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8 17:17:03

高中地理课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1

关键词:课堂微课;课外微课;差异

微课主要是学习之用。传统意义上的学多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一种是课堂内的学习,即在集体听讲情景下的学习;另一种是课堂外的学习,即学生在家的个人学习。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目的,课堂内的微课与课堂外的微课是有区别的。

一、课堂微课与课外微课差异之一:目的不同、功效不同

课堂内的微课是教学的辅助,是为了更好地教,其效果与有声有图的视频效果基本一样;课堂外的微课是学的辅助,是为了更好地学,其效果与静听老师讲课基本一样。1.课堂教学中插播几分钟的微课,功效大多等同于教学资源课堂内的微课主要是为教学服务,常常是以视频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教学主题,也有用于展示动态过程的,相当于动画或视频。因此,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插播几分钟的微课,其功效更多地等同于教学资源。其实,在微课一词出现之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常常会根据教学的需要插播一些视频。这在功效上并无多大的不同。例如,在地理课堂中讲授有关喀斯特地貌的内容时,有些教师事先准备了几分钟的微课,微课内容是PPT+声音解说式的,PPT上主要是以各种图片为主。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堂话题。笔者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截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地理•中国》科考片的部分片段,其中有幽谷寻踪、水西风云等,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内容不错。可以说,课堂中的微课,能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性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听课氛围,但传统的视频插入也能达到这种效果。2.在课堂中不恰当地运用微课,不如教师直接讲解或者师生共同讨论例如,在地理课堂上学习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之后,有些教师喜欢使用微课来给学生进行一次结构性的总结。笔者认为,还不如让学生来归纳总结,教师给予指导与纠正。这也许更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把握到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上利用微课教学时,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不能过于盲目和泛滥。有时候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效果可能优于微课教学。3.课堂内的微课,常常“沦为”辅助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流行的课堂中的微课,已经不是美国最初提出的“微课”了,有很多老师也仅仅把自己的微课做成了一个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性教学的助手,帮助老师把讲课的内容呈现在屏幕上。其实,教学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教师使用微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或辅助教学,本也无可厚非,营造一种氛围、突出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都是可以的,只要是高效的、是有质量的,就算“沦为”教学课件又何妨,好课件也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仅仅是枯燥乏味的视频讲座,或者脱离课堂主题,或者脱离课堂需求,这样的微课是得不到学生喜欢的。例如,一位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讲授“我国的海洋权益”一节内容时,插播了一段微课视频,形式也是PPT+声音解说,而PPT上基本是以文字为主,而且文字字体还不大,这就有点过于单调与枯燥了,效果也很不理想。从以往经验来看,由于微课要求时间的短少,要求切入课题必须要迅速,同时还要能吸引学生,所以制作者在微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教学内容的主干。同时还要防止微课流于形式,不能只是罗列书上的知识,否则微课起不到“解惑”的作用。4.课堂外的微课是为了学习而生,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假如课堂内的微课“沦为”了一种教学课件,那课堂外的微课则更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为微课和课件是两码事情,微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用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课件是帮助老师讲课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也许,“翻转课堂”的名称,更能反映课堂外微课的目的和意义。例如,寒暑假学生在家时间长,学习任务相对较少,这时候就可以很好发挥微课的作用了,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巩固和复习,也可以利用微课对假期作业进行讲评。一直以来,假期作业都是布置容易讲评难,因为一方面是由于假期长作业多,批阅和讲评要求时间长;另一方面是开学初没有那么多时间用于作业讲评,所以大多数老师对假期作业的处理比较马虎,基本上没有讲评。对此,不妨拿微课一试,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即把每一份假期作业的答案和主要难题的讲解录制成微课,让学生自己观看,这样既可以避免在开学初由于没有时间讲评作业的尴尬,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做作业能即时纠正和理解,从而提高假期作业效率。简单地说,如果把课堂外的微课称作翻转课堂,就更能体现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解决问题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二、课堂微课与课外微课区别之二:个性化的操作不同

1.课堂内的微课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统一操作,与传统的视频或课件操作基本一样许多教师在课堂中用多了微课后,不时感叹:微课就等于视频!如一位老师在教“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内容时,一共放了三段视频:霍金的宇宙爆炸理论,作为引入课题,激发兴趣;卫星发射,用于启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热情;各种天体图片的微课视频,如马头星云、蝴蝶星云、猫眼星云等。其中天体图片的微课视频是老师自己录制的,其实就是PPT课件加老师的讲解,与上课并没有多大区别,而当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老师只能与学生一起观看,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生成就少了,课堂教学也就少了些“灵动”之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总有部分学生能很快完成学习任务,为了照顾其他同学,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老师通常不做另外安排,以致剩余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那么,课堂内的微课能否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事实上,由于课堂内微课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无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形式教学方式。况且事先录制好视频文件,如果在不同班级运用,就有一个与不同班级课堂教学的匹配问题,也许在这个班级上效果显著的微课视频,在另一个班级中效果就不一定好了,特别是学生知识基础相差悬殊的班级就更是如此。2.课堂外的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操作,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以其时间短、内容精要而显露优势,它常常把某堂课的知识点片段化、碎片化。学生可以通过看微课→作业→遇到问题→再看微课→再作业……这样一种流程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按自己的需求来控制学习的进度。例如,学生在学习“水循环”微课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了解什么是水循环、有哪些类型、哪些环节等。考虑到水循环的诸多环节(如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微课中以PPT的形式首先呈现一幅有山有水的图片,以唐代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切入点,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地表径流的黄河水到底能不能回来?学生反复看了微课,自然就明白了。微课也在一幅图片上先后动态展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不同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掌握水循环的概念。一般来说,学生对带有明显辅导属性的新型资源,还是有较高的需求倾向,因为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实际的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可以说,课堂后的微课,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这种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以后脱离课堂和老师的时候,也有这种自学的能力。对学生一生来讲,掌握方法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三、结束语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2

