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6:02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1

改革开放推动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1978—1992)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党的工作中心。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再次凸显出来。中共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将钢铁工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积极推进钢铁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外开放,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粗钢产量由1978年的3178万吨发展到1992年的8093万吨。(一)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的钢铁工业发展实践如前所述,长期以来钢铁工业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但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薄弱环节,尤其是1977年中国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后,产品供求缺口更大,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弥补。例如,1978年从国外进口钢材830.5万吨,比1977年钢材进口增长65%,进口钢材相当于当年国内产量的37.6%。因此,发展钢铁工业首当其冲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关于如何发展钢铁工业,早在1978年9月18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鞍山市委负责人汇报时就讲到:“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7](P129)1978年10月11日,邓小平在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时再次讲到:“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7](P136)实行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改革,成为新时期指导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思想。钢铁企业初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放权让利”上。到1992年,全国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钢铁企业90%以上都实行了承包,上海、河北、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冶金厅(局)也相继实行行业总承包。1993年,钢铁企业正式执行《钢铁产品价格放开的改革方案》,规定钢材产品中除国防军工、农业、农田水利(含救灾)以及部分铁路专用材仍执行国家计划价和指导价外,其余93%的钢材价格全部放开[2](P133)。此举标志钢铁工业价格双轨制的结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改革。通过改革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增强了钢铁企业发展的活力。(二)以宝钢建设为标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采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加快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加快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一贯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1978年,邓小平于5月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和10月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都提到:“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7](P111、133)新时期,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的指导下,钢铁工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其中,宝钢的建设为最典型的代表。1978年3月11日国务院同意计委、建委、经委、上海市、冶金部《关于上海新建钢铁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县新建钢铁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引进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同国外进行技术经济合作的最大工程,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1979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上海考察时说:“宝钢工程,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9月,邓小平再次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8](P538)陈云在上海调查时也讲到:“宝钢在四化当中是第一个大项目,要做出榜样。要协力同心,把宝钢搞好。”关于宝钢二期工程的建设,1984年2月15日,邓小平视察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时指出:“宝钢二期工程肯定要上。”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有善于创新。”在视察宝钢主要原料码头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9](P961)从1978年至1994年,中国钢铁工业扩大了对外交流,除宝钢外,还引进矿山、冶炼、加工等先进技术和设备600余项,连同宝钢用汇达100亿美元,大大超过改革前30年的总和[2](P142)。在建设宝钢的同时,首钢、上钢、鞍钢、邯钢等一大批大中型钢铁企业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引进中吸收、创新,从而使中国的钢铁生产技术进入了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时期,对加快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曾任国家体改委主任的陈锦华说:“宝钢的建成,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模式,带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做大做强,在世界上提升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水平和竞争力。”钢铁工业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得益于改革开发,在这个变化中,宝钢起了一种示范榜样作用[10](P85)。宝钢的建设,使中国对使用进口矿也有了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钢铁工业所需原材料主要靠自力更生。据统计,1974年以前,每年进口铁矿石都没有超过百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中国进口铁矿石逐渐增多,但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1978年,宝钢厂选址时就考虑使用进口矿,可以利用江运和海运的方便条件。当时,世界上的矿石生产有余,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努力建设国内矿山的同时,使用进口矿,迅速发展中国的钢铁生产[11](P88)。同时,具有相应的港口码头,是建设大型现代化钢铁厂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铁矿石及成品钢材运输的主要方式。宝钢建设时期,经过专家多次勘察和论证,在石洞口建设原料码头,在北仑山建造10万吨级的泊位码头等,为钢铁工业“利用两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1年前后,继宝钢设计使用进口矿之后,一些专家提出了内地钢铁企业也可以使用进口矿的设想,但马上招来非议。有人说这是“崇洋媚外”,不顾国情[12](P149)。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加快发展钢铁工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利用两种资源,首先是国内资源,其次是国际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首先是国内市场,其次是国际市场[13](P1025)。1984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哈默施利公司合资1亿美元,在西澳创建了一家中外合资的恰那铁矿,中方投资额为6000万美元,一期规模为1000万吨[12](P151)。1985年,宝钢一期工程投产后,进口铁矿石量有大幅度的增长,到1992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达到了2500万吨。

市场化和全球化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1992—2002)

钢铁工业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使全国上下解放思想,冲破传统习惯的禁锢,加上经济治理整顿的结束,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从而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严重供不应求,钢铁产业的效益大增,钢铁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1997年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钢铁工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的趋势。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一方面提出了钢铁工业发展要有新思路,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发展新思路邓小平南巡讲话与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之后,各地基础建设蓬勃兴起,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地方钢铁企业特别是县乡冶金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仅到1993年,全国县乡冶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铁矿石为862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6.7%;生铁1843万吨,占全国的23.5%;钢1124万吨,占全国的12.7%;钢材1430万吨,占全国的18.8%[14](P493)。在地方钢铁工业的兴起与钢铁企业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猛发展。钢铁工业企业数量由1992年的1744个上升到2002年的3333个;产量由8093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18237万吨,居世界首位。但随着国内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及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钢铁工业外延型扩张、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受其影响,钢材价格平均每吨比上年下降约180元,全行业减利176亿元。这个时期,钢铁工业的生产增长与经济效益呈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铁、钢和钢材连年大幅度增产,1998年比1993年分别增长了3260万吨、2450万吨和2500万吨,增幅分别为37.3%、27.36%和32.44%;而实现的利润却从1993年的294亿元降至1998年的20亿元左右,降幅达90%以上[15](P53)。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对此,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到:“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要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6](P1462)。控总量调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成为钢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条件。中共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17](P1374—1375)。早在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就发出《关于做好钢铁工业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随后又分两批公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000年2月,由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总量控制领导小组,下设钢铁总量控制工作办公室,设在国家冶金工业局;各省、自治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量控制第一责任人。“九五”期间,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基本淘汰了平炉和化铁炼钢;二是大中型企业基本淘汰了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三是开始淘汰和关停“五小”钢铁企业。(二)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买方市场新局面的出现,经济增长也从资源约束为主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否持续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2月,在中共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做好国内的经济工作。其一,要保持增长速度,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其二,鼓励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适当增加进口”[18](P205)。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动力。在扩大内需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1998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7.8%。200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19](P57)。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钢铁工业产量、产能和出口大增。1998年到2003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410亿元增加到了1453亿元,增加了250%;粗钢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2.2亿吨,增加了94%;销售利润率也从1998年的0.27%增加到了2001年的4.3%。利用国外市场带动钢铁工业发展也取得很大进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中国的钢材出口量由1997年的462万吨增加到了2003年的695万吨。铁矿石进口量由1997年的0.55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1.48亿吨。

资源环境约束下,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和实践(2002—2012)

钢铁工业在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动下,产量由2002年的1.8亿吨,猛增至2011年的6.8亿吨。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而钢铁工业因产业结构处于低端所具有的“三高一低”问题也在快速扩张中越来越难以为继,2011年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使得其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中共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优化结构、节能减排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钢铁工业的发展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实现小康和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为特点的重化工业阶段。受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中国粗钢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规划期间更是增加了2.75亿吨,五年间跨越4亿、5亿和6亿吨三个台阶。据统计,2011年粗钢产量达到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但中国钢铁工业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进口铁矿石产铁量占全国生铁总产量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67%。“十一五”规划期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70亿吨,占整个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56%;二氧化硫排放量达820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8.85%;烟尘排放量306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9.65%;粉尘排放量为482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17.35%[20](P416—422、397—404、409—416、421—428)。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钢铁工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中共中央逐步提出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保证。首先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1](P16)。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P465)。2005年3月12日,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2](P816、818)正如所言:“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22](P309)(二)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钢铁工业作为传统产业,是耗能、耗水和排污的大户,首当其冲地践行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投资建设项目的最低条件做了规定,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在抑制钢铁工业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投资增长幅度明显回落,钢铁工业投资由2003年增长92.6%回落到2005年的27.5%,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的幅度基本持平;二是钢材需求过快增长的势头明显减弱,钢材消费量增幅由2003年的28%回落到2005年的22%;三是产品结构不断改善,2005年钢材板带比已达38.56%,比2003年提高4.56个百分点;四是企业兼并重组加快,鞍钢与本钢、武钢与鄂钢、唐钢与宣钢、承钢等企业的联合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重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五是淘汰落后产能初见端倪[2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也是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由于加强了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管力度,使“十一五”时期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24]。据统计,2011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烧结、高炉、转炉、轧钢工序能耗均得到下降,部分钢铁企业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77家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601.7千克标煤,同比下降0.82%;吨钢耗新水3.88立方米,下降5.02%;COD排放2.67万吨,下降11.44%[25]。钢铁工业成为践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产业。(三)中共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钢铁工业发展新设想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关于科学发展观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会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6]为此,明确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成“五位一体”。这些都对钢铁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共十八大主席团成员、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所说:“钢铁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拐点,必须从数量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但这条道路需要我们去摸索,过程必然充满各种障碍,没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及艰苦奋斗精神力量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他还表示,虽然钢铁行业面临困难,复苏的曙光短期难现,但这正是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大好时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低谷中为下一轮发展夯实基础。钢铁企业更要“苦练内功”,加快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通过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企业[27]。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

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3

中国钢铁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资源短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不高,对环境的污染太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保护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也为保持清洁的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只有保证环境不被破坏,资源和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证资源的持续性,实现环境和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实践上,我们在努力的寻求一个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我们之所以难以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是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在粗放经营时代,我们一味把规模的扩大和产能的增长视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从而加速了瓶颈与制约因素的形成[1]。从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能耗数据看,我国比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高出11%左右。钢铁工业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8.53%,工业粉尘排放量占我国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15.18%,CO2排放量占全国9.2%,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7%,SO2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3.7%[2]。以上数据说明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国虽然是钢铁生产大国,但也是我国的废物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总的来说,我国的钢铁工业还没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技术和废物处理技术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通过分析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规律和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我么可以看出,未来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短缺对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不利。从环境方面来,当今国内的自然环境受到多年粗放型钢铁工业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地步。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必将对钢铁业提出越来越高的标准,以保护人们共同的生活环境。从自然资源方面看,由于钢铁工业的发展,地球的铁矿石不断地减少。我国优质铁矿石存储量比较小,资源紧缺的现实对矿石、焦炭等钢铁业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钢铁发展道路。技术的创新显然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方法,它是能同时加快钢铁工业发展,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根本方法,它应渗透于钢铁工业的各个环节。

