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1 18:02:21

高中体育训练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1

在高中体育训练中,通过这些具有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力量、肌肉、心肺功能等方面进行训练,可以更加多样化的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文化知识的正常学习提供基本条件;同时也丰富了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增强了高中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此外,通过高中体育训练,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发掘具有体育天分的学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潜能,从而帮助他们为以后的体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有效的体育训练方法与措施

1、教师要改变训练观念,对训练方法进行科学创新教师在体育训练中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这是进行体育训练方法创新,保证体育训练科学有效的基本条件。在体育训练中,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意识,认真负责的帮助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要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真正能够让学生的体育技能得以提高。要改变传统体育训练中单一的训练方式,采取多种训练项目并加以合理安排的方式,让学生的体育潜能得以挖掘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成绩得以提高。2、重视体育训练中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就是在体育训练或体育比赛前,为正式运动做准备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而整理活动则是体育训练后所做的一些可以使肌肉紧张酸痛感消失的身体练习。重视体育训练中准备活动以及整理活动,是保证体育训练科学性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各个关节以及肌肉得以舒展,防止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过程中出现拉伤等伤害,同时也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以活跃能够更快的投入体育训练中。另一方面,通过整理活动,可以使学生消除或降低在体育训练后出现的肌肉疲劳和酸痛等状况,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恢复体力。3、深化循序渐进的体育训练过程在高中体育训练中,技能和技术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体育训练科学有效的重要保证。在这个体育训练过程中大致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教师通过体育训练中的动作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动作概念,体会动作要领,从而粗略的掌握体育训练中的动作。第二阶段是改进提高动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以及动作质量的不断改进,从而使体育训练的动作更加连贯、准确,以此来达到体育训练的目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动作更加熟练和完善,进而提高了体育训练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循序渐进的高中体育训练过程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体育训练方式,它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体育训练热情,促进其体育潜能的开发。4、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高中体育训练并不与专业运动员的体育训练相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兴趣,使学生乐于主动进行体育训练。只有学生自己主动进行体育训练时,其体育的潜能才能容易得到发掘和培养。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教与玩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赛,体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竞技性,学生通过比赛可以很好的激发斗志,提高训练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可以使体育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体育成绩。

调节与控制高中体育训练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管理

新时代,体育高考愈加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尤其是伴随着各大体育院校的扩招,体育逐渐成为体育爱好者关注的焦点,成为其进入到象牙塔的主要途径。但是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受到本身特点的制约,对其训练和管理上存在较大的难度,不仅牵扯到学生的受训时间、个人天赋、场地器材等,还涉及教练员的训练方法。基于此,唯有共同管理、关注体育特长生训练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管理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和管理现状

第一,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之所以走体育特长生的道路,是希望通过体育这条道路走向大学。但是很多体育特长生常常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体育训练上,用在文化课堂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致使文化课的成绩越来越低。第二,心理压力比较大。与普通的高考生相比,体育特长生由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训练,致使其在完成训练之后,身体逐渐产生疲惫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文化课学习时常常出现走神、精力不够集中的现象,在文化课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体育特长生在学习中常常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第三,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状态不佳。当前,高中学校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大锅饭”式的训练方式,并未结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在这种体育训练模式下,难以突出不同体育特长生的个体优势。同时,在当前高中体育特长训练中,训练内容呈现出极强的考试性,基本都是围绕考试内容进行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导致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氛围沉闷,难以真正提升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

(二)原因分析

导致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和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比较多,集中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数高中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培养的时候,忽视了其全面发展,更加关注其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基于体育特长生的特殊性,由于其人数比较少,只占一小部分群体,其文化课教育常常被学校忽视,因此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并未得到科学的管理、培训等。从高中体育教师角度来说,由于其对体育特长生认识和研究不够全面,过分关注其体育成绩,忽视文化课教学,甚至导致其产生缺位的状态,严重制约了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和管理的时候,常常以机械化管理为主,经常借助直接粗暴的形式进行,并未与体育特长生进行亲密无间的沟通。同时,高中体育特长生正处于思想、情感发展的高速阶段,部分学校在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不够到位,甚至处于空白状态。长此以往,致使高中体育特长生容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全面发展[1]。

二、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和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体育特长生方面

依据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部分学生在日常的文化课学习中通常表现出较为散漫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表现不勤奋、不努力,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不足,对于未来的认识也不够透彻。因此,需明确体育特长生的定位,并促使他们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将会从事怎样的工作,如从事社会体育的教育或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或是成为专业运动员。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到自己的奋斗方向,才会端正自己的学习和训练态度,从而使学生实现学习和锻炼的双重收获。

(二)学校方面

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与学习都是在学校内部开展的,这通常也是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与管理效果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这就需充分重视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影响因素。首先,体育特长生不仅需面对平时的体育训练,还面临着较大的学习任务。相关调查表明,部分学校在面对相关体育特长生的时候,无法准确地把控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关系,过于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这就会影响到体育特长生的训练质量。过于关注体育训练,就会影响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难以真正满足体育特长生高考的要求。其次,教师与体育特长生都过于关注应试成绩,无法准确地把握体育特长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目前,许多体育教师以及教练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都存有较强的应试性,也就是考试的内容是什么,就会反复训练些什么,而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就不被列入到训练科目中,这种状况下,就会使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缺乏针对性,并影响到体育训练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与管理方法研究

(一)转变观念,重视文化课教学

学习体育特长并不意味着文化课程不够重要,为了全面提升体育特长生的综合素养,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训练和管理理念,重视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教学,将其置于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明确告知体育特长生文化课的重要性,使其明白文化课与体育成绩同等重要,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课成绩,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同时,还应指导体育特长生立足于当前文化成绩现状,必须提起足够的重视,也不能自暴自弃,必须要及时利用空闲的时间,主动学习、补充学习。另一方面,从学校和教师的层面上来说,也要从传统的体育特长生训练观念中解放出来,将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教育纳入具体的教学计划中,教师也不能占用文化课时间进行训练,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还应结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文化课教学。

