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和茶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5 17:14:10

茶艺和茶文化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茶艺;哲学思想;融合发展

引言

随着茶文化传承与发展,茶文化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也被人们充分挖掘,茶艺属于茶文化传承过程中重要部分,如何积极探索茶艺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本文研究重点,文章首先明确了中国茶艺内容与地位,随后总结了茶艺中的哲学思想的融合发展,具体如下:

1何谓中国茶艺

中国茶艺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以歌颂中国劳动人民精神、展示生活真谛的不同茶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茶艺包括对茶叶的品评、艺术表现、茗茶环境等,同时要展现出对饮茶精神的传递。从其内容上看,茶艺是文化的印记与符号,因此,在中国茶艺中,由于受到不同区域文化、茶种的影响,茶艺表现形式具有差异性,形成了地标性文化特色。如内蒙地区茶与奶结合的奶茶,展现出了其粗狂的生活;杭州地区独爱绿茶,体现了其细腻的生活等等,不同的饮茶习惯,茶艺表现形式不同,但具体环节大致相似,主要分为:选茶种、择茶水、煮茶茗、洗茶具、泡茶等等,各个环节中又独显其文化特色,重视饮茶环境的选择、饮茶季节的选择、沏茶用水的选择、煮茶器具的选择、泡茶器皿的的选择等,均属于茶艺特色。从历史角度看,茶艺真正的发展源于晋朝,在南北朝时期得以拓展,在中唐时期开始盛行,更形成了全国发范围的流行,更在宋明时期发展到了辉煌阶段。然而近现代后,多种原因的影响导致茶艺流行受到干扰。在改革开放后,国家予以重视,茶艺再次走入复兴阶段。以哲学的眼光看茶艺,它是中国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浑然天成中体现哲学智慧,与传统哲学相辅相成,更成为与世界交流、传递中国精神智慧的媒介,在茶艺的传承过程中,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智慧。

2茶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纵观茶文化,不仅仅是对口感的体悟,更是对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因此,茶文化其所代表的内涵,体现出的哲学智慧,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2.1茶文化在茶艺中展现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璀璨繁荣、更是被世人传承与敬仰,其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茶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不仅在精神内容上传递出精神意义,更在物质形态中展现茶精神,如茶馆、茶楼中的茶艺表演,展现出茶文化的道义,体现出以茶养性、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等传统美德。

2.2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在茶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不仅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其本身也独具智慧。在传统茶文化中,其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因此,大多数茶事活动、茶艺形式中,不仅命名带有茶字,体现茶特点,更是在茶文化的展现过程中,以茶明理、用茶示人,通过茶艺,感受人间冷暖、人世百态。

2.3茶产业载体促进茶文化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文化不断拓展壮大,在与社会经济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茶产业为依托的茶文化产业。以茶产业为载体,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同时在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弘扬中华文化,以经济效益促进文明进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精神文明双收益。

3茶艺与哲学思想的融合发展

3.1中庸主义.茶文化精神中,离不开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庸强调不偏不倚、中和为上,重视恒久兼用,上善若水。在与茶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茶文化的特有哲学智慧。即追求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境界,强调饮茶之清雅幽静,体现出中庸思想的极简之道。不仅如此,茶道精神更是在传统儒家思想上得以升华与发展,不仅包含儒家精神的精华,更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德,在茶艺表现形式上、茶具制作包装上、茶空间设计等处处展现中庸文化。

3.2天人合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核心思想,在茶艺活动中更是以追求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道家精神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发展,更在《观物篇》中重点论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茶文化则是充分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相关记载中,各项茶艺、茶道、茶文化内涵、茶俗礼仪等都是在作者的亲身经历、实践感知中总结而出,强调了人与天的关系。如:改造茶具茶炉,以五行阴阳为改造原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指导,在茶具的设计中体现天人合一,重视天人之间的相互兼容,不应形成人与自然的对立。由此可见,人是道德的主体,人所从事的活动应用具有道德仁义精神,而茶文化的精神与之相契合,强调不卑不亢、天人合一。

3.3自然和谐.茶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茶具、茶诗、茶歌会、茶故事等形式展现茶文化,不论何种形式,均展现出自然和谐的精神内涵。自然和谐,自古至今,一直是中华儿女追求的精神境界,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更是将其发挥得淋漓极致。自然和谐的思想理念促进茶文化流传至今,并受到世人的传承与认可。自然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在茶文化的传承中,茶事活动重视礼仪文明,强调君子之交清醒脱俗、志同道合。据有关数据显示,茶事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往往是最具和谐意义,强调平心静气的处世态度。茶文化独具兼容并蓄的特点,这与自然和谐交相辉映,强调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世间万物,不以人的意志强加、践踏其他之物,充分尊重其他个体,兼容其他文化的优点,利用优秀文化丰富自己内涵,重视对自然的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4品茶与“乐道”思想.人在追求物质美好、精神美好的过程中,以“乐道”为态度。品茶,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感受安逸、静心思考,突破凡尘干扰、寻找人生智慧,在此过程中感受“乐道”。品茶的过程,是对文化进行熏陶的过程,更是培养文化精神,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智力支持”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通过饮茶感受茶文化,学习中华茶礼仪,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这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慧精神。在茶事活动的工序中、在品茶活动的流传中,处处都渗透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文化特色,并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茶文化的兼容性、包容性,促进各族、各地区茶文化和谐相处,使得不同茶风习俗中,均体现茶文化的内涵,在不同类型茶文化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茶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单一的体系,种茶、饮茶,是茶文化的诞生基础。饮茶活动中,茶具、茶序更是在古人的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的独具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的产物。由此可见,茶文化体系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都是中华智慧的体现,更是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基础。茶文化是中国特色文文化发展的基石与土壤,为中国特色文化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与支撑,因此,茶文化的”乐道“精神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发展壮大的基本途径。

3.5茶艺中其他传统哲学精神的体现.除上述内容之外,茶艺中还包含中国其他传统哲学。如“静动之间”、“缓急之中”展示了哲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关系”,正如,茶具优良、茶品雅素、茶技高低等均体现辩证性思维;茶文化艺术,始终强调豁达兼济,使茶人在茶艺、茶道中感受宁静致远放下尘俗、忘记烦恼,这与“有容乃大”的哲学精神相统一;茶文化要求茶人用茶精神来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与传统哲学中“知行合一”相协调;除此之外,茶文化中“以人文本、修身养性”等处世心态均符合并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茶艺的表现强调修身养性、茶文化精神重视培养人格,以茶事活动促人平和真诚,在茶具摆放、饮茶礼仪之中,体现出长幼尊卑之序。中国传统哲学,在茶艺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细节之处更是彰显哲学智慧,正因如此茶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茶艺中蕴含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茶艺文化更是与传统哲学精神交相辉映,哲学在茶艺的展示中得以升华,茶艺因哲学独具魅力。

结束语

总之,为传承中国茶文化,要重视茶艺中包含的哲学思想,本文积极对其进行了阐述,为实现有效融合发展,相关工作仍然需要不断探索,从而做到与时俱进,促进茶文化有效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穆宣孚.茶文化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结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8,40(04):323.

[2]刘莎.马克思思想与茶文化思想结合对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7,39(04):384-385.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2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教学现状

伴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诸多酒店转型升级,为满足现代人的精神层面需求,许多酒店均开设茶馆或茶室,对茶艺相关工作者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对此,我国各大高校及高职院校均开设茶艺基础课程,以此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但当前茶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茶艺知识、茶艺表演技能为主导,并未顺应立德树人的德育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茶艺教学贴合度较差,课程思政教学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首先,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定,过度注重能力而忽视德育教育。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程中,强调茶文化知识学习,通常基于就业导向下,为学生传授多样化的茶艺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缺少清晰德育教育目标的指引,导致教师并未深入挖掘茶艺技能蕴含的思想政治知识,难以利用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道德观,很难发挥课程思政的德育教育功能。其次,对茶艺基础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深度不足,导致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融合较为生硬化,削弱学生的接受度。当前部分茶艺基础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并未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内容,德育教育意识匮乏。针对茶艺基础课程中,蕴含的茶文化发展历史、茶道精神、茶艺技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的深入度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作用。部分教师虽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但教学实践中却不知如何开展,即便有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采取了生硬化的融入方法,使课程思政教育十分生硬,难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最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化。当前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的形式,为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外的活动形式匮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较差,且难以在实践中内化思政知识,理论与实践衔接度不足。正因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难以发挥德育协同育人作用。

