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画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7 17:17:18

儿童画画教学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儿童画;启发;涂鸦

我在指导儿童画画时,积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置身于画境,倾泻情感,融感情于绘画内容之中,从而提高了作品质量。以下是我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儿童创作,增强自信心

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和不稳定的阶段,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和新鲜感,但遇到困难又有畏惧心理,缺乏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消除影响学生创作的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教学中,一方面以表扬为主,教师的激励和表扬会增强学生创作自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自己作品的成功之处,从中发现自己作品的价值,增强创作信心。

二、创造条件,启发想象,激发情趣

1.选择合适的情境,激发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充分尊重儿童创造的绘画语言,选择合适的情境,激发情趣,把学生带入想象之中。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设置情境。

儿童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在指导儿童创作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诱导学生置身于创作的故事情境之中,则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跃然纸上,惹人喜爱,显露出儿童的创造智慧和创作才能。这样,学生既能听讲故事,又能自由作画。

(2)播放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创设情境。

在指导儿童绘画创作时,有选择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

(3)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引入情境。

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可根据创作主题设计问题,鼓励儿童积极思考问题,支持他们大胆发表见解,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解答问题,从而进入绘画情境,深化绘画主题。

2.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源于平时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想象力是儿童绘画必不可少的因素,更是儿童创作的重要成分。

想象力源于见多识广,当然,培养想象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自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鼓励学生用笔记的形式把所见、所感、所想的及时记录描绘下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在尊重学生主观想法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

三、以儿童般的手法指导学生作画技法

1.突出主题的“儿童味”。对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证明,不同年龄儿童的表现也不同,往往较小的儿童在绘画上表现得比大孩子更大胆、更单纯,即体现在绘画上的“稚拙”和“粗狂”。儿童的“涂鸦”很大程度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所以,教师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教师要牢牢记住所指导的“儿童画”是儿童的画,所以必须要有较强的“儿童味”即“童趣”。如果让孩子们画成人的画,那就会成为“小大人画”,这样缺乏“儿童味”又不具成人功力,这种创作当然是失败的。要让儿童画有“儿童味”,就得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大胆地去画,尽可能地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大胆地表现出来,把他们丰富、大胆而幼稚的想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定稿时,教师只能在构图的处理及整体效果方面帮助学生出谋划策。这样由学生自己用“心”表现出来的作品,才是有真正品味的“儿童画”。公务员之家

2.突出画面布局的整体性。教师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不要拘泥于笔、用墨等传统的一些技法上(因为往往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一些方法更能表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当然就是他们要表现的“技法”),而应该从画面的整体效果出发,注意大的层次及色彩变化就行了。不要面面俱到,要指导学生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特征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多种工具,综合使用多种技法。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2

在儿童画里,由于儿童智力发育和认知能力所限,使孩子们认不清看不明的东西比成人更多。如果儿童画像成人看连环画那样能解释的这么清楚,那肯定不是儿童画。即使是孩子的画,但孩子是按成人的意识画的,这样的画也不能称为真正的儿童画,得把它打到假冒伪劣之例。

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喜欢画画是觉得画画很好玩,并没想要去完成一幅什么作品。他们画画只凭满腔热血,不凭画法画理,“学画的方法”对孩子没多大用处。孩子们画画胆特大,从来都不怀疑自己的“技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儿童画画的突出特点。他们没有不敢画不能画的东西。再复杂的场景经过孩子们的手就会变得非常简洁单纯;再简单的事物经过孩子们一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他们的画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没有成人画画时的负担,更没有成人参展、获奖的压力,他们只图画画时能玩得高兴,孩子的画跟他们做游戏没什么两样。他们画画时的最佳精神状态就是手舞足蹈、喋喋自语,一副不认真的样子。胸有成竹是大人的事与他们无关。这也是好多小朋友只想画画,不想学画的原因所在。儿童不是为长成成人做准备的,他应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完全没有必要把成人学习的方法套在孩子身上。

儿童画画与他们的心理、生理的发育及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比如:幼儿对人的认识,就是对面孔的认识,人的脸面成了幼儿对人认识的全部。对幼儿来说重要的就是最主要的,人的音容面貌、精神都是通过五官来展现的,四肢与此相比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幼儿画人时主要画了人头、面部五官,人的四肢几根线就算完事。在幼儿眼里人就是这个样子,他们自己并没认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孩子画画在像与不像的看法上也与成人不一样。成人眼中得像就是生活中的真实,孩子眼中得像是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是生活中的实际反映。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应该画的最大。比如:画人的头比身子大多少倍,画骑自行车的腿,看节目时的腿比身子高几倍,踢毽子的腿要比不踢毽子的腿要长,画的吃蛋糕时的嘴也比平时要大得多。孩子们画画是:画所知,不画所见,他们了解的东西很快就能画出来。比如:小鸟、房子、树、小动物等。他们老是重复的无休止的画这些东西,实际上是在向大人展示他们的“拿手好活”,以炫耀自己的成功,求得家长的表扬和肯定。幼儿的画虽然只是一些类似符号没有具体形象的笔道道,这些看上去只有孩子自己才明白的东西,就是孩子了解社会的全部。当孩子处在幼儿时期时,正是孩子充满幻想时,他们相信一切童话、神话中的故事都是真的。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注视着这个还很神秘的世界。

