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8 17:42:56

高中教育理论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1

首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生本教育,以“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所关注的首位,先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再帮住学生获得好成绩.学生快乐、自然地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则是本末倒置.其次,是“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虽然教师与学生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但是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在精神上是独立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需求.最后,是“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是指在教学课堂里,教师可以适度放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的舞台,获取新知识的训练场.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管理人,必须仔细研读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对所要教授的章节和知识点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充分依靠课程和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备课,设置好每一个小节,同时还需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

1.课前预习

预习、复习是学习的必要步骤.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即使不预习,也不影响听课的质量,为何还花许多时间去做这样的作业呢,还不如用来复习其他功课呢.孰不知预习是对第二天所要教授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大概的了解,从预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标记出感到疑惑的地方,方便第二天有针对地听讲,如果没有预习的过程,就不会有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因此,这个过程是极有建设意义的.当学生积攒了问题后,可以到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深一步的讨论.

2.课内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人数进行分组,以6~8人为一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时感到疑惑的地方进行讨论.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助合作、共同成长的关系,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小组成员中,或许就会有能够解答疑惑的同学.这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团结的意识,这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道美好的风景线.

3.班级交流

当班内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就会对本科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选取一位代表,总结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点、结果及讨论的体会,在班级上做报告.如此,每位学生都要有参与课堂的谈论中来,也许教师需要重点阐述的知识点,学生在讨论结束后已经全然掌握.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当然,学生们讨论的结果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这时候就需要园丁出场了.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小组点评,激励与鞭策同时进行,并将课程内容进行重点勾勒.

三、典型案例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2

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的形成有其源泉,这个源泉就是客观的运动着的事物,然而它们与事物的原型却又不同.这就是物理思想方法的核心与灵魂,也自然成为了学生在理解与把握上的难点.对于纷繁复杂、纷至沓来的物理概念,学生的心理准备就暴露出了明显不足,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因此而显得浅显而不深邃,零碎而不完整,平面而不立体.所以,促使学生懂得引入新概念的目的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关键问题和当务之急,要让学生充分明确物理新概念的教学要研究和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新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说明了什么问题;启发学生比较和区别新老概念的不同.形成概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新概念置于不同的物理状态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不断地完善和充实,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具体的物理情境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并向立体发展.

二、重视研究方法教学,切准物理定律定理

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学习定律和定理过程中,把兴趣和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它的最后结果上,而对定律和定理的研究对象、对定律和定理所适用的范围以及使用的条件都忽视了,并且把定律的实验过程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实验及推导过程的物理思想方法也忽视了.结果导致乱套公式,出现错误.众所周知,定律和定理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形成和产生的结论,因此其既是有一定的条件,也是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其在物理过程中把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都反映了出来,因此它既有一定的对象,也是有动态的.在定律和定理的教学中要凸显其本质,教师就必须认真确定好研究的对象、详细分析好物理过程、深入讨论好适用的条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中物理教学应切实重视渗透物理定律和定理,这是一个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有效扭转学生把“求什么”作为解决物理问题时首要思维的现象,对于遇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首先对物理过程、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判断和确定适用何种原理.这是一种相对规范的物理思想方法,对一般的物理问题和困难的物理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好的作用.学生只有掌握和学会运用了物理思想方法,面对难题就会胸有成竹.

三、注重科学方法渗透,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教师应将科学方法渗透和运用于教学之中.以物理知识为主要内容是物理课程的标志性特点,而科学方法的渗透与运用则是促进物理教学向更高效率发展的助推器.物理教学中运用科学方法不但需要潜移默化地渗透,而且更需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和培养.渗透、训练、培养科学方法要将其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并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果将两者割裂开来,或者在阐述科学方法时抛开物理知识,那这就如同空中阁楼,导致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而如果一味地讲授物理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那就如同给学生一堆建筑材料,而不教会他们建造楼房的方法,也只能是没有基础支撑的楼房.只有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知识的体现,学生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亲自参加解决问题的实践.因此,教师应创设好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有效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3