2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教学基本原则

2.1融合原则

在开展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道德品质。茶艺基础课程中蕴含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师需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和内涵,选择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教学方式方法,继而潜移默化的为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发挥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对此,应遵循融合原则,将思政元素与茶艺知识、茶文化深度融合,为课程教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2.2多元引领原则

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是师生之间在茶文化交流、茶艺表演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茶文化素养与茶艺专业技能,为学生构建知识与情感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多元引领的基本原则,在传授茶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专业认可的同时,以茶文化、茶道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国情怀、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

2.3联动原则

在联动原则的指导下,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成效,充分发挥联动效应,以达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课程作为平台,组织课堂内外的联动活动,如茶艺表演、茶艺比赛、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节等,使学生课程思政知识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内部,而是与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相融合,拓展课堂教学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2.4体验原则

基于茶艺基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需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利用茶艺表演、制茶、泡茶、品茶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强化认知、行为与情感体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换言之,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茶艺基础知识相融合,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多样化实践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在实践中培育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3基于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发展的教学实践策略

3.1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需对教学大纲重新修订,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地位,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与教学大纲充分融合。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包括初识茶艺、识茶选茶、茶叶冲泡、茶艺礼仪、茶艺实践等内容,由于是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过度,遵循由浅至深的过度原则。结合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意识与四个自信、责任担当、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均纳入教学大纲体系,实现知识与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茶文化素养,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在带领学生了解茶文化、茶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热爱、学习热情,继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内在的茶文化传承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茶文化熏陶下,教师为学生讲解茶界名人故事,在探讨交流中,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种茶、制茶、茶艺的过程中,为学生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领悟茶道内涵,懂得茶艺礼仪,塑造学生健全完善人格,培育廉、和、敬、真、善、美等优良品质。在茶叶冲泡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并体验多样化的冲泡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增强大学生审美情操。在茶艺解说、茶艺设计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使茶艺与思想政治育人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知茶、泡茶、品茶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茶艺技能和茶文化素养,继而积极主动传承中国传统茶文化,为茶文化的当代振兴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3.2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对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归纳与科学合理设计,将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技能与价值相互融合,促进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打造符合当代大学生茶艺学习特点和规律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爱国情怀、茶文化传承意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挖掘与整合的过程中,茶艺基础课程教师需注重深度挖掘,灵活运用,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温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融入茶艺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例如,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行茶艺礼仪的形式,营造课程教学的良好仪式感和氛围感,提高学生对茶艺礼仪的认知和掌握。在茶艺活动的过程中,茶艺礼仪至关重要,是在敬茶、饮茶的过程中,体现对朋友、长辈的尊重和敬意。所以,教师将茶艺礼仪融入每堂课程教学开始部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发挥茶文化及茶艺礼仪的感染作用,增强学生的茶文化素养。

3.3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基于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需实现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和有效性,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对此,教师可以运用混合式、体验式、任务驱动式、讨论式、自主学习法等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形式。例如,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样主体活动,以“茶之印象”主题分享活动为例,教师课前引导学生采集有关茶的古诗词、歌曲,并调查自己家乡人民喜爱的茶叶类型,在课堂中以演讲形式分享。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调查与了解中,感受中国传统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茶文化自信。再如,组织知茶、爱茶的主题活动,以家国情怀教育核心,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指导学生查找名人足迹的相关资料,特别是陆羽的《茶经》,以及茶叶泰斗吴觉农留学回国后,采取的实业救国、科技兴茶等突出贡献。在茶艺基础课程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了解名人事迹,塑造自身正确三观,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责任。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国茶道精神,使学生感悟心得,适时融入思想道德与品质教育。如茶文化中包含诸多道德修养方法,“克己”、“慎独”、“内省”等,在学生感悟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乐观、节俭、敬爱、正直、朴实的良好品质。除此之外,结合差异化的教学内容,针对性选择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譬如在种茶、采茶、制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种茶、制茶的相关视频,选择茶文化非遗传承人的制茶视频,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感悟其中的工匠精神,以及认真专注的良好道德品质。在泡茶的茶艺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讲解,并提供体验泡茶的机会,不仅要学生掌握泡茶技艺,更重要的是体会泡茶心得,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一次一次的练习中,逐渐形成完整的泡茶手法,在茶叶的清香中,逐渐平复心绪,整理自己的情绪。通过泡茶实操与茶艺表演活动,能够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吃苦耐劳良好品质,以及形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发挥茶艺基础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3.4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在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作用。对此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校方面需打造一支具备德育意识和能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进而保证茶艺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发展,真正实现协同育人目标。高校层面需做好科学规划与设计,针对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对广大茶业基础课程教师展开专题培训,主要围绕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提高茶艺基础课程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教研室的作用,引导茶艺基础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定期展开教学研讨,实现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与集思广益,共同针对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提出意见和想法,真正实现教科研协同发展,为茶艺基础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为有效提升茶艺基础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仅依靠外部培训远远不够,需增强茶艺基础课程,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德育自觉性,利用教学之余积极展开课程思政的学习,保证自身掌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灵活挖掘茶艺基础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继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会达到协同效果。

3.5组织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茶艺基础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实现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引领目标,依靠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很难实现。对此,专业课教师需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感悟茶文化内涵、掌握茶艺基础知识。例如,茶艺基础课程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茶艺比赛、无我茶会、成人茶礼仪等第二课堂活动。在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茶艺比赛为例,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继而积极热情参与学习,了解茶艺表演的基本流程、操作,真正在茶艺表演的体会中,解读精、和、雅、敬的内在含义,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在“无我茶会”中,为学生传递茶文化精神,使学生在泡茶、品茶的过程中,能够收获生理层面以外的满足感,包括与自然的和谐相互等。继而专业课教师则可引导学生,与人和谐友善相处,秉持宽厚、仁爱的胸怀,多关爱他人。在大学生18岁的时间节点,组织成人茶礼仪活动,使学生掌握成人之间茶的礼仪,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通过积极努力学习,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人才。

3.6优化课程思政考评体系

在创新茶艺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关键在于融入思政元素考核评价指标,在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中,从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维度着手,构建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选择考核评价方式时,融合结果评价、过程性评价、动态化评价方法,构建与大学生成长特点相匹配的发展性考核评价方法。通过考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价值情感评价了解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例如,在结果性考核的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主题抽签时考核方法,其中包括茶席、泡茶、解说、表演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各项技能,才能完成结果考核,促进学生关注热爱茶文化,成为茶文化的当代传承者。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经历悠久历史发展,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休闲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茶在交往中是礼仪、文明的化身。加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弘扬,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因此,在茶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积极挖掘茶文化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修身养性、感悟人生哲理,树立正确三观,成为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梁慧.酒店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华茶艺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02):154-156.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茶艺课程;学生

茶文化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部分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注重茶文化的影响,新增较多与茶文化相关的项目,为此,旅游行业对于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上升,这就需要中职校旅游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掌握茶文化知识的人才。在此状况下,中职校需不断地推进旅游专业茶艺课程的发展,以提高学生茶艺技能以及人文底蕴。

1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

1.1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快速兴起,我国文化旅游再一次迎来蓬勃发展,使得熟知茶文化知识的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间接表现出掌握茶文化知识的旅游专业人才未来在就业上的选择明显多于普通的旅游专业人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中职校向旅游专业学生展开茶艺课程职业技能培训,学生能够在校内外接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科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1]。1.2丰富旅游专业的课程。中职校通过不断地完善校内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内能够接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得到全面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兴起凸显了中职校茶文化知识缺乏的状况,不利于学生在学校全面发展。中职校开展茶艺课程教学不仅提高了旅游专业学生对于中华茶文化的理解力,对于中职校的课程内容也起到了一定的完善作用,使旅游专业的教学资源更加的完备充足。1.3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核心素养当中人文底蕴是一大重点,需要教师的密切关注,但是中职校在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通过茶艺课程向学生传授中国茶文化知识是中职校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方式[2]。教学环境的改变、新式教学资源的形成、创新的教学形式对于中职校的校园人文氛围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人文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的人文底蕴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力,二者共同进步。

