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阅读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08:32:16

传统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经典;通识教育

随着国学热的盛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已蔚然成风。从学龄前至小学、中学,各种形式不一的传统文化普及性质的培训科目悄然兴起,不少高校也开设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对于已有一定阅读和思考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如何才能正确引导他们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如何才能使他们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真正韵味,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言行,这无疑是高校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者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目前国内各类高校在传统文化通识课的重要性认识方面已有不少共识,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正逐步实现正规化,探索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模式和发挥传统文化经典教学内涵价值的时机已经到来。国内学界对于高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给予了高度关注,不少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了不少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有效设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导读课程,进而实现“将经典文本的导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变教师推介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导读,变学生的自我阅读为教师指导下的理性阅读”[1];当下高校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存在放任自流的问题,因此要“重视经典著作课程和文化经典导读相结合,优化经典阅读过程”[2];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优势,利用好图书馆的大量藏书,将图书馆打造成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课堂”[3]。由此可见,正确引导高校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已广为学界所认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经典可谓汗牛充栋,并不是每部经典都需要教师导读和讲授,并不是每部经典都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短暂的数年时光中充分阅读,并不是每部经典对于学生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对大学生意义重大而深远,特别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兴趣点不一,在高校专业划分明确、课程设置导向性鲜明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更要因材施教,不能简单地整齐划一。教师对于经典的领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从古到今就存在形形色色的领悟路径,很多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观点,对于教师而言,完全做到充分和正确地把握经典难度很大,放任学生阅读和泛览更不可取,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要发挥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既强调学生的自觉,又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答疑解惑的作用,这样方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文本选择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首先面对的是版本问题。例如,《论语》篇幅不大,但选择不恰当的文本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导致厌倦和畏难情绪。因《论语》之类的经典文本复杂,简明扼要者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繁杂者如《论语正义》《论语注疏》《四书章句集注》。针对不同层次的阅读者而言,传统文化经典的文本选择应置于首位。就国内高校学生的现状而言,可考虑两种文本选择并交替使用。第一种是“白文本”,即只有经典的原文,不加任何诠释;第二种应尽可能选择名人、大家和流传广泛的经典文本解读或翻译。“白文本”旨在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帮助的前提下,对于经典有比较全面和感性的认识,“诠释本”旨在“白文本”的基础上对经典中不易理解和产生歧义的成分予以必要的疏解,这两种文本的选择是高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课程开设之初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白文本”的选择可视学生的能力高低有所取舍,对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而言,可采纳传统的木刻本或木刻影印本。以“十三经”为例,既有简体横排标点本白文“十三经”,也有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所刊印的“十三经”可供选择。笔者对于本单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授课尝试,两种文本交替使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接触繁体字可以增进他们对于汉字历史演变的感悟,进而激发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典籍体量巨大,即使清代朴学大师终其一生也不能穷尽冰山一角。很多普通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对传统文化形成感性的认识,侧重点自然落在文化典籍的选择上。1923年胡适应约提出最低限度的国学必读书籍后,即有《清华周刊》记者恳请道:“我们希望先生替我们另外拟一个书目。一个实在最低的国学书目,那个书目中的书,无论学机械工程的,学应用化学的,学哲学文学,学政治经济的,都应该念,都应该知道。”[4]尽管如此,胡适在删减先前的书目名单后,所开列的文化典籍仍多达三十三部。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典籍的选择既要能够凸显传统文化的全貌,又要保证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充分消化和吸收,不妨考虑以经、史、子、集、其他五种分类方式择取代表性文章向学生推荐。经部首读四书,朱子谓“四书用力少,而收效多”,其次挑选《左传》中一二叙事篇目,则大抵经部可以概览;史部选择“四史”中若干“列传”汇成一个章节;子部专注于先秦诸子中脍炙人口的数篇即可;集部可酌情挑选两汉至明清有巨大影响的文章数篇;其他类即佛书、小说、诗词等酌情选用。总之,文本选择的优劣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中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既不能盲目扩大阅读范围和阅读量,也不能肆意缩小阅读规模,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风采。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版本目录学知识,尽可能选择“善本”,而不能简单依靠互联网和一般的通俗读物,良好的版本选择可以大幅提高授课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教学困难。

