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导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7 17:10:52

动物科学导论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1

本文作者:王天奇程相朝邓雯余祖华工作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坚持以发展的观点促进动物药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目前的动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无论是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还是培养方案均与社会对动物药学人才质量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发展得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观点,认真分析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和机制,积极寻找破解这些难题的方法和措施,扎实开展动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使培养模式不仅能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对动物药业人才的实际要求,而且要使之成为促进动物药业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动力和引擎。动物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动物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动物药学专业是一个新型专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较低,报考本专业的多数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少,相关院校要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纸等传媒工具向社会及考生进行介绍和宣传。学生入校后,除在入学教育中作专业介绍外,还要设置专业导论课程,详细介绍动物药学的社会需求现状、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理论学习和实践实习方法、升学就业途径等,使学生对专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基于问题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开设的比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进程、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要进一步扩大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的立项数目,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人数比例,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科技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定期邀请动物药学方面的专家、教授、企业家及兽药药政管理人员进行技术讲座,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节假日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动物药业的技术水平、生产、使用、监督管理的基本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及执行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目的才更明确,学习才更有动力和主动性,学习效果才更好。为提高动物药学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投身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关心教师个人的成长,根据国内外动物药学事业发展的实际,安排教师进行动物药学研究方面的深造、学习和提高;结合我国动物药业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动向,引导教师参与动物药业企业的药品研发、推广与应用,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动物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注意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动物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注意统筹兼顾。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兼顾;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的兼顾;动物药学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传授的兼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兼顾。最终使培养的动物药学专业人才能适应相关工作岗位职业素质要求,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知识体系完善,就业渠道广阔。动物药物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动向相适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畜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受养殖技术、饲养条件、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规模化程度不高、现代化养殖业和小规模养殖并存、动物药品使用不规范、追溯和监管体制不到位等问题。同时,动物药业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研发人员较少,研发投入占兽药产值的比例很低,其产品多为二类、三类兽药。动物药学专业毕业生近期的就业方向仍然是上述单位,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新兽药的研发、生产、检测、推广,也可能从事养殖业的兽医临床工作。他们除了要懂得药学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懂得和掌握动物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动物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可暂时定位于“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方向上,培养方案要体现药学与兽医学知识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从农场到餐桌的畜牧业生产体系会得到进一步的分工和细化,动物药业产业科技水平和监管体系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提高,动物药学人才的培养将倾向和偏重于药学方面。届时,动物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可基于动物药业产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个人文化素质、就业志向而采用多元化培养方案,即将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定位于科研提高型、生产应用型、技术管理型三个方向。在“科研提高型”人才的培养上,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培养动物药学基础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制的后备人才和师资队伍为目标;在“生产应用型”和“技术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上,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培养能够适应动物药物生产、市场开发、科学应用、兽药监察、兽药药政管理的专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2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

“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并且在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时具有新的视野。他们更注重资本主义的当展、科学技术的当展、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重视对马克思著作的研究,重视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在新的理解视野中,他们看到了、看清了传统理解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的马克思的一些思想。

(一)社会历史或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在传统理解中,社会历史或人的问题至多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主题是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本体论(一般世界观)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灵魂。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时普遍强调,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不是自然,不是整个世界,而是社会历史问题或人的问题。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总体性哲学”,在他看来,“总体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类历史有“总体性”,因此他理解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他特别强调:“认识到这种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引者注)被限定在历史的和社会的范围内,这是特别重要的。”(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柯尔施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它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动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施密特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不理会关于心灵的精神或物质的本性问题;……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首先关心从这个世界上消除饥饿和痛苦的可能性问题。”(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萨特认为,“如果存在某种像辩证唯物主义那样的东西,那它一定是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这种唯物主义存在的话,也只能在我们的社会世界有限范围内才是真理。”(注:萨特:《辩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页。)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实践派”的观点时说:“在马克思看来,根本的问题是创造一个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分析,并指明走向自我实现、走向实践的实际步骤。”(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强调社会历史问题、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时,其“主题”的含义并不是很清晰和确定的,但是确实有启发意义。至少在以下几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马克思哲学所关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对象,是人的历史活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活动的重点是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哲学。

(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理解为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

在传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颠倒,即把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为唯物主义辩证法。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颠倒”说提出质疑,他们强调这种颠倒不能仅仅理解为把唯心主义辩证法转变为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在于发现现实历史运动的辩证法。柯尔施说:“列宁把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仅仅看作一种转变:由不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唯物主义的’新的哲学世界观取代植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只不过在于把这种辩证法从它的最后的神秘外壳中解放出来,在‘观念’辩证法的‘自我运动’下面发现了历史的现实运动,并把这一历史的革命运动宣布为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施密特说:“在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仅仅解释成是与任何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仅仅是哲学内部的甚至是世界观上的二者择一时,是不能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柯尔施和施密特在这里透露出一种深刻的理解:仅仅从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还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辩证法+唯物主义”这一公式不能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实际上,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费尔巴哈首先完成的,费尔巴哈在《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2页。)这里所说的“思辨哲学”指的就是黑格尔哲学。作为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也不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因此,如果仅仅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仅仅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我们可能还是停留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水平上。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颠倒的真实意义在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全部意义,用实践出发点代替黑格尔哲学的理念出发点。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一颠倒,不仅超越了唯心主义,同时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推进到实践的或历史的唯物主义形态。

(三)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人是什么?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这一点表达得最明确的是南斯拉夫“实践派”。马尔科维奇说:“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彼德洛维奇说:“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是因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提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在传统的理解中,关于人的本质,主要强调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理解不能说错,但没有揭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的论断并不是讲人的共同本质是什么,而是讲要理解一个人或一些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具体本质,必须看他或他们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关系。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共同本质是什么呢?是劳动,或更一般地说,是实践。马克思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5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论断,是符合马克思的上述思想的。只有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才能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正是在实践中,人们存在着具体的社会关系。

(四)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

在传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范畴是物质,实践范畴只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则普遍提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卢卡奇在谈到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时说,实践概念是“这本书的中心概念”。(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施密特说:“不是所谓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时说:“在这场辩论中,主张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自由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的观点占了优势。”(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他自己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建立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的哲学”。(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弗兰尼茨认为,“历史实践的范畴是马克思对人和历史的哲学解释的根本范畴。”(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尽管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时常常否定物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而且对实践的物质本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但是,在肯定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这一点上,他们是比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接近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马克思自觉意识到的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不是对物质的理解,而是对“‘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理解。

(五)把意识的现实对象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对“‘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理解,首先在于他把实践理解为意识的现实对象。传统理解始终没有能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仍然把意识的现实对象理解为某种既成的、非主体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把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即实践理解为意识的现实对象,把对象理解为历史地生成的东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则大多十分重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别是其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在此清晰地表达了新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观。卢卡奇在讲到意识的现实对象时,直接表述了马克思《提纲》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强烈地要求我们要把‘感性世界’、客体、现实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他认为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坚持“创造的原则”,(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作为意识对象的“现实……无论如何它要高于那种产生于经验世界的僵硬、物化了的事实的现实……这种现实决不同于经验的存在,它不是固有的,而是变异的。”(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霍克海默也理解到了意识对象的历史生成性,他说:“被判断的对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种活动创造出来的”。(注: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94页。)施密特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曾批判了以往所有唯物主义把现实片面地理解为在直观上给予的客体,‘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不是主观地去理解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从认识论来说,自然与其是作为逐步地纯粹‘给予的东西’,不如说越来越作为‘被创造的东西’出现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能被认识的东西,在严格要求意义上只是主体‘所创造的东西’。”(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实践派”波什尼亚克说:“存在并非某种在(主体)以外的东西;人就是存在的组成部分。人意识到了存在,即在人自身之内,存在意识到了它自身。”(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二、对马克思哲学的远离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外,还有西方哲学的源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往往站在某一西方哲学的立场上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这一视野限制了他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些方面的正确理解,在这些方面远离了马克思,看不到或看不清在传统理解中已经看到和看清了的马克思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远离,最主要的表现是这样那样否定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其中,少数人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对立的“实践哲学”,而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然在口头上还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但是在一系列哲学问题上又背离了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实践哲学”

葛兰西明确否定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他说:“大家知道,实践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从来不曾把他自己的概念叫作唯物主义的,当他写到法国唯物主义的时候,他总是批判它,并断言这个批判要更加彻底和穷尽无遗。所以,他从来没有使用过‘唯物辩证法’的公式,而是称之为同‘神秘的’相对立的‘合理的’,这就给了‘合理的’此词以十分精确的意义。”(注: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页。)葛兰西把所有哲学分为三类:“感受的哲学”、“整理的哲学”和“创造的哲学”,唯物主义属于第一二类哲学,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第三类哲学,马克思的“创造的哲学”“它肯定不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也不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注: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页。)葛兰西在讲到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的理解时说:“人们忘记了在一个非常普通的用语[历史唯物主义]的场合,人们应当把重点放在第一个名词——‘历史的’——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根源的第二个名词上面。”(注: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页。)葛兰西的“超越论”对整个“西马克思主义”思潮产了重要的影响,其他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没有像葛兰西那样明确否定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但在许多哲学问题上,实际上是沿着葛兰西的“超越”路线走的。

(二)否定哲学基本问题,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反对所谓“二元论”思维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明或暗地批评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把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一种“二元思维”而加以否定。柯尔施在批评“庸俗社会主义”时说:“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庸俗社会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它相当‘不科学地’坚持着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这种现实主义中,所谓的常识(即‘最坏的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标准的实证主义科学二者,都在意识和它的对象之间划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我们将证明,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决没有任何这样的关于意识与现实的关系的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然而,列宁回到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绝对对立,而这种对立曾经构成了划分17世纪和18世纪启蒙运动两大流派的那种哲学争论甚至某种宗教争论的基础。”(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萨特在批评“自然辩证法”思想时说:“这一教条主义的源头来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注:萨特:《辩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页。)马尔科维奇在总结“实践派”的观点时说:“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一般被认为是抽象的、与历史无关的二元论的观点而受到摈弃。”(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在这声辩论中,……物质和精神、客体和主体的二元论被这些范畴是如何可能从实践概念中推演出来的观点所取代了。”(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哲学基本问题,以及由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而区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派别,都是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区分为前提的,没有这种区分,就不能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就不会有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谁接受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谁就必须承认哲学基本问题,谁就必须接受“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反过来,谁反对哲学基本问题,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谁就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又否定哲学基本问题,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不能不是自相矛盾的。实际上,他们的真正倾向在于否定、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而对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的承认往往是口头的和字面的。

(三)借口反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二元论”,坚持非唯物主义的“现实”、“实践”概念

不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二元论”时,形成了他们的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现实”、“实践”概念,把精神活动也看作是一种现实,或是现实的一个要素。卢卡奇认为,“现实”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基本因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于它们是同一个而且同样真实的、历史的、辩证过程的诸多方面。”(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柯尔施说:“对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来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要把哲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体系当作现实来把握,并且在实践上这样对它们……他们总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待的。”(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各种科学意识,“如果它们也是作为世界的一个‘观念的’组成部分的话,那么它们就作为世界的真实的和客观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之间的第一个明显区别。”(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马尔科维奇更明确地说:“无论是社会现实问题还是自然现象问题,‘现实的本质’都包含了主观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事件所以是主观的,乃是意识存在——作为活动者的人——的参与使然。”(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很少去谈实践的构成因素,但是从他们反对“二元论”思维方式和对“现实”的理解来看,他们不是把实践看作是人们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把意识、理论看作是实践的一个有机构成因素。更有少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理论活动直接看作是实践的一种方式,阿尔都塞就是这样,他认为:“除了生产外,社会实践还包括其他的基本实践。这里有政治实践……意识形态实践;还有理论实践……”(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9、140页。)还说:“关于理论,我们指的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也属于一定的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实践’的复杂统一体。”(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9、140页。)阿尔都塞甚至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实践”的反映,检验马克思理论正确与否的实践标准也不是社会历史实践而是马克思的理论实践本身。(注:参见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06-707页。)