2.1钢铁工业技术的创新

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工业过程中的原料消耗和损失,减弱对设备的自身的破坏,延长其使用寿命。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各生产中原料、零部件和耐火材料、铁水、烧结矿等的消耗;提高能源系统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焦炭、电力、蒸汽、氧气、鼓风等二次能源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耗损或放散;减少生产中燃料、电、氧气、水等能源消耗;制定合理的方式回收生产过程中散失的各种余热、余能和废弃物等[3]。

2.2钢铁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指未转化为废料的物料通过综合利用而被消除。废料的综合利用不但可增加产量,同时减少原料费用,降低工业污染及其处置费用,提高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钢铁工业资源消耗量大、种类多,实现废料的综合利用,可以节省更多的资源,确保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性。人类的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怎样处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难题。钢铁工业也不断的研究新的粉尘和废料回收技术,尽量减少钢铁生产中的废物排放,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通过提高废料的回收和处理技术,不但可以减少排放物而且可以节约排放物的倾卸堆放成本。近些年,钢铁行业开发了很多钢厂废料回收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应用于生产中,使钢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可以被回收或直接作为原料返回到钢铁生产流程中再次使用。对于钢厂废料中的细滤粉尘或污泥,为了方便回收,大多先进行无尘化处理,使废料从便于清理和转移,例如:压块工艺;造块工艺;造球工艺。生产中具体使用什么技术主要取决于将钢厂废料回收用于生产流程的工艺。

2.3钢铁工业废气的综合利用

钢铁工业的废气处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钢铁废气一般具有一定的毒性,为降低钢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钢铁企业必须尽量减少废气的排放并对废气进行净化。废气的净化技术是当代钢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的有两种技术:静电过滤的干法净化法和湿法洗涤的湿法净化法。两种方法都具有一次废气搜集装置和水冷烟道,后者通常装备有可调式套筒以利用抑制燃烧进行的气体回收,以及移动式烟罩以便在砌炉时提供通往转炉炉壳的通道。

2.4电炉炼钢对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随着铁矿石资源的短缺,电炉炼钢以日益被钢铁行业所重视。钢铁生产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以铁矿石为主要原料的高炉与转炉结合冶炼技术,二是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电炉冶炼技术。使用电炉炼钢有以下优点:1)电炉炼钢主要以废钢为原料,可以大量减少铁矿石以及焦炭的消耗;2)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电炉炼钢的能量消耗水平较转炉炼钢要低;3)从环境排放的角度来看,电炉炼钢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也较少。从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世界转炉炼钢产量为8.14亿吨,占世界总钢产量的32%。中国的电炉钢比例为1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钢铁行业要持续发展,电炉炼钢技术的发展必不可少。傅杰认为,以我国年产钢5亿吨计算,若电炉钢比例从10%提高到25%(2020年目标值),则每年可节约铁矿石0.975亿吨,降低能耗0.2625亿吨标煤,减少CO2排放1.192亿吨[4]。

3结束语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铁矿石;产业集中度;应对策略

1国际铁矿石贸易结构现状

1.1世界主要供应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情况

世界铁矿石供应主要来自拉丁美洲的巴西和智利、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2004年,世界铁矿石海上贸易量达到5.83亿吨。比2003年增加12.12%,2005年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达到6.45亿吨,比上年增加6200万吨,增长10.6%,2006年增长为11.9%,达到7.22亿吨。其中,澳大利亚自2002年起,超过巴西居第一位,2005年出口量增加2900万吨,达2.4亿吨,2006年增至2.74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1/3以上。巴西居第二位,2005年铁矿石出口量增长8%,增加1900万吨,达2.19亿吨,2006年增长8.7%,达2.43亿吨,占国际铁矿石出口总量近1/3。再次是印度,年出口铁矿石4800万吨,占印度铁矿石产量的54%。南非主要有库博(Kumba)和阿斯芒(Assmang)两家铁矿生产企业.Kumba(2003年12月AngloAmerican控股66.7%)所属锡兴铁矿年产2700吨,计划开发锡兴南矿区年产1000万吨,Assmang年产500万吨.通过大规模兼并与收购以及资本运作,铁矿石生产日益向少数企业集中,铁矿石逐渐被少数人控制。全球铁矿石生产已形成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力拓矿业公司(RioTinto)和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的“三分天下”之势。这三大矿业集团铁矿石年产量占全球的2/3,居于垄断地位。以2005年为例,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铁矿石总出口量合计为4.6亿吨,约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70%以上。

1.2世界主要需求国家和地区的进口现状

国际铁矿石进口贸易中,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占全球贸易的80%左右。其中,中国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需求国,200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2.7亿吨,占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的43%,同比增加6100万吨以上,增长幅度为30%左右。日本是铁矿石净进口国,总进口量为1.35亿吨。德国进口量为4500万吨,法国进口量为1670—2000万吨.英国进口量为1580—1760万吨,意大利进口量为1580万一1760万吨,均为铁矿石净进口国,但是近年来这些国家的进口量增幅相对稳定。此外,比利时、卢森堡钢铁联合体、韩国等,每年的铁矿石需求较大,构成了需求量巨大的买方市场。在世界钢铁产量持续增长过程中,我国钢铁行业是增长主导力量。同时,我国还是钢铁消费量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国家,1993年我国粗钢产量为9578.3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3.21%;2002年以来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在以平均46.74%的高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的进口量为3.26亿吨.占铁矿石全球海运贸易量的46%,我国铁矿石进口市场成为国际海运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铁矿石上涨的原因

(1)供需结构是铁矿石上涨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的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新一轮钢铁产能急剧释放,带动铁矿石需求迅速膨胀,拉动铁矿石价格连续上涨。近年来,我国对国际铁矿石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03年,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铁矿石进口国。2005年,进口量为2.75亿吨,占国内铁矿石供应量的57%,占全球铁矿石国际海运贸易量43%,国际矿业巨头们纷纷扩产,并把新增加的产量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2)国际铁矿石市场处于卖方垄断市场。2000年以来国际铁矿业进行一系列重大兼并重组,形成了了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大巨头掌握着国际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70%-75%,具有较强的垄断能力,通过控制产量达到提高铁矿石价格的目的。

(3)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现状减少了价格谈判的筹码。自从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大关,中国已经连续十多年粗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国仅仅是钢铁大国,而不是钢铁强国,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作为提供重要基础原材料的钢铁工业必然有一个较快增长。但近年我国对国际铁矿石需求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的连续大幅上涨,根本原因是我国钢铁产业投资过度、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过低。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00亿元,是2000年之前中国钢铁工业48年(1953—2000年)总投资的1.3倍。近几年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控制严重过剩的长材、发展相对短缺的板材,在此政策下,不少地方一窝蜂上马板材项目,结果造成从低端产品的过剩到高端产品也过剩的怪圈。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钢铁工业前4厂商集中度(CR4)从32%下降到了16.8%;前八家厂商集中度(CR8)从44%降至25.3%。与国际比较,我国钢铁工业产业集中度远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产钢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的CR4,日本为74.9%,美国为52.2%,俄罗斯为78.1%,而我国只有16.8%;在世界钢铁企业产量的前10名中,我国仅有宝钢和唐钢入围,这与我国占世界1/3的钢铁产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国际钢铁市场几乎都是寡占市场,有的甚至达到极高寡头垄断.同国际钢铁规模相比,中国钢铁集中度相当低。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低使得寡占力量微弱,行业规模分散,不仅使行业内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更是导致了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受到上下游企业的威胁;市场集中度低,钢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削弱了钢铁行业作为买方在购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时的谈判能力,在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加剧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局势;市场集中度太低,企业无法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低。在国际市场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卖什么,什么就跌的尴尬局面。

3中国钢铁企业应对铁矿石上涨的政策建议

(1)加快产业政策调整,调高产业集中度。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并购等方式,解决分散的产业组织结构、过度而无序的市场竞争局面,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取消阻挡钢铁企业兼并中的各种壁垒,破除各种阻碍市场要素流动的因素。协调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利益分配问题。进一步提高准入壁垒。钢铁行业属于基础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只有准入的门槛提高,才能保证行业内的高水平竞争。由于钢铁行业利润较高,当需求旺盛时,就会有资金流入,政府应对最小进入规模进行限制,提高进入壁垒,尽量减少中小企业的数量,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会有好处。

(2)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开拓海外上游市场。铁矿石不足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性问题。而且缺口越来越大,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作为世界铁矿石最大需求方,我国钢铁有着向上游产业扩张的市场优势。我国目前进口的铁矿石中,海外采矿占21%,现货占50%以上,长期合同不到30%。按目前国际上的普遍看法,对资源性产品的海外投资应占到进口量的40%,长期合同占40%,现货交易只需占20%。因此,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矿山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购买等方式,加大到境外投资开发矿山的力度,建立长期稳固的国外铁矿石生产供应基地。

参考文献

[1]发改委外资司.世界油气及主要矿产品统计资料[R].内部资料,2007,3.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焦玉书,周伟.世界铁矿资源开发利用和我国进口铁矿石的发展态势[J].中国冶金,2004.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5

1.1工业共生的内涵和本质

受生物界中共生现象的启示,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工业系统中存在的共生关系,并将工业共生定义为一种工业组织形式。在其中某一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用作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从而最高效地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废物。显然,工业共生的本质就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1.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工业共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圈和外界环境之间形成循环、流动和充分利用,其整个过程不产生任何绝对意义上的废物。循环经济模式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建立起“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而不同企业(产业)之间形成相互共享资源和利用副产品的关系,正是前述工业共生的题中之义。

2基于工业共生的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已构成我国钢铁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瓶颈,这与钢铁工业长期沿用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性工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要突破这个瓶颈,摆脱资源和环境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束缚,就必须对钢铁工业传统模式进行改造,构建以工业共生为基础的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各种粉状、块状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生产规模大,工艺过程复杂,包括矿石的采选以及金属的冶炼、冶金产品的加工等,其生产需要输入大量自然资源,在冶炼出成品生铁和轧制钢材的同时,也向外界大量排放废气(汽)、废水和废渣等副产品。这使得钢铁工业有可能与一些其他的工业发生原料、能量、产品和副产品的交换,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系统耦合形成共生关系。

