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得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1:19:59

管理学得论文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1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四年级班主任,我从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着手,点点滴滴的努力,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中让我体会到幸福的味道。下面我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总结:

一、政治思想素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用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热爱本职工作,责任性强,并具有一定的钻研和创新精神。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敢挑重担,乐于接受学校安排的常规和临时任务,并能认真及时地完成。

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要求的是全能型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在工作中,我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文化业务知识。积极认真地参加县、乡、校各级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及所带学科的教育管理学习,并能做到有探讨、有反思、有提高。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每堂课,我都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3、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我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5、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做到了“爱”和“严”并存,采用激励性评价制度,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环境,全面提高班级风貌,加强和其他学科任课教师的协作,努力提高各科学习成效。我知道家庭是所更大的学校,千万不能放松家庭教育。为此,我多次找家长进行交流,家校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务员之家:

三、工作业绩:一年来,我极少请假,也没有迟到、早退过。天天都是早出晚归,视工作为自己的生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同事、家长的好评。在晋中市自主作文、现场作文比赛中有三名同学获了奖,在山西省首届网络作文大赛中赵德松同学获了奖,我的论文《对学生多点宽容》获得了省级论文评比二等奖,我的课件《小露珠》获晋中市第六届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二等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期末统考中,我们班的总体成绩名列前茅。当然,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2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四年级班主任,我从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着手,点点滴滴的努力,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中让我体会到幸福的味道。下面我就本学期的工作做一总结:

一、政治思想素质: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用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热爱本职工作,责任性强,并具有一定的钻研和创新精神。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敢挑重担,乐于接受学校安排的常规和临时任务,并能认真及时地完成。

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要求的是全能型的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在工作中,我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文化业务知识。积极认真地参加县、乡、校各级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及所带学科的教育管理学习,并能做到有探讨、有反思、有提高。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每堂课,我都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适宜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3、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我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5、在坚持教好书的同时,我从未放弃过育好人。作为班主任,我努力做到了“爱”和“严”并存,采用激励性评价制度,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环境,全面提高班级风貌,加强和其他学科任课教师的协作,努力提高各科学习成效。我知道家庭是所更大的学校,千万不能放松家庭教育。为此,我多次找家长进行交流,家校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公务员之家

三、工作业绩:一年来,我极少请假,也没有迟到、早退过。天天都是早出晚归,视工作为自己的生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同事、家长的好评。在晋中市自主作文、现场作文比赛中有三名同学获了奖,在山西省首届网络作文大赛中赵德松同学获了奖,我的论文《对学生多点宽容》获得了省级论文评比二等奖,我的课件《小露珠》获晋中市第六届多媒体教育软件评选二等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期末统考中,我们班的总体成绩名列前茅。当然,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不断地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应用性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四年大学获取知识的深化和升华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纵观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环境

首先,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应用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相矛盾,这种社会大环境必然导致本科毕业学生不得不分心于求职择业.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时间用在找工作上,而用在潜心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上较少.其次,考取研究生的过程对毕业设计(论文)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择业,这些致力于考研的大学生,大三、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做毕业设计(论文)自然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包袱,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学生自身

首先,很多大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既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毕业生设计(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搞科研或学术研究,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在考试前一个月搞突击,平时很少去深入探究,所以这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或能力的缺乏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无深度,或缺少新意,搬运别人的观点居多.其次,在大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是其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许多用人单位在本科毕业学生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招聘,这正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选题、调研等环节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因时间紧迫,觉得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坏,不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消极对待.

2.3指导教师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引进较多的青年教师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实习的主力,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定深度和高度,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其次,一些青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指导一两次就定稿,指导基本是流于形式.因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所迫,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各类的招聘会,指导教师出于学校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去做而不予理会,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低水平拼凑现象,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况愈下.最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课堂教学,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授课是其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学校质量监控做保障,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比较灵活,时间跨度长且耗时多,需要反复修改与改进,如学校过程管理监控不严,教师本身对自己要求松懈,投入指导的精力不足,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

2.4学校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各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流程均做了相关规定和评定标准,但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职责不明、执行不严,缺乏督促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一系列过程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优先监控.有的学校虽然对指导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时,有学院因指导教师不足或其他等因素,仍存在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或有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指导的现象.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培训政策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部分青年教师闭门造车,未能得到较好的业务培训.针对以上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策略

3.1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3.1.1制度化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集计划性和经常性管理为一体的基础性工作.为使我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计划、按进度科学规范运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试行)》、《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暂行)》一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职责、选题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为使过程管理制度化,学校组织各学院根据其专业实际,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要求,制定了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和标准要求来指导具体工作.3.1.2程序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的进行是提高和实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我校对此项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均制定了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脉络(见图1),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有序的程序框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具体执行,做到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校特制定了《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暂行)》来规范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我校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和企业合作.具体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与交流,同时聘请技术辅导老师,学校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同时缓解了学生就业和学习的矛盾.

3.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科创活动的结合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资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按照自然年度申请立项,每个项目学校给予一定资金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科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创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方向,为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专业基础.3.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密切相关.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不同等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二级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选出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在院级评优的基础上,再次评出校级获奖等次,按照校级优秀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为使我校一些新进的年轻指导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要求,学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校内外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各学院分阶段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我校在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科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瑞瑾 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治橙.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4):53-54.

〔2〕张依凤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12-13.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协同创新;课程改革;酒店市场营销

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全行业不断的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校外主体的协同创新已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路径。

一协同创新: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Innovation),最早由PeterGloor在《群体创造:基于协同创新网络获得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协同创新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PAGloor,2006)。基于协同创新的教育领域研究自2004年左右在我国出现(胡高,景虹等2004),随着研究不断细化,穆车等(2006)利用协同创新理论对研究校企合作的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严雄(2007),赵连根(2008)等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教育领域的开展以及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了论述。薛传会(2012)、李伟(2013)以及喻江平(2013)等就协同创新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和资源整合作用进行了定义和阐述。综上所述,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由于协同创新的概念包含的主体广泛,本文主要针对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协同创新的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主体,承担了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需要在校企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打破校企组织壁垒,充分释放学校、企业之间的活力,探索建立新的课程模式,形成校企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这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困境与对策:基于协同创新的酒店市场营销课程设计与实施