二、传统文化典籍的阅读教学

在妥善选择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开展传统文化典籍阅读工作是另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从国内若干高校的经验来看,在指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典籍阅读工作中应当意识到,“课程设计方式上,应贴近现代生活和学生实际。课程设计方式应与当代社会生活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需要、思想状况、思维方式等实际需求相结合”[5]。质言之,教学设计要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衔接,而教师在其中扮演重要的引导人角色。然而值得商榷的是,以传统文化附会现实生活是否真的能够为我们提供些许精神慰藉?抑或真的有助于学习者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在传统文化典籍阅读教学中应立足于对典籍的充分研读,最佳的授课教师应对传统文、史、哲皆有一定研习,在课程准备阶段要立足于客观的教学环境需要,合理取舍教授内容,对于尚存争议的篇章如今文经和古文经等概念,应抱存疑态度,不要草率下结论,以免学生误读和误判。有鉴于国内传统文化通识类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可考虑按照文史哲专业划分,合理搭配形成教学团队,综合教学内容设计,集合群体的力量将传统文化经典教学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传统文化典籍阅读障碍之一是字词句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第一要务是正确克服字词句理解的困难。在实践过程中,用好以《古代汉语词典》为代表的工具书是最基础的工作,对于文意和段落的理解,要在有充分、公认的注解基础上形成对于文意的正确领悟,而不能信口开河致使教学产生不必要的歧义和困惑,只有在文本的篇章句读障碍基本得到清除后,经典的阅读方可有条不紊地展开。这是比较费时费力的阶段,需要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注疏和解读类文献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正确取舍。基本的“小学”工作完成后,才有望从“义理”层面对传统文化典籍进行准确阐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时切忌带有暗示性和指示性的阅读引导,应当侧重于将经典的形成背景、所传达的本旨原原本本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将古人的智慧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相对照。例如,传统文化中宣扬的“四维八德”“名教”,“理”“气”“道”“命”“性”等诸多内容,在向学生做一般性介绍时既要把本义道出,又要对这些理论的社会影响给予必要阐发,尽可能不要掺杂意识形态色彩,以便于学生原原本本地领会传统文化经典中义理产生和发展的始末。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指导课程中,可以考虑将某些具有共性特征的概念进行归纳,便于学生在阅读和研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虽有年代、人物的差别,但学派间师承关系明确,派系门户泾渭分明。以儒家思想为例,儒者群体庞大,但其流传过程中大致分化为荀子、孟子二家,由二家衍生而出的尊德性和道问学实则开创了后世儒学发展的两大脉络,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能将这些线索性的信息分门别类提炼出来,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则可跳出就文本谈文本、就思想家谈思想家的狭隘路径。可惜的是,不少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对于此类线索性信息的持有有限,认为这类信息过于繁琐,学生不易掌握。对此,可以考虑化繁为简和化整为零,在讲解某个关键的思想家时,专门开辟一个时间段讲授这类文化史发展的线索性信息。在经典阅读教学中,阅读量过大不利于学生充分品味、消化和吸收经典的价值,而阅读量太小更不能在有限时间内令学生尽可能接触不同门类的经典,所以务必于每次授课中以固定的阅读量要求学生,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国学典籍部头过大,但不能说无法阅读,倘若规划好一定的阅读速度和篇幅,“全看二十四史,一日不辍,亦不过四年”[6]。经典阅读教学在质和量之间要有所平衡,以比较枯燥的“经学”为例,不宜讲授太快和太多,应当循序渐进。对于易于理解的史书、小说之类则可适当加快进度。进度的把握需要学校有固定的授课时间,确保每学期授课量的恒定性,在规定学时内必须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学生参与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如何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是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不是私塾教育,其主旨不是为了科举考试,而是力图通过经典的学习,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笔者认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经典阅读教学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对话式教学的引入。这种方式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与掌握。从中国教育发展史看,对话式和问答式教学在强化概念认知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宋儒非常推崇这种教学方式,朱熹有门徒问:“浩然之气,即是人所受于天地之正气否?”朱子答:“然”。又问:“与血气如何?”曰:“只是一个气。义理所附于其中,则为浩然之气。”[7]朱子与门徒的交流实际上并非刻板的师生关系,而是以平常的对话模式就“浩然之气”展开探讨,朱子没有否定门徒将“血气”归入“浩然之气”的观点,而是将其观点纳入个人理论中,即“只是一个气”。这种对话教学模式在当前教学中可选择性采用,特别是中小班教学,既可以消除学生对经典理解的困惑,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和了解,更能促进教师检讨备课得失以提高授课质量。2.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目前,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教学已然普及,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可通过构建“翻转课堂”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手机、电脑的便捷作用,鼓励学生就学习心得进行充分交流和讨论。教师可以此为纽带,加强师生互动,还可将图、声、像等多媒体信息传递到平台,供学生参考使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开方便之门。笔者单位使用的超星数字平台和尔雅平台中国学经典类学习课程不仅提供大量相关课程资料,而且设有学习互动机制和慕课功能,后者方便学生以快捷的方式在线品味原汁原味的国学通识课教学名师的视频授课录像,受到广泛欢迎,网络平台使传统经典阅读教学的授课内容丰富多样。3.指导学生摘抄典籍中的句、篇、章,并定期安排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例如,阅读《论语》时将提及“仁”字的句、篇摘抄出来,阅读《孟子》时将述说“性善”“气”的关键句予以摘抄;阅读《左传》时将褒贬善恶的词句摘抄,等等,这样既能加深对某学说或思想概念的了解,还可就某一问题展开充分探讨,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积极性。摘抄工作务必强调“有的放矢”的重要性,切忌不区分主次的盲目摘抄,要边抄边思,最好将心得体会形成文字。4.合理引导学生对经典进行反思和评价。这是建立在学生对经典阅读相当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先行对所读经典进行评论和阐发,教师作为仲裁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轻易打断其陈述的逻辑思路,可给予一定的提示以促使其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产生自发性的正确认识。例如,对于学界探讨较多的“三纲”问题,动员学生广泛阅读《白虎通》等著作,在通读相关经典文献后组织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客观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对于当代社会的启迪,对于领悟能力较高的学生可进一步引导其思考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公民道德的差异。

