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8 17:07:20

高中教育资源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地理;教育;资源;开发

随着网络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愈加丰富,这也拓宽了地理学科的教学发展之路。其也利于加深学生社会地理环境友好发展的观念,还有利于学生展开地理学上的实践探究学习及增强其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1.提高学生参与,加强网络环境交流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交流和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网络中所含有的大量知识资源信息,教会学生在网络上检索、搜索、下载、编辑等。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一个完整且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前提下,使学生逐渐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需重视网络交流教学与使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地理学习加大重视度,进一步寻求更为合理的方式。教师需引导学生顺利地理解网络资源交流中的关键地理知识及信息,使学生在日后的课堂学习中受益。学生应扩充相应的地理背景文化知识,把握好高中阶段的地理网络化教学的良机,全面明确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关键点。教师可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主搜集地理信息资源的能力,让学生自身对所学加以整合,提升其对于地理知识的积累能力。教师还需同时培养学生学会拓展地理知识的知识面,由于在运用网络资源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进行沟通方式的扩展与普及,这样的教学方式与策略将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网络化教学时需擅于为学生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及交流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方案设计,进而充分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加深理解及应用。教师需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先进性,结合网络互动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是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应用,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自身提高擅于借助多媒体及多种交互式平台网络的优势之处,使高中学生积累对于地理学科的情感与素材,从而直观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能力。尤其是在现代网络信息化社会,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中学习资源的检索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擅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其结合多媒体教学等网络形式,进一步改进及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网络资源互动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检索信息的趣味性和成效性,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及思维交流能力。教师还可巧妙地运用一些地理知识经典讨论实例,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例如,在网络环境之下,高中地理教师可建立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论坛或者新浪博客,以此为交流契机,让学们广泛参与到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来。教师可将BBS论坛中的资源设置由群体所共享,如在高中二年级人文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在“人口环境问题”课程即将讲授之前,可在论坛上提前增设类似“人口的增长限度”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并在论坛自己在网络上收集并整理后的相关资料。这也可作为学生真正接触所学课程的预习阶段,待教师开始讲授课程时,学生已经过前期充分的网络搜集资料的准备与交流阶段,使其由此对已学知识具有更深的了解程度。

2.联系网站资源,引发学生地理兴趣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2

一、互联网上的地理教育资源

互联网上的信息十分丰富,地理教育资源也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从资源库来源的角度来说,主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网站(包括部级、省市级等多层)、教育业务部门网站(包括专门的研究机构、学校、出版机构和地理学会等)、个人网站(主要是一些优秀地理老师或者地理爱好者自己开设的网站),这些网站在内容上各有千秋,也各有其局限性,但是从整体而言,他们都为高中地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现存问题

(一)可以提供资源的网站数量不足

虽然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互联网上许多种类的高中地理教育资源库,但是总体而言,高中地理教育资源总数量规模小,其中独立、权威的高中地理教育资源网站相对于其他专业庞大的网络资源数据而言还是很少,而且互联网上现在可以搜索到的地理教育网站大多数是综合性的网站,专业性差,信息准确度不够。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通过查询互联网上的高中地理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发现其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网站数量少;其次是某些地理教育资源网站中包含的信息少;最后是虽然一些资源网站数量较多,但是这些网站所涉及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个别类别,且内容重复。

(三)资源结构简单

互联网上现有的高中地理教育资源模式单一,一般为素材、课件、教案、题库四个元素的简单堆砌,缺乏针对性和个性。

(四)资源整合缺乏系统性

互联网资源本身不具有地理上的局限性,因此其资源囊括了各省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内容和知识点,但是这些由全国各地人士上传整理的高中教育资源在网站的信息显示上却没有明确的分类,这给教育资源的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互联网上教育资源网站一般都是综合性的,缺少专题性教育网站内容。

(五)监督管理不到位,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互联网数据十分庞大,相关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尽到监督职责,这就导致了现在互联网上的高中地理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教案质量低下、论文重复转载严重、论坛等交流平台的建设性差,等等。

(六)缺乏双向互动

高中地理教育资源互动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互联网上一部分网站目前已经开通了论坛、博客等以促进相关人员的交流,但是由于平台中话题建设性差、交流环境缺乏管理等,其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尤其在师生交流方面。

(七)资源更新慢

互联网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时效性,但是目前互联网上高中地理教育资源建设却没有充分表现互联网的这一优势。许多网站由于人力、物力资源匮乏而缺少发展后劲,内容更新缓慢,脱离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教育的建设进程,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如何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和利用

(一)完善教育资源建设

1.资源供给专门化。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互联网上的资源库一般是很多人共同建设的,但是教育资源因为牵涉文化的传播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资源内容相对准确。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建设一些专门的、权威的网站,由经过审核的专业人士提供内容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靠的资源,也可以为其他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提供借鉴。2.提高资源时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中要更注重资源的时效性。如果网站内容长时间不更新,监管部门应该主动删除。

(二)加强教育资源利用

1.提高教师检索能力。首先,高中地理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而互联网的优势容量大,数据丰富。因此教师在教育中遇到知识盲点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发掘群体智慧。其次,高中地理教师仅仅在遇到问题时即时借助在互联网上搜索的相关教育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是遇到质量较高的网站和资源的时候要注意收藏,以丰富基于互联网自身可触及范围的知识储备。2.提高资源鉴别能力。互联网上资源丰富,但是内容混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信息鉴别能力。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省份教材的、内容准确的、方法独特的教案;选择清晰、冲击力和现场感强的图片;选择趣味性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视频和针对性强、知识性强的测试题。

四、结语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3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教育工作关乎现在,承载未来,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强力推进。去年8月,我市高规格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李军书记、霍健康厅长亲自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市教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寄予厚望。今年2月,我市时隔半年再次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由此可见教育在全市工作中地位之高、意义之重。

