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3 08:14:54

高中心理教育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材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样就使得高中生只是单纯地学习地理知识,无法通过此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这样的情况,地理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教材中潜藏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地理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实现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首先教师就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其教学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教师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之后,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会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反之,教师则会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入手,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具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后,就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对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学习成绩,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说,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讲解,一方面是讲解地理知识,对地球上的水资源组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地表水、地下水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思想的引入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然后渗透节约用水的观念,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心理教育知识

教师想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以教材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若是教师脱离教材,引用课外资料来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必须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懂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学生地理知识,附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心理教育知识。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地理知识入手,为学生讲解在旅游开发中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如何保护环境,当教师讲解完地理知识,教师就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讲解一下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等,然后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旅游过程中对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旅游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在景观建筑上乱写乱画,进行文明旅游。

三、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地理知识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讲解过程中会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来习得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是比较常见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理性的认识来影响学生感性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心理也能够健康发展。结合课外实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以教材中的活动探究课题为基础,教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在探究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是教师将学生带入到自然环境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切身的感受来了解自然,清楚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意义,以及如何和谐相处。同时通过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比如说,当教师想要为学生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城市垃圾清理情况进行调查。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之后,学生就能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乱扔垃圾,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垃圾清理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知晓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其难处,想要做好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结语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教师主体性

一、教师主体性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必要性

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与学生主体的相互作用,确证其主体地位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间性,并且不断发展而表现出来的维持状态[3]。教育中有两个主体部分,学生主体是重要的,但教师主体也应受到同样的重视。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说过:“如果没有教师集体的话,那是不能够培养出(学生)集体来的[4]。”心理健康教育是涉及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门关键学科,这就对心理教师的主体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发挥教师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很高的学科,虽然各地政策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是要求从业者是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背景的专科人才。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只配备一到两位心理教师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而只有他们具备了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进而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改善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二)发挥教师主体性是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要求。多种形式且富有创造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之一。在不同的学校,可能学生适合的教育形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心理教师要有敏锐的觉察能力、与师生的沟通能力,以及结合实际的创造能力。这需要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性,还需要有强有力的实践性和创造力。在一对一的学生个案咨询中,心理教师主体性的作用发挥显得尤为重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不但需要心理教师有专业的心理知识,还需要其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同时,心理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正向的三观对学生进行引导。(三)发挥教师主体性是高中生的现实需要。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频率会高于其他学段的学生。且高中又是处于学生人生的转折期,学生需要面对学业和生涯选择的压力,很多时候会处于一个高压力状态。即使这样,很多学生仍然不会主动求助,因此心理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普遍的、大多数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主动地帮助学生面对困难、分析现状、解决困难。这既是学生的现实需要,也是内在需要。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发挥不足的现状

(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阻碍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地区也积极地把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常规课程体系。但由于受到学业压力的影响,其仍不能得到学生、家长的重视,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认可,使心理健康课程常在高中这样的高升学压力下受到“排挤”,导致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任课教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认可,感受不到工作的成就感,没有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时间久了,心理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其创造力、实践力都将受到阻碍,无法推动学科教育进一步发展。(二)工作中缺少研讨和交流的机会限制了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在师资配备上,心理教师占学校教师比例比较小,有2020年4月些学校只配备了1~2名心理专业专职教师,且学校本身没有成立教研组,在教学研讨和技术交流上往往实现不了知识的更新及互通有无的作用。遇到问题时,没有专业的指导,心理教师有可能驾驭不了课堂上或咨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产生无助感,以至于对自己工作能力产生怀疑[5],这限制了教师的思考与观念的转变,以及个人成长。(三)学校及心理教师对心理工作定位的偏差降低了教师主体性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对于心理教师工作性质的定位不清、概念不清。有些学校把心理教师的工作与德育的理念混淆;有的学校认为心理教师的工作是用来“救火”的;有的学校觉得心理教师的工作是对学生的个别辅导,而不是面向整个学生群体的。这些理解就让心理教师的工作外延变得狭隘了很多,也使心理教师的工作出现了短视的现象,缺乏前瞻性[6]。不少心理教师会对自己工作定位出现偏差,希望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但时常会发现达不到自己心中的期待,如工作量大,收入达不到预期;在工作中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遇到困难时没有专家的指导和同行间的支持、交流;有学生求助时,有些心理教师会觉得自己是学生心目中的“救星”,希望来访学生都能满意,当不能圆满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教师会把更多的精力消耗在处理自身的问题上,而教师在工作中运用主体性的意识会逐渐降低。

