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儿童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25 17:14:11

户外儿童教育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大理剑川;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目前,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迫在眉睫。指出“扶贫先扶智”,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把教育扶贫放在首位。可见在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关注,同时也为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迎来契机。本研究涉及的农村留守儿童指:“年龄未满18周岁,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半年以上,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随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调查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通过整理家庭、社区、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后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给其造成安全失保、心理失衡、学习不佳、道德失范等负面影响。因此,剖析造成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心理健康、学习和道德品行问题的成因,结合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提出解决措施。

一、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契机

(一)教育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指示后,政府把教育精准扶贫规划到精准扶贫战略中,教育成为扶贫攻坚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让教育扶贫精准化,实现农村贫苦地区不同人群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接受正规教育,带动各地教育稳定协调有序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强调精准识别、帮扶、监督和管理等,因此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必须建立精准的教育扶贫体系,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在民族地区将公共教育资源落实到实处。教育始终是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面对社会的加速转型,人口流动既是动力,也给社会稳定带来冲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越发严峻。通过教育改善当地贫困状况,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将教育作为脱贫的武器来解决精神和物质贫困,达到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二)教育精准扶贫在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实践。精准扶贫战略出台后,各地方积极制定符合本地区情况的教育精准扶贫规划。在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第一,政府扶持型。政府出台相关规划政策或出资完善大理剑川的基础教育设施,如剑川县金华镇在政府出资帮助下,通过采取有效的教育精准扶贫举措,新建教育基础设施,对留守儿童走访调查、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定期核查,确保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精准扶贫。第二,基金帮扶型。国家和社会对贫困学生设立奖助学金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希望工程”。云南省把“两免一补”和“控辍保学”落实到实处,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集中在中小学,享受到义务教育支持补贴的书本费、杂费和生活费等救助。第三,学校帮扶型。大理剑川县各个学校实行的教育帮扶,如剑川金华镇中小学组织成立留守儿童研讨小组,学校聘用心理学教师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通过家访精准了解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状态,构成家长、监护人、学校多元一体化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帮扶群体。第四,社会公益型。大理剑川县民间自发组织的公益型教育帮扶。如剑川县老君山镇对留守儿童实施关爱工程,举办“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一对一地结成帮扶关系,帮扶人定期联系和探望帮扶对象,全社会共同努力精准帮扶这群特殊的儿童。(三)教育精准扶贫在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取得的成效。经过大理剑川各部门的不断努力以及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效果,各界愈加重视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践证明,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发掘当地的优势资源来摆脱贫困,确实对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改善具有一定成效。如大理剑川当地政府抓住沙溪古镇、海云居、石宝山、石钟山石窟等名胜古迹的旅游资源优势,让本地人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在剑川就业的机会,从而拉动当地经济,缓解外出打工让孩子留守的状况,留守儿童数量减少了,同时也就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据调查,学校在假期都会组织教师到村寨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帮扶,实行一村一户的一对一精准扶贫,大理剑川不少留守儿童得到精准帮扶后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二、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

(一)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问题。偏远民族地区的人们苦于生计而马足车尘,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乡让老一辈照顾。据调查,剑川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正处在学前、小学和中学阶段,大部分儿童与老辈居住在一起,老人年事已高,气力日衰,受教育程度偏低,卫生习惯不佳,不重视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使其养成不讲究卫生、饮食不均衡、作息不规律和不爱运动等问题。此外,留守儿童常常独守在家,经常会遭遇溺水、触电、烧伤、狗咬、食物中毒和打架斗殴等意外事故,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二)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按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划分,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婴儿前期到青少年时期,若儿童未完成此阶段发展任务,容易产生怀疑感、羞耻感、内疚感、自卑感和同一角色混乱等问题。据调查,剑川县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重大节庆才会回家,与孩子一同生活的老人注重关心其吃饭否、上学否,至于孩子是否遵守纪律、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受到委屈等却不太关注。基于此,留守儿童长期的生活、学习、交往与心理问题汇聚在一起,负面情绪无法开释,积极情绪逐渐减少,从而形成懒散行为和孤僻、叛逆、自卑的不良心理。(三)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根据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可知,留守儿童的年龄阶段正处于孩子获得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等重要时期。但据调查,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配合的缺失,学习上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厌学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家校社缺乏有效的监管,部分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不高,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课下未准时完成作业,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甚至不及格成了家常便饭,以至于这部分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最终无奈辍学。(四)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美德品质问题。美德品质的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无比重要的。据调查,大理剑川少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痛苦是缺少亲情和父母之爱,最大的问题是怨天怨地,妄自菲薄。由于父母较少打电话给孩子询问生活和学习情况,家人共处时间较少,缺乏交流,孩子与父母逐渐生疏,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内心对父母外出打工充满敌意,因此处于亲情饥渴下长期无助的孩子逐渐自暴自弃,缺少积极乐观、懂得感恩、自立自强、勤奋刻苦等美德品质。

三、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家校安全教育不到位。从家庭教育来看,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留守在家跟着老辈等隔代亲人生活的孩子教育和监护基本上鞭长莫及。加之祖辈监护人大多已高龄,心余力绌,安全防范教育易被监护人忽视,多数时间让孩子自己上下学。从学校教育来看,剑川地区许多学校已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但受办学条件的局限及安全健康教育课时较少,缺乏可行的措施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安全管理和规避风险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面对突发危险事件时缺乏自我保护的安全防护意识。如剑川县老君山镇新生村一位家长说:“父母不在家的孩子们常需自己下厨做饭,常有烧伤烫伤和触电的情况。”可见,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自身安全意识薄弱。(二)心理教育方法未普及。儿童六七岁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学习环境的变化使其心理品质发生质的飞跃,到十二三岁正值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时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父母为谋生而远离家乡,为此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教师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家长和心理调节者的角色。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师更多时间忙于学校其他事务,无多余时间思考如何教育留守儿童。老君山镇新生村新生小学共有六位老师,学校在资金不足和师资缺乏的情况下,无法为教师提供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学习资料且心理咨询室也未建立,所以心理教育方法未在当地各学校、教师中普及,也易让孩子陷入不良心理认知的深沟。(三)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国家在教育资金上的投入逐年上升,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依旧存在,在偏远落后的部分民族地区,财政性投入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部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其中各级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中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较多。但剑川受经济限制,教育支出会出现缩水。与剑川老君山镇的老师交谈得知:“近几年国家大刀阔斧的精准扶贫,对高中生和大学生多帮扶,但专门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较少。”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使得教育环境较差导致其学习问题突出,所以基础教育的投入需要关注到这群特殊儿童。(四)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从自然环境看,剑川位于大理州北部,多山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较困难,父母迫于谋生留下孩子独守在家,长期的留守经历使孩子无法享受至亲的关爱,易在学习、生活、安全、品质、心理健康等产生诸多问题。从社会环境看,剑川人民民风淳朴,老辈监护人抱有墨守成规的传统思想,难以教导孩子形成均衡饮食、讲究卫生、作息规律等习惯,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加之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的特殊,孩子缺乏完整的情感世界,影响其形成积极健康的身心和美德品质。国家精准扶贫后,剑川的旅游产业得到扶持,人们返乡挖掘家乡旅游资源来脱贫致富,一定程度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的生存压力,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城市化加快的必然结果,所以必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来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

四、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出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

(一)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安全问题教育精准扶贫重在“精”字,对当前剑川留守儿童贫困对象情况不明,无法精准解决生活安全的问题,采用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解决剑川留守儿童生活安全问题。一要建立精准的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落实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安全情况,追踪记录,做到精准帮扶。在有较多留守儿童的学校,组织教师建立留守儿童个案成长记录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情况信息和学生家庭基本情况。二要建立教育精准大数据服务平台来一对一帮扶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建立精准的留守儿童服务平台,有效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安全情况。如通过网络记录考核留守儿童个人卫生、饮食、作息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分析其生活上的问题,从家庭安全、户外安全、人身安全、自然灾害防范和自我保护等维度来追踪管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二)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梯次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从构建教育精准扶贫梯次解决大理剑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出发,一是制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案,了解剑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整体情况,并将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用以辅助教师开展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记录、观察其群体及个体心理发展状况。二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实施解决措施,为落实好留守儿童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指明方向。如优化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向教师宣传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三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步步为营,避免随心所欲,空洞无物,如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行心理剧表演来宣传常见心理问题的调节方法。(三)增强教育精准扶贫力度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加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扶贫力度解决其学习问题。一要加大政策扶持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不佳问题,对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同时落实好领导负责制,做到精准扶贫,学校与政府联系,专为留守儿童教育制定章程。二要加大资金支持改善留守儿童辍学问题,教育扶贫的资金来源于国家扶贫下拨的教育经费,但这对留守儿童教育所需资金只是杯水车薪,所以学校可向社会发起募捐筹集资金解决其生活需求。三要加大师资投入来改善留守儿童厌学问题,老君山镇新生村新生小学是一所有六位教师的不完全村小,但留守儿童人数占在校生的百分之六七十,教师承担多科教学和行政而无法顾及留守儿童的学习,于此应补充师源让教师有足够时间指导留守儿童热爱学习,引导其形成乐学好学的品质。(四)稳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解决大理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美德问题。教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彻底脱贫,稳固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是脱贫的最后环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目前教育界的难题,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学校和社会通过留守儿童档案了解有严重美德品质缺陷的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基于剑川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生活环境,学校应重点培养其积极乐观、勤奋刻苦、懂得感恩、自立自强的品质。同时,家长应配合学校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作为优先教育的内容,教育其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父母的艰苦和万般无奈,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再者,引导留守儿童理性分析生存环境,坦然面对困难。