(二)加强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

体育特长生作为高中学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训练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品德和心理问题。基于此,为了实现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还应关注其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一方面,体育教师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的时候,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结合体育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途径,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促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关注体育特长生的心理教育。教师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肯定体育特长生的拼搏能力,并帮助其正确看待体育比赛的成绩,以及体育训练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等,帮助其进入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强化体育特长生心理教育的同时,还应为其加开专门的心理辅导课,或者建立心理咨询室等,解决其在训练、学习中出现的不良情绪等;也可以在体育训练之余,给其提供参与各类比赛的机会,使得其在实战中经历失败,在逆境中逐渐成长,并逐渐克服自身在平时训练中出现的不良心理障碍,最终引导其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2]。

(三)制订训练计划,科学训练

为了真正提升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还应结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针对性训练计划,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首先,全面了解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在对体育特长生开展训练之前,必须要“吃透”学生。具体来说,有的体育特长生有一定的体育基础,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体育特长生则是文化课成绩一般,而是抱着侥幸的心理通过体育训练走进大学;也有的体育特长生文化课、体育成绩都一般,但具备极强的学习欲望等。可以说,教师唯有全面了解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思想动态,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态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其次,科学设计训练计划。通常,学校基本上都是在高一年级的时候,就将体育特长生选拔出来,对其进行技能训练。具体来说,在对其进行训练的时候,上午应以“柔韧、灵敏、耐力”三项基本素质为主,下午可以球类项目训练为主,旨在提升体育特长生各项身体素质;到高二年级时,进行更加系统化的训练,对其进行专门训练。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要具备大目标、整体目标,还应对具体的训练目标进行分解、细化等,使其成为若干个小目标,结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切实在训练初期就对其进行高难度、高强度的训练。另外,在制定训练目标时,还应关注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个体情况,确保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最后,因人而异,科学选择训练方法。体育特长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唯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其进行科学合理训练,才能真正提升体育特长生的成绩。在整个体育训练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节,结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灵活性的手段进行训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功能性,确保体育训练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同时,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还应防止学生出现过度疲劳、意外伤等现象,及时管理学生的行为,科学安排体育训练密度、强度等[3]。

(四)实施科学训练方法

在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还应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确保体育特长生训练的科学性。一方面,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应科学合理控制运动负荷,使其与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切忌按照运动员的训练方式进行。唯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学生所选择的项目进行训练,才能更好地满足高考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的时候,还应灵活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比如,在1000米和800米动作速度训练中,就可借助牵引跑、顺风跑的方式进行训练,之后再开展练习,使得体育特长生在上下坡跑、托重物跑、逆风跑、持哑铃快速摆臂等进行训练中提升成绩。另外,在落实体育特长生训练计划时,还应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以免体育特长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过度疲劳、运动损伤等现象。否则,一旦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体育特长生在训练时出现运动损伤的现象,严重影响其正常的体育训练和学习等。

(五)细化训练时间安排

为了提升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还应做好明确的时间安排。这主要是因为高中体育特长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如何才能从文化课中抽出时间进行训练,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达到既定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结合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规划。由于高考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学校应分配相关的教师做好文化课基础知识教学,避免过度拔高训练的情况,以免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人体机能,为日常训练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在早上空腹的时候,可对其进行一些耐力训练;上午学生身体比较疲惫,大脑却进入到兴奋状态,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下午三点,可开展政治、地理等思维能力要求不高的课程;四点之后,可再次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只有做到这一点,对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真正提升训练效果,实现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4]。

(六)强化体育特长生管理

首先,强化招生管理。当前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渠道主要是体育考试,这些特长生在各个项目分布上呈现出一些显著的特点。有的体育专项开展相对比较容易,参加的人数比较多。这就给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招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学校应认真做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招生管理工作,促使其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其次,加强体育特长生的纪律管理。为了强化体育特长生训练和管理效果,学校还应制订出更加严格的管理方法,尤其是针对上课迟到、睡觉、不听讲等体育特长生,无法按照管理办法执行的学生,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适当的处罚教育等。最后,加强体育特长生的生活管理。在对高中体育特长生进行训练和管理的时候,还应全面加强生活管理,结合学生的训练强度、内容等,指导学生进行正确饮食,平衡营养搭配等。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服用一些高营养的食物,切实提升训练效果。另外,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生活管理时,还应教会其学会受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体育特长生的特点,在以往的训练和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忽视文化课、德育,训练不科学等,严重制约了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学校唯有转变观念,重视文化课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结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训练计划,科学安排体育训练时间,强化体育特长生管理等,才能真正提升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文,靳友杰.探析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与管理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8):61.

[2]杨永.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有效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20):115.

[3]霍小卫.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机制与选育培养研究[J].体育视野,2020(11):95.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

当前国家开展的选拨人才的方式以高考为主,对于一些有着美术、体育以及舞蹈特长的学生,国家开放了特长生选拨的通道。这种特殊选拨的方式既考查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程,又要检验其专业成绩,很多特长生不能平衡文化课与特长训练,很容易造成特长生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其文化课与专业训练两方面的成绩。在这些特长生中体育专长的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如何将文化课与专长训练协调好,将两者成绩共同提高,是当下教育研究的重点。

1当前高中阶段体育特长学生现状

1.1学习现状

曾有国内学者对高中体育专长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进行过调查显示,95%的特长生文化课都处于不及格状态,平时对于文化课学习普遍处于排斥状态,这些特长生的整体成绩都处于年级的中下游。这些体育专长的学生之所以选择走特长生这条道路,多数都是为了上大学,为自己的将来谋一条出路。如果说是特长生主动选择了体育,倒不如说是他们只是选择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调查还显示,体育专长的学生专业成绩越好,其文化课成绩就越差,这种情况约占特长生总体的65%。

1.2训练状况

高中阶段,体育特长生所接受的日常体育训练根本达不到一对一这样的训练形式。目前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有限,而体育专长的学生却有许多,教师只有采取大班式训练方式。除了基本的体能训练之外,专业内容主要围绕考试展开,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很少会考虑到特长生的心理以及情感状况。此外,当前高中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们很少有专业素养过强的,不是专业不对称就是教师不是专业体校毕业的。如今国家在大学增设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但从事高中体育教育的教师们开展的体育教学还围绕着田径和球类展开,显然这些教师已经无法跟上时展的节奏。

