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教师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2 08:56:15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1

历时12天的XX工作室跟岗学习已接近尾声,学员们不舍的情绪逐渐弥漫开来,“还没有听够还没有学够”的呼声四起,大家都说要是再多一个星期就好了。在浓浓的不舍中,总结还是要写的。

此次跟岗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邱怡老师给我们普及的“体验式教学”:课堂上不要去注入知识,应重在引导,让学生在拍节拍、做律动、画旋律线、唱旋律等方式中逐步掌握歌曲或乐曲,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创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会禁锢学生思维的发展。我觉得这种理念和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实在是太好了,这正是我们回学校后要去实践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

最大的感受就是XX老师是一个非常大公无私具有博爱精神的导师。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敬业和无私奉献,她所创导的“体验式教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出来的成果,是她奔赴全国各地学习并加以实践、提炼出来的精华。但她并没有独享自己的这个的成果,她将它以“田园式教学”的方式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的、原意学习的老师们。什么是“田园式教学”,我们曾问过其中的一位老师,她说“田园”就是一个比喻,就好比新老师、年轻老师、原意学习的老师都是需要灌溉培育的苗儿,邱老师及其他创导者们就是辛勤付出的园丁。多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从观摩的在“田园式教学”培养的才工作2、3年的青年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也看到了在这种博爱精神下、这种具有浓厚教与学的氛围下,学生的幸福成长。

最温暖的记忆就是XX老师对我们的关爱,除了在学习时间里给予我们热情的、大公无私的教导,课余时间也尽可能安排得周到而丰富,除了时常请我们去改善伙食之外,还为我们安排了听钢琴比赛音乐会、观摩舞蹈比赛、观摩教师合唱团排练、观摩教师舞蹈队排练、观摩实验学校管乐队的排练,观看纯美声音女教师和唱团的演出等等活动,可以说她把自己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为我们做了安排,我们所有学员都感受到了XX老师用心做事的情怀。

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美,音乐教师责无旁贷,愿我们的音乐课堂越来越精彩,我们音乐教师也要享受其中。最后引用我们此次学习的口号:“快乐工作,优雅生活!”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2

(一)充分调动人力资源

1.发挥指导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跟岗培训中的指导教师一般都是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任务本身繁重,再做指导教师无疑会加重工作负担,而且指导工作安排多为临时性的。中小学教学竞争激烈,使许多指导教师顾虑重重,不愿意把自己所教的学科或自己所在的班级作为受训教师的试验田。发挥指导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一要调整培训心态,把参与教师培训作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二要作好培训准备,善于与跟岗教师平等对话,坦诚交流,甚至主动向受训教师学习,激发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

2.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协调作用。这里的管理人员既包括教师培训机构或承训学院的管理人员,也包括跟岗指导学校及派出学校的管理人员。在多重管理中,培训中心管理人员的协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联系各方的纽带。发挥协调作用,一是保证培训信息畅通,从派出学校到跟岗学校,从引领专家到指导教师,信息通畅是明确职责、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加强合作的前提条件。二是明确职责要求,一方面要明确上级对民族地区教师跟岗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将这些要求分解落实到承训学校、跟岗指导学校及指导教师身上。任务不明确,要求不具体,往往是承训单位或指导教师不知所措的重要原因。三是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处理。培训工作牵涉面广,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培训失效。民族习俗问题、生活安排问题、经费管理问题,没有哪一样工作可以忽略。培训管理不仅要按计划行动,更要根据培训工作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管理方案,化解管理难题,提高管理成效。

(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培训的课程资源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依据,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应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差异、教师自身的经验与优势,开发利用好下列几类课程。

1.立足学科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跟岗学习的主要对象是学科教师,立足学科课程跟岗,力求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加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从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认识到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诊断与评价的实施,都应细细观摩、用心体会、身体力行。

2.设计活动课程,增强体验感悟。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跟岗研修的活动设计,不应仅仅停留在听、评课,而应当让参训教师身临其境,在备课过程中学习备课,在讲台上学习教学,在课例研究中理解课堂教学,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学习管理的艺术。设计活动课程应做到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要求明确具体,层次分明,有较大的信息承载量,适合参训教师最近发展的需要。

