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4 10:20:12

高中家庭教育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1

一、目标任务

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培训子女在18周岁以下处于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要求每个学员完成24参训学时,其中12学时集中学习,12学时自主学习。

二、培训内容

(一)通用课程(适用所有年龄阶段孩子母亲的必修课)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教子观念,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孩子成功。

2、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探索家教成功之路。

3、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教给子女沟通的最有效方法,消除您与孩子的情感隔阂,让您的家庭充满欢乐与笑声,让您的家庭阳光绽放。

4、做孩子廉洁的表率告诉家长如何做廉正的表率,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5、发现孩子潜能,发展孩子智慧。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母亲善于根据孩子特点发展孩子潜能。

6、现代妈妈的仪表美。学习美容,礼仪知识,提高母亲自我形象设计能力。

7、现代孩子的成才途径。介绍现代人才观,正确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8、妈妈理财经。学习理财知识,培养孩子理财素养。9、家庭教育经验介绍通过成功家长的经验介绍,改进家教方法。

(二)幼儿家庭教育(适用0-6岁孩子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孩子与书交朋友,了解早期阅读的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的习惯;孩子上小学了,你准备好了吗;了解小学教育特点,懂得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习儿童保健知识。

选修课包括:1、走进艺术的宫殿从小发展婴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修养;2、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游戏,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学会如何与幼儿做游戏;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学习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适用小学生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怎样培养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了解儿童成和发展特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选修课包括:1、呵护儿童心灵成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2、儿童一生有用的书推荐儿童一生有用的书,丰富人生。

(四)初中生家庭教育(适用初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了解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关注初中生健康成长;2、如何正确对待考试了解初中学习特点,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选修课有:战胜挫折学习如何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高中生家庭教育(适用高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帮助孩子顺利适应高中生活;2、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关科学看待高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关。

选修课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职业学习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

三、培训方式

根据母亲群体分布、地区差异等实际情况,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坚持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面授、自主学、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申报阶段。2009年4月底前,参评点上报申报表(见附件)至县妇联备案。

2.评选及奖项设置。2009年12月,县妇联、县教育局联合成立考评组对申报点进行评审、认定,确定、命名6个优秀培训点(服务站),纳入县妇联、县教育局对下属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加分范围,由县妇联、县教育局授予匾牌,颁发奖金5000元。设立优秀奖、入围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并对所有入围作品颁发荣誉证书。

五、工作要求

一是针对母亲的需求举办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讲座,引起社会各界对母亲素养问题的重视,形成关心母亲、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二是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母亲的教育培训模式。在扩大家长学校的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注重为母亲提供亲子课堂、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为母亲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织专家与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母亲的教子困惑,为母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开展母亲素养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向母亲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使母亲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

六、联系方法

联系人:

电话: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2

*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主要有:一是中考招生优惠政策大幅度向一般初中学校倾斜。*年*市面向一般公办初中学校(除示范高中初中部和示范初中学校外)招生的优质高中(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比上年增加了150%,从*年的400名增加到*年的1000名,占到了当年全市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的18.5%。最大优惠分数从*年的30分增加到*年的50分。二是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初中毕业、高中招生挂钩。规定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的不能取得毕业资格,综合素质评价全部达到A等才有定向生的保送资格。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得到了初中学校的真正重视并落到了实处。为保证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公正,各初中学校都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根据《*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和市政府、教育局的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校的应届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办法,并组织成立各班级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组织、指导、监督各班级评价小组按照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小组无记名投票的规定程序完成每名学生的评定工作。对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全部达到A等并报考优质高中定向生的毕业生,规定必须在校内公示栏公示7个工作日,全校师生无异议才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报市招考中心时学校的校长必须签字。三是促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均衡。*年全市初中学业考试,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分布在全市城乡的162所学校,占到了全市参考学校总数的74%,600分以上高分学生分布的学校数比*年增加了47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加均衡。四是规范义务教育管理。*年*市对全市20所“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初中学校”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年11所学校停止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其余9所2009年全部清理规范到位;另有2所增加(恢复)公办学校招生计划。五是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成立了学校安全处,配备了车辆,安排了专项经费,实现了安全工作专人管理零的突破。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保持良好态势,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为普通高中学校领导布置课改实验培训作业