无论是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现实、实践的一个要素还是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现实或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都远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实践概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现实”、“实践”是相对于意识、理论的范畴,是指人们的“客观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人们的“实际生活”、“人们的存在”或“社会存在”。把理论看作是现实、实践或现实、实践的一个要素,马克思的“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生活决定意识”、“理论反映现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命题就失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四)“拒斥形而上学”,否定物质本体论,反对“自然辩证法”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把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思维叫作“形而上学”而加以否定,在他们看来,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是马克思的哲学所没有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所以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卢卡奇批评“恩格斯错误地追随黑格尔,把这种方法(指辩证法——引者注)扩大到自然界。”(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施密特说:“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解释相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自然化了的黑格尔主义,不是竭力用另一个本体论的始基即物质,去简单地替换所谓精神这个本体论的始基。”(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而在恩格斯那里,“辩证法成为在马克思那里所决没有的东西,即世界观、解释世界的积极原则。”(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恩格斯的自然概念归根结蒂仍然是本体论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萨特说:“自然辩证法,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由一种形而上学假设的客体。”(注:萨特:《辩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页。)“拒斥形而上学”、否定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至少会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路线。否定物质本体论,否定自然辩证法,从形式来看,并不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他们至少在口头上还承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从实际来看,这种否定就是放弃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并最终会导致放弃唯物主义的所有阵地。放弃了物质本体论这个重要阵地,也就不能坚守其他阵地。不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承认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就不可能有历史唯物主义。

不能以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为根据否定物质本体论。理解人的本质、社会历史的本质,最重要的当然是要认识人和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运动的特殊本质,但也要认识人、社会历史与自然运动共同的本质,对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就是物质本体论。因此,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主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不是与解决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不相关的理论。也不能因为马克思谈论物质本体论不多就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没有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谈得不多,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问题基本上已经由先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解决了,马克思的任务主要不是重复前人已经基本解决了的理论,而是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超越直观唯物主义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其理论重点是制定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谈得不多不等于没有,马克思是谈到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的先在性和自然的辩证运动的,马克思是继承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思想的。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五)否定反映论,否定客观真理

在认识论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否定反映论,否定客观真理。卢卡奇借口思维对象的变易性否定反映论,他说:“如果变易的真理是将要被创造出来而尚未产生出来的未来,如果它是种新的东西,存在于各种倾向之中,但这些倾向(借助于我们的意识)将会变成现实,那么,思维是为一种反映这个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了。”(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如果事物不存在,思维何以‘反映’?……在‘反映’论中,我们发现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现实的理论上的具体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对物化意识来说很难统一。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事物被认为是概念的反映,还是概念反映了事物,这都无足轻重。在这两种情况下,两重性都依然如故。”(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卢卡奇这里所说的“两重性”,指的就是“二元论”。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观点时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当作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研究方法的一种讽刺普遍地受到抛弃。”“在这场生动的、时而是戏剧性的辩论中,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拯救‘反映论’这一由苏联辩证唯物主义者和保加利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T.巴甫洛夫发展起来的认识论基石。针对这种理论提出的三个主要的反对理由是:首先,它忽视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经验,又回到了一种18世纪自在的物质客体和精神主体的二元论;其次,在反映是一切意识的根本特征这一观点中,内含了明显的教条主义;第三,这种理论的错误还在于,意识实际上远不是消极地伴随并复制物质的过程,它常常预见和设计尚不存在的物质客体,试图通过说明我们在这些情况中讨论的是‘创造性的反映’来重新定义反映论,给人一种专门为此约定的印象,根据这种约定,反映的概念便以这种方式被夸大到使人完全不知其所云的地步。”(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3

“西方马克思主义”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并且在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时具有新的视野。他们更注重资本主义的当展、科学技术的当展、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重视对马克思著作的研究,重视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在新的理解视野中,他们看到了、看清了传统理解中看不到或看不清的马克思的一些思想。

(一)社会历史或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在传统理解中,社会历史或人的问题至多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主题是整个世界的一般本质,本体论(一般世界观)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灵魂。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时普遍强调,马克思哲学的主题不是自然,不是整个世界,而是社会历史问题或人的问题。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总体性哲学”,在他看来,“总体性”不存在于自然界,只有人类历史有“总体性”,因此他理解的马克思哲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他特别强调:“认识到这种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引者注)被限定在历史的和社会的范围内,这是特别重要的。”(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柯尔施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它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动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施密特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并不理会关于心灵的精神或物质的本性问题;……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首先关心从这个世界上消除饥饿和痛苦的可能性问题。”(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萨特认为,“如果存在某种像辩证唯物主义那样的东西,那它一定是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这种唯物主义存在的话,也只能在我们的社会世界有限范围内才是真理。”(注:萨特:《辩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页。)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实践派”的观点时说:“在马克思看来,根本的问题是创造一个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本质……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分析,并指明走向自我实现、走向实践的实际步骤。”(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强调社会历史问题、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时,其“主题”的含义并不是很清晰和确定的,但是确实有启发意义。至少在以下几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马克思哲学所关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对象,是人的历史活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马克思哲学活动的重点是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哲学。

(二)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理解为是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

在传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颠倒,即把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为唯物主义辩证法。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颠倒”说提出质疑,他们强调这种颠倒不能仅仅理解为把唯心主义辩证法转变为唯物主义辩证法,而是在于发现现实历史运动的辩证法。柯尔施说:“列宁把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仅仅看作一种转变:由不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唯物主义的’新的哲学世界观取代植根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只不过在于把这种辩证法从它的最后的神秘外壳中解放出来,在‘观念’辩证法的‘自我运动’下面发现了历史的现实运动,并把这一历史的革命运动宣布为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施密特说:“在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仅仅解释成是与任何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仅仅是哲学内部的甚至是世界观上的二者择一时,是不能理解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柯尔施和施密特在这里透露出一种深刻的理解:仅仅从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还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辩证法+唯物主义”这一公式不能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实际上,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费尔巴哈首先完成的,费尔巴哈在《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中说:“只要将思辨哲学颠倒过来,就能得到毫无掩饰的、纯粹的显明的真理。”(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2页。)这里所说的“思辨哲学”指的就是黑格尔哲学。作为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也不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因此,如果仅仅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颠倒,仅仅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我们可能还是停留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水平上。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颠倒的真实意义在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全部意义,用实践出发点代替黑格尔哲学的理念出发点。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这一颠倒,不仅超越了唯心主义,同时也超越了旧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推进到实践的或历史的唯物主义形态。

(三)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人是什么?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这一点表达得最明确的是南斯拉夫“实践派”。马尔科维奇说:“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彼德洛维奇说:“人区别于其他任何存在是因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提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是对马克思哲学的走近。在传统的理解中,关于人的本质,主要强调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理解不能说错,但没有揭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的论断并不是讲人的共同本质是什么,而是讲要理解一个人或一些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具体本质,必须看他或他们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关系。那么,在马克思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共同本质是什么呢?是劳动,或更一般地说,是实践。马克思说:“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25页。)“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论断,是符合马克思的上述思想的。只有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才能理解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正是在实践中,人们存在着具体的社会关系。

(四)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

在传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范畴是物质,实践范畴只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则普遍提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卢卡奇在谈到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时说,实践概念是“这本书的中心概念”。(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施密特说:“不是所谓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南斯拉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争论时说:“在这场辩论中,主张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是自由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的观点占了优势。”(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他自己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建立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的哲学”。(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弗兰尼茨认为,“历史实践的范畴是马克思对人和历史的哲学解释的根本范畴。”(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尽管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肯定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时常常否定物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而且对实践的物质本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但是,在肯定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范畴这一点上,他们是比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接近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的、基本的范畴。马克思自觉意识到的自己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不是对物质的理解,而是对“‘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理解。

(五)把意识的现实对象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对“‘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理解,首先在于他把实践理解为意识的现实对象。传统理解始终没有能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对象观,仍然把意识的现实对象理解为某种既成的、非主体存在的东西,而不是把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即实践理解为意识的现实对象,把对象理解为历史地生成的东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则大多十分重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别是其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在此清晰地表达了新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观。卢卡奇在讲到意识的现实对象时,直接表述了马克思《提纲》第一条的思想:“马克思强烈地要求我们要把‘感性世界’、客体、现实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他认为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坚持“创造的原则”,(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作为意识对象的“现实……无论如何它要高于那种产生于经验世界的僵硬、物化了的事实的现实……这种现实决不同于经验的存在,它不是固有的,而是变异的。”(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霍克海默也理解到了意识对象的历史生成性,他说:“被判断的对象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种活动创造出来的”。(注: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94页。)施密特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曾批判了以往所有唯物主义把现实片面地理解为在直观上给予的客体,‘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不是主观地去理解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从认识论来说,自然与其是作为逐步地纯粹‘给予的东西’,不如说越来越作为‘被创造的东西’出现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能被认识的东西,在严格要求意义上只是主体‘所创造的东西’。”(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实践派”波什尼亚克说:“存在并非某种在(主体)以外的东西;人就是存在的组成部分。人意识到了存在,即在人自身之内,存在意识到了它自身。”(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二、对马克思哲学的远离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外,还有西方哲学的源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往往站在某一西方哲学的立场上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这一视野限制了他们对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些方面的正确理解,在这些方面远离了马克思,看不到或看不清在传统理解中已经看到和看清了的马克思的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远离,最主要的表现是这样那样否定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其中,少数人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唯心对立的“实践哲学”,而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然在口头上还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但是在一系列哲学问题上又背离了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实践哲学”

葛兰西明确否定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他说:“大家知道,实践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从来不曾把他自己的概念叫作唯物主义的,当他写到法国唯物主义的时候,他总是批判它,并断言这个批判要更加彻底和穷尽无遗。所以,他从来没有使用过‘唯物辩证法’的公式,而是称之为同‘神秘的’相对立的‘合理的’,这就给了‘合理的’此词以十分精确的意义。”(注: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页。)葛兰西把所有哲学分为三类:“感受的哲学”、“整理的哲学”和“创造的哲学”,唯物主义属于第一二类哲学,唯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第三类哲学,马克思的“创造的哲学”“它肯定不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也不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注: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页。)葛兰西在讲到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术语的理解时说:“人们忘记了在一个非常普通的用语[历史唯物主义]的场合,人们应当把重点放在第一个名词——‘历史的’——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具有形而上学的根源的第二个名词上面。”(注:葛兰西:《实践哲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52、58、161页。)葛兰西的“超越论”对整个“西马克思主义”思潮产了重要的影响,其他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虽然没有像葛兰西那样明确否定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但在许多哲学问题上,实际上是沿着葛兰西的“超越”路线走的。

(二)否定哲学基本问题,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反对所谓“二元论”思维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明或暗地批评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把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一种“二元思维”而加以否定。柯尔施在批评“庸俗社会主义”时说:“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庸俗社会主义的主要缺陷在于它相当‘不科学地’坚持着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这种现实主义中,所谓的常识(即‘最坏的形而上学’)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标准的实证主义科学二者,都在意识和它的对象之间划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我们将证明,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决没有任何这样的关于意识与现实的关系的二元论的形而上学观”。(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然而,列宁回到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绝对对立,而这种对立曾经构成了划分17世纪和18世纪启蒙运动两大流派的那种哲学争论甚至某种宗教争论的基础。”(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萨特在批评“自然辩证法”思想时说:“这一教条主义的源头来自‘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注:萨特:《辩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页。)马尔科维奇在总结“实践派”的观点时说:“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一般被认为是抽象的、与历史无关的二元论的观点而受到摈弃。”(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在这声辩论中,……物质和精神、客体和主体的二元论被这些范畴是如何可能从实践概念中推演出来的观点所取代了。”(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哲学基本问题,以及由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而区分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派别,都是以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区分为前提的,没有这种区分,就不能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就不会有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谁接受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谁就必须承认哲学基本问题,谁就必须接受“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反过来,谁反对哲学基本问题,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谁就不可能坚持唯物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另一方面又否定哲学基本问题,反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不能不是自相矛盾的。实际上,他们的真正倾向在于否定、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而对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的承认往往是口头的和字面的。

