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1 18:16:11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1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这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通知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学习弘扬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内涵,积极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方法和工作的新途径,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光荣革命传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目标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分为“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3个类别。“小小百家讲坛”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墨香书法展示”旨在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促进学生扎实开展传统书法练习,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寻访红色足迹”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三、实施原则

1.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坚持“实践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动中,并与学校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课等教学,经典诗文诵读,文明礼仪常规教育以及校本实践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融合多种元素,可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德育实践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与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四、活动内容

1.小小百家讲坛

学校将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诸之百家》、《千家诗》、《朱子家训》、《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尚书》、《三字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长期的践行,使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

2.墨香书法展示

通过扎实开展书法教育,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书画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学书法、练书法,采取笔会、字画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3.寻访红色足迹

让学生通过阅读革命传统故事、观看红色电影、歌唱红色歌曲、走访革命后代、开展红色旅游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红色感悟征文”等丰富多彩的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引导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体验革命情怀,弘扬革命精神,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五、活动的实施途径

“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要有机渗透在学校德育教育之中,同时,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行善活动。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

1.家庭

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层了理解,在家中践行《弟子规》,孝顺父母,生活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待人热情,做合格的家庭小主人。

2.学校

学校是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学校要将系列教育活动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各科教学要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红色”为主题,设计具有引导、感召、激励性的活动内容,营造浓厚的“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氛围,从而使全体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六、活动载体

1.经典诵读: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为有效的载体传播善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的结晶,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学校要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诵经典,为学生提供认知、践行的平台。

2.校本教材:学校在活动的开展中进行“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 现代价值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中国传统美德资源是现代化的源头活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利用五千年优秀传统美德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目标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结合起来,用传统美德激励高职学生艰苦创业,廉洁自律,勇于改革与开拓,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时代内容。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我们的无数先辈用心智和鲜血所凝聚成的许多高尚品德和可贵精神,不仅在古代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是多年来,我们一再地忽视其应有的时代价值,总把它们打上封建的烙印而诋毁,现在应该是我们重新审视的时候了,充分发挥其现代价值的时候了。

一、在全院营造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氛围

时下中国社会的道德环境确实有不少值得忧思的问题,当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时候,物欲横溢,人情多变,新的的道德原则、新的价值取向、新的评判标准的大量涌现,让人们正在频频使用“滑坡”、“失范”、“失缺”、“低下”甚至“沦丧”等词汇来表达对道德现状的感叹。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领域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滋长蔓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迷信思想死灰复燃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繁荣尤其是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年轻一代的确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客观的、外部情境方面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也的确十分尖锐地在证明着国民教育的失误,其中也包括对传统精神资源的忽视。

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精神资源的认识、理解、价值判断的确不容乐观。已不仅仅是“倒脏水连孩子一起倒掉”的问题,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反传统”的问题。确实,现实生活中明目张胆的坑蒙拐骗、与日俱增的假冒伪劣、形形的违法乱纪、肆无忌惮的,乃至于无所不在的对道德的不屑一顾,所有这些令人怵目惊心。这些现象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0世纪以来,在历经了近代一味反传统浪潮的冲击之后,中华传统美德日益为世人所淡忘,甚至有人感叹中华传统美德只有在“历史博物馆”里才能找到它的身影。许多有识之士深深感到,在当代中国,中华传统美德能否继续传承下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高职学生由于受学技术、学技能的功利思想的影响,普遍流行着这样一种论断,说传统美德已经过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了,对传统美德相对比较漠视。事实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屡经挫折而又百折不挠,不断赢得民族的复兴,正因为有一些优秀的道德精神作为支撑。可以说,没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史,中华传统美德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宝贵的思想精神财富。翻开历史的画卷,屈子独醒、贾生献策、鲁迅呐喊……这些无一不是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的结果。