2.1.1机械工业

通过生铁、粗钢和钢材这个媒介与钢铁工业建立起共生关系的主要是工业设备、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制造业,这些工业形成了钢铁工业传统的下游产业链。钢铁工业与其下游产业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钢铁工业依据下游机械制造业的需要,或与下游机械制造业一起对钢材进行深加工和灵巧设计,提升钢材质量,延长其寿命周期;下游机械制造业同时也向钢铁业提供冶金设备和矿山机械;二是与下游制造业加强信息交换,对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边角废料以及使用末期的废旧机械产品实施回收再生钢材。下游机械制造业主要与钢铁工业形成产品代谢(回收)共生关系。

2.1.2能源工业和化学工业

通过废气(汽)这个媒介与钢铁工业建立起共生关系的是能源和化学工业。钢铁生产过程是将煤炭转换为热能、电能、压力能、可燃气、H2等能源形式的过程,这些能源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并未被充分利用,存在较大的浪费和污染,这些未被利用的能源可被用于发电和制备新能源,新产生的电力还可以返输回钢铁厂使用。钢铁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化合反应过程,煤炭在炼焦、冶炼钢铁的过程中生成大量的CO,H2,CH4和SO2,经过提纯加工后可用作许多化工产品的投入原料。能源与化学工业主要与钢铁工业形成废物(副产品)代谢共生关系。

2.1.3建材工业和化学工业

通过钢渣和高炉渣这个媒介与钢铁工业建立起共生关系的是建材工业和化学工业。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钢渣经过粉碎处理后,其含铁部分可以返回再用,而剩余的尾渣和尾粉可以作为优良的筑路材料和基地用碎石;高炉水渣则可用来作为生产各种标号水泥的投入原料,降低水泥的生产制造成本。此外,钢渣中含有多种对农作物有利的微量元素,经过高温后更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可用作土壤改良剂,或是作为生产钙磷肥的原料。建材和化学工业主要与钢铁工业形成废物(副产品)代谢共生关系。通过前述分析,不难发现钢铁工业与机械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建材工业可以通过相互利用产品和废物(副产品)展开合作,形成密切的工业共生关系,实现各种资源的循环流动或充分利用。

2.2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初级的链状耦合结构和高级的网状耦合结构两种,下面对这两种结构分别进行描述。

2.2.1链状耦合结构

链状耦合结构是一种一维结构链,是钢铁工业与其他相关纵向共生工业的直接耦合。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纵向食物链,以代谢钢铁工业产品和废物为主要目的,可以形成多条纵向的钢铁生态产业链。

2.2.2网状耦合结构

仅形成纵向的钢铁共生产业链还不够,因为链状耦合结构上各共生企业(产业)之间物质供应、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仍然是线性开放系统,各产业链、共生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很少。同自然界中的食物链会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关系的食物网一样,钢铁共生产业链在其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会彼此交错,相互联系,形成新的共生链状结构,最终使整个链状结构按共生代谢关系构成一个多元复杂的网状耦合结构,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利用和依存的有机整体。比如使用末期的某些机械产品零部件的损坏仅仅是在局部出现了磨损、腐蚀等情况,通过再制造工程设计,采用一系列相关的高新先进再制造技术,完全可以使其脱胎换骨,形成全新的再制造品,在性能还是质量上都不亚于原先的新品,这就无需将其回收形成原材料再用;污水处理厂可以同时处理钢铁厂和周围社区的污水,并向钢铁厂和周围社区提供工业和生活用中水;发电厂既可以向钢厂供电,也可以向社区供电,其燃煤产生的粉煤灰收集后可用于生产各种建材;利用钢厂副产品生产的化肥可用于周围的农产品生产,而周边社区产生的垃圾可用于焚烧发电,其中的高热值成分如塑料还可用于钢厂的喷吹燃料。这种网状耦合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多条链式结构横向耦合而形成。网状结构使得相关产业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更加充分,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显著缩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2.3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效益分析

实现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使投入到钢铁工业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并且给相关共生单位带来共生效益对于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说,经济效益只是是共生效益的一个方面,资源消耗降低以及废物排放减少等环境方面的效益,也是其共生效益的一个方面,而且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降低当前钢铁工业所在地的环境负荷,化解生产和生活矛盾,打造宜居生态社区,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

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对于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而言,钢铁工业仍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的突出矛盾导致戒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遇到了瓶颈时期严重制约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本文根据现阶段国内钢铁产业结构升级中出现的新特点,分析了钢铁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瓶颈”并深入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价格博弈;产业集中度;枝术创新;成本竞争

在今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后,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在3月20日公诸于众。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铁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下游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钢铁产业Ⅲ页理成章地成为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首批出台的调整振兴规划之一。这次调整主要是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我国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式发展所积累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比如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中国钢铁业的危机既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也与钢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关。下面通过研究与分析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中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及其形成动因,在此基础上相应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实现钢铁产业结构升级遭遇到的瓶颈

1各自议价导致谈判博弈中利益受损

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也是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大国,然而连续数年,在我国主要大型钢厂与国际主要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中,中方无论如何努力,却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每次均以供方的提价而告终。虽然铁矿石大幅涨价从根本上讲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但除此之外,很多民营企业纷纷“出洋越海”组团去谈矿、买矿,也是国内铁矿石价格猛涨的“致命因素”之一。比如此次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2008财年准备就两种铁矿石基准价格分别上涨65%和71%,宝钢还在谈判桌上与对方“周旋”之时,国内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却率先同意了淡水河谷提出的价码,从而使谈判陷入了被动,在与对方的价格博弈中陷入困境,买卖双方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也被打破,丧失了议价话语权。

造成这种议价博弈困顿局面的深层原因则是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过低,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话语权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位置。根据2007年世界各主要钢铁生产国产能排名前三位的钢铁生产企业的数据计算出的产业集中度,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太低。中国钢铁业由于产业集中度低,谈判代表的背后是分散发展的数以千计大小不同的钢铁企业,在议价博弈中难以给对手形成足够的压力,“店大欺客”的中国商业古训一览无遗。

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有效途径是大力推进产业问优势企业的并购重组力度,但要实现并购后产业绩效的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的难题是由于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大部分还是国企,所以,有政府的意志参与重组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这就使得重组带有强烈的政府色彩。此时,合并重组的力量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利益本能和发展冲动,具体表现为省级政府主导下的指令性合并,重组的主要动机是规避外部兼并,建立进入障碍,保护地方利益,因而这不是真正市场意义上的重组,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的发展方向。

2、资源匮乏导致失去低成本优势

目前,我国已查明铁矿资源储量607亿吨,采矿前景十分广阔。但“十五”期间,由于铁矿石价格低,开采成本高,国家没有特别重视建设铁矿石项目,“采矿不如买矿”成为主流声音。由于投资不足,国有地勘单位处境艰难,直接从事地质勘查的人员急剧萎缩。新探明和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明显减少,造成了我国自产铁矿石产量停滞不前。

由于世界钢铁工业第二次高速增长,使得铁矿石等资源价格快速提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资源、铁矿石一半以上依靠进口的国家,钢铁企业竞争力受到了明显削弱。中国虽然矿石储量丰富,却品位较低,开采成本较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对铁矿石进口的依存度。

二、我国钢铁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对策

1、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价格博弈均衡

提高中国钢铁业集中度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核心钢铁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并购重组,同时这也是加快在铁矿石谈判中达成供需力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支撑。要顺利实现并购重组,切实实现重组后钢铁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1.1钢铁产业重组要以市场化为导向。钢产量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并不能说明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只有大力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省市、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才能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集团,提高全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宝钢集团与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在2007年元月签署资产重组协议,由此宝钢正式增资控股八一钢铁。这次并购是我国钢铁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并购,其创立的“政府推动+市场化运做”的并购新模式,使利益和风险共担,且易于操作,这一并购模式将成为国内钢铁业并购的标杆。

1.2实现并购重组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国有资本在重组过程中的不同模式,并购重组形式也应该随之多元化。主要的形式包括有:(1)逐步推进,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先牌子,第二步是人事方面的统一;第三步才是实现资产方面的整合。后两步不用安排具体时间表。鞍钢和本钢成立鞍本集团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实现重组。(2)股权整合,第一步是产权股权整合,若同省的几家钢铁公司同属省国资委,则可将目标企业的全部国有资产整体划归并购企业,下一步则是资产业务整合与企业改组改制。唐钢、宣钢和承钢三钢合一组建了新唐钢公司即是采用了此种形式,他们同属河北省国资委。(3)三是直接实现多元化股权。即直接引入省外的民营钢铁企业,重组后的新集团股权结构一步就位。此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换股、增发新股等方式筹集重组资金,包括实现整体上市也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2实现矿钢一体化,增强成本竞争优势

为了弱化对主要矿石供应商的过分依赖,我国大型钢厂应该开始投资国内及海外采矿业,谋求铁矿石开采的控制权,加大对外投资办矿或联合办矿的力度,通过投资控股或参股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炼焦煤资源基地。当我们手中握有资源,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博弈力量对比自然也会倾向于我方。近年来,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为打造“矿钢一体化”生产模式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如鞍钢集团与澳大利亚企业合作,修建南、北两条铁路干线750公里和澳卡杰港口,该项目是矿石运输、出口的配套工程;宝钢集团与澳大利亚矿业巨头FMG集团联手在西澳皮尔巴拉地区合资开发一块潜在目标为亿吨的磁铁矿资源矿山。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8

一、2001年产业/行业经济总结

(一)、各行业生产增长情况

2001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稳居各行业首位。但受国际信息产业明显回落的不利影响,进入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1-9月份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46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完成销售产值6033亿元同比增长28.6%。从细分行业看,投资类电子产品产销保持了4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2001年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和通讯产品制造业位居各行业增长之首,增幅在30%以上。

煤炭行业生产增长速度进入三季度以后有所回落,但煤炭生产结构明显改善。1-9月,全国原煤产量74581万吨,同比增长5%。与此同时,煤炭出口同比增加2221万吨,占生产增加总量的41.6%。另外,煤矿和社会存煤同比均下降,截至9月末,全国煤炭库存1.3亿吨,同比下降13.4%。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库存2222万吨,同比下降28.6%,由此可见,新增产量没有形成新的积压。总体来看,2001年煤炭供求基本平衡,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0-10.5亿吨。当期增产属有效供给,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内煤炭市场保持了较高的需求。从国际市场看,世界能源结构调整,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的大格局没有变,我国煤炭出口在1999、2000年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8500万吨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全年累计平均商品煤价格可望达到148-150元,同比提高8-10元/吨。