一、把握时机呈现问题

提问的方式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绪波动状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需求时机最佳时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有些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时间选择不当,最后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还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不在恰当之处提问也可能使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导致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比如:在讲述自然灾害时,播放一段地震灾害片段,当学生正被短片中的灾害震撼时,教师突然暂停影片,向学生发问“印度尼西亚为什么是多地震国家?”此时,时间的选择让学生反感,问题的设问之处也有悖教学内容,此次的教学重点在于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所以,教师应当在学生思维发生断裂或者感到迷惑时这样的关键点进行提问,以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方式新颖准确切入

在问题设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问题的构思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问题的揭露要活跃气氛。要使得提问达到预期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筛选,探究教学的重难点,设置问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提问的角度要力求新颖有趣,避免“旧瓶装新酒”。在问题既定的情况下,提问的方式越是新颖便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后,才有可能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做到提问的方式有新颖感、趣味感,最好是要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选取常熟的葡萄产业作为问题的背景资料,针对常熟近几年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评价葡萄产业发展的原因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再比如笔者在讲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鸭子舰队历险记”,激起学生的兴趣。“玩具鸭是在太平洋北部海域落入海中,它们是怎样到达太平洋南部海域,甚至到达了大西洋的呢?”当教师把这个问题抛向学生时,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想探索新知识了。

三、结合实际激发趣味

只有将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使得知识学有所用,才能显示知识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问题要因人而异,将课堂学习与生活经验有效结合在一起。如讲解环境污染问题时,可以从身边某一条被污染的河流入手,从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设计问题,将纯理论知识变为有依据、可触摸的真实事件。同样,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关注对列举河流比较熟悉的学生产生关注,而忽视了其他学生,则会使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所以,教师也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问题,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针对“河流被污染的真实原因”、“河流以前与现在的区别”、“治理污染一般的步骤”等问题进行分类,针对现实问题可以让熟知河流情况的学生作答,针对一些治理类的纯理论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结合学习的实际情况,因人而问。让全体学生都感到被关注,针对具体问题,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参与的一员。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3

1.学习小组的安排不够精细

学习小组的安排是合作学习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都清楚地知道在进行学习小组安排时必须十分认真、仔细,决不能敷衍了事。小组的建立应遵守一定原则,并保持各组之间的均衡,小组成员间应尽量靠近,以便进行交流与讨论,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从上述教学案例看,教师只是简单地根据课本内容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小组数目太少,每组成员又很多,而且组员之间的距离太远,不利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讨论,不具备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2.分工不够明确,组员间缺乏必要的依赖关系

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占据最关键的地位,其决定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明确小组分工、明确组员间的互助互动的依赖关系特别必要。我发现,有的组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不合作、不参与、不分享的现象,没有和成员之间形成充分的讨论,这无疑会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反应迅速,在没有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往往不能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就迫不及待地讲出自己的观点,结束了小组合作学习;而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在新知识的讨论中,往往缺乏参与意识,只是倾听或者干脆就不参与,这些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组员没有明确自己与同伴之间各自的学习责任,没有和组员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3.活动内容缺乏设计和思考

活动内容缺乏设计和思考是在地理课程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也就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基本在教材上都能迅速地找到答案。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有的活动内容根本就没必要进行合作或深入讨论。过于简单的设问缺乏思维要求,课堂气氛貌似十分热闹,但仅仅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真实目的无法达成。

4.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把控不力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平时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进入小组并进行适当调控,而是根据经验,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停止了讨论,没有顾及讨论的进程。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以上问题是教师在平时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加以注意的方面。

二、合作学习问题的解决办法

1.科学安排小组,关注组员间差异互补

(1)合理确定组员的数量教学实践中,小组人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若组员过多,教师虽然容易把控,但每个组员展示自己的机会就相对减少,讨论可能会很热烈,但极容易浮于表面;若组员太少,相互之间互补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也难以凸显。通常情况下,合理的组员数量应在4~8人,这样既有利于达成合作学习的效果,又便于教学中的灵活调控。(2)利于组员间的差异互补在分组时,教师可以根据班主任的意见和平日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等标准进行打分,并选出组长。组长应有效地组织组员讨论、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在讨论时人人有机会、个个能参与,让组员在讨论过程中均有收获。分组还应尽量确保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当,尽量缩小小组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各学习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

2.合理分工,明确各组员的责任

合作学习绝不是一盘散沙,而是细致地分工与合作,只有明确每名组员在学习中的角色,明确各组员的具体责任,才能确保讨论活动的有序、高效。各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可以有差异,但小组内必须有学、话题主持、记录员和纪律检查员。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且存在探究价值

教师设计的合作设问必须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小组尽快进入合作学习。问题有层次但不是难度过大,应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逐步提问,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收获。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通过相互帮助以使得有所进展,教师还应适当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收获成功带来的欢乐。问题有探究价值主要是指,选择的问题应该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互助、配合才能更好解决的问题。若缺少必要合作的问题可以安排学生自主完成。比如在学习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三“湿地的开发利用”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国东北平原为什么被称为“北大仓”?后来大家为何改称其为“北大荒”?如何使东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些有层次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既可以迅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又可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师正确定位自身角色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4

200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GIS第一次以国家文件规定的形式进入高中课程体系。[1]在香港,2007年颁布的《地理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处处论及GIS。同样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成分,大陆和香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GIS有何异同?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何在?何种课程设计更优质?

二、统计分析

为了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解释以上问题,本文着重对《课标》和《指引》两个文本中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表述进行统计分析。作为与地理息息相关的一种信息技术,GIS进入中学课程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2]两地都前瞻性地将GIS纳入官方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不可否认,GIS以国家文件的形式进入高中地理课程,是两地GIS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但是在两地高中地理课程中,GIS不再呈现文化被人创造时就被赋予的始生性结构化特征,而是被再生性结构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课程规划:系统还是简略?