一、生活教育理论概述

1.生活教育理论的含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提出了有关“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这是首次有教育者将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杜威认为,课堂上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还原和验证.陶行知认为,人们的教育能够实现对其生活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帮助受教育的人们逐渐形成完整的人格,从而进行社会改造;同时,生活也能实现对教育理论的指导与完善.这些教育家为生活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教育理论对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首先,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生由于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有限,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如果仅仅依靠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形成共识.而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让教育更贴近于生活本身,在心理上与实践上都给予亲近感,推动学生深入学习.其次,生活教育理论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生活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以实际体验为基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共鸣作用的生活化教学形式中,教师与学生能营造出一种积极沟通、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二、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导入生活现象,激发学习热情.如果一位教育者在学生情绪及智力尚未达到振奋与高昂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在情感与共鸣同时产生之时,就急于进行互动,那么学习便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物理课程的生活化特征,利用学生熟悉的各种生活现象,增强物理科目的亲切感与真实性,拉近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物理探究活动.例如,在讲“弹力”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弹簧秤带到教室,以“粉笔买卖”等游戏带入对弹簧秤的应用,随后在演示使用的过程中引出弹力的学习内容.这种生活现象的导入,让学生对物理的生活情境再现感到真实亲切,激发学习热情,并在联想生活实例与经验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理解水平.归根结底,高中物理是一门抽象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形象思维非常重要.一旦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好,那么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惑.为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信息,教师要善于提炼物理知识的重难点,并对其巧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将其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在唤起学生生活记忆的同时,促使学生直接地体会物理重难点知识,丰富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真正意义上学习、理解并运用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如果学生没有感受其力,机械记忆的结果会导致在今后解决生活问题时无从下手.为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增加教学实验,如采用纸张、小石块、铁钉、粉笔等物体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全程观看其下落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自身的思维整合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物理重难点.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衔接

新课程改革使得中学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个教育系列的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使教育链条的割裂日益凸显出来,这种阶段性的隔阂,使得我国的德育教育出现脱节倒挂、重复浪费等一系列的现象。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提升或者发展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建构性和主动性,其核心思想在于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主动建构,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学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是学习者在大学阶段主动建构的前提和铺垫,因此,做好高中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中的比较

(一)高中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课程标准比较

1.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关于“认识论”的基础理论部分,属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必修内容。课程设置旨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部分,教学对象为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是全国高等教育全校性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旨在提升本专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2.教学目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的课程目标是了解实践的概念及特点,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了解真理的特征、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理解认识的过程,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高中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相关知识点比较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中共有的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的知识框架上主要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都分析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在共有的知识点上两者也存着差异,通过比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实践及其特点、形式高中主要强调的是实践的概念以及特点,注重对知识点本身予以阐述和说明,实践及其特点是高考必考之处,实践活动的形式这一知识点在高中教材中通过“专家点评”的形式予以简单说明;而大学则更加注重说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从经典著作中探求理论的来源,在“是什么”之后,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分析更加的透彻、深入,同时还详细介绍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中的政治教材是基于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分析阐释,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及体等导入主题,以观点统率知识点,知识点支撑观点。大学教材增加了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内容,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角度说明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使论述逻辑更为严密,较全面细致地阐述了原理的内核,更注重学生的理性思考。(3)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高中教材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更注重结论的陈述。如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教材内容上以陈述性知识呈现,理论推导过程较少,导致同学对程序性知识掌握及知识逻辑建构产生一定的困难。大学教材注重对哲学思维的综合考评,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对于哲学四大模块的区分相对模糊。在理论深度和论述严密程度上,大学教材明显高于高中教材;在贴近于生活方面,高中教材则更加注重灵活的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支撑观点。(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高中强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从认识的性质出发,间接得出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而高考又常常涉及到对于认识运动的正确理解,故教材在最后部分强调了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起到误区警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从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角度,直接阐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了论述的严密,引入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的概念和特质,在此基础上说明了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2.大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学独有的知识点