从世界各地华人圈子方面来看,在许多华人聚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成功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非但没有走完全否定中华传统美德的路子,而且还深深地体验到中华传统美德所具有的时代价值。李光耀先生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中说:“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年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学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很多海外华人企业家,正是秉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优秀传统,不仅赢得了事业的成功,而且积极回报社会,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成为当代华人仁富合一的道德典范。

在国内,有些地区通过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已很好地净化了社会风气,这说明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现实感召力。这一切表明,中华传统美德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现代的转化,发挥其价值导向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美德永远不会过时,只要利用得当,就能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度重视传统美德在当代的教育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在全院营造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外部在宏观上创造一个大的平台和空间。具体来说,可以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舆论的引导。比如在院报开辟传统美德专栏,在网站建立传统美德论坛,在学院各处建立传统美德雕塑等等。

二、将中华传统美德课程纳入各专业课程体系

1993年,由日本国立大学和三井集团联合创办的日本现代商学院,要求就读该院的学生每天上午背诵《大学》、《中庸》、《论语》中的片段。中科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机械工程专家杨叔子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会背《论语》和《老子》的部分章节才能参加论文答辩,过不了这一关将无法毕业。这一切都预示把中华传统美德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程纳入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靠那种零零碎碎,小打小闹或者毕其功于一役、机械式的强求的做法,想要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不现实的,想要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把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地把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发扬光大。

三、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美德实践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让中华美德现代价值发挥的最好载体。中华传统美德它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作为现实世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思想工作应该以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美德实践活动。从而强化高职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的理解和领悟。可以组织学生社团参与一系列的中华传统美德实践活动,并且最好形成一个长效机制,长期开展。具体来说,可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体会伟人身上的传统美德。可以到敬老院、孤儿院送温暖,培养敬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培养公共道德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琐碎、细致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中心实质在于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肩负着使广大学生成为思想过硬、学风严谨、基础扎实、技能突出、成绩优异、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的重任。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可以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可以让学生时刻接触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气息,可以把中华传统美德融进学生的生活,从而收到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可以从制度层面对中华传统美德做出一些硬性的规定和指标,要求学生完成或落实。从队伍建设层面,选取思想品德好的学生担任学生会干部,起到榜样的作用。从日常管理教育方式层面,可以采取情感式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传统美德,真正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

邓小平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视利用五千年优秀传统美德,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结合起来,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和鲜活的时代内容。

参考文献:

[1]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3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网络社会中青年一代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问题。仓禀实,而需礼仪,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寻找我们必须继承的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和需要弘扬的传统美德,积极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它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现状及面临互联网的严重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新问题.

网络社会有许多新的特征,虚拟性、无限性、流动性、平面性等。人在网络社会的行为样态也多样,形成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的人际关系。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全球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提出挑战。

(二)互联网使相当数量的青少年产生了道德失衡令人担忧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是一把双刃剑,“网络道德”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深入掌握大学生对传统道德的了解及思想道德状况,我对我校300名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知识了解情况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互联网高校,已成为学习、联络外面世界的方便途径。但是许多学生出于聊天、打游戏的目的,还有的学生进入过色情网页。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使许多腐朽资讯传播给青年学生;网络的虚拟环境扩大了青年学生社会交往的范围,使缺乏辨别能力的他们来说,网络的虚拟环境成为了陷阱,在这里可以毫不负责任的说三道四,有的学生在网上搞网恋。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有的学生为了上网吧抢劫低年级同学,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应当是积极的,但也产生了消极因素,“网络道德”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给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

(三)时代呼吁对青年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面对21世纪,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新变化,道德建设遇到许多新的挑战。仓禀实,而需礼仪。德育应当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础,它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它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规范着每个中国人。中国传统道德演变的历史是中国人形成自己的人格,并成为中国人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在东南亚各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道德建设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如在现代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仍是中国宋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新加坡,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德治与法治并举,政府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种美德做为治国之纲。