如表1所示,就论及“GIS”的数量而言,《指引》是《课标》的三倍之多,且《课标》只有3个部分论及“GIS”,所用文字较少。由6个部分组成的《指引》则每个部分都论及“GIS”,所用文字较多。显然,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对GIS做了详细的规划,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到课程的规划、课程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乃至课程资源的开发,都有一系列的保障,方便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操作。两地重视GIS的出发点以及保障机制大有不同。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强调探究式学习取向,《指引》明确指出GIS与地理探究能力的关系:地理探究能力包括有系统及准确地观察和记录数据,懂得从GIS数据中确认和取用合适的信息和数据等。GIS有助解答地理探究中“如果……会怎样”的问题,故而GIS作为学习工具,尤其适合探究式学习。为此,香港高中地理课程把GIS作为实现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的规划。大陆高中地理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致力于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但是整体表述较为笼统,对于GIS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机制尚不健全。

2.课程组织:课程内容还是教学策略?

《课标》中论述“GIS”集中在“课程内容”,有15处之多,而“课程资源”论及“GIS”惟有1处,在大陆高中地理课程中,GIS主要被当作课程内容。《指引》中论述“GIS”最多的是“课程架构的技能及建议学习活动”(19处)、“学与教的取向与策略”(12处)、以及“学与教资源”(18处)。香港高中地理课程把GIS当成一种课程目标(技能目标)、教学策略和课程资源,并且,更倾向于一种教学策略。

3.课程结构: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

GIS作为课程内容,在大陆必修模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课标》专门设置了一个以GIS为主的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从分布密度看,必修课程论及“GIS”只有1处,选修课程论及“GIS”有14处,选修课程GIS分布集中度更高。在香港,作为教学策略,GIS渗透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每个议题。必修课程7个单元,论及“GIS”有9处,选修课程共4个单元,论及“GIS”有10处,选修课程中GIS分布密度更大。比较而言,大陆高中地理课程中GIS的集中度更高。总之,两地GIS虽都横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显然GIS在大陆选修课程的相对比例更重,学生对GIS更具有选择权。

4.课程难度:知识导向还是技能导向?

课程难度分为绝对难度和相对难度。课程绝对难度是通过课程规划(设计)而形成的,在静态上已经具有了使科学逻辑和儿童心理逻辑统一起来的动态结构,且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受任何限制的客观存在。[3]课程的绝对难度主要受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三个要素的影响。

(1)课程深度

课程深度指课程内容的思维深度,包括概念的抽象程度及关联程度,以及课程内容的推理和运算步骤。两地高中阶段的GIS课程,均不要求进行具体系统原理、系统设计的深层次教育,只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具有基础应用能力。[4但是,如表2所示,《课标》必修模块的GIS只表征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完全体现在选修模块中,因此大陆高中地理课程强调GIS基本概念。而在《指引》赋予GIS的全部是技能目标,对基础理论不做要求,故而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强调GIS基本应用,突出GIS的实用性。此外,大陆高中地理课程的GIS从必修模块的知识目标演进到选修模块的技能目标,课程目标理论上呈明显的递进关系。香港《指引》提出,地理课程应在理论和应用之间取得平衡,既重视系统概念知识的发展,又重视与目前及将来生活相关的重要议题和问题的更深入理解。这种平衡是基于知识属性的整体平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既具备地理知识,也掌握地理技能。《指引》中,GIS被当成教学技术手段让地理教师掌握和使用,又作为一些技能目标要求学生操作和实践,而不是作为基本理论知识被学生认知。

(2)课程广度

课程广度指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一般来说,量小则难度小,量多则难度大。在技能目标中,两地都强调GIS的最基本功能:数据查询与分析、绘制地图功能。两地都侧重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如熟悉GIS窗口的主要快捷按钮,掌握简单的查询分析,能够建立数据库,学会几种专题地图的制作方法等。此外,大陆必修模块只要求掌握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不必系统学习在各领域的应用。而在《指引》中,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资源管理到运输管理,从自然灾害到工业区位,从农业到商业,GIS无处不在,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指引》提出,高中地理课程要令地理学习更有意义,要在生活中学习和为生活而学习。因此,香港高中地理课程设置了一系列的议题和问题探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将GIS应用关联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灾害预测、城市规划、政府管理等,让GIS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和更为扎实。同时,香港高中地理课程重视GIS的仿真模拟以及虚拟考察功能,体现了GIS发展的新方向,更是反映了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科前沿,时代性更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关注地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些,对于地理学习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3)课程时间

课程时间主要是指完成课程内容教学所需要的时间,一般采用课时数来量化。根据教师教学用书提出的课时建议,GIS在大陆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中的课程时间为1课时[5],选修模块为10课时[6],选修课时明显比必修课时多。而香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GIS渗透于每个课程议题中,很难统计其课程时间。另外,香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每个课程议题都提供学生继续学习GIS的情境与机会,课程组织上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大陆必修模块中GIS课程时间只有1课时,无连续性可言。另外,大陆选修7模块在课程实践中被闲置,GIS在大陆高中地理课程实践中无法持续。

5.课程策略:渐进还是全进?

大陆GIS教育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师资问题。中学地理教师对GIS教学价值认识不足,并对GIS软件操作望而生畏。二是教学的软硬件环境问题。GIS教学技术含量较大、软硬件环境要求较高。[7]虽然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普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制定“校校通”教育工程,这些为推行GIS教育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但对于经济条件和教学水平较低的学校和地区,尚存在很大困难。《课标》在研制之前,进行了“社会及科技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等6个子课题的前期调研。基于以上现实,考虑到GIS教育的实施是一个逐步渗透、逐步普及、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教学发展模式,是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与普及的过程,[8]大陆课程设计者采取了一种“无奈之举”或者说是“渐进式”的课程政策,一方面在课程目标上采取“渐进式策略”,从必修模块的知识目标逐渐演化到选修模块的技能目标,并在高中选修7模块中更是力图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策略。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者在课程推进上也采取“渐进式策略”,《课标》明确指出,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香港基础教育阶段的GIS教育开展较早,新课程实施之前,地理课程已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香港,信息科技的硬件以及软件的供应,足以让有志实施GIS的地理教师在课堂里落实这方面的工作。[9]并且近年香港政府不时提供进修课程,培训教师使用GIS。[10]总之,香港GIS教育的外部环境与教学机制业已形成,现实基础明显要比大陆优越,从而为其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大的阈限,为香港高中地理课程全面推进GIS奠定基础。

