进我国行政合同制度的发展,因为“作为一种司法制度的行政合同救济的建立,可以暴露我们在行政合同领域中的问题,可以使既有的行政合同规则真正起到实际作用,也可以产生促使我们解决行政合同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的动力,从而逐步确立行政合同领域的基本秩序。

一、行政诉讼判决的适用及其缺陷评析

随着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社会服务职能代替了国家统治职能,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换言之,行政职能不再是简单的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要积极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保障,行政已不再是简单的行政而是多元化的行政,这种多元化在性质上呈现为多样性:权力行政、参与行政、服务行政和效率行政。很显然单一的行政权力手段已远远不能适应行政职能转变和多样性行政的要求。而行政合同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权力行政的新的行政方式,“适应了授益的行政活动多样化和扩大化的事实”,以其所独有的强调合意、注重平等、遵循诚信的特点,在行政活动中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行政手段的不足,提高了行政效能,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和无穷的魅力,在各国的行政实践中均被大量运用。

但是“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权力分立体制下,为达到保障人权与增进公共福址之目的,要求一切国家作用均应具有合法性,此种合法性原则就行政领域而言,即所谓依法行政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公权力活动均应最终接受法院的司法监督。行政合同作为国家行政的一种新型活动方式,也不例外,应遵循这一原则,接受法院的司法审查。正如西方政府合同研究的先驱人物特滨所说,如果合同纠纷的处理不诉诸第三人裁决,则存在着因当事人间讨价还价能力的不平等而使结果发生扭曲。因此西方国家均坚持了司法救济的最终原则。但由于各国司法制度的不同,对行政合同的司法救济也各成特点。法国和德国由行政法院通过行政诉讼来解决行政合同纠纷,英国和美国虽然早期曾有过政府合同纠纷由行政机关作最终的终结性裁决的历史,但最后还是确立了法院对政府合同的司法审查制度,但由于他们无公私法的划分,政府合同由普通法院适用民事诉讼规则来审理。

在我国,虽然体系及制度上无公私法的划分,但实践及趋势表明公法与私法各成体系。在行政争议的解决上,尽管统一由人民法院来行使审判权,但是行政案件的解决却有专门的行政诉讼依据和规则、专门的行政诉讼途径。虽然对于解决行政合同纠纷的问题上,曾经由于理论上的准备不足、认识上的偏差和制度上的不完善,曾将一些行政合同纠纷纳入民事诉讼范畴,①但现在学者研究行政合同司法救济制度的结论多倾向于将行政合同案件纳入行政诉讼范畴,实务部门也正在为此努力。“。笔者亦赞同行政合同纠纷应纳入行政诉讼范畴,适用行政诉讼的一般规则,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不加考虑地完全适用,特别是现行的行政诉讼判决,主要是针对单方行政行为的合法与违法而设计的,在适用于解决行政合同纠纷时,会产生以下不适应问题:

1.现行判决适用前提是严格、单一的合法性审查原则,不适应行政合同这种新型行为方式灵活性的需要。

现行司法审查制度中,确立了“合法性原则”这一基本的行政审判原则,因此对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是人民法院作出司法判决的前提。对于单方的具体行政行为而言,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作为一个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行政行为,只有符合法治主义的要求才能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但是行政合同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单方行政行为的一种新的行政行为方式,它的出现是政府职能增多,涉及对行政机动性和行政手段多样性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不可能再用形式意义上的依法行政理念来禁锢它而扼杀其机动性。对行政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的标准应有所松动,此其一。其二,行政合同的内容是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双方讨价还价合意的结果,它不仅反映了行政主体的意志,也是相对人意志的体现,特别是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通过双方协商让相对人接受行政机关的限制,更需相对人的主动同意。由于行政合同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性,为防止公权的主体利用优势地位欺压劣势地位的相对人,行政合同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成为行政合同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内容是否合理甚至决定合同是否有效,“可以说合同的价值在于其有效性,有违法之处的合同未必无效。”而建立在合法性审查基础上的现行判决只能解决合同的合法性问题,并不能解决其合理与有效的问题。其三,行政合同的功能之一在于可以实现法定下的约定,即行政机关具有自由裁量权,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或者与法律不相抵触的情况下,与民协商,与民合作,与民合意。与单方的行政行为不同,它的内容更具体,更体现了双方的自由意志性,民主性和平等性,诚如法谚云“当事人的约定即是当事人的法律”,因此对行政行为的违约性审查同样是司法判决的前提。

2.现行判决严格的适用条件削弱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不适应行政合同纠纷诉求多样性的需要。

针对现行的六种主要行政诉讼判决,行政诉讼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都规定了具体、严格的适用条件,法官只需在进行合法性审查后,依据查明的事实和法律、法规对照每种判决的适用条件,对号入座即可。这种简单的“照方抓药”、“对号入座”审查方式,削弱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不适应行政合同纠纷中当事人诉求多样性的需要。因为与一般行政行为纠纷不同,在行政合同纠纷中相对人往往会提出多种诉讼请求,如请求法院对合同某些条款效力进行确认、撤销行政机关的违约行为、请求违约赔偿等,这需要放宽判决的适用条件,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以满足相对人的诉讼请求。在法国,为适应行政合同纠纷中当事人诉求多样性的需要,对行政合同纠纷采用不同与一般行政行为的诉讼方式,即行政合同纠纷适用完全管辖之诉讼,而一般的行政纠纷则采用越权之诉。这二者的区别之一在于,在越权之诉中,只进行合法性审查,法官只有认定行政行为是否违法,以及撤销违法行为的权力,而在完全管辖之诉中,法官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撤销、变更行政机关的决定,判决行政主体负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在这种诉讼中行政法官的权力近似于普通法院法官的权力,这样法官就能够根据相对人的请求,作出相应的判决。法国的这一经验应值得我们借鉴。

3.现行判决类型不能适应行政合同纠纷多样性的需要。

如前所述,现行判决主要针对合法性问题而设,其功能之一就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但在行政合同中,行政机关的权利义务既来自于法律规定又来自于合同约定。并且行政机关在行政合同中享有适度的主导性权利,使行政机关引导行政合同的缔结与履行,向着其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西方各国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了行政合同中的这种特殊的权利义务方式。法国在公益优先原则上构建起确认行政机关具有普适特权的行政合同理论。②德国虽然强调行政合同当事人通过彼此约定方式确定权利义务,但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法律也允许行政机关享有例外的特别权利。即使在以普通法合同规范和理论构筑起政府合同规则的英美国家也往往通过一些行政合同的格式条款来保证行政机关在合同的履行中享有优先权。“。我国《政府采购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规定了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享有对另一方当事人的监督、指挥、制裁等权力。因此,行政机关的履行行为既有违法的可能,又有违约的可能。相对人申请司法救济的诉求中既有针对行政机关法定权力的情形,也有针对约定权利的情形,既有针对一般权利的情形,也有针对主导性权利的情形。相对人若针对行政机关的法定权力性行为起诉,我们当然可以用现行判决加以解决,但是若相对人针对的是双方的约定的权利性行为而起诉,主张行政机关违约,请求人民法院阻止其违约行为,或请求解除合同,或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违约赔偿责任等,则现行判决明显无法直接适用。

