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9-14 17:43:33

传统手工艺术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1

关键词:民间;手工艺文化;创新

手工艺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当中的重要构成内容,是我国民族发展当中延续至今的重要文化内容。我国民间手工艺是通过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而创造出来的,并且与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相融合,融入了造物哲学、自然观念、材料工艺、价值理念以及审美情趣等。传统民间手工艺与历史当中所延续的经典内容有所不同,也不是对现当代一些大众文化进行复制和克隆,其所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独有的创造力,是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特殊表现内容。

一、民间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

民间手工艺可以说是时间和智慧的重要产物,是在人类实践过程当中构建形成的具体产物,同时也是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当中的重要典型代表。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当中,传统民间手工艺同样是社会中一切生活方式的主要承担者,作为特殊的媒介载体,承载着主要的文化内容,不仅仅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且也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例如宋代的陶瓷、染织、料器等门类的手工艺品,无论是造型风格还是装饰纹样,都以清秀含蓄、富于内涵而区别于前一时期的手工艺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其手工艺品大多保留着粗犷质朴的民族特色。

二、地域性民间手工艺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民间手工艺当中,木桶和草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手工艺,并且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两种手工艺的发展却依旧没能够凸显出地域性的鲜明特点,而且在后期的发展过程当中也没能够得到有效的继承,与时代脱节。木桶与草席的传承发展在手工艺制作上存在很大的弊端。具体来说,地域性的民间手工艺在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首先,木桶和草席的发展历史已有近千年,存在与时代的发展不相符的地方,因此,在出口数量与销售数量方面会有所减少;其次,在研究的渠道以及后期的产品造型上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而且对地域性的民间手工艺大多并没有进行更加系统性的研发,木桶、草席的制作工艺也大多只有一些较为年长的人才会懂得,加之在制作过程当中不注重创新,不能将地方性的特色注入其中,导致其很难将一些地域性特色凸显出来,进而导致产品在后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制约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最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还会受到一些手工艺制作人员的忽视,其本身对现代手工艺制作理念很难接受,展现出地域性的民间手工艺大多会存在某种年代性,因此,很难将民间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手工艺的进一步传承与创新。

三、地域性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基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创新

地域性的民间手工艺在发展过程当中想要得到有效的传承、创新,首先,需要正确认识民间传统艺术以及民间手工艺所具有的重要性,将地方性的民间艺术文化当作最主要的指导性的思想。因为是对民间手工艺进行继承,所以地方性的民间艺术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特点是传统民间手工艺重要的表现内容。地域性的民间手工艺自身就是当地悠久群众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当地民间信仰和风俗的重要表现,因此不管是木桶还是草席的制作,都应当从当地的具体历史文脉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从不同的地方文化这一角度来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也是地域性民间手工艺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因而,在木桶或者是草席的制作过程当中,手工艺人还可以通过转变传统的制作内容以及制作方式,通过全新的发展角度以及新的材料、思想等予以创新,将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与现代化的设计有效融合,进而真正实现民间手工艺的地域性传承和创新。

(二)针对造型进行传承与创新

在针对地域性民间手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在设计理念等各方面予以创新之外,还需要对其造型进行有效的传承及创新。随着现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产品设计都会通过借用传统民间手工艺的造型进一步融入民间艺术元素、精神,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有效丰富产品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彰显了民间手工艺所具有的竞争力与价值。反过来讲,木桶和草席等民间手工艺品要想在发展过程当中能够更有效占据市场发展优势,就需要与时尚文化接轨,进而不断探索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特殊的造型内容,以此有效创新产品的表现类型,进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地域性民间手工艺的快速发展。因此,在进行木桶和草席的制作时,相关手工艺者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手工技艺,而且还需要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进行总结,然后结合现当代的技术以及材料对相关造型进行创新和设计,进而促使制作出的木桶和草席能够具有更加优越的艺术魅力,真正实现地域性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三)针对其他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2

【关键词】传统刺绣;手工艺;服装设计;教学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丰富而璀璨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其中刺绣手工艺作为服装最古老的装饰艺术,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和人文价值为现代服饰设计赋予极其深厚的个性魅力。然而,目前对传统刺绣手工艺引入现代服装设计课堂教学的研究较少,且多留于形式化、表面化,对服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无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刺绣手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讨,从而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学资源。

1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引入现代服装设计教学现状

传统刺绣图案色彩变化细腻、肌理效果凸出,具有区别于现代机械化加工形态的图案形态特征。不同地区刺绣工艺鉴于审美差异、民俗特色、针法变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刺绣艺术表达上各具魅力,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在现代服装设计尤其是高级定制服装中应用极为常见。但鉴于其制作周期长、种类多、成本高,且受“快时尚”等营销模式的影响,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多简要介绍其名称分类及艺术特色。具体工艺技法、应用方式及时尚化创新手段等等均较少涉及。大部分学生对刺绣手工艺认知较为浅薄,仅停留于对概念的简单认知,不但不了解刺绣手工艺的文化魅力,也不了解具体的工艺特色,在具体设计应用时难以巧妙应用、推陈出新。

2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研究传统刺绣手工艺的艺术特色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进行应用,可以从一定意义上更好的了解和传承传统刺绣手工艺,归纳出由造型、色彩、材质和技法特征所构成的传统刺绣手工艺外在视觉形态以及由其所呈现,为我国传统刺绣手工艺艺术语言的传统提供一种可能的探索途径,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2.1艺术价值。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绣者通过不同针法的组合和穿插以及精巧的刺绣技艺,借助疏密、轻重、穿插、参差等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出或静雅沉着或活泼艳丽的色彩。其细腻准确的线条变化,使得图案刺绣纹样色彩变化丰富、图案生动灵活。既具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情趣,又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神韵之美。用针和线将绘画艺术语言升华和提炼,极具个性魅力。不同地区审美形态、民族艺术文化也通过不同地区刺绣图案形态、针法表达等灵活表达,呈现出独具意味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2.2文化价值。刺绣本身的艺术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其形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同地区刺绣的艺术形式也是地区民俗文化的符号表征、是地方传统文化精髓的表现。研究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应用,能够通过现代流行分析对传统工艺美进行创新设计,使其顺应时代美学的不断发展,满足当下审美需求。对于刺绣这一特殊的工艺美术形式,其能指与所指所折射出的美学意义可以以点带面作为一种艺术美学思考的延伸点,对于现代艺术文化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2.3经济价值。刺绣研究的内容属于“民族文化”范畴,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造成文化同质化的背景下,特色文化是区别产品个性,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有力途径。将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引入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有助于推动这一手工艺的精髓在其他现代设计领域的实践和应用,是民族文化传播和传统工艺多元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对于地区文化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化的强化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

