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护理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4 17:31:22

儿童护理知识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社区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10例,按照其预防接种过程中护理管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无缝组和对照组各105例。无缝组中男童64例,女童41例;年龄2个月~7岁,平均(3.4±0.8)岁。对照组男童60例,女童45例;年龄2个月~6.5岁,平均(3.2±0.7)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根据传统的预防接种程序为无缝组和对照组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在预防接种的同时为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即在接种前进行相关指导,并将《预防接种通知书》发放到每一位家长手中,在家长签字确认后收回;注射前应该指导和协助家长摆放好儿童的注射体位,同时将预防接种后的留观室设计成游乐园的样子,对有关于疫苗接种的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内容张贴在等待接种室和留观室的墙壁上。无缝组儿童接受无缝隙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2.1健康教育。在产妇产后对其进行访视时发放预防接种通知书,介绍有关于预防接种时间的安排,并进行健康教育。应该让儿童家长了解疫苗以及其所预防的疾病,接种前一周有发热、腹泻、咳嗽等情况的儿童应该将预防接种时间延后等相关的禁忌证。告知其预防接种的相关注意事项,避免儿童在疲惫的状态下进行预防接种;并告知其预防接种前后要让儿童注意休息,注射后3d内应该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为主,尽量避免进食油腻的食物。1.2.2预防接种前护理管理如果儿童是首次进行预防接种则应该建立档案,根据儿童实际情况实施保健并建立相关健康档案,对预防接种证上的相关内容做进一步完善,记录儿童基本资料和固定联系方式。同时应该向儿童家长发放预防接种的相关告知书,并在签名后收回,告知书的内容应该详细、明确显示“接种后留观30min后离开”、“阅读后直系家长签名”等相关字样,应该为每位儿童提供全程计划免疫时间和疫苗种类预约单一份,注射前应该由3名以上医务人员对儿童的健康情况进行评估。1.2.3预防接种中护理管理。在注射室设置宣传栏,并将注射体位等相关内容进行张贴指导。严格进行疫苗接种前的检查工作,检查后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标准进行注射。如果儿童年龄较小则应该在接种疫苗前与其玩乐,通过儿童喜欢的方式建立一个相对较好的关系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接触,避免儿童产生戒备和恐惧心理;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则应该通过鼓励方式让其坚强、勇敢,以保证注射的顺利进行。1.2.4预防接种后护理管理。在预防接种后的留观时间相关人员应该对儿童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再次宣教,并发放温馨提示卡,主要内容包括注射后3d内应该保证注射部位的干燥,多让儿童喝水,注意休息与保暖,若儿童注射部位轻微红肿或者是低热则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如果儿童症状较为严重则应该及时就医。在此基础上儿童预防接种留观室也应该张贴明显的防跌倒、摔伤的提示图片。1.2.5电话随访。预防接种后3d内应该对1~3个月儿童家长进行电话随访,对儿童疫苗接种后的表现等进行了解,对于存在预防接种疑惑和知识掌握不全的儿童家长进行再次宣传教育和疑问解答。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硬核)的发生率以及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护理满意度。儿童家长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3]:在儿童预防接种后的留观期间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并以此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问卷满分为100分,评分<60分表示其对护理服务不满意;评分60~80分表示对护理服务比较满意;评分>80分表示对护理服务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1.4统计学处理。对本研究中两组儿童与家长相关数据的收集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缝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的2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护理满意度比较。无缝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无缝隙护理管理以全面性、针对性和具体性为核心,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优化了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对“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行了充分的体现[4]。在实施预防接种护理管理的过程中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运用从产后开始进行相关内容的护理,一直到预防接种前、中、后以及随访均进行了全面的护理知识讲解与告知,改善了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情况,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使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通过本研究数据结果统计与分析发现,无缝组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的29.52%;在家长对预防接种满意度的比较上,无缝组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护理满意度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管理在社区预防接种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减少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儿童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预防接种的质量,可以将其作为预防接种的理想护理管理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华巧.无缝隙护理管理在社区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1):78.

[2]万晓娅.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对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分析[J].饮食保健,2019,6(25):112-113.