2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

2.1缺乏创新素质教学。茶艺服务行业对于职业素质要求较高,中职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时较注重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基础素质,相对于要求较高的职业素质反而通过口头表达进行教学,并且教学形式单一,创新性小,使学生忽视职业素质的学习。2.2学生技能掌握程度低。虽然中职校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注重学生实操,但学生实践的方向以学习为主,参加竞赛、组织活动等形式的运用较少,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校外实践时多是让学生了解工作场所,仅需要学生达到“学会”茶艺课程的目的。2.3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教师对学生茶叶推销、口才技巧等职业能力的培养较重视,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训练,但教学内容多是以书面知识为主,教学形式以学生讨论、演讲为主,大多都是理论型教学。

3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

3.1“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不仅要教授学生实用知识与技能,也要时刻不忘学生的“德、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审美观,形成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茶艺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劳动教育,通过外在积极影响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劳动素养及职业素养,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贯穿于茶艺课程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建议如下:(1)思政教育:总结各类茶艺的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的关联点,如“廉、美、和、敬”之茶德精神、安溪铁观音茶艺之“纯雅礼和”和武夷岩茶茶艺之“和与静”等,在各类茶艺知识教授与示范教学中强调指出,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坚定中华茶文化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行为操守。(2)劳动教育:在茶艺技能课程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轮值,打扫茶艺实训室卫生,清洁整理茶艺器具等,促进中职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养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责任意识,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3.2“以人为本,求新求变”,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教学环境。新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渠道多元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新思维和新形态,为激发中职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建议如下:(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主要面向的岗位通常为酒店大堂或茶空间的品茗服务,旅游区域茶艺文化介绍等。可根据岗位情境,设置模拟情境,同时设置任务,可分组讨论,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演绎,深刻地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可有效明确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激发中职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提高茶艺课程的学习效率。(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根据岗位之需,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主要学习内容为茶文化旅游区茶艺技能及其文化介绍能力,酒店茶艺服务技能等。可以搭建教学团队,分项目录制相应的茶艺示范、茶艺文化介绍、茶艺服务礼仪等相应的教学视频,以任务点的形式发送到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在课前即可初步了解授课内容,课中在教师的导学、纠正等强化知识和技能学习,课后还可参照教学视频进一步巩固和消化。相较于传统PPT课中授课模式,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更受学生欢迎,同时大大满足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资源需求,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显著意义。3.3“以证促训,以赛促技”,推行茶艺课证融通、课赛融通。中职校旅游专业学生,可以参加“茶艺师”职业等级四级证书考核,也鼓励参加全省“中职组”中华茶艺职业技能竞赛。从课程出发,对口企业主要需求“能说茶文化,能进行茶艺服务,能进行茶艺演示等”基本技能,与证书考核和技能竞赛不谋而合。因此,课程实施设计中,建议如下:(1)教学内容设计:将“茶艺师”职业等级四级证书技能考核项目,“中职组”中华茶艺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二者内容进行梳理,将同类型项目整合,将茶文化理论模块化、茶艺技能项目化,制定茶艺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进度表,使得教学内容设计更具实用性。(2)第二课堂设计:中职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成立茶艺社团或者组建茶艺队,配备指导老师,推行第二课堂。开放茶艺实训教室,定期组织训练。进一步提升证书通过率。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竞赛,提高获奖率。同时,实训室由社团或茶艺队负责管理,科学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组织与交流能力。3.4“突出素养,强调过程”,完善茶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职旅游专业多数课程采用理论考核+实操考核。考核形式通常为出勤率+课堂表现+期末理论与实操综合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基本评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但还有所不足。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支撑下,应“突出素养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全方位地提升茶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议如下:(1)过程评价占60%:分课程项目,进行过程评价:出勤表现10%,思想纪律表现10%,劳动表现10%,理论测试20%,技能测试50%。其中技能测试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竞赛项目有关评价标准。按照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及花茶茶艺,共六个项目进行评价。每个项目占10%,共计60%。(2)期末测试占40%:理论考试40%,技能实操60%。以四级茶艺师考核模拟形式进行。3.5“走出去,请进来”,科学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现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越加便捷,信息量逐渐上升,这些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吸收有效信息、提升自身技能,保证传授给学生的专业技能始终和社会需求相符合。因此教师对当前最新旅游专业消息要实时关注,随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讯息,大幅度提高教学课堂上的有效性[3]。建议如下:(1)“走出去”:一方面,学校向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每年有规划的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类茶艺课程进修项目,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得到锻炼,进修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茶艺比赛,指导学生对接竞赛标准进行磨炼,不仅在锻炼学生,教师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从茶具到服装不断地创新,使教师创新能力得到锻炼,赛后教师可以与专家交流,吸收专家的指导意见,提高茶艺指导技能。此外,茶艺教师应走进企业,根据旅游类行业岗位在茶艺方面的技能需求,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岗位特征与技能特点,提升自身岗位能力,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及创设教学情境。(2)“请进来”,学校应有计划的邀请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或企业相关岗位业务主管来校针对教师团队开展专题讲座,老师们从中学习专业技能、熟知行业要求和茶艺岗位需求等,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辅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与岗前准备。

4结束语

茶艺课程是中职旅游专业重要的技能拓展课程。培养茶艺职业技能,是旅游专业中职学生岗位技能的重要补充,也是拓宽学生就业面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注重思政教育,突出技能培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课证融通、课赛融通等教学组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劳动者与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智慧.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应用型高校教学设计——以《茶艺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92-94.

[2]侯玉洁.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茶文化;酒店管理;茶艺;教学模式

《茶艺》是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兼具理论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是面向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性。它主要研究我国传统茶文化以及茶艺实践活动,进而传承和进一步创新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它阐释了茶文化在茶艺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更为详实的解释了酒店管理、茶文化传承、茶艺实践交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学生今后做好酒店中茶艺的服务接待和管理工作有密切关系,对提高茶艺技能和职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茶技茶艺、茶风茶俗、茶具茶事等活动。主要课程设计原则如下:全面性原则: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3个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均明确了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要求,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项目。第一个模块的工作任务是打好文化基础知识。第二个模块的工作任务是掌握不同茶叶性质及冲泡技术。第三个模块是技能训练茶艺的管理。前瞻性原则:培养学生具有茶艺与茶文化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理解茶叶相关知识与发展;掌握茶艺发展、茶艺场景布置要求及茶艺表演等知识;具有自我发展、创作高水平茶艺表演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学生毕业后在茶艺与茶文化岗位顶岗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茶艺师,最终实现在茶艺行业的零距离就业。灵活性原则:课程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管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是茶艺师行业本身信息的更新,教学过程中都必须兼顾。课程设计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本文着重分析《茶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认真思考如何结合OBE理念,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实践多方位的有效互动,进而提出下列适合的教学教改措施:

1着重于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

该课程围绕中国茶文化的传统知识和理论支撑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力图将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茶艺的展示、服务和管理创新中。在实践训练环节,教学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随酒店行业的发展把当下茶文化的传承和茶艺创业创新相结合,与时俱进,将各种茶艺的相关模拟展示融入其中。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把握茶文化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掌握该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汲取成功经验。因此,该课程的专业实践性很强。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将全面介绍茶文化与茶艺的基本知识、茶叶的类型、茶艺展示及未来相关创业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运用方法。本课程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理论化的教材内容偏多,而专业实践性的指导资料及实训项目需要增加内容并增强应用性,突出体现学生在酒店行业和茶文化继承、茶艺展示、茶事文化等未来职业需求。将《茶艺》的教学内容与酒店管理专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有效结合做细做好需要更加深入教学课程,尤其是案例运用和实践调研。

2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

传统的课堂讲解当然是以教师的讲授知识为主,单一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模式,显得教学设计环节过于呆板、过于拘谨,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批判性、高阶性、应用性的酒店管理专业的适用人才。而且,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听,50分钟的课堂时间将教师的备课内容全部教授给学生,虽然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但是效果不好,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只能盲目接收教师索要传达的知识点。教学方法没有多元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工作容易恶性循环。《茶艺》的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则采用了32课时,分为16课时理论教学和16课时实践教学,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方法:除了传统的PPT阐释与视频讲解、课堂讨论,也采取了线上线下阅读资料分析和茶艺展示、茶事文化宣传模拟等多种方法结合,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