二、行政合同案件司法判决的正确适用

正因为现行行政诉讼判决在解决行政合同纠纷上存在以上诸多不适应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对现行判决进行改造,一方面对审判原则进行改造,确立合法性合理性和违约性的多元化的审查原则,另一方面对现行判决加以灵活运用,针对行政合同不同于单方行政行为的特点,以原告的诉讼请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当事人的要求,正确解决纠纷为目的,来对现行判决予以整合。“对于行政机关行使主导性权利行为以及不履约的行为,可以运用行政诉讼的维持、撤销、责令履行职责等判决形式,同时还要针对行政契约纠纷中的效力的确认,以及违约责任的处理作出相应的判决。”换言之,行政合同的判决既有针对行政合同本身的判决,包括合同无效的确认判决和合同的变更、撤销、解除判决,同时又有针对行政机关行使主导性权利行为的判决,包括行为的维持或撤销判决。还有针对结果的损害赔偿或补偿判决。具体而言,适用如下:

(一)针对行政合同的判决

1.行政合同的无效确认判决

合同无效是相对于合同有效而言的,它是欠缺合同生效要件自始确定当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为确保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各国合同法均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我们认为,行政合同具有下列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合同无效:

(一)合同当事人不具备法律规定的缔约能力的;

(二)违反法律对行政合同的形式所作的强制性规定的;

(三)违反法律对行政合同的缔结方式所作的强制性规定的;

(四)根本违背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或侵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

(五)合同的履行将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且订立时未征得他人同意的;

(六)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而订立,且损害国家利益的;

(七)依法应经其它机关核准、同意或会同办理,但未履行该程序,事后又未补正的;

(八)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其它情形。

须说明的是我们主张,为更好的履行司法监督的职能,人民法院对行政合同的无效确认判决应当是强制性的判决,不受原告诉讼请求的限制。

2.行政合同的撤销判决

当合同欠缺生效要件.当事人可依照自己的意思使合同的效力消灭,相对于绝对无效的合同而言,它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当行政合同中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一方以欺诈胁迫或趁人之危等情形,应原告的请求,人民法院应当适用撤销判决,判决撤销行政合同。

由于合同的撤销,原则上溯及其成立之时的效力,考虑到行政合同不同于民事合同的特殊性,在公益优先原则下,我们认为对撤销判决的使用应有所限制,如果撤销行政合同将导致公共利益的重大损失,人民法院可以不予撤销,但基于经济平衡原则的考虑,应责令行政机关补偿相对人继续履行合同而带来的损失。

3.行政合同的变更判决

当行政合同欠缺生效要件,但当事人依照自己的意思使合同的内容变更,使违背当事人一方真实意思表示的那部分合同的效力消灭。或当行政合同虽然具有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情形,而原告愿意接受合同,只主张适当变更,在不违法和不损害公共利益以及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人民法院应当尊重原告的选择,只判决变更,而不应判决撤销,以鼓励合同的履行。

4.行政合同的解除判决

在民事合同中,除《合同法》第94条规定的几种法定的解除情形外,必须由双方当事人协商才可解除合同。但在行政合同中,一般认为为维护公共利益,行政合同的解除权应由行政机关单方行使。因此行政合同的相对人欲解除合同,应向行政主体提出请求,由行政主体决定。对于行政主体不同意解除的,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此类案件中,满足原告意愿的判决应是合同解除判决。

5.行政合同的履行判决

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未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行政机关继续履行合同义务时,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合法、合理的,应当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决行政机关履行义务。

(一)针对行政机关行为的维持判决和撤销判决

如前所述,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之一在于行政合同中,行政机关具有适度主导性权利,合同相对人对行政机关行使主导性权利行为不服而起诉的,人民法院经审查,若认为被诉行政机关的行为符合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自然应当判决维持行政机关的行为;若认为行政机关的被诉行为确实违法或违约的,则应当判决撤销行政机关的行为。

(二)赔偿或补偿判决

行政合同中,在强调公益优先,赋予行政机关优益权的同时,也主张经济平衡,要求行政机关对相对人的损失进行补偿。当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造成自己合法权益损害,或对行政机关的补偿决定不服的,均可向法院起诉,也可在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作出赔偿或补偿的判决。

三、关于增加禁止令判决的探讨

当行政机关不履行或拖延履行义务即消极违约时,在可以履行的前提下法院可以适用履行合同判决,在履行无意义的情况下可以作出赔偿判决,当行政机关的作为行为违反合同义务即积极违约时,法院当然也可以撤销该行为或作出赔偿判决,但是对于行政机关正在实施侵害相对人利益的违约行为,相对人是先服从该违约行为,而在事后再请求救济,还是针对该正在进行的违约行为马上起诉?如果是后者,人民法院又适用何种判决以满足受害人的要求?笔者以为,应当允许相对人针对该正在进行的积极违约行为提起诉讼,理由如下:

第一,行政机关的履约行为不具有相对人服从的公定力。基于行政法理中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的要求,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被视为合法行为,并要求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服从,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中,以此为根据建立了“起诉不停止执行”制度,即在行政诉讼中,原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因为原告的起诉和人民法院的审理而停止执行,这种建立在以法律的强制力为前提,以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为基础并考虑国家行政管理效率需要的制度,我们认为,针对单方的具体行政行为而言,这种制度是可行的,因为这种单方的行政行为是法律在特定事件上的体现或适用,相对人服从的是这种建立在法律强制力为基础上的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但是对于行政合同而言,行政机关的行为既有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又有履行约定义务的行为,那么在行政机关履行约定义务的行为当然不应当具有那种建立在法律强制力上的公定力,也就不存在相对人不可以起诉的前提。

第二,立即起诉是对相对人履约行为的积极保护。行政合同理论中,一般认为行政机关享有适度的主导性权利,在相对人违约时,行政机关可以主动对相对人进行制裁甚至单方面的解除合同以阻止相对人的违约行为。那么当行政机关正在进行的积极违约行为侵害相对人利益,防碍相对人的履约行为时,相对人应该具同等的阻止该违约行为的权利即立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人民法院阻止该违约行为。