[3]黄建明,胡小芳.儿童预防接种的精细化护理效果评价[J].预防医学,2018,30(3):308-310.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收治的20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是26~75岁,平均为(47±3.2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为25~75岁,平均年龄为(46±3.25)岁。针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1.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使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①术前护理。首先,手术前要及时与家属患者进行沟通,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表明,手术前增强与家属、患者的沟通,尽量减少患者生理心理出现的不良情绪,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预后效果良好。所以在护理人员接到手术通知后,要及时做好术前访视工作,对患者的病史病情详细进行了解,同时为患者介绍手术的主要目的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从而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有效提高。另外,针对有负面心理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立即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其次,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常规外科护理标准在手术前禁饮食;可是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要求手术前2h适当禁食,给机体提供能量,帮助术后患者尽早康复[2]。②术中护理。首先,需要在手术的过程中进行保暖。按照严格规定,维持手术室的温度在22~24℃之间,患者因为在手术之前进行禁止食用食物,所以会出现体温低的情况,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为患者保暖,比如手术过程中,手术的床上垫上海绵床垫、在非手术位置将保暖的棉被盖好、手术的过程中输液需要加温,要对输液液体的温度进行控制,保证在37℃左右。其次,在手术的过程中要配合流程,科室需要根据手术的要求,将手术配合手册完善好,医生需要配备比较固定的护理工作人员,加强护理工作人员与医生的默契程度,提高手术的效率,降低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次数。然后,皮肤要做好保护工作,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对手术体位科学进行选择,充分将手术视野暴露出来,降低手术过程中产生的体位活动,防止皮肤受到伤害。第四,预防感染,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术中感染发生率,由此护理当中控制好感染问题[3]。③术后护理。手术后一天对患者访视,对患者身体指标进行检测,进行术后恢复指导。指导活动,指导饮食,要以清淡容易消化的流食为主[4],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进行逐步调整。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充足的护理知识,给患者提供专业护理,保证患者得到最理想的护理效果,尽快恢复。为了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护理人员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将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等患者回到病房,帮助患者利用舒适体位,叮嘱家属有关的护理注意事项。等到病患病情稳定出院,要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1.3统计方法。此次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来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使用(x±s)的方法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进行表示,同时使用χ2实现检验工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患者护理满意度完成护理之后,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5.0%大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龋齿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能威胁到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人类必须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3]。龋齿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口腔细菌滋生,儿童由于缺乏健康意识,甜食摄入过量会加剧口腔细菌滋生[4]。另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若此时儿童身体内的钙、鳞元素缺乏时,可能会引起牙齿钙化程度降低,最终形成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状况,一旦遇到细菌侵蚀则会加剧发展成为龋洞,严重甚至可能损害牙周及全身健康,因此给予儿童口腔综合保健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口腔健康保健知识相对缺乏,多数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不重视,因此仍有大量的儿童可能发展成为龋齿,从而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5]。口腔综合保健预防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法,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对儿童实施口腔综合保健预防,能减少时细菌侵蚀,减少龋齿的发病率。该研究中,观察组的正确刷牙、饭后漱口、每日刷牙>2次等指标的达标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龋齿发生率为2.72%,对照组的龋齿发生率为7.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口腔综合保健预防能提升儿童及家长的预防意识,是减少龋齿发病的重要措施,适于在广大儿童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淑芬.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研究[J].黑龙江医药,2017,30(1):150-152.

[2]魏芳.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4):52-53.

[3]张华莉.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1):185-186.

[4]陈亚飞.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2):164-165.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3

1.1一般方法。主要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的120例儿科患者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将这120例儿科患者进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的人数为50例,实验组的人数为70例,对照组的男性儿童患者为20例,女性儿童患者为30例。实验组的男性儿童患者人数为30例,女性儿童人数为40例。然后对这两组进行观察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一般资料的对比发现,P>0.05,无统计学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2主要方法。在护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将相关的健康性知识和用药的指导等常规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方式告知给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组的人员进行细节护理。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制定基础的护理方案,对不同儿童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设计,使得患者得到针对性的护理。与此同时,需要对儿童患者进行环境上的保护。儿童患者的年龄比较少,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差,难以有效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对儿童患者进行细节护理的时候需要对住院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例如:加入儿童喜爱的卡通元素,为儿童营造出舒适的住院环境,继而提升患者的治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促进患者接受细节护理与治疗。另一方面,对儿童的护理还需要关注到儿童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需要对儿童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与方法舒缓儿童的不良心理情绪。由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使用亲切的语言与儿童进行沟通与交流,进而获得儿童患者的信任,消除其紧张感、不适感。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还需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积极地交流与沟通,充分的实现患者家属与医院的配合。此外,需要做好细节护理,需要在护理之前对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满足儿童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多种需求。1.3观察指标。观察相关的护理指标进行观察的时候,需要及时的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并将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划分,从而得到细节护理的护理效果。并运用一定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结果

