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17:42:33

初中心理教育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1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现状

具体来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开发智慧潜能、增加心理能力、培育优良性格、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中学生是心理发育的主要阶段,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2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初中学校中,学校和教师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抓文化课、提高升学率是学校需要做的头等大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基本没有。有些学校即使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会成为其他学科的补课时间。学校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学校没有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理问题无处排解,学生不知道方法进行解决,导致很多中学生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二)心理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当前,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是由学校团委等部门的教师兼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为了做好学校布置的的工作,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化的教育培训,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够透彻,心理咨询的经验不足,技能不高,不利于实现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师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化,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而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的初中心理课堂上,教师只讲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不能对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四)错误的认识导致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不高

社会中的很多人对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比较歧视,甚至被等同于精神病。这种观念下,即使有初中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存在问题,也不敢说出来,不敢求助于心理教师,害怕心理教师将自己的情况说出去,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很多初中生都选择隐瞒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室中很少看到学生的身影。还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作用,并不对学生开放,设置心理咨询室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策略

(一)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心理健康对于初中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日常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小组,明确心理教师的重要职责,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经费,设置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师,保证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能力

要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做前提。学校应选择一些心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掌握心理诊断的方法以及各种软件的应用,并要求心理专家进行教育讲座。学校还应组织心理教师对学校内的典型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也应组织心理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从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心理教师还应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蔼地对待每一位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并为他们保守秘密,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讲给心理教师听,从而帮助自己的解决心理问题。

(三)提高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

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比较简陋,硬件设施以及环境不完善,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和氛围,使心理咨询室的环境优雅、舒适,学生在心理咨询室能够放松自己的紧张情绪,配备专业化的心理检测仪器和设备,帮助心理教师判断心理问题。同时,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应远离学生聚集的位置,避免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受到周围学生的偏见,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保证心理咨询室在日常教学时间随意为学生开放,以便满需足学生心理咨询的需要。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学校应为初中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应强化自己的精神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学风和校风,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为人师表,鼓励学生,学生应勤奋好学、尊重师长,实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不给心理问题滋生的空间和土壤,使每一位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

(五)强化社会以及家庭的积极作用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3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如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3、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4、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探究性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3、物理历史趣闻。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八年级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刊登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这样初中物理教材的“能量”不是更足吗?

4、物理“探究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物理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4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如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八年级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2、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3、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4、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探究性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3、物理历史趣闻。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八年级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刊登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这样初中物理教材的“能量”不是更足吗?

4、物理“探究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物理“探究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对活动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对研究的问题有一结果。使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并鼓励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物理学科课程是以讲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物理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5

<FONTsize=2>摘要:中学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这门课程不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任务,而是利用有关知识来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活动教学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BR><BR>1997年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标准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此规范教育实践。据此,1998年秋季,各地六三学制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在思想政治课中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地方自编教材,主要由政治课教师任教。<BR><BR>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心理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中学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和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发展的轨道,它必将在形成、维护、促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心理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树立。<BR><BR>如何实施心理教育?十多年来各地探索出不少有效的教育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成果中,不约而同地把专门课程放在各种途径的首位。首先,因为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心理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课程有可能将教育内容较为全面地实现。其次,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受过心理或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短时间内对众多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又不大现实。而心理教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和翔实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师在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因而是可行的。当然,专门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要,但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途径弥补。<BR><BR>就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而言,选择初中年级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试行年级,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进行心理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BR><BR>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必要的补充。在课程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三大要素中,如果说原有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课程结构更趋合理,更符合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BR><BR>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其建设还刚刚开始,应当尽可能的借鉴国(境)外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应用国内研究成果,以便少走弯路。<BR><BR>心理教育课程标准如何确定,能否沿用一般学科制订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实