(三)借口反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二元论”,坚持非唯物主义的“现实”、“实践”概念

不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二元论”时,形成了他们的一种非唯物主义的“现实”、“实践”概念,把精神活动也看作是一种现实,或是现实的一个要素。卢卡奇认为,“现实”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基本因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于它们是同一个而且同样真实的、历史的、辩证过程的诸多方面。”(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柯尔施说:“对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来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要把哲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体系当作现实来把握,并且在实践上这样对它们……他们总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待的。”(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各种科学意识,“如果它们也是作为世界的一个‘观念的’组成部分的话,那么它们就作为世界的真实的和客观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辩证法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之间的第一个明显区别。”(注: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2-23、81、46-47、81-82、35、51页。)马尔科维奇更明确地说:“无论是社会现实问题还是自然现象问题,‘现实的本质’都包含了主观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事件所以是主观的,乃是意识存在——作为活动者的人——的参与使然。”(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很少去谈实践的构成因素,但是从他们反对“二元论”思维方式和对“现实”的理解来看,他们不是把实践看作是人们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把意识、理论看作是实践的一个有机构成因素。更有少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理论活动直接看作是实践的一种方式,阿尔都塞就是这样,他认为:“除了生产外,社会实践还包括其他的基本实践。这里有政治实践……意识形态实践;还有理论实践……”(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9、140页。)还说:“关于理论,我们指的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也属于一定的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实践’的复杂统一体。”(注: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39、140页。)阿尔都塞甚至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马克思的“理论实践”的反映,检验马克思理论正确与否的实践标准也不是社会历史实践而是马克思的理论实践本身。(注:参见阿尔都塞《阅读(资本论)》;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06-707页。)

无论是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现实、实践的一个要素还是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现实或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都远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实践概念。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现实”、“实践”是相对于意识、理论的范畴,是指人们的“客观的活动”、“人的感性活动”,人们的“实际生活”、“人们的存在”或“社会存在”。把理论看作是现实、实践或现实、实践的一个要素,马克思的“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生活决定意识”、“理论反映现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命题就失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四)“拒斥形而上学”,否定物质本体论,反对“自然辩证法”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把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思维叫作“形而上学”而加以否定,在他们看来,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是马克思的哲学所没有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所以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卢卡奇批评“恩格斯错误地追随黑格尔,把这种方法(指辩证法——引者注)扩大到自然界。”(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施密特说:“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解释相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自然化了的黑格尔主义,不是竭力用另一个本体论的始基即物质,去简单地替换所谓精神这个本体论的始基。”(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而在恩格斯那里,“辩证法成为在马克思那里所决没有的东西,即世界观、解释世界的积极原则。”(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恩格斯的自然概念归根结蒂仍然是本体论的。”(注: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1、209、31、118、111、129、209、52、52页。)萨特说:“自然辩证法,它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由一种形而上学假设的客体。”(注:萨特:《辩证理性批判》,陈学明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4、573、585页。)“拒斥形而上学”、否定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至少会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路线。否定物质本体论,否定自然辩证法,从形式来看,并不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他们至少在口头上还承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从实际来看,这种否定就是放弃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并最终会导致放弃唯物主义的所有阵地。放弃了物质本体论这个重要阵地,也就不能坚守其他阵地。不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承认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就不可能有历史唯物主义。

不能以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为根据否定物质本体论。理解人的本质、社会历史的本质,最重要的当然是要认识人和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运动的特殊本质,但也要认识人、社会历史与自然运动共同的本质,对这种共同本质的认识就是物质本体论。因此,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主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不是与解决人的问题、社会历史问题不相关的理论。也不能因为马克思谈论物质本体论不多就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没有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谈得不多,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问题基本上已经由先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解决了,马克思的任务主要不是重复前人已经基本解决了的理论,而是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超越直观唯物主义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超越自然唯物主义而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其理论重点是制定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谈得不多不等于没有,马克思是谈到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的先在性和自然的辩证运动的,马克思是继承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思想的。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五)否定反映论,否定客观真理

在认识论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普遍否定反映论,否定客观真理。卢卡奇借口思维对象的变易性否定反映论,他说:“如果变易的真理是将要被创造出来而尚未产生出来的未来,如果它是种新的东西,存在于各种倾向之中,但这些倾向(借助于我们的意识)将会变成现实,那么,思维是为一种反映这个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了。”(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如果事物不存在,思维何以‘反映’?……在‘反映’论中,我们发现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现实的理论上的具体的两重性。这种两重性对物化意识来说很难统一。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事物被认为是概念的反映,还是概念反映了事物,这都无足轻重。在这两种情况下,两重性都依然如故。”(注: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6页,“新版序言”第22页,第23、232、231、233、6、232-233、227、30页。)卢卡奇这里所说的“两重性”,指的就是“二元论”。马尔科维奇在介绍南斯拉夫“实践派”的观点时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当作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研究方法的一种讽刺普遍地受到抛弃。”“在这场生动的、时而是戏剧性的辩论中,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拯救‘反映论’这一由苏联辩证唯物主义者和保加利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T.巴甫洛夫发展起来的认识论基石。针对这种理论提出的三个主要的反对理由是:首先,它忽视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经验,又回到了一种18世纪自在的物质客体和精神主体的二元论;其次,在反映是一切意识的根本特征这一观点中,内含了明显的教条主义;第三,这种理论的错误还在于,意识实际上远不是消极地伴随并复制物质的过程,它常常预见和设计尚不存在的物质客体,试图通过说明我们在这些情况中讨论的是‘创造性的反映’来重新定义反映论,给人一种专门为此约定的印象,根据这种约定,反映的概念便以这种方式被夸大到使人完全不知其所云的地步。”(注:马尔科维奇等主编《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导论”第23、23、13、23、13、13页;正文第188、28、270、249、20、46、87页。)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4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有句名言: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正是应用了精巧的“符号之网”,从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方式。符号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认知和交际。

所谓“认知”,说到底就是人们去探求客观事物的有关讯息。由于讯息不是物质,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或意义,它必须有自己的载体才能被认知。因此,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就用某一事物来表征对象事物,也就是说,用某一事物作为载体(能指),来把握对象事物的讯息,并储存于大脑之中。

然而事物自身却不能充当讯息的载体,原因在于事物的讯息不是事物与人的思想意识的自然联结,人不能从事物本身直接获取讯息。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对于事物的直接感受只能是一些纯粹的感觉,诸如冷热痛痒之类,不可能实现理性认识。只有用某一事物表征对象事物,也就是有了讯息载体,才能够获取对象事物的有关讯息,理性地认知对象事物,除此别无他法。况且许多事物是极度抽象的,如人性、价值、友谊、爱情等等,如果不用一事物去表征它们,那是根本无法认知的。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认知,更需要交流。所谓“交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讯息交流。人们要交际,首先要对事物及其属性有所认知,一无所知也就无所谓交际。交际有赖于认知,认知也有赖于交际。现代人的认知更需要在交际中进行,比如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交际中认知的过程。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符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对这个符号世界的成员进行分类,从而给出每种符号一个特定的位置。

符号首先分为动物符号和人类符号两大类别。动物也使用符号,如蜜蜂发现蜜源时的“舞蹈”,鸟儿吸引异性的“情歌”。这些符号也可以看成某种意义上的“交际”。当然,动物符号不能同创造了伟大文明的人类符号同日而语,但是在符号世界中,它应当占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位置。人类符号可以分为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两个类别。自然符号相对于人工符号而言。它是人们利用现成事物作为能指,根据认知或交际的需要赋予意义之后而成为符号的。例如玫瑰花只是一种自然物,在人们赋予它“象征爱情”的含义以后成了一个自然符号。人工符号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首先是语言符号,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说:“迄今为止,人类创造出的一种最为先进和最令人震惊的符号设计便是语言。”(《艺术问题》)语言符号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透义性”,人们可以直接了解它所传达的意义,而其他人工符号则必须翻译为语言符号才能为人们所理解。由于语言符号的特殊地位,它成了人工符号中一个独立的大类。人工符号中除语言符号以外的形形色色的符号,我们归入次语言符号这个大类。次语言符号各有自己的能指和所指,但它们都必须翻译为语言符号才能被理解。它们总是或远或近地同语言符号保持某种关系。次语言符号还可以分为若干次类,次类还可以再分小类。例如语言替代符号,包括文字符号、盲文、哑语、旗语、电码等等;形式语言符号,如数学符号、化学符号、生物学符号、逻辑符号等;体态符号,如面部表情符号、身姿符号、体动符号、体位符号等;艺术符号,如绘画符号、雕塑符号、音乐符号、舞蹈符号等;还有其他,不胜枚举。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5

所以()。

A.市场调节是“无形的手”,市场自发地处于稳定、均衡的状态

B.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高度重视法制建设

C.市场经济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使人们受利益驱使,因而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D.市场只有依靠法制才能形成

2.过去人们都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大多数教师都传授具体知识。教师教、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新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必须掌握独立探索的方法,获得不断深造的能力,具有与集体合作的品质,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社交能力,具备自如表达思想的能力等等。

这意味着()。

A.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不教授学习方法

B.知识本身没有多大的力量

C.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D.新旧两种教育观念是互相矛盾,互不相容的

3.田径场上正在进行100米决赛。参加决赛的是A、B、C、D、E、F六个人。关于谁会得冠军,看台上甲、乙、丙谈了自己的看法。

乙认为,冠军不是A就是B。

丙坚信,冠军绝不是C。

甲则认为,D、F都不可能取得冠军。

比赛结束后,人们发现他们三个中只有一个人的看法是正确的,请问谁是100米赛冠军?()

A.A

B.B

C.C

D.E

4.小说离不开现实生活,没有深入体验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写出优秀作品的。

因此()。

A.诗人、小说家不可能年轻

B.创作小说都是老人们的事

C.要创作小说必须有足够的生活经验

D.作小说要靠运气

5.羌特勒是一种野生的蘑菇,生长在能为它提供所需糖分的寄主树木——例如道格拉斯冷杉下面。反过来,羌特勒在地下的根茎细丝可以分解这些糖分,并为其寄主提供养分和水分。正是因为这种互惠的关系,采割道格拉斯冷杉下面生长的羌特勒会给这种树木造成严重的伤害。

下面哪一个如果正确,对上面的结论提出了最强有力的质疑?()

A.近年来,野生蘑菇的采割数量一直在增加

B.羌特勒不仅生长在道格拉斯冷杉树下,也生长在其他寄主树木下面

C.许多种野生蘑菇只能在森林里找到,它们不能轻易在别处被种植

D.对野生蘑菇的采割激发了这些蘑菇将来的生长

6.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发动机,其所具备的安全性能是早期型号的发动机所缺乏的,而早期模型仍然在生产。在这两种型号的发动机同时被销售的第一年,早期的型号的销量超过了新型号的销量;该制造商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安全性并非客户的首要考虑。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会最严重地削弱该制造商的结论?()

A.私人飞机主和商业航空公司都从这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那里购买发动机

B.许多客户认为早期的型号在安全性、风险方面比新型号更小,因为他们对老型号的安全性知道得更多

C.这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的许多客户也从另一些飞机发动机制造商那里购买发动机,那些制造商在其新型号发动机中没有提供额外的安全性能保障

D.新型号的发动机可以被所有的使用旧型号发动机的飞机使用

7.来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客人,刚好碰在一起。他们除懂本国语言外,每人还会说其他三国语言的一种。有一种语言是三个人都会说的,但没有一种语言人人都懂,现知道:

①甲是日本人,丁不会说日语,但他俩都能自由交谈

②四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既能用日语交谈,又能用法语交谈

③乙、丙、丁交谈时,找不到共同语言沟通

④乙不会说英语,当甲与丙交谈时,他都能做翻译

可见()。

A.甲日德、乙法德、丙英法、丁英德

B.甲日法、乙日德、丙英法、丁日英

C.甲日法、乙法德、丙英德、丁英法

D.甲日法、乙英德、丙法德、丁日德

8.真正高明的伪造家制造的钞票从不会被发现,所以一旦他的作品被认出是伪造的,则伪造者不是位高明的伪造者,真正的伪造家从不会被抓到。

下列哪种推理方式与这段话类似?()

A.田壮是一个玩魔术专家,他的魔术总能掩人耳目,从未被揭穿,所以他是一个高明的魔术师

B.王伟是一个玩魔术的人,他的魔术一般不会被揭穿,偶尔有一两次被人看穿,但这不妨碍他是一名优秀魔术师

C.岗村是一个玩魔术的人,他的魔术一般不会被人看穿,偶尔有一两次被人看穿,说明他并不是一个高明的魔术师,因为高明的魔术师不会被人看穿

D.小马的魔术很好,从不会被揭穿,所以他是一个优秀魔术师

9.生命在另外一个行星上发展,必须至少具备两个条件:(1)适宜的温度,这是与热源保持适当距离的结果。(2)至少在37亿年的时间内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变化幅度。这样的条件在宇宙中很难找到,这使得地球很可能是惟一存在生命的地方。

上述结论成立的前提是()。

A.某一个温度变化范围是生命在行星上发展的惟一必要条件

B.生命不在地球以外的地方生存

C.在其他行星上的生命形态需要的条件与地球上的生命形态相似

D.灭绝的生命形态的迹象有可能在有极端温度的行星上被发现

10.如果张未在2014年后从大学毕业,他就必须修过世界历史导论。

则这一论点是从下列哪句话中推出?()

A.在2014年前,大学学习中,世界历史导论不是必修课

B.每一个选修世界历史导论的学生都是2014年以后大学毕业的

C.没有一个2014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修过世界历史导论

D.所有2014年后毕业的大学生都必须修世界历史导论

11.一台安装了签名识别软件的电脑——这种软件仅限于那些签名在文档中的人进入计算机——不仅通过分析签名的形状,而且通过分析诸如笔尖压力和签名速度等特征来识别某人的签名。即使是最机灵的伪造者也不能复制该程序分析的所有特征。

下面哪个结论在逻辑上可以从上文得到?()

A.记录和分析某个签名需花费的时间使这种软件的日常使用变得不现实

B.安装有这种软件的计算机很快就会被大多数银行装备

C.没有人可以仅通过伪造签名的技巧而进入安装了这种软件的计算机

D.签名识别软件花费了很多年来进行发展和加以完善

12.为了增加收入,一家机场计划改变其计时停车区收取的停车费。机场会在第一个4小时或不到4小时期间收取4美元,而后每小时收取1美元;而不是在第一个2小时或不到2小时期间收取2美元,而后每小时收取1美元。

下面哪种考虑,如果正确,表明该计划可以成功地增加收入?()

A.很少有人会在机场的计时停车区内一次停车超过2小时

B.在过去的几年内,机场运营计时停车设备的成本要高于从中获得的收入

C.把车停在机场进行短途旅行的人通常把车停在按天计费而非按时计费的停车区内

D.用来运营机场停车区的资金很大一部分被用来维护设备而不是支付收取停车费的职工工资

13.一堂考试试卷上画了五大洲的图形,每个图形都编了号,要求填出其中任意两个洲名。

甲填:3是欧洲,2是美洲

乙填:4是亚洲,2是大洋洲

丙填:1是亚洲,5是非洲

丁填:4是非洲,3是大洋洲

戊填:2是欧洲,5是美洲

结果是他们每人只对了一半。

根据以上条件下列正确的选项是()。

A.1是亚洲,2是欧洲

B.2是大洋洲,3是非洲

C.3是欧洲,4是非洲

D.4是美洲,5是非洲

14.王某:张健是百事可乐在中国的高级雇员之一。

李某:那怎么可能,张健只喝可口可乐。

对话中李某的陈述隐含的一个前提是()。

A.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同属一个总公司

B.张健在可口可乐公司并不受重用

C.张健在百事可乐兼职

D.一般的,所有的高级职员只喝本公司的产品

15.A市的政府批准了一项基金,用于建设一项发电工程,这项工程要求铺设一条管线,将山上的思乐湖的水引到附近山谷中名为田浮的小湖中。该项目所发的电本身不能平衡项目的成本,即使是进口石油——A市的电力的主要来源——的价格大幅上升时也不行。然而,这条管线是物有所值的,这是因为()。

A.石油的价格曾经历频繁的大幅上升,现在已经大幅下降,并且相当地稳定

B.该项目可重建田浮湖,该湖目前正面临干涸的危险,从而使A市面临减少一项度假收入的危险

C.A市政府目前与其进口石油的来源国的政府们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D.将思乐湖的水引入田浮湖来进行发电的成本低于将思乐湖水引入其他山谷湖泊来发电的成本

16.罗斯镇修缮其所有的道路需要花费100万美元。但是在这些道路修缮完成之后的1年内,罗斯镇可以因此避免承担300万美元的损失,因为这个数目是现在罗斯镇每年对没有修缮的道路造成的汽车损害的赔偿额。

下面哪个,如果正确,对以上的论证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A.与罗斯镇毗邻的社区同样对它们的道路所造成的汽车损害给予赔偿。

B.罗斯镇所有的道路都得到修缮之后,几年内不会出现道路损害汽车的情况。

C.如果罗斯镇要在1年内花费100万美元用于道路修缮,它就需要提高附加税。

D.恶劣的气候给罗斯镇的道路带来的损害程度各年之间相差很大。

17.要从代号为A、B、C、D、E、F六个侦查员中挑选若干人去破案,人选的配备要求必须注意下列各点:

①A、B两人中至少去一人

②A、D不能一起

③A、E、F三人中要派两人去

④B、C两人都去或都不去

⑤C、D两人中去一人

⑥若D不去、则E也不去

由此可知()。

A.挑了A、B、F三人去

B.挑了A、B、C、F四人去

C.挑了B、C、E三人去

D.挑了B、C、D、E四人去

18.下面是甲、乙、丙、丁四城市某日的天气预报:已知四城市有三种天气情况,甲市和丙市的天气相同,乙市和丁市当天没有雨。

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甲市小雨

B.乙市多云

C.丙市晴

D.丁市晴

19.药检局对5种抗菌素进行了药效比较,得到结果如下:甲药比乙药有效,丙药的毒副作用比丁药大,戊药的药效最差,乙药与己药的药效相同。

由此可知()。

A.甲药与丁药的药效相同

B.戊药的毒副作用最大

C.甲药是最有效的药物

D.己药比甲药的药效差

20.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只能支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口增长必须协调发展。人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其数量和质量必须与生产资料的质与量、消费品的结构与数量,以及资金的数量与投资结构等相适应。

由上可以推出()。

A.目前中国人口数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已不相适应

B.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生产出的价值远大于消费掉的

C.提高了人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就会发展

D.当人的增长数量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时,人的消费质量就会下降

21.在过去的40年里,不仅农业用杀虫剂的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农民们使用杀虫剂时的精心和熟练程度也不断增加。然而,在同一时期内,某些害虫在世界范畴内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的比例也上升了,即使在这些害虫还没有产生对现有杀虫剂的抵抗性时也是如此。

下列哪项,如果正确,最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杀虫剂使用上的提高伴随了某些害虫造成的损失更大?()

A.在40年前通用的一些危险但却相对无效的杀虫剂已经不再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了

B.由于杀虫剂对害虫的单个针对性越来越强,因此,用杀虫剂来控制某种害虫的成本在许多情况下变得比那些害虫本身造成的农作物损失的价值更大

C.由于现在的杀虫剂对特定使用条件的要求要多于40年前,所以现在的农民们对他们农田观察的仔细程度要高于40年前

D.现在有些农民们使用的某些害虫控制方法中不使用化学杀虫剂,但却和那些使用化学杀虫剂的害虫控制方法在减少害虫方面同样有效

22.在下列四个选择中,与其他三项意见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A.没有事物是不运动变化的

B.不运动变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凡事皆变

D.不运动变化的事物不是不可能的

23.英、红、燕三个人讨论一数学题,当她们都把自己的解法说出来以后,英说:“我做错了。”红说:“英作对了。”燕说:“我做错了。”老师看过他们的答案并听了她们的上述意见后说:“你们三个人有一个做对了,有一个说对了”。

那么,谁做对了呢?()

A.红

B.英

C.燕

D.不能确定

24.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939年曾写了这样一段话:“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二三十年代的大多数中国史学家都深信:近代以前的中国已具有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因此()。

A.“发明”了中国早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

B.关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只不过是“御用史学”的产物

C.并没有“发明”出这种观点,而是采纳了当时大多数史学家的共同看法

D.的观点非常正确

25.用肥皂在硬水中洗东西,肥皂将与硬水中的钙和镁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一种不容易洗掉的沉淀物,这种沉淀不仅要浪费肥皂,而且它沉积在织物上,使织物失去光泽,产生斑点,甚至使羊毛、丝绸等织物的牢度大大降低。

这意味着()。

A.肥皂是最好的去污物

B.肥皂的价格很高

C.肥皂不适合在硬水中洗东西

D.肥皂在硬水里去污能力强

26.所有能干的管理人员都关心下属的福利,所有关心下属福利的管理人员在满足个人需求方面都很开明;在满足个人需求方面不开明的所有管理人员不是能干的管理人员。

由此可以推出()。

A.不能干的管理人员关心下属的福利

B.有些能干的管理人员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不开明

C.所有能干的管理人员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开明

D.不能干的管理人员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开明

27.患有行为紊乱症的动物的大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铝元素。由于一种硅基化合物可以固定这些铝元素,并阻止其影响大脑组织,所以,这种化合物可以用来治疗动物的行为紊乱症。

上述论证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A.患有行为紊乱症的动物的大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的铝元素,但其含量总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B.行为紊乱症不会使患病动物的大脑产生比正常动物更多的铝元素

C.将这些硅基化合物引入大脑后不会有任何副作用

D.不同种类的动物需要不同量的硅基化合物来治疗

28.甲:什么是生命?乙: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甲:什么是有机体?乙: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哪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A.甲:什么是真理?乙:真理符合实际的认识。甲:什么是认识?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B.甲:什么是逻辑学?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C.甲:什么是家庭?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甲:什么是社会群体?乙:社会群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D.甲:什么是人?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甲:什么是动物?乙:动物是生物的一部分

29.教授:在长子继承权的原则下,男人的第一个妻子生下的第一个男性婴儿总是首先有继承家庭财产的权利。

学生:那不正确。休斯敦夫人是其父惟一妻子的惟一活着的孩子,她继承了他的所有遗产。

学生误解了教授的意思,他理解为()。

A.男人可以是孩子的父亲

B.女儿不能算第一个出生的孩子

C.只有儿子才能继承财产

D.私生子不能继承财产

30.如果某人是杀人犯,那么案发时他肯定在现场。

据此,我们可以推出()。

A.张三案发时在现场,所以张三是杀人犯

B.李四不是杀人犯,所以李四案发时不在现场

C.乙案发时不在现场,所以乙不是杀人犯

D.丙不在案发现场,但丙是杀人犯

31.最受欢迎的电视广告中有一部分是滑稽广告,但作为广告技巧来说,滑稽正是其不利之处。研究表明,虽说很多滑稽广告的观众都能很生动地回忆起这些广告,但很少有人记得推销的商品名称。因此,不管滑稽广告多么有趣,多么赏心悦目,其增加销售量的能力值得怀疑。

上文的假设条件是哪一个?()