通过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护理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之后,可以知道:实验组的细节护理与常规组的护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实验组通过细节护理在出院速度和患者满意度上均高于常规组,其结果具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细节护理在医院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来说,细节护理可以让儿童患者更好的适应环境,进而促进病情的改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但是,为了提升医院的细节护理需要护理人员转变自身的护理理念,以患者为中心,积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获得患者家属的支持,不断提升细节护理的质量。需要在护理之前对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的了解,进而满足儿童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多种需求。结语: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细节护理的时候还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需要积极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为儿童患者提供更加良好的护理环境。通过对儿童患者的细节护理,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医疗事件。也为患者在医院提供了良好的治疗环境,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此外,通过对常规护理和细节护理的对比分析发现,细节护理的护理方法更加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好转,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在健康的环境中生存与成长,是值得推广和使用的。

参考文献

[1]张静.细节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效果对比[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4):131-132.

[2]邓琬澜,李实英,夏元喜.细节护理在儿童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和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5(01):181-182.

[3]潘骋佳.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19):136.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人文关怀;儿科护理;实践应用

在现代社会,许多的家庭在生育问题上,越来越多人选择只要一个孩子,这就导致,独生子女成为了许多中国式家庭的核心,孩子的健康受到全家人的关心。这就导致医患关系,尤其在儿科中显得特别敏感。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就会十分着急,如果这时医护人员稍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就会给家属造成不好的体验。因此,儿科医护人员只有注意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才能完成自己的医护工作。为了顺应这种形势下医护模式的转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儿科护理工作中自觉融入“以人为本”这一人文理念,使得儿科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1人文关怀的具体含义

人文关怀理念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就是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尊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满足患者的需求与尊严,用专业的手法与能力对医患进行救治与照顾。不仅要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情感上的服务,在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基础上,体现对患者关心与爱护,保证患者能够满意。儿科医护人员更应该具备人文关怀理念,因为病患常常很小,所以,不仅要提供专业的救治,还要理解、关心病患,了解他们的需求,本着一颗关怀、博爱的心,为患者提供有理解、有关心的照顾。儿科护理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家属,把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人文关怀理念的具体应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已成立50余年,并于2016年成立儿童诊疗中心。通过儿科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儿童诊疗中心初具规模。儿童诊疗中心坚持中医特色,主要在中医药防治小儿疾病领域建设突出,并且注重临床、教学、科研三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现在儿童诊疗中心已经成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及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人文关怀培养方面做出了如下加强:(1)加强学术交流,锻炼业务能力我院儿科护理人员每年都会派出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并通过知识讲座、“六•一”儿童节科普宣传、大型义诊等形式锻炼业务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做到及时发现患儿及家长的内心需求,及时沟通处理,提高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和自身人文素养,积累实践经验。(2)多次组织义诊,参与公益活动多次组织分别赴梅河、柳河、白城、通辽、吉林、延吉等多地完成支医、义诊活动。作为吉林省中医儿科的领军科室,年平均接收外地进修人员达100多人次。多次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推广。中心护士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助力儿童健康工程,走进白山育林孤儿院”,“关注儿童成长,守护儿童健康”等大型义诊活动;儿童诊疗中心护理组成员积极参与,展现人文关怀。(3)科室组织会谈,总结交流经验在儿童诊疗中心护理组内部设有宣传护理小组、礼仪护理小组、科研护理小组、静疗小组、优质护理服务宣教小组、外事护理小组等,为解决患者各类需求进行服务。同时儿科科室多次组织座谈会,医护人员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通过积极的实践与交流,了解不同年龄小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在与小儿父母的交流中理解他们对小儿健康的需求,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使更多儿科医护人员懂得处理操作中的同步“事件”,提高人文素养。(4)学习儿童心理学,增加沟通能力儿科疾病因为病患年龄普遍偏小,难以掌握病患心理,因此。科室多次组织学习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增加护理人员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加强医护人员沟通能力。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良好沟通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医疗保障。