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主体性发挥的促进策略

(一)创建适合心理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校园文化生态。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所属真实环境的生态情况,处境不一样,所产生的意识导向和意识层次都将不同。过分的规则束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在学科教育中主体性的发挥,会阻碍个体的发展[7]。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可以丰富多彩的,除了课堂统一教材的教学及学生个别心理咨询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和内容,而具体如何运用主要取决于心理教师对学校文化、学校环境、学生个性特征、学生能力兴趣等多方面的评估。高中生学业负担重,学校对心理课程的设置有所限制,实施常规课堂的课程会比较困难。因此学校主管部门应适当制定弹性规则,实施“人本”的管理理念,创设“学业、人文,兼容并蓄”的校园管理文化。学校要给予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的创造空间,尊重心理教师的创新,鼓励心理教师的教学改革,并建立合理的心理教师评价体系,促进心理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为心理教师主体性发展做支撑。(二)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其自我觉察意识。从教师生涯发展的角度来讲,学校要为心理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社会要为心理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平台。学生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心理教师也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成长,以适应学生不断出现的新状况、解决新的困惑。因此,帮助心理教师唤醒主体的内在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价值来源于主体自身所具有的人文修养、教育教学技能及尊重生命的关怀品格等。心理教师可通过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定期充电是发挥心理教师主体性的保障,而品质的部分则需要心理教师时刻进行自我觉察,实现自我成长。(三)增加教育研讨,注重朋辈交流和专家督导,维护教师主体性的持久性。学校要引入督导和朋辈交流的方式,即对于困难的咨询个案教师要接受专家督导,面对教学困扰可进行同行朋辈交流。心理教师个人的情感因素同样也需要关注,这样的督导、交流、研讨更加有针对性,能有效提升其专业技能、预防职业倦怠。因此要保持心理教师主体性的持久,就需要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关于工作的积极体验。(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参与,提升全校教师主体性。目前,我们更多地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这种机械化的发展走向有时却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否定了非专业心理教师的作用[8]。但实际上,在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于其他学科教育,且在班主任工作中也是可以得到运用的。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教师一个人的工作,学校还可以对非心理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和辅导,结合他们的教学实践,教授其需要的心理学知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化”。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升心理教师的主体性,甚至可以提升全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性。

四、结语

在高中阶段,心理教师要放眼全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紧跟学生及社会的发展,也要有长远的眼光,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发挥主体性的能动部分、主动性、觉察性,善于总结和尝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合高中生的特殊性、实际性,不断尝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10,21.

[2]吴忠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辨析[J].成才之路,2007(10):13-14.

[3]李小红.论教师的主体性[J].江西教育科研,2002(5):3-6.

[4]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

[5]周琰.中小学心理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88-89.

[6]王选丽.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1(46):207-208.

[7]钱家荣.略论教师主体性的遮蔽与去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7):85-86.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青少年;心理教育

在当前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当中,除了以往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之外,还加入了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内容,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心理教育,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起正确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实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在简单论述高中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内在关联的基础之上,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青年心理教育进行初步探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力求通过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之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而对于当前正处于青少年发展关键阶段的高中生来说,如果此时无法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帮助其塑造健全人格与良好品德,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和开展心理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需要借力高中语文教学,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和具体教学内容,开展青年心理教育,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有效提升自身语文知识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对策建议