儿童画画的特点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以及孩子发育的各个阶段,要尊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及表现,要和他们玩在一起、画在一起,在和他们一起玩的过程中让孩子学到知识。

教孩子学画的难点

我在教低年级学生时就特别强调,主要的东西要画得大一些,不重要的画得小一些。先画主要的,再画次要的,几乎每次课要反复讲这些问题。但有时孩子对老师讲的“大”和“主要”在理解上的偏差,往往只有一部分孩子在画面上得到体现。我说的大是指苹果大小,孩子画的只有鸡蛋大小。但孩子却说这就够大的了,我原来画的只有葡萄那么大。也就是说画成鸡蛋这样大对他来说就已经是“史无前例”了。这里面还有个心理问题,仅从绘画单方面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个好的差别,在认识、理解一件事物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也是很正常的,不是教师讲几次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几个“回合”的反复学习过程才能解决。如果教师讲几句,孩子就能做到,这反而不正常,至少教师有“灌输”知识的嫌疑。

既然画面上的主体物大小安排那么重要,是否可以理解,只要小朋友学会安排画面,懂得大小、前后、粗细、曲直、虚实、黑白、强弱、取舍、呼应、对称、均衡等造型因素,小朋友的画就能画好了。单从画面上看,如果上述因素,小朋友能解决得比较好,应该说就算一幅看上去不错的画了。但这只是对作品的一般认识,真正意义上的好画并不是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看着很“顺眼”的作品。从艺术的角度上说,只有远离生活真实,才能做到艺术真实,有个性的作品才是美的。假如孩子在画面时太重视画面的完整与合理性,即使是看上去作品很舒服,但画面明显缺少“孩子气”和绘画性以及想像力、创造力和作者的个性等,作品也会失去感染力的,不能算好的作品。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教给孩子一般的造型、构思、构图知识,让孩子了解一般的艺术规律,但不能墨守成规按“套路”上课,要支持鼓动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在教学实践上是比较困难的。有些知识教师只能讲一下,但不能要求孩子一定做到。讲是对的,要求必须做到是不对的。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一些比例的知识,但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画准比例。再比如上色彩课时,一般教师要讲:注意画面的黑白对比度,也就是说一幅彩画里面要有最亮的一块颜色和最暗的一块颜色。这样,画才响亮、明快。但也不是说只有画面响亮了,明快了,才是好作品。有些造型、形象似有非有很朦胧的作品一样很美。什么事都不能一概而论,艺术更不讲“统一性”。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讲一些大的东西,这就要看孩子的悟性和灵性了。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个性很强的孩子不听教师的,怕教师给辅导“坏”了,画时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画很有可能成为更为优秀的作品。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3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

通过多年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儿童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女儿黄欢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儿童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

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儿童注意观察。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

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

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人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4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

通过多年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儿童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女儿黄欢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儿童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

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儿童注意观察。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

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

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人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直觉儿童美术教育传统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

通过多年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儿童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女儿黄欢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儿童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

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儿童注意观察。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

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

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人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探析;学前教育;儿童画;教学策略

儿童画是一种能够反映儿童心理、思维和能力的绘画作品,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内容。儿童画是儿童自己通过观察和理解而呈现出来的作品。儿童画能够培养儿童欣赏与评述、表现与创造、设计与应用、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生活情趣,形成乐学、求美、创新等品质;也可以让幼儿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然后再根据创作内容展示儿童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儿童的思维,并大胆想象,老师要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如角色互换等,让学生的创作思维得到提升。

1丰富绘画技巧

绘画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实现创造和提升。对于儿童画来讲,其中的技巧是非常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这些绘画技巧,并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实际运用,才能真正算得上掌握。但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其理解能力有限,对生活的感知等方面都缺乏一定的经验,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很难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为此,对于儿童画来讲,我们要对作品细节进行描绘,在画中去寻找生活的映射,从而帮助幼儿理解绘画的含义,提升他们对画画的兴趣。对于色彩,他们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蜡笔、彩铅、油画棒等,色彩鲜艳,机理感强,将几种色彩进行组合就可以变成不同的颜色,幼儿会产生好奇心理,进而吸引他们学习绘画,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拓展教学内容

