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声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7-18 17:59:56

儿童声乐教育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赏识教育;儿童声乐;教学;应用

1赏识教育概述

一名普通的父亲周弘在对自己女儿进行教育过程中发现了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赏识教育最初是以一种家庭教育形态出现的,进而在学校中进行推广并应用的。但是在教育领域,赏识教育的界定比较模糊,而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第一,学者认为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陪伴,是一种只求付出而不求回报爱的教育,它的运用过程中,教育者本身就应当一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第二,有些学者认为赏识教育就是使用赞赏性、激励性的语言和行动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进而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同时这些肯定也将会是学生今后学的动力,这也为综合素质教育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学者认为赏识教育不等同于完全顺从学生,它在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度”,也就是对学生表现等进行赞赏和肯定的过程中应当恰好,进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的提升自我。

2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运用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儿童声乐学习呈现一种火热的状态,学习的地点也多种多样,,如少年宫、琴行、声乐教师工作室等等,同时学习的形式也是各有千秋,如单对单、小组课等,但是在儿童声乐教育火热朝天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教育者在教学中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学习者是儿童这一点,其总是将成人教学模式强行应用在孩子的身上,虽说两者的理论教学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具体操作方面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这种情况下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儿童声乐教学中将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分析,学习声乐学生一般是4-12岁,而这一阶段正是儿童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尤其是学生节奏感和美感的发展都在这一阶段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样在这一阶段进行素质教育开发,其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尊重需要属于一种好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综合,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儿童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特别是家长和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儿童自身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和价值感,进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力。而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每一个儿童都是具有一定潜力的,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对儿童的优点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对孩子良好表现给予高度的可行和鼓励,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以“我能行”的良好心态融入到声乐学习中去。

3运用赏识教育,挖掘儿童学习声乐艺术潜力

运用赏识教育,让儿童在关注中快乐学习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运用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对儿童进行关注教育。由儿童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其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够获得他人的注意和认可,特别是与之亲近的父母、教师等。而声乐艺术的教学与普通学科教学有一定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儿童声乐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例如在青少年宫进行声乐学习的认同,其声乐基础不同,个体差异表现的比较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每一个儿童给予一定的关注,对每一个儿童的水平给予肯定,以“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对儿童的关注和赏识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表达方面。当儿童依照老师要求完成练声、歌唱作业之后,或者是较之前有一定进步时,教师都应当及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种鼓励可以是直接性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语言的表达来拉近与儿童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课堂中点名或者是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可以直接叫孩子的小名,或者是以眼神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肯定等,教师这些微小的动作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了,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等。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关注”的过程中除了语言,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是表情等来对儿童表现进行认同和鼓励,例如当儿童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同时也可以轻轻摸一下学生的头来表达鼓励,也可以通过一个亲切的微笑、肯定的眼神等来表达对学生的注意。通过这些都可以让儿童内心获得一种满足感,无论是对今后声乐艺术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意义。

4结论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今后声乐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教师在赏识教育中应当做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肯定者,但是过程中也应当运用一定的方式指出学生其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璇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少年宫

参考文献

[1]魏慧莉.参与式教学在儿童声乐训练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5(09)

[2]陈丽清.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研究与探索[J].知识经济,2016(18)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童声;老年;嗓音特点;声乐教学

一、引言

随着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声乐教育的发展,但学习声乐的年龄阶段大多数集中在青少年以及青年阶段,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而童声以及老年嗓音因其特殊性,导致理论与实践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需要仔细研究深入了解并且需要有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于青年来讲,童声的嗓音音域较窄,声音稚嫩清脆,而青年嗓音与老年嗓音对比起来,老年嗓音较为低沉浑浊。童声与老年嗓音都存在音域局限性,并且两者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着区别。基于此,笔者希望以研究童声和老年嗓音特点及声乐教学方法的比较为主体,深入探讨其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二、童声嗓音特点

一般来说,在6周岁到12周岁年龄区间之间称为童声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嗓音普遍具有音域不宽、气息不足、共鸣不稳定等特点。童声期儿童的肺活量较稚童期明显增大,但是仍然不能和成年期相比。对于音色的把控、音准的准度掌握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感知音色的能力也相当敏锐。童声期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6~8岁的童声基础期、9~12岁的童声发展期、12~15岁的童声成熟前期。童声基础期,儿童的音准尚需要进行针对性训练,为儿童的音乐感觉、兴趣打下基础。童声发展期儿童的音域逐渐打开,可以尝试较为复杂的歌曲,为拓展音域进行训练。童声成熟前期一些儿童开始变声,这一阶段的嗓音条件与青年时期的嗓音形成衔接,在音域和音色等方面也趋近于成熟,少了童声的稚嫩,但依旧保持干净、清透。

三、老年嗓音特点

人体进入老年,无论是骨骼、内脏还是肌肉、器官等都出现了老化现象,声带必然也会随之失去弹性发生老化,呈现出衰退的状态。老年人的嗓音特点表现为声音嘶哑颤抖、无力、气息支撑不足、音域变窄、无法突破高音等,使老年人的嗓音出现低沉、浑浊、音域不高、演唱吃力等特点。但是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和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用嗓,同样可以保持老年嗓音的青春。

四、童声和老年两种嗓音的声乐教学方法比较

童声的声乐教学法和老年的声乐教学法相较于专业学府针对中青年的教学方法是有显著区别的。儿童的嗓音相对于青年的嗓音来说音色较亮,儿童声音具有甜美、清脆等特点,而老年嗓音相对于青年嗓音来说,音色较为低沉、厚重。由于童声与老年嗓音都存在音域局限性,并且两者在教学方法上也有着区别,因此童声声乐教学方法上发声体主要以胸腔、鼻腔为主,演唱歌曲时更加注重咬字吐音以及乐感培养。老年声乐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头腔共鸣、气息运用为主,演唱歌曲中更加注重歌曲情感的表达与掌握。现有理论研究针对童声和老年声乐教学的内容相对较少,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文献就更是稀有,因此,要将其进行系统的对比,需要分别分析童声教学法和老年教学法,再将这两种教学法进行对比。