3.开发隐性课程,注重情境熏陶。教师培训的隐性课程,指培训课程设计之外,又与教师培训过程相伴随的课程资源,包括物质性课程、观念性课程、制度性课程与心理性课程。物质性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跟岗学校或驻地的物理环境,二是为参训学员营造的生活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民族情调的生活环境,对参训教师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观念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管理理念、教育思想、价值取向以及校风、学风等。制度性课程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以及学校或班级管理的运行方式等。这些东西虽不能照搬,但身在其中必定能感受到制度在管理中的价值所在。心理性课程指跟岗学校内部或培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心理环境表现为个体内情绪乐观,人际间心理相容,对工作积极主动,对培训充满期待与热情。4.注重延伸课程,追求持续发展。延伸课程指跟岗培训结束后可持续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培训专家设计的后续指导课程,以及参训教师在跟岗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团体或建立的人际关系。除了有计划的后续课程设计以外,参训教师往往都能通过短暂的学习认识几个业内专家,结识几个同行朋友,解决几个疑难问题,收获几多为师之道。所有这些都将以延伸课程的形式,定格在日后的教育生涯之中,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有人会因为培训,能力得以迅速提升,有人会因培训而结交到终身的朋友。培训课程的延伸不仅是培训课程资源的延伸,更应该是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延伸。

二、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培训实效

教师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培训的过程。强化培训过程管理应把握好下列几个环节。

(一)注重前期调研,满足培训需要。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特定的难题,培训方案的设计必须注重调研,立足实际,通过实地考察、问卷、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等,了解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与培训需求,把教师的学历、职称、教育理念、行为能力、培训期待等作为培训设计的重要依据,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培训方式,强化主体参与。《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要求:“改革传统讲授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创新跟岗学习方式,一是在培训过程中推行导师制,为每一个受训教师委派多个指导教师。学术型导师,以高校专家为主,加强对学员的教育思想引领;业务型导师,以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主,为学员创设学习情境,加强对学员的教育教学示范。二是创设参与情境,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让跟岗教师参与跟岗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活动,在“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参与式学习。三是研究性学习。跟岗培训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广泛,参训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跟岗学校存在的问题、为跟岗学习设计的问题等,都能成为跟岗教师学习、研究的课题。

(三)生成培训成果,彰显培训绩效。培训成果有多种表现形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与指导教师活动相关的有生成性教学资源,如自编教材或讲义、教学活动录像、自制课件、自制教具、培训研究论文、培训简报等。与参训学员相关的成果有学习日志、培训活动集、学员论文集及其他培训学员活动成果。显性成果既是培训绩效的体现,也是衡量培训双方是否主动积极参与培训过程的重要标志。隐性培训成果是伴随培训过程而生成的培训文化、培训氛围,以及培训双方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受训教师能力的提升与品德的形成等。隐性成果虽不像显性成果那样易感知,但却是培训目标的内在要求。(四)延伸培训过程,促进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会因培训结束而结束,促进教师持续发展必须延伸培训过程。一是注重对参训教师的后续跟踪指导,为每一个教师建立培训档案袋,全面了解教师的参训基础、培训过程与发展前景,力求为参训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远程指导服务。二是为参训学员建立后续学习平台,通过建立学员QQ群,开设博客、论坛等形式,为学员提供与同伴或培训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三是有条件开放学校培训资源,为参训学员提供持续享受学校培训资源的机会。延伸培训过程的最好方式是“授人以渔”,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培养参训教师的迁移能力,有助于参训教师把有限的学习成效应用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三、强化成果管理,提升培训绩效

伴随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必然会生成培训成果。强化培训成果管理不仅有利于彰显培训绩效,也有利于参训教师的后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预设培训成果。任何培训都有预期目标,即培训的预设成果。民族地区教师跟岗研修的预设成果,一方面要针对民族地区参训教师的实际确定教育观念目标、学科知识目标、教学技能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明确目标载体,比如,让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来,让教育观念在合作研讨中得以碰撞。

二)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培训成果的总结过程就是成果的生成过程。跟岗研修最好的学习就是参与、体验、生成,就是践行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体验教育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伴随一系列学习成果的产生。比如,一个教学方案设计、一个教学案例反思、一堂教学展示课、一个教育问题研讨等都是培训成果的体现,个人的成果汇集成集体的成果,加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整理,不单形成成果汇编,更能体现集体的智慧,提升成果的质量,扩大成果的影响力。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分类管理;实习;绩效