司法合同篇8

一、司法案例

为考察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时损害赔偿问题,笔者通过北大法宝司法案例数据库,收集到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案例共计294件,经整理发现,司法实践对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处理大致分为三种方式:方式一:返还房屋和购房款。在“陈德俄诉陈德群房屋买卖纠纷案”注[2]中,法院认为房屋买卖合同无效,被出卖的房屋应返还产权人,产权人补偿买受人重建房屋款项1578.08元,出卖人返还价款700元给买受人。在“成都杰达物资贸易公司诉四川海力发国际置业有限责任公司预售商品房合同纠纷案”注[3]中,法院认为售房合同无效,海力发公司返还杰达公司付款本金396.122万元,并支付上述本金从付款之日起至还款之日止的利息。方式二:返还房屋和购房款,卖方赔偿买受人房屋溢价损失。在“陆某诉陆某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注[4]中,法院认为系争房屋的现值(含造价及土地使用权基价)与原购房款之间的差价可以认定为买受人的信赖利益损失,出卖人应支付买受人房款差价损失及装修款40,000元、土地使用权基价35,670元。在“王传兰诉沈阳未来置业房产开发有限公司商品房买卖预约合同纠纷”注[5]中,因房产公司原因导致合同无效,房屋在此期间溢价10万,法院判定房产公司赔偿王某因房屋溢价所遭受的该信赖利益损失。方式三:返还房屋和购房款,双方按各自过错分担房屋溢价损失。

在“某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诉天象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注[6]中,法院认为无效赔偿不仅包括实际支出的缔约和履行费用等直接损失,还包括由于信赖合同有效而丧失与第三人订立有效合同可能获得的利益损失,综合考虑涉案房地产的性质和价值以及受让方实际付款情况、双方过错责任的大小等因素酌定其数额。在“上海好莱坞房地产总公司诉李钟辉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注[7]中,买方明知房产公司没有预售资格而与其签订买卖合同,自应承担房屋溢价的部分损失。法院判定房产公司退还购房款,并承担买方80%的房屋溢价损失。

二、案例评析

同是房屋买卖合同无效的案例,审理法院也均引用《合同法》第58条作为断案依据,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判决结果。此种处理上的差异,是“法律适用的乱象”,还是别有深意?不难看出,法院对于无效房屋买卖合同处理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赔偿责任及其范围上:方式一不存在损害赔偿;方式二将房屋溢价作为损失全额赔偿;方式三房屋溢价由过错方进行分担。其关键就在于对房屋现时与购买时价差的不同认识,细述如下:

(一)对合同无效不赔溢价损失处理方式的评析

如果合同无效并没有产生除缔约准备费用之外的其他损失,纵使房屋价格上涨,由于无效买卖合同不发生权利变动问题,此种价格上涨所产生的溢价利益自应归属于作为房屋所有人的出卖人,从而不发生买受人就此利益主张权利的正当性。但如果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是由出卖人过错造成的,在确认合同无效后,就可能引发出卖人因返还而获得房屋增值利益是否公平的问题。如在确认合同无效与交易完成期间,房屋价格大幅上涨。合同无效后,买受人退还房屋,出卖人就拥有了房屋的现时增值利益,但其仅负返还购房款的义务。这样出卖人不仅不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任何代价,相反还获得了“意外所得”。而过错行为的否定效果完全由相对方承担,这样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认可。恰如格雷大法官所言,在任何地方,法律都遵循下述原则,即任何人不得从其错误行为中获得利益[3]。因此,仅相互返还财产的做法有悖法律基本的公平原则。实际上,这里需要明确房屋溢价的属性问题。诚然,房屋溢价与买受人支付情况和主观愿望均无联系,本不产生损害赔偿问题。但是由于交易行为的存在,买受人基于对合同有效的信赖而丧失与第三人订约机会,失去了本可获得的财产利益则属于信赖损失。在此情况下,将房屋溢价视为信赖损失自非无理。经统计发现,方式一仅见于1998年至2000年时期判决文书中,占整个处理结果的17.6%。实践中更多是以后两种处理方式赔偿相对人损失,这种变化恰恰反映出前述质疑的合理性。

(二)对房屋溢价完全赔偿处理方式的评析

合同无效后包括机会损失在内的信赖损失应由卖方予以赔偿。因此,在“潘杰诉侯宇琪、田存房屋买卖合同案”注[8]中,法院认为合同无效虽房款能够返还给买方,但买方已无法再以此价格购置相同的住房,其居住条件、财产状况无法恢复到签订合同前的状态。因此,将房屋差价作为购房者因合同无效而受到的损失予以赔偿。不可否认,方式二的确达到了不让悔约的卖方得利、维护买方权益的效果。但从法律效果上看,这无疑等同于赔偿了合同履行下的期待利益,造成合同形式上无效实质上却有效的结果。同时这样的判决也出现了一个逻辑陷阱:假如房子不是涨价而是跌价,合同无效后应如何确定双方的责任?房屋贬值部分是否亦属损害赔偿内容,卖方也可要求买方承担房屋折价款呢?从社会效果来看,全额赔偿房屋溢价损失,可能导致买方毫无顾虑地进行房地产交易,极大地刺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关系,会进一步加大房地产扩张趋势,与现行房地产调控目标背离。

(三)对房屋溢价款分担的评析

全额赔偿房屋溢价款缺乏正当基础,并引发效果的不妥当性。而方式三是在综合考虑涉案性质和价值以及双方过错大小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房屋差价作为参考因素,分担房屋溢价酌定赔偿数额,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房屋溢价款作为分担内容的理由何在?《房地产开发经营司法解释》第46条第2款规定,合作建房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在建或已建成的房屋,可在返还投资款时,参照当地房地产业的利润情况,对增值部分按比例给予经济赔偿。就此可否认为,所有房屋增值均可得到相应赔偿呢?其实不然,该条款的适用对象是合作建房,即一方提供土地使用权,另一方或多方提供资金合作开发房地产。提供资金方的目的在于房地产开发,且资金用于房屋建设,最终转化成建筑物,因此房屋成为资金的表现形式。房屋增值表明资金产生孳息,孳息归原物所有人。所以参照利润情况,将房屋溢价按投资比例进行赔偿实属有理。但在房屋买卖中,双方进行交易之际,房屋可能已经存在。故卖方给付的购房款是对房屋现有价值的肯定,此后房屋的溢价就与购房款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下,将房屋溢价款按给付比例分配没有充足理由。