综上,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有效促进大理剑川农村经济的发展。教育精准扶贫的精准帮扶对当地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进行了落实,通过教育硬件和软件的精准,将教育扶持一对一地落实到农村留守儿童的身边;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扶贫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精准的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及时走访调查、更新留守儿童数据库、分析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同时还要优化师资队伍,开展大理白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教育精准扶贫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大繁荣,教育精准扶贫的同时缓解当地经济问题,降低城乡地区水平的差距,从而间接性地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从根源上遏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矛头。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利保护初探[D].吉林大学,2010.

[2]梁威.留守儿童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12-21.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分析措施;幼儿活动;效果改进;游戏活动

前苏联教育工作者Makarenko曾经说过:“游戏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学习等一样,在儿童的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儿童参加各种游戏。所有类型的游戏都需要仔细组织和不断实施,以便不断提高儿童参与游戏的效率。

1根据季节性变化安排户外活动

在秋冬季节,外面的温度很低,环境比较恶劣,在寒冷时期幼儿是比较脆弱的,并且将电子仪表放在寒冷的环境中,也不利于信息技术设备的保存与保护,不想去户外活动幼儿这是正常的,但是,幼儿从幼年开始,教师需要抓住孩子,爱好抓住机会,也就是离大自然很近,这个时候就是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电子仪器,比如摄像机等等,帮助幼儿们玩得更开心。但是,儿童的皮肤很微妙,在户外活动中必须控制时间,教师通常在20分钟内让儿童在活动和游戏中行使他们的意愿。

2发展体育活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为了增加幼儿电子游戏的种类,我们积极开展太阳运动。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休息、体育和户外活动来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团体内的练习是儿童参加体育锻炼、提高锻炼质量和完成相关教学工作的一种固定手段,儿童必须在每个阶段和每个练习中进行练习,并对体育锻炼进行评估,儿童类别中的动机必须合理。所以,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记录,一个日常的比较。学校休息后,孩子们在公共场合过得很好,并得到红色的花朵来鼓励他们。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沙子来组织儿童游戏,儿童将沙子从一个容器移到另一个容器,玩得开心,脸部的汗水流出。

3科学领导的活动应及时受到管制

前苏联教育学家Nokina指出,“游戏是幼儿期的忠实伙伴,比任何其他形式的活动更适合儿童,促进儿童教育比任何其他形式的活动更容易”。游戏是儿童最受欢迎和最需要的活动,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对儿童来说,必须更好地组织有效的游戏活动,就像学习和学习一样。特别是幼儿还需要教师的不懈指导,帮助他们熟悉游戏的基本要素。这使儿童能够跟随教师的想象力,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比如,通过玩耍“报纸粘在我的身体上”,老师先给我看,把报纸张开,双手牵着报纸,放在我的胸膛上,然后迅速走路,然后放手,报纸粘在我的身体上。这对成年人来说很简单,但对小孩来说,有点仓促,有些报纸很容易就落在地下了,有些报纸还没有散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耐心的指导,关键是要快点放下报纸,早点报纸就会掉到地上,游戏就会失败。在老师的领导下,孩子们终于放下小手,放下报纸。儿童们熟悉了活动的主要方面,我们开始以小团体的形式表演,以了解哪个团体的成功率很高,所有的儿童都很活跃和开心,这不仅是为了确保活动的质量,比赛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的能力,只有对各种儿童游戏活动进行管理,才能保证游戏的有序发展。

4注意活动过程和形成良好习惯

当儿童参与户外活动时,教师必须随时指导他们,控制他们的个人行为,逐步发展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鼓励他们采取良好的行为方式。例如,儿童来完成射击的游戏时,除了调整射击位置和在球拍上行走之外,还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换句话说,间断射击而不要连续射击,在射击后把子弹带回来,准备下一次射击。经过一些培训,大多数儿童能够遵守规则,教师可以耐心和敏感地说服不遵守规则的儿童。由于我们的共同努力,儿童的行为习惯和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师应在活动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孩子们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与塑造性。我们必须仔细设计每项活动的细节,以便激励儿童参与活动,使他们熟悉这一进程,学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5做正确的事和清理玩具

如果没有玩具和设备,儿童游戏是不可能的,而且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将重点放在儿童自己组织游戏的习惯上。在活动开始时,儿童很有动机,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玩具;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一旦感兴趣,有时是以一种沉醉的方式,;但是在这个时候有时,幼儿的玩具会被随意丢弃。正是在这个时候,教师必须抓住机会解决这类活动的危机,这不仅是为了不动摇他对这类活动的热情,而且也是为了使他能够表现出礼貌。特别是,在活动结束时,儿童将玩具丢在地板上,教师必须合理地引导儿童,鼓励儿童纪律,并呼吁学生对玩具他们的爱。就像“妈妈的车不见了”游戏一样把她送回家,小玩具是干净和整洁的,让我们照顾好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自觉组织玩具,从一开始到最后发展活动,并保持清洁和有序的习惯。

6结语

总的来说,伴随着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地得到提高,目前基于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的运用,教师必须认识到游戏是幼儿发展,我们教师必须激励他们。这些活动涉及儿童的身心发育,以期实现社会发展,同时也涉及发展中国家培养儿童的能力,成为高度合格的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许彩凤.提倡游戏化提高幼儿音乐活动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7(69):184.

[2]熊莉.如何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8):278-279.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儿童成长;户外游戏;空间设计

现在的儿童户外场地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设计”,对儿童的场地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设计中,应将儿童作为一个专门的关爱群体给予更多独特的考虑和关注,而并非只是圈定一个模式化、简单化的场地。如何为他们设计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游戏环境,在日益注重儿童教育的今天,有着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1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儿童伴随着游戏成长的过程中,给儿童提供了身体运动、智力、认知、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机会。许多人都研究或论述过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实践也充分地证明,游戏不仅不会浪费儿童的宝贵时间,反而是儿童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人们对场所的规划,不单单是空间,也不是内容,而是一种体验。“相互作用”是创建具有刺激性与挑战性,能够激发儿童更多想象、思考和探索的游戏空间,并有利于儿童心智的发展。良好的户外游戏空间环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不仅提供了儿童与成人间的活动,并蕴涵多种哲学和文化理念,以至于儿童置身在其中时,能激发潜能及表现出自我,感悟其文化传统和哲学理念,进而改善行为、陶冶性情、涵养气质。

2释放儿童心智发展的户外游戏空间型类的设计

2.1认知发展空间的设计

这是一种帮助儿童理解和学习知识与概念,训练儿童思考能力的游乐设施,参与活动的儿童可以进行思维共享,游乐设施多以简单、有趣为主。比如,游乐场中的大树须向四周蔓延,不能把根砍断,可在周围增加防护网。无论什么时候看见吊床,都想踏上去摇动,这是一种新奇的玩法。

2.2自然成长空间的设计

利用沙子、泥土、砾石、水体等操作材料,给儿童提供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凭借这些材料,孩子们能自主进行各种样式的塑造和游玩。沙子常见的方式主要是沙池,儿童通过将沙子堆造出造型、装填、搬运、抚摸等活动,可以锻炼手的精细动作及肌肉型力量,丰富感知体验,还能在合作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沙池用的沙必须要颗粒均匀、色泽柔和,不能太粗糙,不能有碎石和危险颗粒,同时避免过细和过多的粉沙。通常采用经过清洗和消毒过的河沙、黄沙、海沙、白沙和决明子植物沙。考古沙坑是另一种游戏方式,吸引孩子们去挖掘各式各样的宝藏。水体的使用有小溪、戏鱼池、旱喷等多种形式,应注意水质的保障、水深以及防滑处理。

