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科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6:31: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大学教育科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学科学规划开题报告
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16号文件)要求,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教育科学研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研究不断深入,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仍亟待完善和发展。有的学者对近20年我国教育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选择较有代表性的5种教育类杂志,即《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电视大学》、《课程、教材、教法》、《湖南教育》。然后从每种杂志1981至1998年每年刊登文章中,随机抽取24篇(这24篇文章平均分配在每期里)共检索文章2160篇。结果表明,大量的文章是解释或综述性的,实证性文章比例很低。总结经验是我国教育研究的一大特点。教育经验的总结虽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教育科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需要大量进行实证研究;思辨也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缺乏事实的乱发议论是科学的大忌。另一项研究是对16种教育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的2098篇论文的调查结果,其结论是,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有92.6%是传统的定性思辨方法。有7.4%的论文用量化方法,其中6.3%论文使用表格、百分比的一般量化方法。有少量论文应用方差分析、假设检验、回归分析、一般函数等传统定量方法。其他如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模型方法,以及系统科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和灰色数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至今极少有人使用。另外,研究者还指出,计算机技术虽已经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计算机似乎大多用于文字输入和排版、用专用计算机软件作数据处理、建模、分析的寥若晨星。
重视定性研究是我国教育研究的传统,可是教育科学如果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很难实现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因为定性认识,只是判定研究对象实体是否存在、结构如何、各要素之间具有何种联结等。它往往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具有某些相对性与局限性。首先,它缺乏定量化的严格的观察、测量、统计、计算和表述,不能对特定事件给出严格的描述、说明、解释和阐述。所以,它仅仅是给出某种研究的大致方向或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其次,它不具有严格的操作规则或实践规则的约束,因此,研究结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主题、对象、时间、空间和条件等各个因素之间均具有很大的跳跃性,从而强化了研究者的背景知识对分析结果的“污染”,具有不精确性。再次,定性分析是以经验描述为基础、以归纳逻辑为核心的方法论系统,它的推理缺乏严格的公理化系统的逻辑约束,因此,在它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可能不存在逻辑的必然性,即其结论往往具有或然性。
由于定性认识具有上述局限性和相对性,故在定性认识的基础上,应该对事物进行定量认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清晰、准确、普遍的认识。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测定对象目标的数值,求出其与各相关要素间的精确的经验公式。它是一种具有确定逻辑结构的认识,这些逻辑结构的不断展开就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实现。任何事物都同时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此,事物的认识既需要定性认识,又需要定量认识。对于任何科学研究领域来说,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可以说是两种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们也是两种互相补充的分析方法。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在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领域重复性的定性分析有余,定量分析则明显不足,当与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相比时,这一点表现的尤为明显。笔者认为,由于我们过分地依赖定性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处于一种理论薄弱或缺乏科学理论的状态。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一种理论应该包括一系列基本的前提假设,在此前提假设下,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得到可以用事实或实验来证明或证伪的结论。在理论研究中,“要杜绝无谓的推测,就需要我们最终把理论考察拿出来与真实现象进行比较。”这种验证或许依赖于直接事实,或许依赖于该理论所附带的逻辑结果。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作为一种天体理论,其正确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证据在于,人们曾经根据它成功地预测了太阳系中未知行星的存在,并正确地预测出它们的运行轨道。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对现实提供一种合理和更强有力的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有关事实和现象,并在需要的时候预测事物和过程的发展变化,以提高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的质量。然而,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很少有什么理论是能够被事实证明或证伪的,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教育理论,只是一些不精确的分类法、众说纷纭的界定、对事实的罗列和对原因与影响的分析和猜测。教育科学刊物上的理论文章,基本上是对个案和某个问题的“就事论事”的分析描述为主,经验和感性判断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实,我们在教育理论刊物上读到的一些文章,它们的可取之处并不在于其思想与研究方法上,而在于其文字风格上的成熟。这种状况不仅仅局限在教育科学,其它社会科学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这些表述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有些刻薄,但是所陈述的事实和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需要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个是对基本事实和基本数据的准确了解,即事实与数据的前提;另一个是根据分析的目的采用和选择的分析方法与分析手段,即逻辑与技术手段的前提。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经验事实与材料比较丰富,而逻辑分析与技术手段相对不足。特别是,有许多教育现象的比较研究,只是材料与事实的堆砌和对可能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的主观罗列。它们与其被称作是对教育问题的比较研究,不如说是对基本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结果。
二