四、高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与学生道德的养成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担负着双重使命和任务,一方面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健全知识储备为目的,另一方面担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大学生养成现代公民道德的重要任务。就后者而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意义更加重大,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切实贯彻于实践中。1.诠释好传统文化经典是当务之急。传统文化发展时间跨度大,不同的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影响不同,我们很难用几千年前的著作去约束今人的一言一行。诚如韩非子所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8],对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不能盲目照单全收,而要根据世道变化有所取舍,古为今用。诠释传统文化经典并不是断章取义,更不是歪曲经典,而是在全面解析经典含义的前提下提炼出于大学生道德有益之处。对于明显不合乎时代潮流、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糟粕成分应坚决予以舍弃。如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孝道”“二十四孝”中不乏愚昧和落后的成分,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有必要以批判态度诠释其中的部分内容。2.组织好学生阅读和反思是重要一环。宋儒在读书过程中看重“涵养”的重要性,“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嘿坐澄心体认天理”[9],强调的便是要静下心来对习得的知识予以反思和涵养,通过“嘿坐澄心”以达到“体认天理”的最终目的。大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后,也要有一定的时间对获得的知识予以切实的反思,通过自我检讨和纠正以实现道德体验的自我完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解剖,倾听学生的心声,指引学生通过反思在日常一言一行中争做合格、优秀的学生和公民。这种自我学习和反思既有助于将传统文化经典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又可避免传统经典阅读课空谈心性、缺乏实践的弊病。3.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衔接。作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中要置于重要位置。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侧重个体的品德修养,主张通过个人的道德践行带动全社会向道德完满的方向迈进,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也是公民的个人道德培养,但又将这种个人道德践行上升到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因此,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有必要将经典的释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践行要求相结合。正如在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宣传思想战线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工作要体现文化与时俱进的特征,体现时代感,夯实共通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将传统文化提倡的修身、持敬、诚信、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联系,如此才能将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紧密关联到一起。

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学的课后活动开展

从国内院校的教学实践来看,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需要课后活动的支撑才能巩固课堂授课成果。从切实可行处考量,相关的课外支撑性活动可分为三类。1.以社团形式存在的各类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组织。这类组织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定期集中探讨阅读经典的学习体会和延请专家学者讲学为主要活动方式,这种自发性的国学传播组织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特点,合乎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习惯,但由于学生理论修养和阅历局限,时常出现理解的误区和错误,甚至出现歪曲化和庸俗化的倾向,教师有必要积极参与相关社团建设,及时提出建议和主张,引导学生活动步入正轨。2.依托固定的传统文化讲习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和讲授。湖南大学利用岳麓书院的独特地位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学研究基地和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定期开展国学经典教学和讲授工作,师资力量雄厚,且面向校内外师生、国学爱好者提供不同层次的传统文化经典课程。这种模式可以提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正规性和正确性,但并非各类高校均可采纳,而其设立专门的传播平台却有可取之处。3.以学校为依托,以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为主要内容定期开展各类专项活动。安徽工业大学每年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颇具特色,国学经典诵读会比赛分国学经典朗诵、国学经典背诵和现场诗词创作三个主题进行,诵读题材选用《论语》、《道德经》、《楚辞》、李白诗歌、《弟子规》、《医古文》等经典读本。这种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补充,又可吸引学生参与经典阅读活动,值得肯定和借鉴。从传统文化经典教学设计考虑,相关支撑性课下活动的开展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各类高校的实际来看,上述两套方案切实可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课后支撑性活动,必须充分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即实践难度不高又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并能以固定的时间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将这项工作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六、结语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2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规定性体现传统文化精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表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浩瀚的文化典籍等,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体会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阅读教学内容的这些规定性无不体现着天人合一、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忠贞不渝、爱国守法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实施阅读教学过程中,为提高阅读效率,不仅要重视知识与能力,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课程标准强调要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学时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因此,从阅读教学方法的建议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人文精神,也同样符合传统文化精神。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建构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揭示语文具有基础地位和情感教育功能,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教材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着民族文化的智慧。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就是引导学生体验文化、建设精神家园、感悟生命成长的过程。从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看,分为必修和选修模块,必修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选修由诗歌与散文、小说与喜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修课程模块具有综合性,每个模块按照单元主题划分,集中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选修课程系列可根据学生阅读需求有选择地设计若干模块,教学时灵活实施。教材的设计思路与形式体现了统一与分散、个性与共性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浓厚的人性化色彩。在课程目标方面,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实质和根本目的是“固本”“铸魂”“打底色”,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培养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课程教学建议方面,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时,以文本语言为载体,以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为精粹,塑造热爱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鲜明的政治立场、健康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作为母语教学,无论是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还是教学建议方面都彰显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统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拓宽了传统文化教育视野

从历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来看,教材的修订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2003年新修订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呈现思想内容深广、文体多样化、风格流派迥异的特点,把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教材始终贯穿传统文化精神,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以语文版必修模块中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文言文单元为例,必修一选编的《报任安书》《陈情表》《赤壁赋》《项脊轩志》都是传世不衰的经典之作,分别表现个人遭遇、豁达乐观、忠孝关系、濡沫亲情传统文化精神,虽带有历史局限性,但主流是倡导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修二入选的《鸿门宴》《淝水之战》《段太尉逸事状》《崔杼弑其君》均为写人记事类,分别体现了智谋文化、勇毅正直以及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必修三《兰亭集序》《阿房宫赋》《滕王阁序》《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篇目于万物静观中体察历史、体味人生,读来犹如沙场观阵,荡气回肠,显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民族智慧;必修四中的《劝学》一文以气韵流畅的风格和雄辩滔滔的气势告诫世人学习是人生的指路明灯,韩愈的《师说》以其丰富的学识、卓越的胆识提出要用民主平等的意识从师勤学,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必修五《论修身》《论民本》揭示修身教化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两篇文章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是中华文化灿烂的篇章,至今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此外,“单元链接”和“探究性学习”也注重通过关注语言现象、评说历史人物、应用语言调查等方式,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探究古人的人生态度、提高对民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的把握,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是精神对话交流过程