作为省会城市,市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前列、做表率、作贡献”,当好“火车头”和“发动机”,就必须在全省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率先实现弯道超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必须率先跨越;要实现弯道超车,教育必须率先实现弯道超车。当前,我市教育事业既拥有教育优先发展的宝贵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急需化解的矛盾:一是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与各类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在于发展,支撑在于人才。当前,正值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市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参与发展、帮助发展、支持发展,必须超前发展教育,为培养各类人才奠定基础。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人的培养在于教育,优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我市现有省级示范高中17所,可提供普通高中学位约42000个,占学位总数的50%,优质教育成为了稀缺资源,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三是城市化进程推进和基本就学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带动战略不断推进,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随迁子女的基本就学需求逐年增大。按照《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我市小学生生均校园面积12.2㎡,低于标准7.8㎡;小学生均校舍面积4.6㎡,低于标准3.4㎡。中学生生均校园面积13.5㎡,低于标准11.5㎡;中学生生均校舍面积5.8㎡,低于标准3.2㎡。2011年全市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在我市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生总数共173292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共126486人,占学生总数的37.84%;在中学就读的共46806人,占学生总数的25.36%。公办学校分别接收了53511人和21309人,现有公办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新增城镇人口的基本就学需求。

下面,结合今天调研的情况,讲三点意见。

一、统筹综合要素,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了“一先二超一提升”的奋斗目标。教育满意度作为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市正值城市大拓展时期,教育优先发展首先要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得到体现。

一是要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加快制定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市教育部门要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和《二环四路城市带规划》为龙头,以实施城镇化、工业化带动战略为契机,以打造二环四路城市带为机遇,进一步加大与市规划部门的对接力度,认真研究二环四路城市带与全市产业布局、人口密度、基础设施情况、公共资源分配等因素及周边县市域经济体的关系,抓紧制定全市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合理优化教育布局,科学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教育资源布局与主城优化提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二环四路城市带建设、新区开发以及市县均衡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城市教育配套功能。

二是要以教育促聚集、带发展、推跨越,抓紧细化教育资源整合方案。教育是城市基本综合要素之一。我市城市发展实践证明,优质教育资源对于聚集区域人气、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一中入住金阳新区,直接提升了新区人气,注入了活力,带动了新区发展,初步实现了以教育建设促进人口聚集、以教育发展带动社会发展、以教育跨越推动区域跨越的目标。教育部门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做好人口数量和布局结构的科学预测,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布局学校网点,实现教育优化与城市发展共同推进的目标。

一方面,要扩大老城区办学条件较好的优质教育资源办学规模。对地处市中心的学校,教育部门要从优化教育布局、满足办学需求的角度进行功能的优化和调整,要通过对优势教育资源集中的学校、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扩建或搬迁,对师资力量进行同步整合和放大,达到扩大现有教育资源的目的。要尽快研究二中的异地搬迁方案,云岩区政府要全力支持,并充分发挥二中原校址作用,在原址改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时,要抓紧制定六中、实验三中的扩建方案,将学校扩建工作与周边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相结合,把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周边新建房开项目的一项基本条件,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聚集扩大。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抓紧普通高中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普通高中办学示范区选址已经确定,位于“二环四路城市带”上,连接着金阳新区和百花生态新城,位置十分重要。教育部门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示范园区建设方案,在建设模式、融资模式、经营管理模式、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现集中规模办学。要尽快启动普通高中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并争取早日投入使用,通过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高中示范园区,带动金阳新区和百花生态新城的发展,逐步缓解全市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教育多元化发展

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若干领域要向社会开放,提出通过推进体制改革、健全收费补偿机制、给予信贷支持和用地保障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要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三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之一的优势,对“政府主导、公办民办相结合”的教育体制机制进行大胆探索创新,在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发展方面下功夫。

一是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国际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志。要和国际化接轨,教育就必须先和国际化接轨,教育国际化水平越高,城市发展潜力和后劲越大。我市要以实现教育国际化、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道路,努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尽最大努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要下决心引进一批国外优质学校到独立办学或合作办学,打造更多面向全省、面向西部、甚至面向全国和国际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读选择,满足城市化发展的新需要,从而提升城市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二是积极探索教育集团化办学,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要以建设普通高中办学示范区为契机,探索组建以优质学校为龙头,跨地区、跨类别学校的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秀学校的教育教学优势、品牌效应和示范带动作用,通过集中办学、师资重组、资源共享、连锁管理等方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造薄弱学校,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从而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放大。

三是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提升教育资源总量。现阶段,在政府教育资金投入总量有限、公办教育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为弥补教育资源缺口,可在办学体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坚持教育事业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国建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吸引社会资源、社会资金参与办学,提升城市教育资源总量。对自建校舍、规模办学的民办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扶持优质民办教育发展。同时,要积极引进先进地区的优质民办资源到我市进行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不断提高我市民办普通高中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提升我市教育资源总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取决于办学条件、办学坏境等硬实力,更取决于学校管理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等软实力。要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其关键还是在于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培养。

一是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名师成长工程”。眼界决定境界,校长眼界的高低直接决定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老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要抓好校长的选拔培养力度,探索建立校长挂职培养制度,任职交流制度,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定期组织出国培训,开拓眼界。要抓好教师队伍的培训提升工作,加大教师国内学习交流力度,探索建立教师国际学习交流制度,实施名师成长工程,努力培养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校长和名教师,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带动作用。

二是积极创新教育分配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在学校办学制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依靠自有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公民合办、中外联办等方式,先后建立六中中加国际学校、一中新世界国际学校等国际学校,有效扩大了我市优质教育资源。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浮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优质学校的校长只承担了扩大办学的责任,却没有相应的报酬,校长的责权利不统一。联办学校无法解决教师身份,优秀教师望而却步,教师身份转换难。

今年,中央确定的13项重大改革内容,教育分配制度改革是其中之一。要抓住这个机遇,在教育资源优势集中的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岗位改革、办学制度改革试点,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优秀教师积极性,为跨越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优质学校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交流、输送优质教师资源作为重要职责,成为我市名师培养的摇篮和基地,促进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整体上提升全市办学水平。

四、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教育安全稳定

近期,全国各地相继发生了多起校园安全事故,涵盖校车安全、校舍安全、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每一起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都给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及学生家庭带来重大危害,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校园安全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学校发展、学生成才、校长教师成长,各级各部门各学校务必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把校园安全工作各项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校园安全常抓不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一是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市教育、公安、消防、综治委等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联合对全市校园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成相关区和学校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效果要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复查,确保排查取得实效,整改落实到位。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隐性德