1.3自身状况

据调查,体育特长生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爱体育而选择走体育特长的道路。这种出自于非兴趣驱使下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认识的程度不够,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体育以及专长特点就选择了体育,并不是所有力气大的人都适合当举重运动员,所有跑得快的人都适合田径。每一项体育运动除了对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要求之外,对其心理素质以及体育方面素养都有一定要求。例如,射击项目,除了对技术要求很高之外,对心理素质要求更高。体育运动是具有竞技精神的,而竞技运动就会有输有赢,特长生在面对输赢时必须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同时,每一种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学生必须先对所选择的体育项目及自身素质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身体育特长发挥到最好。显然,现阶段高中特长生对于这些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完全没有这些概念,这必然导致其日后的训练效果无法达到要求。

2影响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效果的因素

2.1自身因素

如今,许多高中学生将上大学作为一种终极目标,其目光仅仅局限在了大学,都受着这种固有思维的深刻影响。笔者并不是认为将上大学定为目标是错误的,但是将大学作为学生一生的终极目标,显然对未来缺少规划的学生思想比较固化。当前许多高中生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知道为了考试而学习,这样过于局限。尤其是体育专长学生,为了上大学而选择体育,其是许多特长生通往大学的一条特殊途径。本身就没有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未来更加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及目标。现阶段多数高中生为了上大学盲目的进行体育训练,很容易出现急功近利、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种对待体育不端正的态度必然会限制特长生日常训练成绩的提高。

2.2学校因素

特长生平时的训练以及文化课学习计划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的,可以说,学校制订的计划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特长生的训练及学习成绩。学校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训练及学习态度可以直接影响特长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当前,高中开设的体育方面特长生培训方法主要是为了升学需求,由此可见现阶段高中阶段具有体育专长的学生具有很强应试性。在这样的训练期间,教师过于关注成绩必然会造成教练对于学生其他方面因素的考察。而缺少对体育专长学生全方面的情况了解,教师很难针对特长生各自的特点开展相应的训练。所以,学校也是影响特长生体育训练效果的因素之一。

2.3家庭因素

如今家长对学生关注的重点在学习成绩上。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文化课都偏差,家长很容易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们,对于他们选择体育的态度也大多处于不认同的状态。家长的固有思维都认为孩子在普通高考的道路上走不通了才会选择体育特长的道路。家长的这种观念本身就是偏激的,缺乏对体育正确的理解。而且,家长这种态度很容易传染给孩子,让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存在一定怀疑。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反对学生参与体育训练,不仅在思想上不支持学生的选择,而且在经济上更不予以支持。家长的这些想法都会影响着特长生在体育方面的训练效果。

3提升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的有效措施

3.1重视德育教育

据调查,大多数高中特长生都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普遍自控能力较差,这直接导致体育特长生相对其他学生更难管理,所以大部分的体育特长生对学习和训练没有较强的自控性。这种随心所欲的特点多是因为他们时常参加各类竞技性与高强度比赛与训练导致的。体育方面具有专长的高中生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枯燥的体育训练,不仅与同学接触较少,而且对于道德方面更是学习不多。因此,教师在开展专长训练与文化学习时,必须重视对特长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其竞技体育下的协作精神。德育教育不仅起到提升高中生品质的作用,道德更能增加体育方面特长学生的坚韧程度,帮助高中生在这种竞技体育长期的训练之中,坚守住对于专业的坚持。道德修养可以帮助特长生在面对失败时及时调整自己。由此可见,特长生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有效提升其训练效果。

3.2全社会必须对具有体育特长

生有全面的认识现阶段,社会、学校及家长对体育特长生的认识都有失偏颇,这就需要教育部门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宣传,正确引导社会和家庭对体育特长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如运动会、讲座以及共同观看体育赛事的方式逐渐引导教师对特长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以往教师与同学对特长生的排斥思想,让教师以及学生主动与体育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沟通,帮助特长生打开其较为封闭的内心。另外,学校也要时常与特长生沟通,让特长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还可以采用一些鼓励的政策,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如语言鼓励,教学表彰以及奖学金等。精神与物质方面的鼓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对体育方面训练的热情。

3.3学校可以给予体育特长生一些特殊照顾

特长生除了学习文化课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专长训练,很容易导致特长生与普通学生存在一定差距,这样一来,特长生在文化课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成绩越差特长生就越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必然导致对特长生在进行更深的教育途径受阻。针对这些情况,在日常教育中,学校可以给予特长生一些特殊照顾,以此来提升体育特长生文化课与专长训练两方面的成绩。例如,学校可以将各年级的所有学生集中在一起,让教师单独对他们进行文化课辅导,根据其自身水平,帮助其在有限时间里提升文化课成绩。

3.4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心理教育

因为体育特长生常参加一些竞技比赛,所以心理素质对特长生而言非常重要。学校平时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长训练及文化课教育外,一定要对特长生定期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其疏导内心的压力,构建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例如,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要主动联系体育特长生,增加与特长生的心理沟通,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对于心理有些偏激的体育特长生心理教师一定要及时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教师可以多开展课间活动,增加特长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交流,毕竟同龄人之间同共语言较多,这样也可以帮助体育特长生打开心扉。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3.5采用科学训练

一个科学的训练方案是保证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重要保障,如果训练方案不科学,不但不会发挥体育特长生的优势,反而可能会抑制其天赋的发挥。所以,教师在对体育特长生进行专长训练时,一定要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例如,在体育特长生训练之前,教师一定要先向特长生讲授该项目的特点与训练之中的难点与注意事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训练,掌握技术要领。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标准动作演示,让体育特长生保持一个标准的姿态进行特长训练。教练也可以先进行基本动作的讲解和示范,然后结合特长生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训练方法,确保训练效果。

4结语

高中开展的教育之前必须区分学生的群体,将体育特长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开来,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这样的方式可以给予体育特长生与普通学生相对公平的教育。社会、学校以及家长必须对体育专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正确看待这一群体。同时,学校在主抓特长生体育与文化课之外,还要重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运用科学的手段提升体育特长生的专业成绩。

作者:周富平 单位: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雪娇.普兰店市高中体育特长生田径项目训练现状探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4(4):114-117.