3人文关怀理念的实施效果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5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250例,研究组250例,其中男性267例,女性233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医护人员要增强意识,做好护理过程中的风险预防工作。认真观察发现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风险发生的症状、例数,总结风险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和措施。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250例患儿中20例发生风险事故,其中因记录情况不准确的有8例,由于患儿自身问题的有4例,出现专业技术问题的有2例,因医患沟通问题的有6例。研究组250例患儿中5例发生风险事故,其中因记录情况不准确的有1例,由于患儿自身问题的有2例,出现专业技术问题的有1例,因医患沟通问题的有1例。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3.1.1患儿自身因素。(1)儿童的行为因素。由于儿童自身特有因素,他们本身不同于成年人稳重成熟,对周围大多数事都抱有探索精神,尤其是医院的器材设施线路复杂,操作步骤较为繁琐,儿童在没有监护的情况下可能会有极大的风险发生。(2)儿童自身的心理因素。儿童的年龄较小,思维方式简单,对新鲜事物好奇,很容易因为某件小事情而导致情绪的大起大落,在护理过程中如果儿童患者情绪激动就会影响治疗进度,增加治疗难度。比如包扎伤口的时候儿童因为疼痛而情绪激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的时候难度就会相对增加[1]。(3)儿童意外事件。儿科是本院科室中重要且特殊的一个科室,在护理过程中更加需要医护人员注意儿童的各种行为发生的趋势,防止意外的发生,否则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从床上跌落,被锋利的器具割伤,走路磕碰等。3.1.2护理人员问题。(1)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准会影响治疗进度、效果等,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因为护理人员的技能掌握问题,往往会对治疗进程产生很大影响。比如技能掌握不熟练会导致患者等待时间过长产生浮躁心理,在输液时,由于患儿血管过细或者不明显而引起的多次针刺,会使儿童哭泣不止,影响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心情,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2]。(2)重症抢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足。在重症抢救过程中对于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尤为严格,由于情况较为紧急,医护人员需要争分夺秒,所以护理人员与医生的配合尤其重要,一旦护理人员操作失误或者动作不熟练就会导致治疗过程延迟,影响治疗效果,影响患儿病情,严重时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3.1.3医院医护环境的因素。医院的患者各种各样,自然细菌病毒会很多,医院需要做好及时的杀菌消毒和清洁处理。对于患儿来说本身自身的抵抗系统就暂时性脆弱,此时病毒等及容易感染患儿的伤口等。3.1.4医疗记录不正确。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注重记录的重要性,记录不严谨,数据有偏差,这就会导致医生在复查或者治疗的过程中依照错误的指标进行治疗,导致病情的延误[3]。3.2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对措施。3.2.1护理人员。(1)护理人员应当增强耐心和责任心。因患者年龄较小及其他原因,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患儿有极大可能不配合治疗,此时医护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包容理解患儿的一些小情绪和逆反心理,通过不断的沟通了解,逐渐建立起对方的信任,使患儿自发地配合治疗。另外,医护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在治疗或住院过程中或父母中途离开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需承担部分监管责任,保证患儿的人身安全。(2)护理人员应谨慎进行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是一项较为繁琐的护理科目,其护理对象多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因此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极易使其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便使医疗护理过程变得极为困难,也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养水平[4]。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进行检查记录时要更加细心谨慎,可试着与患儿聊天分散其注意力,安抚其紧张的情绪,并慢慢地了解其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切忌逼迫患儿配合自己或回答自己的问题。3.2.2加强医患沟通。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主治医师应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生理状况以便于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也应与家属相互配合,引导患儿配合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儿的一些治疗反应与变化,并根据这些数据不断完善治疗方案,确保患儿得到最好的治疗与服务。3.2.3成立医疗护理小组。(1)小组制定合理医疗方案。因患儿具有“脆弱性”,所以儿童护理工作的要求应当必须严格。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可以针对性地成立一个医疗小组,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护理人员组成,掌控各个环节的同时能够相互配合。在进行医疗护理前要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并且排查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根据患儿的年龄大小、心理状况、病情缓急制定相应的医疗方案[5,6]。(2)小组成员进行常规培训。小组中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正式医疗护理前要进行大量的培训和实践,不断强化自己的知识技能,丰富自己的护理经验,以确保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和纰漏[7]。对一些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员进行二次培训,如未通过最终考核前要禁止进行重要护理工作,这也从根本上降低了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因工作人员因专业知识不过关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可能性。3.2.4给医护人员和患儿家属提供学习机会。(1)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医院可以不定期地进行医护专业讲座和教学,不断丰富和强化医务人员的知识技能。(2)提高医患自我保护意识。安排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治疗他人的同时也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医闹事故的发生。为患儿家属提供机会进行疾病知识的学习,提高家属的护理能力,增强家属的护理意识,加强医患关系的学习,预防医患矛盾的发生[8]。综上所述,对于儿科护理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采用合理的医疗制度和计划,才能更好地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娄小丽,刘琼帆.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3):136.