只要稍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心理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十分显著的。一般学科的科学性是由与之对应的科学体系作保证的,其真理性有普遍的社会承认及科学的权威性作基础,例如数学、物理学、历史学等,中学学科课程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心理教育课程则不同,首先它不是心理学课程,不以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任务;它也不是为今后更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或相关科学奠定基础。倘若将此课程定位于心理学课,哪怕仅仅是普及性的,其直接后果也是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其次,尽管心理教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应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作为依据,但是直接出现在课程中的并非这些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而是经过处理的比较浅显实际、生活化的阐释和形态。课程的目的并非要学生通晓这些学科,而是利用有关的知识来维护、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再次,它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某一门科学知识,而是有关对受教育者自身生活和成长中种种现象的探索,以及对他们形成健康心理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门课程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须依赖和借助受教育者的主观体验,即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和接受它。因此,心理教育课程标准的建立不能沿用一般学科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而应有新的思路。<BR><BR>既然心理教育课程不以传授某一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较为系统的知识为任务,那么依据什么来选择其课程的内容呢?我认为,应依据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帮助成长、促进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来确定课程内容。换句话说,什么因素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它就应当成为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心理教育应该是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的。具体地说,心理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一些涉及面广,程度比较浅,然而决非随意拼凑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建立起为他们所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二是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明确感受、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使之能比较从容主动地应付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例如,初中生情绪变化多、幅度大,他们为此而困惑不安,不知如何分析和把握,往往被动应付,盲目地听任情绪的支配,有的甚至导致行为失当。心理教育一是要帮助他们认识人类丰富多样情绪的正常性,二是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的技能。对他们来说,知识的了解是必要的,而如何排解消极情绪的困扰则是更需要的,如掌握发泄愤怒的恰当方式,学会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方法,等等。总之,这些技能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以个人经验为载体,根据中学生共同体验或普遍经历来选用。<BR><BR>技能虽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但教给学生时却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认识、情感、行为三个成分。”虽然一个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以渐进方式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与解决知与不知的知识学习和会与不会的技能掌握相比,态度的培养比较困难,但仍然应该是心理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面对学生事实上已有的或正确、或错误、或正误相参的态度,可以通过课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形成开放的、积极的、正确的态度:正视身心变化,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在较高水平上自觉地、积极地迎接来自自身和社会的挑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心理潜能。<BR><BR>如果以上对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考虑是合理的话,那么在教学目标上也就不宜直接沿用学科教学中“识记”、“理解”这一类主要针对知识学习的基本要求,而应是心理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提示和要求。不然的话,无论怎样强调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最终任课教师还是会按学科课程的既定模式组织教学,即使是“应用”,也可能只是作业或考卷中将知识“生吞活剥”的书面应用,而少有个人的感受与体验。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将仍然决定于按知识学习的要求组织的考试。最终出现成绩的好坏与学生个体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相关的尴尬局面,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BR><BR>心理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应有所创新,确定符合受教育者成长生活逻辑的编写线索和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编写形式。从国外境外比较成熟的教材看,大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北美地区此类课程为代表,以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发展为线索,侧重于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一条是以港台《辅导活动》为代表,以学生面对的社会适应、学习、择业三方面实际生活内容为线索,侧重于生活、学习、择业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从实际效果看,各有千秋,均受到所在地学生的欢迎。从学段看,前者较适合于初中生,后者较适合于高中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教材,在表现形式上,均充分考虑到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设计新颖,版式活泼,画面生动,文字鲜活,学生爱不释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BR><BR>心理教育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有所突破。传统学科教学普遍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其教材相对应,这是由学科教学以传授系统科学知识为主的性质决定的。心理教育则不然,它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而心理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不宜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心理教育课程应遵循这一规律,引入活动教学,并且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BR><BR>综上所述,心理教育进人学校课堂,对处在身心变化高峰期的中学生是福音,对教育工作者则是挑战。如果能在心理教育课程试行阶段作积极探讨和研究,势必对我国心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公务员之家整理)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6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心理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中学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和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发展的轨道,它必将在形成、维护、促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心理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树立。

如何实施心理教育?十多年来各地探索出不少有效的教育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成果中,不约而同地把专门课程放在各种途径的首位。首先,因为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心理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课程有可能将教育内容较为全面地实现。其次,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受过心理或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短时间内对众多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又不大现实。而心理教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和翔实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师在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因而是可行的。当然,专门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要,但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途径弥补。

就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而言,选择初中年级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试行年级,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进行心理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必要的补充。在课程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三大要素中,如果说原有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课程结构更趋合理,更符合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其建设还刚刚开始,应当尽可能的借鉴国(境)外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应用国内研究成果,以便少走弯路。

心理教育课程标准如何确定,能否沿用一般学科制订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实只要稍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心理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十分显著的。一般学科的科学性是由与之对应的科学体系作保证的,其真理性有普遍的社会承认及科学的权威性作基础,例如数学、物理学、历史学等,中学学科课程的任务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心理教育课程则不同,首先它不是心理学课程,不以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为任务;它也不是为今后更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或相关科学奠定基础。倘若将此课程定位于心理学课,哪怕仅仅是普及性的,其直接后果也是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门新的课程,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其次,尽管心理教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应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作为依据,但是直接出现在课程中的并非这些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而是经过处理的比较浅显实际、生活化的阐释和形态。课程的目的并非要学生通晓这些学科,而是利用有关的知识来维护、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再次,它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某一门科学知识,而是有关对受教育者自身生活和成长中种种现象的探索,以及对他们形成健康心理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门课程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须依赖和借助受教育者的主观体验,即学生通过自身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来认同和接受它。因此,心理教育课程标准的建立不能沿用一般学科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而应有新的思路。

既然心理教育课程不以传授某一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较为系统的知识为任务,那么依据什么来选择其课程的内容呢?我认为,应依据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帮助成长、促进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来确定课程内容。换句话说,什么因素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它就应当成为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心理教育应该是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的。具体地说,心理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一些涉及面广,程度比较浅,然而决非随意拼凑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建立起为他们所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二是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明确感受、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使之能比较从容主动地应付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与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例如,初中生情绪变化多、幅度大,他们为此而困惑不安,不知如何分析和把握,往往被动应付,盲目地听任情绪的支配,有的甚至导致行为失当。心理教育一是要帮助他们认识人类丰富多样情绪的正常性,二是要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的技能。对他们来说,知识的了解是必要的,而如何排解消极情绪的困扰则是更需要的,如掌握发泄愤怒的恰当方式,学会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方法,等等。总之,这些技能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以个人经验为载体,根据中学生共同体验或普遍经历来选用。