五、声乐教学中部分常见的问题

针对童声和老年人的声乐教学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是需要在声乐教学当中提起关注的,如年龄的限制、发声的位置、练习的强度、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都会成为影响声乐教学的问题。对理论理解的不深入,会导致儿童和老年人的声乐实践与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学习之后,发声技巧依然不能以理论为依据进行实践,使发声训练与理论知识教授形成了断裂。这就要求教师把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转化为生活化的语言,譬如在找共鸣腔和声音位置的时候,可以把我们的身体形容为一个金字塔的形式,而对于儿童来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人的肢体语言,通过使用一些手势、嘴型表现出声乐教学方式的趣味性,表现出金字塔的形状,也可通过运用德国“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柯达伊手势”进行同步教学,从而来对儿童发声的高低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增加和学生的互动,让他们在教师的手势动作中感觉到自己音高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把音乐的情感转换成较为具体的音乐感受,方便学生在唱歌的时候理解它们。

六、结语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3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步改善,国民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德智体美的发展也越来越被重视,艺术教育也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开始喜欢上音乐,爱上唱歌,家长对待孩子的声乐培训也有了新的看法和了解,教育机构也不仅仅限制于文化课程,各种艺术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对于老师的专业素养也有了新的要求,艺术已经不再是兴趣课而是必修课。

二、当前我国声乐发展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的要求,研制和出台“三个文件”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建立规范完备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质量,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二)家长态度。儿童是一般情况指的是3~12岁的孩子,而儿童歌唱教学是指教师在儿童3~12岁这一年龄阶段,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儿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和歌唱技能,使儿童学会歌唱的活动。而儿童的年纪较小,没有成熟的思想和分辨能力,对于声乐的学习以及选择上只有依赖于父母的态度,除去少有自我选择能力突出的小朋友,大多数对声乐的选择都是停留在父母要求的层面上的,所以我对实习小学的学习声乐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一部分的调查,试图了解家长要儿童学习声乐的动机,家长自己本身对于声乐的看法,因为只有了解到儿童家长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加了解儿童声乐教学的一个现状。

三、目前儿童声乐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家长的访问和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总结出现在儿童声乐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就每点相应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由于儿童的年纪较小,没有成熟的思想和分辨能力,对于声乐的学习以及选择上只有依赖于父母的态度,基本都是由父母来选择孩子的学习特长,很少是由孩子自己来选择学习的。因此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都是缺乏兴趣的,从而导致了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都是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以至于他们的学习时间不会坚持得太久,学习的效率不会太高,学习的结果也不会特别好。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学生自己认真自主地学习声乐,就必须要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让他们主动自觉去接受声乐学习,感受声乐的魅力。但是学习声乐又是一个反复、不断练习的过程,它是抽象的,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这让孩子很难对它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声乐的喜爱,难以坚持到学有所成的地步。所以声乐课堂上的“快乐”是需要老师来帮助学生寻找的。

四、结语

本文通过国家出台的新的教育政策和对培训机构的考察,以及对家长的问卷调查,浅析了目前我国儿童声乐发展的现状。通过对培训机构教学体系的调查从而对儿童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在儿童阶段儿童的身心状况对儿童声乐教学所产生的影响,针对上述这些常见问题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儿童声乐教学提供参考,促进儿童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声乐教学是音乐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处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时间段,儿童声乐教学对儿童音律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能够提升孩子音乐方面的专业素养,给孩子的性格带来正面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情发展,同时使孩子与老师之间相处融洽。

参考文献:

[1]田茜.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基础声乐课程教学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曾白禹.中国传统教育对当代声乐教育的启示[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4.

[3]葛书龄.儿童教学声乐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声乐教学;解决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长辈们生活在一起,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导致与父母之间形成亲情缺失、沟通困难、监护弱化、教育失衡、儿童健康安全较难保证等诸多问题。而这些诸多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用优美动听、陶冶情操的声乐得以化解,尤其要在留守儿童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声乐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障碍,获得心灵解放和自由灿烂的童年。这恰恰是声乐教育,具有的陶冶情操、增强认知、以乐辅德等教育功能所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声乐教育作用,有利于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成才和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切实有效地提高声乐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增强声乐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留守儿童声乐教育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辈照顾,与父母聚少离多留守儿童往往没有获得关爱,内心世界充满种种矛盾,亲情的缺失使他们存在诸如脾气暴躁易冲动、自卑懦弱、不善交流、情感冷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接受声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走村串户、家家户户调研,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做好记录。我们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份,问卷有效率为95.7%,从中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我们收集了关于留守儿童声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认为学校开展声乐课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10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占80.7%“效果很好”,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声乐课教学对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习其他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有帮助。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在留守儿童学习教育上存在着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教育方面呈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一方面学习动力不强,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往往缺乏父母直接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没有亲生父母的监督和管教,学习效果较差,整天在外玩耍,书本知识离得越来越远。调研中30.89%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加之留守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过低,也根本无暇顾及。有12.28%留守儿童从自己父母身上隐隐看出学习没有什么用,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学习动力。在学习成绩方面,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容乐观,40%留守儿童的成绩在学校班级属于中等偏差,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母聚少离多,容易产生强烈的想念父母,思念亲人,从而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思想分散,上课效率较低,自然而然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下降。二是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上存在着自卑、性格内向的问题。调查中发现,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的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自卑、不自信、脾气暴躁,容易出现冲动急躁的性格呈现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陪伴,缺少父母在身边关爱和支持,往往心理上比同龄小孩容易自卑和内心较为脆弱,数据显示30.76%孩子性格普遍较为内向,有67.22%学生容易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戒备和敌对的心理,有52.95%留守儿童不愿意与同学或老师交流,65.23%留守儿童容易逃避各种公共场所和不想参与集体活动,有72.15%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监护人发生摩擦而产生不想接触行为,孩子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和障碍,有55.93%留守儿童学生面对教师的教育认为自己父母都不管,你就别管闲事,有65.16%对老师的教育有明显的抵触情绪。留守儿童父母亲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存在差异,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问题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强烈。三是在思想品质上存在着道德涵养不高、道德观念偏差的问题。道德观念发生偏差已成为留守儿童一个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发生扭曲,容易走向极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亲长期务工在外,其实留守儿童对孩子都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留守儿童的父母亲总以为,用来弥补孩子亲情缺失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承诺用金钱来弥补,这容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人生观,产生了读不读书无所谓、赚取更多的钱财才是硬道理,这些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思想道德,甚至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在实地调研中,采访留守儿童学校教师普遍反映,有12.18%留守儿童缺乏起码的礼貌尊称,有17.34%的留守儿童经常在学校违纪行为,13.41%的有打架偷盗行为、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出现。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在乡村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丧失了自我道德约束、道德行为不良,未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社会责任感和责任意识缺失。