钢铁工业在2001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三季度,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3亿元,同比增幅为12.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钢产量达3666.5万吨,同比增幅为14.8%,尤其是成品钢材产量增幅继续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加快态势。重点钢铁产品中,大型材、中型材、小型材、优质型材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超过20%以上。但与二季度相比,多数产品环比增速明显放缓,部分钢材品种产量还有一定减少。从产品结构看,铁钢比、材钢比分别为1.01和1.08,比前几个季度有一定回稳,并开始向正常回归。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钢铁工业产值增幅正在超越产量增幅,说明产品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1年,从市场和企业效益看,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钢铁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下降,钢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季度环比收入也出现下降,与同期生产增幅相比产生较大落差,增产未增收。

石油化工行业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产出增长但收入和效益回落的不利增长局面。据统计,三季度,石化全行业完成累计工业总产值(现价)10284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完成3280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但实现销售收入9417亿元,同比下降8.91%;实现利润644亿元,同比下降10%。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之接轨的新加坡市场的汽油价格长时间与原油价格倒挂,导致国内汽、柴油定价大幅下调。二是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下降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平均下降1660元/吨,合成纤维平均下降1260元/吨,合成树脂平均下降500元/吨。三是要消化年初较高价格的原油、成品油库存。

汽车工业进入三季度以后,基本扭转了自3月份以来的产销逐月下滑状态,汽车生产总体形势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统计,1-9月份全国汽车生产总量达17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销售总量完成177.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其中,客车产、销量分别为达到63万辆和62万辆,同比增长22.5%和22.6%;轿车产、销量分别为52.2万辆和54.6万辆,同比增长15.8%和26.7%。从细分车型看,轿车、微型客车与重型载货车依然是拉动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1-9月份对汽车产销量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微型客车、轿车和重型载货车。从产量看,微型客车为34.3%,轿车贡献度为32.7%,重型载货车为20.8%。从销量看,轿车贡献度为43.1%,微型客车为27.9%,重型载货车为16.2%。产出快速增长带动汽车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从总体上看,全年机械工业在保持销售增长势头的前提下,生产增长速度在15%左右。

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月,全社会用电量1058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长速度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用电同比增长7.9%,呈稳步增长态势;交通通讯、商业饮食服务和公用事业用电增势强劲,是带动电力需求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1-9月份,全国发电量10568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从主要发电企业情况看,增幅居前几名的有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公司、青海电力公司、浙江电力公司、新疆电力公司和山东电力公司,增幅都在20%以上。2001年我国的电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电力需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拉动作用下保持有力增长,几个结构调整较大的行业,其用电增长表现出与以往较为不同的特征。如:纺织行业用电大幅度增长、石油加工业再现了负增长。二是国际市场高耗电产品价格延续2000年走低的趋势,国内高耗电行业惯性发展,带动用电快速增长。三是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主要因为投资拉动和高耗电行业拉动。四是各地区和各行业用电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电力供应局部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但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住宅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具体指标见表一。分地区看,中西部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均比上半年提高5个百分点,可以说,中西部地区的商品住宅开发速度的加快是房地产业增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表一、2001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

实际完成比同期增长(%)比重

一、投资完成额(亿元)4305.7431.2100

其中:住宅2997.9231.969.6

二、土地开发面积

本年购置土地面积12803.1665.0

完成开发土地面积6560.8736.8

三、商品房建筑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63184.0322.5

其中:新开工面积25893.0634.9

竣工面积10555.5818.7

销售面积10168.9423.3

四、商品房销售额(亿元)2259.3933.6

2001年1-9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19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7%;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81亿元,比上年同期有16.2%的增幅。医药企业前三季度共实现利润114.7亿元,同比增长22.7%。预计2001年,国内医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约在15%左右,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约为17%;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加权平均的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约为9%,利润增长幅度约为5%,与2000年的20%和15%有明显回落。

交通运输行业在2001年仍维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子行业统计,公路客货运输业同比增长在5%左右,水上运输业继续维持客运下降,货运上升的势头,客运同比下降4.6%,货运同比上升3.8%。港口货运业尤其是集装箱业的增长较为明显: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同比增长8.6%,其中沿海港口同比增长10%,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3%。2001年,全国交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新增公路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17公里。到200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沿海港口新扩建中级以上泊位37个,新增吞吐能力6187万吨。

2001年建材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2001年1~9月,建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为7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8%。其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9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59%。初步测算,建材行业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为2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3%,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26%和11.08%。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的基础上,建材工业由快速增长阶段进入稳步增长。1~9月建材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适度,累计产销率95.79%,比上年同期提高0.06个百分点。进入第三季度产销率出现了快速上升迹象,第三季度产销率为97.08%,比第二季度提高2.33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的增长幅度高1.43个百分点。2001年1~9月,我国建材行业累计出口创汇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1%,完成出口创汇比上年同期增长6.41%,但第三季度与上半年相比增幅回落3.84个百分点。分子行业来看,水泥、建筑卫生陶瓷、水泥制品等子行业生产增长平稳,其中水泥和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增长突显。平板玻璃行业由于从2000年底以来盲目扩大产能,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全年大面积亏损。

批发业的增长速度从前三季度的走势看,出现较大滑坡,而零售业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的增长速度难以有较大提高,将低于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但会略高于三季度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幅度将在8-9%之间。第四季度,零售业的销售和效益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势头,但批发业效益状况难以有较大改观。在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中,连锁企业仍将属于上升阶段,销售提高较快。

2001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估计将达到102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4%,与1993~1998年的增长水平13.8%接近。其中,环保技术服务业和低公害产品生产以及环保产品生产的产值将高于平均水平;环保产业利润增长率在13~14%之间,环保产业整个行业的利润可望达到130亿元;在环保技术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将是主体,环境工程设计、施工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营可望取得较大的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公布的资料,2001年平均净利润增长前5个行业分别为机电设备、轻工、商贸、文化产业和医疗卫生业,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8.83%、10.49%、10.21%、17.33%和14.39%。文化和医疗卫生产业都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成长性行业,其中医疗卫生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01年平均净利润下降前5个大类行业分别为建筑业、化工、信息产业、纺织和食品饮料,其降幅分别达到32.93%、14.35%、12.44%、9.74%和9.71%。

在业绩滑坡的细分行业中,平均净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为广播电视设备配件、氯碱、化纤制造业和广播电视设备(以彩电为主)和铅锌铜,下降幅度分别为64.06%、56.55%、38.67%、36.14%和35.15%。广播电视设备及配件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本身的衰退和产品价格下降引起的。氯碱行业内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产品的价格下降所致。化纤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主要是产能增长过快,再加上进口产品的冲击导致大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铅锌铜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内的订单减少所导致。

(二)、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品价格

200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呈加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21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从各行业情况看,建筑业增长最快,比去年同期增长51.1%;整个工业中除电力(-9.1%)是负增长,化工行业较低(3.9%)外,其它工业均有2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其中有色(68.9%)、纺织(49.6%)、森林(47.1%)、冶金(40.9)及电子(40%)均有4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第三产业中,只有金融保险业是负增长(-15.3%),而邮电通信业(32.3%)、房产公用服务咨询业(31.9%)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25.4%)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38个行业中,有29个工业行业出厂价格呈降势,占76%。其中,降幅较大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13.1%、9.5%和9.2%;涨幅较大的有煤炭采选业和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分别上涨7.9%和7.5%。

二、2002年产业/行业走势预测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资料,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如表二所示。

表二、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值

指标单位预测数增长(%)

GDP(90不变价)亿元558657.1

一产(90价)亿元73062.4

二产(90价)亿元327148.1

工业(90价)亿元296928.2

建筑业(90价)亿元30226.5

三产(90价)亿元157937.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203212.5

消费品零售额亿元411009.5

进口亿美元268611.0

出口亿美元27765.0

零售物价指数上年=10098.0-2.0

分行业来看:

2002年中国的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电信分拆以后,估计下半年部分滞后的建设需求将刺激中国通讯设备市场在2002年中后期有一阶段性的高峰时期。由此,生产固定电话交换机和相关设备的硬件厂商,以及为电信公司提供计费、结算软件的系统集成商,2002年下半年将获得一定的市场机遇。此后,分拆后长途骨干网络按照光纤数量或者容量,网通和中国电信三七分成。而中国电信和网通两家的目标都是要发展成为全业务的综合运营商,有能力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就要保证业务能够进行地域渗透。北方由于网通和吉通原有的网络,在南方有一定的基础,而南方的中国电信除长途骨干网络以外,在北方几乎是空白。因此双方都会加快基础网络的建设,短期以内会促进传输网络的建设。但受行业内在原因的制约,光通讯业务预计只能维持温和的增长。无论是光通讯设备市场、还是光纤光缆市场由于全球的形势在各通讯子行业中显得较为低迷,所以各大全球主流企业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导致光通讯市场的竞争更为惨烈。由于CDMA和3G的建设,2002年通讯设备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热点依然是移动通讯。从整个行业看,2002年通讯设备行业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市场供需都还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过应该看到,一方面2001年以来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乏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会日益加深,主要钢铁产品消费行业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放慢,并且加入WTO后,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环境被打破,单纯由国内钢铁工业企业享有的需求市场空间会受到更多的挤压;另一方面国内钢铁工业目前明显高于需求增长的生产增长速度和众多钢铁企业在生产增长方面显露出的过度竞争倾向都将恶化生产经营环境,供需的不平衡发展将使钢铁产品市场价格走低,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2001年的分化走势。

2002年电力行业因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可能放缓,电量增长速度将低于2001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在6%-7%。各网省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在电网建设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的情况下,预计仍将延续2001年的状况,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电网建设和能源结构调整,仍将是2002年电力工业的重点。电力体制改革仍将是2002年电力行业的一大不确定因素,由于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部门的改革,和相关电力监管机构的建立,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因此,在相关的监管部门没有建立之前,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将是热点。在这些区域,有规模扩张领先优势的电力企业,将倍受市场关注。