为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工作的实效,*市在利用教育城域网对全市所有高一任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的有关要求,为参加培训的普通高中学校各级领导布置了培训作业。要求作业要依据新课改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并将作业成绩作为市教育局干部年终考评的依据之一。作业题目为: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校长完成);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角色和作用(书记完成);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构想(教学副校长完成);后勤保障工作在新课程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后勤副校长完成);模块教学、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构想(教务主任完成);高中新课程实验中有效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教研室主任完成);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操作办法(政教主任完成)。

三、发挥示范高中示范引领,促进高中学校内涵发展

12月22日至26日,*市教育局在*市实验中学、成成中学、*四十八中举行了以“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为主题的“*市普通高中示范学校‘示范点’展示周”活动。本次“示范点”展示活动内容分为三个版块:动态展示、静态展示和电视展播及集印画册展示。其中动态展示和静态展示分别在三所学校同时进行,共组织了35节必修公开课(高一课程占到90%)、14节校本公开课,并有专家随堂点评,同时,三所学校还各自展示了本校学科集体教研、研究性学习汇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教学技能比赛、学生社团、教师论坛、社会名家讲坛等活动。特色版面展示则通过不同的形式,从各个角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市示范高中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展现了这些学校的亮点和特色。全市各普通高中学校的2000余名领导、专家和教师进行了观摩学习。与集中展示活动同步,*教育电视台开设“素质教育的殿堂,成人成才的摇篮——*市示范高中掠影”专栏,进行专题展播。

目前,*市已有26所学校基本达到市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标准,其中有20所学校基本达到省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标准(含省属学校3所)。市级及市级以上示范高中学校达到29所,占到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30.2%。省级示范高中学校数量占到全省省级示范高中总数的18.5%。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3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家庭教育”,到底“家庭教育”指的是什么?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对孩子有什么命令,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具有很明显的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全面性。

1、启蒙性。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在家庭中生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的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中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有大得多。

3、感染性。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理性,还有很强烈的情感性。所有的教育情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强烈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也包含情感性,但相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就比较弱。

4、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我们先谈学校教育。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有学校的、有社会的、有家庭的,各方面的因素都在对孩子施加影响。在一个孩子最终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方面的因素,一个是遗传性因素,比如性格、智商、身高就具有遗传性,另一个因素就是环境。环境因素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时更重于遗传因素。好的教育环境和差的教育环境所造就的一个人是差别很大的,比如说我们父母一定要选择好的学校让孩子读书,这就是在选择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因素有自发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我们把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环境叫做教育环境。所有的学校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指以育人为宗旨,经过有训练的教育者,有确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一种可控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主导和导向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对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资源,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不是孩子学习的教师,是对孩子成人的教师,是孩子全面发展的教师。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广泛,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教育包括国家、社会有目的有计划的主流的教育,也包括大量无序、杂乱的影响。现在国家比较重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从一个角度来看,是说明这些问题的严峻性。现在的社会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比如互连网,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一方面在网络中也充斥着大量有害的信息。这些大量的有害信息让人防不胜防,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社会教育影响最广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好,形成的对孩子教育的合力。

四、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孩子是怎么看的?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太少了。北京市的一次调查后认为有7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困惑。这些数据反映出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不满意,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感到失望、灰心和困惑。

五、家庭教育的误区

1、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内容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学习内容,其他的教育内容不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计划之内,那么家长的教育观念一定是错误的。我们的家庭教育不是要让孩子只知道学习,即使我们的家长是教授,也不能把孩子的功课都教好了,因为你只是熟知一门功课,并不能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有能力来辅导,所以家长的主要责任不是在于帮助孩子补习知识,所以那些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不要担心和自卑,觉得自己帮不上孩子。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更多是要孩子树立职业的理想和兴趣,能够主动学习,如果孩子在高中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孩子考上大学,也还是问题,大学校园要比高中复杂的多,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主要靠自己安排,没有人去紧跟着学生提醒督促学习,所以学生高中前就应该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美国人一度相信“智力决定论”,但美国人现在不这样认为,他们更相信,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的充分条件,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能不能干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肯不肯干的问题。所以家长不要把眼光老盯在孩子的智力发展方面,应该更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的培养上。在如培养孩子的诚实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多下工夫。