1.积极借助人物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课文中所展现的各种人物形象,特别是正面的人物形象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如笔者曾经在开展《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带领学生对课文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语句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结合伟大领袖的生平和课文创作背景,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感受强大的伟人魄力、远大抱负理想的同时,用信心满满,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积极心态感染学生,鼓励学生重新树立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而在开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时,笔者则通过带领学生用恩格斯的视角,与马克思开展一场灵魂上的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品读课文,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时笔者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播放了一小段有关马克思的人物传记片,利用生动立体的视频使得学生可以对马克思为全人类发展、为人类服务、为无产阶级斗争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马克思本人充满使命与责任意识的人物形象给予进一步了解。进而在有效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核心内涵的同时,可以利用马克思的崇高形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进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态度价值观。2.主动利用课堂活动。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需要主动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准确掌握学生心理差异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譬如说笔者在开展《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角色模拟的课堂教学游戏活动,积极鼓励学生模仿作者马丁•路德•金,在班级当中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说比赛。而在此过程中,笔者通过对学生的情绪、语言能力等进行仔细观察,逐渐掌握了学生们真实的内心世界。随后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结合,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兴趣爱好,列举出了多个学生喜爱明星的成长奋斗故事,鼓励学生勇于逐梦、敢于拼搏,进而逐渐引导其能够树立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班级中畅所欲言,在有效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其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因此,笔者在开展《我与地坛》一课教学中,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班级中谈谈自己与家人之间曾经出现的矛盾和纷争以及最后的解决方法,鼓励其谈谈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何种父母,利用这种谈话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感悟深沉伟大的父爱与母爱的同时,可以学会关心和体谅父母,并利用平和的方式处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有效加强和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之余,使其能够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和负面情绪,学会正确看待问题,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灵活运用课外实践。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单凭有限的课堂教学显然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还需要教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学习。而课外实践活动也是教师渗透和开展心理教育的一大重要途径,譬如笔者在讲解《咬文嚼字》时,则通过将学生按照具体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等。随后,笔者通过将课文分为若干部分并将其分派给各个小组,引导小组成员回忆以往自己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和方法,充当“一日教师”在课堂中完成该部分知识内容的详细讲解。通过将课堂的教学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一方面,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激发,大大增加了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笔者通过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为学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融合创造有利条件,不仅顺利完成了心理教育,同时还有效帮助学生深化语文学习,树立起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教师通过成分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带领学生拜访名人故居、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方式,也可以使得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相关语文知识内容的同时,彻底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在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之下,将心理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心理教育是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践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核心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主动结合具体语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积极借助人物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外时间活动等逐渐渗透青年心理教育,进而有效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简娟.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语数外学习,2014,(11):48-50.

[2]何素梅.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心理教育[J].语文天地,2014,(22):77-78.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社团活动

心理社团就是将对心理学有相同兴趣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组织起来,一同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的学生性组织[1]。它是学习开展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同时它作为现代校园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心理社团活动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1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社团活动的都是基于自愿原则开展的,可以让学生聚集一起通过讨论、交流及互动等方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此可有效拉近学生间的距离,学生可通过互动、交流等方式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彼此间进行交流并找寻适合倾述的具体对象。聊天交流方式可营造一种轻快愉悦的氛围,因在学校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心理社团活动在实际开展中,引导学生自由、轻松畅谈,毫无压力,强化自我教育能力。学生在通过各种心理社团活动,能够让学生更愿意、更主动地和他人进行交流,有效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高中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2]。

1.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效用,最为突出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各种心理社团活动中有效提升学习能力。通常在心理社团活动开展中,高中学生可找寻到缓解自身学习压力的方法,且在没有教师引导和管教下,在此处可自由发挥,对课程的学习可自由、轻松地发表自身看法和建议。正是因为心理社团活动的良好开展,才使当代高中生压力得到有效降低,对学习中出现的压力也有自身的方法予以调节,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3]。

1.3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

高中心理社团的宗旨是为广大学生给予心理指导和服务,通过各种贴近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符合身心特点和情感态度的活动,让他们的消极心理和不良情绪得到全面、合理、有效的宣泄,使学生掌握各种减压方法,并切身感受到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尤其是关于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对存在自卑、内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具有感化及引导效用,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康发展,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2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社团活动开展对策

2.1有效体现同辈辅导效用

心理社团应不断加强成员的心理学培训,特别是要培育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和同辈辅导者。应不断加强团内成员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让他们能充分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并认识到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表现,掌握相应的解决对策。还应引导成员学习心理咨询原则及基本方法,强化他们的咨询技巧;有效掌握班级性心理辅导技能;积极开展人际、心理健康等测验相关的培训,同时定期组织社团骨干开展内部交流会,强化社团工作的交流。

2.2强化心理专业教育指导

高中心理社团活动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高中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具有较高的兴趣和热情,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应由专业心理教师予以指导。除邀请专职心理教师外,可鼓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强化指导队伍建设,实现心理社团专业性,提升活动水平。另外,社团活动应符合高中学校的实际,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活动组织方式、内容方面的创新,积极打造优质、高效的社团特色活动[4]。比如:励志歌曲演唱比赛,不但可以满足高中学生唱歌爱好,同时也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感悟及成长。

2.3提升社会活动实效性

高中心理社团的各类活动主题和内容应严格选择,每次活动均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重视活动的实际效用。要积极收集各年级学生参与活动后的感悟,做好反馈及分享工作。对社团的骨干、会员开展跟踪调查,以掌握活动之后他们的心理素质变化情况。比如:在社团集体心理辅导后,及时掌握成员自我意识、自我认识及自信等方面的改善。此外,应多开展场地要求、设备简单、经费小的社团心理辅导活动,要落到实处。大型心理社团活动不应局限于会员之间,可有效扩展活动参与人员的范围。比如:心理剧本创作比赛、“身边的微笑”摄影大赛等,应发动全高中学生参与。参与人员越多越广,则影响力就越大。即便是参与活动只是社团内的成员,也应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影响。比如:定期向全校学生展示社团活动的剪影、定期编制心理健康宣传手册等,以提升活动影响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4增强社团间的交流互动