技能虽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但教给学生时却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三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认识、情感、行为三个成分。”虽然一个人的态度更多的是以渐进方式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与解决知与不知的知识学习和会与不会的技能掌握相比,态度的培养比较困难,但仍然应该是心理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面对学生事实上已有的或正确、或错误、或正误相参的态度,可以通过课程,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形成开放的、积极的、正确的态度:正视身心变化,接纳自己,接纳他人,在较高水平上自觉地、积极地迎接来自自身和社会的挑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掘心理潜能。

如果以上对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考虑是合理的话,那么在教学目标上也就不宜直接沿用学科教学中“识记”、“理解”这一类主要针对知识学习的基本要求,而应是心理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不同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提示和要求。不然的话,无论怎样强调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最终任课教师还是会按学科课程的既定模式组织教学,即使是“应用”,也可能只是作业或考卷中将知识“生吞活剥”的书面应用,而少有个人的感受与体验。其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将仍然决定于按知识学习的要求组织的考试。最终出现成绩的好坏与学生个体实际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相关的尴尬局面,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心理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应有所创新,确定符合受教育者成长生活逻辑的编写线索和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编写形式。从国外境外比较成熟的教材看,大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北美地区此类课程为代表,以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发展为线索,侧重于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一条是以港台《辅导活动》为代表,以学生面对的社会适应、学习、择业三方面实际生活内容为线索,侧重于生活、学习、择业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从实际效果看,各有千秋,均受到所在地学生的欢迎。从学段看,前者较适合于初中生,后者较适合于高中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教材,在表现形式上,均充分考虑到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设计新颖,版式活泼,画面生动,文字鲜活,学生爱不释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7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记得该老师所任教的其中一个突出事例是:有一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物理中考时取得了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他的其它成绩都在七十分以下,甚至个别学科是“红灯”。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数学老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数学老师的夫人是一评弹文艺工作者,而他本人年轻时也是位评弹票友。因此这位老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地方话,尽管这不很规范,可趣味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却相当不俗。

我结合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逐渐地将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在八十年代末期,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校物理教研组组织了一次物理智力竞赛。尽管活动效果不错,但由于当时技术设施较为落后,人工占了很大部分,结果每位老师都感到很累。现在有了计算机及其网络,那类似智力竞赛就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会更好。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的软件设计师们尚须努力,各位教育工作者还得继续学习。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

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而国产卡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更让少年儿童们出神入化,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当然引用时要解决版权问题)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初中物理;探索;应用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了学习过程。在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凸显,进而使学生更高效、更有热情地学习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本身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习的性质、过程、策略、动机及方法等,种类繁多且复杂。其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些理论都推动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映—强化”来概括。这一理论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强调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者当作一个“黑箱”,认为学习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研究者把观察、分析重点放在行为变化上,关心的是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输出,而输出是输入刺激的一种反应。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被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安排刺激,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令人满意的反应予以加强,对令人不满意的反应通过补救或否定予以纠正。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意识不是仅靠外界刺激而获得的,而是外界和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不是通过试错来取得进步,而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与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讲授内容,而是应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再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将当前内容与之前构建的结构体系相结合,达到相融合的效果。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忽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仅从外部环境考察人的学习思维模式,它从人的内部过程即中间变量入手,从人的理性角度对感觉、知觉、表象和思维等认知环节进行研究,把思维归结为问题解决,从而找到了一条研究人的高级学习活动的途径,而且抓住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但它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脱离社会实践,将人的认知活动归结为单纯的内部过程和意识系统,归结为纯粹的认知行为,甚至类比或等同计算机对信息的机械加工。

(三)构建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其主要的教学特征在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学习,即学生为加工信息的主体。在这种学习理论中,其他因素只是辅助学生学习需求,如教师、教材等,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引导他们进行学习活动。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物理是一门必修课,且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其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构建良好的课堂来满足学生日常的学习需求。但纵观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初中物理的理论体系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对物理知识较为陌生,而且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学生来说,学好初中物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部分物理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进度来授课,这样会大大影响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部分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以教授教材知识为唯一任务,认为这就是教学的全部。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单一的,教学内容也较为枯燥。这不仅会打消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还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思想固化,没有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阻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知识拓展[1]。

(三)学生物理基础薄弱,产生厌学心理

物理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很难开展进一步学习的,因此对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教师讲课好像是在听“天方夜谭”。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同时会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三、利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指导初中物理教学