2、教育方式的误区。

溺爱型。家长对孩子爱得过分,爱得无原则,无限制的爱超过了理智,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自私、依赖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家庭教育应该坚持理性,否则孩子就会在父母最好的动机下养成最坏的习性。

专制型。孩子没有自由独立的空间,家长搞一言堂,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这样的家庭培养的孩子不是过于暴力,凡事喜欢暴力解决,就是过于顺从,听人呼来唤去,没有主见。专制型的家长不仅指父母采用打孩子的方式,也指家长用“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其实严重一点说,这都可以说成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虐待。

放纵型。有的家长抱着“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来教育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不加管理。有的确实是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的是孩子最重要,可是行动上是工作最重要。

六、家庭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全面发展观

家长注重对孩子的身教、言教相结合,要不仅重视孩子的文化课,也要注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加强养成教育

养成孩子各种良好的习惯,比如孩子第一次和大人顶嘴,大人也没有及时的教育和制止,不了了之,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了和大人顶嘴的习惯,大人可能还很奇怪,自己的孩子什么时候养成了顶嘴的毛病呢,其实就是在孩子的不良习惯刚开始萌发的时候,我们的家长没有足够的教育意识,让孩子逐渐形成了顶嘴的坏习惯。孩子的坏习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及时的纠正过来,在形成稳定的习惯以后,纠正起来就非常困难。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比如孩子要担任班级干部,父母怕耽误学习时间,坚决阻止,这样的事不少,其实父母都不知道,孩子当了班级干部,自豪感增强,他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让自己的学习也要比别人好,成为别人的榜样,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一般也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一些外来的腐朽文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在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家庭是人类实践生活的最基本单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孩子品德培养发挥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学者已对如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3]和如何加强家庭教育[4-6]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有学者对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研究,如李晓蓉[7]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家长、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但多数研究重在从理论方面探究家庭教育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实现的路径,而且很少有研究探讨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的影响因素。鉴于此,有必要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提出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的建议,为进一步探索二者的关系提供借鉴。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研究区域概况。以山东省鱼台县作为调研区。鱼台县被誉为“孝贤故里”,“芦衣顺母”“五里三贤”等佳话皆源于此,县内有闵子祠、樊迟墓、常李寨孝贤民俗文化村、武棠亭遗址、文庙大成殿等多处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遗迹,一年一度的孝贤文化节更是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选取鱼台县为调研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数据来源。课题组先通过查阅文献、集体讨论等方式,初步了解可能会影响家长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并设计出调查样卷。然后,课题组经过预调研找出样卷存在的不足,对样卷内容进行了完善,得出最终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家长受教育水平、家庭教育理念、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学生学段、当地政府的重视度等。最后,课题组通过咨询班主任、查阅学生相关信息等方式确定了访谈家庭名单。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8年2月寒假期间在鱼台县进行的家庭调研。对于调研区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三点:一是地理位置,包括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二是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村落和缺少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村落;三是学生学段,包括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学生的家庭。据此,选取了鱼台县锦绣华城和孝贤居(县城内高档小区)、新华村和解放村(县城内普通住宅区)、张黄镇常李寨村(孝贤文化村)、张黄镇大闵村(闵子故里)、唐马镇后付村和王庙镇后皮店村(普通村落)作为调研点。课题组以结构式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共调研了182户家庭,问卷全部收回。