3关注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创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会根据《茶艺》的教学大纲安排,结合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选择相关的理论知识、茶事活动和茶文化传承等情景案例,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完成预设任务,在实际学习与生活中找到观察对象和实例进行描述、模拟、分析与阐述。案例教学要讲究创新,结合时代特点。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茶叶的类型时,传统教学内容经常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茶叶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种茶叶类型对应的特点。但是随着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更多的90后、00后喜欢茶叶的寓意,赋予它人性化的魅力,借以表达自我形象;品茶如品味人生,不同气质类型和不同体质的消费者,喜欢了解茶文化并选择适合自我的茶叶。那么,在目前的教学阶段,除了以经典的茶叶类型举例说明,也选取了更多的茶点、茶叶寓意、茶饮等,甚至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考虑,以自己或自己的亲朋好友举例说明和实际应用。经过一段的教学应用后,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对茶叶的认知;提升学生对不同消费者和品茶人判断、推销、服务的能力。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实践效果很好,学生会主动地利用茶文化、营销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规律,去观察和分析大众,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更高,教学实用性增强。通过茶文化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教育和训练,能修炼自身气质,强化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在“以茶会友,以茶传情”的氛围中,启发广大学生科学地饮茶、艺术地品茶,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性和陶冶美好的心灵,更好地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对酒店服务专长的学生,着重茶艺表演和茶水服务。第二,充分运用翻转课堂法。结合我校OBE理念,教师会在课前提前布置预习和准备任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理论知识的自学;学生课上分组讲解,课堂上教师也会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对学生为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尤其是辅以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图文并茂、视频生动形象……通过这样的翻转课堂,相信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充分互动,学生活跃度特别高,课堂效果特别好。例如,提前给学生布置几段相关茶艺的教学视频或茶事的经典案例,课上学生以分组形式,结合PPT讲解有关知识点,讲述理论内容以及对案例分析、茶艺展示、茶事、茶文化宣传的相关辩证思考。教师主要进行答疑解惑、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并充分结合辩论讨论、创新创意等形式,更好的体现教学效果。除上述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建设并充分利用“学习通”、“翻转校园”、“雨课堂”、“泛雅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结合多媒体课件,上传视频与阅读材料,讨论相关热点话题,行业前沿知识等。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多媒体课件、线上阅读资料、讨论等进行预习和复习;为教师在线及时答疑、师生交流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平台。第三,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茶艺》的考核方式可以丰富多样,多元化、多角度考核学生。多元化考核是指多个主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任课教师评价、学生组间互评、生生互评等,综合后得出学生成绩。这里主要是指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为:学生出勤率、纪律、线上资料阅读、PBL小组任务、课后作业等,可以引导学生创新、批判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教学效果推向新高度。期末考试则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理论知识以笔试为主,着重考察学生对于茶文化、历史、茶叶、茶艺茶事的理论内容掌握程度;实践则以茶艺展示、茶室布置、茶事活动布置、创业等方面为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一种,精彩展示自我理解和自我创新。努力打破传统思维束缚,积极更新考试模式理念;密切结合课程教学实际,考试模式设计贴近教学目标;以课程教学质量为根本,注重考试模式改革的整体性。采取“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相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考核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持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结合教学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切实保障并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因此,《茶艺》课程在教学和考核中应该注意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核心强调课程教学质量,注重创新。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成我国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追求的质量在不断提升,人们对茶的需求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饮茶上,而逐渐上升为对茶文化的品味上,是高雅的休闲娱乐、以茶悟道的精神需求。传承和弘扬中华茶文化是时展的要求。《茶艺》是一门系统研究茶文化与茶艺的课程,起着引导并培养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茶文化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应用的作用。学生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综合人文素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技能,拓展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谢红勇.茶艺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2).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6

【关键词】传统茶艺文化;中职

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教学;应用中职教育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是为酒店培养多技能的高素质服务与中基层管理人才,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而茶艺课程又是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酒店管理者或工作人员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茶文化反映了中国的热情的待客之道,因此把传统茶文化应用到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有重要作用。

一、茶艺课程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1.现代酒店行业对茶艺人才的需求。随着现代酒店餐饮行业不断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能够提供茶艺服务的酒店也越来增多。为推进酒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酒店服务水平,推广中国传统茶文化,就需要培养具有茶文化素养的专业酒店服务人才。因此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中,会增设传统茶文化课程,提高茶艺服务的水平,满足现代酒店服务行业对茶艺人才的要求。2.提升酒店行业形象的需要。酒店行业,是为不同阶层消费者提供生活服务的重要场所,尤其是高端的酒店服务行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优质多样的服务。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酒店茶艺的服务水平不仅能体现酒店的服务水平,而且能体现酒店的审美和文化,提升整个酒店的行业形象。3.完善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学科体系的需要。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是中职学校的骨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很多酒店一线服务人员与中基层管理人员。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科的核心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和前厅服务,随着时展,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需要,在保留传统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应用传统茶文化于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进一步完善其课程体系。

二、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缺乏。中职学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很多专业的师资力量尚且不足,若是将茶艺茶文化推广为必修素质文化课程,缺乏具有专业技师水平的茶艺教师。2.实训场馆配套不足。很多中职学校的设备不足,尤其是茶艺教学的实训室配备配套不够,比如空调设备不足,会影响学生上课,让他们容易分心;配备音响设备不足,在茶艺实际操作过程中给学生无法播放有关的行茶乐曲,就会影响茶艺的教学效果。3.实训物料供给不足。有些中职学校在茶艺实训室的实物物料供给不足,用于茶艺的茶桌茶盘设置不合理,排水不适当,易堵塞,会让实训后的卫生清理难度加大。有关的茶具、茶叶配套也不齐全,也不能满足茶艺教学需求,教学质量下降。4.内容不够充实。现阶段的中职教育的茶艺教学,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材内容和教材计划上大多是考证的内容,对《茶文化与茶艺》的开展力度不够,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不高。

三、传统茶文化在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发扬传统茶艺文化,培养具有茶艺专业素养的酒店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在中职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中专业开设茶艺课程,以满足高端星级酒店或者餐饮服务业对茶艺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以培养具有茶文化素质的高素质的岗位人才为教学目标,推动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学生的就业生涯向更高层次的茶艺管理者发展。1.建立典型任务,开展模块教学。中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与人才市场直接对接为目标,因此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应该以培养优秀的茶艺师或者茶艺经营管理者为培养目标。将茶艺课程教学内容和有关职业要求有效对接,体现与茶艺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和教师要充分了解市场对茶艺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通过市场调查的工作任务实施课程教学。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项学习内容进行模块化,且与茶艺职业要求相匹配。一般来说,中职教育的茶艺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模块:茶艺理论、服务与管理技能和岗位实践操作。其中茶艺理论模块包含传统的茶文化、茶知识、茶礼仪等的学习,让学生对传统茶文化有一定了解,结合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中应该具备的茶艺专业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拓宽有关专业思维和视野。而茶艺服务和管理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第三,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或布置一定的项目,采用情景模拟或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模拟中学习茶艺服务的流程,掌握有关操作技能,加强对岗位服务标准和技能掌握,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岗位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实际的酒店或者餐饮部门进行实践,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接触,提供茶艺服务,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2.教学合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茶艺鉴赏的教学中,可以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模拟茶品会,然后学生分组对成员的茶艺进行点评鉴赏,最后让他们选出茶艺最优秀者进行奖励。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在情景中模拟演练,能够提高学生对茶艺的熟练程度。还有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对学生的茶艺能力进行培养锻炼。这种方法是教师提前下发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师生互动交流,既能学习茶文化的概念知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自主探究法的课堂,教师作为引导者同样要发挥作用,通过演示茶艺、播放视频音像资料或展示课件等方法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茶艺能力。3.进行课外教学拓展。中职教育的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茶艺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该从学校文化和有关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爱茶、学茶的兴趣,提高他们知茶懂茶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文化角,进行茶文化介绍活动,活跃校园茶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拓展,比如带领学生参观茶种植园,了解企业的茶产业链形态等。还有一种课外拓展形式就是在学校内开设有关茶艺社团和茶艺教室,让学生自主经营,了解茶艺经营管理知识,提高茶艺技能。学生可在多种实践平台中运用所学进行,进行活动策划,组织茶艺活动,提高对茶艺和传统茶文化兴趣,增进对茶的了解和学习。4.学习传统茶文化,传递审美。中华五千年文明,茶文化源远流长,在形式和精神上将文化与美完美契合。在传统饮茶活动中,选茗、择水、煮茶、茶具艺术,将环境、人、茶、水、器、等元素和技艺进行多元结合,不仅传播了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而且培养学生的对美和感悟和素养。而且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与宗教有一定的联系,在很多古代文人骚客中作品中,就有很多以茶寄文思,修身养性的哲学。因此在实际的茶艺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加入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描绘茶的幽雅、质朴的气质,将茶艺文化和审美思想融为一体。教师用茶艺的特有艺术感染力,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又通过在品茶、烹茶、赏茶等活动中,达到以茶育人的目的。

四、结束语

传统茶艺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重要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精神,中职教师把传统茶艺文化应用到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茶艺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于茶艺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小燕.浅谈酒店管理专业的美育实践——以《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10):148-149.