(一)重视情感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初中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比较叛逆的阶段,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与意识,因此,教师不应以强迫、命令的语气与学生沟通,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组织活动的方式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同时在课后主动地了解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之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思考和交流,之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对组内讨论出的结果进行汇报。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走进每个小组中,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讨论与学习,还能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同时,生生、师生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学习与进步的过程。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看过的材料要比听到的印象更为深刻,这也体现出视觉的重要性。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这一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3]。其次,教师可以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物理“摩擦力”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放好实验所用的器具,让学生两两一组,通过不变量与变量的设定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进而探索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亲自体验,能够加深对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在今后的做题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三)利用识记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识记学习内容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解和记忆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解知识与消化知识是重点,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记忆,首先,教师对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根据自己拟定的教学方案有条理地开展教学,使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的框架,然后寻找记忆点,以此增强记忆。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针对刚讲过的知识点,可以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复习和巩固。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学习和生活经验比学生丰富得多,因此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记忆小妙招,让学生能更好地复习和记忆课堂所学知识。

(四)了解学生的基础,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把握和调整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与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及创设教学情境,帮助不同的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推动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运动的描述”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知识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来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通过教材中的知识点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成长。这样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理解,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最终构建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创新教育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要结合实际,运用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宋家嘉.初中物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个体知识比较的个案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2]安妍霏.基于人人通平台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9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班主任工作、家庭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中和物理教材编制中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方式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例某学校一位七十年代末期改行当教物理的中年老师在八十年代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通过改变和增加一系列物理实验,包括和其他物理教师一起为初二物理入门学生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以至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记得该老师所任教的其中一个突出事例是:有一学生因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物理中考时取得了九十多分的优良成绩,而他的其它成绩都在七十分以下,甚至个别学科是“红灯”。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记得我刚走上教育岗位时,学校里有一位数学老教师上课的语言特别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劲”,教学效果也相当不错。据了解,这位数学老师的夫人是一评弹文艺工作者,而他本人年轻时也是位评弹票友。因此这位老教师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有时上课讲解中还不断夹杂些苏州地方话,尽管这不很规范,可趣味性特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却相当不俗。

我结合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逐渐地将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初中物理教学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

记得八十年代末期,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校物理教研组组织了一次物理智力竞赛。尽管活动效果不错,但由于当时技术设施较为落后,人工占了很大部分,结果每位老师都感到很累。现在有了计算机及其网络,那类似智力竞赛就轻松了不少,而且效果会更好。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的软件设计师们尚须努力,各位教育工作者还得继续学习。

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如何选择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并能十分有效地组织表达出来,的确是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经过几次改编应该说较有特色,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令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为此,我认为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可在趣味性上更富有特点。

1、插图卡通化:Cartoon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Disney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人们终身难忘,而国产卡通《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更让少年儿童们出神入化,这种与初中生心理特点非常吻合的表达方式何乐不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的插图中能否创作和引用卡通形式,(当然引用时要解决版权问题)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

2、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华东版)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我校相当一部分物理教师自行尝试过,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初中心理教育范文篇10

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切入点,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一样的教学环节,让课本中的教学素材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形成良好认知。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自我认知在慢慢萌发,他们会逐渐开始探究自我以及自我的存在价值。有的学生会过度评判自己,从而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有的学生则会受到自卑心理的影响,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些都不是正确的自我认知态度,会阻碍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融入生活。因此,教师首先要从这一点上深化对学生的引导,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一个有效手段。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可引导学生用文字为自己“画”一幅小肖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自我认知的教学活动。从文字中能够非常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态度。教师要从学生的“自画像”中充分认识学生在自我认知上的各种问题,并且要意识到学生之所以用消极的眼光看待世界,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自己被认同、被关爱、被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关爱自己、认同自己,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巨大意义的时候,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

二、让学生以坚毅的态度面对困难

初中时期的学生会慢慢遇到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困难,无论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带来的困扰,还是和其他同学在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生活中看似琐碎的问题,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懂得正确地面对与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良好体现,也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内容。对此,教师同样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让学生在难关面前以坚毅的态度来面对。以《人格不可辱》一课的教学为例。我了解到,班上有一名学生因为长相不佳,被同学戏称为“猴子”,该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同学的侮辱,于是从心理上排斥同学,随后性格变得孤僻,再不愿意与其他同学交往。我在教学中就让学生明白,当自己被人侮辱的时候,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示自己不能接受这种侮辱;如果有同学继续叫自己的绰号,可以用种种切实的措施阻止他人继续侮辱自己。我还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和这位学生进行私下沟通,帮助他慢慢走出阴影,逐渐克服这一心理障碍。

三、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心态

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关爱与庇护下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缺少关爱他人、与他人分享、宽容他人的品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问题,也要在有效的教学中慢慢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分享、宽容大度的心态,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良好的性格品质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会有非常大的作用,也是教师在思品课上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所在。以《敬人者,人恒敬之》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用了班上一位学生的一段经历。有一次,有一名学生在轮到他做值日的时候生病了,他不喜欢和其他的同学交往,但是这一次他想向卫生委员请假,偏偏他未能联系上卫生委员,于是直接回家睡觉了。等他回来以后,卫生委员以他未能完成值日为由狠狠地批评了他。他感觉非常委屈,觉得卫生委员一点都不能理解他的处境,一点也不体谅一个生病的人。我以这位学生的经历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让每一位学生都来谈谈碰到这种状况时应当如何更适当地进行处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不断交流与沟通中慢慢达成共识,那便是对他人要多一些宽容,尊重并理解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这便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也是教师灵活进行教学的收获。