大学的课程有许多独有的知识点。例如:在介绍了实践及其特征、形式之后,大学教材还补充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知识点。尤其强调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高度抽象概括和理解生活的本质,以此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中,突出了创新的作用,尤其重视理论创新,引导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容上,详细介绍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在基本理论阐述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于实践观的阐释转向方法论的论述,呼吁广大青年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历史的大趋势。综上,其一,我们发现高中教材更重视知识点的讲解,对于知识点的区分更加的明确,在某些重难点的讲述上更加细致、通透,注重“是什么”的讲解,因此得出的方法论更加具有侧重性,主要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哲学思考服务。大学则更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思维的严密性训练,更加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大学教材在对理论的分析上较高中教材而言,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论的推导与论证,讲解原理强调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以此得出的方法论更多的体现出宏观方面(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意义;其二,针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高中教学的目的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大学在此基础之上强调方法论的意义及运用。其三,大学教学更加注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相互融合,对知识点的讲解更为灵活多变;高中则对各知识板块的区分更加明确,需要教师具备对教材更加准确的把握和整合能力。最后,高中教材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程度出发,在教材编写上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悟,利用生活实例旁征博引地说明理论,更加注重学生哲学观点的培养;而大学教材更多的以论述的形式来阐明理论,从原理本身推演入手,更加注重学生理性体悟和理论本身的严密性,更加强调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衔接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课程性质上,属于全国高等教育全校性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但不同院校及学生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和文化积淀,高校采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教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减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采用大班额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以一对多,教师难以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阻碍来了教学衔接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其二,高中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弱化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高中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讲解,偏于直接给出结论,而忽视了理论层次上的过程性推导。其三,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促进公民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参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但压在高中师生身上的升学压力依然存在,高考指挥棒无形间异化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多的围绕着高考考点的不断调整而调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其四,从教学内容来看,高中和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复性。对于学生而言,内容重复使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新鲜感和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在有限的课时内,为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必然放弃教学发挥的空间和余地,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无暇顾及学生的实践活动。其五,从教学方式来看,现今高中与大学的教学方式多数是灌输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教学中,基本是先讲原理,再让学生记忆和理解,或者通过实例加以印证,然而实例往往千篇一律,创新性和时代性不够。其六,高中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较为普遍。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知识内化之后,需要外化于行动,付诸于实践活动。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学习理论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人们的实践,忽视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纸上谈兵。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层级之间相对独立封闭的状态使大学与高中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同步。教育层级之间的阶段隔阂依旧存在,尚未形成教育合力,导致了特别是在高中与大学两阶段在教育上的相互脱节现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在教育各阶段的本位主义现象较为普遍,教育者们大多只看到了教育的局部,而忽视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连贯性,只看到局部而忽视整体,导致教学衔接问题日益突出。2.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落后导致大学与高中教师的教学工作缺乏沟通和互动。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文理不分科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中的政治教师弱化了对本学科的进一步研究,日益不重视与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衔接工作。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们在思想上不重视,在行为上松懈懒怠,缺乏学习政治教育理论的主观能动性;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课时压力大,科研任务重,缺乏研究教学衔接的时间。同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缺乏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建立一套大学与高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沟通和互动体系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中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叠,教学内容的渐进性不够,缺乏实践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上,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远离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脱离于学生生活实际,未能有效将学生的实际与国情、社情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以教师讲授,灌输式教育为主,导致学生在心理上抵触,在思想上松懈,上课动机出于应付了事。4.不重视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高中生与大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个体道德发展在不同阶段有其相应的特征和要求,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对待不同心理发展程度、教育背景、学科性质的学生,应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少高中学习的内容其难度超越了大学所学习的内容,教学实际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大学,不同学科背景、专业背景、文化层次的学生通过全国统一的教材一刀切地学习政治理论,仅有的区分大多来源教师的人为活动,改或不改,讲或不讲,大多取决于教师本。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高中与大学教学中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教学理念的衔接