[2]王渔.中高职衔接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创新研究与实践[J].福建茶叶,2017,(2):279-280.

[3]问建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茶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福建茶叶,2018,(7):107.

[4]刘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展茶艺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模式[J].丝路视野,2018,(12):52.

[5]王坤坤.茶艺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分析[J].福建茶叶,2018,(8):112.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茶艺;服装;设计;研究

在服装教学实践中开展专项设计的研究有利于挖掘设计的灵魂,细化设计种类。茶艺服装设计的研究,首先要研究茶艺文化的特色,其次要在茶艺文化的特色上挖掘茶艺服装设计的特点。“茶艺”,顾名思义有“茶”,有“艺”,这里的“茶”是指饮茶文化,“艺”是指饮茶艺术,二者的结合就是完整的品茶过程,此过程讲究在与人品协调的环境下品评茶叶技法,鉴赏茶具艺术,欣赏操作者包括茶艺服饰在内的艺术风采,领略品茗意境,以求达到形式和精神融合,构造饮茶的文化。值得注意的是饮茶环境一定要有相应风格的服装匹配,才能衬托茶艺的主题,渲染茶性的艺术感。因此,茶艺服装设计的灵魂应当是:从茶艺的主题出发,挖掘不同主题的茶艺内涵如何在服装上体现,这种体现还要把握传统文化在服装上如何与现代时尚兼容并存的问题。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茶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茶艺服装设计也应从既能体现人们的审美,又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入手,多年的服装教学实践,积淀了对茶艺服装设计的研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解读茶艺文化,获取设计灵感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追求,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被更多人接纳,从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茶艺内容。体现在现代茶文化方面,主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服装礼仪等艺术形式,形成了有浓厚中国民族特色的茶艺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茶文化内容与茶艺服装的灵感触发点可解读如下:

1.1熟知茶叶的类别、品质特点

了解不同茶叶的制作工艺和贮藏等内容,是茶艺文化的基础,也是选择不同茶艺着装的出发点。

1.2茶艺离不开水

茶性发于水,了解水,懂水能触发现代茶艺的着装需求。

1.3茶艺的核心部分是技术和修养

茶艺技术主要指技巧、工艺。茶艺的技术和修养,除了与表演相关的程序、表演应注意的礼仪和茶艺规范外,对茶叶色、香、味、形的品鉴、茶具的欣赏与收藏,以及相应延伸或触发的生活与人生哲学等精神内容,均应娓娓道来,这是茶艺的核心部分,其与表演相关的礼仪对服装及仪态都有特定的要求。

1.4茶艺环境

从茶文化的角度出发,品茶一般讲究雅趣,品茶环境应做到清雅幽静,这时候的茶艺屋环境可以从古人常用的诗情画意情景借鉴:或者有梅开兰放之幽香;或者有松吟竹韵之清高;又或者有清风明月的意境等,但也有人品茶讲究豪华高贵。无论是哪种品茶环境,如果与服装的造型、材质、颜色相互映衬,将会相得益彰,升华茶艺环境。

1.5茶艺分类与茶艺服饰特色:

中国茶艺有多种分类,按照茶艺表现形式的不同,茶艺服饰有以表演型为主的茶艺服饰、以待客为主的茶艺服饰、以营销为主的茶艺服饰和以养生为主的茶艺服饰。它们的特色如下:(1)以表演型为主的茶艺服饰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台湾茶人大力弘扬“茶艺”,与茶文化相关的事业蓬勃发展,形形色色的茶艺馆充满了各种地域风情,各种茶文化盛会使茶艺表演的平台急剧增加。茶艺表演的基础是茶艺,它通过演示茶叶的具体冲泡技艺,生动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经过几十年的积淀,茶艺表演已经成为了传承茶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其表演的艺术形式也因饱含传统文化特色,而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以表演型为主的茶艺服饰强调视觉观感,可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又因其所处的环境常常是大型茶文化推广活动现场,聚焦传媒,所以,这类茶艺服饰可定性为舞台表演服,造型与日常穿着相比,衣身与袖子相对夸张,款式多样。但在选择时要与表演主题相符,如“明清茶文化表演”,茶艺师的服饰应该是明清服饰。如“潮州工夫茶表演”则应穿有潮汕地区服装特点的表演服等。无论哪一种服装,都应得体、端庄,符合看茶艺表演的观众审美要求。服饰色彩在鲜艳程度上的选择范围宽阔,从鲜艳的高纯度色相到低纯度的浊色,使用恰当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此类茶艺服的面料材质从天然纤维纺织品、再生纤维纺织品到合成纤维纺织品,只要能完成舞台茶艺服装的造型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与表演型茶艺服装搭配的配件品种繁多,装饰效果明显,在突出舞台效果上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时的茶艺师在表演茶艺时,可以充分利用舞台手段提升艺术感染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2)以待客为主的茶艺服饰注重茶艺师与所有客人的共同参与,宾主可以赏茶鉴水,互相交流茶艺,分享茶道精神,也可以一起进行茶艺美的创作。追溯渊源,四千多年前茶就被中国人广泛使用,随后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之一。志存高远的古人常以茶来自喻,为了表现这种清高,在待客时选择能演绎传统文化的服装会别有风味。另外,以待客为主的茶艺服装还强调亲切感,此类服装因讲究内涵,所以忌夸张,通常款式造型简洁自然,一般都具备结构合理、舒适的特点。待客之时,简单的茶服,朴素典雅,能够表现出一种茶的意境,会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但应注意,这类服装在细节元素的选取上,须保留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特点,如对襟、斜襟、立领、盘扣等,其它细节上要注意的还有不要穿露脚趾的凉鞋,不要带手链之类会影响茶艺氛围的饰物。以待客为主的服饰在色彩搭配上讲究视觉观感温和,忌浓艳,色调或朴实、或清新、或优雅,妆容的用色也不要浓妆艳抹。至于待客型茶艺服的服装面料选择,则因为是近距离的宾主接触而要求面料品质较好,制作工艺不能粗糙。(3)以营销为主的茶艺服饰讲究茶性展示的直观性,泡茶用的杯子一般为盖碗或审评时用的杯子,为了取信于顾客,要因消费者的需求不同而泡茶讲茶。这类茶艺服装要给顾客亲和、稳重、可信感,一般情况下,女茶艺师穿旗袍或穿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比较稳妥,旗袍开叉不要太长,以免影响坐姿,男茶艺师穿立领中式对襟服。常规要求是在款式上以简洁大方,便于茶艺操作为好,在服饰色彩上以中性色为主,保持色调沉稳可以给顾客带来安全、可信赖感。以营销为主的茶艺服饰在服装配饰方面,要注意不能佩戴垂坠较长的手链,也不能佩戴太过醒目和珠光宝气的其它首饰,在配饰数量上要进行控制,一般以不超过三件为好,同时配件的大小也要严格把控,不要一味的追求体积大。在与营销型茶艺服装搭配的妆容方面,女茶艺师要盘发,以免头发散落接触茶碗,产生脏乱之感。切记不要喷香水、不要涂指甲油和护手霜,指甲也不能太长。作为礼貌,女茶艺师一定要化妆,但是从尊敬客户的角度和茶的内涵出发,应以淡妆为好,忌浓妆艳抹。以营销为主的茶艺服饰也是近距离的跟顾客接触,在服装面料方面同样要求面料品质较好,制作工艺不能粗糙。(4)以养生为主的茶艺服饰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型是以中国茶道为基础,加入佛教、道教的养生功法,以茶养身,修身养性,其服装可注入佛道教元素,如禅衣等,服装廓形收敛,多采用斜襟、对襟与翻领、交领。现代型则是结合中医学成果,用花、果、香料、草药调制适合自身的养生茶,这类茶艺因是自泡、自饮,所以服装可以加入茶艺者的喜好与个性元素。