2002年我国煤炭市场供应将有较大缺口,货紧价升将是煤炭市场的主特征。不过,预计作为能源基础行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调控措施,煤炭价格升幅将有限。据有关部门预计,2002年煤炭价格涨幅将控制在5-10%以内,电力企业电煤成本的上升将控制在一定范围。财税政策将会向水电和新能源开发倾斜,同样将对电力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2002年,汽车行业存在着较多促进需求强劲增长的因素,同时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还将继续,货车重型化、客车大型化、乘用车多元化、私人消费等是主要发展趋向。就各车型看,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基础建设项目、高等级公路的增加等因素使重型载货车将继续高速增长,大中型客车也会有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大客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中客大致保持;在技术、产品进行升级后,微型客车市场有所恢复,有望保持较快发展水平,但由于在安全性等方面的明显缺陷,其市场可能被降价后的轻型客车取代一部分,新车型的增加也促使轻型客车有望获取较快的增长(由于2001年轻客统计数据中含有部分6字头轿车产品,2002年扣除后,该产品的增速有下调);一方面增加了6字头轿车产品的数量,另一方面轿车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因此预计将继续高速增长并且比重同时提高;中型货车将发展较为平稳,而轻型货车增长不甚乐观,这两类车型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行业供给能力在目前过剩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但供给产品结构也将顺应需求发生调整,市场竞争加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总体上,汽车工业有望取得比2001年稍高的增长速度,而轿车的销售增长和价格下降将在市场中有突出表现。

交通运输业在2002有望再上一个台阶。预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加快,重点是国道主干线、西部省际通道和通县油路工程。预期目标是新增公路4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500公里左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新开工1300公里。预期投资规模将不低于2001年的水平。西部地区2001年公路投资增长迅速,贵州、青海、西藏、陕西等地的公路建设投资增长均超过170%,中部地区则以天津(164%)、山西(189%)、内蒙(144%)等省份增长较快,2002年中西部公路建设投资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长。受日圆贬值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从而对外贸货物生成量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国港口吞吐量内外贸货物构成中内贸比重较大(2001年前三季度内贸9.62亿吨,外贸4.81亿),而预期国内经济增长仍能保持7%左右,内贸货物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因此,从整体上讲我国港口吞吐量在2002年增幅较2001年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仍能维持略高于GDP的增长的增速。在港口总体吞吐量增幅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仍将一支独秀,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货物的集装箱化率在不断地提高。另一个方面则在于随着我国港口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簧俑劭诠铱康墓屎桨嗖欢系卦黾印?BR>2002年石化行业会有所分化。由于石油价格很难有起色,石油行业的业绩会下滑,而化工行业会因为成本的下降,利润增加。而销售性企业由于外资的进入,竞争会加剧。估计全行业的增长幅度较2001年有小幅回落。

2002年房地产仍有发展空间,但会进入调整阶段,价格难有起色。由于2001年地产投资及施工面积增长过快,2002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及总供应量将远远大于需求,市场竞争激烈,一部份质地较差的开发商楼盘将形成积压,空置房面积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相关数据参见表一)。竞争的加剧,加入WTO后境外资本的介入及土地市场的规范、开发贷款及预售条件的提高,2002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将发生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开发商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其在政府、银行及社会间建立良好的信誉,以及开发商的管理资源能否跟上企业迅速扩长的步伐等因素将成为主要因素,整个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而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崛起。从地域来看北京地产形势较为严竣。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在15%左右,销售额增长可能不到15%。

建材业,由于国家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清理整顿生产工艺落后、质量较差的小玻璃、小水泥等建材生产企业,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相对先进、质量较好的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得到显著的增加。2002年预计可实现利润总额95亿元,比2001年增长12%。对于各个子行业来说,情况又有所不同。传统建材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需求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水泥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可配制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质水泥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平板玻璃总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能够替代进口和满足加工玻璃要求的优质浮法玻璃需求量明显增加。建筑卫生陶瓷需求变化的趋势是低档产品的市场不断缩小,中高档产品将适度增长,可替代进口的高档卫生陶瓷和节水型卫生陶瓷的需求将有明显增长。而新型建材产品需求将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新型建材中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各种玻璃纤维及制品、复合材料/玻璃钢的需求将会有较快增长。另外,满足房屋装饰和改善住房功能要求的装饰装修材料将有更快增长。外墙涂料、高档外墙装饰板、安全环保型的内墙涂料、高档五金件,以及优质塑钢门窗和塑料管材管件等化学建材产品的需求将有更快增长。

2002年医药行业的增长会放缓。零售市场份额的扩大会增加总的需求,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必将使总体药品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医保范围的扩大,将使进入医保目录范围的中低价位的普药的销售比重增加。招标采购的大面积强化推广会导致药价降低,新产品向医院推广难度加大,因此,医药工业实际的销售收入可能下降,而知识产权的强化,会使新特药的利润空间发生分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会又进一步的增长,而模仿性的产品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估计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长幅度会略低于2001年15%的增长率。

批发业在2002年效益会继续滑坡,外资开始对批发业的进入,会使我国的批发业发生转变,而零售业则进一步分化。连锁经营在2002的发展会加快,而非连锁性的零售企业会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全年批发零售贸易总额的增长幅度会与2001年持平,但行业集中度会提高。

2002年,预计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18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5%,环保产业整个行业的利润可望达到150亿元;在环保技术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将是主体,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将有较大幅度增长,年增长率将超过15%,涉及环境污染防治的设施运营可望取得较大的发展。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返回顶端]

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展望(二)

时间:2003-11-23作者:

第二篇产业/行业经济

一、2001年产业/行业经济总结

(一)、各行业生产增长情况

2001年电子及通讯产品制造业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仍稳居各行业首位。但受国际信息产业明显回落的不利影响,进入下半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1-9月份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46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去年同期增长28.2%,完成销售产值6033亿元同比增长28.6%。从细分行业看,投资类电子产品产销保持了47%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全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2001年移动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光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电子和通讯产品制造业位居各行业增长之首,增幅在30%以上。

煤炭行业生产增长速度进入三季度以后有所回落,但煤炭生产结构明显改善。1-9月,全国原煤产量74581万吨,同比增长5%。与此同时,煤炭出口同比增加2221万吨,占生产增加总量的41.6%。另外,煤矿和社会存煤同比均下降,截至9月末,全国煤炭库存1.3亿吨,同比下降13.4%。特别是国有重点煤矿库存2222万吨,同比下降28.6%,由此可见,新增产量没有形成新的积压。总体来看,2001年煤炭供求基本平衡,全年煤炭产量将达到10-10.5亿吨。当期增产属有效供给,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国内煤炭市场保持了较高的需求。从国际市场看,世界能源结构调整,拉动了煤炭需求增长的大格局没有变,我国煤炭出口在1999、2000年连续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出口量将达到8500万吨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国。全年累计平均商品煤价格可望达到148-150元,同比提高8-10元/吨。

钢铁工业在2001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三季度,冶金重点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3亿元,同比增幅为12.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国钢产量达3666.5万吨,同比增幅为14.8%,尤其是成品钢材产量增幅继续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加快态势。重点钢铁产品中,大型材、中型材、小型材、优质型材等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超过20%以上。但与二季度相比,多数产品环比增速明显放缓,部分钢材品种产量还有一定减少。从产品结构看,铁钢比、材钢比分别为1.01和1.08,比前几个季度有一定回稳,并开始向正常回归。另外值得肯定的是,钢铁工业产值增幅正在超越产量增幅,说明产品结构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2001年,从市场和企业效益看,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形势影响,钢铁产品进口大幅度增加而出口大幅度减少。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明显下降,钢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季度环比收入也出现下降,与同期生产增幅相比产生较大落差,增产未增收。

石油化工行业受国际市场油价波动的不利影响,开始出现产出增长但收入和效益回落的不利增长局面。据统计,三季度,石化全行业完成累计工业总产值(现价)10284亿元,同比增长12.9%;工业增加值完成3280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均比上半年提高6个多百分点。但实现销售收入9417亿元,同比下降8.91%;实现利润644亿元,同比下降10%。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一路走低,国内成品油价格与之接轨的新加坡市场的汽油价格长时间与原油价格倒挂,导致国内汽、柴油定价大幅下调。二是石化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下降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合成纤维单体及聚合物平均下降1660元/吨,合成纤维平均下降1260元/吨,合成树脂平均下降500元/吨。三是要消化年初较高价格的原油、成品油库存。

汽车工业进入三季度以后,基本扭转了自3月份以来的产销逐月下滑状态,汽车生产总体形势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高,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据统计,1-9月份全国汽车生产总量达17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4%。销售总量完成177.4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7%。其中,客车产、销量分别为达到63万辆和62万辆,同比增长22.5%和22.6%;轿车产、销量分别为52.2万辆和54.6万辆,同比增长15.8%和26.7%。从细分车型看,轿车、微型客车与重型载货车依然是拉动汽车产销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测算,1-9月份对汽车产销量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微型客车、轿车和重型载货车。从产量看,微型客车为34.3%,轿车贡献度为32.7%,重型载货车为20.8%。从销量看,轿车贡献度为43.1%,微型客车为27.9%,重型载货车为16.2%。产出快速增长带动汽车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从总体上看,全年机械工业在保持销售增长势头的前提下,生产增长速度在15%左右。

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月,全社会用电量1058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长速度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用电同比增长7.9%,呈稳步增长态势;交通通讯、商业饮食服务和公用事业用电增势强劲,是带动电力需求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1-9月份,全国发电量10568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4%,增速比上年有所提高。从主要发电企业情况看,增幅居前几名的有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公司、青海电力公司、浙江电力公司、新疆电力公司和山东电力公司,增幅都在20%以上。2001年我国的电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电力需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拉动作用下保持有力增长,几个结构调整较大的行业,其用电增长表现出与以往较为不同的特征。如:纺织行业用电大幅度增长、石油加工业再现了负增长。二是国际市场高耗电产品价格延续2000年走低的趋势,国内高耗电行业惯性发展,带动用电快速增长。三是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主要因为投资拉动和高耗电行业拉动。四是各地区和各行业用电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电力供应局部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但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住宅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具体指标见表一。分地区看,中西部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均比上半年提高5个百分点,可以说,中西部地区的商品住宅开发速度的加快是房地产业增速提高的主要原因。

表一、2001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

实际完成比同期增长(%)比重

一、投资完成额(亿元)4305.7431.2100

其中:住宅2997.9231.969.6

二、土地开发面积

本年购置土地面积12803.1665.0

完成开发土地面积6560.8736.8

三、商品房建筑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63184.0322.5

其中:新开工面积25893.0634.9

竣工面积10555.5818.7

销售面积10168.9423.3

四、商品房销售额(亿元)2259.3933.6

2001年1-9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19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7%;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81亿元,比上年同期有16.2%的增幅。医药企业前三季度共实现利润114.7亿元,同比增长22.7%。预计2001年,国内医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约在15%左右,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约为17%;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加权平均的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约为9%,利润增长幅度约为5%,与2000年的20%和15%有明显回落。