无论是什么画,都要有学习内容和基础,然后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儿童画与其他画是一样的,需要绘画技巧和创新思维。对于成人来讲,儿童画没有太大难度。如果我们面对的幼儿,该如何让他们掌握绘画技巧?为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幼儿能够接触到的事物传授给学生,还要拓展教学内容。在儿童画教学过程中,先学习一些基本的人物画和花草树木等内容,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意活动。如果只是把一些简单的人和物作为创作的对象,那么就会固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丧失创作能力。因为无论是什么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样才能使创造的作品有价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会走上幼儿教师的岗位,他们会参与到培养和提升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3转变学生角色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将来很多学生都要走向幼儿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对于这种从学生转化到老师的角色,特别是要他们真实地面对幼儿来讲课,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不适应,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工作无法进行。对于这种情况,在平时学习中就要做好准备。为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采取互换角色的方式,即让学生到讲台上体验教师的角色,老师和其他学生扮演幼儿角色。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儿童画的教学,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改正自己的不足,老师再作最后的点评。这样就给学生一个接近真实的环境进行实践,弥补不足。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实习实训工作,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幼儿园和幼儿教育机构学习实践,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从而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育家卢梭说过:“一切学生都要从儿童的心智开始。”儿童画教学也是一样,我们要根据儿童特点开展教学,并适应工作环境。

4采取不同方式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也要多样化,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并进一步培养其学习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站在讲台给幼儿上课。我们都知道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而且注意力不集中,我们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去调动他们,这样就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只有采取综合性的、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很短的时间投入学习当中,特别是现在多媒体的引入,可以给儿童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环境,提升他们对事物和事件的感知,从而提升儿童画教学的实效。所以,在学前教学专业儿童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工具辅助课堂教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还有利用绘图软件进行教学和练习等。打造以多媒体为中心的互动教学,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具有了学习能力,才能丰富知识,提升绘画技巧。

5培养创造思维

儿童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要能够体现创造思维。有了创造,就有了价值。为此,我们可以在儿童画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创作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培养。首先,就是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选择不同的方法,特别是针对同一题材,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和认识。学生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思考,还要从幼儿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是各种角色的转变等。例如,儿童画“我的妈妈”主题创作中,为了能体现妈妈的特征,我们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甚至是故事等,让学生想象,然后他们就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把妈妈的鼻子、嘴、牙齿画得有模有样,而自己却留在一个小角落里,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他们的创造能力就表现了出来。让我们的学生具有儿童的思想,就要让思维灵活起来。其次,要大胆联想,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学生的头脑越灵活,联想就越丰富,他们的思维就更加敏捷。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而丰富的联想,将画中的各种思想联想起来进行合理构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当成2~6岁的儿童。比如,一条弯弯的线条可以看成是一根面条、一段毛线甚至看出是小狗在奔跑等。大胆想象,才能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画教学需要精心准备,才能提升教学实效,让学生学会绘画的技巧和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艺术教育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具有一定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此,我们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创造能力更强。

作者:王立东 单位:安庆大别山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张玲.匠心育童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装饰画教学的改革与尝试[J].职业,2017(21):118-119.

[2]吴新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画》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展望,2017,27(17):338.

[3]胡双红.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画教学研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04):21-23.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7

【摘要】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儿童依靠直觉能够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能够体现美的自然法则。而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发展实际,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要改革美术教育,就应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关键词】直觉儿童美术教育传统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通过多年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儿童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女儿黄欢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儿童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儿童注意观察。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人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因此,对儿童的美学意识培养需要选准、选对知识点,对他们不可操之过急。儿童绘画的造型特点是:用线和色彩进行平面的、意象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知觉创造。这是建立儿童绘画课程学科体系的依据。儿童绘画中常被成人所指责的“错误”,应该被理解为是儿童合法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对儿童的绘画辅导应顺其自然,因材施教。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象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直觉儿童美术教育传统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

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通过多年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儿童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女儿黄欢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儿童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

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儿童注意观察。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

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

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人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直觉儿童美术教育传统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

通过多年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儿童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女儿黄欢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儿童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

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儿童注意观察。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

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

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人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

儿童画画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直觉儿童美术教育传统美术教育视觉训练视觉表达

一、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

(一)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从审美的角度看,被感知的意象就是感知物的本质。比如4岁幼儿看一辆车,他知道车身近似方形,车轮是圆形,这是车的基本特征,尽管有时他们在一个方形下面画许多圆,但仍能看出这些圆是代表滚动的车轮,在这里数量并不重要;儿童画鸟时画一个椭圆代表身体,在圆的一端有时用三角形,有时用线代表喙,在圆的上下两侧画两条线或画两个三角形代表翅膀。可见,儿童年龄越小造型越抽象、概括。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他们的观察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复杂,越接近真实。他们表现形的能力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