学生实习,是指职业院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与企事业单位(实习单位)合作,按计划实施的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2015年7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指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别强调“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足见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国保监会研究制定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类型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分为三种类型: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

认识实习,是指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开展参观、观摩、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对相关岗位形成初步认识,同时感知企业文化的一种实习活动。跟岗实习,是指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相应专业知识,但还不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习岗位要求,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相应岗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一种实习活动。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在相应实习岗位,能够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一种实习活动,一般在最后一学期安排。

二、当前学生实习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职业院校来说,实习是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但在具体组织、实施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如将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按照同一标准和要求实施,这种简单的组织形式,往往难以达成实习目的;在实习管理中,不依据实习类型来确定是否需要签订三方协议和约定实习报酬;同时,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实习,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和标准,等等。这些在学生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将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极大障碍。

三、实行分类管理,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绩效

根据三种不同类型实习活动的目的,在实习的组织形式、管理措施、实习考核等方面,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实习管理的效果。

1.认识实习管理。认识实习是指学生通过观摩、参观以及在实习单位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简单生产活动,认知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认识实习学生集中度高,管理难度相对较小。在实习单位选择方面,实习单位一定是产业(行业)里的标杆,能够代表产业(行业)的现状,能够展现产业(行业)未来方向;认识实习过程中,除安排专任教师和实习单位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外,建议辅导员和班主任全程参与,以确保实习安全,保证实习质量。学生不得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必须服从职业院校的统一安排。

2.跟岗实习管理。跟岗实习是学生在认知实习之后、顶岗实习之前,所参与的一系列单项或综合技能训练,跟岗实习学生集中度相对较高,管理难度有所增加。职业院校必须将跟岗实习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选择好实习单位,与实习单位一起共同制定一系列的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制定实习计划,职业院校、实习单位、实习学生要签订三方实习协议,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为保证实习的顺利实施,校内专任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实习指导过程,并处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实习结束时,学生提交实习手册,指导教师提交实结,校内专任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开展考核评价。对于跟岗实习,学生不得自行选择实习单位,未满18周岁的学生还需要提交监护人签字的知情同意书。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外贸跟单;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外贸跟单是外贸行业中一个细分的从业岗位,其主要职责是围绕着外贸订单,将国外的订单按质、按量、按时交到国外采购商手中,也是外贸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外贸公司与生产企业、外贸公司与客户、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如今,外贸跟单也逐步发展成为外贸企业的一个独立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培养外贸跟单员所对应的课程是外贸跟单实务。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会先讲解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然后进行软件实训或者模拟实训。学生在课堂上仅仅形成了抽象认识,时间长了容易忘记。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一、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外贸跟单实务的设计基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动导向为核心,面向岗位群来建设课程”的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和实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裁判员。

2.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以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转化为若干个能力模块,打破原有的章节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

4.以行动导向为核心。教师将每一个能力模块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精心设计能力训练任务并布置给学生,然后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能力训练任务,再由学生展示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谈话。

二、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首先从外贸企业跟单员岗位选取、提炼跟单员的主要工作流程及跟单关键技能,然后将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学结果检验跟单课程内容提炼的准确度,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加以改进和完善。如此反复进行,使教学活动始终与企业需求相贴近,实现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活动的不断创新。

2.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根据“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商品出口的全部工作流程为基础,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能力教学模块和能力训练项目,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由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开展实训。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抛弃了传统的章节式内容,教学内容经过续化重组为若干能力教学模块,每一教学模块又细分为几个能力训练项目,每个能力训练项目又设计一个能力训练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能力训练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的结合,使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抛弃传统的讲授式、单向式的教学法,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生的操作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行动导向”的理念集中体现在教学方法中。

1.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核心。教师可以将本课程内容划分为六个能力模块,分别是:接单和审单、样品制作、生产跟单与质量检验、包装和交货、货物的托运与保险和客户关系管理。教师将每一个能力模块划分为若干个任务,作为一个教学小单元,由教师来引导、组织学生完成每个能力模块的训练任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精选外贸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透彻理解每一个案例,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际跟单技能。