高中与大学的思想理论课是教育链条上呈螺旋式上升的两个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连贯性,德育教育应与学生成长阶段的完整性相对应,把握好高中与大学政治理论课的阶段性特点,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做好教学衔接工作,将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分层次、分专业、分文化背景开展教学,因材施教,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握学术前沿,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与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交流,及时了解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动态。

(二)关于教学内容的衔接

针对教材内容重复的现象,一是从教材本身入手,在编写过程中尽量避免,保证内容的渐进性;二是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重复知识点通过采用视频教学或问答讨论来开展,或通过教师概述、学生讲述的方式进行。对于新出现的知识点可采取“以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激发探究欲”“结合社会发展新问题新实际进行讲解”“概述高中政治相关知识,并深入讲解新内容”等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结合高中与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比照分析,两者的差异与共性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适度地把握好高中与大学教学的知识点讲解的程度、角度和所要达到的深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及针对性。比如,在学习实践及其特点的相关内容时,高中仅要求学生掌握实践的含义及三个特性,对实践的形式不作要求。那么大学则应更加强调知识的学科逻辑。以此观之,教师可以略讲旧知,着力于对新知识点的剖析,强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三)关于教育方法的衔接

为了做好与大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衔接,应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高中生了解大学生活,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生目标和理想;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把思想政治课中学到的知识践行于日常生活,使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进学生头脑”,做到思想政治认知和思想政治行为相一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强调大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创新教育方式,如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对话式等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真正帮助大学生化“思想政治理论”为“思想政治方法”,进而转化为符合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思想政治行为德性”。

(四)关于教学评价的衔接

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如采用分阶段考核与期末汇总;无领导小组讨论考核法;学生出卷,交换答题;论文加答辩等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扩充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标准的模式。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采用适度超越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政治理论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关于衔接教学的沟通机制

增强衔接意识,树立整体意识。一方面高中与高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另一方面,建立高中与高校之间“走出去,请进来”教学交流研讨长效机制,加强高中政治课教师学历提高和教育培训,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增强对高中课堂的了解,双方合力研讨提交教学实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教学中的实践情况,需要通过深入课堂一线,对大学与高中的教学进行专题调研。

作者:白雪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2-49.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13:34-39,62-91.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9.

[4]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42-149.

[5]陈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王惠琴.也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31.

[7]金梦兰,李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衔接问题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6),32-33.

[8]张青红.高中德育课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衔接探析[J].文教资料,2006,25.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5

1.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上,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高中阶段,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

因此,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实践证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教育解决的是政治立尝政治信念和政治方向问题;思想教育是从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道德教育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下,解决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问题;法律意识教育则是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引下,在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基础上解决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问题;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也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内化的结果,也是它们的表现形态。因此,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调查表明,90年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高中学生的头脑,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上来,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使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多种价值观念互相碰撞的新形势下,人生有支柱,前进有目标,在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诸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根据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教育为中心,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革,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把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按照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要求,?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储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加强与其它德育渠道的配合,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也就是高考。很多高中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过于关注高中生的考试成绩,很容易忽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一些高中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好,但是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此,高中学校非常有必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以确保高中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的区别

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理论基础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德育的理论支撑为思想道德规范,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支撑是心理学。德育关注社会以及外部一些相关因素对高中生思想观念的影响,通过对高中生行为举止进行规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并推动社会更加平稳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高中生的心理状况,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途径探知高中生的内心,以及时、准确地掌握高中生的思想动向,进而及时对高中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干预。从教学立场的角度来看,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德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传授相关知识或者开展活动,对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进行科学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则以课堂教学为辅,主要是教师通过平时与高中生单独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对高中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及时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心理。