2.3植物游乐空间设计

利用植物为孩子创造新游戏空间的趣味是无穷的。树洞与高大灌木枝干形成的空洞可以作为很好的藏匿空间;枝干强壮而多分枝的小乔或大灌木可以提供攀爬的机会;植物迷宫和小树林形成神秘的探索空间;开阔的草坪和草坡可以奔跑、滑草和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植物环境中的昆虫和小动物,能够吸引孩子们长时间的观察,丰富知识与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这种用于游戏和增加趣味性的地形还可以用在广场设计上。日本东京丰洲拉拉港城市港口广场的波浪花园,采用的就是波浪式的广场设计,让身处其中的孩子情不自禁的想要奔跑和嬉戏。

3结语

总之,户外游戏空间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布置游乐设施,而是一个不断与儿童心智发展以及游戏变化互动的过程。交互性、灵活性、主题性等户外游戏空间能有效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良好的户外儿童游戏空间应不拘泥于任何固定的形式和内容,其目标是给儿童最自然的活动环境,保持孩子们的童真,不过多约束孩子们在玩方面的多样性,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定制属于孩子乐园的一片天地。

作者:黄林 单位:深圳市造源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幼儿园;泥龄体育游戏;儿童发展

混龄体育游戏将混龄游戏和体育游戏混合在一起,应用在儿轍育教学制J中,从JL童的个体錄出发,为JL*身体能力錄、1H4化和社会化鎌奠定基础。现如今,国势t个体差异教育、个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髙,混龄体育游戏的优势作用日益突出,在儿童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这一教学模式是必然趋势。

一、混龄体育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混龄体育游戏同时具备体育游戏和混龄游戏的优点,通过这一游戏模式,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在混龄体育游戏中,年龄大、能力强的儿童成为年龄小、能力弱儿童的支架,通过这种“以大带小”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儿童身体能力得到提髙。而儿童能力发展的同时,自信心、责任心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还能够形成乐于助人、相互帮助等优秀品质。其次,混龄体育游戏让儿童处于一个跨越年龄的群体环境中,儿童可以接触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同学,学习、交往的机会大幅度提髙。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同时学会理解他人想法、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品德。最后,混龄体育游戏在提高儿童认知能力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年龄差距问题,看待问题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这一游戏模式中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而解决冲突、实现平衡转化就是儿童认知能力提高的过程。

二、港龄体宵游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上可知,混龄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儿童多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在品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各幼儿园混龄体育游戏的开展情况上看,这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混龄体育游戏类型单一,材料种类较少。在儿童发展培养过程中,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游戏类型,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混龄体育游戏活动可选择的内容较少,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儿童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真正提供给儿童的游戏器械很少,甚至于一些儿童在活动中无法拿到玩具道具。长此以往,儿童对混龄体育游戏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甚至会产生厌烦感、疲惫感,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游戏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第二,混龄体育游戏时间不足,空间密度狭小。对于大部分儿童而言,游戏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主要方式,因此很多教师和学校都对游戏十分关注,反而忽略了游戏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实际统计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教师在游戏时间的设计安排上并不充足,以室内混龄体育游戏为例,45%的教师游戏时间控制在21-30分钟,35%的教师游戏时间在40-50分钟,剩下的教师都是在20分钟以下。从空间情况上看,真正提供给儿童的活动空间较小,密度较高,非常容易发生拥挤,甚至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儿童的游戏行为受到影响,不利于混龄体育游戏的开展。第三,混龄体育游戏吸引力弱,教师过度介人。教师在混龄体育游戏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革发展,很多教师从完全控制游戏转变为适时地介人参与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介人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交叉式介人、垂直式介人、平行式介人。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存在过度介人的情况,垂直式介人原本应为使用最少的方式,但应用程度最髙,甚至于一部分教师直接影响并且中断了游戏进程,完全打乱游戏节奏,混龄体育游戏的培养作用也会随之失去。

三、提离混龄体育游戏开展效果对策

(一)游戏类型材料投放多元化。1.游戏类型多元化。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而言,不同的游戏类型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因此,混龄体育游戏的玩法设定也必须要做到多元化,让不同的儿童都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玩法,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混龄体育游戏中不同年龄段之间有着不同的需求,教师要实现一游多玩的方案,充分尊重保护儿童的个性化,提髙儿童兴趣。比如:年龄小的儿童对活动的情节性、故事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年龄稍大的儿童则更喜欢竞技性、娱乐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针对一个游戏设置不同的玩法以及不同的评价方法,从而促进儿童得到真正的发展。比如:以促输队》这一游戏为例,教师将所有儿童平均分为四组,中、大班儿童负责前半段运输,小班儿童负责后半段运输和搭建工作。大班儿童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堆出最高的积木,小班儿童则是要在规定时间内搭建出一个房子,大班儿童在完成比赛后,可以帮助小班儿童共同运输砖块^1。综合两个比赛的成绩选择出最优秀的小组颁发团体奖,同时为单独获胜的儿童颁发个人奖。2.材料投放多元化。在进行混龄体育游戏的雕中,不{5?丰富游戏类型,还要实现材料投放多元化,以此有效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提高游戏活动质量。在游戏开展过程中,要为不同年龄的儿童准备不同的材料,确保儿童能够在一大气、丰富的环境中展开互动,切实提髙游戏活动质量。比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对材料的操作能力,在场地中投放不同的材料,从而让儿童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和材料进行互动。以《平衡木》为例,其中需要用到平衡木、彩虹石、跨栏等多种障碍物,教阿以准备多种难度等级的平衡木,以此让不同年龄段儿童有选择的进行挑战。此外,教师还可以额外增加水桶、沙包、篮子、梅花桩等障碍物,为年龄大、能力强的儿童提供挑战,切实提高游戏丰富程度。某校教师就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大小的水桶,运水走过平衡木,以此提髙儿童的平衡能力、臂力、合作能力等,从而满足混龄儿童体育贼的实际发展需求。(二)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氛围。1.提髙学校的软硬件配置。造成混龄体育游戏空间、时间不够的根本原因是学校缺少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空间面积,合理地设计游戏参与人数,避免人数过多,导致空间密度较高,对观察、指导、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但人数过少,也会降低混龄体育游戏的实际效果。其次,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引人全新的软硬件设施,为不同性格的儿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儿童有一个自由的环境,就能更加准确地找到自身定位,如多媒体技术、运动器材等121。最后,还要充分突出混龄体育游戏的特点,让儿童学会换位思考,在学校内建立一个参与度较高、气氛活跃的氛围。2.科学设计混龄体育游戏。科学设计混龄体育游戏,可以切实提高这一游戏模式在培养儿童、促进儿童发展上的作用效果。游戏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游戏质量,只有充足的时间,才能够让儿童充分感受到混龄体育游戏的意义,并且最大程度展现自身能力,对自己形成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知。(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教师在混龄体育游戏中的重要性无庸赘述,但教师不能过度介人游戏,在适当提高教学难度的同时,要重点观察、指导游戏,从整体上把握游戏,并引导儿童总结、讨论参与混龄体育游戏的感受,进一步提高混龄体育游戏的作用。比如:某教师在交代清楚游戏规则后,就作为游戏的裁判,除了出现无法控制的行为,否则不会过多干涉儿童的行为,在结束后和儿童一起总结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还要不断积累游戏经验,中国的混龄体育游戏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落实游戏的整理,并且和其他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以此探索出真正符合儿童发展的混龄体育游戏课程p)。

综上所述,混龄体育游戏在提高儿童自信心、认知能力、同伴交往能力等方面上具有重要作用。混龄游戏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可以打破年龄界限,让儿童更好地接触其他的人,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情境,通过观察、接触、交流的方式,形成独特的情感感受,促使身体机能、心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夏莉.幼儿园户外混龄游戏的探索与思考u]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3):86

[2]严英.区域性混龄户外体育游戏的实践与探索D]课程教育研究,2018(28):200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亲子;设计;童心

童心,即为孩子般的心灵。它是宝贵的情感,能带给人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对生活的期待与清澈的笑容。孩子生而带有童心,喜爱玩耍,简单而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现实和多虑并不意味着童心的消逝,而是单纯的情感被隐藏,即便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也经常有被称为童心未泯的老顽童。那么如何在生活的磨练下保持一颗童心呢?和孩子们一起玩。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在街头绿地、儿童公园等地方,孩子们在架构和配色都几乎一样的滑梯上一遍遍重复着爬上去、滑下来,无精打采的父母则在一旁监管、拍照,消磨时光。与孩子玩本是愉快的事,为什么家长会产生这种情绪状态?事实是根本没有娱乐设施供他们活动,一些所谓的亲子游乐园成了家长休息和托管小孩的去处,这类空间中,大都以儿童游戏、父母长辈看护的方式展开,在设计中往往讲究儿童的娱乐设计和家长的休憩设计。难道家长只需休憩而不爱玩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玩是人的天性,不会随着年龄而消失。趣味性的活动并不是儿童的特权,家长也需要从乏味的监护中获得乐趣,舒缓工作和生活压力。在现在这个“亲子游”、“亲子园”等词汇频繁出现的时候,仍需要真正专门为亲子设计的空间,一个能使家长和孩子共同玩耍的地方。