1971年2月,哈佛大学的卡尔?多伊奇和两个同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列举了从1900年到1965年的62项“社会科学方面的进展”。在他们的研究中,引人注意的是:早期的成就全部都是理论性的和定性的。而后来的成就,或者甚至早期发现的后来发展,都主要是数学和统计方法的革新,或者是由定量分析推导出来的理论。可见,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突破性成就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定量研究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接合。数量化研究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趋势,特别是统计学和模型方法的发展及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加速了这种趋势。对于这种趋势,教育研究领域也不能例外。采用数量化的手段,能够加深我们对许多教育问题的理解,使模糊的认识清晰化,并能够更准确地揭示和描述许多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从其社会作用看,定量研究有助于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提高决策质量。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掌握程度不同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育部门科学发展观调查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在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集体对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以何种观念将关系到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发展的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见。
教育人类最具的自觉,在观念下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主观臆想的,它是历史和时代所的主题,并主题、密切当前教育的实践,产生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教育的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才能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方针是优先、、可持续发展。三个的有机、辩证,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教育的发展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教育改革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教育的蓬勃发展和扩张是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知识资本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的基础地位,是世纪年代中期,党、国务院了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了强大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了教育的发展和扩张,教育的发展最好的时期,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教育的发展使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和模式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社会和市场对教育的需要,带来了教育的失范和失序。教育是先导性,且系统性很强、周期性长、牵涉面的庞大的体系,教育的事情办好,最的是应当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教育制度和管理僵化,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不堪重负;教育的乱收费引起的不满等。办教育最需要科学的、严谨务实的作风,切忌浮躁、贪大求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作风,,不尊重教育客观规律,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高层次、大规模,组建了不少万人、数万人、十万人的大学,制度不健全,管理位,的监督机制,问题和矛盾就会越积越多。盲目、浮燥——这是教育的大忌,是与求真务实相背离的。清醒地看到问题,教育的发展及其负面将是长远的、不可低估的,甚至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的。教育面临矛盾和问题,究竟既回避,也主观臆断的,以实事求是的教育发展观为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办学,求教育发展的态势之真。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我思想路线,的精髓。教育的发展要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寻求发展的路径。在发展的问题上,人短视,不顾现实条件,不管有无条件蜂拥而上规模,追求高速度和大发展,与求真务实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教育科学发展观要求“教育”客观事物在新下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思考和理论过程;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是人口大国,需受教育的群体庞大,而教育经费短缺的国情。彻底转变观念,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教育系统的种种矛盾,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和点。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要自觉的、求真务实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这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立论的基础。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尺度,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认定,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有目的的直接,从而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个性发展。人是教育的主体,标志着教育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新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和目的,离开了原则,教育发展就成了空谈。以人为本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尊重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需要,一切现实的、社会的、的人。以人为本并简单地单纯的、抽象的、自然的人,人停留在自然状态,仅是纯粹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物。人是社会物,是社会化了的人的,社会是人的自觉、自主、自为的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赋予了人社会人的意义价值。教育科学发展观:更为的是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素质和人的意义的。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要人的个性的发展,主要环节是教育。人的力量、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受动性的,当人学习了知识,才量。每个人有自我生存的需要,有自我价值的需要,即自我、自我、人的发展的需要,这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未来社会的竞争,最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教育,教育科学发展观应该教育优先发展的自觉理念,这以人为本的路径。把教育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我国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赢得竞争的权,这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核心。