《酒店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的专业核心课程,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学》,该课程是一门将市场营销普遍原理与酒店行业特殊性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学习酒店中的真实市场营销工作,提高学生在酒店行业中的市场营销能力,培养酒店职业技能。(一)《酒店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困境。高职课程改革长期以来面临的诸多困难如课程定位的目标过于宏观,课程设置模仿学科设置框架,校企缺乏深度合作[1]等,其重要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双方都缺乏足够的动力,即在校企协同的过程中,双方本身都存在投资惰性,希望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2]。在课程设置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行业,学校需要酒店提供相应的资源与配合,而酒店是以盈利目的的经济实体,如果酒店认为不能获得数量更多的实习生甚至额外的收益,则很难促使酒店积极配合学校进行酒店自身经营之外的教育投入,包括对教学工作的配合等。因此,过去在《酒店市场营销》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在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学习,希望学生借助酒店场景进行教学时,但校企合作的往往不够深入,导致课程设置的任务不够贴切酒店真实工作场景,致使课程内容的岗位针对性不足,学生的职业能力并未显著提升,这是以往课程改革的困境所在。(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酒店市场营销》课程改革设计与实施。面对以上课程改革的困境,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在进行《酒店市场营销》课程改革过程中与学校的教学酒店——御冠酒店进行合作,基于协同创新理念进行了课程设计与改革创新。何郁冰(2012)提出了“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初步构建了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3]。董平(2017)提出了“目标-知识-教学”三重互动的协同方式用于高职课程开发[4]。在产学合作中,企业如果能以低于内部开发的成本获得知识,而学校也能够获得期望的教学资源等,双方就有了利益基础,协同创新就能顺利展开。南京御冠酒店是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校办性经营企业,酒店同时也是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实训基地。自酒店筹建到营业至今,与酒店管理学院确立了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的宗旨,学院在向酒店输送人力和智力资源的同时,酒店也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场景和教育资源,两者具有校企协同创新的良好先天条件。本文结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与教学酒店的教学实践改革,提出了“利益-知识—教学”为基础的协同创新课程开发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践。(1)利益协同: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内容设计酒店和学校有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利益的获取是协同创新的基础,利益分配时协同创新中最关键的问题[5]。在课程内容设计之初,酒店与学院确立了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共享的基本原则,教学有义务服务于酒店的生产和实践,酒店有权使用课程教学和改革中取得的成果,酒店也应当为教学提供各项资源支持。在利益协同的基础上,酒店协助教师对酒店市场营销岗位进行了深入调研,明确了酒店市场营销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并列举了典型工作任务,双方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除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讲授,课程内容围绕酒店市场营销的真实工作开展,将酒店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融入了课程,对传统酒店市场营销课程体系进行了革新。(2)知识协同:基于协同创新的训练项目设计知识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属于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阶段,是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吸收、消化、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创造[6]。酒店和学校是知识互补的利益协同者,教学不仅是学习,也是创造新知识的过程,酒店忙于生产经营的同时也亟需不断更新的有效信息助力于企业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也为校企之间的知识共享提供了极大便利。《酒店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实践中既可以学习理论知识,也能够产生新的创意作用于酒店市场营销与推广工作,因此校企双方围绕课程内容主线设计了三个主要的训练项目如表1,并最终将项目成果转换为可供酒店参考、吸收甚至运用的知识。通过以上三个训练项目的实施和开展,酒店能够与师生协同作业,及时通过教学得到经营所需的市场信息、行业动态,并能够借助教学中产生的新知获取创意,弥补了酒店人力和智力资源的局限性,从而大大提高了酒店对课程教学的参与对积极性和配合度。自教学酒店营业以来,通过以上的课程教学项目,酒店员工和师生共同为酒店进行了数次市场营销活动策划并制定了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如酒店开学季活动、中秋节活动等,除了商业计划书,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图文海报,与教学团队反复沟通商榷营销推广软文,最终通过微信等渠道进行了活动推广,实现了市场营销计划从文案到落地的全过程参与,体会到了酒店市场营销的真实工作任务。(3)教学协同:基于协同创新的教学组织设计在知识交互和团队沟通工作中,合作组织的管理架构和协调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7]。因此,在动力驱动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需要在教学中打破组织壁垒,形成紧密合作的跨组织教学团队,共同进行教学作业,并形成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教学体系。在学院的组织协调下,校企双方成立了教学委员会对教学活动予以支持,在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院教师和酒店职业经理人形成了混合式教师团队,授课过程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并共同为项目作业进行评价和打分,评分标准注重衡量项目作业成果在酒店中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可采纳性,结合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最终形成课程考核结果,并可以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教学过程中,平行班级以小组作业的方式展开竞赛,数十个项目作业中最终被教学酒店真正采纳的非常有限甚至只有一个。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良性、公平和公开的竞争,提高项目作业质量,校企双方通过技术手段搭建了投票平台,将同一个主题的项目作业在平台上公开展示并邀请教学团队之外的全校师生进行票选,最终票数最高的小组作业可以被教学酒店采纳并予以在酒店微信公众账号上进行上线销售和推广,项目作业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真正实现了协同创新。此举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团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高。

三成效与启示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酒店市场营销课程团队通过“利益-知识—教学”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对课程进行了开发与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通过一年多以来的实践,校企协同创新力度加深,合作深度加强,该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活力被有效激发,学生的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和被认可,学生在参与“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商业计划书大赛”和“职业能力规划大赛”等相关比赛中屡获佳绩,不少学生在就业初期就获得了高星级酒店市场营销相关岗位的垂青,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但课程在改革与设计实施过程中,牵涉到的组织众多,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反复沟通与协调;校企双方顶层设计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对信息技术手段和团队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实践能力,否则不具有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对话能力。因此,在校企双方达成利益协同和优势互补的共识、前期准备工作充分的基础上,本课程的校企协同创新的课程改革经验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示范学院硕士论文,2013.

[2]匡家庆,苏炜.校企协同视角下的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6:82-85.

[3]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02):165-174.

[4]董平.基于校企协同的《销售管理》课程开发与实践[J].广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4):79-83.

[5]毕颖.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6]KoschatzkyK.Networkingandknowledgetransferbetweenresearchandindustryintransitioncountries:empiricalevidencefromtheSlovenianinnovationsystem[J].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002,27(1):27-38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5

1应用型人才的界定

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指将法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法律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法学专业于2002年7月开始招生,是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首批本科专业之一,始终坚持以法律职业教育作为法学专业的定位方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具体措施主要是:一是加大对专业基础课的建设力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对实践环节的建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2010级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从两个方面探讨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2课程体系设置

2.1课程体系设置

2.1.1公共基础课

本专业公共基础课包括公共必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和学科基础课,共9门课程,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读写、听说。共40.5学分,其中718理论学时,134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33.49%。

2.1.2学科基础课

法学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具有法的精神和形成法学思维的基本训练课程。开设10门课程,分别是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共41学分,738理论学时,占总学时比例29.01%。

2.1.3专业必修课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长,具体设置过程中应结合就业市场,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实践性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力。开设18门课程,分别是国际法、物权法、专业英语、侵权责任法、合同法、刑事诉讼法、保险法、劳动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私法、商法、公司法、中国税制、会计学原理、民事诉讼法、婚姻家庭与继承法、海商法。共47学分。

2.1.4专业选修课

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兴趣,为拓展就业途径做准备。开设4门课程,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概论、金融市场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实务。共9个学分。

2.1.5实践环节

专门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设置的。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模拟法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共33周,33个学分。占总学时18.93%。

2.2课程体系设置的优点

2.2.1课程设置合理课程设置

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其中既包括公共基础课又包括专业课;专业课中既包括《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14门课程,又包括专业方向课和素质课程,如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等。

2.2.2课程学分科学

首先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3.49%,其余是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分。其次总学分共为178.5,在同类学校中属中等,这样学生有较多的自由时间进行兴趣学习和实践活动。

2.2.3课程安排顺序适当

法学课程是根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的设置。例如大一和大二开设的是法学理论课程、三大实体法和三大诉讼法。经法法和商法安排在民法学完之后开设。国际法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安排在大三学期。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学得吃力,反而因为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学习后面的法学课程时,还起到复习和融会贯通的作用。

2.2.4实践环节突出

法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堂内实践包括观看有关的开庭的视频,开设模拟法庭为期1周,课堂设计有案例讨论和热点法律问题讨论等。课堂外实践包括旁听法庭审判,安排8周的认识实习和4周的毕业实习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实习。

3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3.1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是指在计划课时内拿出一定比例的课时,让学生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课内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讨论和模拟法庭等形式进行。讨论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某一法律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模拟法庭”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自扮具体案例过程中的角色,亲临“法庭”现场,感受“法庭”气氛,并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体法与诉讼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我系的模拟法庭根据培养计划安排在第5学期的第11周,为期1周,1个学分。第9周开始老师召开模拟法庭动员大会,第10周学生根据专业兴趣分成三组,每组涉及的案件范围分别是民法、刑法、行政法的内容,第11周安排3个上午分别由3组同学将所选案例以庭审的形式再现给大家,结束后由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及其他评分标准进行点评和打分。通过模拟法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处理案件的方法和技巧,锻炼他们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事实认证辨析能力、案例分析能力、表演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