交通运输行业在2001年仍维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子行业统计,公路客货运输业同比增长在5%左右,水上运输业继续维持客运下降,货运上升的势头,客运同比下降4.6%,货运同比上升3.8%。港口货运业尤其是集装箱业的增长较为明显: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同比增长8.6%,其中沿海港口同比增长10%,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6.3%。2001年,全国交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新增公路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17公里。到200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沿海港口新扩建中级以上泊位37个,新增吞吐能力6187万吨。

2001年建材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2001年1~9月,建材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为7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8%。其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9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59%。初步测算,建材行业第三季度工业增加值为2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3%,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2.26%和11.08%。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的基础上,建材工业由快速增长阶段进入稳步增长。1~9月建材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适度,累计产销率95.79%,比上年同期提高0.06个百分点。进入第三季度产销率出现了快速上升迹象,第三季度产销率为97.08%,比第二季度提高2.33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的增长幅度高1.43个百分点。2001年1~9月,我国建材行业累计出口创汇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1%,完成出口创汇比上年同期增长6.41%,但第三季度与上半年相比增幅回落3.84个百分点。分子行业来看,水泥、建筑卫生陶瓷、水泥制品等子行业生产增长平稳,其中水泥和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增长突显。平板玻璃行业由于从2000年底以来盲目扩大产能,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全年大面积亏损。

批发业的增长速度从前三季度的走势看,出现较大滑坡,而零售业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通过对各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商品销售的增长速度难以有较大提高,将低于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但会略高于三季度的增长速度。预计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幅度将在8-9%之间。第四季度,零售业的销售和效益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势头,但批发业效益状况难以有较大改观。在零售业的经营方式中,连锁企业仍将属于上升阶段,销售提高较快。

2001年全国环保产业总产值估计将达到1020亿元,年增长率约为14%,与1993~1998年的增长水平13.8%接近。其中,环保技术服务业和低公害产品生产以及环保产品生产的产值将高于平均水平;环保产业利润增长率在13~14%之间,环保产业整个行业的利润可望达到130亿元;在环保技术装备领域,水污染防治和空气污染防治产品仍将是主体,环境工程设计、施工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营可望取得较大的发展。

从上市公司来看,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公布的资料,2001年平均净利润增长前5个行业分别为机电设备、轻工、商贸、文化产业和医疗卫生业,其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8.83%、10.49%、10.21%、17.33%和14.39%。文化和医疗卫生产业都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成长性行业,其中医疗卫生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01年平均净利润下降前5个大类行业分别为建筑业、化工、信息产业、纺织和食品饮料,其降幅分别达到32.93%、14.35%、12.44%、9.74%和9.71%。

在业绩滑坡的细分行业中,平均净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为广播电视设备配件、氯碱、化纤制造业和广播电视设备(以彩电为主)和铅锌铜,下降幅度分别为64.06%、56.55%、38.67%、36.14%和35.15%。广播电视设备及配件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本身的衰退和产品价格下降引起的。氯碱行业内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产品的价格下降所致。化纤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下降主要是产能增长过快,再加上进口产品的冲击导致大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铅锌铜行业主要是由于行业内的订单减少所导致。

(二)、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品价格

200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呈加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221亿元,同比增长15.8%,比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从各行业情况看,建筑业增长最快,比去年同期增长51.1%;整个工业中除电力(-9.1%)是负增长,化工行业较低(3.9%)外,其它工业均有2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其中有色(68.9%)、纺织(49.6%)、森林(47.1%)、冶金(40.9)及电子(40%)均有4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第三产业中,只有金融保险业是负增长(-15.3%),而邮电通信业(32.3%)、房产公用服务咨询业(31.9%)和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25.4%)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

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38个行业中,有29个工业行业出厂价格呈降势,占76%。其中,降幅较大的有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下降13.1%、9.5%和9.2%;涨幅较大的有煤炭采选业和自来水生产供应业,分别上涨7.9%和7.5%。

二、2002年产业/行业走势预测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资料,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预测指标如表二所示。

表二、2002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预测值

指标单位预测数增长(%)

GDP(90不变价)亿元558657.1

一产(90价)亿元73062.4

二产(90价)亿元327148.1

工业(90价)亿元296928.2

建筑业(90价)亿元30226.5

三产(90价)亿元157937.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203212.5

消费品零售额亿元411009.5

进口亿美元268611.0

出口亿美元27765.0

零售物价指数上年=10098.0-2.0

分行业来看:

2002年中国的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电信分拆以后,估计下半年部分滞后的建设需求将刺激中国通讯设备市场在2002年中后期有一阶段性的高峰时期。由此,生产固定电话交换机和相关设备的硬件厂商,以及为电信公司提供计费、结算软件的系统集成商,2002年下半年将获得一定的市场机遇。此后,分拆后长途骨干网络按照光纤数量或者容量,网通和中国电信三七分成。而中国电信和网通两家的目标都是要发展成为全业务的综合运营商,有能力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这就要保证业务能够进行地域渗透。北方由于网通和吉通原有的网络,在南方有一定的基础,而南方的中国电信除长途骨干网络以外,在北方几乎是空白。因此双方都会加快基础网络的建设,短期以内会促进传输网络的建设。但受行业内在原因的制约,光通讯业务预计只能维持温和的增长。无论是光通讯设备市场、还是光纤光缆市场由于全球的形势在各通讯子行业中显得较为低迷,所以各大全球主流企业加大了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力度,导致光通讯市场的竞争更为惨烈。由于CDMA和3G的建设,2002年通讯设备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热点依然是移动通讯。从整个行业看,2002年通讯设备行业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2002年我国钢铁产品市场供需都还能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过应该看到,一方面2001年以来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乏力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会日益加深,主要钢铁产品消费行业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放慢,并且加入WTO后,相对封闭的国内市场环境被打破,单纯由国内钢铁工业企业享有的需求市场空间会受到更多的挤压;另一方面国内钢铁工业目前明显高于需求增长的生产增长速度和众多钢铁企业在生产增长方面显露出的过度竞争倾向都将恶化生产经营环境,供需的不平衡发展将使钢铁产品市场价格走低,而产品的需求会继续2001年的分化走势。

2002年电力行业因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可能放缓,电量增长速度将低于2001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在6%-7%。各网省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在电网建设没有取得大的突破的情况下,预计仍将延续2001年的状况,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电网建设和能源结构调整,仍将是2002年电力工业的重点。电力体制改革仍将是2002年电力行业的一大不确定因素,由于电力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部门的改革,和相关电力监管机构的建立,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因此,在相关的监管部门没有建立之前,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将是热点。在这些区域,有规模扩张领先优势的电力企业,将倍受市场关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002年我国煤炭市场供应将有较大缺口,货紧价升将是煤炭市场的主特征。不过,预计作为能源基础行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国家可能会出台一些调控措施,煤炭价格升幅将有限。据有关部门预计,2002年煤炭价格涨幅将控制在5-10%以内,电力企业电煤成本的上升将控制在一定范围。财税政策将会向水电和新能源开发倾斜,同样将对电力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2002年,汽车行业存在着较多促进需求强劲增长的因素,同时产品结构的调整也还将继续,货车重型化、客车大型化、乘用车多元化、私人消费等是主要发展趋向。就各车型看,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基础建设项目、高等级公路的增加等因素使重型载货车将继续高速增长,大中型客车也会有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大客的增长会有所放慢,中客大致保持;在技术、产品进行升级后,微型客车市场有所恢复,有望保持较快发展水平,但由于在安全性等方面的明显缺陷,其市场可能被降价后的轻型客车取代一部分,新车型的增加也促使轻型客车有望获取较快的增长(由于2001年轻客统计数据中含有部分6字头轿车产品,2002年扣除后,该产品的增速有下调);一方面增加了6字头轿车产品的数量,另一方面轿车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因此预计将继续高速增长并且比重同时提高;中型货车将发展较为平稳,而轻型货车增长不甚乐观,这两类车型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行业供给能力在目前过剩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但供给产品结构也将顺应需求发生调整,市场竞争加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总体上,汽车工业有望取得比2001年稍高的增长速度,而轿车的销售增长和价格下降将在市场中有突出表现。

交通运输业在2002有望再上一个台阶。预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加快,重点是国道主干线、西部省际通道和通县油路工程。预期目标是新增公路4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公路2500公里左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新开工1300公里。预期投资规模将不低于2001年的水平。西部地区2001年公路投资增长迅速,贵州、青海、西藏、陕西等地的公路建设投资增长均超过170%,中部地区则以天津(164%)、山西(189%)、内蒙(144%)等省份增长较快,2002年中西部公路建设投资依然会保持较高增长。受日圆贬值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从而对外贸货物生成量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国港口吞吐量内外贸货物构成中内贸比重较大(2001年前三季度内贸9.62亿吨,外贸4.81亿),而预期国内经济增长仍能保持7%左右,内贸货物仍将维持稳定增长。因此,从整体上讲我国港口吞吐量在2002年增幅较2001年预计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仍能维持略高于GDP的增长的增速。在港口总体吞吐量增幅大幅回落的情况下,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仍将一支独秀,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货物的集装箱化率在不断地提高。另一个方面则在于随着我国港口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簧俑劭诠铱康墓屎桨嗖欢系卦黾印?BR>2002年石化行业会有所分化。由于石油价格很难有起色,石油行业的业绩会下滑,而化工行业会因为成本的下降,利润增加。而销售性企业由于外资的进入,竞争会加剧。估计全行业的增长幅度较2001年有小幅回落。

2002年房地产仍有发展空间,但会进入调整阶段,价格难有起色。由于2001年地产投资及施工面积增长过快,2002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及总供应量将远远大于需求,市场竞争激烈,一部份质地较差的开发商楼盘将形成积压,空置房面积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相关数据参见表一)。竞争的加剧,加入WTO后境外资本的介入及土地市场的规范、开发贷款及预售条件的提高,2002年我国房地产业的将发生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开发商的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其在政府、银行及社会间建立良好的信誉,以及开发商的管理资源能否跟上企业迅速扩长的步伐等因素将成为主要因素,整个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而一批有实力的、跨地域经营的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将崛起。从地域来看北京地产形势较为严竣。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在15%左右,销售额增长可能不到15%。