(四)小结

经评析发现,处理方式一没有考虑房屋价格变化所引起的价值变动问题,难以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处理方式二将房屋溢价款作为赔偿内容,使无效合同的处理效果等同于合同有效下的履行,消除了合同无效制度的意义。从社会效果上看,该方式也与认定交易无效的规范目的相抵触。处理方式三中分担溢价款,没有顾及分担的正当基础,也可能面临与方式二相似的社会效果问题。那么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后,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实际上,合同无效只是结果,如是因才有如是果。因此,在讨论无效合同的后果之前需要明确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为何。

三、理论回归

现实中,造成无效合同的原因多样,有的是因当事人一方原因造成合同无效,有的是双方共同原因造成。无效合同的后果与无效合同的原因存在紧密联系。

(一)合同无效原因及后果

《合同法》第52条规定合同无效的情形为:(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合同不发生履行的效力,但并非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依《合同法》第59条,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此外,当事人由于自己过失致使合同无效的,应当对信赖其合同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赔偿这种基于信赖而产生的损害[4]。故《合同法》58条规定,合同无效后存在返还财产,折价补偿、损害赔偿三种责任。合同无效后,依物上请求权返还财产以及折价补偿并无疑义。但对于损害赔偿则需区别对待。因为合同无效后损害赔偿内容为信赖损失利益。而信赖损失赔偿的基础在于合理信赖,但合同无效之原因并不都与信赖相关。如当事人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为掩盖非法目的而签订合同时,双方在主观上均有恶意,对合同有效并不存在合理信赖,故应排除双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此外,赔偿范围也有所区别。通说认为,信赖损失包括所受损失与所失利益,后者主要指机会损失。[5]在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中,赔偿内容为国家利益,故不涉及相对人的机会损失。而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下文简称“强制性规定”)导致无效的合同,是否存在损害赔偿以及其赔偿范围为何,则需要进一步考量。依《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4条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14条,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且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由此可见,司法解释均对“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作了缩限性解释。其目的在于缩小合同无效的范围,减少合同无效的类型,使成立的合同尽可能地都生效,以此来实现鼓励交易的立法宗旨。经整理案例发现,在房屋买卖领域,存在因划拨土地转让未履行报批手续、房屋产权证件不齐全、房地产商无预售资格以及宅基地对外流转等导致合同效力瑕疵的情况。而以上四种情况,可以通过行政处罚、补正产权证明、弥补资格欠缺以及法律解释的方式,在不影响合同效力或进行效力转化的方式对合同进行处理。因此,违反强制性规定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

(二)问题的转化

需要注意,依法律、行政法规对合同效力进行判定时,必须辨析规范目的,区分规范性质是效力性还是取缔性,只有违反效力性规定才导致合同无效。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的行政权力较为强大,管理的事务颇多且具体,所以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强制性规范非常多。对于一般大众而言,要求其明晰各规范的目的实属苛刻;同时这也赋予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正是上述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实践对合同效力认定的差异,使得无效合同范围不当扩大。而判决无效后往往会引发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失衡,反而引起新的争端,并没有达到“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前述问题在房屋买卖领域更是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通过法律解释,绕过合同无效障碍的处理方案。以无产权证房屋买卖合同为例,不应以合同法52条认定合同无效,而是依合同法第51条认定合同效力待定或合同法150条买卖合同权利瑕疵担保与合同法107条违约责任,类推适用《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9条或第18条的规定认定合同有效。[6]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然合同有效,卖方不能将房屋过户给买方则说明其违约,对于买方的支出费用和丧失了与他人签订合同的机会均可以通过违约赔偿而获得补偿。的确,该方案可以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但依本文收集的案例情况来看,仅有5%的案例认定合同为有效。更普遍的做法是法官依照规范文义确定合同无效。因此,将思考的方向由合同效力的认定转化为合同无效后的处理,特别是通过损害赔偿救济受害当事人,似乎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与与可行性。

(三)损害赔偿的范围

对于合同无效后损害赔偿的范围,理论界的分歧点集中在所失利益上[7]。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信赖利益必须合理并能够确定,而机会所形成的利益难以界定,如果允许机会损失的赔偿,则赔偿范围过大,不利于确定责任,因此信赖损害不应包括所失利益[8]。但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信赖利益损害赔偿的范围进行重新思考,其中有观点认为应区分“交易性合同与非交易性合同,交易性合同应承认所失利益。”[9]而在英美法上,法官通过允诺禁反言(PromissoryEstoppel)原则,可以按履行利益标准对信赖人赔偿损失[10]。早在1995年《处理科技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第33条第(2)项就规定,研究开发经费、技术转让费和提供咨询服务的报酬,可视为对因一方原因导致合同无效给其造成经济损失的补偿。这就是以履行利益为参照标准所确定的信赖利益保护的体现。现实司法实践中也有法官提出,赔偿损失以过错为前提,具有恶意的过错方向无过错方的当事人赔偿时,该损失的确定应包括直接损失和丧失合同机会带来的损失。[11]而将信赖人置于与第三人订约后的状态,则所失利益与履行利益并无多大的区别。因此,赋予信赖人在合同无效时履行利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以代替对信赖利益的保护具有合理性。

可见,理论与实践中均出现了对传统的损害赔偿范围进行突破的意见。但一个需要解决的逻辑问题是,否认了合同的有效性,就既排除了履行请求权,也排除了与请求权等值的因不履行合同而要求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因此,一方只能要求对方赔偿信赖利益损害(消极利益)[12],而不能要求赔偿相当于履行利益的机会损失。但如前述案例所示,如果当事人存有恶意导致合同无效,仅赔偿消极利益则会导致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失衡,引发效果上的不公平。合同无效后,的确不应按原方式履行,但也不可让恶意方获利,故必须纠正不当利益分配。将可得利益纳入信赖损失赔偿范围,可以完成价值形态的转移,达到利益协调的效果,实现合同的价值目标。因此,突破损害赔偿范围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条有益路径。

四、损害赔偿范围突破的正当基础

一般的损害赔偿范围具有合理的理论支撑,因此突破消极利益赔偿需要更强理由。如果当事人以违背诚信的行为致合同无效的,则可以运用诚实信用原则,让违背诚信方在主张合同无效后赔偿相对人可得利益损失,纠正合同无效的效果。