有关教育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总结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来自范本资料网)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
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教育改革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扩张是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知识资本的形成,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扩张,教育的发展处于最好的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和模式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社会和市场对教育的需要,带来了教育的失范和失序。由于教育是具有先导性,且系统性很强、周期性长、牵涉面广泛的庞大的体系,要把教育的事情办好,最基本的是我们应当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制度和管理僵化,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不堪重负;教育的乱收费引起群众的不满等。办教育最需要科学的、严谨务实的作风,切忌浮躁、贪大求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作风,但是,不尊重教育客观规律,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高层次、大规模,组建了不少万人、数万人、十万人的大学,如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问题和矛盾就会越积越多。盲目、浮燥——这是教育的大忌,是与求真务实相背离的。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教育的发展及其负面影响将是长远的、不可低估的,甚至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的大局。教育面临这些矛盾和问题,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采取主观臆断的态度,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教育发展观为出发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办学,求教育发展的态势之真。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也是我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思想的精髓。教育的发展要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出发,寻求发展的路径。在发展的问题上,有的人存在短视行为,不顾现实条件,不管有无条件蜂拥而上规模,追求高速度和大发展,这些都是与求真务实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教育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深入探索、研究“教育”这个客观事物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思考和理论研究过程;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需受教育的群体庞大,而教育经费短缺的国情。彻底转变观念,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种种复杂矛盾,是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和立足点。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迫切要求,一定要树立自觉的、求真务实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这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是我们立论的基础。
二、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一、内涵释义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分支,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伦理这个词源于希腊文ξ’θοδ(ethos),它最初表示一群人所居住的地方,后来指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最后用来表示人所有的性格、品质、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伦理就是在人身上具备的与品质相关一系列素质及如何达到这些素质的正确行为,如果引申一点来讲,伦理就是完善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的做法。”可见,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完善幼儿的性格、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科学研究。但幼儿有其自身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如身体正在迅速发育生长、心智尚未成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差、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情绪冲动性大等。这些特点意味着幼儿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也意味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更具特殊性,更应关注研究的伦理性,避免对幼儿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关于“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科学研究的首要伦理原则。许多国际科学研究组织的伦理规范和伦理原则中都表示:“当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时,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所涉及的人应有表示同意的法律行为能力;还应该是自己作出的自由选择,不能受任何压迫、欺骗、强迫、欺诈等其他隐性强制因素干扰;还应对所设计的研究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保证其作出基于理解的和正确的决定。”在教育研究中,“知情同意”一般是指在开展研究之前,研究人员必须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过程、对研究对象可能产生的风险和益处以及受到损伤时的补偿方法等。也就是说,在研究对象对研究有了一种清楚的认识之后,自愿作出决定是否参与这项研究。并且“知情同意”在研究中“需要多层次的贯彻与执行,而不是仅仅出现在研究之前”。研究对象愿意参与到研究之中,并不意味其必须完成整个研究,研究对象有权利随时退出研究。但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够健全、没有足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这时就应该向其家长征得同意并签订书面的同意书,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要有家长的监督和尊重家长要求幼儿随时退出的权利。当前,面向家长发放的问卷或将幼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部分都没有向家长和幼儿告知研究的目的、意义、预期的风险和研究数据最后如何处理等信息。很多研究也没有征求家长和幼儿的同意,而是直接通过幼儿保教机构发放问卷或直接进行研究。有个别的研究即使在征求同意后,也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在大多数的研究过程中也都没有幼儿的家长在场监督。甚至有些研究还具有一定的“软性”的强制性,让幼儿不得不参加、不得不坚持完成整个研究,或者用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诱导幼儿参与和完成研究。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幼儿情绪产生波动或者研究内容给幼儿身心带来不适,也不能随意退出。个别研究甚至以隐瞒研究人员的真实身份或者研究的内容、目的等“欺骗”手段,来获得所谓的真实数据。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也严重地侵犯了家长和幼儿的知情权、自主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人员与幼儿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幼儿没有得到研究人员绝对的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幼儿,把幼儿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自由、独立、完整,并有其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二)关于“无害性”