三、结果分析

1.样本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总体来说,样本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较低。有86.26%的家庭认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仅有37.91%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故来教育孩子。可见,多数家庭认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但付诸实践的却很少,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2.家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因素。(1)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受教育水平与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呈正相关。户均受教育年限在0~5年的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仅为26.67%;而户均受教育年限在12年及以上的家庭,比例则达到52.94%。一方面,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知识面更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会更深;另一方面,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特别是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眼界更加开阔,受当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2)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越高,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越高。本次调查的样本家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低,仅有31户家庭表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多。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较低的家庭、认知度一般的家庭、认知度较高的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4.29%、39.22%、70.97%。家长只有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够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典例来教育孩子。相反,如果自己都不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事例,就更不可能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家庭教育理念调研中发现,多数家庭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有益的作用,但真正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却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家长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多数家长表示,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更重视对孩子文化课的教育,而忽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4)学生学段课题组访谈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生家庭。结果显示,学生学段越高,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越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分别为59.68%、35.00%、18.33%。小学阶段的家长表示,孩子年龄较小,对新奇事物较为感兴趣,愿意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初中阶段的家长表示,孩子上初中以后开始变得叛逆,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因此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减少;高中阶段的家长表示,孩子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家长不必刻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于不少学生在外地上高中,所以这部分学生的家长更少有机会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居住地优秀传统文化氛围课题组把调研区分为县城内住宅区、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村落、一般村落三种类型。大闵村和常李寨村这两个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村落,家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比例高达72.58%。当地村民表示,村里就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经常组织活动,加深村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且祖辈留下的精神遗产肯定要传给下一辈,因此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6)当地政府的重视度调研中有部分家长表示,当地政府经常举办一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或张贴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使民众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不少优秀传统文化的事例,增强了民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家庭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家庭教育理念、学生学段、居住地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当地政府重视度等是影响家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家长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家长要更有效地教育孩子,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家长可通过查阅文献、参加交流讨论会等方式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二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家长要克服传统的“唯分数论”“唯考试论”等错误思想,把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行作为教育导向,通过“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来指引孩子前行。三是要分学段进行教育。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处于低级阶段,家长对孩子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以讲述故事、参观古迹等感性认识为主;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相比小学生更加成熟,应当以鼓励他们阅读经典名著、自主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知识等为主。四是要增强孩子的亲身体验。俗话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家长应多带孩子参观优秀传统文化遗址,鼓励孩子参加社区或政府组织的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增强孩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五是政府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政府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多组织相关活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遗址的修缮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这样更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梁祝,吕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学生健全人格[J].基础教育参考,2015(1):66-68.

[2]吴安春.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基础教育参考,2014(11):8-9.

[3]于春海,杨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体系构建[J].重庆社会科学,2014(10):67-75.

[4]高仕恒.把传统美德融入家庭教育[J].基础教育参考,2011(4):67-68.

[5]熊和妮,任梦莹.关于劳动阶层家庭教育研究方法的探讨[J].教育学报,2016(2):18-26.

[6]黄宗武.家庭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9(7):70-73.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缺失人文精神现状

(一)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化严重

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所利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分尊重课本,将课本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圣经。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进行阅读与讲解,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教课本。教师不能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效开发,即时文学作品中有再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也无法传递到学生头脑中。教师只顾着讲解语文基础知识,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力量。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足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当代高中学生接受教师的两种模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默契配合,有利于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发展有很大影响,鉴于语文学科教学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与家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语文课堂教学。即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再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无意地带入一些社会负面思潮,也会阻碍高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三)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出来的毕业生。这些教师从学校出来就直接进校当了老师,缺少社会生活的经验。年轻老师的个人生活阅历不足,其对于人文素养的感受也较少。教师自己的人文精神水平不足,就没有能力从语文课本内容中开发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无法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引导。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的方法

(一)丰富语文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活动中得到突出。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讨论法实施教学。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文内容进行讨论,共同开发其中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自主领悟语文课本内容中的人文涵养。像在讲解《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对史铁生的文字进行阅读,并选出自己感悟最深的一部分与同桌讨论,有利于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有学生选择“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段文字进行讨论,在讨论分析作者的痛苦与坚强,分析地坛对于作者的意义,从中感受到正确的人文精神。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人文精神。同样在《我与地坛》教学中,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完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赛去寻找与中心思想相关的关键语句。这些关键语句往往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意义,加强学生与这些关键语句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素养提高。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实施人文教育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好,领悟文学世界中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应当尽自己所能让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爱阅读。在工作之余,提高自身的阅读量,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自己的文学素养,能够感化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探究文章中的精神内容。其次,教师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无形的感染。教师要多加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不妥之处,分析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用真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与学习理念。

(三)加强校家教育结合,整合人文教育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6

1.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实践证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立尝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教育是从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道德教育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解决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法律意识教育则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基础上解决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也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内化的结果,也是它们的表现形态。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调查表明,90年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中学生的头脑,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上来,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多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的新形势下,人生有支柱,前进有目标,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根据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按照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储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育人观念;及时有效;教育合力

通常我们认为,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效果会事半功倍.