[2]黄柳明.儿科护理管理危险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4):1976-1977.

[3]李晓燕,马玉兰.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8):187-187.

[4]廖运玲.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探析[J].医药前沿,2014(13):318-319.

[5]董合芳.儿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的价值评估[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5):97-98.

[6]李凤云.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0):110-111.

[7]曹静.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干预的应用及分析[J].饮食保健,2015,2(16):202-203.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6

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部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部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部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第二,加快城镇儿童医保及新农合保险覆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儿科护理得到发展。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大理州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4~14岁留守儿童36例,其中白族25例,彝族6例,回族5例;男22例,女14例;4~6岁学龄前儿童8例,7~12岁小学生16例,12~14岁初中生12例;支气管肺炎16例,过敏性紫癜10例,病毒性脑炎6例,脑囊虫病2例,癫痫2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在民族、性别、年龄构成、教育程度和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责任制整体护理。

1.2.1热情接诊,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因为缺乏

家长的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大都胆小、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进入医院陌生的环境,更是紧张害怕。责任护士接待留守儿童入院时,积极主动地自我介绍,及时安排病床入住。评估患儿心理状况,以聊天的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温和的态度介绍主管医生、病区环境、就餐方式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同时对患儿的住址、父母的打工地址及联系电话进行记录,建议父母尽可能回来陪伴,或者每天保持与儿童通话联系,减轻孩子的不安全感。

1.2.2心理疏导,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学龄前儿童

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疾病和住院的概念,情绪反应比较突出,住院后往往哭闹不休、拒食、发脾气。责任护士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玩玩具、看图画等方法分散其注意力,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鼓励和表扬患儿,缓解患儿恐惧情绪,从而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学龄儿童住院常常担心学习成绩下降,担心疾病的预后。责任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一边工作、一边用普通话与之交谈,帮助营造一个学习普通话的氛围,创造条件鼓励患儿多和学校老师、同学通话以保持联系,使其对责任护士产生信任感,信赖、认可责任护士“家长”的角色,耐心讲解疾病知识,各项检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静脉穿刺时安抚患儿,给予有效的告知,发放药物时,详细说明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服用时间。护士长每天深入病房,掌握患儿心理状况,观察治疗效果,经常和患儿家属交换意见,指导责任护士有计划地对患儿实施内容形象生动,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心理疏导,减缓患儿因缺少亲情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加强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实施整体化护理

留守儿童大都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对疾病缺乏认识,自身不适又没有父母的抚慰,因此惧怕医护人员的各种操作和侵袭性的检查。责任护士借助生活护理、基础护理经常和患儿沟通交流,并以微笑、抚摸、拉手、拥抱等肢体语言主动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减少患儿的排斥心理,尽可能让患儿接受自己,多询问患儿的要求,如大小便、是否喝水、有无饥饿及疼痛不适等,及时帮助患儿解决实际困难。治疗过程中及时巡视病房,结合疾病教会家属一些护理方法,给以必要的饮食指导、卫生指导。

1.2.4消除孤独抑郁症状,打开心扉

由于正常家庭气氛的缺失,长期不能得到充分、及时的关心和情感支持,对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留守儿童普遍感到内心孤单和失落胆小,变得情感淡漠、不爱说话、焦虑、孤独,产生自卑、厌学、攻击等不良心理行为。遇到困惑、迷茫及伤心寂寞的时候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久而久之缺乏自信、胆小懦弱,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表达,人际关系敏感,不主动与人交往,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甘心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住院后见到其他患儿有父母陪伴更是情绪低落,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根据调查发现,白族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动机大多是为孩子的读书成长创造更好的家庭条件,彝族、回族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动机是为解决家庭生计问题〔8〕。责任护士用有关坚强、勇气的故事鼓励患儿战胜疾病困难,让他们理解自己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和良苦用心。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最核心症状〔9〕,长期存在的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另一典型表现,是导致孤独症患儿行为退缩,人际交流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责任护士鼓励他们多与身边的医护人员、患儿、家长接触交流,通过安排帮助家长或其他小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进一步学习掌握沟通技巧,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1.2.5健康教育,出院电话随访