3.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能够提前体会到外贸跟单岗位的职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四、外贸跟单实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革传统的笔试方式,倡导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考核相结合。具体可以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5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日趋成熟,但是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中外贸类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学方法死板,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照本宣科,讲授知识为主,课堂上教师高高在上,师生之间互动很少。第二,教学模式老化,不够灵活,授课枯燥无味,内容不更新,教案很多年都不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学生的学习与外贸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脱节,企业要求的能力目标学生达不到,职业资格证也没有,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企业用不上,还需要重新培训,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二、“三三三”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

“三三三”教?W模式指的是“三种岗位、三门课程、三个教学方式”,即开设三门课程,采用三个教学方式,对接三种岗位的教学模式。

(一)“三种岗位”

“三种岗位”即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

在外贸企业中,外贸业务员与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进出口贸易工作。其中外贸单证员主要负责商检、运输、保险、报关、结汇等环节的单证事务;外贸跟单员主要负责合同签订后对货物生产、检验、运输、保险、报关、结汇等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操作。可见,外贸单证员和外贸跟单员是外贸业务员的左膀右臂,共同协助外贸业务员做好履约工作。[1]

(二)“三门课程”

“三门课程”即《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课程,也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电商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要求,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惯例和国际商品交换过程的各种实际运作,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吸收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习惯做法,以便掌握从事国际贸易的本领;学会在进出口业务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贸易做法能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做到同国际接轨;研究如何协调国际货物买卖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在平等互利、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达成交易,完成约定的进出口任务。

《外贸单证实务》是一门建立在国际贸易实务基础上着重研究国际贸易交易具体操作过程的一门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外贸单证实务》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地理解与掌握进出口单证业务的基本知识,了解外贸单证工作的具体流程,熟练掌握合同订立、商品报关、报检、运输、保险办理、外贸单据缮制、相关证书办理,掌握外贸单证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备从事外贸单证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良好的专业能力,并在课程的教授学习中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信息处理、与人沟通、数字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

《外贸跟单实务》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外贸订单、转化生产订单、跟踪订单进程的能力以及在履行订单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贸跟单实务》采取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行动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相应工作任务中体会具体的跟单工作过程,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培养成为符合企业外贸跟单岗位要求的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三)“三个教学方式”

“三个教学方式”即项目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课证融合教学法。

1、项目教学法

三门课程均设计若干个教学项目,项目以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工作流程为主线。每个项目都以工作任务驱动,要求教师讲评、学生训练、项目考核,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模拟公司教学法

教师在实施“模拟公司”教学时,根据外贸公司的工作内容,将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成立若干个外贸模拟公司。公司成员由学生担任的总经理和外贸业务员组成,公司内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模拟公司成立后,确定公司的经营产品和服务范围,各公司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外贸业务活动。

3、课证融合教学法

课程内容在设计时与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资格考试的内容相融合,在能力本位、项目驱动的前提下,也注重对业务、单证、跟单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过每个项目的知识链接、习题自测等小版块与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资格考试内容对接。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6

一、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

一棵大树一个世界。以一棵大树形象建构工作室设想:太阳,意指构建教育理想的高度;深根,寓意扎根教育理念的深度;强大树干,意在主持人强化自身学识和研究;枝繁叶茂,意指工作室骨干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一棵大树,志在撑起广大学子成长的一片绿荫。

1.教育理想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有教育理想。就象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工作室需要太阳的高度,顶层设计“蓝图”,先行组织形成上位概念。工作室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

科学求真——地理首先是一门学问:科学性、知识性、真实性;

育人求善——引领学生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与自然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命求美——学习地理,让生活更美好!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拥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统一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各地文化差异、独具特色美;灵动的地理课堂、师生教学相长、思维碰撞、生命激荡更是一种美!

2.教育理论

根深才能树大,一棵大树离不开发达根系的深度支撑。工作室需要深入扎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着重深入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瑞士、皮亚杰)、邀请教育(美国威廉姆和贝帝)、学习理论、情感教育(朱小蔓)、生命教育(叶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依托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和省名校长工作室的大力支持,深入扎根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热土中深厚的教研土壤。

3.教研行动

强大树干才足以拓展枝繁叶茂的广度。立足顺德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构建自主、开放的教育”,要求“教书、育人两条腿走路,并且两条腿都要长”,着力改变教育教学中“教多育少,文多化少”的普遍现状。

主持人首先强化自身,主攻方向是进行“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研究。发挥自身教书育人优势,突出德育特色,研究学科育人渗透。