一、家校共育可以转变家长育人观念,提高家长育人水平

随着高中招生制度的变化,农村高中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大批优秀的高中生源都流向城里重点高中.为此,乡下农村高中学生家长的育人理念的转变,需要学校引导.以前单一的育人模式、单一的教育目标需要向多元的育人模式、多元的教育目标转变.农村高中的学生家长有一部分在外面打工,有一部分是外省来本地区打工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参差不齐.高中学生有一部分寄宿,只有周末回家;有一部分通学的学生,长年陪伴其的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调查发现,农村高中学生与家长接触的时间都很少,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非常明显.在这种现实的教育情境中,提高学生家长的育人观念和育人水平的重任,落到了学校教育工作者肩上,学校教师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个重任.首先,家校的育人理念都要转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上面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拥有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学生家长,转变其教育思想,使家长感受到新形势下教育孩子也要与时俱进;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即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学校要摒弃过去一味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做法,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健康成长,形成健全个性和健康人格.从高一阶段开始,学校要教育家长,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自己的学情出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家长要帮助学生设计未来的职业规划,高中阶段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规划.学校一切以学生为本,从高一到高三设计适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其次,家校共育突出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重要地位.从高中德育工作实际情况方面分析,大多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就算是自主参与德育活动,也会因为自信心匮乏,而流露出恐惧感,从而不敢与他人交流、沟通.与此同时,学生自主意识的缺乏,使其对各类德育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往往是被动参与,或根本不参与.此外,素质教育明确指出,要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一个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建设需要由创新人才实现.但是,新时代下的高中生普遍缺少主动、独立意识,一心一意地学习文化知识,即便有创新的思想、观点,有时碍于面子也不敢提,导致学生思维逻辑固化,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所在的农村高中,高二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美术专业参加高考,有的家长不怎么理解学生的选择,认为美术专业是“歪门邪道”.这时候,需要学校引导家长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家长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同样的道理,到了高三阶段,也有一部分学生放弃“高考”,选择高职类学校,走提前“单独招生”的成才之路.其实,这也是学生的权利,应当尊重.学校和家长是德育工作者,学生是德育主体,任何时候,德育工作者都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倾听德育主体的意见,这样的德育才有成效.家校共育,让德育工作者的意见统一,让学校和家长一起尊重德育主体的主人翁地位,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二、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让互动更加及时有效

农村高中传统的德育模式一般是通过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说教.在互联网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家校共育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创新德育工作方式,通过学校与家长互动,把德育活动巧妙地渗透进互联网,让家长参与到德育活动过程中.这样激发了家长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也使家校共育联系更加紧密.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农村高中建立了“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主要举措如下.首先,通过“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选择主题性家长会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农村高中家长会一个学期召开两次:期中考试后召开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后召开一次.目前按照江苏省高考模式,高一下学期分科的时候还要召开一次家长会.家长会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班主任通报学生的考试成绩,通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表扬先进学生,同时提醒落后学生的家长注重教育孩子.这种家长会往往起不到明显的效果,从高一到高三,最后家长会变成了一种形式.笔者认为,家长会要开好,需要学校和家长沟通,学校要通过互联网征求家长的意见,确定主题性家长会的内容.这样的家长会才会有的放矢,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例如针对高中每个阶段的不同学生,我们通过家长QQ群、家长微信群、校信通等联系方式,向家长征求家长会的主题.高一阶段家长会一般重点关注高中阶段的养成教育、初高中衔接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高二阶段家长会重点关注高二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和对策、学生生涯规划的实施途径等;高三阶段家长会重点关注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高三学生参加“对口单招”入学率的方法技巧等.有了家长会的主题,家长会才有针对性,家长也愿意参加,开一次家长会就有一次新的收获,对于提高对高中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大有裨益.其次,通过“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建立家校教育网站,构建互动平台,让互动更加及时有效.例如,苏南地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多,学生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厌学情绪、悲观厌世情绪等.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网上家长学校”播放有关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视频,或者利用博客平台宣传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举措等,让家长及时观看.学校也可以组织各个班级在网络上建立班级互动空间,定期组织家长来学校参观教学,让家长“零距离”接触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是学生最亲密的老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可以提高育人效率.