一亲子互动空间

亲子互动空间即亲子产生互动行为的空间场所,分为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室内互动空间主要指在商业空间中逐渐兴起的亲子乐园,即通过五颜六色的室内游戏设施搭建的较为安全的游戏场所。而室外互动空间主要有儿童乐园(指在居住区和学校附近设置的有完善安全设施的独立空间)、综合公园中的儿童游戏空间以及儿童公园等可供亲子活动的户外场所。

1.1室内亲子互动空间

从室内亲子互动空间来看,具体主要分布在三类地方:首先是大型购物商场或购物中心。娱乐设施主要有以网箱结构为主的传统游乐设备、充气型的大型软体设备及电子游戏类。此类场所吸引的是消费能力较高的年轻父母,可在购物疲劳时选择此处作为休憩地点,也像是一处孩子的托管中心,为跟随父母逛街购物的孩子提供玩乐的去处;其次是位于大型卖场,如沃尔玛等大型超市,此类空间娱乐规模较小,多为软体设备,主要吸引中老年人带领儿童逗留玩耍;最后则是居民区内活动中心或商业类的早教中心,有固定的客源,娱乐形式多样,主要主张对于孩子的教育意义。室内亲子互动空间的优势在于不受地理环境与天气的约束,可以随意在一定大小的室内建立一个乐园。设施设备多为软体,有较好的保护措施,对于儿童活动较为安全,而且空间相对较小且容易管理。然而其主要针对的是低年龄儿童的游乐,且通常有围栏划分儿童区,这种家长观望型的活动使亲子很难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室内环境不可避免地使其成为封闭空间,人流量增大时会导致拥挤、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降低等问题,因此儿童的娱乐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无法得到确切的保障。

1.2户外亲子互动空间

相对于室内的封闭,户外的活动则是以阳光和新鲜空气为伴,动用全身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方式。既能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又增加了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使孩子在制约大大减少的环境中不断探索观察,并在运动中锻炼健康的体魄。而室外侧重亲子互动的空间较少,因此承担亲子互动功能的场所便转移到各类儿童游戏区。从国内发展来看,儿童游戏区是在解放后才慢慢出现在城市公园中的,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儿童公园的发展步入正轨。目前法律法规已能很好地保障居住区儿童游戏场所的建设,大型的儿童游乐公园也不断地在各大城市发展起来。其中一些主题游乐园所面向的群体变得更为广泛,例如迪斯尼乐园,成为亲子都趋之若鹜的玩乐空间。然而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户外游戏空间被一再压缩,数量不足与分布不均等问题使人们无法方便快捷地享受户外游戏的乐趣。在场地的设计上主要是对儿童这一单独群体进行考虑,不论是娱乐设备种类和尺寸设计上,并未对家长在空间中的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考量。而在娱乐设施设计上,类型普遍较为单一,多以成品为主,最为常见的就是千篇一律的滑梯构件模式,这种娱乐方式还停留在美国在70年代后盛行的“麦当劳模式”,缺少基本的交流(图1)。另外,空间的功能布局混乱,专属性较低,欠缺及时的管理维护,同时也缺少与自然的协调与融合。这类空间还未能全面考虑使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家长和儿童共同营造高品质的游戏场所。

二亲子互动空间的作用

2.1有益亲子关系融洽

亲子关系的性质是互动的,亲子行为也是双向的。亲子互动即父母和子女间的相互交往活动,如交往行为、求助行为、探索行为、展示行为、娱乐活动行为等。关于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课题。这种互动行为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人格特征、儿童的气质和性别等。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利于亲子关系融洽,促进儿童心理与生理发展,同时也可以给家长带来高涨的情绪状态。相较父辈而言,现在的家长与孩子在相处的过程中会产生更频繁的互动,无论是在言语还是行为上。而且,家长更愿意带领孩子走向户外,与外界接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能更多地尝试各种户外游戏,父母能更多关注儿童的行为,在互动中进行适当的引导,这些都促使着亲子双方彼此情感的交流和理解。

2.2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我们开始不再单一地填鸭式教育,儿童的兴趣和人格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玩耍是童年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促进儿童发展的良好手段。设计师也在努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他们创造更加安全、更具挑战性的以及真正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游戏空间。如今儿童游戏的权利在欧美深受重视,巴西地方法律禁止在儿童游戏场吸烟及穿行,美国各个州县也不同程度地把儿童游戏场地纳入法规或者开放空间政策中。在户外游戏空间的设计上,国外更倾向于创意和挑战性。继“麦当劳模式之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设计师们开始对儿童的行为、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于为孩子创造一个不拘泥形式的探险场地,同时在游戏的种类和功能上进一步丰富。2014年在土耳其建成的佐鲁中心游乐场通过不同的形状、色彩设置和与众不同的娱乐体验带给孩子们无穷的想象空间,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所设计的冒险场地使他们可以尽情攀登、跑步、捉迷藏、滑板、登高俯瞰,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游乐体验(图2)。国外的社区研究也己意识到了儿童在居住区建设中的影响,并从亲子的角度设计了一些不同活动形式的亲子空间。另外,西方国家住宅的私人花园也可成为亲子互动的重要场所,然而这并无法在国内普及,因此我们尤为需要建设公共的亲子互动平台。

2.3唤起家长内在童心

儿童拥有人最本真的状态和最真挚的感情,童心使他们充满了离奇的幻想和纯真的期望。在与他们一起玩耍的过程中,细心聆听他们的语言,模仿他们的行为,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简单而欢快的游戏中寻找埋藏在心底的童心。在精神上,这种年轻的心态可以使人内心平静并乐于交流,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与思想,缓解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强积极与进取的心理;在生理上,保持童心可以缓解脑神经压力和紧张感,调节脑细胞,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和人体免疫系统,帮助人保持精神饱满的年轻状态。同时,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亲子互动空间能让家长从传统的监管角色转换为参与者,成为儿童游戏场地中另一大主要设计对象。这就需要我们把目光从原本聚焦于儿童的特征转移到两者的互动行为上来,把家长的对于玩的心理与生理特点作为重要考量,设计富有童趣的乐园。

三亲子互动空间策略

纵观国内外,其实并不乏优秀的儿童游乐场设计,但普遍都缺少家长作为使用对象的考虑及亲子互动的元素。要么在区域的划分上直接分开设计,要么是孩子的游戏家长根本无从入手,因此就会出现文章开头的现象。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一定需要大费周章地创造全新的娱乐环境,我们可以把现有的优秀设计与互动相结合,在已有的儿童游戏空间中加以改造,加入家长所感兴趣和可参与的活动,这便能给他们共同带来无穷的乐趣。针对娱乐设施,在此提出两类设计策略:第一、成人与儿童都可参与。例如可把普通的路面过道改成钢琴步道,即地面模拟琴键造型,踏上可发出琴音,这可大大增加普通行走的趣味性,提高亲子的行走与运动的积极性。另外普通构架的儿童滑梯可改为大型开敞式滑梯,制造地面大斜坡,其中可为儿童设置安全扶手,这使大人和孩子都可自由参与其中。第二、需亲子共同完成。例如普通的单人秋千可改造为亲子秋千,设计面对面双人座位,通过亲子各自摆动使秋千运动起来,增进亲子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可将深受不同年龄喜爱的娃娃机放大比例,由家长操控,孩子则系上吊绳作为抓取道具,通过家长来控制孩子抓取场地上的玩具。在休憩设施上可以把普通座椅改为亲子座椅,利用跷跷板原理,需要亲子共同坐上才可平衡。另外,还可设立回音喇叭,在相聚5-10米的地点安置可传递声音的喇叭,亲子可各站一边进行对话,既可互动,又可让家长教授孩子知识。这些有趣的互动游戏可让家长和孩子尽情享受玩的乐趣,在互相参与、配合、协作中增进彼此的感情,发掘内在的童心。

四结语

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带给人更好的生活,而亲子活动参与者由父母与子女两部分构成,是亲子互动最直接的受益者。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与合作,对大人的身心也大有裨益。在优秀的亲子互动空间中,儿童可以在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娱乐中提高观察力和创造力,为其个性与兴趣的培养提供平台。家长可以在休闲时间里尽情放松,在和孩子一起玩耍中找回童心,缓解生活压力。然而在亲子互动空间设计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理论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上研究亲子行为和儿童心理,而从设计的角度分析这类空间设计却少之又少。因此还需要我们不断寻找多门学科交叉点,归纳整理设计对象的需求与行为特点,从中寻找亲子互动空间的科学设计方法。

作者:张瑛 沈林明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翟静.美国儿童户外游戏场的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2011(8):87-88.