100余年来,我们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遗产,重批判、轻继承;剔除了糟粕也淹没了精华;“破”字当头、未能“立”在其中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有人试图抛开自己的民族文化,去构建新的文化,如同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土地一样不明智。然而,对于自己民族文化越是无知的人,越是胆大妄为,越是敢于“全盘否定互联网高校,彻底砸烂”。失却了自己民族的精华又没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就必然生成一种东西方文化糟粕相混合的劣质文化。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只有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到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智慧当中,去开发德育的新资源。

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国家伦理、社会伦理、个人伦理,从内在的修养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我们要对传统美德也要进行历史分析,从中选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部分,进行整理后形成新的德目,发挥中华传统美德的“正本清源”的作用。

(一)传统公德在当今公共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公共道德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进行交往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美德今天依然具有社会公德意义。譬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等高层次的社会圣德规范,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社会美德规范等等,都应大力褒扬和肯定。这类崇高圣德和社会美德,不仅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法制尊严有积极功能,而且其崇高和美好形象自身的道德感召力,对于强化社会公德也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职业美德在当今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我国古代职业美德与当今社会职业道德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对当今社会职业道德建设具有现实价值。我国传统的“义利观”主张“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对“利”要有一定的理性制约,不苟取,不妄得。我国搞市场经济,应当借鉴古人的义利观,不能为了个人蝇头小利损害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以诚为内在的道德信念,是一种求真务实的道德品质,诚而无欺、诚而有信,诚则灵;以信表现人与人之间一种彼此平等、相互承诺的关系,它是兑现所有“契约”、“合同”的道德基础。“利在义中”、“利在信中”、“利在诚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互联网高校,应成为中国特色的职业道德价值观。除此之外,传统职业美德中还有秉公执法、廉洁奉公、惠民利民、救死扶伤、“心存救世”、童叟无欺等对今天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传统家庭美德在当今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

“弟子规”集中表现家庭美德,当今成为青年积极崇尚的传统家庭美德。虽然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崇尚并愿意实施家庭美德,有90%的学生能准确说出父母的生日,73%的学生表示,父母老了以后,愿意与他们住在一起,照顾他们。良好的家庭美德氛围有利于促进家庭、社会的和谐。

(四)传统的修身美德在当前公民道德修养中的现实价值

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对当前公民道德修养具有现实价值。例如,“慎独”是我国古代君子所要求的最高境界。是儒家创造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当个人独居、独处时,由于公众舆论的压力暂时不存在,道德品质不好的人往往容易偏离道德规范的约束,作出平时不敢作出的事情来。慎独,就是要求人们在独处之际,仍能保持道德操守,独善其身,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一个作到“慎独”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受负面效应的影响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原则转换所出现的道德'空场',增加了当代青年道德选择的难度,使得一些青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精神失落、是非观念混淆、公德意识薄弱的现象。网络社会是靠网民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层次上,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增强自省意识,培养自律精神,是提高当代青年的道德修养、培育道德人格的关键环节。

三、当代青年传统美德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丰富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本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西方教育家斯泰洛齐说过:“儿童的道德感首先是从他们富有生气的纯洁的情感所引起的;然而他们必须练习自我控制互联网高校,并教导他们关心一切和善良的东西;最后,他们必须通过思考和比较,自己形成关于他们的地位和环境所应有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观念。”他阐明了青少年的德育水平通过自我意志的锻炼才能促进其提高。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也总结了“自省自克”、“改过迁善”等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强调了道德修养要依靠自觉努力。

(二)较强的道德辨别能力

道德辨别能力即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在评价中不断地深化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的体验,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为定向。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趋势应当从“他律”到“自律”、从“结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促进学生提高道德认识的过程,就是授之以知,晓之以理的过程。

(三)顽强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向道德实践转化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观念付诸于行动、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集中地体现了人的心理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才能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排除或抑制不道德的欲求,调节与控制消极的情绪,克服道德行为中的困难。

四、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设置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以学校为主阵地,可使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主要形式有:开设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素质课、用各科教学渗透、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进行等。