人类认识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感觉器官。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是儿童认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艺术要求儿童注意世界的具体特征,不仅表现共性,更重要的是表现个性。艺术表现要求不是画物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有个性特征的物象,是这个物象和那个物象的区别。因此,在艺术教育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儿童去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把儿童从概念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起十分重要的任务。

(二)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儿童的早期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形,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足对大自然本质特征的反应,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不可能产生于观察过程本身,它只可能是更高级的、非观察性的层次上推敲的结果,他们认为儿童对现实情况的思维不是靠直接的感觉,而是靠非感性的智力的升华。其实,儿童与成人的艺术概括相反,是非理智的思维活动。概括在所有的知觉中都会自动发生,因为简化的形象是被记住的形象,儿童所表现的视觉意象,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主观需要上。比如,儿童画一条公路上行驶着的车辆时,运用折式构图,在一条线的上下画出两个天空,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上下颠倒地画在这条线上。再如,儿童画一个人在洗头发,他把伸进盆里的头和地面用俯视表现,以便让人看清洗头发的情景,把人的身体用平视表现,以表示人站立的动态。所以,儿童在表现世界的根本性结构特征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创造力。

(三)儿童依靠直觉能体现美的自然法则对自然中存在的平衡、秩序、和谐等现象的体验和追求,是人类的审美本能。在儿童的绘画中,均能得到自然显现。如儿童在线画中能自由运用各种形态的线通过疏密、繁简变化表现节奏和韵律,他们用直线、曲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在人物、动物、植物上自由组合装饰,做到繁而不乱,繁简有序;在线描写生画中,能把复杂的景物组织得井井有条。儿童在色彩画中,常用补色对比表现强烈而和谐的色彩关系,依靠直觉他们能感觉出一块红背景前的人脸是绿色的;在黄色背景前把人脸面成紫色;他们还可以根据物象受光的影响所产生的明暗变化,用不同的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表现,这些并不是在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艺术表达,而是靠直观感受,靠主观感情支配所做的自然表达。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把儿童画中表现出的这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儿童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认识就会得到升华。

人的直觉不是少数超人和艺术家才有的特质,直觉是人所共有的天赋,依靠直觉进行的美术教育活动,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促进人的直觉发展。

二、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从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排似平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

通过多年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三、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一)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应遵循如下教学原则

以儿童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儿童创造自由表达、自由探索、自由创作的机会,以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儿童各年龄段的绘画心理特征和他们素质与能力的发展,选择和决定各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形成连续性教学;依靠直观知觉,发展儿童感官,培养美学意识,利用多种手段扩大生活视野,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儿童视觉造型反应和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做技法示范。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的方法,以及运用造型元素、造型规律的方法,不限制只用一种表现方法。

(二)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的教学方法是

1.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用传授技术的方式,如教使用绘画工具的表现技巧,习惯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学生如何表现。这种数学容易对儿童的创造力产生抑制作用,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特点。其实,儿童绘画能力不靠教具体知识和方法,仍旧能自然发展。发展规律为: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的发展自然提高。他们对物象的自然属性、比例、结构、透视、体积和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依靠感知而发展,也能为个别儿童将来进行专业学习准备好条件。我通过女儿黄欢进行写生教学实验结果说明,造型能力不靠教死技法,而是依靠直观知觉能使儿童能力得到创造性发展。

依靠直觉进行造型训练首先要求儿童注意观察。儿童习惯画记住的形象,常常认为摆在面前的实物,与自己画画无关,不认真观察,只画记住的概念形象。通过观察就可以帮助儿童克服造型的概念化。

其次,要教儿童如何观察?如何记忆形象?如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物体形象的具体内容和细节、物体之间的关系、物体空间距离、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

再次,教材系列化。通过多种媒体,如通过实物、录像、图片、幻灯等观察,形成有相互联系的教材内容,一环接一环地扩人知识面,进行感官刺激,激发儿童创作热情。运用多种手段,如名作欣赏、生活体验、触摸、语言描述、启发联想、鼓励独创精神等方法。作业内容要密切贴近儿童生活,以提高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创作热情。

2.尊重儿童的视觉表达,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

对原型的忠实复制决不是评判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妨碍人进行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绘画的意图并不着眼于画得与真实的一模一样,所以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他们接受的技法知识。只有在他们心理发育可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引导把必要的知识渗透给他们,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美感意识自然产生后,才能通过图画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