[2]airOntwerpduo.创造童趣世界[J].设计,2012(6):108-115.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6

五感是人们获取外部信息,感受这个世界的渠道。在景观环境中,五感可让人们形成多元立体的感受,因此在景观设计中,调动人们的五感来感受环境、欣赏景观是一种大的趋势。对于儿童,他们的认知来源于自身已有的知识,他们的行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儿童来说,自己通过感受得到信息就是最直观的学习。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中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各类现代化的建筑和道路交通,儿童们由于缺乏自然元素,他们中的一些个体已经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当儿童想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会有来自父母出于安全的顾虑以及当今社会中的学业压力。因此,许多儿童大多接受了生活在虚拟世界的环境,所以在城市环境设计中要考虑多去设计体现自然的元素,让儿童能在人造的自然中自由安全地活动。设计师在设计儿童活动区时应注重植物的搭配,富有生命力的植物不仅丰富了空间,美化了环境,还能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儿童活动场地的绿化面积应在65%以上,这样环境的生态能力才会体现,也能合理地搭配出植物景观。儿童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学到的远远比在玩具等娱乐器材和设施上更多,这说明儿童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观不容忽视。

2儿童成长发育与景观的关系

儿童时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思维和感官感知能力都十分敏捷,有些家长认为人的能力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从而忽略了在儿童时期充分给予其合适的环境,这是错误的。据儿童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由先天形成和后天发展共同决定的,而影响后天发展的重要方式就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感官把外界信息传入人脑神经中枢,并在相关中枢区域产生活动,从而增长自身的各项能力。在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也会加大儿童对外界信息的学习需求,因此儿童的能力提升与获取外界信息是一种相互促进的不可分割的逻辑关系。一个好的景观环境能使儿童五感齐发并相互沟通,不仅在知识文化教育方面能给予儿童成长,也能提升他们身心健康的质量。在当今城市生活中,由于缺乏自然环境,许多儿童患上了自然缺失症,导致儿童注意力、创新力、学习能力等行为能力下降。首要原因是儿童父母出于工作因素,没时间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同时也不放心孩子独自外出体验自然。其次是城市中自然环境的缺失以及电子设备把儿童留在了虚拟世界中。

3儿童的五感特性分析

3.1视觉

在人的感知活动中,视觉感知约占80%。儿童的视觉感知敏感度很高,特别是对一些色彩丰富,造型优美,尺度感对比强的景观元素比较敏感。在用视觉观察事物时,儿童首先回去看事物的颜色,再去观察它的形态,最后是尺寸和质感等。一开始儿童对颜色的注意力大约在90%,剩下的10%放在其他方面,这种情况大概会持续20秒左右,在这之后的时候会逐渐把注意力从颜色转向其他方面。3.1.1颜色色彩是视觉感知里占比最大的因素(表1)。所处环境的颜色影响着幼儿的成长,生活在颜色丰富的环境中可以增加其智力发育,促进儿童神经中枢脑神经发育,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性格。但是,如果年幼的孩子长时间待在色彩繁杂的环境中,会让其视觉产生疲劳,开始产生负面情绪,对脑部的发育也会有影响。在设计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对颜色的感知能力和喜爱程度是不同的(表2),要考虑环境中的颜色给儿童带来的心理和生理感受,注意颜色的合理搭配,这样就能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情绪,激活运动神经,和环境产生更多互动。但也要注意不要让儿童在色彩丰富的环境中待太久,这会让儿童视觉疲劳,衍生出暴躁等负面情绪。3.1.2空间尺度由于儿童与成人身高的差异,儿童对事物跟自己距离变化的感受也与成人有所不同(表3)。在平面上,儿童的视线范围大概为水平60度和上下40度的空间。正常情况下,成人与儿童的视线范围不同(表4)。在6m以内儿童和成人看到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在6m以外看到的事物感受基本一致。因此儿童会对小尺度的景观感到亲密,对大尺度的景观表现出敬畏感。儿童活动空间应将儿童视为主要使用者,提供多种形式的空间,给孩子带去不同的感受,开发其对环境的认知程度,丰富儿童的空间体验。3.1.3图案图形通过教育学的理论表明,儿童喜欢由曲线组成,多种基本图形组合,形态新颖奇异的图案图形(表5)。因此在儿童活动区最好采用造型夸张的做法,满足儿童的好奇心。2~6岁儿童的活动区域最好以圆形为主进行设计,让圆形进行重复,交错地出现,因为这种形式能使这类儿童的图形识别能力得到提升。7~14岁儿童活动区可使用各类艺术手法进行设计,这样能提高儿童审美能力,丰富视觉体验。3.1.4质感在活动区器材选用上尽量采用圆润造型,避免尖锐边角,这类造型更受儿童喜欢且能避免儿童受伤。儿童对植物质感的感觉主要来源于植物叶片的尺寸、手感、颜色等、密度等,因此要谨慎地选择植物,不仅要考虑植物造型,也要考虑儿童会经常触摸植物的行为。根据儿童对质感的感受(表6)进行设计,可以在质感硬的区域做精致的景观,而在质感软的空间就应该设计出活动空间供儿童玩耍。

3.2听觉

听觉是感知活动中占比仅次于视觉的感官,接收信息虽没有视觉方便,但随着人类的生活发展,如今的人类靠听觉来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越来越多。一个好的听觉设计会使儿童得到愉悦的感受,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得到放松。在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中,理应考虑风声、水声、动物声的输出,这些声音能模拟创造出大自然的环境,使儿童身临其境,无论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还是生理保健作用,以及景观效果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风声可以通过风摩擦叶片以及建筑间的穿堂风发出,如风经过小片的松柏就可以发出舒缓轻柔的声音,经过大片的松柏林就会发出汹涌澎湃的声音。竹类植物也可以适当运用,竹叶较小且密,风穿过时能发出潇洒飘逸、萧瑟优美的声音。水声可以通过喷泉、流动的水景发出,也可以是雨拍打在植物叶片上发出。雨水滴落在不同植物叶片上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有的声音蓬勃大气,有的声音小巧幽静。设计上最好使用叶片大的植物为佳。儿童活动区的动物声主要是虫鸟的声音,可以通过植物来吸引这些生物来,不仅能创造出听觉景观,还能提高环境的生物多样性。以上的三种声音也可以通过人为制造,如景观音响等。好的声音能通过儿童的听觉器官和神经进入人体,在人体里与细胞产生共振反应,使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分泌出有益身心健康的激素和酶,对身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有着好的调节效果,可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如果是不好的噪音,就会使儿童变得烦躁,因此减弱噪音也是听觉景观设计必须考虑的方面。总的来说一个好的声音环境能使儿童身心愉悦,引发自身的审美情绪,增加儿童对自然对环境的好感。

3.3嗅觉

人类有较为敏锐的嗅觉,可以非常敏感地识别大多数味道。伴随人的成长嗅觉的能力是逐渐变弱的,所以儿童比成人的嗅觉要更加敏锐,因此更应该注重儿童活动区嗅觉景观的设计。各类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花期,散发的气息也是不同的,如栀子花给人以舒爽的清新感、桂花给人以浓郁的芬芳感、薄荷味使人兴奋、难闻的臭味使人沮丧。一个好的嗅觉景观环境给儿童好心情的同时,对儿童提高记忆力以及身体的保健功能都有帮助。

3.4触觉

触觉一般是指皮肤受到刺激后产生的感觉。触觉是认知事物时儿童最直观的感受,可以直接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因此在儿童活动区可以多用不同的材料,如水、沙、石等,丰富儿童的触感。触感景观一般分为主动体验和被动体验,主动的体验的方式主要有通过脚的行走去感受,通过手去触摸,通过身体部分去与景观接触。被动的体验方式主要就是环境中的风、温度、湿度、光照等带给儿童感受。在道路上可以通过材料的不同表面带给儿童不同的体验。在景观小品上使用圆滑或柔软的材料可吸引儿童前来触摸。在植物上,触摸细腻光滑的叶子能给儿童带来愉悦,触摸枝条粗壮的植物给人以粗犷的感觉,而仙人掌之类的带刺植物则会让儿童产生恐惧。

3.5味觉

味觉是最难获取的感知,需要食物进入口腔,再通过味觉器官化学感受后才能得到。在儿童活动场地的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在特定区域对食用的果树、瓜果等进行栽培,使儿童可以体验到采摘的乐趣,享受新鲜的美食,给儿童带来趣味活动的同时提升味觉敏感性。味觉景观就是把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不仅有丰富的景观体验,也能增长儿童的见闻,具有优质的教育意义。

4实地调研分析

为了验证五感对儿童的影响,在重庆市九龙坡华宇名都小区和附近学校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对象为2~14岁的儿童,并根据年龄段进行了分类,年龄段和参与人数分类为2~6岁(15人)、7~10岁(40人)、11~14岁(19人)。调研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询问。通过分析结果(表7),发现儿童在五感上对活动场地元素的喜爱基本与教育学中儿童的行为理论一致,因此设计师应该把这类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到景观设计中,给儿童创造出更合理的活动场地。结语英国学者查尔斯兰德说过,“城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的居住赋予它历史。城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带给这里的居民关怀、宽容和美好。”现在儿童的教育及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含心理学、教育学、生态环境学等相关知识。希望文章能为城市中儿童空间设计提供帮助,从而建设出更多符合儿童心理,功能完善,促进儿童心理健康,自然生态丰富,具有文化价值的城市儿童空间。这些空间既能容纳儿童们的欢声笑语,也可让成人放松休憩,同时为城市增添绿色和舒适,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奚露,邱尔发,张致义,等.国内外五感景观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20,33(04):31-36.