3.2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者自己组织下,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活动。认识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末4周和第6学期开始的4周共8周时间,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到相关的部门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司法系统运行状态,观察、体会主要的法律实务,培养专业兴趣和法律职业的正义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开始的4周时间,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方式。毕业实习标志着理论学习的结束,是大学学业的最后一个阶段。只有经过毕业实习所提供的岗前训练机会,学生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同时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于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实际操作,参与实际事务,由此可直接反映出学生是否具备了学校所要求的综合能力。因此,通过毕业实习学生能进一步熟悉业务工作,训练业务技能,为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3实习效果综述

法学专业毕业生实习采用的是集中实习加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先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剩下的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系为其联系实习单位。每年有20-40人左右的学生是由系安排学生实习。从组织学生开始实习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落实与管理。我们成立专门实习领导小组。每次实习均召开动员大会,学部领导、系主任、班级导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到场。为确保实习的顺利进行,严格管理制度,学部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如制订实习管理办法、实习报告写作实施细则、实习考核办法、各类实践课程考核办法等,各类教学管理制度等并严格执行。指导教师与学生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实习动态,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等各类实习档案齐全。总体来看,实践教学基本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学生也通过实习阶段的学习为将来毕业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能力导向;会计教育;教育改革;微通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大学教育在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出现了“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知识过度分割和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教育同质、思维固化、视野狭隘、无效学习和功利主义等普遍现象,以至于阻碍了卓越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就教育同质而言,由于人才标准被知识导向的评价体系“一刀切”,从而导致对个性化需求的包容不足,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不够。就思维固化而言,由于在知识导向下学生习惯于唯师、唯书、唯答案,从而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在成年后缺乏想象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视野狭隘而言,由于专业分化过度、专业色彩浓厚,所以导致受教育者在视野上、思想上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无效学习而言,由于偏重专业知识及其价值,而对边界条件、外部性、环境依赖性等更为广阔的问题缺乏探究和引导,所以导致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比较浅薄。就功利主义而言,由于过度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导致普遍把学习成绩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从而牺牲了人本主义精神和追求真才实学与能力水平的欲望。所以,当前教育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以及从学科分割转向学科融合。现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促进专业平台建设。专业平台建设是一种“将全校课程划分为校级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的大课程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机制。这种大课程体系虽然开放了更多的可选课程,但并没有对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做出改进,并且在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方面缺乏建设性,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更值得担忧的是,即使建有专业平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也可能依然存在坚实的专业壁垒,从而对受教育者和教育体系都存在某种危害。历史已经证明,在单一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下,受教育者学得越多、越好,其受某种单调知识和理论的影响就会越深,然后固执、偏信、狭隘和歧视等不利于价值成长的因素就会在意识层面滋生和堆积。我们认为,相对于专业平台建设,改革现有教学弊端的关键在于提升课程品质。通过提升每堂课的课程品质,突破知识导向,打通学科“微循环”,来实现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科融合。

二、“微通课程”的教学理念

“微通课程”可以解释为以学科融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打通学科“微循环”,然后要致力于能力培养,包括学科融合意识、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就打通学科“微循环”而言,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由于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导致学科划分过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过于明显、甚至僵硬,严重限制了卓越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重建教学内容和课程形态来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与界限,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让学生们有能力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就能力培养而言,近年来的社会用人标准已经改变,但大学教育改革迟滞于社会需求,依然处于“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惯性运行阶段,从而亟待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导向教学重建为以自主式学习与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致力于实现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通过开放式教学和翻转式课堂,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活动打造为可以广泛联系、充满生机、自由奔放的活力课堂。

三、“微通课程”的教学实践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高年级核心课程,有知识密集、专业性强的特点,学习难度比较大,与经济金融领域相关学科的联系紧密,所以是构建“微通课程”的理想之选。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阐述“微通课程”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构造形式。

(一)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对课程的表现形式进行重建,以通透、易懂的方式讲解复杂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其价值在于提高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对专业知识作用边界的理解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在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分析性思维方面的效果也很显著。

1.打破学科分割、引入广义素材,联通相关学科。一是结合当前经济和金融热点引入广义的专业素材;二是结合历史变革阐述会计理念的变迁;三是结合财富管理和价值管理解释会计理念;四是贴近学生生活阐述会计原理。这四项内容的意义在于增进对背景知识、专业问题与相关学科的理解,建立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2.打破章节分割、进行专题讲解,实现融会贯通。传统教材重视篇章结构,不重视问题导向,难以切合开放式学习和思维训练的要求。加之,大学教材编写过于追求完整性,容易出现知识过密和负荷过重的“厚书”现象,让学生望而生畏。所以,需要教师重新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以融合贯通又重点突出的方式讲解,才可能平衡学与思的关系,展开思维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

3.打破角色分割、改进学习体验,帮助能力提升。就会计专业而言,大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不好,学生很难有耐心研读资料,从而普遍存在含糊学习现象。这与学生处于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有很大关系。在开放式教学下,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比如让学生独立编撰小案例,在创作的乐趣中获得自主学习效应。

(二)翻转式课堂。“翻转式课堂”可以改进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体验,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1.引入双主题的专题报告,培养跨学科能力和应用能力。会计是理解经济活动的全球可通用商业语言,所以教师不能“对着凭证教会计”,而是要从经济、管理、社会和历史等多个角度诠释会计的有用性和局限性。这就既要有专业主题的报告,也要有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并且专业主题的报告要从会计以外的事件去寻找会计的踪影,而不在于从准则直接到会计。可以选材于历史事件、经典名著、经典案例等泛在领域,以便提升对会计准则背后的基本逻辑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对经济、管理与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以便引导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训练从专业视角观察生活、反思历史和纵览天下的开放性思维,进而实现能力培养和思想培养目标。

2.鼓励有深度的课堂讨论,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就某个专业问题营造“有话可讲、有话想说”的氛围,并在有学生率先发言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做开放性补充和阐述不同见解,以及给出课后继续讨论的余音,以激发思考与争鸣,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思想自信、能力自信、知识自信。但现阶段的问题是,学生习惯于听讲而非发表意见,加之学生发言缺乏条理、思想难以统一,有的学生会认为课堂讨论浪费时间,不如通过听课来直接获得知识实用,这些因素都会降低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组织课堂讨论的频率需要视班级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意愿而定。

四、构建“研究型微通课程”

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欠缺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有学无究”。针对“有学无究”的问题,本文提出“研究型微通课程”整合模式,可以帮助培养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并且也是为名校“直博计划”发现、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也可以称为“2+1”“教、学、研”整合模式,意指在开放式教学的“教”与翻转式课堂的“学”的基础上再加上学术论文撰写的“研”字,形成一个融“教、学、研”三个侧度为一体的新模式,以培养学术型卓越人才。研究能力训练的主要实施方案是: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论文撰写与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之间增加一个新培养环节———学术研究。通过向有兴趣的学生开放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挑选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指导其进行规范学术论文的撰写,并且由前后级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建立起一个融“教、学、研”活动为一体的学习生态圈。其关键内容有以下三个:一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导向。导师的作用之一在于指导选题,应开展有新意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而非只有论文模仿。本科阶段对知识的认知主要来自课堂,即便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需要先建立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培养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督促养成重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所以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二是以指导分析框架为重点。指导论文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和思路。这也是学术研究的本意,即逻辑严谨而有层次地分析问题,以避免本科论文撰写经常出现的资料堆砌和逻辑混乱的现象。同时,还需要对论文的规范性提出较高质量要求,以督促养成审慎严谨的学术习惯。三是督促全过程的半独立研究。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严谨的态度相对独立地完成从文献检索、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修改到投稿等全过程工作。这个半独立研究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四是“微通课程”重视的是课程品质和能力训练,“研究型微通课程”重视的是分析性思维和学术素养,其微观层面的价值在于打通学科“微循环”和致力于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以及实现专业纵深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等多重能力拓展,进而可以从大学教育的基础构造开始参与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