心理社团也可以和本校其它社团进行资源共享和合作,通过开放态度学习和汲取其它社团的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进而达到共赢。比如:和本校美术协会一同开展心理学漫画比赛,和摄影协会一同开展心理学相关的摄影比赛等。此外,应不断强化与其他高中学校进行交流及合作,以拓展社团的社交面。积极学习其他学校心理社团的良好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扩展学生的活动面,以提升社团活动效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升高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在确保社团活动合法、安全及规范基础上,让社团的干事积极大胆创新活动,也应鼓励会员集思广益积极参与到活动组织中。

3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要求高中学校充分重视心理社团建设及社团活动的实践,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多样性、实效性、趣味性社团活动,以实现优质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吴进琴 单位:桂林市龙胜县龙胜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春芳.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6):159-162.

[2]刘晓华.心理社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2,10(12):317-318.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中德育工作;应用

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之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逐步由不成熟迈向基本成熟,因此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质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下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在当前形势之下,高中学校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以促进学生心理以及素质的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的内涵

(一)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采用教育的手段确保人的心理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时,往往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及特征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运用相关的心理教育原理,利用多种途径以及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使得学生的心理能够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德育工作

通常来说,德育工作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当中,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应的思想以及道德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自主实践,使其逐步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部分学生受教师的忽视

就目前来看,在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更重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中等或落后的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对后者的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况不闻不问,这就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忽视学生心理接受能力

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会使得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学效果显现不出来。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更加关注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扩宽了德育工作的渠道,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之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不仅需要有能力的人,还需要高素质的人。而只有心理素质强的人,才能够在面对挫折之时战胜困难,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工作中十分必要,因为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高中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的道德品质以及个人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于高中德育工作中的过程中,要想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需要逐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打造,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使得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观念,为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对于高中生,尤其是中等成绩的学生而言,由于本身所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使得他们自身的接受能力不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德育工作中的过程当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设置相应的心理学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做好课程的安排,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变化,并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地面对所处的困境,采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以后的学习,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三)建立心理辅导中心

由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应用,需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由专业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但是,心理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健康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当前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学校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高中学校,考虑到高中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为了满足时展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学校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作者:张枫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刘烨.试析高中德育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2015(9):16.

[2]潘慧荣.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文学教育(中),2013(11):142.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教育有相通之处,在班级工作开展过程中,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当前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上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这一特殊时期,有些学生会出现自卑、抑郁或者是易怒等不良心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会形成极大的阻碍。为了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其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认真分析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从而让学生走上快乐、健康的人生大道。

二、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高中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加上对心理学知识认识不足,使得其在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上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排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调整好自身的心态,不断巩固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的情绪也受到积极的影响。其次,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抱有正确的态度。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者是社会实践活动和主题班会,让学生在实践当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

(二)整合教学资源

现代教育当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是对现代高中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例如,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实际出发,对多媒体、教师以及课堂教学时间等资源进行有序安排,借助这种方式,在进行课堂教育过程中以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各项图片、影像以及音频资料的播放,让高中生在各项各类资源的合理使用下实现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满足高中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学生心理发生了变化,就会引发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心理咨询为主,结合个别辅导,实现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教育,通过对心理咨询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不断加强心理咨询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高中生能够有合理的途径将自身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及时地反应,用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指导心理咨询活动。例如,针对高中生中的一部分群体,采取相似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其开展更好的学习活动,减少心理障碍,推动道德教育的进行。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与道德建设需求,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其更好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一些高中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在进行个别辅导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其行为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降低高中生对教师的逆反程度,使得高中生更加明确自身学习的目标,推动课程学习的有序进行。

(四)开展灵活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将实践活动安排到学生的心理教育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特长,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程度,培养高尚的品质,开阔眼界,增强对是非明辨的能力。

(五)家庭教育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成长和品德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家长开展健康的家庭教育,例如采用电话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对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让家长能够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并树立良好榜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素质。教师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便更好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语

高中是学生一生当中的重要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推动学生人生走上正确道路的关键,因而,教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路线,用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树立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推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者:林兴安 单位: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师保国,杨佳慧,李俊.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5):59-62.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7