四、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保障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理论知识,在知识点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重要。有效的教学引导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懂得处理问题的正确方式,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作者:徐翠凤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近年来,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初中生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除了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外,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班主任,一定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其自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德育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初中阶段,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严重,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成长,同时也威胁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的人,这样的人学习和工作才有劲,效率才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将精力集中在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学习,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因此在初中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内容,保持健康的心理,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二、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阶段,我国存在这样一个观念,即“严师出高徒”。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对待学生难免比较严厉,但是却造成学生与班主任格格不入,师生关系不融洽的局面。而班主任要想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班主任要平易近人,要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多关心学生,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其次,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表现不佳的学生,班主任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多讲一些鼓励、肯定的话语,促使他们彻底改变对自我的认识。最后,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课后主动与学生交流,和学生交朋友。此外,班主任还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开设心理辅导课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教育的一部分,是初中班主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班主任就必须足够的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日常工作中来,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例如,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我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如劳动课),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的性格。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到班集体中,进而方便班主任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掌握学生动态。另外,班主任要有效地利用网络,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权益,又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

(三)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学生有话不能说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作为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并加强与其他科任老师的交流合作,共同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例如,在某初中三年级,该年级班主任在教学时转变教学模式,实行“学生主讲”的教学模式,教师每天事先将任务布置好,让学生准备,而教师则担任起评委的角色,在台下为学生加油打气。同时该班主任还要向其他任课教师推荐这种方法,通过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胆识,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家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两个主要场所,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在学校里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电话、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状况,进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便利。

三、结语

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此,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作为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日程上来,努力地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活动,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韩雪雁 单位:贵州省盘县普古中学

参考文献:

[1]郝丽,刘水福,万金波.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刘秀娥,何志强.初中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95-97.

[3]王登建.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8):14-16.

第三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

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核心的事件。初中生正是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自立能不断地增强,学会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好奇心和求知心理也在渐渐增强,但是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同时,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有待提到,他们的自尊心也在快速的变强,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硬撑,逞强或是憋在心里不说出来,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多的伤害,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的建设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那么应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出发,来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当今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形势。

1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1.1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小学和初中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课业的难易程度也随着年级的高低而逐年的增加,当学生升入中学后,知识的难度明显超出原来所学的知识,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不是很强,初中生本就对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更会失去兴趣和热情,便会产生一些厌学的反应,导致学习成绩渐渐下降,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样便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众多的初中学校依旧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教授学生的知识只是为了让学生去应对考试,学校只是履行着一个管理者的职能,向学生不假思索和顾虑的施加压力,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为了完成繁重的课业,总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希望可以不辜负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期望,致使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没有完成好自己预期的任务,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

1.2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优秀人才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在初中阶段,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只是学生和家人,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如果学生处理不好这几方面的关系,那么便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一方面,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理解,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让小林到黑板上去解方程,小林本就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被叫到后更加慌乱,一时乱了思路,如果老师这时说:“你回去吧,别在这浪费时间了”,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有一种挫败感,使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但是如果老师换成:“别紧张,慢慢想”那么对学生是一种鼓励,便会推动小林快速将题解出来。另一方面同学的陪伴很重要,但是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使他们内心十分寂寞、孤独和沮丧。

1.3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教师

学校只重视专业的学科教学,并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应对,也不能进行专业的疏导。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方向培训的往往是各专业学科的,并不重视心理专业方面教师的培养。

2初中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2.1设置心理健康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健康疏导机构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学校可以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学生的需求为重心,了解到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同时学校要了解到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将兴趣放在第一位,去让学生为了爱好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心理上的压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2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在初中这个年龄的学生,正是性格最为突出的时候,他们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如何引导他们处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家长及老师对他们自身的评价与期望,帮助他们能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稳定了学生自然会把主要精力刚到学习上,带动学习成绩的提高。

2.3培训专兼职的心理教育老师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与教师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密不可分,所以师资力量也至关重要,首先要将教师的心理疏导意识培养起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心的关爱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心态,适当的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认真吸收,回到学校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

3结论

总之,学校要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在心理上不会出现负担,专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曲行娣.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中国培训,2015(09):43.

[2]王广中.苏北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4(23):38-40.

[3]古吉慧.初中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学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2015(05):54-60.

[4]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5(04):25-29.