[2]胡杨.五感景观在儿童游憩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9.

[3]吴冬婷,刘兴诏.国内五感式景观设计研究进程与趋势分析[J].福建建筑,2017(09):21-25.

[4]李蒙.五感体验视角下百望山森林公园景观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7

融合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1994年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首先重申了《世界人权宣言》提出的“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进而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规定:“作为全纳性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3]由此可见,融合教育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可接受教育的机会。1990和1994年国家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中以法律和法规形式对随班就读予以规定。此后,随班就读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4]但是融合教育并不仅仅是为特殊儿童提供入学的机会,而且要求保证所提供教育的质量水平。因此,在这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对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幼儿园融合环境的创设。在融合教育的主流背景下,幼儿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否自觉接纳特殊儿童。这里自觉接纳特殊儿童不只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也包括让他们享受和普通幼儿同样的教育,形成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教育活动,这里的儿童是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第二,是否创设适合特殊儿童的融合环境。幼儿园的建筑安全性和楼层的高度,占地面积的使用和户外活动区域的规划,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是否满足特殊幼儿的需要。第三,管理方式是否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在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上,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和障碍程度,是否需要资源教室辅助教学。家长的参与是保障特殊儿童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与家长合作教育?如何让家长参与到特殊儿童个别教育计划?这些都是幼儿园融合教育所要面临的挑战。(二)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特殊儿童被纳入普通幼儿园,幼儿之间的差异就会增大。幼儿教师将会面临如下考验:第一,教师的融合教育观念和态度。特殊儿童作为人,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和平等的受教育权。已有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态度和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等等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对特殊儿童类型存有差异性的接受态度,幼儿教师较容易接受言语与语言障碍、学习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的儿童,而较难接受情绪与行为障碍以及多重障碍儿童。第二,教师的融合教育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仅停留在普通幼儿的领域,如何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如何发现并满足特殊儿童的身心需要,以及如何与特殊儿童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如何为特殊儿童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一定的挑战。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在融合教育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学习目标和教学进度,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实施适合于各类儿童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也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和沟通技能,比如盲文、手语等。(三)幼儿同伴接纳态度的转变。融合教育既给特殊儿童提供了正常化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但是这样的环境也对他们提出了挑战。当今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歧视态度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特殊儿童在融入普通学校的环境中仍然承受着被排斥感,甚至拒绝融入普通幼儿园,面对生活中与普通儿童相处学习的处境,就需要他们调节自己的心态,主动适应环境,并不卑不亢地与普通幼儿合作学习,共同处理生活游戏中的困难。而作为普通儿童,融合教育不仅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也为他们认识人类的差异性提供一个机会。除此之外,对幼儿在学前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因此,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如何融入普通幼儿园和普通儿童如何接纳特殊儿童共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融合教育视角下学前特殊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我国以随班就读的学前特殊教育面临着融合理念、资金投入、师资培养、家长支持等方面的诸多困境,影响着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一)融合教育理念缺乏。融合教育在国际上盛行,是基于平等自由、尊重差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从人权和平等的角度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目前,我国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中融合教育理念仍然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特殊儿童视为需要同情和帮扶的弱者。这容易导致有些轻度障碍的特殊儿童产生自卑感,不利于这类特殊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第二,幼儿园缺乏权利意识。通常认识不到特殊儿童享有和普通儿童同等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受教育权,在儿童入学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第三,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效果的呈现。没有根据特殊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强对特殊儿童的专门练习,超越特殊儿童身心承受的能力,这样反而会出现反面效果,不利于特殊儿童的生态化成长。(二)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平衡。我国财政投入是特殊教育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但在学前特殊教育方面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匹配的特殊教育经费。我国专门服务于学前特殊教育学生的资源教室或资源中心数量有限,而且康复设备设施应用率较低。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1.2%—1.3%,学前教育中特殊儿童教育的资金投入要比普通学前儿童的教育经费要高,然而现在的投入比例在整个教育中比较低,经费投入比例失衡是影响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前特殊教育中的教学设施不足,教学设备配置较低会影响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三)师资培养存在不足。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是提高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关系到特殊需要儿童的长远发展,目前,据调查研究显示,学前师范生对特殊幼儿融合教育的态度比较消极,是否学习过融合教育或对特殊教育课程对特殊幼儿的接纳态度有着显著影响。学前特殊教育在职教师队伍中,有部分教师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对特殊教育认识不够,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和普通幼儿一样的教学方法,可是这样的教学措施并不一定适应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导致出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实践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如下:1.缺乏独立的特殊儿童观,不能较好地尊重差异进行个别化教育。2.特殊教育教师职前专业认同感较低、专业知识不够坚实。3.教师不注重自身教学的反思评价,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评估的能力不足。除此之外,教师性别比有所差异,女性教师居多、男性教师偏少,这对教学安全问题有所影响。由于教师专业能力较弱,教师培训力度又小,师生比例失衡,教师的教学效果往往不能满足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需要。(四)家长的支持力度低。关于特殊儿童家长,一方面,不愿承认孩子的特殊性,以致错过了孩子可以干预康复的关键期,导致残疾幼儿在某些器质性障碍方面,产生器官萎缩、功能丧失。而且认为在普通幼儿园中,孩子会受到同龄人的嘲笑冷落。另一方面,家长把孩子送到融合幼儿园,就把孩子的一切发展都交给幼儿园,家长较少参与幼儿的学习进程中,对儿童的评估测试也没有向老师咨询结果要求解释,造成老师和家长之间对儿童的教育难以达到一致性,影响了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的构想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心理问题;人格塑造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一个家庭的4个留守儿童集体服毒自尽的事情,震惊了所有人,4个孩子中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正是天真无邪、青春烂漫的年纪,却戛然而止,只留给世人无尽悲伤。2012年,5名身份不详的男童,被发现死于毕节城区一处垃圾箱内,据警方调查,5个小孩系躲进垃圾箱避寒时一氧化碳中毒身亡,5个死亡的男孩均在10岁左右,最大的约13岁,最小的约7岁。真是令人感到无限惋惜和痛心。此类案件屡见不鲜,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堪忧。2015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关注其教育及心理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成为两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我们需要从学校教育、人格塑造、心理疏导、素质培养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社会。

1当前留守儿童的现状

由于诸多原因限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尤为迅猛,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地区偏僻,生产力较为落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家庭收入,改变生存现状纷纷外出务工,由于户籍限制及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大多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由家中老人代为看管。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进城务工劳动力约为1.3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人,在全部的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8.29%。该数据呈逐年递增趋势,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留守儿童据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分为“母亲外出”,“父亲外出”,“父母亲均外出”三种情况类型。对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共计2032名学生(占全部学生95.4%)。从总体上看,“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14人(占30.2%)、“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31人(占6.4%)、“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377人(占18.6%),三类留守儿童的总数量为1121人(占55.2%)。数据显示充分让社会感受到压力,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父母纷纷外出务工,留守的孩子由谁监护和看管?谁来承担起“启蒙教育”的职责呢?孩子的心理情感缺失和精神空虚将由谁弥补?对74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有230名是托付祖辈照管,占38.7%;有23名托付亲朋好友照管,占29.7%;有344名是由母亲在照管,占43.2%;由127名是由父亲照管,占18.1%。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未能承担监护教育职责,“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尤为凸显,导致留守儿童情感教育多方面缺失,不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长,不能较好的适应集体。