一、厘清现实存在的问题,助力有的放矢改进

目前,桐乡市共有中小学60所(含职高),于2017年开始建设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学校和示范学校。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心理辅导室、心理教师的学校覆盖率均达到100%,标准化学校50所。从数量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设施都很好,实则存在“兼职为主,专职编制难以解决;保障体系弱,咨询工作难以完成;学段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够均衡;认识有误区,三方配合度低”等问题。(一)兼职为主,专职编制难以解决。根据省、市级要求,每所学校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专、兼职心理教师,目前桐乡市60所中小学共有专、兼职心理教师60人,做到学校全覆盖。但其中专职教师占16.7%,兼职教师占83.3%(见表1)。目前,兼职心理教师还承担其他教学和管理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从专业角度看,兼职心理教师只能开展一些较为简单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或者非常专业的问题需要转介。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学校需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给予独立的编制。专职心理教师进编只能占用学科教师的名额,如果不单独列编,在目前学校学科教师编制普遍紧缺的背景下,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很难实现。(二)保障体系弱,咨询任务难以完成。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持证上岗,每年开展教师持证培训。目前,桐乡市共有在编中小学教师6012人,其中持A、B、C三证心理教师共4963人,占比82.6%。虽然全市中小学教师持证率较高,但从表2可以发现,A、B两证的持证率相对较低,仅占2.94%。虽然C证心理教师的持证率达到了持证教师的97.06%,但多数是为了完成上级持证率考核任务,其专业性不足,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完成咨询任务。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比较孤立,专业组织机构的指导、协调、活动比较匮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也比较少,所以多数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沦为少数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困扰学生的处理机构,咨询覆盖率低。学校即使发现了一些心理确实有问题或者有倾向的学生,也担心进行心理辅导后,一旦发生意外,有可能承担法律风险,所以心理咨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此外,学校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转介流程,只能建议家长到专业机构做进一步的治疗,大部分的家长对此都比较敏感,排斥情况明显。(三)学段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够均衡。据统计,全市心理辅导室、心理教师的学校覆盖率均达到100%,标准化学校50所,但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学段发展不均衡。如表3所示,全市心理辅导站达到省级示范校共10所(含省一级2所,均为高中段学校),而小学仅1所,小学段覆盖率为3.57%;初中3所,覆盖率12.5%;高中段6所学校,省示范学校覆盖率达75%。从表1、表2也可以发现,8所高中段学校共有专职心理教师8人,且都获得了A证,覆盖率为100%,但28所小学和24所初中的专职教师均为1人,虽然他们也取得了A证,但学段覆盖率仅为3.58%和4.17%。二是农村、城镇发展不均衡。如表4所示,学校心理辅导站达到省示范标准的农村学校有4所,占比11.42%,城镇学校有6所,占比24%;农村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2人,占比5.71%,城镇有8人,占比32%;农村学校持有A证、B证的心理教师合计35人,占比1.49%,城镇111人,占比4.24%。城镇学校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农村学校。(四)认识有误区,三方配合度低社会各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常常把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教师的学生误认为是心理有病甚至精神有病。部分家长担心学校和教师知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以致对孩子产生不良看法,所以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往往刻意隐瞒情况,不愿意主动配合学校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学校也存在“关起门来搞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以为上几节团体心理辅导课或者举办几次专题讲座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忽视了与家庭、社会的配合。事实证明,脱离家庭、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低效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走出认识误区,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

二、完善网格管理体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地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是各自为政,比较封闭和孤立,学校和教师常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校际、区片、学段之间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因此,急需从区域层面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格化体制。(一)成立指导中心,形成网格机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趋紧迫和重要,学校单兵作战的方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有关部门应该及时成立市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给予独立的编制和经费,承担起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业务指导、师资培训、人员转介等工作。同时,可以将全市中小学校按区域进行划分,成立由专职心理教师牵头,各校兼职心理教师参与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市指导中心的统一指导和管理下,统筹开展区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的网格化运行机制,既能缓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又能统筹各学校资源,达到资源互补,促使校际之间、学段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二)完善评估制度,畅通反馈渠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只针对少数已经反映出问题的学生,而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定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检测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检测评估应该和学生体检一样,每年至少一次,有条件的可以每学期一次,对于毕业班、青春期等特殊时期的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检测评估次数。常态化的评估制度,不仅能有效降低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还能即时反馈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如环境适应、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检测需要量表的支持,市指导中心要为学校提供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评估量表,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制订阶段性的校本评估量表。学校要将健康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区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由指导中心给出反馈意见,再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与家长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以期形成教育合力。对于区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确定的需要心理疏导或者转介的学生,心理教师要根据流程,在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后实施疏导或者转介。在整个反馈过程中,学校要做好书面记录或录音记录,以便有据可查。(三)建立数据中心,实现有效干预。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有关部门应着手建立心理健康数据中心,为每一个学生、每一所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库,将每一次评估检测的数据、分析报告、反馈意见、干预措施都纳入其中。数据中心能利用大数据,方便、快捷地整理出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为指导中心、专家医生、心理教师的客观分析、有效干预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依据。对于学生而言,数据中心能呈现其某个时段的变化,也能呈现心理干预后达到的效果,使干预更有针对性;对于学校而言,借助数据中心能全面掌握现阶段学生的整体表现,方便做出实时调整,进行有效干预。对于指导中心而言,通过数据中心,不仅能有效掌握全市或区域内不同学段、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还能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机制,督导学校规范开展工作,向省示范学校看齐。