(一)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在现代民法中具有“帝王条款”之称。从本质上看,诚实信用原则是自然法的体现,是对实在法的一种正义评价标准[13]。如果实在法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时,则法官可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对实在法进行修正或排除其适用。例如《荷兰民法典》第6:2条的规定:(2)如果在既定情形下适用基于法律、习惯或者法律行为而约束双方的规则,将导致根据合理与公平标准不可接受的结果,则该规则不适用。可见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强大的否定效力。诚实信用原则也是市场交易的道德基础,是将道德法律技术化[14]。在法国,通过诚实信用原则发展出安全保障和合同披露义务。诚实信用原则可以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也可以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关系[15]。如一方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时,法官可以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修正。如《德国民法典》第242条,可以对法律行为进行修正和对诉讼理由进行补充[16]。应该说,诚实信用原则是实在法中的一般条款,可以调和法律的稳定性与法律灵活性的关系,既可以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又不使法律丧失灵活性,是掌握在法官手中的衡平法。实际上,诚实信用原则已在各国法律中普遍适用。除上述大陆法系国家外,在英美国家亦有所体现。美国《统一商法典》第1-203以及《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205条均是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据统计,在1980年以前,约有350个案件是根据诚信义务来解释推理的。而在1980—1992年间,就有超过600个案件的处理涉及诚信义务。[17]诚实信用原则的一般性,决定了其适用范围相当广泛。适用中需要法官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内容进行能动地填充,因此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权[18],故在适用时需要相当小心谨慎。法官在司法中创造规则、修正法律适用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何将法官的该种行为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防止法官滥用诚实信用原则,才更具有讨论价值和丰富意义[19]。

(二)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类型化分析

实践中,德国运用诚实信用原则对方式欠缺的法律行为效力进行修正。根据判例,在无效将导致不仅是严苛(hart)而且是“简直难以承受的结果”发生时,才例外排除方式无效。[20]鉴于此,对于我国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无效合同,亦应采取谨慎态度,防止滥用。

在当事人均知合同违反强制性规定仍然签订合约的情况下,当事人的主观故意表明他们的行为不值得保护,并排除了双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由双方过失造成合同无效的,原则上无效后果应由双方共同承担。但在前述两种情形下,一方利用强制性规定故意使合同无效或者事后恶意申请合同无效的,则属于有违诚信的行为,此时法官可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将赔偿范围涵盖可得利益部分,对无效合同效果予以纠正。考察案例资料,发现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主要集中于三大案型:

1.故意不办理预售许可证致合同无效

依《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2条,出卖人在前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可以认定有效。但如果已经具备了许可证条件的开发商,为了事后取得更大的利益而故意不办理许可证甚而以缺乏资格为由申请合同无效呢?如判定合同无效后,开发商承担信赖损失不包括可得利益部分,则不能充分保护买受人的利益。相反正是开发商所期望的,则实际上保护了欺诈方的利益。因此,应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为由判定开方商承担房屋差价。在辽宁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则案例中就出现,房产公司在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拒绝履行买卖合同,将房屋以更高价格出售。一审法院认为房产公司尚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双方协议无效,仅赔偿5万元相应部分机会损失。二审法院则判定房产公司赔偿房屋溢价损失注[5],纠正了恶意方获利的效果。

2.无审批手续及房屋产权证致合同无效

在房屋买卖交易中,拥有合法完整的审批手续及产权证明乃卖方的义务。但因市场行情变化而使履行合同带来的不利益大于因承担合同无效责任而丧失的利益时,就会促使人们选择后者,即以合同无效为借口而逃避合同的义务,必然会助长市场经济活动中不讲信誉,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置他人利益于不顾现象。[21]故法院应惩罚该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正如《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8条所规定,法院可以判决相对人自己办理有关手续;对由此产生的费用和给相对人造成的实际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在无审批手续或房屋产权证已经导致合同无效或相对人因缺乏当事人协助仍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中,可以要求当事人承担可得利益损失。

3.恶意反悔致合同无效

在城镇人口购买农村房屋的案例中,卖方以违反强制性规定为由申请确认合同无效也违反了恶意不得获利的原则。在此,法官可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将可得利益纳入赔偿范围之中,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实现个案正义。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则案例具有典型意义。法院认为被告签订买卖合同并实际履行后,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其又以转让农村宅基地违反法律规定为由,要求确认买卖合同无效,其行为亦与民法倡导的诚实信用原则相悖。注[9]基于对双方既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维护和社会效果的考量,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对无效合同的效果予以了纠正。

司法合同篇9

合同解除权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当法定或约定的解除条件具备时,因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权利义务关系自始消灭或向将来消灭的权利,依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法定解除和约定解除。合同解除权在性质上属于形成权。我国有关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商品房买卖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的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主体、行使方式及行使后果等问题都存在模糊状态,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及其后果的司法实务概述

由于各国学理及立法对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及后果有不同的观点和规定,各国在司法实务中的情况也不相同,在此不再一一罗列,本文重点研究我国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及其后果的司法实务状况。

我国《合同法》第96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93条第2款、第94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从合同法这一规定可以看出,不管是约定解除合同还是法定解除合同,享有合同解除权的一方只要通知对方即可使合同解除,无需经过对方同意,在双方没有对解除合同发生争议的情况下,无需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来裁决解除合同的效力。只有一方行使解除合同的权利主张解除合同而另一方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出确认之诉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才对合同是否解除进行裁决。然而在司法实务中,对合同解除程序的适用却非常复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享有合同解除权的主体是否仅限于守约方?违约方能否享有合同解除权?二是法院是否有权判决解除合同?三是对方行使异议权应否有期限的限制?对方的异议权是否必须通过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行使?等等。对这些程序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的保护,而《合同法》对这些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这必然带来司法实务上的困惑。

我国《合同法》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可见,我国承认合同的解除应向将来发生效力,同时可以产生溯及既往的效果,当事人可以选择合同解除,同时也可选择损害赔偿。法律虽然予以了明确规定,但规定是抽象的,可操作性不强,也就导致了在司法实务中对于损害赔偿范围、标准、合同溯及既往的具体情况等问题,出现理论、法律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二、对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及其后果的思考

上述论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及其后果进行了分析介绍,笔者认为:

(一)合同解除权从性质上来说是形成权,依照形成权理论,形成权的行使不必以请求权为基础,享有形成权的当事人可以按照自主的意思行使自己的权利,而且当其意思表示一旦完成,权利义务关系将按照其所期待的发生变化。合同最基本的精神是自由和意思自治,如果合同的解除当事人都无法决定而要经过法院判定,那实在有违合同的精神。基于此原因,作为形成权的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不必经过法院的裁判或得到对方的认可,以享有解除权的一方的意思表示为行使方式。但是解除权的行使不是随意的,是有条件和程序要求的:第一,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条件若有约定,以约定条件为准,若为法定解除,必须出现法律所规定的情形才能予以行使;第二,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可以明示的方式行使权利,也可以以默示的方式抛弃行使权利,以明示方式行使权利时应通知对方,自通知到达对方之时合同解除;第三,如当事人对解除权有异议,可向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提出解除合同请求,上述机构应对解除权的存在与否进行确认;第四,解除权和异议权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