高等先锋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是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专门机构。它的创建,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高等教育科学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同时,它的创建对中国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组织的建立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并直接促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诞生。
[关键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潘懋元;高等教育科学
1978年5月17日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天,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学校教育研究室(不久改名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正式成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从此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三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世间已是沧海桑田。昔日的小小研究室如今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教育研究院,而当初默默无闻的丑小鸭——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更是后来居上,异军突起,壮大成为一项繁荣而庞大的事业。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的创建过程,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个研究机构的历史,更是为了追寻中国第一代高等教育科学工作者艰苦的创业历程,感受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对于我们建设新世纪更加繁荣的高等教育研究事业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一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历史可追溯到近代。张之洞、康有为、蔡元培、胡适等近代著名学者曾围绕高等教育问题发表过不少名篇佳作,但当时高等教育研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成果很少。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研究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50年代,高教界翻译了大量苏联高等教育著作,并对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但1957年开始的“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使高等教育研究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对“教育革命”的宣传。60年代上半期,高等教育研究有所恢复,对高校教学工作的研究成为重点,但1966年“”的爆发使这一切都毁于一旦。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有关高校招生工作等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可当时的高等教育文章仍然以政治批判为主,“一株乱教的大毒草”、“一份假左真右的反面教材”之类的文章仍不时见诸报端,高等教育研究依然处于沉寂状态。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于厦门大学的。
1977年底,厦门大学党委为了贯彻“抓纲治国”的方针,提出把学校逐步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并决定恢复和新建一批文科科研机构。当时学校数学系一位教师向时任教务处长的潘懋元建议,把“”前撤销的教育学教研组恢复起来,为学生开设教育学课程,也研究一些学校的教改问题。但潘懋元更倾向于创建一个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向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曾鸣提出来,得到了他的支持。不久学校办公会讨论通过了潘懋元的建议,于1978年1月成立了“厦门大学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组”(以下简称“高教研究组”),作为当时学校9个文科研究机构之一。
学校教务处处长竞聘演讲稿
各位领导:
你们好!
我叫XXX,XX年出生,XX年考入XX专业,在大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5年毕业分配到XX学校参加工作,现任XX处长
参加工作后我先担任了数学教师、班主任。99年开始负责学校团委工作,我作为团委书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来自)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务实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认可和好评。在任学校团委书记四年期间,我校团委和我个人连续被团市委评为先进团委和优秀团干部。02年我校团委被团省委命名为省级“五、四”红旗团委,我个人被团省委评为省优秀团干部。01年学校安排我任招生就业办公室任主任同时兼管团委工作,在职教发展的低谷时期,我能够解放思想,知难而上,探求新的工作途径和方法,积极大胆开展工作,使我校在01、02、03连续三年圆满完成计划招生300人的任务,为学校的生存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多方协调、联络,广辟就业渠道,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03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财经学校、工业学校、第二职业高中整合后,我被任命为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我们不遗余力,背水一战,04年我校又超额完成了计划招生600人的任务。今年四月份又成功地举办了职教中心规模空前的人才供需洽谈会,使绝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
我从教十年来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没有间断过教育科学研究工作。98年参与市级课题《XXXXXXX》的研究,三年后顺利结题,01年我作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XXXXX的实验研究》的主要成员,深入实际,带领我学校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03年我参加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课题子课题《XXXXX》的研究工作。我撰写的论文《XXXXXX》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优秀论文,我本人被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作为先进实验校的代表到无锡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04年我参与研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XXXXXX》的分课题研究项目也圆满结题。在这次XXXXXX职位竞聘活动中,我申报了XXXXXX一职,我认为我有信心、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我注重理论学习,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教务处处长竞聘演讲稿
各位领导:你们好!