二、开展声乐教学活动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分析

留守儿童内心往往比较脆弱、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等,而要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声乐课教学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的指导和教育。一是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阳光向上、崇尚真善美、健康成长。从被调查的学校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性别和年龄大多数为男童,女童偏少,留守儿童缺少阳光向上的学习精神。我们在山区调研了85名留守儿童中,实地调研了男童70名,占82.35%,女童15名,占17.64%;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5岁(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最大的12岁,有60.23%的留守儿童在6岁至10岁之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均为爷爷奶奶,据调研数据统计97.31%的留守儿童的监护是祖辈监护型,其中,88.93%的留守儿童监护人由爷爷奶奶承担,8.43%的监护人由外公外婆承担,2.77%的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无人监护,留守儿童有时候独自在家务农,可能偶尔会得到亲戚或者邻居的照料。因此,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候,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有针对性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有利于消除自卑、情绪低落、失落感和无助感的内心状态。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所初中学校有12个班级,仅有1名专职声乐教师,另有2名兼职声乐教师,且大多数声乐教师年龄偏大,未经过专业音乐训练。还有所小学学校有16个班,有1名专职声乐教师,4名兼职声乐教师,仅有1台电子琴,尚未有钢琴、洋鼓洋号,仅用于大型活动。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容易想念父母占50.33%,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占69.26%,有些留守儿童常常说谎、不讲真话占72.37%。针对这种情况,乡村小学和中学就需要加强声乐教学能力的培育,不断增强和消除自卑感和失落感。三是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升。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看出,山区留守儿童喜欢上声乐课的占70.3%,喜欢唱歌听音乐的占64.8%,喜欢声乐课老师占69.2%,声乐课能带来快乐心情占83.7%,被调查的留守儿童表露出较为坦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山区开展乡村声乐课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留守儿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向上的心态,容易让其向上向善,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促进留守儿童热爱生活,提高关心父母,增强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们发现78.79%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声乐课教学有利于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健康向上,消除自卑感,认为达到了声乐教学效果,51.9%的甚至认为一般不会消除自卑感,提高自信心,效果较为一般。

三、加强留守儿童声乐教学的主要途径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5

1.制订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音乐教学计划紧密衔接的声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指导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幼儿园音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幼儿音乐教材是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材料。我们在制订声乐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上文件材料的精神和内容,充分考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之间的联系,突出教育的连贯性,既保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又要凸显其实用性和有效性。2.掌握幼儿声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的幼儿教学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除了掌握好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练好声乐演唱技能外,更要丰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幼儿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与一线的幼儿音乐教师多联系、多沟通,深入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观察了解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情况,把相关的实践案例、方法等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合理组织教材,突出声乐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学前性

以基本技能教学为主线组织声乐教学内容,可加强学生声乐演唱基础能力的培养。作品难度上,要选用中等难度的作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不盲目选择音域广、音区高的大型声乐曲目;作品风格上,选用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思想性强的主旋律作品、风格多样的民族性作品、时代特征浓郁且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的当代声乐作品等,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积累丰富的声乐演唱经验。声乐教材组织的副线则考虑即兴表演唱和声乐基础练习的结合,并涵盖儿歌表演唱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儿歌表演唱和范唱能力,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加有关幼儿声乐学习的教学理论,加强幼儿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声乐学习的教学理论包括不同年龄段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随乐能力的发展、节奏感的发展、动作发展能力特点以及心理能力(如注意力等)发展特点等理论知识,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声乐的特点、幼儿声乐教学的方法及教学设计等系统理论知识。

(三)采取多种措施,建构多样化的声乐教学模式

歌唱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技能,需要多听、多唱、多练、多演才能形成,教师应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感知、体会、揣摩和训练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歌唱能力。1.将集体课与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声乐教学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班级规模及学生个体实际,实行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课教学歌唱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歌唱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共性问题;通过小组课消化巩固集体课所学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让小组成员一起开展讨论、探究,强化练习;个别课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及音乐基础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通过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声音演唱和儿童声乐教学的技能。2.实行双导师制。邀请儿歌范唱能力强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与高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高师声乐教师负责声音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儿歌表演的基本方法;幼儿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幼儿面前进行声情并茂的范唱。另外,建立声乐课程的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开展包括歌曲演唱的各种实践。