三、家校共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成长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而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需要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德育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任何一个教育环节的缺失.苏南农村高中学生“单亲”家庭现象很多,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容易让“单亲”家庭的高中学生在高中阶段走向“误区”.据笔者了解,“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性格孤僻或者暴躁,他们容易早恋,喜欢整天整夜在学校网吧消遣.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教育需要弥补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发动社会社区教育资源力量,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走出“误区”.社会社区教育资源需要学校德育工作者开发好、利用好,学校教育可以和社区教育实现远程互动、网上资源共享,共同帮助高中学生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基于农村高中德育的实际情况,实现家校共育可以提高高中学生家长的育人水平,借助于“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可以让家校互动更加及时有效,家校共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教育合力,让教育效果“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部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部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公务员之家

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高中家庭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经济学认为,用于教育的支出是一种投资。[1]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按照“谁收益,谁支付,多收益,多支付”的经济原则,应当由获益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家庭和学生分别按一定比例承担。近年来,家庭教育投资己成为家庭消费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受教育者家长的价值观、教育观、以及对子女的期望。[2]调查和研究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的情况,不仅可以把握家长教育投资意识和行为变化,同时对调动家庭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其教育投资效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内蒙古中小学生家庭为调查对象,就其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展开调查研究,并使用spss10.0对实际回收的1028份有效问卷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二、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分析

家庭教育投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资金方面和非资金方面。在资金方面,家庭教育投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教育投资,即用于学校要求缴纳的最基本的费用,如学杂费、教材费、住宿费等;另一种为扩展教育投资,指由受教育而引致的额外教育的支出,如家教补习费、夏令营费用、购买学习机等所产生的费用。本课题研究重点调查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在资金方面的投资,综合多方面调研结果,就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得出以下基本认识。(一)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民主,投资动机更多考虑子女未来发展。教育投资作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它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权力结构与分工形式。据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由父母共同决定教育投资的比例最高(71.6%),令人意外的是在家庭中,孩子拥有最终决策权的比例(17.7%)要高于由孩子母亲(7.3%)或父亲(3.4%)一方进行最终决策的比例。在各类情况中,有93%的家长表示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会重点考虑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意愿,这说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更加民主,孩子的意愿得到更多的尊重。此外,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投资原因”进行排序时,我们共设置七个选项(见表1),计算公式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其中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我们设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7,第二个位置权值为6,第7个位置权值为1,得出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三个选项依次是多学点学科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会学习、发展自己的兴趣,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其平均综合得分分别是6.69、5.87、4.92。有一部分家长将自己的期望寄托于子女身上,他们认为自己受教育有限,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受点教育,但对于多赚些钱、光宗耀祖、随大流这种说法,大多数家长并不赞同,这可能是由于现如今中小学生家长普遍年龄为30—40岁之间,与大多数都具有先进的文化观念有关,所以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时更多考虑每位家庭成员的意见,同时在进行教育投资时更期许的是提高子女的社会地位或更高层次的发展,而非直接的金钱收益或盲目从众。(二)家庭基本教育投资差别不大,扩展教育投资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差异。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各个家庭在基本教育投资部分差别不大,家庭教育投资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扩展教育方面。本研究调查了家长月收入、家长教育程度、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子女性别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对每种影响因素下其教育投资额进行均值比较,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断差异的显著性。1.家长月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选取父母双方月工资的中间值作为家长的月收入,根据家庭的月收入状况,将样本家庭分为7类,其每年在每名子女上的教育投资均值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投资与家长的月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家庭年均教育投资随着家长月收入增加而增加。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种差异的显著性,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F(6,1021)=18.031,对应p值为0.000<0.001,说明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在教育投资上存在显著差异。2.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根据样本中家长的最高受教育程度,将家长受教育程度分为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及以下四类。通过分析发现,家长受教育水平越高,其对家庭教育投资也越多,这在不同的教育投资水平层面上也体现出来。特别是父亲或母亲是研究生的家庭,其人均年教育投资2万元以上的接近接受调查人数的一半。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F(3,1024)=8.772,对应P=0.000<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类家庭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3.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根据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可以将样本家庭分为五类,由表2可以看出,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的期望不同,家庭教育支出也会显著不同。除了对子女教育程度没有要求的家长外,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要求越高的家长,在教育投资上也越多。期望子女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家长要比期望子女达到中专或大专水平的家长在平均教育投资上多了10267.76元;期望子女达到大学本科与期望子女达到硕士的教育支出差异为4316.94元。在单因素方差检验中,F(4,1023)=6.372,对应p=0.000<0.01,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四类家庭在教育投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表2 家长期望子女的最低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教育投资情况家长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样本数量(N)年家庭教育投资(元)没有要求2710394.41中专或大专407184.62大学本科64217452.38硕士29621769.32博士2323474.264.家长的职业类型与家庭教育投资多少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在调查家长职业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关系时,我们发现,家长的职业类型与家庭教育投资多少在总体上没有显著影响,无论从事哪种职业类型的家长,都愿意尽可能地为子女在教育方面创造条件。在子女性别上,男女学生家庭教育投资各项上未见显著差异,可见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投资时并没有重男轻女现象。(三)家庭教育投资倾向于知识学习,忽视对子女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支持。家庭教育投资取向取决于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选择行为,反映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偏好。[3]关于家庭教育投资取向,本研究设置了课外兴趣班、假期夏令营及短期学习旅游、购买教辅资料和电子学习资料、校外课程辅导班四类选项,设排在第一个位置的权值为4,第二个位置权值为3,第4个位置权值为1,根据计算公式得出结果,家庭教育投资方向的主要领域为子女的应试课程补习,其综合得分为3.60,参加课外兴趣班排在第二位,综合得分为3.12,而参加假期夏令营及短期学习旅游这类的综合得分最低,仅为1.09。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中小学生阶段的家庭更加重视子女在学业成绩上取得的进步,其动机在于让子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以便进入优质的初中、高中和大学。