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贯穿讲解疾病、饮食、药物、锻炼与预防方面的知识,出院时详细交代注意事项。电话随访出院患儿,了解留守儿童的疾病转归情况,指导日常保健知识,帮助调整心理状态,鼓励患儿与同学交朋友,将心里话向身边的人倾诉和发泄,从而缓解因缺少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住院留守儿童角色功能评定量表分别对干预组和对照组住院留守儿童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说明护理效果越明显。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9.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χ2=12.83,P=0.025<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自制住院留守儿童角色功能评定量表(见表1),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患儿评分情况(见表2)。干预护理前两组患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护理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干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育婴师;培训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将迎来二胎潮,“二胎经济”逐渐显现,在其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职业,如育婴师、营养师、早教师等。由于目前我国母婴护理还未形成连续服务体系,使得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过程中,母婴护理出现服务缺口,因此育婴师等专业人员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大。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职卫校可以利用自身医学院校优势,将学科教学与职业培训相融合,不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项实用技能,还能使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1育婴师职业现状及给中职护生带来的发展机遇

育婴师是指对0~3岁婴幼儿进行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教育,辅助家庭完成科学育儿工作的人员[1]。育婴师的主要职责是育人,不同于保姆和保育员,其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全面掌握0~3岁婴儿的生理、心理生长发育相关专业知识,清楚不同年龄段婴儿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懂得与婴儿相处和沟通的技巧,能够适时开发婴儿潜能。目前社会上从事育婴工作的人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大多数只接受过短期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尚未达到行业标准,这就使得该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更为迫切。中职护生通过在校系统学习,已具备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职业道德,若从事育婴工作,将会获得早教机构和家庭的青睐。故护生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增强育婴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2我校中职护生对育婴师职业的认可程度

选择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4个班220人进行调查,均为女生,年龄16~19岁。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4项:了解育婴师行业、毕业后有意向从事育婴师工作、愿意学习育婴师工作内容来增加就业竞争力、认为有必要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加入育婴师培训内容。每个项目分“肯定”和“否定”两个选项,在符合实际情况的选项上打“√”。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回收,回收率100.0%。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护生对育婴师工作了解不深,真正想成为育婴师的较少,但90%以上的护生意识到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中职护生想进入大医院做护士难度大,学习育婴师工作内容可增加就业砝码,毕业后可从事护理、育婴师或月嫂等工作,故有必要将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

3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融合的必要性

由于目前我校尚未取得育婴师培训资格,故有必要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融入职业培训。育婴师培训内容包括育婴员职业道德,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婴幼儿教育及家庭教养指导等。这与儿科护理学许多知识点是相同的,故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育婴师培训,强化对护生育婴师、营养师等职业所需技能的培训,并建议其参加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增加就业竞争力。只有培养出集儿童养育、预防保健和疾病护理于一体的高素质新型儿科护理人才[2],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

4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融合的具体措施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今天,儿科护理学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使护生掌握疾病患儿护理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保健知识,培养护生护理评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能力也同样重要[3]。故儿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应为:能够认识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规律、特点,能进行婴幼儿生活照料、预防保健、教育、家庭教养指导等,会分析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社会、家庭因素,能对各年龄段儿童进行全面健康评估,可为儿童及家庭提供健康教育与指导,能对疾病患儿进行专业护理。

4.2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现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儿科疾病护理内容占了80%,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保健内容仅占20%,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日常护理保健内容偏少,课程设置偏重于对疾病的护理,服务对象没有突出全体儿童,忽略了健康儿童日常的身心保健,不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儿童生长发育评估与保健和儿科疾病护理内容各占50%,课程内容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4],提倡儿童教养、儿童保健与疾病护理并重。新的儿科护理学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的内容,如儿童生活照料、儿童教养、家庭教养指导等,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增强了其学习兴趣。在儿科疾病护理方面,以各系统常见病为主,突出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调整后的内容分为6个模块,详见表1。