育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丰富人文内容的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而隐性课程潜藏性、广泛性、持久性的特点,预示着它对语文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意义与引用价值。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依托的重要载体,因此,关注高中语文教材中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势在必行。隐性德育课程不仅具有隐性课程的特点,而且结合德育本身的特点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由学校内部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德育目标,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实效,成为德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全、知识范围广,适应国家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因此,积极探索研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对学校德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概述

语文教学中的隐性德育主要依托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道德教育资源、心理教育资源、思想教育资源和政治教育资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关于弘扬个人美德、文明礼仪、尊老爱幼、热爱自然的内容不胜枚举。高一语文教材中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感受到了保姆与“我”之间的关怀之情;高二语文教材中《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孝心感天动地,让学生唏嘘不已;高三语文教材中《陈情表》一文中催人泪下的文字展现了祖孙之间的相依之情。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亲情的描写无不教育着学生感恩父母、尊敬长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德育资源的古代优秀伦理文化对学生优秀人格养成、正确“三观”的确立也有着重要影响。古人历来注重道德修养,儒家倡导“仁义”、道家主张“不争”、理学家提出“慎独”,这些都是君子修身立德的准则。有感于《荆轲刺秦》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学生真正明白了何谓“舍生而取义”。通过对教材中此类优秀篇目的不断地渗透式学习,学生于无形中受到这些优秀伦理文化的感染,情感得以陶冶升华。道德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又可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应对挫折。辛弃疾一心卫国抗金,奈何南宋朝廷一次次的阻难,面对如此境遇,他依然没有放弃,甚至高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胸襟抱负怎能不让我们敬佩?再如一生仕途不顺的苏轼,面对一再被贬却宠辱不惊,泰然自若,这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除了道德教育资源和心理教育资源,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人生理想、亲情爱情、生活智慧的内容共同构成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资源。而教材中彰显爱情精神的人物及其事迹的讲解又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隐性德育课程教学探究方法

1.语言显现法。语文学习是学生情感参与最多的学科知识学习,学生的情感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充沛的感情流露比实物和影像更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思维空间。如在鲁迅的《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之死并未做过多交代,对封建礼教也是只字不提。这时学生心里必然是有疑问的,此时教师若能用语言适当引导,如“以儒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抨击。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凭着对当时社会的了解,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封建礼教泯灭人性的愤怒,提出了‘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那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封建礼教又是如何吃人的呢?祥林嫂的死又因由何在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于无形中也收到了隐性德育的影响:对深受迫害的劳苦大众的同情。2.拓展显现法。语文教学是开放度最高的学科教学。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歌、古文对内含着优秀的伦理文化。适时有效拓展是实现语文教材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不应停留在对文言知识的讲解,而应深挖里面的“大义”,适时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如讲解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前后态度的变化,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烛之武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在一问一答中让学生明白了何谓“家国天下”、何谓“舍生取义”。3.朗读显现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最能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方法。学生情感的参与是德育的开端和重要途径。诗歌学习中教师应尤其注重朗读法的运用。如,讲解《雨巷》一诗时,老师只需为学生解读一些基础知识: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意境,应用何种语调、怀着何种情感去朗读。剩下的便是让学生反复诵读整篇诗文,于无形中通过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解读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理想。而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材的隐性德育功能也于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三、结束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使用范围最广的语文教材,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课程的关注和教学探究是解决当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德育功能难以发挥实质功效的重要举措。对学校德育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学校层面应努力从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对策,真正发挥高中语文教材的隐性德育作用。

作者:徐改聪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中;择校费现象;经济学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差距,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出现了很多变动。近年来,择校现象波及很多校园,并且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择校是人们提高收入水平后对于教育需求的反映,为了缓解择校现象,必须通过引导需求,增加优质教育。

2择校现象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2.1资源配置方面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但是满足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教育资源短缺,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是十分缺少,择校现象是人们争取优质资源的表现。我国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教育设备、师资力量、管理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而重点高中的生源质量一般都高于其他学校,所以各个高中的发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长为了为孩子寻找一所理想的高中,会想尽办法,所以择校费的产生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有一定的合理性。

2.2需求分析

从经济学而言,择校是通过一定的消费选择教育产品。学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教育产品,而学生和家长就是这种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影响教育需求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学生家庭收入水平、消费偏好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等等,其中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是最为重要的择校因素。家庭收入情况与教育需求是呈正比例的,一般收入越高,则教育需求越大。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偏好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部分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需求还是过于盲目。另外,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也会对教育需求产生影响。

2.3教育公平方面

在经济学领域,教育公平指的是教育资源筹集的公平和教育资源分配方式的公平。新时期,教育与个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择校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所导致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是不同的,教育公平应该是存在差异的平等。现阶段的高中择校,如果按照人人都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而言,则它的存在是必然的。重点学校是有一定的不公平性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部分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如果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而言,重点学校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它的存在又是公平的。

2.4教育成本方面

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教育资源的价格,也就是说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因为教育投资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因此择校的学生通常都会加大自己的教育成本投入。北京大学课题组在2004年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报告的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择校者的教育费用在各个分项上都高于无择校行为者,其中对教育支出影响最大的是择校费。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教育成本越高,收益越大。那些接受择校生的学校都是相对较好的学校,因而他们一般都能提供质量相对较高的教育。而且这类学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势力,择校费用的收取则是他们有效利用自身市场优势的搏弈。因此,部分消费者利用较高的教育成本选择占有国家投入较多、较好的教育资源。

3择校费的形成和分析

如果将择校费看作是择校这一产品的价格,依据供求原理,可得到如图1的供求图形。对图1的说明和分析如下:D指的是某学校的教育需求线。这一需求符合实际需求规律,需求数量和价格呈反向运动趋势,因此向右倾斜。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需求线的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该高中获得奖励、评级上升或者声誉上升,则该校的择校需求也会随之上升。S指的是某学校的供给线,供给线可以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垂直和向上倾斜。设定该校的正常招生规模为Q1,则如果该校的实际招生数量在O~Q1范围内,则招生价格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其图形是一条垂直于Q1的直线;如果实际招生数量大于Q1,则多出部分就是择校生。对于择校生可以收取额外费用,所以这部分供给是有价格弹性的,而且一般价格为正方向变动,所以其图形向右上方倾斜。D与S的交叉点指的是供求均衡点,Q2的数量正好能够满足对该校教育的需求,主要包括数量为Q1的正常招生和数量为(Q2-Q1)的择校生,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此时,该校的择校费为P2。学校是特殊机构,如果对于该校的择校需求为D,需求数量为Q3,则均衡择校费应为P3。如果此时该校的招生指标为Q2,则会出现指标短缺的问题,市场价格上升到P4。此时,即使政府将择校费用定位P2,但是还是会有家长为了获得录取资格,支付高于政府限定的费用,这类费用的标准一般低于P4学校方面,也有突破指标限制的动机。