[2]王国强.简析如何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率[J].青少年体育,2015(3):79-80,121.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德育教育;常规教育

一、高中体育课的德育教育重要性

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与身体能力,并且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智慧、精神、意志以及体质等相结合。体育学科在学校的载体下对学生展开教育。当前高中体育教育积极展开终身体育教学模式,作为体育教学的基础,体育课是重要的组织形式,体育课教学体现出多维度教学形态,不仅需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还要帮助体育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兴趣。在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体育教学层次,解决体育教育问题。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虽然也包含很多可取之处,但是其中也隐藏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过于强调为学生灌输专业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忽视了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差别较大,单纯对学生进行教学改造,体育教学整体呈现出成人化、训练化以及城市化模式,学生在体育课中处于比较被动地位,对于体育活动参与性不高,导致在体育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

二、结合体育课需求选择适当的引导方式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需要掌握非常多的综合知识,学习压力非常大,体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增强身体承受能力,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以后的学习。体育课程中教学内容非常多,在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体育知识点,当然体育教材也具有独特性。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必须善于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深刻内涵,利用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期间,明确体育教育的目的以及具体的体育教学任务。对于这方面的讲解,可以结合我国体育发展史为基础,为学生讲授一些体育名人以及我国或者世界上非常优秀的体育运动员,利用运动员的训练事迹,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些体育记录视频,为学生详细讲解我国当前的体育发展进步,无形中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且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体育课程教育中,需要做到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并且利用实际例子积极鼓励学生,适应不同条件下的体育要求,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适应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体育综合素养。比如,在教授短跑期间,教师首先将短跑需要掌握的技能,前期需要做的准备详细讲解,教师亲身示范如何保持短跑期间的速度以及力量。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帮助学生稳定运动期间的紧张情绪,同时集中注意力,克服畏惧的心理。引导学生注意对自己呼吸的调节,帮助学生减轻运动期间的压力,不断努力练习,锻炼学生的意志。亦或是需要学生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比如篮球或者足球等。这些运动对团队协作要求非常高,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德育教育的渗透需要结合体育教学需求,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选择适当德育教育方法。教师首先需要讲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其次按照学生体能以及技巧掌握等合理规划其在团队中的职能,并且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对团队胜利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到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状,保证团队合作氛围和谐,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在相互扶持的氛围下,增强团队的战斗力以及团队的凝聚力。

三、注重体育课程常规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德育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体育意识等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思想道德,其教育需要与常规体育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价值。常规的体育教育中,保证体育教育的顺利进行,对教师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教师必须履行自己在教育中的职责,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教育质量。从客观角度分析,常规的体育教学主要包含体育纪律的严格、体育考勤制度严格、体育考核制度严格等特点。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详细教学方案展开体育技能学习,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利用德育教育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做到遵守体育课堂纪律,听从体育教师的训练要求,服从体育组织要求,养成良好的体育练习习惯。体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积极动员学生,将体育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需要学生注意的各个事项进行讲解,同时体育课程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训练表现进行总结,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进展进行客观汇总。德育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动员,保证体育课程教学具有目的性,结合竞赛以及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学生机智、勇敢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练习各种方队队形,通过方队队形的练习,塑造朝气蓬勃的体育学习面貌。学校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期间需要学生借用体育器材,体育器材按时归还,教师指导学生对体育场地进行整理,从中培养学生集体精神以及公益劳动精神,能够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当然在体育教学中,一些体育学习项目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练习,教师对学生小组划分期间,需要注意对小组实施轮换教学的方式,提出体育相关的问题,小组针对问题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不断培养学校的体育骨干,利用体育骨干模范的指导,带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并且学生可以认真观察模范骨干的锻炼以及学习方法,汲取别人体育训练中的长处,不断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体育练习质量,培养小组协作能力,养成互相帮助与扶持的好习惯。利用好体育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体育课堂实现真正规范化教学,同时将体育课堂打造的更加制度化、人性化以及规范化。认真贯彻落实体育教学改革要求,注重常规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提高对学生文明礼貌、端正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培养更多体育品质。

四、整合德育教育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德育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要以教师为载体,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发挥出德育教育的价值。体育教育中学生会经常进行体育训练与评比,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评价语言的选择,对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提高非常重要。美好的赞美语言能够为学生体育学习增添更多营养剂,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方面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体育训练期间,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体育技能训练,根据学生体育技能训练现状,以思想品德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多讲述一些正面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是不同的个体,身体机能以及承受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看待学生的体育表现需要秉持着客观的态度,注重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体育学习中的优势,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练习。比如,在进行体育跳高练习中,因为每个学生的弹跳性不同,所以在跳高期间所跳的高度也不同。针对弹跳性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训练的难度,不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培养学生对跳高的自信心,在不断练习中学生的跳高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对于在弹跳性较差的学生,教师就需要更细心的指导学生,降低弹跳训练的难度,帮助学生奠定好弹跳的基础,再不断提升训练的难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保证学生之间的平衡性。教师需要多鼓励与表扬学生,注重表扬语言的使用,表扬学生优势以及进步的同时,需要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练习与提升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实现全面性的体育技能提升,同时也为学生后期健康发展铺好道路。

【参考文献】

[1]兰洪亮.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2016(10):99

[2]崔立春.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25):180-180

[3]曹玉美.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东方青年•教师,2016(1)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高中时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和良好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更是提高学生精神体魄的绝佳时期,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规范、标准化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学习、作息习惯,提升身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激发学生体育兴致和体育创新思维,就必须提升体育教学有效性。