2茶艺服装的造型研究

服装的造型,通俗的说法是指服装的款式,包括服装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含局部造型)。茶艺服装的造型从传统文化出发,需要穿着者依据茶艺环境和茶艺分类穿出风骨和气度。茶艺服装的外部轮廓应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服装特点:主要为直身线型或梯形线型,线条垂展、流畅自然,主体搭配法则是:上衣如果宽大,下装就应选择长瘦或直筒之款。反之,如果裙子或者裤子是宽长款,那么上装就需紧身一些,短小一些。茶艺服装的内部结构通常较简单,因为外形是直身的或梯形的,无需分割线与省道的处理就能完成。茶艺服装的局部造型主要有领子造型、袖子造型和门襟造型等。茶艺服装的领子造型一般采用立领或交领,袖子造型按中国传统服装的造型则为连袖造型,现代茶艺服饰也有采用装袖造型的。至于门襟造型,中国传统服装中的对襟和斜襟在茶艺服装用的都比较多。细节部分,可适当采用盘扣和腰带,工艺精良的盘扣,本身就是品味独特的艺术,用得恰当,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

3茶艺服装的色彩研究

茶艺服装在色彩搭配的色调上,可以采用相同或相似色调,也可以采用反差比较大的色调,色调的选择可依据饮茶环境和茶叶类别以及个人气质修养而定,从专业的角度处理,应首先选择明确服装的色相,即色彩的相貌,如;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黑色、白色、灰色等,选择好了色相,再考虑色彩的明度和纯度。茶艺服装在色相的选择上,可考虑茶的种类与色泽,选择中性偏温暖的色相,或中性偏冷的色相。茶艺服装在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的处理上,要注意对比关系。色彩的明度反映在服装上,就是人们理解的颜色明暗、深浅之类的含义。色彩的纯度反映在服装上就是人们理解的鲜艳、素净、雅致、浑浊之类的含义。因色彩的选择对茶艺服的气质与品位影响明显,所以茶艺服的色彩配置要从色相的调和、明度的调和、纯度的调和、面积的调和入手,注重色彩的搭配原理,获得与各类饮茶环境协调的服装用色。上述色彩调和中的色相调和又包括类似色调和、邻近色调和、余色调和、对比色调和、互补色调和,茶艺服装要体现茶文化的内涵,可借鉴中国传统服装的色相,解析汉族服饰用色,人们常说的“青红皂白”再加上黄色,这五色在汉服中被称之为“正色”。不同朝代各有崇尚,用在茶艺服中都可体现其的色彩文化。但这些色在搭配时,多属于对比色搭配,要获得和谐的效果,需考虑明度与纯度还有面积的调和。明度的调和是指把服装上不同颜色的明度,调成明暗相近的颜色,以此完成色调的统一,从而获得色彩的和谐感,它包括高明度色调、中明度色调、低明度色调。纯度的调和是指把服装上不同颜色的鲜艳程度,调成或鲜艳、素净,或雅致、浑浊相近的颜色,以此完成色调的统一,从而获得色彩的和谐感,它包括高纯色调(鲜调)、中纯色调、低纯色调(灰调)。面积调和常用的做法是在对比强的几个色中,选择一个做主导色,在面积上占绝对优势,另外的色织只作陪衬或点缀,以削弱它们之间的对比感,从而使色彩变得协调。当服装用色与饮茶环境相符后,服装本身无论色调统一与否,都应在挖掘不同主题的茶艺内涵上下功夫,以此达到人与茶和谐并融的感觉。

4茶艺服装的面料选择研究

茶艺服装的面料可分别从传统茶艺和现代茶艺的不同特点方面进行探索。传统茶艺在体现传统文化上定位清晰,面料的选择当以古朴的天然纤维面料为主,主要有棉、麻、丝、毛四类。现代茶艺服装在追求茶、人相谐的同时,还会有一定的个性展现,能使用的面料范围很宽,无论是天然纤维纺织面料还是化学纤维纺织面料,只要是能对应饮茶环境的,都能在设计时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为了大面积推广茶文化或茶艺服,在价格成本上也有多重考虑。化学纤维织成的面料往往价格具备优势,让爱好茶文化的人有了更切实可行的选择。因此,茶艺服装的面料选择应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定位,才有利于茶艺文化的推动。就天然植物纤维而言,棉纤维织成的织物,具有轻松舒适、柔和贴身、朴实自然、吸湿、透气的优点,棉织物的价格也很亲民,在各类服装中都有它的奉献。用棉织物做茶艺服,其朴实自然的外观能体现茶文化的“静、清、柔、和”的特点。棉织物做成的茶艺服缺点就是容易产生细皱,垂感不佳,外造型上不够平挺,需经常熨烫。又因棉织物缩率都较大,所以棉织物做成茶艺服之前,最好经过预缩处理,以免穿着后洗涤缩水。在棉织物的厚度方面,通常中厚型棉织物可用于做形态款式较为硬朗的茶艺服,精加工的薄型棉质面料,具备一定的垂感,外观风格柔和、绵软,做夏季的茶艺服是不错的选择。天然植物纤维另一大类是麻纤维,常用的是亚麻、苎麻纤维,由它们纺成的面料牢固度好,散热快、吸湿透气佳,但是因纤维比较粗糙,穿着的舒适度会受影响,外观质朴的同时也比较生硬。天然麻织物是茶艺服装面料的常用选择之一,麻织物的风骨与茶文化内涵有诸多的关联性,其质朴、挺括、凉爽、清汗离体的特性在中国乃至世界传统与现代织物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传统风格茶艺服与现代风格茶艺服面料中高频率出现的一种面料。丝织物是以蚕丝为原料纺织而成的织物统称。它们具有优雅、高贵,飘逸与垂感俱佳的特点,是高档的茶艺服装面料之一。毛织物是对用各类羊毛、羊绒织成的织物的泛称。它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保暖性,挺括且弹性与垂感俱佳,是冬季茶艺服面料的优良选择,但是价格不菲。由此,在茶艺服装的面料选择上,就出现了一大类混纺面料,它们既可以调节茶艺服装的成本,又可以调整茶艺服装的外观,这是现代面料研究的较多的一个方向,也是现代茶艺服面料推广价格优势必经之路。

5茶艺服装的配饰研究

配件虽小,却能折射出人的品味。服饰配件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服装本体,其风格应该与服装能协调匹配。对于茶艺服装而言,配件不能以流行为出发点,也不能以华美贵重为参照,更不能以配件大小作为评判标准。与茶艺服搭配的配件首先应思考饮茶环境,其次要考虑着装人的发型与妆容,围绕这些,还应重点考虑饮茶的对象,顾忌他人的感受。探索与茶艺服装风格和相关人员协调的饰品,品味与风骨仍然是追求的目标。社会文明的建设发展,在茶文化古老的神韵中又添加了新的活力,茶文化融入了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元素,其内涵在拓展,表现形式更趋多样,茶艺服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茶艺服的设计者们应牢记服装是会说话的:它的语言包含服装的造型、服装的色彩、服装的材质以及不同的饰物。这些图形或物件语言可以讲述茶人对人生、茶道的感悟,同时传递茶艺文化不同主题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包大明,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28):115-116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茶文化;传播;营销

1茶文化的历史传播方式与路径

1.1向中西亚的传播

中国茶向外传播最早是从与中国陆地接壤的邻国开始的,最早是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在当时饮茶已经成为了“比屋皆饮”、“投钱可取”,由于当时中国丝绸的高质量、高品质在吸引阿拉伯商人购买丝绸的同时带回一些茶叶,饮茶之风从此向中西亚一带传播。

1.2向蒙古族的传播

在以前,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败,中国开展了另一条国际商贸路径,以山西、河北为枢纽,经过长城、蒙古再穿过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最后达到欧洲,因为经过蒙古,导致蒙古草原的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受到茶文化的熏陶。

1.3向俄国的传播

在明代,国家对茶叶贸易控制的很严重,最开始,中国使者携带茶叶向俄国朝廷馈赠茶叶,但是并未得到重视,在过了20年之后,斯特科夫又从蒙古将中国的茶叶带去俄国,后来,又逐渐有茶叶从蒙古畅销至俄国,逐渐在俄国兴起一阵茶文化,随着俄国对茶叶的需求朱建宁增加,俄国从中国湖北羊楼洞引进茶籽、茶苗,自己种植茶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茶叶品种。