3传统刺绣手工艺文化引入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体系的探讨

传统刺绣手工艺引入现代服装设计教学是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必要手段,其在课程当中的讲授及实践不能只是将传统手工艺技法全部照搬讲授,不仅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实际需求,而且也不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因此在现代教学中,应将传统刺绣手工艺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技法传承及现代化市场需求等多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1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刺绣作为民族传统手工艺具有区别于现代化图案形态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色。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传统刺绣手工艺本身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艺术形态了解和认知的有力手段。传统刺绣手工艺具有的独特的设计语言,其与现代的结合不是简单地纹样照搬,只有在一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将现代化的设计想法与传统进行结合,巧妙的融入并应用于现代设计当中,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3.2开设手工刺绣技法课程。传统刺绣手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当中应用的瓶颈之一在于现任的绣者大多并未受过相关设计学习,多为跟随绣师学艺的手艺人,所绣作品也基本上全是古代名家字画,独立设计构思的作品少之又少,更无法独立设计相关刺绣服装。而学过设计相关知识的设计师,对传统刺绣又有深入了解,熟知相关技法特点的更是极为少见,因此想要将传统刺绣手工艺技法与现代服装设计长期、深入结合,就需要将手工刺绣技法课程引入现代服装设计教学中,培养出一批即对工艺技法有所了解又能够从事独立创意的设计者,即为服饰企业设计创新带来新能量,也为刺绣发展提供新前景,让传统刺绣艺术发扬光大和得到更好的传承。3.3与现代化工艺巧妙结合。传统刺绣手工艺现代化是刺绣适应现代化时尚语境发展及当下工业化生产的必然需求,现阶段绣的发展仍主要停留在纯手工工艺品的绣制上,产品老旧、脱离市场是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保留传统刺绣手工艺艺术特色及工艺技法的同时,将现代化面料加工手法进行糅合,是传统工艺适应现代化发展,走出传统加工模式和产业链的创新实践,也是刺绣手工艺摆脱传统加工模式、大众化发展的有利手段。任何传统手工艺的开发都是为了满足今天消费者或使用者的需要。传统刺绣手工艺图案本身具有细密精巧、清雅秀丽、灵动雅致的特点,加之于现代化工艺及创意的结合使其题材多样、风格多变,能够满足现代产品不同的设计要求。其在设计方法上的时尚创新不仅能够在保留传统手工艺技法的基础上为诸多中国原创产品赋予品牌个性化发展途径,同时是弘扬中华民族服饰优秀文化内涵、促使传统工艺时尚化创新发展的有力途径。

4结语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3

一、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传承的困境

(一)专业设置薄弱,听障生的优势有待开发。虽然越来越多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已经认识到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进高等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对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笔者通过对全国24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调研发现,目前只有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等少数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开设了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对听障大学生实施比较系统的传统手工艺职业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而多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专业设置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以及美术绘画等常规专业,没有注重对听障学生优势与潜能的开发,导致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处于一种薄弱边缘的状态。听障大学生由于失去听觉,其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因为代偿功能,其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细的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1〕。而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是手工之艺,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很强的技艺性和独立操作性。因此,听障学生对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普通人相比更具有优势和契合性。(二)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模仿普通高等教育同类专业的设置模式,过于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并没有根据听障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开发个性化的课程;虽然有些高校的艺术类专业也开设了一两门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选修课程,并通过学术讲座和田野调查等多种形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比较零碎。整体来说,高等特殊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特色,听障大学生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质量不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不强。(三)师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团队建设实效有待提升。作为高等特殊教育传统手工艺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特殊教育知识,而且还需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艺。而一方面,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还较为薄弱,教师缺乏手工艺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能,还不能完全胜任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指导。另一方面,虽然部分高校聘请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园”的实际成效却并不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只是到学校开设几次讲座,并没有定期进入课堂给学生手把手地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四)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保障机制有待多元化。基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传承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等特点,需要国家的帮扶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建立政府、残联、行业协会和文化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由于政府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和资源协调等方面支持的不足,以及学校与地方残联、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社区等各级社会组织合作深度不够,导致高等特殊院校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设备、资金与师资等投入机制的不健全。