4择校费带来的社会问题

4.1加重低收入家庭经济负担,有损教育公平

很多高中的择校费用较高,对于工薪阶层家庭而言,是一笔较大的经济支出,如果不能缴纳择校费,则学生只能放弃进入理想的高中,因此经济条件的限制成为制约受教育权利的关键,所以择校费用违背了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而且还会给学生构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例如,宁夏13岁女孩因择校费自杀身亡:“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另外,为了能够进入理想的重点高中,很多学生起早贪黑,几乎全年无休,睡眠不足、健康受到影响,长期的负担也会导致青春期学生心理压力增加。

4.2滋生腐败,加剧教育的商业化

中关村某学校校长贪污案件轰动全国,根据调查发现,该校账外资金过亿,大部分账外资金都来与“片外”学生的择校费。教育的产品是人,教育应该坚持公平公正,任何人都应该有学习的机会。教育关系到社会民生和社会发展,虽然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但是也不能以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如果教育走商业化路线,则势必会导致教育逐渐没落,择校费更会加剧教育的商业化发展。

4.3加大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高额择校费引起“马太效应”:重点高中凭借优秀师资、良好设施和较高升学率吸引择校生,收取大量择校费,从而进一步发展,而普通高中师资薄弱、设施差、升学率低,很难吸引学生就读。重点高中越来越好,普通高中越办越差,家长心甘情愿往重点学校送钱,更多学生涌向优质学校,供给不变而需求增加,择校费水涨船高,学校间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财富向少数学校集中,导致教育体系两极分化。

5高中择校的探索和完善

5.1建立立法和监督机制,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2006年年初,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对择校费征收营业税,这一举措是从立法上对择校费的征收的控制。要想彻底杜绝教育乱收费,政府必须树立教育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的观念,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不断增长,以此制止教育领域的不良行为。应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避免择校费使用上的浪费。如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和财务委托制,改变以前靠校长一支笔审批学校一切财务收支的状况。尝试建立以家长委员会为中心的监督机制。家长作为教育的投资者,都希望自己的投资能够用在刀刃上。

5.2合理确定择校费金额,建立补偿机制

在高中择校金额的确定方面,政府应该加强控制。在择校费的确定方面,也应该考虑学生的生均成本,比较分数不同的学生在择校费用方面的差距。高额的择校会阻碍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增加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因此,为了平衡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补偿机制。①在财政允许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普通中学、薄弱中学的资金投入。②可以对优势资源实行部分成本回收,并将其用于对薄弱学校的援助方面。可以向以前大量投入的重点学校收取部分资金,作为回收成本,转移支付给薄弱学校,逐渐建设薄弱学校的师资和教育设备。

5.3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

学校应该树立并落实科学育人的观念,精心施教。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培养目标,树立并落实科学育人理念,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供平台,同时注重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中自立、自强的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全方位培养人才。同时,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沟通,相互借鉴优秀的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共同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5.4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不断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平衡地区差异以及学校差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均衡化,从而有效环节择校现象。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宏观调控,改革对学校的评价体系,多元化的反映各校的办学特色和水平。

5.5学生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择校观

学生以及家长方面必须积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择校观念。择校和择业具有很大的关联,考虑到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是比较理性的,但是同时也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当前,我国需要多层次的人才,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行业中,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基于,而且社会也会为人们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因此,在高中择校时,首先应该明确学生的定位,从而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道路。

6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健全,我国高中阶段择校费势必被取消,但取消高中择校一个漫长的、艰难的过程,这有待于全民认识的提高。对此,应该辩证的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保证我国的高中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苏畅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邱小健.解读择校:产权经济学的视角[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83~86.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6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

1我市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漳州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升学率稳中有升

我市开展“双高普九”整改工作的过程性监督,狠抓初中控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有较大提高,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分别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别上升了1.26、8.29和26.31个百分点。

1.2做大做强优质高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2006年,我市新创建4所省级三级达标校,使我市省级达标高中达39所,新办普通高中校7所,增强优质高中的招生能力。全市新增省级重点职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9所,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6-2007学年,全市高中完成招生66891人,其中,普高34700人,中职32192人,超出原计划1891人,当年初中升学率为66.91%,比2002年提高了26.31个百分点。

1.3专任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2006年,我市小学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有20363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8.3%,比2002年的96.3%提高了2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2190人,占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96.6%,比2002年的95.4%,提高了1.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980人,占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70.8%,比2002年的56.5%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1.4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

据统计,全市2006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共8979.4万元.同时继续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补助经费190万元已全部分解下达。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补助300元,现已拨付70多万元。接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和享受生活补助的寄宿生共计21402人。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就业子女也全部免交学杂费,贫困外来务工就业子女均接受免费教科书,寄宿生均享受生活补助,其中,芗城区小学共接收外来工和经商人员子女近5000名就学,中学接收360名就学,龙文区小学接收973名,中学接收309名。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受惠学生达50万人,为农村百姓减免费用近1亿元。

2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但同时也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综合反映:

2.1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较低

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财政预算内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财政对教育支出分别为64256万元、66806万元、72556万元、75223万元和94673万元。但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减小,2002年至2006年,漳州市教育支出分别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7.7%、25.3%、23.3%、21.0%和19.1%。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54%、1.41%、1.31%、1.20%和1.32%,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还有较大差距。

2.2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地差距依然存在

2006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19450万元,增长25.9%。然而由于目前漳州市及各县(市、区)财政收入总量偏小,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仍较低。2006年,全市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061.17元,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114.39元。各县(市、区)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参差不齐。各县(市、区)事业性经费支出中,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1657.24元,最低为605.52元,相差1051.72元,相差比率为74%;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2035.98元,最低为818.20元,差额1217.78元。其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小学部最高为356.00元,最低为0元,相差356元;中学部最高为335.65元,最低为0元,相差335.65元.