A.在观众眼里,滑稽广告降低了商品信誉

B.滑稽广告虽然可看性强,但常常不如严肃的广告那样容易被人记住

C.不能使商品提高知名度的广告是不能促进销售量的增加的

D.对滑稽广告疏远的观众可能和欣赏它的观众一样多

32.由于近期的干旱和高温,导致海湾盐度增加,引起了许多鱼的死亡,虾虽然可以适应高盐度,但盐度高也给养虾场带来了不幸。

以下哪个选项为真,就能够提供解释以上现象的原因?()

A.一些鱼会游到低盐度的海域去,来逃脱死亡的厄运

B.持续的干旱会使海湾的水位下降,这已经引起了有关机构的注意

C.幼虾吃的有机物在盐度高的环境下几乎难以存活

D.水温生高会使虾更快地繁殖

33.要求60个成年人对他们的饮食记日记,日记的内容包括他们吃些什么,在什么时候以及和多少人一块吃,结果发现,在含有酒精饮料的饮食中,他们从非酒精类食物来源中摄取的热量比他们在不含酒精饮料的饮食中摄入的热量多175卡。

下面每一项,如果正确,除了哪一项之外有助于解释摄入的热量的不同?()

A.就餐者在有酒时吃饭用的时间比没酒时用的时间长

B.一天中,吃得较晚的饭倾向于比吃得较早的饭丰盛,且吃得较晚的饭包含有酒的可能性大

C.在一餐饭中,吃饭的人越多,人们吃得就越多,而且趋向于桌上有酒,吃饭的人就就多;桌上没酒,吃饭的人就少

D.在有酒的饭菜中,总的热量摄入中有相对较多的热量来自碳氢化合物,相对较少的热量来自脂肪和蛋白质

34.周庭是一名数学家,袁智是一名计算机编程专家。其实所有的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我们知道,今天国内大多数综合型大学都在培育着计算机编程专家。

据此我们可以认定()。

A.袁智是由综合大学培养的

B.大多数计算机编程专家是由综合型大学培养的

C.周庭并不是毕业于综合大学的

D.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编程专家

35.正是因为有了第二味觉,哺乳动物才能够边吃边呼吸。很明显,边吃边呼吸对保持哺乳动物高效率的新陈代谢是必要的。

以下那种哺乳动物的发现,最能削弱以上的断言?()

A.有高效率的新陈代谢和边吃边呼吸的能力的哺乳动物

B.有低效率的新陈代谢和边吃边呼吸的能力的哺乳动物

C.有低效率的新陈代谢但没有边吃边呼吸能力的哺乳动物

D.有高效率的新陈代谢但没有第二味觉的哺乳动物

36.甲、乙、丙和丁是同班同学。甲说:“我班同学都是团员。”乙说:“丁不是团员。”丙说:“我班有人不是团员。”丁说:“乙也不是团员。”

已知只有一个人说假话,则可推出以下判定肯定是真的一项为()。

A.说假话的是甲,乙不是团员

B.说假话的是丁,乙不是团员

C.说假话的是乙,丙不是团员

D.说假话的是甲,丙不是团员

37.众所周知,罗马教皇认为上帝创造世界,与此相违背的都是异端邪说。但最近教皇在一次会议上说“天主教信仰并不反对生物进化论,新的知识使人们承认,进化论不仅仅是一种假设,实际上,在继承各学科的一系列发现后,这一理论已被科学家普遍接受。”

这表明()。

A.罗马教皇已不再信仰上帝了

B.科学与神学的矛盾已不再存在

C.教皇在科学发明发达的今天,不得不承认科学的真理

D.神学已失去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38.只有在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候,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才会发生。就个人而言,选择革命或者接受革命,也往往是别的路走不通了之后,才“逼上梁山”的。

由此可见()。

A.任何一次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

B.革命不需要领导力量也会成功

C.革命不需要动员,群众会自发参与的

D.所有在个人生活中遇到挫折的人都会参加革命和支持革命

39.售价2元一斤的洗洁精分为两种:一种加有除臭剂,另一种没有除臭剂。尽管两种洗洁精的效果相同,但没加除臭剂的洗洁精在持续时间方面明显不如有除臭剂的洗洁精。

因此后者()。

A.味道要好闻些

B.具有添加剂

C.从长远来看更便宜

D.比其他公司的产品效果好

40.目前,生物加工食物体系要成为现实,还有几件事要做。先得能在培养基地培养出蔬菜和水果的组织,还得能扩大产量以应市场之需。而要大量经济地生产,还得研制出廉价原料,利用其中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批量生产。由此可以推出()。

A.研制出廉价原料是生物加工食物体系的关键

B.目前已经能在培养基地培养出蔬菜和水果的组织

C.只要有廉价的原料就能扩大产量

D.目前的原料太昂贵

41.在计算机语言中有一种逻辑运算,如果两个数同一位上都是0时,其和为0,一个为0,一个为1时或两个都是1时,其和为1。

那么()。

A.如果和为1,则两数必然都是1

B.如果和为0,则两数必然都为0

C.如果和为0,则两数中可能有一个为1

D.如果和为1,则两数中至少有一个为0

42.派出所民警讯问公共汽车上的一桩盗窃案的嫌疑人甲、乙、丙、丁的笔录如下:

甲说:“反正不是我干的”

乙说:“是丁干的。”

丙说:“是乙干的。”

丁说:“乙是诬陷。”

他们当中只有三人说真话,扒手只有一个,是()。

A.甲B.乙C.丙D.丁

43.若风大,就放飞风筝;若气温高,就不放飞风筝;若天气不晴朗,就不放飞风筝。

假如以上说法正确,若放飞风筝,则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①风大②天气晴朗③气温高

A.①B.②C.③D.①和②

44.1980年美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婚姻状况中分居(包括法律上的分居和两地分居)的女性比男性多100万,以下哪项有助于解释此结果?()

①在美国婚龄女性比婚龄男性多

②人口普查漏掉的分居男性多于分居女性

③有更多的分居男性出国居住

A.只有①B.只有②C.②和③D.①和③

45.小董并非既懂英文又懂法语。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下列哪项断定必定为真?()

A.小董懂英文但不懂法语

B.小董并懂法语但不懂英文

C.小董既不懂英文又不懂法语

D.如果小董懂英文,小董一定不懂法语

答案解析:

1.【答案】B【解析】题干表达的意思是市场不能没有秩序,法律秩序好则市场经济好,所以得出的结论应当是B项。

2.【答案】C

【解析】旧的教育观念是掌握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是掌握方法,新的之所以能够取代旧的就是认识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所以答案为C。

3.【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甲认为A、B、C或E是冠军,乙认为A或B是冠军,丙则认为A、B、D、E或F可能是冠军,因为只有一个人正确,所以冠军应该是C或F,但选项中只有C,故答案为C。

4.【答案】C

【解析】原命题的逆否命题等价于原命题、所以只要找到与题干的逆否命题相似的命题就是正确选项,答案为C。

5.【答案】D

【解析】题干的推理是建立在“采割道格拉斯冷杉下面生长的羌特勒会使这种蘑菇数量减少进而破坏共生关系”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只要说明采割行为不会造成羌特勒减少即可推翻原结论,故答案为D。

6.【答案】B

【解析】题干推论的假设是客户对新、老发动机在安全性能方面的了解程度一样,所以要削弱该推论,只要否定了这个假设即可,答案为B。

7.【答案】A

【解析】此题可直接用观察选项法得出正确答案,根据第二条规则,日语和法语不能同时由一个人说,所以B、C、D都错误,只有A正确,再将A代入题干验证,可知符合条件。

8.【答案】C

【解析】题干的推理过程是:高明的伪造家不会被发现伪造,一旦被发现了伪造,即证明该伪造者不是高明的伪造家。C项过程类似:高明的魔法师不会被人看穿,一旦被看穿的话,就说明不是高明的魔法师。答案为C。

9.【答案】C

【解析】题干推论的得出需要一个假设,即只有其他星球的生命形态需要的条件和地球上生命形态需要的条件一致,因为在宇宙中难以找到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的星球推导出地球可能是惟一存在生命的地方,故答案为C。

10.【答案】D

【解析】张未是2014年后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之一,所以,如果这些大学生必须修过世界历史导论的话,张未也一定如此,所以D项是题干结论的前提。

11.【答案】C

【解析】伪造签名是静态的,而该软件除了识别静态的笔迹以外还要识别动态的“笔尖压力和签名速度”,所以C是正确的推论。

12.【答案】A

【解析】按照原来的收费标准,如果不足两小时,则收费两元,按新标准则是四元,而在两小时以上四小时以内、四小时以上,两者价格变得一样,所以要增加收入,只能在两小时以内停车的人多,故A为正确选项。

13.【答案】C

【解析】此题用假设法。假设甲“3是欧洲”的说法正确,那么2就不是美洲。同时,2也不是欧洲,5是美洲(由戊所说推出),再根据丙所说知道1是亚洲,然后根据乙所说得出2是大洋州,最后根据丁的说法知道4是非洲。答案为C。

14.【答案】D

【解析】李某认为张健不是百事可乐的高级雇员,原因在于张健只喝可口可乐,这里缺少一个大前提,即所有高级雇员都只喝本公司产品,所以张健若要是百事可乐的高级雇员就应该喝百事可乐,答案为D。

15.【答案】B

【解析】该管线的物有所值不只是表现在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而且也可以用减少其他可能的损失来体现,所以B是正确答案。

16.【答案】B

【解析】该题的推理过程要完善必须加入前提即修缮后的道路若干时间内将不会发生道路损坏汽车的情况,否则即使修缮了道路,也不能避免损失,修缮就变得没有意义。答案为B。

17.【答案】B

【解析】由③可以排除C、D,由④排除A,因此答案为B,再代入题中验证,符合条件。

18.【答案】C

【解析】由于只有三种天气,甲市和丙市又天气相同,所以当乙市和丁市当天没雨时,可以推知二者天气不是多云就是晴,这样甲市、丙市就只能是雨,故C错误。

19.【答案】D

【解析】由于甲药比乙药有效,而乙药又与己药药效相同,所以甲药比己药药效好,答案为D。

20.【答案】D

【解析】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只能支撑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所以当人的数量过多时,单个个体的消费水平就会下降,答案为D。

21.【答案】B

【解析】由于杀虫剂越来越只能针对单个个体发挥作用,所以对于不同的害虫需要不同的杀虫剂,结果导致使用杀虫剂的成本超过了害虫在没有被杀死的情况下给农作物造成的损害,而这种成本的增加最终还是应归结为是害虫造成的损失,所以答案应该选B。

22.【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在说明事物运动的绝对化,而D项的意思则是静止的事物也是存在的,说得是相对的运动,与其他三项不同。故答案为D。

23.【答案】C

【解析】此题使用假设法,假设燕做对了,那么英、红都做错了,这样,英说的是正确的,红、燕说的都错了,符合条件,答案为C。

24.【答案】C

【解析】二三十年代的史学家都认为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以前就在中国出现,而则在1939年提出,可见他不是“发明”该观点,而是采纳了别人的意见。

25.【答案】C

【解析】题干中讲到了肥皂在硬水中洗衣服的几个缺点,因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肥皂不适合在硬水中洗东西,答案为C。

26.【答案】C

【解析】根据分号后面的句子,可以知道它的等价命题即逆否命题正是C。

27.【答案】B

【解析】题干的推理过程是患有行为紊乱症的动物大脑中有大量铝元素,所以铝元素是造成患病的原因,而硅基化合物可以限制铝元素的作用,所以它能够用来治疗行为紊乱症。第一个结论的推导存在一个假设,即铝元素的大量存在不是行为紊乱症的后果,否则将不能说明铝元素是行为紊乱症产生的原因。所以选择B。

28.【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乙的回答是“循环定义”,即用两个有关概念相互解释,B项也是这种错误。

29.【答案】C

【解析】根据教授的结论,长子继承权是特定男性婴儿的权利,但并不排除女儿也有可能继承财产,学生忽略了这个可能,所以造成了误解,在只有女儿的情况下,女儿当然具有继承财产的权利,这并不会对长子继承权构成反驳。答案为B。