建立校园德育网。我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利用信息高速度、大容量的优势,使网络为我们所用。德育工作必须占领这一新阵地。学校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网”,在网上开设德育聊天室,使互联网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信息库、宣传站、广大师生的谈心屋,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德育功能,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互联网“大有作为”。

总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承传的道德成果的总和。目前,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不约而同的在研究儒家思想,如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在“东方传统与今后的新加坡”的演讲中甚至提出互联网高校,要在“借西风”使新加坡经济、科技发展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需要“借东风”,要发扬东方文明,吸取儒家的伦理观,以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这实际上就是主张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都要求教育培养的一代新人,必须是既能创造物质文明,又能建设精神文明的新人。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国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世代,是有重新提倡其价值的必要,廓清社会歪风,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重见我国道德文化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雷晚蓉李翠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传统美德现代价值的途径研究.《文艺生活》2009(11).

2.徐艳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现代价值.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3.王凤国.再论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化功能及时代价值意义.灵武教育信息网.2008(11).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4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认真总结、研究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此外,在传统道德中,还有一些。如:教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好学,自强自勉,以及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课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我们经常强调在思想品德课中要继承传统美德,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谈继承,应立足于当今时代,从当今时代的要求出发对传统道德进行筛选、创新、改造,使之成为新时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谈到时代精神也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因为任何一种新的道德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对原有道德的扬弃,新的道德观念是在对旧道德的更新改造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

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

再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着像中华民族这样浓厚的爱国情感。然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和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爱国情感又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认识祖国方面曾经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倾向,单纯强调祖国的繁荣富强,缺少忧患意识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爱国不离本土,简单地把是否留在国内作为衡量爱国与否的标准等等,从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让学生认识祖国,既要看到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又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所以,在谈到继承传统美德时,应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再认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风貌。

(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风格。

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古时的方法,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编出具有时代风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少年一代。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5

一、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深远意义

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

一个具有高尚的精神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情动辞发,言为心声。先贤往圣的经史典籍,旷世巨著,诗词歌赋,无不恢宏志士之气,表露赤子之心,激荡爱国之情!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

2.现代社会的突飞猛进需要经典文化的推动

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近三十年来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都是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继承演变发展起来的,截然割断历史的现代化是不存在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也必然渗透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犹如人体中的血液和水分,需要不断地新陈代谢,赋予传统文化以积极的时代内涵。

3.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

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这些现象,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4.治国兴邦的历史重任需要传统文化的导引

儒学可以给中国人提供适合自身思维特点及国情的认识武器和治国理念。它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强调“忠恕”之道,“仁、礼”之道,“和为贵 ”之道,主张“仁政”、“民为 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治国理念,虽是古老的,但却是经典的。它所表述的“道”甚至是永恒的。传承经典文化有利于建立更加和平稳定有序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

5.中国特色的建构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弘扬

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中国的现代化,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可能照搬美国和欧洲的现代化模式和办法。中国特色不在于科技和经济、物质生活的水平,而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抛弃传统文化就等于抛弃了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抛弃了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6.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种社会制度之下,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比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容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时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总之,在历代经典名作的诵读之中,既是文学的积淀,又是心灵的洗礼;既是章法的感悟,又是人性的完善;既是意境的感受,又是精神的传承;既是气节的体悟,又是意志的磨练;既是壮行的激励,又是理想的源泉!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科研引领

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的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等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学科渗透

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校本研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环境熏陶

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硬环境: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活动凸显

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家校相通

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学用结合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世界一笔丰厚文化遗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6

一、目标导向机制――学习思辨,达成共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承的。任何一所学校,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建设都离不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是教育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那么作为我们学校应该如何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知”――开展专题培训,引领家长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现代精神文明,所以对家长的文学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此,我们组织家长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走进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时代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让家长们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化,更认识到了它的博大精深,明确了传统文化教育在今天是不可或缺的。

(二)“情”――与经典同行,感悟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

经典是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为了更好地在家庭教育中开展中华传统美教育,我们请专家为家长们解读了《孝经》、《论语》,培训中专家通古观今,去粗取精,把它与现代文明理念相融合,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此外,还通过家校网络平台,交流自己的学习感悟,让家长们认识到了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并为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忠等美德所感染。