2.3办学水平不高,基础设施配备有待加强

(1)全市中小学生基础设施配备除小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位于全省第2之外,其他均处于中下游水平。小学生生均图书18.07册(位居全省第五),生均电子图书0.17片(位居全省第五),人机比28.39:1(位于全省最后);中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7.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五),中学生均图书16.70册(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生均电子图书1.16片(位居全省第六),人机比17.42:1(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

(2)虽然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已形成规模,2006年全市小学固定资产总值93033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6367万元,仅占6.8%;全市中学固定资产总值178489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26311万元,仅占14.7%,说明这些教育资源主要是以场地化形式集中在校舍建筑物上。

2.4中学骨干教师流失日趋严重

近年来,随着民办学校的增多,沿海地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致使教师外流现象日益突显,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收入低、福利差,许多新的毕业生不愿回本地工作。据调查,县级教师的待遇比不上市级,市级与沿海较发达地区存在更大的差距,导致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城区教师向沿海流。

2.5高中教育需求强劲,教育资源仍然匮乏

近几年城乡居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普及12年中小学教育已大势所趋。2002年全市高中一年级招生22462人,初中升学率为40.6%。2006年这一数字提高到34929人,招生数有所增加,但该年初中升学率也仅为66.9%,远不能满足高涨的教育需求。

3对策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是民心所盼。改善教育的现状,除了教育自身的改进与完善之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1多渠道增加投入,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基础教育。政府应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普及教育支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高,受益面广的初等教育,必须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尽管全市在提高儿童入学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孩子的辍学率仍很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以使那里的贫困人口及孩子从国家教育体制及政府教育投资中真正受益。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造成教育差距,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教育的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3.2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过去一村一校已不适应。为此,教育部门采取了措施,改变办学模式,撤并一些生源少、地处偏远的小学校,三四个村甚至七八个村设一所小学。初中办学也应打破一个乡镇办一所学校的框框,学校规模扩大后,有利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校规范化管理,节约了办学经费。

3.3稳住优秀教育人才

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性调资政策,努力减少与沿海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参照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激励政策,对有较大贡献的学科带头人、教育工作者等在职务提升、职级晋升、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县财每年切出一块奖教基金,重奖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工作在边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设立固定津贴、岗位责任奖、医药费专项补助等,并且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在山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3.4扩大优质中学教育资源是当务之急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7

为加快推进我区“大学区管理制”工作,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按照“大胆探索、科学谋划、稳步推进、优质均衡”的实施要求,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为依托,强化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合作共生机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和综合实力,满足公众和城市化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实施优质带动,促进共同发展,构建校际关系新模式。在确保学区长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基础上,大力促进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带动全区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区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2所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全市领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推行原则

——传承创新原则。立足现状,积极探索,在继承传统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及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在传承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

——合作共享原则。强化学区内成员学校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学区长学校的带动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个性发展原则。把实施“大学区管理制”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先进校园文化在大学区的培植和发展,推动成员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区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

——稳步推进原则。结合全区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立足学区及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稳步推进,不断提高“大学区管理制”实施水平。

四、设置管理

以名校引领、相对就近、优势互补为原则,按照紧凑型、松散型管理模式,由区域内优质学校担任学区长学校,吸纳2—5所成员学校组建大学区。学区长由学区内优质学校校长担任。紧凑型大学区学区长对学区实施一体化管理,根据需要管理使用学区资金,配置学区资源,成员学校校长接受学区长的管理指导,并负责各自学校日常管理工作。松散型大学区在学区长学校带领下,积极探索教师学区交流和轮岗模式,整合优质资源,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等途径,带动成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实现互利共赢。

五、重点工作

以先进管理理念共享、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教育教学研究共享、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等教育资源“四共享”为突破口,实施“捆绑式发展”。逐步在大学区内实施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打造大学区示范品牌,形成特色。

——推进先进管理理念共享,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大学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协调学区各项工作开展,以先进办学理念统领大学区管理工作,共享先进办学理念、科学管理制度、高效机构设置、优秀管理办法等优质资源。

——推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不断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大学区整体规划学区内教师资源,统筹安排教师交流活动,分层分阶段,推行“走教制”,试行优秀交流教师“挂牌上课制”,开展名师送教、名师带徒、名师课题研究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探索“导师制”教学模式,密切师生关系,指导学生个性发展。逐步将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学区人”,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共享,不断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建立教学管理中心,负责统一大学区内课程计划、教学进度及质量监测与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教研管理中心,具体指导大学区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新课改深入实施。建立素质教育活动管理中心,以辖区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设施和教育系统素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儿童公园、少年宫、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等场所和设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现代化设施设备共享,不断增强资源利用效益。统筹安排学区现代化设施资源,逐步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共享学区内报告厅、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场地,形成优质聚集效应,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度流动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区内硬件资源的作用。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及宣传动员阶段

认真学习“大学区管理制”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责任意识和争先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大学区推进组织框架,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大学区管理制”工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各大学区制定学区工作方案。

(二)实施阶段

积极开展大学区各项工作。边实践、边总结,形成4—5个推进示范点,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快速带动。在2012年上半年召开大学区现场推进会,全面推动工作开展,2012年下半年召开大学区实施研讨交流会,广泛交流工作经验。从2013年起,强化成果推广,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到2014年12月力争全区8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90%以上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

(三)总结阶段

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全区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所有普通高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标准,2所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2015年6月,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继续提高优质教育覆盖面。区政府召开总结表彰会,表彰先进学区、学校、团队和个人,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理念,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七、保障措施与要求