30.【答案】C

【解析】题干的逆命题是:案发时在现场的,肯定是杀人犯;否命题是:如果不是杀人犯,则案发时不在现场。它们都不是和原命题等价的真命题。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才是和原命题一致的真命题,即:案发时不在现场,则肯定不是杀人犯。所以答案为C。

31.【答案】C

【解析】题干推理过程是:滑稽广告使人不能记住商品名称,所以滑稽广告不能增加销售量。这里显然缺乏一个前提,即商品名称能否被记住与销售量的增减有关系。因此答案为C。

32.【答案】C

【解析】需要解释的现象是为何虾能够适应高盐度,养虾场依然会因为盐度升高而遭遇不幸,所以最恰当的原因就是C项,正因为如此,虾缺乏食物,所以虾仍然难以生存。

33.【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可以增加食物摄取量,所以热量也会增加,而D项的热量来源则跟是否增加热量的摄入没有直接关系。

34.【答案】D

【解析】所有的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意味着有些数学家而不是全部数学家可能是编程专家,答案为D。

35.【答案】D

【解析】题干表明第二味觉、边吃边呼吸是高效率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对必要条件的削弱是没有必要条件也能出现结果,所以选择D。

36.【答案】A

【解析】由于甲和丙所说内容矛盾,所以其中必有一假,如果丙为假,则甲所说与乙、丁均有矛盾,所以只能甲为假,由此可进一步推知乙、丁都不是团员,答案为A。

37.【答案】C

【解析】此题较为简单,能够根据题干直接推出的只有C项。

38.【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人们不是主动地革命而是被动地进行,所以任何一次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

39.【答案】C

【解析】因为有除臭剂的洗洁精比无除臭剂的洗洁精在持续时间上要长,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它的使用量就要少,因此从长远来看,它更加便宜。答案为C。

40.【答案】D

【解析】要大量经济地生产,还得研制出廉价原料。由此可知,廉价原料还没有出现,所以可进一步知道目前的原料太昂贵。

41.【答案】B

【解析】两个数都为0是和为0的充要条件,所以和为0时,两数必然为0。答案为B。

42.【答案】B

【解析】由于乙和丙所说冲突,所以必有一人为假,假设乙所说为假,那么由丙所说的真话可以推出扒手为乙,而同时甲、丁所说为真,符合条件。故答案为B。

43.【答案】B

【解析】将题干中的三个命题换成以放飞风筝为假设的命题,分别为:若放飞风筝,就需要风大(逆命题是假命题);若放飞风筝则气温不高(逆否命题是真命题);若放飞风筝,则天气晴朗(逆否命题是真命题)。由此可知,答案选B。

44.【答案】D

【解析】此题要求找出能够解释此结论的条件,②③情况出现时,都可能使实际的分居男性在普查中漏掉,从而导致女性分居者数量的相对增加,所以答案为D。

45.【答案】D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6

关键词:视觉艺术;符号;转换;再生

著名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Eco)说:“人是符号(sign)的动物。”1人类籍由符号来表达内心世界,传递信息。将日常所思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包括声音、视觉、肢体行为将一个整合的概念传达给对方。符号学(Semiotics)是一种关于符号和运用符号,包括观看符号的理论。符号学并不是一种历史性的学科,而是一种阐释性的学科,但它能够在历史的探索中被加以有效地整合。符号学集中关注构成和表征的问题,将“文本”看作是产生意义的符号的特定合成。这是一种不带霸权和强制要求的有限度的视角。2

艺术的起源不论从模仿说、巫术说、劳动说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符号化的开始。原始人用肢体捕捉动物的动作,用声音模仿动物的鸣叫,用矿物质将动物的形态描绘在崖壁上,手舞足蹈用简单的语言交流,于是就有了最初的舞蹈符号、音乐符号、美术符号、语言符号。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化,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符号内容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微妙化,同时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不同的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

视觉艺术作为一门研究经由肉眼产生联想的人文科学,符号学(semiotics)在其中主要涉及到将人们在视觉感官和心理体验上感知到的对象以点、线、面、体、光、色的方式进行拟造、组合加以运用,然后再在对象视觉中通过转换再生的思维过程。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艺术作品中的象征图象,以及艺术作品本身都理解为符号。作为一套工具,符号学提供一系列我发现可以深入细致分析艺术作品的有用思想和观念。当这些思想和观念可能由心理分析、叙述和修饰理论引发产生时,它们就产生与传统艺术史并不发生矛盾的洞察力。事实上,这些思想和观念常常能够使学生在运用主体间的可使用的方法上更为精确,并使阐释更具有系统性。3

一、视觉艺术符号的分类

在符号与其所指涉的对象(即其指向与涉及的事物和领域)的关联上,目前在符号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可以将符号区分出以下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是符号的三个层次:4

1、图象符号(ICON):图象符号是通过模拟图形与对象之间的相似而构成的,图象符号是一个直接感知的过程,在图象学中属于写实的范畴。如肖像画、照片等,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的时候通常都能够得到比较直观的感受,比如说“画面上有什么内容。”

2、指示符号(INDEX):指示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的因果或是时空上的关联。如“指示牌、路标”。从广泛的角度来说,设计艺术中的视觉流程法则也属于指示性符号的范畴,由于生理的特点,眼睛在浏览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时间性、方向性与选择性,也就是说视线会沿着画面重心,即最佳视域,向某一个方向有选择性的移动,体现出视觉的流动性特征。

3、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符号与所指涉对象之间无必然的或是内在的联系,通常是指约定束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同时符号的象征性也是是符号学里最深层次的特性,是符号产生与对象思维过程中相关内涵的延伸以及联想。比如线条的曲折、色彩的冷暖、材质的软硬都会给人以相应的情感体验。

二、视觉艺术符号的理解

人类的意识过程,其实是一个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挑选、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因此可以说,人是用符号来思维的,符号是思维的主体。那么我们又如何从符号学的视角和运用符号学的工具去解读图像,符号如何能够使我们从我们已经认知的事物中疏离出来,以便理解某些新的事物?在这里,我想就当代油画家张小刚的作品《男青年》按照符号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张晓刚《男青年》布面油画

1、生成图象意识

要对视觉符号进行阐释有时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结合上心理学的以及历史学的概念进行理解。

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视觉艺术作品时,我们首先会在思维中形成一个表象,即作品中有什么内容,是具象符号还是抽象的符号。如,当我们在接触到当代油画家张小刚的作品《男青年》时,首先意识到的是一个男青年,带着眼镜,脸上一块红色的疤,灰蓝色的调子,一块红色的疤痕这些图象性的符号。

2、探询图象的象征性意义

得到以上信息后我们接下来会想知道隐藏在艺术家(即符号创作者)创作意图中的“更深层次的”,或派生出的意义。如果我们说一件作品具有一种更深层的意义,我们通常指的是作品传达了一种我们在最初观察中还无法确定的潜在的观念,以即是符号的象征意义。当然需要找到艺术家的意图我们必须对艺术家本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个基本了解。

我们现在就来试着探询阐释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观念信息。我们知道张小刚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动荡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身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画面(符号)本身,留着小平头的男青年,干净白皙的肌肤,一幅标准文弱书生的派头。我们知道眼镜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象征,中山装是那个年代的通用着装。灰兰色的背景衬托阴郁、孤独与冷漠的气氛。面颊上被生生揭开的一块,形状如肩章的伤疤显得尤其冷艳。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为那个热情火红时代的鲜红烙印。目光被吸引到左下角,略显呆滞,嘴唇微启似在观看一个什么令人震惊的场面,又面无表情,一种孤寂、压抑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所有的一切符号都在追忆一个时代的伤痕主题,这除了是一种回忆,同时也折射了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视觉艺术符号的创作者在产生一个理念之后,综合自己对象征性符号的理解把握,选择合适恰当的视觉手段,将理念传达出来。然后接收对象即观众再通过自己对象征语言的掌握与理解,把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在思维中转换再生。(下转第99页)(上接第98页)当然,鉴于个体情感特质、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差异,一件作品最终还原到观众思维中的形态是各有不同的,所以有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当一个人看见一幅绘画,表现的是关于一只果盘的荷兰静物画时,这个图像在其他的事物中)就是关于某种别的事物一个符号,或表征。观看者在她或他的脑海中形成有关该事物的一个意象,她或他就会把这个意象与该事物联系起来。心理的意象,而不是形成这个意象的个人,就是解释符。这个解释符指向一个客体。该客体对每一个观看者来说是不同的:对一个人来说它可以是真实的水果,而对另一个人来说也可以是别的静物画,对第三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笔巨款,而对第四个人来说也可以是“17世纪的荷兰”,等等。而该绘画所表现的客体因此基本上是主观的和由接受者决定的。

视觉艺术本身就是关于符号的表达方式,创作者借由它向观者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达到叙述的目的;换言之,观者也正是通过创作者的作品,与自身经验加以印证,最终了解创作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显而易见,作为中间媒体的视觉艺术作品,这时就充当着创作者思想感情符号,而这个符号所需表达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观者准确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与认知,就成了创作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这正是由创作者在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对符号的挑选、组合、转换、再生把握的准确有效程度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李幼燕著《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米克·巴尔:《观看符号/解读绘画——运用符号学理解视觉艺术》载于《世界美术》2007年第1期。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人文教育;规复

1人文教育规复原因

第一,本源性。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主体是人,从人的方面看,人有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使人像动物一样不断从事各种活动,寻找获取自己所需的物质。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体育是人的体育,体育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本源在于追求安全、健康、愉悦等,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在运动中的体现。因此,人的需要成为体育存在、发展的原动力。第二,规定性。从近代以来,我国就开始设置规定体育课程的教学,如今大学体育课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可以明显看出,大学体育课程不仅注重大学生体格的锻炼,同时也注重大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可见,大学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问题是体育的规定性使然。第三,偏颇性。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体育技能的教与学,而忽视体育理论、体育精神的传承,只注重硬件的积累而忽视软件的建设。

2人文教育规复内容

道德方面。素质教育中提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人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的要求,合理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比如,体育活动中的爱国情怀、公平原则、合作精神、顽强品质等等,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审美方面。审美教育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大学体育运动中,学生之间会相互观赏、互动,体验美的享受。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有地到高,不断进步的过程。大学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人,促使大学生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文素质。人性方面。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内容包括人性的教育,如人际关系的教育、相互尊重的教育等。在体育比赛活动中,既要拼搏奋斗,诚实守信,也要注重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还要尊重比赛对手,这是对人性的综合历练和考验。自爱、爱人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人文教育规复路径

首先,抓人文元素。大学体育作为现代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必修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中抓住人文元素。在大学体育制度文化中,要注重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大学体育精神文化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在大学体育物质文化中,要注重物质文化品位的提升;在大学体育行为文化中,要注重引导师生共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规范融入日常生活。其次,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科学利用文化资源,破除仅仅从书本学习的模式,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多样化教学。如访问当地体育名人、参观体育文明成果、讲述体育文化事件,讲好体育文化故事、传承体育优良传统等,广泛利用文化资源,丰富体育运动形式。最后,营造人文氛围。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体育人文教育规复中要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可加强物质环境中的人文元素,如体育标语;可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可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将体育文化落实到体育活动中;可改进、丰富完善教学方法,将研究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灵活运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4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大学体育中规复人文教育原因的基础上,介绍了人文教育规复的内容,并提出了人文教育规复的路径,旨在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杨晓轼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庆文.广义大学体育导论——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8