二、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特殊教育中的传承路径

(一)加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建设,科学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第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应该借助学校现有的美术学和设计学等相关艺术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辐射力,同时依托地方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与文化产业优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适合听障学生就业和自我创业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既懂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专业和技能,又精通市场法则、现代意识、创新能力的传承者和职业者,这将会促进我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2〕。第二,科学开发听障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首先,学校通过聘请手工艺大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选拔考核团队,依据《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系统》对听障学生开展职业能力、人格特征和职业兴趣的科学测验,对他们的言语能力、形状知觉、手眼协调、坚持能力、交际能力以及严谨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3〕,选拔出对传统手工艺有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的学生。其次,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重新组合成学习小组,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手段,对听障大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手工艺人才培养。(二)构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构建理论性、传习性和拓展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模块。构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应该结合艺术专业自身的特点,不仅需要开设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课程,而且更要开设专门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技能和校内外拓展性课程。第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分步骤渗透、融入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之中〔4〕。第一步,在通识课程中增加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用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熏陶听障大学生,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第二步,在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中将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种类、造型、色彩及其审美特点等理论知识进行全面渗透,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实现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觉”的转变。第三步,在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中以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设计灵感来源,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元素和审美特点吸纳、融合、转化到学生的创意设计项目中,创新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契合时代审美的传统手工艺衍生产品。(三)组建“特殊艺术教育教师+传承人”教学团队,提升传承实效。第一,加强艺术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一方面,艺术专业教师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拜师学艺和田野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文化、工艺技艺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学习,树立起保护与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鼓励艺术专业教师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结对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设计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编写教材,共同承担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教学任务。第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园”传承活动的成效。一是可以聘请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进校园举办学术讲座和艺术展演活动,让全校师生近距离地接触地方优秀传统手工艺,并领略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二是可以聘请传承人进课堂承担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手把手地传授学生手工艺技艺,将现代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学徒传授相结合。三是学校可以聘请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进校成立大师工作室,专业教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共同选拔人才,进入大师工作室,接受传统师徒制的培养。这部分在大师工作室“拜师学艺”的大学生应不仅具有图形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创新设计能力,而且还精通传统手工艺技艺和文化内涵。他们当中的优秀者将会被选拔为传承人或文创设计人员,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工作或自我创业,成为新时代的传统手工艺传承者和创作者。(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传承发展。第一,搭建校内外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学校要与地方残联、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及社区等组织加强合作,共建校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基地。具体措施有:一方面,通过在校内建立传统手工艺实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搭建集科学研究、教学培训、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和地方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机构加强合作,建立校外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习基地和文化创新创业基地,使得校内外基地互为补充、开放共享,既可以为学校师生提供一个多元立体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研究和素质教育的场所,还可以为广大社会残疾人手工艺职业技能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服务。第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首先,政府是残疾人参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最主要的支持主体,尤其是《“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和《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6-2020年)》文件的出台,都明确提出支持残疾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促进就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资金扶持、资源协调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举措为残疾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具体的支持保障。其次,要充分发挥残联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学校要与地方残联、行业协会、传统手工艺企业和社区等组织加强合作,为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提供设备、资金、师资和就业等多方面的支持。第三,为了更好地开展残疾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和虚拟平台,大力宣传残疾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同时也可以与专业的文创虚拟平台、实体平台开展跨界合作,帮助残疾学生展示与销售传统手工艺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金福.以残疾人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性向测试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30-32.

〔2〕谭宏.构建民间美术的教育传承体系———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视角〔J〕.民族艺术研究,2011,(1):155-160.

〔3〕何侃,范莉莉.残疾人职业能力评估系统改进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4,(1):58-62.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4

一、遗所思:传统经典的技术转向

“遗所思”语出《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传统手工艺术注重功能,技术为功能服务延续至今。吴光荣在序中有言,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一些功能与形态的变化,使传统的一些器物失去了作用,或由新的材料取代,但对于功能性的要求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功能”入手,当代手工艺术创作方法借助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从创作来看,无论是对材料处理、技术加工、成型、创新等,与传统手工艺术相比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人们本能地对技术的追求表现。传统经典与技术转向是当代手工艺术创作的一大特点,不论形式追随功能还是依附功能,它总是将典雅再现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中。浙江安吉盛产竹,竹编在当代手工艺术中的存在切合生活之需。崔凯杰的竹编作品《竹架》经郁制、拼嵌、装修和火制等工艺而成,其文人特性从自在之物转化为我之物,是文房器物的典例。它的工艺之精微让本性朴实的原材料显现典雅气质,被赋予新的活力。如今,他又与季存尝试将竹编进行解构,将竹篾制作进行技术化处理以及进行竹家具榫卯研究,这种对于技术提升的创作进化,显然是关于传统材料与技术的对话,并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技艺恢复与革新。同时,新式的竹编技艺反哺乡村,给乡村在地文化复兴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自然结构产生“与生态共存”的当代模式,继而可以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有机交融,唤起文化自觉的“技术”价值,在协同创新中给当代手工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创作空间(图1)。葛志文的石雕作品“大象无形·写意砚台系列”以素朴的“自然的真实”为美。角落弃石,其本无华,经过人的审美和创造便有了生命和情感。因此,一石一木、一残藕一枯枝皆是他的审美对象,纯粹的自然物便成了承载情感与思想、富有生命的物件。这与守仁先生“心外无物”的思想相一致。他还认为,写意和其他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只是手段,最终要回归到“真善美”的思想要义。选材上,他结合材料本身的特质创作,因物随形,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他运用材质的天然石皮进行俏色设计,以写实的表现形式精心雕刻,在继承并掌握传统石雕工艺技法上,充分运用技法展现材质之美。虽说天工不可夺,但在他技艺与审美的表现中,已展现出设计与技术转向的关系。不论竹工艺还是石雕艺术,包括骨木镶嵌、藏毯、陶艺、金工及工具、家具、雕版、缂丝、唐卡、漆艺、玻璃等,都围绕材料特性展现了传统经典的自然美学与技术转向的在地性(图2)。