一、高中体育有效教学意义

(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在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中,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地位。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健康学习、持续进步的根本。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进行培养,通过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对当前高中体育教学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的了解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利与弊,并及时地进行教学整改,科学的制订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性。体育教学只有高质有效,才能确保学生在高考冲刺中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并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学生只有心理素质过硬,才能在体育活动中敢于直面挫折,不屈服、敢于拼搏,并逐渐养成坚韧不屈的体育精神。良好的体育精神对学生将来的体育锻炼、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强化、锻炼,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目标优化,实现身体机能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体育教师主体因素

在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师为主导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无法自主的进行体育训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只能根据体育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训练,教学氛围较为单调、乏味,学生体育兴致不高涨,致使体育教学质量偏低。

(二)教学客体因素

体育教学客体因素主要指: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当前,许多高中学校虽然运动器材丰富,但运动场地不与运动器材成正比,运动场地狭小,致使体育教学计划无法顺利开展,影响体育教学的优质、有效性。

(三)教学策略因素

高中体育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精神体魄,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但现阶段,由于教学策略未能较好的优化,难以激发学生体育信心和体育兴致,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致使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实现。

三、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体育教师应积极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体育素养。譬如:为解决高中生缺乏良性竞争力,课堂积极性差,体育教学无效性的教学情形,教师可设置体育竞赛,使学生在体育竞赛中,逐渐提升良性竞争力。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竞赛的设计时,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科学的制定比赛项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友好竞争。譬如:设计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等比赛,通过比赛的特色性,激发学生体育训练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增进友谊,增强团体意识,并在实际训练中,强健体魄,实现身体素质与体育精神的共同提高。

(二)校方应重视体育教学

校方应重视体育教学,加大体育教学资金投入,积极营建优质、舒适体育馆,优化体育器材配置,丰富教学资源。同时,校方应积极鼓励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素养提升,并给予一定的资助,提升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定期筹措资金,挑选优秀的教师去培训机构进行学习、交流,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为体育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三)加强师生互动性,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只有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身心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体育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通过科学引导,举例证明,培养学生进取心。体育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兴趣因子,并科学的设计运动计划,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优化教学策略,倡导教学评价

体育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实时优化教学策略,主动赋权于学生,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并积极倡导教学评价,使体育教学更加愉悦、和谐,进而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时期课程紧张,学生学习压力大,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多设计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缓解学生压力。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时,教师可采用自评、互评、匿名评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评价根据更具多样性,增强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体育教师应公平、公正,积极鼓励开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体育自信心,使学生热爱体育,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以往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倡导教学评价,确保教学内容多样性、趣味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古峰.如何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文学,2012(09):79.

[2]万新建.新课改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学研究,2013(08):153.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核心力量;训练

一、高中体育教学视域下的核心力量训练现状

根据《标准》提出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分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三个方面中,最贴近“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本质的是“运动能力”,而运动能力又进一步被划分成“体能”“技术”两种表现形式。综合高中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除了“跑跳投”三大类田径训练内容外,最多的训练项目就是“技术型”内容,如“篮排足”球类运动、体育娱乐及竞技游戏,在“体能类”的训练上,不仅种类较少、且缺乏系统性,这造成我国高中生核心力量普遍较弱。有文献显示,大学男生引体向上及格率仅为17.4%,引体向上是训练核心力量的重要途径,相应的,核心力量也是影响引体向上成绩的重要因素,仅从数据上看,就可以侧面反映出我国高中阶段核心力量训练的不足。概括地说,我国高中体育教学视域下的核心力量训练现状不足有三:(1)抵触情绪较大。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还面临着高考压力,大多数学生将体育课视为调节身心、释放压力的途径,核心力量训练需要消耗很大体力,且过程乏味枯燥,相比充满娱乐性、趣味性的“技巧型”训练项目(如篮球“运球”、足球“颠球”),学生存在很大的抵触情绪。(2)体系健全度低。核心力量训练部位特殊,较之上肢、下肢运动训练而言,短期内的教学成就收益较小,因此不会被作为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同时核心力量训练强度大,容易造成高中生身体损伤,从而影响了体系健全,无法循序渐进地展开。(3)训练方式落后。客观上说,任何一种体育运动都离不开核心力量的参与,但由于人体躯干活动区间很小,导致训练难度较大,需要更为专业的训练方式,包括一些必要的技巧和器材等,而高中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单一传授方式,除体育特长生之外,一般学生很难达到训练的效果。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

(一)基于体育教学课堂形式设计合理制度体系

立足高中体育教学组织模式,为有效提高核心力量训练水平,体育教师应注重合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并综合体育学、生理学、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专业知识,建立一套循序渐进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其中,核心力量训练制度用来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确保一学期或一学年内体育教学实践拥有足够的核心力量训练时长。“制度”最主要的作用是约束力,因此制度在文件层面的表现,要符合国家体育教育及相关专业标准的要求,例如强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体育教育理念,杜绝在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出现体罚、言语伤人等现象。

(二)结合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力量训练意识

从“终身体育”角度说,核心力量训练要着眼长期规划,促进高中生进入大学后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自觉性。在现实中,高中校园体育文化容易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如动漫、影视剧、新闻等媒体引领某一种体育潮流,高中生很容易跟随其后。从这一角度出发,依据《标准》提出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内涵,针对高中学生制定“全过程核心力量训练意识形成计划”为他们终身体育训练过程中重视核心力量奠定良好基础。其中,“全过程”是指高一到高三毕业的整个阶段,依据“运动能力”要求,日常体育教学穿插一些涉及核心力量的趣味活动(如“平板支撑竞赛”),以减少核心训练枯燥感。依据“健康行为”要求,指导高中学生平时坐、卧、走、吃等讲究科学—以“坐”为例,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坐姿保持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腹部脂肪积累、形成内脏肥胖,要让学生了解核心训练对腹部减肥、保持身材的重要性—此外,卧姿、走姿及合理饮食等,应该根据高中生特点制定灵活计划。依据“体育品德”要求,在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要强调相互尊重、相互协助、自信自尊、勇敢顽强,这是因为很多核心力量训练项目难度很高,容易拉开学生个体差距,一些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轻松地做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而一些体育素质差的学生甚至一个标准动作也做不来,为了避免自尊心受损,“体育品德”在核心力量训练意识培养中是不可或缺的。