(一)强化组织实施。区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监察局、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编办、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财政局、公安分局、区市容园林局、区安监局、区城改办、土门改造办、区发展研究中心、大兴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大学区管理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大学区管理制”工作,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进行总结和宣传,扎实推进工作开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区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认真落实支持政策。区编办要根据大学区组建需要和运行实际,坚持总量调控、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优化教职工编制,加大学区长学校编制倾斜力度。区人社局、区教育局要加大学区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和轮岗力度,实现教师队伍双向有序流动,不断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和学科结构。区教育局要加强学区管理层力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区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学区内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教师奖励以及大学区运行管理经费补贴,确保“大学区管理制”顺利实施和有序推进。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大学区整体规划,优化教育布局,加大学区硬件建设力度,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建环境优雅、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设备一流的教育环境。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和办学理念,完善小学与中学的相互衔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四)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要对大学区规模、布局、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细则,把实施“大学区管理制”与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引领、服务、激励、督导一系列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确保学区长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大力促进成员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实现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五)优化评价体系建设。切实把推进“大学区管理制”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提升我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重点,以发展增量为核心指标,不断完善考核细则和指标体系,对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个性发展等关键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将帮助和扶持学区内成员学校迅速提升综合实力,作为对学区长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捆绑式评估,促进学校间的合作互助。

(六)强化督导考核。结合督学责任区建设,加大督政督学力度,定期不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推进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办学绩效显著的学区、学校、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德育;低效;原因;对策

一、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低效的原因

(一)德育目标模棱两可

高中班主任往往无法依照校园的德育工作规划践行德育工作,导致德育散乱,没有落实德育目标。

(二)内容滞后

由于政治环境瞬息万变,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只会让德育工作偏离预定轨道。并且,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一部分班主任擅长引经据典,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要把握好尺度,太多的经典实例的循环运用,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三)教育方法滞后

班主任在学生品德构建的历程中,有着领头人、引导人的功能,班主任与学生间的沟通是升华师生情谊的有效办法,班主任不但要以说理的形式开展德育,还应用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的感情得到熏陶,并且能够形成自身的良好思想品质。

二、完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方法

(一)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德育水准

1、班级活动中的德育

班级活动是集体教育模式。班主任有目标、有规划地组织班级活动,并且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在活动中进行德育,培育其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荣耀感,让其懂得自我管理。赞可夫曾经指出:“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不能分隔开来进行,唯有具象化的、异彩纷呈的活动才能完成。”除开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班级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并助推学生发展的活动,其内容包罗万象。比如说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体会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体会战火纷飞的年代,培养其爱国情操以及民族荣誉感。这也是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组织好班会

班会是在学期刚开始的阶段以及中间阶段、末尾阶段的一类活动。从活动种类来区分,分成体会、研讨型、演绎型、叙述式、综合式;从主题种类来区分,分成常规主题、政治主题、阶段性主题、节日性主题以及偶发性主题等等。主题班会通常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更有针对性,让学生有真实感。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让其长时间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中显然是不妥的。而班会正是学生重新绽放笑容,暂时抛却繁重的学习负担,能够舒缓学生的精神的活动,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在师生交际中提高德育技能

师生交际是校园中师生间增进感情的必要渠道。高中生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仅次于住校的老师,班主任又在其中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老师的言谈举止都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说,德育工作做得怎样,习惯养成如何,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就怎样。其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而且,德育教育的不到位,会影响学生的进步,对学生来讲更是一种伤害。班主任在与学生交际的过程中,要真心实意地倾听学生的需要,班主任与学生间的矛盾通常是由误会引发的,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时候,既要让课堂显得生动,又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比如: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向学生展示品德高尚的典型人物,例如陶行知、鲁迅等人物的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品行。

(三)挑选与时俱进的德育方案

高中德育的理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滞后,促使老师透过挑选与时事紧密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课题来改善德育工作低效的局面。比如:提出的中国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可以让学生大胆说出自身的梦想,再对学生的梦想进行分析;找到学生的梦想与中国梦的契合点。通过阐述中国梦,让学生不但有小梦,还有家国梦、世界梦。班主任在课后的社会实践中,要让学生亲身体会,班主任在该过程中进行点拨,进而在实操中提升学生的品行,以创新性的德育模式对学生展开德育。

(四)在整合教育资源中提高德育技能

左右学生品行发展的元素可谓林林总总,假如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那班主任再费心竭力也终究是做“无用功”,达不到理想的功效。因此,德育并非是独立的,其不但与校园各个层面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这需要班主任能够整合教育资源,并在教育资源中找到德育资源。例如老师与老师间形成的冲突,班主任要出面处理。比如体育老师与文化课老师在学生的学时上有冲突,班主任要灵活处理,让两个不同科目的老师联手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就是教育资源中的德育资源。

总之,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技能可谓任重道远,而能力通常是在压力以及困境中形成的。内生动机是班主任为了达到理想化的教育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外生动机是为了获得奖励、规避惩处而形成的意向活动。因此,德育能力的提升要细水长流。

作者:杜红箭 单位:四川省南部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9

近几年来,我市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隐步提高,“普九”年检顺利通过,素质教育捷报频传,高考人数连年攀升,一、二中相继创办为省重点中学,综合考评在衡阳争创一流,被人誉为“XX现象”,与“汩罗经验”相提并论。但欢呼之后冷静思考,繁华的背后也存在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我市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呢?农村教育将走向何方呢?

一、农村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与城区相比极不平衡

1、生源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攀高

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持久,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2000年开始,每学年各乡镇教育办自然减生达200—300人,不少村小每年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也只有10余人。遥田教育办2001至2003三年内共撤减学校数5所,哲桥教育办也有3所。学生减少后,校舍等教育资源却依然存在而无法利用。10余个学生的学校,还得配备教师,配全教学设施,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全市现有小学生109859人,分布在524所小学,校均不足200人,有52所学校学生规模不足100人。全市34个乡镇,几经努力撤并,共计撤除30个教学点(不包括撤并的学校数),还有16个乡镇保留这种“麻雀”教学点,占全部乡镇的近50%,这样的“点”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不说是教育资源的大浪费。

相反城区教育在规模上则一味的做强做大,又是扩校又是建校又是进人又是挖农村学校的墙脚,导致城区学校硬件设施相对紧张,于是不惜财力、物力搞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断攀高。尽管这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仍在超负荷运行,中小学生入学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城北小学几经扩建,生源还是爆满,无法妥善安置,班额多达96人,无法正常上课,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2、投入不足基础建设难以到位

我市财力不足历来就是影响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取消后,乡镇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就几乎为零了,在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下,我市财政把精力主要放在城区教育的弦上,城区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都称得上日新月异、无与伦比。比如说举全市之力,让一、二中接连创办成省重点中学,两校校园建筑更新换代、焕然一新,二中“古迹”只剩两栋旧房。可市财政还不遗余力的将两校的扩容列为市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从发展银行贷款的9000万建设资金,两校各占1000万。