(四)丰富教学资源,使用“立体的”声乐教学媒介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涉及优秀声乐作品鉴赏、歌唱理论学习、声乐演唱技巧训练、儿童声乐教学基本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有对于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练习,还有对情感、意志品质的陶冶与锻炼。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容,需要利用“立体的”教学媒介去承载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建设,有意识地将曲谱与音频、视频资料结合起来,建立与声乐教学密切联系的视听资源库,并安排学生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共同搜集各种类型的声乐演唱资料,如各类视听媒体中的最新单曲、音乐杂志中的儿童歌曲作品、幼儿音乐活动所使用的音乐材料等;纳入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名人名家的声乐演唱、幼儿园经典儿歌等;利用图书、音频和视频录放设备、网络和计算机等“立体的”声乐教学媒介,通过看、听、感、演、比等手段增加学生的声乐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用结合,将声乐技能教学与幼儿歌唱教学相结合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会唱、会演,还要会教,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技术和声乐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幼儿歌唱教学法。要解决声乐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与幼儿歌唱教学法相脱节的问题,可以采用院园合作的方式,即高校与幼儿园共建有关声乐课程的实践基地,将声乐教师、教学法教师、幼儿园教师三者联合起来,有计划有目地让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与歌唱有关的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从声乐专业的角度更深地理解和落实幼儿园歌唱游戏和教学的价值。声乐教师要主动地将幼儿园歌唱教学的内容与教法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统筹安排,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加强对幼儿歌唱教学法的掌握。

(六)完善评价机制,通过综合性教学评价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6

一、比赛时间

预赛:年5月15日、16日

决赛:年5月29日、30日

二、比赛地点

区文化中心剧场

三、参赛对象

凡居住在辖区内5—15周岁的少年儿童及各类艺术学校,均可报名。

四、比赛形式

1、声乐方面:独唱、重唱、齐唱均可

2、器乐方面:各类乐器,独奏、齐奏均可

3、舞蹈方面: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均可

五、比赛方法

比赛分预赛、决赛,各参赛形式将根据实际报名的人数,按比例分别评选出一、二、三奖和表演奖,并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获奖选手将代表区参加第八届少年儿童器乐比赛。

六、报名时间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行为,它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歌唱,更能让学生学会合作的能力,在参与合唱演出或者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会很多知识和舞台经验。著名的童声合唱艺术家孟大鹏曾这样描述:“童声合唱更贴近于广大中国少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更富有儿童的情趣并反映出他们的健康成长的精神风貌”,因而在小学音乐中合唱教学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各中小学校都将合唱当作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活动。童年是最美好的,参加了合唱的孩子们都特别珍惜这段美好时光,合唱给他们的生命增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给未来增添了美好的回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谈谈对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合唱团队的训练方法

(一)指导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合唱排练时通常先单音训练,接着音程训练,最后和声训练。发声位置要正确,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协调控制腰腹部肌肉群,尽量用头腔共鸣。所有人要学习同一种声音,还要特别注意音色的统一。发声练习曲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的条件和水平,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很多队伍寻找了很多的发声练习曲,大量的唱曲谱,变换速度和跨度练习,其实中小学合唱团因为排练时间比较有限,直接练曲谱是最有效的。在发声练习之前,要注意唇部和喉部的开音、肌肉的热身等,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们的全身器官兴奋起来,这样在合唱过程中才能发出最具有感染力的声音。(二)积极寻求多样的练唱方式。歌曲练唱时可以运用狗喘气、闻鲜花、吹蜡烛、半打哈、抛铅球等方法。练唱过程中要注意音量的控制,因为音量是可以表达歌曲意境,一定要做到稳、准、松弛、灵活,这样才能使声音达到和谐统一。特别是在歌曲刚开始排练的阶段,要提醒学生轻声唱歌,然后互相模仿声音。等声音统一后,还要注意训练声部的默契以及声音的和谐。比如《保卫黄河》这个作品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注意力度变化,从曲调、节奏、曲式结构、歌词等着手,层次分明,由小到大,采用齐唱和轮唱的形式,内容似黄河波涛汹涌,仿佛要把侵略者淹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充分展现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该作品适合采用短呼吸结合吹蜡烛的方法进行课前气息训练,流畅的气息有助于更好的完成该作品。再如《田野在召唤》这个作品要唱出欢快、活泼的情绪,发声时直接用“la”熟悉歌曲旋律。首先学习低声部,踩着脚步并用器乐小提琴演奏,告诉学生想象自己走在田野里,接着再熟悉高声部。等学生对两个声部都熟悉后,再合起来排练。老师可以和电脑音乐分声部来带领学生唱,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咬字和音准,不对的地方及时纠正,确保每位孩子都能准确无误地演唱歌曲。(三)激发合唱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没有感情的歌唱,如同水缸里的死水没有活力,也好似凋谢的鲜花没有生气,因此“情感教学”是合唱的灵魂。新课标指出“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采用创情境、讲故事、做表演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深入音乐、了解音乐,做到感同身受,只有这样完成的作品才更具吸引力。比如《故乡的小路》这首歌曲中作者通过小路和路边的小花表达出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旋律优美深情,充满了浓浓的思乡情怀。在教学时,笔者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想象自己走过的小路,比如田间的小路、校园的小路、外婆家的小路等,回想起每一条小路留下的欢乐和故事,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如果学生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唱出的歌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再比如加纳民谣《Obwisana》讲述了一种很有趣的圆圈游戏,对于小学低段同学而言,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作品字面上的意思。通过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石头,在合唱前让他们围成一个圈玩一玩这个游戏,边玩边唱,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更容易唱出歌曲的意境和立体感,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提升合唱指挥的专业素养