(三)依据体育教学资源选择切实可行的训练途径

高中体育教学视域下,不同学校拥有的体育资源存在差异,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可根据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训练途径。整体上,核心力量训练包括“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两种途径—徒手训练途径便于开展,但对于师生有着很高的训练技巧要求,如俯卧撑、侧卧撑、仰卧起坐、蜷腹、平板支撑等,要学会控制强度、节奏、力度,避免运动量过大造成损伤。器械训练可繁可简,简单器械如单杠、腹肌轮、平衡球、瑜伽绳等,保证正确使用器械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把动作做标准,不断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在确定使用哪种途径进行训练后,还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如俯卧撑10×3(每组10个、共计3组),仰卧起坐12×3(每组12个、共计3组),平板支撑30秒、45秒、60秒的进阶训练等,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核心力量训练认知。以上训练途径是基于高中体育课堂展开的,正如前文所说,核心力量训练强调日积月累,课下的自主训练要比课上计划训练更重要。而课下现实生活中,一般高中生接触复杂器械的机会较少,教师可以通过“课外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专业健身房,了解相关器械训练核心力量的方法,为此后自主训练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积极开发“互联网+核心力量训练”的途径,现阶段,很多搭载于智能手机的视频类APP上都有健身教程,如B站、优酷、快手等平台,很多健身达人会教授一些核心训练的技巧,并讲解体育学、生理学、营养学相关的知识,体育教师先以专业人士的身份鉴别识别内容,确定其适合高中生学习使用之后,再下载或直接推荐给学生,为日常的自主性训练提供指导。除了以上途径,还可以多向学生传播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促进体育训练内容交叉。如对于“减脂”或“增肌”有需求的学生,告诉他们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有利于脂肪消耗、加速塑形,对于喜爱篮球、足球等运动的学生而言,告诉他们增强核心力量训练有利于上肢、下肢力量的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核心力量训练的主动性。

三、结束语

整体而言,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对于核心力量训练严重忽视,这不是一个特殊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核心力量对于人体整体协调、速度、柔韧等指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科学合理的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矫正脊椎、骨盆等部位,为学生塑造更加完美、健康的体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杨利珍.试论核心力量训练与田径竞技训练的关系[J].体育风尚,2020(11):9-11.

[2]谢宏彬.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新课程(下),2019(11):258.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应用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高质量的体育课程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成长,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使学生能够在运动中感受到体育运动锻炼的乐趣,缓解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和思想负担,培养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以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拓展训练是高中体育教学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方式,针对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高中体育课程综合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1.当前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推进数年,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已经得到高中教育的广泛重视,但是由于高中教学阶段面对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沉重压力,导致很多学校依然存在忽视体育教学的问题,很多学校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并没有形成完成的教学体系,体育课程教学也缺乏针对性和规范性,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差。还有些学校虽然提升了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体育课程教学的规范程度相对提高,但是也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参与程度较差等现实问题,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排斥和抵触心理,因而导致其教学效率受到严重限制。为顺应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对于高中体育的教学要求,需要体育教师能够对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力求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以促进自身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高中体育开展拓展训练的重要意义

拓展训练起源于社会中的野外生存训练,通过精心设计集体训练和锻炼活动,实现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完善人格和修养、锻炼身体和意志的重要目的。拓展训练的本质目的不仅在于体能训练,更加重视其对于训练者态度和心理状态的引导意义,在训练活动中通过外界环境的感染,实现身体锻炼和心理素质提升的双赢。将拓展训练融合到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于促进高中体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2.1促进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传统高中体育的课堂教学活动普遍采用球类、体操类、田径类等教学活动,教学方式较为简单且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缺乏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学生对于体育训练的主观意愿也无法得到满足,进而导致高中体育教学逐渐失去教学地位。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不仅涵盖基础体育锻炼活动,也包括穿越火线、毕业墙等训练项目,更加具备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学生参与拓展训练不仅使身体体能得到训练,思想意识也会更加成熟,整体项目的开展能够带动学生融入到集体合作氛围中,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1]。2.2融入拓展训练项目,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中生具有自身特殊的年龄和性格特征,具有趣味性的拓展训练项目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参与拓展训练,不仅关注训练项目形式,更加重视项目内容本身,通过拓展训练项目,将体育教学的竞技类、个人项目以及团体项目进行多元结合。多元的训练内容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2.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由于我国特殊的人口生育政策,当前高中阶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具有特殊的生长环境,往往具有过于自我的性格特征,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都相对弱化,这些性格和心理特点,将会对未来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将拓展训练项目融合到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高中生提供团队协作训练的平台,在参与项目训练过程中,有个人完成的训练项目,也有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的训练项目,逐渐在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学生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提升,通过训练中的沟通过程,连接学生的情感,构建和谐团结的集体生活氛围。