二、忽如寄:“纯艺术”的美学自觉

“忽如寄”语出《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金晓依在序中有言,在讨论手工艺术之“纯艺术”与美学自觉的基础上,至少有两种倾向。一是对传统的经典艺术化的极致追求,他们带着对工艺的热爱,突破身后的丰厚历史,渴望成为一种新的“传统”。二是在大环境中生发创作的美学自觉或文化自觉,在“纯艺术”的创作上与新的“传统”拉开距离,又与新的“旧物”保持不同。唐明修的漆艺作品《臼》与“漆园”有着独特的思考,是当代漆艺的重要探索者。他对自然中经过无数次风雨洗礼而留下的奇妙痕迹,深有同感。借用麻布、大漆、藤蔓等材料,对漆的艺术观念表达生发感悟。在他的作品中,首先是对人的自我本性的反思,通过创作方法与经验的更新与迭代,以至叩问漆艺作品内在的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其次是对创作的自我批评的方式,转向漆艺语言的系统建构。这样的思想迸发应该与他近年的生活有关,1994年他在福州北峰山中建造漆园,后来在跌落的经历中让他对生命的认识更深刻、对艺术的感悟更自然。余生孤独是艺术精神上的,是“漆园”复苏了他,也是他复苏了“漆园”(图3)。吴光荣的稿本作品《吴山樵舍纪事》是一本手艺日记,采用旧时文人们常用的记事习惯,以传统的行书书写方式,并用宣纸、楠木等装订而成。曾经从学于装潢专业的他,毕业转而进行紫砂创作,打破了传统壶艺,成就了“摔壶”系列,并对文献研究颇有见地,反映了他对手艺的执着与热爱。他喜读书,收藏书,又擅于做书,时常把购买的旧书翻新。将传统的线装形式呈现,这在当下书写方式改变以及互联网流行的时代里,很难再见到这种传统手艺,因此,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他说:“传统手艺之经典,是手艺人灵魂之所在,是手艺思想之体现,是众人智慧之表现。”换个角度对传统材料与生活方式再认识,对于个人而言,是一段生活的日常记录;对于社会而言,是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亲身体会;对文化而言,却是在逐渐消失的手艺中延续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致与典雅(图4)。

三、道无因:当代思想的观念重构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5

关键词:刺绣手工艺;创新融合;艺术设计;实施策略

刺绣是我国传统工艺中重要的艺术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图案精美灵动,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市场上销售刺绣产品基本上都是机械刺绣,这对我国刺绣手工艺的发展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力,学习刺绣手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少。随着教学本土化创新改革,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融入刺绣手工艺,创设更新颖的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探索能力,艺术设计类的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艺术审美能力。通过充分探析刺绣手工艺的内在审美性、艺术性、实用性、寓意内涵,将其巧妙融合到设计教学中,激发学生动手创造力和分析力,不仅能够更好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艺术,还能拓宽学生思维,为艺术设计拓宽灵感和思路。

1刺绣手工艺具有与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合的优势

刺绣手工艺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价值。第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怀。刺绣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它是人们用针和线在绣布上添加内容表达思想情感,不仅美观而且传达了绣者的愿景和情怀,传承了中华文化,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融入刺绣内容,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使命感。第二,刺绣艺术的学习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具有共通性。设计专业教学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要在不断地探索中发现并总结,这也恰恰符合刺绣的动手创作特点,利于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和活学活用。第三,利于帮助学生保持初心,养成良好的创作习惯。刺绣是细腻的工作,需要很强的专注力、耐力、定力等个人品质,刺绣手工艺转换为艺术设计教材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更加细腻及专注的品质,比如色彩的搭配和应用,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品质。第四,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综合能力。刺绣过程需要动眼、动脑、动手,需要在色彩、线条、构图、技巧等方面认真观察、动脑构思、动手制作,而这些恰恰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所需要培养的能力,借鉴刺绣的基本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品质,激发学生潜在创造能力。

2刺绣手工艺转化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资源的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艺术设计艺术类的专业所包括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服饰设计、工艺美术、公共艺术等专业,而刺绣手工艺更多与服装设计相关。中国的服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国服装设计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在优秀服装设计师不断传承融合创新下我国服装设计师在国际上拥有了一定的地位,服装行业对优秀设计师的需求量很大,服装设计专业就业前景光明。刺绣手工艺与服装设计专业有很大融合性,但刺绣元素在融入教学也面临着困难。其一,受众群体减小。随着开放,文艺表达形式也越来越多,刺绣手工艺元素的受众群体变得更小,受众也呈现中老年人化。服装为了能更好迎合市场,在设计上只能弱化传统刺绣内容。其二,机械化的冲击。传统刺绣在技艺上、针法及图案肌理都呈现出绝美的效果,各民族刺绣手法也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但是传统手工刺绣的生产周期长且人工成本高,与快速运行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反差,这影响了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机械加工能更快满足市场上“快”和成本低的需求。虽然民族刺绣在国内市场面临的困境,但是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很多知名服装设计师也致力将中国刺绣手工艺融合到作品当中,引发中国刺绣时尚潮流。将刺绣手工艺转化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资源是具有实践可行的依据,在《尚书》中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记载,刺绣在岁月长河中经不断融合创新,已成为当下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符号,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和传承价值,这使其对教学改革有很大的融入性和渗透性,有利于培养和发扬本土民族文化。专业教师巧妙地把刺绣融合到各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其文化底蕴并掌握刺绣、技法、配色等技法,将成为学生创新设计的源泉。

3刺绣手工艺转化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资源的实施策略

在刺绣手工艺融合到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校园内外的融合创新。教师应积极结合教学,将刺绣所蕴含的手工艺历史、特点、纹样、材料、工具等设计元素融合到教材中,使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让本土刺绣文化不断渗透学习应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领悟创新。同时,民族传统手工艺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建设中也需要社会的积极支持。

3.1建设专业教师队伍

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融合渗透刺绣手工艺教学,优秀刺绣专业教师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积极建设专业的刺绣教师团队,才能为刺绣融合进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设专业教师团队须以在校艺术设计专业任课教师为核心力量,将在“刺绣”作为评价教师专业水平考核内容,组织教师参加刺绣学习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刺绣水平和基本技巧。其次,开拓校外师资资源,常言有“高手在民间”,学校应将校外专业的刺绣手工工艺传承大师引进校园,通过在课程教学的渗透培养更多热爱刺绣的学生。还可以实施校企合作,将学生带领到刺绣作坊,让学生参观学习和感受刺绣艺术的魅力所在。

3.2融合创新刺绣课程

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对课程熟练情况进行创新教学,把握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根据学生对刺绣的掌握情况设计课程,依照刺绣的难易及针法发展阶段不同灵活搭配学习。从学习简单的绣品开始并逐步加大难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到刺绣的手法技巧和色彩搭配,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在色彩应用和构图中进行创新设计[1]。其次,刺绣课程是一门动手操作课程,需要合理安排课时,常规高职院校一节课时间为45min,而这时长对刺绣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因此应结合刺绣教学的特点将课程时间设计为2个课时连堂以连贯的学习。通过长时间的刺绣手工艺的练习和方法积累,学生能在设计创作中得到灵感,将灵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为创新奠定基础。