(二)在依据形成权发生法律关系变更的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基于公平理念,法律赋予了相对人异议权,但是并没有对异议权行使期限作出明确的规定。对法定解除权的行使提出异议是相对人的权利,相对人一旦行使该权利,则合同解除的效力就会待定。因此,相对人是否提出异议以及何时提出异议不仅涉及相对人的自身利益,也会影响合同法律关系及交易秩序的稳定,因而有必要规定相对人提出异议的期限。设想在没有设定提出异议期限的情况下,合同解除的效力随时都会有因相对人提出异议而待定,不利于合同纠纷及时地解决,不利于对法定解除权人利益的保护,严重背离合同法的公平效率价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规定相对人的异议期。

(三)对于法院或仲裁机构是否有权裁决解除合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法院无权判决解除合同,当事人不得请求法院判决解除合同;二是,法院有权判决解除合同,当事人有权请求法院判决解除合同。笔者认为,当事人有权要求法院判决解除合同,这是当时人的民事诉讼权利,法院依据当事人的诉求通过审理作出判决,这也是法院正当履行其工作职责,这并不构成对形成权的侵害或干涉。相对人对解除权行使人行使权利提出异议向法院或仲裁提出确认之诉,上述机构应根据相对人诉求进行审理判决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问题。以上这两种诉的法理基础不同,同时也和法国立法规定的必须通过法院解除合同有实质的差别,因为,在法国体例下,法官成为解除合同的决定者,而以上两种诉并没有实质侵占当事人的合同解除权。因此,笔者认为,法院可以判决解除合同,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解除合同。

(四)由于合同解除权是形成权,一经单方意思表示均可发生法律关系的变更,如果相对人有异议向解除权行使方提出,其结果是无法得到回应和解决,因为自通知到达对方之时起合同解除,合同已经解除了,解除方完全可以忽视对方的反应,在此情况下,异议方采取不予理睬、不予支持合同解除后续事宜的处理等方式与解除方抗衡,造成的结局是两败俱伤,不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为了保证有效地行使异议权,只有且必须通过法院或仲裁机构才能实现。

(五)确定合同解除是否有溯及力,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必须与合同解除的立法目的相符。即尽可能周到的保护守约方的合法利益,制裁违约方,有利于取得最佳的宏观经济利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满足被解除的合同之性质与种类的要求,使最终的结果尽量合理。第三,当事人是否主张。对于约定解除权,解除有无溯及力取决于当事人的约定,无约定时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法定解除权,第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而解除合同,原则上无溯及力,但如此会造成不公正的后果是则宜有溯及力。第二,对于一方违约导致合同解除,则应具体分析:(1)非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有溯及力(2)继续性合同的解除原则上无溯及力。(3)合同溯及既往将影响到第三人的既得利益。这种情况下合同解除不应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根据解除的不同情况作具体分析:第一、约定解除是否与赔偿损失并存,首先看当事人的约定,此种情况下,赔偿范围和额度也应由当事人约定;第二、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原则上是不需要赔偿的。但是存在两种例外:一是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赔偿的范围包括:对方订立合同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对方为准备履行合同和接受履行而支出的必要费用;二是按我国法律规定的精神,在不可抗力发生时,当事人应采取补救措施,尽量减少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否则责任方应对扩大的损失负责赔偿;第三、一方根本违约导致合同解除的情况,可以与损害赔偿并存。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包括:不履行合同义务所致的损害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因解除合同而发生的损害,包括债权人为订立合同和为履行合同所作准备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因失去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机会而造成的损失;返还给付发生的费用的其他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李永军:《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雷欲春:《合同解除权行使的若干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07年第5期。

司法合同篇10

公司跟法人的借款合同范文一

出借人: (以下简称甲方) 借款人: (以下简称乙方) 身份证号码: 法定代表人: 住所: 联系电话: 电话号码: 传真:

乙方因经营需要向甲方申请借款,甲方经审查同意借款给乙方。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兹共同遵守。

第一条:借款金额

人民币(大写):(小写):

第二条:借款期限

壹年,自 年日起,至年月利息共计人民币元(大写)。

第三条:还款方法

到期一次性归还本金。

第四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 甲方有权了解乙方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情况,要求乙方按期提供财务报表等文件、资料和信息,监督并检查借款的使用情况。

(二) 甲方有权参与乙方大额融资、资产出售以及兼并、分立、股份制改造、破产清算等活动,维护甲方债权。

(三) 乙方未履行还款义务,甲方可以就乙方的违约行文进行公开披露。 乙方未履行本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提前归还借款。 对熟悉的乙方债务、财务、生产经营等情况保密,但甲方合理使用、企业征信使用或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 按本合同规定用途借款,并保证借款用途合法。

(二) 乙方发生可能引起本合同债权债务关系发生变化的事件、对其正常经营构成威胁或对履行本合同项下还款义务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停产、关闭、破产、歇业、解散、被停业 整顿、被吊销或注销生产销售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乙方涉嫌违法行为被查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从事违法活动,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财务状况恶化、涉及重大诉讼活动、生产经营出现严重款南等可能严重影响或丧失偿债能力,均应立即书面通知甲方,并落实甲方认可的还款措施。

(三) 本合同项下借款的担保人发生部分货全部丧失与本借款相应的担保能力的任何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停产、歇业、注销登记、破产、涉及诉讼仲裁、被处以行政处罚以及经营亏损等情形;或者作为本合同项下借款担保的抵押物、质押物及质押权利减少,乙方应立即通知甲方并另行提供甲方认可的其他担保。

(四) 借款期间乙方经营机制发生任何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名称、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住所、电话、经营范围、股权结构变更等事项,应当提前书面通知甲方。

(五) 按甲方要求及时提供相关经营资料、财务资料和其他签订合同所需要的证明文件等,并对全部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第六条:合同变更

本合同有效期间,甲、乙双方均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如需变更、解除的,必须经双发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

第七条:违约责任

(一)乙方不按合同规定的用途使用借款,甲方有权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对违约使用的部分,按银行规定的利率加收罚息。

(二)乙方如逾期不还借款,甲方有权追回借款,并按0.05%每天加收罚息。

(三)甲方使用借款造成损失浪费或利用借款合同进行违法活动的,乙方应追回贷款本息,有关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应追究行政和经济责任。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甲方未按期提供贷款,应按违约数额和延期天数,付给乙方违约金。违约金数额的

计算应与加收乙方的罚息计算相同。

第八条:争议解决方式

本合同履行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进行协商;如协商不成的,乙方同意在甲方指定的人民法院提请诉讼。