发挥地理新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教书育人作用。立足课堂学生主体与地图对话、与自然环境对话、与人文世界对话,深化新课改、变革新课堂,创新“获得型”地理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师生共同获取知识之真、做人之善、生命之美,引领求真、求善、求美的地理教育思想。

深刻渗透改变世界的地理思想(苏珊·汉森):世界的表达(地图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人类家园的世界(人地调适、水量平衡气候学、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地方感),相互联系的万千世界(空间组织及相互依赖、中心地理论、城市群的未来即是现在)。渗透培养人地协调观、空间观、因地制宜观、可持续发展观。让地理改变世界,改善环境、美化生活、提升生命。

与此同时,引领工作室骨干教师成员,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首先强化团队自身的学识修养,加强精神凝聚(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等)。着重发挥各骨干成员的优势,立足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立足课堂教学,找准主攻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各自教学风格和课题研究特色。引领广大的骨干教师从“教书匠”转型为“专家型教师”,带动培养名师队伍,枝繁叶茂。

为此,工作室突出德育和教书育人,深化提炼教学风格,侧重打造精品案例,强化与省内骨干交流,致力专业发展,成就团队名师。

4.培育硕果

大树底下好乘凉,最终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累累硕果成就更多大师、栋梁之才。“一棵大树”是工作室形象的选择,是生命课堂感悟的象征,更是教育人生的礼赞。

二、近期工作: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

为实现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三位一体”培训目标,发挥广东省教师工作室“名师作用,培养中青骨干,服务学科教学”的宗旨,以教师工作室为核心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本工作室围绕“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通知》精神和《关于做好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跟岗学习的通知》部署,在高校导师组的指导下,拟定本工作室《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方案》。

1.任务内容

制定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专题研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含开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提升。

2.日程安排

为期20天共三周。第一周:开班仪式、听课评课(由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上4~6节课)、座谈分享(主持人和学员成长心路)、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员之间交流)、挂牌仪式暨课题开题(参加人有嘉宾、导师、跟岗学员、工作室成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本校青年教师)、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二周:参观学习、集体备课、学员上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结合开发精品课例)、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三周:参观学习、专家报告、课例开发(精品课例形成课件、教案、教学录象并刻录光盘,学员跟岗汇报课、同课异构(到外校开展交流活动、开设主题讲座)、专题研讨(提炼个人教学风格)、问题提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或教学反思报告)、跟岗总结。

3.跟岗要求

严格执行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的相关精神,搭建成长平台,形成专业的学习发展共同体。践行师德规范,展示省级骨干教师良好的教书育人形象。跟岗期间听评课不少于10节,上课不少于6节,开发优秀课例一节并录像;撰写教学反思或读书笔记2篇;每天建设博客、撰写日志。关注主持人博客http://.cn/u/2968191503。工作室助理结合学校教研拟出每周详细安排表,做好跟岗宣传和档案建设并跟进学员的食宿交通等后勤接待指引。工作室根据学员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对学员进行跟岗考核。

三、长远目标:工作室三年建设方案

1.工作思路

工作室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为教育理想,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在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自主开展系列教研教改和培养地理学科优秀教师的工作。

2.工作目标

带一支团队:力求三年内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做示范,课堂教学上有精品,课题研究上有成果,管理岗位上抓经验,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抓一个项目: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带领本工作室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做一次展示:每年承担一次区级或以上主题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工作室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和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建一个博客:及时传递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以互动形式成为中学地理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出一批成果:精品课堂教学实录、教学风格篇专集等。

3.骨干培养

探讨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带领青年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造就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工作室成员由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崭露头角的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或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成员成长规划:第一年对地理教材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独特发言权。第二年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促进结合个人特色形成各自教学风格。第三年成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撰写高质量教研论文,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

4.课题研究

工作室确定科研课题:“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以个人特色专长为基础,以全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学生学习,强化学科渗透国情国策、低碳环保、自然灾害、生态协调,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教师工作站;开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4-0078-03

一、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站的建立背景

成立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在“校培”层面上建立的保证教师进行企业实践锻炼长效机制,旨在培训一大批“双师型”教师,进一步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师工作站的目标就是让教师到生产一线,通过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交流研讨等形式实施,重点体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信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增进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了解,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气质”,并结合企业实践改进实践教学。

建立教师工作站同时也是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教师工作站将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更权威的信息和资

料,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师资科研水平、

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紧密校企合作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立