我叫XXX,XX年出生,XX年考入XX专业,在大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5年毕业分配到XX学校参加工作,现任XX处长参加工作后我先担任了数学教师、班主任。99年开始负责学校团委工作,我作为团委书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活动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务实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党委和上级团组织的认可和好评。在任学校团委书记四年期间,我校团委和我个人连续被团市委评为先进团委和优秀团干部。02年我校团委被团省委命名为省级“五、四”红旗团委,我个人被团省委评为省优秀团干部。01年学校安排我任招生就业办公室任主任同时兼管团委工作,在职教发展的低谷时期,我能够解放思想,知难而上,探求新的工作途径和方法,积极大胆开展工作,使我校在01、02、03连续三年圆满完成计划招生300人的任务,为学校的生存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多方协调、联络,广辟就业渠道,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03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财经学校、工业学校、第二职业高中整合后,我被任命为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我们不遗余力,背水一战,年我校又超额完成了计划招生600人的任务。今年四月份又成功地举办了职教中心规模空前的人才供需洽谈会,使绝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
我从教十年来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没有间断过教育科学研究工作。98年参与市级课题《XXXXXXX》的研究,三年后顺利结题,01年我作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子课题《XXXXX的实验研究》的主要成员,深入实际,带领我学校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03年我参加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课题子课题《XXXXX》的研究工作。我撰写的论文《XXXXXX》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优秀论文,我本人被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作为先进实验校的代表到无锡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年我参与研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XXXXXX》的分课题研究项目也圆满结题。在这次XXXXXX职位竞聘活动中,我申报了XXXXXX一职,我认为我有信心、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我注重理论学习,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第二,注重业务学习和能力提高,不断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了解教育发展新动向。善于发现问题,愿意研究问题。
第三,热爱教育科研事业,了解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质,掌握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
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
摘要教育发展的实践,不断丰富着教育发展的理论;反过来,教育发展的理论又指导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方针是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是教育科学发展现的基本内容,是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实践、基本理论,也是教育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教育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
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教育改革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扩张是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知识资本的形成,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扩张,教育的发展处于最好的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和模式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社会和市场对教育的需要,带来了教育的失范和失序。由于教育是具有先导性,且系统性很强、周期性长、牵涉面广泛的庞大的体系,要把教育的事情办好,最基本的是我们应当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制度和管理僵化,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不堪重负;教育的乱收费引起群众的不满等。办教育最需要科学的、严谨务实的作风,切忌浮躁、贪大求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作风,但是,不尊重教育客观规律,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高层次、大规模,组建了不少万人、数万人、十万人的大学,如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问题和矛盾就会越积越多。盲目、浮燥——这是教育的大忌,是与求真务实相背离的。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教育的发展及其负面影响将是长远的、不可低估的,甚至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的大局。教育面临这些矛盾和问题,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采取主观臆断的态度,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教育发展观为出发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办学,求教育发展的态势之真。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也是我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思想的精髓。教育的发展要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出发,寻求发展的路径。在发展的问题上,有的人存在短视行为,不顾现实条件,不管有无条件蜂拥而上规模,追求高速度和大发展,这些都是与求真务实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改革以何种观念统领将关系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纲领,也是推动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导纲领。教育科学发展观是在教育领域,破除传统的、被长期束缚的思想观念,树立起现代化的、科学的发展观。教育科学的发展观是有时代特色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发展理念。只有具有一流的发展观,才能办出一流的教育。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知灼见。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实践出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贯穿于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全过程,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
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教育改革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扩张是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知识资本的形成,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扩张,教育的发展处于最好的时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教育体制、机制和模式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社会和市场对教育的需要,带来了教育的失范和失序。由于教育是具有先导性,且系统性很强、周期性长、牵涉面广泛的庞大的体系,要把教育的事情办好,最基本的是我们应当客观地、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教育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制度和管理僵化,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不堪重负;教育的乱收费引起群众的不满等。办教育最需要科学的、严谨务实的作风,切忌浮躁、贪大求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作风,但是,不尊重教育客观规律,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高层次、大规模,组建了不少万人、数万人、十万人的大学,如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问题和矛盾就会越积越多。盲目、浮燥——这是教育的大忌,是与求真务实相背离的。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教育的发展及其负面影响将是长远的、不可低估的,甚至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稳定的大局。教育面临这些矛盾和问题,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我们既不能回
避,也不能采取主观臆断的态度,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教育发展观为出发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办学,求教育发展的态势之真。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也是我党的基本思想路线,思想的精髓。教育的发展要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出发,寻求发展的路径。在发展的问题上,有的人存在短视行为,不顾现实条件,不管有无条件蜂拥而上规模,追求高速度和大发展,这些都是与求真务实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
教育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深入探索、研究“教育”这个客观事物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思考和理论研究过程;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需受教育的群体庞大,而教育经费短缺的国情。彻底转变观念,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教育系统存在的种种复杂矛盾,是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和立足点。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对教育的迫切要求,一定要树立自觉的、求真务实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科学发展观,这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是我们立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