建材业,由于国家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清理整顿生产工艺落后、质量较差的小玻璃、小水泥等建材生产企业,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相对先进、质量较好的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会得到显著的增加。2002年预计可实现利润总额95亿元,比2001年增长12%。对于各个子行业来说,情况又有所不同。传统建材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需求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水泥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可配制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质水泥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平板玻璃总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其中能够替代进口和满足加工玻璃要求的优质浮法玻璃需求量明显增加。建筑卫生陶瓷需求变化的趋势是低档产品的市场不断缩小,中高档产品将适度增长,可替代进口的高档卫生陶瓷和节水型卫生陶瓷的需求将有明显增长。而新型建材产品需求将有较大增长,特别是新型建材中的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以及各种玻璃纤维及制品、复合材料/玻璃钢的需求将会有较快增长。另外,满足房屋装饰和改善住房功能要求的装饰装修材料将有更快增长。外墙涂料、高档外墙装饰板、安全环保型的内墙涂料、高档五金件,以及优质塑钢门窗和塑料管材管件等化学建材产品的需求将有更快增长。

2002年医药行业的增长会放缓。零售市场份额的扩大会增加总的需求,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必将使总体药品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医保范围的扩大,将使进入医保目录范围的中低价位的普药的销售比重增加。招标采购的大面积强化推广会导致药价降低,新产品向医院推广难度加大,因此,医药工业实际的销售收入可能下降,而知识产权的强化,会使新特药的利润空间发生分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会又进一步的增长,而模仿性的产品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估计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长幅度会略低于2001年15%的增长率。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9

按集团公司党字[20*]123号文件《关于厂处级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评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现将本人担任电子公司副经理20*年以来的情况进行汇报,请予评议。

近两年来,电子信息公司的工作性质和范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原有承担本部计量、通信、计算机、网络、基础自动化等业务的基础上,又承担了红钢、玉钢、大红山的供配电、电器、仪表、计量、通信、计算机的维护工作,以及整个昆钢集团的信息化建设和运维,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在电子公司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了:一是要完成各项经济考核指标;二是要大幅提高职工收入;三是维护战线长、业务范围广、摊子大、人员素质不高。作为电子公司分管技术、设备、培训和信息化等工作的负责人,如何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保证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平台,为电子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一方面,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难辱;另一方面,也以此作为对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又一次挑战。

面对以上工作和困难,我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从每个环节做起,推动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20*年以来的思想和工作总结

1、思想修养

我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昆钢集团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党的纪律、国家法律和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执行电子公司党委分配的任务。

平常能够按时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和电子公司党委的民主生活会。在生活会上能围绕议题积极发言,交流思想认识,联系实际,认真检查自己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同时不回避矛盾,对他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开展批评,总结经验和教训,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电子公司“三心”工程倡导下,本人对工作踏实、认真、负责;全力配合和支持一把手的工作,对班子及领导交办的工作不打折扣;对职工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不推诿,并积极协调解决,遇到困难尽力克服,若因特殊情况解决不了,也要给对方一个明确的解释或说法。在工作中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敢想敢为,有开拓、创新和敬业精神。

在工作作风方面坚持群众路线,民主作风;坚持“团结干事”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情况能经常同班子成员相互通气,交换意见,达到沟通思想,统一认识,消除隔阂,团结合作。在处理和决策重要问题时,能与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同事、群众主动地谈心、交流、协商,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尤其听取不同意见,以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防止草率决策。

能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处处以身作则,起先锋模范作用,不计较时间、名利、待遇。能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理论为支撑,立足企业实际,抓住机遇科学决策。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认真学习了关于保先的通知、文件和书籍。通过学习使我对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撰写了学习心得,按时参加了班子的学习交流会,并就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进行了交流。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深深认识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了努力搞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照《党章》的要求,剖析履行责任义务的情况;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剖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情况;对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剖析思想和工作作风的情况;对照“两个成果”的要求,剖析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情况,不断矫正自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意识形态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对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剖析树立共产党员的荣辱观的情况。

2、工作实绩和工作能力

(1)技术管理

不断引进和推广计控新技术的运用,组织部分技术难题的技术攻关,电子信息工程公司有多项“五小”成果,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管理成果荣获集团公司一、二、三等奖。

(2)设备管理

组织完善了电子信息工程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设备点巡检管理办法,形成了电子公司设备管理的计算机台帐、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台帐,组织完成了多项设备的大修、改造和更新工作。

(3)培训管理

根据昆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组织对昆钢各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及与计算机操作岗位相关人员近5000人次的信息化理念、计算机基础知识、erp系统及其它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根据电子公司的工作需要,分不同专业内部组织了相应培训班;分别与昆明市技术监督局、昆钢培教中心和昆钢质量计量管理处联合举办了相应专业的培训班;另外,根据项目和工作的需要还组织了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到外面培训。

(4)信息化管理

组织昆钢集团信息化项目前期的考察和学习,完成了昆钢集团信息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经贸委有关专家的评审。组织完成了昆钢集团信息化管理咨询、erp一期项目建设、erp二期项目建设、硬件平台和骨干网络的设计和建设、同时实现了昆钢本部网络通过专线与红玉钢网络的互连互通。实现了昆钢销售管理业务、物资管理业务、财务管理业务、成本管理业务、生产管理业务、质量管理业务、设备管理业务、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项目管理业务、计量管理业务、检化验管理业务、仓储管理业务等在erp软件sap系统中的配置和业务流程的贯通及上线运行。另外,还组织完成了昆钢办公自动化、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竞赛、邮件、网站、企业知识库、综合信息查询、计量、检化验、钢材垛帐、生产调度、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网管、备份、灾备、结算中心等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

昆钢信息化项目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业务部门、咨询公司和项目组的共同努力,在众多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中成绩还是比较突出的:20*年11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授予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钢铁行业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先进单位”;20*年9月,由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企业信息化九州行组委会和《计算机世界报》报社共同评选,昆钢信息化项目荣获“云南省企业信息化优秀项目”称号;20*年11月,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被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计算机世界报》、《chinacomputerworld》联合授予“20*年中国企业信息化100强企业”。

目前随着erp系统的不断熟悉和使用,业务部门对erp系统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化和促进也越来越认同,erp带来的好处在中层管理和业务运营层面已逐步得到体现,但这仅是昆钢管理信息化建设迈出的第一步。企业信息化工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持续改进是信息化永恒的主题。我们更关心的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成功,因此,昆钢信息化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要抓好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继续完善和优化已建成的erp系统,按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展开后续工程、应用更多的功能模块、拓展其它的信息化领域;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在信息化平台上不断的完善、整合、优化管理。最终实现昆钢集团及时掌控整个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和资金占用,增强集团快速反映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面向客户的服务质量,增加满意度,以客户为导向提高生产计划准确性及业务效率,全面提高企业效率、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要有领导对信息化的一贯支持,也需要公司上下对信息化的付出,同时也离不开外脑——咨询公司的帮助。作为昆钢信息化具体组织实施的执行者,我将为这目标而努力奋斗。

通过以上工作,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又使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能力。作为一名管理者我深知“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使自己成为不但能做正确的事,而且还能正确的做事的管理者。

3、业务素质

一个人业务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我在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1)积极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团体。

参加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冶金分会、理事

参加了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冶金分会、理事参加了中国冶金流程分会、理事

参加了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云南省分会、会员

参加了云南省计量测试协会、会员

参加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与自动化推进中心、会员

被聘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家库成员

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被聘为云南省经贸委信息化专家库成员

被聘为昆钢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委库成员

被聘为《昆钢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编委

通过参加学术组织和团体,可以了解有关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运用情况,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2)积极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技能比赛

作为裁判长组织了昆钢集团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知识普及比赛

作为裁判长组织了昆钢集团计算机应用工种职工技能比赛

作为计算机工种的教练代队参加了全国冶金行业第三届职工技术大赛

通过参加组织技术和技能比赛,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及专业技术水平。

(3)积极撰写论文和参加项目评审

现已有9篇于省级及省级以上刊物

作为评委参加了云南经贸委组织的云南省企业信息化项目专项评审

作为答辩老师参加了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工作

作为评委多次参加了昆钢集团科技成果的评审

作为评委参加了昆钢集团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

作为国家计量检测体系评审员和昆钢集团质量保证体系内审员,先后参加了集团公司内外部分单位的审核工作。

(4)积极参加教育培训

积极参加学术组织或团体组织的学术专业交流会

参加了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检测体系培训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国家计量检测体系评审员资格证书

参加了云南省建设厅组织的项目经理培训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项目经理资格证书

参加了国家信息产业部组织的cio培训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cio资格证书

4、廉洁自律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既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又是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反腐倡廉的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斗争愈加尖锐和激烈,加强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工作就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实践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处于腐蚀与反腐蚀斗争的前列。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我经常提醒自己,通过经常、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树立和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地位观、权利观,并不断提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廉洁自律的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并结合工作实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廉洁经营作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患于未然。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时时处处告诫自己,今天能走上领导工作岗位,是组织上给予的信任,是职工赋予的权力。多年来,我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经常学习昆钢集团公司和电子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党纪、政纪、法规知识,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严格做到遵章守纪;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始终把单位和职工的利益置于首位;按规定按时上报廉洁自律的报表,自我回顾检查,没有任何违反中央、省市及公司纪委关于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和国企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的行为;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和项目管理工作中,能够秉公办事,做到公平、公证、公开;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自己、亲友及同事提供方便或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没有私自从事经商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严格按集团公司规定的接待标准执行,不铺张浪费;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能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回顾自己近两年来在学习、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上的表现,切实感到与党员干部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自己认真查找和同志们的诚恳帮助下,我认为自身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本职工作中,虽然我能较好的完成我的本职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我感觉自己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发现一些我们内部管理上的,一些我们和其他部门协调上的,而这又都不能单凭我个人的想法和力量就能改变的,有时我就显得不是很主动,而且也当心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意见被别人误解,认为我对工作有意见或者对某些同志有意见,所以有的想法也就没有说出来更谈不上去改变。

2、服务意识观念还不够强,还没有自觉把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热情服务、微笑服务、文明服务的要求还不够自觉。有些工作做的还不能让服务对象感到满意,存在小成即满的思想。突出表现在: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够强,有时工作中从局部出发考虑的相对多,从如何为企业、为基层服务好,保持工作高效率方面考虑的不够,有时不能够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想问题。

