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8 17:28:49

动物科学知识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1

冬天到了,天气一天天变冷了,宝宝们都穿上了冬衣。可再玩娃娃家时,我发现有的宝宝会将布娃娃的衣服或鞋子脱掉。宝宝们只热衷于他自身的动作发展,全然不顾娃娃的冷暖。设计本活动,想通过让宝宝自己帮小动物想办法:怎样过冬?怎样取暖?从而不仅知道一些取暖的方法,更激发他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感官感知冷和暖,初步了解一些取暖的方法。

2、初步萌发关心小围巾、大衣、热水袋等)、小动物玩具若干活动准备:

各种取暖的物品(手套、围巾、大衣、热水袋等)、小动物玩具若干活动过程:

1、师用冰凉的手与宝宝握手,引出主题:

比较谁的手冷?谁的手暖?

2、讨论:怎样让老师的手、身体变得暖暖的?

3、师根据宝宝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取暖物品,让宝宝感知暖(个别、集体)。

4、以小动物哭声引起宝宝的注意,引发宝宝为小动物准备过冬的物品。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STEM教育;生物教学;学科整合

STEM教育是融合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多门学科的一种综合性教育,强调“以设计和探索为目的,并对技术问题解决进行科学的探索”,采用以问题解决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工程设计和技术手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方面的综合素养。当下,我国的学校教育以分学科教学为主,设计和实施综合性的STEM教育在课程安排、教材编写、学校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不过,在分学科教学中借鉴STEM教育的理念进行设计和实施,不失为落实STEM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笔者结合生物教学的实践,谈谈对落实STEM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认识。

一、整合科学知识,体现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素养是指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科学的本质(一般过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形成科学的审美观,是科学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科学是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性的、受控的、实证的、批判的调查研究,其典型图1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生物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经历、感受此过程。生物课程中有许多内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例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器官、各系统、各代谢活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运动变化观点;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观点,等等。生物教学中可以对此进行总结提炼。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与美学是相通的,科学是规律的反映,而规律是美的内在表现。生物学中存在许多美学现象,如生物遗传的优化组合、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对称、生理过程的协调统一等。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深切地感受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生物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探索科学规律。

二、整合技术手段,培养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技术

在STEM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规划技术活动,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沟通和生活技能,达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目的。生物课程中的技术内容十分广泛,包含常见的生物技术手段(如实验操作技术等)、生物技术工具或仪器(如血液透析仪等),还包含一定的信息技术(如办公软件的使用、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等。生物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传授基本的技术思想与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例如,“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要求学生练习徒手切片并制作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以认识叶片的结构。完成切片,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显微镜下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再观察叶片横切面的永久装片,然后分析、比较,能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将实验图像、数据以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使所学知识加深,能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可以启发学生体会知识、方法、工具、思想等对学习生物乃至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

三、整合工程设计,形成工程素养

STEM教育中的工程就是应用数学、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概念、原理系统地解决真实、复杂的问题,强调获得结果的过程和设计。而工程素养是指能够系统地、创造性地整合数学和科学知识,理解工程设计并开发造福人类的方法。工程设计思想的融入可以提高课堂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使学生在更加复杂而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例如,在“制作生态瓶”的活动中,生态瓶制作的工艺流程如下:第一步,确定问题,即设计并制作一个生态瓶———在密封的条件下,能让瓶中的水生动物至少生存7天。分析任务的限制条件,生态瓶密封,即不能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不能给瓶内动物喂食,从而确定生态瓶内要有植物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或者还有其他动物,从而形成食物链或食物网。第二步,设计方案。通过资料查阅,深入了解活动所提供的动物和植物,然后绘制出动植物之间的食物网(如图2),从而确定将哪些动物和植物放到生态瓶中;通过资料查阅和数据计算,确定动物和植物每天消耗的氧气量以及植物每天产生的氧气量,从而确定生态瓶中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第三步,方案实施,即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将沙石、水、植物和动物依次放入生态瓶中,对生态瓶进行密封和标记。第四步,对制作的作品进行测试,即测试在光照和室温条件下,瓶内的动物能否存活7天。小组讨论,制定生态瓶测试方案;合理安排小组分工,对生态瓶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并绘制测试表格。再根据测试结果,发现生态瓶的问题,改进生态瓶的制作方案,并重新制作和测试生态瓶。第五步,交流展示。小组以绘制手抄报的方式展现本组的工作,以便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整合数学内容,领会数学方法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3