作者:曾雪云 韩丽萍 周慧琴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毕茜,彭珏.会计本科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探讨———基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17).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7

应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整体上强调实践应用,要求学生能够整合理论、理念、方法、技巧并运用于实务,解决实际问题。OBE是近年来众多国家积极倡导的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已在各类专业教育中有所运用。OBE是以成果为导向并将之贯穿至教学目标制定以及教学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等全过程的教学理念,强调师生对教学预期成果的准确定位,通过持续互动、反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1]这一理念非常契合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线上教学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并将持续对教学实践带来影响。线上线下教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如何基于OBE理念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值得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

2OBE成果导向教育和线上教育的研究现状

OBE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聚焦于“成果”并将之贯穿于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先进教育理念,其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北美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2]。成果导向教育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非教师讲授了什么;对学习目标或任务的界定要求贴合实际需求,并要求师生对此都有清晰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围绕学习目标和任务开展教学设计、使用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并通过持续的互动和反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OBE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教学计划进行“反向设计”,实现对每一节课的预期定位,在OBE理念指导下完成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探索[3-5]。在线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存在已久,且应用趋势越发明显。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各类教学活动纷纷转入线上,线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得到快速发展,很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持续产生影响。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具有独特优势:线上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设计,促使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线平台的录播和回放功能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可有效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线上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资源的搭建和以互联网为渠道的学习活动。但是,一直以来线上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种类多且杂乱、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等问题[6]。同时,线上教学也将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受网络的限制、学生缺乏自主性、教学质量低、难以深入互动、难以进行过程考核等。总体而言,虽然目前OBE理念在指导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方面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是“互联网+”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多元化的学习渠道、方法和产出,而基于OBE理念对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3基于OBE理念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改思路

3.1深化OBE理念

通过对OBE理念的分析,可以发现它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一是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产出;二是灵活多样、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不局限于某一教学方法,而是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来发现学生的多样性;三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行业人员的多方参与。目前,线上教育资源丰富却繁杂,不利于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而OBE理念聚焦成果导向,能够帮助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明确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够对学习的产出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反向设计课程内容、组织课程资源[7],并且在教学中强调学习产出的应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和反馈。具体到社会工作专业而言,可以在OBE理念的指导下,紧贴社会需求和能力培养导向,明确和细化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课程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和专业学习的目标。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结合前期对社会工作机构、基金会、地方政府、企业用人单位或管理机构以及往届毕业生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系统梳理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将能力素质要求以矩阵方式进行分解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得每一门课程都能明确所承担的人才培养“角色”。通过这一过程,深化OBE理念,明确成果导向。

3.2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为确保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必备的各类教学素材、教学条件等。从不同视野对教学资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在专业建设中对不同要素、不同资源进行全面的把握和理解,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把教学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使教学资源呈现出结构化、系统化和相对稳定的形态。一是要整合好校内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着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群的建设。社会工作专业本身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运用的学科,具有多学科整合属性。在专业建设中,可以通过学校新文科研究中心的平台优势有效整合校内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组建专业教育的课程群,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二是要整合好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在线教育蕴含着更开放、更多元、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有其特有的优势,能够提供相对完整的育人服务,尤其体现在对人的品格教育、综合能力教育方面。两种方法互相补充,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目前对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让这些教学资源更好地匹配不同的教学功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OBE理念的引入,能够将线上教学资源放入更具有结构性、整体性、目标性的框架中,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力推进线上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运用,综合运用腾讯会议、钉钉等互联网应用工具以及中国大学MOOC、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线上课程资源,引入建设TPR社会工作专业情景化教学软件平台,强化线上教学资源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研究、实践的作用,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整合好国内外教学资源。2016年11月,宜宾学院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中国)在北京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宜宾学院社会工作等六个专业正式加入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内容包括共建应用课程体系、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再训服务、开展教师交流和学生交换合作、开展社会工作实训室建设、实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国际认证项目。域外经验有利于改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环境固化、教学资源局限化等现状。

3.3强化行业组织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方面往往存在脱离实务和行业组织等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非常强,因此一直比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行业组织的联系也相对紧密。这种紧密合作至少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过程协同、就业对接三个方面,尤其是要求行业组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如何有效衔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特别是如何构建起更为有效的行业组织关系以确保行业组织能够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关键,也是难点。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借鉴社会服务企业运作和发展的思路,引入“事业群”实践育人模式,强化专业教育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与事业群建设单位合作组建管理和配合机制,形成资源共享、课程开发、技术难题攻关、学生管理、成果运用等育人综合通道,推动人才培养与地方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一,聘任地方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优秀实务工作者为实践导师。邀请其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加强理论教师与实务社工的交流,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培养更加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对学生进行实务培训、论文指导等。其二,根据专业自身条件和地方行业发展需求组建若干实务合作事业群,将所有师生分阶段划归各实务合作事业群,参与教师以服务项目为依托、在课程及课题的统领下带领学生参与一线服务与训练,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和方法创新。

4结语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8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目标

在大多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管理学课程的教学都是以了解和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为核心目标,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并未列为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管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的,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向来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专业课的性质才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受管理学课程开课学期的影响,管理学课程的开课学期大多是本科教学的初始学期,教学对象基本上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刚刚由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入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思维、观念及学习方法并未完全转变过来,仍延续着中学阶段“教为主,学为辅”式的学习过程,同时少去了高中阶段学习的动力和高压力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学习效果下降。因此,作为大学阶段专业教育初始阶段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应有所调整,既应成为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更要成为管理专业学习方法转变的导引课程。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总目标中突出实践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作为这个系统工程的最基本的单元就应该是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意识。实践能力建设体系是一个由能力构成、能力开发和能力评价三个维度构成的完整系统[2]。三者与实践能力建设的关系可以形象地以图1来表示。能力构成可以理解为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设计。能力开发涉及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能力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确立考核评价标准,并以适当方式完成效果检验。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首先就要确立以实践能力建设为导向的总体目标。能力构成、能力开发、能力评价三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和相互保障,最终实现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的教学体系设计。

(二)章节教学目标中设计相应的实践技能目标

具体到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设计,也相应地区分出两部分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要求了解和掌握的本部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而技能目标则是要知道“如何做”的知识,即实践能力培养。以“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这一章为例,通常这是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起点,看似都是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阐述,没有什么可以操作的实践技能,实际上依然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部分。知识目标如下:掌握管理的涵义与职能;掌握管理者的概念、分类与技能;掌握古典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思想;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最新管理趋势等。技能目标:具有初步应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理论分析与处理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技能目标要求的就是学以致用。如何达到这一技能目标?最有效和可行的方法就是运用案例分析方法。其他章节要比第一章具有更多的可以设计技能目标的领域和可行性。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一)化抽象为具体,由具体转化为行动