三、基本结论

综上所言,两地高中地理课程中的GIS有如下差异:一是香港对GIS有系统的课程规划,尽管这种规划不尽完美。大陆对GIS规划简略,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二是在大陆,“作为教育内容的GIS”以专题式课程知识呈现,强调基本理论,属于“知识导向型”,虽然大陆GIS课程目标理论上具有一定的递进性,但课程实施中很难保持持续性。而在香港,“作为教育技术的GIS”渗透于每个课程议题之中,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且关注基本应用,属于“技能导向型”。三是GIS大陆选修课程比例大。四是香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GIS应用领域广泛,联系生活,时代性强。五是大陆GIS采取了“渐进式策略”,尚处于科普阶段;香港全面推进GIS教学,已发展到广泛应用阶段。

四、相关探讨

1.课程取向:作为教育内容还是作为教育技术?

GIS充当着从传统地理学发展到现代地理学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现代地理学能够迅速发展、地理学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地理学应用水平逐步提高的革命性因素。[11]GIS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因此,将“作为教育内容的GIS”列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作为一种信息技术,GIS在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具有其他地理教学技术手段望尘莫及的强大功能,这种功能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都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因此,“作为教育技术的GIS”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策略也是无可厚非的。简言之,无论是“作为教育内容的GIS”还是“作为教育技术的GIS”,课程设计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其关键是课程实施的动力和保障机制是否完善。

2.课程设计:如何平衡不同课程要素的诉求?

课程设计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理论对目标、内容、活动、方法、学生组织、教学策略及教师专长等课程因素进行选择、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学生的兴趣、学科的核心概念、教师的专业能力、社会文化传统、课程评价方式、课程实施策略、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是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考量的相关因素。

(1)大陆:“渐进式”策略是否有效?

大陆GIS课程“渐进式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政策表面化的现象,由于受到课程执行主体、资源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遵循“实用主义”原则,课程设计预留的课程弹性空间反而成为“庇护所”。再加上监督机制不健全,更是影响GIS的课程实施效果。在大陆,至2010年高考为止,惟有选修7模块没有省份设计高考试题,其他6个选修模块在高考试题中均已出现,最终导致了一个最现代的地理模块几乎没有省份实施的局面。[12]学校往往会根据高考方案,只开设高考选修模块,不作为高考内容的就不开。据调查,高中地理选修模块中,学校开设最少的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是,有学者认为选修模块的研制和教材的出版发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GIS模块至今无人问津,教材出版后被束之高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微,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建议将这一模块的一些基础知识渗透到“地理3”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专题中,或取消这一模块,等到条件许可的时候再重新开设。[13]此外,如果课程信息反馈与评价渠道的不通畅,高中地理课程中GIS的修订与完善将停滞不前。

(2)香港:课程考核不考不教?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5

一、黄石地区高中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现状

1.普通高中极少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注意发挥学生主动“学”的作用;但是,各高中的地理教师整体上还是仅采用课堂教学,而很少在班级里开展过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学生仍是每天待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很难掌握到必备的地理技能。在一项关于“该校是否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问卷调查中,6.7%的高中生回答“不知道”;75.3%的高中生回答“没有;17.6%的高中生回答“开展过”;0.4%的高中生回答“定期开展”。

2.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目前,一些高中虽开展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但活动类型较少,而且活动缺乏组织性,地理目的性不强。此外,所开展的一些地理课外活动大多只是以娱乐性为主,外出开展活动也只是以学生个人观察为主,并无教师参与,且学生也没作相关的记录。总之,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水平不高,效果不佳,学生很难通过活动学到一定的地理技能。3.高中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大。不同的高中学校之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问卷调查显示: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高中,30.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一般的高中,15.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经济条件较差的高中,5.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开展过地理课外活动。

二、现状原因分析和讨论

1.应试教育导致地理课外活动开展不受重视。在应试教育指导下,考试结果,尤其是高考成为了评价在校学生的唯一方式。学生考试考得好就说明学生学得好、素质高的理念使得学校追求的是分数,而不是学生的文化素质;追求的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不是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教学生考到高分,学生平时学习也是以考得高分为最终目的。这也导致学校不愿“浪费时间”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甚至有些学校限制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图3);学生也是“舍不得浪费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教学,一心想待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最终导致学生只会考试,而实践动手能力很差。在高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下,地理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都处于副科地位,这使得地理课程的学时十分少,为了考试,几乎没有安排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课时极少且要应付考试的情况下,学校的各班级根本无法顾及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因而难以提高其综合地理素养。高中所安排的课程主要是考试(高考)要考的课程,虽然课程表安排有美术、体育、劳动课等实践性课程,但是通常那只是形式化的课程。然而,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对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那些实践性课程影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行相关实践性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实践活动教学作用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中。

2.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地理师资匮乏。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重要性,是否在地理教学当中有意识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又是否有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及能否在实践中有能力教导学生进行地理技能操作都直接影响一个班级能否有效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地理教师是否认识到地理技能的掌握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地理课外活动在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有一段时间高中地理属于非高考科目,在高中很不受重视,有些中学甚至不开设地理课程,导致大批地理专业教师转教别的学科甚至改行,而大部分大学地理教师专业也大量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招,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地理教师出现断层现象。直到90年代末期,地理才又重新成为高考科目,一方面,为了应付高考很多不具备过硬专业知识的教师被充实到地理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保留下来的部分教师也因长期无心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知识更新不够,尤其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导致如今中学地理教师师资参差不齐,很多学校仍然长期外聘教师上课。