一、生物技术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世纪的一百年,人类凭借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发明和创造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和交通设备与工具、电子与系统集成化的通讯设施与器具、家用电器、电脑以及化学合成物质,极大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生产和经济方式,迈进现代化的阶段。欢欣之余,人类也不能忘记在发展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在准备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的20世纪中叶,人类社会却面临着全球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与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粮食生产滞后、能源耗竭和资源短缺的五大危机。这些问题显然是发展中带来的,它们直接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毋庸置疑,一项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工业革命发展进程表明,人类一味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忽视技术对人类自身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时,人类最终要饱尝在技术发明初期未曾预料的苦果。曾几何时,滴滴涕一问世便被誉为人类技术史的里程碑,声称它可以杀死害虫却对人畜无“害”,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1946年,该产品在美国上市引起巨大轰动,以至引来化学公司投巨资开拓杀虫剂市场。仅在1947~1949年间,滴滴涕的投入就达38亿美元,旦利润逐年直线上升,到1951年利润额猛增1.1亿元。它的发明人保罗·米勒被人们称为救世主,获1948年度诺贝尔奖。然而时隔6年后,滴滴涕就被发现具有激素效应,严重影响动物(包括人类)的性分化和生殖,并且通过母体传递后代,导致许多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到1970年,美国率先下令禁止使用滴滴涕。

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类开始意识到,技术的安全性对于人类自身生存与繁衍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技术的先进性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因此,由联合国提出、各国政府共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今后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具有双重使命:既促进生产力进步和为人类谋福利,又保护人类及其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和产业日益显示出强大、高效、经济与生态和谐的特点,体现和代表着可持续发展方向。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正在悄然地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工业、农业和经济的性质、结构、模式和价值取向,其范围和程度令人耳目一新。难怪,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把生物技术产业定义为:利用细胞和生物分子进行药品、农产品生产开发和环境治理的产业。该产业技术由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共同组成。医药生物技术重点攻克癌症、艾滋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心脏病、糖尿病等危害人类的顽疾;农业生物技术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环境生物技术重点用于清除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生物垃圾是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废弃物,是制造许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产品的原材料。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和再生技术的三"R"模式,即对垃圾和废物采用消除、再循环和再生(remove、recycle、regeneration),清除石油副产品污染物及其他有毒物质,进行资源利再利用意义重大。

2.认识、开发和利用生命系统的要求

在20世纪人类文明发展中,几项划时代科学与技术成果扮演着重要角色。汽车、飞机和航天器因为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因而主宰20世纪经济的半壁江山。电子计算机、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成就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缩短人们与世界交流的时空距离,而引领20世纪经济的新潮流。然而,这些技术只是提供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手段和条件,还不足以导致认识生命内部包括人类自身奥秘。

从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诞生起,一直到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理论问世,生命科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整整积累了一百年,它给整个生物学界带来了一场科学和技术革命。随之,在1973年,DNA重组技术和“基因克隆”策略建立,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分离、鉴定、克隆基因的方法诞生。运用DNA重组技术,人们可以用生物反应器(包括植物、动物)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药用蛋白。从此,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一发不可收拾。

以DNA重组技术为特征的基因工程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其他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影响,比如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基因工程学逐步成熟和发展对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深远影响,包括动物行为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进化论等,从而使得生命科学日新月异,进展迅猛,成为20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可以预见,在21世纪,生物技术产业必将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生物技术具备技术革命的能力条件

1.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衔世界科技界最高研究水平

生物技术发展至今,充分体现出生命科学领导21世纪科学前进方向的特点和趋势。(1)20世纪90年代科学史,几乎就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编年史,几项重大的具有全球性的科学计划和成果均是在该领域诞生的,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脑科学的十年”、“干细胞研究”,克隆羊和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等。(2)政府投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巨大。以美国为例,从1992年至2000年8年间,政府机构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主要用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仅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就达200亿美元,累计增长了111%,远远超过美国自然基金委员会(NSF)的68%、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21%、美国国防部(DOD)的11%和美国能源部(DOE)的-1%。(3)当今世界科学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与产出比率最高并成正比的学科领域当属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以反映当今世界科技水平的SCI刊物论文数量为例,美国排在第一位,日本排在第二位,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依次占据三到八位名次。(4)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充分体现经济实力和科技研究水平同步的特点。从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科学计划启动的时序、经费的投入、论文产出来看,美国的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当仁不让处在第一位,欧盟国家紧随其后,日本居第三。(5)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吸引和汇聚了全世界最多的生命科学家群体。仍以美国为例,持续8年的经济景气使其每年能够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精英及大批的博士生、博士后人员来到政府和私人研究机构的实验室中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因此,美国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成果当然是世界性的科学智慧大脑汇聚的结晶。

2.生物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建立在“基因克隆”策略和DNA重组技术为基础上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分离、鉴定、克隆基因的方法体系。它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转基因技术、组织工程、动物克隆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工程等内容。这些技术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开发与利用、动植物品种改良和培育、粮食和食品生产与加工、农药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体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产品的目的性、有效性和功能更强大。基因工程可将原核生物细胞和真核细胞都作为生物工厂或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病毒抗原、抗体等大量的外源蛋白,成为最具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的产业——生物制药业。转基因技术可以有效地研究高等动物的基因表达和发育、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开发出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保健和医疗蛋白,称为畜牧动物生物反应器技术,相对于细胞培养技术,其产量可提高100~200倍,成本降低到1万分之一还少。高等动物克隆技术对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克隆动物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可以生产移植器官(治疗克隆)、培育优良畜禽品种、生产人类所急需的蛋白质药物和提供临床实验替代动物。

(2)产品的生产过程简化。基因工程可简化许多有用化合物和大分子的生产过程,并广泛和充分利用植物及动物作为天然生物反应器以生产人类所需的基因产物。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自如地改造基因和大规模生产所需的蛋白。

(3)产品的开发和检测过程简化。基因工程可简化新药的开发和检测系统,提高效率和准确度。

(4)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废弃物无污染。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接近天然,废弃物是次生代谢产物,可以自动降解,不会在自然界残留。

3.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1)基因操作技术创新化、专利化和商业化。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日臻完善,一经问世通过专利形式和商业渠道出售技术,在市场上便可以加以应用。

(2)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和疫苗研究与开发突飞猛进,将导致21世纪医药工业全面更新和改造。

(3)转基因技术以及动物克隆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前景广阔。转基因技术应用将带动农业结构的全面更新,推动大农业发展的新飞跃;同时极大地提高生物医药的生产水平,并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前完成,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组测序在2000年提前完成,接下来将研究多个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如何协调、调控和表达。

(5)基因治疗将取得重大进展。克隆器官和组织工程将使攻克恶性肿瘤、艾滋病等人类重大疾病取得突破性进展。

(6)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发展,通过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一门高度综合、应用广泛的边缘性技术学科。

(7)生物信息学是在生命科学尤其是基因组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它将最终导致庞大而松散的生命科学走向统一,而产生全新、概括、前瞻、严密的普通生物学。

(8)脑科学研究将取得重大发现和突破。它使了解动物与人类认识、思维和决策的奥秘产生飞跃,很可能导致把继承人类文明遗产的活动浓缩在出生前的胚胎发育过程,而将传统上须用出生后20多年时间的学习与记忆活动变成一件自由、愉快和前所未有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变革社会人才的生产方式。

(9)生物技术走向社会化、安全化、智能化。社会化发展将解决新的生物技术所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双刃剑效应,是否和平与安全利用、是否共享等问题以及人种与智商的差异问题。

简而言之,生物技术的未来发展成就,将全方位和深层次地提升人类生存(衣食住行)、成长(发育和成熟)、健康(疾病防治和延年益寿)和发展(生育与繁衍、学习与创造、精神需求和消费)的水平,进而带动整个科学技术界的腾飞。

三、市场需求提供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医药行业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对全球最大的500强企业1998年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情况的比较分析,医药和电信行业不仅增长最快,利润和收益水平也大大好于其他行业。从发展趋势看,伴随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行业需求的快速增长还将持续较长时期。据预测,2002年全球医药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000~406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6800~7200亿美元。目前,全球药品消费85%以上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药品消费观念的转变,购买力正在快速增长。

1.按地区分的市场销售现状

北美仍是药品销售业绩最好的地区。1997年美国销售处方药品665亿美元,年增长率为10%;加拿大则为41亿美元,年增长12%。欧洲地区销售居首位的是西班牙,销售额为49亿美元,年增长率10%。英国和荷兰的销售额分别为77亿和19亿美元,增长幅度均7%。

2.按药品种类划分的市场销售现状

(1)神经系统用药。1997年以神经系统用药销售额增长最大,增幅达12%,销售额达到235亿美元。美国和英国这类药品的销售额均增长16%,西班牙的增幅达到20%,但日本市场不仅不升反而下降,降幅为2%,销售额为26亿美元。

(2)降胆固醇药。1997年降胆固醇药在心脏病发病率高的地区销售颇佳。其中美国为124亿美元,年增长13%;英国为149亿美元,上升11%;日本和德国分别为76亿美元和37亿美元,与1996年基本持平。

(3)免疫病和皮肤病治疗药。世界用于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以年增长8%的速度增长,1996年为286亿美元,2000年将为420亿美元。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药物年平均增长率为10%,从1991年的2.31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7亿美元。艾滋病的治疗药物在该类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7年皮肤病治疗药物的世界市场销售额为110亿美元。其中粉刺治疗药物的市场销售额增长最为显著,占世界该类市场销售额17%,而类固醇类的皮肤病治疗药物的市场将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市场占有率的14%下降到1997年9%。

(4)抗癫痫病药。世界抗癫痫病药销售增长迅速。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有5000多万癫痫病患者,发病率年龄差异较大,儿童最高,15~65岁居中,老年再次升高。近百年来,人们已经开发了数十个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癫痫病的药物。20世纪末有20多个抗癫痫药物先后上市。1999年该类药物的销售额达到28.5亿美元,而新药的销售份额增加了20%之多。

3.按销售份额分的市场销售现状

1999年和2000年,全世界十大畅销药均为专利处方药。排名前5位的药物就占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其中奥美拉唑41.9亿美元、氯雷他定33.1亿美元、氟西汀30亿美元、辛伐他汀28.1亿美元、克拉红霉素25.3亿美元。

表12000年十大畅销专利处方药(亿美元)

排名通用名专利持有人功能销售额

1奥美拉唑阿斯特拉抗溃疡41.9

2氯雷他定先灵-保雅抗过敏33.1

3氟西汀礼来治抑郁30

4辛伐他汀默克降血脂28.1

5克拉红霉素雅塔治呼吸道感染25.3

6马来酸默克降血压23.0

7普伐他汀施贵宝降血脂18.4

8法莫替丁默克抗溃疡15.1

9环丙沙星拜耳抗感染14.2

10洛伐他汀默克降血脂10.1

4.中国医药市场的需求

中国医药消费的增长十分迅速,据预测,到2005年,中国药品的需求量将达到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长940亿元。促使药品消费持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等因素。预计2005年中国人口将增长到13.88亿,届时药品消费将提高80亿元。老龄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200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7%。按照目前老龄人口人均用药每年385元水平计算,2005年我国药品消费将提高616亿元。随着城乡生活水平提高,保健与长寿的消费要求,将使2005年的药品消费提高200亿之多。

由于技术本身的内在冲动和生命科学本身所能承担的重任以及人类健康对医药产业的巨大需求,生命科学和以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制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人类在21世纪必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生命科学的大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时代。

【参考文献】

[1]瞿礼嘉,顾红亚等.1998年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92.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9

关键词:计算思维;思维教学;C程序设计;问题求解

1背景

自2006年3月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这一概念后,作为三大科学思维之一的计算思维就在计算机领域和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计算思维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能力。计算机领域是计算思维教育的主要阵地,C程序设计凸显了解决问题的算法特性,成为计算思维理念的最好体现。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载体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是有益的尝试。在CNKI文献检索平台以“程序设计”和“计算思维”为篇名,精确检索出与高校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4篇核心文献。文献[1]重点探讨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路;文献[2]以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为切入点探讨计算思维在竞赛中的体现、应用及培养问题;文献[3]侧重分析C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本质的体现,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内容方面给出计算思维培养的建议;文献[4]则从教育游戏的视角论述在程序设计课程中“轻游戏”对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维度做了有益探索,但是少有运用计算思维的系统方法全面论述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的问题。