一、读一读,体味文章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统编版低段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科普童话类文章。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使他们真正读出自己的个性感悟,读出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提升科普类文章的教学效率。如,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教师就可从课文的性质特点出发,引领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感受文本中流露出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并引导他们:“课文主要讲了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你喜欢哪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自己喜欢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就这样,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读出了课文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低段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获得科学知识、品味文章的情感。这样,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又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科学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换一换,凸显表达优势

低段的科普类文章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科学知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认真阅读文本,挖掘文本的表达价值,引导学生以语言置换的形式进行课堂练习。这样,可以使枯燥的科普语言形象化、知识化、生动化,更容易被低段学生所理解与接受。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的《比尾巴》一文,以“比”为主线,通过三问三答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儿歌的趣味。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刚才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这首儿歌主要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小动物的特点告诉了我们,读起来有趣极了。下面老师把课文中的句子换一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多媒体出示)1.谁的尾巴像伞?松鼠的尾巴像伞。2.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句子读起来更为顺口、好听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以这一句式进行仿写。出示:谁的尾巴?的尾巴。仿写训练,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而且使学生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促进了学生对更多科普知识的了解。在低段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品味句子,然后进行仿写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练一练,探究语言奥秘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在科普类文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出文本语言的奥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语言训练,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这一课,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些下雨前的自然现象,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语言奥秘。经过朗读,学生会发现“正忙着!”这个句式在文中反复出现。这个句式的前后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符合每种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让学生以这种形式进行仿写,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可见,在低段科普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不仅获得一些科普知识,而且语文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4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许多科普类文章,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类:第一类是介绍社会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的科学常识。如通过观察有关动物的异常表现,判断大雨的到来;利用大自然中的天然“指南针”指示方向,走出“困境”……第二类是介绍一些寓意深长的科学知识,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很广。如壁虎、企鹅、蝙蝠、青蛙、蚕、鲸等动物的生活习性,枫树、松树、桦树、爬山虎等植物的生长特点,趵突泉、镜泊湖、钱塘潮等自然景观的成因,月食、浮力、冬眠、回声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理等。此外,还有一些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和运用所必须掌握的。如有关显微镜、望远镜、地球仪、电脑等设备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科学,展示了无限美好的前景。第三类是介绍与科学有关的人物和事件。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古今中外科学家的课文,有的讴歌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精神,如《詹天佑》;有的颂扬了科学家勇于质疑,不为旧念所囿的精神,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有的歌颂了科学家的勤奋、创新精神,如《爱迪生》。

二、科普类文章的基本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进行“爱科学”教育规定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应做好以下四点:1.激发科学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采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创设有关科学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和发现,以此来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学《火烧云》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争论,启发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火烧云为什么会变”“火烧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等问题。2.传授科学知识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技成果的文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增加他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提前布置作业与任务,要求学生收集有关雷达的知识,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3.弘扬科学精神课文中介绍的严谨、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科学事业的灵魂。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讲授,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优秀品德,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水平,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4.培养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和求异思维,这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领悟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理清作者的思路,概况课文的要点,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使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梳理所学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强化思维训练。