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增效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情感价值观;主要方法

对于国家教育部对地理课程提出的改革目标,新的地理课程应该注重将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价值三者融为一体化教学,并且把着重提出的情感价值观放在地理教学的主要位置,把如何渗透情感价值观作为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将价值渗透中学地理作为教学重点,逐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提供教学策略。

1.充分理解情感价值观的概念

既然高中地理中要开展情感价值教学,我们首先就要明白情感价值观所指的主要内容。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所面临的对象和现象所产生的态度或者是在心理上的感受;而价值观是在心理和行为态度之上的高级社会情感,在面对客观事物上最高层次的评价,是一种融合多方面的心理情感体系,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就是对于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比如,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严谨性也就是对于知识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有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产生全球性、发展性、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意识和地理学习中产生的审美意识。

2.如何将情感价值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一直着重对于学生在基本知识上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长久以来,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只能依靠学生平时的积累,现在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对于这方面的培养,高中地理教师就应该把这一方面教学规划到教学方案中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主要推动力。但是如何开展价值观教学呢?2.1明确教学目标,加强素质教育。地理学习本来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价值观统一的过程,而且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素养和精神领域的提高,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以往的地理教学模式,教师在备课时侧重于地理知识,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也难以跳过这个弊端,所以导致在上课时学生们只对这方面比较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上。例如,在学习风的形成时,对于高压气流向低压流动,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不太理解,但是如果将高压气流比作100个人挤在一个教室,低压气流为10个人在一个教室,当两个教室互通时人群应该怎样流动?这样的讲学生就能茅塞顿开,在娱乐中就学习了地理知识。地理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在授课前设计好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地理既能够知识的学习,又实现了自己情感价值观。(语言不通畅)2.2地理教材改革,渗透情感价值观。改变以往的单一知识点侧重的教材,在地理课本中穿插蕴含丰富情感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应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整合改编,在备课时将情感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所要讲解的知识点中,尽量做到将情感价值观和地理知识的完美结合。教学中可以适当对全面发展的理念、环保理念、世界观、可持续发展观融入到地理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云南热区发展时,通过植物多样性的特点实行种间套作,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用全局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大面积人工种植树木,在林下发展养种植业实现了农业、林业、牧业的协调统一,逐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2.3教学中引入时事热点,实际案例渗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应用时事热点教学,对近段时间发生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最好能够将社会现实问题和时事热点问题通过全面、系统收集分析。整合所收集的信息,通过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对发生的地理现象分析,总结出这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总结的方案进行指导,让他们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潜移默化的培养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叙利亚发生的腐败事件,面对全国的抗议活动,总统巴尔莎下令出动坦克大炮和生化武器,杀死2000多名平民,其中就包括妇女和儿童。这种全国性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不仅没有让战争平息,反而为战火的蔓延起了推动性作用。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分析局势,总结问题的解决途径,引导他们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学生在问题的学习中,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这些意识的培养学习,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思维创造性能力。2.4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践活动渗透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参与社会活动就必不可少,情感价值观也离不开社会实践。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感价值观的渗透是非常可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意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家乡地理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比如,根据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分析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所处的温度带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充分的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人文风俗,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改善其中的不足,为家乡的建设发展献计献策,帮助学生通过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

情感价值观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中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由于我们长期的忽略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为此我们要时间采取措施实现地理教学中的情感价值观渗透。

【参考文献】

[1]杨孝义.试析高中地理情感教学的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2017(44):152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9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适应新时代要求