阅读教学是读者通过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文化文学、思想内容等与作者进行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过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情感、思想和哲学,蕴含着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民族智慧。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与传统文化精神对话的过程,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生命对话过程。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者,民族的灵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梳理语言文字的规则,理解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把握汉字的文化特质和意蕴,就能与作者有效开展情感交流。在“唐诗选读”中通过诵读———涵泳———体悟的对话机制,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解读,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独特审美情趣。“先秦诸子论选读”课程涉及先秦诸子各学派代表人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通过阅读探究,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使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文化寻根”包括民族、氏族、宗教、婚姻、家庭、姓氏、天文、地理、历法、风俗、艺术、文教、汉字等。通过专题阅读学习,扩大古代文化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当今文化现象,探究历史渊源,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其实质就是与传统文化对话交流的生命情感体验过程,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过程,开展精神建构的过程。在阅读体验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情操。这与传统文化的精神血液一脉相承,理应通过多种方式深入阅读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要把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个领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学科教学的本质属性和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把传统文化融入阅读教学全过程。在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时,要秉承客观、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时代内涵,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恒久魅力的精神活动。

作者:詹光平 单位:宁夏中卫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2]吴宁康.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其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活的灵魂,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让学生从阅读中接受并感悟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

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记忆力较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构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最常用的记忆方法就是复述和组织,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对信息进行信息输入、重复记忆,从而对此来进行有目的的意识活动。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等经典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奠定基础,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中华文化传统的学习,借助传统文化进行古汉语的学习。

1.2要符合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第一,要是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体会到汉语的文化内涵,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素养,增强爱国主义责任感。其次,就是在语文阅读中,许多文章中都渗入有传统文化的东西,借助文章来代表作者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和想要描述的景象等,由此可见,片面的教学无法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做正确的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白阅读的意义,明白怎么去阅读、怎样实现阅读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是善于借助阅读工具,利用文章中的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并且在阅读完成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将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思想进行总结,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1.3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必要途径:传统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对人性情操的陶冶,例如“爱亲、敬长、隆师……”等优良的品德思想,这些思想对现在的语文实践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敢于超越传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让学生更好的塑造个人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2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2.1将传统文化教学系统化,要明确教学目标: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改的实施,课程价值取向是重要的表现之一。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一股趋流,这必然对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造成冲击。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基础性作用,而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学科,奠定了社会人才培养的基本文化素养,对于人格塑造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传统的民族精神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国人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和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和新时代语文教育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积极适应新变化,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一定要放眼未来、着眼全局,系统的设计传统文化教学战略。

2.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借鉴传统诵读方法:“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这是新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提倡诵读,继承传统文化,将文章阅读的本质做透彻的认识,加强语文阅读和语文积累,这是新课改后的语文阅读教学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但是,传统文化的阅读教学方式早已经“世风日下”,而教师的讲解和课堂枯燥的分析解读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主要方式,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这已经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大隐患。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如初升的太阳,在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可以让学生加强背诵记忆,多进行情操的熏陶,加强语文阅读,这也是现阶段进行语文阅读的要求。

2.3学段不同,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也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阶段不同,阅读要求也有所不同,语文教学在母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作出针对该阶段学生发展的要求。(1)低年级阶段,着重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一语言学习为主,思想指导为辅,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中年级阶段,这是学生成长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应该鼓励、指导学生多阅读、加强阅读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高年级阶段,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该阶段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据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将上下文进行系统的分析,利用自己的积累,将文章中的部分词句进行分析,对其表达的效果进行深入的体会。加强学生语文阅读的素养,提高其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3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分析,可以明确的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和阅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罗林霞 单位:四川省米易县第四中小学

参考文献:

[1]王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6(5)45-47.

[2]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9.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的话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需要掌握的教学技巧。另外教育家陈玉秋也指出,语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通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学习和学习态度的形成等。当前的高职高专学生对语文阅读没有热情,同时也不重视对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对语文教学阅读观念和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对话阅读教学法

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法是比较重要的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教学理念。该种教学理念的实质是将对话作为教学中的基本属性,带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哲学内涵。对话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其不仅是人们表现自己的方式,同时也是参与世界的方式。在一般意义上来讲,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对话促进了交流的形成,而交流又促进了教学的发展。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同时重视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文本以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为例子进行阐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部分,而教师是阅读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所以,在高职高专大学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国应该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阅读能力的提升,千万注意不要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高职高专不同专业的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对阅读的热情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展开。以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的交流进行阐述。阅读的过程其实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通过阅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阅读文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通过阅读的方式才能诠释其中的意义,而不同的读者和相同文本的理解又存在差异,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科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而且需要不同的个体对相同文本的不同体验,在进行文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味的追求标准的答案,而是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比较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备课。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课的备课中不仅需要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对作品实现深入的挖掘,真正理解文本中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需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视野,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探究式阅读教学法

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存在一定的特点,即对大学语文阅读的热情度不高,同时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存在不满。他们希望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希望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思维的培养。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发展,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探究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选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探究式阅读教学方式,不断实现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性和探究性。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和共同进步,实现探索性和创新性的过程。该种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选择探究式教学的话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高职高专教学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创新的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品质的培养。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应该重视阅读环境的开放性。探究式教学所依据的载体是课本,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可能中的内容,应该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到图书馆和实践活动之进行教学实践,不断实现拓展教学的内容。第三,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式教学内容具有自身的优点,即实践性比较强,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合作。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探究的主题,之后将全班分成几个小姐进行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主题,小组依据自己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收集,进行整理之后讨论,在收集资料和发表见解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别人,客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进行谈论的过程中对主题进行深化和认识。另外,好可以组织全班的学生针对某个文本进行谈论,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三、体验式阅读教学法