三、科普类文章的教学方法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活动;有机结合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科学活动一直是我比较惧怕的活动。总会纠结这个科学小知识我该怎么讲才能让孩子们理解呢?一些要操作才能直观感受到的内容,由于操作材料复杂难以在教室中展现,往往总会让科学活动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枯燥乏味,幼儿难以理解。如何才能让科学活动生动有趣,简单易懂呢?抓住多媒体技术,我对此展开了研究,并不断尝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一)多媒体技术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知识。我们通过感知来获得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幼儿知识的习得来自于最直观的感知与经验,水平远远低于成人。那些抽象而深奥的科学知识成为了难题。多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科学知识具象化,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幼儿面前,刺激幼儿视觉感知,能一下子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使他们主动观察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科学知识。多媒体还具有操作灵活的特点,就拿PPT课件来说,虽然教师已经预设了整个活动流程,但幼儿是不可控的,他们不会按照我们的预期进展,那么当幼儿出现偏离预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机调整PPT展示的内容,让活动流畅的进行。在科学活动《毛毛虫》中,用多媒体技术将毛毛虫变蝴蝶的生长变化制作成连贯的画面,带领幼儿边观察边讨论,在视觉的冲击下,幼儿有了一种奇妙的感受。这种奇妙感知,激发了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愿望。在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中,我们将毛毛虫请到了我们的科学区,孩子们通过每天的观察记录,和多媒体视频进行对比,更直观的了解了毛毛虫的一生,当孩子们为了毛毛虫的成功蜕变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此次科学活动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科学活动《小动物们的家》中,教师带领全体幼儿观看课件,使幼儿知道不同的动物有着自己特别的住所,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生活在泥土里,有的喜欢寒冷,有的酷爱炎热。我们通过对画面的进行放大、缩小的调整让幼儿既有整体感知,又能据不观察,认识了不同动物不同居住环境的不同细节。这样让幼儿能够直观的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孩子们看着、说着、感知着,根据不同动物的居住地还给动物们进行了海陆空分类。进一步结合生活实际,孩子们积极地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居住地,自己的家。在中班数学《加减法》活动中,“3+2=?”是多么抽象,于是,我们将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整个活动中以秋天到了,农民伯伯摘水果的游戏进行,并贯穿始终。每当鲜艳的水果出现在屏幕上是,孩子们总是激动万分,枯燥的“3+2”就变成了了“农民伯伯篮子里有三个苹果,又从树上摘了两颗,现在农民伯伯有几颗苹果?”当多媒体赋予抽象的数字以形象的含义的时候,孩子们一下子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科学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在对科学有了一定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就便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幼儿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幼儿的最大的特点是好模仿,他们在榜样示范的作用下,通过不断的练习,就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多媒体中,我们将投影、视频等手段有机结合,将幼儿生活、游戏中一些正确的行为展现给幼儿,如在本学期我们注重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幼儿看到录像中的小朋友们饭前便后洗手、垃圾扔到垃圾桶内、就餐时保持桌面整洁后得到了老师的嘉奖,于是他们各自也怀着“我也可以这样做”的愿望,向他们学习正确的行为。再通过教师的鼓励、评价大大加速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合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与其他手段有机结合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载体,为幼儿园科学教育带来了活力,将他与传统教育手段结合时,是教学活动得到了优化。就如《住在牙齿里的客人》活动中,我们总是和孩子们说早晚都要刷牙,不然会长蛀牙,会有细菌住在里面,牙齿会痛。但细菌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描述,孩子们都不理解。于是我通过网络找到了动画资料“小红脸”和“小蓝脸”,拟人化的形象在我们的牙齿里胡作非为,孩子们看了后各个捂住自己的小嘴巴,我借此启发幼儿结合生活中经验,说说小细菌的危害,我们应该如何不让小细菌在我们牙齿里安家,进一步带领大家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在轻松的气氛中,孩子们获得了知识,也学习了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科学教育应注意遵循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时,应当将幼儿放在活动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始终自由主动地参与活动。(2)体验性原则:体验,就是让幼儿通过自身实践去认识事物体验学习,让主体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科学教育中的情境更应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幼儿自主地进行尝试。(3)扩展性原则:多媒体技术构建的科学教育情境资源应具备知识面宽、内容丰富等特点,要能给幼儿留有发散思维的空间,以利于扩展他们的认知领域。