第九条:其他事项

本合同非因《借款合同条例》规定允许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情况发生,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当事人一方依照《借款合同条例》要求变更或解除本借款合同时,应及时采用书面形式通知其他当事人,并达成书面协议。本合同变更或解除之后,乙方已占用的借款和应付的利息,仍应按本合同的规定偿付。

第十条:合同的生效

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后产生法律效力。

第十一条:合同文本

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须经合同双方当事人共同协商,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贷款方、借款方各执一份。

出借人(甲方):(签字) 借款人(乙方):(盖章)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公司跟法人的借款合同范文二

合同编号:

签订地点:

借款人(以下简称甲方):

法定代表人:

委托人:

公司住所:

联系电话: 邮编: 贷款人(以下简称乙方): 法定代表人:

委托人:

公司住所:

联系电话:

邮编: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和诚实信用原则,就上述借款事宜达成一致。特订立本合同,供双方恪守履行。

第一条 借款金额与期限

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由乙方向甲方出借资金共计人民币 9000万 元(大写:九千万元整,已交付)。

本合同借款期限为 ,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第二条 借款用途

甲方将借入的资金用于 。如业务发展需要,甲方也可将该笔本金用于 。

第三条 利率与利息

1.本合同借款利率根据合同签订日相应档次的法定贷款利率确定。为 。

2.本合同借款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计息,以如下第 种方式结息。

(1)由甲方于借款期限届满时一次性还本付息。

(2)按年结息,结息日为 。

3.乙方指定以下银行账号为收款账号并保证其真实有效。借款期限届满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甲方将本合同借款的本息汇入该账号。

开户行:

开户名:

账 号:

4.甲方提前还款的,应当提前七个工作日书面通知乙方,借款利息则按照实际借款期限计算。

第四条 借款展期

甲方不能按期归还本合同项下借款,需要展期时,应在借款期限届满前十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提出书面申请,经乙方审查同意,签订借款展期协议。

第五条 贷款的担保

甲乙双方选择履行本条第 款。

1.本合同借款无担保;

2.本合同借款的担保方式为 ,由乙方与担保人就本合同的具体担保事项签订编号为 的担保合同。

第六条 甲方保证

1.甲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依法成立的中国法人,具有签订和履行本合同所必须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甲方提供的与本贷款有关的一切文件、报表及陈述均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

第七条 甲方义务

1.甲方应按合同约定清偿贷款本金和利息。

2.借款期间,甲方经营决策发生任何重大改变(包括但不限于转股、改组、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变更等),可能影响乙方权益的 ,甲方应至少提前三十个日历日书面通知乙方,并且落实借款清偿责任,或者提前清偿,或者提供乙方认可的担保。

3.甲方应当接受乙方监督。如乙方要求,甲方应当提供真实反映借款使用情况的报表及其他文件。

4.未经乙方书面同意,甲方不得以任何方式转移或者变相转移本合同的债务责任。

5.甲方转让、处分其重大资产或营业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应至少提前三十个日历日书面通知乙方,并且落实借款清偿责任,或者提前清偿贷款,或者提供乙方认可的担保。

6.如发生影响甲方合同履行能力的重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重大经济纠纷、停业、歇业、被宣告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财务状况恶化等,甲方应立即书面通知乙方。

7.保证人出现停业、歇业、被宣告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以及经营亏损等情形,或者作为本合同借款担保的抵押物、质物、质押权利价值减少时,甲方应提供乙方认可的新担保。

8.借款期间,甲方变更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住所、电话、传真等,应在变更后七个日历日内书面通知乙方。

第八条 乙方义务

1.乙方应当依照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出借资金给甲方。

2.对于磋商、订立、履行本合同的过程汇总所知悉的甲方商业秘密以及甲方要求予以保密的资料、数据等信息,乙方应当予以保密。

3.乙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利率和期限收取利息。甲方提前还款的,乙方在接到甲方的书面通知后,应当同意。

第九条 违约责任

1.本合同生效后,未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出现下列情形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立即偿还借款、利息及其他费用,且乙方要求甲方偿还前述款项之日即为本合同借款期限届满之日。

(1)甲方没有按期偿还借款及利息,经乙方书面催告后,仍未偿还的;

(2)甲方停业、歇业、被宣告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财务状况恶化等;

(3)甲方未能按本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的;

(4)甲方发生危及、损害或可能危及、损害乙方权益的重大事件。

3.甲方不能按时支付利息的,乙方有权按照未付利息 计算,要求甲方支付违约金;甲方逾期未清偿借款本金的,乙方有权按照借款本金 计算,要求甲方支付违约金。

第十条 公证事宜

任何一方提出公证本合同内容的,另外一方应当同意,公证费用由提出方承担。

第十一条 其他约定事项

第十二条 争议解决

本合同未尽事宜以及履行本合同所产生的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争议由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三条 合同的生效、变更与解除

1.本合同自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签字,并加盖公司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之日起生效;如有担保的,自担保合同生效之日起生效。

2.合同生效后,除本合同已有约定以外,甲乙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如确需变更或解除本合同,应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

第十四条 其他

1.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达成书面协议,作为本合同附件。本合同的任何附件、修改或补充均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合同一式 份,甲方执 份,乙方执 份。

甲方:

乙方:

日期:

公司跟法人的借款合同范文三

借款人: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住所: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

电话: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

贷款人: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住所: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 电话:________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________ 开户行及账号:________

甲方因________的需要,向乙方申请________贷款,乙方同意向甲方发放上述贷款。甲、乙双方遵照有关法律规定,经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 贷款种类

乙方同意按本合同约定向甲方提供下列第种类的贷款:

1.短期贷款 2.中期贷款 3.长期贷款

第二条 贷款金额与贷款期限

本合同项下贷款金额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

(小写):________

本合同项下的贷款期限为________,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第三条 贷款用途

甲方应将在本合同项下借入的本金用于________,但乙方不对甲方运用该借入的贷款承担任何责任。

第四条 贷款利率与利息

1.本贷款采用以下第________种方式确定利率:

(1)短期贷款,根据本合同签订日的相应档次的法定的贷款利率,为________。每季结息日当日,按中国人民银行相应档次利率确定下一季贷款利率水平。

(2)中长期贷款,根据本合同生效日相应档次的法定贷款利率,为________。每季结息日当日,按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应档次利率确定下一季贷款利率水平。

2.本贷款自乙方划出贷款之日起计息,按________(月/季)结息,结息日为________(每月的20日/每季度末月20日)。

3.首次付息日为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如付息日逢非乙方工作日,则应顺延至下一个乙方工作日支付利息,最后一笔借款到期时,利随本清。