教师工作站的意义

我院的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基于 Java 技术和Android系统的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基本的软件测试能力,面向IT行业、软件企业,从事3G应用软件与动态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初级编码、数据库系统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软件销售与技术支持等领域的工作,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

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中指出必须具备“双师”素质,符合“双师”结构队伍要求,在企业一线从事过Java或Android系统开发人员。教师应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态势,注意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

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工作站对教师而言,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逐步向软件工程师或系统集成项目

管理工程师等复合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学习新技术,了解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专业发

展趋势,增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作为一个载体和基地,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为软件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赴企业锻炼培养提供了尤为重要的平台。这种教师工作站兼顾了校企双方的需求,为校企之间开展紧密、继续的合作提供了条件。

三、专业教师如何开展教师工作站的工作

(一)明确进站工作目标

专业教师由于进站工作的时间不是很长,一般只有半年,不可能将企业所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学到手,所以在进站工作之前应当结合自身教学工作情况与系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沟通,明确进站工作目标。通常的目标有:掌握一到两门课的核心技术,能够胜任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以便改进专业的课程体系;学习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为校内实验或实训积累经验,等等。

(二)熟悉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软件开发的流程

专业教师到企业后首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熟悉环境,进行角色转换的准备。首先要了解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业务范围,掌握企业工作流程。[2]其次要掌握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如何做好需求分析,进行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安排好编码与测试工作以及后期软件交付与验收。

(三)跟进企业软件开发项目

在熟悉了软件开发流程之后,教师如何有效地把握实际的软件开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了解切合社会需要的项目案例,最佳的办法就是跟进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在其中承担开发任务。在进站工作的半年时间里,笔者分别跟进了两个数字化校园项目,在其中担任配置管理员以及测试工作,着重提高了软件测试和UML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掌握了项目案例的第一手资料,在进站结束回到学校后,可以胜任两门课的项目化教学工作。

(四)积极参加企业技术培训

软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新兴的软件公司,人员流动频繁,不断有新的员工加入到企业中。各个部门经常会有目的性的组织一些技术培训,其中有些是系列性培训。通过参加这些培训,可以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软件开发技术,学习使用最好最实用的软件开发平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它们传授给学生,使之跟上软件技术时展的步伐,能够让他们在毕业时适合企业用人的需要。

(五)经常进行阶段性小结

在进站工作的期间,一方面的学习是企业给你的培训,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员工自身工作也十分繁重,企业不可能派专人每天手把手对你进行辅导,大部分时间要靠自己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研究和探索。所以对于自己的所学应当及时地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巩固所学成果和开展下一阶段工作。总结的形式的是多样的,既可以撰写周记和月报,也可以抽时间与企业相关人员开工作汇报会或经验总结交流会,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工作,提高在教师工作站的成效。

(六)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

教师工作站的企业往往也是学生校外的实训基地,教师应当妥善安排好学生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交互结合,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四、教师工作站工作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在结束教师工作站工作之后,教师应当将所学用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借鉴企业实践考核,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为此,一要完善课堂教学实训、阶段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产学合作、顶岗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二要建设融实践教学、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师资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下将具体的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从市场的人才需求调查入手,及时跟踪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根据需求人才的职业岗位群及所需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在撰写人才培养方案时,借助于在教师工作站对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知识要求的准确把握,制订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能够紧紧地围绕培养目标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以行业发展为定位、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质量评价以职业规范为标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

通过进站学习交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邀请一部分专家走进课堂,有效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实训以及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学生由此可以零距离地获得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指导,缩短了他们在学院习得的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企业用人的标准,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今后进入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企业专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对学院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提高了学院广大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3]

(三)鼓励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锻炼

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多采用“2+1”的教学模式,即2年在学校教育学习,1年去企业顶岗实习。在每年送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的时候,有些学生有疑惑,对此有抵触情绪。通过自身在企业进站学习的经验,可以现身说法,打消学生的疑虑,让他们认识到顶岗实习对于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作用,让他们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地走上实习岗位。

(四)向后续进站教师传授经验

教书育人,薪火相传。当一批教师出站,完成既定目标之后,还会有新的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走进教师工作站。曾经进站学习工作过的教师可以将经验传授给即将进站工作的教师,让他们在今后的进站过程中发扬好的做法,克服并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学到真本领并用于教学,从而造福学生。