(三)“意”――举办家长学校,促进家校对传统美德教育达成共识。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主阵地。通过家长学校活动,让家长们认识到:当今社会由一些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孩子“自我为中心”、“娇生惯养”、“待人冷漠”……甚至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对儿童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势在必行。同时,让家长们树立这样的意识: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促进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实施参与机制――结合实际,循序渐进。

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实施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也不例外。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自身行为相结合。

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善于模仿、缺少分辨能力,家长的一言一行无论对与错,都可能成为儿童的效仿对象。家长要以身作则,努力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规范,家长的尊老爱幼、勤劳节俭、乐于助人都会使孩子耳濡目染,体验深刻。反之家长的言行不一,见利忘义、不孝敬父母等不良行为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所以,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言行来感召孩子,为孩子树立典范,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随机性、能动性。因此要求家长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善于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在走亲访友、客人来访时对孩子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培养孩子“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人际交往观念和友爱思想等;在讲故事、看电视、出行等过程中,结合实际内容进行更为广泛的传统美德教育。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春节”“端午”“重阳”“元霄节”等传统节日承载着我们的祖先和前辈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认识和把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这些节日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培养孩子和民族自豪感崇高的爱国情怀,学习先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美德。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会结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家长,要极力支持和配合学校的教育,并起到对孩子监督提醒的作用,必要时也要一起参与进来,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深化。

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还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家长要时时关注孩子的所学,并通过交流、引导、创设条件等形式,尽可能把孩子在课堂所获得的对“美德”的认识内化深入,并逐渐转化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三、制约完善机制――遵循原则,携手共进。

(一)相互尊重原则

要真正实现家校合作,教师与家长要相互尊重,一方面是教师要尊重家长作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动与家长沟通,并听取家长的心声,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和反馈。另一方面,家长也应尊重教师的劳动,不要把学校当作是评论和批判的对象。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探讨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共享先进的观念与经验。

(二)沟通交流原则

建立与维持良好的家校关系最首要与基本的原则。“实施传统美德教育”是一个教师与家长共同认可的目标。为了确保该目标的实现,可以对目标进行分解,把目标具体化为责任,并且具体实施,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家校要进行定期的沟通交流,以便更好地落实目标,定期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及时弥补。这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形成合力,最大效度地发掘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三)与时俱进原则

五千的传统传统,蕴育了中华儿女坚定的民族情感、高尚的民族气节、优秀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7

一、活动主题

传播红色文化·欢度金色年华

二、活动内容

1.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一是通过座谈研讨、主题征文、参观见学、文艺展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认真组织好“中小学生走进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 开展2017年“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建军90周年、纪念全民抗战爆发80周年、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等时段,通过“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寻访红色足迹”“小小传承人”等载体,在暑期集中行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聚焦于家风传美德、社风扬美德,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参与身体力行的活动起步,增强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汲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

3.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我爱经典”征文和亲子诵读活动,大力营造学习经典、亲近经典的社会氛围。

4. 开展“诚信伴我成长”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诚信文化主题征文等活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诚信内涵,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养成讲诚信、重信誉的好品德,切实提高学生诚信道德认知水平,促进“信用xx”建设。

5. 开展“传播红色文化·欢度金色年华”暑期读书活动:以亲子阅读的方式为主,将阅读活动与xx市组织的“红色印象”夏令营、“走进绿色军营”、“爱xx”随手拍等活动结合起来,边活动边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6. 开展2017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利用好校内外现有教育资源,争取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深入推进师生、生生结对帮扶、关爱服务等行动,积极关爱留守学生。

7. 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实践能力。

8. 开展“文明家庭我先行”家政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承担家庭成员责任,在活动中增进家人感情,密切家庭关系。

9. 开展暑期夏令营和家庭亲子旅游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活动中接受集体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

10. 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一小时,积极参加体育、艺术类兴趣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艺特长。