3.3强化对校园活动的渗透

刺绣手工艺的教学仅利用刺绣手工艺课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教学需要学校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才能更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2]。比如,将刺绣手工艺融入美术专业课程、融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融入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等,将刺绣手工艺融合到更多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其次,开展刺绣校园活动,如开设刺绣校园社团、开展刺绣活动大赛,针对刺绣学习进行研究,拓宽刺绣教学活动范围。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引导学生走出去不断吸纳新知识,感悟中激发灵感创作。让学生走出去,像周边采风、传统服饰参观、参观刺绣作品等,通过活动感悟刺绣文化和技艺。

3.4加强校外融合创新

积极利用校外传统刺绣工艺资源进行教学的创新融合。第一,融合地域文化中传统刺绣手工艺的特色,创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刺绣手工艺教学活动。例如,利用甘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的庆阳刺绣、甘谷刺绣、东乡刺绣等,将当地刺绣技艺与艺术设计专业融合,因地制宜地设置艺术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好实操场所。第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为了更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设计的艺术产品都将服务于社会,因此,融合创新理念需要以市场为先导。传统刺绣应作为新时代的艺术教学渗透的载体,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工匠精神,通过新设计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4结束语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6

关键词: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应用改革

在社会改革的不断发展下,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础物质追求,而是更多地向往精神方面的需求,艺术设计领域也开始更加注重将手工艺文化和当代艺术设计内容进行结合。将手工艺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在实现手工艺和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同时能够带来良好的文化效应和市场经济效应,一方面充分顺应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发展和市场机制对专业化设计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时代精神。

一、手工艺传承的重要性

手工艺发展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表现在将打磨的兽骨作为一种装饰品。手工艺的概念包含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技巧和智慧。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更为注重对技艺的传授和培养,现代手工艺的发展在注重技艺培养的同时更为重视技巧和艺术表达的联系。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满足人们传递知识的需要,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在家庭、村落和手工作坊之间营造了一定稳定的环境,能够保证手工艺的稳定发展。手工艺传承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手工技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手工艺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下掌握手工艺产品的生产技巧和相关的艺术理论法则,提升手工艺术设计的美感。手工艺课程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对传统手工艺的良性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课程的合理配置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型传承,既保留传统手工艺优秀精华,又能根据时代要求赋予手工艺新的生命力。

二、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改革的重要性

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手工艺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独特性强和制作形式的自由化,是一种具有亲民性质的艺术活动。传统的手工艺发展大多选择人们熟悉和了解的材料来作为基本制作材料,材料的选用比较日常生活化。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

手工艺课程的开展对学生来讲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学生本身的文化底蕴,对手工艺文化本身来讲,能够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对手工艺文化的深入研究能够进一步发现手工艺在民族情感、创造力实现、价值观等方面丰富的价值。通过对手工艺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能够对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进行丰富完善

手工艺在不断的发展中衍生出了自己多种形式的手工艺,在编织、剪刻、风筝和陶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借助手工艺课程能够了解不同文化形式,感受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三)能够对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完善

手工艺的设计发展和现代社会以营销为发展目的的一些工艺品不同,其设计本身更加注重人性化、精神化的内容。手工艺以自然作为其基本的设计源,以和谐设计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态和人自身的心理平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手工艺的发展追求回归自然的情感,在不断探索中能够对设计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三、手工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宏观技术层面

1.加强对手工艺设计专业人才培养

手工艺设计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之外,需要各个高校加强对手工艺艺术设计特色化办学的探讨。手工艺设计要能够体现本地化、本土化的特点,手工艺设计教育的重要目标要能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在手工艺的设计中能够充分显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较为偏远的民族地区,手工艺的设计和发展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入,在手工艺设计中体现较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2.进一步确定手工艺教学体系

高校手工艺专业建设发展中教学体系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要注重和实践应用关联较大的手工艺。设计艺术的教学一般的课程教学相比对技术性、艺术性和职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且和社会实际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手工艺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确定手工艺教学体系。

3.加强手工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现阶段各个高校手工艺发展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手工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聘请的手工艺教师一般只注重教师的的学历和职称情况,选择的任职教师也是一些缺乏实践经验的研究生,总体上手工艺教师队伍素质较低。为此,手工艺教学需要引进民族民间工艺大师进入课堂,通过这些大师将手工艺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

4.加强对手工艺教学硬件条件的改进

手工艺教学的教学硬件主要是实训室的建设。通过手工艺实训室的建设能够对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并为学生的手工艺动手操作提供场所的支持,促进手工艺艺术的深入发展。

(二)在微观应用层面

1.手工艺教学课程的安排

手工艺教学课程的安排可以根据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比如以云南手工艺课程教学开展为例,可以围绕《云南民族艺术》《少数民族居民》《民族插画》等内容来进行。

2.加强具体地方特色手工艺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建设

手工艺教学课程的设计需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为此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需要根据地方发展实际,对课程教学的教材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3.加强手工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手工艺艺术设计课程的开展需要实践教学基地,比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作坊、具有民族特色的营销企业等,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充分满足学生手工艺学习的动手实践需要。

4.将手工艺文化实践环节融入艺术教学中

将手工艺文化实践环节融入艺术教学中具体表现是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民族文化博物馆、民间艺人的住所进行参观,从而进一步了解手工艺文化发展以及手工艺的制作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设计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艺术发展培养了大量的艺术设计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在手工艺设计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因素,同时手工艺艺术设计师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高校艺术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要求下突出自身本土化和特色化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手工艺艺术设计教学的良好发展。

作者:周诚 单位湘南学院

参考文献:

[1]纪向宏.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构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J].中国轻工教育,2011,02:17-19.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7