乡镇中小学校园建设可谓举步维艰,仅有的几个学杂费能保持运转都困难。危房改造、课桌椅添置、教室、寝室维修等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无围墙、无校门、无运动场的学校比比皆是;绝大多数村小光线昏暗、校舍破旧、活动场地狭窄,甚至有些学校连黑板都残缺不全,破烂脱落无法写字;音体美劳课程无器材、无场地;“三机一屏”多数教室没有,更不用说语音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了。有的甚至连教学楼、学生宿舍都没有或者说是危房。像导子完小危房告急,学生都紧急撤离,临时借房上课;XX七中,偌大一个学校,学生宿舍没有,几百号学生挤一个大礼堂睡,岌岌可危。全市103所有危改项目的学校中,农村占97所。

市里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的城市教育附加专项经费,也因许多学校无钱垫资,工程不能上马,迟迟不能到位(市里有规定,工程不先上马,经费不拨)。我市今后三年累计要消除农村学校危房面积96427平方米,占全市三年累计拟消除危房总面积的89%强。

3、师资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我市近三年未进新教师,结构本来就不合理。再加之城区、农村分布不平衡,造成我市教学质量的提高后劲不足,难以攀升。全市教师分布呈现四个圈子,即城区堡垒圈、结合部挤压圈、乡镇不平衡圈、偏远紧缺圈。堡垒圈和挤压圈中的教师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学质量难以上去;偏远圈的教师编制不足,不得不请代课教师维持基本的教学秩序。

以竹市教育办为例,竹市教育办是由原竹市学区和原东湾学区合并而成的。该教育办170余人的教职工中有57.3%家住城区,该教育办教师形成了两个明显的圈子,原竹市学区的教师严重超编,这些教师又太多住在城里,太部分时间用于往返途中,教学质量又如何保证?原东湾学区教师则严重缺编,请了代课教师挑大梁,代课教师知识能力有其局限性,教学质量又如何上得去?此外像余庆、哲桥等离城区较近的单位也基本如此。

4、待遇不足教师积极性难以调动

近年来,由于城区学校可收择校费、赞助费,加之生源激增、政府重点投入等方面的优势,城区学校教师的待遇相应提高,像一中、二中、城北、前进等学校过年过节千儿八百的已是稀松平常。而广大农村学校则要人没有,要物没有,要钱更没有,有些学校是长期负债运行,运转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个别小学的一期可用资金甚至抵不上重点学校老师一期的福利,加之收费政策越来规范,要稍搞点建设,就捉襟见肘,雪上有霜。陶洲中学过教师节,每个教师只发20来元钱节日礼金,相对某些城区学校,简直是悬殊太大。校际间这种差距的拉大,如何办学?质量何求?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最直接的后果是:

一部分教师削尖脑袋、找关系,挤城区独木桥,无心搞好本职工作;另一部分教师自觉进城无望,心理不平衡,就消极怠工,图个清静无为。农村学校教师管理则难上加难,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

二、义务教育管理脱节与高中阶段教育难以接轨

以往,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制体系为“六·三”式,总体分为六年制小学由教育办管理,三年制初中由中学管理的格局。我市今年按照上面“两调”精神,撤销了乡镇学区,设立了乡镇教育办,但由于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教育办仍然沿袭过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义务教育管理仍然处于脱节状态。

1、管理流程不畅中学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目前中学生源普遍较差,是制约中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相当大程度上来源于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到位,学生基础未过关。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缺乏严肃性与实效性,导致部分小学管理非常混乱。个别教师没了责任心,上课“放羊”;个别教师借口素质教育,上课玩点“花样”,不求实效;个别教师思想转化教育避重就轻,将难以管教的学生甩包袱甩到了中学。由此凭空增加了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就很难保证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下面看看XX市2003年上期期末统测统计出来的几组数据,就不难明白了。表一:学科人平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数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401722168136641511159

比率%66.728.336.726.713.321.710.010.06.725.018.325.015.0

表二:学科及格率达60%以上的学校及比例

科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

年级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

学校数3515191451155511687

比率%58.325.031.723.38.318.38.38.38.318.310.013.311.7

此外,全市无一科成绩达及格标准的学校,还有20所之多,占中学段学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各科均达及格的农村学校仅有洲陂中学,占总学校数的60分之一。由此可见,当前各学校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2、管理权限不清教育资源难以配置到位

将小学六年与初中三年的教育管理体系割裂成两半,人为的扩大了资源浪费。一是加大了财政负担,本来是一校的资源配置,都要分成两校配置,本来许多资源小学和初中可以共享,如教师资源,但因为是两个板块,而无法实现,造成中学无法了解到为自已提供生源的小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小学也就根本不想了解或无法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二是使师资缺乏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初中、小学分层管理,互不了解情况,教师流动又不规范,造成初中进教师并非所需、小学出教师并非所愿。久而久之,中学专任教师奇缺,队伍不齐;年轻教师纷纷调到中学,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比例失调,形成空档。如果小学、初中连成一体,则可对资源实行统一合理调剂,还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学校节约大宗福利开支和代课金、办公费等。

3、管理体制不顺普九成果难以巩固提高

小学、初中管理的分段,造成人们对九年义务教育整体体系缺乏认识。农村许多家长只让小孩读完小学就算完成任务了,他们认为初中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另外,小学生一旦毕业,小学就基本上不再干预初中入学情况,致使“普九”力量不能形成拳头,“普九”成果难以得到巩固。“普九”过后,许多学校辍学率出现反弹,遥田中学2002—2003学年度巩固率88.7%,学年内流失128人,而该校2003届毕业生三年直升率仅为54.2%。全市2003年有小学毕业生27717人,而只有25186人升入初中一年级,升学率仅90%。

如能将初中三年并入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则可改变家长对旧的学制模式的认识,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流失。

4、管理格局脱节农村高中教育难以为继

我市基础教育管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三段相互独立,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管理空档,使得义务教育不能形成整体效应,造成高中阶段教育难以为继。因为义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高中阶段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为高中阶段教育准备优秀生源的教育。