第四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位及实践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中学校园这块净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学生因为面临升学的压力,而导致心理脆弱;同时,媒体的发达,使海量的信息不断的涌入学生的视线,当前的中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也必然陷入从未有过的迷茫;另外,留守儿童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都是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迫在眉睫。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教育原则,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增强自我的调控能力过程中,越来越能对抗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体验和心灵感悟,追求“教学无痕”的最高意境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指导思想。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2.1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第二,能够适应环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懂得谦让;第三,生活中能拥有幸福感;第四,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立足于以上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予以适时的指导,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目的。

2.2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

初中阶段,正处于个体人格的形成时期,正确的指引,将无疑会促进学生人格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人格健全的青少年应该是豁达包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的;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充满了求知欲;应该有坚定的意志,愉快的情绪。心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在校青少年的人格发育,并在必要的时刻做出积极的引导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告别了小学时候的懵懂,生活的圈子和学习的内容都在增大、增多,这时,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样的哲学命题。所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展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营建工作。

3.1专题讲座形式

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好开展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它需要教师在讲座之前进行一系列的调查,例如:开展班级问卷形式,调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比较关注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最终确定讲座题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在学校范围内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命题的主要是围绕“考试焦虑”“情绪的调节”“做真实的自己”“培养自制力”等几个方面。

3.2课程辅导形式

一般情况下,初中心理健康课的课程安排是两周一节,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的时间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课程,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例如:《自信心的训练》、《挫折下的心理指导》、《正确面对与他人的矛盾》、《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都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帮助学生预防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或者对已经产生的轻微心理问题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指正。

3.3个体咨询形式

个体咨询是着眼于少数学生展开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在开学初,心理教师可以下发到各个班级一些心理问卷,在问卷中可特设一栏:“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在这一栏划对勾,等待心理教师的预约。”其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设一个心理信箱,学生如果想预约心理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就可以在信箱内留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辅导,一定要做好案例辅导的记录,同时要坚守保密的原则,且不可把学生的访谈信息以任何形式泄露给任何人,包括学生的班任和父母。

3.4网络交流形式

与个体咨询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相比,网络交流的心理辅导形式的优点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电子邮件或者QQ向心理教师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这也是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的形式

4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个课程的开展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要意识到初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与家长相处等各个方面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够理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疏通。帮助学生完成由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

作者:姜伊素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姚传学.走进学生心灵——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偶拾[J].新闻世界,2012(09).

[2]刘鸿.做学生的朋友[J].中学课程辅导[J].教师通讯,2013(07).

第五篇: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改善学生生理素质等方面,还体现在调适学生心理状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学生的性格、品质等方面。基于当前初中体育教学重生理、轻心理的现状,初中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体育教学时,一定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有效改善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进而更好地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课堂教学环境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环境的营造。只有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运动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减轻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畏难心理和抵触情绪。尤其是肥胖学生和平时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他们本身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就不高,如果体育教师再采用传统单向演示及机械模仿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感觉压抑、枯燥和无趣,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营造课堂教学环境时,一定要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龄特征,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这样更有助于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热情,排遣和舒缓其内心的不良情绪。实践证明,在体育课堂上导入一些体育游戏,可以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在体育课堂上收获多种快乐、成功体验,以帮助学生培养更加积极的心理情感。

二、科学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耐力、对抗力、抗挫折力,增强其对真、善、美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就应科学地组织竞赛活动。竞赛采用公开、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协调能力的比较进行挑战,所以学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而且要遵守规则、不断超越自我。对此,体育教师在组织和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时,一定要遵循真、善、美的合理尺度,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相互对抗与合作中体验生命存在、延续及超越生命的价值,并不断满足其在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心理需求。此外,在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是其中不可回避的两个环节,体育教师在竞赛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使学生在经历体育竞赛的成功与失败之后,有效提升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增强战胜困难与不屈不挠的自信力,促使其心理品质不断改善。此外,在体育竞赛活动中,由于有规则约束和竞争关系的存在,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竞赛活动的科学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三、科学开展体育群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已经得到有效增强,但在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对学校学习与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较差,生生之间更是存在着巨大差异。如有的初中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面对困难时不懂得合理求助,容易将一些不利情绪压制在心中,时间久了必然会打破平衡的心理状态,产生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对此,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发挥体育群体活动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内外的交往,并以此为基础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可以就学生容易遇到的适应问题进行情境模拟,组织一些关于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增进对现实生活与人际交往的理解,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针对性格孤僻学生不信任他人的心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信任背摔”“信任人椅”等素质拓展项目,再予以科学引导与评价,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对他人和集体的信任。总之,初中体育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一定要突出体育教学在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增强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职能,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来,为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团结、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科学组织体育竞技和群体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方䶮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

第六篇: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必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知识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在初中教育中开设的一门课程,因为这门课程是随社会发展变化而更新变化的,所以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时效性的特征,因此,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成为了我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所以为了实现我国教育的平稳飞速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势必要成为我国教育和国民健康水平的当务之急。