三、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家庭教育投资得到了普遍的重视。随着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期望值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也逐步提升。但是,在看到家庭教育投资出现积极变化和形成良好态势的时候,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投资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家庭教育投资重视对子女的投资,对家长的教育投资不足。从投资对象来看,家庭教育投资的对象是家庭中的每一位家庭成员,家长理应也是家庭教育投资中重要的投资对象。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因素,如收入、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期望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投资,但近90%的家长把家庭教育投资仅等同于对子女教育投资,很少有人意识到家长也需要通过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来提升自身水平,从而才能够更科学、更理智的解决家庭中的教育问题。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仅要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更好地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家庭现在和将来的经济实力,才能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投资理念,才能在形形色色的教育消费面前作出理性的选择。(二)家庭教育投资分配不合理,“偏热”现象严重。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家庭教育投资主要集中在各种补习班上,家长更倾向于在知识学习方面为孩子进行教育投资,而忽视了发展孩子兴趣点的重要性,这种现象在高中学生家庭中尤为明显。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校外培训机构相对得到规范治理。但要想得到根本的治理,除了政策的引导外,关键还是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意识到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更应当贯彻始终。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指导与帮助。许多城市已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内蒙古虽也有家长学校,但数量较少且多数为针对学前儿童家长所举办。因此,内蒙古可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成立针对中小学生家长的家长学校。此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家长讲座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实现从“仅关心学习成绩”到“重视孩子健全人格培养”的过渡。(三)非经济类的家庭教育投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家庭教育氛围。在对家长和学生进行访谈中发现,很多家长花大量的钱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和兴趣班,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充分保证了子女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但多数家庭却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一方面,家长们表示工作一天非常累,仅有的下班休息时间也被各类琐事安排得满满当当,对孩子的教育有心却无力,只能尽所能保证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水平有限,虽然有时间陪伴孩子,辅导孩子功课,但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便把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完全寄托于学校和补课班。对子女资金方面的投入固然重要,但父母的陪伴、时间的投入更是家庭教育投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家长应加大家庭教育投资中非资金方面的投入,陪伴孩子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总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情况总体情况乐观,但在家庭教育投资取向方面“偏热”现象严重,家长对家庭教育投资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访谈发现,该区大多数的家庭教育投资能力与家庭的经济能力相适应。但应该认识到教育投资与家庭承受能力之间的这种适应性是相对的,不应过高地估计目前该区大多数家庭的经济能力,盲目加大家庭教育方面的投资。调查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家长对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没有要求的家庭教育投资额度,要高于期望子女最低受教育程度为中专或大专的家庭,但具体的原因在本次调查中并没有重点进行考虑。因此,课题研究的下一步,要尽可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并对中小学家庭教育投资中的非资金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凌.家庭教育消费的现状及其思考——昆明市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