传统地理教学观,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不注重能力培养,不与时代相联系。教师课堂“读书”,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教学要求是“求细、求全”,学生以成绩论优劣;评价教学效果,不考察学生素质能力;好学生评价是认真听讲、按时交作业,取得优秀学分。这样培养了高分低能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书呆子人才,必须改变。要重视高中生能力培养,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从而主动学习。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大自然、家乡山水做起,学生为教学工作主体,充满热情,主动学习地理知识。衡量和检查高中地理教学效果,要从教与学二方面考核,从而建立起新世纪新经济的地理教学观。

二、重视地理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人才培养中教学改革起重要作用。注重培养的能力,要求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开发学生潜力。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基础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自学、动手、表达、组织等能力全面发展。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地理教学工作,帮助高中生形成健康心理意识,全面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质

在网络新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节奏大大加快,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要求人才的知识储备丰富,接受信息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强。因此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不能满足人才成长需要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时展的需要,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高中生成才之路,必须具有超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优秀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品质及其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成长也非常必要。人生成长不同阶段,学习内容和方法有本质不同。高中生学习知识面广泛,需要综合能力的提高、理解能力的加强,还需要培养自控、自制能力。心理问题是当今社会高中生的重要问题。解决不好,危害很大。一些高中生因此抑郁,甚至自杀,尤其是有些成绩优秀的高中生也走向抑郁和自杀之路。面对这种社会现实,教育界有必要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大事、切实可行的重要事来抓,以此使更多的高中生走向健康发展道路,使更多高中生走向高等学府。

2.建立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是师生双向活动过程。网络时代学生了解知识的手段很多,正确引导学生接受信息很有必要,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投入到学习氛围中。使高中生地理学习的外在因素(教师的讲授等方面),服务于学生的内在因素,调动高中生主动学习。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新特点,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参与实践,服务于教学。给学生确定参考书目,网络参考知识,让其认真总结;鼓励学生走向大自然,随时提出问题;开拓视野,能逐步看到地理发展新景象”。定期组织讨论,结合当地地理特点,掌握分析地理知识的方法。高中地理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了解时代的能力,使学生考虑的更客观、更全面,全方位掌握地理知识,开拓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且使学生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为先下先,为社会服务,为家乡工作的意识。建立起科研思想,有创造地理知识新理论,发现地理学科新的研究方法的能力。地理知识往往为社会所忽略,造成了很多笑话,也造成了很大社会危害。如有些地区以土堆山,殊不知山是以山石为骨架。地理知识的增强,可以服务于社会。面对当代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尤为重要。

3.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分析理解身边实际问题,善于观察身边新事物。高中实验仪器设备等缺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要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以社会为载体、为教学分析材料。实验课要适当外延,开发高中生的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扩大实验途径和方法,解决分析能力的提高,不空谈理论,注重实践。鼓励高中生发现问题,设计实践项目、改装实验器材。从观、查、做入手,体现工学结合教育指导思想,培养高中生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社会调查这传统教学方法。社会调查既可以锻炼学生社交能力,有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学习的同时,开拓视野,解决实际问题。新经济时代,要求高中生适应时代要求,不再以绝对成绩论优劣。因此初步的科研能力也将是高中生的能力体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可以使高中生心理健康,成为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学生发明创造能力的启蒙和提高,对人才发展非常重要。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地理知识社会科普活动,提高引导家长开展有目的的旅游活动,对高中生的健康成长都很有必要。

4.扩大学习领域,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发挥高中生学习潜力

按照高中的教学计划,以统一的教科书为基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开展全方位学习。培养综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生,应成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生学习工具丰富。不只是传统的教材、实验器材,更有很多现代化学习资源。学生都有手机,这就是高中生人手一台小电脑,引导学生利用手机收集资料(包括查资料和拍照等存储资料)。这些教学工作的开展,既丰富了学习方式,又加大了学生兴趣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摒弃网恋,抛弃不健康生活理念。