管理学的诸多原理知识对于既无专业知识储备,又无实践经历的大学新生来说是抽象的,如果不能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学生的理解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实践能力受到限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并考虑进一步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可能性和方法。具体方法以“战略性计划”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战略性计划本身就很抽象,战略、宗旨、战略思想、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等一系列基本概念是理解战略性计划的关键,但听上去都很抽象,更不消说有效地理解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截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定三分隆中决策”的情节作为教学资料,短短的8分钟视频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军事战略形成的过程及结构。伴随教师的点评和学生的自主分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宗旨、使命以及战略环境分析、战略优势、战略目标、战略指导思想、战略步骤等一系列核心概念。这一手段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仅仅完成了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的过程,离实践能力提升还有一段距离。为此,在这一部分内容讲述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做一份自己未来十年的规划书,制定这个规划就要用到长期目标、环境分析、自我分析(如SWOT分析法)、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相关知识内容。多轮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学生自己重视,教师指导得当,这一份十年规划书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推此及彼,学生可以将这一方法应用到很多类似的长期计划的编制,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以问题思考为引导,通过问题解决获得实践能力提升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的。尤其当学习者带着自己想要获知答案的问题进行学习时,学习的动机是最强的,当然效果也是最好的。杜威开发的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①可以为此提供有效的指导。在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明白通过学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对他以后的专业学习、生活工作以至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体现出学习的价值。这种“以问题的形式驱动着学生学习研究来获取知识、拓展知识”,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培养对问题的敏感性,通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3],也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结合案例教学法,在章前设置引导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而在学习后再回头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或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教学情境与教学方法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教学情境是促进教学内容吸收、转化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情境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师起到的是引导和沟通的作用,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更是如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方法设计必须在系统观的指导下构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的共同体”。课堂上师生关系的重新界定是打造学习共同体的前提之一。把传统的师生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转变为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形成课堂上轻松、和谐的气氛。在此氛围下,还必须选择设计适应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方法,才会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一)案例教学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经过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4]。通过这种情景再现,为学生模拟了一种运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相关管理技能。在以实践技能提升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选择上,案例分析是一种实用性与经济性很强的方法。由于课时及教学条件的限制,本科阶段教学所用的案例分析方法,无论在案例选用,还是在课时分配及讨论深度等方面都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标准,以实用为基本原则,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即可。案例引入的位置非常关键,通常每章会设置两个比较完整的案例,一个在起始环节,一个会安排在章节授课内容结束之后。导入案例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即将要学习内容的初步认识,最好能引起学习的兴趣。而章后案例的作用则在于对已学内容的应用,有可能的话起到挖潜提高的作用。

(二)视频教学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丰富教学方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但很多时候多媒体教学名不副实,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可视、可听、可演示等多方面的优势,仅仅以幻灯片代替板书而已。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网络上可用的资源越来越多,在很多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可以有更多途径获得所需的教学资源,将视频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可极大地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如前所述,电视《三国演义》的剧情片断很生动直观地展示了抽象的战略内容,加深了学生的吸收和理解。再比如《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整治初建不久的北洋水师的手段可以为学生展示团队建设与有效激励的技巧,这些可视资源的应用对学生而言比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识别效果和接收效果要好得多。

(三)管理游戏或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现,学生普遍对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兴趣,但对于动脑筋、想点子设计和需要主动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却积极性颇高,这是成人学习的一种特点,要提高大学生基于专业的实践技能,参与性的高低无疑成为知识能否被接收的直接影响因素。角色扮演法或管理游戏是一种以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在一种演练的气氛和环境中,让学生扮演特定情境中的某些角色,通过亲身体验促进学生管理实践技能的提高。如在讲授沟通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管理游戏,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任务的总目标是三个小组成员蒙住眼睛,在现场主管的指挥下用长达15米的软绳摆一个鱼的形状,而这个鱼的形状是由小组的最高负责人的来决定的,小组最高负责人、现场主管和小组成员之间只能通过语言来进行沟通和指挥,所以任务完成的质量和速度与他们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能力直接相关。这种方法,能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效融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会促进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比如在这一游戏中学生最后总结学习体会时除了对沟通能力的理解外,还会领悟到组织中不同层次管理者的责任分工与技能要求的差异。

四、课程考核方式设计

在进行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的同时,必须配套进行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即改进传统的考试考核办法。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不能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管理学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的具体思路是:

(一)成绩评定体系设计的总体原则是实行全过程考核模式

管理学是一门开设在本科低年级的专业基础性课程,同时兼具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方法转变的双重目标,所以管理学课程考核既要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对于课程总评成绩设计的总体指导原则应该是实行全过程考核模式,即成绩的评定与考核不能仅用期末考试一种方法来完成,应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因为实践能力的考核通过期末笔试是无法完全实现的。

(二)总评成绩的构成

管理学课程总评成绩应当由两个部分构成: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试卷成绩×50%平时成绩以考查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和实践能力为主,主要考查出勤情况、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平时成绩评定的关键是要做好课程教学过程记录,使平时成绩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期末考试成绩评定的关键在于试卷的设计。在标准化试卷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应丰富题型,扩大考察范围。可以增加案例分析题、辨析题、管理决策题等题型,测试学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成绩评定之后,还应对试卷的难度、信度、效度等方面做出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发现教与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思路,形成持续的教学改进循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本文来自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胡伟华工作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第二篇

一、教学内容上的探索

1.抓住重点,合理取舍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课程重点,我们对教学内容作了合理取舍。在作这种取舍时,明确各章的中心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有了中心,才会取舍有据,才能突出重点。机械原理课程主要是研究机械结构的,其各章的中心均有所不同。其中,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等均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平面连杆机构与凸轮机构要求学生要弄懂位置设计和凸轮轮廓曲线设计,齿轮机构部分要求学生应学会对啮合原理的运用,轮系部分的重点则是进行传动比的计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适用性为主的原则,我们将与中心无关的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与删减,以使知识点能主次分明,轻重明显。在前述基础上,我们还把讲授内容分为重点章节和非重点章节。在重点章节中,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属于机构中的共性问题,而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轮系等,属于机构中的特性问题。对这些重点章节,我们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使讲课时能有所侧重。而对于非重点章节,如常用机构、机械的平衡和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等,我们在讲课时则只对学生作一般性的介绍。对间歇运动机构和各种组合机构等,我们更是通过录像演示的方式将其介绍给学生。这样就避免了讲课时面面俱到,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发生。

2.突出难点,引导学生多做练习

机械原理课程的特点是其中的概念多、公式多、图形多、机构类型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且多为动态性知识,学生普遍觉得复杂难懂。这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类难题,我们在向学生讲授相关理论时,不仅注意做到深入浅出,而且尽量做到循循善诱,以使学生能在他们的头脑里建立起关于机构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而理解机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例如,在轮系一章,混合轮系的计算是其中的难点。由于轮系混合的方式多而复杂,所以学生在计算时就常常会因为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着手的方向而束手无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勤学多练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计算时应把握的几个要点。其一是划分基本轮系。划分基本轮系时,应先找系杆,然后找行星轮,然后再找中心轮。行星轮、系杆和中心轮共同组成了一个基本的周转轮系。在作了这种划分之后,还应再按上述方法对之进行继续划分。正确划分基本轮系是对混合轮系作计算的关键。其二是分别计算各自的传动比。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各有其不同的计算方法,划分基本轮系后,应按轮系不同确定它们各自的计算方法,分别算出它们的传动比。其三是联立求解,即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出所求。按照这几个要点的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地做典型例题,使之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3.设法做到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机械原理课程要讲的是机械、机器和机构,它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机械原理课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与工程实际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在讲授本门课程时,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必须把学习基础课(高等数学和物理学等)时所用的逻辑思维的思维方式转变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例如,开式运动链、机械手和机器人等机构,以及颚式破碎机、抽油机和挖掘机等机器,它们均是在不同的工程中使用的。这些机器都是由不同的机构组成的,而机构又都是由构件组成的,构件则通过运动副连接起来形成了机构。讲清了这些,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机构的感性认识。再如,在讲解差动轮系时,我们以汽车后桥上的差速器为例,向学生介绍汽车在直行和转弯等不同情况下差速器所起到的不同的作用。这样,由于授课过程中加入了工程实例,就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结合了起来。再如,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中存在“死点”这一问题时,我们以生活中常见的缝纫机踏板机构为例引出“死点”现象,向学生说明,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既要重视克服“死点”的有害之处,同时也要重视利用它对我们有益的方面。比如,飞机起落架和机床上的夹具等,利用的都是“死点”原理。如此讲解,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死点”的两面性特征,也进一步引发了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增加师生间的互动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其中的关键。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根据机械原理课程的特点提出问题,揭示其中的矛盾之所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借以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例如,在讲授对机构结构的分析时,为了引出机构具有确定运动条件这个问题,我们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演示了一些相关机构运动的状况。在演示铰链三杆机构、铰链四杆机构和铰链五杆机构时,学生从中看到:铰链三杆机构是桁架,自由度为零,所以不能动;铰链四杆机构的自由度为1,给它一个原动件后,其机构会有确定的运动,若给它两个原动件,其机构就不动或就会损坏;铰链五杆机构的自由度为2,给它两个原动件后,机构方能有确定的运动,若只给它一个原动件,其机构则会无规则地乱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机构能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等于机构的自由度数。如此引导和启发,不仅营造了一种在课堂上师生间沟通与交流的良好氛围,同时也确保了教学质量高。