一、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随着我国国家形势的发展,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教育是我国的“国家大计”,教育课程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情不断探索前进的,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出现、不断改革则也属于我国教育课程发展进程的重要的组成“分枝”。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全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知识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在初中教育中开设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是在这一学生群的已有的思想意识和理论科学知识的台基,充分保证这一学生群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自我管理权利的原则,课程形式则是开展与这类学生群的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的新颖、有趣的活动和教学项目,课程内容以社会道德和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为依据,以帮助他们进一步的对复杂社会关系、社会形态和形形色色社会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以使这类学生群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发展成为遵纪守法、对社会做贡献的健康茁壮的“参天大树”为课程目标,最后以实现培育一批批健康向上形态的社会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时效性、针对性、社会性、复杂性的特征。一方面这门课程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而更新进步的,其课程内容和课程核心是依据社会现象而不断调动的,它其实就是针对社会现象、政策形势和政府方针而从思想认识上对人群的教育,目的也是本着从思想上起步培养一代代科学健康的社会人;另一方面,这门课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角落,它是多学科、多层次的课程,所以它也具有复杂性。思想品德课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除专业理论大学科(如:物理、化学等)以外的偏向于思想、精神邻域的小学科,但是它却在我国教育事业和“树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社会现状不得不抓

“心理健康教育”近这几年来,社会上在学生群体之间出现的很多犯罪行为以及恶性事件引来热议,而根据深入调查分析,专家指出绝大多数的事件“挑起者”都因家庭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此后教育日程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无论是在电视报道还是网络曝光中,有很多学生群体犯罪和恶性事件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比如,未成年人吸食、学生群体之间的敲诈勒索、学生之间恶性斗殴以及恃强凌弱,还有其他诸如由于早恋、追求不成引起的对他人的故意人身伤害事件屡见不鲜也更是耸人听闻。本该是乖巧懂事、学习知识、快乐成长的未成年人,因为什么苦大仇深到打架斗殴、恶意伤害他人?又是出于什么原因“饱经沧桑”一副“生无可恋”、走向堕落和黑暗深渊?或许措辞有些深重了,那么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已经会了恃强凌弱呢?一起起“欺凌”事件的背后有什么真相呢?无论是出于家庭关系还是校园关系导致的一起起恶性事件,都已经为我们中学教育敲响了警钟,其后来的一步步进展,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教育部门的高管都开始重视起学生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程教育里甚至增设心理咨询室,在家庭家长也开始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些社会现象以及社会趋势都决定并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并且成为了教育领域和社会方面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些也都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教育层面渗透具有重要作用,更何况再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了。总之心理健康在社会和人身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课题,所以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上升发展阶段,中学教育课程不断改革,而在我今天研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同样的随着社会思潮不断改革,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既是社会的选择,也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所以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显而易见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孙洪艳 单位:吉林省镇赉县第四中学校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新课程•中旬-2015(5)

[2]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2013

[3]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010

[4]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中旬-2013(10)

第七篇: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祖国的花朵,肩负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以及价值观,避免学生畸形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为影响其教学行为,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使用心理知识调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始终保持乐观、平和、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同时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尊敬的对象,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将自身的心理健康影响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而熏陶感染学生,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设计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式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作为奋斗在教育事业第一线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知识,热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掌握心理辅导的相关知识,团结家庭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能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口号,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激励学生,为学生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义。

2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

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教育,尤其是心理教育,辅助教师的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及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维持教师情绪,使教师带着积极情绪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学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或者派教师定期参加心理教育的专业培训,完善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增加教师的培训内容,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发能力,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最后,教育部门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活动,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例如:构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时帮助教师解决心理上的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保证后面的课堂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学校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帮助教师在参与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学习和提高教育能力。首先,对初中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理卫生与健康的理论部分;二是实际训练操作。第一部分的课程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实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面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后一部分的课程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相互询问等,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使学生可以及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组织不良后果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设立热线信箱。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出现学生由于害羞或者碍于颜面等问题将问题搁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苦恼,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最后,设计心理咨询教室。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日益迫切,因此,建立心理辅导室势在必行。如今学生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由从前的拘束、害羞转变为落落大方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前的怀疑态度转变为充分信任。心理咨询服务不仅仅是学生的需求,这这个时代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积极参与课程教学活动,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作者:孙红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沭河中学

第八篇: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具有其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认识水平、高尚的情操、积极的情绪,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动以及良好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的首要特征是能够正确地认识现实并对之做出有效的适应,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心理健康的核心行为特征是行为方式与其角色相符合,如勤奋学习、尊敬师长、遵守校规等等。如果一个学生厌学、厌世、考试作弊、不尊重师长,那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生某些不正常的变化。以上种种现象是现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有些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可见,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除了参照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外,还必须参照其年龄阶段、学生角色、培养目标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体现是多方面的。

1.对于学生个体的价值

学生在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获得心理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能承受各种压力,迎接各种挑战。例如,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拔河比赛,歌咏比赛等,在这些比赛中,很多学生得到了锻炼,心理承受力得到了提高。

2.对于群体的价值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形成宽容大度、积极乐观、同情关心、友好合作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采取一些因地制宜的游戏,特别是一些集体合作的项目。这些心理品质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在各种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和友谊,增强班级凝聚力;可以融洽家庭气氛,使家庭生活更加和睦、幸福。