某教学家曾经说过,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培养,同时应该感受到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魅力。首先,大学语文中的魅力需要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其次,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的灌输,而是需要让学生感悟作品的魅力,实现真正的体验式教学。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同时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实际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和模式,让学体会到情感体验和认同,该种教学模式就是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现代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该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该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情感体验。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情境进行设定;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试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扎西尼玛(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和社会科学系,西藏拉萨850007)摘要:传统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授法、提问法、朗读法和情景教学等,但是这些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阅读教学法、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对话式阅读教学法。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对阅读文本内涵的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是一种群体性和情境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进行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应该对传统的竞争和个体学习的模式进行改变,而是进行合作和创新学习,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课堂的合作氛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情况选择体验式阅读教学法,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不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学习中,体验和感悟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人内涵,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热情,促进阅读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大语文”阅读教学法

该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进行联系和结合,将语文的阅读范围进行拓展,即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实现从阅读语文走向阅读生活,实现阅读方向的延伸,即从课内走向课外。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中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进行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文本的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方法。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和图像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对高效语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带来直接的影响。在传统的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教材中的文本和文字,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媒体中的文本在学生的日常阅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媒体文本重要包括报刊、广播和影视等,这些文本具有自身的特点,即存在文字和图像文本。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阅读中,应该重视对媒体文本的建设和选择,结合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利用,将其成功引进教学中来。另外,在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需要拓展语文的阅读内容。在传统的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将大学语文教学和文学史教学以及文学体裁教学进行混合。而在新时期的高职高专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而是需要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将阅读文学作为起点,进而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拓展,将其拓展到历史、社会和哲学等领域。

五、结语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主要有教授法、提问法、朗读法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这些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应该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吸收传统方式优点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改变,不断满足高职高专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昱.“有用”与“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41.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1.

[3]陈玉秋.效度: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J].教育学术月刊,2008(2):26

[4]叶黎明,陶本一.“读图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危机与走向[J].教育学报,2007(3):60-63.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关键。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学生简单的进行朗读,读完后到底读了什么,许多学生都不太明白。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会歪曲阅读教学的意义。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念,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加强阅读教学,重视阅读教学,将阅读教学放在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才会积极培养教师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新课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的任务不在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当前学生阅读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下手,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引导学生来进行阅读。另外,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方式有很多,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课堂导入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真正起到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目的。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的形象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妙不可言的语文世界,畅游知识的海洋,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通过阅读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阅读的内容和阅读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很少会涉及到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所以学生基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来进行阅读,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低。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促进他们阅读效率的提高,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精度、略读、速读、寻找关键词关键句等。

四、重视课外阅读,增加学生阅读积累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增加语言积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外读物中领略到教材中没有的风景,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涉及到教材中没有的表现方式和写作特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的重视课内阅读,阅读教材也较为陈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让他们自行阅读,而且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练习和巩固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技巧,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建立一个公共博客,教师不定时在博客里更新一些书目或者精彩的文章,学生有觉得好的文章也可以及时登录更新,为学生阅读和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

五、结语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更新阅读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他们在广泛的阅读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得生.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J].语文学刊,2009,(18).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路径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语文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理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然而,进行实践教学时,还有部分教师秉持传统教育观念,不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以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一直不能有效提升,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是一线教师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解析

(一)阅读教学目标缺乏聚焦

若想使阅读教学的效果得到保障,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基于此,教师在规划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有必要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的目标”,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学生的需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一些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忽视建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设立的目标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存在目标与学生认知不相符、阅读目标模糊等问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语文阅读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够全面,致使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相背离。

(二)阅读教学设计缺乏深度

教学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推动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还应注重依据具体的阅读目标、阅读任务,设计高效的阅读方案。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对语文教材、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全面、深刻,致使阅读教学设计不够科学、缺乏深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并未注重有效整合并运用相应的教学资源,无法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阅读问题比较简单,难以发挥问题的引导价值,无法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学生的阅读深度不够,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教师设计的阅读方案缺乏层次性、逻辑性,难以带领学生围绕阅读目标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探究,制约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1]。

(三)阅读教学手段单一化

语文核心素养下,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考高分的能力,也要掌握课程要求具备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素养。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应当转变千篇一律的教法,立足于不同的阅读内容,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实现层次化的阅读教学。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诉求,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采取程式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毫无疑问,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化最终导致初中学生失去兴趣,难以真正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阅读主题缺乏系统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围绕单元主题开展阅读活动,弥补以往单篇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足,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然而,受到应试教学理念、阅读时间的束缚,阅读教学还是以单篇为主,教师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生词生字,背诵经典片段,忽视了阅读的系统性,不注重与课外阅读内容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致使初中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难以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求不相符。

(五)阅读教学评价不合理

阅读教学评价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很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一方面,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人才选拔的要求,考试评价应具备公平性,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更加公平的检测,但这种评价模式仅仅反映了短时间内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难以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情况、综合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反映;另一方面,从评价主体上来说,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参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评价的价值不能够充分发挥,严重违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2]。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路径分析