2计算思维概述

2.1计算思维的官方解读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的周以真教授提出的。她认为,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5]。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王荣良教授从计算装置、计算载体、计算过程、计算资源4个维度描述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方法[6]40。计算装置是指实现计算的硬件设备;计算载体是指实现计算的对象;计算过程指算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计算资源指实现计算所需的软件资源。综上所述,计算思维可简单地理解为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求解问题(将系统化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均归为问题求解范围)的一系列思想活动,其核心是问题求解的方法与思路。计算思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信息化时代指的是用人的思维驾驭以计算设备为核心的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2.2计算思维的本质

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7]12。思维是一种思想活动,是抽象的,而计算思维则更抽象。计算思维中的抽象需要用特定严格的符号标记去描述、表示并使其形式化,进而达到机械化执行即自动化的目的,而自动化是计算思维特有的属性,它要求被自动执行的对象一定是形式化的。由此可见,抽象与自动化是相互影响又彼此共生的一对孪生姐妹,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应是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7]14。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具备计算思维的人,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论证;能够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复杂问题模块化和简单化;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将自己的创意想法或待解决的问题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形式,让计算机去做那些复杂繁琐的任务。

3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计课程目标设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4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和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9]。这4个能力目标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好反映了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问题求解。课程目标集中体现课程的整体价值,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所在。基于“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教师可将C程序设计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思维、综合应用与创新3个维度,具体内容见表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思维、综合计算思维虽然以抽象和自动化为本质内容,但计算思维绝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是人的思维、人的思想,它在解决问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3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自古至今,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人之发展,首在思维,因此培养人的科学的思维能力必然是教育的核心内容[8]。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应用与创新三维课程目标是面向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是逐渐上升发展的。

4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是课程的集中反映,也是课程的载体和基础。依据上述提出的不同层级的三维目标,教师可将课程内容分为3个不同模块,具体见表2。课程内容模块化和结构化一方面便于学生对内容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为系统学习搭好框架;另一方面与三维目标相吻合,便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5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

计课程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是否丰富多样,是一门课程能否达标的关键。融入计算思维,主要就是教学方法改革[11]。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双主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的利用为手段和方式。文献[11]中指出“计算思维不是内容的改变,不是工具的改变,而只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启发式教学最能体现这种改变:引导学生思考,使之看到问题之外的问题、方法之外的方法、没有联系的联系,这就是计算思维”。王荣良教授在《计算思维教育》中提到,在计算机学科领域,渗透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6]102-129。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也是程序设计课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新型的翻转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也有其用武之地,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操练时间,这对于强调实践操作且学时不充分的C程序设计课程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思维方法的渗透和引导,强调问题求解的思路,就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6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

计课程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体现,包括教材与教辅资源两种类型。

6.1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课程内容体系的集中体现。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和唯一,它仅仅是课程学习的一个主要参考资料。教师应该在多种教材中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容体系。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教材,但是关于思维教学和计算思维的著作相继问世,如斯滕伯格的《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陈国良院士的《计算思维导论》、王荣良教授的《计算思维教育》、陆朝俊教授的《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问题求解中的计算思维》、夏耘等编著的《计算思维基础》,这些为一线教师实践计算思维方法指引方向,提供思路。教师可以上述的三大内容框架为依据,以C程序设计教材为基础,以计算思维和思维教育为核心,设计一套自成体系的特色鲜明的参考教材。

6.2教辅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教辅资源既是教材的补充,又是巩固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资源。教辅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可以是纸质版或电子版的学习资料、练习册、课件、微课程、模拟系统、在线课程甚至网络学习平台等。在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C程序设计课程中,教辅资源的选择、设计、开发除了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关,还要突出问题求解的方法与思路。

7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

计课程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衡量一门课程是否达标的一种手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教学评价若按评价功能划分,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若按评价性质划分,则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C程序设计课程常采用期末闭卷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考核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在注重实践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定性与定量结合,使过程与结果并重,既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如努力程度、积极状态等,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果如项目完成情况、创新程度等。依据前面提到的三维目标和三大内容模块,教师可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三级考核,即基础考核―算法考核―综合考核。

8结语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属性,通过思维获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思维训练学习的并不是思维,而是如何思维得好,让这种思维能力运用得当[12]。以问题求解为核心的计算思维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创新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展计算思维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学生求解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教育领域的一大挑战,这条路难走但也要坚持走下去,相信在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努力下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李艳坤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光蓉.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54-156.

[2]杨松涛,李晶.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74-176.

[3]汪红兵,姚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9):59-62.

[4]牟琴.“轻游戏”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游戏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1(6):94-101.

[5]WingJM.Computational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6,49(3):33-35.

[6]王荣良.计算思维教育[M].北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

[7]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

[9]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

[10]计琳.看得见的思维改变“差不多”的课堂:专访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校长姚晓红[J].上海教育,2013(19):19.

动物科学导论范文篇10

博物馆现象最初萌发于人们的收藏意识。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就注意寻找保存珍品奇物。在古代希腊,也有这样的专为收藏宝物的机构,它是一种专门保存版画、珠宝、王室的旗帜和权杖以及其它珍贵饰物的收藏机构。这种宝物库在欧洲其它的国家也有发现。随着收藏内容的扩大,原来一些宝物库逐渐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拉丁文FllHfi~Llln。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不同的地域,宝库和博物馆两种不同名称同时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一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时代的转移和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改了名称并扩大了规模的博物馆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宝物库,终于成为今天流行的为广大群众开放的博物馆。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末l8世纪初才出现的,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8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在中国:“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在《山海经》就出现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倡议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经有关单位协商,确定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革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作为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发起单位。1980年7月,8个发起单位的负责人在北京开会,决定先成立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同年l0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会,会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章程f草案)》,选举产生了中国博物馆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它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博物馆学的研究和学术活动,提高博物馆的业务和学术水平,开展国际间博物馆学术交流活动,增进同国外博物馆工作者的联系,扩大博物馆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从客观上讲,在当今社会,了解一个地方的志事和历史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化的标识与历史对话,穿越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从学术的角度看,这是渊远流长、烟波浩渺的历史的重要学术见证;从宏观分析,这是维系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精神纽带。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拥有非常深远和现实意义。

分类:

一般分为,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专项博物馆五类。

1.艺术博物馆,包括绘画、雕刻、装饰艺术、实用艺术和工业艺术博物馆。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艺术的博物馆包括进去的。有些艺术馆,还展示现代艺术,如电影、戏剧和音乐等。世界著名的艺术博物馆有卢浮宫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

2.历史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在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或古战场上修建起来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秘鲁国立人类考古学博物馆是著名的历史类博物馆。

3.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容涉及天体、植物、动物、矿物、自然科学,实用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博物馆也属于这一类。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发现宫等都属此类。

4.专项博物馆,包括露天博物馆、儿童博物馆、乡土博物馆,后者的内容涉及这个地区的自然、历史和艺术。著名的有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斯坎森露天博物馆等。

5.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科学中心和天文馆以及图书馆、档案馆内长期设置的保管机构和展览厅都划人博物馆的范畴。

现实:

笔者曾在国外学习考察多年,博物馆在那里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精神的一种寄托。每当劳累困顿、迷茫无助之时,总要找一个适当的博物馆聊以慰籍。那是一种与伟人直接的沟通、交流与对话,那是一种圣堂中的自我融化,那是艺术家唯一一片纯净的天空,那里可以让自己的时间与思绪肆意的流淌、徜徉、放逐。一种吸氧的惬意,一种原始的满足,一种本性的回归,一种难以形容的、不可替代的、义无反顾的追逐……

可在国内这种感受不知为什么没了踪影?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在普通市民的眼物馆只是站在街边的一座或美丽、或庄严的建筑,每天都可以从它身边经过却没有走进的欲望。想来自己也是这样,已经记不清何年何月曾去过历史博物馆。久远的历史、凝固的建筑、众多的馆藏,受尊崇的大师,在不厌其烦的重复、尽可能的标榜,以命令、说教、吆喝口号等多种传达方式,向人们展现那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为珍贵的、“一成不变”的收藏。中间隔着薄薄的玻璃,却让我们感到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远到彼此成为遥不可及的陌路。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原因何在?

1.承办者对博物馆文化地位、科学性及时代特征的重视理解和把握不够。

当代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国民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当然不可或缺的,享受幽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气氛中调整一下工作状态、缓解一下现实压力和放松一下绷紧的心弦,将是博物馆的时代主题。如今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主要靠文物的陈列、图片的展示、视听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完成的。理解特定的博物馆学术性质,按一定的文化秩序组织编排,灵活的分寸把握装饰语言、客观独特的视角阐述,寓教于乐,从而满足当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往事的回顾、情感的抚慰、信仰的寄托之需要。从而达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和对话。这已经成为当代博物馆建设的时尚标准。

2.策展的起点、原则方向偏低。

现在是个艺术泛滥的年代,但凡属“视听”范围都应该是艺术的,也许将来会涵盖所有主题方式的表达。艺术的表现,将是全民的、全方位的,但也应当清楚——起点较低,略显嘈杂。200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社会变革与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博物馆自身陈述、展示方式的新要求。200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MuseumsandUniversalheritage已将世界文化遗产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世界文化的全球意识已经提上当今博物馆工作日程。这为我国新兴的博物馆事业指明了方向。

3.策展能力有限。

有限的场景,浩瀚的世界文化遗产,不断标新立异的展示手段,无法限制的文化发展,与时俱进的文化饥渴等等,都对我们的策展能力提出空前挑战。专题性场馆的出现让人找到了文化的切入点,目不暇接、光彩照人的表现手段终于找到了具体实际的内容,这就是笼统意义上的文化软着陆。充分利用现有的、发达的展出形式,来表达有限地、具体的内容,让人们体会到一次难得的自信。于是我国地方主题性博物馆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清晰地脉络,详实的内容,该赋予怎样的创作理念,理念与现实的文化冲突和分寸把握这是考验策展人艺术造诣和功力的时刻。

4.把经营理念要提前纳入设计理念之中。经营理念中有一项是“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相对稳定,展出形式就成了众矢之的,日常我们对“形式”的理解,皆局限于“形式”自身的花样翻新。一张口就是“声、光、电”,时尚和流行什么的。对展示“有效期”的忽视,对成本的制约,对秩序美守则的自身循环,对主题文化的分寸把握,时刻做到“被需要”,随时把握文化品位与分寸。在展出形式被确定而后的相对固化的情况下,还能够拥有足够的形象可变区间。努力开发“更新”的内循环。操守细则的制定,专业团队的建立。是该理念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

5.功能的“动态”拓展。全面扩大“文化”的主体身份,充分认识、把握场地客观存在的现实意义,拓展自身展示能力。在不改变自身基本性质的前提下,强调功能空间的意义上的大幅度转变。例如:大型阶段性展示;音乐会;大型图片巡回展等。

6.设计者文化经历与底蕴不匹配。

结束语

人类公共环境是一个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形象舞台,是一个与地貌、种族、传统、生态、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立体系统,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来对待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是人类优化生存状态、标榜自我存在、炫耀文明程度的又一个重要标识。回溯社会历史的发展,着眼于现在公共文化艺术特点与发展脉络,浅析博物馆、公众人群、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进而探讨博物馆产生的综合艺术氛围和文化影响。是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方向。

另外我们应当清楚,博物馆其实质是社会的价值观念的现实取向,是意识形态下的文化疏导与传播。那看似静止的画面和尘封的物品,那幽静的空间,空灵的感受所形成的浓厚的文化氛围.看似为理想的精神净土,其实是逃不过整体社会意识的控制和影响的。它也将无一例外的履行一个社会成员的义务与责任。博物馆允许有自身的、独特的变化空间和文化追求,其实“多样性”这正是社会文化综合的风尚标识和导向。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带,以文化艺术的方式,慢慢地释放,静静地融化,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2]马钦忠.公共艺术理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