(一)丰富指挥的技术技能。合唱指挥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掌握正确的合唱训练理念和方法,学会多种作品分析和处理的手段,以及一定的合唱指挥技法。指挥的起拍、收拍、站姿、表情等都要符合作品的要求,注意气、声、字、腔、情五个部分的技巧,动作要有动感、有神韵,要求队员做到声音张弛有力。一个优秀的指挥不仅能用手来“说话”,而且会运用多种感官来“吟唱”,比如表情、眼睛等。通过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传神的眼睛来启发整个团队,和谐统一地表达出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同时,指挥对音准要有较高的辨识能力,能够及时纠正演唱过程中发音不准的情况。指挥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良好的人格魅力,能够随时号召大家服从指挥,并调动演唱者的情绪。此外,指挥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强大的自信心,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能够及时处理各种异常情况。(二)关注指挥的排练要领。合唱是一种集体的声乐艺术,有别于个体的独唱表演。合唱声乐艺术的训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它包括音准把握、气息控制、咬字吐字、声音共鸣、音色变化、和声和音量训练。合唱训练中难度最大是声音的协调一致,这要求指挥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训练,层层把关,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排练中还要注意提醒学生轻声唱,听得到别人声部的声音。排练过程中除了要时刻把握音乐要素外,还要注意歌曲选择、背景介绍、编者意图等,这对指挥的艺术修养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适合的歌曲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提高指挥的声乐素养。指挥不一定是独唱方面的专家,但是独唱水平好的老师在带领学生发音、音准、和声练习的时候会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指挥带着唱,学生通过聆听来学习,当学生演唱方法不正确时及时给予纠正,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形成科学的演唱习惯。因此,指挥老师的演唱水平直接影响了合唱团队的成绩,要求指挥老师不断提高音乐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例如笔者曾经指导过一个原创作品《新世纪的辉煌属于中国》,因为中间有一些高音需要处理,学生刚开始很难唱好,最后我反复做了示范,要求学生不仅要打开软腭、眉毛抬高、笑肌抬起,还要让声音竖起来找到共鸣点等声乐技巧,时刻提醒学生要保护好嗓子,不要扯着喉咙唱歌,最后顺利解决了这个难点。

三、加强合唱团队的组织建设

(一)明确合唱队的奋斗目标。明确的目标就如同指示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目标既是动力,也是方向,如果一个合唱团没有奋斗目标,将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指挥老师要给合唱团制定一个共同奋斗目标,还要使这一目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以得到其他队员的认同,从而成为他们持续努力的源泉。伟大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进一步细化,细化到每学期、每月份、每次课,细化到每个声部、每句歌词、每位队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另外,制定目标的真正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明确方向,更是给我们制定了一条自我评价的标准。例如笔者在每次排练的时候都会从合唱团中轮流选出一名队员来当“观众评委”,预先告知本次排练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在排练结束后由该同学来点评本次训练的进步与不足以及目标达成度。现在每次训练的时候,总会有一名“小评委”拿着纸笔,正襟危坐,在角落里观察着大家的一举一动。通过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又能够有效监督目标的完成情况,容易获得队员的认同和共鸣。(二)增强合唱队的团队意识。合唱因其人数众多的特点,对单个演唱者的要求比独唱演员要稍低,而且由于拥有多个声部,拓宽了单一人声的音域,但这是以每个声部人员各司其职为前提,假如有不协调的声音出来,就会破坏合唱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队员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要求所有队员必须时刻关注指挥、服从指挥,学会安静、倾听、忍让,齐心协力保持和谐融洽的声音,不要凸显自己,不能搞个性化,一切听从指挥安排,这是合唱队最基本的素质修养。比如通过让学生反复练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要求孩子们在演唱过程中做到互相配合、互相尊重、团结一心,将作品中包含的团结奋进的思想灌输给学生。通过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法,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合唱团中独一无二、缺一不可的地位,养成一种自觉、自律的习惯。(三)完善合唱队的纪律规范。一个好的合唱队必须要有严格的纪律要求作为保障。学生在刚加入合唱团时,出勤率和积极性较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兴趣淡化,或是由于与其它活动时间冲突、学习繁忙等因素,其积极性容易下降,导致合唱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合唱团队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合唱训练习惯,有素质、懂规矩、守纪律。同时,老师也要遵守纪律规范,不得随意请假、迟到和早退,以身作则,把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对事业的责任心传递给每位队员。例如笔者带的小豆芽合唱团在刚刚组建的时候,孩子们觉得合唱只是兴趣,可有可无,经常随意缺勤,在上课的时候喜欢随意讲话,也不懂得看老师的手势,指挥和队员之间缺乏默契。后来,笔者通过引入阿卡贝拉、奥尔夫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合唱的理解与兴趣,并让学生制定合唱团管理条例,师生约法三章,共同遵守。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孩子们自律性明显提高,基本上一周两次的训练每次都能全勤,保证了排练成效的最大化。

荀子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意思是音乐能够深入人心,能够感化人,最终改变人的道德修养,揭示了音乐强大的感染力和社会功效。童声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童声合唱更是童声中最动听的。每个小学音乐教师都希望能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小学合唱队伍,让这个最动听的声音飘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飘向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真正做到科学施教、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大家一起努力,让孩子们“亲近合唱,带领他们感受艺术之美”,共享音乐教育的和谐乐章。

参考文献

[1]易文静.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创新模式与方法探析[J].黄河之声,2019,(04):120.

[2]陈妍.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究与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9,(02):190-191.

[3]蔡凌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202-203.

[4]邵美仙.小学合唱教学中纵向和声意识培养的策略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8,(08):15-20.

[5]杨旭东.以合唱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艺术表现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8,(02):60-61.