(一)创新阅读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自身具备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阅读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优化:一方面,加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一词,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之余,对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特点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开展教学。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学情、具体的阅读内容,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方法,灵活选择阅读教学资源,真正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阅读教学目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阅读教学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却比较死板和单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而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阅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存在片面、重复等现象。基于此,教师必须要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和创新。首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从“学生知识与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阅读目标能够与阅读内容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促使学生在清晰目标的指导下,实现高效地阅读;其次,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还应尊重新课改下的“生本理念”,将课堂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同时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情况,精心制定最贴近学生认知发展区的阅读目标,以免设计的阅读目标出现过高、过低等现象;最后,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还要依据语文学科特性,充分考虑其工具性、人文性特点,设立更具指向性的阅读目标,确保学生在明确阅读目标的指引下开展阅读学习。例如,在《七颗钻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初步阅读文本,掌握基本生字词,在阅读的同时,逐步掌握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完成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并在阅读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以及探究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联想能力的培养。开展深度阅读,感知童话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懂得关心他人、用爱心对待生活。这一阅读教学目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要求,可促使学生在阅读目标的指引下,完成文本的深层次阅读,最终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标。同时,这一阅读目标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相契合,立足于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情况,在阅读想象的过程中,实现了文本的深层次阅读[3]。

(三)创新阅读内容,延伸阅读范围

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提出了应坚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原则,使语文阅读的内容更具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通过有效且广泛的阅读,逐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一方面,适度拓展、延伸文本内容。想要达成核心素养下的目标,教师在创新阅读内容时,要结合阅读的文本对其进行延伸。尤其是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选择的阅读文本,基本上都是名著中的节选或是经典的篇章,教师要以此为前提,适度拓展阅读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更具深度的阅读学习,逐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如以《列夫·托尔斯泰》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创新阅读内容这一方面,可对其展开深层次拓展,将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引入,促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拓展中,丰富自己的眼界,扩展自身知识面,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文本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在深层次解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最终满足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要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还需教师结合阅读内容,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完成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对文章进行仔细品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写作手法,灵活利用比喻、拟人等方式进行仿写训练,针对“家乡的冬天”进行描写训练;再比如,在《骆驼祥子》阅读完成之后,为了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形成深层次的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之后,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祥子悲剧的原因,并通过思考和讨论等,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这一人物进行分析,并展开评论性写作[4]。如此,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训练模式下,进一步推进了阅读层次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

(四)创新阅读教学手段,灵活开展阅读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阅读教学时,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1]程玉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应策略[J].学周刊,2021(26):151.[2]王峰.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探[J].智力,2021(21):155.[3]陈志.有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J].语文世界(教师版),2021(Z2):121.[4]徐建权.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56):53.参考文献: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兴趣爱好,持续创新以及改进传统的阅读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在灵活多变的阅读教学中,完成语文的高效阅读。1.情境阅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唤醒学生阅读欲望、使其自主参与阅读学习的动力来源。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兴趣并不高,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还应结合阅读内容、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从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其在阅读情境中体验、理解和建构知识,增强阅读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以《登勃朗峰》的阅读教学为例,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事先制作一张图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并完成相关的表格。接着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文本,想象情境:马车车夫游刃有余地驾驶马车,在他的言语中充满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青年男女则坐在马车内,高声地谈笑;我们则在树下纳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路上我们的车队和游客都已经见识到了山峰的魅力景色。如此一来,在良好的阅读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大幅度提升,点燃阅读热情,更加专注于阅读学习。2.探究式阅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既要强调学生的知识素养,也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达到这一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具体的阅读内容,灵活设计具有探究价值、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逐步增强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将探究式学习引入《三顾茅庐》这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中,立足于阅读内容,设计具有思考空间、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问题:为什么刘备频频光顾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为什么三次才出来迎接刘备?从而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实现更具深度的阅读,促进思维发散,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3.群文阅读。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在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不能一味沿用传统的单篇阅读的方式,而要合理开展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以《济南的冬天》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创新阅读教学时,就结合文本的内容,选择具体的阅读议题,以作者为主线,将老舍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阅读文本进行了整合,促使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和分析中,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不同角度描写,最终实现文本的深层次解读。4.生活化阅读。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还应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良好关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生活化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内部,而是在完成阅读之后,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实践中,促使学生在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文章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强化文本阅读效果。

(五)创新和优化阅读教学评价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阅读教学;改进

一、时代的召唤:高中阅读教学改进是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必然选择

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教育资源,并被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青睐。现代语文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尤其是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使用,使高中阅读教学的资源和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和突破,学生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学习与阅读相关的知识,从而解决自己的忙点和疑惑,因此,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丰富性在现代教与技术的使用中得到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方式以其自由性、便利性、个性化、针对性、开放性、共享性和创新性等优点,受到高中语文阅读学习者的广泛欢迎。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优势以及对高中学生阅读学习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传统高中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高中阅读教学的改进,从而更好地提高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传统高中阅读教学的特征。传统高中阅读教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的价值取向两个方面:教学模式方面,传统高中阅读教学模式一般为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四个部分。这种模式更多的是指向时代社会与作者的还原阅读,是条分缕析的分解式阅读,讲解以教师的解读为主,结论固定,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阅读的旁观者,而非阅读的体验者参与者,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是丧失的;在教学价值取向方面,传统高中阅读教学是单一的知识取向和技能取向,在这一价值取向指导下的学生,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体验方面是严重不足的。(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中阅读教学现状。现代教育技术对高中阅读教学产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影响,也有理念方面的影响。1.技术层面改变了教学环境和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环境和以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方式都有了创新性的突破,使得教学环境可以依据学习者的需要自主选择,可以在公共学习环境中,也可以在私人的家庭环境中,对学习环境的正式性要求降低,而学习环境的自由性灵活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学习方式层面,学习者的个性化得到充分实现,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学习者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自己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改变面对面的师生学习方式,进行视频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的选择是丰富的,学习进程和步调可依据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更高效的完成学习目标,这也符合快节奏的学习需要。以上这些现实改变都对高中阅读教学提出新的改进需求。2.理念层面改变着教学的思想和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使用,推动着教学在思想和理论上发生改变。现代教术的作用要求高中阅读教学在思想上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发展上,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上,放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理解上。因为学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储备和技能方面的能力可以自主完成,不再需要教学的大量指导。现代教育技术也改变着教学理论,教师中心的地位受到极大冲击,教师中心已不再符合现代教育技术时展的需要,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动作是点拨引导,相应的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学生的充分活动、学生的丰富情感体验等是课堂的主要构成,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道德发展、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更加深层的关注学生得可持续和整体发展,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健康成长,是一种人本主义理念。