(二)两者的关联

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既存在明显的区别,也有一定的关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不管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所面对的对象都是高中生。其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都是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再次,教师在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地对高中生实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尊重高中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名高中生,重视高中生的想法和观点。

二、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现代新型人才,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各项能力以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灵活自如地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内心强大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而内心懦弱、思想行为不端正的人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发展者,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将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符合当前高中德育的实际情况

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德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1]。从当前高中学生德育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是将有关德育方面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德育方式很容易使高中生产生厌烦心理,无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教师更加关注高中生的价值体现和思想动向,使高中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认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符合当前高中德育的实际情况,更容易被高中生所接受,所达到的效果也更加理想。

三、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强化高中生的体会

高中教师在融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高中生为中心,以教育任务为基础,为高中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其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进来,强化高中生的体会[2]。例如,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兴趣喜好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为高中生创设实践教学情境,促使高中生饱含热情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在丰富高中生学识的同时,开阔其视野,增长其见识。最为重要的是,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高中生通常会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检查,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全面的审视。教师只需要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对高中生稍做引导,使高中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前,要加强对高中生的了解,保证所创设的情境可以引发高中生的情感共鸣,并可以锻炼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深化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效果。

(二)双向融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为此,高中教师在具体开展工作时,应该双向融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实施德育。在对高中生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深入了解高中生的思想动向和实际心理情况,以此为依据设计德育[3]。另外,教师在对高中生实施德育时,还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例如,高中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技巧深入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高中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供明确的方向与指导,保障两者顺利融合。另一方面,利用德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教师可以借助德育的思想观念对高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除此之外,高中德育与和心理健康教育双向融合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有助于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纽带,根据高中生不同的个性特点,有层次地实施德育,将学生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成为一种优良的思想品质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整合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中都有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是多数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实施德育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且通过考试这种单一的方式来评价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十分枯燥,教学评价非常片面,不仅不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高中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很容易使高中生出现言行不一的情况,对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4]。为此,高中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整合。需要注意的是,整合教学模式,并非一味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扬长避短,将其精华部分保留下来,并与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因为,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现如今,知识的力量都是无穷的,任何一种教育的实施都离不开一个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支撑。为此,教师在融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整合。例如,教师在完成相关理论知识讲授后,组织高中生通过情景剧表演的方式进一步深化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高中生在切身参与中感悟其中蕴含的有关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对心理健康理论的研究

教师在具体融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加强对心理健康理论的研究。因为不同的高中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生不断涌现新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教师顺利融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5]。为此,高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理论的研究。高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最前沿的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开展心理学研讨会议,促使教师及时掌握最新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巧。另外,高中学校还可以邀请著名心理咨询师走进校园,为广大师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在讲座中,不管是教师还是高中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大胆地提出来,以获得更加专业的解答。在先进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支撑下,教师在融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更加顺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育体系中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两者之间既存在着一些差别,也有一定的关联。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高中德育现状,非常有必要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促使高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徐创瑜.融合德育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优化高中班级管理[J].当代教研论丛,2019(10):104.

[2]王得祥.高中德育工作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华夏教师,2019(26):5-6.

[3]刘卫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实践探讨[J].考试周刊,2019(06):21.

[4]徐创瑜.高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渗透[J].高考,2018(05):4.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7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应用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与时事政治教育互相补充,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丰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高中思想政治作为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肩负着使学生了解国家最新情况的责任,但是因为高中政治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对于要求与时俱进的政治学科本身来说,就会显得相对滞后。另外,高中政治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掌握。而时事政治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并且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对于高中政治教材来说是很好的补充资源,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当下的时政热点,还能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二)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在进行政治教学的时候往往更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一般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是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对应到时事政治中,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热点,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三)促进政治教师的自我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知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这也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职业技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要想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知识,首先教师要先学会。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也就是考验自身专业素养的时候,教师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强化自己的文化素养,紧紧掌握时代脉搏,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了,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要将新的教学观念引入到高中政治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关心身边的时政热点,并且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教学方式的选择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时事政治来调节课堂气氛,在运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热点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合理融入时事政治。前面我们提到了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多种好处,虽然说时事政治对高中政治的教学意义重大,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叫过犹不及。只有当时事政治的运用是科学的、合理的,才能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否则就会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在课堂中融入时事政治的度。虽然对于在什么时间引入时事政治没有固定的说法,但是研究显示,在课前引入的效果最明显。因为这时候学生的思维还处在课下的活动中,此时引入跟课程相关的时事政治,让同学们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从课下拉回到课堂中,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教学顺利过渡到课程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郝俊芳.浅谈时事政治教育和高中政治教学的结合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3):13