[6]施云斌.小学课堂合唱教学的创新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7,(17):55-57.

[7]彭方田.浅谈小学常态课中合唱教学的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7,(04):54.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专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体系构建

高专学前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资特点,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等四大当面。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学前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引导幼儿的音乐天性,使幼儿可以很好的领悟音乐,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为托儿所、幼儿园、学前教育保教工作培养一线能唱能教能创编的教师,又为其输送管理人才。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培养职业素养以及对于音乐的艺术素养为发展方向,完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凭借课程的知识特点,实施科学教学模式方案,运用逐渐深入的教学理念把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得到统一,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上的灵活运用,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例如启发式的情感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合理的有利运用,改善歌唱时的状态,得到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这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体系构建的基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总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声乐理论以及声乐实践。声乐理论部分具有歌唱发声的基础原理、基础功能、基础方法、基础技巧等。因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特殊性和综合性,还涉及到了嗓子的保养和口语发声的内容。教学实践部分根据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幼儿的音域、儿童歌唱的发声与教唱;儿童歌曲、发声练习与练习曲、中外独唱歌曲、齐唱歌曲、合唱歌曲。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高专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构建打下良好的坚定基础。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目标方向理念

构建顶尖师资队伍,构建顶尖实际训练条件,达到课程目的以及专业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歌唱时候的姿势,歌唱时候的气吸,歌唱时候的腔体以及位置等,都可以对声乐作品实行诠释。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欣赏生活并且喜爱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感,积极自主参加艺术活动,提高培养对艺术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简便的歌唱方式,提高学生声音的表现能力,例如情感和韵味的展现。能以不一样的声音形式开拓性的大胆展现自己的感情和体悟。在歌唱活动过程当中体验集体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在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时候,能互相理解、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创作灵感与表现形式,多多欣赏不一样表现形式与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三、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理念

(一)声乐课程基础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声乐训练条件下而制定的,包含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理论基本知识,发声练习方法,儿童声乐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规范的唱歌姿势动作等,目的是通过相对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使学生可以发出清新自然,优美的歌唱声音。

(二)儿童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对儿童的发声训练及儿童歌曲的演唱进行学习,其基本目的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到的发声方式进行演练,使其可以更加精准的对歌唱作品进行演唱,从领唱、齐唱等角度来调节自身的声音,将歌曲更好的表达出来,并且这也是当前学前声乐教育主要培训内容之一。

(三)儿歌表演唱

这样的表演方式是边进行表演边进行唱歌,独立自主的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用身体动作互相组合表现音乐体系的结构、情感以及内容,积极、熟练的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动态与人沟通。让学生学习更多乐器的使用方法,达到基本表演阶段。积极主动参与乐器的制作,辨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体验各种演奏方式中音色、音量、音乐感配置的表现模式,积极参与合作,大家一起设计演奏方案。比如在对《丢手绢》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进行表演唱歌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设备来搭建游戏场景,以游戏场景为寄托,让受众更好的了解儿歌表演唱歌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大胆地运用各种音乐的、非音乐性质的表达方式参与到欣赏活动当中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想象以及创造,提高体悟和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是教学内容当中的难点。

(四)儿童歌曲的教唱

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让儿童学会唱儿童歌曲,能够积极组织和实施音乐课堂教学,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课程是紧密结合的,充分理解结合了学生教学的认知特点,体现出紧贴就业的实际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里的学生声乐大多是零基础的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由于声音条件有限,音乐的根基又很薄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学生的音乐基本功很差,学习歌曲非常困难;声乐学习是依靠大量的课后训练练习,鉴于练习场地有所受限,很多学生课后不能够进行练习等。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个人的音乐修养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过识谱、音律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日后学习效率。为了可以达到声乐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应对岗位能力,主要应用了教师授课以后自主的训练练习和社会实践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理论教学:其中包括技巧练习以及学唱声乐作品这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实践相结合,较全面完善的掌握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带领和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声乐课和声乐教学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料进行自学和研究。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实践、舞台表演锻炼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能力施展的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不定期让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声乐、合唱比赛;让声乐方面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校内建立声乐社团;去学校以外实习基地实行锻炼,学生们每年都要到幼儿园见实习,把学到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能技巧,运用到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在实训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

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理念

遵循能力自身本位、课程岗位相融通、学了就好好利用的原则,以自身职业岗位技能作为基础核心,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不断加强深化课程进行改革。紧紧的围绕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以及幼儿声乐课程本质的性质和地位,结合学生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根据教学过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确定声乐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姊妹课程体系服务,积极加强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对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不仅为学生在学习姊妹学科的时候提供了基本知识,又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与自主创业、甚至一辈子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定基础。努力将教学、学习、做事一体化,完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理念,保证学生肯定既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又拥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应该不断变换理念,探究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素质职业教育型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时间,积极指引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和利用,建立自主、灵活、积极的课程练习平台,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学习积极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丰富教学方式,是开拓学生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和开展学生的歌唱水平能力是声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任务。

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理念

(一)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结合师生课堂提问内容,学生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内容,声乐技术能力考核等方式,增加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次数,主要针对于表演和学习内容的评分。

(二)学生互评法

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对每个人演唱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声乐的能动性以及声乐教学方法的判断力。

(三)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价

指引学生实行学习方法的变换,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从事工作以后教导儿童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加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综合评价

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视考核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不仅仅只要求掌控高专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和基础知识方面,还能够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等表演实践操作技能,且融合了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一体,对学生以后音乐才能的长期发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素质,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为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者:时霞 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3]虞永平.学前课程研究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