2.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该课程教学中必须有的理论推导、图解分析和机构运动的演示结合在一起,可以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讲解该课程绪论部分时,我们利用图片和动画影像给学生展示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机器——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工地上的起重机和挖掘机,工厂里的各种机床,以及家庭生活中使用的洗衣机和计算机等,然后告诉学生,所有这些机器的设计都离不开机械原理,机械原理说到底就是研究机器和机构组成的理论。教师通过这种手段把相关资料和海量信息向学生展现出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也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效率。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对平面四杆机构的讲解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通过改变铰链四杆机构中相关部件的尺寸可使之演化成一种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含有一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可以被演化成含有两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正弦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又可以通过转动副半径演变成偏心轮机构。在讲这种演化的过程时,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讲起来吃力不说,学生更是很难对之加以透彻理解的。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演示就简单明了多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平面教学立体化,可以将静态教学动态化,可以将黑白教学多彩化,还可以将较枯燥的教学趣味化。

三、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

1.上好实验课

实验过程是一种眼、手、脑并用的过程,因而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与融合的过程。实验课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机构测绘实验中,我们除了给学生看传统的机构及零件外,还补充一些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关的新型机构和典型的机械模型或实物,以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这些机构和零部件,有时还亲自动手拆装一番。我们的实验室还购置了一些机械玩具,让学生通过玩耍、拆装和操作这些玩具,分析其中的动作原理,绘制出其中的运动简图,计算出其中的自由度。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地接受灌输变成了主动地体验和检视。这样,实验课就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且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当然,在前述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挥好引导和启发作用,同时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的空间。

2.让金工实习发挥更大作用

金属加工工艺实习(简称金工实习)是学生熟悉机械生产加工过程和培养其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金工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机械生产的实际,可对机械加工制造的过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从而为学习机械制造及机械设计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我校很多专业学生的金工实习均安排在机械原理课授课的过程之中,即上完部分机械原理课程后,便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根据这种安排,我们把机械原理课中的有关内容也引入学生金工实习的过程之中,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根据实习中涉及的教学内容,我们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在工厂里看到的各种机器一般都是由哪些机构组成的;请画出你所看到的机器和机构的运动简图并计算出其自由度;原动机和传动装置有哪些形式;找出并分析你所学过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在哪些机器里得到了应用;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实习和观察,可使他们在学习和掌握金属加工工艺的同时,也从中了解机器和机构的相关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吕宏刘大力王慧工作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学院

第三篇

一、“纲要”课程的地位和价值

当前大学本科阶段公共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这四门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述的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最终发展成为党和国家主导思想的历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提出、形成和逐步推进的过程,所以,“纲要”课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二、当前“纲要”课程教学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纲要”课程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影响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问题,需引起有关方面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任课教师缺乏对“纲要”课程教学的整体把握,对上好本课信心不足

“纲要”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这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很清楚的事情。然而,该门课程的名称以及教学内容又表明其有历史课的某些特质,因此,到底应该将其上成政治课还是历史课?这是困扰很多任课教师的一个问题。部分教师认为,既然该课程主要讲述的是历史,那么实际上就是一门历史课程,教师把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讲清楚就算完成任务了。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思路既遭到不少同仁的异议,也遭到了部分学生的质疑。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安排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更何况不少内容在以前已经学过。部分教师则坚持应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来教授“纲要”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又往往习惯于宏大、宽泛的讲析方式,这种讲课方式既难以激发大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也使得教师自身对上好课信心不足。

(二)学生对“纲要”课程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认为“纲要”课已经学过,再次学习浪费时间,对学习本课程有抵触情绪。实际上,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长达170多年的近现代史内涵非常丰富,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反复学习和思考,这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演进规律是很有必要的。更何况年轻学子在中小学阶段接触的近现代史仅仅是最扼要的部分史实,教学内容非常有限。

(三)在教学方法方面,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对于一门课程而言,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如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采取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总体规划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均加入了社会实践的要求和内容,这对于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都有着积极作用。然而,调查表明,不少高校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尚无社会实践的硬性规定和考核要求。不少任课教师认为,“纲要”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认为传统的讲析法仍应是该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这导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三、提升“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针对“纲要”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一)正确认识“纲要”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把握教材

有不少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养成了喜欢接受“短、平、快”信息和知识的习惯。在接受人文社科知识方面,电视和网络成为他们获得有关信息的最主要工具。事实上,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人文社科知识是“戏说”型的,其真实性和客观性都存在问题。当代大学生如果习惯于接受这类信息,就很难形成科学和辩证地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视角,很难形成科学、客观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迈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之所以决定在大学阶段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其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即在于此。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内容,懂得讲授本课程并不单纯地在于告诉学生历史知识,而更应着眼于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自觉地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结合在一起。同时,要求任课教师从微观上把握好教材。作为一门通过叙述历史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公共必修课程,任课教师只有将历史讲生动才能吸引学生,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吃透教材还需有较高的史学修养。实践证明,任课教师只有广泛涉猎近现代史方面的史学名著,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增加自身的史学积淀,从而让自身更能够胜任本课程教学。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非常厚重的课程,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至改革开放新时代长达170多年的历史。任课教师要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三十四学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学实践表明,老师讲得多不一定学生就学得多,老师讲得少不一定学生就学得少,关键是老师怎么讲,怎么教。“方法是内容的灵魂”[2],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需要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注意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昨天的政治就是今天的历史。因此,在“纲要”课程的讲述过程中注意历史和现实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讲述抗日战争的时候,可以引入现在钓鱼岛争端,分析一下中日双方在争端中所持的立场和观点,然后再梳理近现代以来中日之间关系的变迁。有了这些铺垫之后再来讲述抗日战争,学生就觉得听得进去。二是注意老师讲析和学生发言的结合。不管是什么课程,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只能沦为教师的独角戏。因此,教师在讲述“纲要”时,必须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事实上,由于不少学生已经在中小学阶段接触过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话语能力。在备课时可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讨论的话题,在课堂上适时提出来,引导学生发言讨论,以收到良好效果。三是注意将同学个人的学习和互相之间的合作结合起来。老师布置学期小论文时,可以要求以寝室为单位共同讨论、共同查阅资料、共同确定撰写思路,共同完成。大多数学生是能够积极参与合作的,这种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和交流,不但让他们有了更多的收获,也进一步激发起对“纲要”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完成从“平面教学”到“立体教学”的转换