4.3强化实训操作

实训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促进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重要途径。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育婴员工作实践性也很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故应重视实训教学。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调整后的课程内容编写实训教程;(2)加大实训课学时比例,采用边理论、边实践教学模式;(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模拟病房和模拟社区环境,建立婴幼儿抚触室、游泳室、游戏室等,配备相关教学设备,为学生打造优良的实训环境,提高操作能力;(4)与早教中心、社区医疗服务站、幼儿园等建立合作关系,为护生提供见习场所,护生可以通过与婴幼儿接触、为其进行体格测量等活动加强实训,提高沟通技巧和适应社会能力,了解健康儿童的护理、保健和教养工作。

4.4完善考核体系

新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训考核两部分,考核评价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学习过程,强调对护生综合能力的评定。理论考核占60%,实训考核占40%。对每项实训考核都制定了详细的评分标准,内容包括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对患儿及其家长心理状态和环境的评估、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对患儿的关爱与保护等。考核形式多样,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5效果评价

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4个班开展了儿科护理学教学与育婴师培训相融合的实践,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问卷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该教学模式是否激发学习兴趣,是否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理论水平、沟通交流能力及拓宽就业面等。每个问题有“肯定”和“否定”两个答案。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100.0%,护生对该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学习效果较好。护理专业绝大部分为女生,女性有喜欢孩子的天性,教学改革大大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热爱专业课程学习。同时护理职业素质要求护生从入校开始就培养爱心、耐心、细心及责任心,这和育婴师职业要求完全相符,对护生今后就业大有益处。

6意义

6.1师生双赢

通过对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将学科教学与职业培训相融合,不仅激发了护生的学习热情、拓宽了知识面,还大大提高了其操作能力、巩固了理论知识,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就业提供了新选择。同时,教师也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者,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实现了师生双赢。

6.2丰富中职卫校办学内涵

推进教学改革是学校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只有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增强学生竞争力,获得发展空间。

作者:罗莹 单位: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

[2]韦桂姬,莫江萍.对“双证制”教学提高护生儿科就业竞争力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2):8-9.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07级自愿参加爱心帮扶活动报名的护生120名为研究对象,年龄19~22岁,其中女生105名,男生15名,独生子女109名,非独生子女11名。爱心义工帮扶素质教育活动地点选择在贵州省遵义市儿童福利院,该院有孤、残障少年儿童74名,年龄6个月~14周岁。

1.2方法

1.2.1分组

将120名护生随机分为20个组,每组6人,设组长一名,每组配一名临床护理老师作辅导员,负责护生在爱心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的问题解答和操作技术指导。20组护生及辅导员进行循环,教育活动周期一年。

1.2.2活动安排

1.2.2.1第一阶段

在我院师生中作素质教育活动动员;征求试验单位领导支持和认可;统一思想和认识;制定活动方案和实施计划;对学生实行编组搭配,确定辅导老师名单,并对辅导员老师进行集中培训。1.2.2.2第二阶段按计划每组每周六前往贵州省遵义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爱心义工志愿者活动。期间,征求福利院领导和护理员的意见,每组实行交接班制度,最大限度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让孤残儿童得到关爱的同时,又让护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护理知识和实践技能,锻炼自己,增强爱心。

1.2.2.3第三阶段

活动结束后,对参加活动的护生统一发放问卷调查表,由学生填写对活动的收获,了解职业爱心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并进行座谈、评价及分析。

1.2.3活动内容

根据护生开设的课程特点结合儿童福利院的具体情况,职业爱心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1)生活护理:包括指导护理员如何配制配方奶粉;做好生活区、饮食区、娱乐区的卫生消毒工作;宣教一些卫生常识,避免交叉感染;对孤残儿童进行个人卫生宣教,帮助剪指甲、洗头、洗澡、更衣等;并教会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丢垃圾,不乱吃东西;(2)心理护理:针对福利院特殊儿童制定心理护理计划,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多讲励志的感人事迹,给他们读书、读报,让他们体会到志愿者的关爱不单是同情和怜悯,而是让他们真正感到心中温暖,让一些自闭的残障儿童重新找回做人的尊严,在今后走入社会也能像正常人一样实现自我价值;(3)环境护理:把护理专业知识运用到服务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清扫院区及生活区,分类放置物品,指导福利院护理员掌握清洁区、污染区的划分。教会他们训练智障儿童大、小便的方法;教会护理员掌握调节室内温、湿度的方法,了解定开窗通风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4)康复训练:每组派一名掌握一定康复训练技能的辅导员随同,帮助一些脑瘫后遗症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并指导护理员学会使用康复训练器材;(5)文体活动:每小组组织一次文体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并体会“快乐”的意义。通过开展各种小游戏奖励积极主动的孩子,让他们明白劳动可以收获成果,收获快乐。