参考文献:

[1]吕立新.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2012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校企双制 模式改革 创新成果

随着电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SMT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SMT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电子产品的组装中。企业每年需要大量SMT从业人员,SMT专业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一空的情况。SMT行业人才紧缺略见一斑。

一、SMT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SMT专业的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操相结合,根据教材学习相关知识,用生产线学习设备操作。尽管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掌握SMT设备操作,但由于设备技术发展迅速,企业快速更新与学院设备落后不匹配的问题,学生就业仍然存在无法立即上岗的问题。如何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熟练上岗,成为企业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SMT校企双制班应运而生。

二、SMT专业“校企双制”办学改革

何为“校企双制”?根据《广东省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意见》,“校企双制”是依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

为切实实现“校企双制”合作办学,各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形式多样,“校企双制班”就是其中一种。为达到校企共赢,校企双制班的开办必须采用新的模式,从招生模式、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就业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

1.招生模式改革――共同参与,合作招生

普通班级的招生,多是院校自行宣传,如安排教师深入乡镇初高中、设点宣传等。校企双制班,招生不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企业与学校共同的任务。校企共同制定录取标准,办理录取手续,面试,择优后签订《培训就业协议书》。企业采取招聘网站、招聘现场宣传,最终推荐一批符合要求的新入职员工先入学校接受相应技工教育,毕业考核合格即入公司上班。学校对来报名的同学宣传校企双制班的优点,如校企联合培养,毕业提供工作岗位等,通过双方通力合作,真正意义上实现“招工即招生,招生即招31"。

2.培养方案改革――立足企业,不断更新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一个专业能否顺利开展,学生能否有计划地完成专业知识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步骤。普通班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组教师共同探讨制定,并根据学院实际教学设备、师资情况共同完成。

校企双制班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邀请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结合学院师资设备,企业师资及实习实训场所共同完成。平均每学期召开1次专家座谈会,分享企业新工艺、新技术,修改SMT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的开设更切合企业的实际。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立足企业,开设理论课程。删去原计划中实用性差、过时的内容;增加开设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增加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循序渐进。

(2)深入企业,进行技能培养。加强SMT相关初级技能训练,熟练SMT校内产线设备操作;切实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跟线学习,熟悉岗位分工,岗位职责等,利于学生毕业即上岗。

(3)校企合作,营造团队氛围。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技能竞赛,全员参与,激励全班同学争先争优,并对优秀学生进行备案;每学年开展一次课外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3.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双师,取长补短

普通班级的教学以教师授课和实操训练相结合,学生只可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只可训练学校已有设备的使用操作,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一无所知,即使教师不断跟踪企业学习也无法达到企业讲师的实践水平。

校企双制班新的教学模式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学生在校期间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通力合作,以学生为主,采用项目式教学,观察记录学生表现,收集学生作品作为期末评价依据。同时企业学校资源共享,学生可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先进设备。学生前两学年在校学习,不连续下厂实践,第三学年下厂顶岗实习。企业可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检查、教学管理工作。

4.就业模式改革――毕业入岗,驾轻就熟

普通班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下厂实践,对社会工作较迷茫。许多同学毕业即失业。

校企双制班加大校企合作项岗实习力度,学生离校后合作公司有责任接收所有实习学生,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具体细则如下:实习学生必须就职于合作企业内,合作企业不可将学生委托给其他公司,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实习期间,实行同工同酬,转正后,按照企业薪酬福利制度规定,实行“以岗定薪”。实习期间,公司为每位学生配备师傅,以师徒学习模式,尽快熟练岗位技能。实习期间,学校统一组织购买意外保险,企业也为学生购买保险,实现双保险。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平台,跟踪收集就业信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学生按时提交总结,师傅每月对徒弟表F作出评价。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申请调岗(需通过公司考核),实现岗位能力提升。顶岗实习结束,学生按要求提交顶岗实结,作为顶岗实习评价依据。

5.评价模式改革――共同评价,客观全面

打破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成绩的总评采用双百分制,由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定量评价一平时成绩(60%)+产品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一专业能力(50%)+职业能力(10%);定性评价一教师评价(50%)+学生评价(50%),其中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

顶岗实习评价主要采用校企合作资源平台,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所提交的总结汇报以及每月企业师傅对徒弟的评分评语,学校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回访调查情况,综合评价。