3.学生缺乏参加地理课外活动的兴趣。高中生是否对地理学习感兴趣,是否对地理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是否希望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及性格问题都影响他们参加地理课外活动教学的兴趣。在本研究中,20%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11%的高中生对地理学习根本毫无感觉,49.0%的高中生对地理课外活动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更谈不上知道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学对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现状将会对一个班级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效果产生深刻影响。

4.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缺乏。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很多地理课外活动在校园内就可开展,这主要依靠高中学校自身配备的、可供开展的地理教学活动资源,如重要的地理图片和视频文件、天文观测仪器、小型气象台站、植物园等。从调查结果看,48.5%的高中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没有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源和设备。另外,地理课外教学活动还可以利用当地极具特色的山脉、河流、植被、岩石、土壤等自然地理景观,还包括当地拥有的相对系统、完备的可供观测、观摩的系统仪器设备和资源如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气象局,等等,而这些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开展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区高中学生几乎没有开展过离开校园的地理课外活动。

三、对策与建议

中学地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成功与否,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问题,有不可回避的高考制度、不得不面对的应试教育现状,还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导致高中学校在硬软件方面的参差不齐,只有不断完善和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才可能使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施新课程标准,真正朝向素质教育的目标迈进。

1.不断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现行的高考制度给高中课程深深烙上了“主课”和“副课”的印记,即属于高考科目且分值比重大的就是主课,反之就是副课,可以少开或者不开。这种由高考指挥棒无形决定的课程地位导致了现行一系列素质教育和创新课程的开设很难落到实处,因此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要想真正有所起色,一定要通过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学校、家长和师生的眼中这种“主课”和“副课”的角色定位不断弱化直至消失,真正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角度出发开展学习,开展课外活动。当然,这种过程是长期的,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

2.改革和完善现阶段的地理高考命题形式。长期以来,地理高考命题的内容都是理论性的地理知识,很少出现以地理课外活动为前提的探究式地理试题,虽然近些年逐步提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但仍然不够。在目前这种地理高考题目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学就自然容易忽视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忽视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现实教育现状下通过高考命题形式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通过在高考命题中体现学生平时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能力,即说只有平时参与过各种地理课外活动才能解答出或者说能更好地解答出此类高考试题。

3.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随着技术的变革和知识的更新,现代地理学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科的交叉,这就要求中学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素质,把新的知识和理论融入课堂,指导新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在学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氛围,通过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和年轻教师的勇于改革和创新意识相互结合,使地理课外活动坚持正常开展并不断创新,真正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特色甚至教学活动品牌。通过特色或品牌的辐射效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参与地理课外活动,共同推动中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

4.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外活动教学资源。地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网络,收集各种地理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并充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开展相关的地理课外活动。一方面可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放映地理相关的视频可提高地理教学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等存在差异,有的学校拥有较多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所需的场所、仪器设备资源,而有些学校则缺乏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所需的这类资源。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既可减少教育经费的压力,又可以提高地理资源地利用效率。特别是同一个地级市高中教材的使用和课程安排上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所以各个学校同一个年级之间的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区域教研活动和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条件,进行跨校合作交流与科研探讨,制定有效的地理课外活动教学方案,有利于地理课外活动在各学校的有效开展。另外,积极联系校外的有关部门如气象台、天文台、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博物馆等,争取其对地理课外活动的支持,进而提高地理课外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与质量。

作者:吴乐知袁修柳工作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第二篇

一、开展地理情境教学,塑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是促进教学发展的有效策略,但是受困于教学手段创新能力的匮乏,很多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学对情境教学的使用往往陷入到“一知半解”的局面,没有真正发挥着情境教学的威力。因此,尝试采用最为基础的情境教学方法来引导高中地理教学,调节和塑造课堂的气氛,尤为重要。例如,地理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运用可以作为典范。所谓的问题情境,其实就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教师预先设置若干教学相关问题并在教学中自主提出的过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多样,重点在于调节教学的气氛,塑造活泼、轻松和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因此,从显性意义分析,类似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和“抛出”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的“湖面”激起一阵涟漪,并产生剧烈的回响,这个回响就是教学气氛和课堂氛围的形成,是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此外,要采用小组合作教学配合情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将学生的小组配合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情境问题解决的思维宽泛性,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彼此的默契,塑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可谓是“一举两得”。总之,结合情境创设的实际状况,要求学生们三五一组形成小集体、小团队,提升协作和实践的积极性,这是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中气氛调节的绝佳策略,值得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

二、使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地理教学的“技术含量”

多媒体技术是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综合教学媒体手段,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极大的帮助。在高中地理的日常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改善教学的内部环境,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巨大优势可以成为教学之外的无形力量,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激发他们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可以同时融汇声音、图像、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元素,可以组合成完善的地理教学素材和成品,为地理教学的内容丰富和形式增加提供辅助,可以大大节省地理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更为显著的是,多媒体技术具备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画面感强等特点,恰恰是广大高中生所喜爱的。比如,制作一部内容翔实、外观精美的ppt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放映出来,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让学生们彻底“沉迷其中”,起到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因此,把握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尺度,最终可以使之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使之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层次提升做出贡献。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天生就喜爱多媒体、计算机之类的东西,这些媒介和工具可以引领着他们走进学习的更大世界里,成为他们的兴趣点所在。

三、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组合,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显著特征之一是改变学习方式,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组合,提升教学方式与模式的科学化水平。具体来说,教师要通过自己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课堂教学中,多激励、活跃氛围,多用图、建立联系,多引导、促进探究,多设疑、创设情境,多归纳、显示规律,多训练、辅导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应用,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同一问题以不同方式体验所学知识时,学习效果最佳。为此,教师还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多元组合教法。此外,引导学生们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优质策略。要知道,探究式学习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自然科学特点使许多地理问题可以被用来设计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地理探究学习的课题往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没有现成的答案,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很难满足其要求,因此更需要合作研究。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必须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及课程改革的要求,千方百计推动教学方式与策略的创新,运用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地理教学的活力,推动教学的不断发展,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