1.2.4活动总结

小组每次活动结束后,各组组长组织参加义工帮扶活动的护生进行讨论,书写心得体会及小组工作汇报交辅导员老师。总结自己对爱心义工活动的认识、感受与体会,并提出好的建议交下一组实施,真正把护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2结果

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收回12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并采用Excel2000建立数据库,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1)。

3讨论

3.1通过职业爱心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护生关心、体谅、帮助及尊重他人的品质,加深了护生对“护理”真实含意的理解,巩固了专业思想。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儿童;口腔护理;安全工作

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以及现代医疗模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也导致医疗纠纷事件频发[1]。如何确保儿童口腔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儿童与成年人不同,其身心发育不完善,加上对陌生环境和医疗器械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加上医院人流量大,等候时间长等因素,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2]。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童口腔护理安全性,文章选取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200例患儿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20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200例患儿的年龄为2~13岁,平均为(5.6±1.2)岁。所有患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1.2方法。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行为特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具体措施为:①不合作型患儿:对于不合作型患儿主要是采取固定法护理措施,主要是固定患儿的头部,然后利用咬合器、扩口器等器械辅助患儿张口,在确保患儿安全性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治疗。在应用该方法的时候需要为家属讲解该方法的优势和风险,同时需要签署相应的同意书。并且需要家长协助护理工作,安抚患儿的情绪并用手固定患儿的身体,护士则协助医生进行操作。待处理完之后需要及时解除固定,从而减小损伤。告知家属在回家之后需要为患儿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让患儿在下次治疗时能够更好的配合。②基本配合型患儿:由于患儿能够基本配合治疗操作,因此可以采取四手操作的护理措施,但是由于患儿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稍有不注意可能导致患儿转变为不配合型,因此需要多与患儿沟通,鼓励患儿,并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③配合型患儿:此类患儿由于配合度较高,可以采取口头鼓励的方式提高患儿的积极性,避免患儿的集中力下降,因此仅需巡回护士配合,治疗完毕之后需要处理好污物并消毒,为后续的患儿做好准备。1.3观察指标。总结患儿的护理特点。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4岁患儿由于配合度较低,采取的是固定法护理;5~7岁患儿的配合度相对较好,主要采取四手护理配合措施;8~10岁患儿的配合度较好,主要采取巡回护理模式,见表1。

3讨论

由于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这就导致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无法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医护人员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患儿的信赖与支持,这也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技巧也有更高的要求[3]。此外,除了患儿的支持与配合之外,还需要获得家长的理解,从而安抚患儿,让其更好的接受治疗。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影响儿童对口腔治疗的配合度的相关因素包括:①心理因素:许多医疗器械容易让患儿产生危机感,包括涡轮摩擦产生的噪音、尖锐的器械等;产生可能会被虐待的心理,这就容易激发儿童的逆反心理;②候诊环境:儿童好动、喜闹,加上医院人流量大,容易出现走丢或是意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观察力和应急能力,可以在大厅放映口腔健康知识相关动画片,从而提高家长和儿童的认知水平;③临床治疗: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可能造成较大的恐惧感,包括冲洗牙齿、挖龋齿等,很多儿童可能无法忍受,增加了治疗时间。随着人们对牙齿健康的关注,儿童口腔医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身心发育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儿童与成年人不同,其身心发育不完善,加上对陌生环境和医疗器械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加上医院人流量大,等候时间长等因素,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本次研究中,2~4岁患儿由于配合度较低,采取的是固定法护理;5~7岁患儿的配合度相对较好,主要采取四手护理配合措施;8~10岁患儿的配合度较好,主要采取巡回护理模式。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段患儿的配合度不同,学龄前儿童主要是采取固定法护理,5~7岁儿童可采取四手护理模式,而8岁之后的患儿的配合度高,因此可以采取巡回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石兴莲,程华刚,杨德琴等.基于“知一信一行”理论下学龄前儿童家长口腔健康知识行为干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5):1400-1403.

[2]陈绮琴,葛风华,席晓颖,等.综合口腔护理干预对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6):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