三、工作要求

1. 结合实际,务实安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暑假活动方案,推进活动有序开展。

2. 加强管理,夯实过程。认真抓好督查与指导,坚持“安全、自愿、就近、便捷”的原则,将集体活动与个人意愿、学校活动与亲子活动有机结合。提倡中学生自主参加活动,小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开展活动,学校可以结合校情适当组织小规模的集体活动。

3. 认真总结,形成经验。及时收集整理活动资料,认真总结本校假期活动的工作经验,利用xx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xx区中小学德育群(网)、各街(校)博客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2017年秋季开学初要做好暑期活动总结,评选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作品。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8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3

】页/【

1000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学校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与问题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XX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按照现代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二)

近期目标

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三)

中长期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活动内容和活动途径

(一)

经典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常”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开展经典专题教育。

2.

活动途径

利用晨读、班会或地方课程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通过“道德讲堂”、主题演讲、征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以办主题板报、建班级图书角等形式,

强化诵读活动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

古诗文诵读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诵读篇目主要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古诗文推荐篇目。

2.

活动途径

结合实际,创新诵读形式,通过开展诗配画、诗配舞、诗配乐、诗朗诵、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

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三)

传统美德进校园

1.

活动内容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传统美德进校园活动。要将敬业乐群、厚德载物、见贤思齐、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作为班级文化主体。

2.

活动途径

以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队)会,举行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书法展示和文艺汇演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民族 传统文化 美德 教育

   1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 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前赴后继, 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 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 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 谋其政;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 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 做自己该做的事。

   1.2 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 重视人的精神存在, 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 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 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 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 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 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 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 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 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 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 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 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 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 赋予新时代内容, 容纳新的代精神, 达到承前启后, 与时俱进, 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 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 鼓舞学生, 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论文网 LunWenData.Com)

   2 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 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 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 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 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 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 同时, 发动家长, 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 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 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 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因此,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 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 把人的生命和尊严, 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 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时, 抗非典时; 今年初南方冰雪灾难, 四川5 ·12 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以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的人格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是现代的根基, 青少年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 掌握着先进的知识文化, 是未来的主人, 应当加强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学习,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总结篇10

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推进我校大学生立人教育工程,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团委、素质教育中心、学工部等联合举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重阳杯系列活动。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共青团吉首大学委员会

吉首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吉首大学学工部

吉首大学素质教育中心

承办单位:

(三)活动主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四)活动对象:吉首大学全体全日制本科生

(五)活动时间:2012年*月*日——*月*日

(六)活动内容:

一、 征文比赛:

(1)、征文主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投稿要求:

1、标题自拟,文体不限(小说、剧本除外),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

2、文章要求:标题,小三,黑体,具中;正文,小四,行距20磅,宋体

3、请用电子邮件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注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字样,文尾注明作者基本情况(如院系、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参赛选手投稿时统一以标题(宋体小二号)、署名(楷体四号)、正文(宋体小四号)的电子排版格式,于10月30日前发往邮箱:******。

(3)、征文评比:

1、评稿人:

2、评比要求:本次活动将本着“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参赛作品进行评定。

3、评定程序及标准如下:

初审:有评审机构选出所有符合征稿要求的优秀入围稿件;

复审:在入围稿件中评选出最中的获奖征文。

4、初审评分标准:

项目要求 内容是否符合主题 思想积极健康 语言通顺、表达流畅 合计

分值 50 25 25 100

注:征文评分达到60分及以上的稿件进行复审。

5、复审评分标准:

项目

要求 独到的观

点及视角 普遍广泛积极意义 条理清晰

表达流畅 语言优美

文字洗练 内容切题

详实丰满 合计

分值 30 20 20 20 10 100

(4)、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奖金200元(现金)及证书;

二等奖(2名)奖金100元(现金)及证书;

三等奖(3名)奖金50元(现金)及证书;

优胜奖(5名)精美礼品一份(总计100元)及证书;