作者:朱言言工作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厂中学

第三篇

一、教师应随用随现,心中有图,边讲边画

地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地设计地理简图,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放在老师的地理简图中,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同学们通过地理简图中更加形象和综合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掌握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具有随用随现,边讲边画,心中有图和化文为图等教学能力。

二、化文为图

化文为图就是指通过地理简图来代替地理课本中一大段比较复杂的地理知识或者内容。通过形象的图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掌握高中地理中比较难理解的地理知识。例如:在高中地理中的重点知识,气压带和风带,这些是许多高中学生们认为比较难理解和难掌握的,也是不容易记住的。这里我们就可以用化文为图的方法。首先可以画个圆,并且标上经纬线、经纬度、南北极点等重要标示。接着,教师们在讲述到风向的活动中,就需要一边标出风向标示一边向同学们讲解内容。当老师们将气压带和风压带通过地理简图的形式形象集中地向同学们讲解出来时,学生们要能够更加明白整个气压带或者风带的规律和特性,从而使学生们对于该内容所认为的难点得到了有效的解答。

三、创新原图,掌握难点

在苏教版的高中地理书中,有许多的原图并不能使学生能够很好地通过原图掌握知识重点,这点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到教师们的创新精神,要懂得以生为本,不能墨守成规。从学生的角度来改变原图的结构,通过创新原图,辅助原图,化解学生所认为的难点。例如:在高中地理中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其曲线太多,同学们阅读该图时过于复杂,本来就不懂的地方就更加难于理解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具体的掌握情况,适当删减,制作成更直接的地理简图,使同学们轻松地识别出山脊、山峰等等高线的特性,更加直观地掌握该内容。

四、合理的拼接地理简图

合理地拼接地理简图能够提高同学们的读图能力。通过地理简图之间的相互对比,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认识,更有效率地掌握地理难点,深刻地理思维。例如:教师们为了突出政区图、湖泊图、山脉图、分布图等地图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合理地拼接地理简图,合理地对比,并以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两者的不同点,从而加深学生们对于该节知识的认识。

五、利用简图巩固复习高中地理,培养学生各项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6

【关键词】时事新闻;高中;地理;实际应用

在目前的高中教育阶段,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强调分数对学生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虽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分数确实重要,但是那也不能忽视对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活跃高中生学习地理课程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

1.时事新闻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

高中生在地理课程开始阶段是不是能够跟着高中教师的思路进入新的课程内容,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在整个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将影响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高度集中高中生的注意力,帮助高中生尽快进入到地理课程的学习。所以,重视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关注。时事新闻对于高中生的枯燥学习生活来说,是一个亮点,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中印对峙的视频片段,作为地理课堂的导入材料。然后,教师将视频中设计到的本节课程有关的知识筛选出来,逐步将学生带入到地理课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时事新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对未知地理知识的渴望,充分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真正意义上起到活跃高中生的学习氛围的作用。引入新课的方式的变革,能让高中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2.时事新闻融合教材,拓展学生知识

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教师的教学内容的依据,也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高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重复式教学方法,单纯的重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课堂氛围低沉无味,同时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将时事新闻与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融合起来,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简化,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例如在鲁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有涉及到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章节,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旅游业生产分别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高中教师在上课前,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其他方式搜集与产业活动相关的地理内容,找出一些具有显著特点的地区,并且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过程,学生对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章节的内容掌握更加全面,时事新闻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结合,帮助学生突破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增加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信心。

3.时事新闻设置专题,加强学生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高中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高中地理知识内在存在的关系,让学生全面且最大程度上认识高中地理知识,从而达到学生增加地理知识储备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所以,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科学合理的为学生设置专题学习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发展起源和变化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实现增加学生学习成绩的结果。例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到太阳、地球及其他有关宇宙的教学内容,就可以为学生设置有关宇宙方面的专题学习课程,通过时事新闻的视频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对宇宙的最新认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当然,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宇宙演变,太阳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等方面的视频,让学生在了解最前沿的发展的同时,掌握该方面地理知识的演变过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该领域的地理知识,突破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7

关键词:减负背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不仅仅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对高中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同样也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不断对高中生进行引导,引导高中生积极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对于问题的设置,即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一、有效提问,增强问题的技巧性

增强课堂提问的技巧性,可以更好的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提问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堂导入环节与课后总结环节,而非仅仅体现在课堂授课的主要环节当中。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提问是有很多内涵的。第一,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既可以摸清楚学生对上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也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现有知识储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二,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可以充分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思考。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提问时应当注意增强所提问题的技巧性。一方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教学价值,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尽量使问题的设置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例如,在讲解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当中的《自然灾害与人类》这一课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巧设问题。现实生活中,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我国地域辽阔,每年都有地方遭遇自然灾害,地震、干旱、洪涝、冰冻等等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为实例讲述自然灾害与人类的关系。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这样提问:“2008年汶川大地震大家知道震级是多少吗?大家知道大地震造成了多少人员伤亡吗?”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这次大地震,通过各种媒体也了解到一些地震的危害,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解答地理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地理教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与课本知识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高中生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就会了解到很多问题之外的知识,加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从而学到更多知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起到给学生减负的效果。

二、有效提问,与小组教学相结合

为了实现减负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多元化课堂教学方式,将有效提问与小组教学模式二者之间进行有机结合,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小组合作教学法,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教学法,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高中生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帮助高中生参与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与小组合作教学法结合到一起,在不断地刺激高中生集中精力于课堂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刺激高中生不断思考,激发高中生的潜能。除此之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同学之间的讨论使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学会合作。例如,在讲解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相关内容时,地理教师可以将提问与小组讨论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首先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比如中国目前人口分布特点以及人口发展趋势是什么。地理教师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先在书本上查找相应的答案,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或者答案不清楚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互相进行补充、辩论,最后总结出小组内大家都认可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解,针对讨论结果进行针对性讲解,这样更能把握学生学习的盲点,对学生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通过有效提问与小组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提问,完善问题评价体系