1.4向南亚的传播

在很早之前,印度就开始种植茶,但却一直没有成功,因为这个情况,后来成立的植茶委员会派遣秘书到中国购买茶种,种植于印度大吉岭并寻求传授种茶和制茶的技术,最后经历百年的努力在后来终于取得成功。

2茶文化在传播与营销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增加,人们对茶的关注也在逐渐加深,但是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仍然存在缺陷,现代人普遍对没有做宣传或宣传少的事物认知度不高,就像女性的化妆品一样,许多人明明不知道产品的实用性是怎样的,但是在听见有很多人在推广它就忍不住想自己买回来。然而茶叶却没有明确的做过类似的宣传,因为过于炫丽的广告会让茶叶显得很低端,损坏茶的韵味,所以许多茶叶都没有做很公开的宣传活动,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并不是很多;除此之外,现代大众对于茶的理解也产生了一种错误,人们都认为“茶”是一种饮品,但是同时“茶”具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历史中的存在着浓厚的意义。现在很多人都只是简单的喝茶,许多学生在自己学业繁忙的时候也会喝浓茶提神,完全误会了“茶文化”的含义,“茶文化”是饮茶过程中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3茶文化的营销问题的解决方案

3.1从政府方面抓紧对茶文化的宣传

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政府对于它的宣传不要局限于它的营销发面,政府可以从多种活动上加强对茶文化的运用,例如,国家在南平重点推进武夷山茶旅小镇项目建设,构成“绿色+科技+互联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茶叶特色种植,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品精深加工。这样的活动推进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茶文化”还能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茶文化”,有利于茶文化的营销。

3.2为好茶打下响亮的品牌

在现代这个时尚、经济的时代,人们更加注重品牌的影响力,好的品牌不仅能让人们拿的出手还能帮助人们更好的体验到品茶的乐趣。当下自媒体极其发达,一个好的品牌再加上媒体的宣传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了解到茶的品牌,有助于茶文化的营销,不仅如此,一个融合了现代技术的文化还能帮助人们消除与茶文化之间的隔阂,让人们觉得茶文化虽然高雅,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茶文化。

3.3借助短视频的力量

把茶文化结合到短视频中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方式,在做短时频的时候可以把茶艺融入到视频内容里,不仅如此,还可以结合茶艺表演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泡茶其实也是一种艺术,需要人们更深的研究,在视频制作者的泡茶表演中,看视频的人也是一种享受;不仅如此,茶艺展示者还可以通过对视频的资料整理,把茶艺的制作过程用短篇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茶艺流程,不仅如此,如果茶艺师可以把茶的原产地给拍出来效果还会更好,再结合当地的故事,把茶艺的故事拍出来。例如冻顶乌龙茶,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对于这个故事茶艺短视频制作者就可以把‘林凤池’的形象人物化,让视频制作者把茶艺融入进故事中,方便人们更好的从视频中领略到茶艺的有趣,让茶艺营销变得更加方便。

3.4增加学生的茶文化普及

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精英,作为祖国的未来,就跟我们要培育新一代的知识根基一样,对于祖国的知识,我们更不应该让他就此断层,我们需要让新时代的中国人来了解茶文化,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文化基底。都说喝茶养性,给学生传输茶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茶文化基础,如何更好的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茶文化素养呢?学校领导可以在学校里开展一个茶文化俱乐部,在俱乐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可以教学生一些关于茶文化的内容;除此之外,老师,在平时可以多在教学任务中增加茶艺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茶艺;另外,学校为了更好的培育学生茶艺,学校可以在校园建设中,增添一些关于茶艺的元素,例如,构建一处具有茶艺文化的庭院、走廊等等,营造一个茶艺范十足的校园氛围;不仅这些,学校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举办一些茶艺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另外,老师还可以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增添茶文化手抄报或者关于茶文化的书法与绘画比赛等,帮助学生在课余的活动中更加深入的了解“茶”的魅力,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茶文化氛围内增添一定的茶文化素养和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3.5举办活动

为了更好的对茶文化进行营销,主办方应该适当的开展一些面向大众的活动,例如,借助节假日,在某个城市开展一次茶艺表演,地点在:XX,并在网络上开展一定的宣传,当然在举办这次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资金预算,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来到的人品茗,在活动开展的宣传活动中,宣传工作中还可以包含“体验不同茶类的泡法”,当人们来观赏时,可以介绍给他们看,例如,绿茶,较为鲜嫩,茶具一般是玻璃杯或盖碗,茶水比例1:50,水温在80-95℃之间,再根据茶叶的品质特征选择不同的冲泡方法(上投、中投或下投),绿茶可以冲泡3-4泡。那什么是上投?你可以给他们介绍:上投是水先茶后,中投是水半入茶,下投是茶先水后,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茶叶的冲泡方法与茶文化。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教观赏者如何品茶,先‘看一看’再‘看干茶’有些人一看一款茶叶,就知道它的外形了,观察干茶的色泽、条索、嫩度是否符合某款茶特征,下一步就是观看汤色,看清茶汤的色度、亮度以及清澈度,一款好茶的汤色都是色度明显,明亮有度而且清澈度极高的,保证从上往下看是清澈见底,另外还有一步就是看叶底,好茶的叶底看上去极具光泽,摸起来很舒服,光滑捏起来有厚度还很有弹性,在茶叶营销时我们可以利用活动的机会,在展示茶文化的同时宣传茶文化,帮助人们用这种品茶的方法鉴赏自己家的茶叶,这样不仅满足他们的尝试心理,还可以打出自家茶叶的品牌。

3.6帮助人们了解茶的好处

在茶叶营销过程中适当的讲解多喝茶的好处,例如可以减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有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的作用、有助于减小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助于防治早老性痴呆、有抗压力和抗焦虑作用、能提高免疫力、能提高杀菌力、有减肥瘦身效果等等,让人们知道茶叶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对人的身体有这么多的好处,有利于茶的营销。

4营销茶文化要注意的问题

在茶叶的营销过程中,茶叶店的摆设必须整洁大方,因为茶的文化气质就是很朴实又高洁,茶叶店铺的杂乱会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另外,一个好茶叶的营销,茶叶的种类必须要多,因为每名顾客的口味和需求都不同,就好比绿茶清甜但微苦,苦而不涩;铁观音回甘(先苦后甜),又分为清香型、幽香型和浓香型;红茶醇厚,浓郁等等,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征,因此店铺里的茶叶种类不能过于单一;除了产品上面,在员工的雇佣方面也要主意,选择有一定能力的人,近些年总是会有员工不负责任的新闻,而员工又是与顾客直接接触的人,他们会给顾客留下第一印象,如果他们的态度和精神就不好,那么对于茶叶的营销也就成了阻碍;除此之外,我们茶叶行业的人卖茶需要掌握最好的时间,必须抓住旺季也就是每年的春季,在一个好时期卖出最新鲜的茶。中国茶文化具有很长的历史,对于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人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对于茶叶营销的问题,我们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帮助人们增强对茶文化的认知,当他们对茶文化具有一定了解的时候,进行茶叶的营销。

参考文献:

[1]李萍.中华茶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建构[J/OL].湖南社会科学:1-7[2021-03-26]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素质教育;价值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正面临着不断增大的压力。一方面,旧的教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新的就业环境迫使高等院校必须及时地做出战略调整,让毕业生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样面临着重重挑战,在新时代,将茶文化的发展与高校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必将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实现两者的创新式发展。