关键词:关中回族;手工艺;现状;传承

民间手工艺的存在,建构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本着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的考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颁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旨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维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上陕西曾是中国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陕西的回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关中地区,沿渭河两岸分布,西至凤翔,东达大荔,与中部西安地区连成一片。由于此种地理位置的分布,将该地区的回族称之为“关中回族”。相较于“西安回族”,“关中回族”的称谓涵盖面更广,历史的厚重感也更加强烈。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作为民间艺术大的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对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现状的梳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而这也是对民族档案资料的有效搜集与整理。

一、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现状

回族民间艺术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与传统文化,其中主要以民间手工艺的表现为主,民族特性浓郁。元代回族的“大食瓶”堪称经典,制作精美,造型美观,形态高雅,被称为回族民间艺术中的精品。除此之外,元代回族还擅长加工金银首饰,造型灵动精巧,美观大方,样式丰富,受到大众的追捧。明朝回族在制铜和制瓷方面有所成就。这是根源于伊斯兰文化,铜器的性质极具民族特色,如宣德炉制作的铜器,从选料到装饰式样,极为精美,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制瓷方面,“回青”是最为重大的贡献,这种原料的运用,可以在瓷器上将“回回花纹”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龙、凤、梅、竹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清代以来,回族的民间手工艺发展相对广泛,种类多样,有回族制作的陶瓷花瓶、陶瓷盘碟、玻璃画、箱框画、熏香炉、盖碗、地毯、刺绣、纺织以及建筑中的石雕、砖雕和木雕等。(1)现在,民间艺术已经不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机械化大生产在工业领域的强势崛起,传统的手工业逐渐被机械化大生产取代。分析原因:其一,标准化的机器大生产,以极低廉的价格与高效的生产迅速抢占市场;其二,由于多数民间手工艺具有口头性、活态性的特征,依赖心口相传的方式,导致传承困难,资源搜集匮乏,民间手工艺陷入到后继无人的地步。为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先后三次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陕西省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便是涉及关中回族的非物质文化。同时,由于回族分散全国,因此关中回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拥有着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剪纸、刺绣等等。今天的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主要有刺绣、剪纸、面花、雕刻、镜子、地毯等,各具特色。由于时代的变迁,民间手工艺的时代特性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对于回族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它不像维吾尔族和藏族具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回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因此回族的民间手工艺有着很强的地域性特点。

二、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研究概述

时展,在工业化浪潮之中,制作精良已然成为奢侈,批量化、流水线成为商品经济的基本准则。亦或是时代的遗落,手工艺的保留着实不易。柳宗悦在《日本手工艺》一书中提到:“手工业的纯真本色和独特魅力值得传承。机械化冲击下的手工艺日益式微,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手工艺的优点和益处。”(2)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中回族的民间手工艺。

(一)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在全国各族之间均有突出性代表。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剪纸艺术、山西中阳的中阳剪纸、河北蔚县的蔚县剪纸、江苏扬州的扬州剪纸、陕西安塞的安塞剪纸、山东高密的高密剪纸等等。这些剪纸艺术均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回族剪纸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回族剪纸最为著名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伏兆娥和田彦兰,较之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剪纸艺术的相对集中,关中回族的剪纸艺术较为分散,普遍分布于各个回族聚居区之中。同时,回族剪纸技艺的保存也存在地区差异,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城市及其周边对于手工艺保留下来的较少,而偏远乡村地区则保存较为完好,承袭了传统的民间艺术。关中回族的剪纸艺术是回族妇女在茶余饭后,农闲之时,抒发情感的一项艺术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回族剪纸内容丰富,品类繁多,重点在于表现回族民族特色。剪纸作品多出现于窗户、墙壁、顶棚、箱板之上,尺寸依照布局形态而定。题材方面有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金鸡报晓》等动物形态,还有表现农家生活的《吉(鸡)庆有余(鱼)》、《五谷丰登》等。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艺人根据生活,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剪出的,作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艺术手法的要求,完全是回族妇女凭借一把剪刀、几张彩纸,随心所欲表现自己的方式,也为生活增添了几分美感。回族剪纸是回族人民对于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借助剪纸艺术大胆表现,巧手点缀,展现着艺术的魅力。

(二)刺绣艺术

关中回族刺绣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被认为是回族民间宝贵的传统艺术。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回族刺绣在各地区之间广泛流传,同剪纸艺术类似,刺绣依旧是回族妇女中流行的一项民间活动。闲散之时,三五成群便开始忙碌着刺绣活计。关中回族刺绣的种类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大多为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如手帕、枕头、钱包、衣襟、汗巾、针线包、花鞋、裹杜、香包等。刺绣作品色彩运用上多以黑、白、藏青、深紫色作为底色,红、黄、蓝、绿作为花色,底色和花色互为对比。刺绣的装饰图案以花草和几何图案为主。图案撷取大自然中的植物花叶,再经过回族妇女的个人想象,创作出枝叶、花蔓和谐统一的刺绣作品。另外,由于受到伊斯兰文化的熏陶,装饰图案还会用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图样绣为花边。关中回族的刺绣艺术图案精美,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穆斯林群众的喜爱。

(三)面花艺术

面花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关于面花的记载。如今,面花艺术是民间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著名的面花艺术有陕北子洲县的“子推馍”;山西定襄匠心独具的花馍;山东风格独特的面花;以及甘肃陇东一带的礼馍等等。下面笔者重点说明的是独具异域风情的关中回族面花艺术。回族面花艺术凭借精湛的技艺、绝佳的味道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各地游客的好评。据记载,回族面花最早流行于元代,在继承阿拉伯文化的基础上,广博众采,完成多方面融合形成今天回族特色的面花艺术。关中回族面花在造型上多取材于自然和生活。常见各类花草、蝴蝶、鸽子等形态。此外,受到阿拉伯文化影响,采用卷草纹和云纹之类的几何图形作为装饰。制作技法方面运用擀、切、揉、捏、搓、挟、挤、压、画、点染等多种手法,创作出形态精巧的面花作品。比如西安回民街常见的撒子(图1)、油酥花茧、油酥脆花、油圈、千层糕、白牡丹、红花绿叶、云纹岁糕、卷草形馍等。随着时间推移,面花艺术从实用走向了观赏,成为一种艺术品,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四)雕刻艺术