完善问题的评价体系,是在高中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提问的又一表现。在当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当中,部分地理教师并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问题设置不用心,提问方式随心所欲,这些现象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都曾出现过。这显然不利于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至于评价体系,单单通过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定,也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因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当中,地理教师不仅仅需要进行有效提问,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课堂中的问题评价体系,帮助高中生进行全面提升。例如,在讲解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课时,课上教师讲解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包括人口,资源,环境及稳定。这其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并且记住。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测试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如果可以答到六十分以上,教师就应该提出表扬,并且多鼓励学生继续进步,从而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问题对书本知识进行延伸,比如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如何实施的。这样学生可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知识。通过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提问,可以让学生都取得进步,从而提高整体学生的水平,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四、结语

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提问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却不是唯一的方式。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通过增强提问的技巧性、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以及完善问题评价体系来提升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翠艳.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低效、无效提问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4(05)

[2]宋光丽.浅议生物课堂中的问题设置[J].新课程导学.2013(32)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在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进程中,地理老师需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实操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地理教学活动中,由于地理知识学习与其他科目不一样,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系统性的内容,其中包含较大的知识网构建以及诸多细分化的知识理论,这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困难。但是,当学生的基础地理核心素养形成之后,其就可以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

一、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可以建立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在实际高中地理课堂上,地理老师需要分模块实施教学,通常情况下分为中国地理知识和世界地理,有较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这时,学生就可以依照不同的地区实行对比学习,以此协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让学生能够掌握人群和自然之间的关联。地理老师还要建立互利互助的学习模式,进而严格地把控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心。(二)把地理课本内容实用于实践。学生形成地理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组建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地理学科素养主要涵盖两点内容:第一是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是把高中地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老师在此基础上对地理课本内容做一个有效的整合,从而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

二、高中地理课堂活动中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情境问题,集中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一节地理课堂的开始对于整节课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它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效果。在实际高中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在课前用较为新颖、热点的问题,或者用故事等方式慢慢引诱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集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专注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热情去学习地理课本知识。并且,老师通过课前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检验学生课本知识预习的成果,从而高效地锤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激起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乐趣。这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计问题,让学生愿意自主投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看待问题的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1]。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课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认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课本中寻找答案,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和学习习惯。(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学识。就高中地理课本内容来说,其涵盖了诸多知识,天文学、地质学内容众多,学生在学习地理课本内容时需要具备极强的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因此,在实际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难以理解又较为重要的知识理论和自然现象,地理老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引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把抽象的地理内容变为具体形象的地理知识,用直观生动的画面促使学生轻松地了解地理课本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欲望[2]。比方说,地理老师在讲解“晨昏线”有关内容时,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感较为薄弱,分不清楚晨昏线的限定,而且对于晨昏线的计算方法了解程度不够。这就需要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地球运转的轨迹与太阳转动的轨迹,让学生细心查看地球出现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现象,紧跟老师的每一步演示总结出相应的地理基础内容:晨昏线始终和太阳光的照射直线相互垂直,并且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0,在地球自传的同时晨昏线逐步向西移动等。老师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直接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地理课本内容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空间思维逻辑能力。(三)扩大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有关内容的讲解,老师可以适当地延伸教学内容,以我国典型的地域或者学生的家乡为例,带领学生融入生活、亲近生活,而且要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一步一步地强化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比方说,地理老师在讲解“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有关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依照其家乡对荒漠化的治理简单地加以论述,像植树种草措施、严禁放牧措施等等。只有学生深入现实生活、了解现实生活,他们才能够在对荒漠化治理的内容记忆得更加深刻,从而促使学生愿意而且自主地融入到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中去,进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目标[3]。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地理老师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需要协助学生组建相对完整的地理知识学习系统,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逐步强化。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要逐步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脱颖而出,高效地把控地理课本内容,进而推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盛春雳.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8).

[2]侯婧.新课改下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实践思路解析[J].时代教育,2018(23):227.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9

1引言

近年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低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地理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如何实施素质化的地理教学工作、实现地理教学有效性成为了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重要的课题。

2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所谓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是指按照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地理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完成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教育价值需要的地理教学活动。[1]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

3地理新课程标准对有效教学的界定

3.1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不应简单理解为向学生传授多少书本知识、解决多少作业难题,更主要还是在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兴趣上。通过有效教学,消除学生地理学习恐惧和厌烦心理,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2]

3.2要注重塑造学生地理基本素质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思想是以现实问题为背景,以能力立意为目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要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善于运用地图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启发学生从地图上去发现、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现实中有关问题。

3.3奠定学生未来发展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因此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不仅要培养负责任公民的智能素质,而且更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每个孩子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

4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4.1教学设计,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课堂的40分钟里要教什么内容?哪些知识点是高中地理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的学习,要实现怎样的高中地理目标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依赖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只有“课程标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间的关系等,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是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二是把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明确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三是加强课程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四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3]

4.2量体裁衣,确定合理适度的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关注的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量,更关注它的质。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活化力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知识是教学的有效知识。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少,知识点过少,也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当遵循学生的认知需要和个性需求,以学生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体,从学生出发,寻找“教”和“学”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使“教”更有效地为“学”服务。

4.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说过,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获得了全面的进步和发展,而要想获得全面的进步和发展,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是重要的条件。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少有学生会去主动思考和探索,这样就注定他们不可能有所创新,而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凡是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一问“为什么”,这样,在长期的思考和探索之后,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的教师要懂得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5]

4.4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合作能力

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应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一些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目标都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指导者,只是为学生服务和指导的;学生是主体,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先后顺序,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与别人合作学习。比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习题课时,笔者安排同桌之间相互讲解,然后找另一道相似的题目进行演练,通过相互之间的讲解和演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对知识进行了解熟悉,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5]