总之,校企双制班以合作招生为基础、以共同培养为前提、以校企双师为保障,真正使学生做到零失业,是一种“三方共赢”的新型办学模式。

三、SMT专业“校企双制”成果显著

校企双制班的创建对学院发展、教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学院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实践表明,笔者所在学院电子技术应用SMT三年制高级班,采用“校企双制”办学模式,班风学风优良,使学生对就业岗位有了清晰的认识。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学生更加踊跃参加班级、学院、市级、省级甚至部级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毕业后顺利入岗。

2.教师教研成绩显著

实施“校企双制”办学模式,笔者学院教师积极深入企业研讨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的了解,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部分专业教师还参与企业新技术的研发,获得专利技术,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开发教材,成果显著。

3.企业综合竞争力日日攀升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9

一、润泽心灵的校园文化

虽然外国语学校的才成立两年,但一座座教学楼,在翠绿欲滴的树和娇羞欲语的花儿的装饰下,更显得生机勃勃。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学习、工作,是一件多么享受的事情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温馨提示:“不求成绩最优,但求品德最美”“试一试我能行,拼一拼我能赢”没有现场说教,只有渲染熏陶。这些朴实的句子、惬意的环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鼓励你、引领你。在外国语的校园里我看到教师和学生身上散发出的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一种品质。这是通过校长不断引领,老师们不断领会,通过外在熏陶,内在培养,最终表现在全体教职员工身上的气质,最后形成学校独有的一种精神气息。

二、灵活机智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我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在跟岗学习过程中,我把自身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平时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指导老师们交流,她们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自己。在指导老师李送梅老师的安排下,我听了多位老师的课,不仅有数学课、还有集体备课等,各有特色,专业理论水平很高。不仅听了讲课,还听了评课。评课这个环节很能检验一位老师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我平时只注重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平时很少点评其他人的课,所以在真正评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是那么的有限。别人评课,能发现其他老师的亮点、不足在哪?而我却很少能到位的去点评,所以,每次评课我都会很认真地听、记,学习其他老师的长处。我先后听了近30节课,也听了几节说课和评课,最重要的是能听专家老师的点评,使我的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三、匠心独运的教学手段

小组合作学习是外国语学校教学的一大亮点,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做学习的主人,让教学为每一位学生服务,也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课堂是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教师更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素养。 跟岗学习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技术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

跟岗教师工作总结篇10

要使到初中校际联盟工作收到预期效果,需要全力搭建四大交流平台。

一、校长论坛交流平台

由责任科室牵头安排,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内容可以从热点、难点问题,从教师学生管理,从教育办学观念,从教学教研工作,从常规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形式可以由某位校长主讲,其他校长质疑提问、辩论,可以设定主题,人人发言探讨分析,可以让校长谈谈自己办学最成功一、两点体会进行交流分享,或对最困惑的问题集思广益进行分析。地点可以在学校之间进行轮流,在交流经验体会,共同探讨,思维碰撞,取长补短的同时,安排互相参观校容校貌、设备设施、学校各项活动,使校长们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管理都能在主观上客观上得到真正的交流、思考、积淀、借鉴、提升。

二、跟岗学习交流平台

跟岗人员可以作如下分类:学校行政人员、级组长、科组长、骨干教师。可以分批安排在不同学校(肯定是弱校到强校),跟岗时间一至两个星期为宜,一名带岗老师带五人左右,跟岗形式应为常态跟岗,不搞虚架子,即带岗老师按自己工作常态全过程展示给跟岗学员,包括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甚至检测都用常态方式展示,每天安排时间给学员之间进行思考讨论及向带岗老师询问。

三、管理工作交流平台

管理工作交流的重点放在管理制度纸质材料的交流,这一点很重要,学校制度建设是否科学,是否做到公平、公正,是否有针对性、导向性、激励性,其作用不可忽视,学校办不好,很大程度是制度的作用发挥不够或制度制定不好无法发挥作用甚至起到负面作用。因此管理工作的交流重点放在制度的制定、建设上,管理工作交流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方式进行:

(一)分人员交流: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总务主任等。

(二)分材料交流:事先确定相对应的交流材料目标,到会人员人手一份。

(三)制度热点内容交流:会上要求人人发言,对一些热点、有成效性的主要制度条文作介绍交流。

四、教学教研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