1茶文化的现代特征

我国的茶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它根植于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农业文明之中,在官本位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教道教等传统思想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敬畏自然、重视传统伦理道德,讲求“天人合一”的茶文化的思想内核。这种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延续千年,虽然期间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点发生过变化,但这一核心价值理念一直相对稳定,并且影响非常深远。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进入了近代历史,当国门被外国列强用枪炮打开之后,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化都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也不例外。在这一百多年的近代历史进程中,中国逐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宗法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我国的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样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变革了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茶叶的生产、加工和消费形式,人们对于茶文化的态度也有了一定偏移。早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茶叶生产的机械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不断纵深发展,产业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扩张。茶叶的综合利用渗透到了化工、医疗、食品等多个领域数百种商品之中,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正在改变着茶文化的核心价值内涵。可以说,现代茶文化的价值内涵更加追求人的主导性,偏重于人对茶文化的享受,相关的礼法观念却相对弱化。基于特定的文化背景,现代人对茶文化的新价值内涵正在加速接受,并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物质文化享受。尽管如此,传统茶文化与道家、儒家、佛教思想紧密相连的特征依然明显,并没有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消失殆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仍然眷恋着“忠孝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观念,与茶文化的传统核心内涵相契合。值得注意的是,茶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并非简单的时间概念,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而且各个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非常之大。在一些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的茶文化依然非常稳定地存在着,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茶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其实,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很多领域都有着与茶文化相似的发展路径,因此,研究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对于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规律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2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入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不断深化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加大了对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探索力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在高校的公共课或者选修课中加入了曲艺、象棋、书法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了更高的文化内涵,可谓是一举两得。素质教育是合乎发展规律的,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我国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展的面太窄,很多情况下仅局限于本专业,其本质上还是服务于专业教学。有些地方虽然在跨专业等方面做了些尝试,例如多开设公共课、给专业相近的学生联合授课、打破专业限制等,但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还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没能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内涵,没有从本质上意识到素质教育是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全方位地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途径最大限度地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优秀人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有着类似的发展历程,都经受着新时代中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和高校的素质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优势互补。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亟需得到创新发展来实现自我救赎,获得更多年轻人的接受认可;另一方面,高等院校里聚集了大量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具有知识、能力朝气和活力,对传统事物和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果通过一定方式和途径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和推广,以广大青年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必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并培养出足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3茶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3.1有利于综合学科体系建设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人的起居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目前,茶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上了国际舞台,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推广,这一方面见证了我国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茶文化历久弥新,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特征。在国外,很多具有国家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都被纳入了当地高等教育的范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这对我国高等教育具有启示性,将茶文化引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之中,给学生全方位的茶文化教育,增强其对茶文化的了解和感悟,不但有利于克服我国高等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性教学的弊端,而且有利于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综合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茶艺分为六大要素,即人、茶、水、器、艺、境。在这六大构成要素中,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发挥着核心作用。人既是茶艺活动的掌控者,也是茶艺意境的创造者。茶艺需要上好的茶叶、水、器皿,同时更需要茶艺师的心灵手巧才能贡献出极致的茶艺精髓。茶艺的内涵博大精深,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体系,其中吸收了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因素,例如佛教、道教、儒教等,仁爱等传统文化精髓也融入其中。茶艺讲究天人合一,要求茶艺师心无旁骛、心如止水,实现人与物的完美融合。茶艺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只有在细细的品味中才可以感悟。当代大学生正在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正逐步形成,然而,社会上种种不良思想和风气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如果不及时制止和调整,必将影响其一生。茶艺展示的是一种平和的人生境界,研习茶艺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理性和淡然,提升自我感悟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另外,茶文化展现了一种人生艺术,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后,通过茶道规则沏一壶好茶慢慢品位,在品茶的过程中思考和感悟,无形中便提升了人生修养,让心灵得到净化。

3.3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这种大背景下,茶文化休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中国人对茶情有独钟,对茶文化更是偏爱有加,茶文化休闲产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的茶艺人才存在着严重短缺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茶文化休闲产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对高等教育发展也十分不利。就业难具有警示作用,倒逼着当代高校必须做出调整和改革,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技能。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顺应时展的明智选择,有助于培养专业的茶艺师,迎合市场需求。而且,茶艺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中国茶文化的传承者,承担着将茶文化创新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4茶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

茶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是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研习茶文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内涵,有利于其正确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具有极强的学习领悟和创新能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茶文化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在高校开展茶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校方的大力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制度、硬件等方面给予足够的保障,逐步将茶文化纳入综合学科体系中来,并在全国高校进行推广,形成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教育体系。茶文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纯依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校方应当创造条件与企业等社会经营主体进行合作,让学生走出去,到茶艺社等社会舞台上磨砺和锻炼。在亲身的实践中深刻掌握和领悟茶艺的精髓。总之,只有实现创新,才能让古老的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文化光辉,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茶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完美融合,实现新形势下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孙丽花 单位:河北省泊头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与茶道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茶艺和茶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茶艺课程教学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也带动了作为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的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作为提供多个项目的服务性行业,茶室、茶吧、茶馆等茶文化休闲场所在我国高星级酒店中逐渐兴起,因而对懂茶艺的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茶艺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种植茶叶面积最广的国家,也是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和出口量世界第三的国家。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茶文化在酒店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2014年3月,我国首家茶文化主题酒店———峨眉山雪芽大酒店在成都正式开业,从软硬件两方面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底蕴发扬得淋漓尽致。此外,在酒店中设置茶室、茶吧等服务设施更是常见。可见,为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发展,丰富酒店的服务内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业服务技能的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文化以及泡茶的相关技艺,以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提升酒店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道是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1]。中国茶道的核心是“廉、美、和、敬”,并兼具儒、道、佛三家之美。通过对茶艺这一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茶文化基础知识、不同茶类的泡茶技法等,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人气质和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达到外塑形象、内修素质的效果。此外,学生还可以考取茶艺师资格证,增加茶文化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其专业素养,为其今后进入社会以及更好地服务酒店行业奠定基础。

(三)是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客房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备酒店管理和服务能力。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酒店行业重要的产品之一。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有助于该专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茶艺方面的基本技能,也有利于促进整个酒店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的设置

(一)教学目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劳动者。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茶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茶具的使用方法、茶叶的鉴别、六大茶类的基本泡法、茶艺表演、茶艺馆经营管理等知识与技能,增强其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情趣,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高星级酒店及茶艺服务企业对茶艺人才的需要[2]。

(二)教学思路。茶叶课程教学中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结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专业性,遵循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于服务技能的培养,如茶艺表演、茶艺冲泡和茶水服务等,使学生掌握茶事接待服务知识、岗位业务流程与操作技能,并加强相关技能的练习,提高专业技能。另外,还应注重茶文化以及茶叶知识的介绍,以更好地为客人提供茶事服务。此外,还可通过以赛促学、以考证促学等方式,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参加茶艺技能大赛和争取获得中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

(三)教学内容。茶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特点。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茶艺与席间茶水茶点服务、会议茶水服务等服务项目相融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共计48学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茶文化概述。主要包括茶叶的起源、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茶道与茶艺、民族茶俗等内容。第二,茶叶知识。主要介绍茶叶的分类、加工、贮存、鉴别以及中国十大名茶。其重点在于根据茶叶的制作工艺,掌握六大基本茶类以及茶叶品质的鉴别,以便于日后为客人介绍茶叶。第三,茶叶基本冲泡。本章在掌握茶艺礼仪的基础上,学习茶具知识、用水知识以及泡茶的相关技法和程序,以期学生能学会依茶类挑选茶具、泡茶用水、冲泡时间、冲泡水温以及冲泡次数等,并掌握绿茶、红茶、乌龙茶的泡茶技艺。本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实操为主,课时约15个。第四,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在掌握基本茶艺冲泡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表演和茶席设计的创作,使学生在自创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茶艺。第五,茶与健康。主要介绍茶的主要成分、保健功效以及如何科学饮茶,通过学习可以在今后的茶事服务中为客人解惑答疑、推荐合适的茶叶。第六,茶艺馆服务与管理。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茶艺馆的类型、茶艺馆的经营与创新、茶艺馆的服务流程及操作规范等。

(四)教学方法。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茶艺课程内容较为精简,可操作性强。课程的茶文化概述、茶与健康、茶艺馆服务与管理三个项目的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以讲授法为主;而茶叶知识、茶叶基本冲泡以及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这三部分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主要以教师示范法、学生小组练习法为主,强调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操作兴趣。在茶艺的实践操作教学中,注重环境的营造,辅以茶艺音乐、插花、焚香、服装等方面进行相互配合。

(五)教学手段。本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音乐以及视频资料等进行整合,使相关知识更加生动、快捷地展示给学生;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茶艺基础知识竞赛以及茶艺冲泡技能比赛,并进行茶艺表演以及茶席设计自创比赛,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增添活力。此外,还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茶馆、茶叶店、茶厂等,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加工制作、茶叶冲泡以及茶馆经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学生对茶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作业与考核。作业与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茶艺课程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学生自己设计一次下午茶、自创调饮茶、以小组为单位自创茶艺表演、以小组为单位的茶席创意设计等,主要锻炼学生的操作和创新能力。在考核方面,采取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其中,日常考核主要在每个章节结束之后,主要巩固学生所学,同时检测其学习效果。期末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的形式,占总分数的40%,主要检测学生对茶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操作考核占60%,主要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基础茶类的冲泡演示,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识茶、泡茶和品茶。

作者:黄素云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