2留守儿童的教育及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其成长成才,是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奠基石,亦是一项长远目标,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然而仍不完善,亟待解决。就完成家庭作业这一项展开调查,对比结果显示,在非留守儿童中,40.3%做作业0.5小时,35.8%做作业0.5~1小时,12.6%做作业1~2小时;在留守儿童中,33.1%做作业0.5小时,40%做作业0.5~1小时,14.6%做作业1~2小时。留守儿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略多于非留守儿童,而学习教育质量却无明显提高。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在家长监督方面处于劣势,没有家长作为很好的向导,他们也许会成长的更加艰难,作业无人辅导,疑惑在家无法解答甚至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达到相同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家长引导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留守儿童学校大多位于偏远农村和小城镇,师资力量短缺,教学物资匮乏,尚未健全寄宿制,无法客观地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进行科学引导,教学效果质量便停滞不前,效果不佳。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而言,家庭引导对其学习效果有显著影响,教育效果对认知水平、行为方式也有明显的影响,相互作用,紧密相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兴趣需要从小培养,父母的向导作用尤为关键,缺失了父母的引导,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作用不言而喻。父母亲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典范,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失去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亲引导他们认知世界,待人接物,对待问题,在这方面启蒙教育缺失将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日后孩子容易以自己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学校缺乏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任课老师同时扮演学业教育和心理辅导员,无奈关注不够,还是易于引起留守儿童心理偏失。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过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个孤儿周某家中,出现了不曾预料到的情形,也略微挫败我们的自信心。周某听说我们来了,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拼命地躲。他一直攥紧拳头,低着头,反抗着我们的关心。掏出一颗糖,给他剥好,却被他扔到路边草丛。我们很想帮他,却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没想到他的心理竟会抵触到这般,他的奶奶77岁了,聊到周某的父母,她哭得很伤心,谈及周某,她说:“这孩子很内向,话很少,不愿多说。”据邻居透露,周某从不跟其他小孩玩耍,见人也不打招呼。也许,周某的心理状况是现在贵州乃至全国的留守儿童或孤儿心理状态的一个缩影,负能量与心理缺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很难想象这一批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及心理会怎样,他们不屑于沟通和表达自己,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社会上的人或事不遵从他们的内心了,他们会怎样处理,会不会很极端……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如此严重,但至少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3嵌入“关怀因子”破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2015年,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加强管理和服务。全国妇联2013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郑惠强指出,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内心孤僻、教育缺失等问题,导致很大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甚至有的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且情况还有恶化的趋势。长期以来,造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是父母未能引导,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家长理应以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作为先决条件,国家政府重视与关怀,才能使得问题更为明朗化,得以切实解决。

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首先,要重视、支持、引导留守儿童帮扶事业。以贵州省为例,目前在全省农村寄宿制学校中新建了800个标准化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其中毕节市270个、遵义市95个、威宁县80个、六盘水市80个、黔南州76个、安顺市50个、黔西南州45个、黔东南州42个、铜仁市36个、贵阳市21个、贵安新区3个、仁怀市2个。通过这些措施将解决留守儿童的基本居住问题,此外,贵州省教育厅对建成并运行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按每个2万元标准进行奖补,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留守儿童帮扶事业。其次,搭建情感交流的桥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沟通机制。例如,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开展“三关”工程活动,通过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设立亲情邮箱,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沟通桥梁,使得留守儿童与家长亲密沟通,缩小情感差距,培养亲情,使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

3.2健全法制,落实保障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也将视角投向了这群特殊的孩子,在今年全国“两会”,郑惠强提交了题为《关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若干建议》的提案。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保障。目前,关于我国对留守儿童的保护的针对性、综合性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切实有效保障留守儿童根本利益。与此同时,理应着手加快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地方相关条例的修订。有效保障相关条款的实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益、人身权益和财产安全,维护其最大利益。

3.3社会参与,奉献爱心

了解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状况堪忧,社会爱心团体自发组织公益活动,奉献爱心,传递温暖,仅在贵州省遵义市,就有很多这样的爱心团体,各种志愿活动开展频繁。笔者和自己的一些同学也加入志愿者行列,尽绵薄之力关心留守儿童,走访偏远山区贫困家庭,奔赴贫困小学支教,引领他们积极健康面对生活。留守儿童心里缺失总是存在的,通过社会爱心人士自发组成爱心团体和自愿服务队,汇聚成大大的爱心,关注关爱留守儿童。

3.3.1爱心基金会的成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贵州省遵义市首个以留守儿童为资助对象的基金会成立当天,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大坎小学、娄山关中学及遵义市特殊教育学校,分别获得10万元资助金。遵义市聚银爱心慈善基金会负责人陈建华称,该基金会以学校或村寨为单位,用于教育投入和基础条件的改善。

3.3.2社会志愿者奉献爱心,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志愿者们自发组织来到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为留守儿童们在家门口举办一次特殊夏令营活动。“兔子舞”、“气球接力”、“巧贴鼻子”……龙潭小学的部分老师、12名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志愿者们还以绘画、音乐、自然科学、安全等主题,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兴趣,缓解内心孤独。

3.3.3立足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2015年10月3日我们自发组织志愿服务,在国庆期间留校,开展“国庆送温暖———定点帮扶”活动。清晨,我们买好生活物资、学习用品,前往遵义市新蒲镇中桥村留守儿童周某三姊妹家中,他们最大的10岁,小的才8岁,三姊妹因爸爸患有痴呆,妈妈弃家远走,全靠爷爷奶奶抚养,家住砖厂房,破败不堪。我们将从市区买回的蔬菜、米、油等做成午饭供她们一家人享用。我们还给孩子们进行作业辅导,心理疏导,陪伴他们玩耍。

3.3.4走访家庭,送去温暖。2014年12月,我们曾到遵义市新浦镇贫困单亲家庭罗丹家中,她是一名刚进高中的留守儿童,她从小受到别人帮助,在大爱中长大,心里缺失得到及时弥补,整个人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教育及心理上,她感恩于大家的帮助。

3.3.5携爱赴教,向阳花开。我们志愿者主要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偏远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中桥小学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0%,一对一帮扶、课堂辅导、道德讲堂、史剧表演、安全知识讲座、爱心助学、艺体殿堂、爱心募捐、文艺汇演都是我们开展的主要项目,旨在培养留守儿童多方面才能,加强其学习文化素质修养,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假期,我们还自发组织到遵义市新蒲小学,为学生们开展少年宫项目,其中主要包括:古筝、绘画、舞蹈、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希望能为该校留守儿童带去欢乐,陪伴他们成长。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增添多一份乐趣,让他们少一份孤独。

3.4家庭尽责,学校温暖

3.4.1学校注重教育,加强管理。学校应当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包袱。学校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艺活动,多开展户外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释放压力,充实业余生活,填补精神空虚,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与家长共同努力疏导留守儿童,使他们得到充分关爱。

3.4.2家长尽职尽责,履行义务。长期以来,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政府责任、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其实,造成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关爱的缺失而导致孩子情感的残缺,家长应引起重视,承担责任,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多与孩子沟通,纠正孩子的错误心理和行为,尽职尽责,才能促进孩子成长成才,走向更好的未来。

作者:张理甫 袁野 单位:遵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亦菲.拨开留守儿童心灵的“迷雾”[N].光明日报,2015-07-04.

[2]王达梅,魏满霞,李秀河,等.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广东省罗定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5(4):52-56.

[3]谢红.浅谈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视界,2012(10):109-111.

[4]马灿.共青团助力留守儿童增权的路径研究—以某团委支持下的自组织行动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2):53-57.

[5]胡颖.贵州新建800个留守儿童之家覆盖9个市州年底前建成[N].贵阳晚报,2014-04-03.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9

一、学前儿童在家庭教育视角下的实际需求

总体上家庭教育趋向极端化.一是抢抓“教”教育,表现为早学,多学,深学;二是“教”育代替“养”育、关心、关爱,轻视了的身心关怀和抚育。即便是关心层面的,家长也常常用“教”的方式进行。那么,现实中在家庭教育视角下学前儿童的实际需求是什么呢?(一)约1.5周岁之前阶段的学前儿童1.5周岁作为分水岭的依据是此前的学前儿童对母亲有绝对的依赖,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重点是关爱其生理健康需求,避免与事物接触中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尽量让学前儿童与亲人一起生活,培养亲情;同时尽可能多地让学前儿童与生活环境接触,提高适应环境能力。(二)约1.5周岁至入幼儿园阶段的学前儿童此阶段的学前儿童具备简单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观念,有自己喜好的生活环境,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更为生动,依赖父母动机更为复杂,比如爱与同伴一起玩,爱户外活动,爱玩玩具,对新事物爱观看、探问和模仿等。实践证明,这一阶段的学前儿童有了“你”、“我”、“他(她)”的概念以及万物(它)的意识。那么,家庭教育不能不顾及学前儿童智力成长的发展,减少“家长判定式”教育,从而尽可能多地让学前儿童从玩耍及生活中体验家庭教育。(三)幼儿园阶段的学前儿童入幼儿园后,学前儿童对家庭教育看法和态度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学前儿童对教师、同学、学校等概念有自己的认识后,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渐渐削弱,学前儿童倾向于探索好奇事物、选择和偏好某一衣食、与同伴交往、展示自我等。此时,家庭教育不能忽视他们的兴趣,否则就会挫败孩子们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因此,这一阶段是学前儿童教育生涯中的重要阶段,事事都得小心,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到学前儿童的智力成长与身心状况。