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新时代地理教学体系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新时代教学体系要求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为重中之重。现代化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也要求高中生地理知识的教育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课堂的开展,更显得重要。而且新时代第二课堂的范围更大更广。学生的课间休息、中午就餐时间,都是第二课堂的内容。此时手机都是第二课堂的实践工具。以往高中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其实这是不对的。要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手机,把手机从通话工具、娱乐工具,引导为学习工具。这是目前高中教学工作的一个新内容。地理教师可以从旅游地貌等知识引导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学习兴趣。趣味学习是永恒不变的好的教学方法。网络新经济,知识爆炸,信息膨胀的年代,要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要与时俱进,更新新内容。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更新新知识和科技新成果,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把课堂学习知识的应用于实际,展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延性学习,培养、发挥高中生创造能力,满足现代化教育新特点,满足时代人才需要。从二方面入手:调动高中生学习兴趣、爱好,利用学生特长,组织实验项目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周边开展地理地貌相关旅游活动。丰富高中生学习内容,开拓学习视野,做到玩中学、乐中学。指导学生写出学习心得、经验,使高中生摆脱枯燥的学习方式,调动学习兴趣;网络学习切实引导开展,落到实处,不使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适时让学生了解地理教学改革新特点也很有必要,做到有目的学习。因此课题和实践活动中灌输学生教学新理念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之一。现代化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内容广泛,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探讨。

作者:陈鹏勇 单位:沈阳市第83中学

高中心理教育范文篇10

一、“导学案”教学形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在大部分学生心中均视为最难学的学科,上课犹如天花乱坠一般,渐渐抗拒物理学习,从而使成绩大幅下降,成为拖后腿的科目。“导学案”教学方案则将物理学习解析成几个不同难易程度的部分,让学生从简单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慢慢的向上一个难度阶梯爬升。如此一来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害怕心理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对物理学习的整个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在前期基础学习时针对自己的弱项而加大力度去巩固,从而在物理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强化自主学习意识,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中物理“导学案”的学习方案

(一)依据“导学案”实施课前预习。“导学案”教学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即为“导学案”的纸质教案,在其中包括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思考内容等。因此,此“导学教案”应当提前分发与学生,使不同知识储存程度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进行预习,在课堂上课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在课堂之后亦可进行复习巩固。学生的预习过程不仅是学生时间分配能力的过程,亦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过程。教师在预习的教学环节中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建议,例如在时间的分配上,必须先把接下来需要的科目预习了,在进行作业的完成;又如对导学教案上的一些疑惑内容,可以先自行寻找答案,若不然则标注出来在上课或私下寻找老师解决,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二)依据“导学案”实施课堂研究。当完成以上的预习工作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自主学习意识也已初步建立,而后则应当进入课堂研究部分。课堂研究即为让学生学会分析、研究导学案上给出的问题,展开相关的问题,寻找其中的联系并解决,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解析、认识和研究等技能得到切实的锻炼。其中,对于主要研究问题的选择上,教材上的重难点即为十分优质的选择,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使得学生在增长技能的同时,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互动式教学有效增进师生感情,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日后的学习指导和生理心理方面都为学生提供更到位的帮助。(三)依据“导学案”实施课后巩固。为了保证加强现实中课堂教学的水平,必须使课堂教学的反馈任务保持在一个高效率的程度上,距离学生课间休息的十分钟里一定要将课堂反馈的任务结束,而且需要做到在合适的时间内将真相告知学生,推动同学们能够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进而实现现实课堂教育的使命,采取此种方法不仅仅能够加深学生获取到的知识的印象,并且使同学们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世界里。

三、“导学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影响

(一)有助于学生自主实施学习。使用“导学案”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强化,增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的速度,在其中掌握独立思考、分析、探究和合作等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思维得以发散和创新,教学目标更易实现。(二)使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习的本质是兴趣之使然,只有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才能有助于学生在物理学科上的本质提高和物理教学工作的进行。因此,教师必须将学生放置于中心地位,扮演好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真正喜欢上物理这一学科,才能真正养成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而学习和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越走越远。(三)注意“导学案”方案的融合。老师应该在现实的高中物理教育里选择合适并恰当的“导学案”联结在一起,以及告知同学们正确、恰当、高效的思绪路径。在现实生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水平进行思考和判别,清晰准确地了解同学们在现实课堂中感悟到的关键,以及对此种进行更细致的思考,而应该把汲取知识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之处、关键信息变为汲取知识的关键。能够把将要说明解释的信息归类到不同的水平,进而帮助解释说明的问题能够让同学们现实产生的学习需要得到解决。此种“导学案”教育方法,要求同学们能够自己探索真相,老师能够给予有帮助性的带领。在老师的有效帮助下,推动同学们在本质的层面去领会高中物理学习的道理以及价值,还能将其运用于现实世界,从而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的目标和意旨。

四、结束语

归根结底,高中物理学习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可以总结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数量大、难于领会本质意思,无法将其具体化等等问题。从这些原因出发,在高中物理教学任务的中运用“导学案”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缓解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过程中产生的压迫心理,推动同学们努力向前学习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培养健康的自我思想以及处理困难的技术,通过这些方法完成老师建立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继峰.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