3.对于社会的价值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因此,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和时代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极大地推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做出贡献。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干预是整个社会群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1.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就能使人面对艰难困境也会继续奋进不止。同时刚毅、顽强、拼搏、自制等心理品质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2.可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人情绪的一种状态。情绪是人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人不同于其它动物,具有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这些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基于道德、求知的需要和审美需要而逐步形成的。当人们形成某种心境时,其一切行为和体验都会带有该情绪状态的特色。良好的心境是完成各项活动的主观条件。具有良好的心境就会使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1)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友好与朋友相处。面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2)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心境上保持相对的平衡,有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战胜困难。(3)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责任,能确定比较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3.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正常的智力

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是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教育、训练、咨询、辅导等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总之,无论是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还是加强校风建设,都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从而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推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潘春玲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第九篇: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消极自卑的心理

导致消极自卑心理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失败心理失衡,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不够成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那些英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他们经常会受到鼓励和表扬,而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英语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可是对于那些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当学生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时,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或者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的时,很容易就形成了比较消极自卑的心理,导致这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会出现自暴自弃,自卑心理就较易出现。

2、恐惧胆怯心理

导致这种心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对出现的问题,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也就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一遇到困难或难题就想逃避。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内心害怕老师对自己提问,怕自己的回答不正确,遭到其他听同学的耻笑,担心自己的英语考试成绩不好诸如此类。在这样的心理下极易出现上课不能够专心听讲,甚至有些学生睡觉,为了考试成绩作弊等,同时又害怕老师发现,如惊弓之鸟一般,长此以往恐惧胆怯心理更加严重,对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一种畏难情绪。3、嫉妒心理较重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面对紧张的学业和升学压力,加上自身认识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嫉妒心理表现的更为突出和偏激,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节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就会对学习失去热情,产生悲观甚至堕落的学习观,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多关心,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创设轻松、民主的英语学习情境,消除学生心理负担

当前,对于初中生来说,面对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他们又没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所以在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焦虑、不安。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以此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首先,教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改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认知,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会换位思考,以理解为桥梁,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特别是对那些在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爱,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耐心诱导启发,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领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的批评,很可能适得其反。另外,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一些具体的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生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在成功中感受愉悦,从而树立信心,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也就充满了生机。

2、利用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作为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和应用教材中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随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的教育意义。通过英语课内容的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互相讨论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知道当自己与朋友发生矛盾时,应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朋友观和友谊观;抓住教材既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文中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习主人公乐观进取、勇于奋斗、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放弃,要勇往直前,才能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3、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心理

教师要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灵活的采用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指导,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健康心理。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学生在方法和思路上的指导,促使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做好准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对问题的针对性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种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的精神和意识,也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并且懂得欣赏他人。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使学生们形成健康的竞争心理,不仅能够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还可以形成有利于的班级发展的竞争机制,培养竞争的公平性,在竞争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出现的一些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进行疏导。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英语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拥有了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就能经受磨练,增强抗挫力,不会因困难而丧失信心,退缩动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何建梅 单位:广西灵山县文笔中学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阳丹,周晓春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研究反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第十篇: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标改革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也对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初中语文成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普遍的前沿阵地。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水平,更显著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从而营造互惠共赢的局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当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自私自利、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点暴露无遗,与以往相比,孤僻、不合群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同时,在现在校园中校园暴力、投毒、自杀、残害动物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叛逆和冲动的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又有着怎样的必要性呢?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的教学,能够起到及时引导中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源头上杜绝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内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它不仅让学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相互沟通,对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也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做好充分和长足的准备,切勿盲目求快、操之过急。教师作为传授者,首先就要对初中语文课有热情并且能够做到爱护每一位学生。教师自身就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本身除了要学习初中语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多读、多听、多看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为日后对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在今后的初中语文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熟悉教材内容,紧密联系课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课上尽可能地抓住一切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初中语文教材没有为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开设的章节,但是有许多内容的主旨都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三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挖掘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比如,初中中语文课文中的《火烧云》一课,通过对火烧云的深入描写,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美。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通过介绍安塞地区淳朴的民风和以腰鼓为主的文化活动,来让学生感知人性的真善美。通过课内古诗词的讲解,让学生在仰慕圣贤之道的同时,思想也被感染。在《智取生辰纲》等优秀名篇名著的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主人公正义不屈、刚正不阿的精神,从侧面来引导学生建立和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初中语文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最终提升学生初中语文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在漫漫的学习长河里,初中语文学习就是其中的一叶扁舟。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一叶扁舟上鼓起的帆,如何让初中语文学习这叶扁舟“扬帆远航”是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强调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互动和交流。在具体的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多一些鼓励和引导,少一些批评与责罚。比如,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读得准确或者有感情,定期开展作业展览,把写得又快又好的作业在学生间进行传阅或展览,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初中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得到有效提升,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被激发,语文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得到提高与改善。

总而言之,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使语文教学挖掘情感内涵和构建生命意义的目标得到实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并且积极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作者:苗丽娥 单位:内蒙古包铝集团公司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娟.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基础教育研究,2015(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