关中回族的雕刻艺术类型有石雕、木雕、砖雕和灰泥雕四种。雕刻艺术主要用于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在《回族雕刻艺术》一书中,作者讲述了回族雕刻的重要构件,除了建筑结构精妙合理,在装饰上极尽雕梁画栋,形成了回族自己的类型风格。关中回族的木雕艺术雕刻于房屋门梁、窗户、案几等部位,雕刻图案民族特色鲜明,多以花卉、动物、阿拉伯经文为主,几何图案为辅,主次分明,技艺精湛。砖雕艺术则是以雕刻为主,青砖上刻有各式花卉,有翠竹、荷花和阿拉伯几何图案等,画面整体生动活泼,主题感强烈。石雕艺术与砖雕艺术较为接近,不过在图案装饰上多了些博古纹和阿拉伯书法。雕刻技法上更多以浮雕和透雕为主。关中回族的雕刻工艺形成了自身民族气息,在西安回民街旁的化觉巷清真大寺中便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回族雕刻艺术(图2-3)。

三、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策略

综合分析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最为主要的矛盾在于手和机器的不同。手是一种温度的体现,是心手相应的表达,机器则没有情感。民间手工艺是匠心之作,是今天提倡的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对于回族民间手工艺的思考,简单说来是民族特色的展示,对于国家而言手工艺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完善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文化普查

综合研判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发展状况,需要深入民间,走进田野,完成文化普查工作。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通过文化普查,梳理脉络,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重点了解由于天灾人祸或其他原因中断或消亡的传统手工艺。近年来,众多学者整理编著了关于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著作,学者李建彪的《关中回族民俗》介绍了关中回族的历史变迁,对关中回族宗教信仰习俗、节庆习俗、游艺习俗进行描述和研究。还有杨光著《回族雕刻艺术》,讲述回族雕刻是建筑的重要部分,在装饰上极为讲究,形成回族建筑自己的类型和风格。但是整体来看,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统筹性的整理+研究著作相对较少,这也是无法引起对关中的回族民间手工艺足够重视的原因之一。

(二)依托地方高校传承民间艺术

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有着种类多、样式巧、色彩艳的特点,一方面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追捧,一方面又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人才危机。如何使地域性民族民间手工艺打破被遗忘的尴尬呢?笔者认为,传承发展地域性民族民间手工艺应依托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有优势更有责任构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体系。陕西地区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74项、省级604项、市级1415项、县级4150项,较好地形成了陕西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生态圈。地方高校如何做好地域性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健全研究团队资源将传承人以优秀人才方式引进高校,传承人为主导,专业教师为辅助,建立多学科、全方位,理论+实践的民间手工艺教学方式。当前,关中地区多所院校开展此类教学模式。如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形成以传承人+专业教师相组合的教育模式,进行从实践到理论的全面的教学活动。2.建立交叉学科平台关中回族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需要整合多学科,通过交叉学科的融合,构建民间手工艺的学科体系。同时,建立实践基地,成立手工艺传承人工作室,为学生开展知识普及、开发学习调研项目、展开各项活动提供条件与保障。

结语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8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室内装饰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同的装饰给人不同的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感受。房子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家居产品满足了人们在审美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可见装饰艺术对我们的家居生活会越来越重要,家居产品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我国的家居产品设计中,大部分的产品看见都有一样的视觉感觉,大家都互相的借鉴,缺乏了自己的原创精神,使产品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随着人们审美的提高,人们对家居产品有了不一样的要求,所以精细的手工艺品在未来的家居产品中会逐步登上发展的舞台。手工艺产品本身就区别于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任何一个手工艺的产品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是不应该随着机械化产品出现而消逝的,我们应该在随着当下的流行趋势,结合手工艺的技术去创造出更独特的美,去为我们的家居环境创造更独特的味道,也为现在的室内设计锦上添花。

二、当下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流行趋势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思想上都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在面对家居装饰品这一选择时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都想去选择一些与自己的个性相符,更加具有独特特征的产品去装饰自己的家庭环境。所以一些具有浓烈的历史感的产品逐渐被大家所喜欢,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复古”和“怀旧”等之类的一些词语。随着这一个流行的趋势,手工艺产品更加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也具有传统的历史文化,相信在未来的家居饰品发展中应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同产品的设计,都表现了一定的含义,给以室内空间不一样的视觉环境,也给人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设计,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潮流,但是我们却离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越来越远。我们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在家居饰品中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结合。例如:我国的书法、京剧脸谱、皮影等等,也可以运用我国传统元素的一些传统图案结合。例如:龙凤纹祥、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等。利用这些传统的艺术、传统的元素,顺应时代“复古”和“怀旧”发展的趋势发展家居饰品,创造更有文化氛围,更有文化意义的生活环境。

三、家居手工艺产品设计体现传统艺术

听说英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在为了秀场上使用的一块绣片时,寻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了合适的绣娘,并且为绣娘传统的技艺支付了高价,这就是传统手艺的独特之处,相信在家居饰品中能够更有价值。接下来将从几个对传统手工艺的运用上,结合实际简单的探析一下家居手工艺产品的设计与研究。

1.传统的名族银饰

传统的银饰都是在为人做装饰,为什么我们不能突破传统,运用这样精美的手工艺制作为家居饰品做出改变呢?可以将传统的银饰手工艺与现在时尚的设计结合,为我们的家居环境中增添一份独特的民族氛围。或者运用银饰在装饰品上点缀,让其有着神秘之感,给室内家居环境添加一份静谧。这样既发展继承了民族的东西,又在家居饰品设计上运用手工艺去创新。

2.瓷器

中国“瓷器”是我国一项伟大的手工艺制作,但随着现在大机器的批量生产,一些精美的手工制作的瓷器越来越消失在大家面前。但现在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家居用品的设计,我认为瓷器在家居产品设计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选择,它将带给整个环境中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3.木雕工艺