四、提高幼儿园及教师综合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优势和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效合理的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还需要不断地尝试。首先就是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要到位,我园每个老师在办公处配置了台式电脑,教室里也大屏幕投影仪等设备,但缺少一台配套投影使用的电脑,这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有了一些小阻碍:制作的PPT无法直接连接到大屏幕上,我大多是通过用手机在投影仪下操作投到大屏幕上,但很多的效果是无法通过手机展示的。并且目前我们教师的在多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平良莠不齐。所以,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我想,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在多媒体教学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总之,五大领域,缺一不可,它们相互渗透,相互成就。要让科学活动生动有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它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应在教师的手中发光发热,让我们的教学活动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化繁为简,让科学活动简单易懂。

参考文献

[1]杨文娟.多媒体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运用[J].读与写(下半刊),2018(4):22.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科学教学;小学生;趣味性

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非常强,学习与接受能力亦很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采用趣味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理解科学,并对科学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让科学教学更加具有科学味,是一个需要我们进行探讨的问题。

一、学会观察,从观察中发现科学,理解科学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最初让学生接触的便是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和认识。教师引导小学生在观察中了解动植物,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再由学生在课堂中将这些问题与现象提出来,一起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观察得非常仔细,这种好奇心让他们对观察的动植物认识得更加全面。例如,在观察校园里的树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去观察树木的外在模样。学生们通过观察后得出樟树由树径、树枝和树叶构成。教师再提示学生有没有漏掉了什么并带领学生重新观察,结果发现校园里的樟树不仅只有长在外面的树径、树枝和树叶,还有深埋在地下的树根。这时可能会有学生发问:“树根为什么会长在土里?”教师就可以顺势解答,树根就是樟树吸取养分的媒介,树根深埋在地下,通过吸收土地里的水分,来让树木生长得更加高大。学生明白了树根的作用后,也许又会提出问题:“既然树根能够帮树吸收养分,那树的其他部分呢,是不是也有不同的作用呢?”教师同样做出相应的解答:树径在生长,让树木越长越高;树枝也在生长,给鸟儿栖息,供树叶摇曳;而树叶呢,它可以吸收阳光,美观的同时还可以在夏天供人们乘凉。不只是樟树,世界上所有的树木,大都是由树根、树径、树枝和树叶组成的,每种树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樟木树的同时,也对其他的树种有了一定的认识。慢慢地,形成了从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习惯,学到了相应的科学知识。

二、记录学习,在记录中读懂科学,认识科学

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时,不能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因为这样做会使学生对科学全无兴趣,且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神奇之处都比较好奇,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中来,以自身为主体,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记录。之后,教师再进行适时辅导,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寻访小动物时,可以带学生观察蜗牛。从蜗牛的体征、爬行方式、爬行速度等方面来认识和了解蜗牛。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去观察各种蜗牛,并通过拍照和文字记录的方式,将这些小动物记录下来。然后将图片和文字进行整理,到课堂上给其他同学讲课,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将他们观察记录到的知识拿来和同学们分享。学生天性使然,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去认识蚂蚁。如教师可以提问:蚂蚁有多少条腿?是不是所有蚂蚁都是黑色的?学生通过记录观察,就会发现蚂蚁总是成群结队的出现,还能搬动许多比它们身体还大的食物。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告诉学生,蚂蚁是一种很团结的动物,它们有“哨兵”,一旦“哨兵”发现食物,就会召集同伴来搬运。蚁群中还有“工蚁”和“蚁后”,分工各不相同。通过介绍,学生就会明白,原来一只小小的蚂蚁也有这么多故事。

三、实验总结,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爱上科学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7