二、走向深层:高中阅读教学走向深层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在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海量的资源,可供学习者学习,同时其依托技术所开发出的教育手段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创新性,深受广大学习者的喜爱。但这种资源的丰富性和手段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对高中学生的阅读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高中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仍处于发展提升阶段,因此他们对利用教育技术学习的内容就难免存在广而无逻辑、浅而无思考的情况。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高中阅读教学走向深层是现实需要也是阅读教学发展的内在诉求。高中阅读教学走向深层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高中阅读教学要走向科学阅读,二是高中阅读教学要走向深度阅读。(一)高中阅读教学应走向科学阅读教学。高中科学阅读教学,是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向逻辑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的阅读教学过程。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原来阅读中过度拘泥于单篇文章或单个主题,篇章之间缺少横向与纵向联系的思维会得到转变,忽视语言文字内在的论述逻辑,艺术架构等阅读方法的现象会得以改善。例如在高中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适时引导点拨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进程,将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引向学生的科学阅读。从宏观上看,学生在这一教学阅读情境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和范围是开阔的,是有体系系统的整本书阅读过程,学生通过通读全书,梳理全书大纲及其关联,做出全书的内容提要等实践性活动,会对所阅读的整本书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和把握,而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阅读。在此基础上,教学过程继续推进,由引导学生的系统化阅读思维转向提升学生的逻辑阅读思维,教师通过创新性问题设置或阅读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整本书语言文字背后的论述逻辑、人物关系、艺术架构等问题,从而学生自主领会阅读学习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阅读不同类型文本的一般规律,从而将阅读一本书的阅读学习经验和方法迁移到以后的阅读学习中。(二)高中阅读教学应走向深度阅读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盛行的时代,借助电子书进行阅读,网页阅读,微信阅读等形式普遍存在,但是阅读的程度大多是浅层阅读,快餐式阅读,阅读注重速度注重效率,阅读评价人云亦云,缺乏思考,缺乏个性化见解。基于阅读现状,高中阅读教学走向深度阅读至关重要,意义重大。例如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时,基于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与分析已经可以做到自己完全把握的学情下,教师的教学重点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走向深度,通过教师的智慧教学,学生在理解某一本书的前提下,能够将阅读体验与自己的生活生命之间建立联系,从阅读中享受快乐,汲取营养,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收获感,满足感,幸福感,使生命得以丰厚。这样的阅读教学对学生的生命历程来说是“锦上添花”。

三、改进建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阅读教学相融合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中阅读教学已不能完全脱离现代教育技术单独实施。因此探求它们之间的最佳关系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下面主要从将两者相融合的角度对其关系问题展开论述。(一)正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归根结底是一种技术,技术是通过人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服务于人类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充分认知技术的本质是我们进行有效高中阅读教学的前提,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高效运用技术,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身心发展为本,为我所用,不被技术捆绑,也不完全脱离技术教学,更好地处理好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二)牢牢把握高中阅读教学的特殊性。新课标反复强调:“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鼓励学生阅读的主观性、个性化,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从中可以归纳出高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核心素养始终贯穿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中心,并合理利用教育技术辅助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三)建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中阅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没有评估就没有改进,评估是改进的前提,改进是评估的结果。教学质量平估是对教学效果实施情况的一种客观描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评估不仅是对前一阶段教学情况的总结,也对后一阶段开展教学提供指导,其意义不可轻视。建立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中阅读教学评估体系,有利于处理技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的问题,基于评估结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从而让教育技术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功能最大化,更好地辅助教学。四、结语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中阅读教学改进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呼唤,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内在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益实践。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高中阅读教学改进中涉及的科学阅读教学、深度阅读教学以及建立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评估体系方案都需要去实践,去调整,去改进,以适应课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每一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改进的一小步,都将促进高中阅读教学改革历程前行一大步,因此,处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阅读教学相互融合的教育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既要有大胆改进教学思路的勇气,又要有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新路径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7-15.

[2]王珏.梳理:“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走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7-11.