二、“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模式基于家庭教育“两个极端”和“三个矛盾根源”的现状以及学前儿童的现实需求,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向着科学、实效的“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一)“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关爱”不是简单的“关心和爱护”,而是关心、关切、关注学前儿童的身心,即生理和心理。换句话说,要从身体和心理来关心、注意、关怀、满足、抚养学前儿童,超越了单纯的身体关注或单纯的心理关怀,突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视。“适度教育”不是盲目地进行学前儿童的学识教育,而是要结合学前儿童的成长综合因素来考量学前儿童的教育种类和深度。其综合因素主要包括学前儿童心理承受力、智力承受力、成长中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等实际情况,还包括衣、食、住、行、喜好等。(二)“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的科学性与实效性1.“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不是简单的“关爱”+“适度教育”的结果,而是“关爱+适度教育”综合能量的考虑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对学前儿童成长综合因素有充分认识,即在“关注身心”的基础上获取认识信息,选择与学前儿童成长综合因素相一致的家庭教育内容展开教育。同样,“关注身心”也得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渗透,不是单纯的关怀,是关怀中有教育,即“温暖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家长陈旧教育观念与学前儿童成长规律不适应的矛盾慢慢地缓解。一方面家庭教育重视了学前儿童的成长特点,满足了学前儿童的成长实际需求,体现了实效性;另一方面结合学前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了家庭教育,采取学前儿童乐意接收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不仅提高了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增长了学前儿童的学识和推动了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体现了科学性。2.践行“关爱+适度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模式,能打破现实社会中家庭教育走“两个极端”的局面首先,关心不再是一味地满足物质财富,而是在身体和心理共同关注下对学前儿童进行物质和精神满足。其次,教育不是以成人的主观判断来设置种类与活动形式,而是打造更加天真童趣的教育形式和内容。这样,学前儿童能保持恒定的学习兴趣和拥有健康的身心,为今后学校教育生涯奠定基础。

作者:潘军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户外儿童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行为特征;儿童

1儿童需求引起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变化

伴随着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需求消费逐渐占据了家庭消费的较大部分,与此同时为抵抗网络消费的冲击,拉动商业实体经济,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商场纷纷向国外“儿童友好型城市”购物中心学习,布局其开放空间中的儿童体验空间,以吸引更多的家庭消费。于是真正意义上为儿童设计的商业广场数量增加,精心为儿童设计的户外活动场地,富有特色的儿童游乐教育空间得到重视,上海怡丰城的空中探索乐园、虹桥南丰城的儿童乐园和有机农田等一批优质的户外儿童体验空间出现,凭借其寓教于乐的特性倍受年轻家庭的喜爱。发展势头虽好,但在三四线城市的状况却滞后,中小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户外儿童体验空间多是千篇一律的商业项目,设计僵化且缺乏个性特色,维护不善且长久未更新。而市场上文化教育与商业空间碰撞出的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倍受关注的儿童安全问题也尚待解决。儿童需求引起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变化给予笔者以启示:当下商业建筑开放空间的设计需要关注儿童的使用空间,通过有意义、有创意的空间设计保障儿童在其中的安全与利益,为儿童设计,不断提高儿童所在开放空间的质量,这需要设计师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设计中考虑儿童行为及心理的需求。

2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儿童的行为特征

2.1心理行为特征。儿童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的心理行为主要表现为5个特征:(1)寻找刺激;(2)寻找同伴;(3)求胜心理;(4)模仿特定对象;(5)自我中心。好奇心驱使儿童倾向于在环境中“冒险”,幻想自己是探险家,模仿他们的行径,以寻找有趣或隐含的东西为刺激点。当一些儿童看到其他的儿童开始在某些特定的空间中游戏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求加入游戏中。游戏中发现、探索等成功的体验为儿童们带来快乐。如若这个过程中出现相同目的的竞争者,求胜心理会驱使儿童们他们不断在游戏中表达意愿,展示能力以获得某种奖励或者宣泄情绪。而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儿童以故事中心视角理解自我经历,即通过一种叙述性结构理解事物。故儿童场地空间的设计需具备一定的叙述性,以故事化形式体现。2.2活动行为特征。儿童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的活动行为特征表现为:(1)同龄聚集;(2)易受季节影响;(3)易受时间影响;(4)活动内容随意、多变。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充满好奇与未知的商业环境充满了引起儿童们兴趣点的事物,儿童们习惯漫游其中,故活动轨迹多呈曲线形式。好动的特点使儿童活动既不定时也不定点,他们不仅会在指定场地上,还有可能到达具有吸引力的潜在的活动场地,并且停留的时间也会更长。因此,儿童场地空间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允许多种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要注意与周边其他场地的结合。

3儿童行为视角下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策略

根据儿童在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的行为特征,从儿童角度出发设计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需要满足三个设计原则:首先要满足舒适安全性原则;其次要满足文化教育性原则,最后要满足自然体验性原则,利用各种自然的元素将自然的体验与商业文化进行融合是此次设计策略中最重要的原则。3.1满足舒适安全性原则的设计策略。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儿童活动场地的布置场地舒适安全的先决因素。应采用空间分流和时间分流的方式疏导外部人群,先确保建立一个安全舒适的商业建筑外环境;儿童活动场地的位置需方便儿童达到,同时尽量远离主干道与道路交叉口;场地应有良好的微气候,充足的阳光,徐徐微风,去除不利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另外,可以通过地形变化创造丰富的场地,例如西班牙Tetuán-Amaliach广场,通过地面陨石坑造型的起伏将广场分区为组织活动空间和流通空间,同时增加场地趣味性。其次场地中应提供不同活动体验,设置动态、静态、以及半私密空间,以对应儿童追逐、思考、聚集聊天等行为。为避免儿童因游戏单一无趣而追求刺激的挑战行为,还可以利用部分建筑立面设置可以攀爬的“岩壁”。最后儿童活动场地的地面材料、游乐设施的保护面层等要有所讲究。活动场内所有游戏设施都必须有弹性材料包住边角,最好使用耐候性、强度大的材料,并且有专业人员定期维护更新。3.2满足文化教育性原则的设计策略。商业建筑开放空间中应该承载更多的文化、艺术、教育等深度内涵,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支持。满足文化教育性原则,一是在商业建筑的外部空间增加儿童创意娱乐互动体验装置,或利用屋顶层设计儿童乐园,可以通过近、中、远的景致变化或者隔断、绿化、高差等的设置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在各个层次的空间中,搭配合理的游戏空间功能,寓教于乐。例如上海怡丰城的空中花园设有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探索乐园、生机盎然的天空农庄等互动体验模块,硕大好玩的游乐设施尽在眼前,滑梯、小沙滩、探索乐园、蹦床等,且经常有采摘活动,搭配手作课程。二是充分利用具有暧昧性和多义性的灰空间,搭配趣味性教育娱乐空间,更易于儿童与家庭在灰空间的停留和聚集。3.3满足自然体验性原则的设计策略。满足自然体验性原则的设计需要考虑儿童所使用空间的色彩、铺装、水体、植被和景观小品的设计。着重强调在使用色彩时,应根据广场的性质和环境确定广场的基调,进而协调搭配众多的色彩元素以创造出适宜儿童的广场空间与气氛。同时需要注意色彩与空间的结合,远感色和近感色可以改变人们对于空间的尺度感受,使得空间更加宜人。戏水作为儿童十分青睐的游乐项目,在水体景观小品的运用上可以采用叠水、静水、水帘、彩虹喷泉等多种形式表现水体的质感和灵动;可以采用背景配乐,配合做音乐旱喷广场,以动静结合的设计手法激发儿童近距离玩水活动;可在水景小品中做触摸设计,让儿童在动手探索游戏中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以广州基盛万科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为例,半开放式街区空间形态,搭载蝶之园、叶之泉、愿之池、童之岛、风之岸、虹之桥六大景观主题场景,其中位于同一条景观轴线上的蝶之园、童之岛、叶之泉是设计师基于家庭和儿童行为特征设计的成果,舒适安全的漫步环境,独具番禺文化特色的小怪兽形象美陈,以及互动感十足的音乐喷泉广场,将家庭共享时光自然的融入商业活动体验,活化户外空间构成,更加应证了基于儿童行为视角下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策略的意义与作用。

4小结

基于儿童行为视角下的商业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策略是实现儿童行为与商业空间的有机融合的方式,它让实体商业与儿童教育、艺术文化、空间设计完美结合,使其更加符合家庭消费,让商业建筑开放空间成为儿童与儿童、儿童与家庭间互动交流和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为未来城市中供儿童使用的商业综合体开放空间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41—245.

[2]金玉洁.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型商业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D].2010(5).