3、工作方法有时不够恰当,不够策略,特别是对同事和职工的指导及批评,有时不够讲究方法,结果使同志们有时候出现比较勉强的现象。对工作方法,处事艺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认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好的,方法问题欠缺一些,同志们都会相互谅解的。在工作中往往爱拿自己的标准去度量他人,有时觉得别人连一些基本的政策理论水平都不具备、基本的判断都无法作出、简单的事务都不能处理时,就会性急直言,恨铁不成钢,没过多地顾及别人的感受。对有些人不理解政策、不按制度执行时,不耐心解释,直来直去,生硬批评,无形中产生误会。

4、深入基层不够,关心职工也做得不够。具体表现是:下基层次数相对少,平时和职工群众接触也不频繁深入。因此,使自己对基层工作情况、工作环境、队伍建设情况以及特殊职工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缺少一些必要的第一手资料。导致一是在工作上为基层着想、关心基层不够。二是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还有欠缺,为群众想的少,做的不足。造成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联系群众不密切、调查了解不深入、掌握问题不全面、服务工作不到位、群众满意度不是很高”的现象;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上,还存在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够及时的问题。结果,有时对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和职工的困难也就未能得到及时和很好地解决。

5、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在会上作自我批评多,在其他情况下作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打不开情面,不够大胆,怕伤害同志间感情,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认为目前整个大气候也就如此,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不一定就解决问题。

三、改进的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经过认真回顾和反思,分析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将切实地、积极有效地克服和纠正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努力创造一流业绩,为群众做出表率,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积极进取和求真务实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在广大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

2、勤奋工作,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做人。我做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牢记党的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恪尽职守。对本职工作无限热爱,爱岗敬业,勇于争先,消除不思进取的错误思想。在工作上摆正自己的位子,做到尽职不失职,帮忙不添乱。总之,无论是再好的思路,多么宏伟的蓝图,多么美妙的设想都是空中楼阁,一纸空文,关键在落实。自己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说必干,干必成”,决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3、定期开展自我批评。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思想进行总结,主要是查找问题和不足,边查边改,自责不自宽,严格要求自己,不再“下不为例”,做到防微杜渐。虚心学习先进模范典型好的做法,多和品质好、觉悟高、作风正、有知识、有能力、有水平的同志在一起,充分认识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对照先进找差距,虚心向他们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钢铁工业论文范文篇10

一、美国钢铁行业发展阶段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历了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一个发展阶段。

1.美国钢铁行业的起步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英国是现代钢铁行业及技术的先驱,早在19世纪,英国就发明了以高炉炼铁、炼钢为主的冶金技术,使得英国的炼铁、炼钢工业生产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美国钢铁行业比欧洲一些国家起步还晚了一段时间。美国最早一家钢铁企业是成立于1795年的标准钢公司(StandardSteel),随后相继出现很多钢铁企业,例如.1810年卢肯斯钢公司、1846年LTV钢管制品公司、1864年卡内基钢铁公司、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1902年匹兹堡工具钢公司、1904年伯利恒钢铁公司,1929年国家钢铁公司等等,到20世纪30年代全美有43家主要钢铁企业,此时,美国钢铁行业生产初具规模。在这期间,对美国钢铁产量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项重要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重要技术创新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1890年美国钢铁产量增加至434.5万吨,超过英国而名列世界第一。

2.美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钢铁行业真正进入高速成长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因为二战后,世界进入重建工作,市场对钢铁需求快速增加,从而拉动钢铁企业的生产。例如,美国钢铁年产量从1940年的10338万吨快速增长至1969年的21659万吨,产量增长了一倍,年均增长3.8%。在这个阶段,美国钢铁行业不仅产量明显增加,而且占世界钢铁行业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提高,上升到50%并保持稳定,从而确定了美国钢铁行业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确定了钢铁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

3.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

但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黄金周期很快过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西欧等国家的钢铁行业成长和国际贸易发展,美国钢铁行业受到强劲竞争对手的激烈冲击。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凭借其“成本低、技术先进”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大大挤压了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因此,美国钢铁产量占世界份额出现快速下降,从60年代的50%下降到70年代的200/0。此后,美国钢铁行业一路下滑,占世界钢铁产量份额直线下降,至2000年仅有10.55%,为30年前的一半。从此,美国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二、美国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分析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历经起步、快速发展、衰退等阶段性变化过程。引起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原因:

1.行业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都会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钢铁行业也不例外。19世纪后半期,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拉动了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钢铁行业也出现了两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钢铁行业的生产供应能力,适应了市场需求发展的需要,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继续出现,几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对钢铁产量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1923年连续热轧技术,1952年的连续浇铸及1950年的氧气炼钢技术。这些技术成果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应用,使得美国成为20世纪钢铁行业先进生产技术的先驱、先进钢铁生产装置的先导。但是,随着欧洲、日本等国家钢铁行业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等,进入70年代美国钢铁行业的领先优势受到挑战。

世界各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追赶此起彼伏。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在实验室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等等。1949年奥地利沃埃施特(VOEST)公司成功建成氧气顶吹转炉工厂大大提高了钢铁产量和质量。美国麦克劳斯(McLouth)公司也奋起直追,于1954年建成一个35吨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投产。日本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验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在改进炉衬耐火材料和提高炉龄、炉气回收技术、用副枪测取冶炼信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分解炼钢操作功能使转炉冶炼更加简化、配合连铸机实现全连铸炼钢生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成果,使得日本钢铁行业后来居上。

美国逐渐丧失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先驱优势,在钢铁行业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逐渐放慢步伐,尤其是在关于氧气转炉炼钢这个革命性的变革方面,因为应用早、技术路径锁定,反而被西欧和日本追赶。尤其是在日本,钢铁生产的快速发展为建立氧气转炉炼钢厂提供了良好机会。由于新钢厂积极装置氧气转炉,目前日本粗钢的生产率已大大超过美国。

2.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大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既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世纪。

美国钢铁行业作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钢铁行业是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的需求大户,这些行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钢铁又是建筑、机器制造、汽车、机电等其他行业的基础行业。钢铁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对钢铁产量的需求。如图1所示,美国各个时期钢铁产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波动基本一致。说明了钢铁发展,则经济发展;钢铁衰退,则经济不振。

3.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自由化

20世纪汽车行业大发展拉动了钢铁行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美有上千家的汽车公司,年产汽车平均400万辆左右。经过市场几十年优胜劣汰的选择,最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成为霸占美国汽车行业的三大寡头,他们占全美汽车生产总量的90%以上。图2显示了汽车与钢铁占世界份额的变化曲线,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与联动性已经非常明显。

国际贸易的逐步开放对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地进行战后重建工作,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也是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01960年以前美国汽车年产量平均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70%以上.居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日本汽车以其“油耗小、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后,日本汽车产量逐年稳步上升。而美国汽车行业则在不进则退的历史潮流下丧失了领导地位。1990年,美国汽车产量仅有978.29万辆,仅占当年全世界汽车总产量4834.6万辆的20%。根据图2我们知道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正相关关系。美国汽车行业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与此同时,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造成了很大挤压。美国钢铁行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领先地位。

4.战争等其他偶然性因素

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某个具体行业的发展,都无法摆脱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对美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阻碍,但是对美国钢铁行业却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兵器的生产大量增加,牵动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跳跃式”发展,

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以下是正文。

美国著名的“钢都”匹兹堡因此还赢得了一个绰号——“联邦军械库”。美国钢铁产量从1939年的8001万吨增长至1944年的13763.3万吨。

三、美国钢铁行业重组与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过程。当一个行业进入到衰退阶段,就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结构调整是挽救这个行业的唯一方法。美国钢铁行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衰退,钢铁行业的情况每况日下,很多钢铁公司因为经营不善,造成成本高、产品单一、产能过剩等情况。进入21世纪,钢铁企业或是为了继续生存下去,或是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都纷纷加入了兼并重组的行列。2003年1月6日,国际钢铁集团(ISG)宣布收购伯利恒的计划,此后,美国国家钢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达成收购协议,纽柯钢铁公司也先后收购了趣科公司、伯明翰钢铁公司、斯洛伐钢铁公司、Ambassador钢铁公司和Auburn公司。同时,俄罗斯谢韦尔钢铁集团在2004年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在短短5年内先后收购鲁日工业公司、美国综合钢厂、雀点厂、Esmark公司,同时谢韦尔钢铁集团还和Steelcorr合资在美国哥伦布新建一座电炉钢厂-SeverCorr公司,一跃成为年产能达1320万吨的大型钢铁集团。各大集团的兼并重组情况如表l所示。

经过近10年的结构调整,使得美国钢铁公司、纽柯钢铁公司、国际钢铁公司和谢韦尔钢铁集团为首的四大集团(见表1),各自的产能分别达到2480万吨、2115万吨、1410万吨和l320万吨,跻身全球最大钢铁公司之列。这四大钢铁公司无论是在规模效应还是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较之以前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启示与借鉴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一整合的过程,这其中的经验是我们要学习的,教训是要我们引以为戒的。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①要认识技术装备创新改造的重要性。从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阶段中可以发现,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初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把握住了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同时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末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及时地把握住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遇,所谓“成也技术败也技术”。我国现在很多钢厂的装备落后,炼钢技术装备才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甚至有些钢厂还存在更落后的装备。我们应该借鉴美国20世纪初的经验,及时地运用最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②要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原因,钢铁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的设备和流水线都引自国外,以致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外钢铁公司的限制与约束。要改变我国钢铁公司在国际上的这种被动地位,我们应该加快培育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当支持钢铁企业建立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和组织实施钢铁行业装备本地化,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水平;③要认识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通过对美国钢铁行业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美国钢铁行业如此,中国的钢铁行业亦然。我们要如此正确对待钢铁行业的周期性。钢铁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一个发展一调整一发展的循环圈当中,我们要吸取美国钢铁行业整合改造的经验,在必要的时候对我国钢铁行业进行相应的整合,以此来提高我国钢铁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④要正确处理钢铁行业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年限比较短,而且钢铁公司大多数都属于国有企业。虽然21世纪是市场经济的年代,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市场经济同样也存在两面性,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钢铁行业的时候正确认识自身的位置,把握好自己这双“有形的手”,争取与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达成默契,一起为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创造出最佳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史希正.国外钢铁厂[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2]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院,国外钢铁统计1997[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3]氧气顶吹转炉炼钢[EB/OL].[2008-03-17]./.

[4]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总所编辑.国际钢铁工业技术经济参考数据[M].北京: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1991.

[5]陈光祖.由底特律引发出神奇的汽车数字[EB/OL].[2006-11-06]./.

[6]2008年度国际钢铁行业年终回眸[EB/OL].[2009.01.05].http.//www.urnetal.c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