我市近年来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到城区,严重损害了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造成我市整个高中教育形成了“好学校越好,差学校越差”的非均衡教育发展格局,也导致了高考“一损俱损”局面的形成。98以前,我市还有11所农村高中,现在五中、八中是农村唯一的两所高中,农村高中教育规模日渐萎缩。五中、八中两所农村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数仅670人,占全市高中学生总数的6%,且成绩都是不理想的。教师也一样,这几年一、二中从五中、八中挖了多少优秀教师,致使五中、八中有些高中科目缺了挑大梁的角色。这样一来农村高中发展将会进入恶性循环轨道。今年我市高考整体大滑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一定要打破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资源的权力,实现XX高中教育的遍地开花,这也是2008年实现“普高”,发展农村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我市教育共同发展

1、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管理模式,构建一体化义务教育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和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树立教育的整体发展观。尽管目前不同地域、学校的教育差异客观存在。但我们的政策应立足于缩小这种差异,而不是扩大这种差异。对我市来说教育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十分有限的人力、物力倾斜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农村与城区教育均衡发展。

其次要坚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XX教育发展到今天,一枝独秀,锦上添花已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只有雪中送炭、百花齐放才是XX教育发展繁荣的现实道路。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保证更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权益的公平待遇,保证更多数的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尽力缩少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教育的共同繁荣。

再次要贯彻教育发展的连续性原则。义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往初中、小学分层管理的结果造成中学与小学的相对封闭,现在撤销了乡镇学区,使得中学对小学有了名义上的管理权,但由于旧体制的惯性,这种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行使,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中学与小学仍然搞单干。小学在没有升学压力和有效评价的时候,中学对其加强业务管理与指导,就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中学会为自己将来的教育质量真抓实干,会为自身利益统筹规划、严格要求、科学评价更基础的小学教育。只有根繁,才能叶茂;本木分家,焉能兴盛?

2、加快特色学校和综合高中建设,壮大农村高中,拓宽农村教育人才输送渠道,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方面要发展城区综合高中,开办特色学校。发展农村教育,并非不要城区教育。城区教育应在质量上做成农村教育的样板,求高求精求尖,办出每个学校的特色。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严重不足,造成我市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办学转向,转办普高和初中。我们可将两校办成特色学校或综合高中,以吸引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满足广大农村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像信息技术、农业科技、导游知识、园艺厨艺、车技维修等热门行业的技能,仍是广大农村学子渴求掌握的必需本领。城区职业学校可在这方面动动脑筋、深入挖掘。这样一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就会空前高涨。

另一方面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高中。目前我市农村高中要苗子没有,要基数没有,要好教师没有,教育信誉日益滑坡。学生非一、二中不读高中,已严重制约了高中入学率,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读高中的机会。我们如能做好两方面的工作,这种局面完全可以改观。一是教育决策者们要痛下决心,遏制一、二中垄断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打破其优质生源、优质师资“独家经营”的权限,将优秀苗子、优秀师资均衡分配到城区、农村所有完中。教师进城要慎之又慎,学生非正常流入城区的渠道要坚决堵死。二是各农村完中自身要努力,要在办学条件、管理措施、师资保障等方面优化环境,尤其是要狠下决心提高教学质量,留住学生,稳住师心。倘若完中教学质量日升,高中学生人数将会怎样提高?基数扩大了,高考上线人数又会怎样增加?有了质量,有了基数,完中办学即入良性发展轨道,这即为XX的高考提供了遍地开花的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将来“普高”坚定了基础。

3、争取党政重教,依法落实各项教育经费的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促成农村、城区教育资源共享

一要改革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强有力的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先满足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就学的权益。各级政府应本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县市财政支出结构,拓宽县级财政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促成各级财政投入向边远学校或薄弱学校倾斜,而不是像过去样只向城区学校或重点学校倾斜。

二要鼓励社会、企业团体及个人捐资助学或扶贫助学,相应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模式。可采取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私立学校等多种形式,减轻公立学校的经费负担,将节余的经费投向农村公立学校。

三要鼓励农村学校自立更生。政策要放宽,允许学校利用节假日和当地地理优势资源,采取勤工俭学、学校创收获得部分经费。物价、审计等部门不要借故索拿卡要。

四要大力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抢点教育制高点,追赶城区教育的步伐,跨越农村、城区教育间的鸿沟,促成农村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城区教育共同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条捷径。推进教育信息化自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加快实现校校通工程,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实现网络教学及网上办公,满足农村青少年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4、改革师资调配流动体制,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办寄宿制中心学校,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益

高中教育资源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

1.云教育的先进性以及结合教学的必要性

云教育即一种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它包括建设大规模共享教育资源库;构建新型图书馆;打造教学科研“云”环境;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网络写作办公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多个角度给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便利.有效的解决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恒;教育资源更新速度缓慢;教育资源共享程度太低;取得教育资源成本太高等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地进入云教育管理平台、交互式学习网站、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电子书包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为自己的学习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在课堂外得到更多的高质量教学,作为个人能力的提高手段.将信息技术教育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对于教师来说会是一种有益尝试.

2.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兴趣,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对于信息技术来说,人机交互是其最大的特点.使用者给计算机发出信息,计算机给使用者反馈,如此循环,交互性很强.加上图文并茂的网络教学方式和学生天生对于网络的喜爱.可以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很大的乐趣,学生也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力.

3.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想要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是一门注重各类知识整合与联系,以及充分练习的学科.想要更好地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教师应该多在云平台上放一写关于课本知识的补充,作为学生的“课外充电”.虽然这些补充知识并不会直接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却对于学生理解一些定理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还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云平台上放一些练习题,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课外练习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4.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性思维

学生平时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教师硬生生的灌输进去的,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定理和公式记住.但是这仅仅可以用来应付比较简单的题目,遇到稍微复杂一点的,创新性比较强的题目,学生就会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对题目无从下手.高考的最后一道压轴题一般的比较创新,考的知识点是学生学过的知识,但是呈现方式确实学生一般都没有见过的新题型,新思维.这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资源和有趣方式,利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为学生创设和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生活场景,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总之,云教育,即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手段,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并积极的将其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此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本知识,拓展课外补充知识,培养数学核心能力,数学自学能力,以及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建设.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