[3]李金云,李胜利.指向核心素养的美国阅读教学新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7(6):119-125.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8

1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文阅读能力也属于一种交流、沟通方式,主要指处理文字的能力以及接收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想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大部分都是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取,比如看杂志时、和其他人签合约时都会要求当事人阅读、分析,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因此,为了使初中生能够尽早适应社会,更快适应工作环境,语文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后,对初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构建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思考的重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普遍存在低效现象,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青春期,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也喜欢贪玩,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取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同时,一般初中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格式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这非常不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且一切教学活动一定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经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几种有效教学策略。

2.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科学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注重课前预习环节,这主要是由于课前预习并无实质性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比较空泛,而且教师检查也比较难,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并不会预习。假如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并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感到迷茫,更不用说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样自然会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低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在每节新课之前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们写读后感。例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们阅读这篇文章后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内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同时思考济南的冬天和我们这儿的冬天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想的合理,都可以作为答案,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也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2.2积极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阅读文章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的完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如果课文中有的文字不容易被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更加全面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例如,学习《十三岁的际遇》的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体会作者在刚入学时候的心情和心理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开学的教学情境。假设学生们顺利考进北大,然后让学生照着作者书写的誓言念,身临其境的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大学生犀利机智、敏感、生机勃勃、专注、清新、纯洁、自由等特点,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

2.3积极开展合作竞争学习模式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开始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对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体制以及教育方式等已经不再适用。各地的学校也在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语文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新媒体资源进行研究和应用,丰富了语文阅读的素材,使得语文阅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各种文学作品、新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从而提高高中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爱好。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

高中语文课堂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场所,提高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加强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不仅需要高中生加强自我教育,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加强对高中生的引导。当前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教学方法比较陈旧,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只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切实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课外活动开展较少

高中语文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还应该要在课后加强延伸教育,在课外教育过程中,能够对高中生的阅读水平进行更好地引导,让高中生阅读更多的材料。但当前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育都没有深入到生活中,没有做到接地气,因此导致高中生在生活中浪费了很多时间,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评价模式比较老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活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工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是用传统的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因此使得语文教师不能积极掌握高中生的阅读水平。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建新的阅读课堂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一般都只是利用一些比较常见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对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的应用比较少,很少有语文教师会将我们生活中的文学作品、新闻等素材当做阅读教学教材。比如语文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将教材中的诗歌、课文等当做阅读的素材,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现代化教育理念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发力点,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肯定。在改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是一个重点群体,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新媒体资源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新媒体资源在语文阅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环境形势,从而能够提高对新媒体资源的认知程度。另外语文教师要提升自己对各种新的教学资源的敏感度,从而能够在课堂上找到合适的时机运用新媒体资源材料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从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中转移到现代化课堂教育中来,能够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语文阅读学习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比如可以让学生对自己阅读的素材进行讲解,各抒己见。在课后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并且不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从而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到更多的文学作品、新闻等,拓展自己的阅读量。

(二)加强对各种阅读资源的发掘和共享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教学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对学生而言,理论性的教材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恶,为了做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一些有趣的教材的应用,新媒体资源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材,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新媒体资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新媒体资源的内容,加深对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且涉猎更多的知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各种全新的阅读材料的利用,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保证材料的充足性。所以,需要不断拓展语文阅读素材教材的范围。新媒体为各种新的阅读材料的搜集和整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基础,在新课改环境下,要加强对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利用,比如网上查阅文学作品、新闻等,海量的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对各种新媒体资源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该要改变传统的关系,学生与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形式,语文教师可以分享各种新媒体资源,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将一些高中语文阅读资源整合在一起,将其打包上传到网络上,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下载和学习,可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这些材料的阅读,并且也能够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将这些资料传递给其他的同学,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加强对阅读素材中隐藏的评价的分析,也可以加深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这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当前的阅读材料各种各样,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往往需要学生的深入阅读才能发掘其中的真谛。在各种阅读素材的理解分析过程中,学生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而应该要对各种表层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能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刻地了解。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将自己融入到阅读素材中去,这样可以提高对语文阅读素材本质的理解,从而能够加深对自己的理解能力的锻炼。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已经不再合适,对此,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更新,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5(15)

[2]黎建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5)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部分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以期能够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便于其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基于此,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个简答阐述,并提出一些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大量实践证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结构较为松散,导致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低下;第二,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在课堂上仍占据着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这极易削弱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三,部分教师没有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及时的创新教学模式,这就导致阅读教学模式僵化。

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小学生因为其年龄原因,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喜欢问问题,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基本医院,并支持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就提出疑问。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预习,遇到不理解或者不认识的地方,要主动提出来,并进行小组讨论。此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内容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为解决这一情况,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辅助工具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浓郁的阅读学习环境。举个例子,在学习“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前搜集相关视频资料,并编辑成课件。在为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之情,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功能以及图像功能,将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于海潮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容易出现一个错误认识,即是将所有的文章看一遍就可以。其实阅读的目的是,在观看文章词、句的同时,应深入了解其中的含义,找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等。因此,在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时,需掌握一定的技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阅读叫细致能够,巧妙地将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在阅读中,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需为其剖析利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文章的找出不同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根据阅读材料的结构内容,进行分类,以此让学生区分泛读与精读。泛读,即粗略的阅读,之后对文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精读是基于泛读的基础上,将文章仔细拆分开,找出文章的主体思想。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这不仅节约学生的阅读时间,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举个例子,在“妈妈的账单”这一课中,其主体思想是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泛读一遍,在对文章基本组成框架基本了解后,可以师生一起精读,并且对其中富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学习。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在阅读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选择已有的阅读材料进行教学,以此来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此外,教师可选择合理的课外阅读材料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可结合教材内容,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或者诗朗诵等,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积累句子,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目前来看,教师在学生接受阅读教学初期,会选择难度较低、生字、生词不多的阅读材料进行教学,这能够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适当的拓展阅读教学,以此来开拓学生视野。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作者通过杨梅这一水果,来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师可在基础的讲解之后,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家乡相关的文章,以此来增加学生的阅读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传统教学的经验,优化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剑丽.优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51):173-174.

[2]陈红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