3.高中体育实施拓展训练项目的有效策略

3.1进行适宜的拓展项目选择。拓展项目是开展拓展训练的基础,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实施拓展训练,需要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进行适宜的拓展项目选择。首先需要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考量,能够做大最大程度的物资利用,还要保证拓展项目能够具有弹性的调整特征,以实现对于学生更为广泛的适用性[2]。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教学目标都会影响拓展训练项目开展的重要问题,教学活动的本质目的是实施教育,教师需要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之下开展项目训练过程,将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渗透融合到自身的教学理念中,通过团队项目的开展,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2强化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和安排,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因为拓展训练项目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复杂,进行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实施训练项目也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因而对于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相对较高。高中体育教学开展拓展项目训练,需要对自身师资力量进行完善,给予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平台和空间,使教师能够在观摩和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同时教师需要重视自我学习和完善过程,利用个人时间和便捷的互联网资源,积极开展多方向的学习和提升,使自身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影响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因素,拓展训练项目实施流程、突发事件处理等内容都能够体现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另外,教师在接受培训和学习之后,还需要重视学习内容的变通,拓展训练有更为明显的灵活性和多发性,训练过程不能够做到完全的照搬和复制,懂的理解拓展训练的内涵,实现训练元素的灵活应用,才能够实现理想的拓展训练过程[3]。3.3增加体育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拓展项目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对于基础设施也有一定的基础要求,很多高中的体育教学设施都以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为主,开展拓展项目训练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高中需要意识到进行拓展项目训练的重要意义,增加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引进更多的教育器材为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拓展项目训练之前,还需要对基础设施和教学器具进行检修,以保证学生参与训练的人身安全,实现对于教学安全风险的全面管控。3.4优化训练内容契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学生是拓展训练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进行拓展训练项目的组织和编订,需要对学生的身心需求进行考量,以学生作为教学和项目开展的关注重点[4]。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兴趣点,掌握学生的基础身体素质和运动功能能力,从而设定能够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训练项目,为实现更为高效的体育教育,教师要善于挖掘拓展训练的人文内涵,重视训练过程是否能够实现体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育目的。优质的训练内容不仅能够使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也会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思想。3.5重视拓展项目训练的安全保障。教育安全问题是教育管理的重点问题,体育教学需要面对更高的安全管理风险,教师在指导拓展项目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对项目开展的细节向学生进行明确交代,使学生能够清楚每个环节、每个器具的操作流程,明确不同环节和器具应用的注意事项,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前提下,还能够保证学生具备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自主辨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加之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以避免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5]。

4.结束语

高中体育开展和实施拓展项目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参与性不高,通过拓展项目训练能够给学生对体育课程有全新的认知和体验。实施拓展训练需要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教职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合理组织,提升教育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契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高中体育综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超.刍议拓展训练融入高中体育教学的必要性[J].新西部(中旬刊),2017,(3):133,138.

[2]李贞玉,刘云彬.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37):73.

[3]刘沈昌.拓展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7,(22):20.

[4]周泽民.拓展训练融入高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1):195.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8

一、进一步规范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

(一)高中阶段学校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

1、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以本校体育特色项目和传统项目为主,兼顾其他项目。招生计划原则上为当年学校统招生总数的3-5%,集体项目招生计划不少于10人。省、市示范高中招收体育特长生参照上述政策执行。普通高中体育特色班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30人。

2、报考省示范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考生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成绩不得低于当年市或县(市)普通高中统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具体录取标准由招生学校制定并报市(县、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报考非省示范高中的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长生及普通高中体育特色班的,考生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成绩应当不低于当年市或县(市)普通高中统招生录取最低分数线的80%。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当达到普通高中录取要求。对获得省级单项比赛前三名的优秀体育苗子或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的学生,经测试可适当降低条件,由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照顾录取。职业高中(中专)类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条件由学校自主确定。

3、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示范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专业测试项目和标准,由县(市、区)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及招生学校共同制定,可由县(市)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测试。普通高中体育特色班可不单独组织专业测试,考生初中毕业学业体育考试成绩达到总分90%的,认定为专业测试合格。

体育特长生提前单独录取。录取后,招生学校要与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及家长签定参加训练、比赛的协议,体育特长生在校期间违反协议的,按照协议约定处理。

4、普通高中录取的体育特长生,收费标准按照统招生标准执行。体育特长生考入高等体育院校或高等学校体育系、运动系情况纳入所在学校高考评价内容。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

1、根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教基一〔2012〕1号)、《省贯彻〈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实施方案》(皖教基〔2012〕9号)规定,除经省教育厅批准的可在本辖区内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学校以外,义务教育学校一律不得以体育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经省教育厅批准的义务教育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比例不超过学校当年招生总数的15%。

2、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本辖区初中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办法,建立健全体育特长生资格确认制度。招收体育特长生的学校、项目、招生计划、录取办法和程序等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及时向社会公布。

3、体育特长生体育专业测试的项目和标准,由县(市)、区(开发区)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以及招生学校共同制定,并组织测试录取工作。严禁学校以招收特长生的名义收取任何费用。

4、不断规范体育特长生招生行为,严禁公办中小学跨行政区招收体育特长生,严禁学校以招收体育特长生为名招收择校生,严禁以选拔性文化考试(测试)等方式录取体育特长生。

5、跨本学区录取的体育特长生,享受与本学区适龄儿童少年同等待遇。学校要与录取的体育特长生及家长签订参加训练、比赛的协议,义务教育阶段体育特长生在校期间如违反协议,按协议约定处理,但不得开除学生。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特长生培养机制

(一)不断加大初中和高中阶段省级体育专项特色学校、省级传统项目学校招收优秀体育特长生力度。积极推行“市队校办”运行机制,力争5年内将同一项目的优秀体育特长生相对集中到1-2所学校,积极打造我市学校体育项目品牌。

(二)健全体育特长生管理、监督措施。全面履行与体育特长生签订的就读协议,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和文化课学习时间,保证学习和训练质量,处理好教学活动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将运动训练、竞赛和输送运动员的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评估指标。

(三)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承办运动队。经批准成立运动队的学校,市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在组队经费、参赛补贴和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开展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合理配备体育训练师资力量,切实保障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教师编制,积极引进与学校项目对口的体育院校优秀毕业生。

(二)县(市、区)体育主管部门要安排项目教练员定期到体育专项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市队校办”学校(班),参与学校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计划的制定,并负责学校一定的课余训练指导任务。

(三)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练员职称评审工作。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学校体育教师业余训练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制定训练补助标准、考核办法和输送、参赛奖励政策,激励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业余训练工作。

四、进一步强化体育特长生管理组织领导

(一)市、县(市、区)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应当成立中小学体育特长生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本辖区的体育特长生管理工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确保体育特长生管理工作平稳有序。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9