在现在的生活中,木雕工艺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也受现在人们的喜爱,成为收藏的艺术品类之一。木雕经常出现在中式的家具上,如果将其结合一些优秀的传统元素出现在家居装饰上,精美的木雕艺品会在家居饰品和家具上大放光彩。

4.戏剧元素

北京剧装艺术是我国国粹,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历代剧装艺人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这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将其发展运用,将它运用在室内的家居装饰中,这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发展,在室内装饰艺术的一种突破和变革。

四、结语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9

关键词:文化基因;传统手工艺;视觉元素;设计创新

一、引言

传统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手工方式制作出拥有特别艺术价值与魅力的产品。这是人们在生活中根据自身的审美进行创作积累最终得到的创造物品的经验,也是在农业社会里人们生产生活用品的主要方式[1]。但是,在机械工艺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手工艺品被机械代替了手工,传统手工艺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未来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提出应该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保证传统手工艺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为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有学者认为应该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改善了传承方式才能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更好的传承[2]。有学者认为作为生活中的艺术,传统手工艺的存在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的时代不仅要传承其工艺本质,还需要通过建立学科给传统手工艺一个新的定义[3]。有学者认为应该把现代设计标准化的方法引入到传统的手工艺品的制作中,在布料,陶制品中加入传统手工艺里面的视觉符号进行产品设计[4]。由此可见,还是有很多人无法割舍传统手工艺拥有的独特魅力,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备受关注。综上所述,本文使用了传统理念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手工艺梅山剪纸进行了设计创新,并且应用到现代产品中。为传统手工艺的设计方法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方法

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需求来进行创造,也就是应用“师法自然”的设计方法和“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5]。从始至终都要牢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在设计内容和形式时遵循中和之道。在设计秩序方面,要懂“礼”用“礼”,这样的产品才具有艺术感染力。文化基因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文化基因是有一定形态的可以直接表现出来的,而隐形文化基因是深层次的,包含了各种制度观念,也涉及到各种礼仪文化[6]。因此在传统手工艺进行设计时,要将手工艺中存在的文化基因考虑进去,充分结合文化基因才能表现出传统手工艺蕴含的独特魅力。本文会根据文化基因对传统手工艺的视觉元素进行提取与转化,传统手工艺中的视觉元素的提取与转化方法如表1所示。本文将传统的造物理念与现代的设计方法相结合,对传统手工艺梅山剪纸的元素提取与再设计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讨论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篇10

传统手工艺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保留在现今社会的优秀组成部分,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首先,品种繁多、源远流长。例如我国著名的景德镇瓷器。景德镇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景德镇瓷器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的美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其次,传统手工艺品使用价值小,观赏价值大。例如我国精美的刺绣艺术,流传至今,大部分的刺绣产品只是拿来观赏和装饰的用途。最后,传统手工艺品的小设计和小批量,特色鲜明。与当今社会的工业化的艺术消费产品也格格不入。有些传统工艺品设计呆板,形象依旧是几百年前的老形象,没有实现设计上的再创新,也就逐渐失去了活力。以上的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传统手工艺品在当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存在着许多的弊端。

1.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思想和现代文化存在偏差。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千百年以前,其原有的实用性在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其真正的实用价值,而且其观赏价值的实用性也受到现代文化的限制。例如在家庭装饰中,现代风格仍是主流。许多传统手工艺品越来越表现出设计缺乏创新的缺点,使得它们无法较好立足于现代社会。

2.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同也存在不足。在古代社会,传统手工艺品消费群体有限,而流传至现代社会,其宣传力度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其销售大多是依托旅游景点的门店进行销售,人们也不会热衷于在旅游景点购买价值成千上万的纪念品。

3.传统手工艺品的质量逐渐退化和信誉的低下。传统手工艺品融入市场经济之后,不免也会染上市场经济的诟病。有些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厂家,在利益的驱使下盲目扩大生产。往往会采用一些半机械式的生产方式,或者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手工艺品的质量等。这些行为使得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失去原有的本真意味,成为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牺牲品。

4.由于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格格不入,致使其制作手艺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就拿起源于1000多年前宋代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来说。作为当时一种人们延续多年的年节喜庆消费用品,它凝结了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智慧。但是前几年由于生意不好,年轻一辈的都改行,找不到愿意传承这门手艺的人,这让那些老艺人们很是忧虑。

二、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前景

虽然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具有以上种种阻碍,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上做出了令人满意的工作。例如对“三雕一彩一绣”即广州的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和广绣采取了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方式进行保护。社会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建言献策。比如有人说可以拨专款保护技艺传承人、减免税收以扶持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扶持等等。这些都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还有就是由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自己的欣赏和休闲消费买单,这也拉动了地方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市场的活跃,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相互碰撞,激发着文化创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手工艺品的形象和内涵上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使得传统手工艺品能不断推陈出新,更好的迎合消费者的口味。

三、对传统手工艺品发展的几点建议

1.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最重要的是获得全社会对其存在合理性的积极认可。应该对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和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从业人员予以认可和尊重,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种尊重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氛围,为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提供一片适宜的土壤。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手段;通过存在于各种媒体上的广告宣传等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使普通群众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所在,加深其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认同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关于“保护”概念的定义包括了“宣传、弘扬、承传及振兴”的内容,这就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工作是包括对传统手工技艺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的保护。只有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振兴。

2.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认可固然重要,但传统手工艺品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商业化道路。首先,要实现传统手工艺品生产的可持续性。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无论从生产所采用的原料、技术以及生产流程上都必须采取原有的生产方式,以保证手工艺品具有其本真意味。不能通过降低或变相降低生产原料的质量;简化生产流程或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来制造具有传统意义的手工艺品。这无疑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在保证传统手工艺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一方面依托具有地方特色旅游景点,发挥传统手工艺品作为旅游名片的作用。将传统手工艺品在当地旅游景点的销售实现常态化和规模化,积极探索在销售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实现新的跨越。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努力打响名号,向高端化和精品化发展,迎合日趋活跃的文化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