征文结束后,获奖作品将择优推荐到校新闻网、校报及其他校外媒体发表。

二、 演讲比赛:

(1)、演讲主题:我心中最美的

(2)、时间安排:

1、初赛:10月中旬结束。各学院自行组织初赛,挑选出1名选手参加学校决赛。

2、决赛报名方式:10月21日前将参赛选手基本情况(姓名、学院、班级、联系方式)、演讲稿件报送学生会学习部(校学生会办公室立人食堂五楼,电话:0743-*******,电子邮箱:*********, 联系人:***)。

3、决赛抽签时间及地点:10月28日上午11:00在吉首大学学生会办公室。

4、决赛时间及地点:10月28日下午2:30在砂子坳校区模拟法庭举行决赛。

(3)、评分标准:

项目类别 要求 分值

演讲内容 主题鲜明、思想性强、内容真实、积极向上,有说服力。 5分

演讲技巧 演讲选手须用普通话进行脱稿演讲;语言标准,口齿清晰,能根据内容抑扬顿挫;有姿态语言的表达,演讲有感召力。 3分

气质形象 演讲者衣着整洁、仪表大方;演讲时表情自然,举止得体。 2分

演讲时间 演讲时间控制在5-8分钟。演讲时间不够或超过时间该项得分取消。 1分

(4)、奖项设置:

比赛设一等奖2名(150元),二等奖3名(100元);三等奖5名(50元),其他进入决赛的选手为优秀奖。所有获奖选手将颁发证书和奖品。

三、 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

(1)、主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讲座安排

吉首大学2012年“重阳杯”中华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安排

场次 主题 主讲人 主持人 时间 地点

第一场 重阳节的由来及内涵

第二场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赏析

第三场 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文明礼仪

第四场 忠、孝——现代美德的内涵

(注:讲座主题暂定)

四、 读经典,乐分享

(1)、活动主题:读经典,共分享,心快乐

(2)、活动内容:

推荐1、推荐自己阅读好书、好文章、好句子、好漫画、好笑话、好图片等,附上自己的读后感或推荐理由(字数不限),内容简介。

推荐2. 推荐自己看过的有教育意义或是让你内心感触很大的好电影、好视频,并附上推荐理由及内容简介。

分享1、交流:在看完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写新感受、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对这部作品的评

价,组建交流小组并互相交流分享,以获得更深的领悟。

分享2、共享:可以将读后感、推荐理由的材料发往******,将在共享平台上。

(3)、活动要求:

1、建立“吉首大学读经典乐分享”的新浪博客和微博,并开通同名的腾讯微博;及时在新浪博客上读后感、推荐资料等乐享资料。

2、各学院每个月必须要推荐10篇真实且优秀的读后感等乐享资料。

3、同学们都可以再活动主办方开通的微博及博客上留言,及时推荐乐享,乐享资料,微博注意的格式是#吉首大学读经典乐分享+乐享资料#。

4、优秀的阅读分享者,将有小礼物派送。

五、 敬老活动:(养老院慰问演出活动,可以联合多个部门或者社团,具体方案待商榷)

(七)工作安排(待方案定了后,再具体分工安排)

一、前期的策划准备,宣传赞助

二、中期的活动开展,评奖颁奖

三、后期的活动总结,成果展示

(八)经费预算:

吉首大学2012年“重阳杯”系列主题活动经费预算

服务开支 开支

项目 开支明细 此项开

支预计

水 演讲比赛:评委10*1.5 90元

征文比赛:评委10*1.5

颁奖晚会:工作人员及老师40*1.5

奖金 征文比赛:650元 1700元

演讲比赛:850元

读经典乐分享:200元

购买证书 征文比赛:11*3元 132元

演讲比赛:13*3元

优秀工作者:20*3元

讲座费 300元*4场 1200元

横黄 征文比赛:2*50元 400元

演讲比赛:2*50元

读经典乐分享:4*50元

展板 4*50元 200元

其他(车费、打印费等) 200元 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