1.巧设问题,激发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观潮》(本文所举课例均出自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但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它是如何形成的。学完本课后,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总结: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天下奇观的钱塘潮?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和课后查阅资料,就会概括归纳出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科学家做的实验是分别蒙住蝙蝠的眼睛和嘴巴,塞住它的耳朵,得到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实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抑或是科学家的疏忽?鼓励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增加探索的乐趣。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等等,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的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口头和文字表达中更有条理,更符合逻辑。如《太阳》这一课的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第(1)题是:太阳离我们有()……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要是把填上的数字换成“很远”、“很多”好不好,为什么?)在这里的括号里,应分别填上:“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三千五百年”和“二十几年”,用上这些数字进行说明可以使文章具体、通俗、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比“很”、“很多”显然要好,这样把词语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的第5、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太阳和雨、雪、风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他们思维的系统化。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太阳和雨、雪、风的关系,加深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说一说他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身边的事物,有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动脑、动口,又加强了思维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3.升华思想,培养科学的品德。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科学并从事科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是介绍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所做的一次著名的实验。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一生精心研究数学、物理和天文。他不仅有顽强的事业心,而且勇于向宗教迷信和错误思想作斗争。他25岁时,用求实精神批判了当时已经在科学界统治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在教授本课时,我们可以在揭题时,较为详细地介绍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伽利略当时面对的种种困难及他为了验证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反复实验,最后才决定向世人公布的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对他勇于质疑、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的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对他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们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不盲目迷信权威,顽强奋斗,不断进取。

4.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情境引入探究教学重要作用

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情境引入是探究式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情境引入的设计:①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问题能够对应起来;②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③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④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⑤情境引入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考虑情感因素的渗透,努力把情感转化为探究的动力;⑥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考虑。情境引入的设计主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它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富有挑战性的小任务,也可以是一些奇怪的现象,或是一个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小问题等等。总之,这些都需要教师来灵活处理。下面就来看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

课例:动物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动物和人一样需要食物,而且不同的动物食物也不一样;根据动物食性不同可将它们分为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三类;动物的进食方式不同;动物的嘴里的一些构造比如牙齿,与所吃的食物的种类有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引入

情境:动物园里又来了一批小动物,它们是小兔子、大灰狼、野马……同时出示这些动物图片或放映有关它们的录象。这些新动物朋友来了,可是饲养员却愁了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给这些动物吃些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教学内容

1.研究不同动物的食物。

2.归纳动物食谱的特点: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3.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4.观察动物是如何吃食的,并进行角色扮演。

5.观察并研究动物的食性与它们嘴的构造。

6.利用以上研究结果,判断一只动物的食性。

上面这个课例的情境引入与学习目标之间就能很好地对应起来,问题的开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实情境引入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可以探究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带着学习的动力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的主体活动之中。公务员之家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实验课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个教育引导小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对科学知识认知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科目,以从小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提升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师也要提供给小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来进行科学探索,使得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本文拟根据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重点从小学生科学实验体验、学习兴趣激发和观察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如何推进小学科学课教学创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做一浅层次的探讨研究。从科学实验体验入手,注重让演示实验与游戏有机结合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科学实验来让小学生进行动手体验是激发小学对科学探究兴趣的重要载体和路径。如,在教学“茎的输水作用”时,一上课,我便给学生出示了“两色花”的实物,立即引发了学生们的兴致,表现出对相关科学知识求知的兴趣,此时我再发给学生一些红墨水,学生会主动培养出两色花,课后再来研究学生的成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所学知识也非常牢固。学会运用游戏作为科学教学载体是十分必要和管用的。游戏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是最易于培养和展现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效载体,以游戏的方式来推进科学教学,更能促进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学习科学知识中增长科学认知能力,培养科学兴趣与爱好,让科学教学变得更加轻松与快乐。如在教授有关食物网知识时,事先让小学生扮演成麻雀、蝗虫等角色,并把相关食物网的科学知识编成郎朗上口且易懂易记的顺口溜,让孩子们在食物网中扮演角度、体验彼此的关系,直观而深刻地反映出食物网中动物之间、动物与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们在快乐体验中掌握了食物网的有关知识,也激发出学生们探求有关知识的兴趣。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游戏载体作用,又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更增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指导作用,使科学课教与学、学与用、用与思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相融相促、共同提升的效果。