[4]徐浩.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

[5]徐青.浅析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职前教育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程合唱教学;声乐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师资为教学目标的。目前全国开设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约有200所左右。虽然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但声乐课程都是其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必修课,是以声乐大课的形式存在的。那么声乐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上好声乐课?始终都是教师们在不断探讨的问题。我们要明确的是合唱属不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声乐课要不要学习合唱作品?能不能学习合唱作品?如果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何时进入?如何考核?教师需不需要培训?如何培训?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之合唱教学的现状

(一)学前教育专业之声乐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在我校有三种学制:初起专、初起本、高起专。这三种学制都开设声乐课程。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声乐教材当中,包括幼儿歌曲、儿童歌曲、童声合唱,成人歌曲;成人歌曲当中有独唱、重唱、合唱。题材和体裁范围都很广。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声乐课程的形式是大课,教师们通常只能让学生以齐唱的形式练习所有的歌曲。在选择歌曲时也只选择齐唱和适合齐唱的独唱歌曲。合唱歌曲虽然是声乐教材中的一部分,但是,实际教学当中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在声乐课的初级阶段教师们选择一些音域窄、节奏规整、好学易唱的单声部歌曲。学生们通过练习,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建立歌唱的基本的声音概念。在低年级,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声乐理论和一定的声乐演唱技能,声乐演唱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如果,五个学期或者九个学期(针对不同学制)都如此进行声乐课教学,就会出现无论你是男声还是女声、高音还是低音、嗓音条件是纤细、灵活还是宽泛、厚重,更不论你是适合唱民歌还是美声,全班同学都同唱一首歌、同唱一个调。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唱歌时有的高不上去、有的低不下来,声音宽厚的唱民歌拐不了弯、声音纤细的唱美声共鸣达不到。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声乐课的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如果在声乐课堂上选择了合唱作品,会使以上出现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众所周知,在合唱训练当中,由于作品是多声部的,它的旋律、和声及织体的丰富性,就解决男女声的音色问题、高低音的问题、旋律单一导致的兴趣问题、风格问题等等。前面论述了合唱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大课能不能进行合唱教学?怎样进行合唱教学?很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二)声乐课程中的合唱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合唱教学中通常会碰到三个问题。1、视唱练耳的问题。在学习一首合唱歌曲时最先碰到的就是识谱问题。最初学习声乐的时候,学的都是单声部歌曲,它的旋律线条单一、清晰,全班同学都是一样的,没有干扰,自然是容易掌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声乐知识和视唱能力,应该可以进入合唱训练了。但之前的单声部训练给学生们养成一种单声部作品的听觉习惯,学生们缺乏声部间倾听、配合、调整的能力。所以,无论是识谱还是听觉,加入多声部作品之后,师生们都会不适应,会感到吃力。多声部作品是以和声为基础的,对于音准、节奏、节拍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们的视唱练耳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唱准多声部,需要反复的练习,有时候会让人失去成就感,感觉乏味和枯燥。2、课时的问题。对于不同学制的学生,他们在校就读期间,除了毕业实习的那一学期,其它分别有九个学期和五个学期的声乐课程的学习。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起专为例。声乐课程如下: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期平均只有十六周三十二个学时,声乐课每周一次两课时。那么,完成一首单声部作品,简单的作品需要一周,一般难度的需要两周,难度大的作品甚至需要三周时间。以一般难度的作品为例,第一周解决作品的音准、节奏、歌词、难点等问题,第二周解决作品气息、音色、情感、形象处理等问题。多声部的声乐作品,通常有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甚至更多。由于和声、织体的复杂,一首合唱作品的学习需要师生们有足够的耐心,所需要的时间是单声部歌曲的二到三倍,甚至更多。即排练一首合唱的时间能够学习三到四首单声部歌曲了。如此,二声部最少需要三周六课时,三声部最少需要四周八课时才能把作品表达的较完整。那么,要进行合唱训练,课时问题就成了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3、师资问题。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能弹、会唱、有一定的声乐理论素养,就可以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的声乐教学了。而声乐教师要完成合唱教学,就成为另一个专业学科——合唱指挥的范畴了。这要求教师们在声乐课堂上,不仅要带领学生们完成单声部的声乐技能训练,还要组织学生们进行多声部的识谱学习和合唱排练,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指挥学生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虽然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合唱指挥法也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是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能。在最初走向教学岗位的时候,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不断实践,指挥这一技能会越来越生疏,最后只好放弃。那么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如果教师胜任不了合唱教学,即使规定声乐课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合唱作品,教学效果又如何呢?显然,需要对所有的声乐教师进行合唱指挥法的专业培训。而且要不断的为其提供合唱指挥的舞台实践的机会。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面临的这三大问题,导致了我们的声乐教学是学生入学开始学习声乐,到毕业最后的考核都是单声部的声乐作品,教材上的多声部作品基本成了永远的待选。在课程进行到中间阶段,很多学生放弃了专业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尽管她们仍然坐在教室里,但是参与的积极性显然得到了遏制。因为,全班同学声音条件各不相同,歌曲的难度在加大,音域在加宽,她们的自身条件限制了她们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从未登台演出实践过。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如何教学、如何组织幼儿园的孩子进行音乐学习都成问题。如果合唱走进声乐课堂,而且每学期都为学生们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现状将大大改观。

二、合唱教学的实施

儿童声乐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兴趣情感发声训练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期,孩子们往往喜欢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他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带着颗颗童心,对歌唱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少儿声乐是针对孩童时期的嗓音条件、歌曲表现、情感表达等全方面的素质进行的一种科学的声乐教学形式。

少儿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激发、挖掘、培养热爱歌唱的孩子的自身潜质与兴趣。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追求学生气息和发声的准确性,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素质。声乐要求我们以一个高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声音,以声音的各种变化来传达美与情感,最终使歌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完美地展示音乐魅力。因此,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坚实的声乐基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是少儿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几岁开始学习声乐最适宜