以前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就能完成的教学全过程,现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影音资料等电子教学素材完成从“平面教学”到“立体教学”的转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数字化资料“在表现和阐释历史方面有其独特的利好和优势——具体、简洁,尤其在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上,有着得天独厚的特质。”[3]就犹如现在3D版的数字影片比平面版的电影更能够吸引观众一样。如果教师能够注意在扩大自身知识量、练好内功的同时,辅助运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只会使“纲要”课的课堂更加精彩、更加吸引学生,从而更好地增强教学实效性。首先,全体任课教师应形成集体备课制度,并及时将纸质教案经过改进和完善后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其次,教师可以精心搜集质量比较好、既有可信度又有吸引力的历史影片,如《孙中山》《国情纪事》《建国大业》《东京审判》,等等,在教学间隙配合教学内容适时播放,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要真正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注意下述两点:一是老师练好内功是关键。电子教学资料尽管界面漂亮、吸引人,无法改变辅助性教学材料的地位。如果教师自身的史学积淀不扎实,讲课过程中就会感到舒展不开,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料,反而容易被材料牵着鼻子走。二是在运用电子教学资料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尺度。一些多媒体教学材料尽管很能吸引学生,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比较耗时间。如果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把握好分寸,很可能会过多地挤占教师必要的讲课时间,从而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结果是得不偿失。

(四)组织社会实践和考察活动,拓展“纲要”课程学习的第二课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尽管是一门具有历史课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考察活动同样很有必要。首先,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析相关历史知识后,如果能有针对性地参观一些历史遗迹,无疑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这有利于增强“纲要”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教室里学生学习到的是书本知识,而在社会实践和考察活动中学生听到和看到的是更加形象、更加具体的史料,这些史料带给学生的触动在很多时候是课堂上讲述的书本知识不能相比的。再次,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社会实践和考察过程中,学生接触到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史料都是对课堂上老师讲述内容的极好补充,是“纲要”课程学习必要的第二课堂。、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也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4]各校都可以利用所在地的独特历史人文环境进行教育,如我校所在地绍兴有非常丰富的近现代历史遗迹和有关文物史料,这为我们开辟“纲要”课程第二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在讲述“纲要”课程的时候,可以布置相关的实地考察作业,引导学生去参观学习。比如,讲到辛亥革命时,布置学生去参观秋瑾故居以及秋瑾就义的古轩亭口,让学生实地回味一下近代史上革命志士的不屈抗争。讲到新文化运动时,建议学生去参观蔡元培故居、鲁迅故里,感受一下这些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的成长历程。此外,如南京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百万雄师过长江纪念馆”等红色景点都值得我们有效利用起来。

四、结语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物流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各校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物流专业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进行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确保教学效果的目的。文章首先提出物流专业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物流专业课程的特点,然后重点介绍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几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多媒体教学法,接下来结合《废弃物流》和《运输合同》两个课题分析了教学方法的整含运用实例,并进行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05年开始,国内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茶,物流作为一个交叉、新兴学科在全国学校遍地开花。物流专业课程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若教师授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体现,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培养的物流人才也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笔者从事物流专业课讲授已经有4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对于教学法的应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存在一些困惑,在此和同行交流、探讨。

二、物流专业课程的特征

1.从课程设置看,物流专业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从各学校开设的物流专业来看,专业课程主要有《物流基础》、《物流营销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运作法律法规》、《仓储与配送》、《运输实务》、《集装箱运输》、《国际贸易》、《报关报检》、《货运》、《国际商务单证》等。从上面例举的课程不难看出,物流是一门综合性交叉的学科,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机械学、物理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知识。这样的要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2.从专业理论基础看,物流课程的理论知识深奥难懂。对于没有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的学生而言,要理解和运用物流专业课程中涉及的理论是比较困难的。如二律背反原理、ABC分析法、MR州十划制定、JIT,敏捷制造、精益生产、SCM管理、看板管理、帕累托定律都是物流管理中需要讲解的知识,无疑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了困难。

3.从业务流程来看,物流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从物流业务流程来看,物流分为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7个主要要素。其中涉及的仓库结构、类型和货物保养知识、连锁超市的配送流程、大型运输企业的车辆调度、货代企业的租船订舱、甚至其它企业的报检报关业务中的物流软件操作,集装箱货怎么进行配载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如何将实践性这么强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明白,并能较快地运用起来,无疑给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解析

目前,对于已有的教学方法的分类和汇总并不非常成熟。从笔者的学习和教学经历来看,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等。下面分析一下这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的首倡者是美国法学家兰达尔,他从哈佛毕业后赴纽约从事法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又回到哈佛任教,主张法律必须由学生从对已决案件的研究中来发现,从而首创了案例教学法。其基本流程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人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如在讲解物流基本原理的供应链管理中,为了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深刻的认识,体会SCM的应用优势,可以结合典型的DELL供应链管理案例进行分析。

2,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贯穿始终,将一门或多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项目,以完成项目为主要目的,教师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写作、研讨、组织、演示讲解、团队协作、沟通等基本能力。教师则需要有指导项目完成的专业综合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鼓动能力等。可以看出,项目式教学更加注重过程,更加注重能力培养。案例教学法实现了三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如西安交大的教师讲授《运输管理》中运输路线规划理论之后,要求学生选取生活中的路线优化项目进行分析。分组后,有的项目组选取了西安教育专线的行驶路线进行优化,还有项目组选取了本校洒水车路线优化项目,如图1。从原有路线资料的搜集、整理,路线图的绘制,到原有方案的评估,从优化指标的选取到最终方案的确定,都由学生负责。各组将各自选取的项目情况运用PPT给全班同学和教师进行展示讲解,最后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学生感觉收获很大,不仅理解了学会了路线优化理论,也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非常有成就感。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的基本思想:“角色扮演法”(Role-PlayTeachingmeth-od)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莫雷诺于1960年所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就是使人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在教育、管理、医疗行业等领域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角色扮演法”又称“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虚拟游戏法类似。它在假设而又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等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角色扮演法”一般有3个要素—“情景”、“扮演”和“角色”。例如,讲授牛鞭效应时,采用啤酒游戏来让学生体会供应链中信息的传递,让学生分组扮演供应商A、制造商B、分销商C和消费者D,几轮游戏后,学生不但熟悉了供应链管理流程,还将发现供应链信息传递过程中发生的牛鞭效应进行进一步讨论,并分析其原因。牛鞭效用的信息失真图如下:

再如,进行报关报检业务流程综合演练时,要模拟货物出口的业务流程情景,在每个企业上配备相应的角色,如出口公司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货代企业的业务员、船公司的订舱人员、报关行报关员、海关工作人员,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员等。然后按照业务流程进行演练,教师在一旁记录存在的问题,最后进行点评。如图3。

4.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即依靠计算机、投影机、摄像机、激光视盘机、CD-ROM等多媒体技术来实现集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甜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它能全方位地吸引学生的感官,让他们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物流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课件的制作上,力求简洁生动。配以翔实的图片资料、Flash动画资料或影音录像资料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讲授仓储与配送的过程中,把收集到的华联超市的配送业务流程Video播放给学生看;讲解立体仓库技术时,把笔者在海尔参观拍摄的立体库照片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全面了解实际内容,拉近与实际业务的举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能看到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讲授中娴熟地运用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更需要在综合性强的知识讲解中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种整合在实际教学中已变得越来越广泛。如项目教学法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融合,如案例教学法与小组讨论融合,再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法融合等。

四、教学方法整合应用案例分析

1.《变废为宝—回收与废弃物物流》教学方法整合案例。讲授《物流基础》课程中的回收和废弃物物流知识点时,笔者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整堂课以任务为主线,以生活中的废电池为载体,通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Flash演示、游戏参与、情景模拟、小组YK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引发思考,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结构上,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如下环节:①Flash:变废为宝—引人新课;②游戏:寻宝计划—突破难点;③活动:金宝题名—提升理解;④总结:课堂小结—强化认识;⑤巩固:课后作业—巩固探究五个层次的教学环节,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人,循序渐进,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游戏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民主、轻松、进取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让学生感受轻松民主的氛围,我们将教室布局设置如下:

2.《运输合同》中的教学法整合应用案例。讲授《物流法律法规》课程中的《运输合同》时,笔者选取了一个合同纠纷案件作为模拟法庭的素材。案情如下:1998年4月18日,原告信达货运部的代表刘方云与被告西南农机公司川A16426货运车的驾驶员付卫华在上海签订了一份四传省公路货物运输合同书。约定:川A16426号车为信达货运部从上海、浙江等地承运鞋底、火花塞和冰柜等货物,目的地是成都。合同还对运费、运输时间等内容作了约定。合同签订后,川A16426号车在运输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使信达货运部托运的火花塞损失计款14680元,胶合板损失计款7122元(其中遗失的胶合板损失5386.5元),货损共计21810元。此后,信达货运部因与西南农机公司协商货损赔偿问题无果,遂提起诉讼。第一步,首先采用学生自由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成8个组。第二步,每组对应于一个法庭角色,为这个角色要完成的任务做好全面的准备。第三步,角色模拟,开庭。模拟法庭的角色主要有:法官、检察官、书记员、审判长、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让每组中推选出来的“主角”进行“现场表演”。当然在正式演练之前要把流程给大家梳理一遍,尤其对律师的辩词要给予指导。

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综合运用了案例分析法、角色模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角色模拟—模拟法庭的运用。模拟法庭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场所,使他们在模拟法庭中亲身体验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或被告等角色的活动过程,从而学会怎样应用法律条文和诉讼技巧,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为主要的是,学生在模拟法庭中必须自己动手检索和研究法律,并共同讨论有关法律的适用问题。

管理学得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地域分布、管理体制、教育形式和水平层次诸方面形成了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也取得成效。但怎样根据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来确定图书馆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层次,提高教师素质办出本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等,均为今后需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结束十年动乱,迎来科学的春天,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其间,随着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形成

1.1全日制专业教育呈分布广、多层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专业仅有北大图书馆学系和武大图书馆学系两个办学点,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办学点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大部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院、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共有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从四类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看,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2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12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31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10个。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5个系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1978年,中央做出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建国后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相继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至90年代末,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办)、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办)设立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有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等单位设立的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据统计,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内,我国已培养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大都成为业内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

1.2成人在职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从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成人教育点共50个,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1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9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的教育点17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9个。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形式有:进修班、训练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这些不同方式均是对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分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两种,这是对图书馆在职干部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种规格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有大学三年制专科和再续修二年毕业的五年制本科。学员在修完各种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全国共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函授班。与此类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养图书馆在职人员中等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学习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图书馆学中专毕业证书。如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都兴办了图书馆业务函授学校,为本省各级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培养了大批初级专门人才。

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和夜大学是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图书馆学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北京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夜大学、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等三十余所学校。南师大图书馆学专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为社会培养了860名大专层次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更是一种量大面广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该专业首届就招生2万人。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依靠自学,按正规高校课程标准考试,考生报考的每一门课程,成绩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累积单科合格证书达到规定的本科要求时,发给本科毕业证书。1985年湖南省率先开办该形式教育,全国各省也随之相继开办。

专业证书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帮助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工作人员申请职称;二是使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较快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与有关部门合作,连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学专业证书班,已有千余名学员结业。

2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2.1教材建设系统配套。从建国后至结束的近三十年内,我国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寥寥无几。自1978年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多种。另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料有着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在学科方面齐全并形成系列,有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齐备。既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总而言之,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2.2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正式发表的图书馆方面的文章约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关图书馆学教育的文章约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国后,从1950~1959年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教育文章24篇,内容虽涉及教学法、教材与课程设置诸方面,但学术水平含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和体会,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教学内容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及至前,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仍以工作总结为主,并无质量上的提高。十年动乱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其原因不言而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仅1978~1979年一年间就8篇,数量虽不算多,但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有四篇是介绍国外图书馆学教育的,可看出已不再是建国初期十七年的那种经验总结式或机构简介式的文章,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始着眼从理论上探讨或引进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理论,并注意介绍一些对于国内图书馆界来说还很陌生的国外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情况。进入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如1980年一年发表的论文就高达30篇,相当于1950~1977年27年间所总数的80%,内容方面也更加全面。80年代的论文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如桑健的“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述评”;黄宗高、张琪玉合写的“图书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李纪有的“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简论”等文章均为最高水准的学术性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与展望,无疑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工作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启示和提高作用。应该说,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状况,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显见,主要是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于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重视不够。其原因是:①宏观研究群体包括了教学人员和广大馆员,而微观研究则需要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进行,前者人数远远超过后者。②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热衷于表面上泛泛地、粗线条地谈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没有真正从实践出发。③专业教师素质偏低,有较强能力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人数太少。3网络环境下发生的深刻变化

进入90年代,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中,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亦随之发生变化。1994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并实现了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如中国科技网已实现了百所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已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金桥信息网已在24个省市建成了70多个站点;中国教育科研网到1997年9月已有我国大陆70个城市270多个接入网络。大势所趋之下,以往传统的文献信息机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部门,均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其信息化来替代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新的电子信息网络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环境之下,图书馆的作用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即继续完成保存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提供网络利用的场所和网络利用的指导与培训;担当信息转接中心,为网络文献编目标引;自建数据库,信息重组和电子出版;设计信息系统;参与网络协议、标准的制定。为此,进入90年代中后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界已认识到:必须根据这些变化,把图书馆作用的新变化补充进教材,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列入课程体系。

420年图书馆学教育历程的启示与思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期,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点。应该说,图书馆学教育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二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给人们留下诸多经验、教训、启示与思考。例如,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不是单凭增加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课程和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并将其列入核心课程,就算是在教育改革中取得成功?它如何在人才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它凭什么在专业教育中立足并给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信息结构?对此:学术界比较趋向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注重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集中反映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其成效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唯此才能谈得上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学教育行列,而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抓好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即培养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高水平的学位点能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生正是在科学前沿探索和在参加科研课题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增长才干的。因而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工作和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至9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学已有3个博士学位点和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基本合理。因而图书馆学教育不应当追求外延和规模的扩大、也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争取上博士点和硕士点方面,而应当将教育思路从根本上转到注重学科建设、重视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

4.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90年代末,学术界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是,专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管理知识为衬托、广博的科学文化与语言工具为基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图书馆业务知识为核心、专科领域图书馆为发展方向,从而努力办出其专业上的特色。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可视为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的知识智能,即所谓培养人才必备的信息结构。核心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立足之本,也即专业教育学科定位的根本所在,它们构成专业主修课的主干课程,应是其他专业教育无法开设的课程。在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确立的12门核心课程中,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图书馆学概论》应添加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内容;《目录学》可考虑写进网络信息的目录控制内容;《文献编目》则应淡化手工操作内容,强化计算机编目原理、方法和技术内容;设置连续出版物和机读文档编目为课程重点,并增加网络信息编目内容,突出“规范档”、元数据的原理编制及使用方法等等。

4.3努力提高师资水平,这是确保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根源。正如我国科学界老前辈钱伟长先生所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独立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具体而言,一个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技能方法,不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法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把创造学原理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话,学生是不能从他那里得到帮助的。因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据统计,在二十年来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中,发表文章超过三篇的仅有16位作者,他们共发表73篇论文,占图书馆学教育387篇论文的18.86%。若按文献分布定律来分析,核心作者的成果应占该领域成果总和的50%,这说明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再从这16位作者的本职工作来分析,其中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工作的约占79%,这说明他们不仅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实践者,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而且集中在北大、武大、华中师大等图书情报教学单位。另外,从整体上看,虽有近三百人的理论研究队伍,但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特别是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及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不够广泛深入,这也是影响图书馆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嘉琳.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图书馆,1992(5)

2彭斐章.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眸与思考.图书情报知识,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