一、目前市市县两级体校基本现状

目前,有市体育训练中心一处,为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教职工及教练员93人,在校生300人。12个县市区有县级业余体校11所(任城区名存实亡),其中正科级两所,副科级六所,股级三所。现有在校生约700人,其中,初中部约640人,小学部约60人。从目前办学情况看,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独办“三集中”体校。有一定的教学训练设施,教练员、文化课教师齐全,开展正常的教学训练,为学生提供住宿和就餐条件,在校生数量不等。属于这类情况的有市体育训练中心、市、县、市和县五所体校。二是联办“三集中”体校。以教学为主,有一定的训练设施,教练员、文化课教师齐全,教育局负责教学,体育局负责训练,为学生提供住宿和就餐条件,生源相对充余,属于这类情况的只有县体校。三是竞训式体校。有一定的训练设施,有从事部分项目训练的教练员,开展正常的训练活动,学生学籍在中小学,没有教学、住宿和就餐设施,有一定生源。属于这类情况的有、县、市、县、县和县六所体校。四是名存实亡的体校。属于这类情况的只有任城区体校。造成任城区体校的现状有其历史原因,在2001年机构改革时,任城区政府把体校教学、训练以及设施划归了区实验中学,教练员成了体育教师,无法招收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只负责高考体育生的培训,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近几年,为了拓宽办学渠道,谋求生路,不少体校与教育部门攀亲结友,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取得明显成效。如、、体校与当地一中或实验中学联办了高中体育班,通过积极争取,体校被曲师大体育学院列为体育人才培训基地,体校被吉林体育学院列为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等。

二、市市县两级体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体制不完善。1995年,省体委和省教委曾经联合出台了《省县级体校办学规定》,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少年儿童体育学院管理办法》,对于县级体校的级别规格、招生、学籍管理、文化教师配备、经费等都有明确规定,但各县市区执行情况不一,有些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甚至每年招生都要与教育部门协调关系。特别是教育系统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两免一补”、“六配套五达标”等政策的实施,学生上学不需要交任何费用,而市、县体育运动学校在执行中不享受上述待遇,使各级业余体校的招生更是难上加难。(二)办学经费短缺。市体育训练中心虽属财政拨款,但除人头费外办公和训练经费捉襟见肘。11所县级体校中只有和市是经费计划单列,其余所有县级体校都没有按照上级要求下拨经费,因为办学经费拮据,有的县级体校只能设立高中班搞点创收,用来弥补经费不足。由于财政投入较少,基础设施差,教室及训练场馆不配套,教学仪器匮乏,训练器材陈旧老化,只有市体育训练中心、和体校建有集中训练、教学、食宿于一体的办学设施;、体校是由其它学校改建而成,设施器材不配套,教学、训练设施尚需维修改造;中区、、等县(市)的体校训练设施十分简陋,有的业余体校只有一些简单的器材。(三)师资力量薄弱。从事业余体校文化教学的教师第一学历大部分都是大专以下,有相当一部分是中专。由于受体制、资金的制约和重训轻教思想的影响,教师、教练员外出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教育系统的教学研讨会没有机会参加,信息相对闭塞,先进的教学和训练手段没有机会学习,陈旧的教学、训练模式年复一年地循环,学习和运动成绩难以提高。(四)生源渐趋萎缩。全市除市体育训练中心外,人数最多的业余体校在校生仅有100人左右,最少的只有15人,大部分在60人左右。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面临生源枯竭的尴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所至,体育生升学和就业难度相对较大,体育生的出口不畅,学生本人和家长不愿意走体育就业这条路子。二是现在的家庭特别是城镇家庭中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学生对业余训练艰苦的环境难以适应,费尽心机招来的学生很快就流失了。三是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少年儿童相对减少,农村不少小学实行复试制,一个班有几个年级,城区有的小学也被砍掉了,小年龄组运动员奇缺。四是教育与体育争生源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县市区的教育、体育部门关系不理顺,有些学校争生源、争利益、争升学率,人为制造障碍,教练员选中的运动员学校不放。五是业余训练学生资金投入相对较大,有些家庭不堪负重,一些好的体育苗子白白流失了。

高中体育训练范文篇10

1.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体育教学在高中阶段是必不可少的课程,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的重压,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魄,还能够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习压力,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体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通过体育运动的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促进学生形成相互合作、积极进取的高尚品质,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2.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实中,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面对成长的压力和高考的压力,从而易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例如焦虑、暴躁、抑郁及自闭等诸多问题。所以在对高中生的教育中,老师不能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一味的追求分数、名次,更应该注意教学方式、注意他们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学习,使他们变得健康积极。要想促进高中生健康的发展,就要很好的利用体育教学,由于体育教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课程,使学生容易接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渗透是非常关键的。这就对高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该积极寻找高中体育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点,切实将两者有机地进行结合,相互渗透,最终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健康良好的发展。3.巨大的学习压力不断影响高中学生的健康发展。在高中的学习生涯中,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水平都是非常活跃的,但是由于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真正完全形成,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再加上升入高中后,学生的学业负担不断加重,面对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来自家长的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和老师对分数的过分要求,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学习,不但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心理可能会发生变化,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在学生面对失败挫折后,不会自我调适,最终产生严重的厌学逆反心理。因此,要重视体育教学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不断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快乐地学习,这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渗透

1.重视体育竞赛对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有时候很多工作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必须有团队的合作,这就要求学生有团队合作意识,能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问题。所以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互相学习,一起完成体育课程,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合作的条件,因为很多体育项目是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一些体育竞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竞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竞争,也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体育竞赛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失败,对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控制,不断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增强高中生的自信,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给予肯定,给他们关心和信任,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做好,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最后变得更加努力的进行学习。2.对体育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将体育教材的内容充分进行挖掘。学生的意志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体育明星的例子来引导学生,例如一些奥运冠军的训练历史,对他们坚持不懈积极训练的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人物性格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且通过充分的认识,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向这些人物进行学习,使学生能拥有这些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珍贵品质,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迷失自我,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把握,使自己拥有坚强的意志。3.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育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对学生学习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格外的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只有学习状态正常,他们的心理才是健康的,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习,不会产生厌学、消极等一系列的不良心理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对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不断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促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面高中体育教学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这是一项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事情,对高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重视体育理论的教学,还要重视在体育训练中有机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多考虑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勇于打破常规积极改进。制定符合现代学生心理和身体发展的具体课程,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变化,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美丽.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教育心理研究,2011.

[2]刘娟.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成才之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