作者:曾莠瑄工作单位:厦门市集美乐安中学

第二篇

一、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师资配置的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由于受传统思想及初升高招生考试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学校对初中地理教学不重视,初中地理被认为是副科,使一些初中特别是乡村学校往往缺乏地理学科专职教师,常常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上地理课,即使是大学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千方百计想改行教其他所谓的主科。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低下,使初中学生地理基础较差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同时,由于受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和初中教师对整个中学地理课程缺乏了解的影响,使初中地理教学较难把握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从而直接影响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差异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重在对作为案例的某些区域内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描述,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差,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初步了解、认识、学会,能力要求层次比较低。而新课标高中地理的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主要属于系统地理,重点讲授自然地理的理论与原理、人文地理的理论与方法、正确的人地观念等内容,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分析,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在初中基础上,更加强调了理解、应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倡学以致用、实践调研、论证探讨,培养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初中即使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地理知识,也往往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需要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顾及学生的基础,做好衔接工作。

3.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

初中生的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不成熟,也不稳定,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趣味性较强的知识较喜欢并易于接受,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较为重要,许多初中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心智逐渐得到了发展,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与动力、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在不断增长和提高,但仍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使相当部分高中生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

4.课程设置在时间上的脱节

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教学安排,初中在一、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并在初中二年级学年结束时完成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在初中三年级不再学习地理。长达一年时间的学习中断,必然导致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大量遗忘,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高中地理的知识基础。这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很好衔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脱节现象,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制约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高中教师必须采取对策,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实现与初中地理的顺利衔接、平稳过渡。

1.关注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改中,虽然更加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在高中、初中地理教学衔接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摸清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特点,重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给高中生弥补初中地理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分析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定期进行总结和分类,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2.把握课标,研究教材

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增强生存能力,并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同时,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强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初中、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考虑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高中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比初中明显要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本着课程理念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处理教材,全面挖掘高中教材中需要初中知识作为支撑的内容,在教学前先对初中知识进行强化复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同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对生产生活有用,使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初中地理衔接的难度,从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在智力和心理上都比初中生要成熟一些,因此,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1)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地球运动、地图知识、等高线、区域地图等内容时均有较大困难,学生对于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形态、组合结构等理解不到位,掌握程度较差。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照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强化对这些内容的补充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

(2)读图析图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涉及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但受知识和智力发展的限制,初中生对地理图像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较弱。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观察和分析的训练,使之学会从地理图像的图形语言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分析、描述与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提升图文转换能力。

(3)理解记忆能力

初中生学习地理,更多习惯于形象思维,对知识习惯于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由于高中教学目标要求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求提高,既要重视基本知识的记忆,更要重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来记忆,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

4.改进教法,优化教学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做好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

(1)多元导入,引疑激趣

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往往来自感性认识,比如一些地理奇闻轶事、地区风土人情等就成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理性的认识外,也需要感性认识的不断激发和强化。为此,在高中课堂引入时,可以用图片、视频、热点话题、生产生活问题等创设情境,引发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避免学生产生高中地理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错误认识,从而顺利适应高中教学。

(2)活动探究,激发思维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活动教学,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多种媒体结合,加强教学直观性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一方面保留了初中生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缺乏地理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形态、地理分布、动态过程等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加深对抽象地理动态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对区域地图的掌握对相当一部分高中生来说,可谓是一件难事。为突破这一难点,一是教师应在课堂上对一些重点区域图边讲边画,并要求学生跟着仿绘;二是教师要经常使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三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区域地图,辅助教学。这样通过多种途径、长时期的教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区域地图逐渐熟悉起来,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扫清障碍。

作者:熊永工作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第三篇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新课标教学标准对如今的地理教学作出了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师生之间缺乏信任,处于相互对抗状态,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喜欢同成绩优秀的学生交流,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存有偏见。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得当前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并不乐观。

二、怎样提升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比以往更灵活、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地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形成自己的疑问,再由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2.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充分尊重不同性格的学生,多与学生交流,避免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上教师的课,乐于同教师多做交流。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信任,教学效果才能显著提高。

3.提高教师的语言技巧,使课堂多姿多彩

高中地理课范文篇10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本质是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更加注重过程的发展,构成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探究者,对各种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独立的调查获取,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形成了研究性的思维意识和习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1自读课本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地理课本进行自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课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点进行掌握,应当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导入,即对所要学习的地理新课进行导入,启迪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施中,可选用提出设问的方式,对本节的中心内容进行发问,也可利用地理图片创设情境的做法,让学生在轻松的辨认中接受新课,当然,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新课的内容用幽默的语言进行导入等。第二步,进行导学提纲的展示。结合本节将要学习的地理课本内容,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进行读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的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确保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和分散精力,并鼓励他们通过自读尝试解决问题,完善对地理内容的理解。第三步,理书,也就是对所在章节的内容进行结构和内容层次的归纳,对其先后的学习顺序进行理顺,又要考虑到从什么角度去进行这些问题的阐述等,并进行标记。通过此三步骤,为后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完善前期的准备工作。

2.2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过程实施中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地理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引导探究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地理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地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地理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地理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地理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据此自主地进行对地理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以“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一课为例,具体的实施如下:首先,展示探究材料。近年来,受人类各种活动的影响,甲烷气体的浓度从1750到2013年上升了约1.5倍,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约31%,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4℃~0.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约0.5%,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4~5.8℃。其次,确定研究主题。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进行:①分析资料,对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的联系进行探讨;②探讨全球变暖对河南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影响;③分组探究全球变暖原因;④面对全球变暖,人类的发展出路在哪里?再次,讨论解决问题。在地理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单独思考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相互的完善补充,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完整性,如对问题②,高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对思考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得出了较为全面的答案:全球变暖后,促使世界范围内的干湿状况和降水发生了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最后,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结尾阶段,教师应当进行拓展学习,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鼓励学生为其缓解献计献策,并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拓展,倡导绿色消费,坚持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2.3优化小结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尾声阶段,教师应当将本节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结合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用富有艺术性的方式将其进行归纳,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堂的小结,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热情,并让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机会,延伸了课堂研究性学习,因为地理课教学应重视实践的作用,这种延伸可促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更进一步学习。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