4~6岁的孩子,喉头和声带是成人的一半或一半不到,胸腔小,呼吸浅,多用的是头腔共鸣,因此声音特点是清脆、甜美而明亮。那么,如此稚嫩的嗓音就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最好能够自然发展,让孩子多欣赏和学唱各种形式的儿歌作品,培养孩子的乐感,同时,在表现音乐时,简单的肢体动作的诠释和配合在少儿声乐的训练中尤为重要。

儿童从7岁开始学习声乐是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独立学习发声技巧,可以基本控制好自身的歌唱器官,同时对声音有一定的辨别力,也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表现歌曲的能力,有利于少儿长时间的持续声乐歌唱的学习。

二、歌唱训练中的重要三阶段

1.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若对所从事的活动有兴趣,活动就会成为一种能够使少儿积极主动参与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其实,少儿对音乐的兴趣大多还是比较高的,那么维持孩子这样的状态并进一步提高这种状态,是为下一步的歌唱训练做充分、必要准备的前提。歌唱训练应该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训练之前,先制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饱满的热情进入歌唱状态,并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表扬,及时激励,使学生始终维持高涨的演唱情绪。唱、演、欣赏各个方面同时进行,使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不断扩宽,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2.科学的发声训练

由于少儿对事物的理解没有概念性,控制身体各歌唱器官的协调能力更是相对弱一些,因此针对少儿的声乐训练,以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和丰富的想象力来加强各歌唱器官的协调配合更为恰当。针对歌唱呼吸、放松喉部、咬字吐字以及歌唱表现能力等进行单项练习,学生会有更深刻的概念性,在歌唱中可以有效地协调配合歌唱器官,保留住儿童明亮、自然的音色,在高、低音区达到声音、位置的完美统一。

(1)呼吸练习: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并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地运用气息。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常遇的一些例子,如吹蜡烛、打哈欠等状态,让学生进行亲身体会,从而陈述自己呼吸时身体器官的变化特征,用这种亲自体会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地解释了呼吸的原理。

(2)咬字吐字练习:唱歌其实是一种艺术化了的说话。儿童歌曲大体分为两大类,欢快的和抒情的。我们常说,唱歌咬字要做到字正腔圆,听众才能轻松舒服地听懂歌曲的内容。那么,在表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歌曲时咬字吐字也略有区别。

在演唱欢快类歌曲时,对歌曲中的每个字,声母首先要保证快速准确,并马上与韵母结合唱出字的韵母。无论是单韵母的拖腔,还是复韵母的拼合运腔及字尾的归韵、收声,唇、舌、喉、腭的动作都非常轻巧、灵活的配合,并必须要用“心”读字,这样便可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演唱抒情类的歌曲时,曲调慢而有序,咬字需把韵头、韵腹、韵尾都交代得非常清楚,这就不急于归韵,过早的归韵会导致出现沉重的鼻音,应在快唱完一个字的韵尾时,快速归韵,这样有利于歌唱声音的连贯和感情的充分表达,使整首歌曲更加感染人。

(3)喉部打开练习:在歌唱中喉部要求保持打开状态,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生活细节可以辅助找到这一感觉:当口中含口水想说话时,喉咙的状态就是开着的;人一边打哈欠一边说话时喉头也是开的状态等等,让学生自己亲自做做就能体会这种感觉了。

(4)面部放松练习:在歌唱时要始终保持面部机能的自然放松状态。歌唱中易出现的下巴僵硬、不会微笑等问题,都会影响歌唱声音的正常发挥。一般说来,当面部保持微笑状态时,面部器官通常处于比较理想的位置。当笑肌抬起时,口腔内硬颚和软腭随之抬起,喉咙在这种状态下也会自然打开,这是最理想的歌唱状态。歌唱的初学期,应该建议学生经常对着镜子练习,检查自己的面部状态是否自然放松、是否协调美观。

3.歌唱情感与表现力的培养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不具有像形状、色彩等的可视性特征,因此,它需要对审美知识进行不断的获取,对审美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才能具备深刻的审美理解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歌时,首先应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内涵以及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表达等,给出相应的引导。歌曲中的一些力度、速度、强弱等记号都可以帮助理解和表达音乐形象。孩子们的歌声是纯真的,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替代的,同时,音乐对人情感的影响比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更为强烈、更能立竿见影。让学生从小就对美的事物有自己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尤为关键。在教师帮助理解音乐语言的同时,视听的结合,如对美术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的同时加强,可以促使儿童情感对音乐更快、更准确地产生共鸣。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发声技巧是歌唱的基础,而歌唱的最终目的是要用美妙的声音把歌曲的内涵、情感表达出来,使歌唱者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学生歌唱表现力的培养更为关键和重要,要求做到声情并茂的演唱,并能够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中,感染自己、感染别人。

三、对少儿声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随着人们对孩子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视,少儿声乐的培训课程也风起云涌,很多声乐教师都在通过自己对声乐的理解与研究,设计出多种独特、有趣的声乐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歌唱能力。

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我,对于如何将自己所学到的音乐知识,以一种新颖独特并且深受欢迎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也做过很多的思考和研究。期间,通过一些网络和书籍,刘锐老师的“快乐歌唱”教学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孩子的天性是纯真快乐的,以玩耍、游戏的行式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到歌唱学习中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歌唱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孩子与生俱来的表现欲,同时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孩子们而言,动听的歌唱不仅可以引导其步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同时也可以使其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通过声乐的学习实践,可以使孩子锻炼其心理素质,提高其表演能力,同时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喜悦。总之,少儿声乐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继续学习、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品川三郎.儿童歌唱发声——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吕永深、缪裴言译)[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4]郑兆琳.21世纪儿童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