第五条 还款方式

1.甲方按下列计划偿还本金:

归还期限 还款日期 还款金额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2.甲方所偿还之贷款本息,应汇入甲方在乙方开立的账户,并授权乙方直接扣款。

3.甲方如需提前还款,则应于拟提前还款日前三十个日历日将不可撤销的提前还款计划以书面形式提交乙方,并取得乙方的同意。乙方有权按本合同约定的贷款期限和利率向甲方收取利息。

第六条 贷款展期

如甲方不能按期归还本合同项下贷款,需要办理贷款展期时,应在贷款到期前________个乙方工作日向乙方提出书面申请,经乙方审查同意,签订贷款展期协议。如乙方不同意展期,本合同仍然有效。

第七条 贷款的担保

本合同项下贷款的担保方式为________,由乙方与担保人就本合同的具体担保事项签订编号为________的担保合同。

第八条 甲方声明与保证

1.甲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依法成立的中国法人或其他组织,具有签订和履行本合同所必需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甲方提供的与本贷款有关的一切文件、报表及陈述均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

第九条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有权按本合同约定的期限和用途提取和使用贷款。

2.甲方应按本合同的约定清偿贷款本金和利息。

3.甲方应定期应乙方要求,向乙方提供真实反映其经营和财务状况的报表及其他文件。

4.在贷款期间内,甲方经营决策的任何重大改变,包括但不限于转股、改组、合并,分立、股份制改造、合资、合作、联营、承包租赁、经营范围和注册资本变更等可能影响乙方权益的决策,应至少提前三十个日历日书面通知乙方,并落实贷款的清偿责任或提前清偿贷款或提供乙方认可的担保。

5.甲方应积极配合乙方对其经营情况及贷款使用情况所做的调查了解及监督,乙方因甲方阻挠行为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均应由甲方承担。

6.未经乙方事先书面同意,甲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转移或变相转移本合同项下的债务责任。

7.甲方转让、出租或以本合同项下债务以外的债务设定担保等方式,处分其重大资产或营业收入的全部或大部分,应至少提前三十个日历日书面通知乙方并落实贷款的清偿责任或提前清偿贷款或提供乙方认可的担保。

8.如发生对本合同的债务履行有重大不利影响的任何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涉及重大经济纠纷、停业、歇业、被宣告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财务状况恶化等,甲方应立即书面通知乙方。

9.如保证人出现停业、歇业、被宣告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以及经营亏损等情形,部分或全部丧失与本贷款相应的担保能力,或者作为本合同项下贷款担保的抵押物、质物、质押权利价值减少时,甲方应提供乙方认可的新的担保。

10.在贷款期间,如甲方变更法人名称、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住所、电话、传真

等,应在变更后七个日历日内书面通知乙方。

第十条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乙方有权对甲方的经营情况及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

2.在甲方履行了本合同约定的义务、满足了放款条件的前提下,乙方应按期足额向甲方发放贷款。

3.乙方应对甲方提供的有关甲方的资料、文件、信息保密,但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予以查询的除外。

第十一条 违约责任

1.本合同生效后,甲乙双方均应履行本合同约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本合同约定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2.乙方未按本合同约定提供贷款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本合同约定的利率按实际逾期天数支付利息并承担违约金,违约金的计算收取办法为:________。

3.出现下列情形之一,乙方有权终止本合同项下尚未使用的任何款项,并要求甲方立即偿还所有已提贷款、应付利息及其他费用,且乙方要求甲方偿还前述款项之日即为本合同项下的债务提前到期之日。乙方有权从甲方在乙方处开立的账户中直接扣款以抵偿甲方在本合同项下的债务。

(1)甲方没有按期偿还本合同项下的贷款本金、利息;

(2)甲方没有履行本合同第九条第3款至第9款约定的任何一项义务;

(3)甲方向乙方提交的与本贷款有关的证明和文件及本合同第八条的声明和保证被证明为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或故意使人误解;

(4)甲方全部停止偿还其债务,或不能或表示其不能偿还到期债务;

(5)甲方停业、歇业、被宣告破产、解散、被吊销营业执照、被撤销、涉及重大经济纠纷、财务状况恶化等;

(6)甲方住所、营业范围、法定代表人等工商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或对外发生重大投资等情况使乙方债权实现受到严重影响或威胁的;

(7)甲方发生危及、损害或可能危及、损害乙方权益的其他事件。

4.甲方未能按本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的,乙方除行使本条第三款约定的权利外,有权对违约使用的部分自挪用之日起,在本借款合同载明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100%计罚息。

5.对甲方在贷款期内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乙方除行使本条第三款约定的权利外,有权按本合同利率水平上加收50%计收违约金;对逾期本金,有权在本借款合同载明的贷款利率水平上加收50%计罚息,并对未支付的利息及罚息按逾期贷款罚息率计收违约金。

6.乙方因实现债权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费、差旅费、律师费等),均由甲方承担。

第十二条 义务的连续性

本合同项下甲方的一切义务均具有连续性,对其继承人、人、接管人、受让人及其合并、改组、更改名称等后的主体均具有完全的约束力。

第十三条 公证

如本合同的任何一方提出公证要求,本合同应在国家规定的公证机关进行公证,其费用由提出方承担。

第十四条 其他约定事项

第十五条 适用法律

本合同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对甲乙双方均有约束力。

第十六条 争议的解决

凡因本合同发生的及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甲乙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双方均同意在________方住所地人民法院以诉讼的方式解决。

第十七条 乙方权利的累加性乙方在本合同项下的权利是累加的,并不影响和排除乙方根据法律和其他合同对甲方所享有的任何权利。除非乙方书面表示,乙方对其任何权利的不行使、部分行使和/或延迟行使,均不构成对该权利的放弃或部分放弃,也不影响、阻止和妨碍乙方对该权利的继续行使或对其任何其他权利的行使。

第十八条 合同的生效、变更与解除

1.本合同经甲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人和乙方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或委托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生效;有担保的,自担保合同生效之日起生效。

2.本合同生效后,除本合同已有约定的外,甲乙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如确需变更或解除本合同,应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并达成书面协议。

第十九条 其他

1.甲方向乙方提交的贷款申请表和其他材料为本合同的一部分。

2.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另行达成书面协议,作为本合同附件。本合同的任何附件、修改或补充均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如本合同的某条款或某条款的部分内容在现在是或将来成为无效的,该无效条款或该无效部分并不影响本合同及本合同其他条款或该条款其他内容的有效性。

4.本合同正本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签约地点:________省(市)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

甲方:________ 乙方: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________

(或委托人)________ (或委托人)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