[2]唐鸿.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8(8):66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德育教育;现状

物理课程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全面知识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通过将德育教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也比较有利,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德育水平的提高,这也是素质教育下的重要教学要求.通过从理论上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探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和实施现状

1.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的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德育教育的融入就能对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在物理研究中每项研究成果都是伟大的成就,是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才能达到,在物理知识的讲述中,就能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可通过一些物理名人的事迹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不懈,这样就能在学习的效率水平上得到有效提高.再者,对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培养也有着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和现在的物理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欲望得以激发,这样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充满自信.在对物理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科学实施也能对教师的自身修养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加强德育教育对教师自身的修养提高也比较有利,从而更好的投入到物理教学工作中去.

2.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现状分析

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些老师在物理课堂中,对德育教育没有得以重视,只注重物理知识的讲述,但是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层面就没有充分重视.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会存在着缺陷.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德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实施,这就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效果良好呈现有着很大影响.再者,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些老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会造成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课堂上不能有效的发挥,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些层面的问题,就要能得以充分重视,要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加以应对.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的策略探究

1.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原则

将德育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以应用,就要能充分遵循相应的原则,对德育的渗透要能适度,从实际出发,避免出现牵强附会的问题.还要能注重随即渗透和系统归纳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品质修养进行有效提高.在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德育艺术的技巧的科学应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能将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德育的融入结合点找到,这样就能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

2.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实施策略

为能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就要能充分注重德育教育的方法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实际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就有着积极作用.第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中心.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主体性要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高中学生的成长特征以及心理的特点进行开展教学,对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能充分重视.只有在这一层面得以充分注重,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第二,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从理论讲解方面进行着手,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加以科学的培养.在物理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在对物理原理的讲解中,老师可通过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融入方便学生理解.在对惯性的物理知识讲述过程中,可通过生物中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究.例如:赛车的急速转弯会滑出赛道,汽车在刹车后不能及时的停稳,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惯性就会带来诸多的麻烦.这样就能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的渗透,对学生实事求是以及严谨科学的态度培养也有着积极作用.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对学生认真科学的态度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下,对物理的理论进行验证,并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这就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作用.总而言之,高中的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德育教育的融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有利,具体的方法实施中,也要能充分注重方法实施的科学性.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提高.通过此次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作者:高峰 单位:江苏省郑集中学城区校区

参考文献:

[1]徐林.高中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J].青少年日记.2016(02)

[2]邹连会.新课改下高中物理如何实施德育教育[J].青少年日记.2016(01)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9

关键字:多元智能理论;高中音乐课程;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展开了积极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二、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对策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

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只要有适宜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层面具体表述。多元智能课程的目标就是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目标,学校重视的不是课程开发,而是人的发展。因此,笔者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即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在教学实践中,音乐作品应该贴近生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在教学内容方面

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4.在教学评价方面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育方针、一定的教学目标,利用可能的评价技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期改进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的评价中非常重视真实测验。加德纳指出,我们测试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方法是,观察学生如何运用每项智能的符号系统。例如,你可以观察学生如何玩逻辑游戏、如何操纵机器、如何跳舞,或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如何处理争执。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学生就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方式,是提供学生在各科目方面的能力的最好情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进与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教学过程三个层次。着眼于评价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三、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国外教育思潮之一,加德纳把智能定位为我们今天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新支点;同时提出了智能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我们的教育观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呼唤我们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而随之变化。鉴于笔者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获得了一些启示:

1.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应该紧跟时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高中音乐课堂中,一定要把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

2.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智能强项或特长,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发现差异、培养特长的课堂教学,从而进一步成为尊重差异、平等互助、合作探究和培养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3.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在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

传统的智力概念是用智力商数“IQ”来表示的,它是可以通过测验而量化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用“MI”来表示,是发展每个学生的强项,人人成才;情商用“EQ”来表示,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的情绪智能,占80%。是对高中学生的发展与其社会生存能力的促进。因此,音乐教师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尤其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体现高中音乐课程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4.学科综合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对于深化音乐课程改革,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是一个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融合,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们学生的教学实际,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而服务于我们的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总主编、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高慎英、刘良华著.高中新课程教育丛书-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教育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环境教育;渗透

为达到环境教育的目标,必须将环境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实施教学,在学生教育中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直接的经验来源,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学习技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查:搜集素材,调查讨论不同生活环境物理型生活素材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一、理论研究基础

1.STSE理论。在物理教学中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已经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讨论,涉及环境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开展STS教育,使其迎合时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的经济社会,要求人类增强环境效益观念,正确对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发展关系,重新审视自身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建立人和自然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促使民众不断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全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3.环境物理学理论。环境物理学理论主要研究声、光、热、磁场等物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根据研究对象可将环境分为环境空气动力学、环境光学等。在高中物理学进行环境教育过程中,必然涉及相关环境物理学知识,对环境物理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认识,从而培养正确的环境意识,接受科学的环境教育。环境物理学位高中物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依据。

二、高中物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原则

环境教育的原则之处区域到全球、自然和社会的多维度的认识关系,环境教育面向多个年龄段,在发展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技术上,高中物理教育注重一定的教育原则,针对高中物理教育中环境教育,提出以下原则:1.适度性原则。物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必须明确物理课程教学的中心,适当融入环境教育,注重物理教学和环境教学之间的关系,不能偏离物理学的中心,始终围绕物理学展开环境教育。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具体实践使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教学的过程,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环境素质,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意识。环境教育应当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坚持这一原则,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可以适当增加环境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例如土壤中测定特殊离子。3.参与性原则。环境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环境教育中,不仅仅是学习环境知识,而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认识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具有环境问题的认识,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学生会接触到环境污染的案例,从而带动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发现问题,探究根源,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实际经验。直接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可以提高学生认识物理知识,物理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参与,可以发挥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亲身体验,巩固知识,保护环境。

三、高中物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

通过高中物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理论认识,可以发现环境教育的内容保证了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了环境教学的实际意义,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方法对提高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1.结合教学形式,融入环保知识。课堂讲解成为传授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导,以物理知识和环境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物理课堂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讲解新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可根据光伏项目开展讨论,讲解科技和经济、环境的关系,提高传统知识的运用;通过手机查询天气状况,采取防护措施。2.注重实验,提高环保技能。比较课堂教学,物理实验更加具有直观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实验内容较多,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演示环境知识,比如静电现象、避雷针等,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可以改善环境状况,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从中体会物理对环境改善的积极作用,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物理实验,比如塑料杯进行膨胀、失重等实验,使实验展现直观。3.开展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倡导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丰富学生体验,通过学生实践按,发挥综合运用能力。研究潮汐活动、氟利昂的产生、建筑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实践课题,有利于学生对环境保护产生意识。

四、物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问题,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环境问题有了一定认识,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从物理知识中学到的声、光、电、力等知识不仅使学生更加了解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责任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探讨物理课程开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教育依据,文章通过高中物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讨论,丰富了理论知识,深化环境教育的理论意义,为实践提供指导。

作者:杜娟 单位:遵义航天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