从激发兴趣引导入手,注重让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对知识的持续学习特别是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往往离不开对求知的兴趣与渴望,如何让兴趣主导科学教学,关键在于把学生被动学习引导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在科学知识学习中变成主角,进而引发其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神奇的科学现象来引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如在酒精加热试管时,通过酒精燃烧的蓝色火焰来引导学生,吸引学生对为什么会产生蓝色火苗产生探究兴趣。再通过教师对相关知识的生动讲解,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把知识教学与实验实践有机结合,既能使学生把有关科学知识理解于脑,又能使学生通过深刻的实验现象熟记于心。当然,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在《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课,不仅要考虑到把物体放入水中时有沉的材料,浮的材料等,有时为了拓展教材,还要考虑到物体放入水中出现的其它问题,如提供悬浮在水中物体、象啤酒瓶盖这样因放的方式不同沉浮现象也不同的物体等,让学生有一些独特的发现。教师还要处理好善后工作,就是继续给学生任务,让他们课后去完成。一旦没有任务,有些学生也不再去研究了,教师还要在课后对他们的研究给予足够的关注,给他们提供一些及时的帮助,如提供实验材料、参考资料等等,增添孩子们探究的信心,同时还要及时地调整下一课时的内容,怎么把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了,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注重让日常行为转为良好习惯

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实现小学科学预期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可以,观察始终贯穿于小学科学教学全过程,它是开启小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大门。但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处于信息化网络时代,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迷恋手机现象较为突出,小学生也不例外,尤其是放学回家后,家长指导孩子们进行在关知识学习也往往借助手机网络查询,这也是影响和导致小学生观察能力较为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科学教学要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培养,注意引导小学多观察、勤观察,提升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学会在观察中分析、在分析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从而提高小学生透过现象探求本质的主动性。如在上液体混合后体积变化课时,我在指导学生对一定水与酒精按比例充分混合时,让孩子们观察混合后的体积变化,让孩子们在脑中形成了密度的概念,掌握了密度不同、体积不同的知识。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爱好、推动后续的科学学习。在科学课教学中,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学习载体与手段,引导小学生把学习科学跟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志趣的基础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动物科学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情境引入;探究教学;重要作用

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情境引入是探究式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情境引入的设计:①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问题能够对应起来;②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③情境引入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④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⑤情境引入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考虑情感因素的渗透,努力把情感转化为探究的动力;⑥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考虑。情境引入的设计主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它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富有挑战性的小任务,也可以是一些奇怪的现象,或是一个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小问题等等。总之,这些都需要教师来灵活处理。下面就来看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

课例:动物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动物和人一样需要食物,而且不同的动物食物也不一样;根据动物食性不同可将它们分为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三类;动物的进食方式不同;动物的嘴里的一些构造比如牙齿,与所吃的食物的种类有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引入

情境:动物园里又来了一批小动物,它们是小兔子、大灰狼、野马……同时出示这些动物图片或放映有关它们的录象。这些新动物朋友来了,可是饲养员却愁了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给这些动物吃些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教学内容

1.研究不同动物的食物。

2.归纳动物食谱的特点: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

3.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4.观察动物是如何吃食的,并进行角色扮演。

5.观察并研究动物的食性与它们嘴的构造。

6.利用以上研究结果,判断一只动物的食性。

上面这个课例的情境引入与学习目标之间就能很好地对应起来,问题的开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实情境引入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可以探究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带着学习的动力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的主体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